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2025-01-11

尿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通用7篇)

尿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篇1

患者出现HBV感染的情况后, 会导致患有诸多肝脏疾病以及患有诸多肝外表现疾病。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肝外表现。近年来, 此种疾病的患者例数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针对此种疾病的病理类型主要表现为膜性肾病。即使膜性肾病疾病进展较慢, 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患者最终进展成为终末期肾病[1]。其中诸多患者临床需要选择肾脏替代疗法。对此针对此类患者研究有效方法实施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确定最佳检测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患者, 临床对其尿HBV抗原实施检测, 最终表现出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 年9 月~2015 年9 月46 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患者, 年龄20~60 岁, 平均年龄 (20.9±25.9) 岁。

1. 2 方法

1. 2. 1 对患者实施一般检查针对所有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患者的尿常规、血清白蛋白水平、胆固醇水平以及球蛋白水平等实施临床检测[2]。

1. 2. 2 对患者实施HBV抗原抗体检查选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对所有患者的血HBV抗原抗体实施检测。针对可疑患者, 对其实施疾病复查, 要求在6 个月完成3 次的疾病复查。选择患者10 ml晨尿, 对HBV抗原抗体实施检测。针对可疑患者, 对其实施疾病复查, 要求在6 个月完成3 次的疾病复查[3]。

1. 2. 3 对所有患者实施肾活检针对所有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患者实施皮肤肾活检, 针对最终获得的标本实施光镜检查。选择直接免疫荧光对HBV抗原等实施检测[4]。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46 例患者中, 其肾小球内HBs Ag阳性率为78.26% (36/46) ;HBc Ag阳性率为21.74% (10/46) ;患者血清HBs Ag阳性率为86.96% (40/46) ;患者尿HBs Ag阳性率为78.26% (36/46) ;患者尿HBs Ag阳性率、血清HBs Ag阳性率以及肾小球内HBs Ag阳性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HBV感染的范围较广, 针对人体的肝脏、胆管上皮细胞、白细胞以及血管等均能够造成感染。对此单一凭借血清HBV抗原阳性, 无法确定患者是否患有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对于患者血清HBV抗原是否会表现为阳性, 同患者受到HBV感染严重程度、患者疾病病程长短以及机体免疫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对此针对尿HBV抗原进行检测后能发现: ①其能够提示患者是否出现了HBV致肾损害的情况;对患者实施多次尿检以及血液测验结果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对此临床可以选择尿HBV抗原检测的方法[5]。②对患者多次实施尿HBs Ag检测, 最终检测结果同肾小球内HBs Ag检测阳性率基本表现为一致, 对此多次进行尿HBV抗原检测表现出较强的可靠性, 表现出简单易行的特点, 能够被患者广泛接受。

本次研究中, 在46 例患者中, 其肾小球内HBs Ag阳性率为78.26% (36/46) ;HBc Ag阳性率为21.74% (10/46) ;患者血清HBs Ag阳性率为86.96% (40/46) ;患者尿HBs Ag阳性率为78.26% (36/46) ;患者尿HBs Ag阳性率、 血清HBs Ag阳性率以及肾小球内HBs Ag阳性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效证明尿HBV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前, 临床上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患者, 在数量上不断的增多, 且患者本身有可能存在一些影响性的疾病, 对临床诊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误诊、漏诊的数量有所增多。为此, 研究有效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患者实施尿HBV抗原检测, 能够获得更多的参考数据与信息, 临床诊断准确率有效提升, 结合其他的指标和患者临床表现, 误诊、漏诊基本没有出现。

总之, 针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患者, 临床实施尿HBV抗原检测, 可以获得显著诊断效果, 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患者, 分析尿乙型肝炎病毒 (HBV) 抗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46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患者, 均实施临床诊断、血清诊断以及肾活检全部有效确诊。所有患者实施尿HBV抗原检测, 最终针对抗原结果进行观察。结果 46例患者肾小球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 阳性率为78.26% (36/46)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 Ag) 阳性率为21.74% (10/46) ;患者血清HBs Ag阳性率为86.96% (40/46) ;患者尿HBs Ag阳性率为78.26% (36/46) ;患者尿HBs Ag阳性率、血清HBs Ag阳性率以及肾小球内HBs Ag阳性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患有肾小球疾病的患者, 临床检测表现为尿HBV抗原阳性的患者, 最终可以判断患者患有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

关键词:尿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

参考文献

[1]王力芬, 叶智明, 徐丽霞, 等.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诊断中的价值.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4 (11) :1705-1707.

[2]林华铿.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内皮增生性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福建医科大学, 2011.

[3]周益, 袁伟杰.从HBV持续性感染的免疫学机制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的免疫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0 (10) :942-944.

[4]洪羽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和病理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

[5]张爱平.乙型肝炎病毒 (HBV) 相关性肾炎患者肾活检组织中HBV DNA分布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3 (3) :237-365.

尿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6例中男43例, 女13例;年龄15~70岁, 平均35岁。所有病例无其他继发性肾炎, 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肾组织HBV抗原阳性25例 (44.6%) , 其中男21例, 女4例, 平均年龄34岁;设为阳性组。肾组织HBV抗原阴性31例 (55.4%) , 其中男22例, 女9例, 平均年龄36岁;设为阴性组。本文中肾组织H B V抗原阳性指肾组织中乙肝表面抗原 (H B s A g) 、e抗原 (H B e A g) 、核心抗原 (H B c A g) 之一阳性。

1.2 两组疾病进程及肝肾功能情况 (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单纯血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肝、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差别不明显,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3 两组病理类型比较 (表2)

由表2可见, 阳性组的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和IgA肾病为主, 阴性组的病理类型以IgA肾病为主。两组的IgA肾病构成比和膜性肾病构成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两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比较 (表3)

由表3可见, 阳性组肾组织中以C3沉积阳性率最高, 其次为IgM、IgG、I g A, 阴性组中以I g M沉积阳性率最高, 其次为C3、I g A。两组中以C3、I g G及C 1 q的沉积阳性率组间差别较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两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情况 (表4)

由表4可见, 阳性组血清H B e A g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 而HBeAb阳性率则明显低于阴性组;两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两组肾组织病变程度比较 (表5)

由表5可见, 阳性组的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的病变程度均高于阴性组, 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 3.30、16.26, P<0.01) 。

1.7 阳性组H B s A g与H B c A g在肾组织不同部位的沉积情况 (表6)

阳性组25例肾组织中HBsAg全部阳性, H B c A g阳性16例 (6 4.0%) 。

由表6可见, HBsAg在肾小球沉积共22例 (88.0%, 22/25) , 在肾小管及间质沉积仅3例;而HBcAg在肾小管及间质沉积12例, 在肾小球沉积仅4例。两者主要沉积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69, P<0.01) 。

2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 乙肝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IgA肾病、膜增殖性肾炎, 与文献报道一致[1]。肾组织IgG、C3的沉积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 而阴性组的主要病理类型为IgA肾病。这说明, 同为血清HBV阳性的肾炎, 两者的发病机制是不同的。目前乙肝肾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有3种假说: (1) H B V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病; (2) H B V直接感染肾脏细胞致病; (3) H B V感染引起自身免疫反应致病。根据本组免疫荧光结果推测,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补体的激活可能是乙肝肾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本组肾脏组织内存在H B c A g, 而通常H B c A g不存在于血液循环中, 提示H B V在肾脏组织内原位复制, 亦支持HBV直接感染肾脏细胞致病的假说。

在生化检查方面, 两组患者肝、肾功能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 肝、肾功能的检查不能用于区分血清HBV阳性患者是否属于乙肝肾炎。我们同时发现, 阳性组血清HBeA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 而H B e A b的阳性率却远低于阴性组患者。笔者推测, HBV活跃复制是导致乙肝肾炎的重要环节。

H B V感染与I g A肾病发病的关系目前尚有争论, 然而不少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Lai等发现在HBV流行率高的地区, I g A肾病的发病率也高, 而且H B V抗原血症发生率IgA肾病患者高于普通人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组织HBsAg的阳性率可高达40%, 且沉积部位与IgA一致。本组IgA肾病占了所有病理类型的46.4% (26/56) , 提示H B V感染可能与I g A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

卫建平等[2]发现, HBcAg在肾小管沉积的阳性率较肾小球更高, 表明病毒可以直接感染肾小管上皮细胞而致病, 循环携带不是唯一途径, 本组结果支持这一观点。本组资料显示, 肾组织HBV阳性组在肾小管、间质病变方面均比阴性组严重。笔者分析, 这可能与H B c A g更易在肾小管间质沉积从而直接感染肾小管上皮细胞致病等有关。

已有研究证实[3], HBV感染参与了多种原发、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 如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 以及狼疮性肾炎等。因此, 临床上乙肝肾炎的诊断有一定困难。而且临床上, 并不是每个肾小球肾炎患者都进行肾活检并作肾组织的H B V检测, 尤其是外周血H B V阴性者。

参考文献

[1]汤颖, 钟一红, 丁小强.肾小球肾炎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J].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07, 34 (6) :931-934.

[2]卫建平, 刘峰, 王晨, 等.血清乙型肝炎病毒阴性肾小球肾炎与乙型肝炎关系的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4, 4 (10) :755.

尿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标本均来自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及住院患者, 共计173例, 男90例, 女83例, 年龄2~70岁, 中位年龄32岁。

1.2 试剂来源和检测方法

HBV PreSl抗原采用酶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试剂由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阿尔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HBV DNA采用PCR法, 试剂由深圳匹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HBV血清标志物采用ELISA法检测, 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ALT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乙肝标志物不同模式与HBV Presl抗原、HBV DNA及ALT阳性检出结果1组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最高为70.0%。1组与2、3组模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与3组模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l。

注:与2、3组比较, *P<0.05

3 讨论

Pres1蛋白是HBV表面的外壳蛋白之一, 参与HBV附着和侵入细胞的过程。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包括HBV侵入肝细胞内繁殖和抗原表达, 机体对HBV抗原的免疫应答、基因突变和融合对宿主免疫的影响、机体免疫调节等诸多环节, 而病毒感染机体的第一步是病毒吸附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以往认为HBeAg转化为抗-HBe预示病毒复制终止, 疾病开始缓解, 但临床实践证明, 在HBeAg转阴后, 部分患者病毒仍在体内持续复制, 病情继续恶化, 说明HBV Pres1抗原虽是病毒外壳蛋白成分, 但同样可作为判断病毒在宿主体内活动的指标之一[1]。因此, 检测HBV Presl抗原可作为判断HBV感染的血清指标, HBV Pres1的检测可反映HBV复制程度, 在传染方面比HBeAg检测更有意义, 通过分析可发现Pres1抗原与HBV DNA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同时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阳性和交叉阴性现象。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2种方法可协同检测, 相互补充;PreSl抗原的存在与肝功能的损害也有一定的关系[2]。病毒前S1抗原检测对临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 (Pres1) 抗原检测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73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 (HBV) 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进行乙肝5项, HBV Pres1抗原检测, 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 法,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按试剂说明书操作, 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73例HBV患者血清中乙肝标志物不同模式与HBV Pres1抗原、HBV DNA及ALT阳性检出结果, 在各组模式中, 1组PreSl抗原阳性检出率最高为70.0%。1组与2、3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与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res1抗原与HBV DNA两者之间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同时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阳性及阴性现象。Pres1抗原的存在与肝功能的损害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Pres1抗原与HBV呈不同程度相关性, 是病毒感染复制的指标, 较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 敏感, 对临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病毒前S1抗原,乙型肝炎,检验分析

参考文献

[1]夏邦世, 沈忠海, 马红松, 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Sl抗原及HBV-M和HBV DNA与肝功能的关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 (9) :575~576.

尿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篇4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妇产科2001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住院分娩的合并HBs Ag阳性孕妇5 309例, 根据孕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苷酸 (HBV DNA) 定量分组, 分为乙肝携带组5 157例和乙肝活动组134例, 观察2组的剖宫产率及分娩孕周。

2 结果

2.1 妊娠合并HBs Ag阳性孕妇剖宫产率

妊娠合并HBs Ag阳性孕妇的剖宫产率逐年上升, 由2001年的31.82%上升到2010年的62.61%。见表1。

2.2 乙肝携带组和乙肝活动组孕妇的分娩情况

乙肝携带组孕妇5 157例, 其中剖宫产分娩2 484例, 剖宫产率为48.00%;乙肝活动组孕妇134例, 其中剖宫产分娩76例, 剖宫产率为56.72%。孕期肝炎活动率为2.60% (134/5 157) 。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3, P=0.25) , 但是乙肝活动组剖宫产率稍高。乙肝携带组孕周<37周的剖宫产率为55.97%, 乙肝活动组孕周﹤37周的剖宫产率为66.6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5, P=0.31) ;乙肝携带组孕37~42周的剖宫产率为47.34%, 乙肝活动组孕37~42周的剖宫产率67.0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5, P=0.13) 。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自问世以来, 确实挽救了无数母婴的生命[1]。世界卫生组织 (WHO) 2007~2008年对亚洲国家分娩方式的比例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中国的总剖宫产率高达46.2%[2], 远高于WHO剖宫产率应低于15%的标准。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已引起卫生部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剖宫产率上升使母婴近、远期病率上升, 而孕产妇及生儿死亡率不能再相应下降, 反而有所升高[3]。我院妇产科是本地区收治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及妊娠肝病的定点医院, 其中妊娠合并HBs Ag阳性孕妇占我院感染性疾病的构成比为92.98%[4]。因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原因, 我院医学因素剖宫产指征较普通医院高, 观察发现我院2001年剖宫产率为31.82%, 之后的几年剖宫产率有所上升, 但是上升幅度不大, 徘徊在40%左右, 自2008年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分析剖宫产率增加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医疗纠纷上升, 被迫放宽剖宫产指征; (2) 手术技术不断提高, 使人产生剖宫产更安全的偏激观念; (3) 生育年龄不断升高使高龄初产人数增加; (4) 因孕期营养过剩使巨大儿发生率增加[5]; (5) 个人观念改变, 孕妇本身怕疼痛拒绝阴道分娩; (6) 有剖宫产史再次妊娠瘢痕子宫的孕妇有所增加。剖宫产率增加原因与无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增加直接相关。有研究报道社会因素剖宫产占剖宫产率的构成比为25.51%[6]。个人观念改变、对分娩方式的偏见以及医疗纠纷的增多等因素使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不断增加。另外越来越多医疗干预得以临床应用, 监测的敏感性也大大增加。住院待产越早、住院待产时间越长, 产妇接受医疗干预的机会和频率会增加, 一旦出现问题甚至假阳性的指征后,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医务人员在让产妇选择分娩方式时也无奈地放宽了剖宫产指征。对于我院来说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及妊娠合并肝病的孕妇比例高, 故剖宫产率较高。通过对乙肝携带和乙肝活动孕妇的观察发现, 乙肝携带组平均剖宫产率为48%, 乙肝活动组平均剖宫产率为56.72%。乙肝携带组孕周﹤37周的剖宫产率为55.97%, 乙肝活动组孕周﹤37周的剖宫产率为66.6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5, P=0.31) ;乙肝携带组孕37~42周的剖宫产率为47.34%, 乙肝活动组孕37~42周的剖宫产率67.0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5, P=0.13) 。剖宫产可以使胎儿避免产道挤压, 能较顺利地娩出, 虽然避免了近期新生儿并发症, 但是对孩子的远期并发症的影响并无系统研究;对于产妇来说, 因为剖宫产手术瘢痕, 会增加瘢痕处妊娠、盆腔脏器粘连等并发症。文献显示既往腹部手术史是慢性HBV感染者剖宫产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7]。对于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剖宫产不能降低病毒的垂直传播率[8]。要降低剖宫产率关键是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 有研究[9]显示孕妇的产前分娩意愿对剖宫产率有影响, 做好HBV母婴传播阻断工作, 澄清她们在分娩方式上的片面认识,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注重对孕妇科学合理的引导, 有利于降低刮宫产率;避免不必要的过早过频的医疗干预,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张旭梅, 靳晴.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36) :5701-5703.

[2]钟晶, 郝亮, 贾金平, 等.探讨如何开展孕期健康教育降低剖宫产率[J].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 7 (10) :104-105.

[3]黄醒华.对剖宫产术的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7) :385-388.

[4]王效梅, 白淑芬, 赵志凤, 等.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近10年妊娠合并传染性疾病谱分析[J].现代医学, 2012, 40 (4) :461-463.

[5]吴菊芬, 白淑芬, 王效梅, 等.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10年巨大儿临床资料分析[J].现代医学, 2013, 41 (7) :492-494.

[6]王婕, 黄文勇, 丁学玲, 等.无手术指征初产妇改变分娩方式的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9) :2726-2727.

[7]解宝江, 李振华, 张艳华, 等.慢性HBV感染者剖宫产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相关因素分析[J].武警医学, 2013, 24 (2) :122-124.

[8]罗宇迪.HBsAg阳性与阴性活产儿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0) :53-54.

尿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0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51例, 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130例, 女121例, 年龄10~80岁;HBeAg阳性134例, HBeAg阴性117例。

1.2 检测方法

(1) HBV-M检测:用ELISA法, 试剂由北京万泰药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对受检者的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进行检测。 (2) Pre-S1 Ag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试剂购自上海阿尔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3) 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 用美国MJ型荧光定量基因扩增仪进行定量分析, 试剂由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由技术熟练人员严格按仪器厂家提供的方法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 果

251例血清HBeAg阳性者134例, HBeAg阴性者117例, 其中在134例HBeAg阳性血清中, Pre-S1 Ag、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8.5%、100.0%;117例HBeAg阴性血清中, Pre-SI Ag、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3%、59.8%。对251例血清标本用PCR作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其阳性结果为金标准, Pre-S1 Ag阳性率为97.6% (199/204) , HBeAg阳性率为65.7% (134/204) 。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 HBeAg阳性组Pre-S1 Ag、HBV-DN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 说明Pre-S1 Ag在HBV感染、复制早期就能检出, 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但在HBeAg阴性组Pre-S1 Ag、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3%、59.8%, 说明HBeAg转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HBV停止复制, 疾病开始缓解, 原因是HBV前C区末端或C区启动区变异, 使HBeAg表达障碍而表现为HBeAg阴性, 而Pr e-S1Ag、HBV-DNA结果均阳性。所以与HBeAg相比, Pre-S1 Ag既能反映HBV复制的情况, 又能了解是否携带HBV变异株, 还能对疾病的转归进行判断, 可作为HBV复制更敏感的指标。

HBV的外衣壳蛋白包括S蛋白、前Sl蛋白和前S2蛋白。研究显示前S1蛋白含有肝细胞受体, 与病毒侵入肝细胞及HBV复制关系密切[1]。结果中Pre-S1 Ag与HBV-DNA检出率无差异, 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而HBeAg与HBV-DNA养异显著, 说明Pre-S1 Ag在反映HBV复制及传染性方面比HBeAg更有意义。本研究中有5例为HBV-DNA结果阳性、Pre-S1 Ag结果阴性的血清, 推测与前S区缺失突变有关[2]。但前S区突变并不影响病毒的复制与组装, 故可以出现Pre-S1 Ag阴性而HBV-DNA阳性的结果。由于前C区突变的频率明显高于前S区突变[3], 这可能是在反映HBV复制方面Pre-S1 Ag优于HBeAg的原因。

通常HBV-DNA含量是判断病毒复制活跃和具有传染性的直接可靠依据。由于HBV-DNA实验室的特殊要求不是每个医疗单位都具备的, Pre-S1 Ag与HBV-DNA又具有高度的符合率, 故Pre-S1 Ag可以作为乙型肝炎两对半的重要补充。在急性乙型肝炎时Pre-S1 Ag先于HBV-DNA转阴, 提示疾病预后良好, 在慢性HBV感染中, Pre-S1 Ag持续阳性提示病情进展和恶化[4]。因此, Pre-S1 Ag对疾病的判断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建华, 宋晨朝, 郎振为, 等.前S1蛋白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6, 24 (1) :60-62.

[2]Sugauchi F, Ohnoo T, Orito E, et al.Influence O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onthe development of preS deletions and advanced liverdisease[J].J Med Virol, 2003, 70 (4) :537-544.

[3]刘添翼, 谢志贤, 许宏涛.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其病毒复制的关系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2 (1) :39-40.

尿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县2007年—2009年高考体检学生共计14 313例, 其中男生7 525例, 女生6 788例。检测年龄为17岁~22岁。

1.2 方法

全部体检学生于清晨空腹静脉采血3 m L, 分离血清。HBs Ag用ELISA法检测, 试剂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Bs Ag诊断试剂, 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阳性或疑似阳性者用金标试纸复检, 均为阳性者报阳性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007年—2009年高考学生HBs Ag阳性率比较见表1.3年间共检测高考学生14 313例, HBs Ag阳性153例, 总阳性率为1.07%.3年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86, P>0.05) 。

2.2 2007年—2009年高考男、女学生HBs Ag阳性率比较见表2.3年间共检测高考男生7 525例, HBs Ag阳性94例, 阳性率为1.25%, 高考女生6 788例, HBs Ag阳性59例, 阳性率为0.87%, 男生HBs Ag阳性率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5, P<0.05) 。

3 讨论

3.1 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之一, 上世纪70, 80, 90年代进行的3次全国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HBs Ag检出率为9.09%[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太谷县2007年—2009年高考学生HBs Ag平均阳性率为1.07%, 此结果高于张亚娟[2]报道的北京市西城区初三年级阳性率 (0.81%) , 低于谢帮才等[3]报道的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高考体检学生HBs Ag阳性率 (5.17%) , 低于肖向苑[4]报道的柳州市2005年高中体检学生HBs Ag阳性率 (12.0%) 。这表明HBV发病率在我国各地区差异显著, 可能与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高低不同等因素有关。我县高考体检学生HBs Ag阳性率在各年度之间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86, P>0.05) , 但从动态角度观察各年度HBs Ag阳性率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 3年的阳性率分别为1.24%, 1.05%, 0.89%.这可能与我国将乙型肝炎纳入计划免疫后对学生加强预防接种有关, 也可能与近年来随着预防乙型肝炎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人群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有关。

3.2 HBs Ag阳性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 这与国内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可能与男生生活习惯差 (如混用个人用品) 、饮食方式不注意 (群聚就餐共用餐饮具) 、卫生习惯差, 肢体暴露时候多、皮肤损伤机会高, 社会活动广泛自我保护意识差, 导致感染机会多有关。也有报道认为与性激素对HBV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应答影响因素有关[5]。

3.3 笔者调查的这几年正是伴随我国逐步推行乙肝疫苗接种受益群体, 充分体现了预防和接种工作的逐步完善和人们预防意识的提高。乙肝病毒流行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也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乙肝疫苗是目前预防乙型病菌性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是主要预防手段。学校是人群相对集中的场所, 加强对学生进行预防乙型肝炎知识的宣传和对HBV感染的认识, 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预防和减少HBV的传播, 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意义重大。

摘要:目的 调查高考体检学生乙型肝炎病毒 (HBV) 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情况调查, 为预防和控制HBV的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对高考体检学生进行HBsAg检测。结果 被检测学生14 313例中, 阳性153例 (1.07%) , 其中男生7 525例, 阳性94例 (1.25%) , 女生6 788例, 阳性59例 (0.87%) ;HBsAg阳性率年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各年度男生和女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佳方案, 应提高学生尤其是男生的防病意识, 以减少乙型肝炎的患病率。

关键词:高考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患病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

[2]张亚娟.北京市西城区2000-2008年初三学生HBsAg和ALT异常情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9) :793-794.

[3]谢帮才, 周晓丹.3 383例高考体检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情况[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6) :994-995.

[4]肖向苑.2 400名高中生HBsAg及ALT调查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3) :486-487.

尿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12月来我院进行婚前体检的男女共计6 428人,男性3 214人,女性3 214人,包括初婚者和再婚者。初婚男性3 149人,女性3 177人;再婚男性65人,女性37人。年龄22~58岁,其中22~30岁6 172人;30~40岁237人;40~50岁13人;50~58岁6人。婚检人群文化程度:小学334人,初中2 429人,高中2 999人,本科544人,研究生及以上122人。检查人群大多数来自本省,本地工作的男性2 956人,女性3 053人;外地打工的男性258人,女性161人。婚检人群年龄、学历和工作所在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仪器和试剂

HBsAg试剂盒由北京万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HIV试剂盒由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均批检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采用美国MULTISKAN MK3型酶标仪和奥地利洗板机。

1.3 方法

采集所有检测对象空腹静脉血3~4 ml,2 000 r/min离心10 min后置于2~8℃冰箱内保存,于当日或次日进行检测。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送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免疫印迹(WB)法进行确认。

2 结果

2.1 HBsAg检测结果

在6 428名婚检人群中,检出HBsAg阳性292例,阳性率为4.54%,其中男性180例,阳性率为5.6%;女性112例,阳性率为3.48%,男女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89,P<0.05),见表1。阳性者年龄均在22~32岁之间,其中母亲表面抗原携带者47人,有输血史者13人,原因不明者232人。

2.2 HIV检测结果

在6 428名婚检人群中,检出HIV抗体阳性15例,占婚检人群的0.23%,其中男性7例,阳性率为0.22%;女性8例,阳性率为0.25%,男女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7,P>0.05),见表1。阳性者均无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大多既往有性乱史、外出打工史,承认性生活较乱。但经体检无发热、皮疹、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

3 讨论

婚前医学检查是对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感染的情况早发现、早控制和早治疗的有利举措,也是保护婚检人群健康、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的第一道防线。众所周知,HBsAg可通过母婴、血液和性接触途径传播。有资料表明,我国HBsAg携带者主要来自母婴传播[2]。在本研究中,阳性为母亲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47人,这47人通过母亲传播的可能性很大;HBsAg还可通过血液传播,本检测中有输血史的13名阳性者也许是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

本研究发现,婚检人群的HBsAg携带率为4.54%,低于我国自然人群HBsAg携带率(10.32%)[3]。这与我省广泛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有关,使此年龄段人群得到有效保护,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的传播。婚检人群的HBsAg携带率虽然低于一般人群,但是婚检人群的健康不仅影响到婚育男女双方的健康,更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安危。乙型肝炎病毒(HBV)不但可经母婴传播,而且可经精液传播给子代。赵连三等[4]对HBV经精子传播可能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慢性HBV携带者的精液中检测到了HBV-DNA,因此,这一情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调查结果显示,HBV青壮年感染者最多,这与他们社会活动较广、接触病毒的机会较多有关。HBsAg阳性率的性别差异情况:男性阳性率为5.60%,女性阳性率为3.48%,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89,P<0.05),男性多于女性,这与男性自我卫生习惯较女性差相关。

HIV可以通过性接触途径传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中的大多数HIV阳性者承认性生活较乱,说明其感染途径极有可能是通过性接触。本研究结果提示,虽然HIV阳性者经体检无发热、皮疹、淋巴结和脾肿大等艾滋病临床表现,但作为HIV病毒携带者对社会来说是一个危险源。在本次婚检人群中,HIV阳性率为0.23%,按照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划分标准,我地区属于高流行区。HIV在我国尤其是我省均呈上升趋势,已从高危行为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随着婚前人群感染数量的增加,婚后人群及婴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必然增加,因此,做好婚前医学检查和医学咨询工作,加强对HIV的监测,有效控制HIV在一般人群中的传播工作已刻不容缓。应加强对HIV母婴传播及青壮年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更重要地是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防治艾滋病的传播,从而实现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

总之,婚前医学检查对保证健康婚配,防止疾病传播,特别是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儿必不可少的防线。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我县婚检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情况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 对2011年1-12月在禄劝县妇幼保健中心进行婚前医学检查的人群进行HBsAg和HIV抗体检测。结果 6428名婚检人群中,检出HBsAg阳性292人,阳性率为4.54%,其中男性180人,阳性率为5.60%;女性112人,阳性率为3.48%;男女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89,P<0.05)。在引起HBsAg阳性的原因中,母亲HBsAg携带者47人,有输血史者13人,原因不明者232人。HIV抗体阳性15人,占婚检人群的0.23%,其中男性7人,阳性率为0.22%;女性8人,阳性率为0.25%;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7,P>0.05)。所有阳性患者均无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但既往有性乱史。结论 尽管在婚检人群中HBsAg阳性率和HIV感染率并不高,但是婚检人群作为特殊群体,对后代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婚检人群的医学监测对预防传染病及优生优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婚前医学检查人群,HBsAg,传播途径,HIV

参考文献

[1]方凤梅.婚前医学检查对降低出生缺陷的影响及作用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0):42-43.

[2]陈其龙,姚凤燕,蒋雪峰.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HBsAg携带状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3):68-69.

[3]崔富强,卢永,王富珍,等.中国2006年乙型肝炎报告病例构成分析[J].中国流行病学,2007,28(9):872-874.

上一篇:实验小学下一篇:白蛋白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