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共11篇)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1
大学生就业在我国体制转型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中,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心理危机问题已成为高校和各级政府关注和工作的重点,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
研究认为,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校园压力,就业压力仅次于学习压力,位居第二[1];就业或择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2];毕业生处在从学校到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应激和压力,特别是在就业率较低的情况下,更容易使其呈现明显的应激和焦虑水平[3]。可见,大学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无论是现实存在的压力,还是自我体验的压力感都十分突出。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关注大学生求职行为和压力变化的新特点,从求职中的社会环境、竞争与变化体验、学校教育、家庭期望、毕业生对社会与自我的认识等方面,探讨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结合压力研究中的相关理论,从压力的正性性质和积极的角度解决问题,开拓新的工作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考察不同阶段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变化等系列问题,以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部分毕业班学生为合适样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分别在2011年9月初(第1次测试)刚进入毕业班期间,和2012年3月(第2次测试)临近毕业期间,随机抽取4所高校的500和450名毕业生为被试,2次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452和415份(共867份),回收率为90.4%、92.2%。总体被试平均年龄(22.0±1.82)岁;其中男生562人,女生305人;城镇生源385人,农村生源482人;理工科482人,农科类107人,文科类278人;党员259人,非党员608人;学生干部352人,普通同学515人。
1.2 方法
在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工作实践中,结合近3年来213个就业辅导咨询个案记录,梳理问题,在总结归类基础上,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依据压力理论,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自制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问卷由社会环境压力、个人内在因素压力、岗位要求压力、社会与家庭支持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心理体验6个理论纬度42个条目组成。问卷采用1~5级计分法:1很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完全同意。各条目均为一致性正向计分,越赞同表明该条目压力越大。
1.3 施测和统计方法
测试以班为单位发放问卷,2天内完成测试,以上数据结果采用SPSS 11.5进行数据的录入、审核,确定百分比构成,并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统计结果。
2 结果
2.1 42项就业压力源的分析
42个条目中,其第1次、第2次调查选择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排在前10位的频率最值中,在刚进入毕业班和邻近毕业前,就业压力最大的4个方面集中体现在对岗位和前途的期待、竞争压力、对就业的恐慌感、渴望在求职能力方面获得更多的专业指导和帮助,选择认同比率均在66%以上,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突出的问题;其次是社会立足和生存压力,担心辜负父母和家人期望,以及工作岗位要求的压力,同时也明显表现出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域的认同,选择比率均在60.8%以上。不同之处为,针对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利用方面,刚进入毕业班学生表现了更多的顾虑,认同比率达64.1%,排在压力源的第9位;而邻近毕业阶段63.3%的学生则更感叹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岗位不足,压力源排第8位,反映了不同阶段毕业班学生就业心态的变化。北京大学闵维方等的调查显示,社会关系网络在毕业生求职中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4]。本次研究表明,社会关系网络因素仅对毕业班初期的学生影响较大,邻近毕业阶段的学生更多地靠自己实力参与求职,同时也承受一定程度岗位不足的压力。
2.2 就业压力调查问卷6维度总体比较分析
2.2.1 个体基本资料比较
在就业压力调查问卷的6个维度比较分析中,不同时间段的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感差异不大,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女生的就业环境压力感远高于男生(t=3.562,P<0.01),在岗位要求方面的压力与男生的差异依然显著(t=2.004,P<0.05),表明与男生相比求职的外部环境是毕业班女生最感忧虑的部分。农村生源的环境压力感、个人内在因素、社会与家庭支持和个体心理体验方面的压力感普遍高于城镇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06,4.896,3.064和2.249,P<0.01,或P<0.05)。党员学生的社会与家庭支持压力高于一般学生(t=-2.040,P<0.05),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仅在个人内在因素维度方面有差异,普通同学的压力感高于学生干部,并存在差异显著性(t=2.634,P<0.01),表明学生干部的自我认同和自身软硬件实力高于一般学生。见表1。
2.2.2 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压力比较
为了解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各维度的差异,经方差分析后,仅在就业环境压力维度存在显著差异(F=4.275,P=0.014);经进一步多重比较,理工科与文科类、农科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14),文科类与农科类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压力高于理工科学生,而文科类与农科差异不显著;在就业压力其他维度不同学科差异均不显著。由此说明理工科毕业生对目前整体就业环境的心理预期好于文科与农科类毕业生,这是否是因为理工科学生专业适应性的特点和就业岗位需求量大等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见表2。
注:男女生环境压力比较,aP<0.01;岗位要求比较,bP<0.05。农村和城镇学生环境压力、个人内在因素和社会与家庭支持比较,cP<0.01;个体心理体验比较,dP<0.05;党员与非党员社会与家庭支持比较,eP<0.05;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个人内在因素比较,fP<0.01。
3 讨论
3.1 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竞争环境的矛盾调整
依据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统计结果,本研究认为毕业生对就业的高期望值与自身能力落差的矛盾是调整和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越来越规范化,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归根到底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增强大学生的自身实力,包括知识、素质、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坚持以学业基础知识、个体能力素质和社会化程度培养为前提,加强学生的社会接触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在校大学生既能充分融入大学生活,体验大学氛围、资源和知识的收获,同时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工作能力,在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或以学校正常的教学规定相矛盾和冲突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协调能力,使学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在良性互动中促进大学生校内外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不但推进了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主动意识,同时有利于纠正就业意愿的偏差,促进就业心态的理性和成熟。
3.2 不同群体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本次调查的就业压力的6个维度,基于女生的就业环境和岗位要求的压力感显著高于男生,农村生源的就业环境压力、社会支持及自我认同方面的压力感偏大等问题,与目前的整体社会环境存在一定联系。从客观原因方面看,国家虽有政策保障女性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但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可操作性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尽管时代变迁,我们处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与碰击中,但人们仍难以摆脱一些顽固的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部分农村生源在心态、视野开阔度、信息量、社会资源、自我意识和急于摆脱贫困“跳出农门”等因素的影响下,择业时也存在着就业期望值高、社会支持不够等问题,就业方面面临着较其他大学生更多的困难和压力。由此产生的是变压力为动力自我挑战的主体效应,或是压力失控的心理危机问题形成,是目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
针对具体问题,一方面,国家在宏观上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管,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资格、竞争方式、中介行为、运行秩序和争议仲裁制度等,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勇于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环境压力,在理论与实践中应开拓新的工作思路。按照Selye(1956)的观点,压力应该具有积极(正性)和消极(负性)2种性质,正性压力是一种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可增强个体的心理警觉,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而我们要避免的是那些极端的令人心烦意乱的负性压力。
依据本研究关注到的性别差异、生源差异、文科和农科类及非学生干部等在就业压力不同维度压力更大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能力入手,引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有助于调整和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无论何种压力,作出积极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是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基本策略[5]。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引导,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压力事件,形成积极的压力感,并产生积极的压力反应,最终达到自我调控压力、维护心态平衡,提高做事效率的目的。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针对就业中存在的对环境、自我和外界支持与协助方面的困惑,通过认知和行为的调整与训练,学会从积极乐观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不利事件和压力,利用压力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改善求职中的过渡忧虑,缓解应聘情景中的紧张和不适,体验社会支持,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自信。大学时期,是个体创建个人建构系统的关键时期,掌握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不但有利于调整或降低大学生压力事件和压力感的消极影响,培养和增进自身的积极力量,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主动意识和压力应对品质。
摘要:目的 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性质及对策。方法 采用自制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在2个时间段分别测查了452和415名毕业生。结果 在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利用方面,有64.1%刚进入毕业班的学生表现了更多的顾虑,有63.3%邻近毕业阶段的学生则更感叹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岗位不足;女生在就业环境及岗位要求压力高于男生(P<0.01;P<0.05),农村生源的环境压力、自我认同及就业压力心理体验的压力感高于城镇学生(P<0.01,P<0.01,P<0.05);普通学生的个人内在因素维度的压力感高于学生干部(t=2.634,P<0.01);文科类与农科类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压力感高于理工科学生(P=0.029,P=0.014)。结论 高校毕业生存在不同的就业压力问题,在就业指导方面应有针对性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压力,影响与分析,工作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398-401.
[2]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挫折研究概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15.
[3]邱桂平,张丽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5):6-9.
[4]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31-38.
[5]郑红.运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建构大学生压力应对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4):312-314.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2
“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那种超乎平常的感觉。今年自己的暑假和去年有所不同。其实学校要求我们参加社会实践 , 无非是想让我们提前接触社会 , 了解社会 , 这样才不会在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找不到生活的重心 ,实习生在面对陌生工作环境时常常比较被动,实习一定比正式工作要轻松很多,即使任务没有完成好也不会产生很大影响。公司对我们的态度一般也是允许犯错。所以我们要抱着学习的心态,避免紧张情绪,把前辈们都当成老师而非同事就可以了。
讲到这,我不禁想起,曾几何时,暑假也是大学生们的节日,除了面临毕业和就业的高年级学生为毕业论文、就业做准备,大
一、大二的学生可以尽情度假。可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会。于是,假期中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走进社会。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从事着底层工作的实习,辛苦奔波之后得到的只是一纸如常的评价。也难怪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基层的工作,有的做不了几天就走人,也有的把实习当作应付作业,敷衍了事。虽然真正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是从基层开始锻炼的,只有真正了解基层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工作,可是大学生走出校门主要是为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的。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压力 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717.38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高职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大检阅。由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唤醒和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兴起,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对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本研究将探讨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了来自湖南省长沙市3所不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共获得7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731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7.47%。被试情况具体分布如表1。
1.2 方法
采用陈宇红、江光荣 2008 年编制的就业压力状况测试表。该量表共 59 道选择题,包含职业素质评价(16题)、就业竞争环境(14题)、自我认识与定位(7题)、就业心理预期(9题)、缺少求职帮助(8题)和专业供求矛盾(5题)6个因子,采用 5 级计分原则,累计得分,被试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该问卷及其各维度的信度为 0.70,该量表大量应用于大学生的压力测试之中。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本量表包含 33 个项目,其中反向评分的题目是 1、3、6、7、9、11、13、15、16 项。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幸福度越高。国内段建华 1996 年对本量表进行了本土化的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5,此量表在近年来被广泛的使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本研究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被试进行施测。
1.3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 spss 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分别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T 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表1 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总体得分水平
MSD因子分(均分/题项)SD
职业素质评价23.6512.2981.480.769
就业竞争环境22.1211.8161.580.843
自我认识与定位11.016.1341.570.876
就业心理预期14.627.5941.620.844
缺少求职帮助13.176.9681.650.871
专业供求矛盾8.244.4661.650.893
就业压力量表总分92.6946.33115.457.72
结果1表明,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主要来自职业素质评价和就业竞争环境,其次是就业心理预期和缺少求职帮助,再就是自我认识与定位和专业供求矛盾。整体上来说,每个项目为“0-4”级评分,各因子得分都小于2,可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人口变量学上在性别、专业、是否是学生干部和父母文化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生源、是否独生、是否有工作经验、家庭教养方式上无显著性差异。
2.2 高职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通过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来对考察高职毕业生的总体幸福感水平,根据前18题全国常模得分女性为71分,男性为75分,标准差分别为18分和15分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分数越高,说明主观幸福感越高,分数越低,说明主观幸福感越低。高职毕业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得分水平见表2。由结果可知,高职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
表2 高职毕业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得分水平
各因子维度MSD
对健康的担心7.663.039
精力9.612.171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6.881.789
忧郁或愉快的心境16.243.549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12.822.333
松弛与紧张16.594.047
主观幸福感总分69.809.790
高职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在专业、生源地和父母文化程度3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家庭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3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结果3表明,就业压力量表总分与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中,对健康的担心与就业压力量表总分及就业压力各维度不存在相关;精力与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存和专业请求矛盾存在正相关;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紧张与松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四个维度与就业压力量表总分及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endprint
表3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主观幸福感总分
职业素质评价.060.056-.282**-.258**-.221**-.266**-.270**
就业竞争环境.023.076*-.231**-.253**-.235**-.226**-.258**
自我认识与定位.051.075*-.269**-.243**-.247**-.246**-.266**
就业心理预期.006.086*-.255**-.279**-.273**-.271**-.304**
缺少求职帮助.007.052-.225**-.240**-.248**-.213**-.269**
专业供求矛盾.035.077*-253**-.227**-.203**-.202**-.230**
就业压力量表总分.032.071-268**-.270**-.252**-.257**-.285**
*表示p<0.05 **表示p<0.01
2.4 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高职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就业压力某些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为进一步探讨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就业压力量表总分作为因变量,以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为自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中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松弛和紧张、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松弛和紧张、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就业压力有预测作用,这些变量的联合预测力为15.1%,且回归方程显著,达到0.001水平,标准化回归方程为就业压力=-0.451*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0.726*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0.279*松弛和紧张+0.519*精力-0.184*忧郁或愉快的心境。
表4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进入方程的自变量调整后的
BBetaF
第一步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073-.893-.27057.128***
第二步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106-.658-0.19843.130***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 -.845-0.195
第三步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126-0.507 -0.153 34.835***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 -0.746 -0.173
松弛和紧张 -0.290 -0.152
第四步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146-0.522 -0.158 30.968***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 -0.811 -0.188
松弛和紧张 -0.324 -0.170
精力 0.515 0.145
第五步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151-0.451 -0.136 25.711***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 -0.726 -0.168
松弛和紧张 -0.279 -0.146
精力 0.519 0.146
忧郁或愉快的心境 -0.184 -0.085
*表示p<0.05 **表示p<0.01***表示p<0.001
3.討论及建议
就业压力量表总分与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及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越低,那么我们的就业压力越大,主观幸福感越高,我们的就业压力越小。
那么在对高职毕业生在做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方面的措施入手,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首先,学校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做好深入细致的疏导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临压力时能适当地缓解压力;其次,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把目光局限于现在的求职过程;再次,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运用职业规划来进行择业,要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心态, 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对待就业过程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乔婷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成就归因、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2]. 宗彩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 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1-35.
[4]. 陆毅军.高职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长沙2012.06
[5]. 严标宾,郑雪,邱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137-142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4
1 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
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和自治性的民间社团组织, 它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共同构成现代社会服务系统。这三个部门中, 政府组织客观上需要精简机构、转化职能, 对劳动力需求有限;企业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以效率为核心, 为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有一个极限而社会组织是非营利部门, 以公益为核心其对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 就业容量具有可拓展性, 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1 充分挖掘社会组织的潜力, 积极吸纳社会就业
近年来,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带动了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 以上海市为例, 截至2009年4月底, 该市依法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共有9086家, 相比1999年的2636家, 保持着平均每年700家的增速, 以每个社会组织有3~5名工作人员计算, 蕴含着2.7~4.5万的就业机会。从国外就业结构来看, 大约有10%的就业人口在社会组织工作, 但是目前上海只有2%的比例, 10%意味着几十万的岗位, 因此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空间非常大, 可见, 社会组织在吸收就业和舒缓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1.2 发挥社会组织的就业培训、咨询、中介作用, 积极促进就业
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以外的非营利性组织, 是一种社会公益组织, 特别是公益类、慈善类、服务类等社会组织, 完全具有民间性, 这使得社会组织能更迅速的了解、收集社会各种需求信息并且对社会各种需求信息进行评估和全面公开, 与一线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技能培训。既可获得准确的需求信息, 帮他们能做出正确选择, 又可使大学生降低就业成本。同时也可使学生本人能准确定位, 明确方向和目标, 而且社会组织还能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 以真正发挥中介作用。
2 发展社会组织, 推动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
通过社会组织的发展, 推动学生就业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主要取决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毕业生三个方面。
2.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管理
决定社会组织发育成长和发展壮大的最关键因素是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政策。当前, 社会组织发育生长缓慢主要是因为其准入门槛过高、审批制度滞后和监管制度不健全, 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当务之急是完善政策、加强管理。改革登记制度简化审批、强化监管;放宽准入条件;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完善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 建立权责明确, 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 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 不断发展壮大社会组织, 为吸纳就业提供巨大空间。
2.2 加大资金投入, 扶持发展
社会组织面临的最现实困难就是资金不足, 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组织的发展。为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将社会组织纳入税收优惠政策适用对象的范围;应依靠政府职能转变, 加大政府从专业服务机构采购的力度, 即政府应拨出部分资金, 用于扩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承担的服务项目;在运作上应实施分类指导, 重点扶持, 培育有活力的社会组织引导向产业化发展。政府应购买与监督并重, 确保资金有效运用, 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层次社区服务事业发展模式。同时社会组织应拓宽自身的筹资渠道, 实现自身发展, 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
2.3 引入人才机制, 吸纳就业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就业, 可借鉴选聘大学生到社区当“社工”的模式, 制定和实施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工作计划, 为社会组织补充急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注重引进和留住急需专业人才, 对社会组织引进急需的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在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社会组织中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优秀专业人才和专门引进的高端人才可破格评定职称, 让其进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真正成为社会组织的骨干和中坚。同时, 社会组织应以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急需为导向, 探索自主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之道, 扩大服务范围、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层次, 增强自身创造力、吸引力, 逐步形成创业吸纳、职业吸引、待遇留人的人才引进机制。
2.4 大学生就业观念向社会组织方向转变
当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尽管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 包括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大学生就业仍旧困难重重。然而, 就业市场并没有饱和, 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 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可与学校一起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社会工作的知识普及与就业辅导和培训, 同时需要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鼓励引导更多高素质大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 让他们取得合理收入和职业发展的满足感, 树立服务社会的良好价值观。同时也能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走上更加专业化, 职业化的道路。
摘要: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 大学生就业问题尤显突出。尽管国家从政策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但未能够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和自治性的民间社团组织, 吸纳就业的有一定的空间, 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可发挥巨大作用。
关键词:社会组织,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永和.上海社会组织积极为促进就业作贡献[J].社团管理研究, 2009, 4.
[2]袁程绪.加快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改革, 2009, 8.
[3]艾小婧.大学就业服务体系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0, 3.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5
内蒙古高校指导毕业生调整心态应对就业压力
。面对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实际,各高校纷纷开展多种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调整好心态,正确应对就业压力,
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本次大学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据了解,受金融危机和企业减员等因素影响,与去年相比,区外用人单位减少了二分之一,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内蒙古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雷立钧说,高校应一方面积极组织联系用人单位,为毕业生采集和提供用人信息,一方面结合形势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家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制定符合实际的择业规划,以正确心态应对就业问题。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6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6所高校824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较为理想,但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就业的比例较低。毕业生就业较多的部门依次为学校、企业、公务员和街道。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在未来,这些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中从业的毕业生比例偏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25-03
Pres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n Graduates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in China
WANG Shu-hong, LI Jin-l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Abstract:By investigating, literature, interview, logic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studi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824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who graduate from 6 colleges 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eneral employment rate of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is satisfied, but the rate that graduates employed in social sports field is low. The order of departments that graduates are serving is school, enterprise, civil service and community department. In economic developed areas, the employment market for the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has already formed, and more than one half of the graduates are working in the business sports service place and related field; The demand of social sports talents will increase instantly in these areas. But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rate that graduates serving in social sports field is low; the employment market for the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still hasn't well formed.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graduates; employment
1998年,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在以后的10年中,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截止2007年6月,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达到173个[1]。这些院校中,绝大多数已经有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部分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也即将面临毕业。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这是每一个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系领导、教师和广大社会体育专业在校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门研究却非常少见,在一些相关研究中由于研究者研究角度及侧重点不同,无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分析、结论中,读者都难以从中清楚地看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研究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于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宏观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宁波大学近6届824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结果用EXCEL进行统计、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率 尽管我国现行就业率统计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衡量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时,就业率还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指标。部分高校近几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见表1:
表1 我国部分高校2003-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注:1) 表中山西大学2003-2006届就业人数根据毕业前夕签约情况整理而成,其中包括了读研和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2) 华南师大、首都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根据第五、第六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教育部公布的我国2003年、2004年、2005年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分别为83%、84%、81.7%。从表1可以看出,山西大学的2004届、2005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沈阳体育学院的2003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首都体育学院2004-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华南师范大学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来看,我们认为还是较为理想的。
2.2 毕业生去向 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去向是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适应程度的初次检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有以下四类:街道社区、商业性体育及相关服务领域、体育行政部门、教学与科研部门(与该专业相关)[3]。与此对应,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单位是街道和社区、体育经营及相关服务场所、体育局或文体局、与专业相关的学校或科研所。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见表2、表3,毕业生的总去向见图1:
表2 我国5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
注:表中数据根据课题组调查及第五、第六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表3 天津体育学院1999届~200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
注:该表引自全国第三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中张仲宝的《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与探讨》一文。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宁波大学、上海师大、天津体育学院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中,有1/4左右供职于一般企业,从事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调查结果显示:6所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领域工作的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5%。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如下特点与趋势:1) 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工作岗位上从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2)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去向在地区间差异较大。3) 毕业生业涉足较多的领域,从事的职业出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创业。
图1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去向
2.3 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最大的就业市场还是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指出,经过10年努力,我国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普遍建立体育指导站(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65万人以上。与规划中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口很大。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短时期内在群众性健身领域中不可能设立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这些指导员多是志愿者或兼职人员,日本、德国等国的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大多是由兼职或业余自愿者队伍组成。也就是说,公益性的社会体育领域中并没能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还是在商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及相关服务领域中。我国的体育产业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4],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还不发达,因此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还十分有限。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地区间差异很大。以2007年人均GDP为例,上海、北京人均GDP分别为65 473元和57 431元,而辽宁、山西人均GDP分别为24 645和16 143元[5]。上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了《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都把体育产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离不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人们的消费观念。2006年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针对首都经济的发展,将体育产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目标。北京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预计到后奥运经济时期,体育产业将占到北京市GDP的3%。[6]在国内与北京处于同样发展阶段的上海、深圳等城市,在“十一五”时期也将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和新的增长点。目前,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已经步入良性运行轨道,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社会体育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城市的商业性体育服务业将会出现旺盛的需求,因此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出现持续的增长。
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对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速度的规划要低于全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以山西省为例,省政府于2001年2月颁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把体育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又颁发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02]8号文件精神加快新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以促进山西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是,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人们消费观念。传统的消费观念在今天依然存在,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消费。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也是制约这些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较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沈阳体育学院考虑到本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岗位较少,于2004年把社会体育专业并入体育教育专业中。尽管中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但是通过分析山西大学近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趋势:在学校中就业的百分比逐年下降,而在商业性体育健身娱乐和相关场所中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这种趋势在2005届和2006届毕业生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的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街道、媒体、部队工作,也有部分人读研、出国深造、西部支教或自己创业。其中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如山西大学2004届毕业生中有3人选择创业——自己开店,有8人(占总人数的26 .7%)读研。首都体育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和在街道工作的比例较大。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够从激烈的公务员考试和“街道干部“、“村官”选拔中脱颖而出,足以证明他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接受大学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成长经历,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专业对口”,而是选择能够进行自我实现的职业和岗位。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特定的优势,他们外在形象气质好,乐观自信、善于交际,特别是在参军、警察岗位公务员考试中在体能与运动技能方面具备专业优势。如何拓展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专业以外其他领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一个值得各高校重视的问题[7-1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较为理想,但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就业的比例较低(约35%)。毕业生去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就业较多的部门依次为学校(31.3%)、企业(30.1%)、公务员和街道(14.4%)。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在体育产业部门,受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并且在地区间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中从业的比例偏低,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
3.2 建议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公布新办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根据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加强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宏观调控。经济发达地区在未来几年可以考虑适度增加招生规模,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要严格控制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点和招生规模,以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课程建设,增设一些应用性课程,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在其它领域和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重视对新办专业的研究,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对工作环境、收入、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满意度,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促进专业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35-139.
[2] 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树宏,李金龙.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及规模态势及存在问题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11-1313.
[4] 孙彦,李春玲,崔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61-163.
[5] 中国31省市区新经济实力排行榜.http//:www.business.sohu.com.
[6]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http//: www.bjoe.gov.cn.
[7] 张仲宝.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与探讨[C].全国第三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
[8] 赵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十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125.
[9] 曹可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交流材料[C].全国第五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
[10] 童莹娟.宁波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6):99-102.
[11] 郭亦农.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
[12] 刘善云,刘保华,仇丽琴,等.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31-1533.
[13] 汪元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974-975.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7
一、高职医学院校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家庭背景
从就业家庭背景来看, 高职医学院校困难家庭毕业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通过我们的调查, 约82%的贫困生来自农村, 约7%的贫困生来自于城市低保户, 约11%的贫困生来自城市低保边缘户。在这些困难家庭中, 父母是农民的约占78%, 单亲家庭的约占25%, 抚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约占1 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高职医学院校困难家庭毕业生社会关系单一, 即没有可依靠的“人脉”, 这就更使他们缺乏有效的就业信息资源, 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成本, 个人夙愿和家庭寄托, 以及客观上存在的不利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职医学院校困难家庭学生就业困难, 同时, 对它们的就业心理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高职医学院校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在毕业后, 心中最期待的未来展望就是拥有一份好的工作, 如此一来不但能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减轻父母生活压力, 同时也能让自己未来的生活稳定、逐渐实现人生目标。但是,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就业情况不尽理想, 使他们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极大差异, 空有理想但无法实践的无奈与无助, 在又找不到合适的协助管道下, 压力不断地累积逐渐产生心理障碍。王洪才, 韩文秀两位学者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向度研究》中提到:“在大众化时代, 个体对高等教育需求容易异化为对精英符号的追求, 即对学历、文凭本身的追求, 这些都是精英时代打下的烙印。在经济不发达时代, 成为精英是克服物质条件限制的一揽子式的解决方案, 这时, 精英符号具有无穷的魅力, 因为精英就意味着优越的社会地位, 意味着告别贫穷的烦扰;当社会经济积累达到一定程度, 有可能使高等教育变成一种普通化的权利时, 高等教育与精英符号直接联结才开始松动, 因此, 此时进入高等教育不再是成为精英的唯一条件……, 这是一个痛苦的精神嬗变的过程”。
高职医学院校困难家庭的毕业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有用之才, 对国家社会及家庭尽一份心力, 但是在空有理想的亮丽躯壳下却不得不面对“大学毕业与职场精英不是等号”的现状;同时, 由于对实际社会就业情况的一知半解、就业信息的捕风捉影, 消极悲观的小道消息到处流窜, 而引起的就业恐慌, 更使他们对未来前途感到忧虑与恐慌。这种忧虑使他们心理压力与日激增。学生们只肤浅的看到许多用人单位标出的“全日制本科”的用人基线, 却看不到这些获聘的人除了本身学历以外, 是如何精益求精对自我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符合职场需求;他们只看到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低端岗位的下岗失业人员、中学 (中专、中职) 毕业生、农民工的薪酬几乎与大学生持平, 却看不到自己受过专业教育的可持续竞争力与未来发展潜力;他们只看到个别毕业生因为找不到满意的职缺, 情愿继续待业一等再等, 却不明白先就业累积职场经验, 日后再择业的道理。这些偏激、消极的态度, 让他们眼光短浅, 蒙蔽了自我, 甚至怀疑自身的存在价值, 甚至埋怨社会现实不公平, 在如此的低迷氛围的环境下产生自卑、焦虑、抑郁、偏激, 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我封闭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高职医学院校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
1、压力的概念分析
如何理解“压力”这个概念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 压力是对精神和肉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也就是说精神承受力是产生压力的一个因素, 对压力度的掌控就很重要。压力过度就会带来一定的生理及心理的不良后果。压力对人的心理会产生有益的或有害的影响。“压力过度产生的有害的心理影响包括对思考和理解的影响 (认知影响) , 对感情、情感和性格的影响 (情感影响) 以及对认知和情感的等同影响 (综合行为影响) 。”心理成因是高职医学院校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因此我们也侧重分析了高职医学院校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的心理成因。
2、就业压力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高职医学院校困难家庭毕业生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1) 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动力不足、毅力不强。有些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从未设计与规划过, 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 应该选择什么。有些学生每年都获得奖学金, 在学校里是优秀生, 可是往往是这种优秀生走入社会时却是一无是处, 给自身的就业造成压力。
2) 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根据调查, 大多数困难家庭学生性格孤僻, 不爱说话, 往往总是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将自己的想法隐藏深处, 而我们的那种“喂饭式”和“应试式”的教育模式, 久而久之造成了部分学生缺乏基本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3) 情感问题。走进大学生活, 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走向成熟, 异性相吸, 谈恋爱成为学生在校园里的一种定律, 然而, 对于还未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 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择业观, 家庭背景、地域条件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会使学生在情感问题上偏离轨道, 如果没有人正确的予以引导, 还有可能出现不该发生的惨剧, 因此感情压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压力。而困难家庭学生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总有低人一等的心理想法, 在情感问题上更容易出现偏激。如果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 也会导致学生患上心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其次是就业环境, 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成长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其中还包括市场竞争环境、企业 (公司) 环境、职业环境。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许多学生都向本科生, 研究生方向发展, 相对的专科生的人数在减少, 这也就相应的为我们提供了方便, 减轻了竞争压力。但对于高职院校困难家庭的毕业生来说, 选择及时就业不仅会省去一笔不小的升学费用, 同时还会使家庭经济状况有所缓解,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 他们的就业压力同样是巨大的。
三、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1、增强求职择业指导工作
要进一步关注毕业生就业前的求职择业。开设求职择业指导的有关课程, 同时帮助困难家庭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使他们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 转变择业观念, 强化竞争意识, 积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 积极投入到自主择业的行列。在进行求职择业指导工作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因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就业教育与指导的灵魂。在指导过程中, 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毕业生就业成败的实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取专题讲座、就业咨询、座谈讨论、模拟面试、心理测试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增强教育效果, 努力实现融素质教育、就业咨询、能力培养于一体。
2、加强困难家庭毕业生个体就业的心理辅导
困难家庭毕业生是否能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 还取决于他是否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掌握求职心理与艺术, 更好地就业。学校应该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 在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中, 了解困难家庭毕业生所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 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冲突, 迅速消除心理误区, 有效排除心理障碍, 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
摘要:通过分析研究高职医学院校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心理状态, 找出造成其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 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有指导性意义。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8
1 为什么对未来职业技能人才的就业产生担忧?
1.1 迅猛扩招导致职业技能人才素质下降。
最近几年就业市场对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需求壮大, 但随着职业技能学校的迅猛扩招, 而各个院校对招生学生要求条件各不相同, 导致学生自身素质差异很大。尤其一些短期培训学校不注重教学实质, 只讲求学生尽快拿到技能鉴定证书而不顾学生是否有真正的技能本领。如果这样一批拿到所谓具备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证书”的毕业生进入就业企业, 会使就业企业对此类毕业生从事技能工作失去信心, 也会影响后续毕业生的就业, 给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未来的就业造成压力。
1.2 职业技能学校由于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缺和教学质量下降。
目前, 很多职业技能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没有跟上,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幅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缺和教学质量下降, 必然会造成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相应降低, 从而影响职业技能毕业生的就业。由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各项操作技能不能达到工作要求, 现在就有很多企业对进入企业的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再进行二次培训以达到企业对员工岗位的要求。
1.3 盲目跟从热门专业而导致人才过剩。
现在一些职业技能学校为了追求招生数量而盲目开设市场需求热门的专业, 不考虑学校实质是否具有相对应专业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可能会造成部分专业的职业技能毕业生需求过剩和部分职业技能毕业生达不到所具有的本专业的技能操作能力。等到这些培养出来的“热门专业”的学生真正全部涌向市场时, 才发现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早就过剩了。
2 职业技能学校的扩招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影响
2.1 职业技能学校的扩招会造成技能操作人员“过剩”。
目前, 各大企业对技能操作人员需求还是很大, 但随着企业用工人员的稳定会导致部分岗位饱和, 那么势必有些技能操作岗位的用工数量会大幅减少, 从而使某些专业技能毕业生毕业后无就业岗位。
2.2 职业技能学校的扩招使“热门专业”也变成“就业冷门”。
由于部分专业前几年就业情况较好, 如果不针对未来实际就业需求而连续几年扩招并且学生及家长又青睐于热门专业等原因, 致使毕业生总数急剧增加, 而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又远赶不上该专业对技能操作人员总数的增长, 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供大于求, 就业率就会呈下降的趋势。
3 如何应对职业技能人才未来就业压力
3.1 适时帮助学生合理选择专业, 不盲目跟从“热门”专业。
单从名称上看, 新增专业和热门专业会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然而从历年的就业情况分析, 学生眼中的新专业、热专业也并不都是就业最好的专业。尤其“热门”专业因为招生人数过多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尽管有些行业一直很“热门”但这些行业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技术更新也是极快, 对从业者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而对于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应该适时把眼光投向比较有潜力的行业, 这样, 既可以“抢”到好的就业岗位, 又可以增加获得职业“升值”的可能, 一些偏“冷门”的就业岗位也会对未来发展提供更大的扩展空间。职业技能学校在招生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填报好专业, 要真正清楚自己的兴趣及专长, 分析自己究竟适合从事哪方面的技能操作工作, 尽量选报适合自己的专业。
3.2 职业技能学校应苦练“内功”,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虽然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会受到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变化所带来的考验, 但只要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处理好不断扩招过程中“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那么, 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依然会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社会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仍将是十分可观。职业技能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只要自身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没有问题, 就不会供大于求。学校只要苦练好“内功”, 就可从容地面对就业市场所带来的新挑战。虽然能预见今后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有所增大, 但只要职业技能学校注重修炼“内功”, 特别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仍将比较乐观。
3.3 职业技能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调整学生就业心态。
由于就业市场对毕业生持续的供不应求, 所以职业技能学校普遍比较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在不少职业技能学校, 由于毕业生就业机会多, 所以不少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也比较高与很多大学生基本相当, 甚至月薪2000元以下的工作都不想干;另一方面,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一些社会需求量大的岗位也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做。比如高素质的年轻保姆等职业就极少有学生愿意做。企业招聘毕业生, 其根本的目标是为企业扩充人才队伍,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其对毕业生的短期目标是能快速适应企业, 长期目标就是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推动力。毕业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进行人员招聘看重的是你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因此, 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 除了要把自己的期望值调整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 不断的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提升就业力。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职业技能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不但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地调整就业心态, 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让其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职业技能毕业生刚从校园迈入社会, 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和憧憬, 这是好事, 但必须面对现实, 面对眼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职业技能学校毕业生应该在思想上就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要正确审视自己, 做好自身定位, 不要好高骛远, 也不要贪大求全, 把求职目标设定在较低档次上, 这样往往会使自己更容易适应社会, 适应环境, 成功就业的概率反而会更高。
3.4 职业技能学校应根据就业市场适当调整所设专业及招生数量。
职业技能学校在面临就业市场应该能冷静分析, 正确面对当今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热衷”;根据自身学校办学优势和特点开设专业, 不盲目跟从“热门”专业;在对待生源骤增的情况下不盲目扩招, 而是根据学校办学能力及条件适当进行招生。
3.5 职业技能学校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开展推荐就业。
职业技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充分开展更加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活动, 不要仅仅局限于毕业班的学生, 应该广泛开展人才测评工作, 为学生就业前的个人定位提供参考。在校园内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与信息发布的宣传栏, 多邀请企业界人士到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广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活动等。动员和鼓励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拓展学生就业指导的更大空间。开展订单式培养,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积极推进校企结合, 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 真正做到企业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把企业作为其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近年来, 职业技能型毕业生数量骤增和职业技能型毕业生面对就业市场与高校人才的竞争, 对未来职业技能人才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如何应对未来就业压力使毕业生能顺利达到就业, 应该是职业技能学校目前应该面对的一个问题。只要职业技能学校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能从容面对就业压力。
摘要:目前就业市场对技能操作人员的需求量导致职业技能学校连年扩招, 势必对未来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压力, 也势必影响到未来的就业市场, 如何应对职业技能人才未来就业压力也应该是目前各职业技能学校应该正面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扩招,就业市场影响,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祝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调试[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8 (13) :54.
[2]刘柯, 韩毅宏.当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可行性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7, 12 (6) .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9
一、大学就业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
2011年2月22日, 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在这次座谈会上,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堃指出: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可在离校后半年至一年内实现就业, 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部分专业和一些特殊群体是就业的难点。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 但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现行就业管理体系和服务能力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要,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比较简单。高校毕业生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缺乏有机衔接, 就业统计和服务管理难度较大。
严峻的就业形势, 激烈的就业竞争, 滞后的就业管理与服务致使当代大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这种状况必将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就业。近年来, 就业心理压力不仅对毕业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 而且发展到大一新生入学后就感受到这种压力, 从而影响其四年或三年的学习、生活, 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方面。
应该说, 从填报高考志愿时, 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就已经有了初步的选择。在大学学习期间, 随着年级的增高, 大学生会越来越关心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自己所具备的就业能力等问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 过于理想化, 心理期望值过高等心理误区。相关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水平在大四年级上学期, 尤其是每年的10月至12月份最高。这是因为国内大多数高校会在每年的10、11、12月份组织筹办招聘会, 各企事业单位大多也会在这段时间对外公布招聘信息、组织面试、签订就业协议, 学校、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也密切关注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受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影响, 此时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会更大, 受到的心理影响也会更大。而到临近毕业的五六月份, 多数大学生已经落实了单位, 还有一部分人在等待面试通知。其余的大学生即使还没有确定工作单位, 其心态至少在就业竞争过程中也逐渐趋于平和。因此, 高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应格外重视大学生在大四上学期时的就业心理压力问题。
二、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的三点建议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 不但对自身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利影响, 还会影响到求职就业, 甚至将消极情绪蔓延至今后的家庭生活和其所从事的工作, 从而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的困扰, 我们应积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所谓社会支持, 是指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个体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是使个体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联系所体验到的安慰、帮助或信息。一般包括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支持等四个方面。为了构建更加完善和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体系, 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 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订促进大学生人才市场良性发展的相应法规, 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就业市场和就业保护机制。法律政策调控是就业市场宏观调控最基本的手段。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劳动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和办法, 为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必须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 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实施就业援助, 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托底安置;要认真落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规定, 维护公平就业权利。
此外, 应建立大学生人才市场的中介组织并逐步完善大学生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的功能;建立和完善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审批制度, 明确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条件和审批程序, 提高毕业生交流大会的实际效果。
其次, 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媒体的作用。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众多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今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信息时代, 应充分发挥社会媒体传播快、覆盖广、影响深刻的特点, 一方面, 加强就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并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 构建起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人才市场机构之间、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另一方面, 采取灵活的措施, 开展就业教育, 使大学生们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 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掌握规划自己职业方向和目标的技巧, 从而进行合理的人生定位, 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 适应现实社会, 实现职业理想。
总之, 各种社会媒体应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创办形式活泼新颖, 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 能真实、全面、及时传递大学生们所迫切需要的就业信息和知识的节目,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同时, 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 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 大学生应提高自我效能感, 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有效地控制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信心, 是一种主观的自我感受。大学生要想实现理想就业, 除了社会关注、学校指导、家庭支持外, 他们自己也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大学四年中, 学生要早做准备, 提升自身素质;求职过程中要对自己合理定位, 对就业环境准确判断, 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面对困难要积极应对, 不能退缩逃避;利用合理的社会支持网络使自己的就业过程更加顺利。
摘要:严峻的就业形势, 激烈的就业竞争, 滞后的就业管理与服务, 致使当代大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水平在大四年级上学期, 尤其是每年的10月至12月份最高。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的困扰, 我们应积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为此, 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媒体的作用;大学生应提高自我效能感, 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宋专茂.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姜继红.高校毕业生就业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
[3]谢守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蔡养泉, 田海花.8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 .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10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的增大, 传统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安排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对毕业设计 (论文) 改革的呼声时有出现, 高校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究竟该如何改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尝试对高就业压力背景下毕业设计 (论文) 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1 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本科生增长较快与指导教师不足之间的矛盾
1999年开始, 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1998年, 我国高校总共招生108万人, 到了2006年, 招生人数已经达到506万人, 是1998年的4.68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师生比也发生了变化, 据统计, 1995年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为1:9.83, 2006年的师生比达到1:17.93, 其中, 2002年的师生比达到最高水平, 为1:19, 这一比例远高于专家提出的发达国家最佳师生比1:14。
招生人数规模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 指导教师时间、精力有限, 指导学生人数越多, 分配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 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
1.2 找工作与毕业设计 (论文) 时间冲突的矛盾
按照传统惯例, 毕业设计 (论文) 一般都安排在第八学期, 而这一时间段也恰好是就业的关键时期。进入大四, 除了极少数毕业生能在第七学期找到合适的工作外, 大部分学生都要面临找工作。到了6月, 部分教师考虑到学生毕业和就业, 不得不降低标准, 向学生妥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对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毕业设计 (论文) 的高要求与学生相关经验不足之间的矛盾
毕业设计 (论文) 作为一项初具独创性的科研工作, 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严格的要求, 对于大部分没有真正从事过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经验缺乏。调查显示, 不少学生在毕业设计初期确定选题后根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下手, 没有及时和指导教师沟通, 等到有了初步成果后, 指导教师却发现实验方式或格式规范完全不符合有关要求, 整个毕业设计 (论文) 都要修改甚至要重新来过, 这对临近毕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相关经验不足, 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 (论文) 的工作效率, 在某种意义上也降低了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
1.4 教师的高期望与学生积极性不足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名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老师, 教师希望学生有一定独立科研能力和积极性, 能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但是从实际调查数据看, 只有27.4%的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设计 (论文) , 并尽力取得好的成绩, 其他学生则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投入太多精力来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 其中, 有47%的学生表示较重视, 但是没有足够精力去取得好成绩, 更有24.5%的学生是抱着“只要能过关不影响毕业就行”的态度。由此可见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表现是不能让指导教师满意的。
1.5 指导教师工作考核标准与实际付出不成正比的矛盾
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量计算时, 基本上是以学生人数为依据的,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假如所有的学生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话, 以最终论文成绩为标准评判教师的工作付出无疑是最公平的方式, 然而事实上, 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自觉性高的学生我们姑且称之为“优秀生”;相反, 专业基础一般、科研能力欠缺或自觉性不强的学生称之为“普通生”。“优秀生”指导起来得心应手, 往往花较少的精力就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果, 而“普通生”往往需要指导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 而结果却不一定能很好。由于这种付出和产出的不成正比, 导致很多教师更喜欢多指导几个“优秀生”, 也不愿指导“普通生”。
2 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的建议
就业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意义重大, 无论是政府、学校都把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然而高就业压力对毕业设计 (论文) 的冲击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如何在高就业压力背景下做好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是各个高校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 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既不能墨守成规, 一直延续以前的做法, 也不能过于激进, 否定它的价值。调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 (论文) 还是有必要的, 50%的学生重视毕业设计 (论文) , 但是没有精力认真完成。由此可见, 开展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还是有必要的, 只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来确保其整体质量。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 除了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对毕业设计 (论文) 进行规范化管理外, 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对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进行灵活调整, 以多样、灵活、人性化的方式适应当前的形势。结合我校实际, 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2.1 对毕业设计 (论文) 时间安排进行调整
目前毕业设计 (论文) 时间安排大致为:在第七学期中期 (11月份) 启动, 要求在学期末 (1月份左右) 把选题发到学生手中, 第八学期初 (3月初) 开题, 5月份答辩, 6月中旬完成二辩工作, 时间安排比较紧凑。
如果对毕业设计 (论文) 时间进行调整, 安排在什么时间更为合适?对2009届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学生意向主要集中在第六、第七、第八三个学期, 其中14.5%倾向于第六学期, 43.2%的学生倾向于第七学期, 19.6%的学生倾向于第八学期, 由此可见, 第七学期相对合理一些。毕业设计 (论文) 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对于在一辩、二辩中未能达到毕业设计要求的学生可以在第八学期进行三辩, 这样就有足够的修改时间, 从而减少因为指导老师怕影响学生毕业和就业而被迫降低毕业设计 (论文) 标准的现象。
2.2 分批指导, 解决指导教师一次性指导任务过重的问题
目前可以通过错开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安排时间, 指导教师分批进行指导的方式缓解指导压力。具体而言, 对于部分指导教师紧缺的专业, 毕业设计可以按照班级或自愿的方式进行分批, 第一批在第六学期期末启动, 第七学期完成, 第二批在第七学期中间启动, 第八学期完成。
2.3 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启动初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工作
调查显示, 学生在毕业设计 (论文) 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没有相关工作经验、选题难度较大、相关文献资料少、时间精力不够。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占了23.6%, 是比例最高的一个。大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 (论文) 初期会有一个迷惘期, 部分学生因为不懂得规范, 做了很多无用功,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针对这一问题, 建议在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开始时对学生进行相关工作的简单辅导。调查显示, 68.6%的学生认为该项辅导很有必要, 20.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4%的学生不清楚, 只有5.7%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这说明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 相关工作的简单辅导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了避免该项工作流于形式, 辅导方案一定要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最好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辅导方案。对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辅导可以采取两种途径, 一是按照专业特点, 由富有指导工作经验的老师做一个专题讲座, 把毕业设计 (论文) 全部流程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梳理, 把每个步骤环节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一一讲解给学生;二是可以按照专业编写一个毕业设计 (论文) 常见问题警示册, 由本专业指导老师把近几年毕业设计 (论文) 中最常见的问题归纳整理, 以醒目的方式印刷出来, 在毕业设计 (论文) 启动时发给每一个学生, 并由老师进行简单讲解, 使学生尽量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2.4 完善指导教师工作考核机制
如前文所述, 由于指导教师工作付出和收获的不成正比,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建议学校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 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2.5 条件成熟的专业可以考虑出台毕业设计 (论文) 多样化的制度
毕业设计 (论文) 是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的途径, 是一种手段, 并非最终目的。既然是手段, 就应该有可替代性。教学模式改革不只包括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也应该进行大胆的探索。建议在条件成熟的专业中试行多样化的毕业设计 (论文) 制度, 制定相关规范要求和评价标准, 允许学生用其他同等形式的成果来替代该学分, 经专业组织专家认定, 学校核准后获得相关学分, 以此作为常规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有益补充。
3 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扩招带来的高就业压力也是当前各高校必须要面对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保证毕业设计 (论文) 整体质量的前提下, 采取更多样、更灵活、更高效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 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摘要:高校扩招导致的高就业压力给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如何在高就业压力背景下做好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采用调查分析的研究方法, 对毕业设计 (论文) 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就业,毕业设计,对策
参考文献
[1]曹建文, 魏新莉.本科毕业设计的问题及其改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72-90.
[2]唐湘宁, 华维慧.对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模式创新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198-199.
[3]楼盛华.浙江省高校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抽评结果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4) :121-124.
[4]程航东, 靳永铭等.严格管理努力探索不断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9) :72-74.
[5]呼汉卫, 刘正远, 张茂仁, 陈阿梅.保证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394-396.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就业 预警机制
[作者简介]刘伟(1964- ),男,江西永新人,井冈山学院数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杨芳(1971- ),女,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学院团委,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研究。(江西 吉安 34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SZ0723)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49-02
一、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毕业生自身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第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从子女能否考上大学向上大学后能否顺利就业转变,可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可以确保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就业问题不解决会使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荒废,对社会造成知识、人才的极大浪费。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大学生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人力资源,他们的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第四,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家长的积极性就会严重受挫,学生就会悲观失望,厌学情绪日增,从而影响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等管理制度对参与市场的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等各方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市场“交易”秩序还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未明确提出保护公平竞争的手段;对市场中协议书的签订、违约的制裁、纠纷的仲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无明确规定或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制度不健全,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成本。
2.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不公平现象。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实现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存在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就业政策、选人机制、人才消费、权力腐败等方面。如各省市在接纳毕业生时不同就业政策的限制;部分国有单位人情用人、关系用人、任人唯亲;个别用人单位存在 “女生免谈”等不合理现象。相关调查结果也显示,有98.4%的高校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使得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大规模待业大学生群体出现,将会极大地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高校毕业生供求存在局部性、结构性失衡。我国高等教育刚刚步入大众化阶段,同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相比,目前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与此同时,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与本校名称相匹配的专业模式,有本校的专业特色,但专业的设置有相当数量不能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少高校不是根据社会需求办学,而是片面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师资情况进行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设置,一些高校对于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办学还不适应,忽视市场行情走向,结果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和人才规格设计缺乏市场导向,带有很大盲目性,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不接轨,造成人才产品不能“适销对路”。
4.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失信行为。诚信就业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部分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出现了种种失信行为:一些用人单位提供虚假承诺;一些单位虚构注册资金、隶属关系、营利状况等相关信息;个别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盘剥、侵占毕业生的劳动成果;高校在推荐毕业生时为了提高就业率,有意帮助学生拔高形象,隐瞒一些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毕业生制造虚假的自荐材料,夸大有利信息,隐瞒不利信息;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充分考虑,出现恶意毁约现象。这些失信现象,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也制约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就是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常情况进行迅速探测,分析其影响及影响程度,判断其发展的趋势及变化,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提出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从而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目的就在于使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之间在有序、透明、公平、公正、诚信的环境下实现各自的目的,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更多、机制更灵活、渠道更宽广,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政策引导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预警机制。一是政策保障。要完善和落实自上而下的就业政策,使其保持一致性、连续性,科学性。各级政府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保障可行的各项政策,如制定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制定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制定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有关政策等,保证就业渠道畅通。二是行政管理。通过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为高校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指导,控制与市场不接轨专业的招生。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消除各地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设置的各种壁垒政策,让所有毕业生能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就业。三是信息服务。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是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促进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相适应的联动机制。以上政策、管理和服务一旦建立,政府就要加强实施和监督,使之真正落到实处,要经常进行调研和跟踪,对于没有按政策执行的,要进行准确、快捷的预警;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又无具体的法律和政策的,也要及时进行警报,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政策上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市场导向与高校自主相结合的预警机制。一是加强市场研究,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市场既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高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设计等都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而定,同时,其人才产品又要服务于市场、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因此,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学校的整体运行,确保办学方向的科学性、先导性和前瞻性。二是找准目标市场,搞好市场定位。高校应在深入的市场研究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要求做好专业规划和人才规格设计,全力塑造自身品牌特色,形成差异优势,从而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形成各行其道、各站其位、各就其业、各司其职的有序局面。对不同教育形式、同种教育形式的不同院校之间相互挤占就业市场的混乱现象要及时进行预警,亮出黄牌。三是树立现代信息观念,建立信息情报系统。高校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灵敏的信息情报系统,准确、及时获取并有效利用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各种信息资源,保证高校在市场竞争中“耳聪目明”、正确决策。高校要对劳动力需求进行预测,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及时掌握就业市场的情况,对于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预警,保证为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和竞聘机会,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下就业。
3.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预警机制。一是把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量的大小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在进行预警的过程中,对于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要压缩甚至分年度招生,对于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要积极引进师资,加大培养力度,保证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在社会各层面充分就业。二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分析其动态信息,掌握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规格,要将教育周期相对较长的特性与市场需求短期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适应市场变化。三是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按照社会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四是树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质量理念。注意及时总结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影响到人才质量的大问题,哪个专业的人才质量有问题,哪个专业的教学质量有问题,要及时进行预警,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五是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预警机制。就业率能综合反映所设专业、专业规模、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对由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因素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学校和专业,应减少其招生规模甚至停止招生。
4.建立诚实守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预警机制。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必须抓紧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诚实守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预警体系。一是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监督体系,加强对各类就业市场的监管,其中包括监测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状况,并进行准确、快捷地评估,一旦用人单位、高校、学生失信便由系统发出预警警报。二是建立失信的惩治机制。用人单位、高校、学生在招聘、推荐、自荐等各个环节中严格要求,对于有失信行为的一方,及时予以曝光进行预警。三是建立诚信档案。一方面可对诚信缺失的毕业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实行登记制度,为此,主管部门可以开通专线举报电话、专门的举报网站;另一方面,对于诚实守信的学校和用人单位不定期地在媒体上公布、表扬,而对于那些失信者,也通过媒体予以曝光,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同时进行预警。四是建立校内信用体系。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为毕业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比如高校可以在恶意毁约毕业生的推荐材料上加注其毁约记录,制作《诚信简历》和《诚信推荐信》。与此同时,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如开设诚信教育课堂、设立诚信奖惩制度等,帮助学生树立并强化诚信意识,促进他们诚信就业。
[参考文献]
[1]杨翠华.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完善与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2001(2).
[2]杜梅萍.中国面临的就业形势与必然选择[J].前线,2003(4).
[3]梅清华.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1).
[4]李莉.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4(2).
[5]张丽萍.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及服务体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4(3).
[6]孙江林.守住诚信的底线[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6).
【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学论文】推荐阅读:
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06-11
毕业生灵活就业论文07-05
毕业生就业难论文07-05
毕业生就业形势论文07-10
会计毕业生就业论文10-29
关于毕业生就业论文07-28
法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论文10-16
毕业生就业市场论文10-20
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论文10-20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