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管理专科毕业论文(精选7篇)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篇1
<<五冶职大>>
毕业论文
题目:论现代管理制度的创新
学号: 专业: 年级: 姓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摘 要
制度创新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是 ”以企业为主体,为更好地实现企业制度的功能,在收益与成本评价的基础上,在制度供给的范围内设计新的企业制度的过程”。制度创新主要涵盖企业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范畴,它与技术等其他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显著特征。首先,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是其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前提,是产生主动创新和持续创新的重要制度保证;其次,企业制度要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另外,制度创新涉及企业内部不同层面的机制变革,同时还涉及企业外部的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外部制度变革,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注重企业外 部制度创新与内部制度创新的协调运行,促使其互动共进。
目录
一、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缺陷
(一)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二)产权制度缺失(三)治理机制优劣势并存(四)管理制度缺失
(五)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缺失
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一)企业家创新(二)产权制度创新(三)管理制度创新(四)治理结构创新(五)分配制度创新
三、坚持分配制度创新 促进企业和谐发
(一)岗位效益工资构成
(二)建立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在分配价值方面的突破
(三)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实践及完善
(四)健立专项激励制度,留住核心人才
四、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一)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二)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三)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四)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五)企业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
(六)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
五、企业一般需要如下方面的创新——
六、结束语
七、参考文献
一、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缺陷
(一)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
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参照钱德勒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86% 的中小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而实际控制权几乎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庭手中。我国家庭企业的家庭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还控制着很大一部 分中层经理职位;企业的实际控制、决策权由家庭牢牢控制,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民营企业创业者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更谈 不上技术和制度创新,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不够重视。大多数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缺乏创新发展意识。
(二)产权制度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民营中小企业的产权与企业家的个人产权是混合在一起的,个人财产与企业法人财产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没有形成现代企业所具备的 独立和完备的产权制度;其次,民营中小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完全意义上的单一结构,这种一元化产权结构是摆脱不了家庭血缘关系的干预的;第三,人力资本不能享 受产权收益。民营中小企业的高薪只是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并不是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所以,民营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尽管其所有 权归属是清晰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选择的仍是个体业主制、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这种制度选择最大的弊病是投资者通常要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而且 投资主体较少,企业很难上档次、上规模。
(三)治理机制优劣势并存
企业治理机制是一组委托代理的制度安排,它是经济效率与制度适应的统一。不难看出,治理机制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企业的财 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民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不存在任何代理问题。虽然有很多方面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 在人才、外部融资、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 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四)管理制度缺失
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缺失的起点就是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也是其发展进程中最危险的时期。管理则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缺乏全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受经济转轨时期的体制、法律背景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选择了家庭式管理方式。这一方式在企业资金规模较小的初创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 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引进外来的各种专业人才进入企业的核心领导阶层,这一方面往往导致专业管理人员与企业主亲属形成两个利益集团,诱发企业 内部各种矛盾,造成有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难以执行。
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家习惯于业务管理,习惯于自己独立操作,习惯于自上而下地指挥别人,使有才能的员 工感到不能获得尊重,不能实现自我。所以,民营中小企业很缺人才,但又留不住人才。
(五)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缺失
一是观念歧视仍然存在。主要是在一些政府部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疑私”、“怕私”和“防私”观念。二是市场准人限制多,政策不平等。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人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主要是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三是融资渠道窄、贷款困难。2003 年全国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只占银行全部贷款的14.4%;全国300多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四是企业实际 税费较重。2003年全国重点税源监管企业的平均营业税税负为3.85%,所得税税负为11.89%,其中私营企业的同一税负为4.31%和 13.11%。五是企业权益不时遭受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日益增多,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个体户、小企业滥施罚扣的现象时常发生。六是 社会服务体系远未建立。大量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别需要的创业辅导、企业诊断、技术支持、员工培训等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或是基本没有,或是尚处于起步阶 段。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处于无助地位。七是政府管理体制不顺。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
排
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只有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民营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 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家创新
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家精神将极大地影响到它的经营哲学、企业宗旨、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价值理念等创新发生的“基础设施”和动力机制的形成。企业战略基础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精神的不同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积累机制,从而支撑着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持续不断的创新:所以,培育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将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
(二)产权制度创新
有人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就是两权分离,所以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应该把企业的经营权交给所谓的“职业经理企业家”,本人只做所有者享受资本收 益,如此形成的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就可以摆脱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可
以使“货币资本得以选择合适的经营者”。我们认为,家庭式的民营中小企业不应被轻易否 定。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从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中总结出来的,而民营中小企业则与大型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管理特征,如果把这些看似完美的理论硬往民 营中小企业身上套,其结构无异于刻舟求剑。但有一个原则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民营中小企业不应只是为摆脱“家庭帽子”而改制,为现代企业制度而改制,而是 应该仔细地研究家庭企业的优势和管理的效率,然后再分析它在哪种情况下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改造,这样的态度才是客观、公正、合理的。
(三)管理制度创新
现在的民营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仍处于原始管理阶段,真正好的科学管理必须要有监督管理。因此,民营中小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人事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 理、薪酬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时,还得建立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机制。而这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使原来的利益共同体导向向命运共同体导向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在WTO环境下,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使得中小企业更需加强由生产质量、劳工工作环境、环保等方面所构成的生态管理制度的建设。
(四)治理结构创新
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规模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照搬国外固有的模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框架,而应该因地因时制宜,着力塑造与民 营企业自身情况相匹配的治理结构。要由家庭化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过渡,实现“企业家庭化”向“家庭企业化”转变;优化自身的融资结构。提高负债意识,走自身 积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道路;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创新经营理念,建立合理科学的企业传承模式。
(五)分配制度创新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分配模式,建立将企业职工与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有效地将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无形资 产参与分配。具体地说
三、坚持分配制度创新 促进企业和谐发
(一)岗位效益工资构成
岗位效益工资由岗位工资、效益工资、积累贡献工资和津贴补贴组成。
岗位工资主要反映岗位的价值度和贡献度,在工资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合理区分不同岗位的价值度,按照劳动要素的构成,将公司各类岗位按照管理岗位、工程技术岗位和生产操作岗位进行界定和分类,分别设置工资标准。管理岗位是指从事计划、指挥、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岗位。工程技术岗位是指从事生产运行、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化工、能源动力、检测维修、微机技术、安全环保、工程设计等专项技术工作的岗位。生产操作岗位是指从事直接生产、辅助生产及后勤服务工作的岗位。在管理、工程技术和生产操作岗位中,根据岗位评价结果,分别设置岗序,通过岗序体现岗位之间价值度和贡献度的差异。岗位工资采用基数系数法,岗位工资等于岗位工资基数乘以岗位工资系数。在各个岗序中,根据员工的技能水平分别设置不同的级别,以客观反映员工在岗位上的劳动贡献,岗位工资在员工工资中占50%以上。
效益工资主要反映公司经济效益、员工绩效与工资的关系,是活工资单元。公司经济效益好、员工业绩优秀就获得更高的效益工资,员工收入就多,反之相应降低。效益工资在员工工资中占30%。
积累贡献工资主要反映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员工在企业工作年限长,对企业的贡献大,积累贡献工资就高,积累贡献工资包括员工的工龄工资和积累工资,积累贡献工资占工资的18%。津贴补贴主要是对特殊岗位的劳动补偿,是一种补偿性工资单元,津贴补贴占工资的2%。
岗位效益工资的建立形成了工资结构清晰、分配功能明确的分配制度,突出了以岗位工资为主、效益工资为辅、其它工资单元为补充的分配体系,实现了企业发展、员工成长进步与工资分配的密切关系,工资的激励作用突出,激励的手段多样,工资的价值导向更加趋向清晰。岗位效益工资体现了以下原则:工资分配与岗位的重要度和贡献度密切结合,工资分配与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劳动效率密切结合,工资分配及员工的劳动要素密切结合。新型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了对内公平性、激励性和对外竞争性的特点。
(二)建立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在分配价值方面的突破
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在分配理论上重新确定了分配依据,通过岗位测评要素将岗位的劳动环境、劳动强度、技能水平、劳动责任等综合考虑,相对准确地反映了岗位劳动差别,将劳动要素纳入了员工分配体系,使不同员工在分配体系中能够较好的体现岗位价值和贡献价值。工资分配体系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了价值导向,分配的公平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得到具体体现,分配标准参考了外部工资价位,体现了对外竞争性原则。分配制度与企业的战略发展、与企业的价值观、与员工的自身价值有机结合,促进员工与企业不断发展。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理论,倡导解放劳动、保护劳动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非常需要坚持和发展这种理论,并不断创新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实践价值,把按劳动要素分配的价值论充分应用到工资分配中去,不断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岗位效益工资制度正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原则的体现,在分配理论上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二、分配制度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建立后,如何更好地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充分应用分配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是关系到分配制度成败的
关键。金川集团公司在建立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同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在充分研究公司现行经济责任考核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应用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建立了以综合考评表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采用财务收益与工作业绩、产出质量与对外关系、内部调控与流程管理及学习创新与成长四类指标,分别对内部单位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员工效益工资挂钩,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罚。建立了员工绩效考核办法,针对不同岗位(职位)的员工,根据工作性质分别设立考核指标,建立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按月考核。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到效益工资的分配,对业绩突出员工进行奖励,对业绩较差员工进行扣、罚,并且将员工的职位晋升、技能晋级和调升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司实施绩效考核以来,在新增建设项目不断投产的情况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了新增生产项目的人员需求问题。公司主要产品产量由2003年的年产15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年产35万吨,实物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倍多。
三、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实践及完善
公司在确保员工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了技能工资制度向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的过渡,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完善岗位效益工资制度。主要做法有:
(一)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完善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结合生产经营发展战略的需要,公司每年组织一次分配制度调研,广泛征求员工对分配制度的改进意见。对员工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归纳,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对符合公司实际、对公司长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建议积极采纳。在实施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后,主要将员工反映突出的效益工资及工龄工资偏低等问题进行了调整,效益工资由建立制度时的月人均345元提高到目前的728元,工龄工资在三个工龄段每年增加了8元,在工资分配中适当增加了活工资的分配比重。
(二)结合调升工资完善分配制度。公司实施岗位效益工资后,在调升工资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重要管理和技术岗位的劳动价值,使分配向重点岗位和关键岗位倾斜,通过调升工资,解决了岗位工资系数差偏小、岗位工资相对平均、重要岗位工资偏低、岗位工资系数差不合理等问题。采取的措施有:
1、提高岗位工资基数。通过提高岗位工资基数进一步提高岗位工资在分配中的比重,岗位工资基数由2003年的522元提高到2008年的770元,岗位工资在员工收入中的比例由51%提高到52%。
2、提高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的工资水平。在调整岗位工资系数时,重点提高了业务主办、工程师及技师以上岗位的工资系数,并拉大岗位工资差别,突出分配向重要岗位倾斜,较大幅度提高重要岗位的工资水平。
3、提高优秀员工的积累贡献工资。在管理和技术进步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员工给予增加积累贡献工资,以反映业绩贡献,激励员工继续为企业发展作
出积极贡献。
(三)职位晋升与分配制度相统一。公司在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后,建立了员工职位晋升体系,设计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有利于员工职业发展,在分配制度上提供员工职业发展的途径,做到随着职位的提升,工资待遇相应提高,对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结构进行了完善,增加了管理和工程技术类岗序和职位技能级别,使员工在不同职位上向上晋升发展,在同一职位上又能反映经验积累、能力水平的差异,真正做到不同职位、不同技能水平工资待遇不同。同时公司将职位晋升与调升工资密切相结合,在工资调升的同时进行职位评价和晋升,进一步突出优秀员工的价值。
(四)健立专项激励制度,留住核心人才
1、为推进公司科技进步,增强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公司制订了科技进步奖励办法。每年公司对科研项目进行评审,根据项目对公司生产经营的贡献,评选出科技进步特、一、二、三等奖,并相应给予奖励。公司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奖励100万元;一等奖奖励50万元;二等奖奖励30万元;三等奖奖励15万元。2007评选出科技进步奖五项,奖励总金额225万元。
2、为加强公司重点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效益,公司制订了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管理规定。公司重点建设项目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等级。项目组成员和负责人每月分别享受200至1100元不等的项目津贴。现有重点建设项目21项,享受项目津贴人数为163人。
3、为提高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明确技术责任,增加奖惩力度和透明度,提高科技项目的成功率,公司制订了重点科研项目负责人管理办法。公司重点科技项目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等级。项目组成员、主研人员、项目负责人每月分别享受400至1200元不等的项目津贴。现有科技项目10项,享受项目津贴人数为161人。
4、为进一步激励科技人员投身于技术创新工作,充分调动公司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公司对所属科研院所直接从事新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的试验人员、技术人员、设立科研津贴。公司按每人每月300至600元不等的奖励标准核拨给科研单位,由科研单位根据员工工作业绩考核发放。
5、大幅度提高新招聘学生的薪酬待遇。由于地缘关系,公司录用大学以上毕业生的难度较大,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化经营步伐的加快,要求公司制定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公司在认真调研对比的基础上,制定了博士、硕士研究生及主导专业本科毕业生、非主导专业本科毕业生工资待遇分类差别制度,上述各类人员试用期间标准分别为5000元/月、3500元/月、2000元/月和1800将高。
所谓企业制度创新,就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对企业制度进行变革,因而通常也可以称之为企业制度再造。企业制度创新对企业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企业对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实际上就是依靠企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不少人在谈到企业的定义的时候,往往都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将各种生产要素按一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经营主体。由此可见,企业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
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
四、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正如我们上面所讲的,企业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度安排来组织各种生产要素的,因而企业制度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的核心纽带和基础。有人讲,企业就是出资人之间的合约,也就是出资人以契约方式规定出企业制度,然后按照所规定的企业制度来组建企业。因此,没有企业制度,就根本谈不到企业的存在,当然更谈不到企业的发展,因而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体制基础,就是企业制度。
(二)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因为企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的活动行为,都要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所以企业制度决定了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规范。企业及企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都必须遵守企业制度的安排,不能违反企业制度的任何一种安排。正是基于此,人们通常说,企业制度实际上是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三)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组成人员,无论是CEO,还是一般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必须遵守体现企业制度要求的各种规则,也就是要按照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而规范员工的行为的准则,就是企业制度。正是基于此,人们通常把企业制度称之为员工的行为规范。
(四)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企业活力虽然来自于许多方面,但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制度安排。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有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是最有活力的。反之,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不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个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是最没有活力的。就像中国原来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没有活力,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企业制度安排有问题,它们的企业制度安排无法充分调动各种生
产要素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制度是企业活力的最重要的保证,没有良好的企业制度,就根本不可能有企业的活力。
(五)企业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企业要有序化运行,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运行,而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运行,就必须要有一个运行的程序,程序要对企业运行有约束,那么约束企业运行的程序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企业制度。因此,企业制度实际上就是约束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为以及企业本身行为的一种准则。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企业的有序化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企业制度。没有良好的企业制度,就没有企业的有序化运行。例如,我们有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无法有序化地运行,就是因为缺乏一个良好的企业制度,因而有的民营企业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活力是很充足的,但是没过几年就消亡了,原因就在于它的企业制度设计不合理,企业制度设计也可能确实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及企业的活力,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效约束,因而很快就消亡了,成为短命的企业。由此可见,企业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保障。
(六)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无论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资本经营活动,都必须要在一定的体制框架中进行,这种体制框架,就是企业制度。因此,可以说,没有一种合理的企业制度安排,就不可能有企业的高效经营活动,因为没有企业良好的企业制度,企业经营的活动就没有体制保障,从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根本无法高效地展开。正是基于此,所以人们通常说,高效的企业经营活动实际上是有赖于良好的企业制度的。
正因为企业制度有着上述这六个方面的重要性,所以讨论企业问题,首先要讨论的是企业制度创新问题。也就是说,所有要研究企业问题的人以及经营企业的人,都首先要考虑企业制度的创新问题。就经营企业的人来说,如果企业制度问题解决不好,就谈不到企业充满活力的问题,也就谈不到企业的有序化发展的问题,当然更谈不到企业高效益经营的问题;就研究企业问题的人来说,如果搞不清楚企业制度创新问题,就根本不可能深入地把握企业的实质性问题,从而就不可能正确地研究企业问题。由此可见,讨论企业问题,往往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企业的制度创新问题。
我国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
制度创新是指引入新的制度安排,如组织的结构、组织运行规范等。大的如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小的如具体企业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作为市场微观基础的企业组织要适应这一巨大的变革,必须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及运作方式,也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我国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出资人制度。变国有企业为国家投资企业,经过资产评估或清产核资,量化对企业投资的总量,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从委托、授权转变为运营和投 资。政资分离后,那些代表国家专营国有资产的部门、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公司承担出资人的有限责任。
2.建立法人财产权制度。企业总资产一方面来自出资人,一方面来自债权人,企业具有对总资产所表现出来的如资金、物资、人力、设备、物业等多种资源形态的优化、处置、组合权力,以其达到资产增值和扩充的目的。
3.所有者权益制度。国有出资人对投资企业,已经组织起集团的母公司对控股子公司,充分建立起所有者权益制度,它表现为对经营者选择的控制、对投资回报的控制、对重大经营决策的控制。
4.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地规范和健全企业的治理结构,实现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是企业领导体制的重大变革。
5.企业的配套制度。主要指与制度创新的配套展开相关的基本制度。如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等。
企业制度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需要各不同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形成“合力”才能完成。
五、企业一般需要如下方面的创新
1、服务创新
著名的IBM公司在广告中强调的“IBM就是服务”,正反映了该公司十分重视产品服务的思想。产品服务创新就是强调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措施,力图让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满意。
2、知识创新
据说,一个当代的博士生,仅能掌握不到人类知识总量的1%,剩下的99%都不懂,其中还有4%是他根本不知道还有这种知识存在。中国企业的经理人中大部分都是文化水平偏低,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回绝新的知识呢?所以,知识创新既是大家忽视的地方,也是需要提高和创新的地方。
3、心态创新
谭小芳老师建议每一位企业员工、老员工、经理人都像一位新雇员第一天在公司上班一样,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提问。还记得在我们上班的第一天,我们会问许多问题——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我们如何使它发生?——它 的目标是什么?——它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在单位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工作中的时间越长,我们问的问题越少,我们也就变得越自满。大家都多问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并进行更仔细地倾听,这样你就能够理解的更为深刻。然后,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必定能找出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在员工创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六、结论
1、创新制度建立
创新的企业文化得以运行,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体系为基础。特别是在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方面,事实上,整个创新的发起都是需要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才能得以进行。
3M公司为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激励起创新的热情,推出了“15%规则”的制度,根据这一规则,每个研发人员都可以拿出15%的工作时间作个人感兴趣的发明和研究。只要是在发明,不管这项发明是否直接有利于3M公司,都不会受到上级任何干预。3M公司这一的独特的企业文化,造就了一个奇异的规律:产品的发明永远早于市场的需求。这似乎有悖于任何一本经济学课本中对产品和需求关系的定义,但事实上很多起初并未找到真正合适的用途的产品最终都得以大放光芒。
2、体现创新勇气的行为规范
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创新的高度重视、理解创新、参与创新与重视创新;这里的重点在于鼓励与容忍失败。
阿里巴巴公司则鼓励个性化办公室的建立,阿里巴巴的会议室都是以金庸小说中的地名来命名,还设立明显的最佳员工标志,为每个员工取一个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名称作为公司内部的用户名。通过这种方式,大大鼓励了员工打破常规和传统的勇气,实际上企业一直暗示和鼓励员工创新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效果。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基础管理问题不值得大动干戈的追究和完善,但笔者认为有没有扎实的基础管理,结果大不一样,举个日常例子,我们会发现某些地方政府建设的豪华公共厕所没多少时间就变的污浊糜臭不堪,而麦当劳的厕所却永远光洁如新,为什么?细心观察可以发现,麦当劳制定了详细的厕所要清洁到何种程度的标准、以及使用什么清洁工具如何操作的标准流程,并且还有相应的培训和核查制度。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日本前女大臣曾负责过某酒店卫生清洁工作,她洗刷了三次抽水马桶后其主管检查并不满意,于是主管亲自示范如何清洗,并在清洗完之后用杯子舀了马桶里的水喝了下去告诉她这就是清洁工作的自我检查标准,她被极大的震动了,于是重新努力清洗并最终也自豪的舀了马桶里的水一饮
而尽。
因此,占老师强调——我们的企业在以创新求发展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夯实基础管理,只有真正建立起一套高效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用规则化、程序化、科学化来系统性的塑造和改变员工的行为,提高整体的组织能力,才能为创新提供孕育和发展的土壤。
七、参考文献:
[1] 何国志;加强企业管理 促进改革发展[N];云南日报;2000年
[2]冯英健.企业管理基础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魏俊奎;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策略;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
[4]肖海明.姚伟.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5]孔伟成.陈水芬.企业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姓名:井光亮
日期:2015/12/17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篇2
1 急需对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整合
通常, 一篇水平较高的毕业论文或者是一项比较优秀的毕业设计需要经历从选题以及对资料和信息展开收集、制定设计/书写方案、初步完成、修改直到最终成型的各个阶段, 其有效时间最多要花费两个月甚至以上, 而且在此期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本人都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以及精力。但是在现实情况中, 进行毕业论文撰写以及在毕业设计制作的时间段大多都和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以及应聘工作的时间相重叠, 所以学生花费在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上的时间也相对比较少, 或者是精力不够等情况出现, 不能满足其对时间以及精力的需求, 直接导致学生的论文以及设计仓促成型, 甚至抄袭泛滥, 不能达到毕业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的目的。
想要解决这样的现状, 急需对毕业论文教学的环节进行适当的整合, 将整体的时间分散开来, 把论文写作以及设计同课堂教学的过程相结合, 在入学之后的第二个学年就开始展开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 诸如选择题材、设计方向、收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等, 把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具体的思路为:第一, 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方向以及对未来就业的构想来在本专业的范围当中自主选择合适的论文或者设计的大概方向;第二, 在主要的方向确定好之后, 专业课老师对学生们进行适当的专业指导, 协助学生们进行材料的收集和阅读, 并且初步制定论文的题目或者是设计的题材, 在这里我们以主要就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为例说明:学生们可以在已经收集并充分地了解了相关资料之后, 综合自身比较熟悉且了解的内容来制定出论文的题目, 例如《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最后, 在保证资料已经被充分地参阅之后, 尝试制定论文的提纲, 由指导教师来进行评审, 最终确定题目以及大致提纲。
2 急需对毕业论文选题以及毕业设计题材进行规范
总的来看, 当前高职院校进行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就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普遍选题范围过大, 在毕业设计上则比较泛泛而谈, 缺乏比较完整的实用价值。毕业论文的恰当选题以及毕业设计的实用性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后毕业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同时将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上一个全面的、新的高度, 把毕业实践以及实际的企业生产结合起来。
当前大部分高校当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以及毕业设计的题材方面都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并且设置了试点, 保证学生能够在毕业设计初期的选题基础之上, 将毕业之后的实习单位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还是将上文当中的《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为主要的案例分析, 对于这一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实习单位———该地区某国有食品销售单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将该题目扩展成“论我国某食品销售单位与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 在这个题目当中“某食品销售单位”即学生的实习单位。借助这样的一个举措, 在第二学年就基本上完成了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一关键词在我国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当中分别具备差异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收集和充分了解, 不但体现出了毕业论文选题所具备的阶段性特征, 而且在第三学年开始的时候, 学生结合了自己在实习单位的所见所学, 还有当前的社会情况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全面性的分析以及整理,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内外差异”这一关键点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以及更深层的探究, 这一过程能够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节省下很多前期准备的时间以及精力。
除此之外, 借助把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与学生进行实习的单位实情相结合的“东风”, 也能够让学生们的毕业论文选题做到充分的个性化以及自主化, 即便学生们在撰写或者设计的过程当中存在比较大的方向一致性, 但是在文章的实际内容上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 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出现内容重复以及大篇幅的雷同;最后, 与论文撰写以及设计的前期阶段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相结合, 可以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进行企业实习工作, 充分地利用在学校当中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制定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这不但能够让学生们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共同培养, 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当中的理论基础部分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在生产和管理方面比较常见的实际问题, 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让学生们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能够实现一定的实用性。
3 急需对毕业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制作的模式进行创新
各大高职院校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所以, 进行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更加强调实际教学的成果是否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就这一点来考虑, 可以说在高职院校的毕业考核当中进行毕业设计会更加适合高职教育的现状。
所谓毕业设计, 主要面对的是理工科方向的专业就不同的工作背景以及工作条件来进行的一些产品、工艺以及方法、实验方面的设计, 通常情况下能够直接在生产实践当中进行应用, 不过理工科方向和文科方向、经济类方向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因此不可以直接将理工科方向的毕业设计进行直接的照搬, 特别是照搬到文科方向以及经济类方向更是不可取的, 所以, 对文科方向以及经济类方向的毕业论文———特别是高职院校当中的毕业论文进行适当的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毕业论文所具备的独特教学功能, 重点对学生所具备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着重培养, 需要首先对毕业论文具体的内容进行模式上的创新。通常毕业设计/论文这种做法不是非常单纯的毕业论文, 当然也不是非常单纯的毕业设计, 这种模式不但需要强调能够做出可以直接被企业所使用的东西, 比方说一个完整的广告、一个完整的营销策略、一个理想的绩效评估措施或者薪酬的设计方案等, 甚至一个系统软件或者是制度、规范体系等都可以, 同时它还必须强调出具体的设计过程, 也就是在指出了企业现状、当前所存在的弊端、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并且就分析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说明以及表明理论依据, 最后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及观念等, 构成整个论文的主体内容。最后, 需要要求学生将整个设计方案的最终成果附在论文成品的最后, 将其设为附件。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进行有机的融合, 不但实现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灵活掌握以及运用, 同时还能够体现出毕业设计的成果是直接可以被企业拿来使用的。
4 结语
总的来说, 在高职院校当中, 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需要环绕在论文质量的提升这一中心内容上, 通过分时间段实践以及规范化选择题材, 还有对写作以及设计的模式进行创新作为主要的基本点, 对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强化管理, 以此来带动在高职院校当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提升上一个新的高度, 让它们能够真正地起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水平进行考核检验的效果, 切实地发挥实践性教学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炎.浅谈基于“工学结合”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05) .
[2]张雅淋.基于个性化教育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24) .
[3]田建平.浅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 2015, (03) .
[4]黄永涛, 王晓光, 韩凤晶.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05) .
[5]苏悦娟.广西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同质化及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科技, 2013, (06) .
[6]张丽丽.提高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2) .
[7]张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 2013, (30) .
[8]辛业迅, 胡洁.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训管理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02) .
[9]贾海芝.重视实训教学提高实践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0) .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商企业管理 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这就表明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自然也要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但是,笔者在多年指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选题上范围过大,缺乏价值;在评价考核上,毕业论文成了例行毕业环节,失去了教学目的;在毕业论文在教学安排上不尽合理等。
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在“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更强调教学成果的实用性。体现在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整合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环节
一篇高水平的毕业论文从选题、收集资料和信息、拟订提纲、完成初稿,修改到最终定稿,有效时间不能少于2个月,在此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高职毕业论文开展的时间正是学生毕业实习和找工作的时间,因此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满足潜心写作毕业论文的要求,结果导致学生仓促成文,抄袭成风,难以完成高质量的论文。
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重新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化整为零,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在大学第二学年就着手进行毕业论文的部分工作,主要包括选题、广泛收集、整理、熟悉相关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基础性工作。具体的思路是,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择业方向,在专业范围内自行选择毕业论文的方向,例如市场营销方向、质量管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战略管理方向等等。其次,在确定方向后,由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师的指导下,收集、阅读相关材料,拟订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以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例,学生可以收集、熟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熟悉的内容拟订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用平衡记分卡思想建立企业KPI指标体系》。再次,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拟订好论文提纲并经指导教师审定。
2 规范毕业论文的选题
如前所述,笔者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学生论文选题过大,缺乏实用价值。恰当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实践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提高相结合、毕业实践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目前,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进行了改革试点,要求学生在初期选题的基础上,结合毕业实习的单位进行问题研究,以《用平衡记分卡思想建立企业KPI指标体系》为例,要求学生将题目拓展为《用平衡记分卡思想建立佳美塑料制品公司的KPI指标体系》,而选题当中的佳美塑料制品公司即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通过该举措,一方面体现论文选题的阶段性特点,第二学年完成基本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第三学年有针对性地结合实习单位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可以为毕业论文的写作节省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和学生的实习单位相结合,使论文选题实现“一人一题”,避免了重复和雷同,即使学生论文写作的方向相同,但是因为不同企业的情况有其特殊性,因而在文章的内容上也应体现出差异性;此外,结合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企业实习,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制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既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能使毕业论文为企业解决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使学生的毕业论文真正具备了一定的实用价值。
3 创新毕业论文写作的新模式
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在“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更强调教学成果的实用性。从这点看,应该说毕业设计更适合高职教育。毕业设计主要是指理工类专业针对特定的工作背景和条件所做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或方法设计、实验设计,一般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但是毕竟工科与文科、经济类存在明显的区别,不能直接把工科的毕业设计直接搬到文科、经济类。因此就引起了文科、经济类毕业论文在高职教育的改革。
为了切实发挥毕业论文的教学功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对毕业论文的内容模式进行创新。毕业设计(论文)的做法既不是纯粹的毕业论文,也不是纯粹的毕业设计。它既强调要做直接能为企业所用的东西,诸如一个广告、一个营销方案、一个绩效评估、薪酬设计方案、一个管理系统软件或一套制度、一个管理体系(如质量手册)等;又强调要有“设计”过程,即指出企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对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说明分析的理论依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观点和解决方案,形成论文的主体;最后要求把“设计的成果”附在论文的后面,作为附件。这样的做法是把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融为一体,既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又体现了设计成果能直接为企业所用。
总之,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应紧紧围绕提高论文质量这一中心,以分阶段实施、规范选题、创新写作模式为基本点,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科学规范管理,推动毕业论文质量更上一层楼,使之真正起到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高教厅(2004)14号.
[2] 王丹主编.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撰写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3] 于凤博、张楠、滕连爽.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研究.中外企业家.2009(7).
[4] 陈晓燕.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03(4).
[5]曾小彬主编.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探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篇4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一、研究汽车危机公关的目的及意义.....2
(一)汽车危机公关的背景.............2
(二)研究汽车危机公关的目的.........2
(三)研究汽车危机公关的意义.........2
二、汽车危机公关的现状及问题.........2
(一)目前汽车危机公关的手段.........3
(二)目前汽车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3
三、未来汽车危机公关实施策略.........4
(一)预防策略................4
(二)实施原则................4
参考文献...............5
【内容摘要】当前,汽车企业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汽车危机事件频发。汽车企业肩负着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的社会责任,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这使其更容易在遭遇危机时,受到更大危害。面对越来越多的危机,汽车企业对于危机公关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以探讨建立适合汽车企业的危机公关模式和策略为研究目的。运用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汽车企业危机公关的调查分析,对汽车企业的危机公关进行分析,并对预防和应对两个方面的对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终制定出一整套较为全面系统的危机公关策略。首先,对汽车企业危机公关做了一个整体概括,提出了本次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指出当前企业在危机公关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制定详细的危机公关策略;运用汽车企业危机公关的策略,为企业危机事件制定合理的方案;最后,做出总结,得出结论,并指出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与设想。
【关键词】汽车企业;危机公关;危机公关策略
汽车企业危机公关策略探析
一、研究汽车企业危机公关的目的及意义
(一)汽车危机公关的背景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飞速发展,汽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正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和消费习惯。全世界的汽车销量逐年攀升。从2009年起,中国的汽车销量位居全球首位,且仍在快速增长。仅中国全年汽车销量就达到了1806万辆,位居世界首位,实现同比增长32.37%。汽车企业以实现销售量的增长为目标,大肆打价格战。伴随而来的是汽车企业暴露的越来越多的问题。丰田的召回门事件,帕杰罗的骑墙事件,“砸奔”事件,大众DSG事件等,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卷入公关危机中。在遭到公众质疑和批评后,大部分企业都进行了危机公关。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先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进而延伸出危机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危机公关管理。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企业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的处理危机,恢复正常生产,恢复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汽车企业对于危机公关的研究至关重要。成功的危机公关不仅帮企业渡过难关,更会给企业带来新机遇;而失败的危机公关会极大的损害企业形象,甚至危及企业生存。
(二)研究汽车危机公关的目的以探讨建立适合汽车企业的危机公关策略为研究目标。以危机公关的理论和实施方式为指导,结合当前黑豹汽车行业的市场特点,针对黑豹汽车在危机公关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危机公关管理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以顾客为导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适合汽车企业的危机公关策略。以期能够为汽车企业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的应用发挥切实可行的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汽车企业的危机公关能力,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
(三)研究汽车危机公关的意义
给企业提供一些参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面对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公众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都使得企业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每一环节出现的弊端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企业危机的出现。为企业设计一个更加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危机公关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完善了危机公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内容。增强危机公关的重要性。如何恰当地处理危机逐渐成为汽车企业关注的课题。而在众多危机处理的手段中,公共关系手段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也意识到成功的危机公关对于顺利解决危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汽车企业危机公关的现状及问题
现代汽车行业的现状:受到公众、媒体的时刻关注,当对企业不利的事件发
生,稍有不慎便会以极高的速度流传,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成为热点话题,进而造成危机。尽管汽车是一种结构复杂,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汽车销售企业一般也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出现产品质量或管理方面的问题在所难免,但消费者在情感上和经济上均不愿意接受这一现实,他们对企业存在非常高的期待,更加渴望受到企业的重视、优待和尊敬。
(一)目前汽车危机公关的手段
危机爆发后,黑豹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典型代表,一般会在报刊、杂志、网络的上面发表声明,澄清造成危机事件的原因,其目的旨在撇清企业的关系。但事实证明,越是急于撇清关系,公众越认为企业是造成危机的直接责任人,大有此处无银三百两的意思。当危机事件升级到一定程度时,黑豹公司会派出新闻发言人,向公众对危机事件做一个汇报。在发言词中,会尽量博取公众的同情、信任,重新获得公众的支持。这一手段通常是在危机发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采取,严重影响了危机公关的效果。黑豹公司也会抓住网络论坛这种新兴起的信息传播方式,聘请一些网络写手,传播企业的正面信息。利用公众的盲从心理,诱导、转变一部分人的认识。视线转移,利用新产品上市、开发或购买新技术、重新签约形象代言人、参与公益事业等一系列的公关活动都可以很好地转移人们的关注视线,提升企业的形象,使公众将危机事件慢慢淡忘,重新获得支持。黑豹公司也会找到部分典型的受害者,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获取其谅解,从而将受害者拉到自己的阵营。
(二)目前汽车危机公关存在的具体问题
根据研究黑豹汽车的公关手段会发现,目前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忽视危机前的预防准备工作,目前汽车企业基本是出现危机后才开始展开危机公关处理工作,这样会导致由于前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使危机公关陷入混乱,导致危机事件扩大、恶化。逃避责任,汽车企业在面临危机事件时,并未积极寻找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地推卸责任。不过,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往往会被公众发现事情的真相,使企业陷入被动的局面。没有及时而诚恳的表态,危机事件的恶化往往是爆炸式的,是情绪化的,采用“走一步看一步”的观望行为,往往跟不上事态的发展,最终招致更大的灾难。危机事件的爆发能够刺激人们的好奇心理,常常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和媒体跟踪报道的内容。汽车企业对危机处理越是素手无策,越会增添事件的神秘色彩引起各方的关注。汽车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舆论,为危机事件做好公关工作。口径不一,危机事件后,汽车企业的信息发布应该实事求是,任何企业的信息都应是经过准确核实后再发出的,如果企业的信息前后矛盾,就会使公众产生企业试图欺骗公众的感觉,产生疑虑和猜测,怀疑与对抗心理加剧。危机事件反应的滞后性,这一点非常重要,是众多企业都会有的失误。危机事件前期的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危机公关效果。指责媒体,危机事件发生后满腔怨气指责甚至追究媒体责任,只会使企业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与公众辩论,当危机事件爆发时,“管好自己的嘴”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有理而与公众讲理或辩论。事实已经证明,辩论反而会
引发了公众的愤怒,使一件本应该可以避免的危机瞬间被放大。
三、未来汽车企业危机公关预防及实施策略
(一)预防策略
建立提前预防机制,企业危机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大多数危机事件都是有预兆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败。”超前预防潜在的危机本身就是最好的公关。一个企业的公关部门不能只将工作停留在发布企业新闻通稿、接待媒体采访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上,而是应通过媒体搜集一切和自己的企业与行业有关的信息,包括不利的和有力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时刻了解、掌握企业生存、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未雨绸缪,把握事件的主动权。企业公关部门对情报搜集后得来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汇集和分析,找出一切可能会引发企业危机的原因,争取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在4S店中收集消费者反馈和投诉建议,建立一个信息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在汽车企业的危机事件中,消费者往往是事件的主体,通过重视消费者的回应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尽早解决问题。
启动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在爆发前之所以很难被企业发现,就在于危机的突发性、紧急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早期预警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适应环境变化。预警系统是指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预警指标和预警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以便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企业危机预警系统主要起到评估预警信息、发出危机警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二)实施原则
在危机公关处理中,汽车企业应该掌握以下原则:
①主动性原则,在危机处理时,不管是何种性质的危机,不论危机的责任在何方,企业都应主动承担责任,妥善处理危机。在尚未查明情况的前提下,公众反映强烈时,企业应采取高姿态,承诺如果责任在己,一定负责到底,以消除影响。
②诚意性原则,在危机发生后,企业的公关人员应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避免出现为企业辩解的言辞,防止公众产生不信任感。在危机发生后,要以诚恳的态度、负责的精神求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来化解危机。
③真实性原则,汽车企业应当及时控制危机,防止危机扩大。同时,立即与新闻媒体取得联系,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报道真实情况来引导舆论,从而稳定人心,稳定局面。
④快速反应原则,企业危机具有突发性特点,会快速传播,引起新闻媒介和公众的关注。企业要迅速判断此次事件应该采取的正确手段。节省时间,减少危机的损失。
⑤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利益是公众关心的焦点所在。公众之所以 “制造”出危机事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利益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他们要运用新闻、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众至上是危机公关的核心原则,也是危机处理的核心原则。另外,公众至上原则也体现在必须执行人道主义原则。危机在很多情况下会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公关人员必须首先把受害公众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安抚受众,尽快的化解危机。
⑥专项管理原则,专项管理是高效处理危机的保证,是指派了解组织情况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团队去处理危机。
⑦维护声誉原则,维护声誉是危机公关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声誉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在进行危机公关时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点,使此成为企业再次发展的跳板而非绊脚石。
通过对黑豹汽车企业危机公关的相关研究,对企业危机以及危机公关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在对企业危机公关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危机公关的特点及汽车企业的行业特性,提出了汽车企业危机公关的七大原则。通过对黑豹危机公关的研究分析,结合危机的发展阶段整合出一整套适合汽车企业危机公关的管理模式。着重提出了危机预防、准备以及爆发时期的企业危机公关的策略,创新性的提出了建立汽车信息管理部门。汽车企业危机公关作为当今汽车企业管理研究的热点,既有现实价值又有其理论意义,危机的特点决定了危机管理研究的多角度,持续性、全过程的管理特征。由于收集相关资料具有难度,未收集到第一手的汽车企业危机公关资料,因此,在研究中更多的借助了理论分析,在模式策略的具体制度设计中只能从指导思想上确定一些原则,具体制度还要结合汽车企业自身的实际来进行设计。而具体的管理制度也是根据人们的认知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策略本身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具体实施中加以适当改进。
【参考文献】
[1] 高丽莉.中国汽车工业月度统计摘要[J].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2011,(01):23.
[2] 刘茜.国外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研究,2006(S1):256.
[3] 潘国锦.企业危机公关理论与方法初探[J].南方经济,2005,(07):45-46.
[4] 甄珍.浅谈企业危机公关中的误区及应对[J].中国商贸,2011,(11):250-251.
[5] 魏敏.在华跨国企业危机管理的文化冲突因素分析[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
士),2009:8.
[6] 李建辉.超前思维是企业决策者领导艺术的突出表现[J].中国物业管理,2008,(02):
52.[7] 明丽,孟琦.论预警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学术交流,2008,173(08):79-83.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篇5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安排
一、目的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按学籍管理规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二、内容及要求
1.内容
毕业实习:3周毕业设计(论文):12周2.要求
(1)毕业实习
具体要求详见“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关于做好2013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关于学生毕业实习的若干暂行规定(2010年版)”(以下简称“规定”,见“通知”附件11)。学生持实习介绍信(格式见“通知”附件14或“规定”附件1)参加实习,由实习单位出具实习鉴定表(格式见“通知”附件13或“规定”附件3),并完成毕业实习报告(2000字以上,格式见“通知”附件12或“规定”附件2)。
(2)毕业设计(论文)
具体要求详见“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关于做好2013届毕业实
1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移通院„2011‟281号文件“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关于印发《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关于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通知”附件1)及其附件5、6。
三、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安排
1.校内
2.校外
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并由校外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的学生,原则上应回校参加答辩。如确实需要在校外该单位完成答辩工作的学生,应在第12周末(2013年5月17日)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于2013年5月20日前返校,提交毕业设计(论文)最终稿和相关附件的电子文档。
说明:毕业实习可据实际情况与毕业设计(论文)同时进行。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工商管理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篇6
(专科夜大、函授适用)
版
次: 第1版
编 写 者: 管理系工商管理教研室 执 笔 者: 郑文玲 编写日期: 2007年10月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专科夜大、函授班适用)
执笔者: 郑文玲
毕业论文是学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必要的基础训练和从业、创业的适应阶段。通过毕业论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利用文献等综合技能。
一、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1.毕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而不应脱离专业范围,选题要具体,不宜过大,要尽可能结合社会调查的成果,同时鼓励创新,避免选已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
2.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数据精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晰,基本符合专业科研论文的写作条例,论文篇幅5000~7000字;
3.学生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一律不得从网上下载文章充数,杂志、报纸文章可以参考,但不可照抄。
4.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不得拖延。
5.时间安排:在毕业实习阶段完成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为10周。(1)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1周(2)分析整理汇总资料、写出论文大纲——1周(4)撰写论文初稿——4周(5)修改论文——3周
(6)论文定稿、打印、装订——1周
(7)学生必须于第十周将完成的毕业论文送交指导老师(论文提交时,须同时提交论文正式文本一式二份和论文正式文本的电子文档一份)
(8)论文格式要求详见“广西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专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二、毕业论文的主要环节
(一)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开端。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对于整篇毕业论文写作是否顺利,关系极大。好比走路,这开始的第十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迈向何方,需要慎重考虑。否则,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南辕北辙,难以到达目的地。
指导学生选题,要遵循这样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是价值原则,即论文的选题要有价值。论文价值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之分,选题时,要把应用价值摆在首位。学生写的毕业论文不是毫无实际意义的“空对空”的文字游戏,而是来源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衡量一篇论文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之大小,应当首先看它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如何。我们要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题目,写出文章来最好能指导现实,为当前的现实服务。
第二条是可行原则。选题时要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是写作的时间、地点、环境;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的才能、学识和所掌握的材料等。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必须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即要选择那些客观上需要,主观上又有能力完成的题目。
(二)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准备
(1)明确调查目的;(2)根据论文选题确定调查题目;(3)确定调查对象;(4)搜集相关资料;(5)拟定调研方案;(6)设计必要的调查表格和问卷。
2.调查研究的实施
(1)实地考察;(2)问卷调查;(3)个别访问;(4)补充调查。
3.调查材料的分析
(1)调查资料的编校、分类、汇总;(2)调查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其中一是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二是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对事物质的方面分析。如比较分析法、类型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三)拟定写作提纲
编写提纲是写作前的逻辑思维过程。拟定一个较为详细的提纲是写好论文的前提和必要条件。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在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时还要注意:
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是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四)实验研究、数据整理或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评价资料
管理类专业学生应注意资料、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实用性,并努力使之系统化。论文研究方案的设计,因研究的问题不同,选择的具体研究方法不同,设计的研究方案也不同。许多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必要时应该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理论分析、论证
论文分析构思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的构思。毕业论文的分析构思,应该建立在毕业专业实习的日记、报告、合理化建议的基础上。指导思想是: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调查研究和毕业实习中,应尽可能将研究观点与结论或初步建议再回到实践中进行印证,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吸收各种有益建议,继续不断地精炼自己的基本论点,充实论据,完善论证方法,增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六)撰写论文
论文的结构通常应包括标题、姓名、摘要、目录、正文、注释与参考文献、附录、索引、感谢等。毕业论文可以根据其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选择,但至少应包括标题、姓名、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七)修改定稿
通过这—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三、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
(一)专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
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专科以上和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类专职教师或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工作者,外聘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含)以上职称。
(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选题——收集资料数据——分析构思——确定论文题目——拟定写作题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定稿等整个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指导。要求学生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严格遵守学校的规定,按时完成论文。
2.指导教师负责对所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写出评语,并给出论文成绩。
四、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认真思考,刻苦研究,勤于实践,敢干创新。2.必须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
3.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写作任务,严禁抄袭他人作品和请人代笔。
4.学生应对本人的毕业论文质量负责,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化要求完成给定的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五、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按五级制记分(优秀100-90、良好89-80、中等79-70、及格69-60、不及格59-0),由指导教师评分。
六、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论文撰写期间各阶段工作的时间进程安排如下: 1.第1~2周毕业论文选题调研,拟定论文提纲; 2.第3~6周完成论文初稿 3.第7~9周完成论文修改稿; 4.第10周 论文定稿,打印一份装进资料袋并及电子文档上交。
七、选题要求及选题参考范围
(一)选题要求
1.实用性和科学性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基本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本专业全面综合训练。
2.选题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任务或社会热点问题真题真做。
3.选题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应在教学计划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
4.鼓励并提倡学生发挥主动性,提出自己的设想,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商定选题。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参考方向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必须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内容应当在经营决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范围内。为方便学生选题,特提供如下题目供参考: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篇7
1来自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原因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笔者的交谈中,直言不讳地谈到了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其中有些问题的确是导致 “学不能用”最直接的原因。
第一,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超过了合理的比例。大部分通识课程知识虽然能够拓宽知识面,甚至是作为某种 “谈资”来装点 “个人素质”,但它们并不能在工作中直接用到。有毕业生说道: “如果在保证专业课程 ( 包括专业基础课程) 课时充足的基础上强化一下通识教育未尝不可,但实际上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本来就觉得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不力,还开设那么多通识课程,岂不是变本加厉地消除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吗?”有毕业生甚至还调侃道: “我们已经是 ‘万金油’了,难道还要变成 ‘十万金油’吗?”笔者觉得毕业生的分析不无道理。
第二,选修课程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不够,学生缺少选择余地。与笔者交谈的毕业生几乎都指出了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学校本应该提供一个丰富的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但事实上却是必修课程太多,没有多少机会去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所以感觉在学习上比较被动,效果不佳,掌握不牢,便自然谈不上什么 “学以致用”了。
第三,学校固守专业教育的 “学术格调”,所教授的知识多半并不实用,与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的要求相差实在太远。毕业生们告诉笔者,一些教师为教而教,爱讲理论的背景、来源、发展、趋势、缺陷等诸如此类的知识, 甚至整堂课就掰扯一个概念,基本不考虑这些东西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有没有直接地帮助。他们不明白 “学不为用”,那究竟为何,难道是要等着浪费吗? 有个毕业生回忆他曾经当堂向教师提出知识不实用的问题,教师的解释让他无言以对: 这里是大学,是一个做学术的地方,而不是某行业的培训公司,也不是培养职业技能的职业技术学院,所以不能用实用主义的思想来衡量。粗看起来,教师的说法挺有道理。但仔细想来,这种将听课的本科生都视作将来要去 “研究管理”,而不是 “从事管理”的做法完全摒弃了对学生 “就业”的考量,其本质上是一种迂腐的学究作风,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其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在毕业后面对实际操作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
第四,多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相比没有任何显明之处,多半就是教师在课堂 “满堂灌”,大唱 “独角戏”。与此同时又欠缺系统的、完善的配套辅导措施,如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与检查,课中的知识导入、梳理与总结,课后的作业批改、纵深研讨、答疑解惑,课程测试后的讲解、反馈等。因此造成课堂上知识传授的质量难于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很多毕业生都说,这样的课堂在大学里大行其道,他们从大二开始就已经产生厌恶感了。因为这种从头讲到尾都听教师讲的课堂毫无吸引力,自己虽然记着笔记,其实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期末考试也是围绕笔记和复习资料, 为了不挂科挑灯夜战几天,只要及格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基本上就算终结了。难怪有毕业生说: “即使我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但这些知识除了用来应付考试,真就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用途了。”
第五,用怎样的方法 “教”是学生能够对所教知识 “学以致用”的关键,但在这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地改观。据毕业生们的回忆,他们亲历的教学方法并不多,大体上就是问几个简单的问题,插几个案例分析,像情景模拟、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即兴辩论等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似乎还是一些新鲜的名词。要知道,这些现代教学方法都是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它们的缺位势必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其效果和效率便可想而知了。笔者特意询问他们为什么会对案例教学颇有微词,他们说因为所谓的案例分析不过就是举个例子而已,生搬硬套,没有单独的案例讨论时间和场所,谈何深入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上去。
第六,不少专业教师是 “不会游泳的游泳教练”, 一般都没有相关的管理实战经验和技能,所以擅长于教授陈述性知识,但很少清楚如何教授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方式方法的知识,即使教了,也告诉不了学生如何应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和什么样的情境中应用或者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别人达到组织目标,所以那些于如何识人、知人、束人、 驭人和用人,以及如何与人打交道,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知识是工商管理专业至关重要的知识模块。 但遗憾的是,目前对这些知识的教学在高校还相当薄弱。 一个毕业生毫不客气地说: “好多专业老师为了职称而把自己关在书斋了爬格子,这些老师又怎能有能力和心力来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知识。其实我们也学过 《管理沟通》、 《管理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 《领导科学》 等课程,但到了工作单位才竟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用这些课程的知识去与人沟通,看懂别人的心理,理解组织的行为和领导下属。”
第七,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得不到校方实质性地重视,使工商管理专业变成了一个只 “教”不 “练”的专业。实验基础设施和软件的投资不足,缺乏既懂电脑又管通理的实验指导教师; 实训走过场,讲求完成任务,不注重实效; 实习一般是看看录像,听听报告,最好的就是带学生到某个企业或者单位走马观花的看一圈。这些都是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公认的 “顽症”。没有了训练,对知识就没有回忆、筛选、重组和巩固的过程,学生所学管理知识就难以真正内化成管理技能,最终这些知识变成了一些头脑中杂乱无章,等待遗忘的信息片段。所以 “学不能用”也是因为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训练,很多毕业生也都认同这一点。
2来自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特点方面的原因
显然,不同特点的专业知识在应用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应用难度。在与毕业生的交谈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与他们讨论了自己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一些基本看法。按照他们的说法和理解,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 “学不能用”的原因之一: 一是由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许多学科知识相互交织而成,因此知识体系庞杂,跨幅宽,复合性强,信息容量巨大。要在应用中自由驾驭这个知识体系有相当的难度。二是工商管理专业原本是与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这五个专业平行的二级学科,但它的知识又大量涉及后面几个学科 ( 一般不涉及旅游管理) ,所以造成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指向不明显,火力点不集中。毕业生们都说,没有侧重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很多具体的方向上似乎浅尝辄止,“各打五十大板”,进而又造成知识不深入,所以要应用这些泛泛而谈的知识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三是这个专业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信息,追求一对多或多对多而不是一对一的效果,所以往往比较抽象,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支撑,也造成应用困难。四是没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也没有良好的结构,很多问题的答案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五是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见效慢”,学习的效果难以马上体现,往往要在较长的工作中逐渐尝试和摸索才能体会到专业知识的用处。
3来自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专科工商管理论文10-15
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基本要求06-28
(专科:工商)工商管理专业选题参考范围07-16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210-20
工商企业管理实习论文12-07
专科生论工商管理07-03
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 工商管理论文09-30
工商管理专业(专科)管理学基础08-30
人才培养企业工商管理论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