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论文

2024-10-20

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论文(精选11篇)

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论文 篇1

二十一世纪初,党和政府把"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并卓有成效地逐步推进。2008年3月,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卫生、教育界的各路决策人物和知识精英聚首北京,就"加强医学教育与卫生需求的结合",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献言献策。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意味基层需要大批医疗卫生人才,如何组织动员、鼓励引导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成为高等医学院校责无旁贷重要任务。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如下看法。

1 何谓基层

基层[1],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层"是指各行各业中层次最低的基础组织或部门,通常称之为"一线单位"。例如:从区域范围讲,有幅员广阔的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从行业角度来讲,有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以及关系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点建设单位和艰苦行业等。广义的"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参与基层"一线医疗卫生单位"服务,对医学毕业生而言通常称为"基层就业"。

2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供求存在的问题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宁。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对健康的需求:一是卫生人力总量不足[2]。我国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5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为1.18人,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二是卫生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平衡。医护比例倒置(去年调查结果为10.82,卫生部规定医护比为1:2.3),卫生人力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三是卫生人员基层与城市相比,素质差异较大。乡镇卫生院无专业学历人员比例高达18.6%。四是地区分布不均衡,东部与中西部及城乡之间卫生人力资源差距较大。尽管通过9年的扩招,医学生在校生人数、毕业生数都在快速增长,但在校百万医学生及每年不到10万的本科毕业生仍然难以满足13亿人口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3 医学毕业生就业心态及产生原因

对所有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对医学生来说,就业空间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医疗卫生人才。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体系的终端,多数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医学培训,农民就医得不到基本保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雨后春笋,也急需大量医学毕业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我院自愿选择到农村乡镇卫生院就业的毕业生不足10%。目前,医疗市场与医学毕业生之间存在大量基层医院"有岗无人",而部分毕业生"无岗待业"的现象。广大基层如此缺乏医疗卫生人才,为什么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不愿去呢?经分析主要有如下原因:

3.1 吃不了基层苦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条件已大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仍然较为突出,城乡差别较大,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生存条件十分艰苦;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生活较为优厚,缺乏艰苦创业意志和毅力的磨砺,很难面对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基层环境;加上近年来学校、家庭教育中"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奉献精神教育长期缺位,"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做官"等封建意识不同程度的强化,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与众不同"、"高人一等"的传统观念未得到有效清除等等。

3.2 毕业生及家长就业观念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来,经过学校的有效教育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逐年改变,但仍有不少人就业期望值偏高,与社会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多数家长希望子女留在大城市,他们对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往往持不同意见。认为原本在城市长大的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会被别人说"不能在城里找工作"而失面子,千方百计往城里挤。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洼地",生于农村的学生也很怕再回农村。对于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考大学就是为了"鲤鱼跳农门",摆脱贫穷的农村,让他们回农村就业,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即使部分大学生有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创业艰难、缺乏政策鼓励、薄弱的社会关系等都让他们望而却步。

3.3 国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目前,各地按照国家要求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欢迎。政策虽好,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如参加"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的毕业生,在结束服务后找工作时,有的单位不认可其在此期间的工作经历,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工资、人事、户口、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未能真正解决等,他们担心下去容易、上来难。不少学生还担心后代难以得到良好教育,以及显著的城乡收入差距和过高的城乡转换成本,导致他们不敢轻言下去。

3.4 基层条件太差,缺乏供医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和发展的空间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与我们对卫生事业的发展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模糊的认识主要是:对卫生事业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不足,忽视了政府对于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作用,责任和投入不到位;淡化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强化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加重了群众的负担;强调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和公平原则,导致优质卫生资源过多流向大城市和大医院,造成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影响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基层卫生院在进行诊疗服务时,仍然沿用"老三件"(即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一些基层群众生病无钱医治,能扛就扛,很少到医院就诊,导致基层医务人员无所事是。医学毕业生在起步阶段,医疗条件的好坏,对他们医学知识的学习巩固和技能操作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同期毕业的同学,由于条件的差异,几年后大医院工作的同学可以做基层医院工作同学的老师,这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用人体制上也存在一些的问题。目前一些基层单位对人才缺乏足够的重视,重引进、轻培养,未能给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发展空间,个别者甚至有意"做秀",使一些大学生到了基层便有始无终,没了着落。

3.5 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还与过高的教育成本有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物价的持续上涨,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费用也在逐年增加。在贵州,医学生的费用大致为五-七万(本科),而很多岗位的薪酬与医学毕业生的学业投入不成比例,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合理。医学教育的高投入,提高了医学毕业生择业的预期收入。

上述原因,造成了医学毕业生不愿去基层就业。

4 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是大势所趋,学校必须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4.1 进一步加大医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力度,调整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如前所述,卫生人力资源过度集中在较大的医疗机构,大城市、大医院对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即使这些医疗机构对外招聘,其要求也非常高,如硕士以上学历、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等等。另外,在此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也较大,如学历、业务水平的要求,生活的压力诸如买房、交通、继续教育等。随着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将全面推行,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全面实施,为医学毕业生就业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成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新的增长点。基层对医疗卫生人才需求量大,求职选择的余地较大,找工作相对容易,起码能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医学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降低就业层次,拓宽就业地域,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去施展才华。要拓展就业领域,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如保健、康复、美容、医药、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临终关怀、养老院等;要敢于从事相关职业,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律师;要敢于到那些新办的外资或私营的医院去。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城乡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建设,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将发生变化,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整个就业重心将下移。因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4.2 大力引导和鼓励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4.2.1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医学毕业生的根本途径

中央18号文件,特别是中办【2005】18号文件及黔党办发【2005】21号文件,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为做好毕业生基层就业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贵州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贵州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的实施,将成为鼓舞和推动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强大力量。

4.2.2 着力宣传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成果及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良好前景,增强医学生服务基层的决心

党的十七大及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强调"病有所医"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解决老百姓"看病难"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政府将初级卫生保健纳入工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03年以来,国家通过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努力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07年,中央下达了专项资金27亿元,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村卫生服务能力有了新的提高。2003年"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在中西部21个省(区、市)的3644所乡镇卫生院实施。医疗队员在培训当地卫生专业人员、加强规范管理、服务农民群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开始实施乡、村二级卫生人员急诊急救知识培训以及乡镇卫生院院长、县卫生局局长管理知识等4.44万人培训。2007年5月,中央统战部与卫生部联合启动了"李兆基基金"万名乡村医生培训项目,对中西部地区10个省(区)的1.1万名乡村医生开展临床实用技能培训。在中央加大投入的同时,各地也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装备。同时,各级各地政府还加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它们的管理,最终形成小病在乡镇、社区解决,大病到大医院或大城市解决的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从基础设施还是技术力量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为医学毕业生发挥才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国家的这些重要举措,既表明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决心,也为医学生岗位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2.3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对医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励志成才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年轻人虽有一腔报国的热情,但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就业指导课就是要将那些从基层做起,在医疗卫生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收集整理,用他们的事迹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扎根基层。这些年来我校就业指导课就注意收集这方面的典型材料,比如:从基层一步步走过来的国家领导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1968年,他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临潼县的公社卫生院工作,一干就是10年。回想当年,他说:"艰苦陌生的环境对人的独立工作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磨练都是很有意义的。农村是社会的最基层,在那里,我真正了解了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也是从那里真正开始了我的人生。"我院前任院长黄燮南教授也是从贵州关岭一所乡镇医院走出来的专家学者,校友王世洪也是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全国十佳健康卫士"。这些活生生地例子不断的激励着我院毕业生,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愿意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增多,现已达到30%以上。无数事实说明,基层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也需要基层,他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基层做起。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社会、民情,在工作中增长见识,培养坚强意志,丰富自身阅历,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4.2.4 切实贯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国家支持和鼓励随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此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激励措施,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可享受国家政策实惠多。如参加"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计划"两年后,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加5分;研究生考试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完成志愿服务工作的毕业生,我校还奖励现金1000元。现国家又推出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后,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政府代为偿还政策,无疑解决了贷款毕业生的还贷压力。2008年,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将就业纳入国家法制化轨道,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流动等切身利益都会迎韧而解。

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尽管目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一定会大有可为。

摘要:国家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医学毕业生更应该首当其中。尽管目前基层存在环境较差、条件简陋、收入较低、用人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但基层仍然是医学毕业生“岗位成才”的必由之路。同时,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看法

参考文献

[1]唐勇.构建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湖南农业大学学工在线,2006-12-1.http://61.187.55.45/xgzx/Article/ShowInfo.asp?InfoID=1059

[2]董伟,原春琳.我国卫生人力现状严峻医学教育价值观存在误区[N].中国青年报,2008-2-29(7).

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2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 就业问题 对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87-02

就业是医学毕业生的期盼,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的需要,是医学院校的责任,是医学毕业生展现风采,实现人生价值、迈向理想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医学毕业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开启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

1 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意义

医学毕业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生力军。做好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医学毕业生的前途和医学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医学人才资源有效利用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研究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医学毕业生就业对策,是当前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医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医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带来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2012年医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五个趋势:从就业地域看,有从“大”到“小”的趋势;从就业行业所有制看,有从“公”到“私”的趋势;从收入水平看,有从“多”到“少”的趋势;从就业时间看,有从“长”到“短”的趋势;从就业期望值看,有从“高”到“低”的趋势。医学生有业不就与基层医院人才難求的问题凸显。

2.1 就业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毕业生总量明显增加,人才供需严重失衡,2012年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各层次医学毕业生已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医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

2.2 城市医疗人才饱和,基层医院人才断层。

医学毕业生大都渴望进入城市医院工作,但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中西部地区医学人才紧缺,基层农村缺医少药,但医学毕业生多数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就业。因为基层医院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岗无编,没有高年资医生带,业务容易荒废、职称晋升机会少。一些基层医院病人少、效益低,没有能力接受医学毕业生,医疗服务水平无法提高,医院经营状况惨淡,普遍出现医学毕业生下不去或留不住的现象。

2.3 社会保障尚未建立,就业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编制和档案管理没有根本改变,人事部门对医学毕业生就业申批手续过于繁杂,公有制医院没有用人自主权,非公有制医院没有审批进入指标的渠道。公立医院看重学历、外语和科研能力。非公有制医院倾向于聘用有经验高层次人才和离退休专家。各级各类医院发展重点基本上从扩大规模转变为内涵建设,医学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倾向招聘紧缺专业毕业生。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医学生就业体制尚未建立。

2.4 学校扩招与就业脱节, 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

医学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现象。有的高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人才供求过剩;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就业指导人员业务素质不尽人意,职业化程度偏低,没有真正实现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由于学医耗时长、成本高,医学生大多数不愿意放弃临床岗位,就业预期偏高。

3 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落实毕业生就业。

3.1 政府:扩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举措,调控就业市场

(1)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改革学生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就业市场体系,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稳定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加快就业制度、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规范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管理,保护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合法权益,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

(2)建立完善就业渠道,实现供需资源共享。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完善就业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保证毕业生供需信息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之间及时有效传递和交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供需资源共享。

(3)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基层就业。对于去基层医院工作的医学毕业生,政府要在住房补贴、社保补贴、生活补贴、岗位补贴、医疗保险、子女上学等问题上,一定要“高看一眼”;医学毕业生到农村支医的,三年后经考核合格的要录用到医院工作,特别优秀的可选拔到县乡镇医疗机构担任领导工作,要让医学生们“下得去,留得住”。

(4)搭建理论实践平台,完善学生见习制度。政府应明令下文,要求社会各级各类公有制、非公有制医院都有向医学毕业生提供培训实习岗位义务,一律不得拒绝由医学院校组织的医学毕业生提出的培训实习要求,不得以任何名义变相收取培训实习费用。

3.2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完善就业市场

(1)树立科学人才观念,建立人才储备机制。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让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对医学毕业生进行培训,形成梯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分工要进一步细化,科学地确定第三产业的行业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寻找和培养那些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行业作为发展重点,创建新的服务内容,发掘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医学毕业生从事家庭医生、高级营养师等工作,促进医学毕业生就业。

(3)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就业空间。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增强乡镇企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公共设施投资方向应倾向于农村,提倡“以工哺农”,真正解决农村卫生保障落后、缺医少药等问题,为农村输送大量醫学人才,不断扩大医学毕业生就业空间。

(4)健全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医学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要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医学毕业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能够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要成为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医学毕业生求职能够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能够了解医学毕业生求职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

3.3 高校:改革教育模式,专业“产销对路”,适应就业市场

(1)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医学院校要以医学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需要的医学应用型专门人才。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勇敢的“走出去”,大胆的“请进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供需信息交流,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多渠道搜集信息,做到信息共享、公平竞争。

(3)举办就业心理讲座,调整学生择业心态。医学院校要大力加强医学毕业生就业观教育,举办就业心理讲座,调整学生择业心态,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4)创新就业指导模式,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医学院校要在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需求、就业知识和职业生涯策划等方面,给予医学毕业生提供高水平教育指导和优质服务。要构建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就业服务体系。就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指导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加强就业技巧训练,指导医学生从容应对就业障碍。

3.4 学生:提升整体素质,更新就业观念,走进就业市场

(1)认识自己,明确职业定位。医学毕业生择业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以及能力、兴趣、特长等情况,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认知和定位,确定大致的择业方向和范围。其次,必须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目标,即确定自己在职业中最看重的是什么。求职方向和目标明确,才能避免择业的盲目。

(2)调整观念,看懂职场需求。医学毕业生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要客观实际,主动到社区、乡镇卫生院就业;要拓宽就业地域,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去施展才华;要拓展就业领域,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的新兴行业工作,如保健、康复、美容、医药、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临终关怀、养老院等单位工作;要敢于从事相关职业,交叉学科的专业,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律师;要敢于到那些新办的外资或私营医院去。

(3)立足根本,做好职业规划。医学毕业生要客观评价自我,制定职业规划,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对于想从事的职业要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从事职业的学历、专业训练、能力、年龄、性格特点等要求;弄清楚职业的性质、工作环境、薪水待遇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还要考虑到就业的竞争机会。

(4)超前准备,提升整体素质。医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要注意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定位人生的能力、调整心态的能力、自我提升的能力、活在今天的能力等。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医学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强化就业举措,调控就业市场;社会要转变就业观念,完善就业市场;高校要改革教育模式,适应就业市场;学生要提升整体素质,走进就业市场;才能使就业工作走上正轨,实现医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李震华,张勇.医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4).

[2] 岩磊,王爽.对医学生到基层就业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5):102-103.

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心理分析 篇3

一、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心理困惑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 盲目的从众心理, 自身定位不准

医学生由于五年或者八年的学习经历, 学制较长,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自身时间上付出较多, 因此对自身定位较高, 认为只有到大城市的正规公立医院, 才不枉自己的学习经历, 高付出有高回报。同时, 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阻碍了医学生基层就业选择, 认为去基层医疗机构是不体面的工作, 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大学生又回到乡村, 是没出息的表现, 学生也往往赞同这种观点, 碍于面子而做出选择。没有正视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毕业后可能找不到工作或是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现实。

(二) 对基层就业认识不清, 职业目标混乱

由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对于就业思想过于功利, 已没有了医者责任的激励, 过于重视物质表象, 忽略医者治病救人的高尚情操。部分学生没有关注基层就业的发展趋势, 认为基层医院相对落后, 医学条件太差、医疗设备落后、病人少, 到基层就业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或者是过渡选择, 基层就业不是长期发展的就业方式。为数不多的基层就业的医学生, 等到自身条件配备齐全, 例如考取执业医师之后, 会选择二次择业。

(三) 对生活质量期待过高, 担忧上升空间

大部分基层地区的物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与城市相比, 在经济收入、居住条件、交通信息、社会保障、子女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交际、休闲娱乐等方面依然存有较大差距。基层医护人员工资待遇低、培训机会少、发展前途渺茫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积极性, 是阻碍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最主要因素。

二、解除医学生基层就业心理困惑的探索

(一) 加大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我国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是医疗服务条件差, 这是制约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要体现在:1.硬件条件较差, 没有大型医疗仪器;2.医生固定工资, 待遇较差;3.百姓就诊人数较少, 降低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尤其对新进医生, 缺少实践机会;4.个人发展受限, 培训、晋升空间较小。因此, 政府要加强基层医疗体制改革, 一方面提高基层医院基础设施、医疗设备, 缩小城乡医疗差距, 增加百姓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和使用率, 另一方面通过出台政策, 增加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待遇、奖励和晋升培训机会, 提高医学生下基层的热情和坚定医学生扎根基层的信心。

(二) 加强高校基层就业动员与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找准自身定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更全面的基层就业指导, 可以让医学生对基层的现况和基层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 让他们客观地去看待基层就业, 排除传统社会舆论对基层的偏见。因此, 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转变学生的就业心理, 营造深入基层就业的浓厚氛围, 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高校要立足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对人才的需求, 多方面宣传动员, 引导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同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三) 加深医学生人文培养, 鼓励在校期间参与基层工作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应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增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 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担当医疗发展建设的神圣职责。鼓励医学毕业生要调整就业心态和就业期望值, 认清就业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医务工作能力。在校期间, 经常性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和义诊活动, 带领学生走进基层, 服务基层, 在基层中发现自身的价值, 同时也发现基层对医疗人才的渴求, 鼓励学生以此为契机, 在基层医疗岗位建功立业。

基层医疗机构是一个将医学高等人才自身价值合理发挥的理想去处, 基层医疗就业在拓宽医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 缓解了医学生的就业压力。医学生只有正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就业观, 调整就业心理, 改变对基层医疗就业的认识误区, 才能抓住大力发展基层医疗的契机, 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投身基层医疗, 服务基层人民。

摘要:目前, 医学生基层就业成为医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但往往岗位多, 学生意愿偏低, 医学生普遍不愿基层就业, 对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提出解除医学生基层就业心理困惑的方式。

关键词:医学生,基层就业,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兰芳, 何崇军.试论医学毕业生出路指导[J].药学教育, 2011 (3) .

桂林医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篇4

桂林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2014年12月23日

前 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通知》精神,编制我校 2014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本报告以截止2014年7月27 日“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及管理系统”的全口径数据为基准,全面分析我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全面反映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报告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招生、教学、就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好医药人才,实现国家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使命。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一、2014 年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4年我校共有毕业生2363人,其中研究生毕业生145人,本科毕业生1314人,高职(专科)毕业生904人。其中男生623人,女生1740人,少数民族758人。他们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毕业于医学、理学、管理学、工程学4大学科,硕士、本科、高职(大专)3个学历层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药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10大专业。

图1: 2014届毕业生学历分布

(一)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我校2014年毕业生总数是2363人,截止2014年7月27日,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1.87%,其中研究生就业率93.10%,本科就业率为93.53%,高职就业率为89.27%。其中5人参加了“西部计划”支援西藏,5人选择自主创业,3人出国,147人升学进入不同院校继续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

表1: 2014届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硕士研究生

135 93.10%

本科生 1314 1229 93.53%

高职生 904 807 89.27%

总体 2363 2171 91.87% *就业人数=协议就业+非协议就业+创业+出国+升学人数

图2:2014届总体和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

二、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方式 在就业方式上,我校主要以协议就业落实就业单位1601人,428人是非协议方式落实就业单位。另有147人升学,5人选择自主创业,5人参加“西部计划”援藏,3人出国到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读博士研究生。

图3:2014届毕业生就业方式

三、2014届毕业生不同专业就业率

(一)、2014届本科毕业生不同专业就业率

表2: 2014届本科毕业生不同专业就业率

专业 临床医学 医学检验 口腔医学 药学 护理学 生物技术

毕业生人数

508 119 64 218 244 80

就业人数 482 111 59 196 231 70

就业率 94.88% 93.28% 92.19% 89.91% 94.67% 87.50% 预防医学 公共事业管理

合计 43 38 1314 43 37 1229 100.00% 97.37% 93.53%

图4:2014届本科毕业生不同专业就业率

(二)、2014届高职(专科)毕业生不同专业就业率

表3: 2014届高职(专科)毕业生不同专业就业率

高职专业 护 理 医药营销 医学生物技术 药 学 医学检验技术

合计

毕业生数 430 58 56 260 100 904

就业人数 398 54 50 233 72 807

就业率 92.56% 93.10% 89.29% 89.62% 72% 89.27%

图5: 2014届高职(专科)毕业生不同专业就业率

四、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一)2014届毕业生总体去向

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的2171人中,流向各级医院1483人占68.31%,其次是医药企业、生物、检验公司,还有升学147人占6.77%等。另有5位毕业生参加了“西部计划”到西藏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5位学生选择创业,3位出国到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读博士研究生。

图6: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二)2014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去向

2014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共508人,升学读硕士研究生62人,签约地级市以上三级医院284人占55.91%,如: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区人民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一、二、三、四人民医院等。还有相当部分毕业生签约各县级医院如:北流市、岑溪市、灵山县、博白县人民医院等,签约乡镇卫生机构的仅占1%。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其他非医院医疗单位如疾控中心,医药公司等。

图7:2014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去向

(三)2014届口腔医学毕业生就业去向

2014届口腔医学毕业生共64人,其中5人升学读硕士研究生,30人与地级市以上医院签约,20人与县级医院签约,4人进口腔诊所工作。

图8:2014届口腔医学毕业生就业去向

(四)2014届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2014届护理本科毕业生共244人,他们就业单位几乎都是地级市里的三甲医院。部分毕业生流向了全国知名医院工作,如:北京协和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大深圳医院等。其余大部分流向各地三级甲等教学医院。今年澳门镜湖医院还招聘了4位护理毕业生到澳门工作。

图9:2014届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五)2014届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2014届药学本科毕业生共218人,其中男生60人,女生158人。因为女生比例大,毕业生选择流向医院就业明显,占签约毕业生41%,另有41%流向医药企业,创业者2人,升学读硕士研究生者13人。

图10:2014届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六)2014届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2014届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43人,100%就业。其中升学读硕士研究生3人,大部分(62%)流向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工作,部分流向医院,还有部分流向教育机构,公司工作。

图11:2014届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七)2014届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2014届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本科毕业生共38人,大部分流向各级医院从事管理工作(70%),部分流向各类公司,个别流向政府部门工作,另有4人升学到四川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院校读硕士研究生。

图12:2014届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八)2014届生物技术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2014届生物技术本科毕业生共80人,大部分流向生物、检验公司工作(64%),升学至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读硕士研究生17人。部分流向医院、血站等医疗单位,2人创业。

图13:2014届生物技术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九)2014届高职(大专)毕业生就业去向

2014届高职(大专)毕业生共904人,各专业就业流向不一样,护理高职绝大部分流向医院,并且是各地级市三级医院。药学高职基本流向连锁药房企业,从事药品销售工作为主。检验高职基本流向医院,以县、乡镇医疗机构为主。生物技术高职大部分流向企业,以从事生物企业生产、销售工作为主。

图14:2014届护理高职(大专)毕业生就业去向

图15:2014届药学高职(大专)毕业生就业去向

图16:2014届医学检验高职(大专)毕业生就业去向

图17:2014届生物技术高职(大专)毕业生就业去向

(十)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

2014届硕士毕业生共145人,大部分到各市三级医院工作(97%),升学读博士研究生有8人,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院校录取为博士研究生。部分流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3人出国到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继续深造。

图18:201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去向

三、升学读研究生的学校

2014届毕业生中共有147人升学,其中流向各培养单位读硕士研究生有108人,博士研究生8人,专科升本科31人。就读的大学有: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等

四、重点流向单位

我校2014届毕业生总数是2363人,已就业的2171人中,重点流向的单位有:澳门镜湖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珠江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桂分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广西妇幼保健院、贵港市人民医院、桂林市人民医院、桂平市人民医院、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贺州市人民医院、梧州市人民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玉林市骨科医院、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梧州市人民医院、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来宾市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181、302、303医院、广西各县人民医院、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华银医学检验有限公司、桂林华信制药有限公司、赛诺菲投资有限公司、瑞辉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华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红十字药业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施强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连云港正大天晴医药有限公司、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第二部分 就业举措

学校重视就业工作,通过总结创新,逐步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就业工作体系和工作方法,保持了良好业绩,连续九年获 “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重视就业领导体系建设

坚持贯彻就业“一把手”工程,建立了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度,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保证就业工作相关措施得到强力执行,保证了就业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评估标准》对各二级学院就业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大大调动了各二级学院的工作积极性。

二、紧抓学生全面质量培养 高质量就业的核心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学校通过不断调整培养模式、建设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体系,大力引进教授博士180多人充实完善教学队伍,全面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严格的考试、考评制度,提出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积极开展网络课程学习、PBL学习、第二学位学习等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主动走访用人单位,了解市场需求,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业满意度调查,结合就业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关问题,反馈到相关部门,促进我校教学培养适时调整。

三、大力建设就业工作队伍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近年来,学校组织就业工作相关人员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培训班学习60人次,目前学校有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7人,中级48人,初级2人;选送了7人参加创业指导导师培训,选派2人参加SYB培训师师资培训班学习。校内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培训4次,培训专题涵盖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工作技巧等。学校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就业信息管理、就业手续办理、特困学生就业指导6个方面,始终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从细节中温暖学生,用出色的服务,力争“用我的真诚换学生的满意”。

1、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是强化职业生涯教育。将《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列入通识课程;打造“职场讲台”,邀请专家、校友来校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每年举办全校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强力推行职业人物访谈、职场体验。二是强化求职训练。通过举办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形势报告会、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营销创业大赛,进行应聘礼仪、面试技巧技能的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强化就业帮扶。宣传、鼓励学生参加“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预征入伍”等国家和地方的基层就业项目。开展“五个一”就业帮扶工程,即“一个领导、一个党员、一个教研室、一个党支部、一名导师”分别帮扶一名弱势贫困生,为他们提供就业咨询、指导、推荐等帮助,既稳定了弱势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也增强了就业工作的有效性。

2、加强就业信息管理

一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就业信息管理。加强就业网站建设,积极收集发布需求信息。嵌入了“全国大学生一站式服务系统”,组织毕业生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求职、应聘和面试活动。二是举办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提供交流平台。2013年举行一场大型双选会,参会用人单位达 320家,提供岗位9222个,供需比为1:3.89。还举办了3场中型双选会,27场专场招聘会,共接待了6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数598个。积极组织参加校外“双选会”,如组织我校毕业生参加全区医药毕业生大型“双选会”;参加春季“双向选择”洽谈会,这些都有效帮助了毕业生的就业。

3、积极探索“订单式”、“实习就业一体化”就业新途径 针对我国社会药房药学服务急须大量的专业人才,与深圳海王星晨连锁药店有限公司、广东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加强社会药房工作所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探索“订单式”就业新途径。与青海益欣药业、广州国誉科技医药有限公司合作,推动“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护理学院、生物技术学院也积极实行 “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4、热诚办理就业手续

实现严格就业接待管理,每天安排专人负责接待毕业生来访,寒暑假值班为毕业生服务。印发“就业手册”,所有毕业生人手一份,规范告知毕业生相关事项办理办法及注意事项。规范报到证、档案管理,公布档案流向查询方法。定期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了解就业工作,开发毕业生满意度调查软件,方便毕业生评价学校培养质量及就业工作。

5、积极开展创业咨询、培训及特困学生就业指导

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论文 篇5

关键词:高职;医学技术专业;就业问题

中国分类号:G718.5

一、引言

我国已明确将高职教育做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为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成为了我国就业的主力军。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的高职医学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严峻。

二、高职医学技术毕业生就业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的偏差。当前的很多高职医学院校往往是通过彼此间的学校合并所组成的,所采用的培养模式往往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在专业设置上的盲目性、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和课程设置没有和市场接轨等,这些问题往往造成了培养目标的偏差,导致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大打折扣。

2、就业指导不到位。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的形势,搜集就业信息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但是很多高职医学类院校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就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和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这些因素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学生就业困难。

3、国家政策没有得到彻底落实。国家为了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但是这些就业政策往往不能够得到彻底的落实,同时,就业政策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实际效益,就业政策还不够完善。这些政策往往是宣传鼓动的成分多,真正落实下来的比较少。

4、高校办学与市场需求不符。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期,第三产业持续上升,产业部门的技术结构正在向着技术密集型转变,导致了很多医院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但是高职医学院校往往没有设置这些课程,或者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医院的需求,严重脱离了市场,造成了医院大量需求人才,而大量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况。

5、高职医学院校在就业实习问题上不够重视。很多高职类的毕业生,特别是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到各个医院去进行专门的实习和培训,才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所学的知识。但是很多高职类院校没有给予学生提供一个专门实习的医院,或者高职院校的领导根本就不重视这些实习,造成了医学类的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差,直接导致学生求职就业竞争力低下。

三、解决对策

1、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不仅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毕业生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问题上合理设置课程,需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水平,同时还可以不断的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2、完善办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是高职院校首要考虑的问题,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从而来促进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断的优化课程设置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加强重视医学毕业生的实习环节。高职医学类的毕业生需要加强重视实习环节的重要作用。通过在各个医院的实习,可以让毕业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能力,而且还是对他们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通过实习,毕业生会深刻的认识到当前所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鞭策他们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4、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这就需要学校成了专业的就业指导中心来帮助高职医学类的学生进行更好的就业。学校要不断的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并且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服务体系,要逐渐的完善就业指导队伍,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及时准确的提供信息,不断的解决高职医学类学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就业。

5、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我国的就业市场目前还不够规范,需要制定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让广大毕业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同时,还需要采用公平的报酬,防止一些不法用人單位采用极低的报酬就可以享受到人才的行为。最后,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于一些中介机构的监管,不断的为广大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就业市场的繁荣昌盛。

6、强化就业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但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还需要深刻认识到依靠自身实力才能更好的就业。因此需要在求职之前就应该积极的打好基础,在掌握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的学习其他知识,不断的开拓视野和思路。同时,还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就业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竞争,要不断的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包装,通过紧抓机遇来推销自己,从而增大就业的机会。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想解决高职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充分重视,转变思想观念,不断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育教学的改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培养高职医学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刘国梅.浅谈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2).

[2]高丽君.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求职择业问题的调查和思考[J].南北桥,2008,(07).

[3]王秋莲.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医学生基层就业对策研究 篇6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的新生问题,自2003年首届大学生扩招毕业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是社会的热点、舆论的焦点、“两会”的重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求破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2005年6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办发[2005]18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政策的背后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基层急需人才,二是整个就业重心将下移[1]。尤其是在医疗卫生行业这一块,这两个问题更为突出。根据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调查报告,“我国卫生资源80%在城市,仅20%在农村”。城市医学人才过分集中、浪费,基层医学人才紧缺、求贤若渴。医学属于特殊行业,就全国而言,现阶段的人才供求只能是部分的饱和,局部的供过于求。医学生就业实际上是面临“无业可就”和基层医疗岗位“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许多毕业生的价值实现远离社会需求[2]。

医学生就业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运行。2008年3月,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围绕“加强医学教育与卫生需求的结合”,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展开讨论。为切实解决制约医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教育界、学术界、卫生管理界等人士纷纷提出了“医学生基层就业”的设想,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试图从宏观层面促进医学生就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到基层就业是医学生在新时期实现自身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3]。事实上,国家新一轮的医改政策已为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非常重视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因此,基层医疗单位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基层医疗单位未来大量的用人需求,将给医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些年来,中央八部位联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具体措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计划”、“十万大学生村官计划”、减免贷款等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还很难成为毕业生的常规就业渠道,而是一不得以而为之的退路。基层就业并非医学生的自觉选择,如何形成机制,促进医学生基层就业,安心在基层就业,乐于到基层就业是本选题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 调查设计

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06、07级临床生产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问卷调查的题目是课题组成员在大量查阅有关医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和基层医疗现状文献的基础上,并进行医学生、医生个别访谈,以医学生真实的就业环境为背景,以基层医疗人才生存发展问题为着力点而设计的。从一般人口学特征、人力资源特征、经济学特征、心理学特征以及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认知等方面[4],内容涉及择业意向、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制约因素和促进因素等。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为88%,全部数据使用Excel和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剖析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可行性,力求研究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择业意向

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06、07级临床生产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43.2%的学生选择了考研;24.4%学生选择城市大中医院;11.4%的学生选择一般医院;7.4%的学生选择去基层工作;6.3%的学生选择其他医护相关行业;1.7%的学生选择其他非医护行业;另有5.7%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考研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有效折中办法,选择考研存在应对大医院招考需要、回避基层单位的嫌疑。城市大中医院仍是学生们的青睐,只有少部分同学愿意考虑基层单位,而且专业思想非常牢固,少有人改从他业。医护相关行业开始受到同学们的重视,择业趋向务实。但总体上我院学生的择业意向仍偏高,与就业形势不大吻合。

3.2 择业价值取向

调查显示,我院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中前三项依次为:个人发展机会(26.7%)、经济收入(23.9%)、工作与兴趣、爱好的吻合度(17.6%)。可见,发展与生存是学生择业时最为关心的。这说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自身的需求,而对社会的实际需求缺乏考虑[5]。

3.3 基层就业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学生对基层医疗单位认识较为模糊,只有25.6%的同学选择了了解。在问及选择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担忧,前三项依次为:发展(晋升)机会少(33.0%)、薪酬低(26.1%)、生活条件差(21.0%)。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享受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缺乏磨砺,很难适应生活条件较差的环境,艰苦创业意识明显淡薄。另外,在问及学医的动机时,只有25.6%的同学选择救死扶伤,而认为医护职业能带来高薪酬、高福利和高社会地位的达到47.2%。这说明了学生们的求学动机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偏离了医学的目的,难怪不愿下基层。

3.4 基层就业促进因素

除国家现有优惠政策,能吸引您到基层就业的前三个条件是:丰厚的工资,与城市福利待遇同等或高(30.7%)、如果不适应,可随时终止服务协议(23.3)、一定年限后推荐到县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工作(19.9%)。这证明有优厚的福利待遇、宽松的人事流动机制、明确的生涯发展规划,学生还是会考虑到基层就业的。

4 对策

畅通医学生基层就业路,要靠政府、社会、学校多方力量,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合力[6]共同推进。不仅要靠思想的引导、政策的推动,更在于基层建设的吸引、自身生存发展的保障。

4.1 思想的引导

基层就业意识的培养有赖学校教育的推导、社会舆论的渲染和家庭力量的支持。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就业严峻形势、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国情、基层就业必然趋势、基层创业大好形势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是学校的使命所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较为模糊,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理论说教、唱高调是难以产生教育效果的。可通过摆事实、亮数据、树典型、亲体验、重实践、给激励、学政策,多举措营造医学生敢下基层,能下基层,乐下基层,基层有所作为,基层大有所为的良好氛围[7]。基层创业优秀校友的鲜活事迹,医疗扶贫的深刻体验,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将激发医学生投奔基层创业的热情;同时辅以先哲名作的熏陶,将能有效激活学生灵魂深处的正气和使命感。如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当前务实求利的大背景下,同样能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对处于择业十字路口的青年学生们,现实指导意义更为突出。

另外,社会新闻媒体应紧跟时代的脉搏,大力宣传国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东风,剖析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新增长点,捕捉基层医疗单位的敬业典型,传递基层百姓对医疗服务的期盼,以勾起医学生对基层创业的向往。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对毕业生择业取向的影响不可低估,甚至是发挥了主导作用。作为学校,应当与家长多沟通,可通过信函的方式帮助家长准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向他们宣传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基层创业的前景等等,把学生家长发展成促进医学生基层就业的有利因素,更能坚定毕业生服务基层的决心和信心。

4.2 政策的推动

2005年6月国家出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后,中央八部委、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如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同年,江苏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镇卫生院引进人才,对于由江苏省统一招募并与乡镇卫生医院签订三年以上服务合同的人员,给予每人每年2.5万元补助。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医院改革与发展意见》(闽政【2009】1号),对基层卫生人才的待遇问题给予了明显的改善。目前,全国各地均在积极探索充实和稳定基层医疗队伍的有效措施。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促进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有利因素之一是福利问题的保障。纵观我国当前大学生最热衷的职业取向,我们大胆地提出了基层医疗人员套用国家公务员待遇的设想。政府可考虑将基层医疗队伍纳入公务员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医疗人才“建设基层,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会最根本、最被广泛需求的保障性服务行业,直接关系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系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幸福,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基层医疗工作者,直接面临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基层医疗工作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将基层医疗建设队伍纳入公务员系统,一方面可作为社会的一种认可将鼓励更多医学人才投身基层,另一方面享受公务员工资待遇,由国家财政保障薪酬,也可为基层医疗人员免去了后顾之忧。

4.3 基层建设的吸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国家的新政,正在逐步的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发展进一步加快,人民已经不再满足温饱,而是需要更加追求生命的质量和健康。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社区卫生院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医学人才。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的继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病人量明显增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如李嘉诚基金会倡导的“关心是潮流”医疗扶贫计划推行白内障复明手术,辐射粤东多个贫困乡村,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每个基层扶贫点只有两三名医生,每天工作量非常大,一天门诊隔天手术,没有休息日。虽然劳累却收获了精神的享受,非常欣慰和充实。上级医疗机构对基层的帮扶将大大地盘活基层医疗服务的局面。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中央财政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的种种措施来缓解、化解基层的财政困难,保障困难地区的医改需要。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介绍说,全国已有60%的基层医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药价平均下降了30%左右。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给基层就业的医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医学生下基层不用担心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作为,大有所为。作为医学生要紧跟国家医改与发展的步伐,才能实现就业与成才的双赢局面。

4.4 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人及其生存,不仅存在着生活到生命再到生存的价值意义上的解释模式,而且还存在着生存到生命再到生活的生存论的解释模式。人体的生存首先是生理性的物质存在,它需要世界为其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以满足和保持自身的生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核心价值,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尊重人、爱护人和关心人的基础上,充分满足人的需要,这些都是作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公平正义是人们的一种生存理念。人类在追求一个尽善尽美的未来目标时,决不应忽视使现实社会在尽可能合理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8]。基层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均无法与城市等同。因此,政府要为基层医疗人员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以保障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社会应当给予的关爱和尊重,实现生存到生活的高度统一。各级政府制定基层就业相关政策时,应体现出对服务基层一线人员待遇的重视,落实“正编”身份和“三险一金”,工资福利纳入县级财政。还要体现出对基层人员个人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应有进修、培训、升学、升职和上调上级机构工作的机会。借鉴汕头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师培训班”的经验,利用好各省市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定期开设基层医师学习班,组织周边基层医疗单位工作者参加学习,并有专门的基金保障学习培训的长久、有效进行,促进基层医疗人员理论知识体系的充实与更新。同时,政府还应该给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宽松的环境。毕业生户籍、档案关系可保留在生源地或工作地市、县级人才交流中心,减免托管服务费。种种措施的推行旨在从根本上免去学生“去了基层出来难”[9]、“下了基层没人管”的后顾之忧。

新时期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机制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需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中国的国情,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社会、学生要形成合力,齐心协力,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布,解决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长期的薄弱,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高等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摘要:医学生基层就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范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将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新观点而应用于社会。本研究从转型社会、医学生真实的就业环境为背景,探讨制约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原因,探寻支撑医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以基层医疗人才生存问题为着力点,从学生、政府、高校等多当事主体的角度,探求促进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基层,对策

参考文献

[1]江凌凌,童燕,刘晓鲁.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2007;8:108.

[2]中国卫生年鉴编委会.《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曹威.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8:790.

[4]郑锦焕.福建省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向及影响因素研究,福建医科大学硕士论文[D].福建省:福建医科大学,2010.

[5]岩磊,于晓霞,杜琳琳.医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择业取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114.

[6]吴磊.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38.

[7]于晓霞,岩磊.服务基层: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新渠道[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6:148.

[8]杨燕红.伦理视域下的马克思个体生存观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D].四川省:电子科技大学,2009.

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 篇7

1 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

医学生基层就业主要是指到艰苦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县级及县级以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大城市的社区卫生院工作,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医学生到基层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200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广大基层地区就业,这是对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引导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相一致的,它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举措。解决好大学生的基层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

缓解目前就业严峻形势的客观需要。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从2003年开始,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大量增加。2003年全国高等毕业生人数达212万,到2009年达到610万人。2005年初次就业率达85%,到2008年下降到65%;同时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也使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因此,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是缓解目前严峻就业压力的客观需要。

是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解决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薄弱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一方面大量的卫生人才过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饱和状态,甚至大量医学生不能够就业;而在农村及不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地区仍然缺医少药,医疗水平和设备比较低。同时基层卫生人员学历低,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身心健康的需求,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呈现出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引导医学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增强基层医疗力量,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合理配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发展进一步加快,人民已经不再满足温饱,而是需要更加追求生命的质量和健康,因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院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医学人才;同时实施新农村医疗合作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营状况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毕业生到基层后,不再愁没有患者,收入也相对提高。为了进一步发展,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也开始花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人才,这也为医学毕业生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机遇和发展前景。

是新时期医疗改革的必然要求。医学生就业与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相连。当前中国,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全球竞争步伐的加快,我国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也在逐步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随着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的将是农村、乡镇卫生医院及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院的医疗卫生质量,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对于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医学生只有跟上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才能实现就业与成才的双赢局面。

2 构建医学生基层工作就业体系的措施

医学生基层工作就业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 政府

基层医院在工作环境、物质待遇等方面与中心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医院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人才竞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把党中央、国务院等已经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在人员编制、财力支持、户口迁移、户籍管理、薪酬待遇、偿还助学贷款、考录公务员和报考研究生等方面加大优惠力度,如江苏省从今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镇卫生院引进人才,对于由江苏省统一招募并与乡镇卫生院签订3年以上服务合同的人员给予每人每年2.5万元补助;要关心基层医学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他们的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到基层就业,并从长远上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稳定保障,使他们能够安心基层、服务基层;同时要加强对医学生岗前培训、实践锻炼、思想教育、考核考察等方面的管理;此外,还要扩大宣传各种优惠政策和扎根基层的先进典型,建立扎根基优秀人才表彰制度;改革医学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相关招生制度、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市场和时代发展变化的专业调整机制。

同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基层医生的培训计划,对于基层工作的医学生要加大继续教育培养力度,提供培训班、在职研究生等方式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好规划。

2.2 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对医学生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因此高校要从大一新生开始加强教育,使他们了解中国目前卫生事业发展的国情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让他们能够从实际出发,合理调整期望值,降低就业层次,拓宽就业思路,自觉科学形成正确择业观;同时就业指导部门要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开设针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要把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要对毕业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整个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才能在就业中正确定位,顺利完成就业。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医学生下基层的良好氛围。高校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到基层就业的方针政策,让他们了解基层人才开发与利用的优惠政策,大力宣传到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请卫生部门的有关专家向医学毕业生介绍我国的卫生国情、卫生人才的分布和需求情况,帮助毕业生正确评价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心态,在毕业生中营造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舆论导向。这样可以让让医学生认识到,面向基层就业,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还关系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使命。

设立医学生基层就业基金。高校应从规定的学生教育管理经费中拨出专项费用,设立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基金,对到基层就业的医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医学毕业生)进行奖励;对于自愿到基层就业的医学生可以优先评选优秀毕业生,适当给予学费减免政策;加强对基层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对已经毕业医学生的就业状况开展追踪调查,以便为以后毕业生到基层提供参考。

积极构建社会实践与服务基层、面向基层就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由于医学生缺乏基层生活锻炼,难以在很短时间真正了解基层状况,因此要引导医学生通过开展基层社会实践调研、见习、实习等环节,使医学生真正深入基层卫生院,从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实践中锻炼,增强医学生的应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基层缺医少药的困难,感受到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高校也要扩大与基层交流联系,可以将高校就业服务信息网与基层用人单位将用人需求相连,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

给面向基层就业的医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基层卫生院的生活、工作条件相比大城市艰苦很多,因此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提前帮助基层就业的医学生建立防范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他们能够保持稳定、积极的心态面对基层就业;还要定期和这些基层就业的医学生联系,对于他们在基层工作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适当进行心理调适与辅导,疏导不良情绪,提高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2.3 社会、医院和家庭

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努力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光荣的氛围,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社会要建立健全基层就业激励机制,通过向政府、医院、企业筹集资金,设立基层就业医学生奖励基金,对到基层就业的医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医学毕业生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要从到基层就业医学生毕业生中评选先进典型人物,加大宣传力度,号召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向他们学习,从而为服务基层的医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体现出社会对基层工作医学生的人性关怀和思想激励。

对于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医院也要有所作为。这里所说的医院包括医学生就业的基层医院和大中城市的大医院。首先基层医院要改善毕业生就业条件,包括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等,要将各级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对医学生的“三金”保障,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大医院要与当地的基层医院建立对口支援或者共建关系,加大交流力度,如在人事上将优先录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提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理念培训,为他们以后到大医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等。

此外,对于医学生到基层就业,还要发挥家庭的正面引导作用。中国人重视家庭观念,在目前的中国家庭里,祖父母、父母一般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就业观念和意见对子女的就业往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家长们能够从国家大局及中国国情出发,教育、引导子女到基层建功立业、锻炼自己;同时,政府、社会也要做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能够为子女到基层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

2.4 个人

医学毕业生个人也要不断加强对自己的就业观的教育。就业观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一些医学生对就业抱过高的期望,普遍存在追求高薪,追求舒适追求名气,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不愿意到农村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就业,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医学生如果不能摆脱“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仍以“精英”的观念去就业,是不能很好就业的。这就要求医学毕业生要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合理降低就业层次,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实践证明,基层是医学生锻炼成长、健康成才的沃土,是医学生实践才华和抱负的广阔天地,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培养人才、锻炼人才、造就人才。到基层工作既服务了国家建设,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在基层就业的医学生也要及时与当地政府和毕业学校保持联系,定期汇报在基层的工作情况,当地政府和毕业学校应作出相应的指导,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新时期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需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中国的国情,牢牢把握住时代脉搏,政府、社会、医院、高校、家庭、个人各方面齐心协力,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新时期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对于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紧密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基本国情,需要政府、社会、医院、高校、家庭、个人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论文 篇8

一、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 就业人数上升, 就业率日趋下降。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 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总的看来, 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正呈逐年下降趋势。

2. 走向考研之路。

据了解, 考研已经成为很多医学生的选择。考研、出国留学也已经被医学院校学生们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二、影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因素。

目前, 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 用人指标有限。此外, 户口档案管理限制多、用人需求不足、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公平现象、部分地区缺乏人才吸引力、某些领域发展缓慢等都给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制造了很多障碍。

2. 用人单位因素。

从今年用人单位的要求来看, 我们发现纯粹的医学人才已经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用人单位普遍希望我们在学生培养方面更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注重学生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毕业生上岗就能进入工作状态, 独立操作, 独当一面。

3. 毕业生因素。

从今年的毕业生流向来看, 仍有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 就业期望过高, 贪恋大城市、大医院, 不愿回乡就业, 更不愿选择西部、基层或其他边远地区就业, 缺乏奉献精神。其中大部分希望去大中城市的大医院, 还有的毕业生则会选择考研, 为今后找工作打下更好、更坚实的基础,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想要出国留学, 继续深造。

4. 学校因素。

部分医学院校具有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质量不突出、专业知名度不够、专业需求量有限、就业指导不力、就业服务不全面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都制约着毕业生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还有的高校负责就业的部门信息化程度低, 无法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进行快速的“双向选择”创造条件, 导致学生就业渠道不畅通, 造成了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

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法探索与实践

1. 领导重视, 老师齐心, 打好基础。

成立由学院领导成员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实施“一把手”工程, 多次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 共同分析就业形势;召开就业工作调研会, 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和需求, 帮助协调解决考研就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召开考研工作专题研讨会, 制定出台学院提高就业率和考研率的工作目标与具体措施。动员学院教职工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 形成全员化促就业的氛围。平时要求每位老师把教书育人与保障学生走向社会顺利就业结合起来, 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加强与校学工处、研究生学院等职能部门的联系, 及时了解有关考研就业信息;积极与需求我们毕业生的医院等招聘单位联系, 为毕业生寻求多方面的就业途径。

2. 加强就业政策教育及就业指导。

注重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注重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创业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如新生入学开始, 介绍学科专业的新动向, 明确提出学习要求, 帮助新生树立志向, 确立目标, 及早为考研就业做准备, 并且充分介绍历届学生就业情况、考研情况, 帮助其树立信心和决心。每年3月份开始对实习下点前学生开设辅导讲座, 讲解就业形势、就业准备、就业技巧、就业心理调适等。组织学院多位老师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 做好就业问题咨询, 使学生达到“三清”, 即政策清、程序要求清、自身实力清。要求毕业班辅导员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 了解掌握毕业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理好就业与正常的学业关系。严格请销假制度, 加大检查和处理的力度, 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此外, 注重毕业生的心理咨询, 经常与他们谈思想、谈就业、谈发展, 以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就业。注重结合本院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案, 通过各类活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强化面试技巧与形象礼仪教育, 并不断加强与医院的联系, 积极推荐毕业生。充分发掘校友资源, 坚持“走出去, 请进来”的策略, 成立就业相关社团, 积极创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注重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创业教育。利用讲座、网络等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教育、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等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提高毕业生的思想觉悟, 牢固专业思想, 增强职业道德,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

3. 切实有效地做好就业帮扶。

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三个重点高峰阶段, 即校内就业高峰 (每年11~12月) 、研究生考试结果公布以后 (每年2~3月) 及毕业前 (每年5~6月) 三个就业时段;在就业工作中实施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方案, 动员优秀毕业生帮扶、带动就业困难的学生, 抓好这“两头”, 形成主动、积极的就业氛围。利用实习生回校参加招聘会, 老师去实习基地检查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求职简历分类指导、模拟面试、注重应聘成功的细节性要素培训, 提高毕业生求职的成功率。

4. 严格程序, 把好鉴定、推荐关。

严格和规范毕业生鉴定程序, 保证鉴定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对毕业生的鉴定, 做到对其在校五年间德、智、体三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如实评价, 实事求是地反映毕业生的情况, 为用人单位负好责、把好关。对学生自己准备的推荐表及其他应聘材料一一审查, 严把材料真实关。严格履行毁约更换协议书手续, 提醒同学要慎重, 讲诚信。

5. 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就业信息管理, 杜绝暗箱操作。

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飞信、QQ群等工具, 做到学生负责人对就业指导工作小组负责, 建立和更新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QQ群、毕业生各班负责人QQ群、各班同学QQ群等, 要求各班负责人每天上网报到一次, 真正实现网络化办公, 保证毕业生信息畅通无阻。主动收集信息, 及时将就业信息收集到我院网页上开辟的就业专栏, 安排已推免的研究生为招聘信息专职收集审核发布员, 通过市场调研、电话联络、网络查询等方式, 积极收集就业需求信息, 并通过学校就业网、宣传橱窗、海报、就业专职人员等途径及时将信息发布到毕业生中去, 确保每周收集发布五十条以上有效招聘信息。

6. 完善“实习带动就业”工作模式。

针对在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特点和麻醉学人才就业形势, 在各实习基地组织召开多次毕业生会议和讲座, 注重结合专业特点改变常规就业思维,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实际情况, 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合理择业。多角度切入社会, 并建立有效的就业反馈机制,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实习带教老师、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的传递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一种是先进行实习, 通过学生的优异表现取得用人单位认可, 从而赢得就业机会;另一种是通过教学、实习医院的影响和介绍促进学生就业, 在临近毕业时, 实习医院 (国内的知名三甲医院) 都会向国内同行推荐应届毕业生, 很大部分的毕业生通过他们的推荐实现了就业。还通过巡回教学检查向学生宣讲就业政策, 推荐学生。

总之, 医学院校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着眼点, 以就业率和考研率为着力点, 以“内养”和“外联”为根本途径, 达到就业工作“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 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突破。

摘要:本文通过对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以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就业工作为例, 探索针对新形势下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林雄喜.用科学发展观探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4) 119-122.

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论文 篇9

一、识读基层意识及基层意识教育内涵

1、基层意识教育内涵

基层是指各行各业中最低的、基础的组织或部门,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线单位”, 包含从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 到非公有制组织、中小企业、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的广阔空间。基层意识即知识分子自觉地走与生产实践、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的自觉反映。基层意识教育就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以及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

2、基层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校认为基层意识教育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基层认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 了解社会需要, 充分认识基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是基层成才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 立足基层, 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成长道路;三是适应基层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基层意识教育主要内容为: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基层, 培养大学生培养基层意识;增强大学生实践观念、群众观念、服从观念、劳动观念, 增强大学生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面向基层, 为基层服务的思想, 自觉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基层意识教育是我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必然选择

1、基层意识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必需加快基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基层要发展, 必须需要大量人才, 基层蕴藏着巨多就业创业机会, 有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基层”这一概念对大学生并不陌生, 但大学生对基层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十分注意, 加之传统就业观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观念更难以形成, 基层就业难以实现, 因此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是非常必要的。

2、基层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正确成长的内在需要

基层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健康成长。基层是毕业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现阶段国情、磨炼意志、砥砺品格、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的最好课堂。江泽民同志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 这就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 与实践相结合, 与工农相结合。当代大学生要就业与创业, 要发展与成才就必须到生产第一线, 到基层去, 扎根于工农群众之中,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基层意识教育是我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需要

我校是坚持以地矿类学科为特色, 以工、农学科为优势, 理、文、管、经、教、医、法等其它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型院校, 所倚重和服务的是石油、农业、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等四大行业, 其所特有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工作条件, 都需要有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毕业生。我校办学思想赋予了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的重任。

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与创业, 一是靠国家政策引导, 当前国家和各地也相继相应出台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与创业制度与政策,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通道基本打通。二靠学校教育引导, 这是高校要做的工作。首先应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其二是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 增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意识、基层发展成才意识。基层意识教育就是要给大学生讲透这样的道理:基层空间广阔, 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试验场;基层事业无疆, 是大学生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基层大为作为, 是大学生成就伟业的沃土, 基层就业创业, 建功立业, 是有志青年奋斗成才的必由之路。

三、统一思想、确定目标、创新途径、全面开展基层意识教育

1、统一思想, 确定目标

我校开展基层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献身事业”特色人才的培养为主线, 以树立面向基层, 为基层服务的思想, 培养实践观念、群众观念、劳动观念与奉献精神、服从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为主要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基层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全面开展与推进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 培养能够“下得去、干得好, 留得住”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社会人才。坚持和贯彻这一指导思想, 我们牢牢把握“核心、重点、基础、目标”四方面的要素与内容, 并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使之相互联系, 共同推进。核心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观念、群众观念、劳动观念与奉献精神、服从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主要内容基层意识;重点是基层意识教育在过程上落实“四进”, 即进“理念”、“计划”、“环节”、“头脑”;基础是紧紧依托学校成熟的德育体系, 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目标是培养“下得去、干得好, 留得住”特色人才。

2、加强教育与引导, 唱响基层意识教育主旋律

我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舆论宣传等途径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艰苦奋斗, 刻苦学习”之风、“立足行业, 立志成才”之风、“勇于奉献、基层就业”之风, “扎根基层、献身事业”之风, 为学生基层意识的形成、升华、固化营造良好教育氛围。一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 从而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面向基层、投身基层实践的自觉性;二是坚持开展“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献身事业”为主线的主题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意志品质;三是坚持舆论导向, 通过网络、校报、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多途径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思想教育, 宣传基层就业先进典型, 宣传国家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 指明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渠道和途径, 增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识, 激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和使命感;四是开展就业形势报告, 分析就业形势, 介绍基层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 加强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奉献精神教育,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去、到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3、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奠定基层意识教育的思想基础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是我校开展基层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我们坚持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一是做好入口教育, 在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 我们重点解决两个问题:着力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只有认同了所学专业, 才能主动的去学习, 创造的去学习;着力解决学生对未来就业方向的正确把握, 对学生讲清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和毕业后的大致去向, 使之早有思想准备。二是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 引导毕业生树立“学一行, 爱一行”的职业意识。三是做好出口关教育, 加强毕业生教育, 引导毕业生“爱一行, 干一行”, 培养“立足行业、立足专业、立足岗位、扎根基层、成就事业”的职业发展意识。

4、强化社会实践, 培养基层工作能力

我们通过加强社会实践强化基层意识教育, 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一是改革教学模式, 突出实践教育, 我校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 实施学程分段, 专业分流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行“三通一特”, 即成立一年级教学工作部, 公共课全校打通, 基础课按学科大门类打通, 专业基础课按专业类群打通, 专业课开出特色;建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和社会实践等“四元结构”的实践教育体系, 加强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 力求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与技能为目的, 增强学生在应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为毕业生基层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 坚持长期性、多样性、分类指导的原则, 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 从事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广泛地社会实践, 让学生深入实际, 深入社会, 服务社会, 培养大学生基层工作能力。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服务毕业生基层就业

1、建立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我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的领导。把加强基层意识教育,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来抓, 把基层就业率纳入院 (系) 就业工作的考核体系。

2、落实基层就业项目, 服务毕业生基层就业

我们抓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基层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 本着思想工作做透、组织工作做细、服务工作做实的原则, 做好宣传动员、选拔推荐、资助服务工作, 引导和服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在毕业签约前, 全面介绍基层岗位情况, 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让毕业生去的明白。在毕业生基层服务期内, 有计划地深入毕业生工作单位进行调研慰问、对口支援, 让毕业生工作安心。在毕业生服务期满后, 仍然为毕业生提供周到的再就业服务, 让毕业生感受到学校关爱、社会关怀。

3、建立基层就业基地, 拓宽基层就业渠道

为引导与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与创业,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基层就业基地。一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农科类毕业生就业基地;二是在鄂西北贫困地区建立资教生就业基地, 引导师范生到此就业;三积极探索毕业生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共建模式, 为毕业生进基层、艰苦行业就业搭建良好平台。我校石油工程等学院与石油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广泛合作, 开创了石油工程主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共建典型模式, 同学们通实习增强了对石油行业、石油企业的认识, 为其进石油行业、石油企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层。目前, 我校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适销对路、供不应求。动物科学学院、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也与农牧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毕业生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联建模式, 毕业生在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期间就找到了基层意向就业单位。

摘要:开展基层意识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人才的需要, 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引导与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与创业,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基层意识教育, 引导毕业生树立基层就业创业、基层发展成才意识。

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论文 篇10

金融危机激化劳动力市场原有的结构性矛盾,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政府已采取多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但是,仅仅依靠经济政策的杠杆效应将毕业生“撬”到基层,其效应是暂时的,只有通过长效机制加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注与保障,才能有效地防范毕业生“返城潮”的出现。

一、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在北京、上海、石家庄、西安、广州五个城市共发放问卷1210份,调查对象为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1206份,有效回收率为99.7%。问卷采取封闭式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模式,重点了解毕业生对下基层工作的态度。其中,男性有590人,占全体的48.9%,女性有616人,占全体的51.1%。回答问卷的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872人,硕士毕业生253人,博士毕业生81人,分别占全体的72.3%、21.0%和6.7%。

(一)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明显提高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表示,今年找工作要比预期困难,他们已经降低了自己的求职预期,不再过分要求专业对口、高薪高待遇,会选择去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基层参加工作。与往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关注未来发展和薪酬待遇的现象有所不同,今年近70%的大学毕业生首先想先找到工作。

从具体数据来看,有622名本科毕业生、139名硕士毕业生和35名博士毕业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工作,分别占此次参与调查的各学历样本的71.3%、54.9%和43.2%,占总体样本的66.0%;有25.2%的毕业生表示坚决不下基层。而且,学历越高的毕业生,愿意下基层的比例越低,对于下基层的热情越低。

(二)基层就业提高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为二次就业增加砝码(61.3%)”,其次是“今年大城市就业压力太大(52.6%)”,第三是“国家代偿学费和贷款(44.4%)”,第四是“考研深造可以加分(31.7%)”。因为“支援国家基层建设”和“基层更利于成长成才”而愿意下基层工作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1.9%和22.3%。这说明,今年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意愿。

(三)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主要顾虑

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原因主要是“职业发展空间有限(77.1%)”、“收入和待遇低(68.9%)”以及“缺少挑战性的工作(53.4%)”。深入访谈发现,毕业生还有其它方面的顾虑,比如一部分硕博毕业生已经在大城市结婚安家,他们下基层就业需要考虑举家迁移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生活多年,积累了很多有助于自己将来发展的人脉资源,到基层工作难免“水土不服”,而且毕业生的家长大多不支持;某些毕业生的专业在基层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并且多数本科毕业生有较强烈的考研意愿,基层满足不了他们的成长要求等等。

(四)大学生愿意在基层工作的年限

只有11.5%的人选择“在基层工作10年以上”,有24.1%的人选择“在基层工作5—10年”,有64.4%的人选择“在基层工作5年以下”。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表示“刚毕业到基层锻炼一年半载是能够接受的”,再长时间的话他们会有顾虑,对他们而言“下基层”只是金融危机期间的临时避风港,不可能是职业归宿。

为了佐证上述调查结果,本文对北京某重点大学支援西部、下基层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2005年以来北京某重点大学有300多名毕业生到北京基层以及西部地区接受锻炼,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二次择业或继续深造,真正扎根基层工作的是少数。

二、对当前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几点认识

从此次调研的结果看,2009年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但这种意愿变化并非是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取向发生变化,而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激化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原有的结构性矛盾。

(一)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是高学历人才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愈演愈烈

表面上,高校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近年高校就业率明显下滑),但实际上是因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有些专业在某些地区严重短缺,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则明显过剩。究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高等学历人才供给过剩、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只好考硕士,硕士找不到工作只好考博士,硕士、博士毕业就失业”的现象令人担忧。研究生学历教育在一段时期能够起到就业“缓冲器”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发挥“缓冲器”的作用,高校纷纷采取“入口宽、出口也宽”的教育模式,近年来高等学历发放数量和质量出现了极大反差,令大中型城市高学历人才供给过剩的矛盾不断加剧。

第二,以就业规模决定专业设置的模式弊大于利。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大多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前年就业比例决定今年本专业招生规模。这种方式曾经对学科建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也导致综合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倾向热门专业,地方高校冷门专业减招甚至停办。如今高学历人才趋同现象日趋严重,就业竞争压力巨大。事实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难以预测,冷门专业或热门专业的冷方向可能在未来某一时点成为社会最急需的专业,但到时这类人才就会缺乏。另外,热门专业过度发展,冷门专业遭到排挤,也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进行深度调整使社会吸纳高学历人才的能力减弱

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实体经济的同时,我国已进入深度调整经济结构的攻坚阶段,需要的是现有人才素质的大范围提高而不是人力资本低水平的数量型扩张。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依靠简单加工制造环节来实现产量的扩张,创新能力较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由此导致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知识密集型就业岗位供给严重不足,无法为高学历人才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导致高学历人才闲置率逐年攀高。根本而言,这些问题体现了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互相不匹配,反映了我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光靠一时的政策无法根治,需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着力疏通、因势利导。

(三)政府引导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已有政策缺乏长效机制

从长期的人才发展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经变成普通的社会建设者,下基层工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平衡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向基层流动是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规模增加后的必然趋势,是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成熟表现。本着尊重人力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工作,不但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选择。

而已有政策措施更多地着眼于缓解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对于能否在促进人力资源更好配置、切实带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大学毕业生获得良好职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成效,还有待实践检验。目前,各种鼓励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升学和晋升机会奖励、奖学金和各种补贴等物质奖励,而且以短期政策居多,鲜有涉及5年以上中长期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调研发现,下基层所获补贴和奖励难以补偿离开大城市就业、生活的机会成本,而且过了相应限期毕业生需要高校和政府兑现考研、考公务员的优惠承诺,两三年内大规模的毕业生“返城潮”必然会加大未来就业压力。

可见,积极引导毕业生下基层,不应该仅仅依赖短期的物质诱导,也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短期措施,而应作为一项关乎我国未来20年人才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

(四)将学历视为衡量人才有用与否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岗位与能力的匹配

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相当一部分下基层的毕业生把在基层就业仅仅作为“跳板”、临时“过渡”,这种认识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适应,与国家就业鼓励政策的初衷不符。可能会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基层难以发挥积极作用,不仅不利于基层的发展,也会影响毕业生自身的发展。

调研发现,部分基层政府根本不知该如何安置“空降”的高学历人才,如果直接安排到领导岗位可能因脱离实际而无法开展工作,如果不安排领导岗位既对不起高学历的名头又留不住人。所以,动员、鼓励大学生下基层首要考虑的不应是提高多少就业率,而是基层如何使用这批高素质人才,这批人才如何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基层需求与高学历人才供给之间的匹配,不是简单的数量和类型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磨合。

(五)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认识不够深刻

就业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不仅是第一份工作而且也是第一次和社会进行全面接触的机会,所以心理上的美好憧憬和对职位的过高期望在所难免。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只有满足衣食温饱层次的较低需求后,才会有更高的职业追求和奉献精神。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较高学历,但从社会适应性和财富积累水平来看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政府和社会要容忍、体谅和关爱他们。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内心而言不愿下基层,只是迫于就业形势或政府鼓励政策引导才到地方去,因此不能以是否志愿下基层作为评断道德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和物质激励、升学与晋升奖励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并不一定有利于引导社会对高学历认知观念的转变,不利于培养大学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性认知和诚信意识。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建议

国家决策部门应当从我国长远人才发展和基层建设的角度制定系统规划和宏观政策。基层用人单位应制定并执行能够吸引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优惠政策与长效机制,创造更加合理的制度环境,进一步解决编制、经费以及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一)建议由国务院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协调机构,对自愿长期扎根基层的有志青年实行参公管理,即按照地方公务员标准进行管理

进一步完善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根据新的情况,以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后的实际需要,制定新的实施细则。如对于自愿扎根基层工作的有志青年在工作一定年限(如10年及以上,拖长年限)后实行“参公管理”,即按照地方公务员标准进行管理,包括长期保障制度、对各种支边活动的长效考核机制等,切实体现、保障基层和大学生的真实意愿与现实利益。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基层工作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务员考试热的现状。另外,我国自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当员工连续两次与企业签订固定劳动期限合同或员工在企业工作满10年后,即可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所以,如果能够在基层实行“工作10年以上参公管理”的措施,既符合《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也有利于维持较为稳定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在基层建立、完善对大学毕业生的管理制度

绝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阅历比较浅,“投奔”基层后,融入新工作和新环境需要较长时间,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需要持续地进行思想疏导、技能培训, 需要不断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并积极促进他们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对各级政府而言,更为迫切的是,需要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切实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在基层创业、发挥真才实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论文 篇11

1 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状况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医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 满足了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却带来了新问题。由于医学的专业性很强, 决定了其就业面相对狭窄, 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医疗卫生行业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以关、停、并、转、减员增效为核心的深化改革, 对医学毕业生就业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医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总体来看还严重不足, 但医学毕业生普遍首选进入中心城市的大医院工作, 但大城市的医疗机构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 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 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 用人指标有限, 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 招聘毕业生基本上以提高质量为目的, 提高招聘门槛是这些医疗机构的普遍用人取向。近几年, 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呈上升趋势, 本科生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 专科生明显下降。与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毕业生有很强烈的需求, 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 很多学生不愿意去, 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民营医院大多采取人才租赁形式, 为办出特色, 尽快显出效益, 愿意聘用大批离退休专家或向大医院租借, 对培养分配来的大学生不感兴趣。受体制的限制, 一些毕业生也对民营医院持观望态度, 导致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考研热短期内仍持续升温。随着人们对高学历人才越来越看重, 以及医疗单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 近两年毕业生在择业意向的选择上, 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考研人数大幅度上升。考研似乎已经成为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最佳选择之一, 学生们普遍认为这个行业本科学历很难立足, 期望通过考研提高身价, 同时也避过就业高峰。就业时很多医疗单位对专业的限制使得本科毕业生不得不根据市场需求改变自己的专业领域, 重新选择主攻方向, 从而加入考研大军。由于报名人数持续增多, 考研录取率逐渐下降, 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落榜, 越来越多的学生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 加入了二次考研大军。

2 医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医学毕业生自身在择业观念上存在误区。就业观是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 是人们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尽管医学毕业生祟尚自我价值的实现, 积极投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行列之中, 勇于推销自己, 但也应该看到他们在就业观念上还存在某些误区。如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淡漠社会责任;过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 忽视远大理想;过分强调择业结果的实现, 淡漠道德观念的培养;过多考虑竞争手段, 忽视完善人格的内情。医学毕业生在择业中, 对工作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相对集中, 来自城市的学生不愿意离开城市, 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又不愿回家乡, 北方学生不愿意离开家乡到南方就业等。一项校内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显示, 在一项调查问卷中 (你理想的就业意向是) , 38.5%的被调查者选择大城市的名牌医院, 42.2%的学生选择一般中小城市的医院, 只有3%的学生选择基层农村医疗行业。

医学毕业生就业与临床实习冲突较大。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而临床实习是培养临床医师过程的关键阶段, 医学毕业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临床实践培训, 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可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强化专业技能, 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专业素质。因此, 无论是本科或高职专科, 最后一年均在教学医院进行生产实习。而几乎与此同时, 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全面启动。一方面生产实习是学生身份转变为准医生、准护士、准技师的必须环节;另一方面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所有学生追求的目标, 也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大事。因此, 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就业时间普遍提前的今天,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甚至有陷入恶性循环的可能。

医学毕业生已把考研作为就业的最佳途径。目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仍很突出。大多用人单位要求高学历毕业生, 有的直接打出了“本科生免谈, 最低研究生”的录用招牌。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由于对外联系少、信息不灵通,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把考研作为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更有部分学生把考研当作唯一的就业途径, 放弃了实习, 丢失了就业机会。

部分医学毕业生对双向选择就业缺乏正确认识。就业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有些学生一直被封闭在校园里, 与社会接触较少, 而“双向选择”要求学生主动接触社会, 到用人单位自我推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才之间、就业岗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生的个人素质, 将直接影响其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医学毕业生已注意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 也有毕业生忽视了“双向选择”过程中自身因素的作用, 过分夸大了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医学毕业生普遍认同的就业渠道和意向单一。目前, 绝大多数本科医学毕业生就业首选医疗单位的本专业相关岗位, 对于非医疗单位、非本专业岗位则不容易接受。尽管工作难找或有其它就业机会, 但医学毕业生大多数不愿意放弃医疗岗位。

一些市、县医疗卫生单位需要通过参加本地事业单位考试招录毕业生, 有些地区对于报考条件作出限制, 非本地生源毕业生不准报考, 而且报考时间基本在毕业之后, 这极大限制了医学毕业生就业。

3 对策

不断完善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时间性和群体性特点, 加之基本上属于初次就业, 因此建立以政府为指导, 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 其主要标志就是服务体系、竞争体制、调控体制、监督管理体制的健全。鼓励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想, 同时为了保证医学毕业生这一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关部门应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为医学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积极引导医学毕业生理性就业。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 医学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 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降低就业层次, 拓宽就业地域, 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 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去施展才华。要拓展就业领域, 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 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 如保健、康复、美容、医药、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临终关怀、养老院等。要敢于从事相关职业, 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人才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律师;要敢于到那些新办的外资或私营医院去。目前, 国家非常重视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今后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将发生变化, 城市重点补充社区, 农村重点补充乡镇, 整个就业重心将下移。因此,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正确调适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一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心理辅导是增强竞争力, 提高医学毕业生自身素质进而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医学毕业生要明确社会对自身的期望和要求, 并且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充实、完善及提高自己, 同时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社会举办的各项实践、辅导活动, 以正确指引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及时进行心理咨询, 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 疏导不良情绪, 调整就业心态, 提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加强自信心的培养。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作为资本, 以雄厚的实力作为后盾。医学毕业生一方面要内外兼修,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 另一方面, 要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机会也是非常多的, 比如可以面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和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 面向小城镇卫生医疗机构就业, 面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业, 面向医疗保障部门就业, 面向基础医学研究和相关医学领域就业, 创业代替就业等。

注重培养医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医学毕业生是每个医学院校主要的奋斗目标, 一名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应该在工作能力、基本能力和求职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医学毕业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医学职业素养以及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医学院校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医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其它能力的培养, 要同时为学生提高求职的最基本能力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江凌凌, 童燕, 刘晓鲁.新形势下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 2007, 9 (4) :108-109.

[2]翟理祥.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4:112-113.

[3]谢杏利, 黄中岩.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探讨[J].职业圈, 2007, 20:184-185.

[4]岩磊, 王爽.对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27 (5) :102-102.

上一篇:保障法制下一篇:眼科医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