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2024-09-16

医学专科毕业论文(精选12篇)

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篇1

2009年1月中旬, 我校就业指导中心成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小组, 该小组在我省珠三角地区, 粤西、粤东部分地区对我校2006年以来的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此次跟踪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找出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调整我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学生就业率, 以增强学校生命力。调查小组以问卷调查为主, 辅以集中调查、分散调查等调查方式, 如实进行调研。

1 调查对象与内容

1.1 调查对象

以2006年以后毕业生为主, 分别对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等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

1.2 调查内容

(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和医德医风的评价; (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 (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 (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专业理论水平的评价; (6) 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7)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意见和建议; (8) 毕业生就业后更重视的素质和能力; (9) 毕业生对我校就业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10) 毕业生结合工作实际, 对教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情况

调查小组对近300个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83份, 有效回收率为27.67%, 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比较认可, 无论各项细分指标, 还是总体指标, 绝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认为我校毕业生表现良好 (8~9分) , 毕业生工作岗位专业对口率较高, 达90%以上。其中, 95%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高, 医德医风好;近9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工作态度端正、爱岗敬业, 有团队协作能力;8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岗位技能和临床操作能力强, 服务意识好, 但创新能力一般, 也有个别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交际能力不足;70%以上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评价为合格 (6~7分) ;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 有一定专业基础;个别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外语水平偏差, 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

2.2 走访调查情况

调查小组还走访了5家用人单位, 邀请10家用人单位到我校, 以咨询、座谈等形式进行调查, 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予以充分肯定, 特别是对我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素养, 以及一般工作技能和素质都给予了较高评价。从调查情况来看,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政治素质高, 医德医风好, 业务能力强, 不但能“下得去, 用得上”, 还“留得住”, 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 勤学好问, 上进心强, 一般都是一线岗位的业务骨干, 但尚存在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综合协调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专业知识面较窄、创新能力有限等方面。用人单位强调, 随着就业竞争不断加剧, 用人单位不仅注重毕业生的实际业务能力, 更重视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不仅重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 更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希望学校能拓宽学生知识面, 加强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强化仿真临床实训、模拟场景实训, 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意识等, 使毕业生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而且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

注:10分为优秀, 8~9分为良好, 6~7分为合格, 6分以下为差

2.3 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交流情况来看, 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 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 应用能力与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校应加强“三基”教学, 增强毕业生心理健康素质, 强化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2) 毕业时掌握的就业信息不多, 且不及时。 (3) 缺乏更深入的临床学习, 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 (4) 与病人沟通不够细心, 贴心服务有所欠缺。 (5) 临床应变能力不足。 (6) 缺乏职业规划。

3 对策及建议

3.1 要以全局观念认识就业工作

学生就业工作只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重视远远不够, 各部门、院系应以全局观念认识毕业生就业工作,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 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加强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宣传和就业跟踪服务,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3.2 重视实践教学,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学校要积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使学生在医疗卫生环境中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3.3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临床实习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同时实习能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联系起来, 有利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全面考察, 实现双方的相互选择。

3.4 加强学生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培养,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会学生做人, 使其认识到在工作中服务意识好、工作认真的毕业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5 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与合作

调查显示, 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主动与其联系是一个双赢、互惠互利的举措, 并愿意与我校签订合作协议, 希望以后加强联系, 互递信息。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 邀请成功人士来我校作报告, 使学生了解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标准等, 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开设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邀请用人单位专家到我校兼职授课, 借助校外人力资源, 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 帮助毕业生学习与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与合作, 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丰富教育内容,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3.6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工程, 必须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中。首先, 要不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专业调整既要着眼于学校的办学条件, 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 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相结合,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着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学生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 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课程教学, 使学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3.7 精心组织各种活动, 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 又有赖于其自身具备的内外修养。事实表明, 各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 融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于活动中;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优势, 力求做到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从中受益。

3.8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毕业生走上社会后, 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除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外, 还要培养其学习能力, 使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蒉

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篇2

我叫,是河南省漯河市漯河医专的专科毕业生,毕业在即,收获在望,希望有机会能在贵院工作学习。

当选择了医学院校,选择了医疗行业,立志救死扶伤的信念便铭于我心。我从入学起就抓紧每一天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基本功的锻炼。在校理论学习期间,我深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实习期间,我时刻铭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导,收益良多,掌握了临床基本操作,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同时,我深刻体会到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学习了沟通技巧,提高病人满意度和工作效率。我的实习学习也得到了病友的肯定和多位老师的好评。这是我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我所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相信这些工作经验将是我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宝贵财富。

虽然目前我只有专科学历,似乎竞争力较差。但是我坚信,不管学历有多大的差别,在工作中我们都是从零开始,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乐观豁达的性格,强烈的团体协作意识才是作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人员必需的条件,也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我期盼在今后能跟各位前辈和同事们一起,不懈付出,为贵院做出我力所能及的一份贡献!成绩都属于过去,未来更需努力。展望未来,如有幸能在贵院工作,我将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用出色的工作成绩来证明:您选择了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此时此刻,摆在您面前的是薄薄几张纸,对我而言,则是一个学子十多年来苦读的艰辛和收获,也是一个学子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希望。

最后,感谢您审阅我的材料。祝贵院事业蒸蒸日上,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期盼您的佳音!

此致

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 篇3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06-03

医学专科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和一般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医学专科毕业生社会信任度较低,就业准入门槛较高,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就业的可选余地相对较小,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起点决定终点,从踏进专科学校的那一刻起,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前途总是灰暗的。[1]为了准确把握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提高医学专科生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教学的效果,舒缓学生求知择业方面的不良情绪,提振学生专业学习信心,课题组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湖北一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医护方向)专科层次大二、大三的学生,发放自制《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向大二学生发放600份,大三学生发放4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6份,回收率为90.6%。

本次调查基本按照专业人数的比例发放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前,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目的、填写方法进行了说明,以打消学生的顾虑,控制其他干扰因素。部分没有按照要求填写或填写态度不够端正的问卷,被视为无效问卷,不列入统计范围。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定位调查

表1显示,选择地级市以上作为就业地的学生占比75.3%,选择乡镇的仅占4.9%;在医院级别上,选择在二甲以上医院工作的占比81.2%,但据我校就业部门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地市级以上城市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不招收医疗类专科生,三级甲等医院不招收护理类专科生,二级甲等医院招收数量有限的护理专科生,大多数医专生就业地的选择过高。对医院性质的选择,70.5%的学生选择公立医院,这表明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传统,认为公立医院最可靠,但是公立医院受人事制度的限制,进人条件对学历有硬性要求。民营医院与个体医院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学生不愿意前往,造成不必要的供求矛盾。在薪酬待遇方面,根据我校对医学专科毕业生工资情况的调查,医学专科生试用期工资在1000元左右,转正后工资在2000元左右,奖金数额随效益而定,而学生选择的可接受底薪,3000元以上的占到62.6%,这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以上调查说明,医学专科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医学专科生较大的就业心理失落。

(二)就业形势的判断与应对

表2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就业压力,40%的学生专业思想发生动摇,25.4%的学生选择放弃专业;约37%的学生不知所措,处于迷茫状态。此项调查说明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且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心理会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及就业观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三)不同专业就业压力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临床(西医)专业和中医专业超过70%的学生对就业持不乐观态度,比例最高,说明此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最大,应予以重点关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经过深入访谈,得知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临床、中医专业学生觉得自己基础差,学制短,难以胜任医生岗位;专科文凭低,缺乏竞争力,而临床医疗从业要求高,稍微好点的医院进不去,与自己的就业目标相差太大;乡镇、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条件和待遇较差,进修培训的机会少,因而产生悲观情绪。

(四)就业依赖性

表4显示,学生就业依赖心理较强,近一半的学生有依赖家长或其他社会关系找工作的心理倾向,虽然有21.3%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但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时,有不少学生反映,自己没有关系可以利用,如此选择是无奈之举,流露出较强烈的抱怨情绪。这说明就业依赖导致了就业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而且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冲击很大。表4显示,29.2%的学生想求助于学校。表5显示,只有13.3%的学生把老师作为求助对象。访谈得到的解释是目前师生关系冷淡,平时缺乏沟通,怕贸然张口会遭到拒绝。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普通教师平时不太关心学生的就业心理,很少给学生此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就业心理教育中的作用还需加强。

(五)就业准备

表6显示,医学专科生对职业、学业规划的作用认识模糊,只有不足20%的学生认为很有用。没有规划,就会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就业信心不足。表6还显示,学生对就业心理健康缺乏重视,没有认识到通过心理调节来解决因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

6.就业心理教学情况

此表反映出只有10%多一点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心理方面获得了帮助,这说明该课程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过于功利化,倾向于求知的技术层面,缺少就业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二是就业指导教师缺少就业心理指导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缺少对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不能有效指导。

三、讨论

(一)坚持进行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教育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医学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性人才。从国家统计年报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城乡卫生医疗配置差距较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乡镇、农村基层需要大量的医学专科生施展才华。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的扶持政策不断向基层医疗倾斜,基层医务工作者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职业收入。因此,医学专科生也不必为待遇担忧。学校要及时、主动地帮助学生了解医学专科生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就业,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二)编制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

目前的就业指导教材,较少涉及学生的就业心理。有专家指出,要开发以学生职业心理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内源性职业素质为主导的教材。[2]医学专科学校应组织一线就业指导教师和就业专职工作人员,归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类型、疏导方法等,然后结合具体专业,编写适用于医学专科生的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便于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教育。

(三)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的就业心理培训

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师多由公共课教师和学工人员、辅导员担任,他们绝大多数既无医学背景,也没有心理教育经验。学校应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就业指导专家定期培训,传授就业心理辅导的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案例现场指导。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四)健全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医学专科生从入学开始,就要被纳入包含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前教育等内容的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共担就业心理教育职责,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利用校报、校园网、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介绍实用、简便的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障碍,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系统的指导、帮扶。此外,应在学生中建立就业心理信息员制度,以便对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动态管理。

(五)提高医学专科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教师应多采用体验式和反思式教学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并以此为依据对影响自己求职择业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调试。其次,教师应引导医学专科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相联系,摒弃狭隘的、短视的就业心理,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乐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就业心理不断趋于理性和成熟。

(六)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健康服务业将为医学专科学生释放巨大的、高品质的就业空间。但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更多是要靠市场力量的推动,民营或个体的健康服务机构可能成为主力军。医学专科生应改变到公立医院就业的心理。学校要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使学生对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和前景有深刻的了解,树立投身健康服务业的心理。

[ 参 考 文 献 ]

[1] 胡芳.医学生执业心理分析及调试[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141-142.

[2] 程玮,支素华.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调查与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策略 [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4):53-59.

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篇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中明确要求, “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毕业生就业”。本文就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 届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

1 调查研究结果

以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 届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就业情况如下: 本校2015 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87 名, 统计时间截止到9 月底为止, 综合就业人数59, 综合就业率67. 81% , 灵活就业率8% , 实际就业率为59. 81% 。灵活就业主要为通过 “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实际就业率中, 面向三级医院比例为3. 4% , 乡镇、社区医院及以下比例为28. 73% , 未就业率32. 18% 。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 暂缓就业毕业生较多。选择到县以上医院进修一年, 等待助理执业医师考试, 希望拿到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后再到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还有近8% 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其独特的专业特性, 导致其就业渠道相对狭窄; 其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巨大, 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较低, 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了解不足, 进一步加重了其就业困境。

2 应对策略

如何面对越来越沉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 是摆在所有高校, 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面前的严峻挑战, 如何应对压力走出困境, 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首先, 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力度, 扭转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打开面向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渠道。

就全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虽然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对基础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 但从整体水平上考虑医疗机构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 广阔的新型乡镇、社区及边疆地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巨大。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 它们拥有接纳和吸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并构建了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 从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就业指导课开始就为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 强调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医疗理念。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 打破原有班级结构, 以地域和学生自主报名为基础, 设置多个临床见习、实习基地, 使学生的实习医院和自身拟就业的场景靠近, 有利于毕业生就近了解拟就业的医疗机构服务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班级的管理上, 设置专业辅导员作为负责人, 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三年中一直负责学生的学习督促和就业指导, 并将就业指导落实到系部每一位授课教师身上, 在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其次, 帮助毕业生参加并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获得医师执业资格, 合法上岗, 提高用人单位使用医学专科毕业生的积极性。

全面优化课程结构, 提高培育精度, 针对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 提高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学校拟行在毕业生毕业后开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课程, 协助学生考取助理医师及医师资格, 为学生的高质量择业再尽绵力。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 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蓝本, 确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为目标, 组织编写实用型校本教材。组织青年教师亲身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从综合复习和临场应对中总结经验, 将第一手的应考经历融合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学中; 再将辅导教学中总结提炼的历年考点和知识点融汇在常规教学中, 注重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业专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在就业和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再之, 鼓励临床医学学生辅修或者参加特色专业课程培训, 开设儿科、妇幼卫生、急诊急救等专业方向课程学习, 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

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 使我们认识到有特色、有个性的商品会更有市场竞争力。虽然医院对应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专科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但是基层医院在专长型人才方面始终都有相当稳定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方向上, 不仅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疗人才, 还要让培养的学生具有特色, 在自己喜爱的特殊学科上, 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 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 形成自己的专长, 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 从而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把握方面得到加强。

3 结语

综上所述, 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指导思路, 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岗位设置相结合,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 征求基层医疗一线专家意见, 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医疗卫生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原因,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上, 为改善毕业生就业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参考文献

[1]李皓, 肖爱平.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6) :741-743.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自荐信 篇5

您好!万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阅读我的自荐材料。即将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大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心情无比激动,在这人生的转折点,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我叫xxxx,籍贯xxxxxxxx,是xxxx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将于xxxx年6月之际毕业。我相信我有这份潜在的能力去胜任贵校的辅导员岗位,现将我的个人情况作如下简单的介绍:

我是一个耐心细致、有很强责任心,同时又充满活力的学生。沉着稳重、勇于创新是我的工作风格;拥有远大理想,不断超越自己是我前进的动力。

在学习方面,我深知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所以我一直把学习放在首位,四年本科综合测评都是名列班级前茅,之后顺利考取研究生;研究生阶段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综合测评也是全专业第一。通过了省计算机二级考试,省普通话考试。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还曾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朱敬文奖学金”等荣誉称号。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另外我还对阅读非常感兴趣。课余,我经常出没于图书馆,翻阅大量书籍,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在工作方面,在校期间我任职很多,曾担任党支部委员、班级生活委员、校学生会社会实践部部长、校研究生会调研部部长。个人觉得,大学的生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习这一目标,我们要注重各方面的培养,学习之余,工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不仅注重学校里工作能力的培养,我还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并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通过这些锻炼,提高了我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了我与人合作的意识以及学习了很多人际关系的技巧。我深信,所有这些在校期间我获得的锻炼都将是我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一笔财富,也是我今后拼搏的资本。

在生活方面,我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热爱生活,能够用乐观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儿。生活中, 不铺张浪费,注意节约用钱。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定时地规划我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并会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篇6

摘要:文章通过对医学专科院校纸质图书利用率低的现状及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图书利用率的相应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072-02

图书是以综合积累和传播知识为目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传播知识工具。图书有较强的结构系统性、主题独立性、内容稳定性、文体统一性、篇幅灵活性以及出版时间机动性的特点。图书是医学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可以为教学科研和读者提供信息资源、学科领域最新知识和学术动态。

1医学专科图书馆纸质图书现状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学校的专业学科设置有西医临床、护理、中医中药、口腔、药学等专业。所以,图书馆针对这些专业购进了大量的医学书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信息资源。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图书馆为扩大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信息资源获取量,增强医学专科知识的获取力度,购进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图书资源,并在读者中开展了定向服务、导读服务、咨询服务等工作,但纸质图书的利用率并不高。

2纸质图书利用率低的原因

2.1电子网络时代对纸质图书的冲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子出版物的涌现,图书馆馆藏图书由印刷纸质型发展到传统纸质型、电子型、网络型三者并存的格局,电子图书和网络阅读有很多优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检索方便快捷,形式丰富,储存量大,可以超级链接,互动性强。如:手机可以阅读,可以观看,查询方便快捷,这些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利用电脑或手机去阅读。

2.2图书馆对馆藏纸质图书宣传推荐较少

由于学校图书馆长期受到“重藏轻用”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图书馆是情报信息部门,图书是馆藏文献的主体。图书馆每年都会在下半年突击购进大批量新的图书,通过突击编目、典藏,最后被分到各个书库收藏,没有较好地向读者开展新进图书的宣传推荐工作,致使新书无人问津,变成旧书,进而导致图书利用率降低。

2.3读者自身的原因

医学专科学校的读者主要是学生和任课教师及科研人员。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生源质量较低,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再加上学生对学习艰涩难懂的专业课感到吃力,难以消化,没有时间到图书馆借书阅读,即便有时间也是在手机上看一些消遣类的电子图书。这样既节省了去图书馆的借书时间,又能看到娱乐性的网络图书。而作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本是图书馆图书利用率最高的读者群,但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没有闲暇时间来图书馆查找图书资料,导致图书馆纸质图书利用率不高。

3提高图书利用率的相应措施

3.1根据读者需求采购图书

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应该根据学校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设置、学科研究方向、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需求等来确立采购范围。采购前一定要做好采访工作,这就要求采访人员向各个系、教研室、班级发放读者意见调查问卷,积极征求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们的意见和需求;在读者服务过程中,通过对读者的询问、观察和对读者的交流沟通,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兴趣和爱好以及读者对馆藏文献信息的需求趋势;召开读者座谈会,根据读者借阅统计数据,了解读者需求情况和某类图书的流通借阅情况。采访人员还要熟悉本馆的馆藏结构和馆藏文献资源,统计出利用率高、学术价值高、读者喜闻乐见的图书,作为采购重点。在采购图书时还可以邀请专业任课老师和科研人员及学生代表参与。

3.2加强图书宣传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图书馆要加强纸质图书的宣传,在宣传模式上要有创新和突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走到读者中去,开展一些图书情报专题讲座、阅读经典活动月活动、读书征文有奖活动、知识竞赛有奖活动、读书朗诵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校园网,校园宣传栏或展板的形式,定期公布新购进的图书目录,到各个系部向有关教师和科研人员宣传推荐最新出版的具有学术参考价值的图书。

3.3优化图书馆环境,吸引读者到馆阅读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育人的殿堂,所以要注重图书馆内部环境的建设。建筑馆舍要光洁明亮,和谐流畅,馆内要有草地花园、假山盆景、廊檐亭榭、名人雕塑,墙壁挂有发人警醒的名人名言,彰显温馨的人文关怀。书库的地板、门窗洁净,书架整齐,布局合理,图书排列井然有序;馆员态度平易近人,关心读者需要,尊重读者选择,引导读者获取,耐心优质服务。全馆上下营造出开放、宽松、平等的借阅氛围和温馨优雅的阅读环境,使读者到这里借阅,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3.4研究读者心理特点做好服务工作

3.4.1教师读者。医学专科院校的教师读者是读者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本专业、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教师在教学方面要根据学校的教学任务、教学课程、人才培养要求认真备课,积极组织教学;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根据科研课题,去了解研究成果和研究动向,认真开展自己的学科研究。教师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掌握大量的信息,利用大量的图书文献资料。因此,图书馆员就必须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科研课题,搜集、整理、提供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的各种专业书刊和有关网络图书、电子图书的文献信息,主动、及时地送到他们手中,进而来提高图书文献利用率。

3.4.2学生读者。医学专科院校的学生读者是图书馆读者队伍中的主力军,研究他们的阅读心理和需求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把他们吸引到图书馆进行阅读。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阅读有盲目性、随意性的特点,他们不会利用图书馆,也不会使用图书馆书目高级检索工具,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强,到各个书库去,随意翻阅,却找不到自己想看的书籍。为此,馆员要编制各种导读主题目录,如:教学参考书目录,医学基础类目录,社会热点书目录,图书流通量大的目录以及新到流通书库的新书目录等,并耐心向他们介绍这些图书放置的位置和藏书的情况,帮助他们学会利用图书馆,学会高级检索技能。针对学生普遍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对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阅读图书的目的是让课堂所学的医学知识能够得到延伸和扩展,以便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此,图书馆要向学生读者开展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读者正确利用图书文献信息的能力。对到医院实习的学生,图书馆可以向他们增加借阅权限和借阅范围。例如:延长借书期限、增加借书册数、扩大借阅范围,使他们能够在校外实习的同时,也愿意回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对于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图书馆可以向他们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文献检索服务、文献复制服务、定题服务、信息情报调研服务等,使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全面掌握本学科或某一课题研究范围的信息资料。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读者对图书文献信息的需求,提高了图书利用率。

3.5加强馆员的素质修养

图书馆员是联系读者与图书的纽带和桥梁,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对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对读者的沟通能力以及对读者的服务态度,都直接影响着图书的利用率。因此,作为馆员除了具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外,还应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图书馆应该定期向馆员进行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训,使他们更新知识,扩展视野,提高图书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图书馆事业的学科带头人。

参考文献:

[1]鲁素萍.高校图书馆提高纸质外文期刊利用率之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4):136-137.

[2]杨永燕.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利用情况分析及相应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4(9):127-128.

[3]黄荣利.基于阅读资源多元化的读者阅读需求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4):141-144.

[4]连星华.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利用率刍议[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6):84-86.

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篇7

1 研究方法

1.1 方法

随机抽取我校毕业生115名, 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115份, 回收110份, 有效100份, 有效回收率87.0%。其中男性49人, 女性51人;年龄21~26岁。

1.2 工具

(1) 采用自编的人口统计学变量问卷及修订后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量表 (共59个项目) 进行调查研究。量表又分为6个分量表:学习适应 (13个项目) 、自我意识 (13个项目) 、社会交往适应 (9个项目) 、家庭环境适应 (7个项目) 、校内人际关系 (10个项目) 、挫折耐受力 (7个项目) 。采用4点计分法 (完全不符合1分, 基本不符合2分, 基本符合3分, 完全符合4分) , 得分越高代表社会适应能力越差, 中度水平为2.5。在本次测量中, 问卷的α系数为0.783, 具有较高信度。问卷的结构效度用因子间的相关指标分析说明, 各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240~0.567之间, 符合量表法对各个次级因子间中低相关 (0.1~0.6) 的要求。

(2) 根据自编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访谈提纲对3位我校毕业生及1名医务工作者进行实地访谈, 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结果分析

2.1 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的总体特点

运用修订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测得其在以下6方面及总体社会适应的得分与标准差的基本情况 (见表1) 。

表1表明, 研究对象社会交往适应得分最低, 而挫折耐受力得分最高, 其他几方面均处于中间水平, 而总体社会适应得分处于相对正常水平 (2.20) , 表明毕业生总体社会适应良好, 但挫折耐受力弱。

2.2 背景性因素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笔者将不同背景性因素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的均数与标准差进行了统计。背景性因素主要包括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居住地城。详细分析结果见表2。

表2表明, 男生在学习适应、家庭环境适应、校内人际关系3方面得分低于女生, 而男生在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挫折耐受力及总体社会适应上得分均高于女生。独生子女除在学习适应上和社会交往适应上的得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 在其他几方面均低于非独生子女。在居住地域上, 县城及以上毕业生得分在所有维度方面均低于乡镇或农村毕业生。通过对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居住地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发现是否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 (P=0.019, <0.05) 和家庭环境适应 (P=0.038, <0.05) 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均值来看, 在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适应两方面, 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

2.3 家庭经济因素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笔者将家庭经济情况分为富裕、较好、一般、较差、很差5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家庭经济因素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见表3) 。

注:**P<0.01

从表3看出, 在家庭环境适应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F=2.524, P<0.01) ;在校内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F=2.814, P<0.01) ;在挫折耐受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F=4.241, P<0.01) 。对平均数的多重比较分析表明, 在家庭环境适应上, 家境较好和家境一般得分低于家境很差的毕业生, P值分别为0.008和0.02。在校内人际关系上, 家境富裕得分高于家境一般的毕业生, P=0.041;家境较好和一般的得分低于家境很差的毕业生, P值分别为0.035和0.011。在挫折耐受力上, 家境富裕、较好、一般和较差得分都低于家境很差的毕业生, P值分别为0.049、0.000、0.001和0.005。综上所述, 在家庭环境适应上, 家境较好和一般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要高于家境很差的毕业生。在校内人际关系上, 家境富裕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差于家境一般的毕业生;家境较好和一般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强于家境很差的毕业生。在挫折耐受力上, 家境很差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差于其他家境的毕业生。

2.4 社会交往因素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对经常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加以分类, 分为经常、偶尔和从不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 并且对这3种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 在家庭环境适应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F=3.905, P<0.05) ;在校内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F=5.027, P<0.01) ;在挫折耐受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F=3.325, P<0.05) ;在总体社会适应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F=3.360, P<0.05) 。平均数的多重比较分析显示, 在家庭环境适应上, 经常和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得分低于从不参加者, P值分别为0.011和0.023;在校内人际关系上, 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毕业生得分低于从不参加者, P=0.002;在挫折耐受力上, 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得分低于从不参加者, P=0.012;在总体社会适应上, 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得分低于从不参加者, P=0.012。综上所述, 在家庭环境适应上, 经常和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要强于从不参加者;在校内人际关系上, 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要强于从不参加者;在挫折耐受力上, 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要强于从不参加者;在总体社会适应上, 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强于从不参加者。

注:*P<0.05, **P<0.01

2.5 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

通过自编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访谈提纲对我校3名毕业生及1名医务工作者, 主要针对毕业生所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及自我应对策略, 进行了实地访谈 (见表5) 。

3 讨论

3.1 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般特点

研究表明, 除挫折耐受力平均得分为2.68 (超过中度水平2.5) 以外, 其他几个维度得分都低于2.5, 都处于一个相对较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总体来看, 我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相对正常, 但研究结果与预想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 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毕业生无法在原工作岗位继续胜任, 因此, 较弱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在调查中不易被发现。挫折耐受力平均得分较高 (2.68分) , 说明毕业生的挫折耐受力较弱。访谈结果也表明, 不同毕业生在工作能力差、基础知识不扎实及心理脆弱等方面表现一致。

3.2 不同背景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

对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居住地域等背景性因素分别进行了研究。从表2可知, 除挫折耐受力得分高于中度水平外, 其他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度水平以下, 进一步验证了毕业生挫折耐受力欠缺, 有待进一步增强。在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 是否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适应上有显著性差异, 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上得分为 (1.98±0.51) 分, 而非独生子女得分为 (2.38±0.77) 分;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适应上得分为 (2.17±0.39) 分, 非独生子女得分为 (2.34±0.41) 分。通过对比, 发现非独生子女这两方面社会适应能力较独生子女差, 这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导致其自我意识要明显强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适应上, 独生子女有更强烈的追求独立的心理愿望。研究发现, 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与背景性因素有密切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社会对人施加影响的重要渠道, 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许多因素往往是通过家庭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 潜移默化, 影响其身心发育[2]。

3.3 不同家庭经济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

家庭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影响人的各方面能力, 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发现, 经济因素与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弱的关系基本趋势为: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富裕。除家庭环境适应、校内人际关系、挫折耐受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外, 其他几方面虽无显著性差异, 但基本符合上述趋势。这验证了较好家境比富裕和较差家境对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更积极的作用, 因为较好家庭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较差家境缺乏软、硬件条件, 富裕家境则往往忽视孩子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从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综上所述, 较好家境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最强。

3.4 不同社会交往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

研究发现, 经常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从不参加者。除2.4中分析的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外, 其他几个维度的均值得分基本都是经常<偶尔<从不。因为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能带给人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促进其心理健康。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是人们实现社会参与最简单易行、最廉价又最有收获的方式。社会交往因素对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水平趋于正常水平, 但挫折耐受力水平超过中度水平。

(2) 不同性别、居住地域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否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适应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 家庭经济因素在家庭环境适应、校内人际关系、挫折耐受力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较好家境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于其他家境毕业生。

(4) 社会交往因素在家庭环境适应、校内人际关系、挫折耐受力以及总体社会适应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经常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各方面能力要强于其他毕业生。

4.2 建议

(1) 目前, 高职高专毕业生总体社会适应能力相对稳定, 但有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特别在挫折耐受力上, 需要特别关注与加强。用人单位要及时对毕业生进行正确引导与培训, 使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能有效展开, 提高工作效率, 保持工作热情。

(2) 对不同背景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怀。针对不同背景毕业生在不同方面呈现的不同社会适应能力, 着重加强对薄弱环节进行指向性关怀, 从多方面、多层次了解毕业生当前社会适应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疏导。社会对毕业生要有宽容心, 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 使他们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更好地服务社会。用人单位应把满足条件的毕业生吸收进来, 进行规范的指导和培训, 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

(3)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意内部因素与外部活动参与度对毕业生的影响。研究发现, 家庭经济因素和社会或集体活动的参与度都对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所以,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进行重点关注, 并从心理上去影响经济困难毕业生, 避免其社会适应能力弱而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同时单位也要经常组织集体活动, 提高毕业生参与度, 及时帮助毕业生减轻压力, 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涛.体育教学对促进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篇8

1 调查问卷的设计

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截然不同, 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行为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调查问卷设计是根据医学院校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的, 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很多, 总体有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者个人因素, 二是学习者的外部因素[3,4,5]目的在于问卷能真实反映医学院校学生这一个特殊群体网络学习行为现状, 获得可靠的数据, 作为研究依据。采用无记名方式, 题型主要以单选为主, 多选为辅。

2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笔者在调查中, 共发放试卷1000份, 收回990份, 有效试卷970份, 其中男生473人, 女生497人;一年级学生344人, 二年级学生376人, 三年级学生250人。此次问卷调查为求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网络行为, 调查涉及了在校学生以及在外实习学生, 覆盖学校所有专业。

3 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

3.1 网络学习行为基本情况

调查中, 有99%学生在1个月以内使用过互联网, 可以认为大学生全部是网民。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网络高度普及的群体, 这为大学生中开展网络学习奠定了基础。由于网络设备的性能也决定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因此对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学生自己拥有的网络设备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发现, 家庭月经济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学生占18.7%, 自己拥有个人电脑的学生占33%;每天上网的时间集中在2到4小时的占45%。获取各种信息的网络场所中, 主要为学校机房和手机。存在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聊天、了解各类资讯、休闲娱乐、游戏的现象, 而将网络应用于学习的仅仅只占15.7%。

3.2 上网场所、上网时间分配、接入方式

学生上网利用学校机房的占39%。最快捷的上网方式是利用手机进行, 占27%。用自己的电脑进行上网的占23%, 在网吧上网的占11%。可以分析得出学生上网主要集中在学校, 由此可见, 学校是网络学习的主要场所, 也是进行引导、干预最大的基地。

由于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学习任务重、课程紧。大学生上网时间段分布表中可见学生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三个高峰, 即在午饭后、晚自习之前和晚自习之后。

3.3 大学生对网络认同性以及网络学习认同性调查

现在大学生对于网络有极大的热情, 他们通过网络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咨询, 娱乐交往, 可以说大学生早已离不开网络。在调查中, 98%以上学生认为网络是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2%的学生认为网络可有可无。在网络学习认同性调查中, 73%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有先进性和可靠性, 18%的学生认为和传统的教学一样, 7%的学生认为一般, 2%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

3.4 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与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调查, 网络之间的师生交流, 15%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可以避免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时带来的尴尬;43%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与教师交流能深层次地探讨问题;33%的学生认为老师解答过程可以更好地保存, 9%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

对于教师网上答疑情况进行了调查, 42%的学生认为老师答疑及时、准确, 能解决学习中的困难;34%的学生认为教师答疑较准确、及时;15%的学生认为教师答疑不够深入, 与录音、视频基本一样, 不如自己看;9%学生认为教师答疑不及时, 不如当面问。

3.5 网络学习中学习策略及学习收获

利用网络学习必须要有很强的意志力, 克服网络上其它资源的干扰, 19%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学习很具有干扰性, 不能全神贯注学习, 容易分心;32%的学生可以提醒自己, 继续学习;23%的同学遇到感兴趣的内容, 会停止学习;26%的学生可以及时调节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利用网络与老师交流占25%, 利用网络与同学交流占41%, 与实验小组一起讨论与实验小组同学当面讨论占15%, 当面咨询教师或同学占11%, 不交流的占8%。在网络课程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习惯取决于个人爱好, 充分体现了网络学习的自主性, 根据个人爱好进行学习的占35%, 按照个人需要学习的占22%, 根据教师引导学习占的13%, 按照章节顺序学习占的30%。

在做网络课程练习时, 同学们也有不同的习惯。34%学生先学习课程后做练习, 27%的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边学习边做练习的占23%, 对于学习和练习很随机不定的占16%。

调查中对学生学习资源来源进行分析得出, 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 逐渐接受网络资源, 其中依靠网络资源的占39%, 依靠纸质教材占31%, 以网络资源为主、纸质教材为辅的占23%, 以纸质教材为主、网络资源为辅的占7%。

3.6 网络学习中的评价及效果

在网络学习中, 学生更希望能对自身学习效果有全方位的评价, 他们重视平时学习过程, 通过在集体中共同参与, 从学习过程中自我认可, 自我提高。网络学习中产生的学习效果差异, 34%的学生认为自身原因造成;27%的学生认为是硬件环境设计不利于学习;23%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设计不够科学;16%的学生认为教师引导不够。

在医学院校学生网络学习的交互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医学权威少、交流不及时、范围有限、真伪难辩。由于硬件原因, 各交流主体的上网时间、地点、设备等因素, 使得交流主体具有不确定性、虚拟性的网络交流更加动摇, 仅仅只能依靠设备完成, 势必造成交流形式呆板、不够人性化、交流实时性不够、不透彻等问题, 让学生交流无所适从, 乏味, 产生交流惰性, 达不到学习的预期目的。

4 分析调查结果

4.1 大学生成为网络学习的主体

大学生本身具备成为网络学习主体的因素。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喜欢挑战新知识的年龄阶段;在大学, 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是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而网络可以提供这样的便利条件;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可以自由地了解更多的自己需要的知识, 并且更加热衷于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发布在网上, 渴望与更多的网友分享;通过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体现, 同时也是一股不可抵挡的潮流。

4.2 网络学习行为冲击传统教学

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 无疑吸引了许多学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自主地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学习的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交流更加方便。大学生具有相近的知识水平, 都处于同一个年龄段, 但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 在同一个知识领域, 有着不同的认知习惯, 在对待同一个问题时, 会产生不同的见解, 交流的迫切性增强, 认同感增强, 而网络学习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课堂练习更加切合课程需要。在网络学习中, 课堂练习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预实验, 使得练习更加切合教学需要, 教师可以利用软件在教师机上监测学生练习情况, 学生也可以在线提交练习, 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补救”, 并且大大缩短了练习时间。

5 结束语

网络已经和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密不可分。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并渐渐占主导地位, 有取代传统教学的趋向。在医学不发达的甘肃, 医学院校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掌握基本医学知识的同时, 必须通过网络学习了解医学前沿动态, 浏览更多各种教学视频、精品课程网页, 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各类新型疾病的治疗办法, 丰富专业知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基于网络的学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方式, 对于“网络学习行为”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在医学院校对网络学习行为现状进行分析, 有利于更好引导网络学习行为。

关键词:医学专科院校,网络学习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艳.高校学生网络资源使用状况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8.

[2]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 (4) .

[3]赵丕元.影响学生远程学习因素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2 (8) :51—52.

[4]蒋成凤, 魏志慧, 等.网络学习障碍分析与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3 (6) :33—34.

文化礼仪与医学专科教育 篇9

1 文化礼仪的特征、原则与作用

1.1 文化礼仪的特征

民族性、共同性、多样性与时代性是文化礼仪的特征。从本质上讲, 文化礼仪具有民族文化根源, 这是共同性的前提;而历史的进步与各种文化的交叉导致了它演变的多样性与时代性, 所以文化礼仪必须与时俱进地结合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领域 (例如医学) , 从而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1.2 文化礼仪的原则

文化礼仪的原则共有8项:遵守的原则、自律的原则、敬人的原则、宽容的原则、平等的原则、从俗的原则、真诚的原则、适度的原则。8项原则同等重要, 不可缺少。掌握这些原则, 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

1.3 文化礼仪的作用

文化礼仪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塑造良好的形象, 提高服务质量, 有助于从业者自觉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职业应尽的义务, 把满足甚至超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和要求。

2 医学专科教育中文化礼仪修养的现况

文化礼仪可以使医学生更好地搞好人际关系, 合理、正常的心理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从而促使医患关系更融洽, 矛盾得以积极的解决。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在医学院校中, 专业课教师大多为医学院校毕业生, 人文社科类知识较缺乏, 知识结构不太合理, 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忽视文化礼仪修养的教育, 忽视学生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人文学科专业教师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 教学中往往不能结合临床医疗实践, 课堂教学单调、枯燥, 缺乏生动性, 教师知识的局限性有碍于文化礼仪修养教育的进行[2]。

3 医学专科教育与礼仪的关系

医学的宗旨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 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医学是富有道德意义的学问。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人们已经认识到医德医风是一种无形资产。首先, 良好的医德品质是每一位医务人员的无形财富。其次, 对于医疗卫生单位来讲, 医德医风是一种无形资产。医德教育和医学礼仪修养是医务人员医德品质培养和养成的2个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良好的医德和医学礼仪修养有利于为防病治病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条件, 即保证正常、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医护关系是防病治病的基本前提。所以, 对在校医学生加强医德和医学礼仪修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3]。

4 在医学专科教育中引入文化礼仪的几点措施

4.1 培养医学生的自律精神

自律精神是文化礼仪的真谛及前提, 是培养医学生素质修养的根基, 只有自觉、自律, 才能体现出富有内涵的礼仪。自律就是指学生自己定出要求并自己遵守执行, 强调自觉, 在无人监督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

4.2 课程设置

将文化礼仪修养教育纳入医学生的课程体系, 开展文化礼仪修养培训、教学, 帮助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礼仪修养。

(1) 进度安排。在医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开展文化礼仪修养的课程, 安排合理的课时。学校培训一批资质优良的教师, 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内容包括仪表仪容、站姿、坐姿、走姿的礼仪, 不同场合的礼仪, 交往礼仪等。在教学中, 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情景表演、观摩光碟、邀请医院专业工作人员开展讲座、模拟实训等形式,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结束对学生进行考核, 让学生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显示出自信, 衬托出美好的气质和风度, 在今后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实习和工作中, 从习惯上将礼仪逐渐转化为一种规范, 成为一名讲文明、懂礼貌、重礼仪的医学生。

(2) 授课课时安排 (见表1) 。

(3) 实训内容与实训模式 (见表2) 。在礼仪模拟实训前, 教师应及时按照实训计划, 对学生进行周密、精细的文化礼仪理论讲授和技能规范介绍, 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掌握文化礼仪基础知识和主要技能标准, 真正理解通过模拟实训应掌握的技能水平。根据不同的实训内容, 采用不同的实训模式, 以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4]。

(4) 考核细则 (见表3) 。

4.3 课程管理

加强课程管理, 逐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 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习题解答、实训操作考试题库、教学录像、在线答疑等, 并对课程资源进行经常性更新, 以便保证课程建设的先进性[5]。

4.4 开展技能竞赛, 加强学习, 注意实践

结合我校实际条件, 设计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 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学生在校期间要利用良好的条件努力学习, 注意重点、难点礼仪的学习, 避免纸上谈兵, 要把学到的礼仪知识和实践紧密相连, 而且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 灵活运用,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 也才能加深对礼仪规范的领会和理解。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 应注意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通过再学习进一步完善自身行为, 使自身礼仪修养得到提高[6]。

总之, 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引入文化礼仪教育, 有利于医学生全方位适应医学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所导致的职能变化, 用高尚的医疗道德, 精湛的医疗技术, 优异的医疗素质, 礼貌的医疗服务, 不断促进良好的医疗职业素质和自身修养的渗透融合, 以动态、及时地维护、促进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 从医疗卫生角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将文化礼仪与医学专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并就此提出部分见解及实施措施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文化礼仪,医学生,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昶, 梁世芳, 张光辉.医学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的研究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4) :34~35.

[2]盘幼初.礼仪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4) :86~87.

[3]肖京华.礼仪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意义与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0) :133~134.

[4]李颖钰, 张凤元.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增强德育实效性[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9) :147~148.

[5]张凤元, 赖青.注重礼仪学习创建和谐德育环境[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0) :147~148.

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篇10

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学引入我国,1993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1996年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相继开始全科医疗与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工作,部分省市分别成立全科医学分会。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医学院校要面向农村,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并可以采取走向招生、走向培养等多种形式,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2000年卫生部又印发了《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卫科教发[2000]第34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即到2000年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以适应卫生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以下简称《农村卫生工作决定》)又提出:到2010年,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决定》与《意见》均已实施十年,《农村卫生工作决定》也已近十年,但我国全科医师现状令人堪忧,全科医学教育的“不作为”不容忽视。在2009年8月13日召开的“全国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由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小组提交的常规监测报告显示,目前全国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总数达到46.2万人,比2年前足足增加了20万。但令人遗憾的是,46.2万人中真正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从业者仅有6321人,占近1.4%,其中还包括部分地区初级或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中高级技术资格人员。2010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以下简称《规划通知》)指出: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约有6万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层,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更为短缺,仍有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执业医师。我国有近6亿的城镇人口数,按每5000名居民配备1名全科医师的低限标准计算,至少需要12万名全科医师,但目前已通过人事部和卫生部资格考试的全科主治医师仅有9826人,且多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2) 可见我国乡镇、社区医院卫生队伍的现状与《决定》、《意见》、《农村卫生工作决定》的要求相差甚远,中小城市的乡镇和社区医院全科医师十分匮乏(许多乡镇医院甚至没有全科医师),远远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的目标还只是“海市蜃楼”。“新农合”制度已经普及,乡镇和社区医院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由于没有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农村居民和在社区医院看病的城镇居民接受的仍然是低级的医疗卫生服务。初级医疗卫生服务得不到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没有起到“健康看门人”的作用,大量的病人仍然流向城市医院,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仍然没有明显缓解。

二、从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看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作为”

从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七省(市)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基本情况专项调查统计数据来看(详见下表),江西、重庆、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七省(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职称等方面普遍偏低,素质还不能适应基层医卫需求。从第一本科学历占卫技人员的比例看,七省(市)平均为7.00%,而第一中专学历占卫技人员的比例平均为60.10%;从高级职称占卫技人员的比例看,七省(市)平均仅为6.37%,而无职称的卫技人员比例平均高达12.96%;另外从年龄结构看,七省(市)30岁以下卫技人员所占比例平均为34.12%,50岁以上的平均占16.15%。

实际上,我国乡镇、社区医院医生“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现象较普遍。卫生部200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在我国村级卫生组织中,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高达90%(主要是以前的“赤脚医生”,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统计,这些医生大约有100万),我国56.7%的乡村医生不具备考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如在湖南省怀化市有一些管辖几万乡村居民的乡镇卫生院仅有1—2名医生具备外科或内科执业助理医生资格,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出台以后,这些不具备考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医生看病就是违法,不看病则没有其他医生看病,又是见死不救,这是他们所面临“两难”的实际问题。国家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组织这种执业状况没有明确的态度。近年来出台的农村医生培养方案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因这些人基础太差,两年的学习时间短,并且难以保障参加全部的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令人怀疑的。(2)我国乡镇医院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23%,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45.9%的从医人员只有中专学历,本科学历的仅占12%,而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比例不到3.5%。(3)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仅为30%左右,与国外50%—80%的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

从以上七省(市)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基本情况专项调查及卫生部200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不高,基层医生难以取得城乡居民的信任。而要根本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神圣使命唯有落在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作为”上。原因有五:一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愿到乡镇、社区医院工作;二是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社区医院“缺医少药”问题;三是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医卫人才;四是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就业观上已经由原来的“苦”去基层转变为“乐”去基层;五是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

三、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应为”

(一)国家政策要求

2009年2月20日,教育部与卫生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指出: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控制长学制医学教育;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并适应中国国情的医学学位体系;高等学校要加强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建设为本地区服务的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积极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培训补偿机制,在5—10年内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师。

2009年3月1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强调: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2009年3月18日国务院在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以下简称《方案通知》)中提出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之一,其中提出: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有1—2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是2010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以下简称《规划通知》)中提出的一项具体目标,同时并强调:要深化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本专科医学类专业教育要开设全科医学必修课程,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要建设区域性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培养、培训平台,各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带头人培养。

2010年6月2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1198号,以下简称《意见通知》)中要求: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免费医学生分5年制本科和3年制专科两种,以5年制本科为主,3年制专科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以下的医疗卫生岗位;培养专业主要是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培养工作主要由举办医学教育的地方高等学校承担;免费医学生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承担培养任务院校要对其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突出临床能力培养。

国家近两年连续出台了《若干意见》、《改革意见》、《方案通知》、《规划通知》、《意见通知》等重大决策和重要政策,充分说明党和国家把医药卫生事业提到“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的高度,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对老百姓基本医疗健康的殷切关怀,同时也给我们洞察新医改特别是全科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以上有关政策要求可以看出: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应为”关键体现在全科医师的人才培养上。

(二)办学实践支撑

从学生就业面向来看,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培养的医学人才主要面向基层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这与全科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定位是非常吻合的。《湖南日报》2010年5月4日讯:日前,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行毕业生招聘会,200多家用人单位到校选材,提供的岗位达3000多个,基层医疗机构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麻阳、洪江、通道等13个县市提供的1200个乡镇卫生院岗位,一上午就有600多人前往应聘;近年来,怀化医专针对县、乡等一些医疗机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实际,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从大学一年级起,就给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教育学生摆正就业心态,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学校与省卫生厅签订协议,每年为农村定向培养一批中医药人才,还与怀化周边五省的县级卫生局和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求市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由2006年的509人,提高到现在的800人。在日前举行的邵阳市2010届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来自长沙、广州、深圳、上海等地126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岗位3000多个;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613名大中专应届毕业生,1083人当场签约,实现一次性就业41.5%,至此,该校毕业生签约总人数达到2095人,签约率超过80%。 (3)

从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与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来看,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基本雷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基本上是以五年制本科教育为模板进行压缩,很难凸显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培养特色,所培养的学生在思想道德、职业精神、知识技能等方面完全是五年制教育的翻版,唯一明显的区别恐怕只有培养时间。2008年9月16日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究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规定了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且将其作为该专业教育质量监控及教学工作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标准》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虽然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临床医学专科教育标准,但是按照惯例一般都是参照本科教育标准来实施教育的,就如同我国有《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而没有《高等学校专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一样。

从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办学经验来看,长年开办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老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完全有优势有能力开办全科医学教育,为基层培养全科医师,而且,事实上已经有一部分专科层次的医学院校已经在临床医学专业下开设了全科医学方向,如山东省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吉林省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另外,个别办学历史悠久的专科层次的医学院校由于遵循高等教育和医学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主题的办学思路,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科研水平不断进步,社会声誉明显提升,目前学校在师资队伍、办学基本条件、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基本达到教育部关于设置医学本科院校的要求,这其中,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就是典型代表。

四、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可为”

要将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作为”由“应为”蜕变为“可为”,必须找准“创新理念”、“改革学制”、“整合资源”三个着力点,在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及现代医学发展规律前提下,以创新全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全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创新理念

开办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医学高校要站在“对人人健康极端负责”的高度,树立起“全科医学教育”理念,具体表现为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基本课程之中,加大全科医学多元投入力度,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相应的理论教学和社区临床实践,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全科医学培训教材,发挥学校在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等方面的职能和优势,提升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使全科医师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

(二)改革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广义上的学制概念。而从狭义上讲,学制是指修业年限。本文所称学制,是针对狭义的定义即修业年限而言的。学制的长度决定了教育计划、教育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乃至学校规模、师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学制的质量则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而在此基础上,医学教育学制的选择主要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国际医学教育特别是学制改革与发展趋势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版《世界医学院校指南》报道,世界各国医学教育学制3年至8年不等,其中主流学制为6—8年的长学制。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着3、4、5、6、7、8等多种学制。鉴于我国基层医卫人员特别是全科医师的匮乏,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与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以及成熟医专在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中积累的宝贵办学经验等原因,我认为在我国专科层次医学院校开办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学制应该以4年为主,前2年在学校接受基础课学习,后2年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课学习。

(三)整合资源

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全社会提供连续、综合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为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师,我国已颁布实施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等一系列办法和规范,但是对各医学高校在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和办法,这就需要开办全科医学知识教育的高校特别是目前仍为专科层次的学校有机整合组织机构、教学资源等,如成立全科医学系(部),构建学校、社区、医院联动网络,构筑学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的“立交桥”机制等,特别是要整合好校内与校外课程体系,整合好校内与校外师资队伍,整合好校内与校外教学条件。

注释

1[1]本文的“专科教育”仅指“专科层次教育”.

2[2]http://www.yeeju.com/group/coverage/5393.

3[3]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0-05/05/content_203981.htm.

4[4]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114.

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篇11

关键词 基层;就业;医学专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6-0111-02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医学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城市医院对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历要求高,一般三甲医院要求研究生学历[1]。滞留在城市的医学专科毕业生有的担任医药代表,有的在私立医院打工,甚至部分医学专科毕业生放弃本专业,从事在城市易于生存的销售工作。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化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患者就诊率增多,需要大量的医学专科人才充实基层卫生服务[2]。

本文选取某医学专科学校278名学生做专项调查,分析医学专科生的就业观念和求职意向,旨在引导更多的医学专科生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 2014年4—6月,笔者及团队选取某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的278名医学生进行基层就业问题专项调查。被调查的278名学生均为当年应届毕业生,其中男生55名,女生223名;年龄22~25岁,平均年龄(23.1±0.64)岁;临床医学专业97名,护理学专业151人,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公共卫生等其他相关专业30名。所有学生均支持并自愿同意接受本次调查研究。

方法

1)提前自制《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医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包括以下内容。

①个人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籍贯、家庭成员及主要收入来源、所学专业等。

②毕业后就业意向:是选择毕业后立即就业,还是选择继续深造;择业时对就业地点、就业单位级别、起始薪资待遇期望值等。

③对目前医学专科生就业形势及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认识?大城市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哪个更适合你?是否愿意到基层卫生机构就业?到基层卫生机构就业能否实现个人理想?有多大发展空间?是否愿意长期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等等。

2)本次调查样本采用整群抽样法,提前对每一位被抽取学生进行详细解释,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请学生多多配合。问卷发出后,对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加以解释,并保证不泄露学生个人信息。调查问卷收回后,由专人进行整理,并将数据输入电脑Excel表中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医学专科生对基层就业的看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278份问卷,所有问卷全部收回且均为有效问卷。在被调查的278名医生专科生中,123名学生认为基层就业薪酬待遇低;99名学生认为职称晋升等发展机会少;46名学生认为基层工作条件差;31名学生认为基层生活条件差;27名学生认为基层就业社会地位低,甚至影响家庭组建;88.05%的学生择业时会首先考虑到大城市或中小城市发展。

专业因素与基层就业 278名学生中,临床医学专业中,28.87%的学生表示绝对不去基层就业,71.13%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护理学专业中,94.04%的学生表示绝对不去,仅5.96%的学生可以考虑;其他相关专业,26.67%的学生拒绝,73.33%的学生可以考虑。护理学专业不愿到基层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临床醫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P<0.05),见表1。

起始薪资待遇与基层就业 在起始薪资待遇方面,月薪在(1500~2000)元时,1人(0.04%)非常愿意去基层就业;(2000~3000)元时,84人(30.22%)非常愿意去基层就业;(3000~4000)元时,185人(66.55%)非常愿意去基层就业;4000以上时,253人(91.01%)非常愿意去基层就业。各起始薪资段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影响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到基层就业意向有两个大的因素。

一是学生自身因素:年轻人都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更希望能留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大城市医院级别层次高,晋升、深造几乎多,更能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大城市医院工作环境好,医疗技术设备精良,医生职业地位高。

二是政府因素:一方面,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就业引导,没有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扎根基层进行医疗卫生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不足[3-4],部分偏僻基层医院环境差,医务人员生活质量差,设备落后,甚至还停留在靠听诊器诊断的基础上。

本研究调查278名医生专科生就业意向,影响其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薪酬待遇低(123名)、职称晋升等发展机会少(99名)、工作条件差(46名)、生活条件差(31名)、基层就业社会地位低(27名)。

其中,临床医学专业71.13%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能学到很多课本上无法掌握的东西,对年轻医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大有裨益。绝大部分有志向的年轻医生还通过边工作边学习,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机会[5]。

护理学专业中94.04%的学生表示决定不去基层医院,可能是因为护理专业绝大部分都为女生,对职业的成就感低。另外,大城市医院对护理学的要求相对不高,护理学专业的就业相对容易。

本研究还显示,起始薪资待遇与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比例呈正相关。月薪4000以上时,91.01%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基层。数据说明虽然学生仍热衷于大城市、大医院,但在待遇提高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基层医疗单位。

综上所述,学校应加强引导,积极培养学生基层就业意识,依照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医学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6],鼓励高等医学专科学生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另外,政府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强对基层的资金投入,改善基层卫生服务医疗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吸纳并留住更多青年人才到基层卫生机构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生就业难、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两大社会问题[7]。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黄小蕾,张福华,等.新医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

33(5):743-745.

[2]何国珍,向阳,张远芝,等.基层就业导向下医学专科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10(13):8-9.

[3]徐宛玲,王凤枝.医学专科生就业状况及对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6-37.

[4]王帅,苏维.西部某医学院校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222-3224.

[5]敬媛媛,阴新强,何蔺,等.川北医学院医学生毕业后基层就业意向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3):

286-295.

[6]季彬彬,江群,管素叶.新医改视角下医学生基层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

50-51.

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篇12

1 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问题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的预防医学教材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教材的压缩版[1], 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部分内容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并与现行的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不配套。对于一些新型行业、新型领域的健康危害、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疾病谱、健康危害因素、健康服务、健康促进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但现在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变化却不大, 仍然沿用以前的内容, 并且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 还有些内容已经在各种传播媒体上进行过介绍。同时, 目前的预防医学教材理论性强, 过分地强调了预防医学学科的独立性而忽略了与临床实践工作的融合性。

1.2 教学学时的问题

临床专科学生学习时间短, 学习任务重, 要用3年时间学习本科生5年的课程, 再加之“重临床, 轻预防”观念的影响, 绝大多数医学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授课学时一般是40~80个学时, 学时数明显不足, 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 这也成为制约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2]。

1.3 教学方法的问题

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淡化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此外,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足。尽管周承藩等[3]学者曾提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进课件, 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4 学生的问题

临床专业专科学生底子薄、基础差, 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欠佳,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特别是对“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学”方面。同时, 由于受到社会及现行医疗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预防意识淡薄, 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绝大多数学生主要以通过考试为目的, 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学习预防医学课程对临床工作作用不大。

2 改革措施

2.1 选择适宜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应针对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的需要, 选择符合基层卫生机构临床医生能力需要的教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组织当地基层卫生机构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教师编写符合当地卫生需求的预防医学教材。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根据当地经济、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卫生需求、临床医生的工作特点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跟卫生事业发展的步伐, 如增加“临床预防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内容。选择医学期刊中的经典案例, 特别是与当地实际情况相似的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 将理论教学和科研、临床实践相结合。因此, 将教学内容设置为3部分:一是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二是临床预防服务及技能;三是环境因素与健康。

2.2 调整预防医学课程设置, 弥补学时不足

针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繁多、教学学时不足的现象, 一方面, 主动向教务处申请增加必要的学时数;另一方面, 改变课程设置, 将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例如, 将预防医学的总论、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的内容作为必修课;将健康教育、医学科研设计、营养与膳食作为选修课。同时,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弥补教学学时的不足。例如, 对“环境与健康”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并进行专题调查及讨论来实现。

2.3 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

(1) 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以“三级预防”为中心, 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整合为一体, 打破学科分裂的局面, 采用案例教学法, 引用与人群、环境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和分析,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临床专科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 突出“三级预防”的原则。王玉荣[4]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结果显示, 学生对教学改革满意度高。

(2) 采用讨论式教学或现场式教学, 如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实际问题为牵引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可使学生深入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实现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沟通与跨越,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在预防医学教学中, 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把最新的新闻、图片或案例制作成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让学生能利用现代化科技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从而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和计算机网络中心联合开设EXCEL及SPSS统计学软件操作实验课, 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4 加强实验课教学, 培养学生临床预防服务技能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依附于理论教学,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体现了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促进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5]。预防医学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 特别要增加开放型、创新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验。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坚持启发的原则, 不对学生的观点做任何“权威性”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通过与团委、学生会联合, 利用大学生社团, 在社区卫生实践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调查等预防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实践。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使思维实现了大的飞跃,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唐娟.临床医学大专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J].基层医学讨坛, 2011, 15 (4) :184-185.

[2]刘庆武, 贺莉萍, 周少平, 等.面向基层的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7, 9 (4) :65-66.

[3]周承藩, 朱启星, 杨永坚.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15 (5) :449-451.

[4]王玉荣.新形势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5, 12 (1) :48-49.

上一篇:平衡施肥下一篇: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