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2008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

2024-10-17

浙江大学2008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精选8篇)

浙江大学2008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 篇1

浙江大学 2008 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
作者: 佚名 阅读数: 240

一年一度的校园招聘高峰又要到来了.由于今年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2009 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整体会比较严 峻,较高层次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为了更好地帮助我校 2009 届毕业生求职择业,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择 要公布 2008 届毕业生的升学就业情况,供全体师生参考借鉴.截止到 8 月 31 日,我校 2008 届共有本科毕业生 5384 人,硕士毕业生 4192 人,博士毕业生 1491 人.本科毕业生 中有 35.96%在国内读研,10.94%选择了出国,直接参加就业的本科生有 80.87%到各类企业工作;绝大多数的毕业研究 生选择直接参加就业,其中硕士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的占 66.75%,博士毕业生则主要集中在高校(44.02%),科研设 计单位(10.64%)和医疗卫生单位(11.52%)就业.

2008 届本科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 在国内攻读研究生情况 2008 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 1936 人录取为国内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录研率为 35.96%,比 2007 届(33.39%)有较大增长.国内升学比例最高的三个学院分别是:生科学院(67.31%),医学院(63.41%)和药 学院(57.83%);升学比例最低的三个学院分别是:外语学院(13.33%),传媒学院(19.15%)和管理学院(20.79%).若不考虑免试研究生的比例,实际考研录取率最高的三个学院依次是:信息学院(16.40%),生仪学院(15.61%)和 计算机学院(14.42%)考研录取率最低的三个学院依次是:;动科学院(0.00%)生科学院 ,(1.92%)和医学院(2.44%).2008 年共有 86 所院校和研究单位录用了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升学去向比去年(74 所院校和研究单位)略有扩 大, 但留在本校读研的比例仍占 77.43%.录取人数超过 10 人的院校或研究单位依次为: 浙江大学(1499)中科院 ,(95), 上海交通大学(45),北京大学(39),同济大学(24),清华大学(21),中国人民大学(16),华东师范大学(15), 上海财经大学(15),复旦大学(13)和华中科技大学(11).录取我校本科生人数最多的 20 所院校或研究单位(占 全部录研人数的 95.45%)名单和录取人数分布情况如下表 1 所示: 表 1 升学去向统计表(录取人数最多的前 20 所)院校名称 录取人数 院校名称 录取人数浙江大学 1499 华中科 技大学 11 中科院 95 南京大学 9 上海交大 45 厦门大学 9 北京大学 39 装甲兵工程学院 8 同济大学 24 北京师范大 学 7 清华大学 21 东南大学 6 中国人民大学 16 西安交通大学 6 华东师范大学 15 北京协和医学院 4 上海财经大学 15 北京交通大学 3 复旦大学 13 北京外国语大学 3 出国(境)情况 2008 届共有 589 名本科毕业生出国(境)留学, 占毕业生总数的 10.94%,比 2007 届的 500 人增加了 89 人,出国(境)率提高了 1.76 个百分点.我校本科毕业生近几 年出国留学比例呈稳步增长

态势,如图 1 所示.本科毕业生出国比例最高的三个学院分别是:竺可桢学院(34.48%), 生科学院(23.08%)和材化学院(18.98%);出国比例最低的三个学院分别是:医学院(0),航空学院(0)和药学 院(2.41%).我校本科生出国(境)留学的主要国家(地区)是美国 284 人,香港地区 51 人,英国 40 人,新加坡 27 人,荷兰

24 人,德国和澳大利亚各 21 人,加拿大 18 人,日本和法国各 10 人,瑞典 7 人等.到美国高校就读的毕业生主要集中 在密西根州立大学 14 人,普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大学,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各 11 人,美国北卡州立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各 7 人,其他名校如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杜克大学,牛津大学,东京 大学等均在 5 人以下;到香港高校就读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香港科技大学 17 人,香港中文大学 10 人,香港大学和香 港理工大学各 8 人,香港浸会大学 5 人;到新加坡高校就读的毕业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 22 人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5 人.就业情况我校 2008 届本科毕业生共有 5384 人,初次就业率(包括升学和出国)为 96.56%.除了在国内外升学的 2525 人(占 46.90%)外,实现就业人数为 2674 人(占 49.67%),有 185 人待就业(占 3.44%).本科毕业生初次就 业率最高的三个学院分别是:生工食品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和机械能源学院.●地区流向本科毕业生在浙江省就业的比例为 64.97%;在浙江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中,有 70.43%集中在杭州市就业, 11.04%到宁波,4.48%到绍兴,3.19%到台州,3.13%到温州等.到外省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上海市(30.83%), 广东省(22.30%),江苏省(13.08%)和北京市(7.51%)等沿海发达地区,详见表 2,表 3.●行业流向我校 2008 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总体格局如表 4 所示,主要集中在各类企业,达到 80.87%(包括金 融单位),去高校就业的人数继续回落(事实上,到高校工作的 19 人中,有 15 个是我校“2+2”免研的同学),本科 毕业生进高校越来越困难.到行政部门担任公务员的比例有了明显增长.●到世界知名企业就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 到世界 500 强企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共有 190 人, 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28), 中国移动(20),中国建设银行(19),中国电信(16),中国工商银行(15)等国内的大型企业,外资企业中到宝 洁公司 8 人,欧莱雅 7 人,三星 4 人,其他如日立,松下,西门子,摩托罗拉,马士基,东芝等著名外企也都录用了 1 到 2 位我校本科毕业生.另外,有 1 人进入世界知名的麦肯锡(上海)咨询有限公司就业,有 29 人进入四大会计师事 务所(德勤华永 7 人,安永华明 1 人,毕马威 11 人,普华永道 10 人),比去年(33 人)略有下降.

表 2 毕业生在浙江省以外地区就业流向

地区 人数 比例 地区 人数 比例上海市 27130.83% 湖北

省 7 0.80%广东省 19622.30% 湖南省 7 0.80%江苏省 11513.08% 云南省 7 0.80%北京市 66 7.51% 黑龙江 5 0.57%西藏 36 4.10% 陕西省 5 0.57%新疆 27 3.07% 河南省 4 0.46%福建省 26 2.96% 广西 3 0.34%四川省 20 2.28% 山西省 3 0.34%河北省 15 1.71% 甘肃省 2 0.23%安徽省 14 1.59% 吉林省 2 0.23%天津市 13 1.48% 江西省 2 0.23%辽宁省 12 1.37% 贵州省 1 0.11%山东省 11 1.25% 青海省 1 0.11%重庆市 8 0.91% 总计 879100.00%

表 3 毕业生在浙江省内各地区就业流向统计

地 区 就业人数 占在浙江省就业总数的比例杭州市 1148 70.43%宁波市 180 11.04%温州市 51 3.13%嘉兴市 49 3.01% 湖州市 14 0.86%绍兴市 73 4.48%金华市 40 2.45%衢州市 6 0.37%舟山市 9 0.55%台州市 52 3.19%丽水市 8 0.49% 合计!1630 100.00% 表 4 就业毕业生按单位性质流向统计 单位性质 人数 比例其它企业 1306 52.05%国有企业 356 14.19%三资企业 213 8.49%机关 203 8.09%金融单位 154 6.14%其它事业单位 64 2.55%部队 60 2.39%科研设计单位 54 2.15%中等,初等教学单位 45 1.79%医疗卫生单位 30 1.20%高等教学单位 19 0.76%国家基层项目 3 0.12%农村建制村 1 0.04%城镇社区 1 0.04%总计 2509 100.00% 2008 届毕业研究生升学就业情况

就业情况截至 2008 年 8 月 31 日, 毕业研究生按总人数统计的就业率为 95.28% 含灵活就业率 1.00%)待就业率 4.72%;(, 按可分生(不含在职,定向,委培)统计就业率为 94.35%(含灵活就业率 1.20%),待就业率 5.65%.●地区流向今年我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仍然主要集中在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广东,山东等六省市,尤以浙 江和上海两地最为突出,共有 73.54%的研究生是集中在浙江与上海两地就业,去中部,西部及东北等地区就业的研究 生比例相对较低.其中,硕士毕业生就业流向的主要地区是浙江(53.21%),上海(21.28%),广东(6.95%),江苏(4.79%)和 北京(3.26%)等发达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与上一届毕业生相比,硕士生到浙江省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到上海,江苏 和山东等地就业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浙江(55.12%),上海(14.16%),北京(4.52%)和江苏(3.92%)等省市, 分布格局与上一届博士毕业生基本一致.●行业流向根据已签约的毕业研究生的行业流向分析发现, 我校 08 届毕业研究生总的就业流向是: 60.00%进入各类 有 企业,进入科研机构和机关的分别占 6.10%和 4.55%,在高校中任职的占 12.17%,另有 13.27%流向医疗机构.其中硕 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在就业的行业流向上有明显的差异,如图 2 所示.不同学院在就业流向上表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在企业中就业比例最高的是计算机学院,在科研设计单位就业比 例最高的是建工学院,而教育学院,外语学院等文科类毕业生去高等教学单位的比例较高,光华法学院毕业生考

取公 务员就职于党政机关的比例较高.

●到世界名企就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 2008 届可分毕业研究生中有 304 人踏进了世界 500 强企业的大门, 包括 31 位博 士和 273 位硕士.进一步分析各学院毕业研究生在 500 强企业中的分布发现,经济学院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各大 银行和移动公司,信息学院,管理学院,材化学院,计算机学院,电气学院,机能学院毕业生则散布于各大知名外企.考虑到各个学院就业流向的分布差别较大,如果以各学院去企业就业的人数作分母,则去 500 强就业比例最高的三个 学院依次是:经济学院(27.87%),生仪学院(24.53%)和信息学院(20.22%).2008 届我校可分毕业研究生中共有 19 人到世界顶尖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就业, 5 人到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就 有 职,其中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 2 人,麦肯锡(上海)咨询有限公司,埃森哲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奥浦诺管理 咨询有限公司各 1 人.●到各级党政机关就业情况 2008 届可分毕业研究生中共有 171 人(包括 17 位博士,154 位硕士,男生 84 人,女生 87 人)到各级党政机关就业.其中有 19 人(18 位硕士和 1 位博士,其中女生 8 人)考取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国家 知识产权局专利局(18 人),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局(1 人).与去年相比,今年录取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地方公 务员的比例均大幅下降.我校非常重视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 在全校开展了广泛动员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已有 8 名毕业生正式走上了“大 学生村官”之路,其中有两名是硕士生村官,均为女生,她们分别来自动科学院和传媒学院.一个是去宁波市鄞州区 集士港镇,一人是去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永口镇.●到西部就业情况今年我校共有 92 位毕业研究生赴祖国西部地区就业.在这 92 位毕业生中,有硕士生 63 人,博士生 29 人.西部就业比例(西部就业人数/可分生)较高的是建工学院和公管学院,分别占 8.84%和 6.10%.在我校 08 届 424 名西部生源的毕业生中,赴西部就业的仅 61 人,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西部的振兴和发展在我国具有 重要的战略意义,抢占西部的重要工作岗位应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我校需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重点 单位就业.●录用我校毕业研究生人数集中的单位录用我校 2008 届毕业研究生人数较多的前 30 家单位中,以医院,外服和高校 居多(详见表 5).与去年相比,签约外服公司的毕业生人数翻了一番,提示各学院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具体去向,否则 对应届生的就业指导意义不大,而且容易流失宝贵的校友资源.升学与从事博士后研究情况今年硕士生考取博士的比 例是 7.84%,与去年(8.84%)相比略有下降.博士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比例为 12.86%,较之 07 届毕

业生(7.56%)有大幅提高.这与我校招收博士后制度的变化有关,07 届有 51 人(占 6.64%)是签署三方协议并作为师资博士后留校 的,而今年我校对师资博士后和科研博士后均不再签订三方协议书.继续攻读博士和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比例高居 前三位的学院分别是:生命科学院(22.07%),农生学院(21.67%),动科学院(18.56%).出国(境)情况我校 08 届可 分毕业研究生的平均出国(境)率为 4.93%,其中硕士为 4.51%,博士生为 6.54%,出国(境)人数和比例与 07 届情 况大致相同.出国(境)比例最高的三个学院分别是:材化学院 12.6%,航空学院 10%,药学院 8.96%.出国(境)比 例最低的三个学院分别是:传媒学院(0),人文学院(0.58%),光华法学院(0.98%).在已知出国(境)去向的毕业

研究生中,主要流向是:美国 99 人,香港 23 人,新加坡 22 人,德国 16 人,日本 8 人,加拿大,瑞典,英国,丹麦 各 6 人,其他均在 6 人以下.表 5 录用我校 2008 届毕业研究生人数前三十位的单位列表 序号 单位名称 人数!序号 单位名称 人数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76 16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 上海 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 65 17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20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44 18 陶氏化学(中国)有限公司 204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2 19 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 205 浙江省对外服务公司 39 20 浙江工业大学 196 浙江网新恒天软件有限公司 35 21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 187 杭州江南人才服务有限公司 33 22 浙江工商大学 17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3 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179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30 24 杭州市下沙医院 1510 道 富信息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26 25 液化空气(杭州)有限公司 151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26 26 中国移 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1412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5 27 浙江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13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杭州研究所 23 28 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 1314 浙江省人民医院 21 29 上海药明康德新 药开发有限公司 1215 杭州市滨江医院!!20 30 浙江省肿瘤医院 12


浙江大学2008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 篇2

时间很快就到了2008年, 小孙的师妹, 2008届毕业生小周面对发出去上百封简历大都石沉大海的现状深感焦虑:“考研结果还未知, 但即使考上了也只是暂缓就业的退路而已。招聘会上满眼全是找工作的人, 学了四年, 到最后连一点选择余地都没有。这种滋味真不好受。”

小孙和小周的境遇反映了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心态的变化。2001年到2007年, 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七年。七年间, “市场化”、“大众化”、“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普通劳动者”等词汇相继进入人们耳畔, 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学生的精英身份被彻底颠覆。

2001年、2004年、2007年, 本刊编辑部分别进行了三轮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 以期了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发展动向。从精英心态, 到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的激烈冲突, 再到基本接受大众化的现实, 三次调查结果, 反映了七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给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带来的深刻影响。

2007年底, 针对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首选调查结果出炉, 与前两次调查相比, 2008届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他们已然接受了大众化就业的现实, 在他们的身上, 以往“高人一等”的精英就业意识越来越少见, 求职的务实性显著增强。然而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无奈和妥协, 他们已经学会主动地适应社会, 拉近自身与社会的距离, 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内”与“外”的此消彼涨

华为、IBM、中国移动、中国石化……首选企业反映的是大学生对众多公司的就业选择中记忆最为深刻的, 即心理占有率。2 0 0 8届毕业生依然衷情于这些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 然而变化显而易见:2001年调查结果中, 涉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比例为27:25, 在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当中, 国内企业仅有海尔、华为和联想三家;2004年这个比例为24:21, 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 国内企业数目上升至五家。而在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 前五十位首选企业中国内企业占了3 1个, 数目首次大幅超过外企, 前十位企业中国内企业数目继续上升至6家。可以说, 到外企就业进一步淡化。

数字的变化反映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改变, 而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记得我刚进大学时, 师兄师姐对我最大的告诫就是好好学英语, 找工作的时候就有机会去外企。”1998年上大学的张女士回忆当年的情形。那个时候, 对于就业的学生, 外企可以说是唯一让人瞩目的明星、焦点。“进入外企意味着拥有了广阔的发展机会、丰厚的收入、优越的工作环境, 以及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但只有身为精英的大本科毕业论文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外企工作, 外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分精英与普通人就业的标志。成为一名外企白领更是很多女生梦寐以求的。而反观当时的国内企业, 民营企业发展不足, 国有企业“老态尽显”, 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为阻碍人才进入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民营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数据显示, 2004年我国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 广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66%左右, 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高出全社会0.5个百分点左右。涌现出一批民营明星企业, 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而此时的大学生, 精英就业观念正在受到严峻挑战。2003年, 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 他们反馈回校园的信息并不乐观, 大学生就业首次遭遇寒流。在此形势下, 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期望值逐渐降低, 处于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转折的阵痛中, 很多人开始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2004年的调查显示, 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 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在对自己的求职竞争力评价中, 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竞争力一般, 这与以往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精英”定位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 这几年国有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国企的用工环境和用人机制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一些大型国企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考验而立足于市场, 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获得发展, 在企业的用人、薪酬和管理等各种机制上也逐渐成熟, 更多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此外, 国企的高福利以及相对稳定的特点更是成为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日渐看重的东西。相比之下, 由于本土化程度加深以及竞争压力, 外企在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方面与国企的差距逐渐缩小。2008届毕业生小卢早在年前已经得到一家外资企业的offer, 但每晚在灯火阑珊之时才从公司下班的他却向往一份既稳定又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外企虽然收入高, 但工作强度太大, 没有自己的空间, 并不适合我。”

事实上, 正如调查所示, 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到来, 很多毕业生在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选择的天平正在逐渐倾斜。以往想去外企更多出于一种精英情结, 从事业发展的角度, 选择之间尽显理想色彩和英雄气概, 而经历几年就业难的磨砺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熏陶, 很多人褪去了理想化色彩, 选择更为理性和务实, 显然, 大众化就业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

另一个调查结果——企业吸引力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2001年, 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发展潜力、国际化趋势和知名度, 然后是薪酬与福利、激励机制、培训机会, 而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依然将个人发展机会放在首位, 其次为薪酬福利、培训机会, 而国际化程度和名气与2001年相比名次明显下降。这正说明如今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务实性越来越强, 精英意识、理想色彩越来越弱。

此外, 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得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机会大为减少, 少了选择底气的他们更加青睐稳定的饭碗。与前两次调查不同的是, 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首次在行业调查中加入了政府机关 (公务员) 一项, 调查显示, 7%的大学生选择了此项, 而在行业吸引力分析中, 选择“稳定”一项的大学生比例为9%。在日益丧失选择权而处于被选择境地下的大学生, 变得越来越务实和功利。

“大”与“小”的艰难选择

毕业之后去哪里工作?对此, 三次调查结果大同小异。2001年首选就业地区调查中, 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 北京 (2 7.67%) 和深圳 (12.13%) 紧跟其后。2004年, 上海、北京依然是大学生就业首选地区, 而经济发展快速的东部沿海地区超过广州、深圳, 位列第三。在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 北京成为第一就业首选地区,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升至第二位。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吸引正逐步加大。

然而仔细观察和分析三次调查结果却也不难找到存在于“大同”中间的“小异”, 而这些“小异”恰恰反映了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微妙变化。

2004年和2007年的调查中, 增加了求职次选地区一项。东部沿海地区是毕业生在求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遇阻时, 最佳的备选地。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 中部大中城市在次选地区中的排名明显靠前。这说明今天的大学生在地域选择上更为多元化, 这也更符合就业实际。

“现在的学生回家乡去找工作的比过去多多了。”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说。“当年我们班一共就三个同学没留北京, 就是家在上海、杭州和广州的。”2002届毕业生张女士告诉记者。张女士的中学同学大部分在家乡工作, 每次回家她总是感慨不少:“你看他们, 生活真的比我滋润多了。我也就是图个好听, 在北京工作, 但其实真的很累, 上班地点又远, 房子又贵。”言语间大有悔不当初之意。“我也想明白了, 对于像我这样的女孩来说, 没必要非在北京工作, 回老家找份安稳的工作也不错。”2008届毕业生小赵说。

尽管是少数, 但这些声音的出现正是大学生在这几年就业困难形势下的新选择, 反映了他们就业心态的转变。与过去“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相比,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把留在所在地区的省会城市或者回家乡的省会城市就业当成自己的选择。尽管依然选择城市, 但大与小之间的距离毕竟有所缩小。

而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和全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 社会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由大城市向基层乡镇转移的要求, 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变化。2004年, 只有少部分大学生乐于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 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只有在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被迫接受, 而3 0%的大学生坚决不能接受。而到了2007年, 80%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到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 坚决不能接受的比例下降为20%。这一方面说明, 基层就业已经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选择, 面对大众化就业形势, 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调整心态, 基层就业必将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对于少部分坚决不接受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 政府和社会更多的责任在于引导, 更重要的则是需要逐步完善基层就业的相关配套政策, 让基层能够成为有极大吸引力的就业点。

“多”与“少”的博弈

薪酬问题向来是大学生就业中的热点问题, 三次调查的企业吸引力分析, 薪酬与福利一直是吸引大学生选择该企业的重要原因。2001年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的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 2004年为2390.38。在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 67%的大学生选择范围在4000元-1500元之间, 54%的学生选择了3000元以下, 但能够接受1500-800元的大学生还是少数。调查显示, 1500元是多数大学生的薪酬底线。由于性别不同, 在薪酬期望方面, 男生的期望值要明显高出女生。

从期望工资的各个区间段分布可以看出, 这几年大学生在薪酬的期望上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反而略有上升, 这似乎与周遭一片大学生“贬值”的声音相矛盾, 有人或许因此批评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求职期望。然而我们认为大学生对于薪酬的期望仅是一个方面, 不能简单地作纵向对比, 毕竟社会在发展, 经济在发展。不能要求现在的大学生薪酬期望一定要比过去低, 才说明他们比较理性, 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期望值与社会实际水平进行对比。

2001年到2007年的七年间,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七年间全国的房价上升“神速”, 物价水平显著上升, 与生活成本的上升相比, 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并不见显著提升。以上海为例, 据媒体测算, 2007年一个无房大学生要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每月开销大薪酬概需要2000元左右, 还不包括偶尔打打牙祭、医疗费用、娱乐等费用, 而在上海安家置业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2007年某人力资源网站公布了全国应届毕业生当年税前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5年, 28011元;2006年, 26758元;2007年, 24852元。由此可见, 结合社会实际水平和企业薪酬水平,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还是比较理性和务实的。调查表明, 许多大学生确定薪酬的标准正是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人才市场的行情和用人单位的实力。这反映随着市场化、大众化进程加快, 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 薪水由市场决定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有利于加快家长、大学生和整个社会接受市场化就业理念, 摒除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 此次调查显示, 面对求职的竞争压力, 研究生的薪酬期望与本科生的差距已经不大。30%的毕业研究生选择了1500元以下的薪酬期望, 这个比例甚至高于全部调查人群的整体比例。而在2001年前后, “如果一个研究生在求职时, 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5000元起薪就达成协议, 他首先要被他的同学瞧不起。”研究生与本科生薪酬期望差距的缩小无疑进一步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多元与理性的选择

多年来, 处在“精英”与“大众”转折过程中的大学生, 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从2000年开始启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车, 使中国在短短三四年间, 适龄青年的大学毛入学率达到约15%, 在统计意义上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但学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实现大众化并不是一僦而就的事, 一些大学生试图通过考研来摆脱大众化给就业带来的阴影, 用高学历继续自己头上的精英光环。

2001年, 中国研究生扩招第一年, 此后几乎每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均以20%的速度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显示, 大学生毕业去向中就业求职与继续读研读博 (包括出国深造) 的比例均为49%。相比之下, 2007年的调查数据则显示, 考研热已经趋冷,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直接就业。这一调查结果与现实情况相吻合:教育部2008年1月公布, 相比去年的128.2万人, 今年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研究生, 首次出现大幅下滑。上海、北京、湖北、山东、河北等省市报考硕士生的人数都比上年减少, 其中北京降幅9.5%。

考研热的降温与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增加有着直接关系, 同时也更有力地证明, 在大众化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毕业去向时越来越理性。调查同时显示, 除了深造与就业, 在毕业出路的选择上, 创业也已经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 尽管人数并不多, 但这一苗头无疑也证明了今天的大学生开始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他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 2007年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职业回报方面, 除了看重现实利益, 同时也较有长远的规划, 他们对于获取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更为重视, 而这些方面正是目前职场比较看重的。这无疑反映了今天的大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拉近自己与社会与职场的距离。在企业印象来源渠道方面, 2001年的调查表明:“相关报道”、“各类媒体广告”和“产品本身”明显高出其它渠道。而2004年的调查中增加了企业的促销活动一项。到2007年,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产品本身成为大学生获得企业印象的主要来源, 同时校园活动、企业的员工、公益活动也会使大学生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印象。这更进一步表明了与过去相比, 今天的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

浙江大学2008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 篇3

一、大学毕业生对四年学业的回顾

转眼间,大学生活结束了,在这四年里大家有得有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85.2%的同学对大学生活满意;思想成熟和知识增长各占81.3%;能力的提高占41.2%;2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一般,原因是同学们之间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只是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相互之间交流的机会少,缺乏理解。仍有2.87%的同学不满意大学生活,认为大学生活没有收获,这些同学是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弱势群体,应将其作为学生将来工作的重点。

专业技能是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77.76%的同学对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的成就持乐观态度;19.4%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持悲观的态度;2.73%不发表意见。有同学指出专业重要,但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基于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对大学生选择专业考虑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高考选报专业时主要依据自己的兴趣(占53.6%)和就业市场(21.4%)。热门专业9.8%;就业市场21.4%;自己的兴趣46.7%;性别因素1.4%;其它15.9%。填报高考志愿时,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是由自己决定或与父母商量的,占89.1%,有15.43%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有74.1%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在进一步对专业不满意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如下:自己不感兴趣(占总调查人数的48.2%);专业前景不好和就业困难(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16.1%和26%);受家庭影响的占0.9%;其他因素的占3.2%。由此可见,专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感兴趣。其次,影响专业学习的因素,除了专业兴趣外,还与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生涯动机、个人学习某一专业或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以及个人的个性特点等有关,这些都是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中应该重要考虑的方面。

二、毕业后的打算

随着毕业的的临近,是继续“在国内”攻读研究生学位,还是选择“出国留学”或及早就业,再次成为大四毕业生的热门话题。其实是否选择出国留学还要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家庭情况作出多方衡量。52.7%的同学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考研(其中69.44%的同学考本专业;30.55%的同学跨专业考研);30.5%的同学选择先就业;10%的同学选择出国或创业。在选择就业的同学当中同学们对自己的初次择业期望:47.22%选择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5,55%选择专业一定要对口;8.337%选择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27.77%要求待遇要好;5.55%的选择是工作稳定最重要;13.88%坚持发展优先的原则。要强调的是:出国留学仅是为自己提供了一次机会,至于能否很好的把握住,则要依个人的努力程度而定。但有些学生和家长由于误读政府政策,信息了解不到位,或忽视学生自身个性特质,跟风选择出国留学。主要表现在盲目选择留学国家和专业,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使学生抱撼终生,也造成了社会总体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关于择业

据悉,去年,全国新增高校毕业生212万人,到年底还有近20%没有找到工作。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择业难度也日趋明显。在目前的情况下,充分就业显然是不现实的,而选择职业之难还不仅仅来自就业机会的多寡,更多的来自择业者自己对职业的理解。

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有理想、有追求,成为青年学生的主体形象,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从总体分析,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支流问题不容忽视;思想情绪稳定活跃,但在许多问题上,表而上焰向于务实,深层次陷入迷茫困惑。大学生界定人才的主要标准:64.86%社会工作能力的认可度;16.21%高超的专业技术能力;13.51%英语;5.40%毕业学校的知名度。在学校出现考研热、实用知识热、晚自修率高、去图书馆人多的现象,学习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对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在择业中作用的看法也很务实,比例占到22.85%;重要但是只是一个方面的占62.85%;在国内工作无所谓的占14.28%。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注重功利,价值多元化。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才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并力争社会的认可。

所以,同学认同的最主要的择业标准:47.22%看重的是待遇;43.58%看重行业发展的前景;23.07%考虑个人爱好(如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5.12%认为择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首选的工作单位是私企的占31.57%;事业单位的占23.68%;行政单位的占10.52%;外企的占23.68%;国企的占5.26%;自主的占5.26%。职业,被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转向,追求工作要轻松一点,环境要好一点,待遇要高一点,造成了择业初期一些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所以,“择业难”从某种意义上为个人价值观所驱动。关于择业,我们历来主张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首先是谋生,其次谈发展。

由于机遇等因素,人并不能百分之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人不能因此而不工作。分析当前大学生心中认同的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个人能力26.19%;社会环境17.85%;社会实践经验15.47%;学历问题13.09%;地区经济发展情况13.09%;高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配合14.28%。对单位工作是有机会就跳槽,或有更好的机会就跳槽的占73.52%;一有机会跳槽的占20.58%;不确定的占5.88%。其实,人的兴趣是有弹性的,有时个人兴趣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培养。你对某个职业没兴趣,可能是因为你不了解那份工作,关键是要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你选择社会。也是在接受社会的选择。在选择职业时,贪图高薪和安逸是最要不得的。个人成才是如此,个人致富也是如此。不少大城市出现的“许多工作没人做,许多人没工作做”的状况,说明人们在择业时的短视与轻率,最终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四、求职途径

投简历,参加笔试,迎接面试,人们都有了太多的相似,就业方式从就业双方来讲都有太多的可能和不可能,所以必须积极主动、卓有成效的从各方面来包装自己。在求职前对自己进行包装的看法有:58.82%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因为包装是现代职场基本的要求;20.58%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显的做作;14.70%持中间态度;5.88%的同学无所谓。

考大学是为了有个工作,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工作,不管是家长,还是大学生,都不可能甘心,所以家长及亲友十分关注孩子能否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求职途径主要是依靠学校的招聘会占24.13%; 人才交流市场占31.03%;查找相关就业信息,从中获取机会占25.86%;得到老师帮助的占8.62%;其它的占10.34%。

如何看待自主就业与家庭成员的关系7027%不排除在家庭的帮助下,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18.91%选择自力更生。

五、对学校提供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

据调查显示,对各校就业平台的利用情况如下:利用招生就业网43.90%;《毕业生就业实用手册》7.31%;《就业指导报》17.07%;就业辅导课14.63%;其它17.07%。

六、求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还有一个怎样转变择业观的问题,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适合大学生就业,比如民营企业、公共领域。教育部门在管理要转变职能,高校在办学上要转变思路,大学生在择业上要转变观念。当问到你认为求职当中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时:16.66%认为是表达能力不强;48.88%认为是社会交际能力差;8.33%认为和形象有关;11.11%认为专业知识不过关;19.33%认为家庭没有背景。

在择业中,你如何看待签署就业协议:73.52%同学认为必须签协议,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方法;&82%的同学暂时不签,有了反而成为制约自己的枷锁;11.17%无所谓,看公司的惯例;5.88%尽量争取。

浙江大学2008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 篇4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

2008年我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以省厅和学院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大学就业咨询为工作起点,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水平,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工作重点,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为工作动力,以提高就业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与水平、规范就业管理制度为工作保障,以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为工作目标,努力形成具有我系特色的就业工作品牌。

二、工作目标

1、力争2008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0%,年底就业率达到100%,确保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全院领先、全省的地位。

2、努力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2008届毕业生继续保持“向上走”、“向高走”、“向外走”的就业流向,毕业生的外省就业比例较2007届有所上升。

三、工作安排

(一)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突出全程性、全员性、专业性、服务性,重视指导实际效果,帮助学生正确拟定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努力方向,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掌握一定的择业技能与技巧。

1、继续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由辅导员具体组织,面向2005级进行就业咨询,面向2006级开设《大学生求职指南》,并逐步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选拔、培训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主要为各年级辅导员和各专业教员室主任),力争在11月份进行2005级学生就业讲座,在12月份举办一期职业就业咨询会和就业指导。

3、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就业指导与毕业生教育活动,例如,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邀请本行业专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开设就业指导专栏等等。

(二)、就业宣传1、2、3、10月份,印刷并向本地主要用人单位寄发《滁州职业11月底以前,制定完成2008届毕业生资源信息及个人积极参加我院、部分兄弟院校和部分全省性或全国性的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2008届毕业生资源信息》。电子简历。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向用人单位宣传我系毕业生。

4、通过组织开展省、校级优秀毕业生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典型,以报纸、广播、宣传专刊等形式,大力宣传系优秀毕业生典型事迹,并以此为契机,提高我系、我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三)、市场建设

1、努力抓好有形市场建设工作。从专业类别上看,要积极稳定建设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市场,大力拓展其它专业就业市场;从地域上看,要立足本市和省内市场,大力建设苏沪浙地区市场,逐步渗透西部地区市场。2007年10-11月,组织有关人员赴全省各地开展毕业生推荐、就业市场建设与调查工作。逐步明确专人负责就业市场开拓与调查工作,建立运行良好的就业市场网络系统。

2、加强对毕业生择业的合理引导,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就业、优化就业市场结构。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加专升本入学考试,并为报考本科的毕业生创造各种有利的学习、生活条件,鼓励广大毕业生继续求学深造;积极发动并组织应届毕业生参加全省各地的公务员考试及选调生工作。

3、密切与校友会的合作,加强与全国各地校友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就业基地,推荐毕业生。

4、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利用他们在相关专业、行业的影响力,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5、4月份重点就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切实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友谊,力争一批新的就业基地,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书。

6、组织好各种形式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在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小型招聘会的同时,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探索如何组织好

供需见面会的新途径。

7、加强服务意识,推动“上门服务”,采取“送货上门”的方式,主动组织部分优秀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开展供需活动,以优秀服务赢得就业市场。

(四)、自身建设

1、队伍建设

(1)、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

(2)、组织一次就业工作人员培训班,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修养与工作能力。

(3)、召开4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研讨会,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就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与合作,认真学习兄弟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经验。

2、场地建设

积极申请筹建毕业生就业工作活动场馆,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需的供需见面会场、洽谈室、接待室、信息查询及配套设施等尽快达到省教育厅有关估计标准。

土木工程系

浙江大学2008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 篇5

2008年,我院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和招生就业处特别是就业指导中心的直接指导下,全院教职员工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制订措施,克服困难,全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将我院200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及制度保障

1、领导重视,明确职责

学院领导将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就业工作,及时掌握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学院成立了以总支书记、院长为主要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系主任、辅导员为成员的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不仅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人员在就业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充分调动起业务领导和普通老师的积极性,依托学院学科教研室,把不同专业的市场分析工作进行分工,形成由业务老师提供专业行业分析,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实际调研,领导小组积极进行专题论证的工作模式,一旦有好的点子和好的思路,及时调研,及时论证,及时实施。

2、增加投入,促进就业

学院给与就业工作以大力支持,专门安排物理楼106室和101室作为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专门铺设了网线,为毕业生迅捷获取网络信息提供了条件,为就业工作顺畅开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同时,学院也增加就业市场拓展工作的经费预算,并积极争取资金,开展就业市场拓展工作。

3、计划详细,完善制度

有较详细的年度就业工作计划;工作上有制度,有措施,制订了《物理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分工》、《关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本科生导师实施细则》等制度和条例,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尽其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及时通报就业政策落实和就业进展情况,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新问题,多方 1

面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就业管理工作

1、工作认真,数据准确

在对待就业问题上,所有参与人员工作认真负责,及时向招生就业指导处领导报告工作和上报各项数据,毕业生资源、就业方案报送准确,无漏报、错报现象;及时准确地统计、报送就业工作阶段进展情况和就业率,纸质及电子文本数据准确规范。

2、严格管理,审核规范

就业推荐表和协议书管理严格,无借用、乱用协议书现象,且学院推荐意见详细规范、严谨客观、一一对应,写实表现能体现各个毕业生的真实情况和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诚信度高,自荐和推荐材料无虚假现象,没有一例擅自违约现象;毕业生离校手续(包括组织关系、户口迁移证、报到证等)办理、证件发放准确无误,材料移交清楚;考研学生政审意见及调档认真规范,毕业生转档材料移交及时、准确、规范,材料移交清楚。

3、保持联系,与时俱进

学院能基本掌握全体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异动情况,所有就业证明材料分类整理规范、存档清楚;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群、短信等多种方式建立与毕业生保持长期联系的制度。

三、就业指导工作

1、全程指导,分类指导

开展全程就业指导,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内容的指导,一二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专场讲座,并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竞赛活动,多种形式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和干部培训活动;三年级着重实践性教学、实验实习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四年级着重考研动员、公务员考试指导、就业能力的培养等;依靠科学的测评手段,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和辅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2、深化改革,改善教学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形势变化,我们的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是进一步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切实把本科教学工作抓好,解决好本科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学科优势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增强学科专业的社会竞争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改变社会上用人单位认为师范院校只能培养教师的偏见,为毕业生就业创设一个好的起点。

3、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就业指导工作

组织观看视频资料。针对部分学生不准备考研,而第七个学期学习任务相对较轻的情况,我们组织这部分学生定期学习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主讲的《社交礼仪》、《教师礼仪》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卫星专网课件等视频资料。

举办就业指导报告会。2008年3月12日,由我院党总支副书记周鹏在物理楼404多媒体教室给毕业生作就业指导报告,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指导学生为求职择业做准备;提高学生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减轻学生求职的压力,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举办创业座谈会。2008年4月9日,我们邀请具有丰富阅历,从济宁一中步入私人企业的典型代表,我院98届毕业生丛文刚对我院学生进行创业指导,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择业的期望值,动员学生强创业意识,勇于到中小型的企业积累经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面对面的指导。在开展集中就业指导解决学生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针对一些特殊情况,我院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安排值班教师与同学对话,帮助学生解决求职择业中的具体问题,特殊问题。

对以贫困生为代表的特殊学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及经济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地交流指导,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心理危机,成功就业。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创造就业机会

教育实习实践基地不仅具有教育实习的功能,还具有作为就业市场拓展的辐射带动功能,联系紧密、运行良好的实践基地不仅可以直接成为我们的就业渠道,更可以成为带动和影响基地所在地区就业市场拓展的十分重要的根据地和示范区。我们坚持走实习基地—实践基地—就业基地的方针路线,充分认识实习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和功能,通过一切途径大力增加基地设置,尤其注重不同区域的基地设置,探索学院与基地互利互赢的合作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就业市场的拓展。

我院现有师范类(物理学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实习基地12个,在非师范类(通信工程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基地方面,目前,我院共有16个实践基地。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加强同省内知名大企业的联系,在结合专业行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列出有可能接纳我院毕业生的知名企业和公司,集中进行攻关。同时,我们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联合共建的模式,探索订单式培养的可行性途径与方式,以突破师范院校非师范类专业存在的就业瓶颈问题。

五、信息化建设

1、设立部门和网站专版,专门服务

学院网站主页设有招生就业专栏,与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链接;就业网站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指导性强;在学生会部门中专门设立就业服务部,负责毕业生的各类通知、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搜集和发布工作。

2、实施信息员责任制

在各班主要学生干部和保送研究生中选取责任心较强的担任信息员,负责班级的各项工作,实行 “辅导员-信息员-宿舍舍长-全体学生”四级信息传递结构模式,责任到每个环节的负责人。这一举措保障了信息传递的畅通,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使各项工作的落实得到了保障。就业信息发布及时、渠道畅通、形式多样,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专栏、学院网站、班长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四线制”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确保就业

信息渠道的畅通,如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群、短信等方式多方位和多层次通知到人;及时搜集就业需求信息,并备有就业信息数据库和书面材料供学生查询。

六、深入调查与工作创新

1、及时调查,掌握情况

组织近三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收集毕业生对学校评价的反馈意见,形成书面调查分析材料;根据学院专业特点,每年组织全体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形成书面分析材料;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收集毕业生对学院及学校评价意见;组织了用人单位市场需求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质量以及对学院和学校的评价意见,形成书面分析材料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材料;以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开展家长调查或联系学生家长形式,收集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评价;调查并收集毕业生典型事迹材料。

2、走出去取经,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理论研究和工作创新

组织不同专业的业务老师和辅导员,形成专门的调研力量,深入社会企业、学校等不同性质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了解和掌握各个专业各自的就业市场前景与就业瓶颈,弄清本专业相关的各个行业在省内甚至全国的就业布局和发展情况,分析得出最佳就业区域和最佳就业方式,并对其他就业区域和就业方式进行排序分析,供毕业生参考。在2007年底对青岛、烟台、东营、德州四个地区,针对就业市场进行了实际考察和调研。首先针对师范类毕业生,我们走访了两所中学,一所是青岛二中,另外一所是德州市重点中学德州二中。通过考察可以看出,目前,全省中学教师的师资配备,处在一种供过于求的状态下,每年招聘量要小于求职量。因此,像青岛二中这样的省内知名中学,已经选择提高招聘门槛,只招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毕业生。当然,这种状况只在部分中学存在,省内县级以上的中学,还是以本科生为招聘的主流对象的。针对我院非师范类专业,我们对青岛海尔集团、烟台富士康集团、东营科达集团、皇明集团进行了调研。通过考察,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用人单位对于高校毕

业生尤其是师范院校物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了解了企业、中学在招聘时的选人用人标准。这为我们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提供了第一线的资料。调查研究的思路和效果检验如果足够理想,还会形成专题报告,通过职能部门面向全校经验推广,为全校的就业市场调研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模式和统计分析样板。

七、存在问题和困难

1.各专业老师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系不尽相同,推荐效果和差距较明显。

2.创业教育滞后,学生主观上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客观上缺乏创业的政策优势和资金条件,以至于等待就业和观望就业的现象比较突出。

总之,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就业工作措施,努力改进不足,克服困难,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进一步提高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积极为毕业生就业献计献策,并尽最大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物理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2008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 篇6

一、活动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2009届迎新晚会

二、活动目的:又是一个收获果实的季节,我们即将送走2009届的毕业生,他们将在以后生活中的开始新的人生远航。为此,我们学生会打算通过举办毕业生晚会,表达我们全院老师和学弟学妹们最热烈的祝福,为学长学姐们展现我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推进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

三、活动的时间、地点、主办方和承办方:

(一)时间:5月上旬

(二)地点:暂定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凤凰音乐厅。

(三)主办方: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

(四)承办方: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学生会。

四、活动面向对象:

1、本次晚会的面向对象以参加演出的学生以及全校其他院部同学为主。

2、届时,将邀请学校老师和领导观看。

五、活动形式及内容:

全系每班的节目不限,形式不限,内容尽量贴近主题。大

一、大二尽量每班编排一个节目,具体的节目编排由各班班长负责和组织,然后经过我部策划组进行挑选审核。所有节目需提前彩排,节目演出次序由晚会策划组决定。

六、具体工作安排及各阶段任务分配:

(一)具体工作安排

1、宣传和扩大影响力:由宣传部负责出海报,张贴工作由宣传部和办公室负责,在演出前三天左右贴于宣传栏内。晚会前一周,拟好节目单,派发给到场观众,选派人员负责晚会的摄影工作。

2、派发请柬和邀请函:由办公室负责写请柬,邀请学院辅导员、校团委老师和校学生会的主要成员观看演出,以扩大晚会的影响力。并发送邀请函到其他院系,邀请他们出节目,联络之间的感情。

3、节目排练:由文艺部负责并协助排练。排练时间安排根据具体情况再定,伴奏等由院里统一安排。

4、晚会的现场座位安排和秩序维持:文艺部体育部与办公部负责维持现场秩序,具体安排如下:

(1)拟订座位表。

(2)当天下午安排学生会人员布置会场。

(3)到时间有秩序得安排学生就位。

5、赞助:实践部负责对外拉赞助。

6、道具安排:现场一些必须的道具等交给生活部、实践部协助解决。

7、办公部:晚会结束后负责写出宣传性的文章扩大影响力。

8、由文艺部负责节目彩排的监督、协调和落实。负责整场晚会现场人员的安排各项事宜的分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解决突发事件。学生会所有部门尽一切可能支持晚会工作。

(二)各阶段任务分配

1、晚会策划及准备期(现在到5月3号)本阶段主要完成宣传、节目收集、主持人确定及确定赞助商。

(1)节目收集:由文体部节目组负责;采取各个班级提供节目和邀请其他院系的精彩节目两种途径;确定主持人。

(2)赞助商确定:由实践部负责。联系商家,并配合商家作好宣传工作。

(3)前期宣传:由宣传部负责。①宣传板 ②海报 ③宣传单 ④网站

2、晚会协调及进展期(5月3号---5月10号)本阶段主要完成节目筛选及排练、中期宣传、礼仪小姐确定、舞台灯光音响确定、物品购买。

(1)节目筛选及排练:由节目组负责。从各上报节目中选取优秀节目,并进行排练。

(2)中期宣传:由宣传部负责。该阶段展开网络宣传(网站、论坛及校网邮箱)、广播宣传。

(3)舞台确定:由文体部负责,其他部在有需要时协助工作。

(4)物品购买及礼仪小姐确定:由生活部负责。物品需要情况征求各部。

3、晚会倒计时期(4月28日-5月1日)本阶段主要完成晚会全过程确定(包括节目单确定)、彩排、末期宣传、领导邀请、场地确定、摄影报道确定、费用确定。

(1)晚会全过程确定及彩排:由节目组负责。节目单确定交由各部门,加紧排练节目。并进行彩排,第一次时间暂定4月15日,地点另议。

(2)末期宣传:宣传部负责。宣传单(节目单)设计和发放,广播宣传。

(3)领导邀请、场地确定及摄影报道确定:由办公室部负责。

(4)费用问题:由实践部负责。务必收正规发票,若此期无法收齐务必于晚会开始前收齐。

4、晚会后期工作:

(1)晚会现场的整理和打扫工作。

(2)费用处理。

(3)书面总结。

(4)VCD制作和校园宣传。

七、应急预案:

1、停电应急方案:

(1)若晚会前停电导致晚会无法进行,晚会最多推迟半小时,此间 观众自由处理自己的时间;如果仍没有正常供电,则由主持人宣布晚会改天举办。

(2)在晚会前半部分之间停电导致晚会无法进行超过10分钟后由主持人宣布晚会改天重新举行;在晚会后半部分之间停电导致晚会无法进行超过10分钟后由主持人宣布晚会闭幕。

(3)在停电期间,由文体部和生活部根据具体情况负责演员的组织与服装道具的看管工作;由办公部负责领导及来宾的服务工作;由专人负责舞台、音箱设备、灯光设备等的看管。

(4)在主持人宣布晚会改天举办或闭幕后,清理会场。

2、节目应急方案:

(1)台上一个节目演出时,其后的两个节目在后台准备,前一节目于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出演时,下一个节目即时跟进。

(2)任一节目在演出过程中发生失误或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时,由节目的领演人迅速组织演员重演此节目;若重演仍出现问题,则该节目立即退场,视具体情况决定其再次重演或取消。

(3)在晚会开始之前要预先准备一些备用物品,例如话筒、线板等。

(4)事先预留小游戏,在节目出现问题时应急,为解决做缓冲。

(5)主持人应变以及现场发挥能力要强,节目出现问题时要镇定,稳住现场秩序,调节现场气氛。

3、学生会人员要求到场协助,其它紧急情况发生时,由晚会负责人指派人员维持秩序。

八、资金预算

舞台设计布置 2000元

宣传横幅、海报 150元

道 具 350元

节目单、复印文件、邀请帖 50元

矿泉水、饮料 30元 鲜花 100元 奖品 200元 交通费 150元

总预算 3030元

注:

(一)资金来源情况说明赞助商及金额:

(二)节目单另附。

浙江大学2008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 篇7

一、我校2017届学生普遍就业心理

1、过分自卑和焦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 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1]。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担心能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单位, 担心选择是否正确以及理想能否实现, 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在求职就业时, 大部分的大学生都非常渴望找到一个自己理想、满意的工作。一开始, 他们非常积极主动, 想在求职浪潮中大显身手。有的可能一次、两次就成功了, 还有的多次尝试却屡屡失利。面对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 求职失败的这些大学生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和焦虑心理。以至于在之后求职过程中, 他们总认为自己不论是在业务能力还是组织、沟通等方面都不如他人, 尽管有适合的工作, 他们也不敢轻易尝试。

2、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

在多次举办的校园宣讲会及大型招聘会中我们发现, 当选择过多之时, 大部分的大学生会在众多的选择中失去方向。专业、性别、工作地点、薪资等等这些因素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在择业过程中的阻碍。其折射出来的核心问题是大学生们对于自我并没有正确、客观的了解和认知, 他们在焦择业的同时, 却很少回归到自身上来——我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 时常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在校园招聘的黄金期, 一次次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3、期望值过高, 眼高手低

自我国大学教育扩招以来, 大学生包分配的时代早已成为了历史。这就意味着在“科教兴国”的政策下, “精英式”的教育早已向“平民化”的教育过渡。现在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90后, 他们成长在一个幸运的时代, 同时又极具变化的时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家普遍认为寒窗苦读十余载, 都希望自己能够用自己多年的苦读来换取一份不错的工作。以至于在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时, 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 一味的挑剔, 错过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机会。

二、精准帮扶的具体措施及作用

1、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们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 第一份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极为重要, 学校应当在此过程中担当起重要的角色, 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规划职业生涯,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1) 设计符合90后大学生们的就业指导课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不仅仅要在毕业生中开展, 更是要把就业方面的内容从大一就开始植入课堂, 让同学们尽早地对于职业有了解、有认知、有判断, 并且在此过程中加以实践的引导, 使他们养成主动关注就业、积极就业的观念。我校近年来不断探索创新科学合理的育人模式, 目前已在校园内开展“1+N”企业课程进课堂的项目。通过与多家企业的沟通、合作, 对于同学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他们不仅能在课堂上接触到企业内容, 企业更是通过提供平台的方式促进大学生们更好、更快的就业。

2) 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就业形势的分析。在求职过程中, 很多一部分学生只知道一味的查询招聘信息, 却忽视了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中, 应当此两项作为重中之重, 帮助同学们了解就业形势,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 加大就业政策的解读, 使同学们对于整个就业的大环境有宏观的了解, 避免他们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因为政策问题四处碰壁。

2、引导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一到了招聘季, 同学们就会呈现出“有病乱投医”的状态。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和定位, 那么必然会在求职的浪潮中失去自己的主动权, 而被动的去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因此, 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 要结合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引导:

1) 帮助大学生们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自己的优缺点, 在追求与自己相符的社会价值时, 必然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去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此过程中, 要鼓励大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面临就业更要加强自我的情绪管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努力钻研、开阔视野以及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来完善自我。

2) 对于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

据统计, 大部分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从事本专业的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有必要为同学们正确解读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学了四年的专业, 一下子全部放下而重新去选择一个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领域, 对于他们大部分来说是很难适应和胜任的。当然, 对于那些在大学期间有过许多学习实践, 且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比较了解的同学们来说, 他们不用去考虑这样的问题。但站在学校、学院的角度去思考, 在同学们进入社会工作之前, 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四年所学的专业, 也是非常必要的。

3) 进行恰当的心理调试。

“心理调适是指大学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 改变或者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 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2]”同学们在面对就业这个重大人生抉择时, 难免会出现诸如困惑、焦虑、自卑、不平衡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绪。这就需要学校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相应、恰当的自我心理调试来缓解这些困扰。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对自我与现实进行客观的分析, 有效的排解心理困扰, 调节自己的情绪, 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维护身心健康。在遭遇遇挫之后, 引导他们正确、仔细寻找失利原因, 不要困在当前的艰难之下, 而是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重新设立奋斗的目标, 根据应聘单位的要求进行准备。

职业,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 是我们每个人践行生命意义唯一的途径。

处于多变的时代之下, 面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是国家、学校、用人单位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 对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精准帮扶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每年的求职招聘季是各大高校的重头戏, 如何促进学生有力、高效就业, 一直是学校的高频关注点。针对学生就业问题, 提升同学们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我校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就业指导形式, 如设置专门课程、企业进校园等。但正处于就业形势危机下的大学生们, 心理问题却日益突出。因此在求职就业过程中, 学校加强精准帮扶和指导,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帮扶,大学生,校园招聘

参考文献

[1]彭昱, 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东北电力大学.2010.

[2]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6) :46~47.

浙江大学2008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 篇8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第三次全国核学科院长、系主任联络会”日前在东华理工大学举行。教育部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教授,国防科技工业局郭永吉副司长,中核集团核工业干部管理学院院长周刘来,东华理工大学校长刘庆成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教指委秘书长、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程建平教授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核学科、核工业企业界代表八十多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听取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规范”“台湾核技术与核能源发展”“核专业国防特色教材出版”和“核特色教学实验平台”等会议主题报告,分组讨论了核工程与核技术、核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燃料和核物理等核类专业教学指导性规范研制与专业评估,交流了各院校核学科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国内核学科发展的总体战略,协商了下届联络会的召开事宜,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东华理工大学校园及核技术实验室。(殷学军江光亮)

赣南师院积极做好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赣南师范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做好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院根据国家和江西省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采取七项举措着力加强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校主要领导、主管部门领导、各教学学院主要负责同志是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调动各个方面的资源,努力形成全员动员、人人参与、全校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学院加强毕业生就业机制建设,落实责任,发挥各教学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健全校、院二级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查研究和有效对接,建立专业就业目标管理和招生制约机制,建立就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学院加强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定位,树立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开辟就业市场,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信息收集,完善信息渠道,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加强就业反馈,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加强就业考核,进一步完善学院就业评估、激励机制建设,务必使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更满意的成绩。(林俊华)

南昌大学“公共数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根据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文件精神,南昌大学理学院朱传喜教授申报的“公共数学教学团队”于年前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将资助30万元给予重点建设。

教学团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之一,旨在通过建设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南昌大学“公共数学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朱传喜教授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多年,由其主持的高等数学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朱传喜教授还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田海虹)

南昌航空大学后勤服务

集团顺利通过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年度监督审核

上一篇:尘肺病的临床表现下一篇:2017-2018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