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e抗原

2024-12-19

乙型肝炎e抗原(共7篇)

乙型肝炎e抗原 篇1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乙肝病毒DNA的复制是肝损伤和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持续抑制HBV - DNA的复制。现已证明核苷 ( 酸) 类似物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明显改善肝脏组织学, 逆转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以及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1]。替比夫定作为一种核苷 ( 酸) 类似物的抗乙肝病毒新型药物, 自从2007 年在我国批准上市之后, 很多临床医生都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1 例, 并观察其近期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选择2011 年6 月至2013 年6 月在我科就诊的所有服用替比夫定治疗的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共44 例, 其中失访3 例, 故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共41 例, 其中男性23 例、女性18 例, 年龄19 ~ 65 岁, 平均年龄 ( 36. 0 ±12. 0) 岁; 对照组选择在我科就诊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但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接受长期抗乙肝病毒治疗的e抗原阳性患者共40 例, 其中男性22 例、女性18 例, 年龄21 ~ 64 岁、平均年龄 ( 40. 0 ± 14. 0) 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均符合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2010 年版) 》[2], 入选标准: ①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大于2 倍正常参考值; ②HBV - DNA定量大于20 000 IU/m L; ③年龄大于16 岁; ④充分告知治疗风险及服药的长期性, 能够有良好依从性者。排除标准: 艾滋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原发性肝癌、其他嗜肝病毒感染、酒精或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肝病。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仅给予甘利欣、易善复等保肝药物常规治疗, 未服用任何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片600 mg口服, 1次/日。 (替比夫定商品名为素比伏, 规格600 mg/片,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

1.3疗效评价: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0周、12周、24周、48周、72周检测肝功能、乙肝五项、血清HBV-DNA定量。评价指标:HBV-DNA定量、HBV-DNA低于检测值 (阴转率) 、HBe Ag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

1. 4 仪器和试剂乙肝五项检测仪器为美国Bio - TEK公司生产的型号ELX800 全自动酶联仪, 试剂为英科新创 ( 厦门) 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乙肝项目检测 ( 酶联免疫法) 配套试剂。血清HBV - DNA定量检测仪器为罗氏公司Lightcler 2. 0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 试剂为上海复兴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的乙肝病毒核苷酸定量检测 ( PCR荧光探针法) 配套试剂。

1. 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 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分析用率表示, 并采用 χ2检验, 结果P < 0. 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HBV - DNA定量情况治疗前两组HBV- DNA定量用t检验,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在治疗12 周以后, 治疗组HBV - DNA定量下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由此说明替比夫定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DNA复制。见表1。

2. 2 治疗前后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情况治疗组41 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个时间点HBV -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情况见表2、表3。对照组40 例患者仅1 例发生HBe Ag血清学转换, 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 见表2、表3。从表中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在治疗48 周后, 治疗组HBV -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替比夫定治疗组在72 周后HBV - DNA阴转率87. 80 % , HBe Ag转阴率36. 59 % , HBe Ag血清学转换率26. 83 % 。由此说明替比夫定能够有效抑制HBV- DNA的复制, 并且部分患者能够实现HBe Ag血清学转换。

2. 3 不良反应所有病例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较好, 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替比夫定治疗组中有3 例出现肌酸激酶轻度升高, 但未出现明显肌痛或横纹肌溶解现象, 有5 例患者自诉服药期间有轻微疲倦、乏力等不适, 其余未见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人体被HBV感染后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而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和破坏, 使肝组织发生炎性病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全球约20 亿人曾感染过HBV, 其中3. 5 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 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癌。目前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 万人,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 万例[2]。

2012 年欧洲肝脏病学会《慢性HBV感染临床管理指南》指出: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 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 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等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其中抗乙肝病毒治疗是关键。对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长期抑制HBV - DNA复制及实现HBe Ag血清转换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指标, HBe Ag血清转换与长期预后相关, 并指导临床医生决定是否停用抗病毒药物。目前在我国批准上市的核苷 ( 酸) 类似物抗乙肝病毒药物有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5 种,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被FDA列为妊娠C级药物, 替比夫定与替诺福韦被允许推荐用于妊娠期女性[1]。

本研究结果显示, 替比夫定治疗41 例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有效抑制HBV - DNA的复制, 治疗前两组HBV -DNA定量无差异, 在治疗12 周后, 治疗组HBV - DNA定量下降。替比夫定治疗组在治疗72 周后HBV - DNA阴转率87. 80 % , HBe Ag转阴率36. 59 % , HBe Ag血清学转换率26. 83 % 。笔者通过查阅并复习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应用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HBe Ag转阴率和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在各医院报道差异较大。黄明星等[3]报道治疗144 周HBe Ag血清转换率23. 1 % , 刘娜等[4]报道治疗52 周HBe Ag转阴率37. 5% , HBe Ag血清学转换率27. 5 % , 沈强[5]报道治疗48 周HBe Ag转阴率43. 4 % , HBe Ag血清学转换率64. 6 % 。分析原因, 考虑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 1) 标本量较小; ( 2) 各区域人群体质差异; ( 3) 患者是否有漏服药物情况; ( 4) 入选病例条件范围较宽; ( 5) 其它情况。我们期待能够有更多大规模、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报道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综上所述, 替比夫定能够有效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复制, 并且部分患者能够实现HBe Ag血清学转换, 在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较好, 不良反应少, 且属于妊娠B级类药物, 可以说替比夫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但由于本次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 其远期疗效和副作用还需要更长时间的临床观察和更多的病例数量, 后续研究还需观察合适的停药指征、停药后反弹、长期用药的安全性等问题。

摘要: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41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给予替比夫定600 mg口服, 每日1次, 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 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HBV-DNA定量用t检验,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12周以后, 两组HBV-DNA定量下降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治疗组在72周后HBV-DNA阴转率87.80%, HBe Ag转阴率36.59%, HBe Ag血清学转换率26.83%。结论:替比夫定能够抑制HBV-DNA的复制, 并且部分患者能够实现HBe Ag血清学转换, 且副作用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替比夫定,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参考文献

[1]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JHepatol, 2012, 57 (1) :167-185.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肝脏, 2011.16 (1) :2-16.

[3]黄明星, 吴元凯, 时红, 等.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44周的疗效比较, [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 2014, 8 (1) :26-30.

[4]刘娜, 张绍峰.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2周不同时期的疗效分析[J].肝脏, 2014, 19 (6) :435-436.

[5]沈强, 唐琰, 朱传龙, 等.替比夫定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评估[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2, 15 (3) :223-225.

乙型肝炎e抗原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感染疾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治疗组:男17例, 女8例, 年龄19~59 (39.6±9.8) 岁, 病程1~18 (10.3±3.6) 年,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早期15例, 中期10例;对照组:男18例, 女7例, 年龄17~60 (38.1±10.2) 岁, 病程1~17 (12.5±3.0) 年,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早期16例, 中期9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分期及程度、病程、肝功能及HBV-DNA定量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入选标准:入选者均符合2005年12月制订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年龄18~65岁, 男女不限; (2) HBsAg和HBeAg持续阳性0.5年以上; (3) 筛选时血清HBV-DNA定量≥104拷贝/ml; (4) 筛选时AST 或ALT升高在正常参考上限的2~5倍; (5) 同意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排除标准: (1) 重叠或者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 (2) 在服用恩替卡韦前6个月内使用过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剂; (3) 合并代谢性或自身免疫性肝病; (4) 滥用乙醇或非法药品史; (5) 有失代偿性肝病 (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等) ; (6)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7) 有证据证实存在YMDD变异患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 (保护肝细胞、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及对症治疗) , 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片 (商品名:博路定, 国药准字H20052237,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0.5mg, 每天1次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HBVM、HBV-DNA定量、肾功能、电解质以及肝胆B超。肝功能检测采用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640型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购自上海九强生物有限公司;HBVM用ELISA法测定, HBV-DNA定量采用PCR基因扩增技术测定, 试剂均购自深圳匹基生物工程公司。全程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征、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肝功能比较

2组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见表1。

2.2 HBV-DNA定量水平、Child-Pugh评分和HBeAg阴转率的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HBV-DNA定量水平显著降低、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1, △P<0.05

Child-Pugh评分明显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HBeAg阴转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见与恩替卡韦相关的不良反应, 患者耐受良好。

3讨论

恩替卡韦 (博路定, entecavir, ETV) 是新一代抗HBV药物, 经口服吸收后, 在细胞内磷酸激酶作用下磷酸化生成具有药物活性的三磷酸ETV, 通过和病毒逆转录酶的自然底物dGTP竞争结合相同的结合位点, 掺入到HBV-DNA链上, 抑制病毒多聚酶 (逆转录酶) 的所有三种活性: (1) HBV多聚酶的启动; (2) 前基因组mRNA逆转录负链的形成; (3) HBV-DNA正链的合成。抑制了DNA至mRNA转录和负链DNA至正链DNA的复制[1], 终止DNA链延伸和病毒的复制。极低浓度即可抑制HBV的复制, 而其细胞毒性则很低, 有着十分优良的选择性治疗指数[2]。

本研究显示, 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HBV-DNA水平、Child-Pugh评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AST、 ALT、TBIL、ALB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但HBeAg阴转率2组无明显差异, 与以往的研究[3]近似。说明恩替卡韦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HBV-DNA复制, 不能完全清除细胞内的HBV-DNA, 因而不能明显地提高HBeAg阴转率。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总之, ETV具有高效选择性抗病毒作用, 这种强大持续的抑制作用是ETV耐药性低的关键, ETV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有效、安全, 并且口服方便, 是目前抗HBV的首选。

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 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恩替卡韦片口服;2组疗程均6个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化学指标 (AST、ALT、TBIL、ALB)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DNA) 定量、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 。结果2组治疗6个月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治疗组较对照组HBV-DNA定量显著降低, Child-Pugh评分明显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HBeAg阴转率2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恩替卡韦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 但HBeAg阴转率近期无明显改善。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e抗原,HBVDNA定量,恩替卡韦

参考文献

[1]王晖.HBV新疗法的临床实验结果在治疗指南中的作用[J].肝脏, 2006, 11 (S1) :512.

[2]姚光弼.恩替卡韦抗乙型肝炎病毒剂量的研究[J].中华肝脏杂志, 2005, 13 (7) :484-487.

乙型肝炎e抗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入选对象均满足2000年颁布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的诊断要求, 年龄18~59岁, 平均 (45.34±4.2) 岁。HBe Ag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采用拉米夫定治疗超过6个月, 丙ALT高于正常水平2倍以上, HBV-DNA为105~109。排除存在甲、丙、丁、戊、庚型肝炎感染、肝硬化以及药物性肝损害等病人。本组5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LAM片 (贺普丁, 葛兰素史克公司制造) 口服治疗, 剂量100 mg/d, 观察组在给予与对照组同等剂量的LAM片治疗的基础上, 增加ADV胶囊 (贺维力, 葛兰素史克公司制造) 口服, 剂量为10 mg/d。两组的给药疗程均是12个月。

1.3 观察组指标

在用药的第3、6、12个月分别检查HBe Ag阴转率、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 同时进行肝肾常规及血常规、尿常规检查, 观察不良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关于HBe Ag阴转率、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的比较见附表

2.2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无病例出现不良反应, 也无病例出现病毒变异, 肝肾常规及血常规、尿常规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在治疗前的6个月内出现2例 (8%) 不良反应, 具体为恶心1例, 头痛1例, 给予对症治疗后, 不良反应消失, 治疗继续。在治疗的11个月, 出现1例 (4%) 病毒变异。肝肾常规及血常规、尿常规检查结果正常。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病毒变异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较常用的抗HBV核苷类似物主要有LAM、ADV、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五种。其中, 前4种可在我国上市。大量研究[3,4,5]指出, 单独采用LAM 1~4年, HBV病毒出现耐药率的概率为14%、38%、49%、66%。患者一旦停药, 可引起野生病毒株迅速增长, 从而导致急性肝炎出现。而单用ADV, 在1~3年内, 其耐药率分别是0、1.6%、3.1%[6]。因此, 为了降低长期单用其中一种核苷类似物出现高耐药率, 临床尝试联合采用LAM、ADV进行治疗。本组研究中, 两组给药后, 分别于3、6、12个月测定HBe Ag阴转率、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结果显示:在第3、6个月, 观察组的ALT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第12个月, 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而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HBe 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病毒变异方面, 观察组无不良症状, 对照组在治疗前的6个月内出现1例头痛, 1例恶心, 不良反应率为8%, 经过对症处理后, 症状消失。观察组无病毒变异病例出现, 对照组出现1例, 变异率为4%, 经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率及病毒变异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对于需要长期用药治疗的HBe 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 单用LAM确实会导致少量的病例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长期治疗存在病毒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而观察组在HBe Ag阴转率、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方面均显现出较大优势, 说明联用两种抗HBV核苷类似物更适宜用于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但本研究所选择的病例样本数量有限, 且观察期仅1年, 如果要获得更加全面且准确的效果评价, 尚待进一步采集大样本量实施验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韦炜, 黄智铭.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9) :4335-4345

[2]于帆.国产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 12 (1) :14-16.

[3]杨建华.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3) :668-669.

[4]王豫徽, 赵卿祯.刘保安.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J].当代医学, 2010, 16 (36) :136-137.

[5]陈爱萍, 黄宏双.肖艳.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耐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28例[J].医药导报, 2012, 31 (4) :429-430.

乙型肝炎e抗原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病例全部来自于2007年3月—2010年2月我院肝病专科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男54例, 女11例, 年龄18~62岁, 平均38.6岁;病程2~26年, 平均11.3年。诊断符合2005年12月制订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患者入选标准:①HBsAg、HBeAg阳性史超过6个月, HBV DNA阳性 (>105 Copies/mL) ;②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2×正常值上限 (U/L) ;③入组前6个月内未曾使用过其它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剂;④年龄18~65岁;⑤除外合并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艾滋病、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病患者,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预计对药物的观察和评价依从性差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卡片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 其中男26例, 女7例, 平均年龄 (28.6±10.5) 岁, 平均病程 (18.9±7.6) 年, ALT均值 (249.36±95.47) (U/L) ;对照组32例, 其中男28例, 女4例, 平均年龄 (26.8±11.1) 岁, 平均病程 (17.6±8.7) 年, ALT均值 (250.91±94.78) (U/L)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见表1。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33例口服阿德福韦酯片 (天津葛兰素史克公司, 10mg/片) 10mg/次, 1次/天;同时口服蛇黄肝炎合剂 (本院制剂, 100mL/瓶: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20g、田基黄20g、虎杖15g、黄芪20g、五味子15g、丹参20g、赤芍20g、甘草10g等, 33mL/次, 3次/天。对照组32例口服阿德福韦酯片, 服法同治疗组。疗程均为48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中医证候 (倦怠乏力、纳呆、恶心呕吐、脘闷腹胀、烦躁易怒、胁肋疼痛、口干口苦、身目发黄等) ;治疗开始后第12、24、36、48周分别检测①肝功能 (ALT、AST、T-Bil、ALB、GLB) 和肾功能 (BUN、Cr) , 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多功能全自动生化仪检测;②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采用ELISA法检测;③HBV DNA: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 1.0×103Copies/mL以下为阴性。

1.4疗效评定标准[1]

显效:ALT恢复正常, HBV DNA检测不出 (PCR法) 和HBeAg血清学转换;有效:ALT恢复正常, HBV DNA<105Copies /mL但>103Copies/mL, 无HBeAg血清学转换;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或加重者。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参数以undefined表示, 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情况比较

治疗组16例显效、13例有效患者中, 治疗2个月内所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对照组9例显效、14例有效患者中, 一般治疗3~4个月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6例患者一直有胁肋疼痛、口干口苦、尿黄等症状。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BV-M和HBV DNA变化比较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5。

2.4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药物耐药及副作用的观察

患者血常规、肾功能等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对照组9例无效患者中, 其中有2例在12周、24周的检测显示有效, HBV DNA<1.0×103Copies/mL, 肝功能正常;36周、48周的检测显示, HBV DNA复阳, 肝酶升高, 提示出现耐药问题。对照组有1例服药第3天出现躯干散在性皮疹, 未经处理自行消失;治疗组有1例服药第2天出现轻度腹泻, 经对症处理, 两天后消失。

3讨论

目前,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肝纤维化和对症治疗, 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只要有适应证, 且条件允许, 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1]。临床实践中,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虽然有较高的HBV DNA转阴率, 但抗病毒药物完全应答率并不高, HBeAg血清转化率约为30%, 而只有获得了HBeAg的血清转换才提示其获得较为稳定的疗效, 才能考虑停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所以, 如何提高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HBeAg的血清转换率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临床课题。

阿德福韦酯片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核苷类似物, 是目前公认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蛇黄肝炎合剂是我院肝病专科经验方, 以清热解毒为主, 辅以益气养肝、活血化瘀, 实验研究显示其有抗乙肝病毒、保肝降酶和调节免疫的作用[2],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白花蛇舌草、田基黄为君药,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药理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有较好的保护肝细胞、抗急性肝损伤和利胆作用, 还有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功能作用[3];田基黄有保肝、抗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4]。蒲公英、虎杖为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清肝利湿, 有良好的护肝降酶作用;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通经, 药理研究有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黄芪、五味子、丹参、赤芍为佐药, 黄芪补中益气、护肝降酶, 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五味子酸敛益阴、益气生津, 也有较好的护肝降酶作用;丹参活血化瘀、护肝降酶, 又养血柔肝、宁心安神;赤芍凉血退黄、护肝降酶、活血化瘀, 药理研究有抗乙肝病毒作用。甘草为使药, 补中益气, 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我们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以期增强疗效。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蛇黄肝炎合剂联合阿德福韦酯片可显著提高HBeAg的血清转换率;在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还可能对降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耐药有一定的作用, 期待增加观察样本,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蛇黄肝炎合剂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卡片法分为两组, 治疗组33例口服阿德福韦酯片10mg/次, 1次/天, 同时口服蛇黄肝炎合剂 (本院制剂) 33mL/次, 3次/天;对照组32例口服阿德福韦酯片10mg/次, 1次/天, 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监测其肝功能、血清HBV-M和HBVDNA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HBeAb阳转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蛇黄肝炎合剂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 提高HBeAg的血清转换率。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蛇黄肝炎合剂,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5 (6) :421-429.

[2]孔祥廉, 林慧, 梅全喜, 等, 蛇黄肝炎合剂对2215细胞分泌HBsAg及HBeAg的抑制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 28 (8) :1703-1704.

[4]梅全喜.简明实用中药药理手册2009[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46.

乙型肝炎e抗原 篇5

E蛋白为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在产生中和抗体和保护性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A. S. Ko- laskar等[2]对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认为E蛋白的三维结构主要由3个结构域组成,其中结构域Ⅲ( 292 ~ 402 aa) 含有多个中和抗原表位。S. A. Said等[3]通过原核表达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的4段多肽片段,证明位于E蛋白C端373 ~ 399 aa区域内的27个氨基酸具有中和活性。闫丽萍等[4]通过原核表达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Ⅰ、Ⅱ结构域短肽,证明E蛋白73 ~ 88 aa形成的短肽是线性抗原表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选取含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2段具有中和活性的抗原表位( 73 ~ 88 aa和292 ~ 402 aa) ,应用原核表达系统对目的蛋白进行表达,并对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进行分析,为其作为诊断抗原的研究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 1毒株、质粒、菌株

乙型脑炎病毒CQRC - 1株,由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中心实验室保存;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DH5α、Rosetta( DE3) 感受态细胞、原核表达载体p ET - 32a( + ) ,由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中心实验室保存; p MD19 - T载体,购自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

1. 2酶及其他试剂

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和Hind Ⅲ、T4 DNA连接酶、DL - 2 000 Marker等,购自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 DNA凝胶纯化试剂盒、2 × PCR Master Mix 、 质粒抽提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 IPTG,购自Promega公司; 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 3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用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2段主要抗原片段设计3条引物,见表1。

注: P1中下画线部分是EcoR Ⅰ酶切位点,阴影部分序列与P2阴影部分序列相同; P2中下画线部分是柔性肽接头; P3中下画线部分是酶Hind Ⅲ切位点。

1. 4猪乙型脑炎病毒总mRNA的提取

1. 4. 1乙型脑炎病毒乳鼠脑内增殖用乙型脑炎病毒种毒对4只3 ~ 5日龄乳鼠进行脑内接种,另取2只乳鼠作为对照。观察有无神经症状出现。待乳鼠发病并出现典型脑炎症状后,剪断颈部动脉处死; 取出脑组织,加RPMI 1640无血清培养基研磨后制成10 % 脑悬液; 5 000 r / min离心10 min; 吸取上清液, 分装后于- 70 ℃保存,备用。

1. 4. 2病毒RNA的提取按照TRIzol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

1. 5乙型脑炎病毒2段主要抗原片段基因的串联

以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乳鼠脑悬液为模板、P2和P3为引物进行RT - PCR反应,扩增编码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292 ~ 402 aa区域内多肽的DNA片段( 大小约为330 bp) ,命名为EB。PCR产物经回收、 纯化后,以EB为模板、P1和P3为引物,扩增出另一段编码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73 ~ 88 aa区域内多肽的DNA片段,命名为EA。连接这2段主要抗原表位,命名为EAB( 大小约为400 bp) 。对PCR产物电泳,经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特异性条带,并将其克隆入p MD19 - T载体中( 具体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 ,对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后送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测序。

1. 6重组质粒p ET - EAB的构建

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p MD - EAB经EcoR Ⅰ 和Hind Ⅲ双酶切后,与同样处理的原核表达载体p ET - 32a( + ) 用T4 DNA连接酶于4 ℃ 连接过夜,转化大肠杆菌DH5α 感受态细胞,酶切鉴定筛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鉴定,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 ET - EAB。

1. 7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用重组质粒p ET - EAB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 ( DE3) 感受态细胞,37 ℃ 振荡培养12 ~ 16 h; 按照1% 比例接种LB培养基,待培养物OD600值达到0. 5 ~ 0. 8时,以不同浓度IPTG、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进行诱导表达来筛选和优化表达条件。同时以空质粒和不加IPTG为对照,SDS - PAGE电泳检测表达情况。

1. 8原核表达产物的Western - blot分析

将收集诱导后的重组表达菌经PBS重悬、裂解( 溶菌酶终浓度为100 μg /m L) 、超声波破碎、离心、 洗涤、尿素溶解后取上清液,进行SDS - PAGE电泳; 电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 NC) 上,以5% 牛血清白蛋白( BSA) 封闭,TBST洗涤后加入1∶40猪乙型脑炎病毒家兔血清抗体孵育过夜; 洗涤,再加入1∶1 0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 G,孵育2 h; 洗涤后以DAB显色及进行Western - blot检测。

2结果

2. 1 PCR扩增目的基因电泳鉴定结果

PCR扩增产物经0. 8%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在300 bp和400 bp左右有特异性条带,与预期扩增产物长度一致,结果见图1。

2. 2重组质粒p ET - EAB的酶切鉴定结果

重组质粒p ET - EAB用EcoRⅠ、HindⅢ进行双酶切,并经0. 8%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得到大小约为400 bp和5 900 bp的2条条带,与预期产物大小相符,测序结果与原序列相应片段一致,说明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 ET - EAB,结果见图2。

2. 3原核表达条件优化及其产物Western - blot分析

通过对IPTG浓度、诱导时间研究发现,重组表达菌在IPTG终浓度为0. 5 ~ 1. 6 mmol/L时,其融合蛋白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别,可以选择0. 5 mmol/L的IPTG作为表达常用浓度; 使用0. 5 mmol / L的IPTG诱导1 h后融合蛋白已经有表达,5 h之后融合蛋白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在23 ℃、30 ℃、37 ℃ 使用LB液体培养基培养p ET - EAB重组表达菌,结果显示在37 ℃ 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大,与其他温度组比较差异显著。表达的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细胞内,目的蛋白大小约为34. 0 ku,与预期理论值相符。表达产物的Western - blot分析结果显示,在约34. 0 ku处与阳性血清反应,可见清晰的蛋白条带, 而空质粒泳道没有,说明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结果见图3。

3讨论

目前,由于对乙型脑炎进行治疗没有特效药物, 因此对乙型脑炎早期的诊断仍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手段。影响乙型脑炎病毒分离鉴定的因素较多,工作量大而且耗时,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的高低是目前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是乙型脑炎主要的抗原蛋白,并且E蛋白上含有病毒特异性的中和抗原表位,可诱导动物产生中和抗体[5 - 7]。本试验利用RT - PCR技术以病毒RNA为模板将筛选出的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的中和抗原表位串联,通过柔性肽接头- S - G - S - G - S - 将这2段抗原表位连接,使它们互不干扰地充分折叠成各自天然的构象[8]。

对于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线性表位鉴定,不需要表达蛋白具有高级结构,因此利用合成肽技术或原核表达技术就可达到试验要求,本试验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 ET - 32a ( + ) 进行E蛋白抗原表位的表达研究。 p ET - 32a( + ) 是一个表达高效,产品易于优化的融合表达载体。同时,本试验选用大肠杆菌Rosetta ( DE3) 感受态细胞,该菌株从BL21衍生而来,可增强带有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或来源于真核蛋白的表达。通过一个相容性氯霉素抗性质粒补充密码子AUA、AGG、AGA、CUA、CCC和GGA的tRNAs,这样为Rosetta菌株提供了“万能”的翻译,从而避免因大肠杆菌密码子使用频率导致的表达限制。

乙型肝炎e抗原 篇6

1.1 对象

1999~2008年新生体检者共31875人, 其中男生18967人, 女生12908人。

1.2 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s Ag, 试剂由北京科卫临床诊断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对于检出阳性者, 用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提供的乙肝表面抗原胶体金诊断试纸复检, 两次结果均为阳性者方可发出阳性报告。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不同年度HBs Ag阳性率:10年来新生阳性率为4.5%, 且呈逐年递减趋势, 其中2008年阳性率为3.3%, 与1999年阳性率6.2%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 。

不同性别HBs Ag阳性率:男生阳性率为4.9%。女生阳性率为3.9%。男生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普遍高于女生, 且二者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 (P<0.01) 。

3 讨论

由于HBs Ag病毒广泛存在于携带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泪液、汗腺、鼻咽分泌物、阴道分泌物及精液中, 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鉴于此, 自1999~2008年, 我们对大连大学新生进行了HBs Ag检测, 结果显示, 10年来, 阳性者占总人数的4.5%, 低于全国平均感染率9.75%, 而且阳性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这是由于, 随着社会的进步, 在中、小学中注射乙肝疫苗已经普及, 多数人因此而产生抗体, 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自然就下降了。另外, 从性别上看, 男性HBs Ag阳性率高于女性 (P<0.01) , 可能是由于男性社交活动较高, 感染机会较大所致[2]。也有学者推测, 可能与性激素的作用有关, 并认为女性激素有促进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作用, 有利于机体消除带毒状态[3]。

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 学生入学后要集体生活, 所以作为学校医务工作者, 除了严格做好乙型肝炎的检测工作之外, 还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将乙肝的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 宣传的内容包括乙肝的传播途径及预防: (1) HBs Ag阳性者的牙具、刮面刀应严格分开, 防止唾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环境, 感染他人; (2) 双阳性 (HBs Ag、HBe Ag) 的女性要注意经期卫生, 严防月经血迹污染手和日常生活用品; (3) 单纯HBs Ag阳性或兼有抗-HBe阳性者, 可正常学习、工作, 但不能承担献血义务。乙肝患者日常生活应注意: (1) 戒烟、酒;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过劳和超负荷工作; (3) 预防再次感染, 定期复查肝功; (4) 饮食多以低蛋白、少脂肪、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为主, 注意补充水分。

参考文献

[1]李东升, 封秀红.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7:57~58.

[2]许雅.伍碧雯.汪保国, 等.6671例HBV感染者五种标记物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0, 10 (6) :737~739.

乙型肝炎e抗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甘肃省乙肝血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共调查379户家庭, 其中有79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 分布在65户家庭中。

1.2 资料分析

使用SPSS16.0 (14天试用版) 软件编程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拟用负二项分布、二项分布来讨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家庭聚集现象。

1.3.1 负二项分布[3~4]负二项分布拟合方法:令每户家庭共计n

名成员, 记n=X+k, 其中X为每户家庭中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数, k为每户家庭中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人数, 通常情况下假定k是一个常数, 而n不固定 (实际情况如此) , 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负二项分布进行分析。令X的均数为μ, 标准差为σ, 则公式为:, k越大, 表示每户家庭中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人数越多, 则聚集程度越小, 通常情况下X取整数。

每户家庭中出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数为X的负二项分布概率计算公式为:。其中π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率。计算公式为:。由X的每一可能取值对应的概率P (X) 与总户数之积可以计算出理论户数, 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公式:可求得相应的卡方值, 该值服从自由度为 (卡方分量个数-3) 的卡方分布, 如果卡方值对应的P>0.05, 则按α=0.05的检验水准不拒绝H0, 即说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数据的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 呈家庭聚集性。

1.3.2 二项分布拟合方法[4~5]

同样令每户家庭共计n名成员, X为每户家庭中出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的人数。当n固定, 则利用二项分布进行分析。令π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 (注意:这里π的含义与负二项分布恰好相反) , 则每户家庭n名独立个体中, 出现X个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的概率为:。

与负二项分布类似, 可以利用Pearson卡方检验公式判断数据的分布拟合情况。如果P≤0.05, 按α=0.05检验水准拒绝H0, 即说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数据不服从二项分布, 提示存在家庭聚集性。

2 负二项分布和二项分布拟合过程

疾病家庭的聚集性推断分析一般采用负二项方程和二项式方程展开式进行检验, 计算较为麻烦, 目前常用统计软件包, 如本次调查使用SPSS16.0软件编程法实现其统计过程。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379户家庭共2 200人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79例。有1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的家庭53户, 有2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的家庭10户, 有3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的家庭2户, 其余314户家庭其成员均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

3.2 负二项分布拟合结果 (见表1)

注:X表示每户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人数, A表示实际户数, P (X) 表示阳性概率, T表示理论户数

为了使理论频数不小于5, 故将X=2、3合并。数据经过试验观察后编程, 利用负二项分布拟合公式计算得χ2=0.166 6, P=0.683 2, 按α=0.05的检验水准不拒绝H0, 即说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数据的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 呈家庭聚集性。

3.3 二项分布拟合结果 (见表2)

注:X表示每户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人数, A表示实际户数, P (X) 表示阳性概率, T表示理论户数

利用二项分布原理, 对调查数据进行拟合。在此拟合的过程中, 假设本调查的每户家庭成员均为4人 (即n=4, 假定每户家庭中有2个孩子, 加上父母共4人) 。为了使理论频数不小于5, 故将X=2、3合并。数据经过试验观察后编程, 利用二项分布拟合公式计算得χ2=12.456 2, P=0.000 4, 按α=0.05的检验水准拒绝H0, 即说明乙肝表面抗原数据不服从二项分布, 提示存在家庭聚集性。

4 讨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常常要研究疾病的家庭聚集性推断问题, 有关学者均介绍采用二项式方程展开式进行检验, 但由于计算较繁琐, 实际应用报道不多见[5~6]。负二项分布是一种复合分布, 主要用于聚集性疾病的分布模型及生物、寄生虫、微生物等的分布模型研究, 当资料数据符合负二项分布时, 就存在聚集性现象, 是医学领域中研究聚集性问题较理想的方法。

虽然此次甘肃省乙肝表面抗原家庭聚集性研究二项分布的结果说明乙肝表面抗原存在家庭聚集性, 但是由于每户家庭总人数n不固定, 而且乙肝能在家庭成员间传播, 因此建议不采用二项分布原理进行研究, 可采用负二项分布原理调查乙肝表面抗原的家庭聚集性。家庭聚集性的分析结果反映了甘肃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在居民中的分布并非有随机性, 而是呈现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中现象。本次调查的不足之处是, 未考虑其他因素是否会影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家庭聚集性, 造成了对此现象的解释观点成立比较困难。但有2方面的提示: (1) 家庭内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如日常生活的接触传染机会、母婴传播等, 是主要致病因素[7]。 (2) 遗传因素作用, 即家庭成员存在对乙肝的易感性或抗病毒能力下降。这个观点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实, 并且表明宿主的遗传因素对乙型肝炎的易感性、临床表现和疾病的转归起了关键的作用[8]。

参考文献

[1]洪荣涛, 潘宝骏, 欧剑鸣, 等.疾病家庭聚集性推断分析的SAS软件实现过程[J].中国卫生统计, 2007, 24 (2) :200~203.

[2]荆庆.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家族内感染的某些特征[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86, 增刊:41.

[3]衡明莉, 马林茂, 陈颖丹.统计学方法在几种重要寄生虫病家庭聚集性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06, 33 (5) :273~276.

[4]金丕焕.医用统计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5]郑雷, 宇传华, 徐兴建.湖北省日本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 2006, 13 (2) :129~131.

[6]朱万孚.流行病学实习指导[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1988.

[7]罗中云.HBsAg家庭聚集性理论概率模式的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1991, 8 (3) :50~52.

上一篇:党建新闻下一篇:气象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