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乙型脑炎

2024-05-17

重症乙型脑炎(精选8篇)

重症乙型脑炎 篇1

森林脑炎是以蜱为传播媒介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症状重、死亡率较高,现将我院2002~2006年死亡的34例病例资料分析如下,探讨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以采取早期治疗,挽救病人生命。

1 临床资料

34例病人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18~55岁。至少1次蜱叮咬史,潜伏期3~19d不等,发病距死亡时间4~25d,平均12d,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头痛,体温波动于37.8~40.5℃之间。其中自述呼吸费力22例,双上肢近端肌肉瘫痪13例,颈肌瘫6例,四肢瘫痪4例,偏瘫3例,其中8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锁乳突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萎缩,不伴有感觉障碍;抽搐10例;意识障碍12例;进食呛咳7例;精神症状5例;末梢及口唇紫绀10例;球结膜水肿1例;合并肺感染14例;呕吐咖啡样物9例;血性泡沫痰5例。心电图正常15例,19例异常者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及室性早博。

2 诊断

蜱叮咬潜伏期后出现典型临床表现,结合森林脑炎免疫荧光抗体检测Ig M或Ig G1:20阳性,除外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后诊断。34例病人中Ig M阳性24例;Ig G阳性6例;Ig M、Ig G阳性4例。

(1)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20例,其中16例伴有上肢及或胸锁乳突肌的瘫痪,4例进展到四肢不同程度的瘫痪。该组病人早期即出现咳嗽无力、呼吸困难、表浅、胸式呼吸减弱、排痰困难、血氧饱和度降低等呼吸肌无力的症状及体征。其中6例病人早期即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此组病人中11例应用了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1~2周后3例放弃治疗,8例因感染、衰竭等因素死亡。5例病人给予了面罩给氧,另外4例病人放弃呼吸器的应用,因呼吸衰竭死亡。

意识障碍为主9例。病人出现呼吸不规则,潮式呼吸及中枢神经原性过度换气等中枢呼吸衰竭的表现,伴有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血糖升高等脑中线结构受损的特征。4例病人有癫痫发作,1例为癫痫持续状态。3例病人有胸锁乳突肌及单上肢瘫痪,3例有偏瘫。死亡前期表现为双侧瞳孔不等大5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此组病人5例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但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心律失常等中枢性循环衰竭的表现。4例病人出现呼吸骤停,随即心跳停止死亡。

2 例病人早期表现为周围性呼吸困难的表现,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等脑干受损的表现,最终呼吸骤停死亡。

其它3例病人,分别因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突发心室颤动、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均为年龄较大的病例。

3 讨论

森林脑炎是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虫媒病毒性脑炎,森林脑炎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1,人群普遍有感。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亚洲中东部、欧洲大部分国家及地区都有流行[2],我国黑龙江、新疆、河南、内蒙古等地均有发生和流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早在90年代初被确定为森林脑炎的自然疫源地[3]。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0~15d,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为头部下垂及呼吸肌麻痹,这是与其它类型病毒性脑炎不同之处。森林脑炎的死亡率较高,文献报道20%左右,本文通过复习死亡的34例病人的病历资料,讨论森林脑炎病人死亡的原因,观察和其它类型脑炎的不同,为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奠定基础。

大脑半球及脑干受累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森林脑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可侵犯大脑及脑干。1病理变化为广泛的炎症性病变,引起脑组织弥漫性肿胀及局限的缺血。病人可出现大脑半球受累的表现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波及脑干的炎症可损害呼吸循环中枢,出现呼吸循环中枢衰竭的表现,如呼吸不规则,呈潮式呼吸、中枢神经原过度换气等及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率增快等。病人多早期出现较严重的意识障碍及其他中线结构受损的特征,可早期出现进食呛咳、吞咽困难等延髓受累的表现。呼吸循环中枢的受累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是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另外,脑组织弥漫性肿胀及伴随的癫痫发作、肺部感染、高热、酸中毒等是诱发或加重脑疝形成的另一原因。脑干受累或脑疝导致的死亡是其它病毒性脑炎常见的死亡原因,约占78%,而本组森林脑炎病人死亡的34例病人中11例因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占森林脑炎病人死亡率的32.3%。因脑干受累或脑疝引起死亡率明显比其它病毒性脑炎少,这也是森林脑炎与其它病毒性脑炎不同之一。

呼吸肌麻痹导致的周围性呼吸衰竭:呼吸肌麻痹导致死亡是森林脑炎病人主要的死因。文献认为,1森林脑炎病毒除侵犯脑组织以外,还可侵犯脊髓,且以颈髓上段显著。也可波及神经根,尤其是运动神经根,出现类似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表现,认为病毒也可侵犯脊髓前角,出现局限性肌肉瘫痪,可早期出现肌肉萎缩,不伴有感觉障碍[4]。本组20例病人在发病4~10d出现呼吸肌无力的表现,16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颈部肌肉瘫痪及(或)上肢肌肉瘫痪,其中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体检未发现感觉障碍,结合文献分析,引起呼吸肌瘫痪的原因可能是脊髓的前角或运动神经根受累。另外4例病人为四肢瘫痪,出现病理反射,肌张力增高等上运动神经原受累的特征,伴有尿潴留,说明病变波及颈髓上段,导致病人出现了四肢瘫痪。由此可见,颈髓及运动神经根的病变导致呼吸肌麻痹是森林脑炎病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呼吸肌麻痹导致死亡是森林脑炎与其它类型脑炎不同之一。该组死亡20例,占死亡率的58.8%,伴有高热、抽搐及肺部感染,使耗氧量增加而加重或加速了周围性呼吸衰竭,加速了病人的死亡。

其他原因或并发症导致的死亡:本组病人3例,占死亡总数的8.8%。病人可由于消化道出血、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合并严重感染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原因导致病人死亡。

综上所述,森林脑炎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周围性呼吸衰竭,尤其早期识别呼吸肌麻痹,及时给予人工辅助呼吸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其次是脑干受累或脑疝导致死亡,给予足量脱水药物,防止脑疝发生以及积极对症治疗,可挽救病人生命。

摘要:目的探讨森林脑炎病人的常见死亡原因。方法分析森林脑炎病人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呼吸肌麻痹是森林脑炎病人主要死亡原因,占58.8%,脑疝及其他原因占41.2%。结论森林脑炎病毒易侵犯颈髓,大脑及脑干。颈髓受累导致的呼吸肌麻痹是森林脑炎主要死亡原因,与其它病毒性脑炎不同。脑疝及其它原因导致的死亡占次要地位。

关键词:森林脑炎,死亡原因,呼吸肌麻痹,脑疝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3952.

[2]Bossenecker W,klimikum st,Marien.Tick-borneencephalitis:in-fection mechanisms,clinnical picture and vaccination options[J].NeurDlogische klinik Amberg,2007,149(5):29.

[3]李炎光.首次确定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3,4(3):166.

[4]张晓光,韩淑贞,王晶,等,肌电图在森林脑炎病人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4):413~420.

重症乙型脑炎 篇2

[关键词] 拉米夫定;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58-01

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目前临床上对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仍有较多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拉米夫定治疗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9月因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患者(拉米夫定治疗)78例,其中男32例,女46例,年龄24~76岁,平均(46.5±3.2)岁;对照组患者62例(常规治疗),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26~78岁,平均(36.5±4.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并且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验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均采取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甘利欣、输血、静脉滴注白蛋白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福建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H20113025)100 mg口服治疗,1次/d,3个月为1疗程。

1.3 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检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率,统计治疗后生存率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是病毒持续复制,因此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是治疗的关键。拉米夫定作为核苷类似物抑制病毒的能力较强,已成为抗病毒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2-3]。

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以广泛肝细胞病变和大块肝脏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肝细胞内病毒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反应过强是其重要的因素。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能够导致多器官出现功能损害及衰竭,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目前有研究证实拉米夫定对重型乙型肝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4]。拉米夫定能够抑制HBV-DNA聚合酶活性,抑制HBV-DNA复制,降低HBV-DNA浓度,改善肝功能[5]。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后HBV复制受到抑制,使血清HBV-DNA浓度下降,免疫细胞攻击的靶抗原减少,新生肝细胞受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的可能性减低。由表1和表2的结果可明显看出,治疗后实验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率为92.3%,生存率为91.0%,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田亚平等[6-7]报道。综上所述,拉米夫定治疗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普遍使用。

[参考文献]

[1] 曾蜀.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4):153-154

[2] 朱建清,赵松林,宋振江.拉米夫定联合香菇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100.

[3]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型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4] 钟渊斌,余叔侃.拉米夫定治疗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近期疗效的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6):846-847.

[5] 吴诗品,李文琍,彭红,等.拉米夫定治疗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14(5):265-266.

[6] 田亚平,张敏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5):243.

[7] 全昕.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2011,24(4):145.

(收稿日期:2012-03-05)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重症,病毒性脑炎,小儿,护理体会

病毒性脑炎是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大多数患儿病程有自限性[1]。重症病毒性脑炎往往起病急骤, 体温上升迅速, 很快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精神障碍、高热等症状, 常出现后遗症, 死亡率高。本科室自2012年1月~2014年3月共收治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者10例, 通过积极的抢救措施和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治愈率高, 现将相关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中, 男性8例, 女性2例, 年龄7月~13岁, 平均9.5岁, 本组均为急性起病, 主要症状为头痛, 呕吐, 高热, 抽搐, 意识障碍。

1.2 治疗经过:

本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感染、降颅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治疗, 治愈7例, 遗留后遗症3例。

2 护理

2.1 症状护理

2.1.1 高热的护理。

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如体温在37.5~38.4℃之间时, 采用物理降温, 方法有:冰袋冷敷, 温水擦浴等;如体温在38.5℃以上时, 则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 以降低大脑耗氧量;选择清淡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 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及时擦干汗液, 更换汗湿衣物, 保持皮肤清洁, 使患儿感到舒适;监测体温, 观察热型, 观察用药效果, 及时观察如患儿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 立即汇报医生, 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

2.1.2 抽搐的护理。

预防抽搐的发生, 重症患儿床边备好吸氧、吸引器装置。抽搐发作时应有专人守护, 解开衣扣, 用包好的压舌板或类似物品放入口内, 以防舌咬伤;保持呼吸道通常,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如有呕吐物及时清理, 防止窒息;抽搐时减少对患者的任何刺激, 动作要轻, 保持安静, 避免强光刺激;观察抽搐发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注意神志及瞳孔的变化, 并及时与医生联系。

2.1.3 急性意识障碍护理。

如果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双目凝视、感觉过敏、脑膜刺激征等, 应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如患儿出现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 则为颅内压增高症的典型表现。而对不能正确表达情感的小婴儿及幼儿, 一旦出现前囟隆起, 张力高, 脑性尖叫、频繁呕吐、抽搐等, 也提示颅内压增高, 应采取降颅内压措施, 迅速降低颅内高压, 防止脑水肿、脑疝的发生。同时采取正确的体位, 对照床位角度表, 将患儿头部抬高15°~30°, 有利于颅内血液回流。

2.1.4 头痛、呕吐的护理。

出现头痛、呕吐往往提示患儿颅内压增高, 应立即汇报医生, 同时监测血压、脉搏, 遵医嘱使用降颅压药物。同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头痛部位, 持续时间、程度, 以及呕吐物的性状、量、次数等。

2.2病情观察。

年幼患儿不能用语言表达不适, 认真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采用刺激耳垂的方法, 观察幼儿的反应程度。同时还需观察瞳孔和呼吸变化, 如发现呼吸节律不规则, 瞳孔不等大等圆, 反应迟钝, 多提示有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可能。观察意识变化, 如出现意识障碍、烦躁不安, 应警惕是否存在脑水肿。及时准确记录, 为医生提供准确信息。

2.3 基础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室内安静, 避免各种刺激, 室内温湿度要适当, 定时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全身皮肤护理, 尤其注意外阴、指甲、口腔及臀部的护理, 防止继发感染[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床单位平整干燥无碎屑;每日口腔护理两次, 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

2.4 饮食指导。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对于因头痛、呕吐导致食欲差的患儿, 结合静脉补充营养, 以保证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2.5 心理护理。

向患儿家属解释病毒性脑炎的相关医学知识, 取得信任及理解, 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及时给予安慰与帮助, 并通过实例告知家属以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

2.6 用药的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 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注射液时, 需检查有无结晶, 如有结晶不予使用, 要求计量准确, 短时间内输入, 需在20~30 min内滴注完毕, 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外渗, 及时处理。如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特殊药物时, 一开始速度宜慢, 要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如无异常, 才可以调节到正常的滴速, 用药过程中仍需定时巡回,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7 康复训练。

积极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对于长时间卧床不能自行翻身的患儿, 早期的功能锻炼很重要。语言障碍者很容易焦躁, 要耐心解释, 慢慢的进行功能恢复, 要从单音节、短句开始学, 直至对话[4]。去除影响患儿情绪的不良因素, 创造良好的环境, 针对患儿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 做好脑功能和肢体功能的锻炼, 提供保护性照顾。

3 小结

本科的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积极控制感染,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患儿进行细致精心的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在患儿度过危险期后进行康复治疗, 预防出现继发性损害, 提高了患儿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6.

[2]徐霞.2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J].工企医刊, 2007, 20 (1) :45.

[3]房静.纪英莲系统性红斑狼疮46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7) :78-79.

重症乙型脑炎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乙型重型肝炎患者80例, 男57例, 女23例, 年龄29~65 (47±12) 岁。其中早期患者53例, 中期患者27例,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有重度黄疸, 血清总胆红素 (SB) >171μmol/L, 凝血酶原时间 (PT) >16s,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 乙肝病毒DNA (HBV-DNA) 阳性。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标志均阴性, 另有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入选, 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西安2000年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40例, 其中早期26例, 中期14例;对照组40例, 其中早期27例, 中期13例。2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 包括支链氨基酸、白蛋白、新鲜血浆、促肝细胞生长素等, 治疗组及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使用茵陈解毒汤治疗。药物组成:茵陈30g, 犀角粉1g (冲服) 或水牛角15g, 黄连10g, 柴胡15g, 山楂10g, 丹皮10g, 旱莲草15g, 郁金10g, 莲肉10g, 大黄15g, 虎杖20g, 带皮茯苓15g。若兼气虚者加人参15g, 黄芪20g;兼气滞胁痛加元胡10g, 青皮10g;兼血瘀者加红花20g, 鸡血藤30g, 随症加减。以上药物按药典要求制成煎剂装瓶备用, 早晚各1次, 每次50ml, 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2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血清HBV标志物、生化指标及服药后不良反应等均观察8周治疗时间。HBV标志物检测:乙肝五项采用ELISA法检测, 试剂为上海科华公司产品;HBV-DNA用FQ-PCR法, 采用罗氏公司试剂检测;肝功能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全自动化仪检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肝病诊疗常规》[2]进行标准评定。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 生化指标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或恶化, 生化指标无变化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35.0%, 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各期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组早期患者服药2周后, 乏力、纳差、呕吐、腹泄等症状开始改善, 4周后多数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黄疸消退较对照组明显, 8周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对照组早期患者治疗4周后少数患者症状改善, 其余患者呈进行性加重, 或反复波动。治疗组中期患者服用茵陈解毒汤4周后大部分症状改善, 少数呈进行性加重;中期对照组8周后少数患者症状改善, 多数进行性加重或出现并发症。

2.3 生化指标

治疗8周后治疗组SBPT降低, 总胆固醇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茵陈解毒汤是根据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犀角散”结合临床体会变化而来。临床试验证明, 茵陈解毒汤用于慢性乙肝重症型的治疗可有效抑制HBV复制, 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的病变。本文结果显示茵陈解毒汤可使慢性乙肝重症型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明显改善, 尽而使患者病死率下降, 而对中期患者疗效不明显, 则提示乙型重症型肝炎使用茵陈解毒汤应早期给予, 一旦进入中期效果稍差,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方中茵陈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 并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 因而能以多方面提高免疫功能[3];早期患者肝细胞坏死程度及范围不及中期患者, HBV-DNA明显高于中期患者, 因此早期使用茵陈解毒汤, 方中茵陈抑制HBV复制, 从而免受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 这也可能是茵陈解毒汤对早期患者治疗效果上升、病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而对中期患者疗效不够理想, 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 本研究观察到3例亚急性重症型肝炎患者使用茵陈解毒汤后,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也说明茵陈解毒汤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有一定疗效。在临床上, 重症型肝炎的病死率高, 中晚期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笔者体会到对重症型肝炎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 对提高成活率, 促进肝细胞再生, 恢复机体内环境平衡, 调整免疫功能, 预防和控制内毒素血症, 改善肝微循环障碍及抗病毒等方面可收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分会.肝病学会分会联合修订病毒肝炎防治方案[J].2000, 5 (4) :257-26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写作组.中医肝病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5:17.

重症乙型脑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重症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2]。其中男88例, 女62例;年龄5个月~12岁, 平均4.7岁, 入院时起病2~8 d, 其中有68例入院时给予治疗病情仍在加重, 从起病开始到意识障碍的时间来评估病情进展速度快慢, 各季节均有发病, 但以6~8月份居多。

1.2 临床表现

均有发热, 体温38~40.2℃, 伴有抽搐90例, 均在发病后3 d内出现, 呈全身性或部分性发作;频繁抽搐发作56例, 惊厥持续状态37例。脑干颅神经损害85例, 主要损害面神经、舌咽、舌下神经, 失语11例, 偏瘫25例, 中枢性呼吸衰竭20例, 脑疝15例。意识障碍140例, 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者9例, 烦躁不安者11例, 嗜睡18例, 昏睡13例, 昏迷者根据Gla Sgow评分:轻度昏迷35例 (Gla Sgow评分13~14分) , 中度昏迷22例 (9~12分) , 重度昏迷19例 (<8分) , 脑死亡13例 (<3分) [3]。

1.3 辅助检查

1.3.1 脑脊液

141例异常, 9例正常, 脑脊液白细胞数为 (0~680) ×106/L, 以淋巴细胞为主, 少数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生化多正常或有轻度蛋白增高。

1.3.2 脑电图

检查150例100%异常, 根据EEG诊断标准[4], 轻度异常45例, 中度异常75例, 重度异常30例。

1.3.3头颅MRI

正常者67例, 20例丘脑、顶叶等部位及白质脱髓鞘改变, 18例脑回、脑沟增宽, 脑萎缩;累及双侧额叶、颞叶11例, 脑干11例, 岛叶6例, 双侧枕叶受累6例;基底节受累9例, 黑质4例。

1.3.4 病原学检查

150例患儿同时行呼吸道分泌物及血和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检出EB病毒抗原阳性14例, 合胞病毒抗原阳性9例, 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20例, EV-71阳性13例, 均未检出单纯疱疹病毒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4 治疗

1.4.1 抗病毒治疗采用阿昔洛韦5 mg/ (kg·次) ;每8小时1次。

1.4.2 抗惊厥治疗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治疗部分重症病毒性脑炎引起的持续性惊厥效果欠佳, 43例难治性惊厥持续状态的患儿, 给予咪达唑仑0.1~0.3 mg/ (kg·h) 持续泵入, 根据病情逐渐减停, 其中有35例得到控制, 有8例未控制, 未控制者, 加用负荷剂量托吡酯胶囊, 首次5 mg/kg, 间隔12小时再给5 mg/kg, 连续4次后抽搐缓解, 48 h后改5~7 mg/ (kg·d) 口服, 维持半年左右。

1.4.3 脑水肿治疗选用甘露醇、速尿, 或速尿加白蛋白、地塞米松。 (1) 甘露醇的用量因脑水肿的程度而定, 本组25例脑疝, 125例重度脑水肿。甘露醇用法:1 g/ (kg·次) , 每4小时1次, 根据抽搐缓解、意识状态、球结膜水肿、前囱张力及眼压改善状况。先减量至每次0.5 g/ (kg·次) , 给药间隔不变, 再根据上述体征的进一步好转, 延长间隔至每8小时给药1次, 逐步减停。 (2)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地塞米松0.3~0.5 mg/ (kg·次) , 最大剂量为每次10 mg, 轻症者每天2次, 重症者每8小时1次;85例脑干脑炎的患儿均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5~20 mg/ (kg·d) , 1次/d, 5 d后改强的松口服。

1.4.4 所有重症患者均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 mg/ (kg·次) , 连用5 d。

1.4.5 20例呼吸衰竭的患儿予以机械通气治疗。

1.5 预后评估

将出院时仍遗留有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随访半年内未恢复正常者, 以及死亡及放弃治疗病例归为B组;将出院时有神经系统异常在半年内完全恢复者归为A组。

1.6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

150例中预后良好86例 (57.3%) , 预后差64例 (42.7%) 。预后差的病例中包括继发性癫痫18例, 运动障碍12例, 颅神经麻痹6例, 精神异常9例, 智力倒退4例, 死亡及放弃治疗15例。

2.2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2.2.1 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

从表1可知, B组病程进展速度较A组快、意识障碍程度即Glasgow评分较A组低, 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发热时间、惊厥持续时间较A组长, 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者比例较A组高, 脑干颅神经损害比例较A组高,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例 (%)

2.2.2 辅助检查与预后的关系

从表2可知, B组脑电图重度异常、MRI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组资料提示与病毒性脑炎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为病程进展速度、意识障碍程度、发热时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惊厥时间、伴有肢体障碍和颅神经麻痹及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者。病程进展速度即从起病达意识障碍的时间越短, 预后越差, 尤其是入院后经过积极治疗, 病情仍进行性加重者提示预后差, 临床上遇到很多患者入院时神志尚清楚或步行入院, 给予积极治疗短短几个小时达到昏迷、呼吸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家属难以接受, 所以对于这类患者临床医师应充分评估病情并向患者家属交代, 得到患者家属的理解, 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意识障碍程度即Gla Sgow评分越低提示意识障碍程度越重, 脑损伤越明显, 预后越差, <3分者最终会死亡。发热时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惊厥时间越长提示预后越差, 尤其在治疗后3~5 d内病情无好转者提示预后不良[5,6]。伴有肢体障碍和颅神经麻痹多提示脑干功能受损, 脑干是生命中枢, 此部位受损, 提示预后不良。很多病毒性脑炎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 此类患者用免疫球蛋白及激素疗效差, 很多患者病程迁延, 应注意边缘系统即NMDA受体脑炎或精神心理疾病[7,8]。

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愈重, 脑电图异常程度愈明显, 伴有意识障碍的脑炎, 脑电图几乎100%为异常, 本组脑电图特点与文献报道相符[9]。早期脑电图多数为弥漫性慢波, 少数表现为低幅慢波或低电压, 弥漫性高幅慢波的患者多数随着积极治疗及时间的推移, 多数患者预后尚可, 能达到生活自理, 低幅慢波或低电压的患者几乎都出现脑功能衰竭, 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本文资料表明, MRI表现病变范围越广泛、弥漫性脑肿胀越严重, 临床上意识障碍越重, 恢复越慢, 预后越差。MRI脑实质弥漫受累者常表现脑回、脑沟增宽, 脑萎缩导致智力低下;颞额叶受累者易继发癫痫;基底节受累易形成局灶性软化灶, 出现肢体瘫痪等后遗症;枕叶受累可遗留皮质盲;脑干、黑质受累者病情凶险, 预后不良;累及顶叶、丘脑及白质脱髓鞘病变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 与文献[10-11]报道相符。

本组病毒检出率不高, 可能与检测技术有关。早期积极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及时应用激素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 并减少细胞内水钠潴留, 减轻脑细胞水肿, 降低颅内压。丙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病毒抗体, 可中和致病病毒。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可增强体液免疫, 有阻断炎症发生的作用, 不失为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另一有力措施[12]。

综上所述, 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13], 全面综合分析各种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将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患儿的病情有一个较为客观正确的预后判断, 既可减少抢救治疗的盲目性, 减少病残儿童的发生率, 提高人口质量, 又可对患儿家长有合理的交代, 调整其对患儿过高的期望,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各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预后的结果将15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分为预后好组 (A组) 和预后差组 (B组) ,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组病程进展速度较A组快、意识障碍程度即Glasgow评分较A组低, 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发热时间、惊厥持续时间较A组长, 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者比例较A组高, 脑干颅神经损害比例较A组高, 脑电图重度异常、MRI异常的比例均高于A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差的相关危险因素复杂多样, 应引起足够重视, 进行积极有序的综合治疗。

重症乙型脑炎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6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22例, 女8例, 年龄22~68岁, 平均42岁;观察组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0~65岁, 平均38岁。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60例患者都将参照相关规定来对病症进行诊断, 如:患者体内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乙型肝炎患者一般都伴随着恶心、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的出现, 还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肿胀。

方法:对照组进行综合内科治疗, 即在进行治疗的前后分别给患者进行HBV-DNA的检测。让患者多卧床休息, 给患者每天静注多烯磷脂酰胆碱促肝细胞生长素, 来保障患者的肝功能, 白蛋白、血浆等对肝病患者进行支持治疗[2]。观察组先进行综合内科治疗, 在这个基础上, 每天给重症型乙型肝炎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 1次/d, 0.5 m L/次。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也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和表2。

讨论

慢性乙肝是一种潜在威胁生命的疾病。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 而其中多达80%的原发性肝癌是由慢性乙肝引起的。在4亿慢性乙肝患者中, 有75%生活在亚洲, 而中国是全球乙肝和肝癌负担最沉重的国家。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主要是因为肝细胞大部分病变和肝细胞的坏死导致肝脏出现衰竭现象。虽然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病发原因很复杂, 但是乙型肝炎由于主要是HBV病毒感染导致重症乙肝病的出现, 所以, 治疗慢性重症乙肝的关键还是对病毒的抵抗治疗[3]。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比较高的, 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再生是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恩替卡韦抑制乙肝病毒同时还能修复肝脏细胞, 促进肝脏细胞再生, 本研究60例患者中, 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所以, 恩替卡韦对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安全的。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主要的症状分为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黄疸。其全身症状主要表现:肝脏会影响人体全身, 因肝功能受损, 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 下肢或全身水肿, 容易疲劳, 打不起精神, 失眠, 多梦等乙肝症状。少数患者还会有类似感冒的乙肝症状。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乙肝患者因胆汁分泌减少, 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明显的乙肝症状。黄疸主要表现: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 乙肝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 会出现黄疸, 皮肤小便发黄, 小便呈浓茶色等乙肝症状。

对于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禁饮酒, 乙肝患者长期的饮酒, 就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造成肝脏损害, 会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2) 少吃或者不吃油炸食品, 乙肝患者的脂肪代谢能力较差, 在生活中要少吃肥肉及油炸食品, 以防止血脂增高和发生脂肪肝[4]。 (3) 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乙肝患者要注意饮食, 在饮食上要忌食辣椒, 因为辣椒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严重者可导致胃炎、胃溃疡, 会导致病情恶化。 (4) 尽量少吃放置时间长的食物, 乙肝患者在饮食时要注意食物的新鲜度, 因为发霉的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 而黄曲霉素有非常强的致癌作用, 可引发肝癌。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可以食用的食物方案: (1) 饮食结构要合理:要多食蔬菜、水果, 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 也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 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会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 (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 、高蛋白。蛋白质饮食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 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挑食对肝病是不利的。 (2) 菜宜清淡, 宜多进食新鲜蔬菜, 如青菜、芹菜、菠菜、黄瓜、西红柿等;少放油, 少食油腻和油炸食品, 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 (3)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饮食中的蛋白含量不宜过高, 因为蛋白质易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氨气, 而氨是导致肝昏迷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或重症肝炎恢复期的患者要低糖饮食, 否则易发生脂肪肝。

恩替卡韦是环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是针对HBV病毒抑制的药物, 该药物能够在细胞内高浓度高效率地抑制病毒再生, 通过抑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来抑制DNA到m DNA转录[5], 促使细胞生的再生修复受损细胞。与观察组比较, 加入恩替卡韦的治疗后, 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效果, 降低无效率和显效率。临床试验证实, 与其他药物相比, 恩替卡韦治疗48周后能够获得明显更佳的病毒抑制。

综上所述, 恩替卡韦是目前对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治疗药效最强的药物之一, 不仅起效快, 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抑制HBV病毒的再生和复制, 明显地提高了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6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观察组在采用综合内科治疗基础上配合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对照组只采用综合内科治疗。观察两组肝功能、HBV-DNA载量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患者的治愈情况。结果:观察组好转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恩替卡韦可以快速地降低病毒量改善肝功能, 有效提高了重症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抑制病毒的再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恩替卡韦,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旭, 李刚, 周立夫, 等.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效果分析[J].药物与临床, 2010, 17 (19) :187-188.

[2]陈强.恩替卡韦和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分析[J].临床研究, 2009, 47 (21) :64-65.

[3]Liu Y, Wang CM, Xu DP.Analy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drug resistant mutations for 2000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hina[J].HepatolInt, 2009, 3 (1) :111-112.

[4]颜海弟, 郑石洲.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疗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 (2) :196-199.

重症乙型脑炎 篇7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脑炎,治疗,转归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以学龄前儿童多发,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高发。该病属自限性疾病,疗程1周左右,大多治疗效果好,少数病例伴发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病例出现,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所以,临床医生应加以足够重视,现将本院2014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并重症脑炎患儿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做以下分析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儿,临床诊断均符合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标准。其中,男36例,占60.0%,女24例,占40.0%,年龄6个月~1岁9例,占15.0%,1~3岁43例,占71.7%,3~5岁6例,占10.0%,5~10岁2例,占3.3%。其中年龄≤3岁的52例,占86.7%。

1.2 重症高危标准

参考卫生部(现卫计委)办公厅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1]中规定。符合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并伴有以下表现者视为重症高危病例:(1)年龄<3岁,高热3 d以上。(2)病程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3)心率、血压异常。(4)呼吸频率改变。(5)化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6)血糖增高。

1.3 临床表现

患儿均出现手、足、臀部及口腔疱疹,并且伴随着发热和咽痛,患儿呕吐13例,占21.7%;头晕、乏力14例,占23.3%;惊厥5例,占8.3%;肢体抖动19例,占31.7%,面色苍白8例,占13.3%;脑膜刺激征阳性患儿16例,占26.7%。3 d后,更多神经系统症状也随之出现。

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42例,占70.0%;血糖增高40例,占66.7%。心肌酶谱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35例,占58.3%;C反应蛋白(CRP)增高34例,占56.7%;脑脊液细胞数增高23例,占38.3%;颅内压增高25例,占41.7%;胸片异常、肺纹理增粗、斑片影18例,占30.0%;36例CT检查,5例患儿出现异常。

1.5 治疗与转归

患儿均给予抗病毒、退热等对症处理,白细胞及CRP增高给予联合抗生素治疗,同时危重症给予:(1)20%甘露醇0.5~1 g/(kg·次),6~8 h 1次静脉推注,如脑水肿明显可酌情加用速尿静脉注射,加强脱水效果,改善脑水肿。(2)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应用,1 g/(kg·d),应用2 d。(3)甲基泼尼松龙1~2 mg/(kg·d),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20 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 g),大剂量激素应用同时注意保护胃黏膜,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4)呼吸支持:如发现呼吸节律改变时尽早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5)控制出入水量,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患儿一般住院前2~3 d,精神状态差,伴发热、肢体抖动,随着治疗的继续进行,患儿逐渐退热、精神好转,1周左右治愈出院。

2 结果

本组60例患儿,疗程1~4周,57例临床治愈,2例好转,家属要求出院,1个月后追踪,患儿痊愈,无后遗症。1例因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进展快,病情凶险死亡。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小RNA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种传染病,因感染的病毒不同,临床上,该病表现为可重复感染,四季均可发病,但集中出现在6~8月份,9月份患病率明显下降,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该病流行期间以幼托机构儿童发病多,临床表现为起病较急,大多数患儿出现发热,随之手、足、臀、膝部、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其皮疹特点是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四不”特征[2],在20多种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71,EV71)最常见。肠道病毒CA16与EV71感染引起的HFMD在临床症状等方面很难加以区别。经病毒检测后提示由CA16引起的疾病预后较好,而EV71型肠病毒则病情较重,除了引起HFMD一般症状外,更易导致脑损害等严重并发症[3]。经研究显示患儿感染病毒2~5 d内通过血液或者颅神经、面神经或下咽神经入侵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可能像脊髓灰质炎病毒一样通过神经通路侵犯了中枢神经系统[4]。或由细胞因子诱导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如为重症,很短时间内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导致患儿死亡。所以对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尤为重要,出现危重症病例时,临床上除一般处置外,应及时静脉应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丙种球蛋白。神经源性肺水肿,也称中枢性肺水肿,是在无原发性心、肺和肾等疾病的情况下,由颅脑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引起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而导致的肺水肿,是重症手足口病致死的重要并发症,患儿出现呼吸频率进行性加快,呼吸浅表或呼吸节律不规整、呈抽泣样、叹气样呼吸时表示患儿颅脑损伤已很重,应及早行气管插管,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本组死亡1例,为8个月小儿,2个月前曾患麻疹,因入院时已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合并多器官衰竭,错过抢救时机,死亡。其余病例均治愈,无后遗症病例。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该病高发期,应注意隔离,特别是幼托儿童,勤开窗通风,讲究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部分患儿口服药物治疗即可,绝大多数患儿可以治愈出院,重症常常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应提高对手足口病并重症脑炎的认识,及时识别早期重症因素,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及治疗,这也是降低手足口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17.

[2]左安琳.小儿手足口病312例临床分析.医学信息,2010,5(10):2787.

[3]蔡栩栩,刘春峰,邢艳玲,等.重症手足口病:附3例报告.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6):556-558.

[4]Lin TY,Chang LY,Hsia SH,et al.The 1998 enterovirus 71Outbreak in Taiwan: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Clin Infect Dis,2002,34(suppl 2):S52-S57.

青少年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循证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3年10月我科共收治重症病毒性脑炎病人19例, 男12例, 女7例;年龄14岁~22岁, 平均17.5岁;均经腰椎穿刺、脑电图、头颅CT检查确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均为急性起病, 多伴有高热、头痛、精神症状, 以及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昏迷。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入院后均给予及时的脱水降颅压、降温、抗病毒等治疗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

1.3 结果

19例病人中痊愈1 7例, 遗留后遗症1例, 死亡1例。

2 循证护理

2.1 方法

2.1.1 组成循证护理小组

由疗区护士长、疗区小组长、责任护士共5人组成。均从事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多年, 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护理技能, 接受了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

2.1.2 确定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

评估收集病人资料, 了解病人情况,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通过具体分析, 确定需要循证的护理问题为高热、癫痫发作、颅内高压、精神症状、昏迷、呼吸衰竭。

2.1.3 寻找循证支持

运用网络数据库, 通过输入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 查阅相关文献, 以及查找相关病例、书籍等, 找出相关的护理措施及其相应的支持证据, 并对其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 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及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 最终确立并实施最佳护理方案, 并监测实施效果。

2.2 实施护理

2.2.1 高热的护理

2.2.1. 1 循证支持

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或高度抑制, 各种营养素代谢增加, 耗氧量也增加, 造成脑缺血、缺氧, 从而加重脑水肿, 造成神经细胞坏死。本组病人均属中枢性高热, 持续、不易退热, 或体温下降后很快又回升, 所以主要采取物理降温。

2.2.1. 2 干预措施

(1) 保持合适的室温与空气湿度, 定时通风换气, 避免噪声。 (2) 体温超过39℃的病人, 将冰袋置于体表大血管流经处进行持续降温, 放置时间不能超过30min。 (3) 用温水进行擦浴, 促进散热, 但要避开胸前区、腹部、后颈等禁忌部位, 足底可放热水袋。 (4) 采用冰帽进行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 此方法疗效较明显, 但运用时间较长, 要加强监测和护理, 防止耳郭及枕部冻伤。躯干、四肢采用冰毯降温, 测量肛温不可低于30℃, 以防出现心室纤颤等并发症。

2.2.2 癫痫发作的护理

2.2.2. 1 循证支持

在急性期脑细胞的坏死、炎症细胞的浸润等病理变化能影响神经细胞的通透性和正常功能, 产生异常放电而引起癫痫发作[5]。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癫痫发作, 可能会加重脑炎的不可逆性损伤, 也可能导致多系统损害甚至死亡。

2.2.2. 2 干预措施

癫痫发作时立即让病人去枕仰卧位, 头部偏向一侧, 同时打开衣领和腰带, 清除口腔分泌物, 避免发生窒息。将压舌板塞在上下磨牙之间, 以免咬伤舌头。在床边加防护栏, 用约束带约束病人的四肢, 防止造成身体的损伤, 做好安全护理, 遵医嘱给药。

2.2.3 颅内高压的护理

2.2.3. 1 循证支持

重症病毒性脑炎可因广泛脑实质坏死和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 甚至脑疝形成而死亡。脑炎可以刺激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 又可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及吸收不良[6];癫痫持续状态造成脑缺氧, 进一步引起脑水肿。颅内高压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也可出现烦躁不安、嗜睡、癫痫发作等症状, 严重时出现血压持续升高、脉搏及呼吸变慢、瞳孔散大等的变化, 出现这些危险征兆, 要警惕脑疝的发生。

2.2.3. 2 干预措施

治疗时床头抬高15°~30°, 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呕吐的病人, 及时清理污物, 避免造成误吸或阻塞呼吸道。给予持续或间断吸氧, 使脑血管收缩, 减少脑血流量。为避免脑疝的发生, 要掌握颅内压增高的变化动向, 如果出现脑疝前驱症状, 立即遵医嘱处理。在使用甘露醇等降颅压药物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导致的电解质紊乱,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2.2.4 精神症状

2.2.4. 1 循证支持

由于该病病变主要累及额叶、边缘叶及颞叶, 因此精神症状出现早且严重[7]。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幻觉、躁动、欣快、抑郁甚至木僵等, 因此需要密切观察病情, 以防发生意外。

2.2.4. 2 干预措施

可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但药物剂量较大时要定时测量血压, 仔细观察血压变化;另外, 抗精神病药物还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也要注意观察, 出现时及时处理[7]。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安全、舒适, 避免声光刺激。

2.2.5 昏迷的护理

2.2.5. 1 循证支持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 是由脑炎所引起的直接性大脑皮层受损, 致使急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的弥散性抑制。本组昏迷病人随意运动丧失, 对声光刺激无反应, 但对强烈的疼痛刺激有防御反应,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均存在。

2.2.5.2干预措施

昏迷病人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 易发生窒息或坠积性肺炎, 所以应2h为病人翻身1次, 轻叩背促痰排出,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痰液阻塞者, 立即吸痰。防止舌后坠发生气道阻塞, 舌后坠时用舌钳将舌拉出。护理操作时避免因体位的移动而导致脑疝形成或呼吸骤停,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翻身时动作轻, 避免推拉等可擦伤皮肤的动作, 预防压疮的发生。无禁忌证病人鼻饲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 条件允许者给予胃肠外营养, 并注重补液, 维持电解质平衡。

2.2.6 呼吸衰竭的护理

2.2.6. 1 循证支持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 由于脑实质炎症、脑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疝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 其中以脑实质病变, 尤其是延脑呼吸中枢病变为主要原因[8]。

2.2.6. 2 干预措施

呼吸衰竭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要加强生命体征观察, 针对各种症状进行处理。 (1) 观察瞳孔变化, 瞳孔变化可反映颅内压情况, 若一侧瞳孔散大提示脑疝形成, 要立即报告医生救治。 (2) 观察皮肤黏膜、口唇、四肢末梢有无发绀情况, 发绀可能是痰阻塞引起呼吸不畅而造成的, 这就需要尽快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痰液黏稠、肺部感染者可给予雾化吸入;确保氧气的供给, 并发呼吸衰竭者应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3) 观察呼吸深浅、强弱、节律, 注意有无异常呼吸, 一旦发现呼吸衰竭情况, 立即遵医嘱进行抢救。

摘要:[目的]总结青少年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循证护理。[方法]对19例重症病毒性脑炎病人入院后均给予及时的脱水降颅压、降温、抗病毒等治疗, 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病人进行护理干预, 提出护理问题, 通过实证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价, 制订护理方案, 进行护理实践。[结果]痊愈17例, 遗留后遗症1例, 死亡1例。[结论]对青少年重症脑炎病人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重症病毒性脑炎,循证护理,青少年,护理

参考文献

[1]Dicenso A, Cullum N, Cilika D.Lmplemenging evidence-based nursingSome misconceptions[J].Evidence-Based Nursing, 1998, 1 (12) :38-39.

[2]蒋挺, 张菊美.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救治和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2) :93-95.

[3]王艳.循证临床护理实践指南的获得与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27 (8C) :2563-2564.

[4]杨青建, 钟玉杰, 鲍丽.我国循证护理教育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 2012, 26 (7A) :1729-1730.

[5]宋晶群.护理干预对重症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病人的临床观察[J].全科护理, 2012, 10 (12C) :3962-3963.

[6]张玉珏, 王玲, 介李璞.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影响因素及防治[J].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2) :153-156.

[7]王秀荣, 侯小艳, 是启明.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1) :93.

上一篇:多数派下一篇:师生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