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精选10篇)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 篇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和环境的调节, 强调护患关系的和谐与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护理在疾病的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有传染性、易复发, 目前缺乏治愈的特效药物。因此,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2006年7月—2007年7月对我院163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163例, 男112例, 女51例;年龄16岁~65岁, 平均43岁;高中或高中以下42例, 专科以上121例;工人37例, 学生18例, 职员108例;有家庭聚集性22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治疗方法大致相同。
2 心理特征分析
病人的心理状况与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经济条件有明显关系, 与文化程度无明显关系。青少年大多对疾病缺乏认识;中年人由于担心影响工作、事业、家庭, 更害怕乙型肝炎转变成肝硬化、肝癌, 表现为焦虑不安、烦躁;女性多表现为沮丧、猜疑;男性及老年人多表现为孤独。
3 不同阶段的心理护理
3.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入院时病人一般存在与世隔绝的感觉, 有被遗弃的失落感。护士应通过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的过程, 建立相互信任、理解、和谐的护患关系。注意保持与病人的有效沟通, 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 耐心听取并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 关心和尊重病人, 使病人了解目前乙型肝炎虽不能根治, 但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科学用药, 可以使病情得到控制, 延缓进一步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 可以像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3.2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人非常注意自己的病情变化及有关项目的检查结果, 担心疾病不能好转, 情绪表现为痛苦、忧郁。部分病人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 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 但是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呈阳性, 仍忧心忡忡。部分病人因病情反复发作, 多方医治, 对自己的病情及常用药物一知半解, 认为自己“久病成医”有经验, 点名要药或私自停药或加用药物, 护士应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告诉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长期的,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私自用药的病人, 应向其解释药物的作用及用药方案的科学性。同时告知病人, 不同的药物或同一种药物, 对不同的病人存在个体差异, 劝说病人坚持合理的药物治疗, 耐心讲解错误用药所造成的危害。
3.3 出院前的心理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 病人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当肝功能复查正常, 医生同意出院时, 病人担心被家人和同事冷淡、疏远、歧视。护士应帮助病人学会身心方面的自我调整, 帮助病人消除自卑感, 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 进行卫生知识宣教, 使病人和家属清楚知道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1], 掌握出院后在家里的一些消毒隔离措施, 做好个人清洁卫生, 避免受凉, 预防感冒;嘱病人戒烟酒, 合理饮食, 生活学习应有规律, 不宜过度劳累, 使其认识到适当的运动和饮食是促进和维护健康的需要。嘱咐病人定期到门诊复查。
3.4 出院后的心理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需要社会支持, 来源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支持, 如父母、爱人、医护人员、朋友等的理解。护理工作应注意对病人家庭成员的教育, 以保证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支持。病情稳定的病人, 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中断治疗, 要坚持服药。出院后定期到医院复查, 巩固治疗效果, 即使是痊愈后, 同样需要一个恢复和巩固的阶段。对于病情反复的病人及家属, 应鼓励病人树立信心, 同时希望家属多鼓励病人, 给予病人良好的家庭支持。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 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 护理措施应注意多向病人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 充分给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
4 体会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是终身性疾病, 治疗难度大, 病人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等各种途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导致病情加重。针对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肝功能恢复。因此, 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促进疾病的恢复, 减少复发,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明清.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不良心态分析与护理[J].家庭护士, 2006, 4 (10C) :14-15.
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篇2
儿童慢性乙肝什么时候治疗最好
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不但可以延缓慢性乙肝的病情发展,降低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概率,改善疾病预后,而且部分患儿甚至有治愈的可能,因而是乙肝病人治疗的重要措施。早诊断、早治疗几乎成为临床诊治疾病的“黄金法则”。但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于其自然病史的特殊性,在目前缺乏特效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只有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抗病毒治疗,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时机根据患儿的疾病分期、病毒核酸载量、转氨酶(ALT)水平、HBeAg状态及肝脏病理改变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而确定。因此,乙肝患儿应定期监测这些指标,一旦发现处于免疫清除期,应及时治疗,效果最好。几乎所有的国际乙肝病毒性肝炎临床指南都一致认为,非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DNA拷贝数大于20000国际单位,毫升,持续ALT水平升高,或有组织学证据有明显的炎症或纤维化病变,都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但不同的临床指南,对于乙肝病毒DNA拷贝数及ALT的具体数值、肝活检或无创肝纤维化评价等各有不同。精准的乙肝个体化治疗还强调年龄、肝癌家族史及个人的生活环境、习俗等,也应成为决定抗病毒治疗时机需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发现自己的宝宝患上了乙型病毒性肝炎,就如同摊上大事儿了。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诸多问题,比如什么时候治疗,如何选择药物,疗程多久,治疗效果及药物的副反应等等,都是绝大多数家长们极为关心与忧虑的事。现在就详细说说治疗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那些问题。
问题二
抗乙肝病毒药物的选择
应根据患儿的年龄,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耐药风险及成本等,合理选择合适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干扰素类药物治疗的优点是有限的疗程与可能获得较高的HBeAg与HBsAg血清学转换率;但干扰素需要肌注,可能有少数患儿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核苷(酸)类药物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使用方便。但因为只能抑制乙肝病毒DNA复制,HBeAg与HBsAg血清学转换率较低,疗程需要长达数年,甚至终身治疗。
专家建议一岁以上儿童乙肝病毒性肝炎首选药物还是推荐普通干扰素-α(INF),但干扰素不能用于急性肝衰竭、失代偿性肝硬化或肝功能严重受损者。如果大于两周岁,不能适应干扰素治疗者或干扰素治疗效果不好,可以选择恩替卡韦治疗。
问题三
如何预测抗乙肝病毒治疗效果
在治疗前对抗病毒治疗反应进行精准的预测评估显得尤为重要。高ALT、低HBV DNA及低HBsAg水平对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反应效果好,儿童比成人效果好,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乙肝病毒基因型A型的效果比B、C或D型要好。对于HBeAg阴性乙肝,干扰素用于B、C基因型也可获得更好的病毒学应答率。
药品的价格与病毒耐药风险的发生率也是选择核苷(酸)类药物需要考量的因素。在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病人的应答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及时调整药物的治疗方案。如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2周仍无应答反应,应考虑该药疗效不佳或可能耐药,有条件时应及时检测病毒基因耐药突变分析,及时更换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或病人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也应及时更换药物。
问题四
抗病毒治疗的疗程究竟要多长
抗病毒治疗的疗程取决于所选择的药物、治疗后病人的应答反应、HBeAg与HBsAg的状态等。国际乙肝临床指南多数推荐,使用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疗程48~52周。但具体疗程还得根据HBsAg、HBeAg与HBV DNA水平的变化来决定。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病人24周时,HBsAg水平下降≤1500国际单位/毫升,应继续治疗至48周;对48周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且HBsAg持续或明显下降≤250国际单位/毫升,可延长疗程到72周甚至更长,争取实现HB-sAg血清学转换,获得乙肝治愈的可能。对48周仍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继续延长疗程至72周;如果HBeAg持续或明显下降,可延长疗程,争取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达到较理想的治疗目标。由此可见,临床以HBsAg、HBeAg、HBV DNA定量为基础的治疗应答指导治疗疗程的精个体化医疗策略,可以达到临床治疗较佳的效果。
对于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的疗程,如果是并发肝硬化的乙肝患者,则需要终身治疗,除非HBsAg转阴;HBeAg阳性的乙肝患者,至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维持治疗6~12个月,才考虑停药;对于HBeAg阴性乙肝患者,直至HBsAg转阴,或采用高敏PCR方法检测不到HBV DNA后,维持治疗至少2年,甚至3~5年时间,可考虑停药。这种个体化有限疗程抗病毒治疗的方案,争取最大限度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问题五
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副作用有多大
“是药三分毒”,抗乙肝病毒感染的药物也不例外,同样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干扰素的常见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或在注射的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其次有外周血细胞减少,减少药物剂量或暂停药物,给予升白细胞或血小板的药物即可缓解;严重的不良反应有精神異常,表现为抑郁、妄想和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IFN,必要时会同精神心理方面的专科医师进一步诊治。
核苷(酸)类药物总体安全、耐受性良好。但也可能出现一些少见或罕见的不良反应,如肾功能不全(主要见于ADV治疗)、低磷性骨病(主要见于ADV和TDF治疗)、肌炎(主要见于IdT治疗)、横纹肌溶解(主要见于LdT)、乳酸酸中毒(可见于LAM、ETV和IJdT)等,应引起关注。建议治疗前仔细询问相关病史,以减少风险。对治疗中出现血肌酐、CK、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或血磷下降,并伴相关临床表现,如全身情况变差、明显肌痛、肌无力、骨痛等症状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一旦确诊为药物相关的肾损害、低磷血症、肌炎、横纹肌溶解或乳酸酸中毒等,应及时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并给予积极的相应治疗干预。
儿童乙肝由于病程较成人短、肝纤维化程度轻,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成人。在与乙肝的这场战斗中,必须同时认识到乙肝的可治性及治疗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孩子、家长、医生三者共同合作,积极面对,完全可以让孩子享有健康的人生。
李双杰 教授
医学博士.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肝病及感染性疾病。擅长儿童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黄疸,婴儿肝病,各种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甲、乙、丙)型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小儿腹泻等疑难杂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难治性肝病、黄疸及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篇3
1 心理特征
1.1 主观、易冲动
乙型肝炎病人病程长, 恢复慢, 加上隔离的需要, 限制了病人的自由, 使病人易产生怨言多、情绪很不稳定, 遇事易激动, 脾气较大, 表现为易冲动、遇事不考虑后果、失眠等症。
1.2 孤独与恐惧
病人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 进入陌生的环境, 整天呆在病房, 人际交往减少, 感情依托失衡, 使病人感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整天心事重重、苦恼, 而产生孤独感。由于病区中, 病人病情轻重不一, 少数病人可转为肝硬化、肝癌而危及生命, 这就使得一部分病人整天担心自己, 恐怕病情恶化, 而产生恐惧。
1.3 悲观与抑郁
病人由于反复住院, 加之现在世界上对乙型肝炎尚无特效的治疗, 而且治疗费用较高, 病人担心经济来源, 常表现为沉默寡言、自暴自弃, 对治疗缺乏信心, 不积极配合治疗, 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与行为。
1.4 其他心理
病人由于住院, 自我价值感受到损伤, 自尊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较之以往更为敏感。别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眼神, 都会引起病人的自卑, 认为自己得的是传染病, 别人嫌弃。而且也变得神经过敏, 听到别人低声言语, 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等。
2 心理护理
2.1 相关知识宣教
目前, 社会上还流传着乙型肝炎三步曲的说法, 就是说乙型肝炎病人大都按照肝炎-肝硬化-肝癌3个发展阶段进行。其实不然。只有10%的活动性肝炎由于不治或延误治疗, 才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但也不能对乙型肝炎不重视, 不认真进行治疗和休养。病人要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同时要积极配合治疗。有些病人, 待疾病稍有好转, 就认为病好了, 不配合治疗, 甚至无节制地进食、游玩、运动, 以致疾病复发或加重。
2.2 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 满足病人需要
乙型肝炎病人的饮食原则是蔬菜、水果尽量吃, 鱼、肉、蛋类适量吃, 糖和脂肪少量吃, 在不影响此原则的前提下, 保证食物的色、香、味, 满足病人的感观刺激。同时, 提供良好的进餐、休息、睡眠环境。另外, 病房里定时播放音乐, 定期举办一些防病、治病、养病的知识讲座, 提供电视、电话和报纸, 使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丰富多彩。
2.3 家属多探视病人
可采用电话联系病人家属, 讲解有关疾病知识, 说明乙型肝炎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预防和阻止其传播, 动员其经常来探视病人, 与病人多交流, 总之, 要让病人时刻感受到家人及朋友的关心, 他并没有被大家所遗忘, 有了强有力的情感支持, 对其康复大有裨益。
2.4 密切护患关系, 增强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 篇4
【关键词】 中药;拉米夫定;乙型病毒性肝炎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sex hepatitis joint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68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our viral hepatit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ive treatment grou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lamivudine treatment, give the control group lamivudine treatment alone.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ll the symptoms and signs are obvious improve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94.1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0.59%) (P < 0.05). Conclusion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 is combined protect liver, antivirus, adjust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overall effect. It is worth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Lamivudine; Viral hepatitis b
引言
近年来,西医多采用抗炎保肝、抗病毒、抗纤维化、免疫调节等综合措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药物选用与疗效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西药在改善肝功能、抗乙肝病毒方面有着确切的疗效,而中医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炎保肝等作用。因此,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的前景,通过对我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研究,形成如下报告。
1 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HBV-DNA阳性;HBsAg、HBeAg阳性;无黄疸。其中,男5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42.52岁;平均治疗时间为30.55d。
2 方法
首先,治疗方法。给予治疗组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在给予患者拉米夫定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治疗。药物组成为垂盆草、鸡骨草各15g,白术、郁金、丹参、白芍、当归各10g,柴胡8g。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各服1次,100~200ml每次;1个疗程为2周,一共须要治疗3个疗程。给予对照组拉米夫定单独治疗。100mg拉米夫定,口服,每天一次;一个疗程为3个月,治疗一个疗程。
3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症状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經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
4 讨论
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抗病毒、调整机体免疫系统是必须的。西医认为侵入人体的乙型肝炎病毒,能够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将病毒颗粒释放,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组织损伤,从而产生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发病过程中,机体免疫功能是否正常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机体免疫反应正常,就形成急性黄疽型肝炎。如果机体免疫亢进,过早、过多地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就会产生多余的免疫复合物,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从而形成亚急性重症肝炎。中医认为慢性乙肝的主要病因是脾胃素虚、肝郁久而伤脾、邪郁日久伤脾、脾胃亏虚等。
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药物。永久性去除HBeAg和减少HBV-DNA是抗病毒治疗有效的重要标志。拉米夫定是核苷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能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快速降低或清除血清HBV-DBA。然而,拉米夫定没有较为理想的HBeAg转阴效果,而且单独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须要长期服药,一旦停药就容易复发。因此,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应加强中西医联合治疗,西药在改善肝功能、抗乙肝病毒方面有着确切的疗效,而中医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炎保肝等作用。中药结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明确中医药在不同病程中的不同作用目标,科学、规范用药,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袁今奇.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的认识与治疗对策[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 17(2):66.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志,.2006, 9(1):8-18.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为2004年4月一2005年10月我院肝病区收住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在住院的第3天进行睡眠质量调查, 包括一般资料、失眠程度和分类、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 纳入标准:PSQI>7分, 排除智力、语言及人格情绪障碍和正在有规律服用安眠药者, 选出失眠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160例, 其中男86例, 女74例;年龄22岁~65岁;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随机分为两组, 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例,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失眠程度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干预组:统一标准, 由3名经过培训的有大专学历、具亲和力的高年资护师来实施为期4周的护理干预。①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病室的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清新、光线幽暗。②药物与睡眠卫生指导相结合:合理安排给药时间, 对严重腹水病人用利尿药的时间要合理安排, 如每日2次服用安排在早晨、中午服用, 避免夜间服用而致小便多, 影响睡眠。对激素类、兴奋性药物安排在上午服用。对影响睡眠的药物, 建议医生尽量避免夜间服用。协助病人制定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表, 指导病人改变原有的睡眠模式, 逐步调节其生物节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睡眠习惯。避免睡前空腹或吃得过饱, 忌食辛辣、甜腻、刺激性食物及饮浓茶和咖啡。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病人多做运动, 睡前尽量放松四肢。指导其睡前洗漱并用热水泡脚。对长期卧床的重症病人, 睡前协助其擦澡、按摩背部及足底, 半卧位15 min~20 min后让其入睡,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③帮助病人建立规律性睡眠:一觉醒模式, 病人在有睡意的情况下才上床, 15 min~20 min不能入睡, 则应起床到另一房间, 直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睡。不论夜间睡眠时间的长短, 早晨应按时起床。对白天打盹的病人, 应鼓励其通过看电视、听音乐来渡过瞌睡敏感期, 护士也可以通过测体温、数脉搏、量血压等护理操作或通过与其进行护患交流来干预日间的睡眠。④心理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 护士利用多种治疗和护理的机会与病人交谈, 细心倾听病人的陈述, 找出影响病人睡眠质量的原因,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运用关心与同情、安慰与开导、激励等技巧, 提高病人的心理承受力及耐受力。认知治疗, 很多失眠病人对睡眠产生恐惧, 当夜晚来临时费尽心机地考虑如何入睡, 同时害怕失眠, 造成内心冲突。由此, 恶性循环, 针对此情况, 每周进行2次, 每次20 min的认知治疗, 帮助病人改变不良的认知态度和信念。在治疗前首先让病人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模式存在问题, 从而矫正自己的错误认知、错误的理解、错误的评价和信念。对焦虑和紧张的病人进行松弛训练。对照组只做一般健康指导和常规护理。
1.3 评价指标 采用PSQI评定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 总分0分~21分, 分数越高, 表示睡眠质量越差。通过此表可以了解病人的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等, 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再测信度, 适合睡眠质量评价研究[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美国护理学家Henderson指出, 满足病人休息和睡眠是护理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职责[4]。据文献报道, 53.2%的乙型肝炎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1]。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由于住院时间长, 又是隔离治疗, 面对陌生的环境, 昂贵的治疗费用, 极易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负担, 使原有的睡眠模式破坏, 导致失眠[5]。再加上肝病本身对激素水平的影响, 病人也易出现失眠[6], 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身心健康, 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实施整体护理需从关注病人的睡眠做起, 病人睡眠中的安全、舒适性主要依赖病室的环境。在强光、噪声、周围环境陌生、生活习惯改变、病室狭小、体位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下, 病人易无安全感, 产生紧张心理和焦虑情绪, 严重地影响着病人的睡眠[4], 护士有责任采取具体的措施将这些噪音控制在最低限度, 如医护人员走路要轻, 穿软鞋底。对走廊灯光敏感者, 窗户挂避光窗帘, 危重病人及打鼾者应住单间。医护人员应尽量放低讲话声音, 同时应调整好病房的湿度和光线。如有条件根据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 满足个人睡眠条件的特殊要求。避免在有效的睡眠时间内实施影响病人睡眠的医疗护理操作, 干扰睡眠周期的自然过程。
排除药物干扰做好睡眠卫生指导,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执行时间, 把治疗时间合理化、规律化[7]。如利尿药物及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的药物放在早饭后服用, 避免因多次排尿或精神过度兴奋而影响睡眠质量。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睡眠习惯。特别是对失眠较严重的病人, 整理好床位, 依个人习惯而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重视。支持性心理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疏导、暗示和环境调整等, 可增强病人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 帮助病人控制混乱的思想感情, 重建心理平衡, 激发病人的斗志和动力, 与疾病抗争[8]。在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时, 护士要关心、体贴病人, 多与其交谈, 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支持, 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 并介绍成功的实例,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经济负担较重的病人采取亲情服务, 换位思考, 处处为病人着想, 消除其不良情绪, 让病人放心。认知治疗是根据个体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 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来改变病人的不良认知, 以达到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9]。通过认知疗法纠正病人睡眠问题的不良认知, 改变病人对失眠的后果的恐慌情绪, 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暂时接受失眠的现状, 从而建立新的应对方式。
在实施护理干预的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本组18例病人提出多种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 通过认真分析研究, 发现其心理问题最为主要, 即重点给予心理支持及疏导, 并配以其他措施, 取得明显的效果。本组5例病人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经给予刺激控制训练法, 建立了良好的睡眠周期, 睡眠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通过对病人实施改变其原有睡眠模式, 逐步调节其生物节律, 建立规律性睡眠-觉醒模式及支持性和认知心理治疗等一系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睡眠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良好的睡眠对健康人具有解除疲劳和恢复体力的作用, 对肝炎病人能有效地防止病情加重。总之, 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护理干预, 有效地改善了其睡眠状态, 有助于病人疾病的稳定和症状的减轻。
参考文献
[1]张林国.乙型肝炎[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1-3.
[2]张晶.慢性乙型病人失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学理论及实践, 2004, 17 (10) :1199.
[3]刘朝臣, 唐芹, 胡蕾, 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6, 29 (5) :103-107.
[4]徐明蓉, 计惠民.失眠病人的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4, 13 (3) :103.
[5]安林静, 鲍鹤玫, 李国茵, 等.影响慢性肝病病人睡眠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8) 36-37.
[6]陈跃飞, 罗沛.乙肝病人的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当代护士, 2000 (11) :24-25.
[7]霍丽莉, 荆宁, 李宝玉, 等.老年脑梗死病人睡眠节律紊乱的护理干预研究[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2) :1-2.
[8]李红艳, 卞春华, 王洪芳.健康指导在治疗老年失眠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03, 17 (3B) :325-326.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门诊和住院病人共3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接受护理干预的观察组, 每组150例。观察组病人中男90例, 女60例;年龄25岁~65岁 (42.36岁±7.24岁) ;对照组男82例, 女68例;年龄27岁~67岁 (43.25岁±6.47岁) 。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慢性乙型肝炎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采取及时的护理干预措施: (1) 病人入院后由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了解病人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来排解病人疑虑, 消除病人困惑。经统计乙型肝炎病人最担心的五大问题依次为:15.78%担心长期服用核苷类药物会不会耐药;12.55%的人想知道达到何种指标才能停药;10.68%的人担心会不会影响升学和就业;10.39%的人担心周围的人都带有色眼镜看他;9.44%的人担心是否会发展成肝癌。 (2) 根据护理评估耐心详细地解释病人所担心的问题, 同时感知病人的情绪, 最后设法弄清其真正原因并给予帮助。 (3) 指导病人如何从以下几方面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调整行为目标, 改变认知评价方式, 改变或转换环境, 心理防御和应对, 自我控制和求助。 (4) 根据病人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推荐一些情绪管理的书籍和电视节目专家讲坛等, 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情绪。
1.2.3 评价方法
出院时由主班护士发放病人满意表及情绪评分表并解释填写方法, 由病人自行填写。收集后统计所得分数。95分以上为很满意和情绪良好, 90分~95分为较满意和情绪一般, 90分以下为不满意和情绪差。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例 (%)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由于具有传染性, 一旦发病目前又没有特效药, 加之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等原因, 使得病人情绪常常过度失控[1]。而情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极大, 可概括为:情绪既能致病又能治病。不良情绪不仅可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活动而导致心理疾病, 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一系列中介机制, 影响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甚至引起组织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健康情绪对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正性作用, 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有助于人们增强机体抵抗力, 更有效地适应环境, 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
医护人员要做到如下两点: (1) 调控病人的情绪, 要调控好病人的情绪, 首先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 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 尤其是面部表情, 对病人及家属都有直接感染作用。医护人员的积极情绪, 和蔼可亲的表情和举止, 不仅能够调节病房或治疗环境的气氛, 而且可唤起病人治病的信心, 增强其安全感。 (2) 感知病人的情绪, 要感知病人的情绪, 首先要有接纳病人的意识, 认识到病人的任何情绪都是有原因的, 所以医护人员要设法弄清其真正的原因, 深入接触病人, 严密观察病人的情绪, 为其提供确实可行的情绪调控办法,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情绪,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简便抽样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2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病部住院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制订的2000年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法案》[2]和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3]。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健康调查简表 (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 是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 (medical outcomes study-short from, MOSSF) 的基础上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本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生存质量评价量表采用汉化的SF-36量表[4]。该量表包括36个问题, 包括8个维度, 分别为生理机能 (PF) 、生理职能 (RP) 、躯体疼痛 (BP) 、总体健康 (GH) 、活力 (VT) 、社会功能 (SF) 、情感职能 (RE) 和精神健康 (MH) 。这8个维度又分属于生理健康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两大领域。其中, 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属于生理健康领域, 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属于心理健康领域。记分方法:将原始数据转换并累加各个维度得分, 每个维度的得分范围为0分~100分, 然后再用极差法计算各个维度转化分。得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国内已被多次使用。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
3 讨论
3.1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一般资料分析
3.1.1 心理特点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情容易反复、长期伴随病人的传染性疾病, 具有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治疗效果不理想、不良反应多等特点, 反复住院但效果不佳。病人担心受到歧视而不愿与他人沟通, 甚至住院治疗都是在保密情况下独自进行的, 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此外, 我国每年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费用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给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 经济窘迫使病人感到抑郁、焦虑、孤独[6,7]。蔡淑芬等[8]研究也显示, 超过90%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
3.1.2 压力过大
本调查研究男性病人占65.00%, 年龄在30岁~50岁的病人占63.33%。这部分病人目前父母年事已高, 体弱多病, 儿女还未成年, 需要读书教育, 作为整个家庭的物质与经济支柱, 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都比较大, 致使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与经济进行规范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3.1.3 医保政策
本次调查显示, 超过45%的病人医保为新农合, 城镇居民医保者将近30%。约85%的病人个人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有调查显示, 近60%病人认为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医疗费用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仅有30%的病人认为经济上可承担两年以上的治疗。而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核苷类药物无法确定疗程的长短, 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并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 核苷类药物耐药是不可避免的。此外,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需要注射给药, 不方便, 不良反应较多, 治疗适应证相对局限。随着农村新合疗的实施, 在三级综合性医院进行规范治疗的病人人数增加。然而陕西省部分地区新农合报销及城镇居民医保实际比例均在40%左右, 长期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病人要承担大部分费用, 对于一般家庭来说难以承受。
3.1.4 知识缺乏
本次调查中农民约占50%, 小学、初中、高中、中专的病人超过80%。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血源性传染性疾病, 病情复杂、用药特殊、病程较长、专业性强。调查显示病人文化程度偏低, 理解能力较差, 对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高危因素、消毒隔离及治疗用药等方面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较为困难。综合多种因素使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及护理实施困难, 最终导致其生存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3.2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生存质量现状
本研究中SF-36生存质量8个维度得分值分别与我国常模比较, 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SF-36各维度得分值均低于国内常模。国外研究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存在全面生存质量下降的问题[9]。国内李洁等[10]在研究中也指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生存质量各个方面功能均低于健康人群。而陈晓培等[11]在研究中提到情感职能外, 其他维度得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 本次研究中样本量选自住院病人, 可能与部分样本是长期使用抗病毒治疗或不同原因中断并出现身体不适症状或中度以上不良反应来住院治疗病人。身体不适对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引起情感职能降低, 导致情感职能低于健康人群有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 情志不舒可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谢旭善等[12]研究认为, 肝气郁结是一种心理障碍, 可能会引起肝脏循环障碍, 从而出现肝功能损害。有研究推测, 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 影响机体内神经递质与激素的浓度或分泌量,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破坏机体的稳定状态, 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病毒不易清除, 疾病迁延不愈[13]。然而由于疾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特点等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又具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心理, 这就造成心理因素影响肝脏功能紊乱, 肝脏疾病导致严重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 最终结果导致其生存质量下降。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现住嘉定区的所有慢性HBV病人(简称病人)及其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需签署“嘉定区健康访视知情同意书”。病人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者;嘉定区户籍;由二级及以上医院明确诊断的肝炎病史;HBV-DNA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既往无精神病史,无合并其他心理疾病,近期未服用精神科药物者。照顾者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者;病人的主要家庭成员;与病人共同居住,照料病人时间达1年以上,目前仍为其主要照料者或经济负担者;既往无精神病史,无合并其他心理疾病,近期未服用精神科药物者。
1.2方法
2013年8月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将嘉定区病人信息导入Excel数据库,共计595例,经电话询问、上门访视和访问村干部等多种方式核实,再次剔除共计210例,最后385例符合纳入标准,159例拒绝参加本次研究, 经统计学分析同意和拒绝人群性别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2013年9月,征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及其照顾者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分别填写问卷,避免相互干扰。实际调查病人和照顾者各226名,发放问卷226份,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为98.7%。
1.3主要调查工具
生存质量 测定采用 病人生存 质量测定 量表 (QLICD-CH)。该量表共有58个条目,由针对所有病人的共性模块(QLICD-GM)和专门针对病人的特异性模块组成。共性模块包括躯体功能(8个条目)、心理功能(11个条目)和社会功能(11个条目)3个领域;特异模块含疾病症状、药物副作用及心理生活影响,共有28个条目。该量表已应用于临床,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本调查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1。QLICD-CH量表各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法,正向条目(即等级越高生命质量越好的条目)直接计1~5分,逆向条目则反向计分。各条目得分相加得到该领域得分,各领域得分相加得到总量表得分。为了使各亚领域得分可相互比较,采用极差化方法,将粗分转化为0~100分内取值的标准化得分。疾病家庭负担测量采用印度学者编制已汉化的中文版疾病家庭负担量表[1](Family Burden Scale of Disease,FBS),由照顾者评价家庭负担。 该量表为0(没有负担)、1(中等负担)和2(严重负担)3个等级评分,得分越高负担越重。FBS已应用于临床,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调查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41。由于各维度题项数不同,为了便于比较,根据吕繁等研究将得分标准化[2],即将6维度得分和总分除以各自的题项数,得到各维度标准化均分和总均分;以均分为界值,重新赋值为3个等级(得分=0赋值为0,表明照顾者认为各方面均无负担;<均分赋值为1;≥均分赋值为2); 将选项为1、2者视为阳性回答,阳性回答率即回答中等和严重负担的照顾者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例(%)
1.4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且问卷双录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以及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病人以及其照顾者一般资料见表2。223例病人中男性149例(66.8%), 女性74例(33.2%); 慢性肝炎192例 (86.1%),合并肝硬化23例(10.3%),肝癌8例(3.6%)。
2.2单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治疗方式、月平均治疗费用、生存质量总得分与家庭负担严重程度有关(P<0.05) ,见表2。病人家庭负担各维度阳性回答率:调查中86.1%的家庭主要照顾者认为存在不同程度的照顾负担,经济负担负担率最高达79.4%;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负担率较低,分别为13.5%和16.6%,见表3。
2.3多因素分析
拟合家庭负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以没有负担、中等负担和严重负担3个家庭负担水平为应变量,对影响家庭负担水平有关因素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由表4可见,在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病人文化程度、年龄、治疗方式以及生存质量总评分4个因素进入模型。
例(%)
3讨论
美国社会学家Clausen在1950年首先对疾病家庭负担进行了研究,认为家庭负担是指疾病对家庭成员造成的困难、问题或不良影响。家庭负担可分为主观负担和客观负担,主观负担是指承受者承受病人患病给家庭造成负担的心理感受,客观负担指病人的疾病在家庭生活中成为一个扰乱性的因素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良事件[3]。目前,家庭负担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精神疾病、老年痴呆和脑卒中等慢性病病人的照顾者。
本研究发现病人家庭负担普遍存在,研究发现86.1% 的病人家庭主要照顾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照顾负担,低于丁燕等人于2011年在长沙地区研究老年期痴呆病人的照顾负担(97.4%)[4],略高于李红等人在福州地区研究老年慢性病病人的照顾负担(83.5%)[5]。同时研究发现病人照顾者经济负担在六个维度中最严重,达79.4%。虽然单因素分析发现月平均诊疗费用越高,其家庭负担情况越严重,但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二者统计学上的关联,考虑可能原因是绝大多数病人(64.1%)月诊疗费用低于1 000元,两者之间的差别被淡化,难以体现,建议今后调查经济收入等类似问题时,采用填入式问卷或细化分类来解决这种情形。
(%)
注:Cox&Snell R2=0.451,Nagelkerke R2=0.515,平行线检验(test of parallel lines) P=0.113>0.05。
考虑到病人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和体格检查,而其经济收入并不高,医药开支更是需要整个家庭来承担,从而增加了其家庭负担的可能。为此,可以通过赋予一级医院更多抗病毒药物采购权,病人能够就近购买需要的药物,从而降低其交通、挂号以及药物的支出;结合本地每年定期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为符合条件的病人提供差异性的体检项目,如B超筛查、病毒载量测定以及甲胎蛋白检测等,从而减少病人的支出。
多因素分析发现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病人其家庭负担是本科及以上者的11倍,考虑到更高文化程度可能与更容易找到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有关。可以为低学历病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来降低其家庭负担。住院治疗照顾者家庭负担是居家治疗的2倍,住院治疗往往意味着病情更重,随之相伴的是花费更多,照顾者无论是对病人病情的担忧,还是对住院费用的忧虑无疑都会加重其家庭负担。
乙肝作为慢性传染病与其他慢性病相比,其传染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特点。研究发现照顾者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负担较轻, 对被传染的风险并不是很重视,可能与我国特殊的家庭观念有关。家庭作为病人最后的港湾,无论疾病有多糟糕,总会成为病人心灵的避风港,家庭会毫无保留的接纳病人, 从生存质量来看,这种观念有积极的一面, 但是如果照顾者对传染病知识掌握不足,或者防范意识不够、防控措施不得当都可能增加家庭的聚集性传染风险。
乙型肝炎的防治 篇9
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 乙型肝炎和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相似,主要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为主;出现黄疸的患者可以表现为眼黄、尿黄和皮肤发黄。但是也有很多患者症状不明显,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是在查体时才发现转氨酶升高。所以每年的定期体检非常重要,乙肝携带者需要每半年左右进行详细的肝功能检验。
乙肝病毒(HBV)的主要传播途径 主要经过血液(也包括不安全注射)、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和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则大幅增高。母婴传播主要是婴儿出生时经产道传播,接触乙肝母亲的血液和体液而被感染。随着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可以提高到90%以上。因此,大家也没必要谈乙肝色变,今年新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目前也没有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特别要说明的是,感染了HBV之后也不一定都会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在成年期感染HBV之后,95%左右的患者均可以清除乙肝病毒,也就是说是完全可以治愈或者自愈,只有少部分成年人会发展为慢性感染。但是婴幼儿感染乙肝后,转为慢性感染的几率则增加到80%以上。
乙型肝炎的预防 预防乙型肝炎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接种乙肝疫苗,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以及15岁以下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需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和第3针疫苗。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 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需要说明的是,少数健康人在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没有产生抗体,这可能与自身的免疫功能状态有关系,需要根据情况考虑加大剂量补种。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其他病毒性肝炎没有预防作用。另外,即使接种了疫苗并产生了保护性抗体,生活中仍应注意避免与乙肝患者的排泄物、血及分泌物接触。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也不是永久性的,一般认为可以维持10年以上。但不同个体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即使产生抗体,最好每隔几年检查了解抗体滴度,是否需要加强免疫,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器官移植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已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根据肝功能和病毒复制的情况,在怀孕后期还要请专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4月入住我院的精神病病人200例, 男124例, 女76例;年龄15岁~79岁 (25.34岁±10.21岁) ;精神分裂症145例, 情感性障碍38例, 其他17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9例, 初中77例, 高中26例, 中专及以上28例;职业:学生5例, 干部及公务员6例, 打工人员22例, 无业154例, 其他13例。
1.2 方法
自制调查表, 内容包括: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诊断) 、血清乙型肝炎五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HBeAg)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HBcAb) ]及转氨酶检查结果等情况。血清乙型肝炎五项及肝功能检查由检验室人员负责完成并填写报告单, 调查者对调查对象病历逐项填写调查表, 然后进行分析。
2 结果 (见表1)
例 (%)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我国1992年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率为9.75%[1], 精神病病人感染率较高, 胡衡丽等[2]报道住院精神病病人HBsAg阳性率为8.79%, 与非精神病病人的感染率接近。而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呈现增多的趋势。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血样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表明, 我国全人群HBsAg携带者为9.09%, 据此推算, 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1.2亿人,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3 000万例[3]。受感染人群大约有15%~40%将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在全球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的人数高达100万~200万[4]。乙型肝炎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本调查结果显示, 本次受调查对象HBsAg阳性率较高, 男女平均为15.0%, 高于1992年全国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与纪惠玲等[5]报道的2006年福州市HB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全市HBsAg携带率为13.5%) 接近。其中大三阳 (HBsAg、HBeAg、HBcAb阳性) 11例, 占总数5.5%, 小三阳 (HBsAg、HBcAb、HBeAb阳性) 16例, 占总数8.0%;而有29.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可能原因:①本地区为沿海地区, 大多数病人来自贫困农村, 家庭经济贫困, 就医保障差, 不安全注射现象多, 医源性感染机会大;②精神病是慢性病, 病程长, 病情常反复, 大多数病人丧失劳动能力, 造成病人失业几率多, 就业机会少。本调查发现调查对象无业者极高, 并且此类病人往往生活无规律, 自理能力差, 外伤机会多, 不能得到生活照顾和有效管理;③由于疾病的折磨, 病人大多生活懒散、行为紊乱、不讲卫生等, 卫生﹑饮食状况不良致使机体抵抗力低下, 易增加HBV感染几率;④文化程度低:本调查发现病人初中文化以下占73%, 受教育程度低, 防病意识薄弱, 造成交叉感染几率多, 而且大多未接受正规治疗。
4 护理干预措施
针对上述相关因素, 只有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才能减少HBV在医患之间及病人之间的传播。
4.1 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对HBV感染的认识
由于精神病病人疾病的特殊性, 病人的不遵医行为, 以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的损害等, 使病人HBV感染可能性增大。因此, 医护人员更应加强传染病知识及消毒隔离知识的学习, 提高对预防HBV感染重要性的认识, 自觉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选用对病人肝功能损害较轻的抗精神病药物。
4.2 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
由于病人防病意识薄弱, 加上精神病院多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 住院生活较单调﹑枯燥, 常见病人一支烟多人吸或捡地上的烟头抽吸的不健康行为。可利用工休座谈会或宣传栏等形式组织病人学习, 宣传讲究卫生与传染疾病的关系;讲解和宣传有关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对身体的危害﹑消毒隔离方法﹑自我防护知识等, 促使病人建立健康信念, 逐步养成健康行为。护士应耐心训练和培养行为退缩懒散的病人讲卫生, 爱清洁的良好卫生习惯。
4.3 对合并乙型肝炎病人的干预措施
①加强病人管理, 控制传染源:按传染病护理, 将乙型肝炎病人隔离管理, 生活用具﹑餐具等单独保管﹑消毒;②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 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 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及时毁形浸泡消毒并焚烧处理;床上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病人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4.4 做好心理护理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常常有心理负担, 病人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情绪[6], 医护人员在对病人耐心解释的同时, 应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 鼓励其树立正确的观念, 乙型肝炎并非不治之症。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适当休息, 不宜过度疲劳。同时注意合理饮食, 保证病人营养摄入需要;与家属联系, 取得家属配合, 多来院访视病人, 得到家属的关心、支持。
摘要:[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病人合并乙型肝炎感染情况, 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精神病病人临床资料。[结果]15.0%病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5.0%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 阳性;31.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HBcAb) 阳性, 其中5.5%病人为大三阳, 8.0%病人为小三阳, 29.5%病人转氨酶异常。[结论]应提高医护人员对住院精神病病人乙型肝炎感染情况的认识, 并加强防范。
关键词:精神病病人,乙型肝炎,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9.
[2]胡衡丽, 谭常赞.住院精神病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析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7A) :1238.
[3]庄辉.提高乙型肝炎预防和诊治水平[J].医学研究杂志, 2006, 35 (2) :1.2.
[4]俞海俐, 施光峰.乙型肝炎的慢性化和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治疗[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4, 22:142.144.
[5]纪惠玲, 姚栩, 郑高, 等.福州市HB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3 (1)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