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抗原(精选3篇)
人工抗原 篇1
达氟沙星 (danofloxacin, DFLX) 属氟喹诺酮 (fluoroquinolones , FQNs) 类药物, 又名单诺沙星, 是动物专用药, 通常用其甲磺酸盐。DFLX为结晶性粉末, 味苦, 在水中易溶解;可多种途径给药, 吸收迅速, 生物利用率高, 在动物肺组织中药物浓度较高, 对呼吸道致病菌的抗菌效果好。但随着DFLX在动物中的长期、广泛应用, 其残留问题已引起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 对FQNs类药物的常用检测手段有微生物法、LC法、LC-MS荧光分光光度计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分析法等。免疫分析法具有专一性强、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及适用于大规模检测等优点, 已被广泛用于兽药、农药、激素及其他化学药物残留的检测。但免疫分析的前提是要有免疫抗原和检测抗原及高效价、高亲和力抗体。而大多数药物属于小分子物质, 不具备免疫原性, 因此必须先制备完全抗原才能进行免疫。试验制备了DFLX完全抗原, 旨在为DFLX抗体制备及用免疫分析法检测DFLX残留做准备。
1 材料
1.1 试剂与动物
达氟沙星 (含量为99.8 %) , 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 BSA、 OVA, 均购自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二甲基甲酰胺 (DMF) , 购自Genview 公司;碳二亚胺 (EDC) 、N-羟基琥珀酰亚胺 (NHS)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山羊抗鼠二抗和邻苯二氨 (OPD) , 均购自Sigma 公司;羊血清, 由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临床免疫检测实验室保存。8周龄雄性Balb/c 小鼠, 购自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
1.2 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速离心机、精密电子天平、磁力搅拌器、SFH -1 干热恒温器、酶标仪、自动凝胶成像仪、80-2110-98型核酸分析仪。
2 方法
2.1 免疫抗原DFLX-BSA和检测抗原DFLX-OVA的制备
采用碳二亚胺偶联法并略做改进。将10 mg DFLX、5 mg NHS、6.25 mg EDC 完全溶解于0.5 mL DMF 中, 于室温下避光搅拌24 h即可得到DFLX反应液;称取10 mg BSA, 使之充分溶解在2 mL 磷酸缓冲液 (PBS, pH 值7.2) 中;将DFLX反应液逐滴缓慢加到BSA溶液中, 并于室温下避光搅拌3 h;然后用PBS溶液透析3 d, 每天换2 次透析液, 以除去未反应的小分子物质;3 000 r/min 离心30 min, 收集上清液即为制备的免疫抗原DFLX-BSA , - 20 ℃保存。以12.5 mg OVA代替BSA , 其余操作均同上, 制备检测抗原DFLX-OVA。
2.2 免疫抗原DFLX-BSA和检测抗原DFLX-OVA的鉴定
2.2.1 FeCl3显色反应
分别吸取彻底透析的人工抗原溶液DFLX-BSA、DFLX-OVA及透析外液200 μL, 加入一定浓度的FeCl3 溶液, 观察颜色变化。
2.2.2 DFLX-BSA与DFLX-OVA的紫外扫描光谱的鉴定
在200~400 nm的紫外光区对耦合物进行扫描, 定性证明是否偶联成功, 具体操作参照参考文献[1];以PBS为空白对照, 同时对BSA、DFLX、DFLX-BSA的PBS溶液进行紫外扫描, 扫描的波长范围为200~400 nm;同样的方法对OVA、DFLX、DFLX-OVA的PBS溶液进行紫外扫描, 扫描的波长范围也为200~400 nm。
2.2.3 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比的测定
根据紫外光谱扫描所得到的数据, 进行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比的测定, 偶联比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式中:Ca/Cb为偶联产物中A、B两种物质的偶联摩尔比;ACam为偶联物在A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值;ABbm为B在其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值;ABam为B在A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值;ACbm为偶联物在B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值;AAam为A在其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值;AAbm为A在B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值;C′a为A标准物的浓度;C′b为B标准物的浓度。
2.2.4 人工抗原血清效价的测定
动物免疫方法。在小鼠免疫前, 尾静脉吸取1 μL尾血加到装有1 mL PBS缓冲液的1.5 mL离心管中, -20 ℃保存并作为阴性对照。参照参考文献[2]对选用的4只小鼠进行免疫, 每次免疫抗原剂量为1 000 μg / (mL·只) , 每隔2周免疫1次;首免佐剂为弗氏完全佐剂, 以后用弗氏不完全佐剂;4次免疫后, 加强免疫时不加佐剂, 免疫抗原剂量为150 μg/ (mL·只) ;小鼠尾静脉采血, 离心收集血清。均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进行免疫。
间接ELISA 测定血清效价。将检测抗原DFLX-OVA与OVA 均按3.200 , 1.600 , 0.800 mg/L的剂量包被酶标反应板, 4 ℃包被过夜, PBST洗3次, 3 min/次;用封闭液 (含5%羊血清的PBST 溶液) 于37 ℃封闭1 h, PBST洗3次, 3 min/次;抗血清用PBST 按1∶1 000, 1∶2 000, 1∶4 000, 1∶8 000, 1∶16 000, 1∶32 000进行倍比稀释, 同时用健康小鼠血清作阴性对照和PBS液作空白对照, 37 ℃作用1 h, PBST洗3次, 3 min/次;用PBST溶液对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山羊抗鼠二抗进行1∶2 000稀释, 37 ℃作用1 h;用OPD显色, 2 mol/L H2SO4 终止反应, 用酶标仪读取各孔OD490值, 以S/N ≥2 为阳性。
3 结果
3.1 FeCl3显色反应
FQNs类药物可与FeCl3 形成1∶1 稳定的橙黄色配位化合物。FeCl3显色反应试验结果表明, 反应产物经彻底透析后, 透析内液 (即交联产物) 呈橙黄色且略显浑浊, 透析外液仍呈浅黄色, 说明透析内液中仍存在高浓度的DFLX。
3.2 免疫抗原DFLX-BSA的紫外扫描图谱 (见图1)
由图1可知, DFLX的最大吸收峰是275 nm (A275 nm=1.418 7) , BSA的最大吸收峰是278 nm (A278 nm=0.669 0) , 而偶联物DFLX-BSA的最大吸收峰是276 nm (此时A275 nm=1.011, A278 nm=0.993 9) , 由最大吸收峰可以看出载体蛋白与半抗原偶联成功。
3.3 检测抗原DFLX -OVA的紫外扫描图谱 (见图2)
1.DFLX的PBS溶液;2.DFLX-BSA的PBS溶液;3.BSA的PBS溶液。
1.DFLX的PBS溶液;2.DFLX-OVA的PBS溶液;3.OVA的PBS溶液。
由图2可知, DFLX在275 nm处有最大吸收峰 (A275 nm=1.418 7) , OVA在278 nm处有最大吸收峰 (A278 nm=0.577 5) , 偶联物DFLX-OVA的最大吸收峰在277 nm处 (此时A275 nm=0.843 9, A278 nm=0.867 2) , 由最大吸收峰可以看出载体蛋白与半抗原偶联成功。
3.4 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结合比的计算
通过公式可以得出载体蛋白BSA和OVA与半抗原DFLX的结合比分别为1∶14和16∶1, 从而进一步证明载体蛋白与半抗原偶联成功。
3.5 人工抗原血清效价的测定 (见表1)
由表1可知, 随着血清稀释倍数的增大, OD值也随之降低, 在同一血清稀释倍数条件下, 用DFLX-OVA包被的OD值显著高于用OVA包被的OD值。
4 讨论
目前, 常用的人工合成抗原鉴定方法是紫外扫描法, 但该方法仅能证明偶联成功, 不能证明抗原是否能刺激机体产生有效的抗体。如果产生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则一定存在人工抗原。因此, 笔者在用紫外扫描方法进行初步鉴定之后, 又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小鼠效价来证明是否有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 进而证明人工抗原合成的成功。有学者先用人工抗原免疫动物, 又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抗体, 但此法一般很难观察到白色沉淀线, 其原因可能是有些抗原的分子质量小于1 ku, 难溶于水, 且不符合发生沉淀反应的条件;另一方面, 琼脂扩散试验本身灵敏度较低, 即使有沉淀反应肉眼也可能观察不到。在进行ELISA检测时, 采用了不同的载体蛋白OVA制备包被抗原, 目的是排除抗BSA抗体的干扰, 但用OVA直接包被时发现, 用免疫抗原DFLX-BSA免疫小鼠之后产生的抗体能够与OVA起反应, 但在相同血清稀释倍数情况下, 其OD值低于用DFLX-OVA作为包被抗原时的OD值, 说明的抗体大部分是针对DFLX的。因此, 采用完全抗原DFLX-OVA作为检测抗原能够有效排除BSA抗体的干扰。试验测定的抗体效价达到32 000倍, 说明产生的血清效价很高, 但是血清效价仅仅是其抗原性能的部分体现, 根据检测要求和应用场合的不同完全评价抗原的性能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抗体的效价、交叉反应率等诸多指标。
摘要:采用碳二亚胺偶联法将达氟沙星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 、卵清白蛋白 (OVA) 载体蛋白偶联, 制备达氟沙星人工抗原DFLX-BSA和DFLX-OVA, 并用FeC l3显色反应、紫外扫描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制备的人工抗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DFLX与BSA和OVA的偶联比为14∶1和16∶1时可成功地制备达氟沙星人工抗原。
关键词:达氟沙星 (DFLX) ,人工抗原,碳二亚胺偶联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参考文献
[1]陈新建, 陈梅英.免疫学技术在植物学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常文保, 张柏林, 慈云详.药物免疫分析及其进展[J].分析化学, 1994, 22 (11) :1167-1175.
苏丹红抗原人工合成方法研究概述 篇2
1抗原合成
人工合成抗原之前,先要合成半抗原,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1六溴己酸乙酯法[6]
半抗原: 将2. 50 g苏丹红I和1. 40 g无水碳酸钾溶于25 m L无水丙酮,加入2. 20 g 6 - 溴己酸乙酯,混匀过夜; 氮气吹干反应物,用25 m L乙酸乙酯溶解,依次用1 mol/L Na OH溶液,4 mol/m L Na Cl溶液和蒸馏水洗涤多次,取上层液体, 室温下氮气吹干; 残余物再溶于25 m L 1 mol/L Na OH,50 ℃ 搅拌30 min,后用5 m L浓盐酸酸化,再用25 m L乙酸乙酯萃取两次,然后多次洗涤,反应物氮气吹干。
全抗原: 六溴己酸乙酯法合成的半抗原溶于1 m L DMF, 加入50 μmol NHS和50 μmol DCC,4 ℃ 下反应过夜。将溶液离心,取上清液缓慢滴入到4 m L 0. 25 mg/m L BSA磷酸缓冲溶液中( 约5 min滴完,最好边滴边振荡) ,4 ℃ 下旋转混匀4 h。 在1 L生理盐水中透析两天,取上层清液。
1. 2一氯醋酸钠法[7]
半抗原: 将10 mg苏丹红I号溶于0. 5 m L无水吡啶,加入20 mg一氯醋酸钠,于80 ℃ 下水浴1 h; 室温下氮气吹干, 再在3 m L乙酸乙酯和1 m L 0. 1 mol/L HCl中分配,蒸馏水洗涤3次; 取乙酸乙酯层离心,保留有机层,室温下氮气吹干。
全抗原: 合成的半抗原溶于1 m L吡啶,加入10 mg NHS静置5 min,再加入10 mg EDC,静置5 min,将溶液缓慢滴人到10 m L 25 mg/m L BSA溶液中( BSA用1 mmol/L乙酸钠溶解,约10 min滴完,最好边滴边振荡) ,4℃ 下旋转混匀4 h。 在1 L生理盐水中透析两天,取上层清液。
1. 3琥珀酸酐法[8]
半抗原: 将10. 0 mg苏丹红I号溶于0. 5 m L无水吡啶,加入20. 0 mg琥珀酸酐,室温下混匀过夜; 在40 ℃ 下氮气吹干反应物,然后在3 m L乙酸乙酯和1 m L 0. 1 mol/L HCl中分配,蒸馏水洗涤3次; 取乙酸乙酯层离心,保留有机层,室温下氮气吹干。
全抗原: 合成的半抗原溶于1 m L吡啶中,加入10 mg NHS,静置5 min,再加入10 mg EDC,静置5 min,将溶液缓慢滴入到10 m L 25 mg/m L BSA溶液中,4 ℃ 下旋转混匀4 h。 在1 L生理盐水中透析两天,取上层清液。
1. 4完全化学重氮合成法[9]
半抗原: 取对氨基苯丁酸( PAPA) 179. 2 mg,加入4 m L 1mol / L的盐酸,再加入Na NO2至淀粉试纸变蓝,4 ℃ 反应30 min,得到A液。取2 - 奈酚144. 2 mg,溶解在无水乙醇中, 得到B液。把A液缓慢滴加入B液中,溶液立即变红色,用Na OH调p H 8 ~ 9左右,产生大量絮状沉淀,室温反应1 h,离心取沉淀,烘干,备用,即得苏丹红衍生物H - 1。
全抗原: 称取半抗原34. 2 mg溶解在2 m L二甲基甲酰胺( DMF) 中,调p H在8 ~ 9,加入DCC 25 mg,NHS 21 mg,室温反应12 h,离心取上清。将活化后的NBS 30 mg溶解在2 m L 0. 05 mol / L的碳酸盐缓冲液中。将半抗原溶液上清缓慢滴加到NBS溶液中,缓慢搅拌,过夜反应。然后,将将反应液装入透析袋,4 ℃ 下用0. 01 mo L/L的Na HCO3,溶液中透析3 d。透析后溶液经离心取上清液。
2展望
苏丹红类染料( 苏丹红1号、2号、3号、4号、苏丹红G、 对位红) 已被证明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因此,在世界各国均不允许将其作为食品着色剂使用。另外,近期有研究证实苏丹红1号、2号、3号、4号和对位红可以被人类肠道中的多种细菌还原为有致癌性的芳香胺类物质。也就是说,食品中残留极微量的这些染料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危害。我国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明令禁止在食品中使用苏丹红。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规定食品中苏丹红I染料的最低检测线为10 μg/kg。与此同时,世界很多国家已明令禁止将这些染料作为食品着色剂使用。随着对苏丹红毒性认识的深入以及对食品安全意识加强,研究发展灵敏、特异的方法来检测食品中的这些红色染料成为许多研究者的目标。到目前为止, 己有许多研究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一质谱法和液相色谱一质谱法,来检测这些染料。虽然这些方法可以定性、 定量的检测这些染料,但它们需要昂贵的仪器、复杂的样品提取过程,费时费力,很不方便。检测试剂盒克服了以上缺点, 具有廉价、灵敏、快速,且可一次检测多份样品等多种优点。 而人工抗原的合成为检测试剂盒最基本最关键的步骤之一。本文概述了人工合成苏丹红抗原的几种方法,六溴己酸乙酯法、 一氯醋酸钠法、琥珀酸酐法和完全化学重氮合成法,为快速检测苏丹红试剂盒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苏丹红系列染料是一组人工合成的以苯基偶氮萘酚为主要基团的亲脂性偶氮化合物。苏丹红类染料已经被证明对人类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为一种高效、快速、低成本检测苏丹红的手法,而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法的首要关键步骤为苏丹红人工抗原的合成。本文综述了苏丹红人工抗原的合成方法,六溴己酸乙酯法、一氯醋酸钠法、琥珀酸酐法和完全化学重氮合成法,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人工抗原 篇3
1材料
1. 1试验动物
和田羊12只,年龄为2岁左右,体重为( 28. 0 ± 1. 2) kg,购自和田地区策勒县。
1. 2主要试剂
SW - BSA,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畜牧科技重点实验室制备; 弗氏完全佐剂( FAC) 、弗氏不完全佐剂( FAI) ,购自Sigma公司; 谷草转氨酶( AST) 、 谷丙转氨酶( ALT) 、乳酸脱氢酶( LDH) 、碱性磷酸酶( AKP) 、肌酐( CRE) 、α - 甘露糖苷酶( AMA) 检测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其余常规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试验用水为超纯水。
1. 3主要仪器
全波长酶标仪( 型号为Power Wave XS) ,购自美国Bio - tek公司; 生化分析仪( 型号为Vet Test 8008) 、离心机( 型号为Stat Spin VT) ,购自北京安普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精密电子天平( 型号为BS124) , 购自德国SARTORIUS公司; 超纯水系统( 型号为Di- rect - Q3) ,购自美国Millipore公司; 高速冷冻离心机( 型号为MR231) ,购自法国Jouan公司。
2方法
2. 1试验动物处理
试验羊进入羊舍前,先用84消毒液对羊舍进行消毒,观察7 d,驱除试验羊体表及体内寄生虫,将试验羊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4只。试验羊自由采食青干草,每只羊每日补饲精料300 g,分上午、下午2次饲喂,自由饮水。
2. 2免疫试验
参照参考文献[8]中的方法制备疫苗,使用FAC对各试验组羊进行基础免疫,首免时用FAC和生理盐水的混合液( 体积比为1∶1) 充分乳化SW - BSA; 第1次和第2次加强免疫时用FAI和生理盐水的混合液( 体积比为1∶1) 乳化SW - BSA; 第3次加强免疫时用生理盐水乳化SW - BSA。试验组免疫剂量和次数见表1。
2. 3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以首免为第0天,在每次免疫前对试验羊空腹颈静脉采血,免疫结束后每隔7 d采血1次,共采血10次。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试验羊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IHA条件参照参考文献[8],红细胞用30 μg/L的SW致敏。ELISA条件参照参考文献[9],测量样品孔OD450值( P) 与阴性对照孔OD450值( N) ,以P/N >2. 1判定样品为阳性。
2. 4血清E - 玫瑰花环试验
参照参考文献[10]中的方法,计数200个淋巴细胞,凡1个淋巴细胞结合3个红细胞或以上者为1个玫瑰花环阳性细胞,计算玫瑰花环形成率。
2. 5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参照相应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测定血清中AST、 ALT、LDH、AKP、AMA、CRE水平。
2. 6体液中SW的定性检测
2. 6. 1尿液中SW的定性检测在采血当日,对试验羊进行人工采尿。参照参考文献[11]中的方法分离结晶体,采用薄层层析法检查尿液中是否含有SW。吸附剂为硅胶GF254,展开剂为氯仿∶ 甲醇∶ 氨水∶水( 70∶26∶2∶2) ,采用上行法展开。若在薄层板比移值( Rf) 为0. 48左右处出现紫红色斑点则判定为检测到SW,否则判定检测液中不含SW。
2. 6. 2血液中SW的定性检测取试验羊血清2 mL,加入纯化水1 mL,丙酮6 mL,超声处理10 min ( 频率为50 Hz,温度为37 ℃) ,10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重复上述步骤再处理沉淀物2次,合并上清液,80 ℃ 水浴除去丙酮,最后冷冻干燥得到冻干物[12]。该冻干物的检测方法同2. 6. 1。
2. 7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 5软件中One - Way ANOVA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邓肯氏多重比较, 检验误差为5%和1%。
3结果与分析
3. 1血清抗体效价的检测结果
所有试验羊均在第2次加强免疫后产生了抗SW抗体,经IHA和ELISA检测,试验Ⅰ组和试验Ⅱ 组抗体效价均为22; 第3次加强免疫后血清抗体效价明显升高,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最高抗体效价分别为26和28; 试验组抗体效价均在第3次加强免疫后第14天( 第6次采血) 达到最高值,并在第3次加强免疫后第35天时( 第9次采血) 仍保持在较高水平。2个试验组和田羊血清抗体变化趋势较一致,但试验Ⅱ 组的抗体效价值始终高于试验Ⅰ组; 对照组未检测到抗SW抗体存在。结果见图1。
3. 2血清E - 玫瑰花环试验结果
整个免疫试验期内试验组和田羊血清E - 玫瑰花环率呈上升趋势,并在第6次采血时达到最高值, 然后试验组E - 玫瑰花环率的变化趋势趋于平缓。 从第3次采血开始,试验Ⅱ组E - 玫瑰花环率高于试验Ⅰ组,到第9次采血时2个试验组E - 玫瑰花环率差异不显著。对照组E - 玫瑰花环率波动较为平缓, 但均小于试验组。结果见图2。
3. 3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整个试验期内所有和田羊血清中AST、ALT、 LDH、AKP、AMA、CRE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13],且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见图3、图4、 图5。
3. 4试验羊体液中SW的定性检测结果
从第1次采血、采尿开始,到第10次时,试验组和田羊的尿液和血液中均未检测到有SW。
4讨论
人工抗原免疫家畜能否产生抗体,不仅与人工抗原的质量和免疫动物个体状况有关,还与免疫程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抗原剂量与免疫反应强度呈正相关,过低与过高都不利于抗体的产生。试验初期使用小剂量抗原免疫家畜,一方面考虑SW抗原决定簇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剂量可以激活高亲和力的淋巴细胞; 后期大剂量免疫则是考虑维持已经产生的抗体和进一步激活更多的淋巴细胞。与童德文等[8]的研究结果相比,本试验抗SW抗体效价的产生时间和周期较为一致,而加强免疫后的28 d内抗体效价高于童德文等人的报道,说明本试验免疫剂量和时间的设计是合理的。
E - 玫瑰花环率的变化反映了动物机体免疫力的变化[10],其中主要受T淋巴细胞的影响。试验组前期E - 玫瑰花环率上升,可能是因为人工抗原刺激动物机体免疫细胞表达,从而产生了大量高活性的T淋巴细胞,导致E - 玫瑰花环率的增加,说明该免疫反应可以有效阻止进入机体的SW侵害动物的免疫系统。试验中虽然检测到和田羊血清中出现抗SW抗体,但该抗体能否保护和田羊在采食疯草时免于中毒,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SW为半抗原,不具有完全的免疫原性,只有将其耦联到大分子载体上才能诱导出免疫原性[8]。在研究SW人工抗原的免疫原性时,需要分析临床病理学指标,检测SW人工抗原免疫动物时对机体肝脏、 肾脏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动物机体组织器官的影响,并监测尿液和血液中有无SW存在。AST、ALT、 AKP和LDH等酶主要分布于肝脏、心脏、骨骼肌等器官和组织,当脏器细胞的完整性遭到损害时,这些酶就逸入细胞外周的组织液,继而到达血液。因此,通过检测血液中这些酶的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器官细胞的受损状况[14],其中AKP是家畜疯草中毒后活性最早发生改变的,是极具有诊断意义的一种酶,AST和ALT是肝脏受到损伤的参考依据,LDH值的急速升高说明机体发生急性肝细胞、骨骼肌和心肌损伤。抗线粒体抗体在机体低聚糖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SW对AMA具有强烈的和特异性的抑制作用[7]。血肌酐是肌酸代谢终产物,血液中血肌酐含量的变化可反映肾脏排氮功能的变化,对于判定肾脏损伤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中,和田羊在50 d的免疫试验和42 d的后续观察中均未发现血清酶指标发生特异性变化,尿液检测和血液检测均未发现机体中有SW单体,说明合成的SW - BSA具有较好的免疫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