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论文(共6篇)
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论文 篇1
2009年1月中旬, 我校就业指导中心成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小组, 该小组在我省珠三角地区, 粤西、粤东部分地区对我校2006年以来的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此次跟踪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找出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调整我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学生就业率, 以增强学校生命力。调查小组以问卷调查为主, 辅以集中调查、分散调查等调查方式, 如实进行调研。
1 调查对象与内容
1.1 调查对象
以2006年以后毕业生为主, 分别对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等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
1.2 调查内容
(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和医德医风的评价; (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 (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 (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专业理论水平的评价; (6) 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7)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意见和建议; (8) 毕业生就业后更重视的素质和能力; (9) 毕业生对我校就业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10) 毕业生结合工作实际, 对教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情况
调查小组对近300个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83份, 有效回收率为27.67%, 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比较认可, 无论各项细分指标, 还是总体指标, 绝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认为我校毕业生表现良好 (8~9分) , 毕业生工作岗位专业对口率较高, 达90%以上。其中, 95%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高, 医德医风好;近9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工作态度端正、爱岗敬业, 有团队协作能力;8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岗位技能和临床操作能力强, 服务意识好, 但创新能力一般, 也有个别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交际能力不足;70%以上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评价为合格 (6~7分) ;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 有一定专业基础;个别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外语水平偏差, 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
2.2 走访调查情况
调查小组还走访了5家用人单位, 邀请10家用人单位到我校, 以咨询、座谈等形式进行调查, 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予以充分肯定, 特别是对我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素养, 以及一般工作技能和素质都给予了较高评价。从调查情况来看,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政治素质高, 医德医风好, 业务能力强, 不但能“下得去, 用得上”, 还“留得住”, 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 勤学好问, 上进心强, 一般都是一线岗位的业务骨干, 但尚存在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综合协调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专业知识面较窄、创新能力有限等方面。用人单位强调, 随着就业竞争不断加剧, 用人单位不仅注重毕业生的实际业务能力, 更重视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不仅重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 更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希望学校能拓宽学生知识面, 加强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强化仿真临床实训、模拟场景实训, 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意识等, 使毕业生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而且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
注:10分为优秀, 8~9分为良好, 6~7分为合格, 6分以下为差
2.3 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交流情况来看, 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 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 应用能力与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校应加强“三基”教学, 增强毕业生心理健康素质, 强化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2) 毕业时掌握的就业信息不多, 且不及时。 (3) 缺乏更深入的临床学习, 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 (4) 与病人沟通不够细心, 贴心服务有所欠缺。 (5) 临床应变能力不足。 (6) 缺乏职业规划。
3 对策及建议
3.1 要以全局观念认识就业工作
学生就业工作只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重视远远不够, 各部门、院系应以全局观念认识毕业生就业工作,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 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加强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宣传和就业跟踪服务,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3.2 重视实践教学,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学校要积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使学生在医疗卫生环境中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3.3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临床实习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同时实习能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联系起来, 有利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全面考察, 实现双方的相互选择。
3.4 加强学生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培养,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会学生做人, 使其认识到在工作中服务意识好、工作认真的毕业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5 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与合作
调查显示, 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主动与其联系是一个双赢、互惠互利的举措, 并愿意与我校签订合作协议, 希望以后加强联系, 互递信息。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 邀请成功人士来我校作报告, 使学生了解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标准等, 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开设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邀请用人单位专家到我校兼职授课, 借助校外人力资源, 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 帮助毕业生学习与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与合作, 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丰富教育内容,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3.6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工程, 必须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中。首先, 要不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专业调整既要着眼于学校的办学条件, 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 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相结合,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着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学生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 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课程教学, 使学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3.7 精心组织各种活动, 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 又有赖于其自身具备的内外修养。事实表明, 各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 融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于活动中;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优势, 力求做到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从中受益。
3.8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毕业生走上社会后, 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除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外, 还要培养其学习能力, 使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蒉
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论文 篇2
您好!真诚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阅读我的自荐信!对于贵公司给于的这次面试机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感激。
我叫柏亮,来自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2011届毕业生。
在大学的这两年期间,我很努力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认真学习电厂中的专业技能,并以专业第九这样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相关的课程,为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考取了计算机二级证书,冲着对计算机的热爱,我历经一年的周末学习,取得了红旗linux认证工程师证书!
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专科毕业生,但在学校的这两年教会了我什么叫“学无止境”,我相信,在我不断努力刻苦的学习中,我将很快适应电力这个行业,且有所作为。对于事业我只想忠诚一次,这是我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尽职尽责!
再次感谢您,诚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屡创佳绩!
此致
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论文 篇3
一、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 到教师教育岗位就业的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减少。
有关数据表明, 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到教师教育岗位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少, 说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教师教育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大多都是需求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师范毕业生。这样, 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到教师教育岗位工作的路便越走越狭窄, 不得不寻求其他就业出路。
2. 专升本考试招生受限制, 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报考人数越来越少。
现在绝大多数师范专科毕业生已经不再打算报考专升本, 而是希望立即就业, 在工作过程当中通过其他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学历。
3. 到公司企业就业的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
这一变化足以表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就业压力的增大, 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到公司企业已经成为实现其就业的主要途径。
4. 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
基层、西部和农村是我国目前最有潜力的就业市场, 那里急需人才, 是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目前师范专科毕业生已经认识到这一广阔的就业天地, 渐渐对到西部、到基层就业有了新的认识, 思想上有了认同感, 并且能够走出这一步, 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应如何转变就业观念
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要实现广泛就业, 就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勇于走出师范狭隘, 到西部、基层、农村, 先就业, 后择业,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1. 走出师范狭隘, 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工作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已变得越来越困难。广大师范毕业生在校期间, 就应该及早做好准备, 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专多能, 以便选择各种行业和岗位。
2. 树立“骑驴找马”的就业观。
据某晚报一篇文章报道, 去年某职业技术学院一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师范专科毕业生, 毕业时一直希望能够到一个知名大公司去工作, 但结果却屡屡碰壁。在多次“折戟沉沙”后, 他决定“从小做起”, 应聘到一家小公司工作, 月薪600元, 工作也很辛苦。半年后, 由于他表现出色, 工资涨到了1000元。这时候, 他凭借着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经验, 终于应聘到他理想中的那个知名大公司, 底薪就有1200元。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广大毕业生, 想一下子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只有先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锻炼、积累一段时期之后, 才有资格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最需要具备的心态。
3. 准确定位,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精英, 应认识到自己仅仅是社会普通劳动者的一部分。因此, 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职位要求, 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需求中有客观的定位, 如果毕业生自我定位准确, 要求的条件符合客观情况, 并且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越简单, 求职将越容易实现。反之, 条件越多、越高, 实现起来越难。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面相对狭窄, 因此就更需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 调整就业期望值,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以多种方式实现就业。
4. 到基层、西部、农村去就业。
基层、西部和农村是我国目前最有潜力的就业市场, 那里缺少更多的人才, 是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
5. 放远眼光, 脚踏实地, 着眼未来。
看待一份工作, 不能只看起初的工资待遇, 更要看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是否具有成长性。如果一开始就过于挑剔, 只会错失发展机会。
三、学校以就业为指导调整专业设置
师范专科学校不应该在就业工作上处于被动位置, 要有信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解决就业难问题, 关键是提高毕业生质量,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竞争意识, 增加竞争能力。就业部门应采取措施调动学校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鼓励实施招生与就业相挂钩的政策, 促进学生就业;加强院系就业情况通报, 鼓励外校保研,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每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大量的岗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 学历不再是制约就业的唯一因素。传统形式的应试教育只能解决学生的学历却提高不了学生的能力, 书面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导致了“人找岗, 岗也在找人”的局面。用人单位已从原来的唯学历观转变为学历与技能并重的理性择才方式。
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结合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一些需要实际操作技能的行业的人才严重紧缺的现状, 学校应革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开设非师范教育特色班, 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 培养上岗就上手的实用型基础人才。学校在完成传统学历教育的同时, 还要引进企业先进的技能培训课程, 直接针对企业的需求, 重点传授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的知识与实践操作。
综上所述, 在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下, 作为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 要想顺利就业, 首先就要认清就业形势和现状, 转变就业观念, 与时俱进, 学校则要以就业为指导调整专业设置,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 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此环境下, 如何转变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以及学校以就业为指导调整专业设置已成为解决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汪敏.师范专科生的就业压力及对策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
[2]大学生就业步入“大众化”时代—2004年就业形势——与特点[N].中国教育报, 2004.
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论文 篇4
本人在学校期间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学校生。在学校四年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了专业学科的各方面知识,主修了人文地理学、地图与测量、水文水资源、气象与气候学、经济地理学、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地质地貌学等课程,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本质层次去看待大气、水文、土壤等和专业相关的事物。同时,为提高视野和素质,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和选修了法律,国际贸易、中西道德论比较、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非专业的知识。能使用office、photoshop、visualbasic、mapinfoarcviewgis等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脑操作。
在校期间,曾担任地理科学专业学习委员,参与组织领导班里各项活动。专业团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团支部,组织开展的摄影展、书法比赛和其它各种活动深受好评,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特色活动“石头记”(岩石矿物展览)更深受学院领导赞扬。同时,多次以个人和代表学院身份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乒乓球、合唱、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通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为自己取得了自信,养成了严谨务实、积级肯干、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锻炼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信心胜任将来的工作。步入社会,迎接挑战,本人将在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进行自我提升!
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论文 篇5
因时间跨度长, 我院建国之前的影像资料已很难找的到当事人。本文中照片距今已59年, 许多老先生已经过世, 其余的当事人也年事已高, 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已迫在眉睫。笔者尝试从西南音乐专科学校初建时的照片档案开始考证, 把档案信息的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 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 从而更好地反映四川音乐学院校史脉络。
这是一张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 它拍摄于59年前的1954年8月5日, 拍摄的地点位于原西南音专校园内小广场前, 现存放于四川音乐学院档案馆内。照片的内容是西南音乐专科学校第一届毕业同学及教职员合影。
1939年3月初, 著名戏剧教育家熊佛西先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也为了探索中国农民戏剧运动的新道路, 在成都创建了“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 开设戏剧科进行戏剧教育。同年11月, 由于日本侵略者飞机的侵扰, 学校搬到了位于郫县新民场南侧约一公里的吉祥寺。为了提升教学水平、扩大学校影响力, 熊先生在吉祥寺增设了音乐科, 校名改为“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然而1941年春, 国民党驱赶了熊先生并查封了学校, 将戏剧科的学生合并到了江安国立剧院, 音乐科的学生则合并到了成都新南门外的由李有行先生任校长的省立技艺专科学校 (以下简称“省艺专”) 。
1949年12月30, 成都解放。1950年1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了军代表亚欣同志分管省艺专。在这位1937年参加革命队伍并在解放军各文艺单位从事音乐工作的军代表的带领下, 学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0年秋, 省艺专增设了绘画科, 更名为成都艺术专科学校 (以下简称“成都艺专”) 。同时将原华西大学音乐系撤销, 并同1938年由赵治昌、向志均两位先生共同创办的南虹艺术职业学校一起合并入成都艺专。在此后三年半的时间里, 成都艺专招收了一批专业水平高、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 (如胡静翔教授、郎毓秀教授、劳冰心教授) 任学校教师, 新添置了设施、设备, 扩大了校园面积, 成都艺专的办学条件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1953年夏, 为了响应全国大专院校院系调整的号召, 也为了从综合性的艺术专科向单科性的艺术学院转变, 原重庆西南人民艺术学院 (原山西临汾的西北艺校) 的音乐系与成都艺专的音乐科合并, 在成都艺专的校址成立了西南音乐专科学校 (以下简称“西南音专”) , 由常苏民同志任校长。学校开设了声乐系、作曲系及器乐系, 教授包括声乐、作曲、弦乐、管乐、民乐等专业。由高中毕业生入学的三年制和初中毕业入学的五年制两种学制组成。
经过“肃反”和“整风”等一系列政治运动, 时间到了1959年6月, 经教育部批准, “西南音乐专科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音乐学院”, 这一校名一直沿用至今。学院将原隶属于器乐系的国乐教研组独立设置为民族器乐系, 学院院系变为了作曲、声乐、民族器乐以及器乐四个系, 学院专业也在原有专业上新增了属于作曲系的乐队指挥专业。
这张照片就是西南音专办学之初的珍贵历史记录, 记载着当时的人员情况。据江平、茱萸两位同志于1987年编写的《四川音乐学院校史》记录, 新成立的西南音专具体师生人数如下:“教师48人, 其中声乐系7人 (教授1人副教授1人) , 器乐系23人 (教授6人副教授2人) , 作曲系12人 (副教授2人) , 共同课6人 (副教授1人) , 职工38人, 全校在校学生五个班147人。” (2)
笔者采访到了照片上D9的向志恒老师。老人今年已经89岁了, 毕业于南虹艺专小提琴专业, 毕业后留校任职。之后随学校合并至西南音专政教处工作。老人虽已年届九十, 但是看见照片仍然能较为清晰地说出照片中绝大多数人的姓名。照片上师生共计87人, 老人能指出姓名者52人, 这其中在世的23人。根据老人的回忆, 照片上胸前佩戴红花者为西南音专的第一届毕业生, 据史料统计应为46人 (3) 。因为照片比较老旧模糊, 笔者在照片中能清晰地辨认出其中的41人。这些毕业生的位置主要集中于照片上的第一排、第三排以及第四排、第五排的右侧。此外, 位于第二排的都是当时学校的领导及各科教师、职员等, 老人对这些老师们都有着深刻的记忆。他们分别是位于B1的时任总务处主任孙铁夫老师, 他的旁边是当时教授作曲专业的讲师邹家驹老师, B3的时任校医蒋医生 (具体姓名老人已经记不清了) , B5的竹笛专业讲师沈文毅老师, 他左手边的B6、B7两位分别是教授作曲专业的青年教师熊冀华老师和宋大能老师, 位于B9的教授作曲专业的讲师姚以让老师, B10的军代表以及学校党总支书记亚欣同志, B11的常苏民校长, B12的时任器乐系副主任并教授钢琴专业的教授何惠仙老师, B13的声乐专业副教授杜枝老师, B14的钢琴专业讲师郑爱斐老师, B15的大提琴专业讲师丁孚祥老师, B16的文学讲师施幼贻老师, B17的讲师江隆浩老师 (具体教授科目不详) , B18的小提琴专业讲师毕受明老师, B19的声乐专业讲师刘亚琴老师, B20的时任编译室主任、唱片欣赏室主任的杨子戒老师, 以及位于C1的教授政治的毕兴老师, C2的教授基本乐科的欧阳琦琛老师, C4的杨雪帆老师 (具体教授科目不详) , 位于E5的政教处任职的何汉生老师, E13的时任人事科长的陈光发老师。
此外, 西南音专在第一批毕业生中, 为了师资队伍的建立和健全, 择优挑选了七人留校任教。向志恒老师也在照片中指出了其中的六人。分别是A1的付先禄 (大提琴) , A7的黄虎威 (作曲) , C17的章纯 (作曲) , D2的时任学生会主席的陈冰 (小提琴) , D13的邢学智 (单簧管) , D15的杨汉果 (钢琴) 。为了健全资料, 笔者又采访了1958年进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民乐系学习, 之后升入本科留校任教的退休教师颜曼秋老师, 指出了当年留校的最后一位在照片中位于A17的黄文宇 (声乐) 。
在这张毕业照上有个有趣的细节, 位于E6的李忠勇是1956年毕业于西南音专作曲系, 之后留校任教, 然而他却出现在了1954年的毕业照上。由于李忠勇同志已经于2011年11月10日去世, 而向志恒老师年事已高, 所以他参加1954年西南音专第一届毕业集体照的具体原因已不可考了。
此外, 这张照片里除了时任校长的常苏民 (任职时间1953-1983) 和时任党总支书记的亚欣 (任职时间1953-1957) , 还有三位四川音乐学院的历任校领导, 分别是B7的宋大能院长 (副院长任职时间1982-1983, 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983-1991) , 位于E6的李忠勇院长 (任职时间副院长1989-1991, 院长1991-1996) , 以及位于E13的陈光发副院长 (任职时间1973-1986) 。
注1:笔者通过对四川音乐学院人事档案的查阅, 确认了各位教职员工的职务。下面是几位老师的生卒年份:邹家驹 (1920-今) 、沈文毅 (1921-) 、熊冀华 (1932-今) 、宋大能 (1931-今) 、姚以让 (1916-今) 、亚欣 (1924-) 、常苏民 (1910-1993) 、何惠仙 (1912-2002) 、杜枝 (1917-1995) 、丁孚祥 (1917-2002) 、江隆浩 (1921-1998) 、毕受明 (1916-2007) 、刘亚琴 (1918-今) 、杨子戒 (1906-1980) 、毕兴 (1929-今) 、欧阳琦琛、杨雪帆 (1928-2008) 、何汉生 (1926-今) 、陈光发 (1927-今) 。
摘要:本文对1954年西南音乐专科学校第一届毕业同学及教职员的合影进行了考证, 并采访了照片中的当事人, 使照片档案与口述档案有机结合, 从另一个侧面回顾了四川音乐学院建校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音乐,毕业照,考证
注释
1于鲲.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探析[J].办公室业务, 2013, 3.
2江平, 茱萸.四川音乐学院校史[M].成都: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 35.
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论文 篇6
毕业论文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最终结果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教育学校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一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提出毕业论文管理及教学环节改革建议,对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论文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学生主观思想而言,每个人都想有一篇属于自己的高质量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反映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如,学生普遍认为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最大的困难主要集中在“选题困难”和“写作能力差”两方面。上述现象,除了学生自身平时专业敏感性较差,缺乏从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意识,缺少参与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幼儿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平时缺少写作练习的机会,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原因之外, 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及教学环节存在的体制问题也不可忽视。
根据我校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问卷调查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安排不恰当。根据问卷显示,50.0%的学生认为我校目前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恰当。目前我校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 从选题到提交最后定稿时间只有5个月(因为下学期学生要到幼儿园实习 ), 时间非常仓促 , 其中有1个多月是在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反映,这个时间学生在家查阅资料非常不便,影响了论文写作质量。第二,指导老师分配不合理。根据问卷显示,65.0%的学生认为由学校调配给自己的论文辅导老师专业与自己选题专业方向不一致。目前,我校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分配原则是, 在学生选题方向与指导教师专业对口的基础上, 按毕业生总人数平均分配给全校具有毕业论文指导能力的老师。但由于90.0%以上的学生选题方向基本都集中在本专业的某一个点上, 我校教育专业教师数量有限, 于是就存在很多学生选题方向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不一致的现象,这也极大影响了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第三, 平时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及写作能力的锻炼。45.7%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论文质量差,主要原因是自己的资料搜集能力差, 写作能力不强。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 在平时教学中, 学生的书面作业一般都是照教材抄写答案,缺乏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机会,类似论文写作这样的作业几乎没有。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及教学环节改革的策略
首先,加大毕业论文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加强毕业论文的全程管理,规范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将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纳入课程管理体系中,进行宏观部署,统一安排。建议毕业论文具体实施工作由教务科专人毕业论文工作负责, 这样便于从上课程安排、指导教师的协调、学生见实习的安排、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整等各方面整体协调;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及教师指导情况实施全程管理: 从最初的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及指导教师的动员及培训到过程的监管再到论文结果评审和反馈。此外,学校应制定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诸如,《毕业论文管理细则》、《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撰写规范》、《毕业论文辅导奖惩办法》等管理规定第二,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指导水平高低,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的宽和窄、深与浅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评审所能达到的水平[1]。第三,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应尽早提前, 将论文写作时间放长、论文提交时间灵活放宽,避免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与见实习及学生毕业找工作等方面的冲突, 比如可以在大二下期就布置毕业论文任务,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中早做准备,在见实习中注意积累相关素材。
【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论文】推荐阅读:
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论文10-27
金融专科毕业论文07-07
临床专科毕业论文07-23
专科行政毕业论文07-28
医学专科毕业论文09-16
专科毕业开题报告论文10-07
专科毕业论文封面11-12
医学专科毕业论文11-24
高职专科毕业生论文12-12
开放行政专科毕业论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