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2024-06-02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共12篇)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篇1

案例教学法 (Case Method) 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兰德尔首创的[1]。案例教学是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 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预防医学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和社会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是培养与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相适应的新型医务工作者的必修课程[2]。本教研室在预防医学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对于医学本科生和专科生在应用同样的传统教学法后学习效果有显著差异。据文献报道, 在实践比较了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之后, 发现案例教学法更易于被医学生所接受, 更适合预防医学课程的特色和教学要求[3]。为了提高不同层次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质量, 教研室引入案例教学法, 比较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的医学生中的教学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与实施

选取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各2个班, 共4个班的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在环境与健康、食品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每部分的理论教学完成后, 分别针对性地插入一次案例讨论课, 三次共9个学时。提前一周将要分析的案例和讨论题告知学生, 让他们查阅资料, 准备讨论发言。课上分组讨论,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最后由老师总结补充。

1.2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了教学效果有关项目。专业考试结束时发放问卷, 匿名填写, 填完当场收回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为94份, 实际回收率为94%。所设置的备选项赋予分数值, 给予正向评分, 即:是为3分, 一般为2分, 不是为1分, 。

1.3 数据处理

对所有收回问卷进行检查, 剔除不合格问卷。采用Epidata 3.02软件录入数据, 核对无误后导出, 利用STATA 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每一道问题的报告率, 并对本科、专科不同层次之间进行了χ2检验, 若P﹤0.05, 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总人数94人, 其中医学专科学生46人, 医学本科生48人。

3 讨论

3.1 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本研究中发现78.72%的学生 (专科80.43%, 本科77.08%) 对案例教学感兴趣, 73.40%的学生 (专科78.26%, 本科68.75%) 认为用案例教学法授课富有启发性, 73.40%的学生 (专科80.43%, 本科73.40%) 认为与普通教学方法相比, 案例教学法促进了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 85.10%的学生 (专科93.48%, 本科77.08%) 认为案例教学使原先抽象的书本知识在经过讨论后变得易懂、易记, 75.53%的学生 (专科78.26%, 本科72.92%) 认为案例教学法丰富了专业课的相关知识, 70.21%的学生 (专科71.74%, 本科68.75%) 认为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知道了各种环境中毒、食物中毒、职业病的诊断, 各种食谱的编制等。70.21%的学生 (专科73.91%, 本科66.67%) 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逻辑思维, 65.96%的学生 (专科73.91%, 本科58.33%) 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 激发了学习兴趣。由赋值评分表表3可见, 专科生总分为29.70±3.46, 本科生总分为29.42±3.36 (满分33分) , 两者差距不大, 说明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本专科医学生中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

由此可见,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是肯定的。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是结合预防医学和医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以及教学特点所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跟实际案例结合起来, 避免了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事实上, 通过案例讨论这种形式使学生积极思考, 又可以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观点, 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 再加上老师的总结, 使学生对各类案例的分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促使教师不断选择适合的案例、更新教案,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经验, 还需要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案例教学法在不同层次医学生中的优势比较和评价

由表1可见73.91%的医学专科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 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医学本科生仅有58.33%,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 对于专科生而言, 在专业学习中学习兴趣仍然是影响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感兴趣的程度也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 而案例教学很好的帮助专科学生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表2可见93.48%的医学专科生认为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概念及问题变得生动, 易理解掌握, 而医学本科生仅有77.08%,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 在学习能力方面不得不承认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对一些专业课程的抽象的理论, 而案例教学法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 在实践中的应用更使理论变得具体和易于掌握、易于记忆。所以, 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专科生,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

3.3 实践表明, 在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3.1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具有自身的优点[4], 但同时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也有自身的缺点:查找案例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会严重案例教学的质量;课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 案例选择一定要适宜, 否则会影响授课效果等。同样, 传统教学法也有其优点:便于操作;师生都已经普遍接受和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方面尤其适用等。因此, 要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 但同时注意适当结合传统教学法, 发挥各自的优势, 使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3.3.2 案例的选择要求

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择的案例及其问题要紧扣课本中每部分所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 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案例的真实性, 当然可以根据学生前期课程, 对案例进行适当调整, 从而避免难度太高、难以分析与理解的情况。

3.3.3 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

考核是对教学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手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目前国内的各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法为主, 传统教学法的学习效果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成熟[5]。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和有效的实施, 需要建立配套的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考核时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 也重视案例的分析, 将平时考核与卷面考试相结合, 强调课堂提问、案例讨论课的重要性, 将其纳入平时考核, 保证该部分在课程成绩中的比例 (建议20%~30%) 。鉴于案例教学法的自身特点, 迫切需要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方案。

总之, 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值得推广, 特别是对于专科学生。案例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 又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 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 并且对于不同层次的医学生, 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自身特点, 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吕立江.案例教学法在中医推拿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 2009, 28 (3) :51-53.

[2]于先清.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报, 2009, 8 (6) :85-86.

[3]赖亚曼, 蒋学武.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3) :424-425.

[4]伍亚周, 易东, 张彦琦, 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7) :635-638.

[5]赵铁牛, 王泓武, 步怀恩, 等.预防医学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7) :7-8.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篇2

[论文摘要]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对于保障国民的健康水平具有战略意义。当前,要针对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激励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化改革。

[论文关键词]医学专科学校教改革

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肩负着21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任务。目前我国医学人才比较匮乏,医疗体制尚不健全,加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对于保障国民的健康水平具有战略意义。当前,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教育面临着激励不足、管理机制待完善以及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与创新等诸多问题,必须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一、完善激励竞争机制。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

1.完善教师职务评聘制度

当前,随着高校评聘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中作用的显现,一些固有弊病也越来越暴露出来,如职称评聘熬年头、凑条件,评职能上不能下、一次评定享用终身等现象依然存在,严重挫伤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对此,学校应以教学、科研任务为依据,在统一、公平、公正、公开氛围中进行评聘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按需设岗、因岗择人、因能上岗、按能分工,废除终身聘任制,能上能下。二是要实行动态管理方式,加强考核,凡不称职的可以解除聘任。三是严格考核制度,规范“非留即走”制度,凡是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教学工作。四是对教师的学历、职称等制定个人规划,并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在规划期限内达到目标。在教职工(特别是教师)中推行“末位淘汰制”,以提高整个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2.加强绩效管理,完善岗位津贴分配制

一是明确教学管理要求,把指标分解到不同岗位,以公开化和透明化的方式明确责任、任务和要求。二是充分发挥督导的作用,随时反馈教学信息,全面了解教学情况。三是是进一步完善自我考核、学生评教、同行及领导听课评价机制,考核结果和教师工资、津贴挂钩,并在岗位津贴中逐步加大业绩津贴所占比例,以能定酬。

3.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实行全方位激励

一是进行定量考核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使每一位教师都有紧迫感。二是实行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制度、优秀教师示范课制度,塑造典型人物和事例,营造典型示范效应。三是建立创新建议箱,使每位教职员工都想事、干事,想创新、想创造,对教学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有了差别才会更尊重人的个性,才会更有效地满足需求,才会有竞争,才会更好地起到激励作用。

4.加快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重点引进省、市医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硕士研究生,优秀副教授、副研究员等高级人才,以升整个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同时,对在职教师提出学历要求,支持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并对完成学业后返校工作的教师按引进人才的标准享受待遇。

二、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1.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一是根据医学专科实际,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指向具体的实用型人才,根据所需人才规格和人才素质要求来设置课程,理论上以“必需,够用”为度。二是强化实践环节,坚持以“按需所教,学以致用”的职业岗位技能素质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传授业务知识,强化整体观念,淡化学科观念,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格与职业道德、较为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科学思维、善于实践、敢于创新、沟通交流和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理论与基本技能,能解决基本的临床实际问题,并能适应医学新模式的高层次临床医师。

2.深化医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根据医学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按照各岗位的任务流程和技术项目的特征改革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准入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3.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生在临床学习实践中,许多学一遇到病人就不知所措,对此,应用循证医学教学解决这一问题。完善循证医学教学就是前承基础知识,后接临床知识,不断运用医学知识进行推理,构建医学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使其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

4.合理设置学科专业

要根据国家对各医学专业建设的要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按照“校院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行业、医院和学校组成学校管理委员会和各专业指导委员会。设置新的医学专业要进行科学论证,严格履行必要程序,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并投入必需的开办经费,加强对新设置医学专业的建设和管理。

5.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医学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6.加强教学评估和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对提高高等医学专科教育质量的新要求,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把教学评估的结果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促进教学工作,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

7.加强教学基础建设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篇3

一医学专科院校青年教师的特殊性

1师资来源的特殊性

近几年,国家基层医疗事业蓬勃发展,各医学专科院校规模逐年扩大,青年教师比例也日益渐增,而其来源主要局限在医学类院校应届毕业生中,学历以本科、硕士为主。这些教师往往具有较深的医学基础,能较快掌握所授课程的内容,但由于未经过师范院校的培养,缺乏优秀教师所具备的基本教学素养,故在三尺讲台上,有的教师不能有效的将教学内容的主旨和精神传递给学生,而要成为一名既具有专业素质又具有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培养。

2教学方向的特殊性

医学专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往往是面向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所以应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青年教师在教学的培养阶段,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侧重实践技能能力的培养。而有的教师由于实践基础较弱,对器械操作不娴熟,动物解剖结构不清楚,不能准确的将实践的主旨传授给学生,这些都违背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故青年教师更应注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循序渐进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1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奠定教学基础

医学专科院校青年教师多数来自于医学类院校,在学习期间并未接受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因此走上教师岗位后,在职师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定期举办教师培训班,邀请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教师修养等多门课程的培训,并针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可以邀请教学名师对教学基本功进行讲解,例如:板书的书写、教材的取舍、课堂结构设置等等,从而较快的奠定教师教学基础。

2实行教师导师制,发挥“传、帮、带”作用

青年教师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职业的转变,离不开资深教师的指导,学校应根据教研室的人力资源结构,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导师。每个教学导师应发挥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而每个青年教师也应虚心向导师学习,其中听课是快速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听课可以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借鉴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听课,对青年教师而言,先要端正态度,用心去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听内容、听教学方法、听语言表达,另外,除了听自己所授科目,还可以听相关科目的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丰富知识面。这样才能讲出内容充实、概念精准、生动、有趣的课来,除了听,还要善于课后总结,包括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教学的特点,与学生的互动,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等多方面情况,从而达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切忌将别人的教学风格照搬照用,如果不创新,总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这样永远也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扎实备课,提升教学水平

一节成功的课,备课是前提。作为青年教师,更要明白备课的重要性。如何备课,首先要吃透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明确重、难点,并对教材重点、难点作必要的强调和扩展。要使课程内容充实,在备课本的同时,还应准备相应的参考书及不同版本的教材,比如本科五年制、七年制教材,甚至是英文版教材均可参考,尽可能将知识点更准确更透彻的传递给学生。除此以外,青年教师还应培养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要善于把书本的知识进行整合,舍得取舍,并适时加入新的研究进展,切忌照本宣科。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医学生专业性强,不同的专业学习侧重点不同,故青年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取舍教材、设计课程,如临床医学专业,要多联系临床病例,侧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而对于护理专业,则要侧重于疾病的护理方式和手段。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针对一些难讲、难懂的章节,教研室成员各抒己见,经验、体会、授课艺术、新观点、新动向都可以讨论,青年教师多参与,受益匪浅1

4运用课堂艺术,使教学生动活泼

教师授课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巧妙的运用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艺术,称为课堂艺术。青年教师在掌握了基础的教学能力后,如果能很好的应用课堂艺术,则会将枯燥、烦闷的医学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堂艺术涉及多方面因素:(1)语言表达生动性:吐字清楚、声音洪亮,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精简干练,适时配合手势等肢体语言及与学生相应的眼神交流,及时把握学生反应,掌握教学节奏的快慢。(2)教学方法多样性:病案法、演示法、对比法、三级梯次教学法、PBL教学法,都可以因地制宜的应用于各门学科中,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广谱性。(3)时间把握合理性:据专家研究,40分钟的授课时段里,学生的注意力变化分为三个阶段:T0-T1为开始的10分钟,是集中注意阶段,T1--T2为第10到30分钟,是稳定注意阶段,T2--T3为第30分钟以后,是精神疲劳阶段。青年教师要学会合理安排授课时段,尽可能延长最佳时期T1-T2,将教学的主要内容,重、难点都放在这一阶段完成,以提高课堂效率。(4)多媒体应用科学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教学的一次深刻革命,是传输信息的重要手段,它沟通了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影响很大。多媒体课件集声、像、动态与静态为一体,使疾病的变化过程生动、直观的显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简化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使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讲清楚、讲透彻,带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学会制作实用性课件,课件的内容要突出条理、明确重、难点,多用示意图或图表,减少黑板搬家的情况。要根据教材随时更新课件内容,面对不同专业要使用不同的课件,切忌一张课件用到底。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课件信息量大,讲授速度过快,学生赶不上进度,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应掌控好放映速度,避免出现教、学脱节现象。

5重视实验技能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根据医学专科院校服务范围,应主要培养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对青年教师实践技术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师进入岗位后,要尽快熟练掌握本专业各项实验技能,例如试剂的配置、微生物的培养、实验动物的解剖结构、正确的操作手段、实验结构的设置,以及一些必要的观察方法,只有熟练掌握,才可将其精准的教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出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篇4

1 加强临床专科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

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发布的《爱丁堡宣言》中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而不再仅仅满足于能够治疗某些疾病,强调把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充实到有关如何治疗疾病的教学中去。《爱丁堡宣言》为临床医学专业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生来说,其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面向基层、面向社区,他们担负着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职责,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临床专科预防医学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时代的要求。

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一直是以预防为主,卫生服务模式逐渐由单一的个体治疗型转变为群体-预防-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型。临床医学除了要治疗疾病、解除病人的痛苦外,还承担着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人类健康的重任[2]。然而,学生中依然存在“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认为学习预防医学与他们以后从事的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无关紧要,且有些内容枯燥、理论性较强、抽象,故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另外,有学生认为临床课程才是重点,不能真正意识到预防医学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培养现代医学模式的实用型人才。

2 有关预防医学教学现状的调查

针对有关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笔者对我院刚结课的361名2009级临床专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低,希望进行改革。

被调查者中,有58.2%的学生对预防医学不感兴趣,有39.6%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的学习不重要,33.8%的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及能力。有58.2%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学得不好对自身发展(如实习、就业等)不会有任何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有51.5%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学习起来很困难,只有15.0%的学生认为较容易。有83.1%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应尽早开设,最好安排在第2学期。另外,44.9%的学生希望能得到进一步实践实习的机会,57.3%的学生认为现有考评方式需要改革。传统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存在着不少弊端,不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4]。

3 对策与思考

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医学的教学及考评,使学生掌握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如何培养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综合卫生服务人才,是预防医学在实践教学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社区为导向,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转变“重临床、轻预防”的教学观念,从思想上树立起预防观、环境观和群体观,使学生认识到当医生不单单只是看病治病,更重要的是防病,从而有效地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2)以问题式教学为主,收集、整理典型的预防医学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预防医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和重要性。

(3)深入基层及社区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参加医疗卫生服务及社会调研,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其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

(4)科学的考核方式应该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5]。通过平时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形式综合考评模式,使考试能够真正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步怀恩, 王泓午, 赵铁牛, 等.PBL在网络环境下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0, 27 (4) :89~90.

[2]韩知峡, 甘仲霖, 熊炜, 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10) :1868~1869.

[3]许辉茹.预防医学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弊端[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 2010, 31 (1) :1~4.

[4]郭永松.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进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篇5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生网站-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分数线

三、录取规则:1.按照生源所在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有关规定,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学校在河南省考生中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学生,并满足其第一专业志愿,第二及以后志愿为平行志愿录取。其它省份考生按照生源省招生规定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及时在学校网站上公布。3.男女生比例:不限制4.体检标准: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重点专业: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全景地图: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历年分数线: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报考指南: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生计划: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气校友: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篇6

临床实验教学(1+2)改革;临床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48-02

一、临床实验教学(1+2)的由来

专科类医学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为我国培养所严重缺少的对医学热爱,对治病救人充满热忱,能够深入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为我国基层老百姓提供医疗、健康保健方面的服务。多年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知识的不断更新,我国的的医学教育模式并没有跟着变化。在国家扩招政策之前,医学专科生由于较少,相对的来说教学资源就显的丰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扩招以后,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大部分专科学校由于新兴的缘故,尽管不断的招聘医学教师、修建新的医学实验室,教学资源一时也出现了跟不上学生增长所衍生的需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校临床医学教学采取了(1+2)的临床实验教学改革,有效的缓解了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状况,并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二、临床实验教学(1+2)模式简介

在以前的专科教育中,我们采取的是(2+1)的教育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课,一年外出在医院实习,而现在采取的模式是一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第二年在医学生在医院的实训基地课堂上由临床医师授课,并在没有课的情况下在各个科室轮转,提前接触临床,第三年依旧实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接触临床较早,相对的减少了理论学习的时间而增多了实践能力学习的时间,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鉴于我们专科类院校培养的是基层医务工作者,面对的病患疑难杂症并不是很多,所需要提供的也是一般性的医疗服务,需要的是更强的实践能力,所以这种教育教学模式迎合了社会的需求。

三、教材结合实验室的改革

以前的教材基本是以本科教材为基础,在原则上进行一定的删节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专科生的学习特点,这种教材过于全面,如果没有具体接触到某一方面的临床,专科医学生很难对之进行理解,比如外科,你在课本上是不可能对一个手术进行一个从头到尾的描述的,医学生也很难对之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当然也不可能产生进一步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这个最好的老师,也就很难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和忠诚。教材改革后采取的是我国多所医学专科类院校合编的教材,在学习难度上有所下降,但是所讲的各个章节更加富有实践性,为了配合教材,我校建立了完整的临床实验中心,包括内、外、妇、儿等专科的实验室,学生在学习每个章节之后,就可以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来印证自己学到的临床知识,同时教材也更加贴近当今基层医疗的实际,使学生学习后将来参加工作时不会产生自己学到的知识和临床脱节的感觉,通过教材结合实验室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学习医学知识并学会实际操作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高临床医生代课率的改革

改革以前,学生前两年的教学过程在校内进行,教学的教师很多已经脱离临床工作,由他们来教临床课虽然能对学生理论上的学习起到作用,但是在临床实践上由于教师脱离临床,在授课时缺少了一种自信自如的感觉,而由临床医生来授课,比如在课堂上针对一个病例来说,这个临床医师可能刚刚在医院经历了一个患同样病症的患者并对之进行了医疗服务,这样再来给学生上课,就可以以课本上的病例结合临床上鲜活的病例,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亲切的临床经验,提高知识传代的效率。第二年在医院内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基地,实训基地内设课堂,给临床医生授课提供了方便,也使临床医生授课成为了可行的教学改革典范。但是这个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临床医生正在授课的同时,虽然说提前值班时间和教课时间已经调开,但是遇上危重病号急需医生的时候医生可能在课堂上就要暂时停止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结合学校本部老师来接着进行理论课的授课,可能会提高这种模式的效能,但是对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是一个考验。

五、提前接触临床,在临床中学习理论的改革

学生在第二年除了在实训基地上课以外,其余的时间都在临床医院的各个科室轮转,这样他们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就可以马上结合临床所见所闻,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加深,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操作能力,通过与病号的互动,来确切地知道一种病症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以及治疗结果,通过这个过程,增强了医学生对于所学医学能够治病救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了医学生对于医学的忠诚力,对比以前专科医学生在学校只学习医学理论知识而言,多了在医院见习的环节,更加适宜于专科生教育目的的达到。

六、临床实验教学的改革

对比以前实验课在课堂上完成,只是教师凭空模拟或者采取视频教学的方法,学校在学校和医院建成了完备的实验室系统,在医学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临床上的实践操作问题,但是由于学生第二年在医院只是处于见习的状况,临床实际操作的机会不会太多,所以建成了临床实验中心,更恰当的名字其实是临床实验模拟中心,模拟临床上遇到的各种临床体检的模拟、临床操作的模拟,并辅之以动物实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从而使医学生向临床医生之间转变更为润滑。

综合以上的对比,临床实验教学(1+2)模式虽说暂时有一定的问题存在,但这是在新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事情,总体来说是适宜专科生的临床教育教学的。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汤丰林,申继亮.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我国的教育现实[J].比较教育研究,2005,1:73—77.

[3]孙洪军,于群.关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机电看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9,11:122—123.

作者简介: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篇7

1 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问题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的预防医学教材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教材的压缩版[1], 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部分内容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并与现行的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不配套。对于一些新型行业、新型领域的健康危害、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疾病谱、健康危害因素、健康服务、健康促进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但现在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变化却不大, 仍然沿用以前的内容, 并且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 还有些内容已经在各种传播媒体上进行过介绍。同时, 目前的预防医学教材理论性强, 过分地强调了预防医学学科的独立性而忽略了与临床实践工作的融合性。

1.2 教学学时的问题

临床专科学生学习时间短, 学习任务重, 要用3年时间学习本科生5年的课程, 再加之“重临床, 轻预防”观念的影响, 绝大多数医学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授课学时一般是40~80个学时, 学时数明显不足, 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 这也成为制约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2]。

1.3 教学方法的问题

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淡化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此外,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足。尽管周承藩等[3]学者曾提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进课件, 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4 学生的问题

临床专业专科学生底子薄、基础差, 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欠佳,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特别是对“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学”方面。同时, 由于受到社会及现行医疗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预防意识淡薄, 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绝大多数学生主要以通过考试为目的, 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学习预防医学课程对临床工作作用不大。

2 改革措施

2.1 选择适宜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应针对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的需要, 选择符合基层卫生机构临床医生能力需要的教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组织当地基层卫生机构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教师编写符合当地卫生需求的预防医学教材。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根据当地经济、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卫生需求、临床医生的工作特点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跟卫生事业发展的步伐, 如增加“临床预防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内容。选择医学期刊中的经典案例, 特别是与当地实际情况相似的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 将理论教学和科研、临床实践相结合。因此, 将教学内容设置为3部分:一是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二是临床预防服务及技能;三是环境因素与健康。

2.2 调整预防医学课程设置, 弥补学时不足

针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繁多、教学学时不足的现象, 一方面, 主动向教务处申请增加必要的学时数;另一方面, 改变课程设置, 将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例如, 将预防医学的总论、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的内容作为必修课;将健康教育、医学科研设计、营养与膳食作为选修课。同时,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弥补教学学时的不足。例如, 对“环境与健康”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并进行专题调查及讨论来实现。

2.3 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

(1) 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以“三级预防”为中心, 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整合为一体, 打破学科分裂的局面, 采用案例教学法, 引用与人群、环境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和分析,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临床专科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 突出“三级预防”的原则。王玉荣[4]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结果显示, 学生对教学改革满意度高。

(2) 采用讨论式教学或现场式教学, 如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实际问题为牵引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可使学生深入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实现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沟通与跨越,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在预防医学教学中, 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把最新的新闻、图片或案例制作成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让学生能利用现代化科技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从而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和计算机网络中心联合开设EXCEL及SPSS统计学软件操作实验课, 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4 加强实验课教学, 培养学生临床预防服务技能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依附于理论教学,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体现了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促进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5]。预防医学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 特别要增加开放型、创新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验。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坚持启发的原则, 不对学生的观点做任何“权威性”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通过与团委、学生会联合, 利用大学生社团, 在社区卫生实践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调查等预防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实践。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使思维实现了大的飞跃,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唐娟.临床医学大专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J].基层医学讨坛, 2011, 15 (4) :184-185.

[2]刘庆武, 贺莉萍, 周少平, 等.面向基层的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7, 9 (4) :65-66.

[3]周承藩, 朱启星, 杨永坚.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15 (5) :449-451.

[4]王玉荣.新形势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5, 12 (1) :48-49.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篇8

一医学专科院校青年教师的特殊性

1 师资来源的特殊性

近几年,国家基层医疗事业蓬勃发展,各医学专科院校规模逐年扩大,青年教师比例也日益渐增,而其来源主要局限在医学类院校应届毕业生中,学历以本科、硕士为主。这些教师往往具有较深的医学基础,能较快掌握所授课程的内容,但由于未经过师范院校的培养,缺乏优秀教师所具备的基本教学素养,故在三尺讲台上,有的教师不能有效的将教学内容的主旨和精神传递给学生,而要成为一名既具有专业素质又具有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培养。

2教学方向的特殊性

医学专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往往是面向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所以应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青年教师在教学的培养阶段,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侧重实践技能能力的培养。而有的教师由于实践基础较弱,对器械操作不娴熟,动物解剖结构不清楚,不能准确的将实践的主旨传授给学生,这些都违背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故青年教师更应注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循序渐进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1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奠定教学基础

医学专科院校青年教师多数来自于医学类院校,在学习期间并未接受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因此走上教师岗位后,在职师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定期举办教师培训班,邀请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教师修养等多门课程的培训,并针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可以邀请教学名师对教学基本功进行讲解,例如:板书的书写、教材的取舍、课堂结构设置等等,从而较快的奠定教师教学基础。

2 实行教师导师制,发挥“传、帮、带”作用

青年教师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职业的转变,离不开资深教师的指导,学校应根据教研室的人力资源结构,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导师。每个教学导师应发挥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而每个青年教师也应虚心向导师学习,其中听课是快速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听课可以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借鉴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听课,对青年教师而言,先要端正态度,用心去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听内容、听教学方法、听语言表达,另外,除了听自己所授科目,还可以听相关科目的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丰富知识面。这样才能讲出内容充实、概念精准、生动、有趣的课来,除了听,还要善于课后总结,包括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教学的特点,与学生的互动,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等多方面情况,从而达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切忌将别人的教学风格照搬照用,如果不创新,总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这样永远也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 扎实备课,提升教学水平

一节成功的课,备课是前提。作为青年教师,更要明白备课的重要性。如何备课,首先要吃透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明确重、难点,并对教材重点、难点作必要的强调和扩展。要使课程内容充实,在备课本的同时,还应准备相应的参考书及不同版本的教材,比如本科五年制、七年制教材,甚至是英文版教材均可参考,尽可能将知识点更准确更透彻的传递给学生。除此以外,青年教师还应培养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要善于把书本的知识进行整合,舍得取舍,并适时加入新的研究进展,切忌照本宣科。[1]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医学生专业性强,不同的专业学习侧重点不同,故青年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取舍教材、设计课程,如临床医学专业,要多联系临床病例,侧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而对于护理专业,则要侧重于疾病的护理方式和手段。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针对一些难讲、难懂的章节,教研室成员各抒己见,经验、体会、授课艺术、新观点、新动向都可以讨论,青年教师多参与,受益匪浅!

4 运用课堂艺术,使教学生动活泼

教师授课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巧妙的运用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艺术,称为课堂艺术。青年教师在掌握了基础的教学能力后,如果能很好的应用课堂艺术,则会将枯燥、烦闷的医学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堂艺术涉及多方面因素:(1)语言表达生动性:吐字清楚、声音洪亮,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精简干练,适时配合手势等肢体语言及与学生相应的眼神交流,及时把握学生反应,掌握教学节奏的快慢。(2)教学方法多样性:病案法、演示法、对比法、三级梯次教学法、PBL教学法,都可以因地制宜的应用于各门学科中,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广谱性。(3)时间把握合理性:据专家研究,40分钟的授课时段里,学生的注意力变化分为三个阶段[2]:T0—T1为开始的10分钟,是集中注意阶段,T1—T2为第10到30分钟,是稳定注意阶段,T2—T3为第30分钟以后,是精神疲劳阶段。青年教师要学会合理安排授课时段,尽可能延长最佳时期T1—T2,将教学的主要内容,重、难点都放在这一阶段完成,以提高课堂效率。(4)多媒体应用科学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教学的一次深刻革命,是传输信息的重要手段,它沟通了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影响很大。多媒体课件集声、像、动态与静态为一体,使疾病的变化过程生动、直观的显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简化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使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讲清楚、讲透彻,带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3]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学会制作实用性课件,课件的内容要突出条理、明确重、难点,多用示意图或图表,减少黑板搬家的情况。要根据教材随时更新课件内容,面对不同专业要使用不同的课件,切忌一张课件用到底。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课件信息量大,讲授速度过快,学生赶不上进度,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应掌控好放映速度,避免出现教、学脱节现象。

5 重视实验技能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根据医学专科院校服务范围,应主要培养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对青年教师实践技术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师进入岗位后,要尽快熟练掌握本专业各项实验技能,例如试剂的配置、微生物的培养、实验动物的解剖结构、正确的操作手段、实验结构的设置,以及一些必要的观察方法,只有熟练掌握,才可将其精准的教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出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习,并通过多环节、多途径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及时补充新技术、新理论,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艾国平.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课[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5) :888—889.

[2]季昱, 叶秀峰.病理学教学中的课堂运筹艺术应用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3, 5 (6) :590—591.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篇9

1 实践教学队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医学教学理念多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重知识轻技能,在这种思想的长久影响下,实践教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从“并重”变为“从属”,仅仅是一种辅助性的存在,忽视了医学教育需要着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实践教学地位的下降,导致一些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操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轻视,认为理论知识背得好,考试成绩高就足够了,实践操作能力不重要。由于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引发下列问题:(1)认知偏差:高校实践教学人员的地位和待遇较理论教学人员低,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不愿从事实践教学,青年教师不愿长时间留在实践教学岗位。(2)分工偏差: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繁杂且强度大,实践教学中分工模糊,实践教师身兼数职,定位不明确,同时充当授课教师、仓库保管员、实验室保洁员等角色。(3)工作负荷过重:医学院校逐年扩招,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实践教师工作负荷增大,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经常加班。(4)进修机会少:由于工作时间难以调整,实践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不足,难以在现有基础上进步创新。(5)技术落后: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逐年增多,现代化智能型设备广泛使用,实验教师力不从心,现有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6)职称晋升受阻:实践教师课余时间少,科研数量少,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折合比例低,职称晋升困难。(7)结构失衡:领导重视不够,实践教师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思想上波动较大,转岗情况时有发生,出现严重断层现象。

综上所述,现有的实践教学队伍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理念,不能适应高校发展与竞争的步伐,是实验室发展、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薄弱之处,是医学专科院校教学中需要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改革措施

2.1 转变观念,充分重视

在“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重新审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实践教学队伍的素质也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建立一支优秀的实践教学队伍,一靠科学管理,二靠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需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在围绕学校发展总目标,在建立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优化配置、管理规范、多层次、多功能、高效开放式实验体系的同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一专多能、高效精干的实践教学队伍。

2.2 分级管理,责权明晰

在统筹规划管理的同时实行校级建制,系级管理,中心主任负责制模式,统一管理(见图1)。

2.3 科学定岗,分工明确

以往实验室岗位分工压缩、合并的错误做法,加重了实践教师队伍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大量占用了实验教师的课余时间,减少了其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针对以上不足,根据岗位任务,按照教学、科研、公共服务进行科学定岗[1],实行以教学、科研岗位兼职人员为主,公共服务岗位固定人员为主的制度。教学和科研岗位聘请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主要从事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公共服务岗位聘请本科生和新进人员,从事实验室日常管理、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实现实践教学岗、实验技术与科研岗和实验室管理岗分工明确,责权清晰。教师根据自身条件,申报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特长,各司其职,合理分工,能力互补。这将使实践教师拥有发挥作用的时间与空间,其劳动得到认可、赞赏和回报,便于实践教学队伍的有效管理。

2.4 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潜能

2.4.1 淡化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的差别,提高实验教师薪酬

提高实践教师课酬,实验课与理论课课酬比例由2011年以前的67%升至75%;实现了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师同待遇、同重视、同考核等,为形成一支优秀的实践教学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2.4.2调动教师热情,提高素质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的“半衰期”和“有效期”越来越短[2],学历教育所获取的知识已不能终身受用,尤其是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提高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势在必行,主要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积极培养、进修学习来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定期举行实践教学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信息化应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和自学热情,不断补充与更新知识,拓展技术领域,尝试新挑战。积极培养:制定完善的培养制度,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职与脱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培养方针,要求每位教师每5年必须到医院轮训1年,学习和了解相关专业的新知识与新进展,实现与临床的无缝对接。进修学习:采取单人与集体相结合方式,单人进修,回校时举行汇报会,总结并反思,实现集体受益;组织实验技术人员集体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兄弟院校新经验,开拓视野,提高认识,改进工作。

2.4.3 改革校内职称晋升评定制度,适当向实践教师倾斜

针对实践教师课余时间少、科研数量少、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折合比例低等问题,改革评定标准。首先,减少实践教师基本任务量,与理论教师同等对待;其次,提高评定比例,鼓励青年教师和高学历人才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再次,改革评定标准,根据实践教学特点,主要业绩要求应侧重于实践工作范畴,如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方法改进、实验室管理、实践工作效益等方面,着重考查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采取工作态度和完成工作量相结合方式,制定量化标准,客观考核实践教师是否具备晋升职称资格。

2.4.4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

学术交流分校内与校外两种方式进行,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不足,发现差距,以便改进与提高。校内方式主要是教研室活动、医院轮训,校外方式主要是进修学习。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查文献、写论文、编教材,就新理念和新思路在科室内交流探讨,获取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实现共同提高。科研方面,通过学术交流,寻找实践教学的相关切入点,团队协作,收集资料,发表论文,申请立项和鉴定。对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的成果进行评奖,并计入工作量,作为评优选先和职称晋升的一项条件。

2.4.5 完善实践教学队伍考核机制

完善实践教学队伍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成效。建立考核机制要体现政策导向性与激励性相结合原则、考核指标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促进实践教学队伍更加努力工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更加稳定[3,4]。实践教学队伍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完成实验课程方面,更体现在创造实验成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方面。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学生科学规范实验行为的养成,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教学队伍的推动;在科研、教学活动中,实验人员也发挥着支撑、保障作用。应在科学的管理制度下,重视并鼓励实践教学队伍健康发展。在考核、评价时,不仅与理论教师有所区别,而且实践教学岗、实验技术与科研岗和实验室管理岗也应有所侧重,合理安排评定要求与标准及其比例。在评价个人的基础上,考虑团体评价,推动实践教学队伍的整体发展。实践教学队伍作为科研和教学团队,其考核不仅有实验室工作业绩,而且还要有教学和科研业绩。应由校(院)督导,系(部)、实验室领导,学生等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评价。一方面以强化考核为督促,增强压力感;另一方面设置优秀实验教师、实验技术成果奖、实验管理标兵等奖项和荣誉称号,奖励实践教学、实验技术与科研、实验室管理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队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科研支撑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支朝气蓬勃、刻苦勤奋、勇于进取、发展创新的实践教学队伍必将推动高校的长足发展。因此,制定有利于实践教学队伍生存的政策,创建有利于实践教学队伍成长的文化体系,营造有利于实践教学队伍发展的良好氛围,可使实践教学人员安心工作,提高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为建设高校、提高高校竞争力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决定着高校竞争的成败。针对目前医学专科院校传统教学理念多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多重知识轻技能,实践教学队伍地位尴尬,不能适应高校发展与竞争的步伐,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措施内容包括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分级管理,责权明晰;科学定岗,分工明确;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潜能。旨在鼓励实践教学人员安心工作,提高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为建设学校、提高学校竞争力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医学专科院校,实践教学队伍,临床外科技能

参考文献

[1]周伯明,王菊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6-8.

[2]朱健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10):81-83.

[3]苏图,吕念玲,殷瑞祥,等.激励创新,完善实验队伍考核评价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202-205.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篇10

1 化学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差, 厌学情绪重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文理生兼收, 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尤其对文科生来说, 化学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 学习时往往带有抵触情绪[2]。另外, 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 学习方式不能适时转变, 而课程骤然增多、课堂容量大幅增加、难度跨越加大、进度变快等都引起了他们“消化不良”, 甚至“因噎废食”。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化学课同医学专业课的联系, 只把化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学习, 未发现医学专业课中处处存在化学的“影子”, 因而缺乏学习兴趣, 表现出应付及被动的学习状态, 从而忽视了对化学课程的学习[3]。

1.2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知识更新速度慢

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化学教学时数不断减少, 但教学内容又不断增加。在这一矛盾作用下, 教师面对不同教材, 不同学生, 往往不能适时改变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大部分化学教师专业知识扎实, 但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 授课时缺少生动、具体的医学实例, 讲解空洞、乏味, 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学习兴趣[4]。另外, 教师也面临做科研、晋升职称等压力, 因而教学方法陈旧, 知识更新速度慢。

1.3 化学实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医学院校对化学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把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掌握书本知识的辅助教学环节, 使得实验内容的安排以验证书本描述现象、机理为主, 而不考虑实验教学本身的教学规律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学生按照课本“照方抓药”, 导致实验课预习不充分、实践操作能力差, 使化学实验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5]。

2 对策

2.1 调整教学内容, 降低难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卢姆说, 对一门学科的兴趣, 既是掌握该学科的原因, 又是掌握该学科的结果。化学学习难度过大, 很容易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习医学的兴趣[6]。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需求, 以必需为准、够用为度, 酌情讲授教材内容, 适当删减, 做到详略得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化学与医学相结合。如在讲解酸碱平衡时, 可以呼吸性碱中毒为例进行讨论,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是医学的基础, 医学进步离不开化学发展, 医学生需有扎实的化学基础。

2.2 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法为主, 多种教学法并用。学习是学习主体对知识能动的智力加工过程。因此,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才能使其能动地发展、完善自己。

有关研究表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 能记忆15%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 能记忆25%的内容;听觉视觉同时运用, 能记忆65%的内容[7]。因此, 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图、形、声并茂的特点, 结合板书, 对抽象知识进行讲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原子轨道、分子轨道、电子云、共价键的形成等。

2.3 改革实验教学

教师设计实验内容时, 应删除、修改内容陈旧的实验。如在配位滴定法的实验中, 将水中总硬度的测定改为测定市售补钙剂中的钙含量的测定, 这样既贴近生活, 又可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在指导实验时, 对于验证型实验, 要认真讲解、规范演示, 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对应用型实验, 应大胆放手, 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实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对于不合理处给予批评、指正, 帮助学生最终完成实验。通过这种方式,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8]。

参考文献

[1]王欣.谢冰.高职医学教学模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9) :19.

[2]李智, 邱高会.文科护生学习医用化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护理学报, 2009 (16) :29~30.

[3]邹明静, 李刚, 王英玲, 等.医学化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2) :91~92.

[4]高吉仁.高职医学院校化学教学面临的困惑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5) :45~46.

[5]李建荣.浅谈职业卫生学校化学教学困惑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7) :105~106.

[6]Barr D A, John Matsui, Wanat S F, et al.Chemistry courses as the turn-ing point for premedical students[J].Adv in Health Sci Educ, 2010 (15) :45~54.

[7]霍群.从重点课程向精品课程迈进的几点思索[J].高教论坛, 2005 (3) :84.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篇11

【摘 要】研究采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上海医高专2011级70名乡医班临床医学生在进入内科临床实习阶段时,分析、了解他们的人格特征状况,制定教学实验方案,明确了临床实习期人格因素方面具有的可塑性。

【关键词】专科医学生    医学职业人格     培养

“学医先学做人”,健康的医学职业人格是醫务人员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 是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在研究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它有利于医学院校高度重视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

一、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R.B.Catte II)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可靠的测验。16PF在国际上颇具影响,明确已有法、意、日、中等多国修订本。该问卷是世界上公认的、广为应用而有效的人格测量工具之一。其16个人格因素分别是:乐群性、 智慧性、稳定性、 影响性、活泼性、有恒性、交际性、情感性、怀疑性、想象性、世故性、忧虑性、变革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二、对象与方法

研究选择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专科医学生(乡村医师)为对象,其中男生20人,女生50人,在其进入内科临床实习阶段,按1∶1配对,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通过标准化病人临床模拟及督导式教学,对照组进行常规授教式带教,选用“卡特尔16PF” 测试量表,对试点学生进行培养前后的人格特征测试,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16种因素在培养前是后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三、结果与分析

1.对照、实验组学生16种人格因素均值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且两组基线相一致,分别是:乐群性(P:0.400)、智慧性(P:0.777)、稳定性(P:0.401)、影响性(P:0.435)、活泼性(P:0.928)、有恒性(P:0.686)、交际性(P:0.710)、情感性(P:0.759)、怀疑性(P:0.610)、想象性(P:0.402)、世故性(P:0.816)、忧虑性(P:0.235)、变革性(P:0.191)、独立性(P:0.730)、自律性(P:0.250)、紧张性(P:0.843)。

表1 实验组干预前后结果

(A1——实验组干预前 A2——实验组干预后)

因素 均值 标准差 P 因素 均值 标准差 P

乐群性 A1 10.14 4.942 0.029 怀疑性 A1 10.154 5.6144 0.131

B1 14.63 3.381 B1 6.977 4.6917

智慧性 A1 7.369 3.2384 0.489 想象性 A1 15.469 6.7420 0.277

B1 8.338 3.7748 B1 12.669 6.0902

稳定性 A1 11.569 7.2115 0.014 世故性 A1 11.100 3.3427 0.400

B1 18.054 5.0044 B1 12.88 5.6077

影响性 A1 12.992 7.6504 0.814 忧虑性 A1 17.677 6.5030 0.019

B1 13.623 5.7466 B1 11.431 6.1976

活泼性 A1 13.392 8.3052 0.008 变革性 A1 7.860 3.4487 0.249

B1 20.669 3.4984 B1 10.310 5.5193

有恒性 A1 9.680 5.3601 0.271 独立性 A1 12.000 5.7762 0.443

B1 12.830 6.9457 B1 10.130 4.8364

交际性 A1 11.931 7.2310 0.001 自律性 A1 11.41 4.525 0.665

B1 19.862 3.1106 B1 10.35 6.122

情感性 A1 10.42 5.394 0.826 紧张性 A1 15.362 5.0498 0.007

B1 10.89 5.558 B1 9.669 4.7073

﹡P<0.05

2.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卡特尔16PF测试平均分值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通过标准化病人临床模拟及督导式教学后,在乐群性、稳定性、活泼性、交际性、忧虑性及紧张性上差异明显。

四、讨论

根据实验前后卡特尔16PF测试结果发现,参加教学实验的两组学生的16种因素标准分均值都处于正常范围,但二者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干预后,部分人格因素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前后在乐群性、稳定性、活泼性、交际性、忧虑性及紧张性因素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干预组学生实验后表现得更为热情、成熟、活泼、健谈及自信。明确了临床实习期人格因素方面具有可塑性,在内科实习期间加入对临床医学生人格的培养,对塑造高品质医学职业人格有促进作用,从而使他们形成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医学职业人格。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正在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的卫生事业将成为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鉴于我们培养的乡村医生是面向农村基层,“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在乡村医生培养方案中要强化岗位意识,培养以人为本的职业综合素质,强调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与本科医学院校相比,专科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重,更需要培养具有较高医学职业人格的专业人员,以提高其整体素质。

对专科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1.要将医学职业人格知识贯穿于专科医学教育教学计划中。2.切实保障医学职业人格素质教育实施的实践过程性。人文医学职业人格素质教育主要在于其过程性, 通过过程体验,领悟医学职业人格精神, 激发人文职业道德需求。主要是通过精心策划某一学科的教学过程, 利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 具体体现课程的人文职业性,从而实现医学职业人格精神的直接教育或间接影响;通过辩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方式的教学, 以课堂的人文氛围和教师的人格魅力, 尊重、体现和诱导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和情感, 激发学生的职责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 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医学职业人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授教式教学的超越, 帮助学生将人文职业道德精神内化为健康职业人格素质。3.对学生的评价要突破单纯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评价倾向, 以彰显其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健康职业人格精神。尤其要对职业人格素质教育的具体评价做出明确规划, 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科学认知、丰富情感、磨炼意志、亲近美善以及学会做人和做事。

总之,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医学生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引导医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促进他们将献身医学、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的夙愿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职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刘宪亮.论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必要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1):21-24.

[2]敖小兰,石竹屏.心理学中人格评估法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4(02).

[3]张淑美,曲惠青,赵雪云,等.对医学生应注意“六种”意识的培养——医疗职业人格研究之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23.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 篇12

1 临床医学专业实施局解教学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直接从事临床一线工作, 动手能力的高低反映了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综合素质, 而医学生最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表现为局部解剖学课程学习的好坏。假如把人体解剖学看做是医学的基石的话, 那么局部解剖学则是它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由于学制的问题, 专科医学院校在基础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系统解剖学的教学, 而对于局部解剖学则涉及偏少。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重新学习局部解剖学, 而没有老师的帮助, 这个过程将是事半功倍。因此, 为了他们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尽快熟练掌握临床技能, 帮助他们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学习局部解剖学是非常必要的。

2 临床医学大专生局解课程的安排

医疗专业专科是3年学制, 鉴于此, 我校的解剖学课程教学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就采用“小系解, 大局解”和“大系解, 小局解”互相结合, 相得益彰。为了突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的重点, 对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内容理论知识讲授较少, 尽量把这部分内容留在局解中讲述和操作。这样, 就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其他如呼吸系统、感官、中枢神经系统等内容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局解实验课每10人为1小组, 且小组成员固定。组织同学轮流主刀解剖, 然后其余同学担当助手、记录。课前要求同学认真做好预习, 熟悉下次课要操作的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做简短的讲述, 重点提出本堂课的操作方法和目的, 以及在解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的腹部和盆部, 需要安排较多操作的时间。然后, 教师要在课堂中巡回检查, 要留意每位同学的情况, 指导学生操作, 对一些难找, 结构较复杂的部位作示范和帮助学生查找。还需特别注意及时纠正一些同学的错误操作方法, 避免形成习惯。对于比较深的部位, 由于视野的问题, 可能有些同学看的不是很清楚, 这就要求每次课的主刀给组员讲清楚该次课操作的每个结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科学奉献精神。

标本考试是局解实验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每个局部操作完后, 对学生进行随堂标本考试。比如腹部操作完以后, 通知学生下次课要考核学生辨认标本的情况, 让学生课后好及时复习。考核时要求每位学生独立辨认5个结构, 并且能叙述每个结构的毗邻和层次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回答情况给学生打出成绩, 随堂标本考试成绩将作为期末实验成绩的一部分。通过随堂标本考试, 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而且对那些平时很少操作标本, 观察标本的学生, 起到了一个督促作用。因此, 学习过程中会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以往学习过的解剖知识及其它基础知识都能加以复习和巩固。学生经过以上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意志锻炼后, 考试应避免传统的单一“笔试”, 而采用多样化的综合考核, 如分基本理论 (笔试) 、实验报告、标本考核、操作打分、临床讨论、临床技能等手段, 有利于对学生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估。

总之, 局部解剖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 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3 临床医学大专生局解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大专生学制只有3年, 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学习解剖学。

而局部解剖学一般教学是时间是半年, 如何选取对学生有实用的局解内容, 则是本教研室关注的问题。在没有单独局解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 本教研室抽取了大量的时间实施了集体备课这一制度。集中讨论局解课程的安排, 突出重点和难点, 精心安排好每次课。并且制订了腹部、盆部局解实验操作内容的讲义, 临床医学生每人一册。

3.2 随着局解课的设置, 尸体的需求量也

在不断的加大, 因此尸体的来源问题仍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 本教研室在对尸体的利用上做文章。局解课使用后的尸体, 在经过实验员的修整后可以作为下学期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标本, 然后再做成骨标本, 使尸体得到了完全的利用。

3.3 为了解决教师紧缺的问题, 本教研室

建立“以老带新”的制度, 缩短培养年轻教师的周期, 让他们尽快适应本专业的教学工作, 满足学校日益扩大的需要。

3.4 有的学生有恐惧心理, 还有的学生怕脏、嫌福尔马林气味太重。

因此在实验课中不愿意自己动手, 往往只是站在旁边观摩。针对这一点, 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医学事业的神圣以及今后他们身上所担负的使命。同时强调局解实验在整个医学学习过程和今后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另外, 为了丰富医学生的医学知识, 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教研室还组建解剖科技兴趣小组激发学生潜力。解剖科技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 利用业余时间根据教研室的条件, 结合临床选择课题。教师首先给学生讲清楚该课题的临床意义, 然后要求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学生通过对该课题实际问题的解决, 最后按科研文章格式撰写总结报告。教师在总结报告中给与及时和充分的肯定, 并推选出优秀的总结报告。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老师的认可,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这将不仅能使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得以增强, 而且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大专生局解课程的开设具有广泛前景

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 各个专业的局解课程的开设, 学生的收获和提高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和认可。除了临床专业, 我室针对妇幼、医学影像和针灸推拿专业的特点, 选择性设置了不同局部解剖学的实践教学内容, 为他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专科生毕业后的局解课学习仍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数年来, 我们一直在摸索和实践着这一门课程。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总结, 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临床分科越来越专业化是大势所趋。专科生期间学习内容一般是以临床的普遍知识作为基点, 它覆盖了整个学生的专业, 已不能满足新专业的需要。由于学生毕业后才会有一个选择专业的过程, 因此, 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不可能强调专业性和深入性, 只能给学生一个整体概念, 以适应临床各科的基本需要。当学生毕业后,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理论的不断提高, 会使专业知识得到提高。但如果向更高水平努力, 还需要继续深造,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其中专业性的局解受到了手术科室和影像学科室的格外重视。因此为临床医学大专生开设专业性更强的局解课有很大的必要,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 它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雷季良.新世纪局部解剖学课程要适应临床各专业的需求[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3, 1:11-13.

上一篇:英语标准发音下一篇:师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