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小说

2024-09-02

雪漠小说(精选3篇)

雪漠小说 篇1

元曲作家张养浩在《山坡羊 · 潼关怀古》中说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这八字一针见血地“画”出千百年来处在中国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生存困境图,无论时代的磨盘如何转动,推磨的“人”(统治者)如何走马换将,磨盘只不过是按照规划好的运转路线走圆圈而已,碾压的成果是历时不可胜数的劳苦大众的“灵魂”汁液,而没有向前迈出一小步。西部作家雪漠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北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位出生贫困,在底层经历了“摸爬滚打”和“跌跌撞撞”的苦难生活,所以对这片贫瘠和荒凉的西部土地和生活于此土地上的农民格外的熟悉。我们可以在这幅壮丽但不温情的大漠生活中,体会到生活施加于农民无边无际的苦痛,感受出以主人公老顺家为主轴的整个大漠生活的无聊、无奈和无辜。毫无疑问,雪漠对大漠农民生活苦难地描写具有“血淋淋”的真实感,这种直观感受会带给读者血脉膨胀的刺激感,这种刺激感进而会转化为强烈的刺痛感。令我们这些在进入21世纪并沐浴过民主和文明阳光的所谓“文明人”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对于这令人精神难堪的西部一隅,我们有多少人回避过,又有多少人选择真诚地书写过,提醒人们应该让被自然和社会所遗弃的“大漠”享受春风的吹拂和细雨的滋润。雪漠作为“大漠”(西部)生活的忠实记录者,雪漠的文化功绩大致于此。但是我又不能以其功绩而容忍或者说漠视雪漠长篇小说《大漠祭》中的瑕疵,我认为此书最大的瑕疵就是以老顺为代表的广大西部农民精神的萎靡不振和“随遇而安”,说的严重点,这是一群具有典型阿Q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的西部农民。为何我敢定下如此“狂妄”基调?生于大漠、死于大漠中的老顺、灵官、憨头、猛子、兰兰、和莹儿等人物就是此基调得以确立的鲜活人证。

首先,这部小说立足于西部土地上的典型地貌—大漠,又选取了原汁原味的老顺作西部农民生活的“扮演者”,选景、选人都可谓独具西部文化特质。最凸显西部农民生存困境无疑是以小说“再现”这段残酷的生活史,可是这段历史只是以“顺从”为标签,而不是以“抗争”为标志。老顺无疑是最具有“顺从”特性的人,他的一生只为“五谷杂粮”而活,为上交政府的税款而活,为儿子娶妻和生子而活……他活着只是为了完成政府所安排的“任务”,他活着从来没有想过生活为什么会如此痛苦、艰辛和沉重,他活着是没有“意味”的活着。生活即便多么痛苦不堪,他多数情况下以沉默作为对生活苦难的回应,只能吧嗒、吧嗒抽着烟,只能对着天空骂着“狗日的,老天爷,还让不让人活。”骂完之后,老顺心情也就平静下来,生活中的“暴风骤雨”被他转化成为“波澜不惊”。作为深受儒家文化禁锢的旧农民,他精神的萎靡如果可以被谅解的话,那么以灵官为代表的新农民对自己困顿的生活状态的被迫妥协则使人哀其不幸,怒气不争。与父亲一辈不同的是,灵感深切地知道自己所处生活的痛苦,他急切地想凭借考上大学进入城市,逃离乏味的农村生活。可以说,在对生活状态不满的时候,他内心同时也渴望着改变这种单调的精神状态,他为此做过一小步的抗争。可是生活的苦难就像走不出的宿命,灵官越是想摆脱这苦难编织之网,就越感到他已经深陷于网中,微小或者剧烈地抗争只会让自己在网中越陷越深,直至被命运所吞噬。生活的苦难会使人物质条件困窘,丧失掉生活的信心,但不至于让人一蹶不振。但灵官经过生活的无情锤炼被迫接受了“天生是个刨土吃的命,就刨土算了”的命运,这可以说是灵官最后出走、不知所踪的主要原动力。灵官对生活的无欲无求导致了他精神世界的灵魂枯萎,物质生活的贫穷和精神生活的枯萎可以说让灵官不再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人,他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知觉。再举换亲中嫁给憨头的莹儿,她是一位公认的“花儿”仙子,作为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她的命运本身就充满悲剧感,可是苦难从来都特别眷顾“屋漏偏逢连夜雨”的人,她嫁的憨头偏偏又不育,憨头给予不了莹儿所渴求的爱情生活。机灵和聪慧的莹儿遵循内心对爱情和生活的规划,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小叔子灵官,于人性可顺人意,于道德则不忠贞。莹儿想要改变现有苦难生活只能算是一种简单的生活追求,还触摸不到认识苦难生活本质和解放自我精神的层面,所以她最后会顺从命运的“强暴”安排,嫁给了小叔子猛子,他活着犹如任人摆布的木偶,傀儡般附和的活着。其余例子,太多恕不能一一罗列,因其人物对其命运的屈服和精神的涣散与以上所举人物如出一辙,全部罗列具有重复啰嗦之感。

其次,关于描写“老中国儿女”生存苦难的作品何其多,最典型如现实主义作家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神实主义”作家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受活》,苏童的《米》等,但我很少能被一部作品中整个无望、无助和颓废的气息所包围过,而《大漠祭》当属此列。整个“大漠”就是一座精神萎靡、灵魂缺失的墓地。

鲁迅先生说 :“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许多作家只能做到把“有价值”的悲剧作客观地陈述和展示,让我们直接触摸和感受到生活的苦痛,从而进行感性层面的体验,而不去沉思为什么会产生此悲剧,甚至如何解决此悲剧。悲剧的真谛也绝不是苦难事实的简单客观再现,悲剧的意义是在生存苦难中磨砺出生命力和愈挫愈勇的精神,让我们铭记人类孩童时期青春美好的生命魄力。这种悲剧虽因苦难让人感到命运的残酷无情,但是更让我们看到人类因抗争苦难命运而凝聚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乐观”的生存悲剧,与那些纯粹渲染暴力苦难的悲剧有阳春白雪之别。这种“积极向上”的悲剧作品在阎连科小说《日光流年》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提出了解决三姓村农民生存苦难的办法是寻找到人生原初的意义——坚毅勇敢、不屈不挠等中华民族精神。令人可惜的是,虽然雪漠书写西部底层农民生存苦难的笔触很真实,但是他缺乏一种解决生存苦难的意识。以老顺为代表的西部文化精神内核是极其萎靡的,他们从来没有在灵魂深处思考过、抗争过生活中的苦难,只是牢固地坚守着自己生存的所谓原则 :还不如索性就黑了的好。不奢求幸福,就没有痛苦 ;不渴望光明,就不嫌弃黑暗 ;不构建未来,就不埋怨现在。说得难听点,这就是典型的“鸵鸟”式活法,一遇到危险苦难,便把头埋进沙子里,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如果任由这种“坏”文化控制人们的精神,那么整个社会遍会浑浑噩噩和得过且过,整个人类就会毫无进取、探索和拼搏之心。我知道作者雪漠是深爱着生活在大漠中的农民兄弟的,但《大漠祭》很大程度上祭奠的是农民们的生存苦难,而我认为这部作品更应该祭奠那些因为生存苦难而变得麻木和懒惰的灵魂,这种“肮脏”的灵魂统治人们多久、怎样“洗涤”这些受过污染的灵魂比单纯的直面大漠苦难生活更重要。

雪漠的宗教情怀和创作理念分析 篇2

一、雪漠的宗教情怀

(一) 真正的永恒是变化无常

雪漠的小说始终隐藏着一种佛教智慧, 那就是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法则, 就如同梦幻的泡影一般, 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虚幻的, 在这个世界上, 只有做到真正的永恒才可以算得上是有意义。而这种永恒看似是亘古不变的, 实则是真正处在永不断续的变化中的某种无常, 只有这样的无常才在历史的意义上被称为是永恒。雪漠在小说《大漠祭》中就表现出了这种永恒。《大漠祭》中的一个女性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悲剧一直在深深地震撼着读者, 那就是莹儿。她是这部小说中悲剧性力量的化身, 作品一开始将她描写为受人们追捧的“花儿仙子”, 然而在短短的几年间, 很快降价为憨头媳妇, 随着丈夫的逝去, 她成为寡妇行列中的一员。在莹儿的世界里, 她只想静静地走完一生, 但是最终就连这简单的想法也成为一个奢望。她的身价在徐麻子的设计之下, 一步步地往下掉。她的生活注定不能够安静, 掺杂着着强大的悲剧色彩, 也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无奈, 这些无奈和悲情色彩始终如同一场飓风裹挟着莹儿, 胁迫着她一步一步地迈向一个又一个山坡, 然后再一次又一次地从山坡上滚落下去。莹儿的丈夫年纪轻轻就身患绝症而死去, 这种死亡表明所有的人最终都会死去, 就好比是世界的静物, 如同桌子会腐烂, 树木会枯萎一样, 万事万物最终都将归为尘土。大千世界的一切始终都是在变化的, 人的生命也是大千世界中的一部分, 最终也是逃离不了“变化”这二字的。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之中, 几天或者是几十天, 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已[1]。在飘缈的宇宙之中, 人的生命也不过是一个突然生长, 突然消失的水泡而已。人类始终都是要面对死亡的,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 几十天后的死亡和几十年后的死亡并没有很大意义上的区别[2]。

(二) 和谐世界, 利益众生

人类精神文明的精髓始终是崇高的, 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在这一点上佛教思想始终与之如出一辙。在佛教精神文明之中, 最主要的也是最为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使得这个世界越变越美好和谐, 要使得这个世界成为代表众生利益的世界,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利众”[3]。一个作家的骨子里可以不信奉任何的信仰, 但是他必须要具备宗教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作品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高度。雪漠的作品很好地利用他所在的家乡 (具有凉州文化) 的佛教精神, 作品在精神和灵魂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滋养, 并最终形成了雪漠那种豁达利众的人生态度和精神理念。这种和谐世界, 利益众生的精神观念在他的小说中一展无遗。如在《大漠祭》中有这样的片段, 兰兰和莹儿为了让年长且贫困的父母能够喘口气, 活得更为轻松些, 帮助哥哥娶得媳妇, 不惜牺牲自己的终生幸福, 而进行换亲的嫁娶模式, 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 帮助他人幸福, 从这些角度上都可以看得出, 作品中的人物是善良而且美丽的。在小说中, 为了和谐的世界, 为了能够给他人带来更多的利益, 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小我利益来成全他人, 也就是大我。雪漠在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人生幸福的最高目标, 让读者明白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还是取决于人的心灵是否清澈、明白, 只有博爱无私, 才能够为世界带来和平。《西夏的苍狼》主要讲述一位东莞女子苦苦寻找西夏神獒的后代, 也就是书名所提及的苍狼, 引出了传说中的黑水国黑水将军的精髓, 这种精髓一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着, 一代代地完成着他对慈悲的誓约。这部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加贴切现实生活, 通过沟通现实的方式, 使形而下之器与形而上之神有了一种联系。

二、雪漠小说的创作理念

(一) 自然与社会环境

所有的小说创作都离不开环境。要对雪漠小说的创作理念进行分析, 就必须要对雪漠所生长的西部自然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总体而言, 雪漠的小说从不同的层面上体现了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体现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农民感情中爱的甜蜜, 生老病死的痛苦, 对死亡所展示出来的各种无奈, 以及对复杂人生的种种体验。小说以各种故事的形式来为我们展示了西部农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让那些远离西部环境的读者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一点, 即某些生活中被认为很平常的小事, 在西部环境的作用下却变得如此复杂和艰难。雪漠的小说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典型的西部农村环境, 从不同的角度上体现出了雪漠对农民生活的高度关怀, 进而也体现了雪漠作为一名作家的高度责任感。从雪漠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出雪漠对农民所具备的真挚情感, 这种情感是一种深刻的, 类似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典型的自然环境为人物生活的艰辛奠定了基础[4]。雪漠的小说展示了极其简单的狩猎串门生活, 人们谈天的内容也不过是喝酒和女人等庸常世俗生活。例如《大漠祭》中关于兰兰和花球的描写。

(二) 人物与动物

所谓文学, 必定离不开人学, 也就是离不开人物。小说创作更是如此。一部小说如果在创作上取得了成功, 那首先表明其人物创作非常成功。雪漠小说中所创作的人物主要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人物, 大多数是普通的贫苦群众, 相对而言, 他们都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雪漠在对这些人物进行刻画时, 都是依照农村的生活习俗和农作规律来进行刻画的, 从人物的生活习惯、所处环境、行为语言上来体现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从身处于农村的农民们昼夜更替的生活中, 体现了农民的无奈、坚韧和艰辛。雪漠小说中塑造的女性人物极其典型, 她们吃苦耐劳、忍辱负重, 她们任劳任怨顽强坚毅。她们必须要对内赡养父母子女, 对家庭尽职尽责, 对外还要帮助男人们从事各种农业生产活动。

雪漠的小说中除了对人物进行深入透彻的描写之外, 也写到了各种动物, 如狼、狐狸、老鹰以及骆驼等。如《猎原》就用了许多的篇幅写狼这种动物。在一般人眼里可憎可怕的狼, 在凉州文化中却备受青睐。狼在这里被称为“山神爷的狗”、“舅舅”。可见当地人民对狼的敬意。这些动物的出现都为小说增添了各种各样的自然野性色彩, 也为西部大漠的寂寥生活添加了相当的活力和生机, 充分地展示了西部独特的文化。雪漠小说中某些动物的出现, 对于西部环境的描写无疑添加了别样的恐惧感, 使得小说带有某种暴力、野性和敬畏的色彩, 令人产生了数不尽的遐想[5]。

三、结语

十年磨一剑可以说是雪漠文学事业的一个真实写照, 若雪漠没有内心深处的宁静, 没有一番锲而不舍的追求, 没有一种深远的文学理想和赤诚, 那么他今天创造出来的作品是难以有如此境界的。雪漠是一个极具宗教意识的作家, 他的人生观与佛教思想的教义有着传承的关系。只有从佛教思想着手, 从佛教文化的角度来理解雪漠所要表达的内容, 才能对雪漠的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这种研究可以引领读者进一步对西部文化有所理解。

摘要:雪漠是我国极少数具有宗教情怀的创作者, 他因为《大漠祭》一书被广大读者熟知, 其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 与作品中所具备的生活底蕴以及弥漫的佛教思想有着深刻渊源。雪漠的作品为什么会弥漫着宗教色彩?这是因为雪漠本身就是一个藏传佛教徒, 他的生活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本文主要对雪漠的宗教情怀和小说创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雪漠,宗教情怀,小说创作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发现动物与人的消失:关于雪漠《野狐岭》的断想[EB/OL].光明网, 2014.

[2]何清.论雪漠小说的现实关怀精神[J].天津师范大学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 (20) :12-14.

[3]彭岚嘉.乡土风景与乡村情感——-关于雪漠的小说创作[J].飞天, 2013, 22 (34) :26-28.

[4]瑾浮·磐声.甘肃藏传佛教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研究, 2013, 12 (45) :178-179.

雪漠小说 篇3

一、“心即命运”的主体感

雪漠在文本中多处强调:“你有什么样的心, 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改变命运, 最主要的, 就是一颗想要改变命运、也肯付出行动的心。”[7]、“真正激励我的, 是改变命运的念想。”[127]、“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差不多, 没有大的改变, 往往就是因为, 他们身上缺乏一种更大的胸襟和心量。”[99]、“我虽然相信命运, 但我觉得, 命运怎么样, 还是靠自己的心来决定。”[189]、“梦想, 是人真正的生命力, 也是他前进真正的动力。没有梦想, 心很快就会衰老;有了梦想, 才会有精彩的人生。”[107]但是, “这个世界上, 心真正属于自己的人很少, 大都被生活的飓风卷跑了。所以, 我才写了那两本小书《世界是心的倒影》《让心属于你自己》, 真正读懂它的人, 也许会活出另一种精彩来。”[306]接着作者举例反证“过去, 我曾给那里的孩子捐过书, 也在物质上帮助过一些人, 但要是他们的心不变, 那些物质帮助就像是隔靴搔痒, 起不了多大的作用。”[33]

文本中, 作者以自己念兹在兹的体悟感、以丰富的心身感受和生活阅历, 明证“心即命运”。是“心”的质量、质素、品质, 是心的高度、宽度、广度、厚度、亮度决定人自身的质量、品位, 决定了人的高度、厚度。“心”的制高点就是人的制高点。“心”的品质是人的精神相貌, 表征着人的品质、格调和审美价值。“心”导引着人的行为、实践、命运、理想。“心”是人感知、观照世界的源点, “我思故我在”, 是“心变”促使行动的改变, 让人可能成为一个日新月异的人, 成为一个充满创新和创造精神的人。因此, 心是命运的主体, 改变自己的心, 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知行统一, 创新命运

“心”的境界决定了人的境界,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心”的层面, 不去行动, 凌空蹈虚, 一切也只是空想。所以, 作者在强调“心”的修行以及变化时, 强调“心”与“行为”的合一。“人的心灵之所以能决定人的命运, 是因为他的心灵决定了他的行为。”[3], “不管有没有前世, 这辈子的命运和价值, 都取决于我这辈子的心和行为。”[35]“我是想靠行为来改变命运的……不想白活一场的念想是否能导致没有白活一场的命运, 这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行为。”[3]、“人的价值体现于他的行为, 你有什么行为, 就有什么价值。”[130], 文本通篇也在自己心动、心思、心想的基础上, 时刻将心想付诸行动。他的思想史同时也正是他的行动史。

作者总概自己始终学习、追求的生活状态, “这三十多年来, 我一直在学习, 一直在吸收各种优秀文化的营养, 即使在明白和成为作家之后, 我也没有停止学习。我总是在打碎自己, 总是在吸收一种新的营养, 总是在成长, 也总是在等待着一场新的惊喜。”[21]作者通过扎实的行动, 实践了他知行合一、创新命运的生命历程。

一是阅读写作习惯的养成。“我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很多, 占据了我当时的大部分生命。我经常一个人待着, 很少关注学习和读书之外的事。”[135]、“只有书, 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没有书, 我肯定走不出那个偏僻的乡村, 也肯定实现不了我的梦想。”[71]、“在武威一中……我看了很多书,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1980年6月, 我考入了武威师范。在师范, 我最大的收获是能读到很多书, 每周, 我们可以去图书馆借一次书。我一般都借小说, 我囫囵吞枣地读了很多名著。”[140]、“1991年11月, 能正常禅修了, 我给自己打考勤, 刚去那个月里我读书时间有66个小时;到了1992年2月, 读书98个小时, 写作56个小时, 写材料只用了6个小时。但我仍然在尝试一些让自己效率更高, 也能省下更多时间来做事的方法。例如辟谷, 就是修炼一种特殊的仪轨, 让自己好几天不用吃饭。我发现, 不吃饭能省下大量的时间, 头脑也会非常清醒, 就开始节食。”[314]、“自己那天生日, 孩子们集体请我看电影, 电影正式开始之前, 还挑了一个有灯的角落, 坐下, 校对书稿, 直到电影开始, 关了灯, 我才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我连结婚的当天, 都在看书呢!而且, “从上师范起, 我就有了记日记的习惯, 一直记到几年之前。”[141]

二是修行练武。“在武威师范读书的那两年, 我正式开始了修行”[140]。“在师范时, 除了读书修行之外, 我还抓紧练武。我给自己定了任务, 每天要举一对36斤的哑铃400次, 要踢腿, 各种腿法100次, 练易筋经1个小时, ……一般情况下, 早饭前和晚饭后都是我的练功时间, 其他时间里大多读书———我在课堂上也读书。”[142]

三是珍惜时间, 分秒必争。“一心多用还叫我练成了很多节省时间的本事, 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比如, 我能边跑步边背诗歌, 边持咒观想边散步, 边看电视边跳跃锻炼……没办法, 人生苦短, 我只能这样。”[143]

正是成为一个能在人世间留下一点痕迹的远大的理想, 导引了雪漠的人生航向, 而在此路途中, 他争分夺秒, 读书写作, 修行练功, 一刻也不敢懈怠。是“知行统一”的人生价值观成就了当下的雪漠。由此联想到王阳明的“心学”。阳明心学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欲修身, 先养心”、“身之主宰便是心”、“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一念抱持, 成圣之要”、“此心有主, 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所谓‘先立乎其大者’”。成事先修心。立志并持之以恒, 久而久之, 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逐渐解决所有的阻挠因素, 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但王阳明同时强调“人须事上磨, 方立得住”、“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行一体, 互相成全和成就。王阳明在自己生活以及政治、军事实践中也是这么践行的。他不仅是出类拔萃的思想家也是卓越的军事指挥家;既是思想的巨人, 也是行动的巨人。

伟人毛泽东在《心之力》中谈到“宇宙即我心, 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 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志者, 心力者也。”、“心为万力之本。”、“若欲救民治国, 虽百废待兴, 唯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 然民众思维心力变新、强健者是为首要之捷径!”文本强调心力是驱使世界宇宙的根本, 甚至是一切力量的根本, 毛泽东的诗词则几乎是一以概之地显示了其心力张扬下理想信仰的坚毅不拔。而他则用自己的政治、经济、文章、文化实践, 确证了知行合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心变导致行为改变, 进而改变世界的例子比比皆是。德雷莎修女凭借自己的慈悲之心, 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 她一辈子节约、行善、利他。她死后, “留下了4000个修会的修女, 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 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者。”2009年10月4日, 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

反观现实, 当今中国社会, 人心日见扁平、狭隘、缺少情趣和情怀。“扁平”表现在:人的精神品格单调, 品位不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只重视技能技术, 不重视人文涵养;思想固化, 难以与时俱进;缺少成为“通才、全才”的自我追求。“狭隘”说的是难以容下异见, 为我独尊, 妄自菲薄;凡事从一己私利出发, 难以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比如从道德的层面片面倡导的孝敬、感恩风气。其实, 孝敬和感恩是基于环境的熏染和浸润, 从内心自然产生的。一个对子女不负责任、甚至虐待子女的父母, 孩子怎么会对他们有感恩之情?而且挂在口头上的“常回家看看”和闪现在广播电视里的“洗脚”式的感恩也是相对肤浅的, 我想孩子对于父母最好的感恩就是孩子们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得神采飞扬。

缺少情趣表现在生活中, 很多人没有多重爱好, 生活粗线条, 不精细。这让我想起德国的厨房。德国的厨房精细到每一个物件都有它独立存在的空间, 每一个制作都有科学精细的成分比例。这种精细正是人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和深度关注, 唯其更深切细致地深入生活, 感悟人性, 生活的情趣才能得到深度的发展和发掘。儿子从日本旅游回来, 给我带回了几瓶眼药水。眼药水瓶仿照眼睛的形状制造, 瓶嘴照顾到眼睛的柔软、湿润, 设计十分地精致、灵巧、柔和。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情趣的体现。

至于情怀胸襟的问题, 冯友兰将人生的境界概述为:生存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由于受制于普遍的“升官发财”的功利境界的人生价值追求, 限制了作为道德的人和作为创造的人的个体胸襟情怀的拓展高扬。个体人性的光辉和才华的光芒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掘和成长。按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人生价值的追问, 作为最为尊贵的人, 来到世界, 其本质是要来利益这个世界, 改变这个世界,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我们至今感念, 《泰坦尼克号》中的那种在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 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王公贵族坦然赴死的贵族精神。但回到当下, 我们还能寻觅到这种精神吗?我们要怎样才能陶冶这样的情怀胸襟呢?

只有疗救人心, 才能拯救社会。针对如此的社会人心, 我们必须改变。改变我们的自私、狭隘、扁平、无趣、信仰缺失, 拓展我们的胸襟情怀、文雅我们的志趣情趣、精细我们的思维感觉、敏锐我们的头脑眼光。而“想要真正地改变社会现实, 就必须知道现实是如何改变的, 我发现, 这个社会的改变, 首先在于自己的改变, 然后用你的改变去感染别人, 影响别人, 让别人也跟着你一起改变。”[197]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 才是改变现实、改变他人的根本。只有从改变自己开始, 才能开始所有的改变。“当改变自己时, 一切都改变了”。

为此, 我们要好高骛远, 树立高蹈的人生目标。正如孔子所说:“取乎其上, 得乎其中;取乎其中, 得乎其下;取乎其下, 则无所得矣”。高远的人生目标正是我们的希望所指, 动力所在。我们要心存福利天下大众的志向, 要高格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要自我丰富, 养吾浩然之气。比如, 养育自己的向上、向善之心。因为向上、向善, 既是普遍的人性, 更是人性发展的趋势。向上向善, 让我们不与人性相悖, 不被趋势淘汰。比如养育自己的利他利众之心, 因为这是生命的价值所在。生命的价值即生命的意义, 而意义是他人赋予的。他人、社会觉得你的存在对他是有价值的, 你才能感觉到生命的意义。如此来说, 为人民服务、为他人服务也正是你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手段和途径。再比如养育自己造福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这是对生命价值的超越。唯其自我超越, 生命之花才更灿烂辉煌。

我们更要在仰望星空的同时, 脚踏实地。我们要终身学习, 向书本学, 博览群书, 自我成长;向实践学, 在活动和行动中成长。我们要扎实行动, 以创新创造为念, 动脑动手, 见异思迁;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主动组织各项活动, 在活动中, 虚心学习, 自我反思, 不断完善。我们要珍惜分秒的时光, 通过行动, 厚重单位时间的含金量;我们要坚定信仰, 执著有恒地改变当下的存在状态, 开创生命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上一篇:猪繁殖性能下一篇:管辖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