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繁殖率

2024-07-02

高繁殖率(共8篇)

高繁殖率 篇1

摘要:本文为了综合评价高白鲑鱼繁殖力,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高白鲑的繁殖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高白鲑绝对怀卵量为59 397.9±33 649.8e,相对范围为25 703.1~93 092.7e;相对怀卵量为32.52±15.13 e/g,相对范围为17.39~47.65 e/g。2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84.328%,主成分的取舍合适,反映了6项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3在第一主成分上,这6项指标都达到了比较大或者说很大的水平,这就说明这6项指标在判断繁殖力大小时所起的作用都很显著,4主成分分析的散点图和排序图显示,10个高白鲑个体的繁殖能力分为3类:编号2、8、9的繁殖力较强,编号1、3、4、6的繁殖力较弱,编号5、7、10的繁殖力介于两者之间,且2号的繁殖力最强,3号的繁殖力最弱。本研究证实卵巢重与绝对怀卵量对高白鲑繁殖力的评价作用最大,体长与体重其次,成熟系数与相对怀卵量的作用最低。

关键词:高白鲑,繁殖力,主成分分析

高白鲑(Coregonus peled)隶属于鲑形目鲑科白鲑属[1],体重可达3 kg,背鳍3~4个,鳍条9~10个;臀鳍2~3个,鳍条12~16个;侧线鳞数76~98个;鳃耙数49~68个,上颌与下颌等长,鳞片为圆鳞,前区较圆钝,后区呈圆弧型,生长中心略靠近后区,鳞片形似盾型[2]。高白鲑以浮游生物为食,具有投入少、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单产高、易捕捞等特点。高白鲑肌肉含有丰富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3]。高白鲑已在欧洲、北美州和亚洲北部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中水域中进行引种移植,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评价高白鲑的繁殖力,对其今后的养殖和增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雌鱼产出的具有受精和发育能力的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鱼类的繁殖力。国内外大都用雌鱼的怀卵量表示鱼类的繁殖力[4],此外繁殖力还与繁殖年龄、成活率等有关。本文以高白鲑为材料,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些指标综合成一个新的指标,并用该指标对10个样本的繁殖力进行排序,旨在探索用多元统计法客观地评价鱼类的繁殖力,为更好地保护和增殖高白鲑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高白鲑采于赛里木湖,为随机采集的自然群体,共10条。

1.2 试验测定内容

试验测定高白鲑体长(cm)、体重(g)、卵巢重(g)、成熟系数(%)、绝对怀卵量(e)、相对怀卵量(e/g),共6项指标用直尺测量鱼的体长(cm),用电子秤称量鱼的体重(g)、卵巢重(g)。各项指标选用以下公式计算:

成熟系数(%)=性腺重/鱼体重×100

绝对怀卵量(e)=性腺重×(样品卵重量/样品卵数量)

相对怀卵量(e/g)=绝对怀卵量/鱼体重

1.3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主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白鲑繁殖力指标的测定结果

本试验共解剖了10条高白鲑鱼,其繁殖力指标测定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绝对怀卵量为59 397.9±33 694.8 e,相对范围为25 703.1~93 092.7 e,相对怀卵量为32.52±15.13 e/g,相对范围为17.39~47.65 e/g。

2.2 高白鲑繁殖力主成分分析结果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1~6的的贡献率依次为84.328%、12.484%、3.130%、0.059%、0、0。其中主成分1和2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6.812%(表2)。

主成分分析显示,在第一主成分上,这6项指标的矩阵值和负荷量均达到了0.8以上,达到了较高水平,这就说明这6项指标在判断高白鲑繁殖力大小时,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其中卵巢重与绝对怀卵量的作用最大,体长与体重其次,成熟系数与相对怀卵量的作用最低(表3、4、5)。

2.3 高白鲑繁殖力散点图的分析结果

通过计算,得到第一主成分值跟第二主成分值,再以第一主成分值跟第二主成分值做出二维的散点图(图1),用各种不同的图形表示各个样本数据。可以看出10个样本繁殖力的情况。越靠右上的繁殖力得分越高,繁殖力也越强;越靠左上的繁殖力得分越低,繁殖力就越弱。可以将10个高白鲑个体的繁殖能力分为3类:编号2、8、9的繁殖力较强,编号1、3、4、6的繁殖力较弱。编号5、7、10的繁殖力介于两者之间。

2.4 高白鲑繁殖力第一主成分与排序图的分析结果

样本主成分值越大,表明样本的繁殖力越强,样本主成分分值越小,表明样本的繁殖力则越弱。通过表6可知,2号样本得分值最大,繁殖力也最强,3号样本得分值最小,繁殖力也最弱,其他样本介于二者之间。图2中,3号样本在X轴的最左边,可知在X轴上,样本越靠右,其繁殖力就越强,样本越靠左,其繁殖力越弱。从第一主成分的得分值与排序图可以看出,10个高白鲑个体的繁殖力可以分成5个群体:编号2、7为最强繁殖力组,编号8为次之,编号4、5、9、10为中等,编号6为中下等,编号1、3为最弱组(表6、图2)。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及意义。

主成分分析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的分析方法,也就是求出少数几个主成分(变量),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不相关。它是一种数学变换方法,即把给定的一组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换为一组不相关的变量(两两相关系数为0,或样本向量彼此相互垂直的随机变量),在这种变换中,保持变量的总方差(方差之和)不变,它的方差正好是特征向量所对应的特征根,方差越大说明原来多个成分变化的能力越强。同时具有最大方差的成分,称为第一主成分;具有次大方差的成分,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次类推[5]。主成分分析是在基本不损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将原来同一组多个指标转换成较少的或部分指标的一种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实质上是研究怎样用较少的指标去近似描述多指标或者给多个指标进行重要程度的排队。新的指标称为原成分的主成分或主分量,新的指标彼此不相关,是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计算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根据特征根的大小排序反映各成分的重要程度排序[6]。主成分按特征值的大小排序,特征值最大的称为第一主成分,具有最大的方差,贡献率最大;其后的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和贡献率递减[7]。主成分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不但可将多指标问题转化为较少的综合指标,而且能给出较为客观的权重。

主成分分析能将高维空间的问题转化到低维空间去处理[8],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直观,而且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之间互不相关,又能提供原有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伴随主成分分析的过程,将会自动生成各主成分的权重,这就在很大程度抵制了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以主成分为基础的综合评价理论能够很好地保证评价分析的客观性,真实地反映实际问题[9]。

3.1.2 关于高白鲑繁殖力主成分分析的应用情况。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高白鲑的繁殖力进行分析时发现,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4.328%,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484%,第一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4.328%,第一、二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6.812%,说明第一主成分,或第一、二主成分都能够反映出高白鲑繁殖力状况的大部分信息。通过用第一主成分得分值获得的一维一轴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尾高白鲑亲鱼样本在数轴上的位置,靠近右边的高白鲑亲鱼样本繁殖力最强,靠近左边的繁殖力最弱。通过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获得的二维散点图,可以看出每尾高白鲑亲鱼样本的平面分布情况,越往右上角的高白鲑亲鱼样本繁殖力越强,越往左上角的每尾高白鲑亲鱼样本繁殖力越弱。

3.2 结论

(1)本文研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高白鲑的繁殖力,试验方法和结果有助于水产养殖企业,提高高白鲑人工繁殖时亲鱼的筛选水平。

(2)在第一主成分上,体长(cm)、体重(g)、卵巢重(g)、成熟系数(%)、绝对怀卵量(e)、相对怀卵量(e/g)6项指标达到了较大的水平,说明这些指标在判断高白鲑繁殖力大小时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中卵巢量与绝对怀卵量的作用最大,成熟系数与相对怀卵量其次,体长与体重的作用最低。

(3)高白鲑绝对怀卵量为59 397.9±33 694.8 e,相对范围为25 703.1~93 092.7 e,卵巢重为276.2±156.68 g,相对范围为119.52~432.88 g。

参考文献

[1]申志新,王振吉,王国杰等.高白鲑发眼卵孵化技术探讨[J].淡水渔业,2006,36(1):52-53.

[2]刘宏斌,王位莹,李胜忠.高白鲑稚鱼生长特性的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2013(10):21-22.

[3]RUIZ CAMPOS G,CAMARENA ROSALES F,VARELA ROMERO A,et al.Morphometric variationof Wild-trout populations from northwestern Mexico[J].Revuews in Fish Biology&Fisheries,2003,13(1):91-110.

[4]TURAN C,ERGUDCN D,BASUSTA N,et al.Morphometric structuring of the Anchovy(Engraulis en-crasicolus L)in the Black,Aegeanand Northeastern Mediterranean Seas[J].Turkish Journal of Veterinary&Animal Sciences,2004,28(5):865-871.

[5]李新蕊.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比较与应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6):23-24.

[6]童其慧.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4(1):59-60.

[7]鲁生霞.主成份分析及其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3,33(5):37-38.

[8]KEMSLEY E K.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high-dimensional data:a comparison of prind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data reduction methods[J].Chemometrie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1996,33(1):47-61.

[9]张鹏.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的优良猪种等 篇2

1、体型外貌头大小适中,额宽有皱纹,嘴中等长而粗。面微凹,耳中等大、稍向前倾且下垂。臀宽稍倾斜。四肢健壮,体型结构匀称。全身被毛呈黑色。成年公猪平均体重197公斤,体长157厘米:成年母猪平均体重188公斤,体长155厘米。

2、生长肥育性能在每公斤配合饲料含消化能12.06兆焦、粗蛋白质14%的饲养条件下,猪体重20-90公斤阶段,日增重611克,每公斤增重消耗配合饲料3.3公斤、青料0.69公斤。猪体重达90公斤时屠宰,屠宰率72%,胴体瘦肉率42%-45%。

3、繁殖性能公猪4月龄左右开始出现性行为,一般在8月龄、体重80公斤时开始配种。母猪初情期平均为156日龄,发情周期19-21天,发情持续期3~5天。初产母猪产崽数10头左右,产活崽数9头左右:3胎以上经产母猪平均产崽数11.5头,平均产活崽数10.3头。

4、杂交利用 用长白公猪作父本与山西黑猪母猪杂交,一代杂种猪日增重560克,每公斤增重消耗配合饲料3,7公斤。体重90公斤屠宰,屠宰率70%左右,胴体瘦肉率50%左右。用长白猪作父本与大约×黑(大约克夏公猪配山西黑猪母猪)杂种母猪杂交,杂种猪日增重547克,每公斤增重消耗配合饲料3.6公斤,胴体瘦肉率55%。(山西农业大学董常生邮编:030801)

药食昆虫九香虫的开发利用

九香虫为蝽科动物,别名有瓜褐蝽、臭屁虫、黑兜虫等,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安徽、河南等地。

九香虫身体呈六角状椭圆形,背部棕褐色或棕黑色,长1.5-2.2厘米,宽1.0-2.0厘米。头部小略呈三角形,有突出的小眼一对,呈卵圆形,喙较短,触角一对五节。翅2对,有膜质半透明感,前翅为半鞘翅棕红色。胸部有足2对,后足最长,跗节3节,腹面密布棕黑色细刻皱纹。后胸腹板前缘区有2个臭孔,位于后足基前外侧,臭气由此放出。有假死性。

九香虫以成虫越冬,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开始活动,以5-6月为盛。6月中旬至8月上旬产卵,卵串产于叶子背面,卵块多聚产,单行排列,偶尔2-3行。每只雌虫产卵50-100粒,6月底至8月中旬幼虫孵化。若虫无翅,8月中旬至10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有翅能飞。10月下旬越冬,主要栖身土块、房屋等缝隙间,食性杂,特别喜欢寄宿在瓜类植物上为生。若虫与成虫稍有群集性。

九香虫以干燥虫体入药,性味和功能:成、温、理气止痛、温中壮阳。治胃寒胀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

高繁殖率 篇3

1 病原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免疫抑制病, 临床上常继发猪瘟、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等其他病原感染, 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 我国流行的猪蓝耳病病毒属于美洲型。通过血清中和试验与基因序列分析, 确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为美洲型PRRSV。其非结构蛋白 (NSP2) 存在2处不连续的缺失, 其缺失位点为第481位和532~650位氨基酸;3′UTR非编码区第17位碱基缺失;其他基因未见缺失。将分离鉴定后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NVDC-JXAI株回归动物, 在实验条件下, 可导致1~3月龄仔猪100%发病, 50%~100%死亡, 猪的死亡率与日龄密切相关。

2 流行病学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不是人畜共患病, 猪蓝耳病病毒不感染人。猪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唯一宿主,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但夏秋季多发, 高温高湿是发生的诱因之一。各种年龄和种类的猪均可感染, 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的仔猪最易感染。本病传播迅速, 主要经呼吸道感染, 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 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密度集中等, 更容易致本病发生和流行。散养猪群, 猪场卫生条件较差, 饲养管理不良, 高温高湿, 饲养密度过大, 会加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潜伏期为仔猪2~4 d, 怀孕母猪4~7 d。

3 临床症状

该病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母猪发热、厌食、沉郁、昏睡, 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 妊娠晚期流产、死胎、弱仔或早产, 流产率达30%以上。有的产后无乳, 胎衣滞留, 少数母猪双耳、腹侧和外阴皮肤有青紫色或蓝紫色斑块。仔猪以1月内仔猪最易感染。体温可达41℃以上, 呼吸困难, 有时腹式呼吸, 食欲减退或废绝, 后肢麻痺, 共济失调, 眼睑水肿, 耳尖发紫, 发病率100%, 死亡率达50%以上。育肥猪表现轻度泪流感症状, 暂时性厌食, 呼吸困难、消瘦, 少数猪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和尾部皮肤表面有深青紫色的斑块。公猪表现厌食、呼吸困难、消瘦, 少数公猪双耳皮肤变色。能繁公猪精液质量下降, 繁殖性能降低。

4 病理变化

仔猪肺有肝变区, 结肠内容物稀薄, 肠系膜淋巴结、皮下及肌肉等发生水肿。在死胎和衰弱仔猪胸腔内有大量清亮液体。公母猪及育肥猪无肉眼变化, 经剖检,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 肾脏呈土黄色, 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点, 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 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由于本病可以引起免疫抑制, 临床上容易出现其他病原体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使病理变化更加严重[2]。

5 诊断

本病仅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很难作出正确诊断, 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来确诊。可根据以下情况来判断是否有该病。母猪早产、流产、产死胎和衰弱仔猪的比例明显增高, 产后无乳的母猪增加;1月龄以内的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增加, 部分仔猪双耳发红, 瘦弱仔猪增多, 治愈率、增重率下降, 死亡率增高;全群猪在近期有过类似感冒的症状, 有的猪双耳、腹下、会阴及尾部皮肤有青紫色斑块。发病猪的判定标准:一是至少3 d体温在41℃以上;二是精神食欲下降, 眼结膜炎, 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三是大体剖检, 肺尖叶或心叶出现片状实质。

6 防治措施

综合预防措施是减少蓝耳病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把好猪种引入关, 加强检疫, 杜绝从疫区引种;夏秋季节注意圈舍的通风散热;定期消毒, 做好灭鼠工作, 保持卫生清洁[3];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各阶段猪转出后, 彻底消毒所在栏舍, 空置2周以上再进新猪;提倡不饲喂泔水, 饲喂必须进行煮沸, 所饲喂的泔水必须生熟分装, 防止因泔水污染而引起发病;密切注意猪群变化, 发现母猪有流产、死胎, 仔猪有呼吸道症状, 公猪有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时进行必要的检查, 作出科学诊断, 便于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一旦发现可疑病例, 应迅速报告, 严格按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处置。加强蓝耳病防控知识宣传和培训, 提高防治水平。加强养猪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 普及有关政策和疫病防治知识。消除恐慌心理, 提高防疫意识;提倡集约化养殖, 改变落后的家庭散养方式, 尽快实现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生猪生产和管理。及时接种疫苗, 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常年做好猪场的常规免疫。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常继发猪瘟、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因此, 猪场一旦感染蓝耳病, 除对死胎、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圈舍消毒外, 还应给病猪投喂能量饲料、多种维生素和足够的电解质;母猪临产前适量饲喂阿司匹林。治疗病猪时, 可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 根据不同继发感染对症下药, 对病猪的康复有一定的作用[4]。

7 病例分析

2007年7月, 景东县锦屏镇一养猪场, 生猪存栏613头, 其中怀孕母猪51头, 空怀母猪11头, 仔猪497头, 种公猪6头。前后11 d全部发病, 30 kg以上的仔猪只要出现耳朵发紫即不能活成。空怀母猪、怀孕在100 d以内的妊娠母猪采食正常, 不表现临床症状, 怀孕在100 d以上的妊娠母猪流产17头。先采用安乃近、板蓝根、柴胡、地米、黄芪多糖、退热灵、西药圣典、混感正天灵、热毒风、重症头孢、阿莫西林、百病先锋、土霉素、混感弓病消等治疗均无明显效果。后立即改变治疗方案, 拟定新的治疗措施, 采用重庆西农庆科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的高热重症康治疗方案和四川省克星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方案:一是利高美星+增效液+猪用基因工程干扰素进行肌注, 内服毒立克;二是大红迎+热毒双效+基因干扰素 (左肌) 、排毒血清 (右肌) 。内服圆环蓝耳抗毒灭。消毒采用1 t水+50 kg生石灰+1 kg食盐溶解后, 猪沐浴约5 min, 然后用物理方法把猪驱干。治疗效果明显, 仔猪治愈率达79.6%, 育肥猪、母猪、架子猪、公猪均痊愈。此次疫病造成该猪场死亡种公猪2头、仔猪297头, 怀孕母猪流产17头。

摘要:介绍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 提出了防治措施, 并对一起病例的治疗经过进行分析, 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马红艳, 郝永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7, 28 (4) :43-45.

[2]韩慕俊, 孟庆旺, 罗永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4) :106.

[3]张利平, 张立华.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5) :51-52.

高繁殖率 篇4

1 HP-PRRS的流行病学调查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 又称蓝耳病, 是猪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以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呼吸障碍为主要特征。其传播方式以空气传播为主, 亦可通过交配和接触胎盘等方式传播。猪是PRRSV的主要宿主, 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 高感染性是PRRSV的一种标志。猪对PRRSV的很多感染途径敏感, 包括口腔、鼻腔、肌肉、腹腔和生殖道。该病传染性高, 并且只要有10个或者更少的病毒粒子, 就可以发病。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败血症、高死亡率、间质性肺炎等为主要特征。

该病1987年在美国首先被发现, 然后迅速向世界各地蔓延, 1991年荷兰的Wensvoort博士在发病的仔猪和母猪体内首次分离到病原, 当时以所在地命名为莱利斯德 (Lelystad) 病毒, 后来经过系统鉴定证明为PRRSV。截止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没有该病的发生与流行。1992年, 为了纠正对该病命名的混乱秩序, 国际上将其统一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 ”。如今, 此病在许多国家发生和流行, 已经遍及世界上所有的养猪国家, 给世界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已经成为困扰当前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故1992年5月, 国际动物卫生组织 (OIE) 己将其列为B级疾病。

2 HP-PRRS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1995年, 我国在北京郊区首次暴发了PRRS。从2006年5月开始在我国南方一些省份的猪场暴发了一种“高热”综合症, 发病猪的体温高于41℃, 病猪食欲不振甚至废绝, 腹部、耳及后驱发红, 发病率从50%~100%, 死亡率从20%~100%不等。该病传播迅速, 在短短的半年内几乎传遍了大半个中国, 特别是对养猪业比较发达的省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经鉴定为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

3 HP-PRRSV病原学特征

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 (Anerviridae) , 是单股正链有囊膜的RNA病毒。PRRSV病毒分为两个血清型, 即欧洲株 (Lelystad Virus LV) 和美洲株 (VR2332) , 两个分离毒株之间存在显著的抗原差异性, 只有很少的交叉反应。我国境内流行毒株均为美洲株。

4 HP-PRRS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咳嗽, 口吐白沫, 猪体呈紫色斑块, 出现败血症, 神经症状, 卧床不起而死。怀孕母猪流产, 产死胎, 初生仔猪、育肥猪等大量发病死亡。

5 HP-PRRS剖检变化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引起的剖检症状, 与猪瘟具有较多的相同点, 该病最典型的剖检变化就是间质性肺炎。绝大部分猪只出现弥漫性间质性肺炎, 肺肿胀、硬变;肺边缘发生弥散性出血, 有类似支原体肺炎的症状, 在心叶和尖叶上出现肉变和胰变和出血现象;肋面和隔面上均有较多的棕红色出血灶, 出血灶大小不一, 有的大如核桃, 有的只有针尖大小;淋巴结有出血的症状, 中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出血严重;病猪脾脏肿大、质脆, 有的脾脏边缘出血;肾脏肿大, 出血, 急性型死亡的病例, 可见到肾脏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弥散型的出血点, 呈现雀斑肾;胃肠道出血, 大肠壁有出血点、出血块。

最急性型:肺肿胀, 切面外翻, 肉眼可以观察到间质增宽;无论在肺脏的肋面或腹面, 均可以见到从针尖到核桃大小不一的棕色或暗红色的出血点或出血块, 中间叶、心叶和尖叶可以见到肉变、胰变。不过肺脏的弹性较好。急性型:从发病到死亡时间较长的病例, 肺脏的变化较为明显, 肺的弹性减弱, 出血点或出血块呈现暗红, 略现陈旧, 发生肉变和胰变的区域明显增多。

亚急性型:从发病到死亡时间长的病例, 肺的变化更明显, 肺脏颜色变白, 肺脏已经几乎没有弹性, 大部分地区肺泡塌陷、萎缩, 有的地方出现块状突起.触之较硬。

6 HP-PRRS的诊断

可根据以下情况来判断是否有该病。母猪早产、流产、产死胎和衰弱仔猪的比例明显增高, 产后无乳的母猪增加;1月龄以内的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增加, 部分仔猪双耳发红, 瘦弱仔猪增多, 治愈率、增重率下降, 死亡率增高;全群猪在近期有过类似感冒的症状, 有的猪双耳、腹下、会阴及尾部皮肤有青紫色斑块。发病猪的判定标准:一是至少3d体温在41℃以上;二是精神食欲下降, 眼结膜炎, 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三是大体剖检, 肺尖叶或心叶出现片状实质。陈仕龙等应用2株针对PRRSV GP5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对PRRSV美洲株、欧洲株和HP-PRRSV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 方法, 为临床上HP-PRRSV的确诊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7 HP-PRRS的防制

综合预防措施是减少蓝耳病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把好猪种引入关, 加强检疫, 杜绝从疫区引种;夏秋季节注意圈舍的通风散热;定期消毒, 做好灭鼠工作, 保持卫生清洁,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各阶段猪转出后, 彻底消毒所在栏舍, 空置2周以上再进新猪;提倡不饲喂泔水, 饲喂必须进行煮沸, 所饲喂的泔水必须生熟分装, 防止因泔水污染而引起发病;密切注意猪群变化, 发现母猪有流产、死胎, 仔猪有呼吸道症状, 公猪有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 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病快, 传播迅速, 对各品种、日龄的猪群均可造成严重损伤, 造成养殖企业的巨大损失, 已引起国内的广泛关注, 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研究也开展的相当全面。本文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进行了全面叙述, 为今后对这一疾病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童光志, 等.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7 (5) :323-326.

[2]王恕轩, 等.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 (HP-PRRS) 的研究近况[J].兽医研究, 2011 (7) :50-52.

[3]宁宜宝, 等.我国南方猪高热病的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 2006, 40 (12) :1-4.

[4]高志强, 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缺失变异株的基因组特征[J].畜牧兽医学报, 2005, 36 (6) :578-584.

[5]郑杰, 等.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与防制.第三届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271-273.

[6]普明军.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治[J].现在农业科技, 2011 (3) :345-347.

高繁殖率 篇5

1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概述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在1992年被国际兽医学界正式授名。这种病症的出现最容易受到感染的是母猪, 该病严重影响到母猪的生育功能, 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在流产、死胎、呼吸困难等现状, 在发病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短暂性的两耳皮肤发紫, 因而也被人们广泛的称之为蓝耳病。

1.1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定义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传遍世界各个养猪国家, 在主群密集、流动频繁的地区时常发生, 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极为严重。近几年来, 这种病症在国内明显的出现高发趋势, 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已成为威胁我国养猪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其定义分析,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指的是引起主群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的病毒, 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1.2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特点

1.2.1 病原特点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体主要为动脉炎病毒的医院, 是一种囊膜的单股正链病毒, 其中病毒中所包含有2个血清型, 这两种血清型主要包含了美洲型和欧洲型两种, 其中对我国养猪行业影响最大的便是美洲型。其中病毒对于酸、碱都是极为敏感的, 尤其是不耐碱性, 表现的更为强烈, 因此一般的消毒剂都会对其产生作用, 但是在空气中它却可以保持三周左右的感染力。

1.2.2 传播特点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感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等, 这些传播的方式主要包含了病猪、带病猪、患病母猪所生产出的仔猪以及养殖环境被污染等, 这些都是造成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在养殖的过程中, 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 容易造成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生和流行。同时如果猪场的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过于密集, 也容易造成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生。近年来,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老鼠也是造成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

2.1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初步诊断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不同年龄、不同种类的猪所产生的病症也不尽相同。在母猪感染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之后, 其初期主要表现出厌食、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类似于感冒的症状, 而少部分感染猪会出现四肢抽搐、耳朵发紫、拉稀等现象, 而在后期则会表现出四肢瘫痪。一般情况下,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发病之后会持续1~3周, 最后导致猪因为并而死亡。同时对于怀孕的猪而言, 经常会出现死胎、流产等现象。

公猪在感染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之后初期表现为咳嗽、打喷嚏、精神抑郁、呼吸急促、腹泻等现象, 同时也会出现运动障碍、食欲不振等现象。而处于生长期的猪仔和断奶仔猪分析, 它们在感染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之后主要表现出厌食、嗜睡、咳嗽、呼吸困难等, 甚至是发生喘气病, 从而导致猪仔窒息死亡, 如果不在发生继发性感染, 那么处于生长期的猪仔可以自行康复。

2.2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实验室诊断

在诊断的过程中病毒分离鉴定、实施荧光定量鉴定等方法来进行监测, 同时也有多数的医学人员在检测的过程中是通过对病猪进行剖解来进行诊断的。主要是观察病变的原理和发病现象。在死猪解剖之后就鼻粘膜上壁细胞置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纤毛上皮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变性、肺泡壁增厚等。而母猪解剖之后经常会表现出脑内灶性血管炎, 脑髓质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性血管套, 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淋巴细胞减少, 细胞核破裂和空泡化。

3 防控措施

3.1 强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3.1.1 猪场环境消毒, 降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病毒及其他病原在环境中的污染程度以及在猪舍、猪群之间的传播;限制人员的进出和流动, 禁止非场人员进入猪场, 对运输车辆等彻底消毒;带猪消毒, 降低猪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原在猪群的感染率和带毒猪因排毒对环境的污染率。

3.1.2 实施三级淘汰

分娩当天调整窝仔数, 调整的目标是舍内每窝平均有11.5头。对最弱小的仔猪实施安乐死, 不必尝试救护早产仔猪。注意不要让仔猪的血污染到设备、设施或其他仔猪;出生第7天对所有仔猪进行检查, 对体重低于1.7kg的仔猪实施安乐死;断奶时淘汰病弱猪) 。

3.2 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 提升抵抗力

要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的指导思想, 科学地管理好猪群, 饲喂优质饲料, 满足猪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 使其健康生长。精心饲养和管理猪群;冬季猪舍做到温度、湿度、空气清新度适当, 保温与通风统一:夏季避免高温高湿, 加强通风降温, 减少和杜绝猪群的应激因素, 特别要重视不要饲喂发霉变质的玉米、麸皮等。

4 治疗

可采用中、西医 (化药和抗生素) 、生物 (各类非预防性生物制剂如干扰素、白介素、胸腺肽、微生态制剂等) 等多重结合的办法治疗本病。治疗原则:解热镇痛 (对症) 、抑毒杀菌 (对因) 、强心健胃、增强 (恢复) 免疫 (适时补免———尤其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与猪瘟的补免时可以使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

结束语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具有超强的免疫抑制、共感染、继发感染的特点, 这给该病的防制带来了很多困难, 所以应该本着以防为主的原则, 从提高机体抵抗力、疫苗免疫接种、改善饲养环境等多个方面着手, 综合防制该病。

摘要: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流行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的传染病, 是由PRRSV变异株引发的一种病症, 这种病症的出现给养猪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针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传播特点、诊断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 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养猪产业,流行,诊断,防治

参考文献

[1]崔亚兰, 周碧君, 文明, 王开功, 程振涛, 李敬丹, 隆华, 岳筠.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2 (3) .

高繁殖率 篇6

1 材料

1.1 免疫动物

在存栏500头母猪以上的规模场选择试验群。试验群选择未免疫的30~45日龄健康仔猪。

1.2 疫苗

随机抽取招标采购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代号分别为A、B、C,分别代表3个毒株生产的疫苗。每个品种疫苗进行了2个猪群的平行试验。

1.3 诊断液

法国LSI公司生产的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试剂盒。

2方法

2.1 免疫抗体检测

2.1.1 疫苗由辽宁省重大动物疫病应急中心随机抽样提供给试验场。

疫苗的免疫程序是:30~45日龄免疫1次。免疫剂量:1头份/头。免疫方法:肌肉注射。

2.1.2 样品采集及采集时间

按常规采血,分离血清,首免前采样检测母源抗体,免疫后30 d采样,以后每个月采样1次。

2.1.3 抗体检测方法

采用间接ELISA方法。

2.1.4 抗体合格标准

IRPC值>20判为阳性;IRPC值≤20判为阴性。

2.2 免疫副反应观察

对试验猪群免疫后观察48 h,发现异常反应进行记录并采取相应措施。

2.3 免疫猪群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对免疫猪群全程跟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该免疫猪群有无临床发病现象。

3结果

3.1 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2010年,在6个猪场对3个厂家生产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代号为A、B、C)进行跟踪检测,结果如下。

从图1可以看出,3个毒株生产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吸吸综合征活疫苗接种后1个月抗体合格率均达到100%,接种后3个月抗体合格率可保持在80%~100%之间。

3.2 免疫副反应观察结果

对免疫猪群进行免疫后临床副反应观察证明,免疫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没有任何副反应发生。

3.3 免疫猪群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对免疫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的猪猪群进行流行病学跟踪调查结果证明,免疫猪群健康,无发病现象。

4 讨论与小结

4.1 PRRSV人工感染或自然感染,猪体内产生的针对PRRSV的特异性抗体可持续存在1年之久,感染猪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主要是针对PRRSV的N蛋白、M蛋白和GP5蛋白。研究表明,猪接种PRRSV后7 d即可以检出N蛋白的特异性抗体,9~35 d后可检出针对M蛋白的抗体。目前证明,N蛋白抗体对病毒没有中和作用。PRRSV主要中和性表位存在于GP5蛋白上,感染后7 d即可检出GP5抗体,但针对GP5的非中和性抗体的出现早于其中和性抗体。应用杆状病毒表达ORF3所编码的GP3进行免疫试验,表明GP3在PRRSV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中也起重要作用。本试验检测的是M蛋白抗体和GP2、GP3、GP4、GP5抗体,因此检测的抗体水平与免疫保护有一定的相关性。

4.2 本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群母源抗体水平较高,但究竟是母代免疫抗体还是野毒感染抗体,本检测方法无法分辨。

4.3 本试验用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JXA1-R株、TJM-F92株、HuN4-F112株3种疫苗,从试验结果看,免疫后均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

4.4 本试验猪群均无免疫副反应发生,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各免疫猪群无临床发病现象,证明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4.5 2011年辽宁省畜牧兽医局根据猪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辽宁省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跟踪检测结果,决定全省除种公猪和怀孕母猪不应用活疫苗免疫外其余猪普遍推广使用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另外,省应急中心在其他不同地区进行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免疫区域试验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证明,免疫猪均无免疫临床副反应发生,临床流行病学观察免疫猪健康无发病。

从全省目前情况看,2011年1~8月末通过对各市疫苗应用情况及全省猪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证明,今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辽宁省应用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收到较好效果。

摘要:用JXAI-R株、TJM-F92株、HUN4-F112株3个毒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对猪进行免疫试验, 结果证明3个毒株疫苗均产生良好免疫效果。

高繁殖率 篇7

1 存在的问题

1.1 母猪受胎率低

表现在空怀、化胎、死胎、弱胎、畸形等不良现象比较严重, 受胎率仅有60%左右。

1.2 仔猪成活率低

通过与相关人员点调及饲养户现场座谈后发现整体仔猪成活率60%左右, 有的窝死亡率达90%~100%。

1.3 饲养管理条件差

圈舍卫生脏、环境卫生差, 舍温及仔猪所处温度低, 饲料营养不全等。

1.4 防疫意识淡漠

老母猪的猪瘟免疫率低, 其他繁殖障碍的几大疫苗也没有做 (蓝耳病、伪狂犬、细小病毒等) 。

1.5 公猪配种形式不合理

由饲养种公猪业户用三轮车拉着公猪到处本交。种公猪的健康状况是否合格?没有理论依据, 很有可能是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传染源。

2 母猪繁殖障碍及仔猪成活率低的原因

2.1 妊娠母猪饲养管理不当

仔猪先天发育不良, 如弱胎, 畸胎, 死胎等;母猪产后体弱缺奶, 仔猪因饥饿, 在母猪身边长时间乱转、乱拱, 造成压踩饥饿致死。

2.2 疾病原因

来自母猪本身有繁殖障碍综合症。如伪狂犬、蓝耳病、细小病毒、慢性猪瘟感染等。仔猪环境严重污染, 主要感染仔猪红痢、黄痢、白痢、水肿病等死亡。

2.3 仔猪消化机能不完善

仔猪胃内没有游离的盐酸;缺乏先天免疫力, 只有吃到初乳后才能产生免疫力 (新生仔猪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免疫球蛋白, 而获得免疫抗体) 因此, 仔猪前期容易因病菌、病毒的感染而下痢致死。

2.4 仔猪调节体温能力差

常因环境温度低 (多数产仔温度仅在15~20℃) 。引发疾病死亡;当产房温度低, 仔猪找不到取暖热源, 仔猪便向母猪肚子底下或腿内侧钻, 造成压踩致死。

2.5 仔猪保温与喂奶方式不当

有的饲养户为解决仔猪环境温度低问题, 采取了每2 h喂1次仔猪, 而后将仔猪抓到箱里或筐里, 致使箱里或筐里的温度高达30℃以上, 与吃奶温度相差15℃以上, 这样反复大温差的刺激, 易导致仔猪感冒死亡。

2.6 饲养管理条件差和责任心不到位

由于饲养管理条件差和责任心不到位而造成仔猪死亡, 如踩死, 压死, 冻死, 咬死等死亡也占有一定比例。

2.7 缺铁性贫血造成的

仔猪出生后铁的储备量仅在40 mg左右, 每天新陈代谢需7~8 mg铁, 从母乳中每天只能得到1 mg铁, 所以仔猪在出生后要在3~4 d针剂补铁, 一次性注射150 mg。而农村散养户养猪, 根本不知道及时给仔猪补铁, 每年因缺铁性贫血造成的死亡占有一定的比例.

3 防治对策

3.1 母猪的健康是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 必须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的特点, 利用化验室疫病监测和病原定型的支持, 将母猪患有繁殖障碍阳性的, 进行淘汰, 阴性的及时进行每年2次预防接种。

3.2母猪泌乳量高低与仔猪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 应科学饲养妊娠母猪, 一般采用母猪配种开始到4周时喂妊娠母猪料, 4周以后, 虽然同样喂妊娠母猪料, 但可根据母猪膘情调节用料量, 直到产前2 d改喂哺乳母猪料。以保证母猪产后有良好的体况和泌乳能力以及胎儿生长发育较快所需的营养物质多的特点。

3.3 仔猪吃到初乳前, 可以先口服庆大霉素2万U;让仔猪尽快吃到初乳, 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免疫抗体, 可以增强本身的抗病力;初乳的酸度高, 可以促进消化道的功能加强;早期补料可锻炼仔猪咀嚼和促进胃酸的分泌, 提高消化能力, 避免仔猪啃食异物, 从而防止下痢发生。

3.4 保持产房一定的温度 (20~25℃) , 为仔猪设置的保温箱温度要保持在30~32℃。使仔猪吃完母乳后便回到了保温箱内休息, 减少了与母猪接触的机会, 从而避免压踩致死, 也防止了温度低感冒发病致死。

3.5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设置护仔栏和保温箱;圈舍卫生要清洁干净, 不能有污粪水, 给仔猪固定好奶头, 剪掉獠牙, 避免哺乳时咬痛母猪, 造成母猪突然起卧压踩仔猪致死。

3.6 仔猪在出生后, 及时进行补铁, 一般在出生后3~4 d用铁针剂, 肌肉注射150 mg。

高繁殖率 篇8

2001年以新一轮“高热病”在我国呈蔓延、大流行态势, 以高热稽留、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为特征, 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 皮肤发红、发紫, 妊娠母猪流产, 厌食或不食, 部分猪只有神经症状。母猪和仔猪的症状则较为严重, 乳猪的病死率可达80%~100%, 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 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给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4]。广西地区也暴发了猪“高热病”疫情, 许多村屯、养殖户的猪全军覆灭, 给该区的养猪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此, 农业部兽医局组织有关单位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科技攻关, 发现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 (猪蓝耳病变异病毒) , 认为主要病原为蓝耳病的变异株 (美洲型) PRRSV。本次试验从广西部分猪场发病猪成功检出14株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病毒, 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 为广西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的诊断、防制、治疗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临床送检样品。

广西南宁、柳州、北海、梧州、贺州送检病料65份样品, 为猪场送检的流产胎儿、有呼吸症状的猪的肺脏、脾脏、淋巴、血液。各地编号如下:南宁 (GXNN1, GXNN2, GXNN3, GXNN4, GXNN5, GXNN6) , 柳州 (GXLZ) , 北海 (GXBH1, GXBH2, GXBH3) , 梧州 (GXWZ) , 贺州 (GXHC, GXHZ1, GXHZ2)

1.1.2 对照毒株。

高致病性蓝耳病JX-1A株, 中国兽药监察所惠赠。

1.1.3 引物。

参照Gen Bank中已发表的PRRSV的序列 (Gen Bank登录号:NC001961) 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 上游引物P上:5'-gg Cg ACAATg TCCCTAAC-3';下游引物P下:5'-g ATgg CTTg Ag CTg Ag TAT-3';由大连宝生物公司合成, 扩增427bp目的片段。

1.1.4 主要试剂。

RNA抽提试剂盒、反转录酶M-MLV、Taq DNA聚合酶、10mmo L/L的d NTPs等购自大连宝生物公司;胶回收试剂盒、B型质粒抽提试剂盒、DH5α感受态菌细胞、p MD-18T载体等购自Takara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病料组织总RNA的提取。

取少量肺脏、脾脏、淋巴结等组织磨碎匀浆, 与生理盐水按1∶4制成病料悬液, 8 000g离心10min取上清液, RNA病毒的抽提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2 PCR扩增用模板的制备。

以P下为反转录引物将上述RNA进行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 DNA。具体操作方法为:取上述抽提RNA 13μL, 25pmo L P下1.0μL, 5×Buffer缓冲液5.0μL, 10mmo L/L d NTP 2.0μL, 反转录酶M-MLV 1.0μL, 酶抑制剂HIR 0.5μL, 混匀, 42℃保持1h, 95℃保持5min。

1.2.3 PCR扩增。

反应体系为25μL, 取模板5μL, 加10×Buffer 2.5μL, d NTP (2.5mmo L/L) 2.0μL, Mg Cl2 (25mmo L/L) 2.0μL, Taq DNA聚合酶 (5u/μL) 0.3μL, 引物对 (25pmo L/L) 加入0.5μL, 加dd H2O至25μL, 置PCR仪中, 95℃保持5min, 94℃变性45s, 57℃退火45s, 72℃延伸60s, 33个循环, 72℃保持10min。

1.2.4 PCR产物胶回收、连接及鉴定。

PCR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 证实为含427bp的目的片段。按胶回收试剂盒说明书对目的DNA进行回收。回收的目的DNA与p MD-T载体进行连接。然后将连接产物转化到感受态细胞DH5α, 挑斑, 扩大培养, 抽提重组质粒后用Bam H I和Pst I进行双酶切鉴定, 取阳性菌株送大连宝生物有限公司进行测序。

1.2.5 各PRRSV分离株ORF5核苷酸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从测序回来的14株PRRSV序列与从Gen Bank中选取的6株 (EF014221, EF014222, EU008758, EU008760, EU140621, EU140622, EU140624) PRRSV序列, 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比较, 确定各PRRSV分离株与已发表的PRRSV ORF5核苷酸及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同时绘制PRRSV ORF5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用于同源性比较的毒株及登录号分别为:江西分离株1 (EF014221 JX1) 、江西分离株2 (EF014222JX2) 、河北分离株1 (EU008758 HB-Tsh1) 、河北分离株2 (EU008760 HB-X11) 、贵州分离株1 (EU140621 GZWB) 、贵州分离株2 (EU140624 GZCJ) 。

2 结果

2.1 PRRSV目的片段RT-PCR电泳结果

提取总RNA, RT-PCR扩增, 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 获得大小为427bp左右的片段, 与设计长度一致 (见图1) 。

注:1.标准毒株JX-1A;2.Marker DL2000;3.GXBH1;4.GXBH2;5.GXBH3;6.GXHC;7.GXHZ1;8.GXHZ2;9.GXLZ;10.GXNN1;11.GXNN2;12.GXNN3;13.GXNN4;14.GXNN5;15.GXNN6;16.GXWZ。

2.2 酶切鉴定结果

胶回收产物经Bam H I和Pst I进行双酶切鉴定, 结果分别切出约2 650bp、427bp的预期条带 (见图2) , 说明鉴定的重组质粒为阳性。

注:M.DNADL2 000;1.GXBH1;2.GXBH2;3.GXBH3;4.GXHC;5.GXHZ1;6.GXHZ2;7.GXLZ;8.GXNN1;9.GXNN2;10.GXNN3;11.GXNN4;12.GXNN5;13.GXNN6;14.GXWZ。

2.3 PRRSV ORF5氨基酸系统进化树

遗传进化分析表明, 广西流行毒株均属于一个亚群, 与江西、广州流行毒株高度同源 (见图3) 。

2.4 核苷酸同源性比对结果

从测序回来的14株PRRSV序列与从Gen Bank中选取的6株 (EF014221, EF014222, EU008758, EU008760, EU140621, EU140622, EU140624) PRRSV序列, 采用DNASTAR软件对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显示从广西各地市分离到的14株PRRSV与国内部分流行毒株核衣壳蛋白基因的同源性均为96.2%以上, 阳性样品之间同源性为97.2%以上 (见图4) 。

3讨论

PRRSV是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基因组全长约为15kb, 含有9个开放阅读框 (open reading frames, ORFs) , 其中ORFla和ORFlb编码病毒为非结构蛋白, ORF2~ORF7编码病毒为结构蛋白。从基因型上看, PRRSV分离株分为美洲型 (基因型1) 和欧洲型 (基因型2) , 它们之间在核苷酸水平上同源性只有55%~80%[5];按其遗传差异和抗原性差异, 可分为欧洲型 (原型毒株为LV) 与美洲型 (原型毒株为VR-2332) 。欧、美型毒株的序列比较显示, ORFl序列的相似性约为60%。结构蛋白分别由ORF2~ORF7编码, ORF2~ORF5分别编码病毒的糖蛋白GP2~GP5, ORF6编码膜蛋白 (M蛋白) , ORF7编码保守的核衣壳蛋白 (N蛋白) [6,7]。

一般来说, 虽然北美洲型和欧洲型的PRRS临床症状相似, 但它们的毒力、抗原性和基因组却不同。由于不同PRRSV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存在广泛而明显的变异, 给PRRS的准确检测和有效控制带来困难。特别是自2006年发生的以高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以后, 人们对PRRS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根据童光志等[8]的分析, 2006年流行于中国的以Nsp2基因部分缺失为特征的PRRSV对猪是高致病性的。到目前为止, 国内学者用不同的方法检测PRRSV分离株, 证实我国的PRRSV主要为美洲型[9], 但也有分离到欧洲型毒株的报道[10]。

本试验通过对广西部分地区发病猪场送检病料的分离鉴定流行毒株进行测序和结构基因的进化关系分析。遗传进化分析表明, 14株广西流行毒株均为美洲型, 属于一个亚群, 与江西、广州流行毒株高度同源。14个分离毒株与国内部分流行毒株核衣壳蛋白基因的同源性均为96.2%以上, 14份阳性样品之间同源性为97.2%以上。

摘要:参照GenBank中已发表的PRRSV的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 从广西部分地市发病猪场送检的65份病料中, 检出14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对14个出现阳性的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序列测定, 基因序列全长均为427bp, 与国内部分流行毒株核衣壳蛋白基因的同源性均为96.2%以上, 14份阳性样品之间同源性为97.2%以上, 证实扩增的产物为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遗传进化分析表明, 广西流行毒株均属于一个亚群, 与江西、广州流行毒株高度同源。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行毒株,分离鉴定,遗传进化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

参考文献

[1]赵德明, 张中秋, 沈建忠, 等.猪病学 (第八版)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2]郭宝清, 陈章水.哈兽所首次证实国内猪群存在PRRSV感染[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1996 (1) :8.

[3]宁宜宝, 郑杰, 张纯萍, 等.我国南方猪高热病的研究 (Ⅱ)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J].中国兽药杂志, 2007, 41 (1) :14-18.

[4]舒秀伟, 宣华, 王文成, 等,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 2005, 39 (8) :36-40.

[5]刘兵.PRRSV的E基因和猪LL-10和LL-17基因的克隆及其重组真核载体的构建与表达[D].南宁:广西大学, 2007.

[6]MENG XJ, PAUL PS, HALBUR PG, et al.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putative M (ORF6) and N (ORF7) genes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 :implocation for the existence oftwo genotypes of PRRSV in the USA and Europe[J].Arch Virol, 1995 (40) :745-755.

[7]MURTAUGH M P, ELAM M R, KAKACH LT.Comparison of thestructural protein coding sequences of the VR-2332 and the Lely-stad visus strains of the PRRS virus[J].Arch Virol, 1995 (140) :1451-1460.

[8]童光志, 周艳群, 郝晓芳, 等.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7, 29 (5) :323-327.

[9]马平, 石文迭, 刘永刚, 等.PRRSV国内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结构基因的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 2008, 29 (6) :43-50.

上一篇:寺河矿煤层下一篇:山丹丹开花红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