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

2024-10-17

2017-2018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共5篇)

2017-2018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 篇1

2018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内含:新授课35个,练习课15个,复习课5个,总计55课时。

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五单元 面积

第六单元 年、月、日

制作活动日历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

(二)我们的校园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1,第5页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让学生参与活动,能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教学难点:能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提问:

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如果现在咱们要开家长会,请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呢?

2、导入新课。

太阳是从什么地方升起?(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发言)

二、探究新知

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1)全体到操场,找一找太阳在哪里。(2)说一说,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3)想一想,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西方)(4)指一指,西边在哪里。(5)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提问:你们面对的、背对的、左手的、右手的位置分别是什么方向?(6)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

2、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说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什么方向。

站在操场中央,看一看,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3、学习两组相对的方向。

(1)站在操场上,你能确定出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

(3)观察:家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背对背而战)(4)观察:家在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也是背对背而战)(5)发现:东与西两个方向,南与北两个方向是相对的。(6)说一说,操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那两个是相对的。(7)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教材第3页例1补充完整。

(1)提问:小明是面向什么方向站立的,你是怎么知道的?(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各在什么方向。(3)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2、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题。(1)说一说,教室在操场的什么方向。(2)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3)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2题。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

四、思维训练

出示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物平面图。观察后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天安门城楼、正阳门、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物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练习一第3~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能够在图上表示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能正确绘制出校园示意图。

教学难点: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回忆学习了哪些方向。(2)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前 左 下 东 南 北 西 上 右 后

(3)提问:谁能说出我们校园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回答,板书。

2、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指出北京市所处的位置,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二、探究新知 教材第4页例2.1、完成校园示意图。

(1)描述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把教室内的黑板看作地图,指出北在什么位置。

(3)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方向北,你能不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请同学到前面黑板上贴出相应的位置。

(4)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方位。

(5)提问:如果我们把上方规定为其他方向行不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尝试着做一做,并说出其他三个方向。(6)小组交流。

(7)集体反馈。比较各种方式,说一说,怎样画最清楚。

2、小结。

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这样标准统一,简单清楚。当我们看一幅地图时,一定先看清所给方向,然后根据所给方向,辨认出其他方向。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练习一第3~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订正。

2、尝试操作:(1)绘制出自己房间的平面示意图。(2)确定图上的方向。(3)和同伴交流。

第三课时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培养正确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1)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1)出示指南针。(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4)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板书:

西北 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南 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1)说明题目要求。(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5、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2题。引导看图查找。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2)按要求独立完成。(3)订正。

五、板书设计

西北 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南 东南

第四课时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练习二第5~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2、体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教学难点: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提问:你去过米易县城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辨认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参观动物园。(1)熟悉导游图。

出示例4主题图。提问: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问:你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学生一人当游客,一人当导游介绍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引领集体参与。同桌二人各选一个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再换角色,多次练习。

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说清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3)解决问题

文文位于长颈鹿馆,她要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从狮山往西南方向走到猴山;小平位于狮山,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也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北走到熊猫馆。

同桌互相提问题时,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例如,从大门到熊猫馆怎么走?

2、拓展。

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5~7题。(1)明确题目要求。(2)按要求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思维训练

从你所在市区的地图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说一说自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2017-2018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 篇2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2017-2018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 篇3

目 录

第1课

形的魅力....................................................................................2 第2课

形体的组合................................................................................4 第3课

抽象的雕塑................................................................................6 第4课

学构图........................................................................................8 第5课

静物写生..................................................................................10 第6课

喜怒哀乐..................................................................................12 第7课

夸张的脸..................................................................................14 第8课

神奇的肥皂粉..........................................................................16 第9课

写意蔬果..................................................................................19 第10课

写意动物................................................................................21 第11课

学画松树.................................................................................23 第12课

十二生肖................................................................................25 第13课

风筝的魅力............................................................................27 第14课

微观世界................................................................................29 第15课

会亮的玩具............................................................................31 第16课

小布偶....................................................................................33 第17课

电脑美术——对称图形........................................................35 第18课

旅游节....................................................................................37 第19课

舞台上的布景........................................................................39 第20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41第1课

形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2、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教具学具: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它们归类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几何形、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无规则:不规则形、自由直线形、自由曲线形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设计、制作一幅画。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教学延伸与拓展

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教学反思:

第2课

形体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形体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实物。掌握形体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各种形体来组成艺术作品。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形体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体的基本特点。

2、学会运用各种形体进行雕塑创作。

教具学具:各种形状的盒子、塑料瓶、易拉罐等、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几何石膏形体

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生答:是立体的

2、导入课题:《形体的组合》

二、发展阶段:

1、形体的特点:是指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它可分为“自然形体”“几何形体”。

2、《形体的组合》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展示各种建筑、雕塑形体等。

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师小结:形体是建筑、雕塑基本结构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几何形体(人工创造的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圆等)自由形体(自然界存在的)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小组讨论)。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废弃物--立体形的实物,展示并思考再创作。

3、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件立体作品。

五、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用立体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教学反思:

第3课

抽象的雕塑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无论各种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能创造出抽象的雕塑。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体雕塑作品。并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教学重难点:

1、认识抽象的基本特点。

2、学会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雕塑创作。教具学具:各种线材、板材、块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抽象雕塑

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抽象雕塑》

二、发展阶段:

1、抽象的特点:几何形体

2、《抽象雕塑》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欣赏雕塑作品等。

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象雕塑的?(学生讨论)

师小结:想象空间很大 抽象雕塑基本结构。

由几何形体构成(人工创造的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圆等)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几何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小组讨论)。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废弃物--立体形的实物,展示并思考再创作。

3、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设计、制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作品

3、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

抽象雕塑作品可以运用在哪些地方、环境中。观察、收集我们的城市有哪些抽象的城市雕塑作品。教学反思:

第4课

学构图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多样与统一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取景框,进行构图训练。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2、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对不同静物的观察。

教具学具:各种水果、文具、小器皿、写生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一组静物的变化

师问:看了这些变化,有什么想法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学构图》

二、发展阶段:

1、学习知识窗内容:三个苹果的例子

2、学生活动:把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组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才比较好看

3、欣赏范画实例:画家是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完成一幅静物写生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取景框,把要写生的对象观察下来。

3、绘画步骤(1)摆好静物(2)用取景框观察静物

(3)找出最高点、最底点、左右两侧的界线形成一个三角形(4)用笔从前至后逐个描画

四、学生作业:完成一组静物写生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写生工具。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

多进行观察和静物写生,锻炼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还可以进行风景写生。教学反思:

第5课

静物写生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写生的意义,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及重要性。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掌握写生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3、体会写生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学习写生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线描的方法表现静物。

2、学习写生的构图知识,学会用线描的表现方法。教具学具:各种静物、写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一组照片(感受照相取景)师问:哪一张好看的,为什么?

2、导入课题:《静物写生》

二、发展阶段:

1、什么是静物画:静物画是西方绘画中的一个门类。它指以日常生活中无生命的物体为主要描绘对象„„也就是说从概念的意义上,西方的静物画与动物画只在极小的范围内有一定的重合现象。

2、欣赏一组静物写生画 师问:哪一幅好看,为什么?

3、观察静物的组成结构:高、低、大、小;前、后、左、右等

三、拓展阶段:

1、写生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师小结:写生对象的真实性

2、如何用线条表现静物?(学生讨论)师小结:利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等特点,来描绘写生对象

3、写生步骤:(1)用取景框构图

(2)在画纸上定好写生对象位置(高和宽)(3)按从前到后的顺序描绘(4)仔细描绘,做到统一有序

四、学生作业:完成一幅静物写生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

1、多练习线描,在静物写生的基础上,可进行风景写生。锻炼自己仔细观察生活的能力。

2、讲一个科学家认真观察生活的故事。教学反思:

第6课

喜怒哀乐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喜、怒、哀、乐不同表情的特征及表现方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人文关怀之情,提高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教学重难点:

1、掌握喜、怒、哀、乐表情的特征。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喜、怒、哀、乐表情特征进行大胆想象表现。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激情导入,体验色彩

1、创设情景。(教师以谈话的形式与同学交流上课时的心情感受。)

2、体验色彩情感性。

⑴请学生在色卡中选出分别能体现出自己喜悦、愤怒、悲伤、欢乐心情的色彩。

⑵请学生把选出的色卡按类分别粘贴到黑板上。(很多同学早已按捺不住,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所选的色卡展示在黑板前。)

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选择色卡的理由。⑷出示课题。(喜怒哀乐)

(二)观察表情,感受特征

1、做游戏,展示不同的表情。

2、请学生根据不同的表情进行成语交流。

(三)引导延伸,丰富内涵

1、提示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都有心情和表情。

2、讨论人类与大自然的人文关系。

三、学生操作,教师辅导

作业要求:

⑴可以用绘画或泥塑的形式创作。

⑵展开丰富想象,根据作品创意表现不同的表情,并配以相应的色彩。

⑶题目自拟。

四、作业展评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拓展:

1、回家后可以对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和外婆等进行人物头像写生,写生时注重分析不同年龄层以及男女性别差异之间的表情差异。

2、可以适当进行速写练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好人物的脸部表情。教学反思:

第7课

夸张的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特点,同时观察中国京剧脸谱中人物脸谱的变化特点。

2、指导根据学生自己的想象,同时模仿运用大师的表现方法和脸谱表现的特点,设计出有新意的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模仿大师作品表现方法,设计有特点的作品

2、学生大胆想象,设计富有创意和夸张的形象。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二)新授 揭题:夸张的脸

1、欣赏课本中的范例:

(1)《头像》:非洲尼日利亚雕塑,眼睛很大,脸鼓的异常饱满,脖子上挂的圈圈“淹没”了下颚,很好的体现了非洲某部落的形态。

(2)《青铜人头像》:中国商代,嘴巴扁平且非常长,眼睛耳朵都超出正常人的比例,耳朵有比现代人经常说的“招风耳”更夸张的形状,且有很大的耳洞,眼睛呈三角形,暴出。这件文物为揭开四川三星堆文化提供了历史证据。

(3)《北方多闻天王》:中国明代佛教雕塑,眼睛怒目前方,眉毛异常厚实,额头处可见到常人没有的圆形突出,这些特征都为了显示天王的尊严与不可侵犯。

2、欣赏一些漫画人物头像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夸张。

3、请几位同学做模特,对他们的某些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练习。游戏:做微笑、愤怒、哭泣等各种表情。观察五官特征。

方法:观察--分小组讨论各种表情的五官特征---交流评价----欣赏图片

4、提出作业要求:要求创作,画面构图安排得当;能概括表现人物表情;

三、作业:

表现一幅奇特的形象。表现形式可以画,可以拼贴,可以拼贴和画相结合。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作业展评:

六、课后拓展:

1、用铅笔或钢笔临摹一幅自己满意的漫画作品。

2、对着镜子画画自己带有夸张性的表情。教学反思:

第8课

神奇的肥皂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欣赏肥皂粉所带来的统一中有变化,疏密美感,学会运用这这种语言,能较熟练的运用肥皂粉的撒播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美术素养创作出不同层面的一张作品。能用做好的肌理作品联想一张画。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体验、尝试,与老师交流,操作实践,创造,以合作的方式用联想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累灵感并创造美的意识,感受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谦让,在尝试中学会思考,在创作中提升兴趣。

教学重点:对肌理美的感悟与发现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的肌理效果联想一幅画 课前准备:剪刀 水彩 白纸 水 杯 笔 胶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感受美

(一)大家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然后以前后四个人为一组,看一看有没有重复的,如果有重复的,某个同学主动发扬风格选择一种自己比较喜欢的颜色,与组内的颜色又不重复的,并放到调色盘中。

(二)欣赏图片:我们看这些精美的图片从最大的宇宙到最小的细胞,用我们身边的一个材料就可以表现出来,我们来试一试这个神奇的材料。出示课题:神奇的肥皂粉,让我们用肥皂粉一起来捕捉撒播出来的灵感(主课题)

1、教师演示(宇宙图)并讲解操作要点:老师选择黑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估计选择黑色的同学可能会很少)

2、教师总结撒粉操作要点:水要饱 色要巧 手要快 粉要少(只是操作技法层面的要点,不包含美的因素的要点)

二、尝试体验 发现美

(一)学生尝试:用你喜欢的颜色尝试这梦幻的肌理,有的同学为了小组的颜色的丰富多彩,放弃了自己的最爱,我相信这部分同学用其它颜色一定也能做出优美的图画。

(二)交流讨论 理解美 美的知识的学习: 根据自己的画面联想到的:

分析画面的美感:与联想到的场景的什么地方相像例如:聚散的星星,郁郁葱葱的草原,流动的河流;(引导学生在物体前面加形容词,这样可以感受对象的美感)

三、交流讨论 理解美

(一)教师总结:

通过刚刚的尝试同学们想一想随便撒播可以吗?

教师引导要点提示:疏密的美感; 统一中的变化的把握(转化到技法上就是 有的地方撒播的多,有的地方撒播的少 形状上也要有变化)

(二)欣赏名家名作

将学生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

四、合作创造 表现美

(一)形式提示: 四个人一组: 思 剪 贴共同参与

(二)方法提示:

一个背景 一个主体 一些装点

(三)评价要求提示 希望你:能完成一个联想物体并剪出来;争取通过添加与剪贴的方式完成一幅画;最好通过合作的方式组成构图饱满、新颖、统一中有变化的作品。

限制:由于条件的限制,只用你已经选择的颜色进行联想创作,涉及到换水 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水杯如果你有其他的想法,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进一步尝试,教学反思:

第9课

写意蔬果

教材分析: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主要原料是水和墨。中国画中也常见水墨蔬果,许多中国画家运用简单的色彩及丰富的笔墨技法表现蔬果,传达生活情趣。学情分析:

由于条件限制,本班学生从未接触过“水墨画”,不知道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绘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第一次接触,一定会感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水墨画,初步了解中国写意画工具材料。2.技能目标:学习中国画写意技法的笔法墨法,色法。学习画蔬菜水果,培养手脑协调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学习用水墨画蔬菜。

教学难点: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的掌握。课的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方法:示范法

教具准备:水、墨汁、宣纸、国画原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设问:以前画水果,同学们都用什么来画的多?(学生回答)引入新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画法来表现水果。(板书课题:

4、水墨蔬果)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大师作品。教师介绍几位著名的花鸟画大师:齐白石、王森然。让学生谈谈喜欢哪一位大师的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2、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示范作品,说一说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中又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挥,教师适当讲解用墨用笔用色的妙处,使学生明白正确的方向。

3、教师示范

教授笔法、墨法、上色方法。(白菜、丝瓜)

4、学生临摹作品。(课临摹课本上的,也可临教师画的)教师将示范画一一挂出来,让学生选择临摹 教师巡回指点。(重点注意水分的多少)

3、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评,从造型、墨色、笔法、色法等方面。

4、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的想法,对中国画的认识、学到什么等方面来说)

4、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水墨画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绘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发扬光大。

三、作业

课后,又兴趣的同学,请你们展开想象画一幅水墨画,内容自由选择。

四、收拾整理

整理桌面,收拾工具和材料。教学反思:

第10课

写意动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水墨画的基础知识。通过各种不同墨色和笔墨干湿的综合使用来对动物进行造型,体验笔墨意趣,激发孩子对水墨画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了解尝试有变化的墨色用笔方法和干枯浓淡的绘画技法在造型中的运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欣赏名画、尝试用墨,感受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水墨画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

2、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动物特征进行概括与提炼,反复练笔,让学生领会水墨画“重意不重形”的特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好笔、墨、宣纸等。

教师准备几幅小动物的图片。教师准备范图。教学过程:

一、教学活动导入

出示几幅中国画,请同学们通过直观感受来认识中国画。并引出今天要上的课:水墨画----动物

二、新课讲授与技法辅导

1、简要地介绍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2.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A、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B、讲述调墨、调色。

C、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D、修改调整完成。

4.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5.老师巡回指导,主要是用笔、用墨以及动物的造型。6.征集作业、讲评,提高审美能力。

三、课后拓展

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教学反思:

第11课

学画松树

教学目标:

一: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课前准备:

中国画(以山水画为题材为主),山水画技法课件。师生共同准备中国画的工具与资料。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与西洋画中的风景画做比较,强调中国画意境及诗书画的一体。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二、揭题:学画山水画

三、授新

1、法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思考:A造型特点B技巧运用C表现手法D感受。D如何表现。绘画步骤等。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运用中国画材料,工具进行描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验水墨交融的笔墨情趣。

3、师生共创;请生简述自己做画步骤,方法,师师范步骤,技法。讲授示范表现山水画技法A皴法B披麻皴C斧劈皴D点苔。讲解师范在造型中线条的运用,笔墨的技巧等等。

4、欣赏中国画其他技法点津。

5、小结作画步骤。

第一课时完成基本技法的练习,试创作。师巡视指导。

四、引导创作

1、欣赏课本范图及其他学生的优秀山水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2、小组讨论创作想法,交流练习过程中的一点成功之处,集思广益。

3、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构思及表现形式,师及时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引导并强调构图及笔墨的用法。水墨的焦浓重淡轻干湿等等。

五、学生创作

1.以线为主的方法,也可以用大块面墨色与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山水画。

2.师巡视。提醒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技法。注意构图,处理远近关系等。

3.帮助个别后进学生的造型创作。

六、作业展评

生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师点评优秀作业,小结本科重。难点。

七、课后拓展

1.通过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创作有新意的作品,表现家乡的自然景色,体现创造的乐趣。

2. 利用网络欣赏更多的中国画名作,了解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风格。

第12课

十二生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用纸造型的方法,能生动地粘贴生肖图。了解十二生肖的人文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和创造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粘贴十二生肖的过程中,学习变形、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1、用纸条粘贴的造型方法,制作出自己喜爱的或自己的生肖造型。

2、掌握纸条造型的技巧,粘贴平整牢固,图形不变。教具学具:彩纸、彩泥、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用谜语引入课题。

“一人有一个,全国有几个?准确一计算,只有十二个。” 你猜这是什么?

学生猜出谜底后出示课题(既谜底)“十二生肖”。

(二)新授

1、十二生肖,作为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民间世代相传。(学生交流收集的各种有关物品)这十二种动物你更喜欢那一个,说说理由吧!(学生讨论)

2、学生自由说说对十二生肖的认识,各抒己见。

十二生肖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3、剪纸生肖动物的绘画要领:画动物关键不是五官,而是要抓住他们的外形特征,类似剪纸的效果,更要突出、夸张,大的更大,长的更长,才能使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威风的虎,勤勉的牛,温和的羊,灵敏的猴„„你的生肖图案能与众不同吗?

三、学生作业,教师指导:可用彩泥或彩纸制作你喜欢的生肖

四、展示学生作品。

五、拓展延伸

1、欣赏和十二生肖的资料。如山西绣品、生肖鞋、民间剪纸、生肖邮票、生肖玩具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剪纸作品与广泛的文化背景与十二生肖联系在一起,学生就能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一下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生肖和出生年代,用拼贴彩纸的方法制作一件生肖作品赠给他们,以示对长辈的关心。教学反思:

第13课

风筝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风能。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风力玩具。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

1、利用风能,制作风能玩具。

2、如何将风能的运用和纸玩具完美结合。教具学具:竹条,薄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用品的准备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风?什么是风能?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说说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风能发电,风车的利用----)

3、师引导学生说说风筝的简史:引导学生说说风筝的玩法: 中国风筝的玩法:(1)斗风筝:宋朝已有“以相勾引„„线绝者为负。”后己失传,现只有广东、西藏几处尚存。

(2)装响器:从唐开始,风筝响器可分三类:弦、哨、打击。(3)“送饭”(叫“碰”):是一种靠风力把物品沿风筝线送上天的装置。到达顶端后与预先拴好的“横棍”相撞,风翼折起,自动沿线滑下来。有的还可以在下面自动张开又飞上去,叫做“来回碰”,或“来回饭”。

(4)挂灯:把带着灯的风筝放上夜空,十分美丽。在唐已盛行,但后因引起火灾而被禁,现有电池灯可用,十分安全。

(5)操纵:北京的鹰风筝可以通过放风筝人的巧妙操纵,使其在空中盘旋,谓之“打盘儿”。通过操纵也可使龙头蜈蚣在空中摇头摆尾,像“活龙”一样。近代的双线操纵风筝可以在空绘出各种图形,更是令人眼花镣乱。

4、欣赏风筝的图片:

引导学生欣赏风筝的图片,从风筝的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描述。

5、引导学生说说人类是怎样利用风能及其原理为人类造福。(风能发电机、滑翔机、降落伞„„

6、引导学生在了解生活中风能运用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交流自己对风能纸玩具的设想„„(纸蜻蜓、风车、飞机„„)

7、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技法点击:(1)先将竹条绑扎成“十”字形。

(2)然后用两根竹条做斜杆,用薄纸蒙在骨架上。(3)用一根线在横杆与竖杆的交点上,另一根栓在下端。

三、学生动手制作风能玩具或风筝,师巡视指导。

要求在制作完作品后,通过材料颜色的搭配、涂色等方法进行美化和装饰。

四、评价、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作品,从构思、设计、美化的某个亮点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收拾整理:收拾整理自己的桌面和垃圾。

六、课后延伸:利用放学或活动的时间进行风筝、玩具的放飞和比赛 教学反思:

第14课

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省视、探究事物的另一构造世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画面,体验观察与绘画的乐趣。

3、提高学生对抽象美的认识和熏陶。教学重难点:

1、微观事物的细致观察与表现。

2、微观世界的表现。

教具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可观察的动植物图片及实物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多媒体欣赏几种海洋与陆地的动、植物(如:海星、海螺、多种植物的根、茎及昆虫等)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生活情境,观察它们外在的形状、颜色和质感

2、欣赏与比较的几种方法 由远到近的观察对比方法:

A、海星外在的整体形状是多角形刺状。B、局部观察时面部凹凸有致。

C、在显微镜下表面呈各式星状且形态各异,还参差着无规则的小圆点。

剖面观察法:

A、两种不同植物的根、茎横切,虽都以圆为元素,但由于它们的轨迹不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图象 B、螺是一种贝类海洋动物,其质的坚实外表由外往里是旋状纹样。横剖切后,是发射式渐变状,色彩也从蓝灰逐渐变成黄灰色。

(二)发展、表现阶段

A、通过线条的粗细、蔬密、曲直组织,能表达出微观物体的运动态势。

B、以点的大小为排列基数,通过运动轨迹来体现形象的节奏感。C、运用色彩要素体现各种不同的色彩倾向或冷暖变化,使学生懂得色彩能传递人们的思想感情。

D、注入自身的情感,更能创造出美丽丰富的微观世界,并从美的角度进行塑造,使其更具艺术性。

三、布置课堂作业

根据所观察的对象,用笔把见到的微观世界描绘下来。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1、作品让学生通过教学多媒体开展自评、互评与师评活动

2、谈运用哪些奇思妙想与作画方式来完成作业?

3、通过微观世界的观察与描绘你们有何收获?

六、教学廷伸与拓展 教学反思:

第15课

会亮的玩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用电发光的原理。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会亮的玩具。

3、通过制作会亮的玩具,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

1、进行灯泡发光原理的解说,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结合灯泡发光原理的电路知识制作“会亮的玩具”的设计图和实物模型。

2、如何根据灯泡发光原理及各种发光源,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会亮的玩具。

教具学具:制作发光的材料及玩具外观的废旧材料 教学过程:(电路、光源制作阶段)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组实验器材,(出示:一节干电池,一小节电线,一个小灯泡,胶布);好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吗?(师生共同探讨,并进行尝试,也可以请学生现场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备注:结合科学课的知识,将电线的一端绕在小灯泡的线圈上固定好,另一端则用胶布固定在干电池的负极,这时只要将小灯泡接触到干电池的正极,小灯泡即会发亮。

2、新授: a)引导阶段

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做了这一组实验,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一幅电路图(展示电路图),有没有同学知道灯泡、电线、开关等的工作原理呢?(可做小组讨论,师生交流,一起探究得出灯泡发亮的相关工作原理)

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懂得了灯泡发亮的工作原理,现在请你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接下来将要制作的“会亮的玩具”做好内芯。(小组合作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b)发展阶段

现在同学们都能完成内芯的制作,但只有光源材料能称得上是玩具吗?当然不能。要知道我们要“发明”的可是会亮的“玩具”啊!而且制作光源难道只有通过制作“内芯”这种方法吗?(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多种光源制作的探索,并在完成光源制作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构思,如何设想会亮的玩具。)(1)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身边已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

(2)结合学生提出的方案,教师加以引导,师生共同探究。小组分工合作,制作设计图稿(实物图、原理图、拟出设计方案、材料分析等)

(备注:参考方案,见学生用书图例)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四、作品展示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完成了“会亮的玩具”的光源制作,下一节我们将在现有“光源”的基础上,完成整体设计方案,希望你们能收集更多的材料,结合“光源”,设计出有创意的科学小玩具。

2、发展阶段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教学反思:

第16课

小布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手指偶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发展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教学重点:手指偶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材料的恰当运用以及手指偶的形象设计。教学准备:课件、手指偶范例、剪刀、彩纸等示范用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指偶剧院”看表演,好不好?(课件出示表演视频)师:有趣吗?大家看这些玩偶套在什么地方呢? 生:手指上。

师:对,我们把这些套在手指的玩偶称为手指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手指偶。(出示课题:小布偶)

(通过让学生看手指偶表演,把学生带入“玩偶大本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地进入“活动一”的学习。)

二、互动学习,探索体验

1.探索体验(让学生在拆手指偶的过程中,感受折手指偶的纸的形状。)2.自主学习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9面,按书上的步骤图,自己尝试制作。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学生个人或合作尝试折叠。)3.欣赏拓展(学生在尝试折叠的过程中发现了折手指偶纸的规则,在反复体验的过程中掌握了手指偶的折叠步骤;学生在感受——尝试——体验的过程中找到了折手指偶方法,通过自学的方式进入创作手指偶的构思阶段。)

三、奇思妙想,巧手表现

(学生制做手指偶,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课件出示制作要求:1.做一个或多个手指偶;2.根据自己的想像进行设计,可以夸张,可以变形;3.注意制作精致、色彩搭配和谐;4.注意卫生,把剪掉的纸放在口袋里;5.制作完成后,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根据自己的构思,经过夸张、变形,展开不同的联想,设计了不同的形象,激发了创造精神。)

四、表演展示,评价反思

师:同学们的手指偶都制作完了,现在把你们的小偶人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手指偶戴在于指上高举。)师:大家制作了这么多有趣漂亮的手指偶,现在小组一起玩玩、讲一讲关于手指偶的故事吧。

(学生根据自己制做的手指偶的形象,创编了许多有趣、明理的故事,丰富了视觉及审美能力: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了积极的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手工制作的快乐。)

五、课后拓展,总结下课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不错,大家也都开动了自己的脑筋。你们今天学得开心吗?(开心)老师希望你们带着今天所学的知识,走出课堂,制作出更多更美更有趣的东西,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教学反思:

第17课

电脑美术——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Windows画图板中各种工具的综合使用。

2、“复制、粘贴”命令和对称图案的关系。

3、试用Windows画图板上各种上具当画笔,设计多种形式的图案,并发展成多样对称图案。

4、用Windows画图板绘制对称图案,感受电脑绘画便捷、有趣的特点,探索电脑美术学习的多样表现形式。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Windows画图板制作形式多样的对称图案。

2、多样工具表现多种样式的图案。教具学具:电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演示导入:运用课本中的对称图案制作简易的动画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绘画的兴趣。

2、欣赏导入用各种电脑软件制作的电脑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对称图案。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电脑美术的意义。

3、探索切入:出示一对称图案,要求用电脑绘制。方法不限。师归纳小结,引出“复制、粘贴”命令。

4、熟悉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特别是笔刷工具的使用,因为它是windows 画图板里唯一的线条有变化的手绘工具,需要用鼠标反复熟练运用。并懂得改变它的笔画特点、粗细样式。

5、熟悉各项菜单下的各种命令。特别是编辑菜单下的“复制、粘贴”选项,图像菜单下“旋转、反转”、“拉伸、扭曲”选项。

6、制作对称图案:(1)用铅笔工具设计图案的一半。

(2)尝试用形状工具、线条工具或笔刷工具绘制半个图案。(3)用笔刷工具或油漆桶工具为图案上色。

(4)用选择工具选中画好的半个图案,在编辑菜单下执行“复制、粘贴”命令,在图像菜单下执行“旋转、反转”命令,组合成对称图案(选择工具要在透明粘贴的状态下)。

7、对称图案的组合:把绘制好的一个对称图案进行组合,使它有一定的空间和主题。

要使图画有变化,应注意:

(1)对称图案不仅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

(2)复制的对称图案可以做放大、缩小、拉伸、扭曲等处理后再组合成新画面。

三、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四、课后拓展:

1、把对称图案作连续图案或构成设计练习。

2、鼓励用其他软件制作对称图案。为自己设计的图画添加文字或照片,作封面或其他平面作品设计。教学反思:

第18课

旅游节

教学目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为本小组将要设计的“旅游节”定一个主题。

2、根据主题,每个小组完成一组能够反映当地风貌的“旅游节”宣传资料。

3、增进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4、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教学重难点:

1、当地旅游资源的表现(图、文资料)。

2、制作旅游宣传海报或旅游宣传小册子、设计当地旅游线路图。教具学具:

调查当地旅游资源,收集当地地图以及收集相应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欣赏教师提供的各类资料。各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为本小组将要设计的旅游节确定一个主题,以反映当地风貌〈桂林山水旅游节、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厦门旅游节等〉,并交流。

2、发展阶段:

(1)教师出示旅游风景区图片、旅游线路图、宣传海报、宣传小册子等范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范例,了解各种创作手法,启发学生创作思路。

(2)学生分小组讨论本组作业的呈现方式,制定初步创作计划。(3)学生说说制作旅游宣传海报,或者设计当地旅游线路图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确旅游资源就其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种。自然旅游资源有山、水、森林、江河湖泊等各种自然风光。人文旅游资源有各种民俗风情、文化遗迹、工艺品等。

▲学生回答:旅游线路图可利用旅游图片、旅游地图绘制(图、文资料介绍)。

▲旅游图片宣传海报或旅游宣传小册子可以根据当地特色内容来表现。特色景点、标志、文字说明等内容来绘制。

(4)学生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设计旅游线路图。

提醒学生在设计之前,应注意按照既定方案进行创作。小组的风格相互协调。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旅游宣传海报或旅游宣传小册子。

▲学生分小组,以一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和当地特色来表现。▲引导学生说说海报上的组成部分〈特色景点、旅游图片、简易图案、文字标题等〉。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加强个别辅导。

四、作品展示:

师生评析作业: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相互了解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

构图、画面表现旅游景点突出、色彩搭配合理。教学反思:

第19课

舞台上的布景

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舞台上的布景,感受舞台布景对于剧情的重要性。

2、分工合作,制作一个舞台布景,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如何制作舞台布景。教具学具:布景所需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欣赏舞台上的布景,说说这些布景给人怎样的视觉效果,在剧情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牡丹亭》沈皋 王聿豹

该剧舞美设计采用中性布景与传统“守旧”相结合的手法,以装饰性、概括性的特定舞美形象贯穿全剧,使人产生联想。整个设计超脱了对具体场景地点的描绘,其浪漫风格与戏曲表演虚拟手法相结合,体现出汤显祖原作的精神,也解决了戏曲表演中舞台美术的时空跨越问题。全剧以2块大幕,6块高低不同的硬片作为基本造型元素。大幕中的一块作为全剧固定的背景,上面绘有亭子、假山、垂柳以及大片云纹形象;色彩以灰绿色为基调,但在天幕灯光下可以自由变化。

元代《戏曲壁画》

“散乐”是宋代以后广泛流传的一种正规雅乐之外的“俳优歌舞杂奏”,演出形式丰富多样,有戏曲、歌舞、杂技等,一般有乐队伴奏。当时的许多贵族官吏家族都有散乐艺人。本图为幞头、穿戏装的艺人(山西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壁画)。殿内壁画即为著名的元代戏曲壁画。这幅壁画共绘出演员和场面人员十一人。演员的服饰,基本是元代时期的圆领或交领、宽袖或窄袖袍服。幞头也有硬脚幞头及软脚幞头。

2、小组讨论准备演出什么内容,议一议我们的舞台背景可以借鉴刚才欣赏到的哪些形式。

3、发展阶段

(1)小组为单位,画出舞台布景的草图。

(2)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商讨哪些可以用于制作舞台布景。(3)小组制作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四、完成布景之后请同学们演一演,乐一乐。

五、收拾整理

六、课后拓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舞台布景及演出场面。教学反思:

第20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教具学具: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播放幻灯片,初步让学生浏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2、让学生来说自己所了解的青铜器及其发展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内容)

3、师: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带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青铜器图例:先让学生看书中的图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说明。

2、探讨怎样来欣赏,请学生来说说。

3、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

(1)从造型上来欣赏,根据不同用途,青铜器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2)从纹样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3)从文字上来欣赏。

(三)根据上面几点欣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艺术(幻灯): 夏: 乳钉纹爵 商朝的青铜器:

1、兽面纹方鼎。

2、四羊方尊

3、青铜纵目面具 西汉时期: 长信宫灯 战国时期:

1、虎噬鹿青铜器座

2、宴乐攻战壶 东汉时期: 铜奔马

(四)师出示现代的青铜器,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与古代的青铜器又有什么不同。

(五)知识窗: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案 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

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

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除极个别外)的成绩都不错 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 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

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 接受能力较强 学习态度较端正

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 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 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

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

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 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 以提高成绩

尤其是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 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

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

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

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 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 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 小数的初步认识 位置与方向 面积

年、月、日

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用数学解决问题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本册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整

十、整百数乘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 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 会读、写小数

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 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

能用测绘自选单位估计和图形的面积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几何等量代换的思想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 年月日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认 计算的算理 时间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 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

2、精心备课 撰写教案 实施教研教改

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 分工撰写教案 以组讨论定搞

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课 课前精心备课 撰写教案

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

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 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

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创造精神

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

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 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这一观念的确立

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 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 突出过程性 注重学习结果

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

4、创新评价

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

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抓基础知识的掌握 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量采用等级制 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 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获得了那些进步 具备了什么能力

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发展

5、抓实常规

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强化管理

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

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

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 一如既往 再接再厉

把工作搞得更好

6、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数学就能力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一

2.16~2.18 教师上班、学生报名、位置与方向3 3 检查作业 二

2.21~2.25 位置与方向4机动1 5 三

2.28~3.4 口算除法2笔算除法3 5 四

3.7~3.11 笔算除法5 5 五

3.14~3.18 笔算除法1整理复习2 简单的数据分析2 5 六

3.21~3.25平均数2机动1年、月、日2 5 七

3.28~4.1 24时计时法2机动2 4 清明节 八

4.4~4.8 口算乘法2笔算乘法3 5 九

4.11~4.15 整理和复习1机动1 面积和面积单位3 5 十

4.18~4.2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2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 4 劳动节 十一

4.25~5.29 认识小数3小数的加减法2 5 十二 5.2~5.6 解决问题3机动2 5 十三

5.9~5.13 总复习5 5 十四

5.16~5.20 总复习5 5 儿童节 十五

5.23~5.27 总复习5 5 十六

5.30~6.3 总复习5 5 十七

6.6~6.10 总复习5 5 十八

6.13~6.17

十九

6.20~6.24

二十

6.27~7.1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

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 发展空间观念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

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 引出新课

同学们

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

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二.在生活情境中 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 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

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 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 上方定为什么方向 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

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 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 完成校园示意图

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记: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 发展空间观念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

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一、儿歌铺垫 引出新课

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

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你们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吗?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二.在生活情境中 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主题图:

2、请你观察这幅图 看看能不能找到四个方向 并且说说你是从那里找到的

3、请同学汇报一下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方法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

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 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

5、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 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还能想出什么问题 问问你的同桌 看看他的回答是否正确

小组汇报讨论过程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问题: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

又向 走了 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

小红、肖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记: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 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 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

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 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学习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 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 教师给予归纳

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 早在2000多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 后来又发明了罗盘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 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 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

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 南面是花坛 东面是图书馆 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 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 东和 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 从”西“出发

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 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

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

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 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 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教后记:

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 认识路线图

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 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路线图

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平面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

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公园玩过 ?没去过没关系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试一试 有没有信心?走 那我们就出发吧!

二、教学公交路线图

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动物园 瞧

这里是一张1路公交路线图

提问: 1、1路公交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2、王老师要从火车站到医院 有几站地?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 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 然后根据需要 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现在你知道我们改乘哪路车了吧!

三、教学公交站牌

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思考 我们终于找到了1路公交车的站台

可是当我们到了站台却发现路的两边都有这样的站牌

那究竟该在哪个站牌下等车呢?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火车站按照什么方位怎么走到动物园?

四、动物公园平面图

这一段旅途还算顺利

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动物园 不过我们可不能没有计划的去玩 那样既浪费时间

又容易出现走冤枉路的情况 所以 在游玩之前 必须好好地计划一下 你们看

公园的入口处有一张动物园的平面图 这样便于我们更加合理的安排行程

1、辨认平面图

师: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 找到了吗?点分别在艺术广场的哪一面吗?

2、认识游览路线

师:根据不同的需要 说说我们去不同的位置怎么走 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 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 这样就可以说的很清楚

3、试一试

小结: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 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 要游玩什么景点

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 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

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次游园活动

你有什么收获吗?说给大家听听

如果再给一次机会给你单独出去游玩 你还会有信心吗?将它写成数学日记 让全班同学分享你的快乐与成功 好吗? 教后记: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 正确进行口算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

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 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

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 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 二三得六

2×3=6 6÷3=2 60÷3=302、20×3=60 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 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 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

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 也运3次

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

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 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 只要能正确的计算 什么方法都可以

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作业:练习三 教后记:

2、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 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 2400÷6 250÷5 420÷6

2700÷9 140÷7 120÷6 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 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 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 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 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

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

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二)自主探索 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 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 再分别和3除

每人平均分了40箱 还剩4箱 又分了一次 最后还剩下一箱

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 4÷3=1......1

124÷3≈41(箱)

(三)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 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 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 比如分东西

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 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 ”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

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 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五)课外延伸 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 先数出根数

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 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

124÷3≈40(箱)

或者 124 = 120 + 4

120÷3=40(箱)4÷3=1(箱)......1(箱)

124÷3≈41(箱)教后记:

3、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 27÷3 240÷8 160÷4

2、笔算

3)9 9)37

二、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 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 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

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 领悟算法

1.教学例1 42÷2=21

(1)用竖式计算 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 反馈

第一种 第二种

21

2)42 2)42

42

0 0

(2)比较一下

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 简单、竖式短

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 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 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 第二种 26 26 2)52 2)52 52 4 0 12 12 0(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 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 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 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2捆(20)

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6根

加起来共分得26根 所以 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 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 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 ”6“ 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 强调:笔算除法时

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3.练习反馈 P20 做一做 1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四、应用新知 解决问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

1□ □□ 4)4 8 6)8 4 4 □

□ □□

□ □□ 0 0

2.比赛

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P20 做一做 2

3.请你当小医生 先诊断 再”治病“

11 1

2)68 6)96 5)60

6 5

0 6 1

0

五、全课总结 教后记:

4、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算理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 怎么办?商的最高位定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争当小老师

1、出示书22页例3的情境图

师:寒假期间

小梦和小欣兄妹俩在家整理照片 他们数了数共有238张照片 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 问:要插多少页? 生:列式为”238÷6“

师:先估算一下”238÷6≈“

生:238≈240 240÷6=40

生:想

(四)六二十四 接近238的前两位数”23“ 所以238÷6≈40

2、师;如何笔算?

请每个学生试算在本子上

试算完毕

开展”争当小老师“的活动 在”争当小老师“的活动中 四人小组的成员自找同伴 互教互听

可对你的同伴的想法予以评价 如:”我听懂了 “"听不懂

”“你好象这个地方说错了 ”“这样说会更好 ”......师注意观察 巡视

发现交流好的同伴 予以表扬、鼓励

全班交流 请一人当老师 教教班上的同学 可自由辩论

遇到不清楚的可要求再解释 说错的予以反驳 有好的想法可再说明......(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6除几?2个百除以6不够商一个百 怎么办?23个十除以6 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小组内评评小老师的作用有多大?你教会了谁?

3、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以例3为例 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 商是几位数?

②除 用23除以6 等于3 3写在十位上

③乘

用口诀“三六十八”算出商3个十乘除数6等于18个十 写在 23个十的下面

④减

用23个十减去18个十等于5个十 5写在十位上

⑤查

检查余数5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

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放下来 和余数5个十合起来是58个一

⑦除 用6除58 等于9

⑧乘

......(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让学生闭眼

回忆笔算的六步骤“①先判断 ②除 ③乘 ④减 ⑤查

⑥放......” 理清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4、师:笔算的结果正确吗?如何知道?

生:可用估算的结果加以比较 初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然后再检查一遍

二、问题延伸 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进而解决例3的延伸问题:“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 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2本呢?”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24×2=48>39>24

生2:24×6=144 144<236<144×2

所以 一本相册不够 2本可以

交流方法 对比出最佳方案

三、基本练习

学会笔算除法的有序思考方法

1、应用总结出来的笔算除法运算六步骤 独立完成课本第22页的“做一做” 注意先估算 再笔算

2、请四个同学板演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四、课堂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完成书23页第2、4题

教后记:

5、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学会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2、通过辨析错题 找出原因

从而探求出一位数除三、四位数应注意的地方 进而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3、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和质疑的学习品质

4、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策略

教学重点:

1、判断商是几位数

2、通过辨析

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学生归纳、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开展“小诊所”活动 人人争当“好医生” 师出示一些典型的错题 如:

① ② ③ 15 161 89 2)317 5)807 8)713 2 80 64 11 7 73 10 5 72 1 2 0 ④ ⑤ ⑥

4 5 158 2)3 1 7 4)183 2)317 2 16 2 1 1 23 11 1 0 20 10 1 7 3 17 1 4 16 3 1 提出要求:“小诊所”里来了6个病人 同桌合作 一起当医生

给它们把把脉、找出病根 开出药方

师出示标准:“一级棒的医生”治好所有的病人

“好医生”治好4、5个病人

“较好医生”治好3个病人

“马虎医生”治好1、2个病人

学生同桌合作 订正错题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病根在哪里?怎么治?”

引导学生发现:

1号病人忘了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放下来继续除

2号病人则是一次用两个数“80”去除以5 引导学生发现8够除以5 所以应该先用8个百除以5

3号和4号病人都错在余数上

5号和6号病人则是数位对齐的问题

师:医生们

你们想对这些病人说说今后笔算时 该注意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小结出: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对号入座

师:评评自己是哪一级别的医生 今后希望大家认真钻研医术 争当“一级棒的好医生”

二、商是几位数

出示书24页第5题 重点分析276÷6和640÷3

问:商是几位数?为什么?要使 6 □76 的商是两位数 百位上还可以填几?

要使它的商是三位数 百位上又可以填几?

引导学生小结出:判断商是几位数 关键是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

三、激发问题 拓宽思路

1、出示书24页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

问:你有哪些问题?先自己小声说 再同桌说 交流时

要求不提相类似或重复的问题

交流问题

重点是提出除法的问题 也可提出估算或2步问题 完成在本子上

2、完成书24页第7题

有些学生能认真观察梨和香蕉每箱都是35千克 从而求出梨和香蕉的总质量是(8+7)×35 这样列式比较简便

3、重点引导学生自己读题

找出关键字“一种、哪种、各、这些、只买”

学生独立解题 集体反馈

四、课堂总结

说说有什么收获? 教后记:

6、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 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探索新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争当小老师

1、出示书25页例4的情境图

他们算得对吗?你能帮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你是用什么方法的?

学生汇报:

通过同学们刚才做出来的多种方法 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 再加上余数 结果等于被除数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练习验证

出示54÷8

请同桌二人合作 一人计算得数 另一人验算 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3、小结:验算时 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 然后把商写在上面 除数写在下面 列出乘法竖式 在今后做题时 凡题里要求验算的 要写出验算的竖式 没有要求验算的

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二、练习

1、书25页做一做剩余两题 学生单独练习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实际错误进行讲解

3、小结

除法验算的方法是什么?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课堂作业:

85÷4 112÷9 756÷8 12

4985÷9 423÷4 教后记:

7、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熟练验算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除法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一、基本练习

1、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再计算下面各题 并且进行验算

148÷2 676÷4 791÷7

249÷8 343÷5 514÷3

÷3

2、按要求把下列数正确的填入圈内

被2除余数为0的 被3除余数为0的 被5除余数为0的3、在□内填上正确的数

29×3=90-□ 12×3=□÷3

□+63=25×4 150÷3=□×2

4、经过刚才的练习现在我们来个比赛

P27 5

校对答案

二、综合练习

1、P26 2 学生独立完成

2、P26 4 读题思考 小组讨论

看看谁的方法好

3、P27 6请你帮帮王叔叔解决以下问题

三、小结

四、分层作业

1、P 27 7(成绩好的学生做)

2、找出相同的除数

61÷□=□......5

68÷□=□......5

75÷□=□......5

3、找出相同的被除数

□÷4=□......3

□÷5=□......3

□÷6=□......3

教后记:

8、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 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

楼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 说每人分一个

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 ”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 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

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 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

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要求0除以3得几 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 0÷4=? 0÷5=?......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

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 0除以3得0 所以十位要商0 0和除数3相乘得0 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

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 可以省略

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 那么

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 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

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 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汇报、交流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 980÷7

对比例两题

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

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记:

9、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的一般方法

2、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到了

同学们要去春游了 就要准备出发了

我们三年级有218人每2人准备一袋食物 需要准备多少袋?

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说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算式:218÷2 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投影反馈

方法一: 方法二: 109 109 2)218 2)218 2 2 1 18

0 18 0 0 师生评议:哪种方法好 为什么?

第二种比较简单 第一种比较清楚 不会露写

2、练一练 出示例题7 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做 展示交流 学生质疑问难

3、小结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三、拓展练习

1、P32做一做

2、数学小医生

900

4)428

6)544

3)250 4 54 24 28 4 1 教后记:

10、整理和复习35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 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 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 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

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

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 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

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 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如本书第13页知识结构图)对着结构图

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除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习内容

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35页第1~3题(或让学生翻开书自读这3题)然后让学生独立作业 可直接写在书上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3个问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计算 根据除法含义直接列式)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第1题用口算 第2题用估算 第3题用笔算)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2.请学生当小老师

由小老师点名让3~6名学生上台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业或写在黑板上)

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说算理过程进行评价

四、小结 教后记:

第三单元 统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2课时

1、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 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

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

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

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 但是

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

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 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 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 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 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 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 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 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 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 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

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

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 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 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 你知道了什么?

发现矛盾 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 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

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 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 引导比较 发现问题

(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 画出的条形会很长

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 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

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 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 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

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 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 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 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

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 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后记:

2、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

妈妈买了许多糖果 分给哥哥6颗 妹妹4颗

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 23枝送给23男同学

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 你们有什么办法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 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

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

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 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

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 小军收集15个 小伟收集16个 小朋收集12个 小新收集了13个

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 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教后记:

3、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

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

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 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探究

1、六一节

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 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 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 给蓝天组5人共35块

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 每组的人数不一样 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

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

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 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 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 根据统计表估一估

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

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 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 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 你有什么发现

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后记:

第四单元 年、月、日

年、月、日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具准备:投影仪、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 老师带来一件东西

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

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 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 随后

教师出示2004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

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 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 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

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 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 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 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 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 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

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 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1、认识年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

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 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 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4)你能根据2003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

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大月(7个)

1年 12个月 30天:四、六、九、十一 小月(4个)

28天 29天 二月 特殊月

2、记忆大、小月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 其中有7个大月 4个小月

1个特殊的二月

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 可以在左拳上数

怎么数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8页最上面一段话 教师检查学习情况 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 全班齐数一次

(2)师: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 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 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 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 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 谁站错

站慢就算输了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一年有()个大月 有()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月()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4、你的生日是()月()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总结竞猜:

1、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猜谜语

师: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 真了不起!老师想给同学讲一个古老的谜语 想不想再猜?出示:最长又最短 最多又最少 最慢又最快

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

师:既然时间这样珍贵

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教后记:

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时:2课时

教学准备:钟面、情景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 收集信息

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 提出问题:21:00是几时

3、组织学生猜测

4、说说生活中

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动手操作 理解1天内

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 一共是24小时 后学生动手操作

感受一天共有20小时

6、老师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 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 共24小时

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 叫做24时计时法

7、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

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

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

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 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

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 下午5时 晚上9时

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上午

练习:抢答:

普通计时法 上午7时 中午12时 下午4时 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 19时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 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

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 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 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 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 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8时 11时

下午3时、5时 晚上10时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引导观察 收集交流信息

2、说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

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4、师画出线段图

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

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

4、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

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

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 一般用”几时“来表示

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 如工作了8小时 在校3小时45分

5、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

6、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你知道妈妈几时上班

几时下班?你能算算妈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

2、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三3、4、5、6

教后记:

实践活动:制作年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制作年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 巩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从年到月再到日

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在探索年历制作方法的同时 体验年历在生活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数学 用数学的兴趣 以及收集 整理

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借鉴 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2017-2018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 篇5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运算顺序。

4.解决问题。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个部分间的关系,通过线段图的展示、算式的比较,直接、明了地揭示了加、减法之间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其中“逆运算”概念是教学的难点,要让学生清楚,“逆”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感悟、体会和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体会假设法的优越性,形成基本的解决租船问题的解题思路。

本单元是学生在能初步计算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个部分间的关系进行概括和归纳的,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整理。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采用根据线段图列算式,观察算式之间的关系,概括加、减、乘、除的意义等手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同时,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与0有关的运算,知道一个数加0还得这个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还是0。

3.认识中括号,知道四则运算的含义,会计算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4.解答租船问题时,学会先进行假设,然后根据实际人数进行选择和确定最佳的方案。

1.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四则运算的意义、整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整理含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等。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3.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习题内容时,尽量与生活贴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然后从中互相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互问互答的好习惯,而且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效果。

4.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

5.注意概念的归纳与概括。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与整除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从发现中归纳总结出什么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课时 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课时 3 括号 1课时 4 租船问题 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第2、第3页的内容及第4页练习一。

1.结合具体的现实问题,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及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会在实际中应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3.经历揭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有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个部分的名称,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多媒体课件。

(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情景图)师: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宁到拉萨要经过哪里? 生:格尔木。

师:如果我们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被分成了几部分? 生:西宁到拉萨的铁路被分为西宁到格尔木段和格尔木到拉萨段这两部分。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法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借助这一情境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一些概括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1.认识加法及加法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播放课件。(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师:看图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情景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的。

生1:如果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就是两个组成部分。

生2:情景图中给出的已知信息是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所求的问题是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

师:你能试着自己在练习本上用图表示出“西宁—格尔木—拉萨”之间的铁路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最后投影展示: 师:读线段图,如果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用什么方法计算?你知道吗? 生:如果把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分别看作两个部分,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作一个整体,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要用加法计算。

师:你能写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计算吗? 生1: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拉萨的距离 生2:814+1142=1956(km)或者1142+814=1956(km)师: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课件出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师:在上面的加法算式中,814和1142叫做这个算式的加数,1956叫做这个算式的和。

(课件出示: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1142 + 814 = 1956 加数加数和 814 + 1142 = 1956 师:一个数同0相加结果怎样? 生:一个数同0相加还得这个数。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情境问题,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将枯燥的加法的意义用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这一具体的情境来承载,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为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创造了条件】 2.认识减法和减法各个部分的名称。

观察课件(西宁—格尔木—拉萨铁路情景图),出示以下问题:(1)如果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你能求出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2)如果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你能求出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 师:读上面的两个数学问题,对比这两个数学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1:相同点是上面的两个数学问题都是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1956km。

生2:不同点是(1)中已知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2)中是已知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师:像上面这样,已知整体和其中的一个部分求另一部分都用什么方法计算? 小组讨论汇报。

生:已知整体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师:你会解答上面的问题吗?解答时,根据哪些数量关系式?(1)西宁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 1956-814=1142(km)(2)西宁到拉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 1196-1142=814(km)(课件出示)(1)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1956-814 =  1142 被减数减数差 1956-1142 = 814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概括、归纳总结,得出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感悟,进一步深化和内化了减法意义的实质】 3.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师:根据上面的问题,给出一个加法算式,你可以得出两个减法算式吗? 生:给出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算式1142+814=1956 师: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总结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 生1:和=加数+加数 生2: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师: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根据算式1956-1142=814也可以得出 师: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概括出减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生1:差=被减数-减数 生2:被减数=差+减数 生3:减数=被减数-差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

师:关于这一知识,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生2: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一个加数是减数,另一个加数是差。

师:在加法中,加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师:在减法中,减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加、减法的意义以及相关知识,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1:已知两个部分求整体时,用加法计算;已知整体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时,用减法计算。

生2: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根据一个减法算式,可以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

师:加、减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加、减法是互逆的运算。

师:在总结加、减法的意义和探究它们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时,你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生1:数学思想有概括、归纳和总结等。

生2:数学方法有探究、分情况讨论等。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 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1142 + 814 = 1956 加数加数和 814 + 1142 = 19561956-814 =  1142 被减数减数差 1956-1142 = 814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1.找准教学起点,架起学习新知的桥梁。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本节课从一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减法各部分的意义和名称,作为学习的起点和支撑,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注重创设情境,依托具体的情境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间的关系。

3.本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在讨论操作中去发现,在多向交流中去完善,在媒体演示中去理解,在具体运用中去感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出加、减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A类 1.照样子,写算式。

87+123=210 210-87=123 210-123=87 213+300=513   780-120=660 690-123=567 2.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加数 187 478 加数 234 213 和 450 345 被减数 789 678 减数 435 156 差 243 387(考查知识点: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以及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决相关问题)B类 1.求未知数x。

x+265=930465+x=710225-x=198x-37=101(考查知识点: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未知数。能力要求: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与求未知数x的关系)2.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单位:千克)总数量 卖出 还剩 苹果 250 145 梨 212 98 香蕉 105 88 橘子 200 105(考查知识点:综合运用总数量、卖出的和剩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来解答;能力要求:加、减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综合运用)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513-213=300 513-300=213 120+660=780 780-660=120 123+567=690   690-567=123 2.216 158 691 354 435 543 B类: 1.x=665 x=245 x=27 x=1382.105 310 17 95 教材习题 教材第4页练习一 1.(1)用加法计算,因为是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用减法计算,因为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用加法计算,因为是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4)用减法计算,因为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2.350-147=203 350-203=147 67-12=55 55+12=67 850-611=239 239+611=850 3.176 309 4.200 651 500 328 154 511 357 273 5.530 验算:530-190=340551 验算:551-297=254 488 验算:488+98=586257 验算:257+455=71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第5、第6页的内容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6题。

1.结合具体问题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自己能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能根据知识的迁移,找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乘、除法的意义,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我们已经做过了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加以归纳,并进一步明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认识乘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播放课件出示课本例2(1)] 师:观察情景图,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吗? 生:有4个花瓶,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

师:你能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师:你会列式计算解答吗? 生1:3+3+3+3=12(枝)生2:3×4=12(枝)师: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加法,一个是乘法。

师:在3×4中3和4分别表示什么? 生:3表示每个瓶子插3枝花,4表示有4个花瓶,也就是说有4个3连加。

师:像上面这样3+3+3+3,我们还可以用3×4表示,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在3×4中,3和4还可以看成表示什么? 生:3是相同的加数,4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师:在乘法中相同的加数和相同的加数的个数,都叫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课件出示)乘法: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 × 4 = 12 因数因数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生1:只有相同的加数相加时,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生2:当算式里的加数不同时,比如3+4就无法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

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大家探讨的结果吗? 生:必须是相同加数求和才能用乘法来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由于解题策略的开放式设计,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加法计算;另一种是用乘法计算。最后通过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用乘法计算。学生最后通过举例讨论后得出:必须是相同加数求和才能用乘法来简便计算。

2.认识除法和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例2(2)和(3)。

(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师:仔细阅读上面的两题,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1:相同点是都已知有12枝花;不同点是一个已知每3枝花插一瓶,另一个已知把这些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

生2:所求的问题也不同,一个是求可以插几瓶,另一个是求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枝花。

师:上面的两道题,都含有哪几个量? 生:花的总枝数、平均每个花瓶插几枝花和需要几个花瓶。

师: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花的总枝数÷平均每个花瓶插的枝数=花瓶数量 花的总枝数÷花瓶数量=平均每个花瓶里插的枝数 师:你能尝试列式计算吗? 生:(2)12÷3=4(个)(3)12÷4=3(枝)师:与第(1)题相比,第(2)、第(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生:和第(1)题相比,第(2)、第(3)题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师:像上面这样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里已知的两个因数的积叫做被除数,两个因数可以分别叫做除数和商。

课件出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12÷3=4 被除数除号 除数商 12÷4=3 师:从上面的(1)、(2)、(3)题中,你能发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生: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生: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设计意图:利用3道有联系的应用题,由学生列出算式,把第(2)、第(3)题与第(1)题比较,通过讨论,明确除法的意义,并在比较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中,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提高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你能根据下面的算式,参照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自己试着总结一下。

课件出示:3×4=(12)12÷3=(4)12÷4=(3)(小组讨论,单独汇报,自由补充)生1:乘法算式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除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除法是和乘法相反的运算,通常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生2: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师: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单独汇报、自由补充的方式,提高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进行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感受到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师:关于乘法,我们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生: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师:既然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生: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时,才可以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师:什么是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是怎样规定的? 生: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两个因数的积叫做被除数,两个因数分别叫做除数和商。

师:乘、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生: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乘法各部分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生2: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师:有余数的除法各个部分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生1:我知道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生2:我知道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生3:我还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各个部分间的关系是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师:这节课我们根据知识的迁移,找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 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商=被除数÷除数 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新课。

这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巩固所学知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互动性学习。

学生已经有了加、减法的关系的基础,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简单,若教师让学生直接归纳得出结论,可能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完成新授,学生可能掌握得也不错,但是学生真正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地发挥。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重温了加、减法的关系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索的材料是动态生成的,是在学生的猜测、举例、讨论、验证中完成的,从而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在主动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3.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小组讨论与集体汇报的方式来学习本课的知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强化知识的认识、理解与接受。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去探索乘、除法的关系和意义,验证乘、除法的关系,归纳乘除、法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的思考能力。

上一篇:浙江大学2008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下一篇:启新教育三年级奥数第十三讲火柴棍游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