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精选11篇)
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篇1
榆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级市, 人口123万, 从1989年开始推广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Hep B) 接种工作, 1992年列入计划免疫范围。为了解全市十多年来Hep B免疫效果及存在问题, 为今后开展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于2008年对部分1~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Hep B预防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1~18岁年龄段人群为调查对象。见表1。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员经培训合格上岗, 按统一调查表登记调查对象以往接种记录, 主要为每次接种的时间和剂量。并对调查对象采肘静脉血, 分离血清, 进行HBSAg检测, 部分检测抗-HBs。
1.3 检测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 检则HBSAg和抗-HBS, 试剂由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在有效期内使用, 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按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Hep B全程接种率与HBSAg阳性率
调查5130人, 全程接种3365人, 全程接种率为65.59%, 阳性者218人, HBSAg阳性率为4.25%, 其中1~6岁龄组调查703人, 全程接种615人, 全程接种率为87.48%。HBSAg阳性者为17人, HBSAg阳性率为2.42%, 从表1可见, 小年龄组儿童Hep B接种率不断提高, 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
2.2 全程接种和未全程接种Hep B人群的HBSAg阳性率比较
全程接种者3365人, HBSAg阳性者93人, 阳性率为2.76%, 未全程接种 (未接种) 1765人, HBSAg阳性125人, 阳性率为7.08%, 全程接种与未全程接种 (未接种) Hep B的人群的HBSAg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 (χ2=52.03, P<0.01) 。
2.3 抗-HBS阳性率
随机抽查786人进行抗-HBS检测, 其中全程接种者421人, 抗-HBS阳性率为84.68%, 未全程接种 (未接种) 者355人, 抗-HBS阳性率为38.59%。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榆树市1~18岁人群在推广Hep B接种后, HB-s Ag阳性率已从10%降至4.3%,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国为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 1992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调查显示, HBSAg流行率平均为9.75%, 与之对照, 目前榆树市1~18岁人群HBSAg阳性率大于2%, 小于8%, 属于中度流行地区。
从各年龄组Hep B全程接种率与HBSAg阳性率的结果来看, HBSAg阳性率的高低与全程接种的高低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小年龄组儿童Hep B接种率不断提高, 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榆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级市, 农业人口多, 经济发展不平衡, 群众对Hep B接种的接受能力差, 故接种水平不高。自1992年将Hep B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并把新生儿作为Hep B接种的重点以来, 接种率逐年提高, HBs Ag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抽查抗-HBs结果显示榆树市1~18岁接种Hep B的人群中, 仍保持较高的抗-HBS水平, 说明Hep B免疫持久性可达10年以上。榆树市1~18岁人群抗-HBS阳性率处于中等水平 (63.86%) , 而未全程接种 (未接种) 人群抗HBS阳性率却较低 (38.59%) , 说明榆树市1~18岁人群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儿童与青少年为易感者, 需通过接种Hep B给予保护。建议除积极开展新生儿及高危人群的Hep B接种工作外, 还要大力推行在儿童与青少年中接种Hep B, 以提高这部分人的抗-HBS水平, 降低HBs Ag阳性率, 对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和流行有非常重要意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篇2
一、定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二、乙肝病毒几种传播途径
1、血液或血制品:其中医源性感染占首位。注射器的针头、手术器械,尤其是输血和血制品,可使乙肝病毒侵入体内。所以主要途径是“病从血入”。
2、母婴围产期传播:母婴传播是HBSAG家庭聚集性的起因。母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尤其HBEAG(+)和HBV-DNA(+)时婴儿受染十分常见。
3、性接触亦可可能传播乙肝,但不会经呼吸道传播。
三、诊断标准:
(1)可能有急性肝炎病史(往往不明显);(2)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异常超过6个月以上;
(3)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伴抗HBc总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如为活动期则抗HBc.IgM可呈中、低滴度阳性;(4)HBeAg、HBV-DNA和DNAP阳性,或前三者阴性而抗HBe阳性;
1(5)作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明确是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慢性小叶性肝炎。无症状HBsAg携带者 无任何肝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无异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
四、西医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2)、免疫调节药,如胸腺肽。
(3)、保护肝细胞药物,如甘草甜素类药物。(4)、抗肝纤维化。
五、并发症
(1)、肝硬化: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2)、肝癌: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3)、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代谢紊乱为特点,以智力减退、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及肝脏损害为主 2 要临床现,也是肝癌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约导致30%左右的患者死亡。
六、中医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
症状:有慢性乙肝共有症状,烦躁易怒,善太息,纳呆食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慢肝一号(柴胡 白术 白芍 当归 郁金 茯苓 制半夏 陈皮 川芎 枳壳 党参 黄芪)
2、气阴两虚:
症状:有慢性乙肝共有症状,口干口苦,神倦乏力,小便短少,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弱。治法:补气益阴
方药:慢肝二号(党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沙参 麦冬 当归 白芍
女贞子 旱莲草 桃仁 红花)
3、湿热内蕴中焦:
症状:有慢性乙肝共有症状,目黄,身黄,小便黄,脘腹满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舌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慢肝三号(黄芩 黄连 陈皮 制半夏 茯苓 白术 枳实 厚朴 党参 木香 山药 生薏苡仁 焦三仙)
4、淤血阻络: 症状:有慢性乙肝共有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尤甚,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治法:活血化瘀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分析 篇3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46-02
在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高[1],长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少数感染者会逐渐产生慢性症状,更严重者会继续恶化并向前发展成为恶性肿瘤[2]。如何能够有效地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一直是医院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美国医学专家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中建议:肝硬化患者应选用核苷类这种能够快速并较好的抑制病毒、耐药风险较低的药物[3]。核苷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等[4]。为探讨其临床效果,我们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收治的4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保肝、抗病毒、退黄、对症治疗,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3-70岁不等;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黄疸。轻症患者未见明显的腹水,无肝性脑病发生,血浆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处在31%-40%之间;中度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腹水或出血症状,血清胆红素含量远超过正常水平,血浆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处在21%-30%之间;重症患者多有肝性脑病或脑水肿等病症的发生,并出现严重的感染及出血症状,血浆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处在11%-20%之间[5]。
1.2 治疗方法 (1)保证患者的正常休息,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控,遵医嘱调整肝病饮食,同医生保持密切的联系;(2)保肝、对症用药:甘草酸二铵150-200mg/d、还原性谷胱甘肽1.0-1.8mg/d、苦参碱100-150mg/d分组加入10%葡萄糖溶液150-250mL分组静脉滴注;(3)对于病毒滴度较高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1.0mg/d,或阿德福韦酯8-10mg/d;(4)保证电解质和内环境的稳定,防止肝性脑病及其他综合病症情况的发生[6]。
1.3疗效观察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病人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未完全消失,肝功、凝血功能较前好转;无效:病人的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恶化或死亡,化验指标无好转或加重。
2结果 本组40例患者治愈27例,有效12例,无效死亡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因所用药物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3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持续的高乙肝病毒载量是慢性乙肝久控不下的主要原因。全球慢性乙肝患者多达3.6亿,我国大约占1.2亿之多,极大多数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慢性感染者中50%~75%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及肝脏炎性改变,部分患者发展成为肝硬化、肝腹水、甚至肝癌,是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之一[7]。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抵抗病毒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干扰乙型肝炎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可以有效地使阳性患者血清内的ALT及AST趋向正常水平,从而减缓或有效地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向前发展[8]。核苷类似物中,阿德福韦是一种起效缓慢的药物,病毒变异率不高,能抑制HBV活性,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较少出现,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的首选[9]。恩替卡韦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的质量。该药临床使用的药量小、药效强,副作用较小,优于其他的抑制病毒类药物,有条件的地方适宜首选用药。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生物体内一种具有活性的物质,参与机体内的多项生理生化功能;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肝部功能,逐渐改善患者的各类疾病症状,减轻患者的生活负担[10]。值得注意的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容易营养不良,因此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十分必要[11]。这样可以减少患者体内的内源性消耗,促进机体的正常代谢,恢复机体物质的正常水平,对重症患者尤为重要。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及早诊断、抗病毒、综合治疗是决定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左瑞菊.益气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4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1(11):1642-1643.
[2]赵建红.内科综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76例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13):74-75.
[3]王斌,曹燕平,张红旭,等.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32(1):11.
[4]徐浩,梁雪松,范文翰,等.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DNA阳性肝硬化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32(1):19.
[5]袭晓冰.医用三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2):71-77.
[6]宋觉非,左芳.苦参素联合复方甘草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0(S2):119-120.
[7]高一峰,陈国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7):911-912.
[8]罗亚,曾立清.调气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37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0):28-29.
[9]曾秀忠,袁春梅,洪婉媚.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20):99.
[10]刘光俊,潘志敏,王军,等.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19-121.
乙型肝炎疫苗应用现状及展望 篇4
1 乙型肝炎疫苗应用现状
我国HBV感染人数居世界首位, 感染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自Blumberg1963年发现“澳抗” (HBsAg) 以来[3], 数年内, 人们发现具有免疫原性而无生物活性的HBsAg接种动物后, 可以有效防止HBV感染。Krugman在1971年首次证实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的HBsAg颗粒加热处理后接种黑猩猩可产生保护性抗体, 并能抵抗HBV的攻击。20世纪70年代后期, Maupas和Hilleman等研制出了利用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浆提取HBsAg而制备的血源性乙型肝炎亚单位疫苗。王耆煌教授在1980年以个人名义上书国家领导人邓小平, 建议我国加快乙型肝炎疫苗研发步伐, 普及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 得到邓小平亲自批转讨论[4]。我国从1986年开始运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后, HBV感染率明显下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早期统计数据表明, 1992年城市儿童HBsAg阳性率为7.12%, 农村儿童HBsAg阳性率为11.40%, 到2002年HBsAg阳性率城市和农村儿童分别为2.07%、8.17%[1]。我国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但疫苗及其接种费用需由家长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疫, 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但需支付接种费;自2005年6月1日起改为全部免费[5]。
1.1 乙型肝炎疫苗种类
1.1.1 血源乙型肝炎疫苗。
美国默沙东公司于1981年获得生产文号, 我国于1986年批准上市, 2000年停止使用。血源疫苗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易激发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但生产成本较高, 且有潜在传播感染性病原体的可能, 因而停用。
1.1.2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HBV囊膜蛋白S基因片段植入宿主细胞基因中, 从而表达大量HBsAg, 经纯化后吸附佐剂制成的疫苗。主要有3种, 是目前我国临床广泛采用的乙型肝炎疫苗。 (1)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利用酿酒酵母细胞表达, 剂量有儿童型每支5μg/0.5ml, 成人型每支10μg/ml和20μg/ml。 (2) 重组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利用CHO细胞表达, 剂量有10μg/ml和20μg/ml。 (3) 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利用汉逊酵母细胞表达, 剂量为10μg/0.5ml[6]。
1.1.3 联合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和含其他免疫原的疫苗混合制剂, 从而达到多种免疫效果。目前已有百白破-乙型肝炎疫苗和甲乙型肝炎疫苗面市[7]。
1.1.4 DNA乙型肝炎疫苗。
又称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 通过质粒或逆转录病毒载体把病毒基因运送入宿主细胞, 在细胞内部加工合成病毒结构蛋白并合成小分子抗原性肽段, 从而引起特异性的CTL和Th细胞反应。因其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备受临床关注。
1.1.5 蛋白乙型肝炎疫苗。
利用HBV囊膜蛋白S抗原、前S1抗原、前S2抗原和HBcAg组合构建, 比单一HBsAg疫苗更具免疫阻断作用。 (1) 亚单位疫苗:前S1、前S2、S和HBcAg的任一组合构成了亚单位疫苗。 (2) 免疫原性复合物疫苗:国内闻玉梅院士等构建了HBsAg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并以氢氧化铝为佐剂的免疫原性复合物疫苗, 命名为HBVac-HBIG。研究旨在通过免疫原性复合物改变对HBsAg的呈递方式, 诱导有效的免疫应答, 消除免疫耐受[8]。 (3) 表位疫苗:通过对蛋白质抗原的B细胞表位、Th细胞表位、CTL细胞表位、自然杀伤细胞 (nature killer cell, NK细胞) 表位及MHC限制位等有利于免疫识别表位的深入研究, 为设计新一代高效、高特异性疫苗奠定了基础。
1.1.6 口服疫苗。
研制一种表达HBsAg的转基因植物作为可食用的疫苗以诱导黏膜免疫。具有方便、无需冷冻、价格低廉等特点, 也是乙型肝炎疫苗发展的方向之一。
1.2 乙型肝炎疫苗临床应用策略
1.2.1 乙型肝炎疫苗适应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 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
1.2.2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方式。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 按照0、1、6个月程序, 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 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 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新生儿的接种部位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 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 最好在出生后12h内, 剂量应≥100IU, 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 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 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 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 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 。后者不如前者方便, 但其保护率高于前者。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 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重组酵母或1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 剂量为5μg重组酵母或1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重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5]。
1.2.3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 抗-HBs达到10mIU/ml, 具有保护作用, 抗-HBs达到100mIU/ml, 具有较长时间保护作用。约10%少数人群, 如年龄偏大、吸烟、肥胖、HIV感染等可致免疫应答低下或不应答, 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 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 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
1.2.4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禁忌证。
发热、急性和慢性严重疾病患者、对乙型肝炎疫苗成分过敏者和以前接种后有严重不良反应者。
1.2.5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常见不良反应。
个别人有局部疼痛、红肿或低、中度发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可自行缓解, 必要时对症治疗。近年来, 乙肝疫苗的安全性受到一些质疑, 有研究称接种乙肝疫苗可能会导致多发性硬化症、白血病、巨噬细胞肌筋膜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因此, WHO全球疫苗安全咨询委员会调查后发现, 报告数据分析或流行病学研究并不支持接种乙肝疫苗和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9]。
2 乙型肝炎疫苗应用展望
利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HBV感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被国内外认可, 我国也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重组仓鼠卵母细胞乙型肝炎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是目前临床应用的疫苗, 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很好, 保护率分别达80.56%~92.59%、66.41%~85.19%、95.07%[10,11,12]。明显降低了我国HBV感染率。为了提高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 改变少数免疫应答低下或不应答状况, 应该大力研发新型乙型肝炎疫苗, 如DNA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不仅用于预防HBV感染, 还用于乙型肝炎免疫治疗。早在1994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就应用含前S2和S抗原的亚单位疫苗进入临床研究。国内闻玉梅等研制的治疗性免疫原性复合物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王文泉等用重组蛋白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HBV携带者取得较好的结局[13]。乙型肝炎疫苗的治疗效果已经初见端倪, 但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处于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 且病毒变异所致免疫耐受和逃避也难能克服, 制造适用而理想的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任重而道远。
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篇5
13003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医科
摘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耐受期中西医治疗观点、方法及利弊,还指出治疗慢性乙肝方面的几种新模式。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免疫耐受 中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现状
在历代的文献中, 有许多关于治肝的记载[1],如黄帝内经所说的治肝三大法(即甘缓、辛散、酸敛)、清代医家李冠仙的治肝十法,以及清代医家王旭高治肝三十法,都做了详细全面的阐述。由此看出中医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治肝理论及方法。
中医基本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根据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和病位,针对不同的病情,大体拟定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滋补肝肾、益气健脾、健脾化湿、滋阴柔肝等。
清热解毒法本法适用于慢性乙肝体质好、无明显不适者,或有舌红口干、苔薄黄等症者。常用药物如双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公英、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半枝莲等。
疏肝理气法治疗的适应症两胁肋部胀痛,走窜不定,善长叹息表现者。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加川楝子、郁金、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
益气健脾法本法适用于体质较弱,或者食欲较差、全身无力、腹胀或倦怠表现者。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茯苓、莲子肉、桂圆、山药等。
中药的安全性: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部分中药对机体或肝脏有一定毒性作用,如黄药子、雷公藤、马兜铃、千里光等,在引起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中,中草药占有不少的比例,因此应用中草药治疗慢性肝病时,要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
中医药治疗乙肝的优势:①西医认为肝功能正常的,但还有症状的患者或治疗失败的乙肝患者,如免疫耐受期的病毒携带者,抗病毒药治疗失败者。②多靶位的作用,包括改善症状、肝功能,调整患者的免疫功能,阻斷和逆转肝纤维化以及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整体调整机体。③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较好。④医疗费用相对较低。
西医治疗现状
现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疗,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已被美国FDA批准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此外,替比夫定即将上市。但核苷类似物在治疗过程中或停药后,随之会出现病情反弹及药物长期使用产生病毒变异及对耐药性是最令人困扰的问题。
目前对于ALT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观点基本是一致的,抗病毒、抑制病毒复制,但对于HBV DNA阳性,ALT持续正常的HBV携带者现大多数防治肝炎活动,治疗观点不一致。
一些观点不推荐给予抗病毒治疗,因为[2]:①此时HBV常不引起肝功能明显异常;②宿主对HBV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对IFN应答很差,难以有效获得病毒抑制和HBeAg/-HBe血清学转换;③核苷类药物难以彻底清除HBV,长期治疗反有可能致耐药和激发肝损;④HBV与人体达成一种“和平共处”的状态,类似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是与病毒完全抑制相反的一种“理想状态”;⑤《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并不建议此类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因为当前医药发展的条件尚无可靠的手段能在不引起耐药及病情反弹的前提下充分抑制或根除HBV。
Dieterich持与上述相反的观点,侧重于预防HCC,倾向于给予抗病毒治疗。还有资料显示,HBV DNA水平越高,即使ALT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发生HCC的危险性也越大。
应对母婴垂直传播采取有效的阻断措施是:在其怀孕第7、8、9月各注射1针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母体孕期应用HBIG可降低胎儿HBV感染率[3]。婴儿在出生后,立即注射HBIG100~200IU,第2周再注射1针,2~4周后开始注射乙肝疫苗1针,此后1个月和6个月时再注射乙肝疫苗第2、3针。据临床资料显示,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如果在其出生后立即注射1针HBIG,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保护率可达85%~95%[4]。
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几种新模式:①高通量的乙肝病毒基因突变检测体系、高效能的体细胞疗法体系、可视化的生物芯片疗效评估体系近日在临床上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在肝病治疗策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一种全新的乙肝治疗模式。必将给乙肝的治疗带来一次革命性进步。②我国自主研制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现完成了一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疫苗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使人体产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能够在部分临床试验中激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和非细胞免疫途径,降低HBV DNA 水平,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可使HBeAg的血清含量明显降低部分转阴, 现在正在做二期临床试验,能否真正有效适合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还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伊常健.中西医结合研究肝病的三大目标.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6):322.
2 于金,乐成,候金林.关于慢性HBV感染抗病毒治疗若干热点问题的讨论.肝脏,2006,11(4):227.
3 刘海英,马玉燕,崔保霞,等.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2):128-130.
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篇6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邹城市于1989年尝试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1990年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同年新生儿首针接种率达92.93%,全程接种率达91.11%。经过10余年的努力在全市普及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接种对象
邹城市的新生儿(包括外地人口)。
1.2 接种剂量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或未做HBsAg检测产妇的新生儿,接种血源乙肝疫苗,第1针30μg,第2、3针各10μg,程序为0、1、6个月;HBsAg阳性或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产妇的新生儿,先注射1针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2周后接种乙肝疫苗,首针30μg,第2、3针各10μg,程序为0、1、6个月。1997年10月起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剂量为5μg×3,程序为0、1、6个月。
1.3 接种部位
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1.4 全程接种衔接办法
第1针由新生儿接生单位于出生后24 h内由妇产科负责接种,并填写乙肝疫苗接种卡二联,正联交于家长,副联报告市卫生防疫站(EPS),市EPS接卡后即转给新生儿居住地的卫生院防保科负责登记入册,按免疫程序负责接种第2、3针乙肝疫苗。为保证免疫的顺利实施,市卫生局规定把HBsAg检测作为孕妇产前常规检查项目,凡孕期7个月的均检测HBsAg,将其结果记录在产前检查卡上(全市检测率>95%),如在孕期未做检测,要在分娩时补检。同时对乙肝疫苗供应经费及免疫监测等做了相关规定。
2 结果
2.1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
自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来,1990年全程接种率为91.11%,1991—2001年均大于98.00%。
2.2 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监测
每年抽查数十名儿童做接种后抗-HBs阳转率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试剂),近9年共监测491名儿童(首针接种在出生后24 h内,按0、1、6个月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后1个月的儿童),抗-HBs阳性445名,阳性率为90.63%(84.75%~100.00%)。其中18例母亲HBsAg阳性婴儿,接种疫苗后阳性率为88.89%(16/18),与总体相比差异无显著性(u=0.25,P>0.05)。
2.3 人群乙肝发病率变化
乙肝发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邹城市1990年实施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1985年以来每年2次对医疗单位进行传染病漏报调查,1988年至今漏报率<2%。1990—1995年与1996—2001年比较,乙肝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45,P>0.05)。但19岁及以下各年龄组乙肝发病率及其构成比是下降的(表1)。
2.4 不同时期儿童HBsAg携带率
10余年来,对3~5岁幼儿HBsAg携带率的纵向观察表明,从1989—1991年HBsAg平均阳性率为13.21%(37/280下降到1998—2001年的0.39%(12/3 097),下降了97.05%。
2.5 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2000年对完成基础免疫满5岁的儿童实施加强免疫1针[血源乙肝疫苗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180名儿童抗-HBs阳性率为87.22%,几何平均滴度(GMT)为38.71 m IU/mL。而未加强免疫的185名儿童的抗-HBs阳性率为72.43%,GMT为16.18 mIU/mL,两组阳性率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2.35,P<0.01),GMT的差异亦有极显著性(t=4.51,P<0.01),可见加强免疫对维持较高抗-HBs阳性率和GMT是有利的。
3 讨论
邹城市自1990年起将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突出表现在低年龄组人群的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3~5岁儿童HBsAg携带率降到<1%,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和持久性已被肯定。目前虽暂不推荐加强免疫,但根据对加强免疫儿童的监测,在其完成3针基础免疫,5岁时加强免疫后,对巩固和提高免疫水平的效果是肯定的,且提示加强免疫间隔时间越短,抗-HBs阳性率和GMT越高。我们认为每隔若干年加强免疫,也是一项可取的免疫策略。
对切断乙肝病毒(HBV)传播需从保护易感人群入手。1989年以前出生的学生、已进入婚育年龄的青年及特殊行业的人员、对HBV无免疫力的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也是必要的,随着免疫人口的逐年累积,青少年以及整个人群的HBV感染率势必会逐年降低。
邹城市1997年9月以前出生儿童使用的是血源乙肝疫苗,1997年10月以后出生儿童使用的是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本次调查提示,使用血源乙肝疫苗测得的抗-HBs GMT较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高。有报道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的抗体GMT虽较低,但免疫保护效果同样是肯定的[1]。
参考文献
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个市州,9个县级医院作为调查单位,对住院分娩的421名孕妇开展产前HBsA g筛查,所选孕妇肝功能正常,无合并甲、丙、丁、戊等肝炎病毒感染,无先兆流产及先兆早产,无其他严重内外科并发症,无妊高征,孕期未使用过其他影响研究的药物。对研究对象的调查、采样均在知情告知同意后进行。将HBsA g筛查结果为阳性的421名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1.2 HBs Ag
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的调查和免疫干预若孕妇HBsA g筛查结果为阳性,采集HBsA g阳性孕妇的晨起空腹静脉血3mL,将血清分离后-20℃冻存,统一送省疾控中心进行HBVM检测,调查所有住院分娩的HBsA 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信息,对HBsA 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按照0、1、6程序在上臂三角肌肌内接种重组酵母Hep B。
1.3 母婴阻断效果观察
所有HBsA 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完成Hep B全程免疫7个月后采集静脉血3mL,将血清分离后-20℃冻存,统一送省疾控中心进行HBVM检测。
1.4 HBVM的测定
采用ELISA方法,检测HBsA g、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 g)、抗乙肝病毒e抗原抗体(Anti-HBe)和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Anti-HBc)等5项指标。每次检测设空白、阴性、阳性对照。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使用Multiskan MK3酶标仪检测,结果以阴性或阳性报告。
1.5 统计分析
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数据双录入,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保护率计算以HBsA g和HBeA g双阳性母亲新生儿HBsA g阳性率85%为对照[1],统计分析免疫后儿童HBsA g阳性率,得出保护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HBsA g筛查阳性孕妇421人,孕妇HBsA g、HBeA g同时阳性(双阳性,下同)的148人,HBsA g阳性的197人,分别占调查孕妇人数的35.15%和46.79%。调查的421名新生儿中,男性252人,女性169人。
2.2 孕妇及其新生儿HBV感染模式
王德林[2]报道HBV感染有32种模式。据此统计,421名孕妇感染HBV模式有19种,其中,模式1(大三阳)和模式2(小三阳)占总感染孕妇数的70.07%。新生儿HBV感染模式有21种,其中大三阳占6.89%,小三阳占2.38%;模式8即Anti-HBs阳性者248例,占58.91%。新生儿HBVM全部为阴性的21例,占4.99%。见表1。
2.3 孕妇及新生儿Hep B免疫后HBV感染的一致性
HBV感染模式为1、2、4、8、11和17等6种模式的370名孕妇和300名Hep B免疫后的新生儿中,6种HBV感染模式完全一致的有31例,占HBsA g筛查阳性孕妇的7.36%,其中,孕妇及其新生儿感染大三阳一致的14例,占大三阳孕妇数的11.48%,占大三阳新生儿数的48.28%;小三阳一致的6例,占小三阳孕妇数的3.47%,占小三阳新生儿数的60%。见表2。
2.4 孕妇HBV不同感染状态儿童Hep B免疫效果
421名孕妇所生新生儿均按0、1、6程序完成Hep B全程接种。397例HBsA 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ep B免疫后HBsA g阳性82例,阳性率19.48%,Anti-HBc阳性率为25.70%,接种Hep B新生儿的保护率为77.08%。孕妇HBsA g、HBeA g双阳性148例,其所生新生儿Hep B免疫后HBsA g阳性42例,阳性率28.38%,Anti-HBc阳性率为33.11%,接种Hep B新生儿的保护率为66.62%。HBsA g阳性孕妇新生儿HB-s Ag、Anti-HBs、Anti-HBc三项全阴性的21例,占4.99%,HBsA g和HBeA g双阳性孕妇新生儿三项全阴占6.76%。见表3。HBsA g阳性孕妇与HBsA g、HBeA 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ep B免疫后HBsA g阳性率(χ2=3.233,P>0.05),Anti-HBc阳性率(χ2=1.556,P>0.05),HBsA g、Anti-HBs、Anti-HBc三项全阴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2,P>0.05)。HBsA 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ep B免疫后抗HBS阳性率高于HBsA g、HBeA 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χ2=6.040,P<0.05)。见表3。
3 讨论
对于HBV感染,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Hep B接种是预防HBV感染公认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研究结果显示,421名新生儿Hep B免疫后,HB-s Ag阳性率19.48%,接种Hep B新生儿的保护率为77.08%;HBsA g、HBeA 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s Ag阳性率28.38%,接种Hep B新生儿的保护率为66.62%。本次调查结果与相关报道比较,接种Hep B;新生儿HBsA g阳性率偏高,Hep B保护率偏低[3,4,5,6,7]。新生儿接种Hep B后Anti-HBs阳性率为78.10%,低于相关报道的水平[4,5,6,7,8,9],是否与贵州省使用的Hep B种类及接种剂量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调查发现,虽然HBsA g阳性孕妇与HBsA g、HBeA 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ep B免疫后HBsA g阳性率、Anti-HBc阳性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前述三项指标均占较大比例,且HBsA 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ep B免疫后抗HBs阳性率高于HBsA g、HBeA 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sA g阳性合并HBeA g阳性是HBV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HBsA g、HBeA g双阳性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是HBV母婴阻断的重点。421名HBsA g筛查阳性孕妇19种HBV感染模式中,大三阳和小三阳占70.07%,为主要感染模式;其所生新生儿21种HBV感染模式中,Anti-HBs阳性占58.91%,大三阳、小三阳模式占9.27%;421名HBsA g筛查阳性孕妇中,有7.36%的孕妇及其新生儿HBV感染模式完全一致。大三阳、小三阳是代表HBV复制活跃,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标志[10]。本研究结果提示,大、小三阳感染模式孕妇所占比例较高,其所生新生儿接种Hep B后仍有近10%为大、小三阳感染,说明大、小三阳感染孕妇是贵州省乙肝母婴阻断重点监控的人群。建议加大HBsA g、HBeA g双阳性及大、小三阳感染孕妇人群所生新生儿Hep B的接种剂量,并联合应用HBIG,进一步提高HBV母婴阻断效果。
研究发现,有4.99%HBsA 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其HBsA g、Anti-HBs、Anti-HBc全部阴性,表明孕妇HBs Ag阳性的新生儿出生后接种Hep B仍有部分人群无应答,提示应对HBsA g筛查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采取Hep B与HBIG联合免疫措施减少无应答;在完成Hep B与HBIG联合免疫及Hep B全程接种后一个月及时检测其HBVM,根据检测结果采取如加大Hep B剂量、更换疫苗种类等措施;有必要对此部分人群开展无应答机制的研究,进一步避免HBV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 评价贵州省乙型肝炎疫苗(Hep B)免疫策略的母婴阻断效果。方法 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4个市州的9个县级医院作为调查单位,对其院分娩的孕妇及所生新生儿Hep B免疫后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标志物(HBVM),分析其血清HBs Ag、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HBs)和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Anti-HBc)水平以及疫苗保护水平。结果 421名新生儿均按0、1、6程序接种Hep B,孕妇HBs Ag阳性的新生儿HBs Ag阳性率为19.48%,Hep B保护率为77.08%。孕妇HBs Ag、HBe Ag双阳性的新生儿HBs Ag阳性率28.38%,Hep B保护率为66.62%;HBs 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其Anti-HBs阳性率明显高于HBs Ag、HBe 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χ~2=6.040,P<0.05)。421名新生儿anti-HBs阳性率为78.10%。孕妇感染HBV模式有19种,HBs Ag、HBe Ag和Anti-HBc阳性(大三阳)、HBs Ag、Anti-HBe、Anti-HBc(小三阳)占总感染孕妇数的70.07%,其所生新生儿接种Hep B后有9.17%为大、小三阳感染。结论 贵州省孕妇HBs Ag阳性所生新生儿Hep B保护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孕妇HBs Ag和HBe Ag双阳性以及大、小三阳感染所生新生儿是HBV母婴阻断重点防控人群,建议加大Hep B接种剂量并联合HBIG免疫,避免HBV感染。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母婴阻断,免疫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国良,龚健,王继杰,等.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方案的保护效果[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5):362-364.
[2]王德林.乙型肝炎五项及其32种组合模式[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43-184.
[3]张贻庆.HBs Ag阳性母亲其子女自然和疫苗干预感染HBV情况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2,3(2):355-356.
[4]王富珍,龚晓红,李辉,等.北京市乙型肝炎疫苗母婴阻断效果监测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2):97-99.
[5]张惠忠,马明孝,李霞,等.304例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5(5):289-290.
[6]李艳萍,李荣成,杨进业,等.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加强免疫效果9年随访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2):83-85.
[7]崔富强,王富珍,郑徽,等.接种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7,8(4):262-263.
[8]蒋雪峰,陶志华,姚凤燕,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效果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1):89.
[9]文玉婷,施双婷,杨美英,等.云南省通海县209例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预防母婴传播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6):18-20.
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出生的新生儿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0例,女100例,月龄为1~9个月,平均月龄为(4.6±1.2)个月,排除先天严重肝脏病症患儿;200例新生儿按照是否接种乙肝疫苗进行分组,其中100例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为接种组,而未接种乙肝疫苗10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比例、月龄大小和身体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接种组100例新生儿在出生后0~6个月内,按照乙肝疫苗接种流程进行接种疫苗,具体方法如下:①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双方均无感染乙肝病史,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24 h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为0、1、6方案;②对于母亲一方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在0~6个月内接种乙肝疫苗三针即可,方法如上述;③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新生儿接种疫苗应当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即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μg,生后2、3、5月各注射1次);或者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15μg/次,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而对照组100例新生儿未接种任何乙肝疫苗,待所有对象满周岁后抽血监测相关指标,包括血清中的HBsAg、HBsAg以及抗-HBs等指标。具体方法如下:空腹抽取所有对象3 mL静脉血为检测标本,经血清分离后应用酶免疫测定试剂进行监测,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
1.3 判断标准
该组监测结果判断依据如下:乙肝表面抗原(HBsAg)S/N值≥2为阳性,对HBsAg单独阳性以及HBsAg和表面抗体HBeAg同时阳性的对象用放射免疫(RTA)试剂检测确认;HBsAg≥10mIU/mL判定为阳性。HBsAg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标志[2]。观察和对比两组的监测指标的差异性,并参照临床各项指标,分析和评价新生儿肝功能和乙肝病毒防疫功能。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上处理,两组之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n)和(%)表示。
2 结果
将所有对象抽血监测相关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接种组在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其HBsAg呈阳性率为1%,而对照组HB-sAg呈阳性率为20%;而接种组ALT异常率为1%,对照组ALT异常率为6%;接种组抗-HBs阳性率为75%,对照组抗-HBs阳性率为30%;HBsAg(+)指标与抗-HBs(+)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提高新生儿体内抗体水平,见表1。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具有较强传染性、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当病情发展可导致肝硬化或肝癌等恶果,严重威胁到全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染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3]。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的缺陷和不完善,造成病毒难以彻底清除,导致乙肝病毒长期潜伏,引发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正常,引发一系列的肝脏疾病,比如急性肝炎、肝脏肿大、肝硬化或肝癌等严重病症。目前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尽快接种乙肝疫苗是阻断母婴传播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预防新生儿后天感染乙肝病毒的必要手段,这对控制我国乙肝病毒传播和扩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将乙肝疫苗列入免疫管理计划中,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疫苗接种,并取得的一定的成效[4]。乙肝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病毒药物,可分为血源乙肝疫苗和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两种,其中基因重组是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疫苗,它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含有乙肝病毒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酵母或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于未糖基化的HB-sAg多肽,经破碎酵母菌体,颗粒形未糖基化的HBsAg多肽释放,经纯化、灭活、加氢氧化铝后制成的高效疫苗,对人体无产生不良反应[5]。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药物作用于机体免疫后便产生抗体,当病毒入侵时,抗体便会发挥抵制作用,将病毒消灭,达到预防保护的作用[6]。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接种乙肝疫苗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随后在3、6月个接种乙肝疫苗两针,能巩固和加强疫苗的药效,确保新生儿机体对乙肝病毒的防御功能,从而达到了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7]。
目前,随着国民素质不断提高,接种乙肝疫苗不断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应该接种乙肝疫苗,且接种乙肝疫苗的效果已经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可[8]。
为了有效预防新生儿乙肝疾病的产生,临床医学中提倡尽早接种乙肝疫苗,通常选择在分娩后24 h之内接种乙肝疫苗,所选择的接种部位一般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9]。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概率及疫苗免疫成功率也出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而新生儿乙肝免疫成功最主要的标志则为乙肝表面抗体转阳性[10]。该院在临床研究工作中,将100例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作为接种组,另外将100例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随后抽血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B sAg、HBsAg以及HBeAg等指标,结果显示,接种组在新生儿出生后按0、1、6个月的流程进行接种疫苗,并以同期出生但未接种疫苗的新生儿作为对照,随后对所有对象进行抽血监测,其中接种组HBsAg呈阳性率为0,而对照组HBsAg呈阳性率为20%;接种组ALT异常率为1%,对照组ALT异常率为6%;接种组抗-HBs阳性率为75%,对照组抗-HBs阳性率为30%;可见接种组无新生儿出现乙肝病毒感染现象,且接种组乙肝抗体水平高,ALT异常率低;因此接种组HBsAg(+)指标与抗-HBs(+)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接种组经接种乙肝疫苗后新生儿总体乙肝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乙肝病毒的防御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能使新生儿获得乙肝病毒免疫抗体,改善机体免疫能力,保护新生儿肝脏功能,不仅能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同时能有效减少新生儿后天乙肝病毒感染率,这对提高我国新生儿人口质量和控制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免疫效果,应当在临床中推广和普及接种乙肝疫苗。
参考文献
[1]沈立萍,龚晓红,王锋,等.乙型肝炎疫苗长期免疫效果评价及免疫持久性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3,33(1):6-10.
[2]姚红玉,陈陶阳,曲春枫,等.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效应概述及相关问题[J].科学通报,2012,57(20):1911-1917.
[3]张吉凯,郑慧贞左兴,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效果的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2,38(3):35-36.
[4]匡珊珊,王青,徐佳薇.重庆市2004-2012年乙型肝炎疫苗查漏补种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0):2637-2671.
[5]吴振华,崔富强,龚晓红,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低,无应答者的再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2(3):108-109.
[6]单爱兰,何海艳,赵健生,等.乙肝疫苗无应答者T细胞活性及再免疫效果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5(3):449-450.
[7]蒋雪峰.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2.
[8]邓顺连.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长期免疫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3,11(9):17-19.
[9]何海艳,赵莹,陈静,等.天津市1992-2010年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成本效果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4,27(2):89-92.
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择2004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登记和乙肝疫苗接种登记。
1.2统计方法应用SPSS 11.5软件建立数据库。
1.3指标判断标准(1)及时接种:新生儿出生后次日(24 h内接种HepB1)判定为及时接种。(2)HepB1首针及时接种率:在一段时间内出生的活产新生儿中24 h内接种HepB1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2结果
2.1接种率调查2 696例活产新生儿中,24 h内接种乙肝疫苗者2 486例,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2.21%.见表1.
2.2 2004年—2008年出生的新生儿中,第1针乙肝疫苗未及时接种原因210例新生儿未及时接种原因包括低体重儿(<1.5 kg)、早产、有新生儿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窒息等急、慢性严重疾病。见表2.
3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新生儿24 h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2.21%,我院对于大于1.5 kg小于2.5 kg、无并发症的新生儿仍然全部在24 h内告知家长接种乙肝疫苗。我院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较低的原因:儿保科医生认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等有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和过敏体质的新生儿不应接种。可能也有医生为避免医疗纠纷,把握禁忌证太严的原因。
由于幼婴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肝细胞的分化代谢处于幼稚阶段,一旦乙肝病毒入侵,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就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中去。整合后的含病毒肝细胞,非但不受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攻击,而且能继续增殖形成克隆,向肝癌方向分化。说明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近几年来,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加强了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指导。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后,大中城市中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度降低,接种乙肝疫苗后保护期理论上是5年,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但每个人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浓度不同,浓度越高,免疫力越强,免疫保护持续时间也越长。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母婴、性接触以及生活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是最多见的。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地区,全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平均约10%(表面抗原携带者约1亿人),全国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率高达60%(约有6亿多人已被乙肝病毒感染过)。乙肝病毒感染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1],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有效制剂,是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传播的最佳措施。我国乙型肝炎接种的关键人群是新生儿,所有的新生儿都有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2,3],所以新生儿必须接种乙肝疫苗。
摘要:目的了解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2696例我院出生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696例新生儿中乙肝疫苗24h及时接种2486例,及时接种率为92.21%,未及时接种的原因大部分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等患急性、慢性严重疾病的新生儿。结论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与新生儿健康状况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Yuen MF,Wong DK,Zheng BJ,et al.Difference in T heleper responses during hepatitis flares in 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positive pa-tients with genoptypes B and C:implication for early HBeAg Serocon-version[J].Viral Hepat,2007,14(4):269-275.
[2]王富珍,刘华,陆华,等.医院出生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首针未及时接种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8,14(5):419-421.
本期话题:乙型肝炎 篇10
我的儿子今年13岁,自去年发现患肝炎坚持治疗至今,但ALT(谷丙转氨酶)一直在50~120之间徘徊,ALP(碱性磷酸酶)也在260左右居高不下,对此我们万分焦急。请问:为什么我儿子的ALT和ALP长达一年都不能正常?ALP是否为反应癌变的项目?
13岁的小孩患有慢性乙肝,长时间治疗未能使转氨酶恢复正常,应考虑是否使用的药物有所不妥。慢性乙肝应标本兼治,一方面使用保肝降酶药,另一方面应加强抗病毒治疗。虽然肝癌或其他癌症可引起ALP升高,但ALP并不是诊断癌症的特异指标。您儿子ALP持续升高,应注意是否有炎症、胆管结石或肝内胆汁淤积现象,可以通过B超或CT助诊。
湖北黄冈熊小姐:
乙肝“大三阳”治愈的几率到底有多大?乙肝携带者与乙肝患者有什么区别?乙肝患者如果不断治疗,会不会一生都没事?男性乙肝患者会不会将乙肝传给下一代?
慢性乙肝“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患者彻底治愈,即乙肝病毒“三阳”统统阴转,肝功恢复正常,并长期稳定,从目前医学水平看,尚无法达到。通过正规的治疗,患者有可能由“大三阳”转为“小三阳”(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同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肝功复常,如这种情况能够保持下去,则意味着病情稳定,患者可以不再用药,并正常工作、学习。目前只有约30%~40%接受了正规治疗的患者能够达到这种疗效。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肝功检查始终正常,但长期携带乙肝病毒(HBsAg阳性),自身没有明显不适。在我国每10个人就有1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多是在幼小时期感染过乙肝病毒,伴有乙肝家族聚集背景,通常在偶然查体时被发现。只有少部分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所谓的“健康携带者”,大部分是潜伏状态的乙肝患者,他们虽然肝功正常,但是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为阳性,肝组织活检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因此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可发展为乙肝患者,后者的特点是肝功异常,自觉症状较为明显。目前尚无治疗携带者的特效药物,所以不主张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治疗,只要保持生活规律,定期随访,加强锻炼即可。有些乙肝患者在没有经过任何治疗的情况下,也能平安度过一生,这主要是取决于患者的免疫状况、遗传基因特点和乙肝病毒本身的变异情况等。就我个人观点来看,在没有明确的有效药物问世之前,与其乱治一气,不如冷静观察、定期复查。男性乙肝患者完全有可能将乙肝遗传给下一代,父婴垂直传播约占所有乙肝垂直传播的30%,但这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预防的成功率可达95%以上。
河南兰子:
我丈夫得了乙肝,转氨酶有些高。我们整天提心吊胆,害怕病情发展,想吃药控制一下。但现在治疗乙肝的药物有很多,我们治疗心切却很迷惘,不知该吃什么药好?像他这种情况,平时应注意些什么?
您的丈夫现在正处于发病阶段,需要治疗。但目前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的乙肝治疗药物广告,内容往往言过其实,普遍存在着虚假和不科学性。因此建议您的丈夫到当地具有权威性的、高水平的正规医院,由具有传染病专科职业资格的医生帮助检查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国药准字号的药物治疗,如抗病毒的拉米呋啶、干扰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胸腺素和保肝降酶的肝得宁、甘利欣等。
乙肝患者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禁烟、戒酒;慎用各种药物;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尽可能做到分餐、洗手、不随便排放污物;在进行一些医疗检查或治疗,如做胃镜、镶牙、针灸等时,应向大夫说明在先;保持良好心态;注意饮食营养,细嚼慢咽,规律进餐,不宜过饱。
专家简介:刘士敬,中医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十病区副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类肝病,倡导并积极使用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代表著作有《病毒性乙型肝炎防治》、《肝炎、肝硬化护理》、《中国医药瑰宝——奇方妙书》等,先后在全国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肝病讲座多次,在各种报刊发表科普文章150余篇。
江苏朱虹:
“大三阳”孕妇应该如何确保胎儿免受乙肝传染?乙肝母亲可以哺乳新生儿吗?
母亲是“大三阳”的新生儿,最好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具体方法是:出生后立即注射一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国际单位),出生后一个月再注射一支,并于出生后2、3、5月各注射一次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也可以出生后立即注射一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于生后立即及1、6月各注射一次乙肝疫苗(每次15微克)。这两种方案的保护成功率都在90%以上。另外,为防止宫内感染,孕妇应从产前3个月,每月注射一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乳汁中含有乙肝病毒,所以最好不要用母乳。但如果新生儿出生后即刻按上述方法进行了预防接种,建立了稳固的防线,再接受母乳喂养就无大碍了。
广西谢东:
我患慢性乙肝已10年,病情一直较稳定。现为“小三阳”,肝功正常,HBV-DNA阴性。据此,医生建议我注射乙肝疫苗以产生抗体,但注射了2针以后,HBV-DNA又由阴转阳,我就没敢打第3针。过去我听说感染了乙肝的人就不能再注射乙肝疫苗了,但医生说HBV-DNA阴性的乙肝患者也可以打。请问:这位医生说得对吗?我下一步应如何治疗?另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说明什么?
乙肝“小三阳”仍属于乙肝现症感染者,这种情况下,打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是没用的。你现在是“小三阳”,肝功正常,但HBV-DNA阳性,不主张特殊用药,只要加强锻炼,定期复查即可。如经济条件允许,可尝试拉米呋啶治疗,一旦使用,需严格监测、密切观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说明患者处于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可以出现在病毒携带者身上。
辽宁本溪李淑雯:
我患乙肝半年多了,经过治疗,现在转氨酶正常,除了感觉身体疲劳外,我的玻璃体出现了混浊,而且逐渐加重。不知这是不是肝炎的并发症?我听说最近新出了一种治疗疫苗,专门防止乙肝进一步发展,不知是不是真的?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注意什么才能使家人不传染?
乙肝常见的肝外表现或并发症有:肝源性糖尿病、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皮疹、心肌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您的眼睛玻璃体混浊不应是乙肝引起的。乙肝的治疗疫苗尚处于研制和试验阶段,疗效如何尚无定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012例, 男532例, 女480例。资料来源于疫苗接种登记表。
1.2 方法
对2010年我院新生儿肝疫苗接种情况及未接种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活产新生儿1012例, 乙肝疫苗接种916例, 接种率为90.51%;其中男婴乙肝疫苗接种485例, 接种率为91.17%;女婴乙肝疫苗接种431例, 接种率为89.79%;乙肝疫苗接种率男婴高于女婴,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未接种乙肝疫苗原因
未接种乙肝疫苗96例 (男婴47名, 女49例) 占9.49%。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原因依次为早产46例, 居第1位, 占未接种乙肝疫苗的47.92%;新生儿窒息19例占19.79%;吸入性肺炎17例占17.71%;其他14例占14.58%。
3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重在预防, 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手段之一。乙肝疫苗主要成分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 乙肝疫苗有2种: (1) 血源疫苗由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浆提取的HBsAg经纯化灭活及加佐剂吸附后制成; (2)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一种乙肝亚单位疫苗, 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乙肝病毒中表达表面抗原的基因克隆进入酵母菌中, 通过培养这种重组酵母菌来获取HBsAg亚单位, 经纯化加佐剂吸附后制成。现在都是基因重组疫苗。原理就是利用HBsAg的抗原性, 刺激机体产生相对应的抗体而产生免疫作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这三项指标均为阴性者, 标志未感染过乙肝病毒, 接种乙肝疫苗可让未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体产生乙肝病毒表现抗体 (抗-HBs) , 从而达到预防HBV感染的目的。根据王志勇等[1]报道, 随机选择68名新生儿、455名健康人群,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HBs。结果显示, 68名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 抗-HBs阳性率达85.29%, 健康人群抗-HBs阳性率为72.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提高抗-HBs阳性率。
本调查表明, 2010年我院产科活产新生儿共1012例, 乙肝疫苗接种916例, 接种率为90.51%。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原因依次为早产46例, 居第1位, 占未接种乙肝疫苗的47.91%, 新生儿窒息19例占19.79%;吸入性肺炎17例占17.71%;其他14例占14.58%。应加强管理, 转科婴儿病情稳定后出院前应补接种, 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
我院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陈健等[2]报道的84.54%, 张春丽[3]报道的87.92%, 韦瑞敏等[4]报道的90.99%, 低于肖相云等[5]报道的94.99%、刘凤[6]报道的98.15%。未及时接种的主要原因刘凤[6]报道为早产、难产、低体质量和患病, 与本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我国已将乙型肝炎疫苗正式纳入全国儿童计划免疫范围, 从出生后24h内开始注射第一针, HBV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要象天花病毒这样远离人类还要走很长的路, 仍要加强乙型肝炎防治措施。
摘要:目的 调查该院新生儿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接种现状, 为儿童乙肝防治措施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对2010年该院出生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状况及未接种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活产新生儿1012例, 乙肝疫苗接种916例, 接种率为90.51%;其中男婴乙肝疫苗接种485例, 接种率为91.17%;女婴乙肝疫苗接种431例, 接种率为89.79%;乙肝疫苗接种率男婴高于女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未接种乙肝疫苗96例 (男婴47名, 女49例) 占9.49%。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原因依次为早产46例, 居第1位, 占未接种乙肝疫苗的47.92%;新生儿窒息19例占19.79%;吸入性肺炎17例占17.71%;其他14例占14.58%。结论 未接种乙肝疫苗的主因是早产、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转科婴儿病情稳定后出院前应补接种, 以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
关键词:新生儿,肝炎, 乙型,疫苗接种
参考文献
[1]王志勇, 戴德芳, 肖洁华, 等.湖南省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及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5) :888-889.
[2]陈健, 刘建华, 蔡衍珊, 等.广州市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10, 36 (2) :11-14.
[3]张春丽.2009年平南县人民医院住院分娩新生儿未接种乙肝疫苗原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9) :13.
[4]韦瑞敏, 陈恒.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接种状况调查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12) :1787.
[5]肖相云, 张宁.2008年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现状[J].中外医疗, 2009, 28 (35)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