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政策

2024-10-21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政策(共11篇)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政策 篇1

09年北京多项就业政策力促大学生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可获一对一就业咨询

本报讯(记者蒋彦鑫)北京市人事局日前消息,北京正在制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指导意见,对当年未就业毕业生将逐一登记,并进行就业培训和就业推荐。人事部门安排专人,可与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政策解答。为了推动就业,市人事局表示,对毕业生特别是本地生源毕业生,人事部门将进行逐一推荐,保证每人至少推荐一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岗前培训;对身体残疾、专业特殊等有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将进行重点推荐和帮扶;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只要有就业意愿,就要争取实现100%就业。

每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都将安排专人接待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政策解答,毕业生也可通过电话进行咨询,电话号码为010-6226,62221916,62223966。

据了解,今年北京地区高校将有21万人毕业,全国今年将有9万北京生源毕业生。市人事局表示,北京市毕业生近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据《新京报 》)

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大学生1年未就业可获帮扶

“尚未落实工作岗位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都将成为我们就业服务的帮扶对象。”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4050”失业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有就业愿望的城镇低保人员、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失业残疾人、来京务工人员、北京市农村劳动力、青年农民工和被征地妇女、返乡妇女和进城务工妇女均被纳入服务对象范围。[详细]

北京将首次对未就业大学生登记自主就业将补贴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经济整体低迷,被誉为经济温度表的大学生就业率更是受到了直接影响。今年两会上,就业问题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结合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毕业生就业政策,市人事局、教委、高校等也出台应对举措。今年,北京将首次对未就业大学生逐个登记统计,进行培训,帮助其就业。[详细]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政策 篇2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更直接影响着每个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前途。因此, 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头等大事, 迫切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采取卓有成效的举措加以解决。

1.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

1.1 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从1999年开始, 我国的高等院校制定了扩招政策, 导致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迅速得到扩大, 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出现急剧增长的发展趋势, 与之俱来的高校毕业生不完全就业、就业困难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 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困境。另外, 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局面的出现也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

1.2 当前高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目前, 许多高等院校为了多招收学生, 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需求规划与预测, 导致高校专业趋同的现象非常严重, 最终将可能出现培养出的人才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的情形。另外, 我国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受“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模式的限制, 往往缺乏相关岗位需要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较为缺乏。

1.3 企事业单位纷纷减员增效, 人才需求明显下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改革, 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和不一致, 企事业单位纷纷减员增效, 人才需求明显下降, 大学毕业生的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而且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 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 也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严峻性。

1.4“啃老族”队伍不断扩大, 大学生盲目择业现象严重

当前,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啃老族”, 他们因为不能就业而甘愿被父母、长辈所供养。另外, 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信心不足, 以先安顿为目标, 出现盲目就业的情况, 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 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 过于注重工作环境、薪酬待遇与晋升机遇等等, 导致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有地方没人去, 有人没地方去”的严峻就业形势。

2. 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探讨

2.1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摆正心态, 消除就业盲目性

近年来,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国家和地方高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 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 笔者认为, 大学生如果想顺利毕业并就业, 首先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摆正自己的心态, 认清自身的素质条件和价值所在, 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 消除就业盲目性, 不要好高骛远与同学、朋友进行职业攀比, 而要对自己有个良好的定位, 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进行灵活就业。同时, 高校可以积极搭建各种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 并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意识进行引导, 培养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努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价值。

2.2 高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和机制

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和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化改革, 同时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就业形势教育、就业观念教育、就业技巧教育、实习观念教育以及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教育, 高校还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开展学生的课程化、专业化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在加快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同时可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政府教育部门协调用人单位和高校就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等事宜, 通过多方面的协同合作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2.3 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毕业生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求职者, 传统的“等、靠、要、包”的被动就业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就业需求, 高校毕业生更应该成为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的创造者。因此, 高校应开设创业相关的课程, 开展创业方面的教育培训, 促使大学生具备创业的思维和潜质, 积极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 学校、社会与政府也应该通过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 降低他们的创业门槛、创业成本与创业风险等等, 为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庄国华.加强毕业生就业观念教育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J].职教通讯, 2001, (08) .

[2]于鑫.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和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成功 (教育) , 2009, (04) .

[3]王晶, 刘志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3) .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政策 篇3

【关键词】学生 就业现状 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新时期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和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探索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145 万猛增至212 万人,到2013 年达700 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储备大幅增加。然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缓慢,以致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名牌效应”“性别歧视”非常明显

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导致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同时,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企业只要男生,拒绝女生,导致很多专业女生就业十分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

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该怎么办,不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搜寻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还有很多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在择业时,依靠父母、朋友、同学和师长给自己出谋划策来进行取舍,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长、学校、老师身上,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企业需求与个人愿望不匹配,产生错位,影响就业。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成熟型企业,盲目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工作地域选择上“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一应俱全,强调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常常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而错失良机。

(五)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过硬,缺乏有效竞争能力

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时,自信心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很难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部分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较好,有一定的能力特长,但在日常的社交文明礼仪、为人处世之道上有很大欠缺。比如不会尊重他人,没有学习的意识和姿态,缺乏责任心,也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探析

(一)毕业生要做好就业准备

1.明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通过媒介、讲座、交流等各种途径找出自我差距和着力提升点,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改进和提升,以量变促成质变。

2.调整就业观念及期望值。积极转变思想,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降低期望值。眼光不能老停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客观地分析就业现状,到中小城镇、农村、基层、西部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和优势劣势深入分析,增进自己对社会现实及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积极规划思考自我发展,主动走进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知识储备和训练应聘能力,作好充分的应聘准备。通过假期实习等方式提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提升就业技能。

4.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尽早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信息,分析专业状况,对自己的专业合理认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和谐统一。

5.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应积极加强自身修养.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创业精神、独立性等,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时应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客观主动地推销自己,适时地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事业目标、兴趣、专长以及自己对所选单位的了解和态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你、接纳你;面试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恰当地评价自己,交谈中要善于介绍,善于理解,善于概括。最后,对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二) 学校方面需做工作

1.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划作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模式,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勤于实践,及早培育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2.加强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修养。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公德意识,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做人准则,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修养的大学生。

3.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请专门教师主讲

把毕业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第一部分由学校专门教师主讲,第二部分由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主讲。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1)就业心态的教育,(2)职业定位的教育 (3)应聘方法的教育,在短期内强化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提高大学生本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沈涛.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在理工科专业课中渗透的探索.水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9期

[2] 东山 陈 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电子商务.2012年第10期

[3] 包文斌.关于大学和谐性就业问题的思考.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12期 (总第978期)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政策 篇4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因此大学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大学生自身原因,也有的社会原因。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尤为重要,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这我通过政府、高校和大学生本人三方面对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也提了几点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政府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影响。首先,高校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无法真正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忽视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创新、忽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无法成为主动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此外,许多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力量薄弱、功能单一,只是一个走流程、办手续的部门,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就业的需要。

(二)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1.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在就业中,不能客观考虑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而是盲目地选地域、挑单位、看薪水,达不到要求宁可待业,形成了“有业不就”的现象。眼高手低。由于中国的大学毕业门槛较低,许多大学生不仅专业知识不扎实,更不注重全面发展,致使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了就业难度。

2.择业准备不足许多毕业生常因为不能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及对就业政策不熟悉,或者是缺乏应有的面试表达能力,而错失大好机会。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不争事实,所以大学生必须认清实际形势,学会充分运用各种就业资源,积极应对现实问题。及时扭转陈旧的就业理念,切实将自身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各个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大学生的专业能力都是其首先考虑的因素。所以,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一定要利用好每一寸光阴,掌握扎实的专业本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择业的时候,要抛开各种滞后的就业观念,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职业,先就业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择业,但是也不要盲目就业。另外,大学生还要主动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老师、朋友、人才市场等等资源,积极寻找符合个人要求的招聘信息。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

1.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要依靠经济的拉动和促进。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地发展,对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要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较低,据官方统计,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2.完善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政府要制定高效的就业政策,及相配套的制度和法规。就业政策要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更好地打破地域壁垒、体制壁垒。要有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做保障。再有就是规范招聘程序,严格招聘纪律,培养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风气,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就业环境。多整合各地就业信息网络资源,打造几个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就业服务网站,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准确、及时的双向用人信息。

(二)高校要切实采取措施,对学生就业负责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是衡量一个高校实力的硬性指标之一,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也是高校应尽的责任。所以,高校必须要采取切实措施,对学生就业负起责任来。

1.改革办学模式,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高校应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要避免专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2.培养富有实践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目前高校过多地倾向于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在教学中创新培养方式和方法,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锻炼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发展的能力。

3.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是一所学校就业工作的顶层设计部门,学校应倾注力量,打造高水平的就业服务团队,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更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三)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我,调整就业观念,培养自我发展、自主就业的能力

1.调整就业观念,坚持理想,尊重现实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想马上就找到完全理想的工作岗位往往很难。大学生应该顺应趋势,调整心态,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甚至应该有先就业再择业的心理准备。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到贫困、边远地区去报效祖国的理想和觉悟。

2.应聘要要讲策略、讲技巧。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兴趣去搜索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去应聘,减少应聘的盲目性。同时,要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和方法,注重细节,讲究策略,以自信、轻松的心态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3.敢于竞争,自主就业,勇于创业。大学生应勇于自我推荐,主动出击,敢于竞争。在竞争中锻炼自主就业的才能。同时,大学生在条件具备,看准机会的情况下,要勇于创业,敢于做时代的弄潮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进行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找一些靠谱的合作伙伴,多了解一下现在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总结: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大学生,关注大学生就业,也期待更多的学者讨论、研究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分担,共同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政策 篇5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财税政策

引言

大学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加之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减少,可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这“一增一减”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大学生就业难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财税政策。但从目前来看,很多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说,现行的财税政策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失。笔者认为,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障碍,理性出台财税优惠政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方法。

一、现行的优惠政策

就现行的优惠政策而言,中央政府并没有制定太多全国统一的政策,主要是由中央出台纲领性的文件,起政策引导作用,同时,安排一定金额的就业补助资金。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情况,制定政策措施,并安排相应的补助资金。各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额的创业扶持资金,虽然国务院下发的通知允许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两人及以上团队创业的可适当放宽,但很多地方都突破了这个限度。比如,西安规定,毕业生可根据创业项目的实际资金需求,可申请不超过5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毕业生新办从事特定行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可免征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还有些地方取消个人经营出资限制,规定出资1元即可注册公司。对于大学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些地方还将给予~4000元一次性岗位补贴。

(二)鼓励企业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

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大学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内给予一定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大学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三)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薪酬补贴以及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大学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四)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

逐步建立和完善离校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对接纳大学毕业生见习的单位,由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标准给予支持,对毕业生按照一定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对到定点培训机构参加创业培训的失业登记的大学毕业生,按照一定标准发放创业培训补贴。比如,湖北省按每人400~800元的标准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央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并将其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各地方政府也以税收减免、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补贴等形式出台了许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作用。但不论是从整个政策体系.还是某些单一政策的细节上看,这些优惠政策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现行的财税优惠政策层次比较低

各级政府出现了越位、缺位现象,各个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大学生就业,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有些政策的确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很多政策却干扰了市场主体的正常经济活动,出现了越位现象。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的优惠措施却很少。中央政府只是在政策方向上给予了引导,却没有在具体措施上给予较多的照顾,比如,个人所得税,出现了缺位现象。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不清晰。

(二)现行财税优惠政策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现行财税优惠政策体系中,财政优惠政策多,税收优惠政策少。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补贴、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工商证照费用减免等主要优惠政策都集中在财政领域,而税收领域却只是对大学生新创办的企业免征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且这些优惠力度并不大,对创业大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而继续完善财政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更多的出台税收领域的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

(三)现行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状况不佳

主要因为政府出台政策后相关职能单位并没有认真贯彻和宣传。使得很多毕业生并不知道有这些优惠政策。享受某些政策的条件比较苛刻,申请手续繁琐。缺少项目也是一些贷款者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比如,广州市出台了多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至今只有极少数人申请成功,而且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又比如.对于创业贷款,其用途仅限于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购置以及流动资金需求,而且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延期也不能超过一年,对刚起步的企业而言这些政策显得过于苛刻。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财税政策体系,切实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也是广大就业者的迫切要求。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首先,应该明确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中央政府在起指导作用时,更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措施,增加国家层面的优惠措施。加大优惠力度或者给一个大致的范围,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同时,中央政府还应该对一些全国统一的政策或补助安排更多的专项资金,以保证相关政策能落到实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中央的精神依据自身条件出台配套措施,安排足够的配套资金。具体来讲,全国统一的财政优惠政策.中央与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分摊,但各地方的财政优惠政策主要应由地方政府承担。至于税收领域优惠政策.由于中央与地方就各税种已有明确的划分,所以,这部分的税式支出可按规定比例直接分担。

(二)优化财税优惠政策结构

财政优惠政策的特点在于一次性,很多情况下都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不论是财政担保、财政贴息,或者是工商证照费用减免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这些政策对刚刚创业,需要连续性扶持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缺乏应有的支持力度。相比之下,税收优惠政策就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不论是对个人所得税,还是对企业所得税的减免都可以起到连续扶持的作用。总的说来,两类政策各有优缺点,在开办企业时财政优惠政策更有利,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时税收优惠政策更有利。因而在继续完善财政优惠政策同时,还应更多的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考虑到大学生创业起初阶段多是开办小商小店,建议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后对新创业的大学生在费用上加计50%进行扣除,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适度放宽对大学毕业生新办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的行业限定,并适度增加优惠年限。从而优化财税优惠政策结构,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

(三)落实现行优惠政策

各有关郝门要切实发挥职能,落实工作责任。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并做好大学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同时,还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动工作。适当取消一些享受优惠政策的限制条件,简化申请手续,积极为他们推荐创业项目,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落实现行优惠政策,切实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篇6

通过对52461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研,总结出届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4357元,实际签约月薪为3945元。走访昆部分高校毕业生了解到,多数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左右,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公务员、教师等职业。

“逃离北上广”

毕业生人数增加

参与调研的52461名毕业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覆盖各地各级高校的各专业学生。在20应届生期望就业地中,41.3%希望到“北上广”就业,省会城市为54.2%,其他城市仅为4.5%。其中希望到“北上广”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比有所下降,20的这一比例占到42.8%。这说明,随着“北上广”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逃离”。

实际上,“北上广”并非是多数云南毕业生的首选。近期,一场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的2014年免费师范毕业生专场双向选择供需洽谈会,就吸引了许多毕业生前来应聘。洽谈会是专门为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的云南籍免费师范生举办的,但即便是毕业于名校的免费师范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多数学生还是感到了求职压力。为了能够应聘上一个岗位,不少学生都向三四个学校投了简历。

在应聘的师范生中,不少人也表达了想回家乡的意愿。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的.高明媚老家在石林,所以她更倾向于留在昆明。“能离家近些,自己压力也小点。我们班有3个云南籍的免费师范生,一个已经签约,还有一个是保山的也打算回家。”高明媚说。

云南毕业生

月薪多在3000元

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平均值为4357元,而实际签约工作的月薪平均值为3945元。而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为4467元,而实际签约月薪仅为3727元。

这份调查报告并未公布云南省的具体情况。但通过对部分在昆高校毕业生的走访了解到,虽已快到毕业季,但仍有不少学生并未找到满意的工作。“我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我们班有48个人,目前约有一半的学生与企业签约了,主要是保险销售、企业文职岗位,月薪多数在2500-3000元。”云南财经大学的毕业生小苏透露,自己找到了一份行政岗位的工作,月薪实习期是元、转正后3000元。这与调查报告公布的3945元月薪差距还是较大。

云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小也称,班上的28个同学只有十几个找到工作,主要是广告公司文案、企业行政等,工资在3000元左右。在走访的其余多名毕业生中,其目前找到工作的月薪也集中在3000元左右。

客服销售生产加工

最不受待见

调查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最不愿意从事的岗位中,位居前三分别为客服、销售、生产加工,其中客服投票数达到了14.3%,销售为13.3%,生产加工为11.1%。客服类职位劳动强度大,报酬较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不高,很难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

“我不想从事什么销售、客服的工作,总觉得这种工作挣得少、还辛苦。”云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小陈坦言,自己想从事更稳定的工作,比如公务员、教师,“我们班很多同学也都有这样的想法。之前去企业实习感觉工资低也不稳定,所以有7个同学前几天还参加了云南省的公务员考试。”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政策 篇7

一、研究回顾

传统的经济理论表明, 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有赖于技术进步、劳动力增加和资本积累等因素,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是互动和正相关的。经济的较快增长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 增加就业、降低失业。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进程也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人数之间的这种互动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原因及对策》一文中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指出,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既要依赖经济发展, 也要进行体制的改革。河南城建学院樊铮钰《论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简要概述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 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中北大学王晋光《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中指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主要不是由于大学扩招, 而是与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有关, 解决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对策。唐山学院代冬芳、王金明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提出了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从就业政策、热点调整、职业规划等六个方面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不完善

劳动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 它取决于产品需求, 而产品需求又因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和投资的下降而下降, 因此, 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力需求不足很难由供给条件的改善来调整。而在此背景下, 由于劳动力市场管制以及员工技能上的差异, 企业将首先取消新增的劳动力需求。因此, 如果没有专项的大学生就业政策, 将很难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二) 大学生就业热点已经被重新调整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 大学生就业热点已经被重新调整, 而农业、教育、医药、行政等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 IT行业尚未受到显著影响。此外, 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消费品行业也是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的行业, 就业形势较好。根据历年调查统计, 国家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大户, 这一就业市场也是相对稳定的。

(三) 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区域差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 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大城市则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 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 (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 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 (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 , 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

(四) 劳动力市场难以短时间吸纳毕业大学生

在时间结构上, 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 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 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五) 学生就业能力突显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 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三、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选的指标进行降维处理, 将这些指标归纳为少数不相关的重要指标, 从而简化计算和消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接下来, 对相关指标进行线性分析,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模型的结论不仅能对2010届毕业生就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而且对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有着借鉴之意义。

(一) 模型建立

我们首先考虑对货币供应量、存款、贷款、国内信贷、外汇、金融债券、储备货币七个金融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来减少变量个数, 之后再用得出的主成分与大学生就业率进行线性回归方法解出模型和综合评价。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考察收集到的原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提取因子。这里借助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方法进行分析。通过SPSS操作后, 得出结果, 从中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15.88, 相应的概率P接近0。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 由于概率P小于显著性水平α, 应拒绝零假设, 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同时, KMO值为0.768, 根据Kaiser给出了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第二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特征值。操作后得出公因子方差, 货币供应量为0.980, 存款为0.992, 贷款为0.982, 国内信贷为0.981, 外汇为0.996, 金融债券为0.927。由此可知, 此时所有变量的共同度均较高, 各个变量的信息丢失都较少。因此, 本次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较理想。

第一组数据项描述了初始因子解的情况。可以看到, 第1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5.857, 解释原有的6个变量总方差的97.609% (5.857/6*100%) ,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7.609%;第2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0.135, 解释原有6个变量总方差2.246% (0.135/6*100%) , 其余数据均类似。在初始解中由于提取了6个因子, 因此, 原有变量的总方差均被解释。

第二组数据项描述了因子解的情况。可以看到, 国内信贷的相关系数为0.998, 货币供应量的相关系数为0.996, 存款的相关系数为0.991, 贷款的相关系数为0.990, 外汇的相关系数为0.990, 金融债券的相关系数为0.963。由于提取的因子, 都接近1, 总体上, 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 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

(二) 模型求解

第一步:前面建立了一个主成分模型, 在计算主成分的步骤中将出现因子载荷矩阵, 我们可以取得每个主成分的方差, 即特征根, 它的大小表示了对应主成分能够描述原来所有信息的多少 (更多情况下是由方差贡献率来反映) 。对七个变量进行提取了一个主成分变量, 故主成分的模型可以为:

由相关数据可知主成分的线性方程模型为:

第二步:求出了主成分的线性方程后就再与大学生就业率进行线性分析 (方法:做完第一步后就可以得出F的值, 然后将该值与大学生就业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 得出调整的判定系数R=0.854较接近于1, 拟合优度较好。

同时, 被解释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0.389, 回归平方和及均方均为0.365, 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8.368, 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0, 依据该表可进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如果显著水平α为0.05, 该模型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水平α, 应拒绝原假设, 认为主成分F与被解释变量间 (大学生就业率Y) 的线性关系显著, 由此表可以得出线性回归方程的常量α、β系数分别为-1.444、1.009E-06, 将其代入线性回归方程y=α+βF得最终的回归方程。

大学生就业率为:

(三) 模型的检验

成对样本统计量检验后表明, 实际就业率与模型检验就业率样本的平均值分别为0.18015和0.18817, 无较大差异, 实际就业率略低于模型检验就业率。实际就业率与模型检验就业率两组样本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71, 它表明, 在显著水平α为0.05时, 样本二者的线性相关程度很强。由成对样本检验也表明, t检验统计量观测值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接近于1, 在显著水平α为0.05时, 由于概率p值大于显著水平α, 应接受零假设, 即认为总体上就业率的平均值与0无显著差异。

四、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实证分析, 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危机, 必须整合政府、学校和大学生个人的资源, 通过制定各种有效的政策、制度、措施, 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 找准方向, 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一, 政府方面。建立政府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取消户籍、档案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限制, 实现就业自由流通。举行针对性较强的应届大学生就业洽谈会, 开展免费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服务。广泛建立政府投入的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见习基地, 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继续组织实施好“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项目, 加大对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支持力度。应制定更切实可行的创业扶持政策, 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宣传力度。

第二, 高校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导作用。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 建立健全用人单位数据库, 通过全方位的信息发布平台, 为学生及时、有效、准确地传递信息;定期召开各类校园招聘会, 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和应聘机会, 同时做好企业招聘服务、就业追踪等工作。组织专门人员联系企业, 建立各种产学研基地, 既为学生实践实习提供保障, 也可发挥高校技术前沿的引领作用, 帮助企业进行创新技术, 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第三, 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要端正就业心态, 理性看待就业前景, 提前规划布局。拓展实践空间, 提升核心竞争力。利用大学期间, 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修炼实践技能, 参加各种校园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锻炼自己, 塑造较强的综合素质, 尝试在平凡中练就真功。

摘要:文章建立了关于大学生就业率与金融的主要指标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并对毕业生就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旨在对今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SPSS,线性回归模型

参考文献

[1]、毛海棠.金融危机下的居民消费模型及趋势预测[D].中南大学, 2009.

[2]、刘月凡.高等学校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 2009.

[3]、樊铮钰.论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新闻爱好者, 2009 (9) .

[4]、王晋光.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21) .

如何实现大学毕业生精准就业 篇8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 黄天丞(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实现大学毕业生的精准就业,要靠学校、个人、用人单位三方的精准发力来保障。一是学校就业指导要精准。在就业信息发布、组织企业入校等工作中要契合学校学科特点、人才培养定位、人文氛围等特质;在简历设计指导、困难学生帮扶中要实现“个性化”“一对一”;后续的信息报送、归档环节要及时挖掘经验、总结不足。二是个人目标定位要精准。无论是在人生的价值追求、人生理想方面,还是个人的抗压、耐挫能力,以及对职业发展、生活环境、薪酬保障的期望等方面,毕业生都要保持自己清晰、坚定的认知。三是单位选人、用人要精准。在前期的入校宣讲、简历筛选、笔试面试等环节,要结合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来分别确定考核要素。

@李洪波(江苏大学副校长):

应按照 “摸底建库、分类引导、资源协同、精准施策”的思路,推进精准就业:摸底建库,即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就业中的需求和痛点并分类,安排专人跟进各类学生的就业进展状况;分类引导,即对学生不实际、不合理的就业规划进行调整,对政策有导向、学校有资源的就业去向重点引导;整合资源,即对学生的重点流向区域和单位强化合作,对升学、出国等主要发展类型专设平台,建设常态化运行的就业工作站、就业基地、指导机构等;精准施策,即通过资源平台的保障功能,为考编、考研学生重点提供专项培训,为出国留学生重点提供信息指导,为就业困难生重点提供实习实践或校友返校招聘信息,为一般学生提供重点意愿流向地的专场招聘和意愿单位的企业专场宣讲活动,为精英学生提供优生优培平台和重点推荐机会。

@ 韦小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大学生就业一定要“慌”!首先,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设定的前置。在学校,大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树立合理的就业理想,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能催发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完善。让他们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以及自己的未来使命和社会角色,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再次,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因为“慌”,学生能认真分析传统就业岗位的限制以及未来的机会,学会从交叉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领域中吸收新知识、培养新技能,走出自己的一条创新之路。最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 余颖(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党委书记):

大学生就业说难,可能难在留在北上广深,难在当金领、高级白领,难在薪资优厚、工作环境安逸。说不难,是因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冲刺期,需要大量的人才补足短板。发达与落后、富裕与贫困之间存在的鸿沟,需要人才用自己的成果、智慧一点点填平。就业,其实是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与其削尖脑袋一心只往一线城市钻,不如想想怎样挖掘21世纪的“钻石矿”—大数据。大数据新业态代表的创新理念与传统行业长期孕育的工匠精神碰撞产生的火花,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发展,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点亮了光明的未来。

@封林(三峡大学学生处处长):

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精准改革,高校就业和教学部门应定期开展社会人力资源需求形势和大学生就业情况大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推进职业规划与就业咨询精准服务,高校应加强建设“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咨询教师队伍,在保障传统“大水漫灌式”团体就业指导有效开展前提下,帮助大学生结合个人职业素养和国家发展需求,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并培养必要的求职技能,对毕业生提供更加有效的“一对一滴灌式”职业规划与就业咨询精准服务。推进学生需求与就业信息精准对接,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学生需求与就业信息的精准对接。

@ 胡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处处长):

应届大学毕业生先就业 篇9

(一)新

1、先就业为择业奠定基础;

2、先就业可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3、先就业适应社会的发展。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我方观点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就业指劳动力为获取报酬或收入而进行的活动。择业指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多是有知识而无经验、自我定位模糊等问题。国家教育部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而2014年将增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就业压力大,但所谓“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先生存后发展。

因此,我方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先就业,理由有三:

1、先就业为择业奠定基础。阿诺得说过:“经验,制造一切未来;经验,是所有过去的成果”。《中国教育报》就“大学生就业、创业”问卷调查,51%的毕业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25%的人选择先择业后就业,这一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毕业生已意识到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基础。只有先就业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拼搏自己的事业。

2、先就业可提高个人综合能力。《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

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先就业可以让你在这个舞台上接受学校没有的知识技能培训、人际关系锻炼、业务水平提升等。

3、先就业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大会上表示,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创业的财税金融扶持和服务力度。先就业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的发展。就业不等于盲目就业,人生规划不等于择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实际出发,踏上就业征程,才能发挥大学毕业生的更大作用。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政策 篇10

心情迫切可理解 过分焦虑没必要

“明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有10万,

比今年增加2万;全国高校毕业生有280万,比今年增加68万,和那么多人一起竞争,心里挺慌的。”东北片某高校学生小王对记者说。今年全市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取消了,招聘信息大都从网上发布,有的同学恨不得一整天都“挂”在网上,一遍又一遍浏览最新招聘信息,就怕遗漏了一条信息。

校园BBS上,就业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一些学生在交流中,流露出恐慌、焦虑情绪。“一想到找工作的事儿,我就吃不香,睡不踏实”、“每次打开电脑看到一长串的就业信息,就犯晕”……

一些高校就业办的老师指出,大学生找工作,心情迫切可以理解,但完全不必过分焦虑。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急剧增加,上海高校毕业生有8万“大军”,就业率仍高达90%。市教育部门预计,随着明年上海社会和经济等各项事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加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记者从交大、东华大学等高校获悉,从目前情况看,岗位需求旺盛,需求量高于去年同期。

周边省市放眼看 莫让留沪成局限

某高校就业办老师感慨:“上海周边城市的一些大型企业来我们这里招聘,薪酬不低,还亮出了一整套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可学生不‘领情’,这些企业在我们学校几乎每年都招不满学生。”不少高校在调研中发现,有八九成的毕业生想留沪就业。有的毕业生宁愿放弃外地的知名大企业,而选择上海的小公司,干了几个月不满意又“跳”到另一家小公司,“跳来跳去”不利于职业的长期发展。

东华大学就业办主任宋丽贞指出,学生不应把留上海作为一条“思维定势”,这样就把就业视野给束缚了。如今,长三角共同构筑就业大市场,让高校毕业生“无障碍流动”:苏浙沪三地相互提供毕业生需求信息,构建统一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相互为对方输送当地急需的人才,根据对方要求代为招聘毕业生。浙江、江苏等地蓬勃发展的各类企业为上海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容量巨大的人才“蓄水池”,我们鼓励毕业生走出去,做个“长三角”上班族。

莫死守一个目标 多方出击机会多

进著名的跨国大公司是许多毕业生心中的目标,这些公司到名牌高校作招聘宣讲,总能形成上千名毕业生聚集的盛况。而这些公司一般只招十几人,甚至两三人,竞争十分激烈。不少学生“铆”足了劲儿要进这类公司,听宣讲会、设计简历,参加七八轮笔试和面试,但最终还是落选。耗去一个多月时间,回过头来才意识到,期间学校发布的其他招聘信息都错过了,由此也失去了不少就业良机。

上海交大就业中心主任费毓芳认为,大学生在就业中“跳一跳摘苹果”的心态也未尝不可,但不能盲从。应该对自己有个准确定位,自身能力是否与这些企业要求相符,是否有足够实力与数百人竞争一个岗位,要心中有数。应聘中未知因素很多,所以学生要学会“眼观六路”,要经得起挫折,多渠道关注就业信息,选准几个目标多方出击,才能提高“命中率”。(徐敏)

大学毕业生就业究竟有多难 篇11

从高校扩招之后的首届毕业生就业开始,毕业生总量不断打破纪录,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为年复一年的新闻主题。对于突然增长的就业需求,市场的吸纳需要时间,难一点是必然的。纵观十年来的经验,每年新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都被消化了。可见,虽然有困难,但没有传说的那么严重,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还需要认识到,劳动力市场中新增的就业大军有三个主体,即进城务工农民、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比较而言,年富力强、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绝对不是其中的弱势群体,这是另一个基本事实。

那么,越拉越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警报,究竟来自何处?我的答案是来自不合理的就业率统计。警报总是在三四月份拉响,因为在大四第二学期,大学按月进行的就业率考核开始了。四五月份百分之十几、二十的统计令全社会惊心,然而,那是完全不科学的。因为在市场环境下的双向选择中,高端人才就业岗位的匹配,比低端人才复杂得多,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在毕业后花半年至一年时间找工作是很正常的。由于就业环境趋紧,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择业期呈延长的趋势。

我们不应该像计划经济时代统一分配那样要求离校时的就业率。以毕业前的“签约率”来评价就业状况,其后果严重,一是用签约率极低的虚假信息刺激人们的神经,加大了全社会的“就业恐慌”。二是在高压之下难免出现“注水的就业率”,破坏了我们对就业状况的真实认知。三是使得本科第四年成为学生四处求职面试的求职季,极大地冲击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育质量。

显而易见,随着时间后移,按月统计的就业率自然会逐渐提高。近年来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基本都在72%左右,统计时间节点是9月1日。如果统计12月底的“半年后就业率”呢?有一个现成的案例。2006年3月,原人事部公布的2005年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截至12月31日,就业率为87.7%,比当年9月1日的统计值提高了15个百分点。如果再统计“一年后就业率”呢?估计还可以提高10个百分点。如果毕业生的一年后就业率超过90%,那么请问,究竟有多大问题呢?

伴随全社会的不断重视,“月月紧逼”的就业率统计变成了“日日惊心”,央视开始每日统计公布就业岗位,这实在是不必要的。大学生择业如同谈恋爱,试问可以如股票市场那样时时统计吗?因而,我们需要理性认识“大学生就业难”,为这一“高烧”降温。事实上,国外大学考核的都是“一年后就业率”。建议按照国际惯例,将我国大学生就业统计的时点延至每年12月31日,进行“半年后就业率”的统计;再以次年7月1日为节点,进行“一年后就业率统计”。这样产生的就业率数值,更为真实可信,可以避免渲染不必要的社会性恐慌。

当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模式也需要变革,应当改变目前主要靠学校自报的方式,通过政府组织或委托,主要依靠统计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人才市场、社会调查机构等专门机构和中介组织,进行相对独立的调查和评价。

上一篇:跨进初中以后作文下一篇:小学三年级日记妈妈我想对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