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浅析

2024-10-15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浅析(通用11篇)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浅析 篇1

新疆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屏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但是由于国家机制与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汉语水平标准的提高,每年都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处于待业状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明显,而此种情况在南疆更为明显。

大部分生源为南疆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更愿意留在首府乌鲁木齐,不愿意下基层,这就使乌鲁木齐的就业率饱和,基层的岗位空闲,缺少毕业生就业。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大学扩招

近几年大学扩招,大学生的入学率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所以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是在增加,但是就业空间有限,并没有因为大学的扩招而相应的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大学的扩招造成了毕业人数与就业空间不成正比,新疆的企业使用毕业生的能力远远比不上内地企业,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难就业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更趋向于民考汉毕业生或者汉族毕业生。由于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高校毕业生数直线上升。在此种情况下有人单位选择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作为新疆的用人单位,他们更希望选择能够清楚表达意识的毕业生作为自己单位的人员,在此种条件下,少数民族毕业生尤其是民考民的学生就很自然被淘汰。高校扩招提高了升学率却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率。

(二)、生活习惯

少数民族毕业生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的单一性及封闭性,传统文化扩大了少数族毕业生就业的狭隘性及就业限制。因为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面对的是双向选择,选择的标准也是各有不同。事实上少数民族毕业生处于被选择的层面,处于劣势。

(三)、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文化素质在同等水平下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水平一般处于劣势。

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高校所教授的内容也会相应的有所提升,汉语言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接受汉语教育,在社会水平整体提高的情况下,汉语言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高于民语言学生。在新疆实行汉语教学与民语教学这种双轨教学已经非常习以为常,但是在面临就业问题时这种分化现象非常的明显。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在高校供需招聘会上,少数民族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困难。

(四)、片面就业的就业观念。

很大部分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不屑一顾。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去党政机关工作,有另外一大部分的学生最先考虑去事业单位工作,只有很少的学生愿意考虑去企业工作。

(五)、新疆的人才市场机制仍不规范、不健全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成熟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不完善:就业信息的收集、网络应聘于招聘在新疆还是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权利的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等。

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心态与方式过于保守与苛刻。有的单位在学历上要求为硕士研究生;有的单位性别歧视,会在招聘启事中明文规定需要男生,这些都造成择业和择人渠道不顺。

(六)、学校教育的影响。

新疆高校“人才培养观”社会认可的约束性小。新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新疆高校受市场冲击较小。由于新疆高等教育供给资源小于高等教育需求市场,形成了新疆高校供给的优势地位,到目前为止,不管高校办学效果如何,都没出现高校破产的现象,使得高校成为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之外的例外。这样缺乏竞争压力与社会认可淘汰制的约束,使办学理念失去“服务社会”的效果检验标准,即使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不适应,也不能从根本上构成对新疆高校办学的压力。

(七)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心理极易受到伤害。

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表现在三方面:

(1)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

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不再是单纯受教育,而是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因此完成学业并在短期得到回报的迫切心情不难理解。但是现实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有挫败感,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整个就业形势失去信心。(2)没有正确的择业观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在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3)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各种不安心理,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二、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本策略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社会的和历史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也要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从长远看,根本出路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在于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当前看,特别需要中央和自治区各级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需要用人单位特别是各类企业积极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1.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工程”,中央政府责无旁贷。中央政府的责任,在于确定大政方针,加强立法执法,明确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总结各地各部门经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地方“政府工程”,新疆各级政府要有大的作为,把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协调,加大投入,采取切实措施,务求实效。引导和鼓励各用人单位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采取综合措施坚决纠正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无人问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社会工程”,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责任和义务。2.实施“走出去”、“送出去”和“走下去”的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内地就业。实施“送出去”战略。人事部等部委在全国建立大学毕业生见习基地的过程中,要对新疆给予特殊支持,实施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东部见习计划,多选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内地发达地区的见习基地见习。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协调,在内地重点院校建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基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前往基地学习,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实施“走下去”战略。制定质量更高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给他们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当前,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振兴工程、“村官”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志愿服务计划等。

3.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坚持从源头抓起,继续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办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坚持办好“内初班”(新疆区内初中班)和“内高班”(内地新疆高中班),逐步扩大规模,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积极有序推进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初中升高中时实行第一次分流,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升入中等职业院校学习。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时实行第二次分流,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浅析 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毕业生,新疆师范大学,就业数据分析,因素,解决策略

经过三次大学生就业分配方式的变迁, 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由于国家机制与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用人要求标准的提高以及少数民族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每年都有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待业。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明显, 新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毕业生人数占全校总毕业生人数的一半,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明显。

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愿望强烈, 但就业观念陈旧, 造成民营企业空岗、基层岗闲的现象。以新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毕业生为例, 浅析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 大学扩招

近年大学扩招使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增加, 仅新疆师范大学2011届毕业生人数为3436人, 少数民族毕业生人数为1589人;2012届毕业生人数为3245人, 少数民族毕业生人数为1461人;2013届毕业生人数为3574人, 少数民族毕业生人数为1867人。每年毕业生人数基本呈微增趋势, 但就业空间并没有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大学的扩招造成了毕业人数与就业空间成反比, 新疆企业使用毕业生的能力远远比不上内地企业, 这更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难就业的问题。

另一方面, 由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汉语水平有限, 更多的用人单位倾向于招聘汉族毕业生。扩招使高校毕业生数直线上升, 用人单位选择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 他们会选择更有语言优势的毕业生, 导致少数民族毕业生尤其是民考民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2.2011~201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分类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对比新疆师范大学2011~2013届毕业生汉族、少数民族及合计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 不难看出, 新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毕业生总的就业率低于汉族毕业生, 少数民族毕业的主要就业去向集中在基层就业, 包括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计划及西部志愿者计划, 而这三个项目就业计划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就业地域一般都在基层。

新疆师范大学2012~2013届毕业生数据所有的就业方式分类中, 汉族毕业生就业人数高于少数民族毕业生, 唯独项目就业, 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比例高于汉族毕业生两倍。分析原因,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地点基本在生源地, 占15%以上, 形成地域就业的特色。但总就业率少数民族毕业生低于汉族毕业生。

3. 就业地域性及生活习惯

少数民族毕业生毕业后基本就业于民族地区, 为家乡服务, 所在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少数民族毕业生毕业后大部分希望在生源地就业, 由于地域差异及民族风俗习惯不同, 来源于南北疆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基本都会回各自生源地, 形成明显的地域性。

4. 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文化素质在同等水平下少数民族毕业生一般处于劣势

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 高校所教授的内容也相应地有所提升, 汉语言毕业生从小接受汉语教育, 在社会水平整体提高的情况下, 汉语言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高于民族语言学生。新疆实行的双语教学已经很普遍, 但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分化明显,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

5. 片面就业的就业观念

各行业的利益分配、社会声望度不一致, 使得大部分汉族毕业生就连少数民族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多会集中选择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而规模小的私营、民营企业基本是无人问津。

6. 新疆的人才市场机制仍不规范、不健全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不完善;网络应聘及招聘条件不够成熟;另一方面, 一些用人单位过于保守与苛刻, 专业要求严格, 招聘信息中规定性别或族别, 造成招聘和应聘渠道不畅。现实中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 但缺少工作经验, 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 他们考虑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 所以用人单位倾向有经验优势的求职者, 这就成了少数民族毕业生求职的瓶颈。

7. 少数民族毕业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

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处在毕业求职的特殊阶段, 社会阅历浅、心智未成熟, 择业时如遇挫折, 心理极易受伤害。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第一, 过高的期望。少数民族毕业生追求理想的职业, 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完成学业得到回报的心情也属正常。但是就业形势严峻, 当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就容易产生挫败感。

第二, 不正确的择业观。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 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求职标准, 缺少职业规划, 导致他们忽视自身的原因, 随波逐流。表现在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 观念陈旧, 缺乏竞争意识。

第三, 焦虑情绪。有些少数民族毕业生虽然完成了学业,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 但由于缺乏挫折经验, 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有待提高, 致使择业时不能很好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做出合理的决策, 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 招聘失败及时间流逝, 又加剧了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焦虑情绪。

二解决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基本策略

第一, 解决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国家工程”, 政府责无旁贷。中央政府的责任, 在于确定政策方针, 明确目标任务, 总结各地经验, 提供必要的支持。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是地方的“政府工程”, 新疆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采取切实措施, 引导和鼓励各用人单位吸纳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

第二, 实施“走出去”、“送出去”和“走下去”的战略。“走出去”战略, 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到内地就业;“送出去”战略, 选送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到内地的发达地区见习;“走下去”战略, 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基层就业。

第三, 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于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从源头抓起, 办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坚持办好新疆区内初中班和内地新疆高中班, 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在初中升高中时实行一次分流, 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升入中等职业院校学习。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在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时实行二次分流, 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

第四, 毕业生自身调整好心理状态。少数民族毕业生必须认清全国及新疆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 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正确分析自我, 调整就业期望值。在求职过程中, 要有成不傲、挫不馁的平和心态, 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 切实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塑造自己。

总之,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使得就业制度改革起步晚, 与全国毕业生就业水平存在差距, 但只要积极贯彻改革措施, 加速实施进度, 转变观念, 突破创新,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问题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热扎克·铁木尔、王拴乾.2003~2004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2]热扎克·铁木尔、董兆武、刘仲康.2004~2005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浅析 篇3

关键词 社会资本理论 大学毕业生 就业 行动策略

随着1999年的高校扩招,入学人数迅猛增加,伴随着扩招的同时则是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重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看,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当中包含着两个重要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补充,在当今社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正确的培育和使用社会资本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是具有意义的。

一、社会资本的涵义

社会资本理论是经济社会学研究中新兴的理论,格兰诺维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此后布迪厄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得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 但真正对“社会资本”进行较为系统地论述的则是詹姆斯·科尔曼,他从社会资本的功能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活的过程之中”,“生产性的,使得有些目的有可能实现,而没有它则不可能实现”的资本财产。综上所述,社会资本即个体通过其在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有目的的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二、社会资本理论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联系

1、弱关系与大学毕业生就业

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假设认为:弱关系分布范围很广,比强关系更可能充当跨越社会界限的桥梁,弱关系桥梁为人们提供了接近超越其所属社会圈子可以利用的信息和资源的通道。虽然弱关系与强关系的个体力量对比逊色得多,但是弱关系是跨越 “强关系”之外的桥梁,可以获取大量强关系之外的信息。由于弱关系来源广泛、获得方便,存在于异质群体间,因此获取的信息量上要大大超过强关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要重视弱关系对信息获取的强大能力。

2、强关系与大学毕业生就业

边燕杰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的“强关系假设”,他认为在中国以人情为核心资源流动的社会里,强关系是对求职者起主导作用的。这与近几年中国社会上所出现的“官二代”、“萝卜招聘”等名词的“内涵”是一致的,凸显出强关系在子代就业中的决定性作用。

强关系存在于具有强联系群体的内部,成员同质性较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对于在相同条件下某一职位的获取,对比竞争者,强关系的“分量”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强关系固然会导致上述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出现,但对于大学毕业生个体而言,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强关系的潜力,无疑对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构洞与大学毕业生就业

结构洞是指在信息和资源的流动过程中,关系网络存在一些特殊结点,它比其它结点在竞争中拥有更多优势,处于重要结点的位置,其它网络成员们通过它才能享受这些信息和资源。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拥有“结构洞”越多,说明社会资本就越丰富。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处于结构洞位置的大学毕业生将拥有更多的就业信息与就业资源,将有助于其就业的选择与实现,并且可以在这些差异性较强的信息中选取更加适合自己、更具竞争力的信息,从而有助于获得更多竞争力的就业机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行动策略

1、精心的维护先赋型资本,发挥强关系关键时的决定性作用

强关系存在于高联系性群体的内部,交流方便,联系紧密。对于群体内部成员,彼此相互比较了解,具有一种基于血缘、地缘的责任性。在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强关系将发挥其关键时刻的决定性作用。社会资本虽然是先赋型的资本,但仍然需要精心的维护,个体可以通过以非物质(情感的投入)为主,物质为辅的方式与以血缘、地缘为中心的先赋型社会资本保持紧密的联系和情感的交流,维护并提高其稳定性。

2、积极的构建后赋型资本,加大弱关系信息资源获取力度

弱关系存在于群体的外部,成员分布广泛,异质性较强,信息重叠小且量大,个体在异质性的信息中获得自己需要的核心信息机会大大增加。在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同样要积极的构建后赋型的资本,加大对信息资源的获得。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构建弱关系网络,1、积极参加非正式的组织和社团活动,个人可以从社会团体和组织中获取广泛的信息资源。比如老乡会、联谊会、运动会等。2、恰当的使用老师的社会资本。老师拥有相对广泛的社会资本和良好的信息收集、分辨能力,能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实用性信息3、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内的社会资源毕竟有限,大学毕业生要在社会实践中积极的探索,积累社会资源。

3、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占据“结构洞”位置

信息和资源的流动过程中,“结构洞”处于重要的节点位置,处在“结构洞”位置的个体能拥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的机会,并且可以把它们进行相交换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很显然“结构洞”就是社会网络中的中心的位置,个体能够在这个位置获取优势的信息资源。

结构洞的位置的占据的基础是先、后赋型社会资本构建的情况,应当首先认清它与强、弱关系社会资本的紧密联系。如何在以构建的社会资本中占据中心的位置呢?个人的素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个人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个体向高一级的社会阶层流动,增加在群体中的声望。在群体中占据更加核心的位置,加大对信息和资源的控制力度,再不断的优化个人素质,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逐渐向“结构洞”的核心位置靠拢。

参考文献:

[1]张广利.社会资本理论几个命题的解析[J].社会学与社会工作,2007:1-5.

[2]胡书伟.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

[3]庄玮.社会资本与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研究[D].湖南大学,2009.

[4]葛毅铭.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比较[D].上海交大,2011.

[5]辛忠. 吸引海归:弱关系比强关系更具优势?[EB/OL].

http://theory.gmw.cn/2011-06/29/content_2154628.htm,2011-06-29.

内蒙古民族大学毕业论文写作规程 篇4

发布于:2011-10-21

校教发[2011]37号

内蒙古民族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修订)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计划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特制定本规程如下:

第一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巩固、扩展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二、训练、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资料查阅、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理论分析、数据处理、文献查阅整理、计算机应用、文字表达、论文(设计)格式等方面的能力与技巧。

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条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求

一、符合教学计划要求,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综合性、先进性,选题应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二、选题应体现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三、各学院应提供一定数量的适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供学生参考选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行确定选题。选题经与指导教师商定后,原则上不得随意更改。

四、在确定课题时,应以选择中、小型课题为主,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所选课题任务。

五、每年的论文选题应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及时更新,原则上要求每生一题,必须独立完成。

第三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应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数据真实,结构安排合理,层次分明,图表清晰,格式规范,语言流畅,结论正确。

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格式原则上应参照“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格式”的要求撰写。各学院若因学科、专业特殊性的需要,在参照“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格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可自行制订统一、规范的具体格式要求。

三、毕业论文(设计)全文应按格式要求打印,论文(设计)中所用图表应采用计算机绘制。

四、毕业论文(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 1.题目、摘要、关键词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应有中英文(蒙文撰写的论文只需蒙汉)两种文字。题目应对论文(设计)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扼要,字数应在20个文字以内。原则上中文摘要应在200-300字之间,关键词3-5个。

2.目录要求标明页码。3.前言或引言

(1)要求说明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以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

(2)应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参考依据等方面完成本课题的文献综述。

4.正文:含方案论证、过程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等内容。全文原则上文科不少于6千字,理科不少于4千字,最多不超过1万字。

5.注释及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GB3469-83书写。参考文献是指论文的研究与撰写过程中,作者所参考(引用或依据)的有关文献。论文参考文献较多者,可只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用圈码①②等标识。

6.附录(包括图表、程序、所用仪器设备型号及性能指标等)

第四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评阅及答辩要求

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严肃、认真地评阅学生论文,学生论文最终定稿前应具有指导教师评阅痕迹及评语的一稿、二稿(或多稿)纸质原件,并连同定稿一起交所属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审阅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

二、学生在答辩前,应由指导教师根据“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认真填写“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分标准及评阅表”。

三、若指导教师或评阅专家给出的总评分低于60分或“选题质量”项目评分低于12分或“论文(设计)质量”项目评分低于18分者,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待限期修改,指导教师或评阅专家重新评阅合格后方可申请答辩。

四、答辩工作由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答辩委员会(可下设答辩小组)主持进行。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一般可由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相关专业方向专家、评阅专家、指导教师等5人或7人组成。设组长1人,另设秘书1人,组长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秘书负责记录和整理答辩情况,并填写“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成绩评定表”。

第五条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要求及成绩不及格学生的处理办法

一、答辩结束后,由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参考指导教师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综合评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成绩按五个等级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低于60分)。

二、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的必修实践课,不得免修。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新修读。

第六条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及相关材料归档要求

一、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工作完成后,各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按3%的比例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经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遴选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完成后,各学院应认真、细致、规范地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总结工作。

三、毕业论文(设计)所有工作结束后,各学院应将相关材料归档,保存期为一年。

第七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 全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全面组织和管理。各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应对本学院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等全面负责。校教务处和学院的工作职责分别是:

一、教务处工作职责:

(一)研究制定有关管理文件。

(二)协调各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按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对毕业论文(设计)各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四)进行论文抽查,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中检测,重复率超过70%要求重新写作,30%-70%要求限期修改,修改后仍达不到要求不予毕业。

(五)组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审、表彰工作。

二、学院工作职责

(一)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小组,布臵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任务,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动员。

(二)审查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安排指导教师。

(三)定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处理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

(四)设立答辩委员会(可成立若干答辩小组),安排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复查成绩评定情况,对答辩委员会评定的优秀和不及格论文(设计)加以审查,并填写《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汇总表》,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

(五)按毕业生总数3%的比例向学校推荐参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六)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及归档。第八条 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一定教学、科研或生产设计经验并具有讲师(或硕士学位获得者)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校外有关单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可聘请相当于讲师及以上职称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二、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多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但每位指导教师所带一届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人数一般不得超过10人。

三、指导教师的职责:

(一)拟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制定指导计划和工作程序。

(二)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计划,让学生了解课题的任务、目的、要求及工作内容;指定主要参考资料或社会调查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实验方案和调查方案的选择;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

(三)一般每周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至少进行一次检查、指导。

(四)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中外文资料的查阅、文献综述,审查学生的图纸质量、数据处理结果、理论或实验(数据)分析结论。

(五)指导学生按学校的相关规定正确撰写论文(设计),至少评阅论文(设计)两稿以上,并写出综合评语。

(六)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和成绩评定。第九条 对学生的要求

一、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要求,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论文(设计)工作的全过程。要求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遵守学术规范,严禁剽窃他人成果。若发现抄袭现象,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严重者取消答辩资格。

二、勤俭节约,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因不听从指导,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所造成的自身伤害,应由学生本人负责,造成国家或他人财产损失,或伤害他人者,应由学生本人和家长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未经指导教师同意,学生不得将论文(设计)所涉及内容向外泄露或发表。

第十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管理

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由学校统一划拨给学院。各学院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统筹安排使用,要求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一条 本规程解释权归教务处。

第十二条 本规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校教发[2001]21号)同时废止。

附件1: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成绩评定表

附件1.doc

附件2: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分标准及评阅表

附件2.doc

附件3: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汇总表 附件3.doc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务处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浅析 篇5

样本学位证样本

西北民族大学学院的简介、地址与历史沿革

西北民族大学(外文名: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 西北民大(NWUN);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一所涉及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兰州市,分别城关校区和榆中校区两个校区。学校前沿是1950年创办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西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学院学院设置及主要专业

西北民族大学院系设置有;文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体育学院、预科部、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设置有特色专业;社会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

西北民族大学历任校长及学校代码;10742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浅析 篇6

一、少数民族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扩招政策实施开展以来,我国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就成为了不容争辩的事实。很容易发现这些问题的产生既包括教育计划、地区、行业性失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观差异性、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性格、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主观因素的限制。

(一)高校扩招的同时也“扩”了就业压力。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国民素质和能力的作用不容小觑。扩招,顾名思义就是扩大招生,这其中包括本科扩招,也包括研究生扩招。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高校录取人数总计180万,之后的每年均呈逐年递增的态势。2013年高考录取率为76%,2014年全国高考录取为74.33%,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艰难[1]。2015年,大学毕业生749万人,毕业人数也因此创下历史新高,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不乐观,而这种形势短期内也很难有所改善。

(二)企业要求经验,大学生缺乏经验。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中国国内企业招聘相对于学生在校成绩、所学专业以及毕业院校而言,更加关注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过社会实践、有过哪些工作经历。而在大学期间备受关注的学习成绩则排位靠后。显然,实践经历很重要,但大学生在校期间仅有数月实习期,其余时间都在进行专业课学习和知识储备,很少有机会进入企业或者社会参与实践。人们只有了解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容,清楚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意义,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即使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再优异,缺乏实践经验,缺乏社会阅历,都很难得到企业的认可。这一方面就成为了阻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三)社会劳动力“供过于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劳动力比重也较大。劳动力供应比例失衡并不是局部性现象,也不是短暂性问题,我国面临并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面临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自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劳动力人口就进一步增大,供过于求的压力也在增大,每年我国的就业人口都在以递增的态势不断增加,而国家和企业能提供的岗位是十分有限的,就整体态势来看,大学生,不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汉族大学生,在毕业都将进入到就业的瓶颈期,用“万人过独木桥”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一长期的就业压力的根源就在于我国劳动力人口远远超出了岗位需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后,也将面临这一长期不能解决的压力。

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要想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就要“对症下药”,就业难问题不仅存在于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现提出几方面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并引导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

(一)逐步建立完整有序的毕业生就业体系和培养方案。

国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大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支持。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就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也就能促进国家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而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体系,也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因人而异”为少数民族学生“另辟蹊径”。

每个学生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和长处,还会在其他方面存在缺点和不足。高校应安排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思想调查工作,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在校期间的基本日常活动,尤其是应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特殊的关注。毕竟他们和汉族学生所接受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都不同,在个性上肯定也存在着差异。学校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毕业打算进行调查研究,才能更有倾向性的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学校还应该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汇总近期就业信息,发布至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学生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可以为自己的就业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三)学校举办类型多样的就业培训活动。

学校通过开展训练营活动可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建立他们与汉族学生的友好关系,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消除自卑心理和“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重树信息,重新认识自我,正确看待自己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努力更正[2]。在活动中,可以安排教师进行就业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精神,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训练期间,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对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

摘要: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素质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对于初露锋芒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内地高校大学生的一部分,其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通过对当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毕业后就业所面临问题的浅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帮助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就业困惑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杨莉萍.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9):220-223.

浅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通话教学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普通话 教学

1.前言

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源于新疆的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起点低, 难度大,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全面展开的今天, 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教学的研究尤为重要。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对象, 研究教学测试中出现的新问题,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教学水平, 适应推普新形式。本文试对少数民族学生语言状况、学习困难、普通话教学三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2.结果与分析

教育部在《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教学中, 正确贯彻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因地制宜地搞好双语教学……凡使用民族语言授课的学校要搞好双语教学, 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教师要大力宣传党的语言文字政策, 教育引导, 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掌握族际共同语的愿望, 为普通话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实践中, 我们感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干扰, 不只是来源于语言本身, 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直接影响到普通话教学效果。

学习态度与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态度端正, 动机强烈被视为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同时, 要注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语言国情教育和民族学生使命感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是学校推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成败是同学校推普大环境建设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当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 营造“以讲普通话为荣”的言语环境, 各级领导和教师必须对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方言地区、民族地区的高校普通话教学不应陷入应付检查、对付测试的实用主义泥淖。我们应该有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我们的制度不应只是针对学生普通话培训、测试等方面管理的制度, 而应包括对各级领导和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教育、普通话培训、测试及推普业绩考核的制度, 形成一个科学的、有章可循的管理约束机制。

严格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将促进良好的言语环境的形成, 促进普通话的普及, 提高普通话教学的质量。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涉及语言与思维的问题。他们的学习一般是循这样的思维转化模式: 母语——汉语中介语——普通话。

加强第二课堂管理, 开展朗诵、演讲、论辩、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普通话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继续学习和训练的机会, 使普通话语音教学、口语交际训练后续课和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形成一个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的普通话学习、实践体系。少数民族学生自身也要克服畏难情绪, 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 消除转换障碍, 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 既不同于汉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 也不同于一般的对外汉语教学, 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这一特殊性对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事这一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加强语言理论学习, 提高自身在民族语言、应用心理语言、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理论水平。拓宽语言研究领域, 除了汉语方言的研究, 还应研究当地民族语言、汉语中介语, 探寻民族语与当地汉语方言的关系、汉语中介语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 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训练, 转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习惯,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标准程度和普通话合格率, 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

3.影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制约因素

(1)年龄对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影响。在学习者个体各因素中,年龄作为一项生理因素,对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影响最大。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是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过了关键期,大脑侧化已经完成,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困难。

(2)是性格的影响。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外向型的学习者喜欢说话,喜爱交际,不怕犯错误,有利于提高快速反应的说话能力;内向型的学习者由于不爱说话,在口语方面提高较慢,但能对语言输入进行细致的形式分析,在听、读、写的能力方面提高较容易。另外,还应关注的是自我中心因素。自尊心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表现判断,在语言学习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

4.结论

(1)该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教学开展形式多样,但教学内容单一、教材针对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上要打破以往旧有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设置上来,使少数民族学生真正学到自己想要学的内容,从而养成终身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2)该校普通话教学“重教学、轻实践”现象严重,应加强系统普通话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普通话教学把民族融合真正落到实处。

(3)明确普通话的学习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教师应经常宣传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易变、不稳定的应试等表层动机,转化为持久、稳定的交际和职业等深层动机,使学生从消极的“要我学”,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学”。

【参考文献】

[1]刘王旬.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208.

[2]王依宁.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的社会因素[J].广西社会科学,2004(1).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大纲 篇8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四节重点、难点

第一章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概述

第一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一、实际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二、就业区域集中,择业空间狭小

三、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

四、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第二节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境是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与就业

一、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充分就业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

第三章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应从自身做起

一、提高自身汉语和专业水平,提高综合素质

二、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实力

第二节 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调整

一、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考虑民族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衔接

二、建立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

第三节 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应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

一、政府部门应加大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帮扶力度

二、积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搜集就业信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网 结束语

致谢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浅析 篇9

王会圣

(中央民族大学11级人力资源班 1047029)

摘要:就业语言与生活障碍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生活成长环境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很难在就业竞争中与汉族大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必须要同时熟悉本民族与城市的生活习惯,熟练地在城市人与本民族两种身份间转换。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对他们在文化适应,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情感需求方面造成了巨大影响。熟悉少数民族大学生们的就业语言与生活障碍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对于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都有着莫大的帮助。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大背景下,当代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愈发凸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在这些大学生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自身、社会方面的种种限制,由于他们大多来自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负担能力、生活环境变迁、文化与教育背景以及个人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其他普通大学毕业生往往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与障碍。而其中就业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甚至是文化上的差异,正是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得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一般大学生的各种困难与烦恼外, 还抱有作为少数民族的特殊困难和心理适应问题。一方面, 大中城市居民绝大部分是汉族, 他们语言相同,习俗相近, 生活上不受任何障碍, 而对少数民族来说许多城市不具备一些少数民族必备的生活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 少数民族本身汉语交际能力较差, 汉语不好的大有人在, 而且一些少数民族固有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需要相对应的一定设施。由于上述原因, 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城市甚感不便, 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比汉族大学生深刻。

一、语言环境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母语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是沉积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叙事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尤其在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时母语显得极为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首先借助的是语言,语言的表达信息沟通顺畅,决定了相互交流者是否有着相互平等的话语权和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如果使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交流者之间不存在话语权的不平等性和文化价值认同感的差异性。但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发生信息交流时则不然。例如,中国和英国两个国家属于不同的民族,它们分别使用汉语和英语,当这两个国家的人交流时,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逻辑顺序,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民族性格,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只是用不同的语言说同一件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与英国人看同样一部带有中英字幕的英国喜剧,英国人会笑的前仰后合,而我们只能看着他们笑,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语言不同,发音不同,一些靠同音字而形成的笑点我们当然不知道笑点在哪里。再例如,有些词语在在另一种语言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到唐诗宋词的英文版时,我们会觉得英文版的唐诗宋词只剩下干瘪的意思,而失去了汉语版本的神韵和意境了。

同理,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当他们与主流社会融合时,就不会仅仅是喜剧或者意境的缺失,更多的是不解,孤立,甚至摩擦冲突。少数民族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其心理和思维存在着语言的互换关系,就好像高压电线要经过变压器转换成民用电压一样,这样的结果就是,有时会词不达意,甚至引起误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其他民族或城市的学生交流时,遇到语言环境的差异,从而使他们因无法直接顺畅地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产生心理隔阂,生活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更是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平台,通过观察,我们会看到像满族,苗族等与汉族差异性不太大的少数民族似乎在生活学习中不会感到不适应。而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朝鲜族等有着鲜明的名族特征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人际交往的问题,这也使得他们感到孤立与隔阂。生活环境变迁、文化与教育背景以及个人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部分人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比起其他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与心里动荡。这些内在的心理问题不能靠政府和学校经济上的帮助解决,更需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境,使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二、生活习惯的差异

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与城市人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以及逻辑思维模式。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原有生活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城市人,其实,他们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他们与周围的城市人相隔咫尺,却无法相互理解,可以说他们在城市中被边缘化了,被忽视了。城市生活如今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生活模式而得到社会的推崇。本来,他们通过全国高考涌向城市,除了培养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外,就想寻求某种心灵解脱或心理平衡。但是,他们生活在城市中,却常常存有无家的感觉,找不到生存文化的支点。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一些在我们看来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也会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到苦恼。例如,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同学,他们经常跟抱怨没办法好好的出去游玩,原因就是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他们必须吃清真食品,北京城区还好,要去其他地方就必须自己带清真食品。这些由于生活习惯造成的看的见看不见的不便,或多或少的束缚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城市中的生活,工作。

三、就业难题

基于以上所述,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必须面对所有其他大学生所必须面临的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其次,作为少数民族,他们还必须面对其他大学生不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在就业方面,中国许多城市在劳动就业方面仍将相对较好的职业留给本地人, 以保证城市居民享有好职业的优先权和独占权, 外来务工人员被明确地排除在这部分职业的范围之外。城市的这种“职位保留”政策也把少数民族排除在很多正规职业之外, 使其只能在非正规部门谋求就业, 从而会遇到就业问题。另外,社会上对于少数民族的非议与歧视也让他们在求职时常常碰壁。

我们不得不承认,少数民族同胞们被区别对待了,根据1958年《就业与就业歧视公约》的规定,歧视的定义是“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这种区别对待,不仅违背了人类平等,更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治安的不稳定,也有悖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改革目标。

四、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它既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又牵动着整个城市乃至全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民族团结的大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民族关系、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城乡关系以及民族政策的贯彻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从接收地的城市方面来说,立法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生活风俗习惯,增加市民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提高市民们少数民族的认同率,严格执行《反就业歧视法》的相关规定,都应成为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环境的重中之重。当然,从主观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应该认清当代经济与就业形势,摆正心态,努力克服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不断增强自身人力资源素质,提高自身竞争力,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来。

参考文献

[1] 杨聪、《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成才之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225页

[2]吴明海、《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130页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浅析 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近年,内地部分院校按照国家规定,每年都招收一定数量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这对提高少数民族同胞的素质、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到内地接受高等教育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顺利,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还应看到,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形势下,目前这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内地工科院校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急需加以解决。

一、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随着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内地工科院校边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同其他毕业生一样,需要通过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洽谈,双向选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由于近年高校扩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总体就业情况不甚理想。

1.返乡就业比例高

根据调查,这部分大学生就业以返乡就业为主。绝大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前积极与家乡企事业单位联系,注意力主要放在这些有限的招聘机会上,而对于内地大量的招聘信息关注较少。毕业后,这部分大学生大多回到家乡就业,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2.就业专业对口率低

由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工业发展不够充分,供工科毕业生选择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较少。大部分毕业生只好降低自己的求职要求,只要工作岗位整体情况较好就行,如果和专业有联系就很满足了,至于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能否得到发展,常常被忽视。

3.就业渠道单一

由于就业观念因素的影响,这部分毕业生就业以传统就业渠道为主。大部分毕业生以行政事业单位、部队和大型国企为就业目标,追求被社会普遍认为“有固定收入”的单位,较少主动到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单位去工作,更少有人主动创业。

二、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较低

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较低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偏远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薄弱。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他们高考时得到了一定的照顾,有各种优惠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入学。和来自内地的同学相比,他们学习基础较差,入学后在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工科院校开设的一些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他们学起来比较吃力。由于现在高校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教授的专业课程日渐增多,这部分学生由于外语基础较差,专业学习也受到较大的影响。由于语言等方面的差别,这些学生除了参加学校集体组织的活动,很少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其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锻炼,导致实践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就业竞争力受到较大影响。

2.学生及其家长就业观念陈旧

就业观念陈旧是制约就业的根本原因。这部分大学生到内地读大学,就业期望值较高。大多数家长希望他们能够学有所成,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型企业等单位就业,较少希望自己的子女到中小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去。而且不少家长认为边疆地区高素质人才缺乏,自己孩子的就业机会较多,找一家理想的单位不难。家长的想法会有意无意地影响这些学生的就业观念。

3.不了解国家就业相关政策和就业市场发展情况

不了解国家就业相关政策和内地发展情况是制约其就业的外在因素。据调查,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对于国家的就业政策,不是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超过80%。同时,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别,这部分学生在校园时缺少其他大学生了解内地就业市场的天然有利条件,很难深入认识其他省市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就业单位的具体状况。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2007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各学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各种就业指导活动。但是由于就业指导面向全体毕业生,指导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特别是个性化就业指导不足。在内地工科院校,边疆少数民族毕业生人数较少,作为一个“微”群体,又分散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如果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的就业指导和学生需求差距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5.招聘单位有所顾虑

大部分单位在招聘时,多把注意力放在聘用人员能否给企业创造价值等方面,很少考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照顾。同时,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很多单位对这一群体的毕业生缺乏了解,担心在工作中难以沟通、难以管理,同样条件下不太愿意录用边疆少数民族毕业生。

三、对策和措施

1.扎实做好培养工作

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要公平竞争,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其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等就成为关键。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培养其就业能力。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学生部分课程基础较弱的情况,单独编班,精心挑选负责任、能力强的教师授课,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在学生专业课学习、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扎实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培养工作,培养其核心就业能力,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专项就业指导教育

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就业指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和成才观,可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结合他们自身的特殊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边疆少数民族毕业生信息库,学校予以政策支持,针对学生发展动态进行定期指导,重点帮助他们尽快就业。

3.做好与招聘单位的沟通工作

对于招聘单位的顾虑,高校应当重视,在就业宣传中多与招聘单位沟通,多方位介绍这部分学生,让招聘单位真正了解他们,消除顾虑。高校可由负责就业市场开拓的就业工作人员选定部分招聘单位,有专人跟踪负责,做好沟通工作,重点推介这部分学生,为他们开拓较好的就业环境,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对于这部分学生,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其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爱祖国、爱生活的理念,对于人生持积极的态度,敢于正视困难,用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作贡献。

5.充分挖掘和培养特长

大部分边疆少数民族毕业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学校应多方面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特长,在各种场合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参与中收获信心,为顺利就业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德海.客观认识 理性思考 准确把握[J].出国与就业,2010,(12).

[2]李光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3]努尔阿伊.试论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4).

浅析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违约现象 篇11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普遍带有盲目性, 不仅对本专业的优劣势缺乏了解, 而且对所应聘企业及岗位缺乏了解, 使得大学毕业生违约现象屡屡发生, 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毕业生不守信用的行为对用人单位和学校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有的用人单位因为毕业生一再违约, 招聘工作受到严重影响而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不满。高校为了维护学校声誉也往往对学生施压, 甚至拒绝为学生办理毕业手续。

为了应对就业难, 很多毕业生都做了两手准备:考研或考公务员, 兼找工作。为稳妥起见, 很多毕业生倾向于先找个单位签约, 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后就义无反顾地“舍鱼而取熊掌”。不求一步到位, 宁愿“骑马找马”, 先找到一个岗位再说, 这是毕业生普遍的求职心态。正是这种心态, 使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成为职场常态。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中违约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一) 用人单位原因造成的违约及不良影响

双向选择本应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在经过充分的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但有的用人单位招聘程序不规范, 招聘工作不专业, 对人才也缺乏应有的尊重。他们非常重视对毕业生的考察, 如学习成绩、政治面貌、身体状况等, 还要专门审阅毕业生的档案, 却很少主动向毕业生介绍本单位的情况, 即使介绍了也往往停留在表面, 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在对用人单位尚不了解、对用人单位将要给予的待遇以及被安排的工作岗位等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还有少数运作不规范的用人单位夸大单位的现状、工作环境和前景, 或向毕业生开出空头支票, 如安排住房、高额奖金、在总部或大城市工作等, 等毕业生报到后才发现单位根本无法兑现承诺。在这种情况下, 毕业生违约实际上是一种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行为。

用人单位违约, 不仅使毕业生错过了其他就业机会, 遭受在择业过程中支出的交通费、邮寄费、电话费等方面的经济损失, 而且使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受损, 学校不再愿意为这些企业推荐毕业生。

(二) 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违约及不良影响

当大学生毕业后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时, 失落感增强, 情绪低落, 在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时, 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就会一降再降, 只要有一个公司向他们敞开大门, 工资待遇勉强说得过去, 他们就会草草签约。在这种情况下签订就业协议, 必然会为后来对工作的不满埋下伏笔。工作稍稳定后, 他们被压抑许久的拥有体面工作的念头就开始滋长, 对眼前工作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强, 而想解脱当前处境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一个——辞职, 这就必然导致违约行为的发生。

大学毕业生违约不仅打乱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 还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劳动量。毕业生的违约行为不仅会损害毕业生所毕业学校在招聘方心目中的形象, 而且会对学校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开拓的就业市场造成冲击, 从而影响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和学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还会使毕业生个人在经济上受到损失, 甚至可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三、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中违约现象的对策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违约现象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出现, 因此要倡导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注重完善的就业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 维护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学校的合法权益。

(一) 大学毕业生方面

1. 大学毕业生应诚信对待用人单位。

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市场经济时代, 劳动力市场上都始终固守着一个信念——诚信。近年来, 很多用人单位一方面求贤若渴, 另一方面又对毕业生签约不久就跳槽深感头疼。毕竟, 用人单位都希望能招聘到兢兢业业工作的新员工, 虽然有“约”在先, 但“留得住人留不住心”, 单纯的一点违约金也很难弥补用人单位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是一件对自己负责也对社会负责的事情。每个毕业生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言行记述着社会对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 今天的毕业生是否能在用人单位心目中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今后学弟学妹的就业情况。在毕业之际, 谨慎对待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签署的每一个字, 牢记“诚信”二字, 这才是大学毕业生迈向人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2. 大学生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违约不仅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 也损害毕业生自身的利益, 使毕业生在精神上、物质上、时间上都蒙受损失。近年来, 很多毕业生在解除协议、合同的过程中备尝苦果:或是满心以为获得“新生”的时候, 却突然被告知机会已经错过;或是原先的梦想最终得以实现时, 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很多初次就业失败的毕业生不得不重新回到考研队伍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 大学生应该及早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在跨入校门时就有意识地规划未来, 对今后所要从事的行业、岗位有所了解, 而不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实现“求职——择业——就业”三级连跳, 那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

(二) 用人单位方面

1.用人单位要树立良好的招聘观念。用人单位应规范招聘程序, 在对毕业生进行政治信仰、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考察时尊重毕业生, 并主动、如实地向毕业生介绍本单位的基本情况, 包括单位的经济效益、福利, 以及毕业生到单位后要从事的具体岗位情况、薪酬情况、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情况等, 不能夸大其词, 误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

2.用人单位还要及时与学校就业主管部门沟通信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后, 应及时跟学校通报签约情况, 以便学校能够及时将就业协议书纳入本年度就业派遣和接收计划, 避免不必要的违约纠纷。

(三) 学校和就业主管部门方面

作为校方, 有责任为毕业生签约提供指导和帮助, 尽可能减少因政策不明而导致的违约行为。

1.学校应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学校要广泛收集各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以及其他高校、各地 (市) 人才交流会的信息, 使毕业生能够更快捷、全面地了解用人单位信息, 以便作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学校要对用人单位做好招聘资格审查工作, 将不诚信的用人单位列入招聘“黑名单”。

2.学校也应告知毕业生, 一旦签订就业协议书, 就应当遵守协议, 履行合约。如确需违约, 则应按程序办理。如用人单位提出违约, 学校可积极交涉, 维护毕业生的权益;如毕业生提出违约, 则需取得用人单位的同意, 并承担协议书规定的责任。

3.学校应加强对就业协议书的管理。避免因就业协议书的管理疏漏造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重复签约。对毕业生违约适当收取违约金是一种经济形式的处罚, 但这种处罚的影响是很有限的。所以, 学校对故意弄虚作假、重复签约的毕业生也应给予相应的校纪处分。

总之, 通过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以及逐步完善就业协议书的内容和条款, 一定能使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逐步减少, 并使就业市场越来越规范。

摘要:毕业生违约破坏了大学生、高校的信誉, 影响了用人单位人才计划的落实, 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秩序。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现象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出现, 因此要倡导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注重完善的就业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 维护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学校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违约,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卫衡, 胡致学.高校毕业生违约、改派现象浅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2]王本贤, 姜南.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违约现象浅析与应对[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3]王宇莉.高校毕业生违约:愈演愈烈之势背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综合版) , 2005, (1) .

上一篇: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下一篇:幼儿中班美术教案《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