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的格式

2024-10-08

《中国法学》的格式(通用11篇)

《中国法学》的格式 篇1

《中国法学》的格式

正标题:黑体,小二,加粗,两端对齐。

内容提要与关键词:宋体,五号,加粗

里面具体内容:仿宋,五号,不加粗(整体左右各缩进两个字符)——用上下双横杠(格式边框与底纹里面)。内容提要为文章主要观点之提炼,字数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一般为3至6个。)

一级标题:黑体,四号,居中,不加粗

二级标题:黑体,小四,两端对齐,不加粗

三级标题:宋体,小四,不加粗

正文:宋体,小四

脚注与页眉:宋体,小五

【注释体例】

(一)本刊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出版时间应精确到月;根据被引资料性质,可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编”、“编译”、“编著”、“编选”等字样。

(二)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全文连续注码,注码样式为:①②③等。

(三)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非引用原始资料时,应注明“转引自”。

(四)数个注释引自于同一资料时,注释体例为:前引①,哈耶克书,第48页。

(五)引文出自于同一资料相邻数页时,注释体例为:……,第67页以下。

(六)引用自己的作品时,请直接标明作者姓名,不要使用“拙文”等自谦词。

(七)具体注释体例:

1、著作类

①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0页。

2、论文类

① 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3、文集类

①[美]J.萨利斯:《想象的真理》,载[英]安东尼·弗卢等著:《西方哲学演讲录》,李超杰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版,第112页。

4、译作类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版,第55页。

5、报纸类

① 刘均庸:《论反腐倡廉的二元机制》,载《法制日报》2004年1月3日。

6、古籍类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7、辞书类

①《新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24页。

8、外文类

依从该文种注释习惯。

《中国法学》的格式 篇2

一、高校教学方面

教学问题应首当其冲, 牵涉到许多方面, 包括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也包括师资数量和质量。教学既是对教学教材和教程方向的定位, 也是对法律教育的教育模式的一种定位, 这些要件的构成使得教学在法律教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 教学内容

对比日本的法学教育, 我国的教学内容还是显得有些空洞的, 教学目标的不够明确。专业课设置的单一, 这些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而日本除法律专业课程外, 还往往还包括与法律职业无直接关系的其他修养课程方面的内容。日本法学部的授课科目, 根据内容分为基础教育科目、外国语科目、保健体育科目和专业教育科目四类。分类说包括私法类、公法类和政治类三部分, 方法不同、各有侧重。日本法学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有二:一是重视基础科目的设置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特别是规定法学部的学生必须选读理科课程, 使其知识结构合理化。二是专业课设置体现了本国实际与国际的交流。必修课以国内法为主, 而选修课中的外国法, 特别是欧美法占有相当的比例。目前, 日本学者主张的改革中对法学课程的设置提出了较多的建议, 这将日本法学教育的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1)

而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 一些实用必修的课程在大部分法学院校只被列为选修课范畴, 而对于学生而言, 专业课才是必须认真学好的, 这使得学子们的知识构成单一化, 进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借鉴日本的法学教育课程设置, 笔者建议要在确定教学目基础之上, 针对目标选取教材和确定教程。

(二) 教学方式

日本大学法学教学偏重于基础理论的训练。其把与广泛的法律现象和政治现象有关的基础理论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讲课。讲课方式分大班讲授和分组教学两种。学年必修课大都采取大班上课, 大班可达三、五百人。教学以讲座为基础进行, 每一讲座的主讲人负责一门课程。日本属大陆法系, 讲授中注重阐明法学原理, 解释法典条文, 探讨法律问题。分组教学是一种讨论式的讲习方式。它不以消化课程讲授为目的,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讨论由教授主持, 参加者必须修完某些课程, 题目由教授确定, 有的题目比较固定, 如《现代法哲学的基本问题》等。有的大学法学部在教学计划中, 单独设置演习科目, 并规定相应的学分。所谓演习是在教师讲授和直接指导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主动学习方式。演习类似我国的课堂讨论。

而我国传统的法学讲学方法一般是授讲式, 灌输式, 这是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在探索改善教育方面表现不足的地方。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会因此受挫,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只是注重理论的陈述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法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会淋漓尽致体现这一学科的意义的学科,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体现法学这一专业的实际性意义。

(三) 高校法学教育的师资

老师对学生而言是一盏指路的明灯, 老师指出的方向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在十字路口上的抉择, 所以教师的师德及其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大学中教师职称设有教授、助教授、讲师、助教。教授主要指导研究或从事研究, 助教授协助教授工作, 助教协助助教授或副教授工作, 讲师从事相当于教授或副教授的工作。二战后, 日本的教师队伍呈现出高学历的趋向。而在我国目前而言, 部分教师知识含量和知识深度都还有欠缺, 有些老师没有实践经验, 有些老师甚至完全实行教条主义, 老师的学历, 学术发表, 外语力, 专业知识的精通都需要从整体上提升。

(四) 学生数量

近年来我国法学院数量的“肆意”扩张现象直接影响到法学专业数量的增多以及大学生数量的境多, 但学生的整体素质却始终无法与其数量成正比。学生数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在投选专业的盲目性的表现有父母包办安排选择的, 有乘着“热”劲进来的。

二、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科研首要是指发表学术界的科研成果, 比起一般性的论文来更具逻辑论证, 经验验证, 观点“新颖”且符合学界的主流和基本看法, 科研是法学教育成功的重要表现, 科研的质量和数量直接体现了一所学校一个国家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而当前学术界的状况是很不容乐观的, 抄袭现象普遍存在。学者们的发表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深度和广度的扩展, 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兼容。 (2)

(一) 科研成果的定性

无论各种竞技的裁判还是法庭上的法官要做到完全地公平公正似乎是不可能的, 多少都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而像这种学术界的科研成果, 想要给其制定硬性的评定标准或者说给其硬性的定位就更难了, 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让审核过程公平公正化。

(二) 科研成功的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质量”, 这哲学理论的辨证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却不能完全适用于科研成果的发表上。虽然,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可是量变并非一定就可以质变, 现在学术界科研的发表不算少, 在量的方面是有所小成就的, 但是, 质量不过关。

三、高校法学教育制度

法学院教育和研究的一系列体制让我们从宏观, 中观, 微观地整体性去看到法学院的框架。无论是教育投资的体制还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体制对法学院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 拿教育投资体制来说, 我们的资金是用来扩建院校增加硬性设施还是用与研究经费。而教育体制的重要性从其对博士点的设置, 法学院教育的评估, 科研项目及评奖的影响就可以体现出来的, 人事管理的体制也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质量评价体系。

四、对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总结

在中国内地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 法学教育界也迎来了空前的机遇。

(一) 经济的带动

中国法学教育界一直在改革, 虽然进度比较慢, 但也已经潜移默化地转向高校教育领域这一块, 高校人员的流动也将成为一个必然, 受市场收入差别的影响, 我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已得基本保障。“金钱主义”“官位主义”已不再是我们法学专业择业的择重点, 个人兴趣爱好的择业将会给人才市场的选拔制度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 现在各个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联系, 对内对外的学术交流也更加频繁, 这些都是为法学专业的择业提供了宽阔的就业前景。

(二) 制度的支持

法学教育制度模式的改革也给法学专业的前景带来了希望, 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结合, 这会使得法学专业的学生更早地与相关职业接轨, 有更多的体验与参与实践的机会, 这一理论与实践的加强为法律职业人员的能力提供了相对的保障。

综前所述, 当前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应该是承上启下的, 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任道重远, 而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前景也将是一片光明的, 我们处在了非常关键的时期,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我们这一代的使命。 (1) 明确我们法学教育的目的。我们古代就已总结出“传道, 授业, 解惑”的教学目的, 现今看来, 对于法学教育而言, “授业”是重中之重, 法律职业部门的培训机构与法律职业教育将形成统一体。 (2) 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狭隘与教育制度的僵化使得我们的教学成果曾一度停滞, 这不仅是各大院校的问题, 必要的时候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进行适当地宏观调控。

(三) 抓住机遇接受挑战

时代给了我们舞台, 我们就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 成功来自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幸运, 百分之一的幸运应景给了我们, 如何抓住这一份幸运就得看我们的知识储备了。

摘要:本文考察了中国法学教育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对比了中国和日本法学教育状况, 同时对中日两个国家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影响给予客观历史定位。文章针对学术界探讨的法学教育作了一定的概括并提出解决的建设性方法, 提出中国社会的发展给中国法学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简析了中国法学教育当前的历史使命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法学教育,发展趋势,改革

参考文献

①马卫华, 五艳娥.中日法学教育体制之比较.中国电力教育.2004, (4) :105.

生命法学及其在中国的前景 篇3

关键词 生命法学 生命法 前景

近些年以来,社会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因而产生了一些新型的社会现象以及法律问题,给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带了新的研究课题。对于研究这些问题的迫切需要,使法学产生了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对于我国而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致使社会对在生命科技方面的法律条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更多人对生命法学引起了重视。但是,作为我国法学中一个新起的学科,中国生命法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生命法学自身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有漏洞。这些情况在一些方面上制约了我国生命法学的发展以及壮大,而且还对我国的生命法的建设产生些许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对生命法律的现象和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加强我国在生命法学的理论研究。本文就是针对生命法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进行研究,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我国的生命法学建设作出贡献。

一、生命法学的定义以及产生

生命法学,在我国的起步时间仅有十年左右,其定义一直被学者研究。因为每个人的研究角度不一样,所以对生命法学的定义就属于众说纷纭。但是依照相关的文献来看,主要的定义不外乎以下几种:生命法学是我国法律中仅有的一部以人体和别的生态体为中心,围绕生存和死亡产生的关系,从而进行有关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生命法学主要是以调整人或其他生态体的生命科技活动为核心的一种法律科学,在这部法律中,涉及到生命延续、人的创设、生命的结束等方面。

二、生命法学的特点

首先,生命法学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学科。它使用自己特定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生命法学的研究主要有这几种: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从,存在的一些法律现象,例如计划生育、自杀、同性、堕胎等;对于美容整形、器官移植、安乐死、人体试验等方面也进行规范,这个就是生命法学中的生命科技法。其次,生命法学是一个新型的法学学科,对于中国而言,一个有着十年左右的发展历程的法律,无疑是法学中的全新学科,但是生命法以它的创造性以及突破性,在国际上引起很高的关注,使其地位飞速提升。

三、生命法学在中国的前景

在我国,生命法的立法时间与别国相比,较为滞后;在对生命法的体系建设方面,还未健全,迄今为止,依旧有着很大的漏洞,尤其是生命科技的立法方面;但是,在我国现有的生命法的内容上,只是以行政规范为核心,忽视了民事的调整以及刑事方面的防范。这样一来,对我国调整生命社会关系方面产生影响,与此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强我国现代生命科技法以及生命法学的建设,尽快将我国的生命法进行完善和健全。但是,要想将这个任务完成,就要加强对生命法学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生命法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才能对生命法律的发展及现象进行更好的了解,也才能推动我国的生命法的建设逐渐完善。

作为我国生命法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倪正茂教授,曾经说过:“在今后的十年中,生命法学还将会有更大的、更深的、更全面的长足进步,生命法学研究之新人辈出,生命法学佳作之如潮涌现,将成为必势所必然的事。中国生命法学研究的未来光辉轮廓已经显现雏形。

四、结束语

生命法学作为我国一个新起的法学学科,由于其起步滞后,因此我国的生命法学仍然存在着些基础的问题和不足,但是,这些问题或者不足也好,并没有对生命法学在我国的发展产生任何影响,相反的,我国的生命法学自出现以来,一直在饱受争议中发展、完善、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生命法学研究已经展现出了一种较好的发展状态,形成了难以阻挡的前进惯性。在这种惯性的作用下,我国的生命法学研究者定会正视这些困难,并且采取措施进行克服,将国外的生命法学研究会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在我国能够得到更好的推广与运用,从而促进我国的生命法学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正茂,刘长秋.生命法学论要-2007年“生命科技发展与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429-434.

[2]刘长秋.关于生命法的学科思考-生命法的概念及生命法学学科的现状与问[J].科学学研究,2008,(6):1136-1142.

[3]谈大正.当代生命法学的特点[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2):46-48.

[4]刘长秋.论生命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兼对我国生命法学研究的未来展望[J].东方法学,2008,(5):75-81.

法学专业自荐信格式 篇4

理论与实践对于我来说同样重要。我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了组织与协调能力,利用课余时间作兼职家教、营销员,争取自强、自立。在寒、暑假期间,我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并撰写了实习报告和论文,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总之,我珍惜每一次实际工作的机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我是一个正直忠诚、勤奋求实的人,不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我的性格乐观自信、温和开朗、稳重宽厚,虼耍胰思使叵岛托常视肪衬芰锨俊N业男巳霉惴海衾趾兔朗跗舴⒘宋业拇丛炝拖胂罅Γ徘蚝吞逵璧概嘌宋业耐哦泳窈托鞲小?br>总之,充实的头脑、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我永远的财富。请相信您的眼光和我的实力,给我一个施展才华、贡献力量的机会!

祝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XXX

《中国法学》的格式 篇5

为了统一规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格式,现对毕业论文格式作如下要求:

一、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装订,必须用黑色墨打印。

二、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目录、论文摘要、正文、注释、引用参考文献资料目录。

1、封面格式要求:

(1)封面左上角:“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黑体,小四号;

(2)封面中间稍上适当位置:毕业论文题目,小二号黑体字;

(3)封面中下部适当位置(居中分行排列):依次为——姓名、学号、学校(所在市级电大)、指导教师、写作时间,四号字、黑体,2倍行距。

2、目录页格式要求:

(1)目录二字(二字间空一格),居中,宋体,小三号;

(2)目录的具体内容:包括摘要、关键词、正文大标题、二级标题的页码,分散对齐,宋体,小四号。

3、论文摘要页格式要求:

(1)摘要(加方括号)二字,空二格,宋体,小三号;

(2)论文摘要的内容,紧接摘要二字组成一段,500字左右,宋体,小四号;

(3)关键词(加方括号)三字,空二格,宋体,小三号;

(4)关键词的内容,紧接关键词三字组成一段,宋体,小四号,每词用分号隔开。

4、正文页格式要求:

(1)论文题目,小二号黑体字,居中;空一行,才到正文。

(2)正文中的大标题,小三号黑体字;

(3)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字,专科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500-----4500字,本科正文字数不得少于6000-------8000字。

(4)正文段落的行间距:缩进,左:零字符,右:零字符;间距,段前:0行,段后,0行;1.5倍行距。

5、注释页格式要求:

(1)注释,小三号黑体;

(2)注释内容,宋体五号字。

6、参考文献资料(对所引用的他人的观点、参考的文献注明出处)页格式要求:

(1)参考文献资料(加方括号)六字,小三号黑体;

(2)参考文献资料内容,宋体五号字。例:

[1]于秀云.远程教育入学指南百问[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2]王金发、陈明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

[J].中国远程教育,2004,(1):37.三、页码(页面底端,居中):从论文摘要页(该页页码为1)开始至参考文献资料页

《中国法学》的格式 篇6

目□录

(四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摘要(五号宋体)……………………………………………………………………………Y Abstract(五号Times New Roman体)……………………………………………………………Y 前言(五号宋体)(可选)……………………………………………………………Y

一、XXXXXXXXXXXXXX(五号宋体,下同)………………………………………………………Y

(一)XXXXXXX…………………………………………………………………………………Y

1.XXX…………………………………………………………………………………………Y

二、XXXXXX………………………………………………………………………………………Y

(一)XXXXXXX…………………………………………………………………………………Y

1.XXXXXXX…………………………………………………………………………… Y ……

结语(可选)………………………………………………………………………………Y 致谢………………………………………………………………………………………………Y 参考文献………………………………………………………………………………………Y 附录(可选)………………………………………………………………………………………Y

XXXXXXXXXXXXXXXXXXXX(小二号宋体居中)

(空一行)

摘要(黑体小四号):×××××××××××××××××××××××××××××××××××××××××××××××××××××××××××××××××××××××××××××××××××××××××××××××××××××××××××××××××××××××××××××××××××××××××××××××××××××××××××××××××××××××××××××××××××××××××××××(五号宋体,单倍行距)

(空一行)

关键词(黑体小四号):XX;XX;XXXX;XXXX;XXXX(五号宋体)

(空一行)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三号Times New Roman体居中,单倍行距〕

(空一行)

Abstract(小四号加粗Times New Roman体):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单倍行距)

(空一行)

Key words(小四号加粗Times New Roman体):XXXX;XXXX;XXXX;XXXX;XXXXX(五号Times New Roman体)

一、标题(正文1级标题,四号黑体,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五号宋体,单倍行距)××××××××××××××××××××××××××××……

(一)××××××(正文2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五号宋体)××××××……

1.××××(正文3级标题,五号黑体)

×××××××××(五号宋体)×××××××××××××××××××××××××××××××……

(1)××××(正文4级标题,五号黑体)

二、×××××××

×××××××××(5号宋体)×××××××××××××××××××××××××××××××××××……

(正文后空一行)

致□谢(四号黑体居中)

×××××××××(五号宋体,单倍行距)××××××××××××××××××××××××××××……

参考文献(四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1)××××××××××××(五号宋体)

(2)×××××××××××××××××××××××××××××××××××××

×××××××××××

(3)×××××××××××××××××××××××××××××××××××××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法学 篇7

在当今的中国, 存在中国的诸多法官在审理案件的时候都做出了有违我们“眼中的法律”的做法。但是有时候却实属是很有效率解决问题, 很符合“中国国情”的办法。就比如在中国, 农村人口占到8 亿之多。大多数农民不懂法律, 无法和自己的思想观念相契合。这就要求立法者进行自我批评, 必须找到适合他们这一类群体所能够接受的“法”。而不应该将不适用或者说不合适的已经城市化了的法律强加到该类群体的身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也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中国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而在中国, 统治阶级就是广大的工农阶级, 所以法律的制定就应该被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所适用。但是在农村集体中, 情大于法, 有的司法官员甚至抛弃法律的程序, 根据自己心中或者是大家心中的道德评判标准去判定一起案件的最终结果。

根据马克思主义,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是一种智慧的集体结晶, 纵然可能在农村不理解法律为何如此繁琐, 但是法官不能就此擅自扩大自己的自由裁量权, 纵使该类行为可能会解决问题, 但也不能任意违反程序而不受到惩罚。自然法的准则也即道德评判在实践中, 不应该成为评判的标准。而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法的理解, 不能因为个人或者个案而打破法律的严肃性, 不能将阶级的观念和个人的权益的观念混为一谈。

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调整人们的行为, 而道德不同, 道德规范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曾经有一句名言: “对于法律而言, 除了一个人的行为之外, 你是不存在的”。而道德渗透于你思想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 所以道德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做出违法或者守法的行为, 法官做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 都与道德的判断息息相关。道德是法律制定的基础, 但以道德出发发展出的法律必须结合本国现时的基本国情, 否则, 法律制定出来的时候就是失去作用的时候。如果法律只是统治阶级制定出来统治人民的暴力手段, 那必定是一部恶法。

毕竟法是法, 情是情。在我看来, 法官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做出有违法定程序的审判方式或许是可以为广大普通群众支持的。因为公民要的是解决问题, 要的是无论通过什么手段, 给双方一个“说法”。不使用法律, 也可以使用其他手段。这样看来, 法律如果不能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的问题, 就不能称之为一部合格的法律, 就不时人民的法律。但是作为法律的学习者和信仰者, 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法律适用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法律是严肃而认真的存在, 法律的适用也必须严肃而认真, 这才是真正实现法治、保证公平的意义, 才是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发展过来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每当谈到引进西方的文化的时候, 就必须考虑一个问题, 那就是外来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度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大势所趋, 但是却也在中国运用地恰如其分。其中具体的适用方法方式, 我认为是对法律的西方移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的。法律移植就是简单说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 在中国本土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正确理解法律移植, 用其作为法律移植的指导, 而不应该盲目的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 因为有的制度在我国根本就不合适, 就比如西方学者政治研究的“风险社会理论”, 其谈论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上层建筑的有限理性问题。

法学学科作为调整公民的行为的普遵守的社会规范, 作为群众权利救济的工具, 同时也是影响社会人文环境的决定性因素。必须由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进步程度, 一方面是看国家的文化是否繁荣, 另一方面是看这个社会的秩序是否稳定, 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实体的权利能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以人为本, 就是文明国家的法律背后支撑的不可动摇的法律价值观念, 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国家法律的影响可谓是从骨髓里面就开始产生作用, 并体现在法学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法学的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法学上的指导作用, 具体可以表现为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 应该理解为根据中国的国情, 在我们引进外国法律的时候结合中国自身的特色而制定法律。

《中国法学》的格式 篇8

关键词:法学教育;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D90-4

一、当代中国法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从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办学规模盲目扩大,招收学生人数激增,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得很多高校在财务上常年处于高负债的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法学教育也同样如此,学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法学教师,而真正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高级人才却又由于资金缺乏而无法引进,这些都严重的影响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是法学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挑战问题之一。

2、就业形势严峻

法学人才就业率的高低和高校培养的法学人才数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当下,由于高校的逐年扩招,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数逐年上升,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长却较为缓慢,另外有些毕业生对自己定位又太高,不愿意屈尊于小公司的法律顾问工作,所以综合各方面的原因,法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

3、对法学人才要求的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人们对法学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条件也更加的苛刻,这就要求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国际视野,可以说这是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法律人才的要求是既具有未來前瞻力和国际视野,以致能够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现实,另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法律条文,具备受力国际案件的能力,这要求我国的法学教育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以跟随社会发展对法学人才要求的需要脚步。

二、当代中国法学教育所面临的机遇

1、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

我国自古就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传统,不过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限制,我国的法制建设并不完善。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法治社会的建设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依法治国的方略也深入人心。新中国以来,虽然我国的领导集体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道路并没有改变,而且是日臻完善。如今,国家已经将依法治国的方略写进了宪法,法制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这不得不说是我国法学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

2、群众法制意识的提升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依靠的不仅仅是政府相关部门自上而下的推行,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由此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对我国的法制建设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电视台、报纸等媒介为人们法制意识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今日说法》、《道德与法治》等法制节目通过具体的事例向人们讲述其中的法律知识,人们在这种节目的长期熏陶中法制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受教育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国民的素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法律问题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在遇到有关法律的问题时,人们也越来越多的学着借助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权益。近些年来,报考法律专业的学生也越来,人们逐渐的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总之,群众法制意识的增强从各方面为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提供着坚实的社会基础。

3、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法制建设的稳固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否够强大。根据我国近些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稳定上升的态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家对法学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这位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定的物质基础。

4、高水平法学人才的涌现

法学教育的发展既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教育的发展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完成的,因此,经验丰富、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在法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培养了大量的高水平法学人才,这些人才目前主要集中在社会上比较有名的律师事务所和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因此高校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解决法学教育的人才问题,为高校法学教育的师资建设提供丰富的后备资源。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培养法律人才和司法人才的法学已被誉为最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时代的发展在给法学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其不得不面对一些难以避免的挑战,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当今时代下,法学教育的发展在抓住机遇的前提下,还应该直面挑战,不断改现有的法学教育体制,从客观实际出发,做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以社会法制建设为动力,以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为导向,树立起学生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责任,为国家的法制建设之路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国家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于军.当代高校法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0:50-52.

[2] 宋菲.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环球人文地理,2014,20:144-145.

[3] 汪习根.论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政治与法律,2001,01:10-14.

[4] 游治,朱轩放,刘禹良.探究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神州,2013,08:147.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法学翻译 篇9

翻译法学著作的尝试,吸引了许多中国学者的注意力,大家争相把翻译

一、两部著作或者若干篇论文作为自己学术的起点,而且翻译的多是热点,基础性的还是较少。十多年前,我读硕士的时候,就把某国某法导论作为教材,为的是当时恰有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可以参考。参考是参考了,学了几段后,也是发现那个译本不知所云,难得有比原文能更明白的语句。

由此养成了逢译文必要核对原文的习惯,从而干脆舍弃译文,去研读原文。功夫是花多了,甚或是一种浪费和自负,但是心里踏实。法学教师、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的习惯,那是最大的错误。有人开口柏拉图,闭口德沃金,我想他们和我一样也都是念了一些译文,而且当然是中文本。至于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读了是不是就懂了,不得而知。一些西方学术经典,成百、成千年地被学者们所玩味,译本是可以信服的,是可以读的。

问题在于那些属于时尚的、流行的、热门的西方学者的著作,已经没有许多人可以坐下来仔细推敲,用“信、达、雅”的砝码去衡量译文的水准。译好的有之,我不能一概否定。次品的居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算翻译吧,确实是方块汉字;算是翻译吧,遣词造句、语法、逻辑、修辞洋洋稀松,更无需说“法的精神”了。

“法的精神”尚且不明不白,“流行时尚”究竟是什么,已无法考究,以至于法律的移植和本土化,缺乏有生命力的“法律器官”。这让我们想起日本来。日本教育水平不能说不高,但是很多学者的英文不能说不憋足,不仅不会说,而且不会念。不过日本有很发达的学术翻译队伍,掷地有声,学者即使没有很好的英、美、德、法文,他也不缺乏英、美、德、法的信息。因此,日本的大学教育,并一律不把外语作为敲门砖,甚至日本大学接受中国留学生的日语水平这个门槛,也没有多高的要求。过去好多中国学生在中国的高考中失败了,然后就学点日语到日本留学,念大学、念硕士、念博士。其中也不乏念了十来年日本法律的,去学习发达国家法律的真谛和法学的真知。

日本有法律移植和本土化的成功历程,他们移植了中国的文字,后来用中国的文字迻译西方法律,我们中国人也从中受益非浅,从日本移植了难以数计的法律术语。假如日本的翻译队伍都不足信,拿不起放不下,那么日本立国的学术方面还要靠什么根基?日本大学还能为中国人所向往?中国考不上大学才去留学的,还能被培养成人?这是个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日本一无是处,形象大打折扣,结局很悲惨。不过,这些都是假设而已。

中国的一些法学译著,读的时候需要硬着头皮,硬着头皮读了还是不能懂。反过来,如果有人问这本书怎么样?只是翘起大拇指夸赞“好,好,好”,没有敢说“不”字的,因为大多数人好大喜功,说好听的就高兴,说不好听的就不高兴;大多数人阿谀奉承是拿手好戏,溜须拍马是小菜一碟。法学学者和司法机关是最为接近的,在社会关系方面的学习也是最为成功的。法学学者宁肯忍着耐着,也不肯说实话,假意逢迎,敷衍了事,还期待有一天能得到对方照应,因为自己某一天也会给别人留下小辫子。

在官场上,官官相护,管他正义与邪恶,公平与偏私,遵纪守法与胡作非为,情面是很重要了,优先考虑,高抬贵手。在法学的学术上,当然多数情况也是心心相应,只唱颂人之长,莫掐算人之短,照顾情面,以至于是非也不讲究了。结果,铮铮铁骨,铁石心肠是没有用场的。中国文化就是很少讲究个人的价值,很少发挥个人的潜能,很少承载个人的责任。在经济管理领域和管理管理领域推行责任制,个人享有了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才是对于文化的些许改变。除此而外,就都是集体义务,集体负责,其自然的后果就是这些个人彼此形成了心照不宣的互相利用。在学术领域也不例外。

还有一些,属于点缀自己文章的虚荣,用柏拉图、德沃金装饰一下自己的论著吧,还不知道原文所云;因噎废食吧,于心不忍,于是就凑合着从译文里断章取义,于是这些译文虽然拙劣,却受到很多的青睐。因为受到很多的青睐,译者以为译文水准很高,放弃了改进,实则以讹传讹。如果是很拙劣的译文,不断改进也是可以弥补的,但是我们的好多译本实际上都是“绝本”。译的时候本来怀有某种急功近利的目的,出版了以为荣耀。因为他们占了一个时间上的优先和空间上的优位,被人们所看重,结果急功近利变成了一劳永逸。

为这弥补我们本来匮乏的学术资源,有时候拙劣的翻译是情有可原的。哪怕只有片言只语传达了一种思想的真谛,特别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东西,也应当认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而法条的翻译则应当慎之又慎。中国的法律体系正处于要完善而未实现的剧烈变动当中,翻译了发达法制国家的法条就是为了能借鉴。好不容易看到中文的译本,如果谬误百出,那岂不贻害无穷。

一言以蔽之,翻译需要不断改进,而不是首先放在那里供奉起来,当作崇拜物。

中国法学投稿须知 篇10

一、投稿要求:

(一)本刊投稿暂时实行双轨制,作者可以通过邮箱:zgfxqk@163.com 进行投稿,也可以以书面形式将稿件寄送本刊总编室,不要直接寄给责任编辑;如果需要本刊会联系作者发送相应的电子稿。

(二)来稿请注明是否专投本刊,有关作者姓名、学位、职称(职务)、单位及详细联系方式等个人资料请另附一页标明,不要书写于正文中,以便本刊进行专家匿名审稿。

(三)来稿请在正文前加列“内容提要”与“关键词”。内容提要为文章主要观点之提炼,字数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一般为3至6个。

(四)本刊提倡一稿专投、反对一文多用,凡已在公开出版物、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一律不予以采用。凡于三个月内未收到本刊的“稿件录用通知”者,请自行处理。在收到本刊的采用通知前,凡文章已在其他公开出版物或互联网上发表的,请作者务必及时通知本刊。

(五)本刊对所发表的文章享有两年专有使用权,包括以文集、繁体文、电子文等出版发行,其期限从稿件正式发表之日起算。作者如不同意该约定,请在投稿时予以明示。

(六)本刊对所发表的文章享有专有出版权,且直至法定版权保护期满。一切形式的复印、照排、节选、电子刊物选用以及其它一切以营利为目的的复制,须事先征得本刊的书面许可。

(七)本刊所发文章的作者,以投稿时指明的为限;任何文章的负责人,在接到本刊的“稿件录用通知”后,不可要求“增加”或“减少”作者个数。

二、注释体例:

(一)本刊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出版时间应精确到月;根据被引资料性质,可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编”、“编译”、“编著”、“编选”等字样。

(二)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全文连续注码,注码样式为:①②③等。

(三)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非引用原始资料时,应注明“转引自”。

(四)数个注释引自于同一资料时,注释体例为:前引①,哈耶克书,第48页。

(五)引文出自于同一资料相邻数页时,注释体例为:„„,第67页以下。

(六)引用自己的作品时,请直接标明作者姓名,不要使用“拙文”等自谦词。

(七)具体注释体例:

1、著作类

①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0页。

2、论文类

① 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3、文集类

①[美]J.萨利斯:《想象的真理》,载[英]安东尼·弗卢等著:《西方哲学演讲录》,李超杰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版,第112页。

4、译作类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版,第55页。

5、报纸类

① 刘均庸:《论反腐倡廉的二元机制》,载《法制日报》2004年1月3日。

6、古籍类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7、辞书类

①《新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24页。

8、外文类

《中国法学》的格式 篇11

关键词:法律现实主义;法与社会研究;中国法学;反思

前言:就目前我国法律发展的现状来看,法学界的学术立场各不相同,各个说法也各有道理,因此,多元化理论是主流趋势。然而,在基本理念的理解上,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冲突,学者的意见不仅不能够融合,而且还各自坚持自己的法学立场。我们在不否定其他法学方法的前提下,对美国新法律现实主义进行评价,同时对中国法学反思,以此来确定中国法学理论框架。

一、美国“新法律现实主义”辨析

2005年,“新法律现实主义”法学流派崭露头角,学派领头人物麦考利教授发表了一篇堪称论文的宣言,后续又做了详细的论证。自此,20世纪前期的法律现实主义就此宣布退出历史舞台,“新法律现实主义”取而代之成为了主流的法学理念。就两個法学理念的名称来说,二者还是存在联系的,法律现实主义主要是将书本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之间的差距表现出来,主张通过司法实践去认识法与社会等的关系,主要倡导司法能动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现实主义既突破了传统法学原理,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法律现实提出后,批判主义、种族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其优点,因此,法律现实主义彻底改变了现代法学以及司法理念,而且形成了独有的现实主义环境和氛围。基于此基础,新法律现实主义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二者之间存在联系和区别:

第一,法律现实主义主要强调的是法律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法律是随着社会条件而变化的,相对于传统法律,传统法律则更加偏重于司法。法律现实主义更加注重精英主义的立场,简而言之,法学界更加注重问题是否进入到法律体系的上层,而非基层,但是如果问题一经立案、审判等,其与事实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也就违背了问题的真实性。新法律现实主义与法律现实主义恰恰相反,其主要提倡的是社会基层以及没有经过法律体系上层的生活事实,并探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更加注重对客观事实进行评价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学学者更加关注解释法律的真实运作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从社会秩序以及问题事实出发,已经是必须选择了,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精英主义就会弱化,但是,重视基层事实并不意味着对法律体系上层的完全否定,应该做到上、下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

第二,相对于法律现实主义而言,新法律现实主义完全摒弃了传统法律意识形态、法律迷信等,并且重新确立了目标,例如:改造法学、改革法律教育等。现实主义早前借助经验事实对传统法学原理进行攻击,遭到了法律职业集体的强烈反对。主要是因为法律现实主义研究的出发点与政治目标互相联系,缺乏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法律现实更加注重政策、目的等对法律的影响,最终导致法治的缺失;先行的研究目的和结论,会忽视其本身的价值和发现。因此,新法律现实主义坚定自身科学性研究的立场,不与政治政策、目的有联系,是对法律功能的客观描述[1]。新法律现实主义虽然坚持自己的立场,相信事实会证明一切,然而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辛的,重视基层的事实并非人们所希望的那样,这种立场很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政策和法律在制定时应根据客观事实为基础。

第三,传统的现实主义虽然强调经验性研究,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很少有人真正落实,新法律现实主义则是将经验性研究作为基础,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新法律现实主义不认可法律意识形态和普遍性规律,也不树立学派旗帜,只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现实社会主义态度,也正因如此,新法律现实主义间不同的研究者聚集到一起。

第四,在对待司法的态度上,二者也同样存在不同。传统的法律现实主义主要是以法律中心为主,将国家的权利、法律推到最高点,并且以此来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主要依靠法律精英。相比较而言,新法律现实主义,具有多元化倾向,在认可法律的作用与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事实真相的研究,因此,新法律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在对司法功能和法律功能的保守评价上各不相同。

二、法律现实主义的成长环境及社会背景

通过对美国新法律现实注意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法律现实主义的成长环境及社会背景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从发展进程来看,新法律现实主义是不断的打破法治神话和教义,并将现实主义理念与客观事实作为基础走向与法学界的主流,并影响着如今的法学界,逐步成为美国乃至当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法学研究基础。

其次,新法律现实主义是法律与社会研究以及其他法学流派的研究成果相融合的结果。新法律现实主义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停地累积,因此,对法律与社会的研究,理论并非最重要的,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赋予其永久的生命力[2]。新法律现实主义的领头人物麦考林教授曾在演讲中阐述了法律与社会关系的发展特点就是与时俱进,它能够提供一个合理的契合点,比如:法治与社会协调的最佳程度等等,由于这些概念与标准是相对的,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其研究、结论等也会各有不同。

再次,社会众多种科学与学科的相互渗透。在法律现实主义发展早期,法学仅仅是由法学家垄断的封闭体系,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环境以及法律自治思维的限制,但是随着法律的不断发展,打破了现实主义的封闭性,迫使其接受来自不同学科的内容,并相互渗透。科学学科的渗透,为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维和发展动力,在充实了法律内容的同时,也促使法律更具科学性。

最后,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及司法危机。传统的法律现实主义是为了支持政治改革,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并不会为社会带来好处,一旦对传统的法学教授或者法律职业进行侮辱,那么势必会成为他们的敌人并对其进行报复,这也充分体现了法律重归社会的开始。各种改革都反映了要求法律要回归社会的态度,因此,新法律现实主义就是重要标志,只有这样,法律学者才能够在社会的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当代世界法律现实主义传统及发展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法社會学以及法律现实主义思想都并非是美国的专属,因为美国的法律现实主义也是根据欧洲的法社会学思想而来,欧洲大陆的各个学派都对法律制度以及社会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现实主义立场和研究方法并不能说是法律现实主义,但是在现实主义发展过程中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贯穿始末的基本精神。因此,现实主义法学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具有深厚的基础,而且在受到西方国家的思想的影响发展较早。特别是在二战之后,东亚学者在法学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3]。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亚国家对于法与社会及全球化的关系的研究得到了国际的关注,很多法学学者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多课题,例如:法与社会的现代化等。东亚在受到法律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不仅仅完善了自身的理论,而且也丰富了其内涵。其在强调了权力与法律的重要性外,也更加尊重经济和市场规律,以及提高自身的文化。法学家要放弃对形式主义等的片面追求,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客观的评价法律规则与制度的实际作用和效果,从而为社会转型、制度建构等方面奠定基础。

在我国,尽管面临着法律意识以及普适主义的抵制,但是法律现实在实证研究等方面发挥的力量依然是十分巨大的。并且其与许多现实议题紧密相联,尤其是在注重基层事实的研究上,我国法学家进行了许多研究。大量的事实证明,我国法律界已经开始接受现实主义的理念,并且与国际的法律现实主义相接轨。

四、反思中国法学与法治

新法律现实主义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仅能够反思法学理论当中问题,也能够让我们反思中国法治理念的转型和建构。正如我国法学学者所说的一样,中国的法学研究是建立在现代化情节上的,中国的法治建构则是与法律移植相关联的。

首先,法律移植实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法律发展初期,都是由法律精英设计的,即使在法律相对完善的今天,其主导权也是受政治精英等的控制。虽然法律移植范围已经扩大到日常的立法当中,但事实上,法律的决策者还是参考外国的经验,而非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没有经过民众的意见就完成立法,民主的参与功能很难实现。

其次,法律移植主要都是以国家权力以及“法律中心”为基础,将西方国家先进的法律规则等移植到我国,并实现社会治理的需求。随着制度和规则的移植,法律研究群体等也日益扩大。各个法律集团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试图对司法活动进行垄断,为自己争取利益并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目前美国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国家对我国的法律制度、教育等渗透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但是美国这些制度并非十分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法律移植的具体条文与我国原有的体系发生了冲突。

第三,我国的法律中心论以及法律形势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一直占据主流,对法学和立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意识形态往往以一部分理念作为出发点,过于片面,既不关心理念背后的条件和利益,也不关心社会和基本事实。在制度运行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问题,法律学家提出的理念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与此同时,司法机关的高歌同样受到其影响,最终受到现实的打击。

最后,法律移植过程中,尽管我国一再强调民意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立法者、法学家等在立法时,并没有真正去考虑民众的利益,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修改,特别是与其他东亚国家进行比较之后,更加突出了这一点。

就目前我国的状况来说,现实主义的理念虽然出现,但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不尽人意,因此,反思是必要的。

我国要改变态度,需要现实主义态度和经验实证放大研究去解决中国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虽然,我国目前还是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进程,并且由法律精英承担制度建构使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一直下去。我国要积极进行经验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最接近我国法律和社会现实,总而言之,我国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并且尽可能的接近客观真实,使立法等都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上。我国要保持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检讨中国法治的发展道路,要打破法律信仰的潜规则,客观的认识法律的作用以及客观性,并保证法律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转型。积极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不仅仅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实现社会治理,也能够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就目前中国的现状而言,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修改,都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因此,就要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群体和民众的意见,运用灵活的方式,在法律的框架下,争取实现共赢。科学地进行法律移植、制度建构以及路径选择。我国要积极的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政策以及目标。现实主义的特点是认同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价值,因此,在制度的建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等实际情况。一方面,注重制度与非正式机制,以此来保障制度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尽量减少矛盾以及风险;另一方面,在相关法律制度和程序的建设方面依旧坚持现代化目标,并逐步实现法制化社会的目标。我国应该积极向东亚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经验,加强文化的认同意识,并确立多元化途径,促进我国法律建设。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新法律现实主义是对传统法学方法的反思以及完善,在保障了法治价值和功能的同时,寻求多元化的途径。法律现实主义代表着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经验性实证研究方法,这种理论本质上是态度,而不是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林爱珺.宽容舆论监督维护司法尊严——从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谈传媒与司法关系[J].新闻记者,2010,18(03):259-261.

[2]张文显.超越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制度法理学的认识-方法论和本体论[J].比较法研究,2012,20(05):12-14.

[3]公丕祥.传统东方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马克思的理论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11,10(08):158-159.

[4] 范愉.新法律现实主义的勃兴与当代中国法学反思[J]. 中国法学. 2006(04)

上一篇:年秋季开学工作暨“护校安园”行动落实情况自查报告下一篇:家务劳动心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