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格式: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0篇)
论文的格式: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1
前言: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什么都是推荐信。所谓推荐信,就是应求职者的请求或自愿,有一定声誉的教授、专家或企业家等推荐求职者入职的一种文书。因为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足够的信誉,目前求职推荐信在国外非常有效,因为它实际上起着一种有声望的人士来担保的作用,而在我国尚未发生十分积极的作用。下面提供一份求职推荐信范文,仅供参考。
范文:
**公司人事部:
你们好!
我知道**向贵公司申请入职,已经递交了求职简历及求职信,我在此为她写推荐函。
敝校法律专业知名度较高,入学考试竞争激烈,十多人中才有一人被录取,李小姐就是这样一所法学院的毕业生。她是我两年研讨课的学生之一。20**年6月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而且我觉得我非常了解这位申请人。研讨课第一年是概括地讨论社会科学,第二年讨论较专门的主题。她了解这些主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出了有创意而深入的见解。
在个性方面,李小姐表面上是沉静而被动的,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和善进取精神,痕恨轻易的妥协。她积极的求学态度与生活方式,已经帮助她在商业界担任了重要的商业职务。首先是在新皇--一家房地产公司管理契约业务,从20**年7月到20**年9月;继而受聘于松伟贸易公司企划部,从20**年10月迄今。
李小姐现在是想应用她所学到的商业经验和学识,到贵公司发挥更大的作用。我相信她在新工作上会做得更好,所以毫不犹豫地向您推荐李小姐。
我将感激您对这位申请人做慎重的考虑。
论文的格式: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2
刚刚发布的2009年中国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7 (2009) 》透露:截至2008年11月, 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 改革开放30年间增长了100多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 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 30年增长了200多倍;在校法学硕士研究生6万多人, 30年增长了260多倍;法学博士在校学生人数8500余人, 而在1983年中国法学博士开始招生时只录取了1人。
在法学毕业生数量不断迅猛增长的今天, 研究分析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 法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 格外引人注意。总体来说, 法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法学毕业生不仅可以从事传统的专业领域, 即公检法司、律师事务所以及法务等, 也可以选择从政、从商, 适用面较广, 社会需求也比较旺盛。今天我们结合在高校从事法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经验, 将法学毕业生分为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博士这四类群体, 并分别介绍这四类法学专业毕业生的特点、就业去向及职业发展, 希望对法学专业学生有所帮助。
法学本科:
本科学习作为法律学科的基础教育阶段, 各法律院系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大多致力于法律意识的形成, 对国家法律体系的了解和掌握, 以及学习运用法律精神来思考并解决问题等, 属于典型的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本科生是法律人才梯队中规模最大的基础群体, 年轻, 有活力, 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法学本科生毕业后, 除少量继续在国内外深造外, 绝大部分法学本科生将面临直接就业, 而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仅有少量的能够进入法律专业领域工作, 这主要是因为法律职业严格的准入制度。
自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实施以来, 法院、检察院招收审判员和检察员都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目前大部分的律师事务所招录新员工时也都提出这一标准。但是司法考试的报名资格规定毕业生必须拿到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后方可报考, 这使得在校的法律本科生无法参加考试, 除非其曾经获得法律专科学位。制度的设计使得本科生基本无缘进入专业最对口的公检法系统。虽然从2008年起国家放宽了司法考试报名条件, 应届大学毕业生也可报考, 但由于司法考试是我国职业资格考试中难度大、通过率低的几类考试之一。本科生在学业压力之下, 通过率并不高。
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也是很多本科毕业生的愿望。据了解, 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提高了公司法务的招聘门槛, 要么要求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要么倾向于录用或聘请高层次的成熟法律人才, 如具有工作经历、有复合型专业背景等。因此, 法学本科毕业生想到企事业单位直接从事法务工作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面对现实的挑战, 本科毕业生需要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在关注传统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等专业行业领域之外, 要同时下力气拓宽就业渠道,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挖掘就业机会:
1、农村和社区。随着国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力度不断加大, 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越来越多地需要懂得法律知识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内的大量纠纷急需由懂得法律的工作人员来解决。近几年, 党中央积极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做村官、到社区做社区助理, 并相继出台了大量的相关配套政策, 以建立长效机制。而法学本科毕业生去农村、进社区会大有作为。比如清华大学2006届法学本科毕业生周倍良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坝房子村做党支部书记助理兼团支部书记, 他发挥专业特长, 用法律维护农民合法利益, 引导农民树立新风气、新风尚, 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律师”。2008年他被团中央评为“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毕业后有意去农村和社区工作的法学本科毕业生, 在校期间应注意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掌握了解基层的工作方法, 如果有条件, 可以利用假期去农村或社区进行实践调研。
2、中小企业。中国加入WTO之后, 企业在融资、并购、法律保护、贸易争端、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会碰到很多的法律问题, 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 通常会将法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合并办公。法学本科毕业去中小企业工作, 从事的工作可能是营销、管理、行政等工作, 但基于法律专业背景, 在企业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出谋划策, 一专多用, 比较受中小企业的欢迎。对于企业感兴趣的本科毕业生, 在学校期间应多学习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有关课程,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3、法院、检察院以外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 党政机关和各级行政部门、事业单位需要大批知法懂法的工作人员。这些单位在招录时, 对于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的要求相对较低, 对法学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不错的机会。
4、中小学校。全国普法规划提出, 各中小学校都要配备法律方面的教师, 因此未来法律教育领域需要配备大批的法律教育工作者。
5、非政府机构 (NGO) 。随着社会的发展, 非政府机构越来越多, 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开启了另一番天地。
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
法律硕士主要是为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法律监督部门、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及企事业管理部门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 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和企业法律顾问等等。法律硕士限招非法律专业考生, 法律硕士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复合专业背景。
法学硕士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和科研教学人才为主, 研究方向分为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等专业。法学硕士主要招收法律专业本科生, 法学硕士的最大特点是理论型、学术化。
具体来说, 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有如下区别:
首先, 报考条件不同。报考法学硕士的考生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不限本科专业 (实际考生多为法学本科学生) 。报考法律硕士的考生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力, 限本科专业 (有十三个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法律硕士, 分别为经济法、法律事务、国际法、法学、国际经济法、商法、刑事法公证、劳动改造法、行政法、律师、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 其次, 考试试题不同。法学硕士是全国有资格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各自单独命题 (公共课除外) , 设有法律院系的全国重点大学和部分地方院校通常具有招收法学硕士的资格。法律硕士是通过全国法律硕士专业试点单位联合考试来招收的, 目前全国有资格招收法律硕士的院校只有80所。
再次, 培养模式不同。法学硕士配有导师, 在读期间通常能得到导师较全面的辅导, 就某一法学领域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因此, 法学硕士专业划分较细, 学习领域明确, 研究具有一定深度。法律硕士则不分专业, 一般不设导师, 主要是学习现行的法律法规, 接受法律通识教育, 注重实践和应用。
基于两者的不同, 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实际就业流向也存在一定差别, 最大的区别是报考和招录法学博士以法学硕士为主, 法律硕士继续深造法学博士学位的屈指可数。在就业去向方面, 两者的差别正在逐渐缩小。总的来说, 两者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司法系统与律师事务所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 司法系统 (法院与检察院) 与律师事务所成为了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就业的主渠道。原因是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大都有时间和精力准备司法考试, 可以获得法律资格证书, 为进入专业单位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2、党政机关
这几年中央以及地方的党政机关对高层次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2009年公务员招录最多的专业是法律类, 仅2009年商务部公开发布的公务员招录名额中就有10个名额投放在法律类专业上。随着国家依法行政的战略不断推进, 会有更多的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进入各级党政机关工作。
3、各类企业
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等大都在公司内部设有法务部门, 这些法务部门以招录有工作经验的法律资深人员为主, 同时也注重招收应届法律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为后备人才来培养。同时, 由法律专业的特点决定, 法律专业研究生不仅有思维的广度, 也同时兼具缜密的逻辑性和相应的研究和文字处理能力, 因此对于企业里的非技术岗位也大都可以胜任, 如清华法学院每年都会有毕业生去中石油、IBM等各类公司去工作。
4、教师
目前重点高校以及一线城市的高校里人才竞争激烈, 普遍要求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要具有博士学位, 所以法律硕士或法学硕士更多在这些学校中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 二线城市的高校以及高职高专则未设有如此高的门槛, 仍很欢迎重点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去任教。由于法学硕士相比法律硕士而言, 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更突出, 因此法学硕士进入教师行业的比例高于法律硕士。
法学博士:
法学博士的教育旨在培养本学科领域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 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法律人才。目前法学博士就业的去向主要是:
1、高校和科研机构。法学博士生作为科研学术的骨干力量, 他们与导师之间既是师生关系, 又是同事关系, 共同研究专题, 体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同时博士生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术成果的重要创造者。因此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法学博士最主要的就业去向。
2、中央或省级法院、检察院。目前司法系统整体工作水平逐年提高, 亟需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高层次法律人才, 如法院、检察院等都在想方设法引进法学博士, 因此法学博士进入司法系统也是方向之一。
3、律所或大型企业。少量法学博士毕业生会进入律所或大型企业工作, 随着法学博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 相信选择这条发展道路的博士毕业生会逐渐多起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民主政治的完善, 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 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从党政机关部门到企业事业单位, 从城市社团组织到农村乡镇政府, 到处都需要法律人才。因此, 对法学毕业生来说, 未来既充满机遇, 也充满着挑战。积极转变观念,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合理调整发展目标, 有效安排大学生活, 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是法学毕业生和在校生应特别注重思考的问题, 相信以高瞻远瞩的眼光, 法律人必能迎来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论文的格式: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法学;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
一、 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考核主要采取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本科生毕业论文经历选题、开题到撰写完成交由指导教师审查、通过答辩等各个环节,据此认定被考核的学生是否符合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要求。由于毕业论文能够训练学生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案例分析、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能够在检验大学生专业素质、学习能力、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毕业论文一直是大学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察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学理论掌握情况、能否运用法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但是,当前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以论文为主要方式,而且多为理论性研究论文,学生的论文存在无问题意识、无创新观点等问题,教材表述式和资料堆砌式的论文较多;毕业论文拼凑、应对甚至抄袭的情况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学专业本科生的评价标准,也影响着法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及其社会评价,甚至有人提出取消法学本科教育。
二、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法学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要求相对较高。笔者认为,改善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的办法就是设定更为多元的考核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使其能够按照兴趣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考核方式。结合我国法学教育的现实,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探索。
以个人考核与团体考核为标准,可以将毕业考核分为“独立完成型”和“团体协作型”。
第一,“独立完成型”可采取调研报告、专题研究、案例分析、法律文书写作等方式。
调研报告方式较适用于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如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类的选题。同时也适用于法理学中人权保护情况、宪法实施问题等须要进行社会调查、联系实际情况说理的选题。与毕业论文方式相比,调研报告重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结论,更注重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调查的方法、手段,以及通过一手资料对实际情况的进行总结和分析。表面上看,理论难度比不上论文,但是它能较好地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
专题研究方式较适用于对特定法学领域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如消费者反悔权问题、证券交易合适性原则等等。专题研究要求对具体问题的产生、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法、域外借鉴等作详细研究,由一点向纵深挖掘。与毕业论文方式相比,更具有针对性、务实性,更能突出学生对问题细节的考量。
案例分析方式即以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较为典型案例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说明法理、论证制度、提出建议,进行法律分析,较适用于刑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专业的选题。作为毕业考核方式的案例分析不应局限于法条的解释和适用,而是应结合具体情况,提出既有案例对法律适用的疑问和挑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法律文书写作是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可以选择的一种较具特色、也较符合“职业教育”目标的考核方式。法学专业的技能教育“既是一种职业操作技艺培养,也是引导学生像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者那样思考的逻辑训练”。法律文书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法律文书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各种法律文书,所以留给学生选择空间也较大。学校也可以根据不同法律文书的难易程度和考察重点,对作为毕业考核方式的法律文书写作进行一定质与量的限制,如限定在公诉书、判决书、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书中选择。
第二,“团体协作型” 可采取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专项项目等方式。
近年来,模拟法庭已作为法学专业必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各法学院校普及开来。“模拟法庭的建设与运行使其充当实训基地建设的主力军应为理所当然”,时也可为考核方式多元化提供必要支持。以模拟法庭作为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可由教师指导学生挑选典型案例,由即将毕业学生自愿结成小组,准备相关材料、分饰法庭或仲裁庭的各方主体。在“考试”过程中可通过考察学生们的起诉书、判决书、辩护意见以及模拟法庭程序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说理是否准确、法条运用是否得当,证据与使用是否正确等判断参加学生是否符合合格标准。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够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也是对学生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法律实务能力的一种检阅。
法律援助专项方式可以看成是高校法律诊所教育成果的考察和延伸。目前,我国法律诊所案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自己承办的案件,一是与当地司法援助组织合作获得的法律援助案件,而且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后者的数量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法律援助指国家通过一定的专门机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对确需法律帮助的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扶并减免费用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近几年来,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律援助活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校通过诊所教育向有需要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既使学校获得了法律教学的实践渠道和案源,使学生充分参加了案件处理过程,提高了其法律实务技能,又为需要帮助的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节约了司法资源。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可以通过法律援助的完成情况,来考察学生法学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的水平。当然,是否要通过这样方式进行考核首先应当由学生自愿选择,由于法律诊所课程一般从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开设,大四上半学期结束,所以学生可以申请以自己处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作为毕业考核方式,学院批准后,可以指派考核教师对该法律援助案件进行跟踪考核和指导,综合学生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判断其是否符合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的标准。
参考文献:
[1]2006年“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部分大学校长的建议。代小琳.教育部酝酿明后年取消部分大学本科专业[N].北京晨报.2006.7.18.
[2]江国华.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研究[J].河北法学.2012,(04) .
[3]王琳. 浅谈模拟法庭教学法 [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4]刘晓兵.诊所教育与法律援助[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8,(04).
[5]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5).
论文的格式: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4
根据《上海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规定,我校学生毕业论文一律必须用电脑打印成文。现将有关基本格式要求如下:
一、论文打印与装订
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用宋体或楷体打印于学校统一的毕业论文专用纸上。毕业论文撰写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封面 ②开题报告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④原创性声明⑤文献综述⑥论文目录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⑧论文正文⑨致谢⑩参考文献及附录
装订顺序排列:①封面②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③开题报告④原创性声明⑤文献综述⑥论文目录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⑧论文正文⑨致谢⑩参考文献及附录
二、论文撰写主要格式及要求
1、中英文摘要和关键字:
中文摘要(约300字)在前,英文摘要(不少于1500个印刷字符)在后; 关键字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
论文题目―――黑体一号或小一号
摘要――――――――字样 黑体小二号
摘要正文 ―――――――――宋小四
关键词 ―――――――――宋小四
2、论文正文(字数:本科不少于2万字,专科不少于0.8万字)
(1)论文正文部分主要包括:绪论、论文主体、结论 其中:
绪论:①课题来源、意义;②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主体:①设计思想;②具体实现(含框图);
结论:分析、讨论等。
(2)论文正文题行打印要求(含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
论文题目用一号黑体字,题目不易过长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字
第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
第三层次(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
第四层次正文用宋(或楷)体小四号(英文用新罗马体12号)参考文献:列出至少3篇,对书或文章按如下要求书写
[序号]书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版本
[序号]文章作者,文章名,刊名,卷号,期号:起-讫页码,出版日期
(3)附录:①源程序清单;②本科:0.8-1万印刷符的英文资料及其译文。
(4)论文页面设置注意装订线,页码一律用小5号居中标明。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5
法律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写作法学论文,最重要的是选题。一般的学习法律者除外,凡是涉及到法律要深入做的时候,那么,无论确定专门的学习、研究方向,还是写作论文、谋划长篇巨制,都首先面临的是选题的问题。法学院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同样也是这样。因此,法学院学生写作毕业论文,首先要确定好选题,然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的搜集资料、谋篇布局、开始写作。不然的话,上来就写,写完了就撕,很难写出好的作品,毕业论文也就很难过关。有些同学经常到了开题的时候,找到我,央求说,老师给我出一个题目吧!可是,论文题目不是那么好出的,而且学生自己究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有积累,并不完全清楚,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好好地进行选题。
一、作毕业论文选题的一般考虑
法学院学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在开始进行学习的时候,首先就是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指导硕士研究生合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和学习刚刚开始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确定研究的方向。例如有的学生愿意做抽象的民法研究工作,我给他确定民法总论的研究方向。为什么要给他确定这个方向,就是因为我对他的学习和研究很了解,他对民商法的基本问题都是很精通的,基础很好,尤其是处理具体问题,应用民商法的理论得心应手,这也使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很高。这个同学是很有才气的,要研究一个一般的题目是很不成问题的。所以,选择民法总论这个方向给他,既有难度,他又是能够胜任的。还有一个同学,他的特点是修养很好,基础很好,特别是在哲学的层次上,有很敏感的感觉,也是很有前途的。而民法哲学这个题目是很难做的,几乎是一个新的领域,现在没有多少人能把这个问题做得好。他有这个实力,那就让他做。应当说,在选择方向上,因为都是民商法专业,选择什么专业,只要结合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爱好,就行了。
更重要的是选择具体的题目。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确定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法律的问题内容极其繁杂,就是确定一个大的方向,里边的内容也是十分复杂的。比如说,我们选择物权法作为研究的方向,作一个20多万字的专著,不可能写《物权法论》。如果20万字写成一部《物权法论》,那就是普及的教材,而不是法学专著。湖南大学的屈茂辉教授是我们学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入学之前,他寄给我一本《用益物权》,大概有40万字。这种著作,分量与内容是一致的。同样,如果选择侵权行为法作为研究方向,也只能选择一个具体的题目,比如特殊侵权行为啦,归责原则啦,构成要件啦,赔偿范围啦,等等。我欣赏王卫国教授的《第三次勃兴—过错责任原则》,就是专门研究过错责任原则的专著,一个归责原则写了20多万字。题目好,写的再好,就是一个出色的作品。民法总论的题目很多,可以做很多选择。我原来想过的有民事主体、民事责任、诉讼时效,等等。但是如果选择是《意思自治原则》,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如果把这个题目做好了,不仅是成功的作品,而且对民商法的进步也是有推动作用的。本科生的选题就为宽泛,可以选择的问题很多,涉及到全部的法律问题,因此应当很好地斟酌,确定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来就是有研究方向的,选题相对较为容易一些。
「 1」 「 2」 「 3」 「 4」 「 5」
дгц╢ё╛╥╗я╖т╨╣дя╖извж╠ор╣бшнд╫ьппя║лбё╛р╙в╒рб╪╦╦жнйлбдьё©
╣зр╩ё╛я║лбр╙п║║ё
ущхг╦у╡ек╣╣ддгяыё╛я║лбр╩╤╗р╙п║║ёж╩спя║лбп║ё╛╡едэ╧╩тзспоч╣дбшндвжйщ╣д╥╤н╖дзё╛вжвн╢сёл╤х╣ду╧©╙ё╛тж╪сндуб╣дхща©╨мбшйжин╤хё╛й╧вт╪╨╣дяп╬©ёи╧шсп╪шж╣║ёющхгё╛хг╧шсц20╤юмрвж╣дф╙╥ыё╛ушушп╢акр╩╡©гжх╗ппн╙╥╗ё╛дг╬мйг╠╬©ф╣д╫л╡дё╛╤ь╡╩йг╥╗я╖в╗жьё╛╦в╦жнйлб╤╪╣ц╣╫акё╛╣╚йгц╩спй╡ц╢ин╤хё╛ц╩спя╖йуио╣д╪шж╣║ёкыртё╛п╢вв╠ор╣бшндтзя║лбиоё╛╦эйгубяы║ёр╩ф╙бшндё╛вжйщйгспоч╣д║ё╠╬©физ╣д╠ор╣бшнд10000вжвссрё╛к╤й©яп╬©из╣д╠ор╣бшнд30000вжвссрё╛╡╘й©яп╬©из╣д╠ор╣бшнд100000вссрё╛ф╙╥ы╤╪╡╩╢сё╛хща©╡╒╡╩╤юё╛хг╧шц╩сп╨э╨ц╣дих╪фё╛╨эдяп╢ёжспин╤х╣д╤╚нв║ё╟╢уур╩╟ц╣дп╢вв╧фтрё╛я╖йубшндм╗ёёр╙к╣геёчр╩╦жнйлбё╛╢ст╪р╙8000вжё╛р╙╟яр╩╦жнйлбк╣╣ц╨эм╦ё╛╢ст╪р╙10000вжртио║ё╣╠х╩ё╛р╡сп╪╦мрвж╣дбшндё╛дгяы╣дбшндё╛р╙дзхщ╨э╤юё╛жйа©сжр╙╨цё╗ё╓ндуб©ирт©╢р╩©╢нрп╢╣д║╤жп╧з╨ом╛тпхняп╬©║╥╨м║╤╤╞нохк╦ях╗ж╝╥я╤╗║╥уба╫ф╙ндубё╛г╟уъ╥╒╠мтз║╤╨сдой║уч╥╗╦и╡©╧эюмя╖т╨я╖╠╗║╥иоё╛╨суъ╥╒╠мтз║╤╥╗я╖яп╬©║╥xxдй╣з5фзиоё╘ё╛╥ятрё╛╠ю╪╜╩а╦ьдцдгц╢╤ю╣д╟фцфбпё©ожтзр╩╟цввуъп╢╣дндубё╛10000мрвж╣дндуб╬м╨эдя╥╒╠мак║ё╤юйщ╦ьдц5000вжвсср╣д╟фцф╬м╡╩╢мак║ёр╙тз5000вж╣дф╙╥ыжпё╛п╢геёчр╩╦жнйлбё╛р╙сп╤ю╨ц╣дндвж╧╕а╕ё╛йг©иртокос╣д║ён╙й╡ц╢ожтзспхкп╢ндубц╩спхкт╦рб©╢дьё©╬мйгсжйщсжп║ё╛╦и╦и╟м╟м╣дё╛ц╩сп╫юм╥ё╛©╢акм╥╬мж╙╣юн╡║ёубяы╣дндубё╛╬мйгц╩спхкт╦рб©╢║ём╛яыё╛╠ор╣бшнд╣длбд©р╡р╙я║╣цп║ё╛тзспоч╣дндвжжпё╛╬║а╕╣ьу╧©╙ё╛ю╘у╧кэ╣дин╤х╨м╧ц╤хё╛ндуб╡едэ╧╩вж╨ц║ё
п║р╙п║╣цйй╣╠ё╛сквт╪╨кыр╙к╣╣ддзхщоюййс╕║ёющхгё╛р╙п╢р╩╡©20мрвж╣д“рбк╪втжнт╜тр”ё╛дг╬мр╙об╨э╤ю╧╕╥рё╛ц╩сп╧╕╥рё╛п╢╡╩ёжю╢20╤юмрвж║ё©ийгё╛р╙я║тя╢ср╩╣ц╣дё╛оя“ця╥╗╣д╩ы╠╬т╜тряп╬©”ё╛р╙20мрвжё╛╬м╨цоя╡н╣црбк╪ак║ёндвж╡╩╧╩ё╛п╢ёжю╢╣д╤╚нв╬м╩а╨эф╫ё╛ц╩спин╤х║ёвт╪╨р╙впо╦уевцр╩обё╛╦ы╬щвт╪╨╣длбд©ё╛уфну╣д╡даоё╛р╙скбшйж╣дин╤хоюр╩жбё╛убяы╬м╨э╨цак║ёя║тя╠ор╣бшнд╣длбд©ё╛╦эр╙в╒рбубп╘ё╛лбд©╬м╦эр╙п║ё╛дэ╧╩сцмр╟кг╖вжк╣╣ц╨эм╦║ё╪╢й╧йгк╤й©бшнд╩руъ╡╘й©бшндё╛ф╙╥ы╫о╢сё╛╣╚йглбд©р╡╡╩дэ╢с║ёлбд©вж╢сакё╛╬мвж╡╩╣╫убр╩╣цак║ёспр╩╦ж╠х╫ом╗кв╣д╠х╥╫ё╛╬мйг╣╤т╫╥фюшё╛╣╤хп╬мт╫у╜ё╛╨ц╦ж╬м╪╞жптз╣╤хпиоак║ёп╢ндуб╢с╦ер╡йгубяы╣д╣ююм║ё
╣з╤чё╛к╪б╥р╙©м║ё
лбд©п║акё╛дзхщ╬мр╙ин║ёр╙ок╟яндубп╢╣цинё╛ж╩спк╪б╥©мё╛ок╣днйлб╥а╦╩║╒инт╤ё╛юзй╥╣дё╛ожй╣╣дё╩╨аор╣дё╛вщор╣дё╩жп╧з╣дё╛мб╧з╣дё╩юмбш╣дё╛й╣╪ы╣дё╩мёмё╤╪р╙ок╣╫║ё
вжр╩ф╙я╖н╩бшндё╛иоцфубп╘нйлб╤╪р╙©╪бг╣╫ё╛©╪бг╣ц╡╩жэ╣╫ё╛╤╪╩ас╟олбшнд╣джйа©║ё
╣╠х╩ё╛вж╡╩м╛╣дндубё╛р╙╦ы╬щ╡╩м╛╣ддзхщ╤тиойжнйлбспкы╡южь║ё╠ххгё╛п╢р╩ф╙╥╗жфй╥╣дндубё╛╣╠х╩╡южь╣дйгюзй╥╣ддзхщё╛╣╚йгр╙в╒жьюзй╥ио╣дубжжжф╤х╤тожй╣╣д╫х╪ьрбре║ёп╢мб╧з╣д╤╚нвё╛м╛яыр╙в╒жьяп╬©╤тжп╧з╣д╫х╪ьрбре║ёспр╩цшяп╬©изп╢╣др╩ф╙бшндё╛╫ииэ╣дйгцю╧з╣дпемпжф╤хё╛юзй╥╣╫ожй╣ё╛к╣╣ц╨эойо╦ё╛к╣╣цр╡╨э╨цё╛╣╚йгц╩спп╢╤тжп╧з╣д╫х╪ьрбре║ёубяыё╛╬м╫ж╫жйгр╩ф╙╫ииэптжй╣дндубё╛╫╣╣макндуб╣д╥жа©ё╛ёдфда©йг╫╚мб╧з╣джф╤х║╒ж╙й╤╫ииэ╣╫жп╧зю╢║ёнрла╣дрб╪шйгё╛хг╧ш╫а╨ожп╧з╣дй╣╪йги©жё╛яп╬©пемпжф╤х╤тжп╧з╥╗би╣д╫х╪ьрбреё╛рт╪╟туяы╫х╪ьё╛п╢╣ц╨цё╛╬мйгр╩ф╙╨э╨ц╣дндубак║ё ║╦ 1║╧ ║╦ 2║╧ ║╦ 3║╧ ║╦ 4║╧ ║╦ 5║╧
二、选题的主要方法
我在给一些研究生讲法学论文写作的时候,谈到具体的选题,都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经验,给他们介绍我的具体方法。下面我介绍自己应用最多的三种方法。
一是“夹空”法。
所谓“夹空”,其含义,就是选题尽量在理论的夹空中选择,在别人都没有选择过的空间当中选择。在现在的理论研究中,大量发展的是边缘学科,最引人注目。而且研究边缘学科最容易取得成功。在传统的学科中,也有这种“边缘”的题目。比较形象地讲,就是挨近的两个问题都有人研究了,但是,在这两个题目中间,还可以发掘出一个既与两个题目有联系,又与两个问题不同的题目。这就是夹空中的题目。选择这样的题目,我曾经说过,就像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一样,是包打胜仗的战术,是包打天下的题目。我在部队的时候学过军事学。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批判尽管批判,但打仗是非常管用的。它的核心,就是攻击一处敌人,首先要选择一个点,作为主要的攻击点,然后再选择至少一个或者更多的“面”来配合,辅助进攻。可以试想一下,一个人,一个军队,如果腹背同时受敌,那他就只有一个选择:“跑”。所以说,“一点两面”是打的击溃战,不是歼灭战,但是确实如林彪所说,是包打胜仗的诀窍。“夹空理论”也是包打胜仗的诀窍,应用于选题上,选得好,题目确定得好,文章就有了一半以上的成功率。
我在1987年写作《试论共同危险行为》这篇文章时,就是用的这种方法确定的题目。在研究侵权行为法的时候,我找遍了所有的文章,发现在中国大陆学者的论文和专著中,都没有写过这个问题。其原因是,前苏联的民商法学界对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重视。而在大陆法系,这个问题几乎是一个常识。因为是在侵权行为法理论的夹空中的问题,我就参照大陆法系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写出来这篇文章,就在《法学研究》上发表了。现在,很多法院判这种案件,都是引用我的文章中的观点,做出判决。xx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中,确立了这个侵权行为制度,这是在我的研究16年之后,变成了司法实践的现实。这是我很得意的一个研究成果。这是比较大的题目。再说小的题目。在中国的侵权行为法中,没有人提到“霍夫曼计算法”和“莱布尼兹计算法”,到现在,也只有在海商、海事案件的赔偿中,才应用这个规则。在二十年前,这两个概念还是十分陌生的,当时我问过很多人,都说不知道,甚至是大教授也不知道。我就想,既然这样,那这个问题肯定是一个夹空中的问题。我做了研究之后,写过几篇小文章,强烈要求在实践中采用。但是,这种国外的司法常识,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就是得不到理解,到目前还没有在民法实践中采用,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写文章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选择专著的题目,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现在的专著何其多,虽然精品不多,但是很多问题都有人论述到了。在选题的时候,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选择最容易突破的题目,最好是没有人做过的,做起来,才有前途。写作毕业论文,根据自己的论文容量,选择夹空中的问题写作,是最成功的方法。
应用这种方法选题,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写的《侵害自由权及其民法救济》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我很满意的文章,在《法学研究》百期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优胜,得到这一荣誉。这一篇文章,就是对人身自由权及其保护的题目,是以前从没有人写过的。我在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题目,并且把它做出来,可以说是成功的。这篇文章说的案件,就是我在文章中经常提到的张莉莉案件,是一个典型的侵害人身自由权的案件。但是,在对这个案件进行讨论的时候,我的意见却没有人支持,最后以侵害名誉权的案由结案。这一点也说明了“名誉权是一个大破筐,什么难理解的问题都可以装”的这个结论。最近我在人民大学和耶鲁大学联合召开的名誉权隐私权国际研讨会上说了一个观点,就是“应当对名誉权开展一个瘦身运动”,就是要对名誉权进行减肥,使其名副其实。《侵害自由权及其民法救济》这篇文章,也是夹空理论的成果。
介绍一个选题内容,就是写作毕业论文是不是可以写人物。我们的法学毕业论文,一般都是论述制度,没有论述人物的。但是我想,写作一位学术人物,写出他的学术思想,也是很重要的选题。因此,我确定我的一位博士生,就写《佟柔民法思想研究》。我看是一个很好的选题。
采用夹空法选题,基础是能够找出夹空。这就需要有学术的修养。没有很深的学术修养,找不出来夹空。因此,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搜集资料,掌握住研究防线的学术动态,才能够应用夹空理论选出自己的选题。
二是“超越”法。
在写作毕业论文的选题中,也可以选择大家都论述过的题目,在综合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超越前人所有的论述,做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超越法”。
这种方法与“夹空法”正好相反。夹空法是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东西,包打胜仗。超越法则是对大家都说过的东西,说出比别人更高明的意见,超越前人的议论。这种方法选题有其难处,这就是要在研究了全部、所有的同类著述以后,才能够做出这样文章来。因此,用这种方法选题,写作时下的功夫就要更深。没有实力,用这种方法选择题目,做起来很艰苦。但是,在现在,我国学术界的法律研究是很深入的,绝大多数的题目都被别人做过,要选择一个别人没有做过的题目,是很难的。大概在行政法和商法中,这样的题目还很多,但在传统民法、刑法中就很少见了。因此,在毕业论文选题中,超越法是经常用,当然也很难做好的一种方法。
运用超越法选题,首先要很好地看书,积累资料,掌握这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各家各派的学说观点,综合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能不能超越各家各派的理论,自成一说,自成体系,别有新义。如果有这个能力,就可以选择这个题目。现在的积累资料掌握学术动态,方法简单多了,上网、googl、百度,等等,一搜,有关的论文就出来了。不像我们那时候,天天蹲在图书馆,一张一张地记卡片,没有多少天的苦读,选不出来好的题目。
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经常是运用这种方法来选择题目的。特别是选择做驳论的文章,更是要用这种方法,把要反驳的问题说透,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我有一个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是批判了这个学者,再批判那个学者,几种观点都批判完以后,至于自己是什么观点,他说:“那还没有想好。”我反对这样做学问。但是也有人主张这样的做法也是必要的,因为不破不立,先破了大家的观点,然后给别人立论就打下了基础。还有一位老师讲课,每次都是“某某说”不对,“某某说”不对,“某某说”也不对,“我的观点永远是折衷的意见”,即“折衷说”。这种说法也不值得提倡,然而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超越法的应用,不过是没有应用好而已。
应用这种方法选题,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写的《论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这篇文章,发表在《法学研究》1995年的哪一期上,可以查一查。这篇文章就是用的超越法选题,对以往的这类学说都做了分析,提出了延伸保护的主张。从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可以成就一篇较大的文章,因而就写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的制度中,选用的就是我的人身权延伸保护的理论。这也是我的一个很得意的研究成果。当然也有人在批评,但是,这种观点的认识,总还是比以前的一些说法有所进步。
三是“综合法”。
我先介绍两种不适合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综合法就是对一个问题进行综合论述,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自成一体。在每年结束的时候,总是有学者对某一类的问题进行综述,指出一年来,这门学问取得了哪些进展,取得了哪些成果。这是最典型的综合法的运用。还有,在一个讨论会上,对那些讨论的问题有哪些意见,各种意见的根据是什么,综述出来,也是很好的资料。不过这种选题方法,不适合做毕业论文,因为毕业论文不准许写综述的文章。
还有一种运用综合法选题的方法,就是对某一个问题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例如《某某问题三论》等,也是这种方法选题。这种选题方法,要对这个问题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对研究的这些问题有明确的意见,确有新意。要知道,采用这种方法选题,仅仅是吃别人的东西是不行的,那样的东西是没有深度的。要记住,任何文章,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选题,都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独特意见,那就宁可不写。类似于“三论”、“几论”这样的文章,也不能应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因为毕业论文要有一个主题,“三论”就有三个主题,“几论”就有几个主体,不符合要求。
【1】【2】【3】【4】【5】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总结 篇6
和执行局的摸打滚爬中,在和执行法官的交流中,我真切意识到了我国执行难的困局。第一,我国执行案件量大,造成执行案件积压,出现大量的超期案件,第二,我过执行难,执行效果差,有很多执行都是无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执行威慑机制,让那些不主动配合执行的受到一定惩罚,采用惩罚机制来威慑被执行人从而提高执行效率。这并不是说要真的惩罚阻碍执行人的,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树立起执行的权威性,让后面的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执行,提高效率。主要是从两个阶段威慑被执行人,一是在生效裁判做出时,当时人基于不予实现生效裁判而进入执行阶段所带来的不利危险而积极实现自己的义务;二是在执行阶段,不积极主动参与执行所带来的后果则会清晰的展现在被执行人眼前,从而激励其对执行的参与性。同时,还要注重在执行中保护被执行人的权利,一方面要积极的执行,一方面要保护被执行人的权利,着两个看似矛盾的执行要求其实是没有矛盾。保护被执行人的基本人权是执行所必须作到的。
除此之外法院系统还大力推行异地执行。异地执行有两种,一是被执行人是外地人所以委托外地法院执行,二是被执行人是本地人而委托外地人执行。第一种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方面执行,节约执行成本。而第二种就不好理解,当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到他们告诉我几个案例明白。在中国现在这种体制下,有时候本地执行会受到各方的干扰,让执行很难进行下去,而委托外地法院,其当然不存在与本地被执行人的盘根错节的关系,执行就相对简单。
在法院,我见证了公务员工作的艰辛,打破了我一直以来的愚昧无知,以为只要加入公务员队伍,就加入了吃皇粮的行列,轻轻松松生活。但现在我终于明白,任何人都不能一劳永逸,即使你入了公务员,工作的压力依然显而易见。但值得欣慰的,在中山法院,我感觉到了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看到他们将法律公正、效率的价值体现。作为一个法科学子,选择法制相对发达的南方是明智的。
在中山,我不仅收获了实习经验,也收获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利用周末,我逛遍了中山大大小小的公园。在孙中山故居,我感受了伟人生活的气息,更加熟悉了他的生平。步行街、百货商场也在我们的浏览之列。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一些必要的交际,懂得该如何与人打交道。在此我也对之前的一些观念做了修正,我接受了一位法院大哥的建议,必要的交际是需要的,一味的单纯那就真的是傻了。
关于法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冷思考 篇7
一、社会原因
1、大学连年高速扩招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2007年, 全国应届毕业生495万人, 相比1999年的101万人, 毕业生总数增长了4倍多。自1999年全国大规模扩招八年时间里, 大学毕业生总量以几何速度增长, 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虽然如此, 但每年报考法学专业的学生不减反增, 招收法学专业的院校遍地开花。据统计, 全国法学专业招生人数从1977年的223人到2007年的10多万人数增长了448倍。2001年, 全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292所, 2005增长到559所, 2007年全国已有603所法学院系, 每年法学毕业生达到数十万。法学是个专业性及技术性要求很强的学科, 不同学校的学科发展程度, 师资水平有差别, 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也参差不齐。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剧增, 质量参差不齐, 竞争激烈, 这就导致处于法学专业教育学历底层的法学专科毕业生在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陷入困境。
2、公检法公务员系统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国家司法考试的限制导致毕业生不能直接进入此系统工作
在法学专业毕业生看来, 学习法律就是为了能进公检法系统;另一方面公检法单位工作稳定, 待遇较丰, 社会地位较高为人们所羡慕。许多法学专业毕业生宁愿放弃其他适合的工作, 只求能捧上公检法这个“金饭碗”。但是自从实行了司法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后, 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要进入法院、检察院工作, 必须既通过公务考试又要通过司法考试, 而且, 要担任法官、检察官等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司法考试报名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这样法学专科毕业生要进入工作, 必须要再深造。
3、律师行业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毕业生去律师事务所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自司法考试制度实施后, 律所招聘大多要求应聘者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这让毕业生望而却步。而且, 我国目前的律所大都是合伙制, 经营存在较大风险, 注重短期效益而缺乏长效用人机制, 没有人才储备的积极性。专科毕业生进去工作, 大多是做律师助理或做些贷款合同签订等文书工作, 发展空间少, 薪酬待遇较低。
4、企事业单位对法律人才的认识不一导致毕业生未能大批量地就业
一方面, 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来, 使用法律人才属于高消费, 毕竟企业不会每天都有法律问题要解决, 考虑到成本问题, 不愿意供养一名法律人才。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 面对庞大的毕业生市场, 学历歧视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庞大的毕业生就业队伍以及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刺激了用人单位的选人胃口, 使得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能用本科生的招研究生, 能用专科生的招本科生, 这种情况造成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能做到人尽其用。片面追求高学历, 不顾学生个人能力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专科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也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浪费。
5、学校对学生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让毕业生无所适从
由于我国法学教育起步较晚, 没有比较成熟的法学教学经验, 绝大多数法学院、系的在教学过程中, 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成为同专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没有充分体现出法律专科教育的目标特色。法律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法律专业实用性人才, 但很多学校都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 却忽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与社会所需的法律实用型人才是严重脱节的, 也造成了许多法律专科学生面临着学无所用的尴尬局面。
二、毕业生自身原因
1、毕业生自身能力不强, 但就业期望值很高
随着高校扩招, 专科生的录取分数也一路走低, 这直接造成了毕业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自控能力都很差, 而学好法律又需要这些能力。先天不足再加上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造成了法律专科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普遍反映, 法律专科毕业生缺乏对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 对法律实务的实际运作方式不了解。他们多是单纯地硬搬硬套法律条文, 而缺乏对案件的具体情形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毕业生的能力有欠缺, 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但是许多学生对就业却有着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的追求。根据调查显示, 工作稳定的公务员是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其次是国有事业单位, 对小公司, 小企业看不上。并且大多选择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就业, 缺少吃苦耐劳精神, 选择到基层或者到西部去工作的极少。大部分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对找工作比较盲目, “一窝蜂”现象严重。其实, 从社会的人才总需求量来看, 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并不十分困难, 难的是摆正好自己的就业心态, 应该说理想和现实的错位, 加大了专科生择业的困惑, 造成了他们的就业难。
2、毕业生就业“扎堆”现象严重
据2007年就业调查显示, 全国法律毕业生流向的地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55%, 中西部中等发达地区3 7%, 东部和沿海中等发达地区6%, 中西部不发达地区2%。大多数学生是“孔雀东南飞”。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城市流向依次是:省会城市43%, 地级城市31%, 直辖市26%。广东法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而广大基层单位需要大量的法学人才, 尤其是市县以下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对法律人才需求非常大, 却无人问津。这就导致一个表面过剩和实质缺乏的结构性矛盾。学生选择就业地区的集中性造成了原本能就业而主动失业的情况。
综上所述, 为缓解法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整:第一: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必须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 加强案例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 用人单位更青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只懂法律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学校应当鼓励法学学生跨学科, 跨专业学习,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尤其要督促学生, 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有计划地去培养自己的“第二专业”。在相关“法律”岗位对其紧闭大门的时候, 不要去挤独木桥, 而是独辟蹊径, 在金融、保险等其他行业领域任职, 积极调整自我认识, , 面对现实, 务实地寻找就业机会。第二, 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作好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必须考虑社会的现实需要和自己的特点和兴趣, 择己所爱, 择人所需, 调整就业期望值, 认识到不是每个毕业生都适合去做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 这样才能在职业选择中少走弯路, 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中国还存在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 中小城市, 广大农村地区, 中小企业都急需大量的法律人才, 一些山区县市的检察院、法院对法学人才的学历要求相对较低, 法律毕业生要改变就业期望, 积极投身到山区的法治建设中去。另外, 法律专科毕业生可以选择自学考试或参加全日制专科插班生考试提高自身学历, 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 国家和社会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政府各相关部门必须落实好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公务员加分, 生活补贴, 户口档案迁转, 社会保障, 创业扶持等事关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政策, 让毕业生无后顾之忧地到中西部、基层地区就业, 发挥才能, 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红霞.关于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3) :18—19
[2] 王倩.论如何解决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J].教育探索.2007 (7) :129—130
法学专业毕业生的自荐书 篇8
在特长爱好方面,本人曾经系统的学习过C语言及软件工程等课程,具有一定的编程基础;喜爱利用计算机进行平面设计与网页制作,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观;闲暇之余,抓住当前一些技术及社会现象向各杂志、报刊投稿,其中有几篇随笔在《电脑商情报》上发表并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衷心期待能成为贵单位的一员,为贵单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谢领导在百忙中垂阅我的材料!
祝贵单位明天更美好!
此致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篇9
一、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坐落于建设路和新华道交叉口附近,南临唐山大饭店,正处于唐山市市中心位置。中级人民法院门朝南开,大门左侧是一座四层楼,是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分为民一庭、民二庭、民三庭、民四庭。大门右侧是一座五层楼,一层、二层、三层主要是机要室以及一些日常办公机构,四层、五层为刑庭和行政庭。我实习的刑二庭就在五楼。五层楼的右侧是中级人民法院的立案大厅,它是人民法院面向基层人民法院提交的上诉案件以及直接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窗口。除了刑事审判庭、立案大厅以外,中级人民法院还设有执行庭等。刑二庭主要审理的是有关盗窃罪、强奸罪、非法拘禁罪等侵犯财产罪以及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我在刑二庭实习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法官整理并装订卷宗,处理日常工作,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二、实习过程
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尊重法院工作人员,同时注意自己的语言、举止、仪表,并认真撰写实习日志,及时总结实习经验与体会。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主要的工作是装订卷宗。刑事案件的卷宗与民事案件一样分为正卷与副卷。但与民事案件不同的是,刑事案件又多出了对犯罪分子减刑假释的案卷。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旁听了案件的审理,从整体上与上学期所旁听的民事案件的审理作了区别:民事案件的审理往往注重平等当事人的利益;刑事案件的审理注重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保护社会整体的利益。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并巩固了与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相关的知识。通过与法官交流,我了解了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专业技能,也明白了更多的实际工作情况。到实习结束,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肯定和更好的评价,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
三、实习主要情况及体会
我和几个同学来到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由法院负责人统一安排,把我们分配在了刑二庭的各个办公室。在刑二庭实习的一个多月,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
整理并装订案宗。现在虽不是年末,但是每天处理的案件增多,一项艰巨的任务——归卷,便摆在了整个刑庭工作人员的面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给案卷排序、封皮,然后装订成册。通过整理案宗,我了解了各种文书的分类及归档,对二审案件从立案到审结的简单的程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工作虽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它却是非常重要的。案宗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与整个案件息息相关,翻阅卷宗便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案情,对案件做出很好的定位。刑事案件的卷宗与民事案件一样分为正卷与副卷。正卷从先到后需要
排列的是:案件信息管理表,上诉移送函,一审判决书(裁定书),上诉状,提押票,法庭笔录,二审判决书(裁定书),委托宣判函,送达回证。副卷需要有:合议庭笔录,审委会讨论笔录,判决书。如果有辩护人材料的还要把律师的所函,授权委托书,辩护材料这些排到正卷里面,然后,把这些材料编页,编目录、备考表,装订起来。但与民事案件不同的是,刑事案件又多出了对犯罪分子的减刑案卷。减刑案卷包括减刑建议书、审批表、检察院评审表、支队减刑建议书、原审判决书、执行通知书、服刑奖励情况、合议庭笔录、减刑呈批表、审理报告、刑事裁定书、减刑通知书、送达证等。
案卷就是整个案件的真实写照。通过整理并翻看案卷,我能够从案件立案到审结、执行,去分析整个案件。
旁听案件的审理。在实习期间,旁听案件也能给我上很好的一课。我们刑二庭开庭审理了一起检察院抗诉引起的涉嫌间接故意杀人案。
案件的事实:被告王某驾驶一辆无牌照的重达25吨的大卡车,在拐弯时撞倒和自己顺行的行人马某,王某在没有确认马某是否死亡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其死亡,故采取倒车的方式,最后导致马某死亡。在法庭辩论阶段,双方就王某的倒车行为进行了辩论。检察院认为王某的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辩护律师坚持王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通过旁听这个案件,我又进一步对(间接)故意杀人罪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进行了区分: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持一种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并且这种心理状态是以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为根据,如以本人的能力、经验、当时的环境和其他客观条件为判断基础,在客观上通常会表现出一些积极避免死亡结果发生的行为;而(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持一种放任的心理态度,既没有要依据某些条件避免结果发生的意图,也没有避免结果发生的行为,无论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所以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
在本案中,我认为王某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因为其行为符合(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在主观方面,王某对马某的死亡结果持放任态度。其倒车的行为从实践中来说也是不符合常人思维的。
判决书的完成。判决书的制作看起来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工作,但是要做好它却不容易。一般来说,每次开完庭之后,经过合议庭合议,审委会讨论,审判长就会在电脑里面写出判决书初稿,接下来的工作,就需要把写好的初稿先打印出一份来校对,除了注意判决书是否有错字,格式问题这些小问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刑期的计算了。刑期对于犯罪分子来说算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犯罪分子被关押的时间的长短。若判决书规定的期限长于或短于实际判决的时间,则不利于保护犯罪分子的合法权益,构成对司法权威的威胁。
校对完成后,便进入到了正式打印阶段。打印的份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要留有至少五份的备份。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还了解了已审结的二审案卷的邮寄。首先,填写送达回证。送达回证的份数依据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的个数而定。其次,填写移送函。移送函包括的内容比
较多,需谨慎,否则会发错卷,酿成大错。移送函从整体上概括了整个邮包里的所有物品,包括原审卷宗、二审判决书(裁定书)。最后,将送达回证以及移送函和移送函记载的所有东西封到邮包里,交到机要室。最终由机要室发出邮件。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我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脱节的地方。现在我们的法学专业教育往往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导致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面对社会不知所措,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就整理装订案宗来说,这是在课堂上绝对学不到的。比如接待当事人等,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是办不来的。因此,我认为学校的教育应该加以改进,加大对法律事务的操作,比如多开展模拟法庭,丰富课堂案例,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案件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等等,从而更好的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多与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联系,请求定期与同学交流信息,甚至可以多旁听一些案件的审理,增加实践的机会。
四、自我评价
通过毕业实习的两周,我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也预先体验了自己还没涉足的领域,更学到了书本教不会的办事能力。通过此次实习我发现了自己在平时学习中的不足,使我明白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不断巩固专业知识,平时不能认为自己对课本专业知识的掌握不错就行,等到实际操作运用时才知道知识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平时的不确定,在实际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酿成大错,给当事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要不断巩固加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
论文的格式: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10
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与问题
法学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现阶段毕业论文普遍存在问题,如言之无物、“假大空”、网络抄袭等现象在法学学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论文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问题,说到底是写作的积累不够,准备工作不足。
(一)知识积累不够
“法学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法学知识辩证运用和实际运用的过程”[1],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不可能实现知识的运用。我国任何一所高校的知识传授都是充足饱满的,三年半的教学进程,一百多个教学周,大量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人才培养的效果更强调知识的有效积累。不仅要建立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还需要把各门课程知识勾连起来,将碎片化的知识构建成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知识的有效积累还应具有立体化特征。法学是一门有较强普遍联系性质的社会科学,一个领域的法律现象或问题,与周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相关。除法学专业知识外,相关专业知识也有必要纳入积累范围。
现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反映出明显的知识碎片化特征,就一个现象说现象,就一个问题说问题,法学各领域专业知识无法建立连接,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也不能有机结合。因此,毕业论文不可能有新颖的观察视角和分析工具,读起来枯燥无味。知识积累不够,还会使学生陷入只有感觉和判断却无法论证的困境[2]。
(二)思想缺乏创新
一篇言之无物、人云亦云的毕业论文是如何“炼成”的?首先是互联网这一便捷工具提供海量信息,然后在短时间内学生用“剪刀+糨糊”方式复制粘贴出一篇所谓的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没有对研究问题进行基本的思考梳理,更没有对论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根本达不到锻炼提高能力的目的。指导教师每年看到的本科毕业论文几乎千篇一律,前后几届学生的论文题目也相差无几,论文内容更是看不到新颖、创意和特点,味同嚼蜡。
假如学生头脑中对某一专业问题有兴趣有思考,并且有自己的看法观点,相信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出来。而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是文字的堆砌,好一些的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专业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但往往深度不够。归根结底,是学生不能对专业知识展开独立思考,平时的学习不过是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记忆背诵。因此,在论文选题时,毫无想法的学生才会从教师提供的备选题目中随意选择一个。在撰写论文时,学生不过是重复课堂上教师讲过的内容,缺乏自身主动的思考和论证,更不要说创新。
(三)写作训练不足
中国的学生比较习惯整齐划一,考试有标准答案,写作文有惯用套路。对于通过各抒己见探讨真知的学术性论文不甚了了。虽然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论文式作业或测验,但因缺乏有效监管,学生多是应付了事,这样,有的学生甚至到大四还觉得毕业论文很遥远很抽象。没有论辩性思维的基础,四年大学中的写作训练有限,毕业论文中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很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机械罗列概念、特征、原则,看不到作者的问题意识和论证思路,不能建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结构,把论文写成了教材的体例;在论文层次安排上不会正确使用序号,引用参考文献时不遵循学术规范,不善于使用法言法语,对论文摘要和关键词的作用一头雾水等等现象,也特别突出。所有这些训练,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需要在四年大学学习过程中进行反复训练,否则不可能在最后的毕业论文撰写中写出一篇漂亮的论文来。
二、加强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对策
每年毕业季本科生毕业论文都会引来不少存、废、改的争论和探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突出,但也的确有不少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文献检索、语言表达、论证说理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因此,仅就法学专业而言,毕业论文发挥的考查与训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因噎废食。本文便是在这样的基本观点之下,探讨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问题的。
(一)教育观念:教育者要树立能力培养意识
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者的改革。传授知识是教师职责之本,但仅仅做到传授知识还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写作表达的能力。法学专业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所讲授课程和毕业论文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质量问题的根源所在,更应该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的“功力”必须也只能源自整个本科学习过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理顺“知识点—知识脉络—知识体系”结构的关系。这样点面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该课程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该课程的知识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理想的教与学应该是全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在头脑中搭起以基础课和专业课关键知识点为节点,相互有机联系组成的专业知识架构。”[3]
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恰当运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实现,必须有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考。学生的思考不是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而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引导之后学生进行主动的、自觉的思考。法学知识是关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很多问题不是事实问题,也不是逻辑问题,而属于价值判断问题。即便是立法层面已经明确了的问题,教师仍然可以在阐明立法规定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做价值层面的反思与探讨。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加上学生自身的积极思考,才能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和立体化。也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才有学生创新的可能。
最后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功在日常中,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就某个事件、观点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篇幅可以不长,但在论文规范方面要严格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论文层次结构的安排、引用参考文献的标准,使其学习撰写论文摘要和确定关键词,讲解如何就一个观点展开论证等。
毕业论文是法学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呈现,不可能靠本科毕业之前的“突击”一蹴而就。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必须延伸至整个法学本科教育培养过程,法学专业教师应当建立教学工作的整体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领。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与能力,才能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完成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
(二)教学管理:规范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
优秀的教学管理是成功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离不开教学管理的积极调控。虽然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与就业时间重合只是毕业论文质量不佳的客观原因,但在就业压力巨大的现阶段,作为教学单位必须考虑这个现实问题。通常本科的毕业论文环节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个时间正是学生忙于寻找就业机会的阶段。在就业和完成毕业论文之间,学生自然选择就业,对毕业论文得过且过。实践中也的确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指导教师疏于管理的现象。因此,合理设计培养方案,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必要而迫切的。
建议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安排提前,第七学期开始毕业论文工作。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始之前制定时间进程表,确定论文工作的主要时间点和工作任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阶段:一是准备开题阶段,需要每年更新毕业论文备选题目,论文题目应体现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建议将专业课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列入备选题目;之后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说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毕业论文的主要注意事项,强调毕业论文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后是开题,开题环节务必认真对待,对于不认真选题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也可以帮助其明确写作目的和内容。二是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须与学生保持经常性联系,对论文结构、观点、参考书目和形式等进行指导。其中设置论文的中期检查,统计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这也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监督作用。三是评阅和答辩阶段。制定评阅和答辩标准,告知学生答辩方式和要求。四是论文总结阶段,对本轮论文工作进行整理总结和反思。总之,要做到各个环节无管理真空,实现写作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务必严格执行管理规范。
(三)毕业论文形式:探索多种方式
所有教学环节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灵魂在于体现出学生未来从业所需的各种能力。法学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较强的资料检索整理能力,未来才能从浩繁的案件材料中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应当具备较强的分析论证能力,未来才能对各种法律问题抽丝剥茧、以理服人;应当具备较强的文字驾驭和语言表达能力,“笔杆子”和“嘴皮子”是法律人的两大法宝,较好地掌握这两项能力,能够帮助法学专业毕业生准确表达观点,更好地解决法律问题。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既要反映国家法律规定的初步科研能力要求,也应围绕培养目标锻炼其未来从业所需的各种能力。
传统法学本科论文锻炼和考查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但比较偏重理论分析,注重强调学术论文的形式特征。对于未来无意从事科研的本科毕业生而言,注重理论和论文形式的要求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毕业论文是对四年学习成果的考查与总结,也要为学生下一步进入社会或继续求学做好准备。现在国内有些法学院校已经开始探索传统毕业论文的替代形式。增设模拟法庭演示考核,以学术成果替代毕业论文,采取综述性论文、案件评析等形式,这些都是改革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积极思考和尝试。
学生的兴趣取向和个性发展应当给予适当重视,这是以学生为本的一种体现。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毕业论文有必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建议在保留传统的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外,探索社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应当具有理论分析内容,对本科生不能强求理论创新,但应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社会调查报告应当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对某一法律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有利于学生认识观察社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社会问题;案例分析报告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拓展思维。构建法治国家的今天,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各取所需。
三、从结果倒推过程:明晰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
对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所有改革措施,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即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问题,定位统领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改以改革及如何改革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从教育精英化到大众化最大的改变,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再以从事知识传承创新的科研人员为主,而是遍布于各行各业运用专业知识从事基本专业事务的普通劳动者。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科学研究不再是大学的唯一任务或目标,甚至不是最主要的目标,培养和教育社会所需人才成为大学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4]。应用型人才成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特别是对处于法学教育金字塔底层的众多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这类院校法学专业存在的社会价值所在。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当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不仅体现法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研究能力,更应当体现他们必要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专门从事法学研究的理论型人才。“对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是进行法学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开展法学学位论文写作工作的前提。”[5]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转换决定对本科毕业论文定位的重新认识。
目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众多问题为法学教育敲响警钟,提醒身处法学教育领域的人们反思问题根源何在。出现问题,固然是教学工作有怠惰,教学管理有疏漏,但更关键的问题也许是今天我们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已经不合时宜。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毕业论文被赋予科研导向的内涵,其理论性学术性的定位不言自明。今天教育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毕业论文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有必要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做出明确说明,帮助教育制度的执行者尽快转变认识。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不应完全是理论型的,而应当定位于以应用能力型为主、理论型为辅。接下来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专业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重新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积极推动和参与各个环节的改革。转变认识的意义,既在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于推动高等教育切实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毕业论文是“果”,教学过程是“因”,对于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这个不令人满意的“果”,教学过程这个“因”虽不是唯一的却极为重要。从教学过程入手,建立体系化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管理方式,充分理解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内涵,做出合理定位,为毕业论文做充足准备,可以成为破解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有效路径。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法治的未来。希望通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法律人才培养体系的良性演进。
摘要:文章从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表现出的知识、思想和写作训练问题出发,建议应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学管理与毕业论文形式等方面推进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而改革的基础是明确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应用型为主、理论性为辅的定位。
关键词:法学,毕业论文,对策
参考文献
[1]汤维建.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漫谈[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2]武立云.谈法学毕业论文的写作[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1).
[3]李大勇.新常态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9).
[4]马立民,冯志明.法学毕业论文写作[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
【论文的格式: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法学专科论文格式05-30
电大法学本科论文格式规范08-03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格式08-20
英语专业论文格式要求01-02
mpa专业学位论文格式08-31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格式及07-20
论文的格式:毕业论文的写作12-31
详细的论文格式05-13
论文的详细格式12-07
论文的基本格式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