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机理(共3篇)
繁殖机理 篇1
生物节律是生物的生命活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是一种生物生理和行为的时间机制。这个普遍存在于生命活动中的时钟系统称为生物节律系统,其负责机体外周组织器官生物节律的驱动、产生和调节等作用,分为中心时钟节律和外周时钟节律系统[1]。它们都通过时钟基因的正负反馈作用产生节律信号,而中心时钟系统能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等方式将生物节律信号传导至外周组织器官,并影响外周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使生物体更容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2]。在家禽中生物节律对性腺发育、产蛋周期以及生长等具有相同的调节作用[3],而其本质是受时钟基因的节律性表达的影响。
1生物节律的普遍存在性
生物时钟机制对所有生物体内正常的生命活动都很重要,目前已被研究的物种都存在时钟节律的现象,由一系列的时钟基因产生。虽然生物体内有很多功能的实现与完成都彼此相关,但在时间上都是有所不同,每个环节都存在一种复杂的调控机制影响着组织器官的各种功能的发挥。而由视交叉上核(SCN)主导的时钟基因所产生的节律信号,通过LH激素能调控外周生物节律已达到与环境的相适应[4,5],从而维持了体内生命活动的平衡。
其中生物节律时间上的区别之一就是不同行为和生命活动具有各自的规律性,从整体系统上观察这种规律性,就可以称之为生物节律。细胞分裂、呼吸、心跳和胆汁的分泌等行为只是其中的一些例子。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高等植物和哺乳动物乃至人类,几乎所有生物都存在生物节律。在家禽中时钟基因的表达普遍存在于各个组织器官中[6],其规律性表达对禽类产蛋具有重要意义。
2时钟基因的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人员在果蝇体内证实了时钟基因的存在,在真菌、细菌、青蛙和其他生物中也具有内在的生物节律。研究证实在人类肌肤细胞中也存在时钟基因[7]。而皮肤是人体暴露于外界环境中面积最大的器官组织,皮肤自我修复功能的时间和活性也与时钟基因有关系,但随着年龄增长、情绪压力与环境侵害等因素会导致时钟基因同步化皮肤细胞的循环周期失调,从而使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与修复能力都被大幅削弱。
研究发现,实际上每个细胞中都存在有“发条机制”功能,甚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就已经存在。这些发育时钟能够发送出启动关键机制的时间信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及其向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在许多生物体内,这种分子时钟位于神经系统和单个细胞内。禽类、爬行类动物和鱼类的松果体中都具有能接受光刺激的光敏感细胞,其是生物节律的起搏器,调节机体节律性合成与释放激素,并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性成熟[8]。这些细胞位于脑部视丘下部的“主时钟”(又名:视交叉上核,简称SCN)对外周组织器官有节律地发送出时间信号,控制着生物睡眠、冬眠及其他周期性行为的正常运行[9]。
细胞时钟机制的分子组件在不同物种和组织器官中具有高度保守的特性,并且生物节律系统也负责调节机体各种生理功能和行为上的周期节律[10]。生物节律的产生是基于分子时钟机制,其由已经被证明的多种时钟基因不断进行翻译和转录反馈环组成。这个“发条机制”由Clock和Bmal1异物二聚体组成的时钟基因网络正(阳性)调节子带动[11],其绑定在E-box增强子上并相互作用产生节律性的转录激活过程去驱动其他节律时钟[12,13],包括Per(homologs 1-3)和Cry(homologs 1-2)基因家族[10,14]。它们通过这种精细的相互作用来维持机体时间周期的稳定。其中CLOCK-BMAL1组成的异二聚体会束缚在E-Box上,在转录激活过程的中,CLOCK(C)和BMAL(B)会将E-Box的CACGTGé序列束缚在mP er1的启动子上,从而活化因子则激活转录过程;在转录抑制过程中,CRY-反馈环含有复杂的负调节机制作用于CLOCK-BMAL1异二聚体上,并让活化因子复合物失去活性。一旦转录被抑制,CLOCK、BMAL1和PER蛋白就会过磷酸化。这些基因分别行使着不同的作用,有的基因直接参与节律的产生(如:PER、CLOCK等),而有的基因参与节律的调控(比如Rev-erbα循环)。这些反馈调节环在调控时钟基因相位和振幅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5,16]。尽管研究者目前在时钟基因如何控制组织和器官节律的机制上知道的并不多,但清楚的是这一特殊周期过程需要的时间近似24小时,并且这个周期时间和鸡排卵周期保持一致,也就是说鸡的排卵也是具有周期可循,从而为生物节律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模型。
3生物节律周期的探测
生物节律已经被证明存在于大部分的生物体中,包括从单细胞到高等动植物等,其生命活动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活动。无论是行为上,如昼出夜伏、呼吸等行为,还是机体内部的一些组织器官等功能上,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生物体内多数生命过程都存在着周期性的振荡,而许多疾病和职业性危害与生物节律的紊乱密切相关。目前已经被发现的生物节律现象多至几百种。影响生物节律的因素也很多,其中光照在可视生物中的影响最大,能调节中心生物节律,并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的方式去调节机体的各种机能的正常运转,以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鸡的排卵、卵黄生成等过程,都表现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3.1基于余弦法的谱分析方法生物节律的个体差异较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故近年来已发展出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余弦分析法。它不仅能迅速、准确地处理大量数据,而且可排除其他生物性的干扰因素,从而将一种需要研究的生物节律分离并直观地表示出来。此外,在时间生物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谱分析方法,其能更加准确探测生物节律的周期。
3.2 Lomb-Scargle周期图法最初引入天体物理学中,主要应用于非等距时序中寻找周期性。其主要用于分析生物医学、大气学和天体物理学的时域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周期事件,克服了传统周期图只能用于连续均匀分布时域序列的不足[17]。
3.3最大熵谱分析方法此方法最初被用于信号处理中的自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18]。目前在信号处理、物理、生物科学领域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颗粒细胞的作用
生物节律对鸡繁殖性能影响研究主要涉及到大脑SCN主节律、光周期,以及性腺激素等方面对卵巢排卵周期的作用[19]。而鸡的生物节律系统则更加复杂,对中心节律和外周组织器官生物节律方面的研究不多。已经有关于光照对鸡产蛋的影响、环境对蛋鸡产蛋影响的研究、LH激素对卵巢生物节律和卵巢排卵机制研究等报道,其中普遍研究对象是卵泡颗粒层的研究。
鸡颗粒细胞位于膜层和胚胎透明带层之间,是卵巢卵泡生长发育的重要功能细胞,其包围并营养卵母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生长、成熟都有紧密联系。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间的相互关联作用是二者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且膜层、颗粒层以及胚胎形成功能上的整体,这也是排卵的必要条件;颗粒细胞从小卵泡开始一直伴随着卵泡的生长发育过程,它的增殖与分化直接影响着卵泡的生长发育、排卵和黄体形成,以及甾体激素分泌等卵巢功能活动[20]。从客观来讲颗粒细胞也能反应卵泡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生物学状态,当颗粒细胞增殖受到人为干预,会破坏卵泡生长进程,并使得排卵周期紊乱;而颗粒细胞凋亡将会影响卵泡的正常发育与成熟过程,从而导致卵泡闭锁,这也可能是优势卵泡选择机制所遵循的一种方式。
5生物节律对性腺发育的影响
性腺的发育受到HPG轴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的调控。下丘脑和腺垂体激素及性腺内调节因子(性激素、卵巢肽类激素和生长因子)等控制着生殖器官的发育、卵泡发育、排卵、妊娠和泌乳等,以及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激素的节律性释放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其受到中心时钟基因产生的中心节律调控的影响。
下丘脑接受经中枢神经系统分析与整合外界刺激和自身反馈信号的各种信息后,能通过紧张性基础分泌和间歇脉冲形式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而下丘脑GnRH的释放是生殖内分泌信号传导的主要方式,且刺激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GTH),即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并作用于性腺,形成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然后促进睾丸或卵巢的发育并分泌睾酮或雌二醇,这个过程保证了生殖排卵的周期性。同时性腺、垂体、下丘脑释放的调控因子又可能作用于其自身或者反馈给上级中枢,形成长轴、短轴和超短轴反馈调节环。在鸡方面,Woods等[21]报道HPG轴在鸡胚发育第13.5天(雄性)和第14.5天(雌性)才开始发挥其作用,在这之前下丘脑、腺垂体、性腺各自独立发挥作用,而这一切都受到中心时钟基因产生的生物节律驱动下完成。
6小结
家禽中生物节律由时钟基因产生,并由位于大脑的中心节律驱动,且分布于各个组织器官和细胞中。规律的生物节律对于家禽生存和生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而大部分动物中心时钟产生的生物节律可以通过激素传播到各个组织器官,从而实现了整体的功能完整性。在家禽上生物节律对产蛋量的影响不容忽视,了解时钟基因产生的生物节律的作用机制,以及生物节律的传播过程,对探究生物节律在实际生产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繁殖机理 篇2
1 MLT的生物合成
MLT主要是由松果体合成的, 其它合成部位还有:视网膜、眼眶腔的副泪腺、唾液腺、肠的嗜铬细胞及红细胞[1], 松果体把对外界光照形成的神经信息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转变成体液信息—MLT。MLT的合成受到细胞内cAMP介导的基因表达调节[2]。目前所知对于哺乳动物来说, 光照信息是通过下述途径到达松果体的:光照→视交叉→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室周区和结节区→ (经后脑顶盖背侧) →脊髓的胸段→脊髓节前交感神经束→颈上神经节→节后交感神经纤维→松果体的实质细胞。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渗透方式作用到松果体细胞。
松果体细胞合成MLT的过程如下[3]:
色氨酸undefined羟基色氨酸undefined羟胺undefined乙酰-5-羟色胺undefined褪黑激素
除松果体外, 视交叉上核、垂体结节部和视网膜中含MLT较多。最近研究在副泪腺、肠粘膜、小脑、气道上皮、肝、肾、肾上腺、胸腺、甲状腺、胰、卵巢动脉体、胎盘和子宫内膜内, 在非神经内分泌细胞诸如肥大细胞、自然杀伤 (NK) 细胞、酸性粒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也含有[4]。
2 MLT对生殖的作用
研究表明, 光照对季节性繁殖动物影响较大, 能对动物构成适当的感受性刺激, 反射性地引起动物生殖机能的变化。在光照时间逐渐变长的季节, 出现发情的动物称为“长日照动物”, 光照时间逐渐变短的季节, 出现发情的动物称“短日照动物”。季节性繁殖动物对光照的敏感性主要通过MLT进行调控, MLT能抑制长日照动物 (如鼠类和禽类等) 的繁殖活动, 刺激短日照动物 (如绵羊和鹿等) 的繁殖活动, 而对光不敏感的动物 (如猪和牛等) 无作用。血液中MLT浓度呈昼夜节律性波动, 夜间分泌量达到峰值而白昼降到谷值。 光照对繁殖机能的调节依靠在MLT介导下传递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调节动物的繁殖活动。到目前为止关于褪黑激素调控生殖轴的研究只揭开了一个序幕。Pang[5] (1994) 从理论上分析褪黑激素可能作用的位点:下丘脑、垂体、性腺、生殖道、雄性附性腺和乳腺等。他认为褪黑激素可能同时作用于多个位点, 以产生一个总的作用来调节生殖腺系统。MLT能使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受体数减少, 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 减少下丘脑-垂体轴对靶性腺的刺激, 来调节动物的发情。
3 MLT对生殖的调控机理
Martin和Klein[6] (1998) 首先报道褪黑激素能作用于垂体, 抑制由GnRH引起的大鼠垂体LH分泌。Va-neck[7] (1997) 发现新生大鼠整个垂体中褪黑激素受体浓度很高。但是, 成年大鼠和别的动物垂体中仅在结节部发现高浓度褪黑激素受体[8]。Masson和Peve-cet[9] (1994) 认为成年动物垂体中仅在结节部发现高浓度褪黑素受体, 但是要通过垂体调节性腺轴, 必须要调节垂体前叶的促性腺内的激素分泌细胞, 而垂体结节部和垂体前叶位于垂体不同部位, 所以他们认为褪黑激素如何作用于垂体而影响生殖系统仍是个谜。
MLT对生殖的调节有直接与间接的两种调节途径。直接调节可作用于性腺, 调节性腺分泌生殖激素, 体外实验表明MLT能改变生精细胞的形态和影响睾丸组织细胞cAMP的合成MLT[10], MLT能改变黄体细胞和卵泡颗粒细胞的细胞形态[11,12]。MLT作用于垂体前叶, 调节垂体释放蛋白类激素, 间接影响性腺分泌生殖激素;也可以通过调节雌二醇 (E2) 对垂体的负反馈, 来间接影响FSH和LH的分泌。E2抑制垂体的效果最明显, 能很大程度减少因GnRH引起的LH分泌[13]。但是, E2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有二相性:乏情期, E2对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作用强;在发情期, E2的抑制作用变弱。褪黑激素参与调节E2的双相性[14]。Sakurai和Adams[15] (1994) 证明5月与11月相比, E2对绵羊由GnRH引起LH分泌抑制持续时间长。同时在5月, 用外源性褪黑激素定时给绵羊注射, 来模拟11月褪黑激素的分泌模式, 可以缩短E2的抑制时间。
4 褪黑激素受体
MLT作用于性腺轴, 还与褪黑激素受体 (Melatonin receptor, MR) 密切相关。MR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 也存在明显昼夜节律, 与MLT节律相反, 作为MLT的“衰减调节”, 随着光照的延长, MLT下降, 受体数量上升, 随光照时间的缩短, 分泌MLT上升, 受体数量下降。赵瑛 (2001) 通过研究报道了MR具有自主调节能力[16]。
4.1 MR的检测方法
MLT必须与MR结合后, 才能作用于靶细胞, 发挥其生理作用。1961年, Kopin等合成了氚标记MLT, 并用它探讨动物器官中MR的分布情况, 经检测发现不同种属动物器官上3H-MLT的分布极不一致。Wurtman和Anton等也报道了脑组织和外周器官有褪黑激素的分布。但由于3H-MLT放射性比度低, 加之MR的密度较低, 特异性结合位点往往不能检出, 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十年来, 人们研究MR的分布, 一般采用125I标记的褪黑素 (125I-MLT) 与受体结合方法, 125I-MLT的检测灵敏度高、高亲和力好的特点, 即使和MR结合容量很低, 也能够检测出来。所以许多实验室都采用125I-MLT进行放射配体结合实验来检测全身各组织MR的分布。
用2-125I-MLT测定, 发现在禽类、人、大鼠的睾丸、卵巢的Leydig细胞和排卵前的卵泡颗粒细胞中都有MLT的受体。这些MLT受体都与一个百日咳毒素敏感的G-蛋白相连。体外实验表明MLT与MR结合后, 由Leydig细胞引起的睾酮分泌将被LH抑制。雄性动物的附睾是运输和储存精子的场所, 在附睾中有高亲和力的MR[17,18]。原位杂交试验发现这些受体是MLT1型。Shiu[19] (1997) 发现MLT可能通过与G-蛋白耦联的受体, 直接影响大鼠附睾的生理学形态和生殖功能。去势后, 附睾内MR减少, 补充外源性睾酮可以增加MR数量。在人的前列腺内皮细胞发现有高亲和力的与G-蛋白耦联的MR。在体外试验中, MLT抑制人前列腺细胞cAMP, 可能因此减少细胞内DNA的合成。
4.2 MR的研究进展
Vakkuri等 (1994) 开始在MLT化学结构中C-2位置使用碘标记进行研究, 2-125I-MLT的标记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对MR的研究。刘志民、赵瑛利用此方法报道了人胚胎、心、肝、肾等组织、各种脑区及生殖系统也存在MR, 提示人体各种器官是MLT作用的靶器官, 为研究MLT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Reppert等 (1994, 1995) 克隆出哺乳动物MR的亚型MLT1和MLT2, 标志着MLT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Weaver等 (1996) 发现褪黑激素受体La的mRNA在下丘脑视交叉神经上核及垂体结节部表达, 这些部位可能就是褪黑激素的昼夜节律效应与繁殖效应的作用位点。Messer等 (1997) 通过微卫星标记和两点连锁分析将绵羊褪黑激素受体La (MLTNRLA) 基因定位到绵羊26号染色体, 位于CSSM43和BM6526标记之间;Pelletier等 (2000) 发现内切酶Mnl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 (303bp/303bp) 与Merinosd’Arles母绵羊季节性不排卵活动相关联。
5 MLT的应用
当前, MLT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已经初露端倪, 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动物繁殖上常用MLT埋植作为诱导发情的一种方法。澳大利亚Genelink公司研制出MLT制剂, 在乏情期末期, 皮下埋植使绵羊繁殖季节提早6~7周, 能缩短乏情期。
MLT不仅对动物繁殖有作用, 而且对动物生产有很大的作用。在适当的季节供给MLT可促使貂、貉的皮毛生长[20]、增加绒山羊的产绒量;减少内源性MLT (实行人工光照) 可提高产奶量[21], 这关键是要把握好处理的时间。另外还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及镇静镇痛等作用。
6 MLT在动物繁殖中的前景
在动物体内MLT与MR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由于MLT对长日照动物的繁殖活动具有抑制作用, 所以当长日照动物处于乏情期的秋冬之季时, MLT的分泌量较多, 若是在此季节能降低长日照动物体内MR的数量, 将减弱MLT对其繁殖活动的抑制作用, 促进动物出现繁殖活动, 短日照动物则反之;如果要从根本上探索动物季节性繁殖调控机制, 需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找出决定季节性发情的主效基因或是与该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 以便于对动物季节性繁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繁殖机理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狐狸。
1.1.2 试验药物
枸杞子、黄芪、女贞子、车前子、川芎、桑椹、牡丹皮、淫羊霍、覆盆子、当归、菟丝子等, 中药处方为筛选出试验组方制成浓度为1mg/mL。
1.2 试验方法
1.2.1 提高种狐精液品质的中药筛选
把枸杞子、黄芪、女贞子、车前子等中药进行了组方筛选, 药物熬汤拌料饲喂, 药物浓度为1 mg/mL, 每公斤料兑200 mL药液。试验组方一:枸杞子、黄芪、覆盆子、当归。试验组方二:制首乌、玄驹、蛇床子、菟丝子。试验组方三:女贞子、车前子、覆盆子、当归、菟丝子。试验组方四:五味子、枸杞子、桑椹、牡丹皮。试验组方五:玄驹、淫羊霍、五味子、蛇床子、川芎。试验组方六:阳起石、淫羊霍、枸杞子、当归。试验组方七:枸杞子、淫羊霍、当归、五味子、黄芪、阳起石。取狐狸48只, 分为8组, 每组6只, 前7组分别饲喂混有试验组方的饲料, 第8组只喂饲料, 15天后对种狐精液质量测定, 结果依据其采精量、精子密度、活力提高情况。
1.2.2 促进母狐排卵数量的中药筛选
把益母草、淫羊藿、当归、香附等中药进行了组方筛选, 药物熬汤拌料饲喂, 药物浓度为1 mg/mL, 每公斤料兑150 mL药液。试验组方一:益母草、淫羊藿、菟丝子、川芎、白芍、桃仁、红花、覆盆子。试验组方二:淫羊藿、黄芪、党参、肉桂、覆盆子、广白椒。试验组方三:益母草、当归、香附、枸杞子、女贞子, 小茴香。试验组方四:益母草、丹皮、丹参、茯苓、泽泻、五灵脂。试验组方五:淫羊藿、当归、黄芪、党参、桃仁、红花、赤芍。试验组方六:枳实、五灵脂、泽兰、益母草、淫羊藿。试验组方七:淫羊藿、益母草、当归、川芎、白芍、肉桂、菟丝子、香附。取狐狸48只, 分为8组, 每组6只, 前7组分别饲喂混有试验组方的饲料, 第8组只喂饲料, 对发情前期的种狐进行给药, 于发情后观察排卵情况。
1.2.3 中药处方对家兔在体子宫运动试验
将12只健康家兔分为4组 (A, B, C, D) , 每组3只, 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 剪毛、消毒, 开腹腔, 牵引子宫, 切开子宫壁, 插入导尿管, 结扎固定, 放入腹腔。装置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记录20 min子宫正常运动情况。然后分别向A、B两组家兔子宫内注入2 mL和4 mL中药处方溶液, C组家兔子宫内注入2 mL缩宫素, 最后一组注入2 mL等量生理盐水, 观察20 min子宫收缩波幅和蠕动频率的变化。
1.2.4 中药处方体外抗炎试验
将12只健康白鼠分为4组 (A, B, C, D) , 每组3只。A组灌胃0.5 mL生理盐水;B组灌胃0.5 mL中药处方溶液;C组灌胃0.3 mL中药处方溶液;D组每只小鼠按0.2 mL/kg剂量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每天1次, 连续给药3 d。在第3天最后一次给药后30 min, 将致炎剂二甲苯按0.02 mL/10g两面涂布于每只小白鼠左耳前后, 右耳作为对照。30 min后脱颈椎处死, 沿耳廓线剪下两耳, 电子天平称重, 肿胀抑制率表示中药抗炎强度。
2 结果
2.1 提高种狐精液品质的中药筛选
用药15天后对种狐精液质量进行测定, 依据其采精量、精子密度、活力提高情况来判断中药的作用, 结果见表1。
注:精子密度检测方法是将采到的精液做4倍稀释, 只400倍显微镜下, 目测一个视野内的精子数量。
从表1可知, 试验组方七使种狐精液采精量最多、精子密度最大、活力显著提高, 对提高种狐精液品质药效最好。
2.2 促进母狐排卵数量的中药筛选
对发情前期的种狐进行给药, 于发情后观察排卵情况, 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 试验组方七可明显提高母狐的产仔数量, 药效最好。
2.3 中药处方对家兔在体子宫运动试验
注:与用药前比, *<0.05;**<0.01。
2.4 中药处方体外抗炎试验
注:各组间比较, 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0.01) , 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0.05) , 若有任一字母相同, 则表示组间差异不显著。
表4结果表明, 中药复方高浓度组与中药复方低浓度组也有类似地塞米松的抗炎效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0.01) , 说明该中药复方的两种不同浓度均可明显抑制由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程度, 中药复方低浓度组的抗炎效果低于中药复方高浓度组, 差异显著 (<0.05) , 说明在对抗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方面, 两个剂量组有明显差别, 高浓度组的效果更好。
3 小结与讨论
3.1 试验表明组方七使种狐精液采精量最多、精子密度最大、活力显著提高达到0.9级, 高于正常输精精液的精子活力标准0.7[3], 对提高种狐精液品质药效最好。
3.2 由于投药方式是药物熬汤拌料饲喂, 狐狸采食饲料的量不是很精确, 可能对本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3.3 中药处方对家兔在体子宫运动试验和体外抗炎试验结果说明了中药处方抗炎促孕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强收缩频率、张力和振幅并能显著抑制炎症产物渗出而起作用的。
3.4 由于中兽医产生于三千多年以前, 理论古朴、抽象, 应用时靠正确分析, 真正掌握运用难度较大。同时, 中草药成分复杂, 而且不易获得有效成分, 而临床应用中又以组方形式出现, 使得其成分更为复杂, 有些组方只能凭经验而定, 从而缺乏理论依据, 因而, 在实践中应用中草药又有一定局限性。
3.5 根据人药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经验和临床兽医诱导动物发情的实验报道, 筛选出8种中草药。按照祖国医药学传统理论, 考查各药物之间的合理配伍及药物与动物生殖内分泌之间的关系合理组方, 使药物间产生协同作用。益母草对子宫的兴奋作用与兴奋组织胺H1受体及肾上腺素-受体有关, 当归对子宫的兴奋作用与兴奋组胺H1受体有关[4]。香附具有性激素样作用, 内含挥发油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 能使去卵巢大鼠的阴道上皮完全角化。淫羊藿能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内分泌功能, 提高垂体对黄体生成释放激素的反应性而明显增加正常大鼠垂体前叶、卵巢、子宫重量。菟丝子温肾壮阳作用, 菟丝子的水煎剂能明显增加黑腹果蝇交配次数, 提高阳虚小白鼠的体重、肾重、胸腺重、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 使小白鼠持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
参考文献
[1]冯艳忠, 李凤兰, 张忠远.影响狐狸繁殖的因素及采取的措施[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7, 7:122~123.
[2]徐桂琴.中草药在狐、貂饲养上的应用[J].毛皮动物饲养, 1995, (10) :22~23.
[3]刘志平.影响人工授精母狐受孕率的因素[J].经济动物学报, 2000, 4 (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