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论文

2024-11-07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论文(精选12篇)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论文 篇1

摘要:面对着2010年630万大学毕业生, 和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本专科大学生,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国内某就业网发布的最新就业指数调查显示:2010年的就业形势无疑是30年来最严峻的!由此可见2010年高校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做了三年毕业班辅导员, 深知就业指导对学生择业、就业以及今后的职业规划有着深刻的影响, 根据客观情况悉心发现问题、深思问题根源、总结经验、寻求解决方法, 努力正确引导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疑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分析,对策

1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 毕业生人数逐年骤增。除此之外, 从整个国家来看, 正在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经济结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 大量企业在职人员跳槽现象严重与毕业生抢夺就业市场资源。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这样一来, 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形势越来越严峻。

1.2 用人单位盲目招聘

面对今年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 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水涨船高, 原来招专科生的岗位变成招本科生、本科的岗位变成研究生。某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 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缺乏对学校课程设置的了解, 只认专业名称, 导致很多专业名称设置过宽的毕业生就业难。

1.3 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大多数毕业生希望去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 而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受到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无人问津, 导致就业资源利用不充分。在专业结构上, 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不做就业调查、就业预测。不是只顾理论教学, 就是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 造成人才供求不平衡, 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1.4 大学生本身条件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 学生的入学基础不平衡, 加上高校的软硬件设施也都很难及时调整合理, 所以导致学生质量的下降, 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强但是学习成绩差, 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或者计算机国家二级, 造成与很多用人单位交之失臂。就业期望值较高, 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 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 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和勇气, 不敢竞争, 由于自卑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产生不良心理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单位选择过高, 看重国家机关、国企等大单位, 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 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2 就业对策

2.1 分析就业形势, 从容面对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 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 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 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 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但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 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 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 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相对于大量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 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只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 摆正就业心态, 相信在这场所谓的国际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2.2 与用人单位积极沟通, 实现双赢

与用人单位积极沟通, 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同时介绍学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计划, 合理推荐, 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合适的毕业生进入到合适的企业, 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 更增加了企业对学校的信任, 有助于校企长期合作、定向培养等, 为学校稳定就业途径添新力量。

2.3 调整结构设置, 最大化利用资源

2.3.1 就业指导

除了让学生知道如何写好简历, 正确对待面试, 认真笔试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了解国家政策。例如,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的“三支一扶”政策,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政策,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政策, 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等。同时, 中央有关部门实施了如“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多项就业项目。积极向毕业生宣传各项就业政策, 并根据实际情况, 引导毕业生积极了解和使用这些政策, 促进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达到就业的目的。

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 从而有针对性提高学习兴趣。采取一对一的对话模式, 帮助其分析自身性格、优缺点等个体属性, 更好的认识自我, 正确的选择就业方向。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采用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就业热情, 如请一些刚毕业在企业表现优秀的师哥师姐回校做报告, 以问卷形式展开就业模拟活动等。当代大学生更喜欢现代通讯方式, 利用网络、短信等与其建立轻松和谐的沟通氛围, 进行探讨就业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大学生就业固然异常困难, 然而, 困境中的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调整心态, 转变就业观念, 相信“行行出状元, 处处可立业”。

2.3.2 专业设置、教学方式改革

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据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 合理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在新形势下, 社会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相关高校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来实现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相互适应。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准入制度, 保证冷热专业协调发展。学校要优化办学结构, 进一步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 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 高校必须明确自身定位, 合理布局学科专业。作为育人主体, 学科专业定位是高校办学定位的基础, 高校的合理定位、特色发展, 最终通过培养目标特别是学科专业结构加以体现。同时在教材选择上, 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形式上, 要引入多媒体技术, 生动形象,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2.4 加强思想教育, 合理引导毕业生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本人以后的人生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30年前对当时在校学生做过的一项调查表明, 一个有目标、有规划的人以后取得的成就很大。该调查显示:没有目标的人有27%, 目标模糊的人有60%, 短期目标清晰的人有10%, 长期目标清晰的人只有3%。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重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 确定奋斗目标。

通过开展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就业观, 坦诚面对就业现实, 拓开就业思路, 提高耐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择业前认清就业形势, 客观正确地评估自己, 从而正确定位, 并为理想职业做好知识、能力以及心理上的准备。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 知识水平和各项能力达到当今社会技术人才的标准。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论文 篇2

打造一流的教育服务+人才服务

全程跟踪新加坡留学+人才就业-------荣恩公司

我们如何看待“人”才这个概念? 人需要2条腿走路,一条腿代表专业教育,另一条腿是代表综合素质,那么我们对照中国教育的理念是一条腿走路,只求专业的应试教育,另一条腿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很缺乏,那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如何容易寻找到合适的工作?教育与用人单位的接轨问题谁来重视? 现在不如8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学少,现在大学开办很多,要读书或拿个大学或大专问题还是容易的事,但是教育质量如何?我们用什么来评估读书后的文凭价值? 如果一个名牌大学毕业后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那么名牌大学的文凭值多少钱? 那么如果一个普通文凭毕业出来后,可以容易找到一个好工作,那么这个时候文凭的价值才体现出来,我们看结果,学习再高的知识,那么如何体现这个价值性,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

看看国外的教育:

中国教育是父母压制孩子读书,在国外孩子自己知道未来他们要做什么,不是父母压力,是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的问题,读书的自觉性强与中国的学生。

荣恩公司是一家专业做新加坡教育服务+人才服务的综合性服务企业,荣恩公司拥有自己在海外的服务人员帮助辅导监管海外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个与众不同的教育服务企业。荣恩公司伴随同学们的成长,毕业前进行就业辅导培训,协助国内外就业。更高层的服务是同学们未来将可能被荣恩公司猎进国内外各大企业,成为各行业的优秀精英人才。荣恩公司将是同学们的职业终身伴侣。

荣恩公司是一家将教育服务融入国内外人才就业服务的综合性企业,从选择专业→选择学校→奖学金申请→国内外学习监管→毕业前职场培训→国内外就业服务→人才猎头服务,一条龙全方位的职业发展规划服务,“留学→工作→移民”服务。应新加坡多所优秀学校的邀请,荣恩公司将举办多所新加坡校方说明会,准备去新加坡留学的同学,请提前预约座位。根据学生所选专业不同,安排学生参加不同院校的说明会。欢迎有计划留学的学生及家长前来咨询预约。24小时服务热线: *** QQ 598072208

如何实现大学毕业生精准就业 篇3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 黄天丞(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实现大学毕业生的精准就业,要靠学校、个人、用人单位三方的精准发力来保障。一是学校就业指导要精准。在就业信息发布、组织企业入校等工作中要契合学校学科特点、人才培养定位、人文氛围等特质;在简历设计指导、困难学生帮扶中要实现“个性化”“一对一”;后续的信息报送、归档环节要及时挖掘经验、总结不足。二是个人目标定位要精准。无论是在人生的价值追求、人生理想方面,还是个人的抗压、耐挫能力,以及对职业发展、生活环境、薪酬保障的期望等方面,毕业生都要保持自己清晰、坚定的认知。三是单位选人、用人要精准。在前期的入校宣讲、简历筛选、笔试面试等环节,要结合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来分别确定考核要素。

@李洪波(江苏大学副校长):

应按照 “摸底建库、分类引导、资源协同、精准施策”的思路,推进精准就业:摸底建库,即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就业中的需求和痛点并分类,安排专人跟进各类学生的就业进展状况;分类引导,即对学生不实际、不合理的就业规划进行调整,对政策有导向、学校有资源的就业去向重点引导;整合资源,即对学生的重点流向区域和单位强化合作,对升学、出国等主要发展类型专设平台,建设常态化运行的就业工作站、就业基地、指导机构等;精准施策,即通过资源平台的保障功能,为考编、考研学生重点提供专项培训,为出国留学生重点提供信息指导,为就业困难生重点提供实习实践或校友返校招聘信息,为一般学生提供重点意愿流向地的专场招聘和意愿单位的企业专场宣讲活动,为精英学生提供优生优培平台和重点推荐机会。

@ 韦小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大学生就业一定要“慌”!首先,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设定的前置。在学校,大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树立合理的就业理想,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能催发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完善。让他们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以及自己的未来使命和社会角色,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再次,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因为“慌”,学生能认真分析传统就业岗位的限制以及未来的机会,学会从交叉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领域中吸收新知识、培养新技能,走出自己的一条创新之路。最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 余颖(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党委书记):

大学生就业说难,可能难在留在北上广深,难在当金领、高级白领,难在薪资优厚、工作环境安逸。说不难,是因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冲刺期,需要大量的人才补足短板。发达与落后、富裕与贫困之间存在的鸿沟,需要人才用自己的成果、智慧一点点填平。就业,其实是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与其削尖脑袋一心只往一线城市钻,不如想想怎样挖掘21世纪的“钻石矿”—大数据。大数据新业态代表的创新理念与传统行业长期孕育的工匠精神碰撞产生的火花,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发展,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点亮了光明的未来。

@封林(三峡大学学生处处长):

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精准改革,高校就业和教学部门应定期开展社会人力资源需求形势和大学生就业情况大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推进职业规划与就业咨询精准服务,高校应加强建设“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咨询教师队伍,在保障传统“大水漫灌式”团体就业指导有效开展前提下,帮助大学生结合个人职业素养和国家发展需求,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并培养必要的求职技能,对毕业生提供更加有效的“一对一滴灌式”职业规划与就业咨询精准服务。推进学生需求与就业信息精准对接,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学生需求与就业信息的精准对接。

@ 胡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处处长):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4

近几年来我校日语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坚持不懈的对学生就业形势进行调查分析, 发扬优势、改正不足, 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思想, 尽量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下面是我作为辅导员在日语系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的几点做法。

结合日语系实际情况, 认清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

造成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主要有两大原因:

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已经成为人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分配的基础。随着市场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换, 2003年以来大量的毕业生走出校园, 步入社会,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人登记失业人数高居不下,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形成了“三峰叠加”的严峻局面。导致高校毕业生局部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2.“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 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就业率, 并且暴露出许多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有业不就”即:毕业生可以找到工作, 完成就业, 但是他们不能对自身的条件进行客观的分析, 导致眼高手低, 自己想去的地方, 进不去;而想要自己的地方又不愿意去。以前, 日语系有部分大学生还保留着陈旧的观念, 总想找个“铁饭碗”有个稳定的工作。很少有人相信企业, 肯到企业中就业。这就白白流失了不少就业机会。“无业可就”即:黑龙江省的外部经济环境处于劣势, 就业机会和发达省市无法相比。且日语系是师范专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对的是教育行业, 而目前我省日语还未普及, 高中阶段开设日语课程的学校凤毛麟角, 日语教师的需求量也就相对较少。一般高校教师又要求必须是研究生, 这就严重阻碍了日语系学生在高校就业, 导致我系部分学生无业可就。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缓解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依据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 采取一系列措施, 进一步打破了限制毕业生跨地区, 跨行业就业的障碍, 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 进一步确立了“市场导向, 政府调控, 学校推荐, 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使毕业生就业环境更加宽松。

1.面对市场经济, 面对新形势, 以就业为龙头, 转变办学指导思想, 树立新的发展观, 人才观和质量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 不是政府, 也不是主观愿望, 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越有竞争力, 日语系的社会声誉就越好, 生源就越好, 各方面的投资就越多, 日语系发展的就越快, 为了使日语系能够走上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系领导对就业给予高度重视, 改变办学理念, 一改以往的那种对用人单位的“等、靠、要”的形式,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系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先后到二十余个省市进行调研, 了解各地需求情况, 并且与众多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工作重点由招生向就业转移,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就业, 系领导主动帮助学生联系工作, 并且积极吸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多次组织教师学习鸡西大学的“3N”系统的研究成果。

2.加强就业指导建设。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毕业生职业观念的深层次问题, 我们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角度,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日语系建立了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 有着强烈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门化、专家化工作队伍。一改以往的高年级授课形势, 采取4年一贯制, 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 就给他们讲解就业的重要性。采取就业指导、讲座、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3.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课程设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社会对人才要求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变化。重点突出日语系的师范类特色, 按照市场经济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深入思考, 推进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4.开办导游班, 提高择业能力。从2005年开始, 日语系与市旅游局合作, 获得全国基础导游考试培训主办权, 学生经辅导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导游班至今已开办6期, 共有300余人通过考试, 获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通过培训并获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 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丰富了学生的就业技能, 提高了学生择业能力。

5.开展就业技巧训练。按照学校就业指导处的统一安排, 每年都组织毕业班学生学习就业指导系列课程, 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压力, 调整就业心态, 熟悉就业政策与程序, 掌握就职及应聘技巧;同时未雨绸缪, 在低年级学生中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教育, 引导他们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提前进行准备, 规划设计, 并为实现目标而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各种技能。

6.严守教学质量与标准, 为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夯实基础。首先, 要严把入口关。本着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 日语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近年来一直稳定招生规模, 每届招生稳定在100人左右。2007年日语系实现了一表招生, 学生生源质量更加稳定, 为今后的教学与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 坚持标准、小班授课。学院结合专业特点, 在专业教师及教学用房紧张的情况下, 克服困难, 坚持标准, 一直坚持实行小班授课。新生每年编班不管人数多少, 坚持每班25人左右, 以保证教学质量为首要任务。同时小班制的实行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沟通与交流机会, 使学生一入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环境。最后, 实行班主任制。2005年, 日语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对学生的管理, 率先在我校实行了班主任制, 每年新生都由出国留学研修过的精读教师和外籍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制的实行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工作人员不足的状况, 而且在学生尽快地适应学习生活环境, 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增强学习日语的兴趣, 树立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7.突出专业特色, 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毕业生专业竞争力。近年来日语系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考试办公室主办的《大学日语专业八级能力测试》;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组织的《日语国际一级能力测试》。这两项能力考试代表着国内及国际上专业日语水平的最高标准, 并得到国家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既是检验日语学生专业水准的试金石, 也是今后学生顺利就职及出国的敲门砖。毕业班学生的《大学日语专业八级能力测试》的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左右, 《日语国际一级能力测试》的合格率在50%左右。这两项资格考试通过, 为学生在外资企业就业及出国留学深造抢得先机, 极大地提高了日语系毕业生的专业竞争力。

8.拓宽国际就业市场, 深化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 提升我院就业层次。日语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把视野转向国际。近年来先后与日本和韩国的明星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宏前大学、上越教育大学、新潟产业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日语系二、三年级都有十多名学生有公派出国学习一年的机会, 这种机遇在全国高校中也是不多见的。一般通过在国外一年的学习锻炼, 学生的口语水平都会突飞猛进, 专业知识及能力更加突出, 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更加透彻, 生活环境及习惯逐渐适应。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供不应求, 许多学生毕业后进入到花旗银行、惠普软件等国际知名公司工作。还有的学生通过这次出国留学的机遇, 刻苦钻研, 积极联系, 归国完成学业后即考入国外大学读研究生继续深造, 为今后的人生发展规划了美好的前景。根据最近三年的统计, 日语系每年毕业生出国及考研的人员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0%左右, 为毕业生分配拓宽了就业面, 提高了就业率及就业层次。

9.加强廉政建设, 规范就业管理。为了使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 我们经常进行党风、廉政教育, 坚持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公开, 毕业生需求信息公开, 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开, 坚持“择优推荐、公平竞争”的原则, 同时对学生的自荐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 杜绝了弄虚作假的行为, 努力为广大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以国家政策为依托, 继续发扬日语系传统优势

1.政策环境优势。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部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了毕业生服务体系, 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 进一步扫除了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 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多渠道就业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2.经济环境优势。我国保持着良好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头, 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经济的增长必将刺激对人才的需求, 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必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同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 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 潜力很大, 必将成为吸纳日语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3.区域环境优势。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国家大力扶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一定会吸引众多日资企业到东北三省投资建厂。这就需求大量的日语专业人才, 必然为日语系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4.自身环境优势。日语系在单独建系短短的5年时间里成功申报了硕士学位点, 教学水平和教学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 知名度逐年上升, 越来越被社会认可。日语系注重特色建设, 打好“师范类”这张牌, 每年为教育事业输送大批专业性人才。

大学毕业生就业经历 篇5

2011年8月至今,由于工作突出,被调入总经办从事秘书岗位,主要负责总经办日常业务及公司级别会议组织及记录、公司大型活动的策划等,组织了公司大型会议,主持了公司庆典、年终联欢会等大型活动。公司的会议分为周例会、月度会、会及临时会议等,为了做好会议记录,我参照了网上其他单位会议记录格式、内容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查阅相关资料基础上又报了相关培训班,每天下班后处理完公司业务,我便匆匆忙忙赶到培训班上课,经常顾不上吃饭就在路上随便买点。学习是夜歌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总是抓不住会议的重点,导致整理出的会议记录不能突出中心,为了能够写出简单扼要的记录,每次开会时我都仔细记录每个人的原话,会议结束后,我会拿出记录仔细琢磨,找出此次开会的中心思想,并以简单扼要的语句表达出来。从那时起养成了习惯,开会从来不使用录音笔,全凭速记,没过多久,会议记录对于我来说也没有那么大难度了,成为了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公司大型会议组织方面,我带领公司中层30余人到外地开会,从会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物品准备、人员核对、分工安排到会议组织,包括安排食宿、组织会餐、安排摄像留影等,一切总觉得时间那么不够用,于是白天正常日常办公,下班后加班准备会议相关事宜,经常办公区只有我一个人在忙碌。在组织会议的同时做出了会议纪要,会议结束后得到了同事及领导的一致好评。

我在这半年多工作中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的经验,这些也将是我今后前进的动力。在举办各项活动中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这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会不断的努力与探索,使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稳步前进,逐步走向完善。同时,我也坚信:只要

大学毕业生如何面对就业现实 篇6

曾几何时,人们笃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因为读大学能找到好工作,能改变一生的命运,更能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可是,当面对这样一份报告:“自2003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与农民工月薪的差距呈缩小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疑自己的价值:作为天之骄子的我们真的不值钱吗?面对考公务员、下基层、进国企、入民企或外企等多种就业选择,他们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又该如何面对就业现实呢?

“就业竞争是父母能力的竞争”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高达660万人,比上年增加约30万人。若加上往届待业的毕业生,人才供给加大是不容置疑的。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求职者都想湧入一线城市,都想捧上“铁饭碗”,而人才需求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人的希望注定会落空。内地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及农村地区,上大学被视为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大学生就业,首先要过“家长关”。农村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要干“体面”工作,不仅能光宗耀祖,而且家人脸上也有光。如果从事保姆工作,家长心理上很难接受。但由於多年来内地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才济济,造成整个人资市场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找工作要靠“关係”护驾的说法,得到不少大学生的认同。现实生活中,权利不公平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堪称“比爹”,谁的背景过硬,谁就能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或国企。在利益驱使的背后,权利被权力剝夺,而且权力呈现世袭之势,於是形成典型的“官二代”群体。不久前,轰动一时的“湖南冷水江市人事局局长曹长清为其在校‘官二代’儿子安排一份公务员工作”引起公众强烈指责。类似的个案在内地比比皆是。有句口头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已被改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找工作要靠关係,尤其是靠父母家人,在大学毕业生的意识里,已经是一个常识。有大学教授甚至直言:“大学生就业就是比爹!”他们认为,父母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社会关係越多,为子女就业服务的能力也就越强。这就造成“就业竞争是父母能力的竞争”。

“富二代”“官二代”的崛起,使权力私利化和特权福利化更为凸现,也让许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对政府机关工作望而卻步。不过,也有大学生能面对现实,大胆地设计自己的人生。即将从四川某高校金融证券专业毕业的田涛,在“保姆拍卖会”上成功地找到工作。他坦诚地说,从现实角度来看,当保姆年薪4万元,高於目前市场支付给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薪资。如今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对於就业难的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条出路。

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公务员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待遇优厚,使大学生普遍将公务员视为理想职业。据了解,对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家庭、家族乃至全村人的骄傲。在传统观念里,大学毕业后就该留在大城市,找一份如“公务员”之类的工作。如果回到基层,乡亲们就认为没出息,家人也会很没面子。这给大学生去基层工作增添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正由於公务员的福利和企业职员差距悬殊,导致大学生纷纷成为“公考一族”。据人民网报道,今年中央机关招考公务员,总计招考职位9758个,招考人数16,205人,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高达124万人,竞争最激烈的是4616人争夺国家能源局的一个职位。而今年各省公考更是热火朝天:福建省公考报考人数超15万人;安徽省公考报考人数达18.8万人,创历史新高……为此,有高校教师突发奇想:高校若设公务员专业,分数会有多高?恐怕热门的财经类专业定会黯然失色。其实,助催“公考热”还有另一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在华外企大量裁员,给大学生们留下了“不牢靠”的印象。有大学高材生表示:“以前我最想去跨国公司,觉得可以开拓视野,工作也有挑战性。但现在观念完全转变了,收入稳定、福利有保障的政府部门才是最实在的。”除了公务员,国有企业也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香饽饽”。很多大型国企薪资待遇高、运营管理规范、发展空间大,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奋力搞通一切人际关係,专挑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电力等国有大型企业应聘。相比较而言,反倒是很多民营企业由於待遇不高、管理不规范、家族文化浓,致使缺少吸引力。

实际上,大多数没有背景的大学生也只能靠自己力量在现实中博弈。他们往往是跌倒后爬起,不断地到处碰壁,被各种各样的就业经历困扰著。他们由於普遍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待遇往往不及农民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目前大学毕业生起薪与农民工薪资的差距正在缩小,这种情況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干吗上大学?’”其实,並不是大学生起薪不断降低,而是农民工薪资不断增长接近大学生起薪。农民工的薪资越来越高,其实是农民工的收入正在逐步回归到与其付出相对匹配的水平。这是可喜的现象,说明底层劳动者的权益越来越受到资方的重视。相反大学毕业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初涉社会,缺乏工作经验。不仅如此,有业界教育人士还认为,现今学校教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安排不科学、考试甚至划定出题范围……这些也是造成大学生能力欠缺的原因。因此,大学生还需不断地提高自己,假以时日方能积累丰富的经验,才拥有更广阔的升职空间。

大学毕业生应正确面对就业现实

随著时代的快速变化,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求职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甚大。当前,一方面用工短缺,另一方面人才过剩,造成很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尤其是当前大学扩招,大学教育普及,造成就业现状更为严峻。近年来,我国将大学生就业放在促进就业的首要位置,並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扶持措施,这无疑会对今后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据4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从今年起,5年间内地将再选派10万名“三支一扶”(指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到农业农技、农林建设、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等岗位。

多年来,内地劳动力供大於求的基本格局並未改变,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学生要树立信心,正确面对就业现实,更应调整就业观,进入政府部门、就职国企、自己创业,都是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农村基层,同样是就业的好去处。只要有雄心壮志,不论走到哪里,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4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2009年7月,西安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生董刚決定放棄设计院的工作去煤矿挖煤,父母和奶奶极力拦阻,但无济於事。两年后的今天,董刚和其他11名大学毕业生领取8,000多元的月薪,操作著全国首套国产自动化综採设备,在内地同类条件矿井中取得工效第一的成绩。大学毕业生置世俗眼光於不顾,坚定不移地按自己的计划进行而创造成功事业的个案不计其数。沃尔玛公司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也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开小卖部开始,最终创立了世界级零售企业。

当前,年轻一代面对就业,怕脏怕累,人人都希望坐享其成,於是助推了“公考热”不断升温。这些不和谐的就业现状,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警醒。这就需要从根源上严加治理,通过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行业、岗位间福利待遇的差距来实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人才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不应存在盲目攀比的心态,更不能因为“高不成、低不就”而成为“啃老族”。作为父母,更应放手让孩子去打造自己的事业,给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大学毕业生们就会減少对父母的依赖,靠自己去适应社会,建立更有利於自己发展的全新择业观。

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障研究 篇7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3日

一、制定和完善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立法滞后, 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 立法机关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当务之急。

(一) 增强《就业促进法》的规范性。

该法应明确政府的法律责任, 由于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与各种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应当清晰明确, 各具体责任种类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及后果亦应当确定。另外, 《就业促进法》中只规定了政府的刑事和行政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劳动保障等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导致求职者利益损害的, 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因此应将民事责任作为政府责任的一种形式。

(二) 将大学生失业保险待遇明确规定为国家给付义务。

《就业促进法》首先应将大学生失业保险的功能确定为保障大学生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该法中需要明确将大学生失业保险待遇确定为国家的给付义务, 对大学生失业保险体系做出框架性的规定, 为今后大学生失业保险专门立法起指导性作用。《就业促进法》中失业保障制度里要对权利、义务、责任等做出规范化规定, 同时针对《失业保险条例》未涉及失业保险基金中基本生活保障开支和再就业开支的法定比例, 应具体规定, 避免出现某些特殊情况而挤占再就业基金。

(三) 充实和完善《劳动法》相关内容。

要明确增加“就业权”的具体内容, 为穷尽就业权侵权的外延, 需要采取开放式的界定模式, 即在列举种类之后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就业权侵权”兜底, 以备司法扩张解释之用。不仅要赋予大学毕业生享有就业权利, 还应享有其他相关权利, 如接受就业指导权、被推荐权、户口档案保存权等。同时, 还需要明确侵害大学生就业权的法律责任。从保障就业权的角度看, 必须明确用人单位侵害就业者, 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可以尝试增加刑事处罚的内容, 也可以尝试加大经济处罚的力度。

(四) 明确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保障原则, 并且提升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立法层次。

首先需要明确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保障原则, 即保障大学生自主创业原则、反创业歧视原则、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为总立法原则, 为促进大学生创业立法提供指导思想。同时, 细化大学生创业法律保障的具体措施, 给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大学生创业权利特别保护。我国各级政府应以保护大学生创业权益、实现扩大就业为目标, 在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立法机关要制定专门法律, 将有关的创业优惠政策和保障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 明确促进大学生创业中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用法律理顺创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使促进创业措施制度化、法制化, 避免了随意性,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充实大学毕业生就业争议的司法救济途径

(一)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 规

定劳动争议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先裁后审的程序, 不允许自由选择, 此处亟待改进。因为这种程序对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不公平, 如果毕业生对仲裁不满而要继续诉讼将会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 他们很难承受得起这种耗费。很多案件即使最后胜诉, 也未必得到应有的补偿。因此需要赋予当事人自由选择权, 仲裁还是诉讼, 由当事人自己选择, 而且一旦选定其中一种处理方式就不允许再选择其他的处理方式, 最终实现裁审各自终局的目标。

(二) 改变我国现有诉讼方式处理劳动纠

纷处置的弊端, 为正在求职中的大学毕业业提起诉讼创造便利条件。在相关证据的举证能力方面, 大学生求职者同用人单位相比显然处于弱势地位, 经常出现因举证不力而导致败诉的状况。为了显示法律对弱者的特殊保护, 有必要对就业争议的民事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以体现诉讼公平。法院机构的设置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借鉴国外的经验, 建议我国在各级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劳动庭, 适用专门的程序来处理劳动就业争议案件。对于劳动就业争议处理的程序, 重在简捷和快速, 以方便当事人通过诉讼方式及时、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委员通常都是等

到劳资双方矛盾激化后方才介入, 基本不涉及预防。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侵权行为的预防。由于大学生具有受教育者和一般求职者的双重身份, 因此有必要扩大调解组织的范围, 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都应当参与到基层调解组织中, 建立跨区域、跨行业、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调解范围覆盖本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和高校, 有效发挥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三、强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一) 设立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的专门机构。

大学生的受教育者和一般求职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大学生就业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国可以尝试设立具有独立性的保护大学毕业生就业权委员会, 代表大学生求职者争取权益, 一旦与用人单位调解失败, 可以代表他们向法院提出诉讼。我们还可以参考借鉴国外的经验, 建立受理大学生劳动 (就业) 争议的专门执法机构, 在诉前对侵害就业权申诉案件进行调查、协商、调解和处理。

(二) 完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强化劳动行政部门行政执法力度。

针对我国当前用人单位用工违法、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屡受侵犯的现状, 有必要强化劳动执法保障。应该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律监督体系, 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和执法队伍, 给予必要的物质经费保障。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有效行使监管职责。劳动执法部门通过巡查、举报、专查等方式, 积极主动监督检查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 对违法者给予严厉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 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各级监督部门不仅要对用人单位的各种歧视性行为实施监督, 还要对用人单位的用工制度进行审核。此外, 还要发挥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作用, 完善劳动保障政策咨询服务体系, 在全国各地开通劳动保障公益服务专用电话。

参考文献

[1]张凤, 赵敏.大学生就业与发展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邓佑文, 许志刚.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8.

[3]李淼, 张艳华, 徐盼.大学生就业困境之法理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8.11.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论文 篇8

1. 经济管理学院概况及毕业生就业情况

1.1 经济管理学院概况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设经济学系、会计学系、工商管理系、农林经济管理系4个系;有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农林经济管理、电子商务个本科专业;有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工商管理 (MBA) 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农业系统工程研究所3个研究所区域经济学为自治区重点学科, 市场营销学为自治区重点课程, 市场营销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广告理论与实务为区级精品课程, 会计专业为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学院已建成先进的教学设施系统, 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会计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电子阅览室、MBA学术报告厅MBA多功能教室、MBA案例讨论室等。2012年学院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共1451人, 硕士研究生62人。

1.2 经济管理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2012届共有本科毕业生306名 (包括新华学院访学学生) , 其中男生101名, 约占毕业生数的33.01%;女生205名, 约占毕业生数的66.99%;外省生源36人, 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1.76%;少数民族学生138名, 约占毕业生总数的45.10%;回族学生123名, 约占毕业生总数的40.20%。山区学生54名, 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9.8%。本届毕业生共有7个专业包括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及农业经济管理。

1.2.1 调查与统计方法

调查与统计工作从2011年10月开始。每年10、11、12月和来年3、4月是就业单位招聘和毕业生择业的高峰期。在这段时间里, 一方面是通过班级统一登记的方式获知已有就业意向或单位的毕业生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用人单位在学院发布招聘公告, 进行企业宣讲和举办招聘会后学院通过与用人单位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而获知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应聘结果, 或根据学院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情况了解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工作的意愿和最终与该单位签约的情况。毕业之际, 通过毕业生办理报到证情况统计毕业生就业;毕业生离校之后, 借助先前班级干部与班级同学保持联系的优势, 统计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

1.2.2 调查结果

1.2.3 结果分析

截止2012年8月31日, 经济管理学院2012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基本呈现一个可喜的局面, 毕业生基本都有一个可选择的单位实现就业。部分同学由于未能按期毕业, 考研升学, 备考公务员考试或主观上不急于就业等原因处于等待就业的状态。其中会计专业中18名男生中除升学的同学外其余全部就业。但是毕业前后几个月签订三方协议的学生数量不多或是签订协议后毁约的学生也大有人在。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际都处于一种试探就业或是边就业边观望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一系列企事业单位、银行单位招考后, 毕业生又面临重新择业。

2. 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学院每年都安排学院、学校等相关部门有经验、有专业知识的老师给三、四年级的学生做国家有关就业创业方面新政策解读、职场礼仪、简历制作和求职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讲座;通过求职简历封皮大赛和面试模拟大赛引导学生制作个性化简历, 学会收集、管理和使用就业信息, 强化职业生涯理念和提高求职技能。针对一年级学生, 从适应大学生活的角度, 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的特点和将来适应的职业, 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 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相关主题演讲等活动, 让他们掌握职业生涯的一般理论和概念, 了解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具备的素质,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学院与百瑞源、银河证券等公司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针对二三年级学生, 长期开展企业模拟运营大赛和股票模拟大赛, 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各种职业特征, 并根据自身特点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化和完善, 进行自我完善和个性塑造, 培养和发展创业意识, 让大学生对自我能力有更深的认识和把握。

3. 思考与建议

3.1 完善经济管理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学院要紧紧围绕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这一中心任务, 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根本目标,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一, 加强全程化就业指导、全方位求职服务, 开展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要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教学过程, 利用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校报、网站等多种形式介绍和宣传国家有关就业的一系列政策, 同时学院应充分利用本院教师资源相伴大学生就业征程, 全程随时解决大学生就业困惑;第二, 积极主动开展就业基地建设, 有效地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遇, 学院应积极主动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并把他们请到学院,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良好的“双向选择”的服务平台;第三, 建立高效信息化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应加强就业网络的维护和改进, 增强和就业信息网站及人才市场信息网站的对接功能, 增设网上服务项目, 以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专业化;第四, 加强高素质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学院要加强重视建立一支精干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扭转只顾“生成”而不顾“销售”的观念, 成立院级就业指导中心、专人负责, 帮助学校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层次;第五, 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调查, 形成反馈机制, 完善教学培养计划和模式。学院应加强对在工作岗位上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本院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满足社会需求。

3.2 强化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体素质

大学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市场中的激烈竞争, 事实上正是大学毕业生个体之间的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在这种环境下, 经济管理学院的大学毕业生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及时更新就业观念, 把握就业的主动权, 拓宽自身知识面, 力争做到全面发展, 为使自己今后在就业时能够适应市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2.1 改变大学生择业观念, 帮助大学生克服择业不良心理

根据大学生择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要鼓励毕业生将现实的社会需求同自我需要相结合, 对就业期望值不要给予过高估计。要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人生的职业生涯, 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 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办法, 增加工作经验, 然后凭借自己的努力, 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鼓励个人拼搏努力满足自身价值, 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与责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第三, 帮助毕业生克服自负攀比或是自卑逃避心理。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 切不可因此而自卑。

第四, 鼓励大学生树立到基层、去农村就业的观念。从当前的现实和发展看,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 一方面不能只靠城市生源, 另一方面不能仅在城市就业。

3.2.2 注重塑造大学生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培养大学生言行素质和敬业精神

从每一名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 就应该要求他们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全面规划, 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以经营的态度, 展开自己的大学生活。鼓励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团和集体活动, 加强对自己职业意识的培养和职业精神的塑造;重视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培养, 具体说来, 就是从点滴做起, 从细处着眼, 时刻注意对自己言行素质的培养, 并在集体和组织生活中, 加强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在待人接物时, 注意诚信态度;在课业科研和社团活动中, 多参与竞争, 等等, 培养自己立足于社会的基本品格。

3.2.3 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包括认识能力、综合能力和学习策略, 要加强学习自我控制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二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 注重组织管理知识的学习, 鼓励大学生努力争做学生干部, 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不断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 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 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尽可能多地汲取和积累丰富的知识, 强化能力素质培养。四是鼓励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加强对经管类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育, 使学生在调查实践、体验式教学、模拟实践等教学环节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 成为实践能力强,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GMC大赛和ERP沙盘实验为依托,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将GMC和ERP沙盘实验加入课程设计、实习环节, 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提高学生在实践方面的素质与实践能力, 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论文 篇9

我国就业形势正走出低谷, 实现企稳回升。今年1—6月,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 6 9万人, 完成全年9 0 0万目标的6 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与一季度末持平。企业岗位流失速度减缓, 6月份出现净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 7 1万人, 完成全年5 0 0万目标的5 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7 9万人, 完成全年1 0 0万目标的7 9%。

受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 去年四季度我国城镇就业出现急剧变化, 新增就业逐月大幅下滑, 人社部重点监测的5 1 3家企业从去年1 0月到今年1月, 岗位净流失8.0 5%。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开始逐月回升, 到二季度基本保持稳定。前6个月新增就业人数分别是6 9万、93万、1 0 6万、9 7万、1 0 7万、9 7万, 其中二季度月平均新增就业超过1 0 0万人, 与往年同期基本持平, 与去年四季度相比提高了5 0%以上。监测的企业岗位在2月份以来流失速度减缓, 并在6月份实现了净增长。就业的复苏好于预期。

据介绍, 今年确定的就业目标是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及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各地高度重视抓紧落实, 开发了一批新的就业岗位并稳住了原有岗位。二是广大用人单位对就业的理解和支持, 尽量不裁员并吸纳新的劳动力。三是实体经济企稳回升, 对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两个群体——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 就业状况也明显好转。截至7月1日, 全国已有4 1 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 就业签约率为6 8%, 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春节后至今, 随着企业用工新增数量的回升, 农民工就业也逐步回稳。失去工作的农民工中, 9 5%实现了返城重新就业, 剩余部分有的在农村务农, 有的在家乡创业。

(二) 社保覆盖面扩大, 水平不断提高

今年上半年,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将更多的百姓纳入社保“安全网”, 为其解除后顾之忧。社保待遇做到了按时足额支付, 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今年1—6月, 全国实发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 8 3 6亿元, 连续6 6个月实现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2 0 0 9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已及时落实到位。6月底, 全国失业保险金领取人数2 5 7万人,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 2 7.2亿元;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做到按规定支付, 1—6月全国共支付三项社会保险待遇1 3 2 6.7亿元, 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支付水平均有所提高。

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到今年6月底, 全国已有2 5个省份建立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 比去年底增加了6个, 其他7省也正在积极研究制定省级统筹方案。《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正在抓紧修改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开, 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务院决定安排4 2 9亿元资金, 统筹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这一重大改革将启动, 在年内覆盖1 0%左右的县 (市) 。

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继续加强。截至6月底, 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去年底增加522万人、1 8 5 7万人、287万人、540万人。1-6月份, 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6 1 6 8亿元, 同比增长1 7.6%;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均有提高, 上半年养老、医疗等5项社保总支出5 7 7 5亿元, 同比增长1 9.3%。

积极的社会保险政策在稳定就业局势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落实五缓 (缓缴五项社会保险) 、四减 (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 、三补 (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 , 减轻了企业负担, 稳定了更多岗位。

美国:大学毕业生需要市场化 篇10

全美学院和雇主联盟(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最新的调查显示,2010年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比2009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该调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埃德温·科克(Edwin Koc)表示,此次调查显示,会计、工程学、计算机和数学依旧是美国需求量最高的专业。与此同时,众多公司在招聘新职员时非常关注应聘者是否具备沟通技巧、写作技巧、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而对于众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讲,在开始着手找工作时,大学生自己首先市场化(Marketing Themselves)是进入职场的首要工作。美国得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文科职业服务部门主任凯瑟琳·布鲁克斯(Katharine Brooks)就表示,无论大学生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大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适应招聘市场。凯瑟琳还建议大学毕业生要认真对待求职一事,大学生的简历、自荐信以及面试技巧必须认真准备。大学毕业生市场化最关键的一点是证明自己学位的价值。凯瑟琳表示,如果是文科毕业生的话,在求职时最好将自己的学位和所申请的职位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将非常有助于成功求职。

爱心企业助特困大学毕业生就业 篇11

此次活动将通过媒体对爱心企业所需职位、要求等面向大众公布,同时为爱心企业与特困大学毕业生安排专场见面会,让企业在入围特困大学生中择优选择捐助对象。

此次公益活动将通过媒体公开征集100名—300名家庭特困并负债完成学业的应届大、中专及本科毕业生,和爱心企业(单位)签订一年至三年劳动合同,根据专业安排特困大学生就业,在劳动合同期内,除去发放毕业生正常的工资,爱心企业要按签订年限返还特困大学毕业生4000元/年的学费。

河南省慈善家联合会秘书长、仲记企业集团董事长仲胡周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他表示,搭建爱心资助企业和入围的贫困学生双向选择的桥梁,不仅能够进一步弘扬慈善理念,解决特困应届毕业大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慈善事业与企业发展完美的结合。

“爱心企业捐助他们一年到两年的学费,再给他们一份稳定的工作,相信在这一年或两年内他们会心怀感恩,为资助他们的企业奉献才智。同时,企业也需要与真诚奉献的员工同甘共苦,一起成长,分享成功!”仲胡周说。

按照此次活动的安排,活动结束前隆重举行了“感恩捐赠大型公益晚会”,对本次做出捐助的人颁发“爱心企业”荣誉证书、匾额。仲胡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其中。

河南省慈善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杨德恭表示,让更多的企业在媒体和慈善事业的助力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能够进一步弘扬慈善理念,推动我省慈善事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12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要想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岗位, 必须了解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特点、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及下一步的应对之策。

一、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特点

从有利的方面看, 存在三个特点:

一是就业率基本稳定。据《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调查显示, 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为91.4, 分别比2012、2011年年高出0.6个和1.2个百分点。其中, 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1.8%, 与2012、2011年分别高出0.3个和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 比2012、2011年分别高出0.5个和1.3个百分点。从近三年的来看, 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基本稳定、略有上升趋势。失业率保持在9%左右, 每年大概80万左右。

二是就业方向更加多元。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毕业生对“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有所更新, 毕业生对工作的选择更加看重抱负理想能不能施展、体制是否僵硬、个人价值的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 在这个观念的引导下, 进入民营企业、去西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以北京大学为例, 2014年就业学生中, 41.52%的人选择民营企业, 选择党政机关的只有7.07%;中国人民大学, 2014届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就业人数为518人, 比2013届增加了77人。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今年教育部、人社部等五部委联合公告, 创业的大学生持“就业创业证”可享受税费减免、小额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同时, 各地都在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 如北京将建“中关村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大学生创业园”, 构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体系。

三是用人考查日益多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更加成熟, 用人单位的用人考查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学业成绩, 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专业素养、责任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方式也从单一的提交纸质材料的方式, 改变为即兴面试、了解道德修养、身体心理健康程度等多种方式。

从不利的方面看, 主要表现在是现实工作与职业期待相差较大。2013年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62%, 与2012年持平, 略高于2011年。从数据上看, 与专业的契合度比例较低, 但基本平稳。当然, 建筑工程、考古、医学等专业性质较强的专业契合度较高, 而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文秘等专业, 专业性质不强, 各种专业毕业生只要有相关经历均可做这些工作。同时, 调查显示, 相比2014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 2015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长了近2000元 (1830元) 而达到了5510元。而现实宏观经济发展压力过大, 物价等不确定因素更加不清晰, 造成现实的月薪和期望的差距较大。

二、形成特点的原因分析

一是政策上的原因。国家从2009年开始, 将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引导,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 比如2015年, 国家将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 全面落实和完善鼓励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 加大高校毕业生创业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落实力度, 这样就保证了就业率趋于稳定不会过低。

二是经济上的原因。宏观经济的不景气, 造成了很多用人单位不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即使提供岗位, 在招聘用人时提高准入门槛或者设置应聘难题等。目前, 很多省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财政收入减少, 大学毕业生的薪酬将于期望值相差甚远, 从而使毕业生待业等待, 拉高失业率。

三是结构上的原因。从时间上看, 自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 连年攀升, 而受经济环境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又无法提供与之相当的就业岗位, 这种刚性的供需矛盾, 也造成了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从空间上看, 很多学生宁愿留在“北上广”做“漂族”、“蚁族”, 也不愿意到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另外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尽管国家通过“地方补贴”、“农村补贴”的形势, 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 但在较长的时期内, 城乡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四是个人上的原因。受传统的影响,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 有一种误导, 就是过早的给大学生设定一个职业点, 一般都是据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 过早的给他们了一个框框。使得在这个框框里进行跳舞, 跳的好就认为万事大吉, 跳得不好就有思想和生活压力。中国大学的“宽进严出”的现状, 造成了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就是“玩”的, 无心学习, 因此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能力相对较差, 个人综合素养差强人意, 就造成了用人单位不满意。

三、下一步的对策

一是国家要深化就业改革。第一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体制机制。尊重劳动者和企业的市场供求主体地位, 规范招人用人制度, 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第二是完善毕业生创业机制。落实大学生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 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加强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建设, 结合国家新推出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等重大战略, 探索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渠道、新形态。第三是完善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机制。各地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 人力资源局、团委、工会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 建设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提供项目对接、政策解读和在线咨询等服务。同时, 各地人才市场要建设详细完备的大学信息库, 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是高校要进行适应改革。高校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培养基地, 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就业报告》等国家级权威报告, 根据专业“红黄蓝”榜, 如2014年“红牌专业” (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 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的生物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等课程, 要根据需要减少招生数或关停招生。同时, 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 纳入学分管理,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实际效果。积极开展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 着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高校还要更新观念, 聘请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 加强对毕业生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培养, 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 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

三是用人单位要更新录用观念。大学毕业生知识能力储备都达到了一个高度, 缺乏的无非是经验, 企事业单位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入手, 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避免过度考虑工作经验的就业歧视,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培训。

四是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第一要认清就业形势。要理性地看待就业形势, 不要被部分媒体宣传吓倒, 从前文看, 我国的大学生的就业率近三年都保持在90%以上, 绝大多说人还是能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因此, 毕业生应调整好心态, 全面客观冷静的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扬长避短, 避重就轻, 认真把握好每一次的就业机会。要正确地面对失败, 尽快走出就业阴影, 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第二要全面提高个人素养。从前文分析看, 用人单位的用人层次性更加丰富, 大学生毕业生在保证学业成绩的同时,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个人各方面的素养, 让自己既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 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 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是要转变就业思想。目前, 我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反差。要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 自觉地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相结合, 到基层去, 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摘要:近年来, 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连年攀升, 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经济发展新常态持续, 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 就业前景较为复杂。这其中有国家政策的因素, 有大学学科设置和专业倾向的缘由, 也有用人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个人的原因, 让毕业生拥有安身立命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 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利超.科学发展观领域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张小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08.

上一篇: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下一篇:超声雾化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