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科论文格式

2024-05-30

法学专科论文格式(通用9篇)

法学专科论文格式 篇1

中央电大法学专业本科(专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为了统一规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格式,现对毕业论文格式作如下要求:

一、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装订,必须用黑色墨打印。

二、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目录、论文摘要、正文、注释、引用参考文献资料目录。

1、封面格式要求:

(1)封面左上角:“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黑体,小四号;

(2)封面中间稍上适当位置:毕业论文题目,小二号黑体字;

(3)封面中下部适当位置(居中分行排列):依次为——姓名、学号、学校(所在市级电大)、指导教师、写作时间,四号字、黑体,2倍行距。

2、目录页格式要求:

(1)目录二字(二字间空一格),居中,宋体,小三号;

(2)目录的具体内容:包括摘要、关键词、正文大标题、二级标题的页码,分散对齐,宋体,小四号。

3、论文摘要页格式要求:

(1)摘要(加方括号)二字,空二格,宋体,小三号;

(2)论文摘要的内容,紧接摘要二字组成一段,500字左右,宋体,小四号;

(3)关键词(加方括号)三字,空二格,宋体,小三号;

(4)关键词的内容,紧接关键词三字组成一段,宋体,小四号,每词用分号隔开。

4、正文页格式要求:

(1)论文题目,小二号黑体字,居中;空一行,才到正文。

(2)正文中的大标题,小三号黑体字;

(3)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字,专科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500-----4500字,本科正文字数不得少于6000-------8000字。

(4)正文段落的行间距:缩进,左:零字符,右:零字符;间距,段前:0行,段后,0行;1.5倍行距。

5、注释页格式要求:

(1)注释,小三号黑体;

(2)注释内容,宋体五号字。

6、参考文献资料(对所引用的他人的观点、参考的文献注明出处)页格式要求:

(1)参考文献资料(加方括号)六字,小三号黑体;

(2)参考文献资料内容,宋体五号字。例:

[1]于秀云.远程教育入学指南百问[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2]王金发、陈明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

[J].中国远程教育,2004,(1):37.三、页码(页面底端,居中):从论文摘要页(该页页码为1)开始至参考文献资料页

四、论文装订顺序:(1)封面(2)目录(3)摘要(4)正文(5)注释(6)参考文献(7)封底

法学专科论文格式 篇2

一、社会原因

1、大学连年高速扩招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2007年, 全国应届毕业生495万人, 相比1999年的101万人, 毕业生总数增长了4倍多。自1999年全国大规模扩招八年时间里, 大学毕业生总量以几何速度增长, 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虽然如此, 但每年报考法学专业的学生不减反增, 招收法学专业的院校遍地开花。据统计, 全国法学专业招生人数从1977年的223人到2007年的10多万人数增长了448倍。2001年, 全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292所, 2005增长到559所, 2007年全国已有603所法学院系, 每年法学毕业生达到数十万。法学是个专业性及技术性要求很强的学科, 不同学校的学科发展程度, 师资水平有差别, 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也参差不齐。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剧增, 质量参差不齐, 竞争激烈, 这就导致处于法学专业教育学历底层的法学专科毕业生在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陷入困境。

2、公检法公务员系统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国家司法考试的限制导致毕业生不能直接进入此系统工作

在法学专业毕业生看来, 学习法律就是为了能进公检法系统;另一方面公检法单位工作稳定, 待遇较丰, 社会地位较高为人们所羡慕。许多法学专业毕业生宁愿放弃其他适合的工作, 只求能捧上公检法这个“金饭碗”。但是自从实行了司法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后, 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要进入法院、检察院工作, 必须既通过公务考试又要通过司法考试, 而且, 要担任法官、检察官等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司法考试报名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这样法学专科毕业生要进入工作, 必须要再深造。

3、律师行业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毕业生去律师事务所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自司法考试制度实施后, 律所招聘大多要求应聘者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这让毕业生望而却步。而且, 我国目前的律所大都是合伙制, 经营存在较大风险, 注重短期效益而缺乏长效用人机制, 没有人才储备的积极性。专科毕业生进去工作, 大多是做律师助理或做些贷款合同签订等文书工作, 发展空间少, 薪酬待遇较低。

4、企事业单位对法律人才的认识不一导致毕业生未能大批量地就业

一方面, 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来, 使用法律人才属于高消费, 毕竟企业不会每天都有法律问题要解决, 考虑到成本问题, 不愿意供养一名法律人才。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 面对庞大的毕业生市场, 学历歧视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庞大的毕业生就业队伍以及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刺激了用人单位的选人胃口, 使得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能用本科生的招研究生, 能用专科生的招本科生, 这种情况造成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能做到人尽其用。片面追求高学历, 不顾学生个人能力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专科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也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浪费。

5、学校对学生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让毕业生无所适从

由于我国法学教育起步较晚, 没有比较成熟的法学教学经验, 绝大多数法学院、系的在教学过程中, 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成为同专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没有充分体现出法律专科教育的目标特色。法律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法律专业实用性人才, 但很多学校都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 却忽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与社会所需的法律实用型人才是严重脱节的, 也造成了许多法律专科学生面临着学无所用的尴尬局面。

二、毕业生自身原因

1、毕业生自身能力不强, 但就业期望值很高

随着高校扩招, 专科生的录取分数也一路走低, 这直接造成了毕业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自控能力都很差, 而学好法律又需要这些能力。先天不足再加上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造成了法律专科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普遍反映, 法律专科毕业生缺乏对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 对法律实务的实际运作方式不了解。他们多是单纯地硬搬硬套法律条文, 而缺乏对案件的具体情形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毕业生的能力有欠缺, 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但是许多学生对就业却有着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的追求。根据调查显示, 工作稳定的公务员是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其次是国有事业单位, 对小公司, 小企业看不上。并且大多选择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就业, 缺少吃苦耐劳精神, 选择到基层或者到西部去工作的极少。大部分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对找工作比较盲目, “一窝蜂”现象严重。其实, 从社会的人才总需求量来看, 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并不十分困难, 难的是摆正好自己的就业心态, 应该说理想和现实的错位, 加大了专科生择业的困惑, 造成了他们的就业难。

2、毕业生就业“扎堆”现象严重

据2007年就业调查显示, 全国法律毕业生流向的地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55%, 中西部中等发达地区3 7%, 东部和沿海中等发达地区6%, 中西部不发达地区2%。大多数学生是“孔雀东南飞”。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城市流向依次是:省会城市43%, 地级城市31%, 直辖市26%。广东法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而广大基层单位需要大量的法学人才, 尤其是市县以下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对法律人才需求非常大, 却无人问津。这就导致一个表面过剩和实质缺乏的结构性矛盾。学生选择就业地区的集中性造成了原本能就业而主动失业的情况。

综上所述, 为缓解法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整:第一: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必须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 加强案例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 用人单位更青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只懂法律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学校应当鼓励法学学生跨学科, 跨专业学习,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尤其要督促学生, 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有计划地去培养自己的“第二专业”。在相关“法律”岗位对其紧闭大门的时候, 不要去挤独木桥, 而是独辟蹊径, 在金融、保险等其他行业领域任职, 积极调整自我认识, , 面对现实, 务实地寻找就业机会。第二, 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作好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必须考虑社会的现实需要和自己的特点和兴趣, 择己所爱, 择人所需, 调整就业期望值, 认识到不是每个毕业生都适合去做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 这样才能在职业选择中少走弯路, 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中国还存在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 中小城市, 广大农村地区, 中小企业都急需大量的法律人才, 一些山区县市的检察院、法院对法学人才的学历要求相对较低, 法律毕业生要改变就业期望, 积极投身到山区的法治建设中去。另外, 法律专科毕业生可以选择自学考试或参加全日制专科插班生考试提高自身学历, 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 国家和社会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政府各相关部门必须落实好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公务员加分, 生活补贴, 户口档案迁转, 社会保障, 创业扶持等事关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政策, 让毕业生无后顾之忧地到中西部、基层地区就业, 发挥才能, 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红霞.关于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3) :18—19

[2] 王倩.论如何解决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J].教育探索.2007 (7) :129—130

电大法学专科调查报告 篇3

调查时间:2013年2月。

调查地点:农村、乡镇、就业办事处等地方。

调查方式:采用收集材料、电话、网聊、面谈等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及法律援助的途径,深入剖析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前言: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同程度地受到侵犯,其主要原因是农民工法律素质普遍较低,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针对这一问题,我在2013年春节期间,对灵璧县的农民工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通过调查灵璧县外出的农民工在外主要涉及建筑业、餐饮服务、批发零售、车辆修理、轻工业等行业。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及法律援助的途径

调查显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这些传统媒体仍然是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54.64%;通过法制宣传橱窗获取法律知识的农民工占到了总数的25.24%;以互联网为载体获得法律知识的农民工只占到了总数的1.6%。

在农民工认为在哪里咨询法律问题比较可靠这一问题上,有48%的人选择了政府相关部门,44%的人选择了法律服务所,33%的人选择了律师事务所,还有13.5%的人选择了熟人介绍。

在有效解决法律问题途径这一项目上,有66.51%的人选择了依法解决,另外还有9.57%的人选择了上访,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工已有了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而少部分把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也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

在农民工是否了解法律援助具体条件的问题上,有84.07%的人选择了了解一些。有85.64%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他们需要法律帮助时很方便或比较方便。此外还有89.84%的农民工认为他们能够或有时能在社区获得法律帮助。

二、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分布较广、流动性大、居住分散、难以集中,这些特性给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特别是外出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比较薄弱,存在不少盲点。

2、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还处在初始和尝试阶段,没有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

3、由于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加之其他主客观因素,造成宣传形式单一,特别是对外出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没有更好的办法,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4、个别单位和部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没有将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也没有将其列入普法计划,致使此项工作开展的力度不大。

5、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教育对象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效果。

6、虽然建立了目标责任,但各部门的工作力度不尽相同,因此,在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强各部门密切配合、总结推广经验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7、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用工单位对在农民工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识不足,热情不高,目前宣传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筑工地、规模较大的工厂等农民工较集中的企业,分散在个体商业、服务业、私营企业的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比较薄弱。

三、当前亟需法律帮助的农民工群体及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

调查中,62.44%的被调查者认为建筑工地农民工最需要接受法律帮助,在外经商人员占23.08%,这说明建筑工地农民工人员较集中,有些共性问题,最需要得到法律帮助。

在农民工最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上,有43.72%的人认为是拖欠工资问题,另有24.02%及21.26%的人认为是劳动时间过长和用工单位待遇过低。

调查建议:

1、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推动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化。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实现对辖区内农民工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形成政府指导、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协调、各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各企业保证落实的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的格局。建议建立各职能部门组成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例会制度,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定期交流研讨,把握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探求开展工作的新机制、新途径。协调解决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注重开展对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理论研究,以引导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工作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普法主管部门负责领导机构的日常工作,对每一时期的具体工作制定方案,协调、督促和检查。要加强对本辖内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协调、督促和检查,共同推进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和完善层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网络。

2、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营造氛围,发挥媒体作用。一是普法部门要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开展“送法进企业”、“送法进乡村”等活动,适时组织普法讲师团巡回进行法制演讲;二是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法律专业人士、法律志愿者的作用,鼓励法律职业工作者在承接农民工法律服务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倡导律师事务所自主为农民工举办各种类型的法制讲座;三是充分发挥各级调解组织及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将人民调解与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相结合,及时调处农民工因工伤、劳资、人身伤害等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四是及时总结推广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典型经验,表彰先进,带动后进,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农民工之中扎实、有成效地开展。

3、充分发挥企业的自身资源优势,营造学法用法氛围。企业自身要发挥内部党、团、工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企业内部普法的组织领导,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普法宣传,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教育培训制度,制定企业普法五定、一考制度,即定目标、定人员、定形式、定内容、定时间,统一培训后进一步进行考试的制度。同时制定培训细则、学法制度、签到制度、作息制度等,保证企业法制教育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依靠和发挥企业自身的宣传资源,利用已有的墙报、专栏、展板、内部刊物、内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形成人人学法、讲法的氛围。努力探索依托企业内部法律顾问室、调解组织促进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法制部门,以及受聘担任法律顾问的律师在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建立企业工会维权制度,通过职代会,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把评选“学法先进”同评选“名牌员工”、“守法员工”“优秀农民工”、“杰出青年”等活动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农民工自觉学法用法,不断奋发向上。

4、重点抓好企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企业主是企业发展、运营的决策者,抓好这部分人的法制教育,树立起法治理念,也就抓住了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要重点加强企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深入理解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努力掌握宪法、基本法律以及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诚实信用、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观念,并辐射影响到在企业内的农民工,达到依法治企,诚信经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在普法内容上,要选择一些实用并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流通、金融、税收、劳动社保,以及与市场经济规则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制教育形式上,要组织一些质量较高,有一定层次的集中培训或专业法讲座,同时,鼓励自学和积极参加政府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在组织方法上,由普法主

管部门具体协调,行业协会和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各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与政府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企业主的法制宣传工作,积极引导企业主遵纪守法、依法决策、依法经营。

5、进一步抓好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聘用谁负责”的原则,将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社会治安、劳动用工、计划生育、卫生管理于一体的管理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和相应的用工单位中。在教育内容上,选择与其工作生活相关,以及维护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诉讼法基本知识;在教育形式和组织方法上,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要抓好农民工的法律培训工作,劳动部门在用工单位招聘人员时要把好就业前的培训关,在岗前培训时组织学习《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用工单位也要将法律学习融入各项业务培训活动中,如经营培训、管理培训、市场培训、策划培训,使农民工在接受业务培训过程中逐步接受法律知识,使农民工掌握与自身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知晓解决法律问题、寻求法律帮助的渠道和方法。满足农民工的学法需求。同时,做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经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素质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在今后的“七五”普法工作中,应定期举办“法律进工地”活动,宣传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使普法教育经常化、多样化。整合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司法行政职能,简化程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建立工地民调组织,法律宣传与法律服务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民工依法维权,理性表达利益诉求。针对农民工法律知识需求量大的特点,在对农民工普法的工作中,要加大法律知识覆盖面,在过去的劳动法、民事法律法规等传统普法内容上加大与农民工工作、生活更加贴近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由于用工单位劳动时间过长及待遇过低等问题已开始凸现,今后的工作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农民工合理合法讨要拖欠工资的宣传教育之外,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用工单位的宣传教育,提高用工单位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法学专科毕业论文具体要求 篇4

(一)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专科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是实施法学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

毕业论文为5学分。

2、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课程内容范围之内,并符合法学专业的特点。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司法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对我国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

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论文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或单纯的案例分析不能作为毕业论文。字数应当不少于5000字,不超过8000字。

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选题。但必须遵循这样以下原则:(1)必须限定在法学专业范围;(2)必须反映专科水准;(3)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

3、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安排在修完法学专业80%的主干专业课程之后开始进行,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修完全部课程后完成答辩考核工作。

(二)毕业论文具体要求

1、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2、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网络作品也应注明网址。引用其他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3、毕业论文要统一格式,统一封面,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及装订,一式三份。

4、毕业论文完成后一律制成电子文本(用WORD格式),并要求排版,录入

3.5软盘(要写上所在电大分校、工作站、教学班、专业、姓名,论文题目);

论文正稿的字体、字号、打印、装订程序的使用执行省电大的统一要求,具体如下:

学生同时应当将毕业论文制作成WORD电子文档(含初稿和正稿)。

(1)、论文标题、目录、内容提要、正稿及参考文献正稿用A4纸打印。打印字号为:毕业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加粗,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

(2)、按照封面、标题、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封底的先后顺序进行装订成册(一律左侧装订)。

2009秋法学专科毕业论文要求 篇5

集中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为做好此项考核,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集中实践环节内容与要求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为专业学习的阶段性成果,3学分。

社会实践的要求:

1.本专业学生都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报告的内容为与法学专业知识运用实践有关的问题。

3.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社会实践的方向,并可与将撰写的毕业论文选题相一致。

4.选题要有现实意义,要结合当地司法实践;要具体,要有针对性;调查实践活动要就近进行。

5.调查实践活动可由学生独立进行,也可以小组形式合作进行或学校统一安排进行。

6.实践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坚持真实性和科学性;实践活动完成后,要及时认真地对实践材料进行整理和全面综合分析。

7.每个学生独立撰写一篇社会实践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参加法律实践的学生应当填写法律实践鉴定表,写明有关参加法律实践的时间、地点(单位),接受实践的单位须签署意见。

8.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其内容包括:社会实践的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实践过程、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调查收集到的主要材料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及自己的收获与学习体会等。

(二)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性成果,5学分。

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

1.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限于法学专业范畴之内。严禁网上抄袭。毕业论文要注重选题的应用性;选题要具体,不过大;确定选题要尽可能结合社会实践及本职工作实践经验。

2.毕业论文要论点鲜明、论证有力、结论中肯;材料翔实、结构完整、语言通畅;行文格式规范。毕

业论文为学术论文,要有真实性和创新性。凡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单纯案例分析均不能作为毕业论文。

3.毕业论文的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毕业论文应包括目录、提纲、正文(含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或注释,要求统一使用A4纸、小4号宋体字规格打印装订。毕业作业封面由各试点省级电大统一

编制。毕业论文的评分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等。凡成绩在及格以上者,给予学分。

法学专科论文格式 篇6

《宪法学(专科)》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一个代表团或者()以上的代表,可以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的质询案.10名.30名.50名.十分之一 正确答案:

2.凡()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生并居住 正确答案:

3.中央军事委员会从领导体制上说,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分权制.委员负责制.议会制 正确答案:

4.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组织

.基层政权机关的派出机关.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政权组织 正确答案:

5.现行宪法规定,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我国公民的().神圣权利.光荣义务.权利和义务.神圣职责 正确答案:

6.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以全体代表的二分之一以上的多数.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以全体代表的四分之三以上的多数

谋学网www.mouxue.om

.以全体代表的五分之三以上的多数 正确答案:

7.我国通过第一部《国徽法》的时间().1950年9月20日.1982年12月4日.1990年6月28日.1991年3月2日 正确答案:

8.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的分配制度.坚持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集体和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正确答案:

9.现行宪法规定,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党政机关的支配.其他社会团体的支配.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人的支配 正确答案:

10.现行宪法规定,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正确答案:

11.下半旗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的().二分之一处.三分之一处.四分之三处.四分之一处 正确答案:

12.我国人民法院实行().四级两审终审制.四级一审终审制.三级两审终审制.三级一审终审制 正确答案:

13.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由()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

谋学网www.mouxue.om

正确答案:

14.与一般法律的修改程序相同的宪法叫().刚性宪法.柔性宪法.不成文宪法.成文宪法 正确答案:

15.现行宪法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所有制 正确答案:

16.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人.二.三.五.十

正确答案:

17.下列不是国家标志的是().国徽.国歌.首都.国旗 正确答案:

18.在公民的各项政治自由权利中属于首要的地位的是().游行自由.示威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正确答案:

19.现行选举法规定,除直辖市以外,县以上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两倍.三倍.四倍.五倍 正确答案:

20.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

.全体劳动者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谋学网www.mouxue.om

法学专科论文格式 篇7

综合实践实施细则

(2013春修订)

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开放专科法学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法学专科综合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毕业作业,统设必修,共8学分。

一、社会实践

(一)社会实践目的社会实践是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对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二)社会实践形式

法学专科社会实践采取调查报告形式。社会调查是运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互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和检验各种理论命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发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还可以使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认识社会,从多角度以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为掌握法学这一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奠定基础。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各工作站(教学点)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社会调查的组织、管理及协调工作,制定社会调查的各项规章制度,安排、组织学生的实践、实习工作,负责与各实践基地、调查单位的协调工作,对相应的实践环节负责指导、监控、信息反馈及成绩评定工作。

各工作站(教学点)专门机构应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进行实时与非实时的培训指导,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四)指导教师条件和要求

为了取得良好的社会调查实践效果,引导学生正确规范地进行操作,每个学生都应配有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全过程的专业指导服务。指导教师的具体条件和要求:

1、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熟悉电大教学情况。

2、毕业作业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法学专业教学经历或从事审判、检察、律师等法律业务工作经历。

3、对师资较缺乏的地区,经审批可适当放宽法律实践指导教师条件,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法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同时具有2年以上法学专业教学经历或从事审判、检察、律师等法律业务工作经历。

工作站(教学点)应将指导教师名单报分校审查后确定。指导教师申报表上报分校的时间为开学第一周,各分校应在一周内审批、反馈。

4、指导教师工作量:专业教师不超过20人,兼职教师不超过15人。

(五)组织实施

1、社会调查的具体时间为3周,3学分,采用集中社会调查与个别社会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集中社会调查由各教学点统一安排实践时间、联系好调查单,以提高社会调查的效率。集中社会调查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一个学期期末和第四学期进行。第一学期学生刚进校,为培养其专业意识、增强其使命感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公众法律意识、法制教育等课题调查,使学生全面地接触、了解、认识社会,学会用法律思维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第四学期由于学生基本学完了主要的专业课程,对相应的专业知识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成为可能,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到工厂、农村、政府机构、企业了解与法律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用法律人的思维去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可以送法到企业、社区、农村,为他们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进行普法教育。考虑到社会调查涉及面广及法学专业学生生源的特殊性,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社会调查的时间、场所,由指导老师进行个别指导。法学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参加社会调查,不得替代或免修。

2、参加社会调查的学生应独立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并填写社会调查考核表。社会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题目、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单位,阐明调查的具体内容,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社会调查报告的文字材料不少于2000字,调查报告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由被调查单位盖章确认。社会调查考核表使用省电大设计的模板,由省电大教材服务中心统一印制。

3、社会实践的成绩评定标准:(1)书面报告要求资料真实、可靠,与法律专业实践结合比较紧密;(2)书面报告要求中心思想明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通顺,实践心得字数不少于2000字;(3)书面报告统一用A4规格纸打印。

(六)成绩评定

社会实践成绩由指导教师以合格、不合格给出初评成绩,工作站(教学点)负责审核并填写毕业作业成绩汇总表。分校负责毕业作业成绩的复审,省电大在当学期期末抽查验收。

社会实践成绩审核的内容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参加社会调查过程的各种表现,二是社会调查报告。调查过程的表现依据是学生自我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及调查单位的反馈意见。调查报告的审核依据是材料的真实性、调查对象的典型性、观点的新颖性以及格式是否正确、内容要件是否齐全、叙述是否清楚、理由是否充分、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等。

(六)上报审核及成绩录入

1、社会实践综合成绩评定后,工作站(教学点)应填写社会调查成绩汇总表(电脑打印,一式三份,省校考试中心、分校、工作站各存档一份)。成绩汇总表使用省电大设计的模板,可登陆福建电大网站教学管理处网页下载。

2、社会实践成绩由分校负责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录入,并将电子数据及文本成绩一份报省电大考试中心。数据上报省电大时间为当学期第十九周,未在规定时间上报则不予受理。

二、毕业作业

(一)毕业作业目的毕业作业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科的综合实践环节之一。毕业作业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毕业作业目的让学生接受法学思维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并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二)毕业作业形式

毕业作业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教学案例由省校统一编制,也可由教学班自选案例。教学班自选的教学案例题目应于实践开始前一个月报省校审核备案。每一个教学案例应保证十名左右的学生同庭实践,各学生在“模拟法庭”中的角色可由教学班统一指定或抽签决定,并由各教学点组织包括司法实践部门、教学科研部门专业人士组成评议组对每堂实践课进行评议,综合每组和每个学员的相关法律文书,分别打出该组总成绩和每个学员具体成绩,计入总学分。

(三)毕业作业要求

以模拟法庭作为毕业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刑法、民法、经济法、合同法、婚姻法、行政法、继承法等实体法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程序法理论知识,并能综合运用律师实务,检察实务、法律文书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案例。

各试点单位应根据条件设立模拟法庭或采取其他方式建立固定的法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各试点单位应根据情况将有关实践活动制成照片或音像资料等存档备查。省校成立“模拟法庭”指导小组定期对全省电大的“模拟法庭”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检查。

(四)指导教师的资格与职责

1、指导教师条件

(1)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大教学情况。

(2)具有法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法学专业教学经历或从事审判、检察、律师等法律业务工作经历。

(3)对师资较缺乏的地区,经审批可适当放宽毕业作业指导教师条件,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法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同时具有2年以上法学专业教学经历或从事审判、检察、律师等法律业务工作经历。

分校实践环节指导小组负责审核工作站(教学点)指导教师资格,并做好资料建档工作。

2、指导教师职责

(1)根据毕业作业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制定详细工作计划。

(2)确定选题,对学生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解决实践活动中的有关问题。

(3)指导学生制订反映实践成果的文字材料写作计划,检查写作提纲,审阅学生写作初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推荐参考书目和资料并指导阅读。

(4)针对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

3、指导教师工作量

专业教师不超过30人,兼职教师不超过20人。

(五)组织实施

1、毕业作业必须在修完法学专业80%的主干专业课程之后进行。一般应该在第五学期结束后假期或第六学期进行。毕业作业的具体时间为5周,5学分。工作站(教学点)应根据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有关要求,结合本教学点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出详细的实践计划。法学专科的学生必须完成毕业作业,不得替代或免修。

2、参加毕业作业的学生应独立完成法律实践报告,并填写模拟法庭考核表。法律实践报告内容包括:实践题目、参加时间、案由、案情介绍、担任角色、角色适用的法律文书、法律实践心得体会等。专科法律实践心得的文字材料不少于2000字。法律实践考核表使用省电大设计的模板(见附件),由省电大教材服务中心统一印制。

毕业作业的成绩评定标准:(1)书面报告要求资料真实、可靠,与法律专业实践结合比较紧密;(2)书面报告要求中心思想明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通顺,实践心得字数不少于3000字;(3)书面报告要求草稿手写,定稿统一用A4规格纸打印,并附上相应的法律文书与法律实践考核表共同装订。

(六)成绩评定与验收

1、毕业作业由指导教师以百分制给出初评成绩,工作站(教学点)负责审核并填写社会实践成绩汇总表(见闽电大教[2005]31号附表3),可登陆福建电大网站教学管理处网页下载。分校负责实践成绩的复审,省电大在当学期期末抽查验收。

2、成绩评定依据: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的情况、效果、撰写文字材料综合运用法律专业知识的水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等。

3、凡字数不足、内容不全、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未能达到必需的社会实践活动课时、未提交反映社会实践成果的文字材料、抄袭造假者,按不及格处理。

4、凡社会实践成绩未达60分或要求重做者,可根据所在电大分校和工作站(教学点)实践教学安排计划,在学籍有效期内进行。

(七)成绩录入

法学专业自荐信格式 篇8

理论与实践对于我来说同样重要。我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了组织与协调能力,利用课余时间作兼职家教、营销员,争取自强、自立。在寒、暑假期间,我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并撰写了实习报告和论文,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总之,我珍惜每一次实际工作的机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我是一个正直忠诚、勤奋求实的人,不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我的性格乐观自信、温和开朗、稳重宽厚,虼耍胰思使叵岛托常视肪衬芰锨俊N业男巳霉惴海衾趾兔朗跗舴⒘宋业拇丛炝拖胂罅Γ徘蚝吞逵璧概嘌宋业耐哦泳窈托鞲小?br>总之,充实的头脑、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我永远的财富。请相信您的眼光和我的实力,给我一个施展才华、贡献力量的机会!

祝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XXX

法学课程案例分析报告格式 篇9

„(学生自拟的标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案例来源:„(必须是经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案例,请直接提示案例的案由及原始来源,以便核对,若经二审生效的,则必须引用二审来源。案由一律表述为“„诉„案”。案例来源主要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检察日报》、最高人民法院网或者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网等。其中,公报必须明确名称、期号,如《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4年第4期,报纸必须明确名称、日期和版面,如《人民法院报》2014年4月20日第4版,网站必须同时标明案例所在的中文官网名、地址和访问日期,二者之间用冒号,如中国法院网:http://,2014/4/20访问。)

裁判要旨:„(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生效判决书的裁判理由之要点。限400字。提倡分条列要点,并采用更少的文字概括。)

(以上固定为第一页,以下三部分必备,但页码不做要求。)

一、案情简介

„(简要概括案件事实。建议注意不同案件表述有所不同:民事案件要强调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及相关事实,刑事案件要侧重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行政案件要突出被诉行政行为及其与合法性或合理性相关的事实。)

二、审判情况

„(简要概括案件审判情况。要抓住争议焦点有重点地概括案件审判情况。其中,经二审维持的,侧重概括一审的审判情况,经二审改判的,要突出概括二审改判情况。)

三、综合分析

„(案例分析报告的核心部分。既要当成一篇小论文来完成,又要注意与一般的论文不同,必须紧扣案例进行分析。思路总体上有两个方向:一是“附合”的思路,即赞同裁判理由,并通过法理分析予以强化之,甚至从个案裁判理由、规则中引申揭示一般法理、一般规则;二是“唱反调”,质疑或部分质疑个案裁判理由、规则属之。要求不少于2500字,并有2个以上小标题。)

(以上三部分均可参考核心期刊《人民司法·案例》(《人民司法》下半月刊)中“案例研究”栏目的论文。此次,同时发一篇例文,供参考。)

人民司法·案例

公司对外担保法律效力的司法认定

【裁判要旨】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并非强制性条款,当章程就公司为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以外的人提供担保予以“沉殿”时,法院首先要根据不同案情判断涉讼担保的决定权系自然授予董事会还是复归于股东会,进而认定担保行为的效力。公司担保行为本质上属于经营行为,当不具有负外部风险性时担保决定权自然授予董事会;当担保行为产生负外部性风险时,则该担保决定权应复归于股东会。即使担保决定权属于股东会,债权人对担保人提供的同意担保的股东会决议只负形式审查之责。

[案情】

原告(被上诉人):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吴淞支行(以下简称吴淞支行)。

被告(上诉人):上海创宏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宏材料公司)。

被告(被上诉人):上海宝艺钢铁物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艺公司)。

2006年4月21日,宝艺公司与吴淞支行签订借款合同一份,约定宝艺公司向吴淞支行借款20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期限1年。当日,吴淞支行又与创宏材料公司签订保证合同一份,约定创宏材料公司为宝艺公司的上述借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该保证合同盖有创宏材料公司公章,并由其法定代表人签名。

创宏材料公司的股东为上海创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宏工程公司)和姚文宏。创宏材料公司的章程未就公司对外担保问题作出规定。吴淞支行在与创宏材料公司签订保证合同前,向创宏材料公司取得一份股东会决议,内容为:“因本公司在上海市北翟路工地需要用建筑钢材,由宝艺公司为本公司提供螺纹钢、线材等。但因本公司周转资金困难,需宝艺公司垫资三个月。现宝艺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要求本公司出面为其提供担保。本公司股东一致同意本公司为宝艺公司的贷款提供保证担保,金额200万元,贷款期限1年。”落款有股东姚文宏、创宏工程公司的签字和盖章,落款日为2006年4月17日。

后吴淞支行发放了200万元贷款,但宝艺公司到期未归还借款本息,创宏材料公司也未履行保证义务。吴淞支行遂诉至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诉请宝艺公司归还借款200万元,支付利息16.8万余元;创宏材料公司承担连人民司法·扁例,4/200带清偿责任。伪的能力,因此,保证合同有效。故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审判】

审理中,宝艺公司对欠款无异议,但表示因经营困难无力偿还。而创宏材料公司则辩称:其签订保证合同未经公司股东同意,吴淞支行取得的股东会决议上的股东创宏工程公司的盖章和姚文宏的签名均不真实,故该保证合同违反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保证合同无效。

创宏材料公司还申请对股东会决议上的印鉴和签字的真实性进行鉴定。对该鉴定申请,吴淞支行不予同意,认为其合法取得股东会决议,已经尽到了应尽的审核义务。对此,一审法院未准许创宏材料公司的鉴定申请。

一审法院认为,宝艺公司应按约偿还吴淞支行借款本息。而涉案的保证合同有保证人创宏材料公司的公章及其法定代表人签名,签订保证合同前吴淞支行亦取得了创宏材料公司提供的有关同意保证的股东会决议,这已从形式上满足了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对外担保的有关规定。即使该股东会决议上的股东印鉴、签名不真实,也不影响创宏材料公司提供担保的效力,故对此作鉴定已无必要。该保证合同有效。一审法院遂判决:

一、宝艺公司偿还吴淞支行借款本金200万元和利息16.8万余元;

二、创宏材料公司对上述判决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判决后,创宏材料公司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坚持一审抗辩理由

及鉴定申请。二审法院认为,吴淞支行不可能参与保证人的整个内部决策过程,也不具备审查保证人股东会决议实质真

【评析】

一、对公司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分解解读

我国公司法第十六条共三款,第一款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第二款规定:“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第三款规定:“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但当公司章程未就公司对外担保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时,公司对非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是否必须经股东会同意才有效?对此,公司法第十六条并未给出明确答案,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也颇有争议。笔者的观点是,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二、三款系强制性规定,第一款非强制性规定。因为从文义来看,第十六条第二款中的“必须”一词强制性特色明显,且不能被公司章程替代,即使章程规定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授权董事会行使,这样的规定和相应的担保行为亦属无效,且不论相对人是否善意。

但是,仔细品味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前半句的文字,并无“应当”、“必须”等字样,单从文义解释来看,并不能反向推出如果公司章程未就对外担保问题作规定,就非得由股东会对此作出决议不可。所以,从文义解释角度,很难说第十六条第一款前半句是强制性规定,也就难以得出未经股东会决议的公司对外担保行为违反了第十六条第一款的强制性规定这类结论。笔者认为,当公司章程就公司对外担保问题予以“沉默”时,法官该如何确定公司内部担保决定权的归属,应视不同情况而定,不宜“一刀切”。在这里,首先有必要厘清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性质,以及公权力干预公司对外担保的意义所在。

二、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性质及公权干预之目的(一)公司担保行为的性质—一种对外经营的形式。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与公司管理层的经营权相对分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按照两权分离的原贝Jl,除非章程另有规定,一般经营性的决策均由管理层(董事会)作出,因为管理层比股东更专业,更懂得经营。股东一旦选定了管理层,就要承担管理层经营决策的后果,哪怕管理层决策失误造成公司亏损进而使股东利益受损,只要这种决策属于正常的商业判断范围。只有当管理层有违反信义义务的行为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时,股东方可要求管理层赔偿。

而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有限公司不会在章程中对管理层的权卜侧作三出具体罗列,当某一项经营决策权的归属未在章程中列明,该权力是自然授权于管理层还是复归于股东?笔者认为,这就要看这一经营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公司的根本利益。公司法规定的由股东(大)会行使的职权无不涉及公司生存、发展的重大根本性利益,至于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笔者认为,虽然公司登记的经营范围一般不包括担保(除非是担保公司),但是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公司之所以愿意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也是为了追求公司自身的盈利(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沐担保而被“掏空”不在此限)。这种盈利既可能是显性的,如要求收取担保费,或要求在相关联业务中提供优惠;也可能是潜在的,如为了与被担保企业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在自身举债时也便于请求原被担保企业提供担保。对于公司对外担保可能对公司自身带来的盈利和风险进行权衡,管理层一般比股东更内行,因为管理层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客户关系情况、以往合作情况、被担保对象的经营情况通常比股东更了解。

所以,笔者认为,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是公司对外经营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公

司常规经营行为并无本质区别。担保行为固然有风险,但常规经营行为何尝没有风险(如赊购赊销造成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增加)?市场交易中风险和盈利总是相伴相生的。基于这一逻辑,在一般情况下,当章程没有明确规定时,对外担保的决定权原则上应视为已经授予公司管理层,而不是复归于股东;除非有特殊情况。

(二)公司对外担保行为公权干预之溯源—防范负外部性风险扩散。既然公司对外担保行为属于市场主体的一种经营行为,根据私法自治原则,交易模式可由市场主体自由协商决定,市场主体因自愿交易而产生的风险和损失都应由交易主体自行承担,只要利益、风险和损失都只在交易主体之间分配,不产生外部性,自有市场机制调节,公权力没有干预之必要。但是,确认担保合同无效显然是司法权对市场主体通过自由意志达成担保协议行为的干预和否定,这种干预若能成立,就必须赋予其正当胜理由。笔者认为,对某些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效力予以否定,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类担保行为如果有效,将产生有害于善意第三人乃至社会的负外部性效应,此时就必须通过公权力干预防止负外部性效应扩散。

让我们回溯修订前的公司法。原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从文义解读,该条系针对董事、经理的个人行为予以规制,而非针对公司行为。在原公司法于1994年7月施行后的最初几年,司法实务界并未将该条款扩张解释成公司不得为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逐渐出现较大范围的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或大股东的其他子公司担保的现象,大股东通过旗下的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形式,占有甚至掏空上市公司资产,极大损害了广大中小股民的利益,甚至诱发系统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证监会于2000年6月6日发布《关于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二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股东的控股子公司、股东的附属企业或者个人债务提供担保。”并对违反这一规定的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罚贝Jl。与此呼应,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2月8日颁布的《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将原公司法第六十条禁止董事、经理个人行为的效力扩展到了公司本身,即规定“董事、经理违反公司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除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债务人、担保人应当对债权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自此,司法实务界在公司为股东担保的问题上统一了司法尺度,即按违反公司法第六十条的强制性规定作无效处理。

可见,对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公权力干预,在我国肇端于为遏制上市公司为股东担保的行为泛滥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由于上市公司的公众性,如果出现大范围的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提供担保的情形,由此产生的风险和损失必将危及广大中小股民的利益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秩序和稳定,即这类担保行为的泛滥将产生极大的负外部性。对于这种带有负外部性扩散效应的交易行为,必须由公权力出手干预,在司法层面就表现为对公司为股东担保的合同效力的限制乃至否定。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修订后的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在司法实务中如何解读,尤其是当公司章程就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沉默”时,司法如何准确认定公司对外担保(排除为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担保)的效力,也应该从交易行为外部性的角度来细化有关司法解释,把握相关司法尺度。

三、章程对公司担保问题“沉默”时司法判断的标准

(一)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决定权原则上复归于股东大会。对于上市公司向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以外的人提供担保的,如果公司章程对此未有明确规定,该担保的决定权原贝Jl上应复归于股东大会。因为:1.上市公司的公众性使得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放大更易产生负外部性,即这种风险和损失并非上市公司自身所能消化,而会累及广大社会股民,甚至证券市场秩序。2.上市公司的公开性使得上市公司章程通过互联

网等公共途径就能获得,作为交易相对方的担保权人,通过章程了解作为担保人的上市公司内部的担保授权情况比较容易,信息获取成本较低。3.上市公司如果认为自身经营规模大、业务量大,而在经营活动中涉及的所有担保事务均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过于繁琐,交易成本过高,就应事先在章程中对公司对外担保的授权予以明晰和细分,、这可以促使上市公司的章程更加规范和完善。作为具有公众性的上市公司,也应当在公司章程的规范性方面作出表率。

当然,对于上市公司可以规定一种从宽的例外情形,毕竟上市公司的资金实力较一般企业雄厚,如果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是相对于其资本金或净资产而言明显微不足道的小额担保,即便全额损失也不会对上市公司自身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则此类担保的决定权即使公司章程未规定,也可以由董事会甚至经理层行使,而不必动辄召集股东大会。对于怎样的比例才算“微不足道”、“不构成影响”,可由司法解释作出界定,或赋予法官一定的裁量权。

(二)有限公司对外担保的决定权可视担保额占注册资本(或净资产)的比例来综合考量。司法实践所遇到的大多数担保纠纷,提供担保的公司以有限责任公司居多。笔者认为,有限公司对外担保可能产生的外部性风险主要不在于使公司股东利益受损(有限公司股东数量毕竟有限),而在于当有限公司大量对外提供担保时,会使公司或有债务剧增。当这种或有债务风险未得到控制时,就会使公司的或有债务超出公司的资产承受范围,进而使公司的债权人不能全部受偿。当该有限公司对诸多担保债权人负有或有债务而其资产又不能清偿时,该公司就会成为危害市场交易秩序的一个隐患,其所产生的负外部性风险主要在于过大的或有债务链使与其交易的不特定债权人的利益受损,进而危害市场交易秩序和市场诚信环境。因此,对于有限公司对外担保的决定权,当公司章程未作规定时,是否复归于股东会行使抑或可由董事会行使,笔者认为,不妨可以通过司法解释予以细化。一种较易操作的方法是按照担保债务数额占公司注册资本或净资产的比例来确定担保决定权的归属,例如,当对外担保债务数额不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5%(或最近一次报送工商部门备案的财务报表显示的净资产之10%)时,担保行为由董事会作出即为有效;当担保债务数额超过上述比例时,应由股东会作出决定。这样的细分规定虽不能说完美,但毕竟可以既对公司对外担保的负外部性风险予以一定控制,又兼顾担保行为的决策效率,小额担保不需要动辄通过公司股东会来决策。

(三)担保权人对担保行为是否符合担保人内部程序仅负形式审查之责。上述第(一)、(二)点阐述了当公司章程就公司对外担保决定权未作规定时,该决定权应复归于股东(大)会还是自然授权于董事会的问题。但是,即使对外担保决定权复归于股东会,或者章程已规定一定数额的担保需由股东会作出,在此情况下未经股东会授权的公司对外签订的担保合同是否一律无效?交易第三人对担保人内部担保授权的审查应到何种程度?仍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对此笔者认为,如果公司章程对公司对外担保的授权已作明确规定,则应推定交易相对方(债权人)应当知道该公司对于担保行为的内部授权规定(因为公司章程属公示可查),如该公司违反授权规定与债权人签订担保合同,该担保合同无效。但债权人的审查义务应仅限于此而已,当公司章程规定对外担保的权力属于股东会或者未作规定但该权力根据前述法理分析应复归于股东会,且该公司在签订担保协议时已经提交了股东会决议的,若再要求债权人对股东会决议上的每个股东签章的真实性予以核实,则未免过干苛求债权人,在真实商业活动中不具有可行性。在商机稍纵即逝的现代经济社会,这样的苛求会大幅垫高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市场效率,甚至使许多交易无法达成,这同样会产生过分妨害市场整体运行效率的另一种负外部性。

所以,不管公司对外担保的决定权属于股东会抑或董事会,交易相对人(债权人)对于担保意思表示是否符合担保人内部权力分配的审查应仅限于形式审查。通常情

上一篇:万庄生态城规划方案下一篇:梧桐秋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