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乙型脑炎病

2024-08-16

猪乙型脑炎病(共8篇)

猪乙型脑炎病 篇1

猪乙型脑炎是猪的四大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 (又称繁殖障碍综合征) 之一, 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弱仔、畸形胎和公、母猪不育症等。德宏州是猪乙型脑炎的老疫区, 近年来常有该病的病例, 已成为该州一些生猪规模养殖场和母猪饲养户危害最大的疫病之一, 严重地阻碍养猪业的发展。

1 引发病因

日本乙型脑炎又叫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 是一种虫媒传染病。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 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母猪流产和产死胎, 公猪发生睾丸炎, 少数猪特别是仔猪呈现典型脑炎症状, 如高热、狂暴、沉郁等。在本地一直呈地方散发流行。

1.1 生猪及其畜产品的流通频繁

在生猪及其产品流通过程中, 由于检疫不严, 防疫密度不够, 特别是本地的部分规模养猪场和母猪散养户没有对生猪进行免疫注射, 都是导致猪乙型脑炎病传播流行的重要因素。

1.2 没有纳入正常免疫

过去本地一直没有将猪四大病毒性繁殖障碍疾病列入每年的动物疫病防制免疫计划, 只是饲养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预定疫苗开展防制工作, 为此不能在生猪中形成有效的保护, 一旦疫情流行, 危害十分严重。据调查统计, 德宏州规模养殖场户对该病开展免疫防控的为43.7%, 散养户为9.4%。

1.3 疫苗质量与使用中问题较多

一是疫苗本身的质量还有一定的问题;二是疫苗的运输、保管、使用不当, 也易影响免疫效果;三是免疫剂量不够, 免疫覆盖率偏低, 常导致这些疫病的散发流行;四是免疫程序不合理。

2 流行特点

该病除引起猪发病以外, 马、牛、羊、禽等多种动物和人均可感染该病, 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也都可感染该病。6个月前的猪更易感, 病愈后不再复发。本病主要是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染, 具有明显季节性, 在蚊子猖獗的夏季流行。一般在5—9月为流行高峰期。

3 诊断要点

怀孕母猪突然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儿、死胎、弱仔等, 但以死胎为主;死胎大小不均, 小的如同人大拇指, 大的与正常胎儿无大的差别;弱仔产后几天内出现痉挛、抽搐死亡。公猪可出现睾丸发炎、肿大、发红、发热, 触诊有痛感, 个别公猪睾丸萎缩变硬、丧失配种能力。肥猪或仔猪常高热40~4l℃, 稽留几天到十几天, 粪便干燥、尿深黄, 个别猪乱撞及后肢麻痹。

该病在兽医临床上经常与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病、猪瘟病等伴发或继发这些病。

4 防制措施

该病无特效治疗药, 对该病的防制主要是要抓好养殖场区的环境卫生, 消除蚊子孳生场所, 同时选用有效的治疗药物对症治疗, 在猪舍周围喷洒消灭蚊子。免疫接种:对6~7月龄以上种猪, 配种前或流行季节前1个月, 使用猪乙型脑炎油乳剂灭活苗或乙型脑炎弱毒苗, 免疫2次 (间隔15~20 d) ;经产母猪及成年公猪每年注射1次 (灭活苗2 m L, 弱毒苗1 m L) ;在本病流行严重疫区, 对其它类型猪群也应免疫注射。

4.1 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

这类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疗法, 为此要强化计划免疫, 使猪群保持良好的免疫水平。一是强化冷链系统建设, 确保疫苗质量和效价;二是制订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三是提高仔猪的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4.2 加强兽医卫生检验检疫

一是定期开展生猪活畜体的检疫和疫病的流行监测工作;二是做好平时生猪检疫与卫生管理, 平时要抓好生猪交易、运输、仓储和屠宰的几个环节的检疫检验工作, 开展生猪产地检疫、交通运输检疫、屠宰检验检疫、市场检疫及国境口岸检疫。

4.3 建立生猪生产安全体系

一是新进猪需至少隔离30 d, 并做好隔离观察;二是猪舍的位置应选择在高燥处, 当阳背风;三是抓好生产过程控制;四是抓好人员的管理, 即减少外来人员的进入, 重视饲养员的靴帽工作服的消毒;四是抓好消毒工作, 即进出猪舍的大门口应设消毒池, 猪舍内要定期开展消毒工作等。

猪乙型脑炎病 篇2

猪“高热病 ”的病因还没有完全确定,根据发病省份、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国家兽医诊断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本病发生主要是由病毒(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细菌(猪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等)和寄生虫(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病原体的 2种或多种混合感染造成的。

1强化环境卫生消毒

猪场要设多道消毒防线,避免外人进入场内,尤其是收猪车要在距场 500米外彻底消毒后方可接近猪场,减少或杜绝猪群的外源性继发感染;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保持环境清洁。每个星期对猪场环境及圈舍进行 2~3次彻底消毒,以降低并消除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在高温季节应增加消毒次数,发病猪舍每天要消毒 1~2次,将卫生消毒工作落实到管理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控制病原的传入和传播。猪舍及环境均需要定期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存在,由于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特别是猪圆环病毒,一般消毒剂对其不起作用,消毒时应选择新型的消毒剂,对病毒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

类消毒剂,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此外灭蝇、灭蚊、灭鼠工作要常抓不懈,一般每 3个月全场驱虫 1次。

2开展免疫预防

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饲养户应主动联系当地动物防疫机构,请教专家制定适合本场的合理免疫程序,保证疫(菌)苗确实有效,并免疫到位,重点做好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猪肺疫、猪丹毒、猪伪狂犬、链球菌 Ⅱ型、大肠杆菌苗、仔猪副伤寒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具体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结合农业部推荐的免疫程序,结合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

3加强兽医卫生监督管理

坚决制止猪患病就卖掉的做法,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正确处理病死尸体,病死尸体一定要进行焚烧深埋,禁止食用或出售,防止疫病的传播。4药物预防

要做好猪群的药物保健,无传染病时不要用抗生素,倡导用益生素、中药保健;有传染病时,在隔离病猪的同时,结合消毒对同群及全场猪进行药物保健(包括使用抗生素),但不可长时间用抗生素进行保健。对有病的猪只给予退烧、消炎的同时,选用清热解毒和提高免疫力的中药制剂,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在当地畜禽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采集病猪内脏(肺、脾、肾)无菌制成自家苗,以 2毫升 /头的剂量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对病情较重的猪,应使用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使用黄芪多糖与长效磺胺类药物,1天 1~2次,连用 3天,也可使用头孢类药物进行治疗。对病情特别严重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如病猪混合感染猪瘟等病毒性疾病,则治疗效果不佳,应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及时、果断淘汰,防止疫病传播。

5加强

养猪生产应做到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种猪、育肥猪分开饲养,相对隔离,从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均严格采用 “全进全出 ”的饲养方式,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到同 1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必须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猪。在高温季节,做好猪舍通风和防暑降温工作,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尽量降低猪舍温度,营造凉爽、洁净、安静的小气候环境。育成舍安装大功率电风扇,加大猪舍通风量和用凉水喷雾等降温措施,通过对流促进蒸发和散热;猪舍门窗应全部打开,让空气对流,在生长和育成猪舍的露天运动场上搭建凉棚,铺设遮阳网,气温较高时用冷水冲洗猪体或加装喷雾装置,每天喷洒 4~6次;有条件的可安装水帘降温系统,一般舍温可降低 5℃左右。应做好猪舍周围环境的绿化工作,植树绿化能有效调节小气候环境,有效降低环境温度。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减少猪群转群和混群次数,生长猪应有0.8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间,育成舍最好为 1.2平方米 /头,每栏猪的数量最好在 10~12头左右。饲喂合理配比的预混料或全价饲料,不使用霉变和劣质饲料,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积极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应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饲料中可考虑添加 0.2%~0.3%小苏打,提高维生素等抗应激药物的添加量,尽量降低因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

6小结

笔者通过多年和饲养户的接触发现,当猪场暴发“高热病 ”时,现场控制的重点是尽量避免健康的猪只少发病,尽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不是集中精

怎样预防猪乙型脑炎 篇3

1 病原学

乙脑病毒是动物和人共患的蚊媒病毒, 属于黄病毒属, 是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 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均可感染。蚊子是该病毒的贮存宿主。病毒在蚊体内繁殖, 通过蚊虫叮咬侵入猪体后, 经血液循环分布于各脏器, 最后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及肿胀的睾丸内大量增殖, 猪是重要的宿主和传播源。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差, 在它们的活的宿主体外将迅速衰失感染性。

2 流行病学特点

2.1 主要是由蚊子叮咬传染

乙脑不能通过猪与猪之间的接触而传播。乙脑病毒在自然情况下, 维持蚊子-鸟-蚊子的循环, 带毒的野鸟在传播本病方面起重要作用;蚊子感染乙脑病毒后可终生带毒。病毒能在蚊体内繁殖和越冬, 并可经卵传代, 带毒越冬蚊子能成为翌年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 (包括人) 的传染源, 因此蚊子不仅是传染媒介, 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易感染的猪后, 病毒在猪体内大量增殖, 并且猪发生病毒血症又成为危险的传染源。猪成为乙脑病毒的重要保毒动物、传播宿主和传染源, 经蚊子再传播给终末宿主人类。由于规模化猪场的猪多, 更新快, 新生仔猪经一个夏季几乎全部被感染。在人群流行乙脑前, 乙脑已在猪群中传播。蚊子叮咬患病毒血症的病猪后又反过来被病毒感染, 再去叮咬感染人, 如此反复循环。所以, 预防猪乙脑和消灭蚊子对保护人类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公共卫生方面的意义。

2.2 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

多发生于蚊子大量孳生和活动猖獗的夏秋季节, 特别是7至9月份 (10月底分娩的初产母猪仍有发生乙脑的) 。本病呈散发, 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2.3 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猪均易感

可呈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但以6月龄左右猪发病较多, 这是因为被感染的母猪, 其母源抗体可持续到5月龄 (所以注射疫苗要选在5月龄以后首免) 。尤其是秋季选留的后备猪至翌年春季配种怀孕后, 在乙脑流行季节易被蚊子叮咬感染病毒而危害胎儿, 母猪发生流产、死胎, 而青年公猪发生睾丸炎。

2.4 易感染动物极广

多种哺乳动物 (包括人、猪等) 、家禽和野鸟都可感染本病, 多数呈隐性感染, 但不论有无症状, 在感染初期 (病毒血症阶段) 均有传染性, 成为传染源。

3 临床症状

3.1 怀孕母猪流产、早产或延时分娩

怀孕母猪, 特别是头胎母猪感染后, 没有显示明显的临床症状, 而是出现一时的厌食和温和的发热反应。主要症状是以流产和生产异常为特征的繁殖障碍。同窝仔猪有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有脑腔积水和皮下水肿的弱仔 (部分弱仔出生后几天痉挛死亡) 。也有发育正常的胎儿。母猪流产后, 一般不影响下一次配种。本病有别于其他繁殖障碍病引起的流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同一窝流产胎儿, 其大小、形态、病变有显著差别, 并常混合存在;既有小如人拇指的木乃伊, 还有与正常胎儿一样大小的死胎, 也有发育正常的健仔。这是因为繁殖障碍是在非免疫母猪怀孕后40~97天之前已经感染, 在这个时间后感染对小猪没有明显影响。在感染病毒后1~2天内, 猪发生病毒血症, 病毒血症持续1~4天, 怀孕母猪发生胎盘感染, 并且在感染后第7天病毒能到达胎儿。胎儿感染后造成产出一窝小猪中有不同大小的正常仔猪、弱仔、死胎和木乃伊胎, 表明在子宫内不断发生胎儿连续感染。此外也有个别母猪超过预产期而不分娩, 胎儿长期滞留, 特别是初产母猪, 多为死胎和木乃伊胎, 或整窝胎儿木乃伊化。

3.2 公猪发生睾丸炎

公猪感染后, 初期出现高热, 且常在高热后发生一侧性睾丸肿大, 肿胀程度约为正常的0.5~1倍, 也有两侧性的。患病睾丸阴囊皱壁消失、发亮、有热痛感 (此时很容易被忽视而未被发现) , 约3~5天后, 肿胀消退, 睾丸实质结缔组织化, 与阴囊黏连, 睾丸萎缩变小变硬 (此时才往往被发现) , 性欲减退、精液品质下降, 且通过精液排毒并传给母猪。大多数单侧睾丸炎能恢复功能, 但发生两侧性睾丸炎, 有时也造成永久性不育。有些公猪夏秋季节配种怀胎率不高与本病有关。

3.3 仔猪和育肥猪的临床表现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4天。感染猪几乎见不到前躯症状而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 (40℃~41℃) , 稽留约1周, 病猪精神沉郁、喜卧、嗜睡、食欲减退或不食、粪便干硬、尿色深黄, 少数猪后肢震颤或呈轻度麻痹, 行走不稳, 有的后肢关节肿胀疼痛而跛行。仔猪感染还可出现磨牙、口吐泡沫、视力障碍、摆头、转圈、盲目冲撞、震颤、痉挛、共济失调和后肢瘫痪等神经症状, 重者倒地死亡。

4 剖检病变

流产胎儿、死胎和弱仔表现最明显的是脑腔积水 (脑组织液化) , 俗称“空脑”。打开脑腔只见“一湾水”而无脑组织, 这点具有极重要的诊断意义, 但往往许多人不知道。此外, 胎儿可能脑膜充血、皮下水肿、胸腹腔积液, 淋巴结充血, 有的肝脾有坏死点;胎盘水肿或见出血。

5 诊断要点

依据流行病学特点 (有明显的季节性, 7~9月份多发) 、临床症状 (母猪分娩时可见大小不等的死胎、木乃伊胎, 有时也有发育良好的仔猪, 公猪有睾丸炎) 、剖检变化 (空脑) 可建立初步诊断, 确诊要经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

6 鉴别诊断

怀孕母猪发生流产与早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时, 应与下列疾病相区别。

6.1 猪细小病毒病

本病无季节性, 流产几乎只发生于头胎, 多为木乃伊胎, 大小常不一致, 且无乙脑的“空脑”现象, 母猪除流产外无任何症状。

6.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俗称“蓝耳病”, 本病无季节性, 母猪发热、厌食、多怀孕后期流产, 患病哺乳仔猪高度呼吸困难, 2周龄内的新生仔猪死亡率很高。

6.3 伪狂犬病

本病无季节性, 流产胎儿的大小无显著差别, 公猪无睾丸肿大现象。在母猪流产的同时, 常有较多的哺乳仔猪患病, 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涎、呕吐、下痢及眼球震颤、后躯麻痹、偏瘫、转圈等特征性神经症状, 常伴有癫痫样发作, 死亡率极高。

6.4 繁殖障碍型猪瘟

母猪一般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食欲和精神较好。但部分母猪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或产出弱小仔猪的症状, 活下来的仔猪被毛无光泽, 皮肤色淡, 发育不良, 出现腹泻, 有的甚至出现肌肉震颤或呈犬坐姿势。其存活的时间长短不一, 有些很快死亡。并有相应的病理变化。

6.5 布氏杆菌病

本病无季节性, 体温正常, 无神经症状, 无木乃伊胎, 公猪可发生睾丸炎。

6.6 猪衣原体病

本病无季节性, 母猪流产前大多数没有任何先兆, 公猪呈现睾丸炎, 常见小猪呈现慢性肺炎、角膜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 , 多发性关节炎等症状。

7 防制

7.1 做好预防接种

乙型脑炎是由蚊子叮咬而引起的, 我们无法完全消灭蚊子也无法阻止猪只不被蚊子咬, 因此, 注射疫苗成为预防乙型脑炎的首选。

即将临近乙脑流行期, 当务之急是做好免疫。从3~4月初开始及整个蚊虫活动期间, 6~7月龄的后备种公、母猪必须于配种前4周及1周进行2次猪乙型脑炎活疫苗接种 (不要使用灭活苗) , 千万不能漏防。该疫苗种毒为人用弱毒疫苗株经猪体适应、克隆筛选获得, 安全性能高。因注射后3周才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所以要在蚊虫出现前1个月打疫苗, 南方每6个月免疫一次。

使用疫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首免必须在150日龄以上, 以防母源抗体干扰。

(2) 以间隔2~3周注射两次为佳。

(3) 2周岁以内的种公猪、初产母猪产后都要免疫一次, 2胎以上的母猪可不免疫。

(4) 疫苗必须用专用稀释液, 内含免疫增强成分, 不要随意用生理盐水替代专用稀释液, 并保证在稀释之后2小时内用完。

(5) 疫苗要严格按照规定在低温条件运输、贮存, 在2℃~8℃保存, 有效期为6个月, 在-15℃下保存, 有效期为18个月。使用疫苗前应仔细检查, 不要使用过期、失真空及接近失效期的疫苗。使用过程中应防高温、消毒剂和阳光照射。其他使用注意事项参见兽用生物制品一般注意事项。

(6) 乙脑活疫苗经安全性试验证实, 1头份剂量接种早期怀孕母猪, 接种后虽可能出现短时 (2~4天) 的病毒血症, 但不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 不能通过怀孕母猪的胎盘屏障引起胎儿发病, 对胎儿的发育也未出现不良影响, 因此, 后备母猪漏免而已怀孕的, 可在怀孕早期补免一次。这是一种“亡羊补牢”、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办法, 在配种前做好免疫是最佳选择。

7.2 防蚊灭蚊

本病主要是由蚊虫传播。蚊子叮咬不仅传播乙脑, 还能引起皮炎, 严重干扰猪休息, 影响生长与增重, 防蚊灭蚊成为重中之重。为此, 要采取措施减少蚊虫孳生与灭蚊, 要通沟渠, 填平洼地, 排除积水, 清除杂草, 不让蚊子孳生。天黑后喷洒灭蚊药剂, 如菊酯类、敌敌畏等, 有条件的可装纱窗, 防蚊进入。

7.3 将死胎、木乃伊胎、胎衣等深埋, 消毒污染场地

8 病猪治疗

猪乙型脑炎诊断与防治 篇4

1 病原

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呈球形, 病毒粒子直径约30~40纳米, 为单股RNA。本病毒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液、血液、脾脏、睾丸和死胎的脑组织中, 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 特别是伊蚊属和库蚊属的蚊体内能分离到病毒。

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 50℃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 用冰冻干燥法在4℃或-70℃条件下可保存数年, 0℃可保存3周左右, 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于4℃时存活3~6个月。在p H值7以下或pH值10以上活性很快下降。对化学药品敏感, 常用消毒药如3%的来苏儿、石碳酸溶液、高锰酸钾、甲醛或升汞等对其均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2 流行病学

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疫病, 许多动物和人均可感染本病毒, 但多为隐性感染, 特别是牛和羊。病畜以及隐性感染的人畜在病毒血症阶段都可成为传染源, 其中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蚊虫的叮咬经皮肤传播。蚊子不仅是传染媒介, 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流行高峰主要在夏季至初秋, 80%的病例发生在7~9月份。本病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 与性成熟的时期基本符合, 多在出生后6个月或更早一些发生。本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常在低洼地区呈散在性发生或呈地方性流行。

3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0~41℃, 呈稽留热, 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 饮欲增加, 眼结膜潮红, 脉搏109~120次/分, 仅有少数仔猪呼吸增数, 且有咳嗽。肠音减弱, 粪便干燥, 有的表面附着灰黄色或灰白色的粘液, 尿呈深黄色。有的病猪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 主要表现为磨牙、虚嚼、口流白沫、往前冲、转圈。个别病猪后肢轻度麻痹, 步行踉跄, 关节肿大。有的病猪视力障碍, 摆头和乱冲乱撞, 最后后肢麻痹, 倒地不起而死亡。妊娠后期母猪突然发生流产。流产前轻度发热, 流产时乳房膨大, 乳汁流出。流产后, 胎衣停滞, 从阴道内流出红褐色或灰褐色的粘液。流产胎儿, 有的早已死亡, 呈木乃伊化;有的胎儿死亡不久, 全身水肿;个别仔猪出生后几天内发生痉挛而死;有的仔猪生命力很强, 生长发育较好, 同一窝仔猪, 在大小及病变上都有很大差别, 混合存在。

公猪除上一般症状外, 高热后会发生一侧睾丸肿大, 肿胀的程度为正常的1倍左右。患病阴囊发热、发亮, 有痛感, 触压稍硬。

4 病理变化

肉眼病变主要在脑, 可见脑脊髓液增多, 脑膜充血、出血和水肿, 脑实质软化, 切面可见充血或散在小点出血。肝、肾浊肿;肺充血、水肿, 心内外膜出血。流产母猪子宫内膜充血、水肿, 粘膜表面覆有多量粘性分泌物, 并有小点出血。发热和流产病例, 常见粘膜下组织水肿, 胎盘呈炎性浸润。

流产或早产胎儿见脑水肿, 皮下血样浸润, 肌肉退色似水煮状, 腹水增多, 胎儿大小不等;胎儿常呈木乃伊化, 黑褐色或茶褐色, 从拇指大到正常大小。有的胎儿头大、皮下弥漫性水肿, 脑内积液。肝、肾肿大, 在肝、脾、肾实质中有坏死灶。全身淋巴结出血。肺淤血、水肿或有肺炎灶。

公猪睾丸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切面可见睾丸实质充血或出血, 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灶。慢性病例有睾丸萎缩、硬化、体积缩小, 切开阴囊, 可见与睾丸粘连, 实质部分已结缔组织化。副睾丸变化不明显。

5 诊断

乙脑的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来完成, 由于乙脑临床症状与许多疾病相以, 故不能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确诊, 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即使是疫区病例也是如此。实验室诊断包括病原检测和血清学诊断: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 反向被动血凝试验, 免疫细胞化学法和PCR诊断方法等。用于乙脑诊断的血清学方法包括乳胶凝集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 斑点免疫渗滤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放射免疫测定, 免疫电镜技术等。

6 防控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 专人看护。食欲不振的加喂易消化的青绿饲料, 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以维持体液平衡;食欲废绝的静注5%葡萄糖液。

6.2 预防免疫

预防青年公、母猪的发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型脑炎疫苗。每年3~4月, 即在蚊子出来活动前, 对后备母猪和后备公猪进行免疫接种, 可获得终生的免疫。

6.3 做好卫生灭蚊工作

防蚊灭蚊, 注意环境卫生, 填平坑洼, 疏通沟渠, 排除积水, 消除蚊子的滋生场所以及坚持各种消毒制度, 同时也可使用驱虫药在猪舍内外经常进行喷洒灭蚊。

6.4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在病猪的治疗上可以采取中医疗法。

大猪:大青叶30克, 生石膏120克, 芒硝6克 (冲) , 黄芩12克, 栀子、丹皮、紫草各10克, 鲜生地60克, 黄连3克, 加水煎至60~100毫升, 一次灌服, 每天1次, 连服3天。

猪乙型脑炎综合防制 篇5

1 流行病学

乙型脑炎的流行有其特征性, 除人、马和猪外, 多数感染动物无临床症状。

该病的流行与蚊虫的繁殖和活动有很大的关系。本病的发生与猪的年龄有一定关系, 其与性成熟的时期基本吻合, 多在出生后6个月或更早一些发生。

乙脑具有高度散发的特点, 常在低洼地区呈散在性发生或地方性流行。

2 症状

猪常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至40~41℃, 呈稽留热, 发热持续几天至十几天。病猪精神萎顿, 嗜眠、喜卧, 食欲减退, 口渴, 眼结膜充血潮红, 粪便干燥, 呈球形, 表面常附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的黏液, 尿呈深黄色, 有的病猪后肢轻度麻痹, 其步态蹒跚, 关节肿大, 有的病猪兴奋, 出现神经症状, 横冲乱撞。

妊娠母猪患病主要表现为流产或早产, 胎儿多是死胎 (大小不等) 或木乃伊胎, 有的胎儿死亡不久, 全身水肿, 有的生后几天内发生痉挛、死亡。流产后母猪症状很快减轻, 其体温和食欲逐渐恢复正常, 但到达预产期常不见腹部和乳房膨大, 也不见分泌乳汁。

患病公猪除出现一般症状外, 发热后一侧睾丸常发生肿胀, 也有两侧睾丸同时肿胀的。肿胀程度不一, 一般比正常情况大0.5~1倍左右。肿胀数日后消退, 睾丸逐渐萎缩变硬。如一侧睾丸萎缩, 病猪仍有配种能力, 不仔细观察, 不易发现。

3 病理变化

患病猪脑和脊髓膜充血, 脑室和脊髓腔液增多。公猪睾丸不同程度肿大, 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并出现坏死灶, 睾丸鞘膜腔内有大量黏液, 副睾边缘纤维性增厚, 母猪子宫内膜充血、出血, 有黏液。早产仔猪多为死胎, 死胎大小不一, 呈黑褐色, 小的干缩而硬固, 中等大的呈茶褐色、暗褐色。死胎和弱仔的主要病变是脑水肿、皮下水肿、胸腔积液、腹水、浆膜有出血点、淋巴结充血、肝和脾有坏死灶、脑膜和脊髓膜充血。出生后存活的仔猪高度衰弱, 并有震颤、抽搐、癫痫等神经症状, 剖检多见脑内水肿, 颅腔和脑室内脑脊液增量, 大脑皮层受压变薄, 皮下水肿, 体腔积液, 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见多发性坏死灶。

4 诊断

根据该病的发生季节及母猪流产, 产死胎、木乃伊, 公猪睾丸一侧肿大等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诊断, 其主要诊断方法有病毒分离、荧光抗体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等。

鉴别诊断应注意其与布鲁氏杆菌病、猪繁殖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和弓形体病的区别。

5 综合防制

对乙型脑炎应根据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合治疗, 以抓紧高热期的治疗为主。

5.1 一般治疗

做好病猪隔离, 保障畜舍通风良好, 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同时提供全价饲料, 并用5%的葡萄糖200~500 mL、维生素C 10 mL静脉注射。

5.2 对症治疗

5.2.1 为防止继发感染, 可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如增效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按0.7 mg/kg体重/次肌肉注射, 8~12 h 1次。

5.2.2 兴奋不安者用安定0.1~0.3 mg/kg体重/次肌肉注射, 必要时静脉缓注, 每天用量不超过10 mg。

5.2.3 出现神经症状者为脑水肿或脑疝, 对此应立即采用脱水剂治疗。一般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静脉注射, 10~20 mg/kg体重/次, 15~30 min推完, 6h后再注射一次或用异戊巴比妥钠 (阿米妥钠) , 2~5mg/次, 稀释后静脉缓注 (1 mL/min) 至惊厥缓解。

5.2.4 高热不退者及时降温退热, 可用消炎痛肌肉注射, 12.5~25 mg/头/次, 每4~6 h一次。物理降温可用30%酒精擦洗腹股沟、腋下、颈部, 也可采用在圈舍内放置冰块、电扇吹等办法降温。

5.3 搞好卫生

定期打扫饲养场, 每周消毒2~3次。蛇、蛙、蟾蜍能携带病毒, 应避免小动物进入场区。及时清除饲养场内的粪便和污水, 粪便要作堆积发酵处理, 排粪沟和化粪池要加盖水泥板。

小型猪场应将粪便运到场外发酵处理, 散养户也应及时打扫圈舍, 清理粪便, 防止积粪、积尿时间过长。

1例猪乙型脑炎的诊治 篇6

1发病情况

2007年8月24日,本县牛山镇养猪户蔡某饲养的15头母猪、2头公猪和168头仔猪中有5头妊娠母猪、1头公猪和54头仔猪突然发病。

2症状

病猪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40℃~41℃,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饮欲增加,眼结膜潮红,脉搏每分钟109~120次,母猪、公猪和大多数仔猪呼吸正常,但有少数仔猪呼吸增数,且有咳嗽。肠音减弱,粪便干燥,有的表面附着灰黄色或灰白色的粘液,尿呈深黄色。有的病猪呈现明显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磨牙、虚嚼、口流白沫、往前冲、转圈。有的病猪后肢轻度麻痹,步行踉跄,关节肿大。有的病猪视力障碍,摆头和乱冲乱撞,最后后肢麻痹,倒地不起而死亡。妊娠后期母猪突然发生流产。流产前轻度发热,流产时乳房膨大,乳汁流出。流产后,胎衣停滞,从阴道内流出红褐色或灰褐色的粘液。流产胎儿,有的早已死亡,呈木乃伊化;有的胎儿死亡不久,全身水肿;有的仔猪生后几天内发生痉挛症状而死亡;有的仔猪生命力很强,生长发育较好,同一胎仔猪,在大小及病变上都有很大差别,混合存在。公猪除上述仔猪的一般症状外,高热后发生一侧睾丸肿大。肿胀的程度为正常的1倍左右。患病阴囊发热、发亮,有痛感,触压稍硬。

3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病变主要在脑、脊髓、睾丸和子宫。脑和脊髓膜充血,脑室和脊髓腔液体增多。睾丸肿大,睾丸实质有充血、出血和坏死灶。子宫内膜显著充血,粘膜上覆有粘稠的分泌物,粘膜上有小点出血,在发高热或流产病例中,可见到粘膜下组织水肿,胎盘呈炎性浸润。流产或早产胎儿有脑水肿,腹水增多以及皮下血样浸润。胎儿呈木乃伊化,从拇指大小到正常大小不等。病理组织学检查成年母猪脑组织有轻度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乙型脑炎。理由是:

4.1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天气炎热、蚊虫等吸血昆虫较多的8月份发病。

4.2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特别是木乃伊胎。

4.3公猪睾丸一侧性肿胀。

5类症鉴别

注意与猪布氏菌病、猪流感和猪伪狂犬病相区别。

5.1与猪布氏杆菌病的区别猪布氏菌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体温正常,流产多发生于妊娠的第三个月,多为死胎,胎盘布满出血点,极少有木乃伊胎。公猪睾丸多为两侧肿胀,副睾也肿。有的病例还发生关节炎,特别是后肢。淋巴结肿胀。

5.2与猪流感的区别猪流感妊娠母猪少见流产。

5.3与猪伪狂犬病的区别猪伪狂犬病无季节性,流产胎儿无明显差异,且哺乳仔猪发病较多,呈现神经症状,公猪无睾丸肿大现象。

6治疗

6.1立即将病猪隔离治疗,并做好护理工作。利用杂草等堆积燃烧,烟熏,驱除猪舍周围蚊虫。同时往猪体上喷洒天稻虫不咬药水,防止蚊虫叮咬。

6.2在治疗上,中草药有较好的疗效。大猪我们选用了如下处方:

大青叶30克,生石膏120克,芒硝6克(冲),黄芩12克,栀子、丹皮、紫草各10克,鲜生地60克,黄连3克,加水煎至60~100毫升,一次灌服,每天1次,连服3天。

6.3小猪我们则选用:生石膏、板蓝根各120克,大青叶60克,生地、连翘、紫草各30克,黄芩18克。水煎后分两次服,连服3天。

6.4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应用20%磺胺嘧啶钠液,仔猪5m L,大猪10mL,静脉注射。

6.5 5%葡萄糖溶液小猪200mL,大猪500mL,维生素C小猪5mL,大猪10mL,静脉注射。

6.6针疗:

主穴天门、脑俞、血印、大椎、太阳。

配穴鼻梁、山根、涌泉、滴水。

经采取上述综合措施后,除2头病重仔猪和1头母猪死亡外,其余182头治愈,治愈率为98.38%。

7对畜主的下步要求

7.1在蚊虫开始活动前一个月,即5~6月份对易感猪进行预防接种,4个月以上幼猪每头每次皮下或肌注2毫升。流行季节前,即每年5月份前进行后备母猪乙脑苗注射,可选用地鼠肾细胞培养弱毒疫苗。

一例猪乙型脑炎的诊治报告 篇7

2009年7月19日, 唐山市丰润区杨官林镇养猪户蔡某饲养的15头母猪、2头公猪和168头仔猪中有5头妊娠母猪、1头公猪和54头仔猪突然发病。

2 症状表现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0~41 ℃, 呈稽留热, 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 饮欲增加, 眼结膜潮红, 脉搏109~120次/min, 仅有少数仔猪呼吸增数, 且有咳嗽。肠音减弱, 粪便干燥, 有的表面附着灰黄色或灰白色的黏液, 尿呈深黄色。有的病猪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 主要表现为磨牙、虚嚼、口流白沫、往前冲、转圈。个别病猪后肢轻度麻痹, 步行踉跄, 关节肿大。有的病猪视力障碍, 摆头和乱冲乱撞, 最后后肢麻痹, 倒地不起而死亡。妊娠后期母猪突然发生流产, 流产前轻度发热, 流产时乳房膨大, 乳汁流出。流产后, 胎衣停滞, 从阴道内流出红褐色或灰褐色的黏液。流产胎儿有的早已死亡, 呈木乃伊化;有的胎儿死亡不久, 全身水肿;个别仔猪出生后几天内发生痉挛而死;有的仔猪生命力很强, 生长发育较好, 同一窝仔猪, 在大小及病变上都有很大差别, 混合存在。

公猪除上述一般症状外, 高热后会发生一侧睾丸肿大, 肿胀的程度为正常的1倍左右。患病阴囊发热、发亮, 有痛感, 触压稍硬。

3 病理剖检

肉眼可见病变主要在脑、脊髓、睾丸和子宫。脑和脊髓膜充血, 脑室和脊髓腔液体增多。睾丸肿大, 睾丸实质有充血、出血和坏死灶。子宫内膜显著充血, 黏膜上覆有粘稠的分泌物, 黏膜上有小点出血, 在发高热或流产病例中, 可见到黏膜下组织水肿, 胎盘呈炎性浸润。流产或早产胎儿有脑水肿, 腹水增多以及皮下血样浸润。胎儿呈木乃伊化, 从拇指大小到正常大小不等。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成年母猪脑组织有轻度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4 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初步诊断为猪乙型脑炎。

诊断依据是:①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天气炎热、蚊虫等吸血昆虫较多的8月份发病;②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或产死胎, 特别是木乃伊胎;③公猪睾丸一侧性肿胀。

5 治 疗

利用杂草等堆积燃烧, 烟熏, 驱除猪舍周围蚊虫。同时在猪体上喷洒药水, 防止蚊虫叮咬。

在大猪的治疗上, 笔者选用了如下处方, 大青叶30 g, 生石膏120 g, 芒硝6 g (冲) , 黄芩12 g, 桅子、丹皮、紫草各10 g, 鲜生地60 g, 黄连3 g, 加水煎至60~100 mL, 1次灌服, 1次/d, 连服3 d。

小猪选用生石膏、板蓝根各120 g, 大青叶60 g, 生地、连翘、紫草各30 g, 黄芩18 g, 水煎后分2次/d, 连服3 d。

为了防止继发感染, 应用20%磺胺嘧啶钠液, 仔猪5 mL, 大猪10 mL, 静脉注射;5%葡萄糖溶液, 小猪200 mL, 大猪500 mL;维生素C, 小猪5 mL, 大猪10 mL, 静脉注射。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及免疫预防 篇8

由于我国养殖业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地区养殖户没有引起对乙脑病的足够认识,特别是养猪场,对乙脑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治措施等没有建立完整的科学理念,因此,在很多地区因乙脑病毒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的死亡屡见不鲜,给养猪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病原

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型,直径20~30 nm,核心含单股RNA,有衣壳。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鹅、羊等动物红细胞。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 min或100℃2 min即可灭活。常用消毒药如碘酊、来苏水、甲醛等都有迅速灭活作用。病毒对酸和胰酶敏感。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10%脑组织生理盐水悬液在-70℃可保存1年,毒力不降,在-20℃虽然可保存1年,但毒价下降。

2 流行现状

乙型脑炎为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分布区北起俄罗斯西伯利亚、日本北海道,南到澳大利亚,东到美国关岛,西到印度西海岸。我国是乙脑高发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对儿童开展计划免疫,人的发病率明显减少,但我国发病人数仍占全世界发病人数的80%。猪在集结、扩增病毒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猪感染乙脑时间的早晚和感染率高低与人乙脑的流行密切相关。猪的自然感染高峰比人乙脑流行高峰早3~4周。因而猪乙脑流行情况与人类乙脑流行情况大致相当。

我国除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市均有流行。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一般流行高峰在7、8、9三个月,海南地区流行在5~6月,华南地区在6~7月,华中地区在7~8月,华北、东北则在8~9月,均与气温和蚊虫的季节性分布相一致。而在12月至次年4月很少发生本病

3 临床症状

成年猪感染乙脑时,临诊上几乎没有脑炎症状的病例;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呈稽留热,病猪精神萎顿,嗜眠喜卧,食欲减少,眼结膜充血潮红,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的粘液。尿呈深黄色。有的病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行踉跄,关节肿大。有的猪表现兴奋,视力障碍;最后麻痹死亡。

妊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流产前除有轻度减食或发热外,常不被人们所注意。流产多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后临床症状减轻,体温、食欲恢复正常。少数母猪流产后从阴道流出红褐色乃至灰褐色粘液,胎衣不下,母猪流产后对继续繁殖无影响。

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或濒于死亡,部分存活仔猪虽然外表正常,但衰弱不能站立,不会吮乳;有的仔猪出生后表现神经症状,全身痉挛、倒地不起,1~3 d死亡,有些仔猪哺乳期生长良莠不齐。

公猪不育与JEV感染有关,从患睾丸炎的公猪睾丸中分离到JEV,易感公猪感染后JEV侵入性器官而障碍精子发生。这种公猪的睾丸水肿和充血,副睾硬化,性欲降低,病毒自精液中排出,精子总数活力明显下降,并含无数畸形精子。在大多数公猪中,损伤是暂时的,随后完全康复,但偶尔感染严重的公猪成为永久性不育。乙脑多造成单侧睾丸肿大。

4 病理变化

患病猪脑和脊髓膜充血,脑室和脊髓腔液增多。公猪睾丸不同程度肿大,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出现坏死灶。子宫内膜充血、出血和有粘液。流产或早产胎儿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似水煮样,腹水增多,胸腔积液,浆膜出血。木乃伊胎儿从拇指大到正常大小,肝、脾、肾有坏死灶。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发病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作病毒分离 (小白鼠脑内或鸡胚卵黄囊内接种) 和血清学诊断 (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当母猪发生繁殖障碍时,须与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6 乙型脑炎的免疫预防

6.1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发展史

目前预防乙脑疫苗有灭活苗和弱毒活疫苗两种。灭活苗有鼠脑灭活苗、鸡胚灭活苗、地鼠肾细胞灭活苗。灭活苗制造工艺简单,易保存,安全性好,但注射剂量大,需多次重复注射,价格昂贵。目前弱毒活疫苗的使用已替代灭活苗。因其免疫剂量小,价格低,免疫效果好受到普遍欢迎。

6.1.1 鼠脑及鸡胚组织乙脑疫苗:

我国于1952—1956年推广使用鼠脑灭活疫苗,该疫苗可降低发病率80%,但由于含有动物脑组织,接种后反应严重,因此1957年被停止使用。1960年后开始使用鸡胚细胞组织培养乙脑疫苗,该疫苗接种反应虽然轻微,但病毒滴度和免疫效价均低,免疫效果不理想,于1968年停止使用。

6.1.2 原代地鼠肾细胞乙脑灭活疫苗:

1968年开始生产并应用地鼠肾细胞培养灭活疫苗,以后生产量逐年增多并在全国大面积应用。该疫苗基础免疫后中和抗体阳转率为60%~85%,加强免疫后抗体阳转率可达90%以上。但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副反应发生率随着增加,该疫苗于2007年后停止生产使用。

6.1.3 SPF原代地鼠肾细胞乙脑减毒活疫苗:

1988年,我国开始生产原代地鼠肾细胞乙脑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与地鼠肾乙脑灭活疫苗相比,抗体阳转率较高,接种针次少,副反应明显降低。目前,该疫苗是我国广泛使用的乙脑疫苗,累积接种人数超过1.5亿。另外该乙脑减毒活疫苗已成功出口到尼泊尔、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斯里兰卡等国家,并取得了很好的免疫效果。湖南中岸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原湖南亚华生物药厂)在国内最早引进人用乙型脑炎弱毒SA14-14-2株为母种,开展猪乙型脑炎活疫苗研究,采用SPF原代地鼠肾细胞传代技术、乳猪皮下传代技术和蚀斑纯化技术相结合的选育模式,获得了最适合猪用的乙型脑炎减毒株,于2005年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证书号:2005新兽药证字32号,一类新兽药指世界首创,国际国内第一个)。产品批准生产至今,质量稳定、安全高效,目前每年市场供应量超过3 000万头份,且逐年增加,覆盖了全国30多个省市的数万家规模化猪场,有效保护率达98%以上,为猪乙型脑炎的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2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免疫

上一篇:医源性穿孔下一篇:犊牛的科学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