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性能

2024-09-02

猪繁殖性能(精选10篇)

猪繁殖性能 篇1

1 光照对公猪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集约化的养猪场也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提高人均收入的重要产业支柱。随着养猪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影响养殖场效益的因素逐步增多,尤其是养殖环境,良好的养殖环境可以促进猪的生长繁殖,反之,则会抑制猪的生产,最终危机养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众所周知,光照和温湿度是影响牲畜生产和繁殖的最关键的两大因素。而目前我国在养猪生产中,对光照管理的执行仍不够重视,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忽略了光照对仔猪成长、母猪繁育、公猪配种方面的影响,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远不如国外一些养殖行业。很多研究证明,合理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有利于更早使猪性成熟、提高精液的质量,最终提高猪的繁殖性能,增加猪的质量和数量,从而提高猪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光照对家畜在性成熟的时间影响很大,猪受到此类的影响也较明显。长时间的光照有利于刺激猪性系统的发育,使其提早成熟;缩短光照时间尤其是长时间的黑暗环境,则会明显抑制猪性系统的发育,导致其性成熟推后。大量实验证明,在同样接触小公猪的情况下,持续黑暗的小母猪性成熟(初情期)要比自然光照的小母猪晚成熟16~18 d;而自然光照的小母猪性成熟要比每天光照12 h的小母猪晚成熟25~26 d。由此得知,初情期的小母猪性成熟时间的早晚与光照时间的长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见,光照对猪的性成熟有着较深的影响,最终可以影响猪的繁殖性能,下面分别从光照对公猪、母猪的繁殖性能方面进行分析介绍。

光照包括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两个方面,首先需要了解,光照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可见光的能量,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LUX)。其次,详细介绍光照对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光照对小公猪和成年公猪的性功能及配种繁殖性能皆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1.1 光照对小公猪的影响

在除了光照其它条件都相同的饲养环境下,光照时间增长,有利于刺激小公猪性腺的发育,使其出现性功能早熟,曾有研究事实证明,从小公猪20周龄开始增加光照的时间,到其26周龄做精液采取实验,发现有73%的小公猪已经达到性完全成熟;而同样的自然光照条件下的精液采取成功率只有26%。

1.2 光照对成年种公猪的影响

成年种公猪生成精子的量和其生成精液的质量与光照时间的长短有着十分明显的关系。过度延长光照时间抑制种公猪排精,使得精子的数量减少,密度降低,同时增加排出畸形精子的风险。合理的光照时间可以刺激种公猪的性欲,增加排精量。与此同时,在合适且相同的光照时间下,光照强度的增强使得公猪射精量增加且精液密度加大,也有利于提高精液的品质,这也是种公猪夏季乏情的原因。因此,在春季和夏季,可以通过人工缩短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来改善公猪的性欲和排精能力,从而提高公猪的繁殖性能。

2 光照对母猪的影响

2.1 光照对小母猪的影响

光照时间对后备小母猪初情期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影响,光照时间较短是说持续的黑暗环境,不利于小母猪生殖系统的发育,使得其出现初情期的时间推后,性成熟较晚;而延长光照的时间有利于刺激小母猪的生殖器官,使其发育较快,性成熟时间较提前。实验证实,处于持续黑暗环境下的小母猪初情期出现的月龄较自然光照和人工12 h光照都要晚很多天,另外,密闭环境下小母猪性成熟的时间较开放式舍外饲养的时间要长。再者,合理的增加光照强度也可以刺激小母猪的生产,使其发育较快,性成熟时间提前。

2.2 光照对成年母猪的影响

在母猪进行配种前,适当增加光照的时间,可以有效提高母猪卵巢和子宫的机能,从而为母猪受胎以及后期胚胎发育提供良好的着床环境,提高受胎成功的概率,降低产生畸形胎和死胎的风险。增加光照强度,也可以增加母猪产仔的数量以及初生时重量。再者,增加对哺乳期母猪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可以有效增加母猪的泌乳量,从而增强仔猪的体质,增加断奶时的体重。

3 综述

光照对无论是幼仔还是成年猪,再或者是公猪和母猪的繁殖性能皆有十分突出的影响,合理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可以有效刺激猪的性系统,促进其生长发育,使得性成熟的时间提前;再者,可以有效增加公猪射精的质量,提高受胎成功率和产仔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在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严格重视光照对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注重光照管理,最终提高猪养殖业的整体效益。

猪繁殖性能 篇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危害和防治对策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又称猪蓝耳病,1987年在美国首次报道,1991年在荷兰分离出病原,经过鉴定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并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属典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作 者:杨合生 冯周平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畜牧兽医局,广东茂名,525000刊 名:兽医导刊英文刊名:VETERINARY ORIENTATION年,卷(期):2009“”(5)分类号:S8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治浅析 篇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猪传染病,1987年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首先发现,此后相继在、德国(1990)、英国(1991)加拿大(1998)出现此病。在此期间由于病原不清曾有过许多病名,1992年国际兽疫局(OIE)将此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并沿用至今。亚洲地区报道此病的时间相对较晚,中国台湾(1993)、日本(1994)、中国大陆(1996)都报道有此病流行。目前此病已遍及全球,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危害养殖业的最严重的病毒性疾病。

二、病原学

PRRS是由一种病毒(PRSSV)引起的。PRRSV是一种有囊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根据基因序列的不同将PRRSV分为两个大类型,即美洲型(代表株为VR2335)和欧洲型(代表株LV)。由于基因序列的差异所以欧、美毒株有抗原性差异与所有的RNA病毒一样,PRRS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易形成一个异源的种群,产生病毒血症和相应的抗体。56℃45min、37℃48h以后可以被灭活,4℃可存活1个月。

三、感染与发病

从猪感染PRRSV到出现明显临床症的时间间隔为2~37d。这种时间间隔的差异与PRRSV的毒力、遗传特性以及猪的类型、感梁途径、猪自身的免疫状况、环境及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

不同研究表明,母猪从自然感染到发病的时间间隔为14-37天(英国)、10~18d(比利时)、3~4d(美国);实验感染母猪一般为4~5d;人工感染SPF猪(6月龄)2d,人工感染怀孕母猪7d;病程通常可持续3~4周,最長可达6~12周。一般出生即被感染的仔猪在哺乳期有血清转化现象。在流行感染猪群大多数仔猪在断奶时血清呈阴性反应,但在8-9周时80%~90%为阳性。因此仔猪多在断奶后发病(与母源抗体有关),有时在哺初乳前的仔猪血液或腹水中检测出病原和抗体,说明该病毒是经胎盘感染的。

总之,对母猪在配种前和妊娠晚期感染易引起繁殖障碍,而仔猪则是在断奶前后易感染发病。

PRRSV主要是通过接触和空气在猪之间传播,精液可能是传染媒介。母猪在妊娠晚期可经过胎盘感染仔猪(由感染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携带)。

四、临床症状

在不同感染猪群中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困难。发病初期均表现为发热、嗜睡、食欲不振、倦怠、呼吸困难、咳嗽等。

母猪以生殖障碍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早产、晚期流产、产卵仔、死胎、大型木乃伊胎。少部分(2%)感染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并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配种前感染或慢性型PRRS的母猪产仔率降低、推迟发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等。仔猪存活率降低,生长缓慢。有的不表现明显症状,而表现为亚临床症状。血清学调查表明,某些猪场血清阳性猪占40%-50%,而有临床表现的占10%。

仔猪感染PRRSV后,表现为严重呼吸道症状,如呼吸迫促、咳嗽、胳式呼吸及眼眶周围水肿、体温40℃-41℃、腹泻、耳尖至耳根皮肤发绀;也有神经症状,如肌肉震颤、呆立、前肢伸开呈八字脚,或虚弱、运动失调、后躯麻痹、最后倒地而死;肚脐出血、断尾后可能严重出血,注射铁剂时也可能出现出血,在注射部位出现严重发绀,特别是3日内的乳猪更为明显。

公猪和青年猪、育肥猪的临床症状较轻,急性感染的有呼吸道症状和发热、厌食等症状。公猪还可出现性欲下降、精液品质暂进下降等症状,育肥猪的临床临状不明显。出现PRRS临床症状的顺序排列为母猪、仔猪、公猪和育肥猪。

五、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

没有继发感染的自然病例,病理变化不明显。包括乳猪、仔猪、育肥猪和母猪都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弱仔猪偶尔发生肺部变,光镜下可见轻度的间质型肺炎,偶尔可观察到卡他性肺炎。实验感染病例可发现肺组织的损伤,个别病例表现肺尖叶的突变,伴有轻微的淋马结肿大,特别是细支气管淋巴结肿大。有的可观察到PRRSV死胎和弱仔有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头部水肿,特别是眼结膜、鼻两侧,后肢内侧水肿,并见有大面积出血性湿润,下颌和肠淋巴结以及扁桃体水肿,并呈弥散性出血,腹腔积液,肺尖叶或心叶和隔叶前有暗红色肉变区,心外膜点状出血,肠系膜充血,胃底出血,粘膜脱落,肾表面点状出血明显,脑软膜轻度淤血。有些专家则认为这些病理变化与继发感染有关,如脑炎、心包炎、胸膜炎和腹膜炎等都与继发感染链球菌、副嗜血杆菌有关,而肉样病变与感染斑疹和伤寒沙门氏菌有关。

发病机理:猪感染PRRSV以后,正常肺防御机制受到损害,最严重的影响是破坏肺泡巨噬细胞。肺泡灌洗研究证明,肺泡巨噬细胞减少。正常猪肺泡液中含95%的巨噬细胞而感染猪下降到50%。嗜中性细胞减少35%,淋巴细胞减少15%。感染的巨噬细胞代谢发生改变,不能释放超氧化离子来破坏细胞外细菌,从而损伤了肺泡的重要防御武器,使继发感染成为可能。所有感染猪白细胞介素Ⅱ也都高效表达。此外,细支气管纤毛的破坏和细支气管上皮柱形细胞的空泡化,都将严重破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粘膜的清理机制。

六、诊断

由于PRRS临床症状表现不十分典型,并且存在很大部分亚临床感染,所以仅靠临床症状诊断是很困难的。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可以建立可疑诊断。14天内死亡>20%,出生后和一周死亡率>25%,流产率或早产率>8%,可怀疑感染此病。病理变化可作为本病诊断的一个参考依据。确诊需经病毒分离和实验室血清学诊断。

1.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诊断PRRS最确切的方法。

2.血清学诊断方法

(1)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这是荷兰中央兽医研究所的Wensvoort于1991年率先建立的一种检测PRRSV抗体的方法,至今仍是欧洲常用的检测手段。

(2)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这是由美国农业部国家兽医服务实验室的Yoon首次研究建立起来的一种检测PRRSV抗体的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北美,感染后8天能测出抗体,血清抗体效价≥1∶20判为阳性,若检测IgM抗体,感染后5-28天就能测出。我国学者用此法检测我国北京等地共13个猪场,阳性率为40%-50%。

(3)血清中和试验(SN)。本法主要用于检测PRRS抗体。传统的NT试验不能检出急性感染期抗体,并且需用双份血清。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法主要用于检测PRRSV抗体。该法的特异性和敏感生均较好。王刚等1996用Dot-ELISA对72份猪清进行PRRS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33.3%,而且IFA则为30.6%。

此外,还有用于检测感染组织中PRRSV抗原的免疫胶体金技术、亲和素-生物素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这两种方法均能检出冰冻切片、酒精或福尔马林固定组织中的PRRSV。RT-PCR法即反转灵-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这种方法灵敏度高,能准确鉴别。

七、防治措施

(1)从不发病国家和地区引进猪及其产品;

(2)进行血清学监测,为疫病诊断和免疫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检疫,对发病地区进行封锁或限制猪及其产品的任意流动、严格进行消毒,

对患病动物实行扑杀、销毁等无害化处理,以控制疫病蔓延;

(4)加强饲养管理,供给优质全价日粮,特别是高温高湿季节注意降温、通风、排湿等,提高猪群整体抗病能力;

(5)做好免疫工作。在搞好猪瘟、伪狂犬等免疫基础上,根据我省近几年经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最好用弱毒苗防疫,可用于3~18周的健康青年母猪、经产母猪、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免疫期4个月以上;

(6)用抗生素治疗可以减少细菌的继发感染,可采用各种支持疗法提高新生仔猪的存活率,隔离病猪和减少猪群密度可降低仔猪感染率,推迟对感染母猪的再次配种,用人工授精代替本交,注射铁剂以及对新生仔猪断尾等均可作为防治此病的管理措施;

鲁西黑猪繁殖性能的研究 篇4

繁殖性状是猪育种中选择的主要目标性状之一,也是评价其品种优劣的最重要技术指标之一。繁殖性状不仅是衡量母猪生产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且还能直接影响猪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因此目前国内外猪的育种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其繁殖性状的选育。繁殖性状具体包括: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初生头重、20日龄窝重、断奶头数、断奶窝重、乳头数等。其中乳头数是猪的重要繁殖性状之一,乳头数的多少尤其能反映猪的种质特性,如果母猪的乳头数多并且均能正常分泌乳汁,那么其哺乳能力就强。母猪的乳头数与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关系。许多研究还表明,乳头数与母猪繁殖性能之间存在弱正相关[1~2]。

国内外有很多关于猪繁殖性能的研究和报道[3,4,5,6,7,8,9,10],但是关于鲁西黑猪的繁殖性状还没有系统的资料。本研究对鲁西黑猪的繁殖性状进行了系统的测定,为进一步揭示繁殖性状之间,以及繁殖性状与其他饲养、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为鲁西黑猪的保种和选育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在聊城格瑞良种猪场和聊城鑫海畜禽良种培育中心进行。试验所选用的鲁西黑猪均来源于原种猪场纯繁猪群,2012-2014年经产核心群500头基础母猪。

1.2 饲粮配制

试验期间,根据各个阶段猪的营养需要参照国家标准《瘦肉型猪饲养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做了适当的调整。各类猪群营养水平见表1。

1.3 饲养管理

自由采食,自由饮水。猪舍防疫按照《中小型集约化猪场兽医防疫工作规程》(GB/T17823-1999)技术操作规程[11]进行。试验期间,供试猪只按常规进行驱虫和饲养管理。

1.4 繁殖性能的测定标准

测定鲁西黑猪经产母猪的繁殖性状。包括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初生头重、断奶头数、断奶头重、断奶窝重、乳头数等指标进行系统的测定[3]。具体方法如下:

总产仔数:母猪一窝所生的全部仔猪数,包括活仔、死胎(产后即死和木乃伊)和畸形在内。

产活仔数:母猪产后24 h内存活的仔猪数。

初生窝重:母猪一窝所生的全部活仔猪的总重量。

初生头重:仔猪出生时每头仔猪的平均重量。

断奶仔数:仔猪35日龄断奶时所成活的仔猪头数。

断奶头重:仔猪断奶时的平均重量。

断奶窝重:仔猪断奶时全窝仔猪的总重量。

总乳头数:猪的全部乳头数。

1.5 数据处理

使用SPSS(版本12.0)进行方差分析,并对部分指标进行Dencan’s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鲁西黑猪的生殖生理特性

经对聊城格瑞良种猪场的30头母猪和15头成年公猪和聊城鑫海畜禽良种培育中心保种场的30头母猪和10头成年公猪的繁殖性状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并统计分析计算结果。

2.1.1基本特点。鲁西黑猪全身被毛黑色,体躯中等,体质结实。头大小适中,耳中等下垂齐嘴角。嘴粗细中等,长短适中微上翘。胸部较窄,欠丰满,单脊背,背腰较平直。腹中等大,后躯较丰满,后躯高于前躯。四肢粗壮,铺蹄卧系,尾粗细中等,长而下垂过飞节,皮松。有效乳头7对以上,乳房发育良好,排列整齐。母猪性成熟较早,一般3~4月龄、体重20~30 kg达性成熟,5~6月龄即可初配。

2.1.2 基本性能。

鲁西黑猪同我国大多数地方猪种一样,具有性成熟早的特点。母猪生后(75.85±4.60)d时阴户黏膜开始微红、充血,此后经历1~2次不明显发情,就出现嘶叫、跳栏、接受爬跨及外生殖器充血水肿等发情症状。出现明显发情征兆的日龄为(93.5±9.2)d,此时体重为(21.56±2.21)kg。发情周期为19±1.1(18~20)d,发情持续时间4~5 d,休情期16.92 d,配种日龄为148.3±30.6 d,妊娠期113.5±1.4 d,情期受胎率达93%以上。小公猪于(83.12±4.67)d开始出现性反应爬跨,体重为(14.58±0.82)kg,这时小公猪能嗅触和爬跨发情母猪。成年公猪性成熟期为90±5.99 d,配种日龄为168.7±35.12 d。基本性能见表2。

2.2 鲁西黑猪母猪的繁殖行为

2.2.1 发情行为。

发情期间,鲁西黑猪母猪对公猪的气味、声音等异常敏感,进行发情鉴定时,可采用专用试情公猪进行试情,也可进行人工压背试验,以检查母猪是否发情。母猪发情时,表现出兴奋不安(鸣叫、翻圈),寻找公猪,对外界的反应特别敏感,食欲减退或停止采食;喜欢爬跨其他母猪或被母猪爬跨、频频排尿或排粪、神情呆滞等外部表现。整个过程中,母猪的外阴部主要症状表现为红肿和排除黏液。开始发情阴户红肿,颜色由浅变深;发情至旺盛时期,外阴排除白色浓稠呈丝状黏液。时间为2~3 d。

2.2.2 产仔行为和产仔性能。

通过对母猪产仔情况调查发现:母猪产前3~5 d,外阴红肿松驰呈紫红色,有黏液流出,尾根两侧下陷;乳房胀大,光泽发红发亮(初产母猪尤其明显),两侧乳头粗长,外伸明显呈八字形,产前一两天,前面的乳头能挤出乳汁,最后一对乳头能挤出浓稠乳汁时,母猪将在两小时左右分娩。母猪产前6~12 h出现明显临产行为,起卧不安,衔草做窝和频频排粪尿。产前3~5 h则爬跨或啃咬猪栏,呼吸加快。临近产仔时,母猪安静躺下,阴门流出黏液,并发出深呼吸声。鲁西黑猪大部分在夜间产仔,产仔持续时间、平均产仔间隔、胎衣排出时间分别为2~4 h、0.2~0.6 h、0.4~2.4 h。鲁西黑猪的母性很强,护仔性好,产后1~2 d内母猪对饲养者进入猪栏捕捉仔猪有较大的反应,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2.2.3 哺乳行为和哺育性能

鲁西黑猪产仔后1~2 d内,仔猪可随时吃到母乳,以后只能在一定时间内吃乳。母猪哺乳姿势主要为侧卧,也有部分是站立哺乳或犬坐式哺乳。鲁西黑猪的母性强,泌乳力高,哺乳期内仔猪很少死亡,哺育率达98%以上,当地群众留养母猪,多选用地方黑猪。

2.3 繁殖性能的测定

2.3.1 母猪繁殖性能测定。

试验期间对鲁西黑猪、莱芜黑猪、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猪5个品种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头数、初生窝重、初生头重、断奶头重、断奶窝重、乳头数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鲁西黑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35日龄断奶仔数都略低于莱芜黑猪,而显著高于杜洛克、长白猪和大白猪(P<0.05);初生头重略高于莱芜黑猪,二者极显著低于杜洛克、长白猪和大白猪(P<0.01);断奶头重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外来猪种杜洛克、长白猪(P<0.01)和大白猪(P<0.05);说明鲁西黑猪生长速度较慢的特点。总乳头数多于莱芜黑猪,并显著高于三个外来猪种(P<0.05)。

2.3.2 鲁西黑猪公猪繁殖性能测定

(1)公猪的生理特性:鲁西黑猪公猪体质健壮,好运动,四肢肌肉发达、强健有力,背腰及腹部平直,臀部较丰满,斜尻,尾根粗而高(利于交配),性欲旺盛,出生后2~3个月就有爬跨行为,此时为保证受胎率和提高公猪利用率,应避免早配。一般情况下,2岁的成年公猪每天配种不能超过1次,若连续配种2~3 d,应停配1 d。2岁以上的成年公猪,每天不应超过2次,而且2次之间至少要间隔4~6 h。

(2)公猪爬跨行为的发展。鲁西黑猪公猪爬跨出现的时间:性行为是动物最基本的本能,小公猪开始出现交配动作的时期称为初情期,我国本地种公猪的初情期较早,小公猪于(83.12±4.67)d开始出现性反应爬跨,体重为(14.58±0.82)kg,这时小公猪能嗅触和爬跨发情母猪。但这种小公猪对发情母猪均无性欲表现,故称为“非性感应性爬跨”[12],小公猪出现爬跨动作以后随着日龄的增长,每次爬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性感应性爬跨出现时间:小公猪从90 d,体重约30 kg,开始出现的爬跨为性感应性爬跨,这时爬跨次数较前期有所下降,但爬跨持续时间延长,且公猪爬母猪的次数明显增多。

初次排出分泌物时间:公猪平均165.5 d,体重约42 kg时,阴茎伸出的时间较长,有时长达3 min之久,并有分泌物排出,量少,呈无色透明胶状。

性成熟期:鲁西黑猪公猪在230 d左右体重达55~70 kg时,达到性成熟。此时精液中有正常精子,射精量150~300 m L,胶样物比例较高。并具有射精时间长的特点,黑猪公猪射精需5~10 min才能完成,平均8 min。高温季节公猪的精液量及品质下降较寒冷季节快,说明公猪对高温更敏感。性欲强度:鲁西黑猪后备公猪刚开始利用时,性欲较弱。1岁时性欲强度逐渐增大,1.5~3岁达高峰,到3.5岁以后逐渐下降。

(3)公猪的射精回数。在交配全过程中,鲁西黑猪公猪每次平均交配射精2.32回,高于东北民猪(2.11回)和哈白猪(1.95回)。每次交配射精1~2回的比例占观察数的83%,也高于东北民猪(75%)和哈白猪(79.9%)[12,13],表明大部分公猪每次交配射精1~2回,鲁西黑猪很少有一次交配射精超过4定:密度、精子的活力、外形、顶体完整性、外观、颜色和气味[14]。回的。

(4)公猪的射精次数。在交配全过程中,按公猪肛门抽动次数,计算公猪射精次数。鲁西黑猪每次交配射精次数为(72.3±3.82)次,多于东北民猪(64.30±2.37次)和哈白猪(57.50±1.53次)[12,13],种间差异显著(P<0.05)。

(5)公猪的射精时间。在一次交配全过程中,鲁西黑猪公猪纯射精时间0.43±0.02 min,射精为配种时间的9.50%,高于东北民猪[(0.32±0.01)分,8.90%]和哈白猪[(0.28±0.02)分,8.2%],种间差异显著(P<0.05)。

(6)公猪的射精量和精液品质。鲁西黑猪公猪每次射精量为150~300m L,精液为乳白色或淡灰白色、略带腥味。猪的精液采集后,首先要评定公猪精液质量,然后才能对精液进行处理,以获取高质量的精液,主要是从精子密度、精子活力、顶体的完整性和外观(颜色、气味等)来衡量的。猪的精液品质鉴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测定:密度、精子的活力、外形、顶体完整性、外观、颜色和气味[14]。

3讨论

3.1鲁西黑猪的发情表现

据许振英[3]报道,我国几个地方种猪在初情期时的平均体重只有24.30±3.52 kg,日龄为97.18±9.13 d,而国外种猪平均日龄则为200 d左右。初情期早是中国猪种的主要特点之一。鲁西黑猪初情期日龄(93.5±9.2)d,比北方猪种和大型猪种(民猪134.62 d、大围子猪122.15 d、嘉兴黑猪120.58 d)早,而晚于小型猪种(姜曲海猪76.67d、金华猪74.79 d、大花白猪89 d、二花脸猪64 d)。从初情期体重(21.56±2.21 kg)看,鲁西黑猪也介于北方猪种和大型猪种(东北民猪35.75 kg、大围子猪26.99 kg、嘉兴黑猪25.49 kg、内江猪40.50 kg)与小型猪种(姜曲海猪20.97 kg、大花白猪17.50 kg、金华猪12.2 kg)之间;鲁西黑猪的发情周期(4~5 d)也介于我国南北猪种之间。无论从初情日龄还初是初情体重,鲁西黑猪均介于我国南北猪种之间,属于性成熟较早的品种,其初情期比国内改良品种和国外品种早2~3个月。因此,根据此次研究,鲁西黑猪的初配时间不应迟于6月龄。

3.2鲁西黑猪的产仔能力

根据产仔数的多少可以将我国地方种猪大体划分为多产型(嘉兴猪、民猪等)和常产型(大花白猪、内江猪等)两类[80]。多产型猪经产母猪产仔数高达14~16头,远远超过国内改良品种和国外猪种。常产型经产母猪产仔数约为10~13头,而鲁西黑猪总产仔数为13.49±2.39头,经产母猪主要集中在14~16头,因而鲁西黑猪与国内猪种相比,属多产型品种。

3.3鲁西黑猪的哺育能力

我国主要地方猪种的初生窝重初产为(8.20±1.15)kg,经产为(11.04±1.29)kg,与国内主要地方猪种比较,鲁西黑猪初生窝重(12.16±2.02 kg)低于东北民猪,高于二花脸猪、姜曲海猪、内江猪、大花白猪、金华猪和河套大耳猪等品种[3]。这个数据与莱芜猪(12.15±2.34 kg)很接近,而高于丹系长白猪(11.79±0.39 kg),低于杜洛克猪(13.38±2.56 kg)和大白猪(17.09±2.430 kg);说明鲁西黑猪具备本地猪初生窝重低的缺点,远低于引进猪种的水平。母性较好,但初生窝重和初生个体重较小。

4 结论

经过比较可以看出鲁西黑猪是一个性成熟较早,产仔数多,繁殖力高的一个地方品种。其繁殖性能远远优于国外品种,许多繁殖指标介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猪种之间。猪的繁殖性能受遗传、管理、营养水平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大。我国南北若干地方猪种,以性成熟早、繁殖力高为特点,与国外几个培育猪种相比尤其明显。鲁西黑猪所具有的繁殖特点是其种质特性的一个反映,各项繁殖性能在国内地方猪种所处的位置和水平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生态环境相一致,是当地人们经过长期选育的结果。母猪的排卵数、公猪的精液质量、胚胎发育状况等都与猪的繁殖性能有关,但我们认为本研究所测定的繁殖性状直接反映了猪的繁殖力,而且易于观察和度量,其所反映的问题便于在生产中解决。

摘要:鲁西黑猪性成熟早,小母猪出现明显发情征兆的日龄为(93.5±9.2)d,体重(21.56±2.21)kg,发情周期(19±1.1)d,妊娠期(113.5±1.4)d,情期受胎率93%以上。小公猪从(83.12±4.67)d,体重(14.58±0.82)kg,出现性反应爬跨。母猪繁殖力强,平均窝产仔数(13.49±2.37)头,产活仔数(12.35±2.07)头,35日龄断奶仔数(11.79±1.61)头。母猪有效乳头数(16.15±1.32)个,泌乳力好,母性强,哺育率达98%。

如何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篇5

今年是气候反常的一年,南方到广东,北方到黑龙江,今年都出现了持续的高温,给养猪业造成一定的压力,给整个猪群的疾病防控带来困难。母猪是猪场的根本,母猪的生产性能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猪场的成败,养殖户越来越重视母猪的健康问题。但今年夏季发现很多猪场的母猪生产性能下降,表现在断奶后屡配不孕、子宫炎、产前产后不食、产子数少等一系列繁殖障碍。笔者现就母猪产生繁殖障碍的原因及如何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造成母猪生产性能降低的主要因素:

营养性因素

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夏季炎热高温季节,由于猪的皮下脂肪厚,散热能力差,猪的采食量、活动量相应下降,母猪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以致母猪发情排卵规律出现紊乱,从而影响配种和受孕,并出现死胎和弱胎。营养片面,青饲料缺乏或不足,夏季采食量下降,摄入的营养物质片面或某些营养物质缺乏(如硒元素、维生素A、E缺乏),加上青饲料缺乏或供给不足,影响正常繁殖活动。运动不足因素

夏季天气炎热,猪的运动量相对减少,加上目前一些猪场使用定位栏养殖,运动量更显得不足。公猪运动量过少,会导致精液活力下降,直接影响受胎率;母猪运动量不足,会影响母猪的正常发情排卵,同时也会使母猪四肢乏力而影响配种受孕。

疾病因素

传染病是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危害最大。如细小病毒病、非典型猪瘟,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鹦鹉热衣原体病、布氏杆菌病、蓝耳病(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征)、猪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等。

母猪生殖道感染

主要由于卫生条件差,污染源过大或母猪初产胎儿过大以及母猪发生难产,补救方法不当或处理不及时等引起母猪生殖道受损,以致继发感染子宫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生殖道疾病,造成母猪不发情,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或引起妊娠母猪流产等。

公猪的使用因素:夏季高温季节,公猪的热应激明显,有的养殖场(户)在高温天气下仍然白天使用公猪采精和配种,而且不注重对公猪的合理使用,久而久之,则对公猪的损伤较大,极易引起公猪的性机能下降,精液品质稀薄、量少,精子活力下降,死精、弱精增多,从而严重影响母猪的受胎率。

为了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我们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防暑降温,预防发生应激。通风,也可建成可调节的屋顶通风窗和地面通风窗,夏秋季将猪舍门改装成通风门,加强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在猪场和猪舍周围种植高大乔木,可减少阳光照射,降低环境及猪舍内气温。如果单靠开门窗自然通风不能降低舍温,可采取机械通风,安装风扇或送风机,促进空气流动,有效降低空气湿度,带走舍内热量。纵向通风比横向通风效果好。湿帘风机降温。湿帘风机降温系统是近年来兴起的效果比较理想的一种降温方法,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内出现,最早用于种鸡舍的夏季降温。其原理为在舍壁安装水帘,用风扇对水帘吹风,因为水蒸发需要热量,所以吹出的空气温度比舍温低,冷空气进入舍内降低舍温。当湿帘厚度为12厘米,过帘风速为每秒1米~1.2米时,可使舍温降低5℃~7℃。空气越干燥、温度越高,经过湿帘的空气降温幅度越大,效果越显著。湿帘降温目前比较适用于公母猪猪舍,成本也比较低廉,市场上有现成的产品销售。

二、调整饲料,加强饲养管理。炎热往往影响母猪的食欲,使其采食量下降、产热增加。适宜的营养水平是提高种猪健康水平和繁殖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浓度,使母猪在采食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满足营养需要。

猪繁殖性能 篇6

1 材料

以昆山市梅山猪保种有限公司100头梅山猪核心群母猪为试验群体, 按照梅山猪种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DB 3205 101—2005) 进行饲养管理。

2 方法

对不同胎次100头梅山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断奶成活率以及各胎次的初生重、断奶重进行测定, 计算其平均值和标准差。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别对梅山猪各胎次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重、断奶重和断奶成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胎次梅山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的比较 (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 第1~4胎梅山猪总产仔数呈增加趋势, 第4胎之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均下降。初产母猪的总产仔数为 (10.26±2.58) 头, 第4胎为 (15.74±3.72) 头。

3.2 不同胎次梅山猪体重的比较 (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 不同胎次梅山猪初生重基本持平, 第1~4胎时断奶重呈上升趋势, 第5胎开始下降。

3.3 不同胎次梅山猪断奶成活率的比较 (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 不同胎次梅山猪的断奶成活率均在86%~95%之间。第1~3胎梅山猪断奶成活率逐渐升高, 第4胎开始下降, 之后呈稳定趋势。

3.4 不同胎次梅山猪繁殖性能的相关性 (结果见表1~6)

由表1~3可知, 不同胎次梅山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无显著相关关系。

由表4、表5可知, 不同胎次梅山猪的初生重、断奶重无显著相关关系。

由表6可知, 不同胎次梅山猪断奶成活率无显著相关关系。

4 讨论

关于梅山猪繁殖性能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 张似青等[6]研究发现, 随着胎次的增加梅山猪死胎数呈直线上升趋势, 可能与母猪年龄有关, 也可能是饲养管理因素引起的。丁利军等[7]对江苏省小梅山猪育种中心80头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统计分析, 第1胎平均总产仔数为 (13.57±3.70) 头, 第1胎平均产活仔数为 (12.75±4.23) 头;2胎及2胎以上平均产仔数为 (14.09±4.17) 头, 2胎及2胎以上平均产活仔数为 (13.39±3.92) 头;不同胎次之间差异显著 (P<0.05) , 但同胎次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说明梅山猪具有高产性能, 并且产仔数遗传相对稳定。J.J.Mc Glone等[8]研究发现, 梅山猪这种优越的生产性能在户外也同样存在, 梅山杂交二代初产母猪断奶时平均产活仔数为11.1头, 而欧洲品种猪仅为9.4头。张似青等[6]研究发现, 第5胎之前梅山猪产仔性能呈持续增长趋势, 与本试验结果相一致, 且季节与产仔性能呈较大的相关性。另外, 在繁殖性能达到一定值时, 还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方法等提高仔猪成活率, 以期有效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试验对不同胎次梅山猪的繁殖性能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发现第1~4胎产仔数呈上升趋势, 第5胎开始有下降的趋势。盛桂龙等[9]研究发现, 梅山猪产仔数是随着胎次的增加而略有增加, 第6胎后基本保持在16头左右;产活仔数与产仔数相似, 但到第6胎以后随着胎次的增加而略有下降。可见, 目前梅山猪的总体繁殖性能和利用年限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这必须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不同胎次仔猪的断奶成活率均在86%~95%之间, 第3胎成活率最高, 第4胎开始下降, 之后呈稳定趋势。第1~5胎中, 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重、断奶重和断奶成活率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 仅仅基于前几胎的产仔性能淘汰后备母猪是不科学的, 按照此方法进行的选种有可能在选出优秀种母猪的同时也过早淘汰了部分优质母猪, 给猪场造成一定损失。但是由于目前保种场的保种经费较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后备母猪群体中选留高繁殖力个体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系统工程, 一方面可以在大量高繁殖力分子遗传标记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对后备母猪进行高繁殖力候选基因的持续检测, 在不同世代中验证相关标记的遗传效应, 并确定有效的遗传标记, 开展早期的标记辅助选择;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梅山母猪的繁殖性能, 不仅要在研究分析其繁殖性能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地选留或者淘汰后备母猪, 还要抓好梅山猪尤其是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 充分满足梅山猪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提供科学的饲粮包括青绿饲料, 加强对梅山猪的管理, 从而充分发挥梅山猪的繁殖性能。

参考文献

[1]HALEY C S, LEE G J.Genetic basis of prolificacy in Meishan pigs[J].J Reprod Fertil Suppl, 1993, 48:247-259.

[2]尹洛蓉, 李学伟, 吕学斌, 等.梅山猪多产性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3 (8) :37-41.

[3]颉孝贤, 王起山, 何侃, 等.影响梅山猪繁殖性能的生理结构及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学报, 2012, 43 (3) :329-335.

[4]吴井生, 王金玉.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多态性及其与小梅山猪产仔数的相关性[J].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13) :2728-2736.

[5]赵西彪, 于钦秀, 刘萍, 等.ESR和FSHβ基因与梅山猪产仔数关系研究[J].养猪, 2008 (2) :28-29.

[6]张似青, 陆林根, 张江, 等.梅山猪繁殖性状遗传参数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养猪, 2007 (1) :52-54.

[7]丁利军, 吴井生, 朱孟玲, 等.小梅山猪种质指标测定与杂交利用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 2006, 42 (7) :4-6.

[8]McGLONE J J, HICKS T A.Farrowing hut design and sow genotype (Camborough-15 vs25%Meishan) effects on outdoor sow and litter productivity[J].J Anim Sci, 2000, 78 (11) :2832-2835.

猪繁殖性能 篇7

关键词:凉山黑猪,杂交改良,繁殖性能

大凉山黑猪属于西南山地型放养猪种, 主要分布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美姑、雷波、昭觉、甘洛、冕宁、会东、会理等县。该猪种早熟、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鲜美, 是我国多个著名“火腿”品牌的生产原料。但繁殖力低、生长速度慢, 难以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凉山州畜科所从2010 年开始, 一直致力于凉山黑猪的开发利用工作, 与凉山州科兴公司合作, 建设了大凉山黑猪选育场, 场内坚持种猪性能测定工作。本文对凉山黑猪及其不同杂交组合的繁殖性能数据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提高凉山黑猪的生产繁殖性能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母猪在大凉山黑猪选育场选择2012 年至2014 年间参加种猪性能测定的纯种及二杂母猪共86 头进行繁殖性能分析。其中纯种黑猪 (H) 30 头, 杜黑母猪 (DH) 26 头, 巴黑母猪 (BH) 30 头。

1.2 饲养管理选育场猪群参照 《大凉山黑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饲养, 营养需求、日粮配方及免疫程序按该场常规进行。

1.3 测定内容发情规律指标:发情周期、发情持续期、妊娠期;繁殖力指标:产仔数、产活仔数, 初生窝重, 初生个体重、21 日龄仔猪个体重、28 日龄断奶个体重, 断奶成活率。

1.4 统计分析试验数据用Excel软件整理并统计分析, 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纯种黑猪的发情规律从表1 的纯种黑母猪的发情观测数据可以看出, 大凉山黑猪母猪的发情周期为20.82 d, 发情持续4.12 d, 妊娠时间为113.86 d。

d

2.2 大凉山黑猪本品种繁殖性能从表2 可以看出, 大凉山黑猪经产母猪的9 个繁殖力指标比初产母猪皆有提高, 其中总产仔数提高了1.9 头, 产活仔数提高了1.97 头, 初生窝重提高了1.65 kg, 断奶成活率提高了3.38 个百分点, 21 日龄个体重提高了0.16 kg, 断奶个体重提高了0.36 kg, 与初产母猪比较差异显著;初生体重增加了0.01 kg, 与初产母猪相比差异不显著;21 日龄窝重增加了6.46 kg, 断奶窝重增加了10.12 kg, 与初产母猪相比差异极显著。

kg

注:同行相比, 肩标* 为差异显著, 肩标** 为差异极显著, 下同。

2.3 杂交F1 代母猪的繁殖性能

2.3.1 F1 代初产繁殖性能对比由表3 可以看出, 采用杜洛克和巴克夏猪杂交改良大凉山黑猪后, 其F1 代的9 个繁殖性能指标皆比纯种黑猪有所提高。与纯种黑猪的初产性能相比, 杜黑F1 代初产的产仔数提高了0.44 头, 产活仔数提高了0.67 头, 差异显著;初生个体重提高了0.29 kg, 初生窝重提高了2.69 kg, 21 日龄个体重提高了1.28 kg, 21 日龄窝重提高了10.63 kg, 断奶个体重提高了1.46 kg, 断奶窝重提高了12.94 kg, 差异均极显著;断奶成活率提高了4.17 个百分点, 差异显著。

与纯种黑猪相比, 巴黑F1 代初产的产仔数提高了0.54 头, 产活仔数提高了0.74 头, 差异显著;初生个体重提高了0.25kg, 初生窝重提高了2.57kg, 21 日龄个体重提高了1.15kg, 21 日龄窝重提高了10.17 kg, 断奶个体重提高了1.37kg, 断奶窝重提高了12.69kg, 差异均极显著;断奶成活率提高了4.23 个百分点, 差异显著。

kg

2.3.2 F1 代经产繁殖性能对比由表3 可以看出, 采用杜洛克和巴克夏杂交改良大凉山黑猪后, 其F1代的9 个繁殖性能指标皆比纯种黑猪有所提高。与纯种黑猪的经产性能相比, 杜黑F1 代经产的产仔数提高了0.95 头, 产活仔数提高了0.85 头, 差异显著;初生个体重提高了0.47 kg, 初生窝重提高了5.03 kg, 21 日龄个体重提高了1.95 kg, 21 日龄窝重提高了19.67 kg, 断奶个体重提高了2.04 kg, 断奶窝重提高了21.44 kg, 差异均极显著;断奶成活率提高了1.51 个百分点, 差异不显著。

与纯种黑猪的经产性能相比, 巴黑F1 代经产的产仔数提高了0.97 头, 产活仔数提高了0.9 头, 差异显著;初生个体重提高了0.41 kg, 初生窝重提高了4.88 kg, 21 日龄个体重提高了1.81 kg, 21 日龄窝重提高了18.97kg, 断奶个体重提高了1.9kg, 断奶窝重提高了20.56 kg, 差异均极显著;断奶成活率提高了1.62个百分点, 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3.1 大凉山黑猪是一个低繁殖力的地方品种凉山黑猪早熟、繁殖力低, 在品种资源调查中发现其配种时间一般在4 月龄前后, 产仔数为8.4±1.3 头[1], 这与我们繁育场测定的结果 (参配日龄129.45 d, 经产母猪产仔数为8.50±3.45 头) 比较接近。极显著地低于国内猪种“金华猪”的产仔数 (14.57 头) [3], 也显著低于杜洛克猪的产仔数 (10.02 头) [2]。而且其21 日龄窝重和断奶窝重也只有24.31kg和30.95kg。因为产仔数和断奶窝重是衡量母猪繁殖力的最关键的两个指标, 所以大凉山黑猪是一个低繁殖力的猪种。但其初情期、发情周期和妊娠天数的离散度比较小, 说明其发情状况比较规律。

3.2 杂交可以显著提高大凉山黑猪的繁殖力杜洛克和巴克夏猪是两个中等繁殖力的猪种[2], 在采用这两个猪种杂交改良大凉山黑猪时, 9 个繁殖力指标都有提升, 说明杂交生产可以显著提高大凉山黑猪的繁殖力。但9 个指标间的提升幅度有差异:与生长发育相关的指标如初生重、断奶重等提升幅度较大, 杜洛克杂交提升了62.67%和51.38%, 巴克夏杂交提升了54.67%和47.86%, 这可能与巴克夏、杜洛克两个猪种的品种特性有关[2]。今后生产中, 应坚持繁殖性能测定, 继续研究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因素, 为后续选育做好支撑。

3.3 环境对大凉山黑猪的繁殖力也有一定的影响选育场初产纯种黑猪的产仔数和活仔数都显著低于经产母猪, 这与我们在品种资源调查时的情况有差异[1], 也与杜洛克和巴克夏杂交F1 代有显著差异。在营养和管理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这种差异只能由养殖方式造成。大凉山黑猪在凉山州大部分地方都是以放养或半放养为主, 从放养改为圈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也提醒我们在生产中一定要注意环境控制, 尽量减少应激,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母猪的生产潜力。

4 结论

大凉山经产黑猪的产仔数为8.50±3.45 头, 断奶窝重只有30.95 kg, 是一个繁殖力较低的猪种。从放养改为圈养的生产方式对其繁殖力指标有一定的应激影响, 但采用杜洛克和巴克夏猪杂交改良后可以提高其繁殖力, 尤其是提高了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初生重、断奶重等繁殖指标。提示今后的生产选育中, 一是要采取科学的环境控制, 尽量降低环境对大凉山黑猪的应激影响;二是要科学开展杂交改良, 既提高大凉山黑猪的繁殖力, 又提高其生长性能。

参考文献

[1]王强.凉山黑猪品种资源现状调查报告[J].凉山牧业科技动态, 2015 (2) .

[2]王爱国.养猪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猪繁殖性能 篇8

通过对我国优良地方猪种——荣昌母猪乳中这组高分子质量蛋白质的多态性与其不同基因型母猪乳糖、乳蛋白等泌乳性能参数及繁殖性能参数之间的比较研究, 旨在从泌乳生理生化角度进一步了解荣昌猪育种特性, 探讨以猪乳中这组高分子质量蛋白质多态性作为猪繁殖性能的遗传标记手段进行辅助选择的可能性, 从分子水平为荣昌猪的选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5头荣昌母猪, 舍饲, 饲料配方及饲养管理条件相同。仔猪娩出后立即称重, 记录初生仔猪体重。分娩结束后记录产活仔数和窝重。第20天对仔猪进行空腹称重并记录20日龄窝重。

1.2 乳样的采集

连续跟踪采集3, 11, 20天的猪乳。每次采集的部位不同。盛装乳液的器皿在采集前加入0.02%的叠氮钠, 每次采集乳样15~30 mL, 冰瓶携送, -80 ℃冰箱冷冻待分析。用Bradford分析方法 (考马斯亮蓝染料结合法) 测定乳蛋白[2], 用高锰酸钾法测定乳糖。

1.3 乳样的处理

在4 ℃、以5 000 r/min离心20 min, 弃去上层的乳脂, 取上清液 (脱脂乳) ;将脱脂乳加入等体积的纯化水, 用0.5 mol/L HCl调pH值至4.6;4 ℃冰箱静置3 h, 使酪蛋白沉淀;5 000 r/min离心20 min, 弃去沉淀, 上清液即为乳清;用0.5 mol/L NaOH调pH值至7.0, 收集40%饱和度硫酸铵盐析沉淀, 溶于少量PBS (pH值7.2, 20 mmol/L) 中, 对其透析平衡6 h, 得到HMWP粗提品。

1.4 电泳及染色方法

乳中一组高分子质量蛋白带型的分析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垂直板电泳 (SDS-PAGE) 。分离胶100 g/L , 其缓冲液为Tris-HCl (pH值为8.8) ;浓缩胶50 g/L , 其缓冲液为Tris-HCl (pH值为6.8) ;电极Tris-甘氨酸缓冲液 (pH值为8.3) ;每个样品量均为15 μL。电泳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根据该高分子质量蛋白质和次高分子质量标准蛋白质在凝胶上的相对迁移率, 确定该组高分子质量蛋白质的位置。

1.5 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用多重比较邓肯法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猪乳中一组高分子质量蛋白质的多态性 (见图1)

1.B带和D带; 2.B带;3.A带和 B带;4.标准分子质量蛋白。

2.2 HMWP不同基因型荣昌母猪繁殖性能 (见表1)

由表1可知, HMWP基因位点为BB和BD型的母猪, 产活仔数、初生仔猪窝重及20日龄仔猪窝重及个体重均高于AB型, 其中BB型初生仔猪窝重显著高于AB型 (P<0.05) , 但BD型与AB型差异不显著 (P>0.05) ;而BB型与BD型仔猪20日龄窝重显著高于AB型 (P<0.05) 。

注:数据肩标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2.3 HMWP不同基因型荣昌母猪乳糖及乳蛋白含量的比较 (见表2)

注:数据肩标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2可知, HMWP基因位点为BB和BD型的母猪乳糖与乳蛋白含量均高于AB型, 其中BD型乳糖含量显著高于AB型 (P<0.05) , BB型和BD型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乳中蛋白质, 如酪蛋白、乳清蛋白和乳脂肪球膜蛋白均存在变异体, 即多态性。在荣昌猪乳中有3种带型, A、B和D型, 表现出3种表型, 即BB型、BD型和AB型。有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荣昌母猪乳糖与乳蛋白含量有差异, BD型乳糖含量显著高于AB型, 且AB基因型个体在产活仔数和窝重等方面低于BB型和BD型个体。乳糖是新生仔猪的主要能量来源, 并且在建立仔猪肠道正常菌落, 调节钙磷吸收中也有重要作用。在乳腺中, 乳糖参与乳腺上皮细胞渗透压的调节, 控制乳的合成速率;乳糖含量与泌乳量呈正相关, 乳糖是乳分泌量的制约因子。猪乳的成分及含量对仔猪生长发育和育成率有重要影响, 是哺乳仔猪成活、健康和发育的关键。研究BB型与BD型20日

龄仔猪窝重显著高于AB型, 这可能与BB、BD型个体乳糖含量高于AB型有关。

荣昌猪作为中国优良地方猪种, 以适应性及繁殖性能强而闻名, 因此开展其选优保种和作为母本开展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试验在探讨将乳蛋白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手段应用于猪的辅助选种选育可行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试验基于样本数偏少, 反映的代表性有限, 因此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扩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卫真, 邹思湘, 汤艾非, 等.二花脸猪初乳的蛋白质组分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7 (2) :70-7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篇9

猪呼吸和繁殖障碍综合征又称“蓝耳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猪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2 主要表现症状

2.1 母猪

临床常表现流产、食欲减退、缺乳、呼吸困难和全身皮肤及耳部蓝紫色。

2.2 哺乳仔猪

表现为流涕、打喷嚏、呼吸困难。

2.3 保育猪

3周龄时看似健康,6周龄时表现为流涕/打喷嚏/食欲减退,10周龄时表现为体况不良,继/并发猪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时常出现的脑膜炎、肺炎、败血症、关节炎等。

2.4 育成猪

肺炎、死亡发生率增加,生长速度慢。

2.5 治疗方案

全群连续口服热毒败(七清败毒颗粒)、呼益净(林可霉素可溶性粉)、褔红康(多西环素可溶性粉)5~7天,接着口服喘贝安(甘草颗粒)15天。

重症治疗:每头猪用普利清(银黄提取物注射液)配合褔红康(多西环素注射液)肌肉注射。

3 秋季猪呼吸道病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3.1 引起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的原因

3.1.1 秋季气候多变,干燥多风,气温逐渐或突然降低,易诱发猪只发病。

3.1.2 管理方面,饲养管理和环境应激因素往往被忽视。

猪群恶劣的饲养管理条件也是直接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如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猪只混养在一起,猪舍潮湿、通风换气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过多,猪舍消毒卫生差、粪尿清除不及时、猪舍温差变化大、饲养单一、饲料不卫生、发霉,猪只营养不良以及其他降低猪抵抗力的因素等多种应激,都可成为猪呼吸道病暴发的原因。

3.1.3 生物安全措施缺乏

没有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消毒、隔离流于形式;

消毒药捡最便宜的买,平时不注意消毒,发病时突然猛增消毒频率;

猪场进出随便或拒绝他人进出,却放任自己或领导、朋友随便出入;

猪场建筑布局不考虑当地风向,不考虑兽医防疫,给疫病泛滥造成机会等。

3.1.4 防控措施不得力

平时不注意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保健,挤压预防保健费用,没有一个科学预防保健方案,发病时病急乱投医。

3.2 呼吸道综合征的综合防控措施

3.2.1 饲养管理方面,针对秋季猪呼吸道病我

3.2.1. 1 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和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们需要做到的防治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3.2.1. 2 杜绝饲喂发霉饲料和做好防霉脱霉工作。

3.2.1. 3 减少应激发生:注意猪舍通风,密度恰当,消毒和疫苗接种宜在温度适宜时进行。

3.2.1. 4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免疫计划,并认真执行。

3.2.1. 5 做好消毒卫生工作:搞好猪场周围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杀灭环境中病原体。

3.2.1. 6 做好驱虫工作:每年公母猪3次和肉猪1~2次实行定期驱虫。

3.2.1. 7 控制猪和人员的流动:尽量实行自繁自养方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不要盲目从外场引猪。

3.2.1. 8 做好疫病诊断和治疗工作:及时发现病猪,及时处理疫情。

3.2.2 预防保健措施

3.2.2. 1 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的免疫接种工作,在免疫前后务必口服喘贝安(甘草颗粒),以确保免疫成功!

3.2.2. 2 母猪产前2周,40千克、仔猪,20千克,各驱虫一次;或全场每4~6个月驱虫一次。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及对策 篇10

猪繁殖障碍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空怀母猪不发情或母猪断奶后再发情间隔时间长,母猪配种后不受胎,屡配不孕,妊娠母猪返情或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或产出无活力的弱仔、少仔和畸形胎(即猪SMDI综合症);公猪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阳萎、无精、弱精、死精或畸形精子比例增高。现就目前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及对策分析如下,与大家探讨。

1 影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

1.1 原发性因素

主要是种猪机体内部原因,如母猪子宫先天性异常、母猪卵巢发育不全、持久黄体、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炎等生殖系统疾病造成与生殖有关的激素分泌失调,使母猪脑下垂体机能不全;母猪患有幼稚病,虽达到交配年龄而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或无性周期,造成不发情或不孕;种公猪单睾、隐睾、睾丸发育不全、睾丸炎、副性腺疾病、血精、精子异常、性欲缺乏、阴茎或包皮异常及其他原因造成性欲不足、不射精等不育症状。

1.2 传染性因素

目前,影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是由细菌、病毒、衣原体病、寄生虫病等病原性因素。如非典型猪瘟、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弓形体病、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蓝耳病、流感、猪钩端螺旋体病、衣原体病、李氏杆菌病、放线杆菌病、炭疽、巴氏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PCV-2等多种传染性疾病,均可引起母猪不孕、不育、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新生胎儿畸形等。其中布氏杆菌病、乙型脑炎可引起公猪睾丸炎,如发生双侧睾丸炎,该种公猪不能再作种用。

引起以上疾病的原因:一是在引进种猪时不了解引种猪场的情况,引进种猪场存在上述病因而直接引入疾病。二是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目前有相当部分猪场无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很不健全或有免疫程序但实际免疫未完全按照免疫程序执行,致使疾病在这些猪场日趋严重。三是卫生消毒不严格,猪场环境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外来人员或运送饲料、猪的车辆未经严格消毒,致使病原传播。

1.3 饲料营养性因素

种公母猪所摄取的营养物质除满足自身营养需要外,还必须满足其生殖功能的需要。因而饲料中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的添加量有严格的要求。当饲料中营养成分搭配不当、比例失调时或饲养管理不当造成营养过剩或不足,不能满足种猪正常的营养需要,易造成体况过胖或过瘦。母猪过肥致使卵巢周围脂肪沉积过多,卵巢机能减退,导致子宫壁血液循环障碍,造成母猪不发情或不排卵,引起不孕或怀孕早期胎儿死亡;公猪过肥,性欲降低易造成死精、弱精。营养缺乏时体况过瘦,母猪则不能正常释放黄体素、促卵泡素和其他一些激素,有时直接引起黄体组织生成减少,孕酮含量下降,引起母猪生殖障碍;公猪过瘦时,精液质量降低,少精、弱精或死精。另外,毒素(如有毒化学物质、真菌毒素、霉菌毒素、农药、杀虫灭鼠药等)中毒可引起怪胎、流产;碘缺乏症也可造成母猪无表现症状,但会产木乃伊胎、死胎、畸形猪或仔猪体重低,活力弱。

1.4 管理和环境因素

圈舍的环境因素也是引起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因素,如环境卫生条件差、潮湿、脏乱、光照不足、阴暗、通风不良、空气污浊、运动空间不足以及噪音、惊吓、鞭打等,都会造成种猪繁殖能力下降。在生产中由于管理不当造成母猪不发情、母猪泌乳期延长、泌乳过多,也会引起生殖机能减退或暂时停止。公猪初配年龄过早,配种强度过大,出现少精、死精、弱精,也易引起繁殖障碍。

1.5 气候因素

气候方面的原因有时也可引起猪繁殖障碍。种公猪不耐热,夏季长时间的高温刺激,使种公猪食欲不振、采食量下降,导致精液品质变差和射精数量减少,影响配种效果,造成母猪不孕;也可直接造成妊娠早期胚胎的死亡率明显增加,胚胎成活率降低,产仔数减少,死胎、畸形胎增多;分娩时仔猪缺氧窒息造成胎盘收缩,血流不畅,部分胎盘脱离子宫;在分娩末期位于子宫前端胎儿脐带可能过早断裂,造成仔猪不能很快产出窒息而死。冬季环境温度太低也能影响公猪的配种质量。炎热季节母猪采食量也会减少,又要哺乳,失重较大,体况较差,正常激素分泌的平衡性发生紊乱,断奶后发情时间延长。夏季感染的机会增多,容易发生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症,特别是亚临床感染时,母猪不发情的比例升高。

1.6 继发性因素

母猪产前的产房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空气污浊,分娩过程中场地、用具、接产人员手臂未经消毒,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等非特异性病原菌引发母猪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生殖系统疾病;胎儿过大,助产不当,机械损伤引起的阴道炎或子宫内膜炎,也会造成母猪不发情、不受孕、屡配不孕或妊娠后引起流产;母猪瘦弱、产后不食、乳房炎、泌乳障碍综合症等原因,造成母猪产后无乳或不排乳,仔猪因饥饿而死亡。

此外,母猪年龄、交配是否及时等因素也会影响卵子受精或造成胚胎死亡。

2 防治措施

猪繁殖障碍的防治必须树立多学科共同协作的观念,应用全面的分析方法,对猪繁殖障碍的产生原因进行彻底的分析。一方面必须从猪场所处的位置、栏舍的结构、种猪的引进等方面考虑对猪繁殖障碍的防治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从饲养学、营养学、生态学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最终逐步达到减少甚至消灭繁殖障碍的发生。养猪人员必须树立防重于治的科学观念。

2.1 增强防疫检疫意识,控制传染性疾病发生

做好防疫检疫工作,净化卫生。制定适合本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控制因传染性疾病引起的繁殖障碍

(1)严把引种检疫关

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因引种而传入的疾病。如确需引种,要坚持从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引种并实行检疫,引入后必须隔离饲养,观察确定无病后方可并圈。不从疫区引进种猪。引种时一定要先了解该种猪场的情况,确认无疫病后方可引种,最好到SPF猪场引种。

(2)做好种猪的引进工作

在引进种猪时,不仅要搞清产地检疫,还要进行血清学检查,结果为阴者方可引入。引入后必须隔离饲养3-4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3)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确定的免疫接种

严格执行疫(菌)苗接种操作规程,确保其接种密度和质量。做到不漏免、不重免,免疫剂量准确,免疫确实,不打“飞针”。应根据疫病流行情况、本猪场的实际情况、猪群平均抗体水平、疫苗产生抗体时间和免疫期的长短,制定合理的防疫计划,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程序化免疫接种。不要盲目使用各种疫苗,尤其做好与繁殖障碍有关的乙型脑炎、细小病毒、伪狂犬、蓝耳病、猪瘟等病的预防免疫工作。猪群接种疫苗后,要及时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抗体消长情况,以便及时了解疫苗的效果,使母猪群保持良好的免疫状态。种猪应每半年进行一次疫病检验,每季度进行一次免疫抗体检测,重点是检测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通过疫病检测,发现猪群存在问题要及时查找原因,以便提前预防疫病的发生。

(4)严格制定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

因大量的病原体随病猪或带毒猪的分泌物排到体外,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因此,对猪舍、用具和运动场等要定期消毒,及时将病原体杀灭;对猪只排出的粪便要及时清除,发酵处理,从而切断传播途径。坚持定期消毒,每天清扫圈舍,猪舍带猪消毒每周2-3次。一般每周进行1次环境大消毒,母猪产房在分娩前要彻底消毒,确保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猪场谢绝外来人员进入参观,进入猪场车辆严格消毒。

(5)完善监测技术,加强疾病诊断手段

对繁殖障碍病开展标准化检测,主动防治,发生可疑病猪应及时送检。规模猪场一旦发生可疑病猪,兽医人员不能确诊时,应迅速采集病料或将未经治疗的病猪送兽医部门进行检验。一旦发生疫情,要对致病因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最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和对症治疗。加强检疫强化免疫检测,淘汰血清阳性猪。做到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和公猪的精液。

(6)建立健全生物安全制度

谢绝外来人员参观,进出人员严格消毒。猪体、圈舍环境、用具定期消毒和清洗,定期防鼠、灭鼠、灭蚊蝇,定期驱虫,防止疫源传播。距猪场200m的下风口处设病死猪处理场地,对病死猪进行焚烧、深埋。

(7)控制原发性因素

原发性因素是机体自身情况引起的,应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主要原因,然后按照机体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卵巢机能不全,可注射促卵泡素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持久黄体可注射氯前列烯醇或催产;公猪性欲缺乏时,注射丙酸丸酮。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对一些治疗无效的种猪及时淘汰。

2.2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抗病力

用营养学观点依据种猪各阶段营养需要进行合理配制饲料,提高日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饲喂高能量饲料,特别要确保矿物质元素Ca、P、Fe、Cu、Zn、Mn、I、Cr、Se和维生素E的正常供应,确保限制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的平衡和必要的能朊比。

实行全进全出,是控制疾病的核心,是切断疾病循环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疾病的控制。

母猪分娩前3天转入产房,场地、用具、器械彻底消毒。分娩时产房温度保持在22-25℃,减少噪音,避免惊吓。用0.1%KMnO4溶液清洗乳房、后躯和外阴,助产人员手臂也要彻底消毒。做好助产工作,使胎衣及时排出,防止产道损伤、产程过长、产后感染。分娩后再用0.1%KMnO4溶液清洗后躯和外阴污物。产后随时观察猪的呼吸、体温、粪便和乳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初生仔猪生长发育及成活。

母猪产仔要在干净卫生的环境中进行,产后胎衣及时排出。如产后产道损伤应及时进行抗菌消毒和阴道冲洗等处理措施。对产后无乳可用催奶灵催奶。如果母猪拒绝哺乳,可用代乳品饲喂,或及时采取其他措施。

2.3 加强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工作

定期做好灭蚊、灭蝇和灭鼠工作,防止疫源传播。

搞好环境卫生,确保种猪正常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加强舍内空气流通,注意冬季保温、夏季防暑降温。加强粪、尿、病死猪的处理,对正常猪的粪尿要经发酵或沼气处理。对患病猪的粪、尿、乳,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病死猪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消灭鼠、蝇、蚊传播媒介,严防狗、猫、飞鸟等其他动物进入栏舍。

夏季在猪舍周围植树或搭建遮阳棚,保证猪舍通风良好。在运动场上设置水塘及淋水装置。夏季应在早晚气温凉爽的时间配种,冬季则在中午气温较高的时间配种。在炎热季节,适当增加母猪饲料中能量饲料的比例,控制好母猪膘情。根据情况,适当进行催情处理,刺激体内激素的分泌,及时发现并治疗子宫炎、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症。

2.4 种猪栏舍建设要科学合理

让猪生长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光照充足,场舍干燥,空气流通,有足够的运动空间,杜绝周围噪音的干扰。保持良好的通风,做到冬季保暖,夏季防暑降温,保证种猪有良好的生产条件。

2.5 合理利用种公猪

(1)适时初配

地方品种公猪8-10月龄、体重达75kg以上进行初配;从国外引入的品种及培育的公猪,10-12月龄、体重达100kg以上进行初配。

(2)强度适宜

青年公猪每周配种2-3次,即隔日配种1次;成年公猪每天配种1次,如果配种2次,每次配种间隔8小时以上。连配1周,休息1天。喂食前后1小时内不应配种,配种后严禁立即饮水或洗澡。在本交的情况下,1头公猪可负担20-30头母猪的配种任务。人工授精,1头公猪可负担500-600头母猪的输精任务。公猪一般可饲养到4-5岁,作用年限为3-4年。

2.6 药物预防,防止母猪产后感染疾病

饲料中应经常添加泰乐菌素或泰妙菌素,同时配合阿莫西林、金霉素、乳酸环丙沙星、头孢拉定或氟甲砜霉素,7天为1个疗程,用以预防蓝耳病、PCV-2等继发性疾病的发生。产前7天至产后7天,于1000 kg母猪饲料中加入泰妙菌素100g+金霉素300g或加入泰妙菌素100 g+阿莫西林300g,可以预防子宫炎、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症。也可用中草药(无残留、无抗药性、无毒副作用)进行有效的早期预防。

2.7 对不孕不育猪要分别采取措施

如果因母猪发育不良造成母猪不发情,可注射雌性激素,卵巢囊肿则注射黄体酮;公猪发育不良引起性欲低下,则要加强营养,并作雄激素辅助治疗。对一些治疗无效的猪则应及时淘汰。有阴囊炎、睾丸炎、包皮炎、阴茎损伤等病症者,一经发现及时治疗,治愈后一般可恢复繁殖力,若3次治疗无效则应淘汰。

2.8 后备公猪不能利用太早

一般情况下,公猪8月龄后才能配种使用,而且每周的配种次数不能超过2-3次,配种负担过重时应加喂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鸡蛋等)。采精频率要适当,成年公猪每周应休息1天。有机微量元素的使用可减低营养缺乏性的繁殖力低下(即某些基本养分的缺乏会降低公猪的繁殖力),极易被消化吸收的Cu、Zu、Mn、I、Ca是维持公猪繁殖力的必需养分。添加的额外维生素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精子活力,并强化公猪体力(也包括脚力),从而增强其活力和性欲。

做好整个繁殖过程的消毒卫生工作,防止配种、分娩过程的污染。不要长期使用一种或两种消毒药物,应定期更换,以免病原体产生抗药性。

2.9 做好驱虫、灭鼠和杀虫工作

(1)驱虫

如果是引进种猪,则在引进后2-3周驱虫1次,配种前2周再驱虫1次。生产母猪于仔猪断奶后驱虫1次。可选用伊维菌粉剂或针剂肌注。

(2)灭鼠

鼠类能传播30多种疾病。现在规模化猪场多使用一种专用性生物灭鼠剂,对猪和人无毒害作用,灭鼠效果相当好。每年春秋只需在鼠类经常出没的地方投药即可。

(3)杀虫

上一篇:思想道德品质素质下一篇:雪漠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