繁殖基地

2024-09-09

繁殖基地(共3篇)

繁殖基地 篇1

黑龙江农垦北大荒牛业有限公司自2005年10月1日建成投产以来, 在红兴隆分局党委的重视领导下, 实现了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可繁母牛的养殖数量及品质制约着整个肉牛产业链发展, 为能使肉牛产业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 现就北大荒牛业牛源基地建设中的可繁母牛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浅谈如下。

1生产现状

1.1存栏量的变化及成因

北大荒牛业原料基地的可繁母牛在2005年末存栏量达到8万头。近年, 由于受市场的影响饲养数量呈下降趋势, 一些饲养户将母牛卖掉改为饲养育肥牛或观望市场变化等待时机重新启动。导致繁殖母牛存栏量减少的原因:一是受市场冲击饲养成本增加, 经营微利或亏损。全舍饲养繁殖母牛经营亏损, 而半舍饲经营微利。二是饲养母牛生产周期长、投入多、回报慢。母牛犊从出生到育成达到配种标准 (体重要达到成年母牛体重的70%左右, 即250~300kg) 需饲养14~16个月。配种后妊娠期平均在280d左右, 新生犊牛出生后还要饲养6个月断奶后才能出售。

1.2观念不新, 养殖技术落后

一些饲养户仍未从传统的饲养模式中走出来, 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 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意识, 加之文化水平有限及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 因而妨碍引入先进的科技成果及管理技术。所以养牛的生产力低、效率不高、收益不大, 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养殖户中仍然可以看到玉米秸粗饲料、本交配对付闹、寒冷圈舍少精料、经营利润少回报的情况。

1.3良种繁育工程虽建立, 但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 品种改良步伐进展缓慢

黑龙江垦区肉牛良种繁育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启动, 由黑龙江农垦总局畜牧处按照统一标准、统一选种、统一政策、统一价格准则全盘统领此项工作, 然后由分局负责抓到农场。可以说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得非常完备。冻精由总局免费或补贴方式提供, 液氮是农场补贴供给, 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技术培训、器材设备、工作条件等都达到技术标准要求。应该说垦区的黄牛改良工作起步较早, 广大养殖户有认识, 有成效, 但品种改良步伐进度不快;有良种、良法, 但没有太大的良效。在生产中具体表现为:①个别育种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人工冻配妊娠率低。②有的养殖户对品改良繁认识不高, 有一怕花钱、二怕费用高、三怕配不上的思想, 因而仍然采用本交配种。③有的养殖户不能按标准化科学饲养, 致使繁殖母牛长期不发情。④疫病防治体系有缺失, 布病时有发生, 造成繁殖母牛不育流产。⑤基层技术人员待遇低, 留不住人, 即便在岗人员也要分心另谋第二职业补充生活费用。⑥配种收费低, 有时入不抵出。因此, 到目前为止可繁母牛仍有35%左右为本地黄牛, 另65%的改良母牛, 其改良代数也多在一二代, 三代以上不到10%。

1.4可繁母牛发展速度快, 养殖园区建设标准高, 但生产技术体系不规范, 科学饲养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截止到2006年底, 红兴隆分局肉牛存栏已达到17.77万头, 出栏肉牛6万头的可喜成绩, 实现了预期发展目标。在养殖园区建设上结合垦区小城镇建设和撤队建区工作, 实行“人退牛进”战略, 到2006年底改建新建标准化的母牛养殖园区178个。通过园区建设, 改变了传统的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粗放经营, 已开始向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的方向转变, 从而推动了产业发展。但要达到技术操作规范化、管理程序化、饲养科学化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生产技术体系尚不健全。如疫病防治体系有组织、有机构, 但缺少扑灭传染病的经费, 致使一些传染病扑而不灭。饲料生产体系基本没有建立, 由于肉牛产业化经营还没有完全形成, 在产业化经营链条上的专业化生产还有缺位, 因而无法实现全方位的产中服务。截至目前, 北大荒牛业的原料生产基地还没有成立一家专业化的粗饲料生产公司, 粗饲料还由饲养户自行种植、加工储藏, 多数仍然以玉米秸为粗饲料, 能够制作并喂饲青贮、微贮、青干草等优质饲料的养殖户不到养牛总户的30%。在商品肉牛生产上, 最佳经济杂交配套系还没有确定, 所以良繁品改选种工作有些盲目和随意, 杂交后裔的生产性能没有跟踪测定, 育成后便推向市场卖掉, 多年来一直重复着低水平的黄牛改良工作, 使得肉牛生产无法形成优质的地方类群去占领市场。

2发展对策

2.1培育黑龙江垦区优质肉牛地方类群, 推进肉牛品种良种化, 发展壮大肉牛产业

牛源基地建设的成败决定着肉牛产业的兴衰, 有质优数量充足的牛源, 肉牛产业才兴盛。通过繁殖母牛基地建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建立黑龙江垦区优质肉牛地方类群, 从而形成自我供种繁育体系, 稳定牛源。利用自己培育的优质地方类群生产出个体大、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抗病力强、耐粗饲、胴体屠宰率高、分割肉品质好、受市场欢迎的新品系肉牛, 来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为加强食品卫生安全, 确保人民身心健康, 让广大消费者吃上安全肉、放心肉、健康食品, 要加快建立动物标识溯源体系建设。建立自我供种体系, 实行自繁自养, 从源头上阻断了疫病传入, 保证了食品安全, 实现了标识溯源体系建设目标。

据2005年的畜牧生产统计, 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屠宰肉牛胴体重分别为331、213、224kg, 而我国只有135kg;4个国家中, 我国的出栏牛排第1位 (1.41亿头) , 但牛肉产量却排在第3位[1], 可见我国肉牛的生产性能很低。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肉牛品种, 建立科学的肉牛杂交繁育体系, 形成地方的肉牛配套系和自我供种体系, 促进牛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现阶段红兴隆地区的肉牛生产主要采用国外肉牛品种与当地黄牛进行简单的杂交, 利用其后代进行育肥的方式, 所使用的肉牛品种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杂交组合试验筛选, 杂交的代数也没有进行有目的控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致使杂交效果很不稳定, 生产效率不高, 产品的档次较低。为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牛源, 保证牛业健康发展, 必须从繁殖母牛抓起, 建立黑龙江垦区优质肉牛地方类群生产体系。通过科学的选种选配杂交组合试验研究, 从中选出最佳经济杂交组合, 然后进行杂交后代选育。通过生产性能测定, 肉质评定指标表现好的杂交组合进行横交固定, 形成遗传性稳定、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高的优良地方类群, 以满足加工企业对肉牛质量的要求, 生产出高档牛肉产品。

2.2制定并实施“造血型”的惠农政策及保障措施

2.2.1 加大扶持力度, 改变补贴方式

红兴隆分局所属各农场为大力发展肉牛业, 纷纷制定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 如:从耕地中提取畜牧发展基金, 给饲料地, 贴息贷款, 农场出资建小区, 提供闲置房舍, 液氮冻精补贴等。无疑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为肉牛基地建设夯实了基础, 也正因为如此, 红兴隆分局的肉牛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得以发展壮大。从现代的养牛园区建设到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牧草的加工制作、疫病防治等都摸索出一套成功经验,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巩固已取得的成绩, 不断扩大繁殖母牛群, 其优惠政策还应重新调整、补充和加强, 并有所侧重。如划拨饲料地应改为对种植青贮、制作微贮、购买机械设备的饲养户给予补贴。所有的养牛优惠政策应向饲养繁殖母牛户倾斜, 优惠幅度要在原来基础上大幅度提高。

2.2.2 强力推进繁殖母牛补贴互助保险工作

为降低农户在养牛中所承担的因疾病、自然灾害等非人为的意外事故所带来的财产损失, 各农场应加大繁殖母牛补贴互助保险工作的推进力度, 为养殖户积极办理互助保险业务。为广大养殖户解除后顾之忧, 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损失, 通过参保使损失能够得到及时补偿。

2.2.3 加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黑龙江垦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比较完善, 农场三级防疫网严而有序。特别最近几年, 为加强基层农场对家畜疫病的防治能力和检测水平, 总局不惜重金统一配置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但随着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服务体系日见残缺, 防疫网络有所疏漏。尤其近年来显得更加突出。具体表现:①技术人员青黄不接。老同志陆续退休, 新毕业的大学生嫌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不愿就业。②在岗技术人员因报酬太低而不钻心工作, 开辟第二职业。③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④这项工作得不到社会正确评价和重视。⑤专业知识匮乏, 技术水平有限, 总局配置诊治设备利用率低。要大力发展畜牧业, 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作保障, 将无法实现。所以必需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再认识, 必需真正落实技术人员的待遇, 给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2.2.4 成立牛业产销合作社

牛业产业链条长而松散, 如饲料生产、牛市买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车辆运输及各种服务体系都是自主进入市场, 各自为政, 不能适应现代化牛业的发展要求。为此, 应把牛业相关行业组织起来, 使其由松散型的通过利益连接转换成紧密的产业共同体, 即牛业产销合作社。以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为龙头, 以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 以农民家庭养殖为基础, 形成垂直一体化的现代化合作社企业。通过它将农户的肉牛饲喂生产体系、良繁品改体系、饲料加工体系、疫病防治体系、产品加工流通体系、运输服务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产业化的条件下建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通过合作社解决农户养牛的技术难题、良种引进、饲料生产、生物饲料制作、育肥牛的销售、运输服务、牛肉产品提挡升级等难点及核心技术问题。

为适应肉牛生产社会化需要, 牛业产销合作社可分设供销合作社, 负责架子牛、育肥牛的交易, 生产资料的供给, 青贮饲料的种植、生产加工、贮藏, 然后以合理市场价格卖给农户。成立饲料加工厂, 依用户订单按时送货到门, 同时负责制作与销售生物饲料等工作。另外可设置服务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及信贷合作社等。通过成立牛业产销合作社, 使各种资源合理整合, 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

2.3以科技为先导, 推广应用综合配套技术是繁殖母牛基地建设的根本保障

2.3.1 增加养牛科技含量, 确实搞好饲料工程建设

养牛的经济效益40%来自于先天 (品种) , 60%来自于后天, 这60%成分中, 搞好饲养管理、科学饲喂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技术培训, 开办科普讲座学习班, 传授精粗饲料种植加工贮存新技术, 要让养殖户认识到, 养牛要取得好的效益, 饲料是根本。二是保护并充分利用好现有草原, 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草原法》对辖区内的草原依法进行保护。对非法开垦、占用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做到退耕还草、还牧。将可利用的草原按单位基础母牛的存栏量平均分草地到养殖户, 并签订保护使用合同, 做到可繁殖母牛有放牧地、有草吃, 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三是适时收获、科学贮存青干草, 有组织、有计划地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四是大力宣传并加快推广种植人工牧草的步伐。五是根据本单位青贮收割机的收获能力错开种植时间, 合理地组织全株青贮玉米的种植与收获工作。六是充分利用农作物的副产品储存越冬饲料。七是作好粗饲料的调制工作, 要合理使用粗饲料, 充分利用其营养物, 提高营养价值, 就必须利用科学的办法对粗饲料进行加工调制。常用的方法有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3种, 具体如碱化处理、氨化处理、热压和彭化处理、尿素处理、粉碎处理、盐化处理、微生物处理、复合处理、颗粒及压块处理。

2.3.2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保障繁殖母牛发展

要建立现代化牛业, 就必须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而服务体系中的良繁品改服务体系是该体系的中心。养牛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制种是根本。所以, 黑龙江农垦总局、分局、各农场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 严把引种关 (冻精、胚胎) , 严格控制进货渠道, 杜绝品质低劣产品流入垦区, 而影响杂交改良效果。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肉牛改良体系。目前全国共有45个审批的国家级种公牛站, 存栏肉牛种牛1358头, 共有30个品种, 年生产冻精2000万剂, 可配种1000万头可繁母牛。而全国存栏可繁母牛有4000~6000万头, 相对于存栏可繁母牛来说, 人工授精量不到1/4[1]。面对这种公共资源短缺, 不能合理有效配置的情况, 不难催生出投机钻营的奸商生产出假冒伪劣的冻精。因而肉牛冻精应从审批认定的国家级种公牛站购入。饲料种植加工体系、疾病防治体系、产品销售加工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缺一不可, 要积极地建设与发展。只有完善和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户养牛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的问题, 从而保障繁殖母牛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长春.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牛业科学杂志, 2006, 32 (6) :1-3.

繁殖基地 篇2

武隆板角山羊是我国山羊家族中皮肉兼用型优良品种之一, 具有生长快、产肉多、膻味轻、适应性和抗病力很强的优势。板角山羊产肉性能良好, 当地群众喜欢杀羊过年、过节, 并以羊腿作为馈赠礼品。初生公羔于每年3-4月间阉割, 到冬至后进行屠宰。活重28 kg左右, 此时内脏脂肪和肌肉脂肪适度, 肉质细嫩, 适于鲜食。养殖户中又习惯喂肥大阉羊, 一般要两岁以上才进行屠宰, 喂养的时间越长, 体重越增加, 因此, 屠宰率高, 产肉量和内脏脂肪多, 所以有“羊老自肥三周岁”的说法。据测定, 3岁以上的肥阉羊, 平均屠宰前活重55.6 kg, 平均胴体重30.6 kg, 内脏脂肪重达10.3 kg。有的养殖户把屠宰后的整个胴体连同板油, 一起腌渍风干, 制成腊肉, 便于较长时期保存, 随食随取, 另有风味。此外, 板角山羊的板皮品质良好, 富有弹性, 质地致密, 面积宽大。

板角山羊性成熟较早, 4~5月龄的公羔即有性欲表现。长期以来, 群众习惯用幼龄公羊繁殖, 8~10月龄开始配种, 使用一段时间后即阉割肥育。母羊初次发情在5~8月龄, 经2~3个情期即可配种受孕。母羊发情周期21±3 d, 发情持续期51±8 h, 妊娠期150±4 d。据243胎产羔统计, 每胎产一羔的占28.4%, 产两羔的占60.1%, 产三羔的占11.5%, 平均产羔率为183%。双月断奶成活率为87.9%。

但由于板角山羊产业尚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水平, 育肥速度慢, 生产力低下, 规模小, 随着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入, 外面的先进养殖技术的普及, 使得畜牧业发达地区生产力水平空前发展, 武隆县板角山羊养殖业与之相比明显落后, 甚至已经被边缘化。为此开展武隆县板角山羊保种和利用势在必行。2011年底在沧沟乡大水村启动以来, 通过个体淘汰、选种选配、提纯复壮等手段, 板角山羊品种保良不断增强。2012年11月, “武隆板角山羊”地理商标也得以成功申报, 大水村成为重庆市唯一的板角山羊保种基地。

板角山羊是我国山羊品种中独具特色的品种, 主产于四川省万源市和重庆市武隆、城口、巫溪县等地, 是经当地群众长期选育而成的皮、肉兼用型山羊良种。具有体型大、生长快, 产肉多、膻味轻、皮张面积大、质量好等特点。板角山羊是是优良的地方肉用山羊品种, 是一个特殊的基因库, 一旦遭到破坏, 就永远无法恢复。加强板角山羊的保护, 对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改善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品种的保存和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许多发达国家长期追求高产专业化品种, 致使品种单一基因贫乏, 难以适应复杂的自然条件。我国自然条件复杂, 难以推选一个品种。我国22个山羊品种都是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培育成功的。保护品种的多样性, 就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对于促进人类的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板角山羊与其他山羊品种杂交, 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而杂交优势的获得与保护相辅相成, 如果放弃板角山羊的保种, 经济杂交波及产区全境, 板角山羊基因库就会因杂交而解体, 经济杂交也因此而不复存在。

武隆县属于旅游区, 大部分游客慕名而来, 板角山羊肉也成为他们喜欢品尝的武隆美食之一, 因此, 武隆县的羊肉常常是供不应求。但板角山羊在武隆地区还处于发展阶段, 存栏量和出栏量相较其他地区明显处于弱势。现阶段, 着力发展板角山羊的规模场建设, 对于满足城乡人民的消费需求和缓解当地羊肉供应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繁殖基地 篇3

1研究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材料

本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南滨农场敦煌种业杂交玉米南繁基地为样品采集区, 经度108°48′30′′, 纬度18°09′34′′, 年均气温25.4℃, 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8.3℃, 1月平均最低气温为20.7℃, 全年日照时间约2 137 h, 年平均降水量2 361 mm。样品采集区基本情况和各样点情况见表1。

1.2试验方法

1.2.1样品采集方法

2015年2月22—2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南滨农场敦煌种业杂交玉米南繁基地上, 依据地形和地貌分布特征, GPS定位采样, 确定了12个测试网点, 每个测试网点按对角线采样方法布置5个点, 每个点的代表面积为1 333.4 m2, 采集耕层0~20 cm土样5 kg, 用四分法留1 kg土样, 剔除植物残体、根系、石砾, 放在阴凉干燥处风干30 d, 研磨过20目尼龙筛, 保存在塑料袋中供化验分析用。

1.2.2测定项目及方法

土壤p 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测定, 分别采用酸度计法、重铬酸钾法、扩散法、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和火焰光度计法;钙、镁、铁、锰、铜、锌离子测定,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7~9]。

1.2.3测定指标分级标准

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钙、镁、铁、锰、铜、锌离子分级标准, 参考海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10] (见表2) , 土壤酸碱度分级标准为极强酸性p H值<4.50、强酸性p H值4.50~5.50、弱酸性p H值5.50~6.50、中性p H值6.50~7.50、弱碱性p H值7.50~8.50、碱性p H值8.50~9.50、强碱性p H值>9.0[11]。

1.2.3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Excel2003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速效氮磷钾分布特征

由表3可知, 不同玉米种植田0~20 cm土层碱解氮均值为80.50 mg/kg, 属于碱解氮缺乏的土壤。中等的样品5个, 占样品总量的41.67%;缺乏的样品4个, 占样品总量的33.33%;甚缺乏的样品3个, 占样品总量的25.00%, 说明大部分土壤碱解氮含量缺乏和甚缺乏。速效磷均值为10.07 mg/kg, 属于速效磷中等的土壤。中等的样品8个, 占样品总量的66.66%;缺乏的样品2个, 占样品总量的16.67%;甚缺乏的样品2个, 占样品总量的16.67%, 说明大部分土壤速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钾均值为83.94 mg/kg, 属于速效钾缺乏的土壤。中等的样品3个, 占样品总量的25.00%;缺乏的样品9个, 占样品总量的75%;说明大部分土壤速效钾含量缺乏。

2.2土壤p H值和有机质分布特征

由表4可知, 不同玉米种植田0~20 cm土层p H均值为5.07, 属于强酸性土壤, 强酸性的样品12个, 占样品总量的100%, 说明大部分土壤为强酸性。土壤有机质均值为10.68 g/kg, 属于缺乏的土壤。缺乏的样品4个, 占样品总量的33.33%;甚缺乏的样品8个, 占样品总量的66.67%, 说明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甚缺乏。

2.3土壤钙镁元素分布特征

由表4可知, 不同玉米种植田0~20 cm土层交换性钙值为561.70 mg/kg, 属于交换性钙中等的土壤。丰富的样品2个, 占样品总量的16.67%;中等的样品6个, 占样品总量的50%;缺乏的样品4个, 占样品总量的33.33%, 说明大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中等。交换性镁均值为153.61 mg/kg, 属于交换性镁中等的土壤。中等的样品8个, 占样品总量的66.66%;缺乏的样品4个, 占样品总量的33.34%, 说明大部分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中等。

2.4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由表4可知, 不同玉米种植田0~20 cm土层有效铁均值为15.53 mg/kg, 属于有效铁丰富的土壤。丰富的样品10个, 占样品总量的83.33%;中等的样品4个, 占样品总量的16.67%, 说明大部分土壤有效铁含量丰富。有效锰均值为15.12 mg/kg, 属于有效锰丰富的土壤。丰富的样品9个, 占样品总量的75%;中等的样品3个, 占样品总量的25.00%, 说明大部分土壤有效锰含量丰富。有效铜均值为1.32 mg/kg, 属于有效铜丰富的土壤。丰富的样品9个, 占样品总量的75%;中等的样品3个, 占样品总量的25%, 说明大部分土壤有效铜含量丰富。有效锌均值为1.57 mg/kg, 属于有效锌丰富的土壤。丰富的样品7个, 占样品总量的58.33%;中等的样品5个, 占样品总量的41.66%, 说明大部分土壤有效锌含量丰富。

3问题讨论与结论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南滨农场土壤普遍偏酸, 虽然也适宜玉米生长, 但p H值6.50~7.50最适合玉米生长发育, 土壤酸化重金属离子溶解度增大, 活性增强, 将导致玉米种子重金属离子富集, 建议施用生石灰1 000~1 200 kg/hm2, 将土壤p H值由4.62~5.50调节到6.50~7.50。土壤有机质缺乏, 究其原因:一是有机肥投入量少, 二是海南三亚一带常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 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大于腐殖化过程, 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为了提升有机质含量, 在播种前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

碱解氮缺乏的样品占58.33%, 速效磷中等的样品占66.66%, 速效钾缺乏的样品占75%, 说明大部分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缺乏, 速效磷中等, 究其原因与降水量有关, 海南三亚年平均降水量为2 361 mm, 是西北降水量的10倍, 由于降水量大, 土壤养分被雨水淋溶。交换性钙和镁, 有效铁、锰、铜、锌含量空间变异性较大, 但交换性钙镁含量中等, 有效铁、锰、铜、锌含量丰富, 在制种玉米栽培的过程中, 一般不考虑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参考文献

[1]杨安富, 王汀忠, 王华, 等.海南槟榔园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 :363-366.

[2]李福燕, 李许明, 陈柳燕, 等.海南万宁市土壤养分状况分析[J].土壤通报, 2008, 39 (6) :1 284-1 287.

[3]漆智平, 魏志远, 李福燕, 等.海南水稻土养分时空变异特征[J].土壤通报, 2009, 40 (12) :1 292-1 296.

[4]李国良, 姚丽贤, 何兆桓, 等.广东省荔枝园土壤养分肥力现状评价[J].土壤通报, 2009, 40 (4) :800-804.

[5]陈明智, 林彬, 谢国干, 等.海南荔枝园土壤基本养分状况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14 (2) :57-59.

[6]孙娟, 李松刚, 魏志远, 等.海南中西部荔枝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J].广东农业科学, 2013, (10) :62-64.

[7]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110-218.

[8]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106-208.

[9]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9:82-103.

[10]海南农业厅土肥站.海南土壤[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3, 12:168-170.

上一篇:二次衬砌工程下一篇:发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