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

2024-05-17

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精选12篇)

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 篇1

0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和增幅达到了历史新高,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近660万,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步维艰。但同时也看到,在这样庞大的就业大军中,学生党员的就业情况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他们以高尚的思想觉悟和优秀的学习成绩,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也获得了比普通大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分析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党员毕业生在就业率、就业层次就业质量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党员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大企业就业以及考研、考公务员的比例都相对较高。这就给学校党建和就业工作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1 发挥高校毕业生党员优势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也日益显现,就业工作仅靠学校就业部门、系部老师、辅导员作为是远远不够的。毕业生党员作为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走向社会后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其就业状况对整个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

1.1 毕业生党员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党员来说,从入学以来,他们就在学习、工作、素质提高等各方面付出了比普通同学更多的努力,他们急切的希望自己的努力成果用于实践、回报于社会、报效于国家。

1.2 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的需要

毕业生党员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榜样作用、工作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在就业中,只有发挥毕业生党员的优势,提升其就业层次、就业质量,并积极鼓励其服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进而改善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中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的现状,才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1.3 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就业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输送给社会的“产品”是否被社会广泛认可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源,而生源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学生就谈不上发展。目前,许多省份已经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纳为审批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依据之一,并将之与学校招生计划安排挂钩,对于就业率偏低的高校,将相应扣减其招生计划。毕业生党员就业质量的好坏、工作层次的高低以及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的好坏,都将会直接影响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质量评价,做好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工作,对普通毕业生的就业具有较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2 毕业生党员的优势

2.1 综合素质过硬,用人单位认同

大学生党员经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培养和严格考察,他们作为党内的新生力量和大学生中的骨干,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中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综合素质过硬,综合素质正是影响就业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把是否为党员作为选拔人才的首要条件,甚至把党员作为必要的录用条件之一。从就业统计工作结果来看,学生党员都能够较早的落实就业单位,在后续的用人单位反馈工作中,学生党员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快脱颖而出,除了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之外已经逐渐成为各战线的骨干力量。

2.2 工作经验丰富,就业倾向积极

大学生党员一般都在学校各级社团、学生会,班集体中担任一定职务,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管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因此,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方面都强于一般同学。学生党员推荐的比例较高,录取机会也大。

2.3 感恩之情深厚,就业反馈持久

学生党员的特殊培养,增进了党员对学校的感恩之情。有的党员毕业生事业小有成就以后,主动与母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吸收尽可能多的母校毕业生去自己单位就业。有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他们扎实的专业基础、端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谦虚谨慎、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等,为母校赢得了一个好口碑,使得用人单位愿意继续接收母校的学生。

3 发挥毕业生党员优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

3.1 在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对青年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职业生涯意识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及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形成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1)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自我分析、自我潜能的开发,还可以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还可以培养学生实现计划的技能和素养。因此,在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的优势,提升就业竞争力。

3.2 建立毕业生党员参与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3.2.1 建立毕业生党员信息库

建立毕业生党员信息库有利于随时统计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基本情况以及就业率、就业层次等,为学校党建和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准确的推荐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提高推荐的成功率,从而大大提高就业率。

3.2.2 调动毕业生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毕业生党员品学兼优、工作能力强、服务意识浓厚,他们愿意也更有能力、有时间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教师要调动毕业生党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与他们沟通交流,鼓励其深入普通同学之中,帮助同学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从而提升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

3.2.3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毕业生党员是老师开展学生工作的好帮手。毕业生党员的生活更贴近同学,教师可以发挥党员的群众连带作用,让毕业生党员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得就业工作更加顺畅高效。

3.3 将党员参与就业工作系统化、制度化

学校组织部门和就业指导中心应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全面推动毕业生党建和就业工作的结合和开展,以毕业生党建为组织基础,根据毕业生党员的特点,建立党员就业促进小组,并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对毕业生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建立党员就业档案,加强对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形成毕业生党员促进就业的长效、可持续的机制,以先进党员就业研讨会、优秀党员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

3.4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在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培训、参观、交流等形式对学生党员干部进行综合素质培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职业提前体验和认知。针对就业,学校就业和党建部门可以积极邀请校内外职业咨询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优秀校友为毕业生进行应聘、求职等就业指导讲座,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技巧的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应聘的各方面准备,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摘要:当前,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而大学生就业更是关系到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事。党员大学生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中坚力量,其就业工作对高校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发挥毕业生党员优势的意义;高校毕业生党员的优势;如何发挥毕业生党员的优势,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动高校整体就业等几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毕业生党员,优势,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齐卫平.高校党员先进性建设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2]郝利鹏.浅谈新时期高校党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文教资料,2008,(01).

[3]胡文淑.高校毕业生党建和就业双赢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01).

[4]李正军,文春风.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

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 篇2

20XX年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教育部、人社部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完成20XX届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确保就业率在98%以上。

2、开展20XX届毕业生就业预订工作。年内预订率达到80%以上。实现就业质量和毕业生满意度双提高。

3、争创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4、扩大省内外就业基地。争取再签订10个以上就业及实习实训基地。

三、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1、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组织一次全院学生参与网上职业测评活动,并与院团委联合举办院第五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2、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一是开好就业指导课,发挥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择业创业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邀请企业界和毕业生成才典型来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举办2场报告会;三是发挥“安徽就业联盟”的作用,利用覆盖全国高校的校园课程点播系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创业辅导等一系列培训,满足大学生集体收看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四是加强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指导,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择业,同时加大对学院大学生创业协会的指导的力度,发挥大学生创业协会在自主创业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3、加强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的指导。指导学生填写自荐材料,并进行检查、评比;计划组织“三分钟自我介绍演讲比赛”、“模拟招聘”等一系列活动,加强求职技巧的培养;组织学生到六安、合肥、芜湖等地人才市场观摩、参与人才招聘,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市场需求。

4、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与服务,直接听取和解答“双困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需求与疑问,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

5、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选拔、培养。有计划地组织职业指导人员外出学习培训,逐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

(二)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1、大力开拓就业市场,进一步扩大毕业生就业推荐网络。立足省内市场,以“长江三角洲”为重点,组织人员开展毕业生推荐、就业市场建设与调研工作,努力构建稳定的覆盖全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2、加强网络就业市场建设力度。以“安徽就业联盟”为主阵地,加强网络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在“安徽就业联盟”网站上发布学生个人、学院毕业生资源信息,开辟网上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

3、加强对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引导,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4、充分调动全体就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动全体教职员工,通过校友会、同学会等渠道,充分挖掘往届毕业生资源信息,利用他们的工作关系和人脉资源,进一步扩大就业网络。

5、切实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开发订单式培养单位。力争在20XX年创建10个以上就业及实习实训基地,并签订合作协议书。

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 篇3

一、加强领导统筹,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系两级就业工作体系。学校党委书记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业务部门,加强工作统筹,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就业工作的合力。学校在制定《200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2008届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意见》等就业政策和工作办法的基础上,抓紧研判2009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拟定新的就业方案。各院系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院系所重要工作来抓。各院系所建立覆盖所有毕业生的联系平台,深入调查了解本院系、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和规律,了解每一位毕业生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充分发挥院系所领导、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力量,做好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为依托,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设定为必修课,从2007年起学校本科生都将接受分阶段、有重点、循序渐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全员化和全程化。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测评室,建立从预约、测评到咨询的流程和制度,积极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目前每年就业指导课程受众约4500人次。通过专业的在线测评系统为毕业生提供免费的职业生涯测评,学生能即时得到测评报告,更好地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适当的求职选择。2008年底引进集职业测评系统、职业导航系统、生涯规划系统,系统专家精品课程、就业资讯和专家咨询、就业与实习信息等内容于一卡的“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直接从在线网络获得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加大帮扶力度,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拓展就业渠道,提供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就业招聘服务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同时不定期选派相关人员到上海、浙江、陕西等地考察就业市场,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加强与校友的联络,成立校友就业导师团,以校友为纽带,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举办专场招聘月活动,基本保证每周有多家单位进校招聘。发挥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举办基础教育学校专场招聘会,同时为院系层面的专场招聘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制作针对性强的毕业生推介手册,主动向各行业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加强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直接联系。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市内外举办的各类招聘会。建立健全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使就业招聘信息及时到达每一个毕业生。

四、强化就业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学校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对到基层、到西部地区的毕业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创业教育工作力度,整合学校教学、科研、就业、学生工作等方面的资源,通过“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依托科技园孵化学生创业项目,搭建学生创业平台,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条件。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加强毕业生职业能力训练,尤其是要加大师范类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和教育教学实习力度,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五、深化求职交流,以就业沙龙等形式引导毕业生科学就业

学校为了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做好我校就業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策划了“求职ing”北师大就业沙龙系列活动。旨在为我校学生树立更多求职典型,通过交流互动增进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明确就业目标,增强就业技巧,为进一步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北京师范大学校况综述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1902年,她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北师大始终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稳步提高;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形成了规模适中、学科综合、结构合理、多元开放的办学格局;科学研究发展势头强劲,科研经费增长迅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

北京师范大学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并指示,“北京师范大学应当进一步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师资;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师大提供有利条件,使师大在各方面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起示范作用。” 1977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与教育部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师范大学要办好,……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1992年9月9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并题写“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在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和国家高度评价了北师大百年来为我国社会与教育的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2005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元宵节联欢晚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向钟秉林校长询问北师大的发展情况。2006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与我校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2007年7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我校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关情况的报告上做了长篇重要批示:“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大力支持,努力把这项改革搞好。”2007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再次来我校与师生亲切座谈,并就教育改革和师范生培养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师范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根据战略转型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师教育的“4+X”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构建多样化教师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教师积累了经验。举办“励耘实验班”,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按院系或专业大类宽口径招生的改革,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加强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京师杯”学术节、创业大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与近百所境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近三年来,选派100多名本科生参加交换留学生项目和海外实习。每年有400多名境外学者来校讲学或从事研究,近千人次教师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先后授予或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专家等百余位海外人士为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机构联合举办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项目。分别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加拿大谢布克大学和道森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北京师范大学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责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迫切要求,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1999年12月正式成立。中心主要职责为:负责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就业双选活动;毕业生签约派遣工作;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协助建立就业实习和实践基地;以挂职方式就业的毕业生管理;就业信息化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服务部门,在学校建设综合型、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指引下,不断向一流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迈进。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了教育、指导、服务和管理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在全国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与专业化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多次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表扬。中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全心全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 篇4

袁贵仁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 各有关部门、地方、高校协同配合,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圆满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政策新举措集中出台, 就业指导服务迈上新台阶,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袁贵仁强调,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完成好2012年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要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领导, 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要明确责任, 强化任务, 抓紧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二是拓宽渠道, 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要实施好“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进一步拓宽基层就业渠道, 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工作、到文化产业领域就业创业, 重点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工作。三是加强内涵建设, 大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大力开展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 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四是多措并举, 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要采取优先推荐、技能培训和求职补贴等切实有效办法帮助有困难的毕业生实现就业。五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六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 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篇5

为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吉林省残联以实际行动落实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要求,确保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充分就业。一是明确任务措施,强化工作指导。年初印发文件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服务摆在残疾人就业工作重要位置,继续作为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列入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年度重点工作,以全国残疾人就业与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为依据,分解任务指标。通过提前部署,充分运用各类数据系统做好信息采集;完善档案,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全链条服务;精准施策,扎实开展精准有效就业帮扶等落实措施。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全省残疾人就业与职业培训信息通报制度进行工作督导。适时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随机督导,对因疫情等因素影响进度的地区帮助分析问题提供支持,加强工作指导。确保2022年全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上年水平。二是举办应届残疾人毕业生招聘活动。由省残联、省教育厅主办,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承办的`2022年吉林省残疾人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于6月24日举办,全省共有103家企业参与线上招聘会,省本级招聘会当日就有百余名残疾人同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征集到的用人单位和岗位层次较高,包括省外国企业服务公司、中国电信吉林公司、吉林省杞参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大药房等20余家国内、省内知名企业现场参会,还有大陆汽车电子、纬湃汽车电子、安波福电气等全球知名外企参与,提供了人事专员、财务助理、研发专员、办公文员等875个招聘岗位。结合我省推动着力发展“六新产业”,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实际,招聘会还为残疾人大学生开发了包括手游开发、数据标注员、网络知识答主、新媒体运营、航空测绘等200余个新职业、新就业形态岗位,最大限度满足残疾大学生多样性的就业需求。

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招聘活动持续1个月,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持续跟踪推介,紧密跟踪本地单位高层次用人信息,沟通衔接,积极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组织当地专场招聘活动和就业帮扶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助残就业行动。吉林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与吉林省外国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创新、公益、可持续的残疾人就业平台,为我省残疾人高层次、高质量就业筑梦添翼。创新方式打开了残疾人毕业生向外企、国企流动的渠道,形成了人力资源机构支持残疾人就业帮扶机制,有效拓展了我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专业力量。四是强化宣传引领。结合《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充分利用省残联、省委宣传部、省人社厅印发《残疾人就业宣传年方案》,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新媒体等,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和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政策,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和各类用人单位享受政策提供便利;通过“吉林残联”政务号、中国残疾人创业就业网络服务平台视频号开展直播带岗活动,推介用人单位招录信息,10万余网友在线观看;宣传和树立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成功就业创业的典型,引导毕业生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积极支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就业是民生之本,省残联积极整合资源,发挥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自身职能优势,与用人单位加强深度沟通,引导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因人设岗”,吸引了省内外的企业。针对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学历专业层次的残疾人毕业生,实施“一人一策、一人一案”,开展动态跟踪帮扶,效果十分显著。全省各级残联将常态化开展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活动,残疾学生可就近在所在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登记求职。作为贯彻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落实“2022残疾人就业宣传年”任务,省残联通过向用人单位送政策、送理念、送优质残疾人人力资源等方式,结合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联网认证工作,努力提高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主动性,形成积极示范效应,通过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用心用情用力畅通我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之路。

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 篇6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率 质量 跟踪调查 培养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事业也在迅猛发展并从精英化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工作重心也正在发生战略性转移,即从原来注重规模发展转向注重质量发展。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如本科教学评估等),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而这外显质量特征即检验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同的标准之一即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根据我国的国情,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不单纯是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事情,也不仅仅是高校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事情,它的影响已随时间的进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专业日渐增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稳定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做好就业工作,是每一所高校每一位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所必须面临的,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第一手资料对作为改进教学模式、制定培养计划、了解学校教育目标的进展和实施情况,以及探寻和摸索如何做好就业工作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为此,我校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学校招生就业处布置在2008年5月至2008年9月对我校(含原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和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跟踪调查活动,以便更进一步做好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笔者作为参与者之一,对我校及原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与建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约2000余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在湘毕业生共400余人进行了跟踪访问、问卷调查及抽样分析。

一、调查目的

我校合并升本以来,经过充分融合及整合,吸收原两校区的就业资源及优势,发挥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教师的人脉资源及潜力,所以到2008届毕业生止我校无论是毕业生当年的签约率、初次就业率和年度就业率及办理报到证人数等各项综合指标,始终位于省内同类高校前茅,连续七年获得湖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为了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以及从用人的角度及社会实践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迎接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学校出专资派专人,开展专项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回访,为进一步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为改善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为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我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行政服务管理,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尤其是为今后的新增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制订、招生省份的扩展乃至招生科类、专业及男女比例的确定,提供反馈渠道和评价体系。在更深更高层面上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我校及原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与建筑相关专业的在湘毕业生和湘籍建筑类用人单位及中央在湘建筑类企业。

为了充分研究和对比,特以2000年为界,各选取了近200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和问卷分析,对近2000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用人单位选取了国有事业单位、国有建筑企业、设计院、监理公司和私营装饰公司及设计事务所,分布在湖南长沙、岳阳、湘潭、株洲、益阳、常德、怀化、张家界等市及湘西自治州等地,它们能够代表湖南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

三、调查方法

针对毕业生人数多,地域分布广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分省、分地域、分组、分专业进行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笔者这一组对近200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400名与建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访谈调查,走访了近60多家用人单位。在调研中,我们走访毕业生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还跟毕业生本人见面或召集座谈会,调查了解情况以保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资料的翔实性、调研的准确性。同时在调研过程中设计了三份表格,分别是由用人单位填写的用人单位《对湖南城市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评价表》,由毕业生填写的《湖南城市学院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价表》和《湖南城市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自我评价表》。其中由用人单位填写的评价表发放80份,回收66份,回收率82.5%;由毕业生填写的两份评价表各1900份,各回收1655份,回收率87.1%。

四、调查结果和调查分析

根据分工,笔者这一组,主要是针对与建筑相关专业的在湘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跟踪调查,通过此次参与,回收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五、思索和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我们学校总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比较明显,毕业生就业的质量高,竞争力强,在社会上受到一定的欢迎。虽然笔者的调查受专业、时间、地域等限制,有一定局限性,但基本上尤其是在对与建筑相关的专业上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在目前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城市下岗分流需要转移的劳动力重新就业人员逐年增多、军转复退军人的稳定安置逐步加大和农村富裕劳动力大批进城务工等客观条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遇到困难。虽然多年来尤其合并升本以来,我校的就业率稳中有升,升中有提高,但我们学校在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后,就要开始追求较高的就业质量,而就业质量主要是由专业对口率、用工工资起薪、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个人满意度和就业稳定率这五方面所决定。如何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现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是我校当前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根据调查,笔者有如下设想和建议。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必须加强,端正的就业观念必须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培养。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就业的成功与否。

2.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建设适销对路

高校的教育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紧密注视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岗位结构的新动向,随时调整专业和专业计划、课程结构和内容,保证我们的教育体系始终是适合与促进人的发展的,是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并走在变化之前的。作为我校这一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及时调整学科内容,着眼社会需求,重点发展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的专业。使专业教学实现“活模块、宽口径”,使培养的人才能“下得去、用得上、放得下心”。

3.加强实践教学

以前的传统教育重统一、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而现今社会更多的是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遇到的一个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问题。

应届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工作上往往表现为社会经验不足、适应能力差、眼高手低、喜欢跳槽、人际沟通能力差等。而这些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发展。在效益决定生存的时代,大学生就要想办法弥补自身的不足,珍惜大学时代的每一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掘自己的潜力,在实践中积极主动与人沟通交流,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锻炼。在拿到毕业文凭的同时,为自己赢得一份社会文凭。另外,高校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并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4.强化应用型人才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建筑企业发展较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了基础建设的需求,与建筑相关的专业就业需求大。商业企业、三产服务业的兴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所以近几年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不是很高,单纯靠专业的调整是不现实的,只有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宽专业知识面,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综合型”,推行双证书,加强职业资格考核培训,加大学生在校技能培训和创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取得与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有效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像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推行的汽车修理及驾驶等职业资格培训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获得了用人单位及大学毕业生的赞誉,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和谐气象。

5.开展毕业生职前教育与培训

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走向用人单位一般只经过一周左右的岗前培训,很多用人单位感觉到,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职前教育与培训,特别是缺乏企业员工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大学毕业生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处于一种半成品状态,而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有效人才”。因此,提高就业质量,给毕业生提供较高起点的就业前景,应该从大学生在一入学时就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目前,一些高校与企业之间正在寻求积极的合作,把岗前培训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这一方面我校应该可以加大力度,积极引进,大胆摸索,开展职前教育与培训。

6.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

既然就业率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那么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的研制就应提上日程。把就业质量,甚至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雇主满意程度等纳入评价体系,才能更真实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真实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也能更科学引导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调整学校办学发展方向。但这一评估体系的研制及建立恐怕需要政府加大行政作为才能真正见效。

7.向政府提出建议,尽快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学校在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对毕业生的法制教育的同时,不断完善就业制度,针对用人单位违约事件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向有关主管部门建议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立法力度,杜绝用人单位随意违约的不良现象发生,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毕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应该是政府的民生工程,不要把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一牵扯到千家万户、社会各阶层的重担压到高校这一家单位的肩膀上,政府和社会应有更大更多的作为,政府应有更大的责任。

六、结语

通过这次对与建筑相关专业的在湘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跟踪访问调查,我校大多数毕业生能够胜任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无论是专业知识、敬业精神还是业务能力,均得到大部分用人单位满意以上的评价,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和广大毕业生也对我校学生的培养和毕业生工作提出了许多好意见好建议。总之,在这突飞猛进的市场经济情势下,我们应以实际需要为导向,建立符合实际的高校教育新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使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为高校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背景下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多实践多摸索。

参考文献:

[1]曾秀丽,王旭生,李晓.毕业跟踪调查引发的几点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14): 87-88.

[2]钱舟扬,赵艳.黄冈师范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1):75-77.

[3]曾秀丽,王旭生,李晓.毕业跟踪调查引发的几点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14): 87-88.

[5]毛京一,赖晓桦,腾月鹏. 完善就业机制提高就业质量[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1): 175-177.◆(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浅谈中职毕业生就业工作 篇7

几年来, 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点尝试, 取得了一些成效。其基本作法和经验如下:

一、重视培养指导队伍

一支好的指导队伍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中职院校的指导教师扮演者“知识的传播者”、“团队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职业生涯设计者”等多项角色。而班主任正是贯彻落实学校上述任务的直接责任者和具体执行者。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我们就要高标准、严要求。因此, 我们严格按照教育部“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 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知识化水平”的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严格竞选班主任, 同时, 举办班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会、以老带新等方式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成为既会做事又会管人的双面好手。目前, 我校已经建设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正是有着这样一支队伍, 我校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就业率都高达98%以上。

二、重视就业工作的宣传发动

要做好就业工作, 仅仅靠学校老师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必须调动每个毕业生及其家长的积极性。只有三方面都积极调动起来, 很好的互动, 才能完成完成好这项艰巨的任务。在这方面, 我校主要通过组织组织毕业生和家长听报告、开班会和个别交流的形式, 向毕业生和家长讲形势、摆政策、教方法, 让每个毕业生和家长都了解到国家的就业政策, 认识到今年摆在他们面前的实实在在的机遇和挑战, 指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求职心态, 帮助他们了解就业以后的定位。同时, 还给学生开办了执业护士考试培训班, 提高了我校的执业护士考试过级率, 为就业奠定了资本。

三、进行特色性指导

所谓“特色性”指导, 主要是指针对我校医学专业特点, 以职业指导为主线, 以特色活动为依托, 生动、有效地开展职业指导。主要是在就业指导活动影响下, 对学生产生良好职业指导效果的一系列活动。

(一) 开展竞赛活动:

围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我爱我专业”、“实习生活摄影”, “白衣天使大赛”“护理技术技能操作竞赛”“模拟招聘会”等内容展开竞赛。其中, “白衣天使大赛”和“护理技术技能竞赛”是我校十几年来一直保留的传统竞赛。在“白衣天使大赛”中, 我们总是设定一些与职业指导相关的内容, 比如设定小品比赛的题材有“求职”“面试”等;设定语言类比赛的题材有“护士长的一天”, “天使的爱心”等。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 发现了自我, 增强了自信, 对就业应聘的过程有了形象化的感知。“护理技术技能操作竞赛”, 我校的一个“精品”竞赛。比赛项目有:肌肉注射法, 静脉输液法等。护理竞赛的展开, 为学生提供了职业指导的另一种平台, 提高了学生的护理技术实践技能和职业水平、职业素质, 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 为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 组织座谈会、专题讲座。

主要聘请三类人:一是医院的护士长, 重点介绍护理岗位的性质、特点及医院用人特点;二是往届优秀毕业生, 利用典型引导, 现身说法, 介绍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三是在校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传授职业指导学习中的经验、体会, 介绍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等。

(三) 重视岗前培训、毕业实习。

岗前培训, 就是学生毕业实习前, 我们对学生内、外、护等主要科目进行重点的职业技能训练, 学校配备优秀的专业老师, 严格把关, 认真指导, 对个别技能太差的学生重点补课, 对培训不过关的学生, 暂缓其毕业实习, 直至培训合格为止。岗前培训结束后, 学生进入八个月的毕业实习。这是学生在校完成所有理论后, 进入的实践阶段, 是学生把学校理论运用到职业环境中, 促使自己由“学校人”转向“职业人”的过程。我们抓住这一契机, 下到地实习医院, 了解沟通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召开汇报会, 让大家畅谈体会。学生们实习归来, 往往感慨颇深, 一致反应:毕业实习不仅巩固了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更熟悉了本岗位要求、技能, 还在与带教老师、病人及其家属的交往中, 掌握了人际沟通技巧, 进一步坚定了职业理想目标, 为自己即将面对的职业充满了信心。

指导效果:

1. 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对我校学生的认可度。

随着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我校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不断增强, 学生一上岗就能独挡一面, 受到社会企事业医疗单位的好评。

2. 越来越多的学生转变了就业观念, 放低了心态, 务实择业, 把事业的起跑线放在了合同制护士、民营医院、中小药房。

他们调整了人生的期望值, 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科学决策, 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目前, 我市的各大三甲级医院、城市企业事业医疗单位的医疗骨干都毕业于我校, 有十多名学生还走上了管理岗位。

3. 扩大了就业平台, 提高了就业率。

目前, 我校已与省市80多所医疗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就业实习基地。我校毕业生签约率一直很高,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达98%以上。这说明中等医学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实践型人才还是很受社会欢迎的, 更说明我们指导的毕业生是经得起用人单位检验的。

总之, 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工作。既有自身的特点又需要我们这些就业指导的老师不断的探索, 才能不断的进步, 取得更显著的效果实践证明, 我们的职业指导只有紧密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 才能在就业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小建, 宋建.《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2005年4月出版, 2011年10月第10次印刷.

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 篇8

一、落实“一把手”工程, 构建全员参与就业的长效机制, 保持就业工作高效运转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检验标准, 视就业工作为办学生命线, 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成立以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各院 (系) 成立相应的就业工作小组, 按规定配备就业专干和就业辅导员, 为全力做好就业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学校每年都要召开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会议, 院党委书记、院长同时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要求全校上下和各职能部门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大局观念, 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积极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学校还实施“就业运行与绩效挂钩”新机制, 也就是“三级联动责任制”和“三方面挂钩奖惩制”。“三级联动责任制”即学校领导分包学院、院 (系) 领导分包毕业班级、教师分包毕业生, 做到层层有责任、人人有指标, 有效地推动就业工作高效运转;“三方面挂钩奖惩制”即就业考评与目标管理挂钩、与院 (系) 工作经费挂钩、与院 (系) 招生计划挂钩, 使学校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与就业密切联系, 从而保证就业工作健康发展。2008年, 全校共有6个学院受到奖励并增加招生计划, 同时也有3个学院的4个专业缩减了招生计划。

二、实施全程化就业教育,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 学校紧紧围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这一主题, 探索并实施全程化就业教育, 开展“三个阶段”的就业训练和“三个层面”的就业教育。

“三个阶段”的就业训练分别是:第一阶段, 低年级学生有目标——开展职业规划训练。在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开展全员职业意识训练和职业规划设计训练。第二阶段, 三年级学生有技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学生自己规划的职业目标, 引导学生参加学校开发的40个岗位培训班或者社会上组织的职业资格培训班,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岗位技能, 实现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技能的良性对接, 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一做法被《中国教育报》评价为“给大学毕业生一把就业的‘金钥匙’”。第三阶段, 四年级学生有求职经验——开展就业技巧训练。在求职策略、面试技巧、简历撰写、单位及岗位识别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训练, 使学生获得求职的间接经验, 提高学生的应聘成功率。“三阶段职业训练”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职业目标、职业技能和求职经验, 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职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大三学生岳川涵在“赢在大学”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 因职业规划好、职业技能强、职业素养高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十佳职业规划之星”, 并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三个层面”的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业理念教育。面对新形势, 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把实现人生价值与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 同时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学校2009届毕业生中有522人考取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 255人报名参军, 121人考取“村官”, 16人参加国家“三支一扶”计划, 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就业。二是创业教育。学校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大学生创业的队伍中去, 充分利用国家促进创业的优惠政策勇敢地自主创业。通过举办创业报告会、创业大赛、创业培训班等, 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 树立敢于创业的信心和雄心。学校在南阳市光电园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组建的创业团队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项。三是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学校加强对学生开展责任心、事业心、自信心、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教育, 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加强就业服务队伍建设, 实施“持证上岗”, 确保就业工作扎实开展

为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建设, 学校不仅设立了就业与指导服务中心 (正处级) , 将其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 还建立了3支就业服务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就业管理队伍和学生就业信息员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方面, 学校成立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 配备2名专任教师、6名兼职教师, 主要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就业管理队伍方面, 各学院均成立就业服务办公室, 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 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为办公室成员。学生就业信息员队伍方面, 一大批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就业信息员, 负责及时将招聘信息通知到每一个毕业生。数量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和服务队伍为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为加强就业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还通过三种途径来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一是“请进来”培训。学校积极争取国家就业技术权威机构——中国就业技术指导中心的技术支持, 在校内开办“《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 中国就业技术指导中心派出国内著名就业专家为培训班授课、训练, 经过学习、考试, 学校36名参训教师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了就业队伍“持证上岗”。二是“走出去”学习。根据需要, 学校及时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和省里组织的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班, 把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教学中。三是到企业体验。学校每年都分批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校企对接研讨会, 或到企业人力资源部考察, 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以上措施, 学校就业教育的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形成了以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引领, 以职业指导师为骨干的就业指导教学、研究团队。两年来, 就业科研团队完成省社会规划项目1项, 发表与就业相关的论文12篇, 编写教材10部, 撰写专著1部, 这些科研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就业服务之中, 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完善就业市场建设, 畅通人才输出主渠道

1. 全力开拓就业市场, 努力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大平台

学校制订了市场开拓计划, 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实习、就业基地, 分管校领导亲自带队考察用人单位, 了解毕业生需求情况, 洽谈供求合作, 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 学校已建立大型跨专业就业基地10个、专业实习就业基地60个, 还与600多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用人合作关系。每年可以通过学校就业平台直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4.6万个, 是毕业生人数的10多倍。

2. 抓好各类考前辅导工作

学校组织考研辅导班、专升本考试辅导班、特岗教师招考辅导班、“村官”招考辅导班、公务员招考辅导班等, 通过有针对性的强化辅导,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强化重点。每年通过考试实现就业 (升学) 的毕业生都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1/3以上。

3. 注重就业困难毕业生和女毕业生的帮扶工作

学校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帮扶, 学校工会动员女教职工对困难女大学生实施心理、经济、就业等多方面的“一对一”帮扶, 解决了400多名困难毕业生的学业和就业问题。

五、根据社会需求,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注重做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 积极开展就业调查, 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社会需求设立具有前瞻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和专业, 优化文、理、工、经济、管理、艺术、农业和教育等学科的结构, 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和活力。学校还以就业为导向每年更新2~3个专业, 努力为经济社会服务, 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

根据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不断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增加实践课、技能课学时比例, 调整实习时间, 为毕业生求职提供方便。

加大学校的配套改革力度,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实验实习实训设施建设, 提升学生的能力。学校实施了“卧龙学者计划”, 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高质量的教育促高质量的就业。

六、坚持服务宗旨, 加强就业硬件建设, 满足现代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需要

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 篇9

一、四川近三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09年四川省有高校毕业生27.63万人 (其中研究生1.79万人, 本科生12.64万人, 高职高专生13.20万人) 。截至当年8月底, 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235275人, 就业率85.15% (其中研究生就业15063人, 就业率84.00%;本科生就业103947人, 就业率82.23%;高职高专生就业116265人, 就业率88.10%) 。

2010年, 四川省高校毕业生人数30.09万人 (其中研究生1.87万人, 本科生12.71万人, 高职高专生15.51万人) 。截至当年8月底, 全省已就业毕业生25.78万人, 就业率85.69% (其中研究生就业15882人, 就业率84.76%;本科生就业108163人, 就业率85.13%;高职高专生就业133808人, 就业率86.25%) 。

2011年, 四川省高校毕业生31.47万人 (其中研究生2.02万余人, 本科生14.02万余人, 高职高专生15.43万余人) 。截至当年8月底, 已就业人数27.12万人, 就业率86.18% (其中研究生就业17352人, 就业率85.76%;本科生就业116733人, 就业率83.24%;高职高专生就业137153人, 就业率88.91%) 。

从就业率看,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连续三年高于同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率, 说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定位准确, 就业期望值与就业市场相适应, 对初次就业的选择挑剔较少。

二、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和类别、地域流向等方面看, 近几年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三增一降两平稳”的特点:

“三增”主要指:一是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09年8月底, 在省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5.82万人, 2010年达到17.84万人, 2011年继续增长到19.13万人。连续三年均以较大幅度增长, 表明四川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灾后重建的强力拉动, 为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创造了越来越好的外部环境,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选择在本省就业。二是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人数逐年增长。2009年8月底统计, 全省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4万人, 占就业毕业生人数的58.9%, 2010年和2011两年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均超过60%, 是连续几年所有就业去向中最多的一项, 可见非公有制单位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三是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2009年8月底统计, 全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人数为8.7万人, 2010年达到10.26万人, 2011年继续增长到10.66万人, 表明前几年国家出台的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受政策激励, 主动选择到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奉献才智。

“一降”主要指到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减少, 比例逐年降低。2009年为64993人, 占就业人数的27.36%, 2010年占18.8%, 2011年比例继续降低到18.68%, 表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已经趋于饱和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 这些单位的就业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两平稳”是包括:一是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平稳增长, 2009年全省就业23.76万人, 2010年25.79万人, 2011年27.12万人, 就业率稳定在85%左右, 表明经过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的辛勤努力, 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平稳上升、有序开展。二是升学的毕业生人数平稳增长, 2009年有17097人, 2010年达18211人, 2011年18253人, 表明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读书深造, 以提升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为到更好更满意的工作单位就业奠定基础。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理念与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毕业生人数继续缓慢增长, 加上近几年国际经济危机此起彼伏, 国内经济发展也不稳定、不平衡, 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但根据我国劳动者就业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方向和步伐,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在当前国家的政策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背景下, 要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们将坚持“围绕一个中心, 确保两项任务, 把握三个要点, 推进四个转变, 深化五项措施”的工作思路, 力促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围绕一个中心”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宗旨, 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和需求, 全面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促进毕业生离校时顺利就业。

“确保两项任务”包括:一要确保民生工程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主要领导重点关注的工作, 也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关注的五大群体就业工作之首, 每年都实行目标管理, 因此, 顺利完成2012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76%的目标任务是就业工作战线必须努力确保的首要任务。二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 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配合兵役系统做好高校毕业生预征报名工作,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 动员一切资源, 深入开展工作, 大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 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把握三个要点”:一是突破“促进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工作难点。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将继续投入400万元专项资金, 对就业困难学生、特困家庭学生、有心理障碍或有残疾的2万名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 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离校时的就业问题。二是关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热点,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三是宣传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亮点, 把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效认真总结, 突出特色和优势, 并利用各种途径, 加强宣传, 供其他高校学习借鉴, 整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推进四个转变”:一是从“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逐步转向“指导和服务并重”, 并最终转向“以就业指导为重点”, 通过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努力提升学生发现和把握就业机会、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素质。二是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要从以前的“全面开花”转向“点线凝固”, 建立相对固定的就业市场点和行业市场线, 使每个学校都形成一批相对固定的用人客户群体。三是从“帮助学生找工作”转向“教会学生找工作”, 通过教给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沟通、分析选择、科学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促进毕业生自主、自觉地择业和就业。四是要从“重视毕业生就业率”转向“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 着力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让他们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顺利迈出从学校到社会的关键一步。

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 篇10

一、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体系概况

1. 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体系的构成

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体系包含了以下四大块:

一个平台是指江西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与监测平台, 我们所有的信息化系统均集成在这个平台上。

二级层次是指省级和高校两个管理和服务层次, 在就业信息管理与监测平台中由省级毕业生就业部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二级院系和班主任共同使用。

三大系统是指根据不同的功能而开发的就业监测系统、就业工作系统和就业服务系统。

四个方面是指体系在就业工作中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 这四个方面分别是:适时化的统计、专业化的监测、个性化的服务和规范化的审核。

这四项统一构成了江西省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体系。

2. 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体系的基本功能

在省级管理平台层面, 三大系统的主要功能分别是:

监测系统主要功能是:发布就业状况监测报告至省领导、教育厅和高校领导;对就业数据进行分析。

工作系统主要功能是:自动采集高校就业管理数据;就业数据审核;就业报到证签发以及就业率的统计。

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毕业生就业推荐;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毕业生创业就业政策宣传、校际就业信息共享等。

在高校二级管理平台层面, 三大系统的主要功能分别是:

监测系统主要功能是:分别按不同分类对本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监测;对就业数据进行分析。

工作系统主要功能是:在此系统中完成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审定和就业方案的制定。

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未就业毕业生推荐、就业政策宣传、用人单位管理及毕业生档案管理等。

3. 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体系的实施关键

信息化体系在全省高校的实施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性的原则, 分别是:一是注重实用的原则。就是信息化工作体系要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能够基本符合;二是强调共性的原则。就是信息化工作体系要与实际省级就业管理和服务的规则要基本符合;三是保留个性的原则。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一些工作特点, 信息化工作体系要与高校就业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基本符合。

二、信息化提高了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1. 适时化的统计使政府和高校能按就业形势的动态变化制定工作措施

实时化的统计使得各高校对就业工作更加重视, 工作措施更加到位,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就业信息管理和监测公共服务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 是全方位对全省各校、各院系、各专业、各类毕业生实现就业信息的适时统计并生成报表。就业台帐能够清晰记录每位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过程, 平台成为各级就业管理部门的“掌中宝”。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实现了全过程有效管理;省级就业部门在就业高峰期根据平台数据, 每周向省委、省政府和高校领导印发“全省就业状况监测周报”, 使各级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适时调整策略,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 专业化的监测使高校能按市场要求调整办学模式和专业结构

专业化的监测便于各高校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 调整办学模式和专业结构, 促进高校毕业生体面就业。管理和监测服务平台科学区分统计项目, 采用先进统计手段, 按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就业区域、不同就业形式以及不同就业性质进行定期监测统计, 发布就业状况。根据就业状况, 省教育厅加大招生计划和就业率的挂钩力度, 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市场调整办学模式和专业结构, 提高毕业生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程度, 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高。

近几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全省高校8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在离校前实现了就业;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 80%以上是通过教育系统的各类推荐活动实现就业的;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 80%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岗位就业。

3. 个性化的服务使政府和高校对未就业和经济困难毕业生关注常态化

个性化的服务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及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处于平台的关注重点, 能够时刻处于系、院、校, 甚至省级就业部门的实时关照中, 及时得到重点推荐。使他们在就业中能感受到社会的公平。

4. 规范化的审核确保用人单位资质的合法和就业状况统计的真实

规范化的数据审核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全过程随时处于监测中, 促进高校毕业生安全就业。数据管理把住一个端口, 三个环节。一个端口, 即“入”的端口, 平台直接将教育部学生电子注册数据和省级招生数据直接导入, 大大减少了基础数据的错误率。三个环节, 即系、校和省级管理部门三个环节, 院、系录入就业过程记录数据, 学校职能部门审核生效, 保证信息质量;省级就业部门进行电子校对和检查, 保证准确性;将毕业生就业单位数据与各地工商企业注册数据进行比对, 用人单位资质一目了然, 提高了安全性。

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 篇11

陕西省教育厅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密切联系实际,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省教育厅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强化了各高校“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各高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能部门和院系的目标责任,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

二是主动出击,收集信息,搞好招聘活动。各高校在确保“老阵地”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战场”,把收集岗位信息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调动全校力量,深入各行各业收集需求信息,积极为毕业生寻找就业岗位。积极联系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提供热情服务,使招聘活动场次和规模较往年有所增加。2008~2009年度共计划召开35场校园招聘会,目前已举办22场,邀请单位30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帮助大部分毕业生签订了劳动合同。

三是加强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就业信息服务水平。确保“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与“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立体化平台”的密切联系与对接畅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该平台举办的各类网络招聘活动。2008年至2009年春季共计划举办网上招聘会20场,目前已举办8场,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

四是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落实好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加分和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与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了“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力争安排1万余名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五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积极协调人事、劳动、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经费、政策、项目等支持。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上出台的有关自主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区,构建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培训,开展一站式公益性服务,实实在在地帮助广大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六是切实做好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据了解,我省应届高校毕业生24.7万人中有近5万名困难家庭学生,其中1.25万人属特别困难学生。省教育厅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把对他们的就业援助工作纳入到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体系,提供热情的帮助,强化其离校前的帮扶,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进行就业工作重点指导和培训推荐,并予以适当的求职经济补贴。

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 篇12

1 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影响。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以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几年间增长了几倍, 如表1所示, 从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 年均增长率为15%, 而同期我国GDP的增长率为8%左右, 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远远高于同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失业人数从2001年的34万增加到2012年的70.72万, 就业率呈现下滑的趋势。面对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必须积极寻找其就业难的原因, 探索分析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2 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首先必须对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 这是我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影响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 又有高校教育内部因素和高校毕业生个体因素。

2.1 社会经济因素

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 增长率远高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毕业生首次突破600万达到了611万, 2014年高达727万人, 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长率。在我国, “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200多万, 按GDP每年增长7%~8%,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到800万, 每年就业岗位缺口为1400万到1500万人, 再加上农村还有1.5亿的富余劳动, 整体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因此, 在供求失衡的就业市场背景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地区性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由于受自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依靠其地理优势经济发达, 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从而导致各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均, 出现了地区性的就业矛盾。

2.2 高等教育内部因素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以及教育功能不足导致高校毕业生质量不高, 就业能力不强, 就业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 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 不少高校盲目向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转变, 造成高等教育生态结构的失调;与此同时, 设置的课程多是理论性课程, 而实践课和实验课相对缺乏。”

其次, 高校对学生就业引导不够。虽说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课程或讲座, 但几乎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 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而且教师一般由本校主管就业的工作人员担任, 具有一定的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

再次,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直接限制了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大部分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就业人才信息网, 并及时更新就业信息, 但这仅限于本校学生使用, 各高校之间缺乏一种信息共享机制。另外, 单靠就业信息网这单一途径并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需求, 必须另辟途径, 发布就业信息。

2.3 毕业生个体因素

正如马克思辩证法所述那样“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 其自身原因才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首先, 专业能力不强。一部分自制力弱的学生经过高考后, 进入大学, 远离了父母的“控制”, 成天沉溺于网络游戏中, 耽误了学业, 导致专业知识基础薄弱, 专业能力不强, 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其次, 就业观念滞后。进入大学意味着高收入的工作一直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所秉持的观念, 认为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 收入水平低则感觉辜负了父母亲戚的期望,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这类性质的职位。另外, 伴随着我国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然而, “现实很多高校毕业生高预期标准的择业观仍旧停留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旧幻想中, 导致毕业生择业的高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现象经常发生。”

再次, 缺乏目标设置和职业规划。树立目标是成功的关键, 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是很难成功就业的。很多高校毕业生进入大学后, 并没有改变高中时“灌输式”的学习方法, 在本科学业中依旧保持“老师讲什么我们学什么”的学习方式, 缺乏对自己职业规划目标的设置, 前进道路没有方向的指引。

3 解决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探讨与实践

3.1 宏观层面的探讨

(1)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积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根本途径, 按照戴树根的算法, GDP每增长1%, 就业岗位就会增加100万个。在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地发展,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发展, 更多地吸纳就业。“从法律、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进行重点保护和扶持, 为它们创造良好的抵御危机的环境。”

(2) 加快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改革, 清除体制性障碍。伴随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而产生的二元户籍制度一直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 这种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人才的流动。政府应改变这种流动性不强的二元户籍制度, 实施强流动性的户籍制度, 淡化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的观念, 激励学生到偏远地区、基层去就业。同时, 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 社会保障较为健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保障制度欠全。这种差异导致高校毕业生对东部发达地区就业, 尤其是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就业过度偏好。因此, 政府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清除体制性障碍, 促进公平、平等就业。

3.2 微观层面的实践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人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提出了许多对策及解决方案。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工作,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 建立完善的就业育人体系,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们认为就业工作应从应届毕业生扩展到全体在校学生, 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的大学学习始终, 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还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而有所侧重, 努力做到大众化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

引导学生确立目标、规划未来。通过邀请青年教师讲座, 学长面对面等活动, 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帮助学生制定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方法。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想让学生能就业, 就好业, 内因才是关键和根本, 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 认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 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 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变课堂式教育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面对低年级学生, 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举办类似于“富通低年级科创训练计划”, 让每个同学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面对高年级学生, 应举办各种科创项目, 如高校毕业生创新基金项目, 高校毕业生科研训练项目等等, 同时还应做好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 针对就业同学开设各种实习实训项目, 让每个同学提前为就业充电, 为同学们提供软硬件知识的课程讲授和具体实践操作的机会。

(3) 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增强就业竞争力。举办“走好求职路”系列讲座;暑期行业调研的工作总结和分享会;简历模板的发布;学生简历的制作和修改完善;笔试和面试技巧的培训;每周就业工作总结会, 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同时, 除了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 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使高校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与个人成长的优秀人才。

(4)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应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学院领导、老师、辅导员等积极联系专业对口公司, 实现校企互动, 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5) 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一是全面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由负责就业的老师汇总每天招聘信息, 通过飞信、E-mail、QQ群、电话通知、寝室就业专栏等方式形成立体式信息发平台, 确保每位学生知悉最新招聘信息。二是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提高就业质量。学院领导、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开拓就业思路、全面发展, 鼓励学生走进行业高端企业、献身国防、服务基层, 通过入伍、投身国防单位、高校毕业生村官项目等方式, 为国家、社会服务, 促进就业的多样化, 达到就业行业、就业区域的合理化分布, 提高就业质量。三是对就业缺少积极主动性的学生重点关注。尤其是针对学业存在困难学生、心理自卑和性格内向学生以及迷恋游戏, 就业不积极学生, 辅导员及就业老师会找他们面谈, 了解其存在的就业困难, 向他们提供建议及帮助, 并定期询问他们的就业情况。

4 总结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 就业矛盾日益突出。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促进经济转型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做好这一宏大工程, 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第一位, 全面做好作为学生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同时, 需要我们在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的情况下, 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金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 2009, (23) :80-81.

[2]徐静.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制度因素及治理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13, (9) :100-104.

[3]戴树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7 (4) :129-131.

[4]余鸿育.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23) :39-41.

[6]王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浅析[J].生产力研究, 2009, (16) :106-107.

[7]狄成杰, 朱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 2006, (13) :27-33.

上一篇:节能分析论文下一篇:档案信息的整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