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殖方法

2025-01-23

人工繁殖方法(通用10篇)

人工繁殖方法 篇1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我国分布较广的淡水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稻田、浅水池塘、沟渠中。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并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于泥鳅个体小,体表的黏液多,手抓容易滑走,大规模注射催产药物操作困难,所以,研究一种对泥鳅伤害小,操作简便的方法很有必要。笔者采用将泥鳅装入三角袋进行注射操作的方法,繁殖泥鳅的效果好。具体的操作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做好亲鱼选择与收集

鳅科共2亚科18属110种左右,作为养殖鳅的种类主要有泥鳅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两种鳅相比较:泥鳅比大鳞副泥鳅在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都要高。所以,选择泥鳅作为养殖对象较为适合。

亲鳅的来源,可以有两个方法进行收集,一是市场现购,主要来自野外水域捕捞,应选择笼捕为主。一是人工养殖的成鳅中挑选。这两处来源以养殖的成鳅收集为好,可以数量稳定,质量高。选择的泥鳅亲本体长应在12 cm以上,体重10 g以上,体质健壮,体色鲜艳,无病无伤。选择亲鱼时,身体大小不能悬殊,一般同一批泥鳅中,雄性个体要小于雌性,而在雌雄鱼交配过程中,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刺激雌鱼才能产卵,雄鳅身体太小且缠绕不住雌鳅,就会影响产卵和受精。

2 雌雄亲鳅的鉴别方法

雌鳅个体相对较大,在繁殖期腹部膨大。胸鳍短而圆近似扇形,第二鳍条基部无骨质薄片。背鳍正常,没有肉瘤。雄鳅个体相对较小,在繁殖期腹部不膨大,较平扁。胸鳍长而尖近刀形,第二鳍条基部有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背鳍末端两侧有肉瘤。

3 做好催产的时间和药物选定

在华中地区,一般4月下旬至5月底进行人工催产,催产时间过早,水温太低,亲鱼成熟不够;催产时间过晚,有许多亲鱼已在自然水体中产了一部分卵,亲鱼怀卵量不足。

催产激素选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每尾雌鱼注射200 IU的HCG;还可以结合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共同注射,每尾雌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200 IU加上(LRH-A2) 0.3μg,雄鳅剂量减半,每尾泥鳅亲本注射剂量0.5mL。

4 批量注射的操作措施

泥鳅因为体呈圆筒型,表皮光滑,不易用手撮拿固定。装入头大尾小的三角形布袋里,泥鳅会向尾部钻,最终到底部被固定住。这样可以从袋子外,在腹部肌肉注射方法,针尖与鳅体呈45°角,采用背部肌肉注射催产药物,深度0.2 cm。

三角袋的用料,以的确良等质地较密的化纤布料为宜,可以减少对鱼体磨损,形状为平面三角形,上下二层布料的三角形夹角为55°,边25 cm,立体园锥形的夹角为35°左右(见图1)。

这样的设计装置,泥鳅放入网袋里是向前钻,钻到最前端就会停止,而前端小,泥鳅难以转身,就会被固定在袋子前端。三角袋的夹角不要过小或过大,如果太小的尖端,泥鳅钻进去后,难以分开;如果太大,泥鳅进袋后,容易转身溜掉。

如果是大批量的繁殖泥鳅,具体操作时,先要准备几十个三角袋,并由多人参加注射,使用连续注射器,将溶液量调到每尾泥鳅0.5 mL,进行连续注射。此方法比较其他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其一,对身体伤害小,使催产药物能发挥出来。其二,泥鳅的黏液损失少,产后亲鱼成活率高。

5 网箱中产卵和授精方法

泥鳅由于个体小,大批量繁殖,采用人工挤卵和授精,费时又费力,效果也不好。采用网箱集中亲鱼,泥鳅自然产卵与受精为好,具体操作是将注射催产药物的亲鳅,雌雄比例按1∶1.5~1∶2.0为宜,放入规格2.0 m×1.0 m×0.5 m的网箱中进行孵化。网箱的材质采用锦纶制成绢网,绢网以60目为宜,柔软绢网底部可以作为鱼巢。每只网箱放亲鳅100组。催产结束后,用微流水刺激,流水不要过大,流水刺激下,雄鱼开始追逐雌鱼并缠绕雌鱼,刺激其产卵。产卵后及时将亲鳅拿走,防止受精卵被亲鳅吃掉。孵化时注意调整流水的大小,根据实际的孵化情况控制流水刺激的强弱。一般水温20℃时,约经14~15 h产卵。

6 泥鳅的孵化方法

泥鳅产完卵进行人工孵化有两种方式为好,一种是网箱中微流水孵化,一种是孵化桶中流水孵化。

网箱中微流水孵化,具体操作为产完卵及时将亲鳅取出后,鱼卵留在网箱内孵化,孵化时,要向前网箱中冲水,使水流动以增加溶氧,在水温20℃左右时,大约50 h即可出苗,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用头部附着在网箱上,以卵黄为营养。2 d便可摄食,可以先留在网箱中,待水花能平游后,可投喂熟蛋黄,连喂2~3 d后即可转出进行苗种培育和养殖。

孵化桶中流水孵化,具体操作是待亲鳅在网箱里产完卵后,先及时将亲鱼捞出,再将卵从网箱的壁上捞出,泥鳅卵是黏性卵,但黏性较差,容易从绢网上脱落,将卵可以放入孵化桶或孵化环道中进行孵化。鳅苗出膜后,即可出孵化桶或环道,转入捆箱中,待鳅苗卵黄吸收完,投喂熟蛋黄之后,再转入苗种培育阶段。

7 小结与讨论

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既可防病菌感染,又利于运动,当泥鳅受到惊扰的时候,就会大量分泌出的黏液,并顺利滑走。泥鳅这个特点,对于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又是不利的因素,设法将鱼固定住,不让其自由滑动是泥鳅繁殖操作的关键措施。采用柔软的绢纱做成三角形的袋子,可以很好的固定泥鳅,相对其他方法有很大优点。

相比较采用MS-222、乙醚、丁卡因等麻醉剂可以降低泥鳅的呼吸频率和新陈代谢,让它们逐渐进入昏迷状态。这样注射时可以避免泥鳅滑走,减少了鱼体外伤的可能。但是,使用麻醉剂对泥鳅的刺激较大,会影响到催产药物的功效,还有就是麻醉剂对人体会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赵振山, 高贵琴, 印杰.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营养成分分析[J].水利渔业, 1999, 2

[2]向冰.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J].河北渔业, 2008, 12

[3]马嵩, 王坤, 孙中响.泥鳅人工繁殖要点[J].科学养鱼, 2008, 8:5

泥鳅简易人工繁殖技术 篇2

1种鳅的培育与选择

开春后选择适合做种的亲鳅进行强化培养,多投喂动物性饵料和部分植物性饵料,勤换水,多冲水。繁殖时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选择即将连续晴天的时间进行操作,繁殖前一天选择好雌雄亲鳅,分开暂养,雌鳅的选择标准为体长10~15 cm,腹部鼓起略带粉红色且没有产卵斑,雄鳅体长8~12 cm。

2产卵孵化设施

孵化网箱由80目的筛网材料制作而成,并用竹木打桩固定在产卵池中。产卵池可以是小型水泥池或者是小土池,小土池最好全池覆盖防渗膜以防操作人员下池作业时带动池底底泥搅浑池水影响泥鳅卵孵化。孵化网箱里面再放置一个10目的聚乙烯材料制作的网箱做产卵网箱,孵化箱和产卵箱均做成长方体形状,上端开口并露出水面0.5 m,网箱上口加盖以防产卵时亲鳅跳出,网箱的四个角均需固定好以防大风吹翻。网箱底部离池底0.5 m以上。产卵池保持进出水长流状态,进出水口均用筛网包裹防止敌害生物侵入。产卵池应保持进出水平衡,水位稳定。

3注射激素

采用腹腔注射法,注射位置为腹部腹鳍前方1 cm处,注射深度0.2~0.3 cm,注射激素采用HCG+LRH-A,每1万国际单位的HCG和30 mg的LRH-A用蒸馏水配置成10 mL注射液,每尾雌鳅注射剂量为0.2 mL,雄鳅减半。

4鱼卵孵化

亲鳅产完卵后提起产卵网箱并抖动几次使鱼卵掉落孵化箱中,之后将产卵箱连同里面的亲鱼一起提出。鱼卵留在孵化网箱中进行静水孵化。孵化期间人尽量少在孵化网箱附近走动以免搅动底泥,搅浑池水,中午阳光过强时适当遮阴。

5鱼苗培育

水花鱼苗培育池应当在泥鳅催产前15 d进行彻底清塘消毒,进出水用100目以上的过滤网过滤。催产前3~5 d开始施肥以培肥水质。鳅苗孵出后在孵化箱内暂养2~3 d待鱼苗能够正常平游时即可移入水花鱼苗培育池进行培育。鱼苗下池后前3 d主要使用蛋黄+豆浆,以后以豆浆为主,并定期施肥、加水,10 d以后逐渐添加破碎的人工配合饵料。1个月后鳅苗长到3 cm时左右时可分池培育。

林麝人工繁殖 篇3

一、林麝的繁殖生理特点

1. 性成熟

公麝性成熟晚于母麝, 营养、饲养管理水平差的晚于营养好、体质健壮者。一般情况下, 公麝14~18月龄、母麝7~18月龄性成熟, 此时体重已达成年麝60%~70%;个别营养状况好者可在6月龄性成熟, 发育慢、营养差的母麝18月龄可仍不发情。达到性成熟的林麝, 尚在生长发育, 此时配种部分母麝能正常受孕产仔, 但会因营养不足影响母麝后期利用及仔麝发育。

2. 适配年龄

公麝的适配年龄是3.5岁, 母麝2.5岁。发育好、体质健壮的母麝1.5岁也可配种。为培育高产麝群繁育优良后代, 种用麝的初配年龄应比一般生产群晚1年。4~8岁公麝配种能力最强, 个别利用期可达13.5岁。

3. 发情

季节性多次发情, 母麝在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发情, 旺期在11、12月份。在整个发情季节, 母麝要经历3~5个发情周期, 每个发情周期19~25天, 平均21天, 每次持续36~60小时。排卵多在发情开始后的18~20小时。

母麝在发情初期烦躁不安, 来回走动, 食欲减弱, 采食量下降, 外阴部略显红肿, 阴道有少量黏液流出, 虽有公麝追逐, 尚不接受交配。发情旺期出现交配欲, 如有公麝追逐, 母麝便站立不动或将臀抬起接受爬跨, 并发出尖细的“咝咝”叫声。发情公麝情绪不安、不合群, 身体散发香气, 昼夜鸣叫, 好爬跨、食欲减退, 体况消瘦。公麝性兴奋时仰头吹气, 发出“呋呋”声, 沿獠牙流出白色泡沫状唾液, 扭动身体后躯恐吓母麝;母麝跑走, 公麝边追逐, 边“哼哼”地叫。

二、配种技术

种公麝在交配过程中有勃起、爬跨、抽动及射精 (母麝生殖器官排出黏液, 即射精反射) 4个过程。射精后, 公麝疲乏无力, 不再追逐母麝, 自舐阴茎后便去休息。公麝第1次交配后, 休息20分钟左右又可交配, 此后每休息40~120分钟才可交配。母麝生殖器官内排出分泌物润滑阴门和阴道, 利于提高受胎率。常用的为单公单母配种法、单公群母配种法、群公群母配种法和人工授精配种法。采用单公群母法受胎率高达90%, 是养麝业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1. 单公单母配种法

把发情母麝和经过挑选的种公麝拨到指定圈 (配种圈或走廊) 进行单个配种。

2. 单公群母配种方法

有两种组织形式, 一是将母麝分成每群4~6头的若干小群, 每群放入1头选好的种公麝, 整个配种期不再更换公麝;二是根据生产性能、年龄、体质状况, 将母麝按每群12~15头的规模分成若干组, 按1∶5的比例选定公麝, 每群每次放入1头公麝, 配种初期和末期每隔5~6天更换1次, 配种旺期每2~3天更换1次。在1天内公麝已配3次或4次以上的, 尚有母麝发情需要交配时, 应将该公麝拨出, 让其他种公麝交配。

3. 群公群母配种法

(1) 群公群母且不更换种公麝的配种方法, 按照公母1∶ (4~5) 比例, 从配种开始时一次性将种公麝全部放入到母麝群内配种, 直到配种结束。 (2) 群公群母更换种公麝的配种方法, 在配种初期按1∶5的公母比例, 将初次参加配种的3~4岁公麝放入配种母麝圈内, 引诱母麝提早发情。到母麝发情旺期, 按1∶ (3~4) 的公母比例, 换入优良种公麝, 继续配种。配种旺期以后, 如有70%~80%的母麝完成配种, 可将体弱的公麝拨出, 再按1∶5的比例留公麝, 坚持到配种全部结束为止。

4. 人工授精配种

(1) 采精。将电刺激采精器的探头涂上液体石蜡, 将公麝麻醉后从肛门缓缓插入, 直至第4~5腰椎下约15厘米, 在频率40赫兹条件下通电进行间歇刺激 (通电5秒、间歇5秒, 电压6~12伏) , 连续刺激5~10分钟, 休息2~3分钟后再进行刺激, 反复2~3次即可采出精液。 (2) 精液品质检查。精液为乳白色, 微带碱性味, p H值7.1左右, 精子密度为约4.6亿个/毫升, 活力为0.7。 (3) 精液的稀释。稀释液配方为11%蔗糖100毫升, 卵黄10毫升, 青霉素1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5万国际单位, 室温下用等温的稀释液将精液稀释2~5倍。 (4) 输精。将发情母麝保定, 用羊用内窥输精器输精, 间隔12小时再输精1次。每次所输精子活力不得低于0.6, 有效精子数不少于0.6亿个。 (5) 精液的冷冻保存。冷冻稀释液的基础液含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柠檬酸、果糖、纯化水, 在100毫升基础液中加入卵黄15毫升、甘油8毫升、青霉素1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10万国际单位, 即成为冷冻精液稀释液。解冻液为3%的柠檬酸三钠。

5. 注意事项

茶树的人工栽培与繁殖技术 篇4

我国人民对于茶树生长习性和环境的认识是经过长期实践和反复观察得来的,这为茶树的人工栽培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东晋的郭璞曾记载茶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讲到了茶树的外部形态。但在唐代以前,人们对茶树的认识还远远没有系统地形成一门科学。直到唐代时,竟陵人陆羽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世界上第一本茶书——《茶经》,对茶树的形态特征有了比较具体的描述。书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对茶树、叶、花、果、茎、根的特征都作了形象化的描述。在《茶经》以后的茶书中,也有一些关于茶树形态特征的描述。由此可见,在近代植物学出现之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树的形态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茶经》在讲到茶树种植与土壤的关系时认为,夹有岩石碎屑的土壤适于茶树生长;在砾壤中,茶树生长难以茂盛;而板硬的黄土土质贫瘠,不宜于茶树生长。现代研究认为,这样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除此以外,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茶树是一种喜阴雨宜短日照的植物,种茶时需要适当采取遮阴措施,过多的光照不利于茶树的生长,也影响茶叶的质量。

我国早期的茶树繁殖技术一般采用直播法,也就是挖穴撒籽的方式,关于这一技术最早在唐代的文献中可见记载。韩鄂在《四时纂要》中对种茶的时间和方法作了详细的叙述,书中指出,种茶的时间最好在二月中旬,选择树下或背阴处挖坑,坑要挖圆三尺,深一尺。先将坑内的土捣碎,铲除其中的杂草和树根,以免妨碍茶籽发芽生长。然后将粪与土混合作为基肥,在每一个坑里播种六七十颗茶籽,最后在上面覆盖一寸厚的土。之所以一个坑里要种这么多颗籽,是因为多粒较之单粒顶土能力更强,胚芽的出土比较容易。而且一旦有的茶籽丧失了活力没有萌芽,也不至于缺苗。采用茶籽直播法播种出苗后,幼苗能够连续生长,容易获得丰产,而且技术簡单易行,节省劳力与费用,唐代以后一直沿用此方法。

但是,直播法的种子使用量很大,难以控制种子发芽的条件,幼芽和幼苗在田间容易遭受高温、干旱及雨涝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于是从宋代开始,人们逐渐掌握了茶树种子的另一种繁殖方式——育苗移栽。这种方式需要事先在专用的地块播种育苗,等到茶籽发芽后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将茶苗移栽到别处。因为育苗时的占地面积较少,幼苗相对集中,育苗移栽对土地利用较为经济,而且便于培育和选择壮苗,节省了种子,更有利于优良品种的繁殖。比如我国云南的大部分茶区由于干湿季分明,冬、春连续少雨干旱,直播一般难以全苗,因此主要采用的就是育苗移栽的方式。

乌龟人工繁殖技术 篇5

1 选择亲龟

选好亲龟至关重要。亲龟是指达到成熟年龄并能繁育后代的雌雄个体。在市场上选择的亲龟一定要达到3龄以上, 个体要活泼健壮, 体肤没有伤口。把龟翻过来, 肚子朝上, 能很快反转过来的为健康龟。雄龟体重最好300 g以上, 雌龟最好在400 g以上, 要求性成熟。雌龟数量应是雄龟的3~4倍, 雄龟过少、过多都不利于繁殖。以在夏秋季购买选种为宜。

2 培育亲龟

要使亲龟尽快性成熟, 达到产卵量多、产卵次数多、质量好, 必须要有优良的饵料喂养。动物性饵料主要有小鱼虾、蚯蚓、动物的内脏等, 植物性饵料主要有豆饼、麦麸、玉米等, 这些都是乌龟喜爱的食物。动、植物性饲料的比例以5∶2较好。人工养殖由于缺少天然饵料, 所以在产卵前要多投放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 脂肪含量低的饵料[1,2]。在初春, 水体温度达到17~20℃时, 投喂新鲜、味美的饵料, 诱使亲龟尽快开食。当水体温度达到22℃以上时, 每日投喂1次。投喂量以饵料刚好吃完为宜。

3 龟池条件

放养前最好干塘, 再用生石灰消毒或曝晒几天。没干塘的要消毒。池深1.0~1.5 m, 面积0.20~0.33 hm2, 不宜过大;半坡形、岸边带沙底最好, 便于乌龟活动, 晒太阳;水质中等肥度, 透明度在30 cm左右;要经常换入新水, 保持水质清新;放养量不能超过1.5万只/hm2。

4 亲龟交配

当亲龟的体重达到400 g时, 性成熟, 即可准备交配配种。乌龟天性胆小、喜静, 龟大多喜欢在黄昏时分、水温在25℃左右时交配。8—9月是交配高峰期, 到10月交配基本就结束。雄龟在交配前显得很兴奋, 主动向雌龟示爱、讨好。雌龟的性反应要慢一些, 当雌龟也表示愿意亲昵时, 交配开始。交配时间通常持续3~4 min。乌龟在交配时要注意龟池岸边不要有人走动, 或其他异样响动, 以防干扰, 影响受精率和受精卵的质量。

5 产卵

5.1 时间

雌龟在来年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 6—7月达到产卵高峰期, 8月结束产卵。雌龟每年产卵3、4次, 每次5~8枚。由于是人工繁殖, 受环境限制, 常常有多只雌龟在同一穴中产卵。当雌龟在场地频频做出后肢扒穴运动时, 就表示雌龟要准备产卵了。乌龟产卵时间一般在夜晚或黎明, 历时30~60 min。

5.2 土质

乌龟挖穴产卵的最佳土质是腐殖质土和壤土。土质疏松的斜坡、隐蔽的树根旁、杂草丛是挖穴产卵的理想场所、乌龟挖穴约需4 h。乌龟在挖穴时不能有响声惊扰, 以免受影响[3]。龟卵洞穴口径大小一般6~8 cm, 深10~14 cm。如果土质太干燥, 乌龟不易打穴。当土质过分干燥时, 乌龟有时会用排尿法湿润土质, 待土质疏松后再打穴。乌龟产卵后会用四肢把浮土将卵穴掩盖好, 目的是让天敌不易发现卵穴, 然后才下到水里去。

6 龟卵收集

在产卵季节, 每天清晨要到产卵场所去检查。发现没有盖好的卵穴, 要用松软的泥土、碎草等覆盖, 但不能随便拿动或搬移卵粒。并对当晚产的卵插个木片做记录, 木片上标明日期。产卵2 d后就可以采卵, 这时卵的两级 (动物极和植物极) 已成形分化。按木片上标的日期先后顺序对卵进行收集, 用小铲子将泥土轻轻地拨开。盛卵的孵化箱用比较结实的纸箱或缸等都可以, 先将底层用细沙铺到3 cm厚, 然后一层卵一层沙放到6层。再将孵化箱移到孵化室中进行孵化。

7 受精卵鉴别

在往孵化箱里收集龟卵前要注意把没有受精、破损、有严重色斑的龟卵剔除出来, 以免影响正常受精卵的孵化。正常受精的龟卵产出1 d后, 在室温25~30℃的条件下, 受精卵的中轴部分会产生胚胎, 长度略占卵粒的长度的1/2。非正常受精卵和正常受精卵可用如下方法鉴别:轻捏卵的两极, 对着灯光观察, 见到卵粒内部红润, 中央有胚胎的为正常受精卵。内部浑浊看不到胚胎的为非正常胚胎[4]。

8 孵化

龟卵孵化有2种方法, 即自然孵化、人工孵化。自然孵化法由于受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如温度、湿度、天敌等。虽然操作简单, 但孵化率不高, 在实践中不值得推广。这里只介绍人工孵化法。

8.1 孵化箱

箱高以20~30 cm为宜, 长、宽只要方便操作即可。木制或塑料的都行。箱底挖几个小洞, 方便滤水。将孵化箱放在工孵化室内, 控制好温度。

8.2 操作方法

先将孵化箱消毒后, 底铺18~22 cm厚细沙, 再将正常受精的龟卵排放在沙中[5]。排放时把动物极朝上, 再向卵上撒1~2 cm厚细沙, 沙中泥质要少, 含水量6%~7%。

8.3 管理

孵化室内温度控制在22~32℃。每天要到孵化室观察, 若天气干燥, 每日10:00、15:00向沙上各喷水1次, 沙的含水量在6%~7%为宜。如空气湿度较大, 可隔几天喷水1次。要根据沙床内沙的含水量具体对待, 实践中以沙刚好能捏成团, 手一松, 又能散开为宜。箱口平时用纱布封好, 既可防止苍蝇、虫子等飞到箱里, 咬坏龟卵, 又可防止稚龟出壳后可能翻箱跑出。50~60 d后, 稚龟陆续出壳, 出壳率一般在90%以上, 管理好的能达到95%以上。

参考文献

[1]万全, 彭步旭, 徐勇, 等.乌龟人工繁殖和稚龟培育方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9) :294-295.

[2]陟劲松.乌龟的人工繁殖技术[J].中国水产, 2003 (2) :39-40.

[3]陟劲松.乌龟的人工繁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03 (14) :27-28.

[4]张从义, 李圣华, 郭刚, 等.乌龟人工养殖技术讲座 (三) 乌龟的繁殖[J].渔业致富指南, 2012 (3) :70-73.

泥鳅全人工繁殖技术 篇6

根据国内外文献对于泥鳅的研究报道, 仅见其关于生长、繁殖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养殖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人工繁殖方面研究目前仅限于小规模试验阶段。目前, 我国泥鳅养殖的苗种主要来自人工捕捞的野生苗, 加上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等污染, 导致泥鳅野生资源锐减, 野生苗种资源已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要。江苏省农科院宿迁农科所结合单位已有条件, 在进行了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试验后, 于2014年进行了泥鳅全人工繁殖技术试验, 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 亲鳅培育

1.1 亲鳅选择

2014年4月从天津及宿迁周边地区按照雌、雄1∶1.5的比例选购背黑肚白、体型端正、体质健壮, 黏液较多、无病无伤, 年龄在2龄以上, 天然纯正的大鳞副泥鳅亲鱼600尾, 雌鱼体重范围在90~160g, 体长20~30 cm;雄鱼体重在35~85 g, 体长15~25cm的个体 (若条件有限, 亲本体长也应在10 cm以上, 体重在25 g以上) 。

1.2 亲鳅培育

放养前10 d左右, 亲鳅培育池用生石灰150kg/667 m2进行清塘消毒, 选购的亲鳅在放养前用2%食盐水浸洗10 min左右, 雌、雄亲鳅分别放在不同的培育池中饲养。培育过程中, 以蛋白质含量在30%~35%的人工配合饲料为主, 适当配以植物性饲料, 日投饵量为亲鳅体重的4%~6%, 每天8:00、16:00各投喂1次, 上午投喂日饵量的30%, 傍晚为70%, 每隔3~5 d加注新水8 cm左右, 在亲鳅催产前15 d, 每天注入新水12 cm左右。

2 繁殖准备

亲鳅催产前, 准备好催产药物、注射器、泥鳅固定设备等催产物品以及孵化缸、孵化桶、孵化槽等孵化设备。试验共准备6个孵化缸, 在缸内安装好进水和升温设施。泥鳅催产后的产卵受精在孵化缸进行, 鱼卵的孵化在孵化桶进行。催产采用反冲式流水孵化方式孵化, 孵化出的泥鳅小苗在孵化槽内暂养3 d。

3 催产方法

3.1 雌、雄鉴别及成熟度的鉴定

亲鳅达到性成熟后, 雌雄区分主要区别见表1。成熟的亲鳅雌鳅腹部肥大、有弹性, 体重在100 g以上, 雄鳅轻轻挤压腹部能挤出白色精液, 体长在10cm以上。

3.2 催产日期及雌雄配比的组合

催产日期选择在2014年5月10日—24日, 共催产6个批次。第1个批次雌雄配比为1∶1, 后5个批次雌雄配比为1∶1.5。

3.3 催产的药物组合、注射剂量及方法

催产剂采用LRH-A2+HCG+DOM混合剂。催产剂量:雌鳅0.2 m L, 雄鳅减半。注射方法采用泥鳅背鳍基部注射。注射前用胶布将1 m L注射器的针头处理, 使注射针仅露出2 mm左右的针尖, 防止注射时针头扎入太深伤及泥鳅内脏。因泥鳅体表黏液较多, 为防止注射时泥鳅扭动太大会对其造成伤害, 在注射时需用纱布和筷子 (或光滑木棒) 缝制专门工具对其固定, 同时操作动作一定要快。

4 产卵、授精、孵化

产卵、授精在孵化缸进行, 水温控制在21~25℃, 效应时间控制在10~14 h。孵化在孵化槽进行, 采用反冲式流水孵化, 水温控制在21~25℃, 孵化过程中及时减少充气量, 防止鱼苗运动量过大消耗体力, 影响成活率, 并保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 随时监测孵化水体的温度、溶氧等数据, 并密切观察受精卵和鱼苗孵出情况, 及时清除孵化水体中产生的污物以及敌害生物。泥鳅苗孵出3~4 d后, “腰点” (鳔) 出现, 能在水体中作水平游动, 此时可出苗销售或转入鱼种培育阶段。

5 结果

人工催产和孵化情况见表1、表2。

6 小结

6.1 催产亲鱼性腺成熟度及药物注射方法的掌握

用于人工繁育的亲鳅质量对试验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亲鱼性成熟并不等于性腺成熟, 区分雌雄及掌握性腺成熟好的亲鱼进行注射、催产并且在操作中尽量减少对鱼体的损伤是确保泥鳅苗种全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本实验结果表明, 年龄在2~3龄、体长在10~18 cm、体重雌鳅在90~160 g、雄鳅在35~85 g的亲鱼性腺成熟一般较好, 为了减少操作中对鱼体的损伤, 最好采用以下药物注射方式:首先用纯棉织大毛巾稍微除去泥鳅体表水分, 再用两根光滑木棒或者筷子缝制一个能裹住亲鳅的工具, 用连续注射器背部注射, 注射深度为0.2 cm, 注意不伤到内脏。

6.2 掌握合适的催产药物配合

催产药物的组合配比以及注射用的剂量是影响泥鳅催产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通过本试验表明, 泥鳅人工催产采用混合催产剂效果较好。以往的试验中, 人工繁殖催产激素一般单独使用HCG、LRH-A2和DOM, 但据查阅相关文献表明, 单用一种激素往往达不到较理想的催产效果, 本试验使用LRH-A2+HCG+DOM混合剂能起到协同互补作用, 显著提高亲鳅的催产率。

6.3 正确掌握孵化流水的温度

长春鳊人工繁殖技术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亲鱼培育

1.1.1 亲鱼的来源

2007—2009年长江水产良种繁育基地从长江和附近河道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野生长春鳊,经过2年多的驯养,培育出了一批可用于繁殖的亲本。

1.1.2 亲鱼的选择标准

长春鳊亲本选择种纯、个体大、体质健壮、无病、鳍条完整、无损伤且已达到性腺成熟(2龄以上,雌鱼个体重350~600 g,雄鱼个体重350 g以上)的做为亲鱼驯养,亲鱼收集后用3%食盐水浸洗10 min消毒入池。共收集亲鱼298 kg。1.1.3亲鱼的培育长春鳊亲鱼按雌雄1∶1.2~1∶1.5配比,每667 m2放养120 kg,雌雄同池养殖,同时放鲢、鳙鱼20~30 kg/667 m2,以净化亲鱼池水质。

培育前期饵料青精结合,投喂黑麦草、苏丹草、苦荬菜等牧草,配合投喂菜籽饼、豆饼或配合颗粒饵料等精料,每日投喂2次,8:00-9:00和16:00-17:00各1次,投喂量为体重的5%~8%。春季亲鱼性腺进入快速生长发育期,需强化培育,投喂富含蛋白质的饲料,保证营养供应。培育期间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30 cm以上,采取间隔冲水,保持微流水,促进其性腺发育。培育过程中后期注意不可使亲鱼出现浮头,尤其是繁殖前夕缺氧浮头会对性腺发育造成影响,严重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当接近催产前一周停止冲水,防止水流刺激而流产。

1.2 亲鱼的雌雄识别

5月中旬,水温达25℃左右时,亲鱼基本全部发育成熟,可开始进行人工催产。性腺发育良好的雄鱼几乎全身都具有白色颗粒状的“追星”,胸鳍、臀鳍的鳍条上、头部、吻端、鳃盖等处“追星”多而密;胸鳍第一根鳍条明显增厚而略弯曲;鱼体有粗糙感,用手轻轻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鱼头、胸鳍等处可有少量“追星”,胸鳍第一鳍条较薄而平直;腹部膨大柔软而富弹性,泄殖孔微突而稍红,性腺成熟的雌鱼轻压腹部生殖孔处可见卵粒。

1.3 催产

试验催产日期为2009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催产剂采用DOM、HCG、LRH-A3三种复合针剂,雌鱼剂量为每千克鱼2 mg DOM+8μg LRH-A3+800 IU HCG,按胸鳍基部腹腔2针注射,针距为14~16 h。雄鱼剂量按雌鱼的减半,一针注射,与雌鱼的第2针同时进行。注射后的亲鱼放入家鱼圆形催产池内,以便观察和操作。

1.4 孵化

长春鳊卵属于无黏性的漂浮卵,待亲鱼完全产卵后,用集卵箱收集受精卵,小心地移入孵化池,进行人工孵化。

孵化环道在圆型环道结构的基础上,对孵化环道给排水方式进行改制。环道中安装一圈鸭嘴喷头,持续向环道内注水,形成环道内流水环境。水流通过滤水筛绢,经溢水口排出。进水口用120目网布过滤,严防野杂鱼等进入孵化池。

2 结果分析

2.1 催产效果

试验共催产3批亲鱼,共56组,催产效果见表1。产卵66.8万粒,受精率达84%。试验表明在水温24~27℃时,效应时间为22~24 h,孵化率达82%。

2.2 催产剂量

在水温24~27℃条件下,催产剂最佳剂量雌鱼为2 mg DOM+8μg LRH-A3+800 IU HCG,雄鱼减半。

3 讨论

为提高长春鳊的催产率,应特别注意选择适宜的催产季节。由于每年春季气温回升的速度不同,用物候法结合检查亲鱼性腺发育状况来确定催产日期。据试验结果分析以及对长春鳊性腺发育的观察,长春鳊的人工繁殖在长江下游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宜。

催产剂采用适量混合激素,可提高长春鳊的受精率。经试验单独使用LRH-A3和LRH-A3与HCG的混合针剂效果都不佳,只有采用混合激素(HCG+DOM+LRH-A3)能促使亲鱼正常成熟产卵,后期通过对催产药物和剂量进行适当调整,催产率、受精率和出苗率均明显提高(表1)。具体针剂为:第1针采用HCG+LRH-A3代替LRH-A3催熟;采取雌、雄鱼同样的催产剂,雄鱼剂量减半,提高了受精率。

关于提高长春鳊的出苗率:孵化过程中,调节好水流,长春鳊卵比重小,孵化水流控制在0.2 m/s左右,溶氧保持在5 mg/L以上。孵化期需严防剑水蚤侵入。

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长春鳊的鳞片如长江刀鱼的鳞片,细小,极易脱落,易导致鱼体充血受伤。为降低亲鱼受伤程度, 初针是在挑选亲鱼时注射。在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时用湿毛巾布包鱼, 操作时避免强烈阳光直射, 动作要轻快, 尽量减少亲鱼受伤。

摘要:对长春鳊的人工繁殖进行了初步试验, 共收集驯养亲本298kg, 分3批催产56组。先用2μg LRH-A3预备针催熟, 再用2mg DOM+8μgLRH-A3+800 IU HCG混合催产, 产卵66.8万粒, 受精率达84%, 水温在2427℃, 效应时间为2224h, 孵化率达82%。

黄鳝人工养殖与繁殖要点 篇8

近几年来, 由于人类过度捕捞, 以及对水资源环境的破坏等因素, 野生鳝鱼数量越来越少, 而黄鳝的需求量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增加, 市场上黄鳝经常出现“有价无货”的现象, 人工养殖黄鳝已经成为解决我国黄鳝销售供需矛盾紧张、实现人民养殖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根据黄鳝的自然繁殖特性, 简要论述黄鳝的养殖要点, 以期对广大黄鳝养殖户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 黄鳝的自然生活与繁殖特性

1.1 黄鳝的自然生活特性

黄鳝主要是通过口吸式获得氧气, 呼吸强度较高, 所以对水中的溶氧量要求不高, 一般最适宜的溶氧量为4~6 mg/L, 黄鳝生长最适p H值在6.5~7.2之间, p H高于8.0或低于6.0都会影响黄鳝的生长, 黄鳝的生长适宜水温为15~32℃, 最适水温为22~25℃, 温度低于10℃时, 黄鳝很少进食;温度低于5℃, 黄鳝进入冬眠;水温高于40℃, 黄鳝进入昏迷状态直至大量死亡。野生的黄鳝喜静水穴居, 昼伏夜出, 嗅觉灵敏, 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好杂食。

1.2 黄鳝的繁殖特性

黄鳝的一个繁殖特性是具有性逆转现象, 即黄鳝一生主要经历三个阶段:雌鳝—雌雄同体—雄鳝, 即性别转换阶段。黄鳝的另一个繁殖特性是吐泡营巢繁殖。黄鳝在繁殖季节期间, 在水表面吐泡, 形成泡沫巢, 雌鳝排出卵子, 雄鳝排出精液, 精液将卵子托于泡沫巢中, 受精卵在其中孵化。

2 黄鳝的养殖要点

2.1 养殖环境要求

养殖黄鳝时要求水质无污染, 水质需进行较为严格的p H值检验, 对于某些水质硬度高的地区, 需进行酸化处理。可采用循环处理水系统养殖, 这样可以有效节约水处理成本, 利于水体净化和氧气的交换。在实际操作时, 注意控制流水的速度, 切忌水流速过快, 影响黄鳝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养殖水体中可培养水草、藻类等水生植物, 营造天然的仿生态环境。水体不宜过深, 如果采用水泥池养殖, 可在养殖池底部铺一层土, 土层厚度要超过30 cm。

2.2 养殖饵料的要求

野生黄鳝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但是随着黄鳝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 现有的动物性饵料远远不能满足其养殖需求, 需要人工配比饲料来弥补现有动物性饲料的不足。

野生状态下的黄鳝各种生长与繁殖指标差异较大, 利用人工饲料可实现上述规格的大体统一, 有益于黄鳝的繁殖, 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黄鳝的性别比例平衡, 提高繁殖数量与质量。

黄鳝养殖中所需饲料的营养成分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黄鳝所需营养成分与其规格、营养源以及生长环境因子有关, 比如影响黄鳝生长和繁殖的重要营养物质蛋白质, 在不同规格, 不同蛋白源与水温下, 所需要的量是不同的, 范围大约为35%~45% (见表1) , 因此在黄鳝养殖时需注意其饵料来源, 规格大小和自然环境状况。一般情况下, 黄鳝的饵料配比大体如下:蛋白质含量为35.7%, 脂肪含量为3%~4%, 无机盐含量为3%, 糖含量24%~33%, 饲料总热量为1 150~1 250k J/100 g。

在黄鳝养殖的不同阶段, 可对其营养成分进行适当调整, 比如:幼鳝饵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1%、脂肪含量为16%时生长最快, 添加270 mg/kg维生素E可提高幼鳝的性腺系数, 促进幼腺发育。

成年1冬龄雌鳝饲喂的蛋白含量为40%时, 能提高其繁殖力、产卵量、仔鱼孵化率和仔鱼生长率。蛋白质含量低于或高于40%时, 以上指标均有下降的趋势, 添加200~350 mg/kg的维生素E能显著降低卵巢和其他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ismutase, SOD) 活性及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的含量, 并有效改善亲鳝的繁殖性能和仔鱼质量。

黄鳝饵料中最优蛋白来源主要是鱼粉, 但是近几年由于世界鱼粉供需的严重失衡, 导致鱼粉价格普遍上升, 从而造成黄鳝的养殖成本偏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植物性蛋白源逐渐成为养殖黄鳝所需的主要蛋白源, 其中最主要的替代品为豆粕, 但是豆粕氨基酸含量偏低, 营养成分差, 适口性不好, 需在实际加工中进一步进行改良, 并添加其他黄鳝偏好的营养物质, 如鱼油、维生素C、维生素E等。

目前尚未发现黄鳝在各个生长与繁殖阶段所适宜的饲料种类与配比系数完整的报道, 我国黄鳝饲料研制现处于探索阶段, 今后可以在这方面加大研究, 改变这一现状, 实现黄鳝养殖的规模化。

3 黄鳝的人工繁殖要点

制约黄鳝人工繁殖的主要问题是黄鳝雌雄亲鱼难以识别, 黄鳝产卵数量与质量较低, 人工繁殖时卵子易沉入水中等, 成功解决这些难题是实现黄鳝大规模人工繁殖、提高黄鳝繁殖数量和质量的关键。

3.1 黄鳝的性别辨别方法

基于雌雄黄鳝的识别, 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黄鳝的体长来辨别性别, 此方法较易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周秋白等[1]认为, 鄱阳湖区黄鳝人工繁殖选择的野生黄鳝规格为体重75 g以下, 体长40 cm以下, 可基本保证雌鳝占大部分。祖国学等[2]认为, 安徽淮河流域体长47 cm是雌雄个体分布的交界点, 在分界点以下雌性黄鳝占优势。李明峰等[3]认为, 42 cm或36 cm以上的黄鳝几乎全部为雄性, 同时, 也有50~60 cm的黄鳝大部为雌性的情况[5]。

辨别黄鳝性别的另一种方法主要根据黄鳝的年龄以及性成熟时体表的特征, 一般l~2龄黄鳝全部为雌性;2龄为性转变起点, 3龄雌雄个体雌雄大致各半;4~5龄大部分为雄性;5龄以上全部为雄性。在生殖季节, 雌鳝头较小、不隆起、体背无斑点、腹部稍透明且卵巢轮廓清晰;雄鳝头较大、隆起明显、体背有色斑、腹部有网状血丝纹[6,7]。

在实际野生黄鳝人工繁殖中, 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 并根据不同雌鳝和雄鳝性成熟月份的差异来识别黄鳝性别。

3.2 提高黄鳝的受精卵数量与质量

在确保黄鳝繁殖场所和场地具有仿自然特点的情况下, 影响黄鳝产卵数量和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黄鳝的人工催熟。产卵前黄鳝会吐具有一定黏性的泡沫, 构筑孵卵泡。当雌鳝产出卵子, 卵子也具有一定的黏性, 卵子很容易被孵卵泡粘附, 但当卵子经过一段时间吸水膨胀后, 卵子因为重力的原因就会脱离孵卵泡, 沉入水底, 无法受精。因此, 卵子及时受精是提高黄鳝产卵数量的关键, 而黄鳝的性逆转特点导致雌鳝性成熟时, 雄鳝未性成熟, 一般雄鳝比雌鳝性成熟推后一月左右, 为了提高卵子的受精率, 要对黄鳝进行人工催熟, 亲鱼催熟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仿自然方法和人工诱导方法。

仿生态方法:营造仿生态催熟的方法主要考虑放养密度、水深、水温、光照等因素, 在众多自然因素中, 放养密度是影响黄鳝性别转化的最重要因素, 其主要作用于黄鳝的性腺发育。有研究表明:黄鳝有一种特殊的“恐后反射”习性[8], 即只要超过一定密度, 黄鳝的性腺发育就会受到抑制, 也不会产卵繁殖。一旦降低到适宜密度, 黄鳝即大量吐泡产卵。调查研究表明, 当亲鳝放养密度超过3~4尾/m2时黄鳝无法发情[9]。

在确定黄鳝最适放养密度时, 需结合影响黄鳝产卵数量与质量的其他自然因素, 比如水深、水温、光照等自然因素, 最好将以上自然因素控制在最适范围内。养殖黄鳝最适水深为20 cm, 最适光照度为2 000 lx, 至于水温, 在不影响黄鳝生理、生长活性的任意水温范围即可, 考虑以上自然因素, 需在黄鳝养殖饵料充分且丰富的条件下进行。养殖池宜培育浮莲、水葫芦、水花生等黄鳝喜好的水生植物, 营造适宜黄鳝产卵的仿自然环境。

人为诱导方法:黄鳝一般适宜在八九月份性别成熟时进行繁殖。现阶段黄鳝的人为性别诱导方法主要是在仿自然环境下进行的, 采用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一种是采用人工方法对亲鳝进行催熟催产, 诱使雌雄亲鳝在仿自然生态环境中自行进行交配繁殖, 此方法克服了雌雄黄鳝性腺发育难以同步、怀卵量低、人工授精率极低等缺点。另一种是人工选择亲鳝, 适时放入繁殖池, 采用配合饲料和活饵结合投喂, 利用药物尤其是中草药对亲鳝进行催熟催产。

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最关键的是诱导黄鳝性别转化药物的选择。多巴胺 (DA) 、利血平 (Res) 、地欧酮 (DOM) 、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A)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和鱼类脑垂体 (PG) 等都被作为化学类的人工诱导黄鳝成熟催产剂, 但是此类催产剂通过投喂的方式进行催产会造成药物大量浪费, 通过人工体表注射的方式, 由于黄鳝体型细长且体表光滑, 增加了采用这一方式人工诱导的难度。实际操作中人们倾向于将具有诱导性别转化功能的中草药来作为饲料添加剂来诱导黄鳝的性成熟。

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 中草药不仅有改善黄鳝的肉质, 促进激素分泌的功能, 更有增强其性腺发育的功能, 像中草药中的淫羊霍、蛇床子、益母草、覆盆子、啤酒花、番附、水牛角、仙芽、黑大豆等都有促进黄鳝卵子和精子成熟, 提高卵子和精子的活力等功能。可将以上具有该功能的中草药与黄鳝饲料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来作为黄鳝养殖的饲料, 实际操作中往往对即将性成熟的黄鳝进行催熟, 催熟效果明显。但目前未发现进行此类混合饲料最适宜投喂期的相关研究报道, 对于其是否会影响黄鳝生长期的各项相关指标还不甚明了。运用中草药进行催产时, 应最大程度发挥中草药的协同作用, 忌因药性相反而对黄鳝亲鱼造成一定的毒害作用。

3.3 解决黄鳝沉卵现象

黄鳝的孵化泡对于黄鳝繁殖具有重要作用, 孵化泡能保护受精卵, 使之不易被敌害发现, 延长精子的寿命。孵化泡一般在水面漂浮, 可以使受精卵接触大量的氧气, 保持较高的水温, 提高其成活率。而人工繁殖时, 黄鳝沉卵现象源于黄鳝孵化泡内气体不能支持卵子质量而导致卵子沉入水底。解决这一问题应注意人工繁殖时模仿自然环境下黄鳝孵化巢的构建, 繁殖季节与繁殖时间的选择, 繁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野生环境下黄鳝营洞穴繁殖, 进入繁殖期黄鳝在洞穴内吐泡, 泡沫在洞穴内或上方大量富集, 形成泡沫群, 这些泡沫群可相互作用而延长单个泡沫的生存寿命。营造仿生态洞穴是保障黄鳝产生大量泡沫群的重要条件。同时由于亲鱼有护卵习性, 营造繁殖洞穴可利于亲鱼藏匿洞穴进行护卵。

如果进行池塘养殖黄鳝, 池底需要有大量的泥土, 繁殖巢可由黄鳝根据其自然习性自行修建。黄鳝自然繁殖巢一般建于很隐蔽的田埂的草丛中, 巢口靠近水面或水面上方, 少数巢穴打在稻田中。每个巢有2~5个口, 可分头、尾和支3个部分, 头口直径3.5~5.5 cm, 尾口直径2.0~2.5 cm, 头尾相距30cm, 之间由通道横向贯连, 通道总长80~240 cm, 通道距地表约10 cm, 巢壁光滑, 通道平面图形大多为“Y”或“V”型, 少数为“U”型或“一”字型。另外, 发现每个巢穴头内的通道上都有一个直径约5~12 cm方圆的球状膨大部分, 此部位称为产卵室。该卵室一般距巢口6~15 cm, 是黄鳝繁殖巢穴特有的构造。

如采用水泥池养殖黄鳝时, 可采用仿生态方法修建繁殖池, 仿生态繁殖池长4.5 m, 宽1.5 m, 可以模拟黄鳝自然繁殖的生态条件, 在水面种植水草, 水深宜30 cm, 可在繁殖池池底建造仿生态繁殖洞, 便于黄鳝形成大规模的泡沫群, 延长鳝受精卵孵化的时间, 提高孵化的数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秋白, 张燕萍, 李新华, 等.鄱阳湖黄鳝体长、体重与性比关系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 2004, 34 (4) :24-26

[2]祖国学, 韦众, 王旭, 等.安徽淮河流域黄鳝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2 (4) :478-482

[3]李明峰.关于黄鳝的性逆转[J].四川动物, 2002, 21 (1) :27-28

[4]彭勇, 罗盛章.不同品种黄鳝怀卵量的比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2 (4) :98-100

[5]韩名竹, 白利平.黄鳝与泥鳅养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5-6

[6]乔德亮.HCG剂量和受精方式对黄鳝繁殖德影响[J].水利渔业, 2006, 26 (2) :38-39

[7]邴旭文, 徐跑.黄鳝生态繁殖技术的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 2003, 7 (3) :46-48

[8]周天元, 赵淑芬.黄鳝高密度快速养殖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5:16

叉尾斗鱼的繁殖与人工饲养研究 篇9

摘 要:采用室内人工环境养殖,对叉尾斗鱼繁殖和周期性的培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关键词:叉尾斗鱼;繁殖;人工饲养

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斗鱼科(Belontiidae)、斗鱼属(Macropodus),原产于我国,1868 年由Carbonier 氏移入法国作为观赏鱼供人们欣赏,此后即传入西欧、南北美与日本,因其形态色彩鲜艳、独特的繁殖方式和容易饲养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1-2]。但关于叉尾斗鱼的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极少,仅郑文彪[3]和谢增兰等[4]对叉尾斗鱼繁殖行为和胚胎以及幼鱼发育情况进行观察。为此,本文主要介绍叉尾斗鱼的繁殖和养殖技术特点,为叉尾斗鱼繁育和养成提供理论基础。

1 叉尾斗鱼繁殖行为

2012年10月,选平均体长1.5 cm、体重1.3 g的蓝叉尾斗鱼作为亲鱼培育对象,每天投喂充足的水蚤、蚯蚓等高蛋白食物来保证它们的生长和性腺成熟。于2013年4月,培育成熟平均体长7.3 cm、体重5.1 g的雄鱼30尾,平均体长6.8 cm、体重5.6 g的雌鱼10尾分开单养。选取吐泡、筑巢的雄鱼进入繁殖盒熟悉环境,加温至25 ℃,待泡多、巢厚时将雌鱼装入500 mL锥形瓶中,一并放入繁殖盒中与雄鱼对望。大概经过3 d,雄鱼出现撞击锥形瓶,此时雄鱼“发情”,将雌鱼从锥形瓶中放入繁殖盒中进行抱对产卵,整个过程需要7 d(表1)。

产卵结束后, 雄鱼一直守护在泡巢下, 未見觅食。雌鱼蜷缩在缸的角落,雄鱼不停地将受精卵送到泡巢内,有攻击雌鱼的迹象,这时应把雌鱼捞出。雄鱼在泡巢附近搜寻脱离泡巢的卵粒,并拾回。雌鱼捞出后仅剩余雄鱼和鱼卵,在邻缸雄鱼靠近时,雄鱼有警戒表现,待3 d后苗种孵出(表2)。

表1 蓝叉尾斗鱼繁殖时期不同阶段雌、雄鱼动态

时间 雌雄鱼动态

6.14 选取吐泡发情雄性蓝叉尾斗鱼转到繁殖缸中,三面加背景彩纸、无底砂、加入洗净的榄仁叶,静置2 d,让雄鱼适应环境,并且围绕榄仁叶吐泡筑巢,逐渐减少喂食量。

6.16 待雄鱼适应了繁殖缸的新环境之后,取雌鱼原缸水体500 mL注入锥形瓶中,并将雌鱼一并捞入锥形瓶中,锥形瓶最终放入繁殖缸中,进行繁殖前的对望。对望能刺激雄鱼吐泡筑巢的速度,雄鱼一边绕着雌鱼转一边吐泡筑巢,雄鱼同时进行展尾夸示。

6.17-6.19 泡巢逐渐加厚,雄鱼发情完整,雌鱼体色加深,将雌鱼移入繁殖缸。

6.19-6.21 雄鱼开始对雌鱼进行吸引和追逐,并多次发生打斗。合缸期间停止喂食。

6.21 雌、雄鱼开始进行第一次交尾,雄鱼环抱雌鱼身体,雌鱼腹部朝上进行排卵

表2 蓝叉尾斗鱼孵化情况

时间 孵化动向

6.23 受精较早的卵已经开始孵化成小苗,并且很快地吸收了卵泡,进入了平游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幼苗阶段的斗鱼有趋光性,即便只是平游阶段,也会依靠自身的颤动向无背景的一面运动。受精较早的卵已经开始孵化成小苗,并且很快吸收了卵泡,进入了平游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幼苗阶段的斗鱼有趋光性,即便只是平游阶段,也会依靠自身的颤动向无背景的一面运动。

6.25 受精卵全孵化完成,大部分的苗已经进入起飞阶段,可以观察到这个阶段的苗已经具备了初级的游动能力,并且开始对移动的物体有敏感性,接下来就可以下开口料。

2 养殖设备、用水和饲料的选择

选用20 cm×20 cm×30 cm(长×宽×高)规格的养殖鱼缸20个,用于亲鱼单养。100 cm×40 cm×50 cm的养殖鱼缸3个,用于鱼苗混养,设立养殖条件,观察养殖结果。

用水为静置7 d自来水,定期监测,水温保持在24~27 ℃,溶解氧为5 mg/L以上, pH值为6.5~7.2范围。夏秋季每天进行吸污一次,每3 d换水一次,春冬季每天吸污一次,每7 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养殖水的50%,记录日投饵食量、投饵次数和观察摄食状况。

开口饵料为丰年虾,1个月后换用丰年虾脱壳卵,3个月后换用干红虫和AHT热带鱼薄片饲料(成分为鱼粉、小麦粉、干燥酵母菌、钙酪素、甲壳类动物、蓝绿藻、海藻粉、鱼油、卵磷脂)进行投喂。

3 苗种养殖过程观察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苗种影响较大,从表3中可知,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表3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养殖苗种的影响

缸号 底砂 缸体背景 水草 夜间 育苗情况

1号 白色珍珠砂 无 无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差,成鱼不显色,进食缓慢鱼体不活跃,易沉底,生人接近容易激动,对游动的食物或是沉底的饲料不敏感。

2号 黑色黑晶砂 红紫色背景 蜈蚣草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全天进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3号 深色鹅卵石 仿树皮背景 蜈蚣草 无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白天进食快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4号 黑色黑晶砂 红紫色背景 蜈蚣草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全天进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5号 深色鹅卵石 仿树皮背景 蜈蚣草 无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白天进食快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4 养殖增重情况

通过60 d的投喂观察,不同养殖环境生长速度有所不同,生长速度以此为5号缸最快,1号缸最慢(图1)。

图1 蓝叉尾斗鱼60 d不同环境增值率

5 结论

本次试验得出的结论,养殖过程中全天光照的鱼摄食量大,但相对增重不如自然光照的养殖模式,这可能与全天光照育苗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有关。而在越接近阴暗复杂的环境中,蓝叉尾斗鱼的生活状态越活跃,显色状态越良好,情绪稳定不易跳缸,更具有天然斗性,培育和训练都比无任何造景的下生活的蓝叉尾斗鱼更容易。

参考文献:

[1] 郑慈英.珠江鱼类志(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1989,365-366

[2] 沈世杰.台湾鱼类志[M].台北:台湾大学,科技出版社,1991,508-511

[3] 郑文彪.叉尾斗鱼的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4,5(3):261-268

[4] 谢增兰,胡锦矗,郭延蜀,等.叉尾斗鱼繁殖行为的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6,41(5):7-12

Breeding and Raising of the Paradise Fish Macropodus opercularis

LIN Ling, CHEN Xu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an, WANG N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n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of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Fujian 352100,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study the breeding and periodic raising of the paradise fish Macropodus opercularis under indoor environment. The optimum result was obtained in aquarium with simulate eco-environment. In the aquarium, we used dark pebbles as bottom sand, imitate tree skin designed picture as background, planted some aquatic plants, and night lighting was avoided.

Key words:Macropodus opercularis;Breeding;Raising

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 篇10

1 亲鱼的选择

每年5月初直接从大湖中捕捞, 选择纯种、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无伤、活动力强且已达到性成熟的黄颡鱼作亲鱼, 放入水泥池或网箱中暂养备用。雌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微凸, 有轻度的红肿;雄鱼腹部和身体相对平行, 生殖突明显。雌鱼个体重100~125 g, 雄鱼个体重200~250 g, 雌雄性比为3∶1~4∶1。

2 人工催产

催产池采用园形产卵池。催产药物为鲤鱼脑垂体 (P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地欧酮 (DOM) 。采取2次注射, 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 深度0.5 cm为宜, 注射角度采用80°~90°。雌鱼注射剂量、针距随水温变化作相应调整 (见表1) , 雄鱼只注射1次, 雌鱼进行第2次注射时同时进行且剂量减半。

3 人工授精、孵化

黄颡鱼注射第2针后, 将雌、雄鱼按3∶1~4∶1分开放入暂养池或网箱中, 并给予微流水刺激, 在效应时间前2 h左右, 加大流水刺激力度。达到效应时间, 先将雄鱼杀死, 取出精巢, 剪碎放入研钵中研碎, 加入精子保存液备用。检查雌鱼, 将能流出卵粒的雌鱼捕起, 进行人工受精, 将成熟的卵粒挤入采卵盆, 可几条鱼同时进行, 然后将含有精子保存液的精子与卵混合, 并加入适量0.5%氯化钠溶液, 用鸡毛搅匀, 待精卵充分混合后, 将受精卵均匀铺在经过消毒的网片或棕片上, 放入孵化环道内, 使其在静水中自然孵化。或将受精卵用黄泥水用力搅拌后, 使其失去粘性, 再用清水将受精卵洗干净, 放入孵化环道或孵化桶中孵化。

4 结果与分析

雌鱼怀卵量:经解剖测定, 体重为40~125 g的黄颡鱼怀卵量为48粒/g, 卵巢中卵粒大小不同, 为分批产卵类型, 一般产卵量占亲本怀卵量的70%左右。

受精方式:黄颡鱼受精多采用人工催情自然产卵和人工催情人工采卵两种方式。人工催情自然产卵, 虽然操作简单, 但由于黄颡鱼亲体小, 绝对怀卵量少, 加之大规模催产时, 亲鱼发育不同步, 导致产卵时间长, 产卵率不高, 出苗时间不一致, 增加了苗种的培育难度。采取人工催情人工采卵受精方式, 具有采卵时间集中、受精率高、出苗整齐、苗种易培育等优点。因此, 大规模的黄颡鱼苗种生产应采取人工催产人工采卵受精的生产方式。

上一篇:二维测量论文下一篇:电工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