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压力测试论文

2024-08-01

宏观压力测试论文(共4篇)

宏观压力测试论文 篇1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机构认识到了压力测试的重要性, 但是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当可能的缓解措施被阻断时, 压力测试在查找漏洞方面存在缺陷。银行部门的压力测试一直是IM F的重点前沿工作, 银行偿付风险的压力测试更是重中之重, IM F一直致力于针对这项工作开发一个全面、稳健的框架。本文主要介绍IM F目前正在应用和不断改进的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

一、IM F压力测试的目标和类型

压力测试是一种用来测量一个投资组合、一个机构、甚至整个金融系统对某件一旦发生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小概率事件的敏感程度的前瞻性技术。采用的方法一般有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等, 假设某种极端但合理的风险发生, 然后对其后果进行粗略估计。在过去的15年, 各国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国际组织广泛应用压力测试这一技术来从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识别金融部门的漏洞和初期风险。压力测试的目标大体上可以分为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以及风险管理三种。

IM F开展的压力测试通常是出于宏观审慎目的, 即评估整个金融系统在中期内应对冲击的弹性, 发现可能导致宏观经济环境迅速恶化的漏洞, 识别出可能会对整体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潜在因素。在这种背景下, 尤其是在FSA P中, IM F的压力测试 (包括偿付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倾向于将一些非常严重的压力情景合并在一起来评估金融系统承受尾端风险的能力。

金融危机使得压力测试有了新的内涵, 即危机管理。相较于监管压力测试, 危机压力测试通常具有更短期的特点。出于危机管理目的, 美联储于2009年通过SC A P测试 (C C A R的前身) 对银行业进行了全系统的压力测试, 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 (C EB S) 于2009年和2010年、欧洲银行业管理局 (EB A) 于2011年进行了区域性压力测试。各国监管部门开展的微观审慎压力测试与IM F压力测试有所不同。在常规监管过程之中, 监管部门可以定期对单家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其在不利经济环境下的金融稳定性。压力测试的对象也不局限于系统重要性机构, 并且如果某个机构没有通过测试, 监管部门通常会采取某种形式的管理措施。

此外, 金融机构也会出于风险管理目的定期开展内部压力测试, 以评估其在紧张条件下满足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的能力。IM F有时会依靠银行的内部压力测试基础框架来进行“自下而上”的FSA P压力测试。

二、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

IM F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设计目的是预测银行部门在短期或中期宏观金融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在预先设定好的基准情景中的表现。测试目的是评估银行体系在不利宏观经济状况下的整体稳定性, 确定银行部门的漏洞及其吸收冲击的能力。

自从FSA P开展以来, IM F已经对大约140个国家进行了评估。近几年, 这些国家几乎全部进行了偿付能力压力测试。因此FSA P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必须适用于不同的金融体系, 即需要支持不同的假设并保证模型的适当性、一致性和灵活性。

(一) 压力测试的范围

1. 在FSAP中, 银行偿付风险压力测试通常采用“自上而下”方法, 但有时也会与“自下而上”方法相结合。

自上而下测试可以由IM F、国家当局或二者共同进行。在操作中, 或使用单个银行的数据测试然后再进行汇总分析, 或对一组银行进行测试以分析预先设定冲击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在自下而上法中, 金融机构使用自己的内部风险模型和数据来进行压力测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出于交叉检验的目的二者是互为补充的。二者结果的差异性可能是由于模型设计、测试范围 (包括使用的基础数据类型) 、行为假设或模型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2. 压力测试的覆盖范围会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

在数据可用性和资源允许的情况下, 出于宏观审慎目的, 银行部门压力测试应当包括所有银行机构。如果资源限制决定了只能对银行进行小规模抽样, 尤其是在进行自下而上压力测试时, 那么通常的做法是把重点放在系统重要性机构上。

3. 数据的类型、数量及质量直接决定了能否进行测试、能够覆盖哪些风险, 以及可以应用哪些模型。

迄今为止大约一半的FSA P采用了合并的银行集团数据来进行压力测试, 其余则利用未合并的金融机构数据。使用前瞻性市场数据和能够反映时间点风险的变量来补充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做法。市场数据可以明确表明对于市场来说现有的账面价值代表什么, 从而增加了分析的价值, 也可以用来作为内部评级的基准。

(二) 压力测试情景设计

1. 风险期间的选择。

风险期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测试结论能否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对于宏观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来说, 通常选择较长的风险期水平, 原因: (1) 一些重大宏观金融危机事件造成的影响通常会持续数年, 尤其是在信用风险案例中; (2) 监管改革通常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实现。虽然时间的延长也会增加不确定性, 但压力测试的目的不是预测, 而是准确地捕捉冲击可能引起的所有中期影响。主要国家的FSA P在设计宏观情景时通常都会采用5年的风险期间。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体系还不太成熟, 通常将风险期水平设定为1~3年。

2. 压力情景。

FSA P通常将IM 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作为基准情景, 并基于历史模拟、假设场景或专家判断来设计压力情景。压力情景可以直接反映风险参数在压力条件下的假设状态对于偿付状况的影响, 也可以将不利的宏观经济情景转换为压力参数。情景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对于一个金融体系来说, 应根据其宏观经济环境和影响金融稳定的主要风险来设计合适且可信的尾端冲击情景。

3. 风险因素。

金融危机发生之前, FSA P偿付压力测试的风险重点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尽管这两类风险目前依然是FSA P偿付测试的重点, 但是金融危机的教训使得FSA P试图覆盖金融系统的所有风险, 因此其他类型的风险因素也被纳入压力测试, 包括: (1) 主权债务风险和其他之前属于低违约风险的资产; (2) 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目前, FSA P压力测试试图将可供出售投资组合和持有到期投资组合都纳入考虑; (3) 融资成本。金融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上升的融资成本对于银行偿付能力的影响。目前一些国家已经明确将融资成本纳入FSA P压力测试 (如法国、德国、瑞典和英国) , 但这种做法还未得到普遍实施; (4) 表外业务项目。将能够引起或有负债上升的表外业务 (例如担保、委托、衍生品) 纳入压力测试有助于准确捕捉到极端压力对所有相关风险的影响; (5) 跨国风险。金融危机之前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较少关注银行的海外风险 (通过分支机2构0) 1, 4金融年危第机1之1后期, 一中些旬国家刊的FSA P压力测试开始覆盖溢出时风险代。 (总4.第管控57因0素期。F) SA P中采用的行为变量主要包括:资产T负i债m表e增s长、信贷增长、股利支付、战略变化和资产处置。尽管统一的假设会影响压力测试的灵活性和真实性, 但能够确保测试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三) 资本标准

1. 资本定义。

在压力测试中, 资本标准是确定银行偿付能力的关键。资本评估的关键元素包括资本的定义和资本充足性的计算。FSA P中采用的资本定义通常由各国 (地区) 监管条例规定。

2. 风险加权资产的设定。

FSA P压力测试通常假设银行的资产结构在压力测试期间保持不变, 例如银行不会用证券替代到期贷款 (二者具有不同的风险权重) 。各国对风险加权资产 (R W A) 的设定主要有以下四类: (1) R W A保持不变; (2) R W A权重保持不变, 但是R W A总量随着信贷增长或信贷损失而调整; (3) R W A权重随着风险状况的变化而改变, 由资产规模增长引起的风险变化除外; (4) 操作风险权重资产和市场风险权重资产通常被假设为不变或随着信用风险权重资产的变化而成比例地变化。

(四) 方法

确定了压力测试框架的主要元素之后, 还需要使用一个或多个定量压力测试方法来估计银行在预期财务压力之下的资本充足性。一个全面的FSA P偿付能力压力测试应当包括三项内容:资产负债表模块、利用市场信息的投资组合模型以及溢出效应分析。资产负债表方法较易得到精细数据, 可以覆盖大部分问题, 是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核心。投资组合模型有利于尾端风险的计算, 并使得市场数据具有可用性。在金融体系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 溢出效应分析由于可以捕捉到传染风险及回馈效应, 也已经成为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数据限制, 溢出效应分析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1. 压力测试模型。

一个合适的模型应当能够基于可用数据, 准确地捕捉系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较简单的金融系统不需要太过复杂的压力测试模型, 较复杂的金融系统则相应地需要使用更先进的压力测试方法来捕捉风险。一般来说, 越复杂的模型越容易对不确定性进行估计, 如果试图从压力测试中得出政策性结论的话, 就必须将不确定性估计纳入考虑。如果FSA P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模型, 那么还需要对结论进行交叉检验和差异协调。

目前, IM F压力测试使用的模型可以被分为三类, 尽管这三类方法所使用的数据类型有所重叠, 但是三者之间不能互相替代。 (1) 会计性方法 (资产负债表法) 。会计性方法最简单, 目前所有主要国家的FSA P中都应用了会计性方法; (2) 市场价格模型。市场价格模型是以投资组合风险管理技术为基础的, 并且通常可以从不同风险因素的依赖关系中得到大致的“系统性风险度量”。使用市场价格模型时需要考虑多家机构同时违约的可能性以及压力测试结果对于风险因素历史波动的敏感性。采用市场价格模型的压力测试结果有可能因为涉及估值方法而增加处理难度。测试结果通常无法直接显示其与主要监管指标的联系, 并且由于数据限制, 有些市场工具的价格 (例如股票价格以及C D S价差) 也较难获取, 因此目前在FSA P中只是将这种方法作为会计法的一个补充。

2. 宏观金融模型。

相对于前两种模型来说, 宏观金融模型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维度。这类模型被用来检验由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之间的联系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会计模型和市场价格模型可以通过估计额外的宏观金融联系模型来实现宏观金融压力测试。

(五) 交流

1.结果的呈现。

测试结果应当以一种容易理解N的O方.式1被1, 呈2现01出4Fi来n, a即n要ce强调相关风险和漏洞。F (SAC P u压m力u测la试ti的v结et论y N主O要.有5两70种) 用途:一是通过估计尾端风险的影响, 为FSA P的稳定性风险评估提供量化支持。二是与国家当局就风险缓解策略和危机防范进行政策讨论。

2. 公布。

FSA P压力测试结论的公布方式也是测试框架的一个重要元素, 公布结论可以对测试结果进行判断, 即使所有银行全部通过压力测试不意味着银行部门不存在漏洞。压力测试结果的披露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情, 应当确保压力测试结果中披露的信息既不会造成虚假的安全感, 也不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三、结论与启示

从金融危机前FSA P压力测试的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出, 压力测试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 进行压力测试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活动。其次, 在数据获取及数据质量方面不可避免会受到限制, 压力情景的设计也要受制于谈判协商。此外, 政治敏感性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IM F试图通过对压力情景进行标准化设计、覆盖更广范围和更多风险等一系列措施来克服这些弱点。

金融危机的事后分析表明, 由监管部门、IM F和金融机构自身进行的压力测试并不总是能够识别出正确的风险, 因而也无法对冲击下的潜在漏洞作出有效的预警。在某些案例中, 压力测试的模拟冲击和相应的影响设定并不足够严重,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测试参与者并不情愿承认某些极端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压力测试的失败还可能归咎于压力测试本身, 比如技术不足以应对复杂的金融工具或二次效应。另外, 数据不足或情景设计缺陷, 比如对某种风险因素的忽视、对风险溢出缺乏足够的重视等, 都会导致压力测试缺乏稳健性。

FSA P的相关实践对我国宏观压力测试具有启发意义,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和改进:

一是宏观压力测试应更多地考虑结构性因素。当前区域金融体系的层级结构和风险分布较为复杂, 作为压力测试目标资产组合的违约概率分布特征及其面对外部冲击变量的风险敏感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难以适用一个能够普遍接受的标准模型。因此, 压力测试框架设计应体现层次性, 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实体风险与金融风险之间的传递关系。

二是重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研究和建设。未来测试过程中, 不应局限于仅选用与目标风险变量有直接关系的情景因素, 应提高宏观分析能力及模型搭建水平。许多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与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贷款违约率等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宏观变量的变动理论上能够预测违约率的趋势。因此, 应考虑建立并不断校准动态模型来反映这种关系。

三是加强数据收集和管理。数据缺失一方面造成不能很好的建模, 另一方面不能很好的利用已有的压力测试模型。应继续加强和完善金融稳定监测体系, 持续进行风险数据的收集整理, 尝试建立宏观压力测试数据库, 为进一步提升压力测试效果奠定基础。

四是充分研究国外宏观压力测试经验, 掌握压力测试的技术细节。特别是要跟踪金融危机以来国外对原有压力测试框架的反思和修正, 增强对前沿分析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宏观压力测试论文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经济,压力测试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 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压力测试以其特有的危机预警能力被各国金融机构关注, 并在金融体系中被广泛应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并不长, 尤其是金融市场还有待完善, 因此,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研究来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一)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理论分析

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组织 (IO SC O) 将压力测试定义为:假设市场在极端不利的情形下来分析对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压力测试是一种将极端风险量化的风险管理手段, 面对频频发生的金融体系极端事件, 金融机构更加关注于发生可能极小的事件, 因为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将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对危机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可以借助一下公式来表示:

式中, X表示宏观经济变量, Z表示其他相关因素, 二者的集合用来预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但是在金融体系中, 预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只是风险管理的一个方面, 同时还要评估金融系统在危机来临时的承受能力, 这时就需要压力测试。压力测试考虑的是宏观经济因素结构的改变情况, 其可信度程度比较高, 各国金融机构对此也给予了高度关注。目前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是:压力测试中假设的“极端情况”并没有在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过。因此, 在应用时一定要考虑到压力测试方法的局限性和结果的可用性[1]。

(二)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实证分析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着不良贷款总额数量大、信用风险集中程度高、期限错配正在加剧、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对于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 有必要建立适合我国金融体系信用风险评估的压力测试模型, 该模型的构建主要考虑银行贷款违约率和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我国,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评估银行体系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 其变化能够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动情况。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基本经济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额) 、金融情况 (贷款率、贷款规模、货币供应量) 以及价格变量和对外领域变量等, 这些是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宏观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根据这些变量, 可以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具体情况进行情景设定, 测试的方法主要有敏感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 其中, 情景分析法是通过分析风险因子之间的关联性, 来评估压力情境下商业银行的损失和承压能力[2]。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相关问题探讨

(一)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制约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存在四大问题, 首先是全面开展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难度问题,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已经不再局限在贷款领域, 而其范围的扩大势必会增加压力测试的难度;其次是宏观层面系统性压力测试模型问题, 我国金融机构缺乏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计量经济模型, 这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再次是金融机构与金融系统衔接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单个的金融机构要融入到全国统一的金融体系中, 系统级的压力测试又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最后是“第二轮效应”模型研究问题, 系统级压力测试需要考虑到风险的加总和风险的传播, 这方面的模型建构也将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压力测试系统不完善、压力测试技术不成熟、压力测试认可度不高, 都制约了压力测试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管理中的应用。

(二)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提高建议

金融危机后, 压力测试以其特有的对危机预警能力被各国金融机构关注, 并在金融体系中被广泛应用, 其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但是由于我国对压力测试的研究较晚, 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有鉴于此, 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外银行已经成熟的压力测试模型的基础上, 应尽快形成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压力测试制度体系, 使自身压力测试流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与此同时, 商业银行还应加强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开展的有效性, 注重压力测试情景的合理性, 使压力测试结果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 监管机构应加大对压力测试技术的推广, 提高压力测试模型的应用水平, 更好地解释压力测试模型的经济意义, 为其运用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做准备[3]。

三、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融入世界金融市场,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其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为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扭转信用风险不利的形势, 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压力测试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新手段, 理应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皓.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3.

[2]张蕾.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研究[D].东华大学, 2014.

宏观压力测试论文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压力测试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全球有90多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尤其是90年代以来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如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1992年的英镑危机、1994年的美国利率风暴及中南美洲比索风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债务危机, 特别是2007年春季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 它的波及范围之广, 影响程度之大, 史无前例。系统性银行危机不仅使一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 还导致一国经济政治的不稳定, 对全球经济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全开放, 我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接轨, 是否拥有一个稳定而且富有竞争力的银行体系对于我国而言显得非常必要。对银行体系进行稳定性的评估, 尤其是对银行体系面对的信用风险的评估, 对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宏观压力测试方法流程及模型设定

(一) 方法流程

宏观压力测试是模拟“危机事件”来估计极端却有可能的压力情景下金融体系的波动。在宏观压力测试的框架中, 其模型表示为:

在 (1) 中表示在模拟的压力情景下评价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的指标的表现。在宏观压力测试模型中衡量金融部门波动性的最一般的办法是资本的潜在损失率。Q (·) 表示衡量金融系统波动性的风险矩阵, 衡量违约情况的指标如贷款损失额主要通过模拟压力情境下的点估计得到。

(二) 模型的设定

我们将在Wilson[7,8]1997, 1997) 、Boss[10] (2002) 和Virolainen K.[4] (2004) 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银行系统信用风险评估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

首先, 我们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中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和贷款违约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设定。我们通过IN函数将贷款违约率转化为中介指标, 以该指标作为因变量与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使得这一指标能够很好的利用各宏观经济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在模型中宏观经济因素的选择方面, 参考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中模型的自变量, 结合我国统计数据和披露特点等制约因素选取适合的宏观经济变量来构建模型。

PDt表t年度的贷款平均违约率, Yt是一个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中介指标 (反映银行体系违约概率和各宏观经济变量的中介指标) , Xt代表各宏观经济变量。在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模型估计时, 通过处理的违约概率值代入 (2) 就可以得到估计的综合指标的估计值, 将其代入 (3) 就可以估计出宏观方程的系数, 并以此估计出方程的作为进行宏观压力测试的基础。而在执行压力测试的时候, 通过压力情境的设定, 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各相关经济变量值代入估计出的 (3) 就可以得到情境压力下的Yt, 再通过 (2) 就估计出了压力情境下的银行系统的违约概率。

公式 (2) 就是对贷款违约率进行IN函数变换, PDt代表t年度的贷款平均违约率, Yt表示宏观经济状况的中介指标。

公式 (3) 是反映各宏观经济变量与中介指标Yt的关系的方程,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模拟变量之间的关系。

公式 (4) 是反映各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模型。考虑到各宏观经济因素采取的时间序列数据, 可能存在变量的滞后性, 因此对各经济变量进行P阶自回归分析, 剔除模型中的序列相关性。在这个模型中, 假设 和 是序列不相关的, 并且分别服从方差协方差矩阵为 的正态分布, 其中 和相关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为。 。

从 (4) 式可以看出, 模型不仅考虑到了宏观经济变量值之间的相互影响, 模型的设定考虑到了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回馈效应。将银行的表现对经济的反馈影响通过在宏观因素的自回归方程中引入综合变量来实现。通过各行业综合指标Yt前期值对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设定来反映现实世界中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

(三) 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

根据国外的实证研究和我国银行体系业务发展的特点, 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我们模型的变量选取04年第二季度到09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 同时我们模型的变量是整个经济体系的, 因此各宏观经济变量不采用各经济部门的统计值, 而是采用本国整体水平的统计值。宏观数据来自中国资讯行数据库和CCER数据库。

我们选取五个宏观经济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R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Lr—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折算为季度数据)

Cun—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 (折算为季度数据)

M0—货币供给增速

2、被解释变量

我们选取违约概率作为评估信用风险的指标, 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贷款资产的违约率。Virolainen K.[4] (2004) 对芬兰银行系统的违约概率进行的宏观压力测试分析中, 对违约概率指标采取如下方式赋值:在研究时期内, 某行业的破产机构数量与总的机构数量的比率为银行体系面对的违约概率。

四、实证结果

(一) 模型估计

我们代入2004年第二季度到09年第一季度的数据进行回归, 我们首先从滞后3期开始回归, 发现RGDP、CPI、Lr、Cun、M0都不显著, 于是减少滞后期, 在减少滞后期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Cun的显著性始终不高, 而其他变量的开始逐步显著, 于是我们提出Cun这个变量, 对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保留。

由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1) 不良贷款率受CPI和滞后一期的CPI、贷款基准利率和滞后一期的贷款基准利率、滞后一期的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而且其系数也基本与经济理论相符合。比如CPI和滞后一期的CPI、当期的贷款基准利率越高, Y越低, 经过IN变换以后, PD越高, 所以符合经济理论。而实证显示, 滞后一期的贷款利率P和滞后一期的中介指标则与PD成反比。

(2) 宏观经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宏观经济变量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 这也与以前的实证研究相吻合。对于GDP增长率来说, 滞后一期的贷款利率和滞后一期的M0增长率都与其正相关, 这也与经济理论相符合, 而滞后一期的中介指标、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RGDP、滞后一期的CPI都与当期的RGDP负相关, 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而货币供给增速与滞后一期、滞后两期的RGDP、滞后一期的CPI都负相关, 这也与经济理论相符合, 因为前期RGDP、CPI越高, 通货膨胀压力越大, 政府必须控制, 所以必须控制货币供给增速;而货币供给增速与上一期的贷款利率、货币供给增速正相关;与上一期中介指标负相关。

(二) 宏观压力情境的设定及其结果

我们选取压力测试方法为情境分析。

针对我们所选取的宏观经济变量, 我们设定两种压力情境:一种是GDP增长放缓的情境;一种是CPI上升到较高水平。对于各种压力情境下, 反映压力的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幅度, 我们通过以往的历史相似情境数据或历史经验直接进行认为的设定。

可见, 在设定的两种压力的情况下, 我国的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明显增加, 从模型预测出的贷款违约率都有增加。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大幅降低, 贷款违约率上升;随着CPI物价指数的增加, 贷款违约率也在增加。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们在借鉴外国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了适合于我国经济环境的模型。我们首先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中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和贷款违约率之间的非线性假定。在此基础上使用IN函数将贷款违约率转化为中介指标Y, 以Y为因变量与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回归。在模型中, 受到数据的制约, 我们选取不良贷款率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指标, 选取RGDP、贷款基准利率、CPI、货币供给增速等作为宏观经济变量。同时, 也可以用已经估计出来的方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压力测试。

结果显示:宏观经济变量中的CPI和滞后一期的CPI、贷款基准利率和滞后一期的贷款基准利率、滞后一期的不良贷款率对当期的不良贷款率有影响;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最后在进行压力测试的时候, 我们发现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大幅降低, 贷款违约率上升;随着CPI物价指数的增加, 贷款违约率也在增加。

参考文献

[1]McKinnon R.Financial growth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in China.1978—1992:implicationsforRussia and other transitional economic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4, 17 (2) :438--469

[2]Bernhardsen 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s and macroeconomics variables:a panel data study for European coun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0, 18 (2) , 289—308

[3]高秀娟.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2, (05) :47—53.

[4]陈华、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 2004, (09) :34—51.

宏观压力测试论文 篇4

2015年, 全球经济走势如何, 一直为全球智库关注。亚洲作为一个整体, 明年GDP增长率为6.2%, 只略高于今年的6%。在我们看来, 将让亚洲贸易受益的是美国经济 (预计增长3.5%) , 但欧盟经济增长乏力 (0.8%) 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放缓 (7%) 将抵消掉大部分益处。明年许多国家的国内表现将强劲, 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有望从近年来实施的强有力财政、货币和结构改革措施以及投资者对其新政府的信心中收获一些红利。泰国将试图回归民主, 在此之前, 军政府将努力提振投资和增长。中国将面临一些主要任务, 包括改善公司治理, 应对房地产市场滑坡及其相关影响, 提高社会保障力度以支持消费, 继续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等。

(一) 中国经济继续在新常态中运行

2014年中国GDP总量63.6万亿元, 增幅7.4%, 排在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7400美元, 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鉴于中国经济的规模, 以及近几十年来迅速、稳步的增长, 因此当中国增速长期徘徊在不怎么高的水平时, 亚洲各经济体和企业就会大跌眼镜。无论是成品还是半成品, 亚洲其他各国与中国的贸易敞口都相当巨大。大量投资者进军中国股市、债市, 使得近些年来亚洲各国与中国之间的金融联系也越发紧密。

(二) 欧洲步履艰难

由于欧元区GDP规模可以媲美美国, 因此当地严重落后于趋势的经济增速对于亚洲出口需求而言堪称巨大的拖累。尽管欧洲步履维艰并非什么新鲜事, 但是相关风险可能会非常轻易地扩散至亚洲, 这些风险包括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引发的各种意外后果、债务和外汇市场剧烈震荡、金融和信贷流动被扰乱等等。

(三) 疲软的全球贸易

联合国的数据显示, 全球贸易额自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而全球贸易量则从2011年开始便已经停滞。三大工业国增速放缓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是推动这种情况出现的因素, 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改变。考虑到亚洲经济体对于贸易的依赖比较严重, 全球贸易动力的丧失或在中短期内成为一个主要的增长阻碍因素。

(四) 不典型性的美国复苏

如同许多观察人士 (包括我们) 指出的那样, 美国此轮经济复苏不具典型性, 国内生产总值 (GDP) 、企业利润以及就业增速令人侧目, 但是薪资增速以及通胀预期上升速度却未一同加快。只要就业市场没有出现重大改善, 那么美国对亚洲商品的消费需求 (即进口) 也可能不会相对应的实现增长。因此, 过往经验中美国增速与亚洲出口商之间的联动关系可能会让亚洲出口前景被夸大, 今年的情况便是如此。此外, 外界对于就业市场复苏质量的困惑也可能在向后定量宽松政策时代的转变过程中形成阻碍。

(五) 美联储政策正常化, 欧盟和日本的定量宽松

如果美联储明年在政策正常化的进程中, 没有给全球市场造成任何冲击, 那将会是相当非凡的。不过, 至少目前的美元大涨势头可能会在美联储行动预期的提振下得以延续, 区域性汇率或因此承压。此外, 欧盟与日本可能延续的大规模非常规货币政策将令区域性外汇波动变得更加复杂。举例来说, 韩圆可能需要在美元/韩圆大涨以及日圆/韩圆走低中 (日圆/韩圆走低会给韩国出口商带来冲击) 寻获平衡。

世界智库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幅在3.5%, 其中美国经济增幅2.8%, 欧洲为1.3%, 日本为1.2%, 俄罗斯为0.5%, 中国为7.3%左右。

二、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四个压力

2015年, 我国年经济继续下滑的压力仍然持续增大。很可能会出现企业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我们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作为企业, 应该化压力为动力, 才能获得新的发展。近期, 南方已经出现了一些企业倒闭潮, 造成了上万工人的下岗。企业的倒闭风能否席卷全国, 能否波及到黑龙江和东北三省, 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化危机为转机, 化压力为动力。我们以前面临的压力为四个压力。

(一) 房地产继续萎缩

房产业是地方发展的主导产业, 前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也是靠房地产拉动起来的。从去年开始房产有些萎缩, 现在强力反腐, 灰色购买力被政策打压住了, 今年房产还要登记, 2017年要征收房产税, 这两项政策已经促使一些人在抛房子, 原来买房是为了保值增值, 现在是招风惹祸, 所以房产还要下滑。下滑原因还有:第一, 这几年房产增长泡沫太大, 供大于求。第二, 政策导向很难把消费潜力变成购房款。一个地方的房产业发展能带动二十多个行业的发展, 比如钢铁业、水泥业、建材业、家具家电业等, 现在房产下滑, 这些企业也变的困难重重。所以说主导产业的萎缩, 是经济下滑的真正原因和主导压力。

(二) 餐饮业下滑

目前, 打击公款浪费、公款吃喝, 使得餐饮业在2014年下滑了31.6%, 今年形势还在继续, 餐饮下滑导致开工不足、客流不足, 致使消费能力下降, 也影响了旅游客流量。

(三) 产能过剩, 企业开工不足

过去的四万亿投资造成的严重的产能过剩, 全国十六个行业进入了产能过剩的行业, 调整的阵痛感是很强烈的。第一个是钢铁, 这些年钢铁业恶性膨胀, 2014年末全国的钢铁产能是10.7亿吨, 占全球钢铁产量的一半, 是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五国的钢铁产量之和, 去年实际钢铁开工量7.1亿吨, 过剩了3.6亿吨, 钢铁产能辽宁、河北发展最大, 专家给世界钢铁产量排序是河北第一, 辽宁第二, 美国第三。江苏省镇江市为谋发展上项目, 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了1800万吨产能的钢铁项目, 跑了大半年时间, 最后拿到了批文。如果说是市场配置资源, 不会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现在看产能过剩都是批出来的。河北雾霾污染殃及到了北京, 现正在拆掉污染企业, 但关闭之后的后遗症谁来负责, 拆厂拆出了多少银行坏账;拆出了多少下岗职工?应该追究责任, 问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发改委批项目, 工信委淘汰过剩产业, 政府批资源、批项目、批资金来代替市场配置资源, 必然是这个结局。我国的水泥产能去年膨胀到31亿吨, 平均每人就有2.5吨的水泥, 而实际的开工量是20亿吨, 过剩了11亿吨, 另外, 电解铝、平板玻璃、煤化工、造船业、造车业16个行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企业库存卖不动, 停工停产, 浪费了资金和资源。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政府配置资源带来的后果, 应该尽早把权力还给市场, 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据经济学家分析, 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至少还要消耗十年左右, 银行坏账问题、下岗职工问题, 带来的社会相关的复杂问题很多, 大家对此要有很好的思想准备, 在招商项目上要理性, 至少以后再招商引资不要再引进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项目。多引进高科技项目和深加工的项目, 发挥比较优势盘活存量, 吸引增量, 优化结构, 激活市场。

(四) 企业负担太重

当前企业在负重前行, 政府应该赶紧为企业减轻负担, 让企业轻装上阵, 把市场主体做大。现在是恶性循环, 政府没钱就多增加税收, 税收越重, 企业倒闭的越多, 税基萎缩则政府更困难。为此, 当前政府要忍住阵痛放水养鱼, 更不能杀鸡取卵。企业面临五大压力今年还要继续加重。

一是税赋太重。全世界唯有中国是收了增值税还收营业税的国家。企业所得税也偏高, 现在企业60%的利润已经转化成税收让政府拿走了, 企业利润变薄有的甚至亏损。所以, 政府要大面积推行结构性减税, 扩大营改增的试点范围, 今年扩大到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 为企业减轻负担, 这样企业才能减负前行, 做大做强。

二是政府是万能型审批型大政府。企业面临管理审批环节的收费罚款太多, 政府用企业的纳税养活着1750万公务员, 3700万事业编, 近6000万人吃财政, 财政包养的人数太多, 时间太长, 养老金并轨制就是一个改革。 (国外的公务员在岗期间政府包养, 退休之后和企业一样走社保资金) 如物流企业, 不超载不挣钱, 超载就罚款, 给钱就过, 是公开的秘密。企业税后的罚款, 交通管理局的事业编外编, 都靠罚款来养活, 也变相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三是劳动力涨价太高, 告别了人口红利。第一, 计划生育独生政策38年, 正面效应少生了4亿人口, 减缓了对资源和生态的压力, 负面效应是人口加快老龄化, 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 15年后老年人达到了4个亿, 平均3个人就有一个老人, 中国成了世界上养老压力最大的国家。第二, 劳动力开始短缺, 劳动力涨价用工难, 用工贵。第三,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封建思想的影响, 再加上医学技术, 都想要男孩, 破坏了男女的生态平衡, 造成了幼儿园男孩比女孩多, 成为1.28:1的比例。二十年后中国出现了男孩比女孩多出的怪现象, 多出来2385万男光棍, 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政府要为此买单。

四是融资难。现在中小企业到银行贷款难, 只好到小额贷款公司去贷高息贷款, 相当于变相的高利贷, 中小企业不贷款活不了, 贷了款又活不起。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和贷款贵问题, 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五是“五险一金”收取标准太高。五年提高了四次, 企业对员工负责应该交, 但是政府提高标准交不起。五大压力落在企业身上, 使企业负重前行, 生存下来不易。下一步应面对挑战, 应对压力, 在艰难中求生存, 在下滑中找的生长点。

摘要:2015年, 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中运行, 欧洲步履艰难, 全球贸易疲软, 美国经济复苏, 美联储政策正常化, 欧盟和日本定量宽松。我国年经济继续下滑的压力仍然持续增大, 面临房地产继续萎缩的压力, 餐饮业下滑压力, 产能过剩企业开工不足, 企业负担太重四大压力。

上一篇:精神鉴定下一篇:人工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