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血清

2024-09-11

乙型肝炎血清(通用11篇)

乙型肝炎血清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血清标志物分布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对患者HBV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 150例患者中, 检出HBsAg阳性率6.7%, 男性检出率明显大于女性检出率 (P<0.05) ;抗-HBs阳性率23.3%, 男性高于女性 (P<0.05) 。结论 通过HBV血清标志物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并诊断疾病, 对病毒复制情况进行掌握, 从而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携带过乙型肝炎病毒 (HBV) 人数达20亿,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有1.5亿左右[1]。国内HBV携带者在7.18%左右, 因此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掌握病毒复制情况有着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患者, 男79例, 女71例;年龄12~68岁, 平均年龄 (36±4) 岁;主要职业:工人57例, 幼托儿童41例, 干部职员28例, 小学生24例。

1.2 方法

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2 ml, 离心后提取血清备用。使用试剂盒为深圳华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全自动酶标分析仪为DATE BEHRING公司生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对患者抗-HBe、抗-HBc、抗-HBs、表面抗原 (HBs Ag) 、e抗原 (HBe Ag) 等指标进行检测, 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检测及判定均由科室专业人员进行。观察结果一旦抗-HBs异常率>2.4%, 抗-HBc异常率>13.0%, HBs Ag异常率>1.1%, 抗-HBe异常率>11.4%, HBe Ag异常率>5.3%, 则重新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0例患者中共检出HBs Ag阳性10例, 检出率为6.7%, 其中男7例 (4.7%) , 女3例 (2.0%) , 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5岁及以上患者HBs Ag阳性8例 (5.3%) , 45岁以下患者HBs Ag阳性2例 (1.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50例患者共检出抗-HBs阳性35例, 检出率为23.3%, 其中男21例 (14.0%) , 女14例 (9.3%) , 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5岁及以上患者抗-HBs阳性23例 (15.3%) , 45岁以下患者抗H-Bs阳性12例 (8.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乙型肝炎作为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较为复杂, 且传染性较强, 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亦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我国作为乙型肝炎的重灾区, 如何有效地预防及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已成为国家相关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急性感染是导致乙型肝炎的重要原因, 当人体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 体内肝脏细胞受到攻击, 乙型肝炎病毒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并促使生成干扰素。当患者免疫调节紊乱、免疫功能出现缺陷时, 表明肝细胞受到损害。

目前, 临床多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来判断患者感染情况, 主要包括3对抗原抗体系统, 即表面抗体 (HBs Ab) 、e抗体 (HBe Ab) 、表面抗原 (HBs Ag) 、e抗原 (HBe Ag) 、核心抗体 (HBc Ab) 及核心抗原 (HBc Ag) , 由于核心抗原检测难度较大, 因此在对3对抗原抗体系统进行检测时, 主要对其余5种抗原进行检测[3]。HBs Ag多是在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7~14 d后出现, 此时患者已受到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因此临床常以HBs Ag阳性作为诊断标准。若诊断中患者其他HBV感染指标及肝功能均正常, 无明显体征及临床症状, 而仅HBs Ag结果为阳性, 则可怀疑患者既往患过乙型肝炎或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现在肝功能恢复, 然而HBs Ag尚未转阴。HBe Ag作为核壳蛋白的分泌型, 具有可溶性, 在血清中出现时间略短于HBs Ag, 可作为HBV活跃复制的指标进行观察。血液传染性指标较高, 当抗-HBe阳性, 而HBe Ag转阴时则说明病毒的复制有效减弱, 此时传染性较低, 然而并未消失[4]。抗-HBs作为保护性抗体, 能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产生中和作用, 从而对人体进行保护, 避免再次受到乙型肝炎病毒的袭击。当抗-HBs为阳性时则说明以下问题: (1) 乙型肝炎患者已进入恢复期, 即将告别乙型肝炎感染; (2) 可能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现在病毒已消除, 对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3) 单纯抗-HBs阳性, 说明患者接受乙型肝炎疫苗且成功免疫。抗-HBc为非保护性抗体, 可对HBV感染情况进行反应, 与抗-HBs同时存在, 可作为患者既往感染的标志。通过对抗-HBc进行诊断, 能够对抗-HBs、抗-HBe系统等无法发现的HBV感染进行检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HBs Ag阳性率为6.7%, 抗-HBs阳性率为23.3%, 其中男性观察指标均明显高于女性, 而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 检出率明显增加, 据此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可为国家乙型肝炎防控提供有效价值。

“大三阳”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及个体危害性, 因此相关机构要加强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避免感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督促其接受治疗, 同时尽量少去人群密集地区, 避免将疾病传染给他人。部分研究结果显示, 正常疫苗接种人群, HBs Ag、抗-HBs抗阳性率明显较低, 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 鼓励人们正常接种, 从而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染[5]。定期检查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有着重要作用, 当出现抗-HBe阳性时, 需要进一步接受HBV-DNA与肝功能的检查, 观察患者发病原因及疾病时期。本次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 HBs Ag阳性率随之增加, 所以要鼓励年轻人尽量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周锦勇, 毕永春, 张葵, 等.12 554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组合模式与分析[J].现代医学, 2011, 9 (3) :309-311.

[2]马聪, 荣扬, 李文伟, 等.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与分析[J].海南总医院学报, 2009, 22 (3) :139-143.

[3]阮一帆, 谭翠娟.深圳市龙岗区中学生乙型肝炎流行状况及防治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 (7) :1212-1213.

[4]朱艳, 张晓梅, 李爱芳, 等.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模式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2) :2787-2790.

[5]陈宇宁, 陈华根, 许颖, 等.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3 (2) :175-176.

乙型肝炎血清 篇2

2018云南医疗卫生考试预防医学知识点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指标考点

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指标考点2018云南医疗卫生考试预防医学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指标较多,不容易记忆,但是在预防医学事业单位考试中属于高频考点,这里方便考生记忆,整理和归类,同时点出考试常考点,只需要记住甲型病毒性肝炎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指标即可。

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有五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ABCDE分别对应甲乙丙丁戊,较好记忆,这里最特殊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乙肝是病毒性肝炎中唯一一种DNA病毒,其它均为RNA病毒,常以客观题形式出现,较为简单。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考点是IgM近期感染的标志和IgG既往感染的标志,这个常见干扰选项为IgA、IgD、IgE。可联想记忆,MM网络用语为妹妹,GG网络用语为哥哥,妹妹是近期出生的,而哥哥出生的早,是既往出生的。

乙型肝炎病毒共有三对抗原抗体系统,这里点出重要考点。

(1)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HBsAb)系统:HBsAg表示感染的一个标志,HBsAb是唯一的一种保护性抗体。

(2)核心抗原(HBcAg)与核心抗体(HBcAb)系统:HBcAg在血液中无法检出,HBcAb的考察方式与甲肝类似,IgM近期感染的标志和IgG既往感染的标志。

(3)e抗原(HBeAg)与e抗体(HBeAb)系统:HBeAg是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标记,HBeAb提示乙肝处于低水平或者静置状态。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chuxiong.offcn.com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还有一个血清学指标需要记忆,HBV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常见题型如下:

以下属于DNA病毒的是()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答案】B。解析:所列的五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仅HBV属于DNA病毒,其余均为RNA病毒。

更多云南楚雄医疗考试信息关注楚雄中公教育信息网

乙型肝炎血清 篇3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经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阳性患者的HBsAg水平,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和精密度。

结果:化学发光法测定灵敏度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测定灵敏度高,三种方法用于低浓度HBsAg检测时,化学发光法的阳性检出率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均高,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化学发光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对HBsAg阳性检出率高的特点,其优势尤其在检测低浓度HBsAg时体现更充分,值得临床作为低浓度HBsAg检测时推广应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化学发光法(CLIA)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44-01

乙型肝炎(乙肝)是在感染了乙肝病毒(HBV)后,所引起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毒性肝炎。据调查显示,在我国人群中,有60%的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其中10%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每年乙型肝炎的新发病人数约有50万,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而且给社会、家庭造成经济负担。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它不仅在检测稳定性和灵敏度大大提高,给临床上的诊断带来好处。临床上常用乙肝血清标志物作为诊断乙肝病毒感染与否的诊断标准,本资料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FIA)、(CLIA)三种方法对经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的阳性患者的HBsAg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密度。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临床样本先经乙肝病毒DNA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检测呈阳性,然后采用电化学光反应检测方法遴选下列模式:1~50HBsAg COI临床样本30例,小于1HBsAg COI的臨床样本3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患者年龄从18岁至55岁不等。

1.2检验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按照罗氏ABI73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和配套试、酶标仪等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检验科相关准操作程序进行样品检测。

1.2.1灵敏度实验。取国家临检中心提供的临界值血清稀释成不同的浓度,采用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重复测定5次,统计测定结果,统计测定结果。

1.2.23种方法重复性取1.2.1步骤稀释的HBsAg COI处于1~50的临床样本30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重复测定5次,统计测定结果,统计测定结果。

1.2.3临床样本的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60例患者的HBsAg水平并与电化学光反应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收集的检测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CLIA法灵敏度较ELISA法和TRFIA高。

2.2ECLIA法、ELISA法及胶体金法测定HBsAg各模式的结果。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对乙型肝炎疑似患者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CLIA法较ELISA法及TRFIA法对于低浓度的HBsAg检出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有资料显示,全球目前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近3亿,我国乙型肝炎携带者为0.93亿,是世界上几个乙肝高发国之一。乙肝血清标志物作为临床诊断乙肝患者的诊断标准,其检测方法一直以来受到临床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其从最早的免疫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发展到现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及更高层次的免疫PCR检测方法[1]。期间淘汰了一些灵敏度和精密度均较差的检验方法,目前,临床较常使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三种方法[2]。乙肝病毒患者的早期诊断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很大,早期患者的HBsAg一般较低,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对低浓度的HBsAg进行检测,对早期乙肝患者的发现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3]

参考文献

[1]王鹏,张文艳.免疫电化学发光[J].分析化学,1998,26(7):898-903

[2]郑怀竞,韩松.临床检验ELISA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2003.64

乙型肝炎血清 篇4

HBV至少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表面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HBsAb) 、e系统 (HbeAg, HBeAb) 和核心抗原抗体系统 (HbcAg, HBcAb) 。目前HbcAg在一般化验室中尚难直接检测到, 临床上常用的指标如下。

(1) HbsAg和HbsAb:HBsAg是HBV感染后第1个出现的血清指标, HbsAg阳性表明有HBV急性感染或持续感染。持续6个月以上阳性为慢性感染。HbsAg在血液中以下列3种形式存在: (1) Dane颗粒 (HBV完整病毒) 外壳是HbcAg, 内心为HbeAg; (2) 小球形颗粒 (HbsAg本身) 是Dane颗粒装配后过剩外壳; (3) 管状颗粒可裂解而成为数个小球形颗粒。HbsAg是HBV感染后最早和最常见的指标, 它一般多在感染后4~6周 (转氨酶或黄疸升高前2~4周) 出现, 至恢复期消失 (感染后5~7个月) 。如转为慢性肝炎或携带者, 可持续数年或终生。但是: (1) HbsAg阳性表示有过感染或正在感染, 并不说明现在HBV是否复制; (2) HbsAg滴度与肝脏病变类型无关, 也不指示预后好坏; (3) HbsAg滴度与病情变化无肯定一致的关系, 也不应将HbcAg滴度升降作为判定病情好坏和药物疗效的指标。HbsAg>100mg/L时, 多同时伴有HBeAg (+) 。<5μg/L的低质量浓度时, 可能是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或处于低复制或不复制状态状况, 在“健康”人群中有2%~3%, 在HBsAg (+) 人群中占23%~24%。因此, 单测HbsAg意义是有限的, 应综合其它HBV指标进行分析才有意义。HbsAg消失后出现HbsAb, 这被认为是唯一的一种保护性抗体。当人体感染HBV后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应答, 或接种了HBV疫苗, 或注射了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时, 会出现抗HBs阳性。HbsAb是保护性抗体。也有人认为, 高浓度抗HBs一般为IgM抗体, 没有保护性, 仍有可能HBV再次感染。最近有人在人群中普查发现低滴度HbcAb并不能抵抗HBV感染。李贵玲等[1]研究发现, 280例HBV-DNA阳性病例中, 抗-HBs、抗-HBs/抗-HBc、抗-HBs/抗-HBc/抗-HBe阳性者分别为1例、1例和2例, 而且有3例为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 说明抗-HBs的出现并不能排除对乙型肝炎的诊断。

(2) HbeAg和HbeAb:HbeAg与病毒复制相关, 在急性乙肝呈一过性阳性 (持续5周) , 在慢性肝炎或携带者中可长期阳性。意义是: (1) 它是反映HBV量和传染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常与HBV-DNA水平一致; (2) HbeAg阳性表示病毒复制, 病情活动和病情发展, 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3) 围产期母亲若HbsAg阳性, HbeAg亦阳性, 新生儿90%~100%被感染,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科学的发展进步, 直接检测血清中HBV-DNA含量已成现实。临床结果表明HBeAg阳性与HBV-DNA并不正相关, 部分HBeAg阴性患者, 其血中存在有复制能力的HBV;母血HBV-DNA含量是评价其传染性的重要指标[2]。HbeAb阳性时则与HbeAg阳性的意义相反, 但最近发现HbeAb阳性仍有部分病例血清中检出HBV-DNA, 表示HbeAb阳性并不能认为体内HBV已被完全清除。HbeAg还是药物治疗的监测指标之一, HBeAg阴性不代表病毒不复制。

(3) 血清抗-HbcIgM与IgG:高滴度的抗HBc-IgM阳性, 是急性HBV感染的标志, 也是诊断急性乙肝的重要参考指标。认为它没有保护作用。抗-HbcIgM在急性乙肝早期100%阳性, 呈高滴度, 可持续6~24个月, 是近期感染标志, 此项指标个体差异较大, 有的感染者1个月以后才出现阳性。14%的感染者持续1年以上。在慢性肝炎或携带者中可持续10年或更长时间, 滴度较低。在原发性肝癌 (PHC) 病人血清中, 抗-HbcIgM多升高 (40%~67%) , 且PHC的相对危险性随着抗-HbcIgM滴度升高而增加。抗-HbcIgG出现较晚保持时间较长, 是过去感染标志。抗HBc阳性与恢复或免疫均无必然联系。

此外, 血清中检测出HBV-DNA和Dane颗粒更说明病毒正在复制。目前对血液中HBV-DNA的检测已经普遍开展, HBV-DNA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存在于血液中, 而且有病毒复制。此项检测既可定性又定量, 是病毒复制水平最敏感最可靠的指标。HBV-DNA-P (DNA多聚酶) 则代表病毒复制的高峰, 与病毒血症有关。

综上所述,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标志物的检测, 是乙型肝炎诊断和健康体检的基本项目。HBV标志物种类较多, 最常检测的项目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前白蛋白、乙肝病毒DNA (HBV-DNA) 等。业已发现HBV由内核与外膜蛋白组成, 外膜蛋白主要成分为表面抗原 (HBsAg) , 其基因组分别编码S、前S1、前S23种蛋白。前S1蛋白Pre-S1由108或119个氨基酸组成, 于HBV病毒复制期出现, 乙肝病毒前白蛋白在病毒感染、装配、复制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等方面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染性标志物主要为HBeAg、HBV-DNA、DNAP、前S1蛋白、前S2蛋白。后几项检查国内尚未普及, 不作常规检查。

参考文献

[1]李贵玲, 李威, 贾丽, 等.280例HBV-DNA阳性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 22 (5) :496~497.

乙型肝炎血清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42

传统乙肝血清标志物是目前我国用于乙肝检测与筛查的普及指标,但其在检测病毒复制等方面尚有不足。文章分析前S1抗原(PreS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关于PreS1、抗PreS1与HBV免疫标志物的相关性。采用ELISA对306例HBsAg阳性标本进行PreS1、抗PreS1与HBV血清标志物相关性的研究证实,前S1抗原(Pre-S1Ag)检测是对乙肝“两对半”,尤其是e抗原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前S1蛋白与HBV-DNA的一致性较好,在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方面比很敏感,可作为临床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的一项理想的检测指标。

资料与方法

标本:临床收集HBsAg阳性标本306份。

试剂:HBV血清标志物检测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05022),前S试剂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062111)。

方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结果

HBeAg阳性共146例,其中前S1阳性127例,阳性率为87.0%;HBeAg阴性共160例,其中前S1阳性72例,阳性率为45%;HBeAg阴性血清160例,前S大多数存在于抗HBe阳性血清中,阳性率为40.6%。见表1。

前S1阳性127例,HBeAg(-)其中前S1阳性72例,阳性率为45%,HBeAg阴性血清160例前S大多数存在于抗HBe阳性血清中,阳性率为40.6%。见表2。

讨论

乙肝病毒前S抗原是乙肝表面抗原的组成成分。有研究报道,PreS1蛋白作为HBV的外壳蛋白成分,在HBV感染宿主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PreS1蛋白21~47段可与肝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直接结合;另一方面,PreS1蛋白21~47段可与宿主细胞膜上的IL-6含有的识别位点结合,均可介导HBV侵入宿主细胞。HBV PreS1抗原检测是对HBV标志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对乙型肝炎病况的判别有重要参考意义。

HBeAg是HBV核心内部成分,是临床上判断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并具有传染性的重要血清学指标,其出现常提示HBV复制活跃和传染性强。但目前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逐年增多,其中一部分患者仍存在病毒复制,如何识别这些HBeAg阴性的患者有无病毒复制,PreS1抗原作为一种新的血清学指标,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临床306例HBsAg阳性病例,以两对半指标的不同组合模式,分析与PreS1间的关系,证明PreS1与HBeAg具有一致性。146例HBeAg阳性率为88.1%,说明前S1在HBV感染的早期就可检出。因此,前S1阳性是有助于乙型肝炎的诊断并可作为HBV复制的指标。多数研究报道急性HBV感染时抗PreS1是最早出现的免疫反应,本组数据研究与多数报道一致在急性肝炎早期多数患者血清中就出现了抗PreS1,因此,它的前S1和HBeAg指标一样,也是乙肝感染的早期指标,且与阴转时间呈正相关。这样,前S1抗原可作为病毒清除与病毒转阴的指标。前S1抗原阳性的乙肝患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比前S1抗原阴性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危险性更大,因而说明前S1抗原可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传染性的指标,如果前S1抗原持续阳性,指示HBV向慢性转变,比较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HBsAg阳性的患者血清中前S1蛋白,前S1抗原状阴转愈早,HBV患者的疗程愈短,预后也愈好,说明前S1抗原及其抗体的检测是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论断,疗效观察和判断数据预后的良好指标。

参考文献

1 吕军,董黎,高远.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的檢测与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10):767-768.

2 卜国平,开远胜.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实验室检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4):250-251.

乙型肝炎血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了2009年4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门诊或住院部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共211例, 其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5例,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21例, 男134例, 女77例, 年龄为17~68岁, 平均年龄 (42.3±1.23) 岁。此外同时选取我院体检健康患者120例为对照组, 年龄为16~69岁, 平均年龄 (44.2±1.02) 所选患者均无急慢性心、肝、肾疾病, 近期未使用抗生素及免疫调节剂。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分型标准[3]。

1.3 方法

检测过程中保证无菌患者, 患者于清晨空腹8h左右采集肘静脉血3~5m L, 进行血清分离后检测血清中的总胆红素 (TBIL)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以及免疫球蛋白 (Ig G、Ig A、Ig M) [4]。检测中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自动凝血分析仪。其中所有的试剂也是由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提供的, 采用凝固法测定。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说明进行[5]。检测完成后对免疫球蛋白以及总胆红素 (TBIL)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等进行统计, 进而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其中正常参考值:Ig A 0.7~3.3g/L, Ig G 8.0~16.0g/L, Ig M 0.5~2.5g/L[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检测结果来看, 观察组的乙型肝炎患者Ig G、Ig M、Ig A等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健康人员, 组内比较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比较具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同时从治疗后的对比情况来看, 治疗好转患者Ig G、Ig A、Ig M以及血清总胆红素 (TBIL) 等也低于病情恶化的患者,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结论

在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 临床医师研究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对肝组织的损伤是通过与机体一系列免疫反应而引起的, 而并非是单纯的病毒细胞复制繁殖而造成的, 在与机体出现免疫反应后导致肝细胞出现病理性的免疫损伤, 其主要发病原因是由免疫功能的紊乱而造成的, 通过诱导细胞免疫反应造成肝脏细胞损伤[7]。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与正常健康人进行比较明显升高, 同时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G、Ig M、Ig A) 升高的水平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加重, 免疫球蛋白水平就逐渐增高, 由此可见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可以从很大的程度反映出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的受损程度。

而从具体的作用机制上来看, 乙型肝炎患者在病情加重后其肝脏的免疫系统功能也会出现严重的失调, 进而导致B淋巴细胞失控。而受损的肝细胞因为自身抗原刺激淋巴系统, 分泌出大量的抗体, 在抗体的作用下引起Ig G、Ig M及Ig A的上升, 而且肝细胞损伤越重, Ig G水平越高。而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升高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肝脏的枯否氏细胞功能出现障碍, 并且机体不能够及时的清除所存在的异物抗原。这些逐渐增多的免疫球蛋白一般为变形的球蛋白, 它无抗体作用而且还易对补体造成大量的损耗, 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并引发感染[8]。第二, 一些因损伤而坏死的肝细胞本身具有强烈的非特异性佐剂作用, 所以也会导致球蛋白水平的增高。第三, 患者机体长期在病毒以及自身抗原的刺激之下导致机体多克隆B淋巴细胞的活化, 并产生多种抗体。从此类病患的临床治疗情况来看, 一些病情患者的患者其Ig G、Ig M、Ig A及TBIL明显低于病情恶化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改善预后的过程当中, Ig G、Ig M、lg A、TBIL等可以作为敏感且较为有效的地生化指标。其中, 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越明显则表示患者好转率越低, 其预后效果越不理想。总之, 血清免疫球蛋白可作为能够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 对临床上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作为观察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 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所以在此类病患的诊断治疗中因加强对其的定期检查和动态监测。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 选取了2009年4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门诊或住院部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 (其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5例,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21例) 共211例, 设为观察组, 同时选取健康患者120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检测, 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区别。结果 通过检查对比发现观察组的乙型肝炎患者IgG、IgM、IgA等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同时从治疗前后的对比情况来看, 治疗好转患者IgG、IgA、IgM以及血清总胆红素 (TBIL) 等也低于病情恶化的患者,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过程中,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直接反映出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受损的程度, 以便更好的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做出全面判断, 从而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改善预后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分析,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涂德幸, 江涛源, 高涛, 等.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单株峰免疫球蛋白增多症 (IgG型) 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0, 14 (6) :368-369.

[2]余红岗, 刘若英, 宋静芳, 等.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111细胞亚群与ALT、IgG、C3的相关性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9, 29 (2) :118-120.

[3]王超, 高志红, 贾红玲, 等.肝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其意义[J].医师进修杂志, 2009, 14 (8) :395-396.

[4]张占卿, 陆伟, 饶敏, 等.血清免疫球蛋白对慢性肝炎病理分级和分期的判别价值[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9, 19 (5) :256-262.

[5]董蔽红, 猎天申, 吴昌烈, 等.13种血清蛋白检测在各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0, 12 (1) :44-45.

[6]高寿征, 田庚善, 崔振宇, 等.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3:88.

[7]He HM, Feng G, Yin ZK.Such as peripheral B cells and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its subgroup research[J].J Clin Liver Dis, 2009, 12 (3) :160-162.

乙型肝炎血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640例HBs Ag阳性患者标本, 其中男420例, 女220例, 年龄16~78岁, 平均年龄 (37.2±10.5) 岁。

1.2 方法

对HBV-DNA载量检测,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ER) , 试剂盒购于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 仪器为Line-Gene荧光定量PCR检测仪, 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对检测结果予以分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检测HBs 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抗HBs) 、HBe Ag、乙型肝炎e抗体 (抗-HBe)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抗-HBc) 。

2 结果

经血清免疫标志物检测显示, 276例“大三阳”患者中HBV-DNA阳性270例 (97.8%) , 230例“小三阳”患者中HBV-DNA阳性60例 (26.1%) 。见表1。312例HBe Ag (+) 中HBV-DNA阳性306例, 阳性率98.1%, 328例HBe Ag (-) 中HBV-DNA阳性92例, 阳性率28.0%, 328例HBe Ag (-) 中HBV-DNA大部分出现在抗HBe (+) 血清中。见表2。

注:HBV-DNA (+) 为HBV-DNA拷贝量>103copies/ml

3 讨论

HBV感染极有可能导致血液中相关抗原、抗体及病毒DNA的形成, 目前在临床中对H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指标通常为血清学标志物、HBV-DNA。经研究可知, 应用ELISA法检测HBV的血清学标志物, 而且采取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水平, 且对HBV-DNA与血清学标志物关系予以准确分析[3]。

在本文选取的640例HBs 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中, 其病毒标志物存在不同组合方式, 通过对其与HBV-DNA相关性分析, 显示HBV-DNA与HBe Ag存在较为显著的一致性, 312例HBe Ag (+) 血清中HBV-DNA阳性率98.1%, 由此可知HBV-DNA可以在发生HBV感染的早期得到检测。有资料显示, 血清HBV-DNA、HBe Ag基本会一起产生或消失, 所以HBV-DNA呈现阳性时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具有促进作用[4]。328例HBe Ag (-) 血清中, HBV-DNA阳性率28.0%, 但是通过其他检测方法依然可以显示在一些HBe Ag阴性检测到HBV-DNA, 出现此现象是因HBV为了能够避免宿主形成的免疫反应通常出现一定变异, 使得HBe Ag呈现阴性, 但此现象也并非说明HBV清除或复制能力有降低现象, HBV-DNA的确能够防止由于HBe Ag变异而出现阴性误导。276例“大三阳”患者中, HBV-DNA阳性270例, 阳性率达到97.8%, 230例“小三阳”患者中HBV-DNA阳性60例, 阳性率为26.1%。有研究资料显示[5], 大部分“大三阳”患者的血血液液中中会会检检测测到到HHBBVV--DDNNAA, , 其其阳阳性性率率达达到到9966%%, , 有的患者e抗原转变成e抗体后也就是“大三阳”转变成“小三阳”后, 血清HBV-DNA检出率下降到30%, 表明患者病毒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和已经停止复制。此情况与后病毒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与宿主基因发生整合现象﹑用药后未再复制、血清病毒炎症清除导致血清HBV-DNA消除或降低到极低浓度 (低于检测下限) 存在一定关系, 此类情况并非确切的表明患者已经恢复, 需进行随访且予以血清HBV-DNA的复查工作, 防止出现误诊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凤中, 黄永建, 陈波, 等.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及HBe Ag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22) :2490-2492.

[2]师作范, 汪徽.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相关性分析.吉林医学, 2010, 31 (33) :5966-5967.

[3]张代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乙肝DNA相关性探讨.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11) :82-83.

[4]周洪.乙型肝炎病毒核酸DNA定量检测与标志物酶免检测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1) :33-34.

乙型肝炎血清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抽样调查方法

将目标人群分为4个年龄组:1~岁组、5~岁组、10~岁组、15~18岁组, 每个年龄组调查600人, 10个县市区, 每个县市区每个年龄组60人。抽样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 各县市区随机确定3个乡级单位, 包括1个城区办事处、2个乡镇, 每个乡级单位再随机确定1个村级单位 (行政村或社区) , 被抽中的3个村级单位的所有1~18岁青少年儿童即为本次调查对象, 每个村级单位每个年龄组调查20名儿童。

1.2实验室检测

满2周岁以上人群采集静脉血4mL, 满12月龄但不足2周岁儿童采集静脉血2mL。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对HBsAg、抗-HBs的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 assay, ELISA) 进行, HBsAg阳性判定标准为PN值≥2.1。

1.3分析统计

对调查对象进行个案调查和血标本采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运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HBsAg阳性率

抽样检验1~18岁人群2449名, 1~岁组阳性率同15~18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8.88, P<0.01) 。各县之间的HBs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抗-HBs阳性率

抽样检验1~18岁人群2449名, 4个年龄组间的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 各年龄组抗-HBs阳性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各县市间抗体阳性率差别较大, 低的为74.58%, 高的达86.59%, 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χ2=11.22, P<0.01) , 见表2。

2.3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

抽样抽查人数2449人, 全程接种人数1840人, 全程接种率75.12%。1~岁年龄组最高 (92.15%) , 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15~18岁年龄组最低。川汇区、扶沟县等县区各年龄组全程接种率都较高, 见表3。

3讨论

周口市1~18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2.29%, 与1999年 (7.97%) 相比下降了71.27%。1~岁和5~岁HBsAg阳性率分别为0.96%和1.78%, 与1999年 (3.65%、8.24%) 相比分别下降64.93%、78.40%[1]。各年龄组HBs Ag阳性率的降低, 表明多年来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取得明显成效。

周口市1~18岁人群抗-HBs阳性率为81.18%, 明显高于1992年的50.82%[1]。表明推广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成人扩大预防接种取得良好效果。新生儿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可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通过在<18岁人群及成人中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可加速控制乙型肝炎进程[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表明, 周口市1~18岁人群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提示, 提高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率是降低人群HBsAg阳性率的关键措施。但10~18岁HBsAg阳性率开始升高, 抗-HBs阳性率降至<70%, 提示应对在校中学生、成人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和保障[3,4,5]。

摘要:目的 了解周口市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的感染状况和抗体水平, 为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调整防控策略和评价乙型肝炎控制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周口市10个县 (市、区) 1~18岁人群2449人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抗-HBs) 。结果 周口市1~18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2.29%, 较1999年下降79.95%;抗-HBs阳性率为81.18%, 较1999年提高37.40%;其中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下降到0.96%, 抗-HBs阳性率达到90.22%。结论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明显提高抗-HBs阳性率, 降低HBsAg携带率, 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 是加速控制乙型肝炎的切实有效措施。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参考文献

[1]王云超, 赵伟, 蒋文等.周口市2~18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1, 11 (6) :700-702.

[2]戴志澄, 祁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992~1995) (下卷)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杜, 1999:115-123.

[3]庄辉.加强对新生儿以外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5) :376.

[4]梁晓峰, 陈园生, 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9) :655.

乙型肝炎血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分析对象, 其中男81例, 女69例, 年龄最大53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 (35.1±5.9) 岁。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乙型肝炎相关诊断标准。并分别取15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

1.2 方法

1.2.1 检测仪器与试剂

(1) ECLIA法:选用由罗氏e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以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 (2) TRFIA法:选用Auto Delfia 1235时间分辨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检测; (3) ELISA法:选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北京普朗DNX-9620A全自动洗板机以及仪器雷杜RT-2100C酶标仪进行检测; (4) GICA法:选用郑州博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进行检测。

1.2.2 检测方法

ELISA法与GICA法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ECLIA法与TRFIA法均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以及相关标准操作程序操作。

1.3 判定标准[1,2]

ECLIA法、ELISA法以及TRFIA法判定标准:HBs Ag、抗-HBs、HBe Ag等指标的S/CO比值≥1.0, 可视为阳性, S/CO比值<1.0, 可视为阴性;抗-HBe、抗-HBc等指标的S/CO比值≥1.0, 可视为阴性, S/CO比值<1.0, 可视为阳性。GICA法判定标准:HBs Ag、抗-HBs以及HBe Ag等指标的测试线、质控线均显色, 可视为阳性, 测试线、质控线不显色, 则可视为阴性;抗-HBe、抗-HBc等指标的测试线、质控线均显色, 可视为阴性, 质控线显色, 但是测试线不显色, 可视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μ检验抽样误差, 采用Kappa检验四种检测结果一致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其他三种检测结果与ECLIA检测结果比较, TRFIA检测结果一致性最高, GICA检测结果一致性最差。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属于临床多发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 全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3.5亿, 每年死于肝病患者约有100万, 且我国是乙型肝炎患者高发国家[3]。乙型肝炎病毒不仅严重威胁了患者的健康, 同时也加重了社会负担。其中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主要是依靠血清标志物检测来确诊, 早诊断、早治疗是延缓病情发展、降低患者死亡率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 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方法, 但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且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健康意识及预防意识较差, 导致疫苗接种工作全面开展的难度较大,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地区差异较大, 可一定程度增加乙型肝炎感染率。并且不同地区的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一致性也存在较大差异。现阶段, 在血清标志物检测中, TRFIA、ELISA、GICA与ECLIA为常见检测方法, 且根据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ECLIA为目前公认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灵敏度、特异度最高的检测方法。在本次研究中, 将ECLIA法作为参考, 对其他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得出TRFIA法检测结果与ECLIA法一致性最高, ELISA法相对较差, GICA法一致性最差。其中TRFIA法主要是利用镧系元素标记抗原与时间分辨测定技术结合形成的新型非放射性微量检测技术, 灵敏度较高;ELISA法是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主要方法, 对设备要求较低, 经济性好, 在基层医院中应用范围最广, 但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导致其精密度下降, 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GICA法检测灵敏度也相对较高, 但是其价格昂贵,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

综上所述, 四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其中ECLIA法检测准确率最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采用不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结果。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ECLIA) 检测15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 并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TRFIA)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 (ELISA) 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GICA) 三种检测方法检测, 对比分析四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TRFIA、ELISA、GICA三种检测结果和ECLIA检测结果比较, TRFIA检测结果与ECLIA检测结果一致性最高, GICA检测结果与ECLIA检测结果一致性最差。结论 在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时, 四种检测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其中ECLIA属于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灵敏度、特异度最高的检测技术, 应用价值更为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刘艳.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的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的评价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 :554.

[2]樊伟.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评价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29) :244.

乙型肝炎血清 篇10

【关键词】 慢性重型肝炎;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预后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16-01

慢性重型肝炎(chronic serious hepatitis,CSH)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重型肝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预后差[1]。我们通过对8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各项生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慢性重型肝炎患者88例。其中男68例,女20例,年龄22-70岁,平均43.5岁。HBV感染69例,HCV感染5例,重叠感染6例,药物损伤3例,酗酒5例。88例患者經治疗后死亡35例(死亡组),存活53例(存活组)。另取90例健康体检人群做对照组,其中男65例,女25例,年龄22-70岁。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普朗PUZ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患者血清生化指标。试剂由(济南汉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检测总胆红素(TBTL)、甲胎蛋白(AFP)、清蛋白(A)、尿素氮(BUN)、肌酐(Cr)和胆碱酯酶(CHE)。患者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总胆红素(TBTL)采用重氮法,甲胎蛋白(AF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清蛋白(A)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尿素氮(BUN)、肌酐(Cr)用化学比色法,胆碱酯酶(CHE)用速率法。

1.4 统计学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慢CSH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死亡组患者总胆红素(TBTL)、肌酐(Cr)、尿素氮(BUN)高于存活组,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清蛋白(A)、甲胎蛋白(AFP)、胆碱酯酶(CHE)指标死亡组低于存活组(P<0.01),详细结果,见表1。

*与存活组和对照组相比,P<0.01;△与存活组相比,P<0.01。

2.2 胆酶分离者与预后的关系 8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合并胆酶分离者56例,存活31例,死亡25例,死亡率44.6%;32例未合并胆酶分离的患者,存活22例,死亡10例,死亡率31.2%,两组患者死亡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 论

总胆红素(TBTL)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以胆红素升高。本研究显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组总胆红素(TBTL)水平高于存活组,说明TBIL的水平可反映CSH的预后[2]。

临床上检测肌酐(Cr)、尿素氮(BUN)是常用的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肌酐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内很少吸收,每日体内产生的肌酐,几乎全部随尿排出,一般不受尿量影响。肾功能不全时,肌酐在体内蓄积成为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尿素氮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和肌酐一样,在肾功能发生损害时,尿素氮升高。本研究显示,死亡组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高于存活组,说明随着患者肝功能的衰竭,肾功能也受到影响,肝肾综合症发生率明显升高[3]。

清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肝硬变合并腹水及其他肝功能严重损害(如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肝炎等)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严重出血肾病综合征等均可导致清蛋白降低。本研究显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清蛋白明显降低,说明患者消化道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出现清蛋白降低,易引起感染而致病情恶化[4,5]。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 ug/L。检测血清AFP主要是用于原发性肝癌、生殖系统肿瘤等恶性肿瘤的诊断或或鉴别诊断,可以动态观察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疗效及预后评估。本研究显示,死亡组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6,7]。

胆碱酯酶(CHE)是一类糖蛋白,以多种同功酶形式存在于体内在临床中。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是协助诊断和评估肝实质细胞损害的重要手段。患者肝脏组织遭到破坏时,影响肝细胞合成胆碱酯酶。本研究显示,死亡组患者的胆碱酯酶(CHE)水平低于存活组[8]。

“胆酶分离”通常是指在肝炎发展过程中,由于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进行性下降,因此出现上升;同时转氨酶由于已经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水平,从而进行性耗竭,因此出现ALT下降,转氨酶不高。本研究显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合并胆酶分离者较未合并者预后差[9]。

参考文献

[1] Hada T,Kondo M,Yasukawa K,et al.Discrimination of liver cirrhosis from chronic hepatitis by measuring the ratio of Aleuria aurantia lectinreactive serum cholinesterase to immunoreactive protein [J].Clin Chim Acta,1999,281(1-2):37.

[2] Georgej M,Webster,Stephanie R.Incubation phase of acute hepatitis B in man dynamic of celular immune mechanisms[J].Hepatology,2000,32(5):1117-1124.

[3] Yuen MF,Sablon E,Hui CK,et al.Pro9gnostic factors in sever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J].clin Infect Dis,2003,36(8):979-984.

[4] 唐中權,郭静雯.重型肝炎的生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11):1020-1021.

[5] Yang SS,Cheng KS,Lai YC,et al.Decreasing serum alpha-fetiorotein levels in predicting poor prognosis of acute hepatic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ms B[J].J Gastroenterol,2002,37(8):626.

[6] 陈美鸿,林庆东,吴多荣.血液淋巴细胞计数、HBV-DNA载量、血清总胆固醇对重型肝炎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3):166-168.

[7] Choi J,Oh JH.Mechanisms of liver injury.Ⅲ.Oxidative stres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patitis C virus[J].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6,290(5):847-851.

[8] Saxena A,Sun W,Luo C.Human serum butyrylcholinesterase:In vitro and in vivo stabilny,pharmacokinetics,and safety in mice[J].Chem Biol Interact,2005,(157-158):199.

乙型肝炎血清 篇11

关键词:抗原,乙型肝炎病毒,免疫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家,主要以病毒感染为主,这给我国的健康安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不断更新,如何更加快捷、简便、准确的分析出低水平抗原表达的乙型肝炎患者,对其早期诊断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仍然以表面抗原HBs Ag为主,故此为进一步分析和有效检测,我们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技术对1000例非肝炎患者进行两对半检测,观察HBs Ag在5μg/L一下的患者比例并分析其表达模式,现研究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样本

选择我院2009年至2011年我院入院体检的非肝炎病患者血清样本共1000例。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技术进行检测。

1.2 设备材料

美国雅培公司免疫荧光分析仪。采用HBs Ag试剂盒(美国雅培公司)根据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参数调整HBs Ag检测灵敏度:HBs Ag检测灵敏度为0.23μg/L;1μg/L、2μg/L和5μg/LHBs Ag定值参比血清。

1.3 检测方法

(1)抗原于微粒子单抗包裹;(2)抗体、待测抗原、生物素标记微粒子组成二抗复合物;(3)比色皿底部玻璃纤维铺货不可逆的微粒子复合物;(4)与HRP标记成为抗-生物素结合;(5)荧光底物MUP受HRP分解,根据速率法检测荧光强度,计算含量。

判断标准:(1)HBeAg阳性:S/N≥2.100;(2)HBs Ag阳性:S/N≥2.0;(3)HBc与HBe阳性:S/CO≤1.000;对低水平HBs Ag(5μg/L)者进行中和试验,中和率≥50%确定低水平者为HBs Ag阳性

2 结果

2.1 1000例患者中检测出187例患者血清<HBs Ag浓度在5μg/L,占中人数的18.7%,其中低于1μg/L患者27例,占低水平人数的14.5%;1~2μg/L患者45例,占低水平人数的24.1%;2~5μg/L患者115例,占低水平人数61.5%。

2.2 通过两对半检测对其阳性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低水平HBs Ag人群主要体现血清学特征为“HBs Ag+HBc-Ab+HBe-Ab阳性”和“HBeAg+HBs-Ab阴性”模式者共计153人,占所有低水平患者的81.81%,“HBs Ag+HBc-Ab阳性”者140例,占低水平人数的74.87%,“HBs Ag+HBs-Ab阳性”者27例,占14.5%。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于乙型肝炎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1,2]。目前已经有研究指出部分HBV感染人群其血清HBs Ag仍保持很低的水平,采用常规普通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指标,容易导致漏诊,因此更加快捷、高效、高灵敏的检测出低水平HBV感染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微粒子免疫荧光分析技术1000例非肝病患者进行HBs Ag、HBs-Ab、HBeAg、HBe-Ab、HBc-Ab,分析其低水平表达情况以及低水平患者的常见抗体、抗原表达模式。以充分认识肝炎诊断、进一步减少临床假阳性和假阴性的误诊率。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一共检测出5μg/L以下HBs Ag阳性患者187名,占中人群的18.7%,占了较高的比率,说明提高灵敏度检测的必要性。同时对其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低水平的HBs Ag阳性患者模式主要以“HBs Ag+HBc-Ab+HBe-Ab阳性”和“HBeAg+HBs-Ab阴性”为主占总人数的81.81%,为我们临床治疗和评估患者预后等提供了指标参考。在对5μg/L以下HBs Ag阳性患者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还存在低于1μg/L者,其比例占到了14.5%,但其中主要还是以2~5μg/L患者为主,占到了61.5%,进一步强调了我们需要提高灵敏度的必要性,以及微粒子法的良好评估作用。同时我们对低于1μg/L者进行分析,发现“HBs Ag+HBs-Ab阳性”者于其重合,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二者同时存在的内在机理可能是HBV发生变异,有待进一步探讨。总之低水平HBs Ag人群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重视对低水平HBs Ag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杨守纯,陶其敏.我国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测史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5):275-277.

[2]Coursaget P,Yvonnet B,Bourdil C,et al.HBsAg positive reactivityin man not due to hepatitis B virus[J].Lancet,1987,12(8572):1354-1358.

上一篇:液压调速器论文下一篇:植物生理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