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

2024-10-23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通用7篇)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制定预防HBV感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对江苏省某些血液透析中心529名透析患者进行调查, 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相关检测。结果 血透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7.18%, HBV感染率为46.50%, HBV对不同特征血液透析人群普遍易感, 透析年限、透析器重复使用史和牙科手术史与透析患者感染HBV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 透析年限和牙科手术史为感染HBV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在血液透析患者HBV的感染中, 医源性因素起着主要作用, 应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 降低HBV感染率。

关键词:血液透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危险因素

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引起的传染性肝脏疾病, 是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极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由于肾脏疾病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发生HBV感染及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更高。国外有资料显示, 目前血液透析患者中, HBV的感染率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1]。为了解江苏省血液透析患者HBV的感染状况和影响因素, 我们于2008年10月—2009年6月对江苏省部分医院529名血液透析患者的HBV感染状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江苏省内2家三级甲等医院和3家二级医院血透中心的血液透析患者共529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33例, 女196例, 平均年龄为 (52.97±13.20) 岁, 平均透析时间为 (3.86±4.09) a。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慢性肾小球性肾炎、慢性肾炎、肾衰竭、肾功能和肾病综合征等。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 由专门人员经过培训后对调查对象进行逐项询问填写, 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 肾病史和肾透析史 (包括原发病、透析时间、透析方案、透析器使用情况及肾移植情况等) 、乙型肝炎病史、输血及手术史等。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3 ml经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检测,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表面抗体 (HBsAb) 、核心抗体 (HBcAb) 、e抗原 (HBeAg) 和e抗体 (HBeAb) , 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

1.3 统计学分析

调表资料采用EpiData 3.02软件双人两遍录入计算机, 建立数据库, 经核对、编码等处理后, 采用SAS 9.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抗原、抗体阳性率采用百分比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感染危险因素,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529名血液透析患者中, 男女比例分别为62.95%和37.05%。50~70岁年龄组所占比重最高, 为46.88%, 依次为30岁~年龄组 (38.75%) 、70岁~年龄组 (12.29%) 和 30岁以下年龄组 (2.08%) ;职业以工人比例最高 (52.17%) , 其次为农民 (19.47%) 和干部 (9.64%) ;文化程度以初中 (41.59%) 和小学及以下 (31.57%) 居多。

2.2 HBV感染情况

HBsAg阳性对象为38例, 阳性率为7.18%;HBsAb和HBcAb阳性对象分别为189例和85例, 阳性率分别为35.73%和16.07%。5项抗原抗体系统至少有1项阳性者, 即HBV-Marker (HBV-M) 阳性对象为246例, 阳性率为46.50%。见表1。

2.3 HBV感染各项指标阳性率的分布情况

按不同人口特征分类,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组间, 透析患者HBsAg、HBsAb、HBcAb和HBV-M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血液透析与HBV感染各项指标的关系

不同透析年限间, 以6 a以上对象HBV感染率最高, 随着透析年限的增加, HBV感染率也随之升高, 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每周透析时间分类, 不同组间HBsAg、HBsAb、HBcAb和HBV-M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无肾移植史之间, 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无透析器重复使用史之间, HBsAg和HBV-M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无输血史和其他外科手术史 (除肾移植史) 之间, HBV-M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是否做过牙科手术之间, 除HBsAg外, 其余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HBV-M阳性作为应变量, 分析既往感染HBV的危险因素, 选取透析年限、透析次数、透析器重复使用史和牙科手术史等4个自变量, 采用强制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透析年限和牙科手术史是透析患者感染HBV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3 讨论

HBV抵抗力很强, 可耐受60 ℃ 4 h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 在血清中30~32 ℃可以保存6个月[2]。由于血液透析操作本身很难避免接触到污染的液体或器械, 因此血液透析患者成为感染HBV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中血液透析患者HBsAg阳性率为7.18%, HBV的感染率为46.50%, 与国内报道的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率 (27.1%~55.6%) 相比[3], 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且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之间, HBV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证明HBV对不同血液透析人群均易感。

随着透析年限的增加, HBV的感染率逐渐升高, 但每周透析次数与患者HBV感染无关 (P>0.05) ,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 透析年限是HB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unther等人研究也表明, 在排除了血液传播的可能性之后, 透析超过2 a患者感染HBV的风险显著高于透析时间在2 a以下者[4]。说明透析年限与HBV有关, 分析血透过程中可能存在引起病毒感染的医源性传播途径, 如消毒不规范, HBV阳性患者体液、血液等的交叉感染等。

而有无输血史与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无关 (P<0.05) , 这与李振华等[5]研究结果一致, 可能与目前我国越来越加强对献血源HBV的严格检测有关, 从而减少了因输血引起的HBV感染。

透析器重复使用史虽不是透析患者感染HBV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有透析器重复使用史的对象HBV感染率显著高于无重复使用史的患者 (P<0.05) , 分析可能与透析器重复使用后容易破膜, 使HBV病毒进入到透析液中, 造成透析机污染。

外科手术史和肾移植史与透析患者的HBV感染均无关联, 但牙科手术史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分析可能由于外科手术术程和器械均进行了严格的消毒, 但在牙科手术中, 由于透析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低剂量的HBV病毒数量就有可能通过口腔或胃肠道细小的伤口进入体内, 引起HBV感染。

综上所述, 透析年限与牙科手术史作为独立危险因素被证明与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BV有关, 因此, 预防和控制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BV的措施应该包括HBV阴性患者及时注射乙肝疫苗, HBV阳性患者应该固定透析机器, 使用透析消耗品如透析管、针头等均应使用一次性产品, 同时对透析机器按程序严格消毒, 确保杜绝HBV的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1]Jennifer E, Nicole S.Acute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a long-termhemodial-ysis patient despite persistent natural immunity[J].Am J Kidney Dis, 2008, 52:978-981.

[2]彭文伟.传染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7-18.

[3]曹娅丽, 王世相.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研究现状[J].中国血液净化, 2006, 5 (5) :262-264.

[4]Al Hijazat M, Ajlouni YM.Hepatitis B infection among patients receivingchronic hemodialysis at the Royal Medical Services in Jordan[J].SaudiJ Kidney Dis Transpi, 2008, 19:260-267.

[5]李振华, 吴琼祝, 王自毫.维持性血透患者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的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 13 (22) :37-38.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 篇2

1.3结果除1例并发支气管炎, 住院25 d外, 其余均在8 d~20 d内出院。

2护理要点

2.1病情观察危重患儿安排专人护理, 密切观察意识改变, 及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次数及节律、血压、瞳孔变化, 惊厥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呕吐情况, 记录24 h出入量, 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2.2一般护理

2.2.1隔离患儿安置在有防蚊设备的空调室内, 室温控制在28℃以下, 尽量集中检查和治疗, 使患儿得到充分休息。危重儿安排在抢救室, 专人护理, 室内备有急救药品及器械, 如氧气、吸痰器、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和应急简易呼吸器等, 并保持物品处于完善状态。

2.2.2饮食意识清醒者予清淡流质饮食, 如:西瓜水、绿豆汤、豆浆、米汤、牛奶等。昏迷者予鼻饲流质饮食。恢复期给予牛奶、肉汤、鸡蛋、各种蔬菜水果等富有营养的半流质、软食或普食。

2.3对症护理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乙脑的三个主要症状, 可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威胁患儿生命。因此积极降温、控制惊厥、防止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的关键。

2.3.1降温发热的特点是热度高, 持续时间长, 降温困难, 采取物理和药物降温相结合的办法。温水擦浴 (水的温度比体温低2~3℃) , 30%~50%酒精擦浴, 头部冰帽, 冰袋敷大血管处或冷盐水灌肠等。物理降温时要避免引起寒战。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 予安乃近5 mg/kg, 6 h~8 h肌内注射1次[2], 或亚冬眠疗法, 但剂量不宜过大, 以免抑制呼吸中枢。

2.3.2控制惊厥抽搐可进一步加重脑缺氧和脑损伤, 应采用针刺人中、合谷、百会、涌泉、足三里等穴位, 不能止痉时, 应迅速分析惊厥原因, 由高热引起者, 迅速降温;由脑实质炎症脑水肿引起者, 迅速给予激素、脱水剂应用;由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功能不足导致者, 迅速解除呼吸道阻塞, 予氧气吸入。应用止痉药物时, 地西泮0.3~0.5 mg/kg, 缓慢静脉注射, 10%水合氯醛0.5 m L/kg保留灌肠, 苯巴比妥5~8 mg/kg肌内注射[2], 切勿剂量过大, 防止抑制呼吸及咳嗽中枢, 使痰液增多, 加重呼吸道梗阻。

2.3.3防止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主要死因, 应密切观察, 及早发现呼吸衰竭早期症状。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予鼻导管持续吸氧, 氧流量1~2 L/min[2], 氧气要经过湿化后吸入。应用呼吸兴奋剂时, 观察用药效果。备好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用物, 如呼吸仍不见改善, 及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加压给氧, 术后加强护理。

2.4预防并发症重型乙脑患儿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因此要勤翻身、勤叩背, 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预防吸入性肺炎;受压部位及骨突出处放气垫, 局部用30%~50%酒精轻轻按摩, 每天温水擦身,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发生压疮;昏迷患儿予眼药膏涂眼或消毒凡士林纱布覆盖眼部, 防止暴露性角膜炎;每日用淡盐水、3%双氧水擦洗口腔黏膜2次, 预防口腔感染。

2.5心理护理意识清醒者, 由于疾病给身体带来的痛苦, 患儿心理负担较重, 应向患儿及家长进行卫生宣教, 使他们了解乙脑的病程、治疗、护理要点、注意事项等, 并掌握一定的防蚊、灭蚊常识及消毒隔离措施, 消除恐惧、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 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和护理, 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情观察及临床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2006年期间的7月—9月8例患儿的护理体会。包括:一般护理、对症护理、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其中1例发生并发症, 7例均抢救成功。结论认真细致的观察, 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 护理措施得力,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患儿康复。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症,惊厥,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张澍, 吕善根, 胡仪吉, 等.现代儿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043.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 篇3

1 流行特点

该病在本地较为流行, 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人、猪都易感染。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有明显的季节性, 夏秋季7~9月份是主要流行季节。

2 临床症状

猪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至40~41℃, 并持续数天或更长;病猪精神萎顿, 食欲减少, 口渴, 粪干, 尿黄, 结膜发红, 心跳加快, 可达100~120次/min, 个别猪后肢麻痹, 运步踉跄;妊娠母猪表现为突然发生流产或早产, 胎儿多为死胎, 大小不均或木乃伊;患病公猪除一般症状外, 常发生睾丸肿胀, 多呈单侧性, 有时双侧性, 病后期缩小变硬, 直到完全萎缩, 丧失配种能力。

3 病理剖检

脑脊髓膜充血, 脑脊髓液增多。肿胀的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有坏死灶。流产的胎儿常有脑水肿、腹水增多、皮下有血样浸润、胎儿大小不均, 有的呈木乃伊。

4 诊断

根据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 散发, 有脑炎表现, 妊娠母猪流产, 公猪睾丸炎, 可作初步诊断。确诊取濒死期脑组织或发热期血液进行鸡胚卵黄囊接种或1~5日龄乳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 进行血清中和试验鉴定。血清学检验, 血凝抑制试验以发病初期和康复期双份血清效价升高4倍以上, 判为阳性。

5 防治

5.1 以防疫为主, 在蚊虫季节到来之前, 一般在3~4月份, 进行免疫。要做好防蚊和灭蚊工作, 尤其要铲除蚊虫滋生地, 消灭越冬蚊, 减少病毒感染机会。

5.2 治疗用20%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5~10mL, 静脉注射, 1次/d, 连用3~5d。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防治 篇4

1 病原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成员,其形态特性大致呈球形,直径约30nm左右,有囊膜,囊膜上有突起。囊膜突起含糖蛋白,有血凝性,能够凝集鹅、鸽、新生雏鸡的红细胞。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56℃30min即灭活,酸也有明显的灭活作用。50%甘油生理盐水中4℃可存活6个月,-70℃下可存活数年。

乙脑病毒内有衣壳蛋白 (C) 与核酸构成的核心,外披以含脂质的囊膜,表面有囊膜糖蛋白 (E) 刺突,即病毒血凝素,囊膜内尚有内膜蛋白 (M) ,参与病毒的装配。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11kb,自5′至3′端依次编码结构蛋白C、M、E以及非结构蛋白NS1-NS5,病毒RNA在细胞浆内直接起m RNA作用,翻译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在胞浆粗面内质网装配成熟,出芽释放。本病毒最适于在鸡胚卵黄囊中增殖,可在多种细胞内生长,但通常只在猪肾、金黄地鼠肾传代细胞 (BHK-21) 、猴肾、鸡胚细胞上引起恒定的CPE,试验动物常用1~5日龄小鼠,脑内接种法,4~14d后,出现CNS(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病表现为行走不稳、后肢瘫痪。

2 流行病学特点

鸡、鸭、野鸟、猪、马、牛、羊和人均可感染,其中以猪、马为主。马最易感,人次之,但猪数量多,总保持大量新的易感猪,故其传播病毒作用最大,是本病增殖宿主和传染源。

人、畜、禽 (包括多种) 多为隐性,感染后出现典型症状者极少见。该病主要通过蚊(库蚊、伊蚊、按蚊等)的叮咬而传播。蚊还是储存宿主,病毒可在其体内繁殖、越冬、经卵传代。病毒在血液的时间不长,猪是增殖宿主,蚊可能是储存宿主,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该病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秋 (7~9月份) 季节流行。90%的病例发生于7~9月,但南方的一些省区可全年发病。

本病的感染率高,发病率较低 (20%~30%) ,病死率也低,死亡常由并发症引起。新疫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以后逐年减轻,最后多呈无症状的带毒猪。

3 猪的临诊症状

潜伏期:3~4d,临诊上几乎无脑炎的症状,多数呈隐性感染。幼猪一般突然发病、高稽留 (40~41℃) 、精神萎顿、食欲减少或废绝,粪干硬呈球状,表面附着灰白色的粘液,尿呈深黄色,有的猪后肢呈轻度的麻痹、步态不稳、关节肿大、跛行等。患病公猪常常发生睾丸肿胀,常呈一侧性肿胀,有时也有两侧睾丸肿胀的,较正常睾丸肿大半倍到1倍,局部发热、有痛感约经3~5d后,肿胀消退有的睾丸变小、变硬、失去配种和繁殖能力。妊娠母猪感染时,主要症状是突然性流产或早产,流产的胎儿有死胎、木乃伊胎和弱胎。流产后母猪症状很快减轻,体温和食欲逐渐恢复正常。

4 病理变化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产胎儿脑水肿仔猪脑切面,脑内水肿,颅腔和脑室内积液增多、皮下水肿呈血样浸润、肌肉似水煮样、腹水增多,木乃伊胎儿从拇指大小到正常大小等。母猪子宫黏膜充血、出血和有粘液,胎盘有水肿或见出血,公猪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小坏死灶。

组织学检查:成年猪轻度的非化脓性脑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有管套现象。

5 诊断

初步诊断可以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诊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查如根据乙脑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及其临床特征,例如高热和狂暴或沉郁等神经症状,流行期中典型的病理变化等出诊断,但必须与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等进行鉴别诊断。在猪,需与布氏杆菌病相区别,后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的4~12个周,多为死胎,极少为木乃伊胎,公猪睾丸多为两侧性肿胀,为化脓性炎症,还有关节炎、淋巴脓肿等。无神经症状,无高热,没有非化脓性脑炎的病变。

确诊:病原分离与鉴定病料的采取流产胎儿的脑组织、公猪的睾丸组织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后乳鼠 (2~4日龄) 脑内接种,4~14d后,出现CNS症状,发病表现为行走不稳、后肢瘫痪。也可以采用血清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检查等病毒抗原的检测进行确诊。

6 防治

猪乙型脑炎危害较大,尤其是对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很严重,而临床上又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在每年的4、5月份,养殖户应着手做好猪乙型脑炎的预防工作。

6.1 注射疫苗

使用猪乙型脑炎活疫苗,按瓶签注明的头份,每头份加入专用稀释液1ml,待完全溶解后,每头猪肌肉注射1ml。免疫保护期为12个月。阳性猪场后备母猪、种公猪,可在配种前20~30d加强免疫1次。

6.2 清理沟渠

及早清理好养猪场内外的排水渠道,清除场内的各种杂草;雨后要及时疏通管道和沟渠,防止场内雨水存积。处理粪尿及时清理养殖场内的粪便和污水,粪便要堆积发酵,排粪沟和化粪池要加盖水泥盖板。

6.3 处理粪尿

及时清理养殖场内的粪便和污水,粪便要堆积发酵,排粪沟和化粪池要加盖水泥盖板。小型养猪场应将粪便运到场外进行发酵处理,散养户也应注意及时打扫圈舍、清理粪便,防止积粪积尿时间过长。

6.4 搞好卫生

定期打扫养殖场内的环境卫生,每周消毒2~3次,及时喷洒“蚊蝇净”等外用杀虫药,对小角落、墙壁裂缝、顶棚空隙等处,都要喷施到位。

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CT诊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

6月, 经临床诊断的乙脑患儿12例。年龄1~8岁, 男8例, 女4例。

1.2 临床表现

CT征象阳性患儿中普通型8例, 重型4例。患儿均以发热、头痛就诊, 抽搐2例, 呕吐3例, 昏迷2例, 病理征阳性7例, 脑膜刺激征4例, 无死亡病例。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12.30~28.60) ×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824~0.834, 中性粒细胞23.34×109/L;脑脊液压力增高5例, 以淋巴细胞为主。

1.4 检查方法

使用GE Hispeed (FX/I) 或PHILIPS 16排CT机进行扫描, 均以OM为扫描基线行CT扫描, 层厚为5 mm扫描, 扫描时间在患儿发病后2~8 d行CT平扫。

2 结果

12例乙脑患儿中CT征象阴性4例, 阳性8例, 阳性率67%。累及基底节区8例, 丘脑5例, 颞叶3例, 额叶2例, 顶叶3例, 枕叶1例, 小脑及脑干区未见受累。病变为双侧7例。其中2例病变表现为双侧丘脑、基底节区低密度改变见图1;5例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低密度改变见图2, 1例重症患儿表现为基底节区及整个大脑半球低密度改变见图3。阳性病例中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脑水肿。12例患儿均临床治愈, 4例CT表现阴性患儿无明显后遗症, 8例CT表现阳性患儿中5例有不同程度后遗症。CT异常程度与患儿恢复及后遗症具有相关性。

3 讨论

3.1 乙脑的病因、病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 流行于夏秋季节, 多发于儿童。

乙脑病毒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 脑膜及脑实质均有充血、水肿, 并可有点状出血灶, 镜下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 尼氏小体消失, 胶质细胞增生与炎症细胞浸润, 小血管内膜细胞肿胀、坏死、脱落及血管周围环状出血, 重者有小动脉血栓形成, 以上病变可弥漫性分布于中枢神经各部, 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 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 脊髓病变最轻。

3.2 乙脑临床表现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分为轻、中、重、极重4型。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对本病的预后非常重要[1]。

临床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 典型的症状体征:起病急、高热、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 (3)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血清学检查可助诊。本组12例患儿各项指标均符合乙脑的诊断标准。

3.3 乙脑早期CT表现

结合文献报道, 大多数乙脑患者都有阳性CT表现, CT检查阳性率为73.5%, 无明显异常为26.5%, 本组病例与文献描述相符合[2]。其早期主要表现为无明显异常、脑水肿、脑肿胀及轻度脑积水。大部分有阳性CT表现, 典型表现为大脑半球及 (或) 双侧基底节多发或单发片状低密度灶, 具有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其次可见弥漫性脑水肿、脑积水等[3]。该病灶大多位于基底节-丘脑区, 呈对称性, 征象较为典型[4]。在检查过程中并发现患儿病变轻重程度与患儿自发病后进行检查的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时间越长, CT表现越重, 且患儿的预后更差, 后遗症增多增重, CT表现越轻, 则恢复更好, 所以早期CT诊断对乙脑患儿的诊治及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组12例乙脑患儿CT表现阴性4例, 阳性8例, 其中2例病变表现为双侧丘脑、基底节区低密度改变;

5 例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低密度改变, 1例重症患儿表现

为基底节区及大脑半球低密度改变。阳性病例中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脑水肿, 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 乙脑患者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所以, 应该熟悉乙脑患者早期的CT表现, 尽早的对该病做出诊断, 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为患者好的转归赢得时间。

摘要:目的:通过提高对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CT特征的认识, 提高CT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12例小儿乙脑的CT征象, 重点分析乙脑的常见征象及该病的部位、范围。结果:12例中, 4例为阴性, 8例为阳性, 早期主要表现双侧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实质不同程度脑水肿。结论:小儿乙脑在CT上大多有异常表现, 并能够显示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及其严重程度, 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儿童,乙型脑炎,计算机体层摄影

参考文献

[1]王荣品, 吴锦华, 杨建伟, 等.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5, 6 (3) :146-148.

[2]黎喜, 丘文.流行性乙型脑炎的CT诊断初探[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5, 14 (3) :143-145.

[3]周和平, 朱亚男, 梁煜坤, 等.CT在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中的作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 (9) :1240-1242.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例资料来自高县疾病预防控制控制中心1960-2013年乙脑发病和死亡疫情资料。人口资料来自高县统计局, 全县各年总人口数为当地当年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

1.2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县1960-2013年乙脑发病和死亡特点及趋势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趋势

高县1960-2013年累计报告乙脑629例, 死亡57例, 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0/10万和0.25/10万。1972-2013年各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29.22, P<0.01) , 提示1972-2013年乙脑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表明近年来高县乙脑疫情得到了较好控制。为了便于比较分析, 将1960年以来防治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即第一阶段为疫苗使用前期 (1960-1979年) :发生3次暴发流行, 发病率波动在1.36/10万~12.55/10万之间, 总发病率为5.56/10万, 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趋势χ2=77.22, P<0.01) 。第二阶段为疫苗使用初期 (1980-1984年) :发病率波动在0.85/10万~5.06/10万, 总发病率为2.23/10万, 与疫苗使用前5年相比, 发病率下降71.82%, 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趋势χ2=14.82, P<0.01) 。第三阶段为计划免疫冷链运转期 (1985-1994年) :发病率波动在0.83/10万~2.87/10万, 总发病率为1.73/10万, 1990-1994年与疫苗使用初期相比, 发病率下降7.18%。第四阶段为规范门诊接种期 (1995-2013年) :发病率波动在0.21/10万~1.82/10万, 总发病率为1.04/10万, 2004-2013年与冷链运转期相比, 发病率下降20.44%。

2.2 流行特征

2.2.1 不同地区发病率

1960-1979年乙脑城区和农村总发病率分别为3.97/10万 (43/1 083 934) 和5.84/10万 (360/6 163 532) , 1980-2013年乙脑城区和农村总发病率分别为0.63/10万 (20/3 182 724) 和1.60/10万 (206/12 837 502) , 1960-2013年乙脑城区和农村总发病率分别为1.48/10万 (63/4 266 658) 和2.98/10万 (566/19 001 034) , 农村高于城区,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9.07, P<0.01) 。

2.2.2 季节分布

1960-2013年各月累计乙脑病例, 1-5月和12月无病例, 6-11月发病分别占病例总数的0.65%、6.20%、40.38%、35.45%、13.99%和3.50%, 发病高峰在8-9月, 占病例总数的75.83%,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2.3 人群分布

2.2.3. 1 性别年龄分布

629例乙脑病例中男性发病403例, 女性发病226例, 男女性别比为1.78∶1,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9.80, P<0.01) 。发病最大年龄为37岁, 0~4岁287例, 5~9岁217例, 10~14岁54例, 15~19岁32例, 20~29岁21例, 30~39岁18例, 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5.63%、34.50%、8.59%、5.09%、3.34%和2.86%, 发病集中在7岁以下, 占病例总数的64.39%。

2.2.3. 2 职业分布

629例中托幼儿童198例, 散居儿童212例, 学生130例, 工人14例, 农民71例, 其他4例, 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1.48%、33.70%、20.67%、2.23%、11.29%和0.63%。散居儿童发病最多, 其次是托幼儿童和学生, 占病例总数的85.85%。

3 讨论

3.1 流行强度分析

1960-2013年高县乙脑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0/10万和0.25/10万, 1972-2013年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2], 表明近年来高县乙脑疫情得到较好控制, 但仍存在暴发疫情的潜在危险, 应采取措施防止乙脑暴发或流行。

3.2 不同阶段流行态势分析

资料分析显示, 疫苗使用前期:呈发生3次暴发流行, 疫情最为活跃, 处于较高的发病水平, 总发病率为5.56/10万, 发病呈现上升态势。疫苗使用初期:高县大力开展乙脑疫苗预防接种, 使总发病率降到2.23/10万, 与疫苗使用前5年相比, 发病下降71.82%, 发病呈现较大幅度下降态势[3], 大规模的流行已经被控制。计划免疫冷链运转期:总发病率为1.73/10万, 1990-1994年与疫苗使用初期相比, 发病下降7.18%, 高县实施计划免疫冷链运转后, 乙脑发病再次下降。规范门诊接种期:总发病率为1.04/10万, 2004-2013年与冷链运转期相比, 发病下降20.44%, 实施规范门诊接种管理后, 提高了疫苗的有效接种率, 使乙脑发病率呈现明显下降态势。

3.3 流行特征分析

根据疫情料资分析, 高县乙脑流行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发病高峰在8-9月[4], 占病例总数的75.83%,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 发病集中在7岁以下[5], 占病例总数的64.39%, 6岁后随年龄增加其发病数逐渐减少; (3) 散居儿童发病最多[6], 其次是托幼儿童和学生, 占病例总数的85.85%; (4) 男女性别比为1.78∶1,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7]。

3.4 预防措施

根据显示的流行特征, 建议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和卫生常识; (2) 进一步做好适龄儿童的免疫接种, 加强规范门诊接种管理, 提高有效接种率; (3)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 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防制措施, 措施要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 彻底整治环境卫生, 填平积水坑洼, 消除蚊虫孳生场所; (4) 结合城乡洁净工程、新农村建设和改水改厕等活动, 彻底改变农村人畜混居的局面; (5) 倡导群众加强自我防病意识, 如夏秋季使用驱蚊剂、蚊帐等驱蚊和防蚊措施, 积极开展灭蚊工作, 降低蚊密度。

参考文献

[1]李四海.岳池县2004-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10, 51 (1) :67-70.

[2]梁能秀, 谭毅, 谢志春, 等.广西乙脑发病季节的分布特点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39 (8) :1519-1520.

[3]黄彩虹, 陈雅红, 李维明.泉州市1963-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10, 32 (12) :1458-1459.

[4]李春雷.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7, 23 (3) :280-281.

[5]王仁富, 廖红英.2007-2012年广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13, 54 (4) :96-97.

[6]王仁富, 廖红英.2004-2008年广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0, 26 (2) :138-139.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 (1) 乙脑疫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2) 个案资料来源于《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各县区调查录入的数据。 (3) 乙脑接种率资料来源于《河南省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4) 乙脑病例实验室检测资料; (5) 人口数据来自信阳市统计局。

1.2 监测方法

通过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乙脑发病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对乙脑病例急性发病期和恢复期的血清标本采用捕获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乙脑病毒Ig M抗体, 由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室完成, 所用试剂为上海贝西公司生产的乙脑病毒Ig M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17.0和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信阳市辖师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淮滨县、息县10个县区。2012年全市共报告乙脑实验室诊断和疑似病例44例, 无死亡病例, 发病率为0.72/10万。2011年发病78例, 发病率1.28/10万, 2012年比2011年发病率下降了43.8%。44例病例中外地医疗机构报告14例, 本地医疗机构报告30例, 外地医疗机构报告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31.82%。

2.1.1 地区分布

2012年全市10县区除新县和商城县外均有病例报告, 呈高度散发状态。发病数较多的是固始县, 发病10例, 占总病例数的22.73%。发病率较高的是平桥区 (1.41/10万) 、淮滨县 (1.05/10万) 、罗山县 (0.99/10万) 和固始县 (0.98/10万) , 均高于全市平均发病率。其中平桥区发病率是2011年的2.27倍。44例乙脑病例全部来自农村, 发病相对集中。见图1。

2.1.2 时间分布

我市2012年乙脑首发病例报告在7月中旬, 末例报告在9月上旬, 其中7月上旬4例, 下旬14例;8月上旬13例, 中旬6例, 下旬5例;9月上旬2例。7月下旬到8月上旬发病最多, 为27例, 占总病例数的61, 4%, 为全年的发病高峰。我市乙脑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5], 与此时气温高、雨量大、蚊虫密度高和乙脑病毒增殖快等因素相关[6]。还与蚊虫消长有关, 符合乙脑夏季流行规律。

2.1.3 年龄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病例中最小发病年龄为1岁, 最大为12岁。1岁组4例, 2岁组7例, 3岁组9例, 4岁组6例, 5岁组5例, 6岁组4例, 7岁组4例, 8岁组1例, 10岁组3例, 12岁组1例, 无成人病例。6岁以下病例31例, 占70.46%;我市乙脑发病仍以低年龄组儿童为主。男性发病34例, 发病率1.08/10万 (34/3 142 687) ;女性病发病10例, 发病率0.34/10万 (10/2 977 717) ;男女性别比例为3.4∶1, 男女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84, P<0.01) ;这与男性活动较多, 受蚊虫叮咬机会较多有关。

2.1.4 职业分布

病例的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 (32例) , 学生 (10例) , 幼托儿童 (2例) 为主, 散居儿童占总病例的72.73%。

2.2 病例监测情况分析

2.2.1 网络直报病例监测情况

2.2.1.1 病例报告

分析网络直报从病例就诊时间到填卡时间全市乙脑就诊24 h内及时报告率为100%, 达到监测指标要求。但固始县发病的10例乙脑病例全部由外省报告, 本地医疗机构无病例报告。

2.2.1.2 病例调查

截止2012年12月31日共收到报告病例乙脑个案调查表44份, 48 h内个案调查率为100%, 完成了监测指标。

2.2.1.3 实验室检测情况

2012年对报告的44例病例均采集了血清标本进行了实验室检测, 急性期采样率为100%, 高于去年的85.1%采集率。在采集的44例血清标本中阳性31例, 阳性率为70.45%;恢复期血清标本应采集13例, 实际采集11例, 采集率84.6%;其中阳性4例, 均超过要求的急性期血液标本采集率80%和恢复期血液标本采集率40%的监测指标。2012年全市报告的乙脑实验室诊断病例35例, 疑似病例9例, 乙脑的实验室确诊率为79.6% (35/44) , 确诊率比去年 (43.6%) 有大幅度提高, 见表1。2012年信阳市乙脑报告病例监测指标汇总如下:疫情报告病例44例, 及时报告率为100%;报告病例调查44例, 报告病例48 h调查率为100%;调查病例72 h专报系统录入率为100%, 病例急性期血液标本采集率为100%, 病例恢复期血液标本采集率为84.6%, 报告病例血清阳性35例, 报告病例实验室确诊率为79.6%。

2.3 乙脑疫苗接种率

我市2012年乙脑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包含减毒乙脑疫苗和灭活乙脑疫苗, 应种687 255人, 实种181 572人, 接种率为26.4% (河南省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

2.4 免疫史

在调查的44例报告病例中, 有免疫史的病例15例, 占总调查病例的34.1%;但按照年龄完成免疫的只有9例, 仅占调查病例的20.45%。明确无免疫史者15例, 占调查病例的34.1%;免疫史不详者14例, 占总调查病例的31.8%;见表1, 表明未接种或不按程序要求规范接种疫苗是乙脑发病的重要因素。

2.5 采取防蚊措施情况

2012年发病的44例乙脑病例经调查采取过防蚊措施的仅占42.4%。蚊帐使用情况:74.6%使用蚊帐, 25.4%未使用蚊帐;驱灭蚊药物使用情况:40.2%使用药物, 59.8%未使用药物;使用灭蚊器:12.3%使用灭蚊器, 87.7%未使用灭蚊器。

3 讨论

我市2012年乙脑发病率比2011年有所降低, 各县区乙脑发病情况不均衡[7], 发病相对集中, 同时又呈高度散发状态, 这与菏泽市乙脑发病情况相类似[8]。发病地区不均衡与我市各县区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有一定关系[9]。我市位于淮河流域, 属于亚热带气候, 环境地形多变。淮滨县、固始县等处于平原地带,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农村居住环境附近多水塘, 夏季雨水充沛, 气候炎热, 特别适宜蚊虫的繁殖。而新县、商城县则为丘陵地带, 农作物多以果树、茶树为主, 夏季昼夜温差大, 居住环境少河渠和水田, 影响了蚊虫的孽生。患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0岁组幼儿无发病, 这可能与幼儿出生后体内有来自母亲的抗体起到了保护作用有关。随着年龄增加, 原先的抗体水平下降, 若不能及时接种乙脑疫苗, 保持抗体水平在一定的值上, 则很容易感染乙脑病毒。男女发病率的统计学差异则提示了, 男性外出活动较多且不注意保护措施是造成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的重要原因。病例中的散居儿童占总病例数的比例较高, 这与我市经济落后, 流动人口多, 免疫接种率低、生活卫生条件差, 易受各类致病病原的侵袭有关, 提示免疫接种和良好生活卫生环境是影响乙脑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由于乙脑发病季节和其他病毒性脑炎发病季节相重[10], 且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极为相似, 容易造成乙脑和其他病毒性脑炎互为误诊、漏诊现象。信阳市2012年乙脑的采样率和实验室确诊率都高于往年, 因此提高乙脑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对乙脑的监测、诊断和鉴别诊断显得非常重要。乙脑是疫苗可预防疾病, 但我市从2008年才按照河南省要求开始纳入常规免疫, 我市乙脑疫苗接种工作和免疫质量存在问题, 如接种率偏低, 不能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存在漏种、迟种和不全程接种现象;另外, 由于计划外生育儿童及流动人口的大量存在, 给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2012年发病的44例病例中未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的占65.9%, 提高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质量是乙脑预防控制的关键。下一步预防控制建议:利用乙脑专病监测系统, 在乙脑流行季节, 开展医院的主动监测, 避免疫情漏报。开展病毒性脑炎的监测, 消除其他病毒性脑炎对乙脑疫情的影响, 同时为控制病毒性脑炎提供可靠依据。开展乙脑传播媒介监测, 掌握传播媒介的分布、消长及对发病的影响;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动态掌握我市人群乙脑抗体水平, 为制定乙脑免疫策略提供依据;加强乙脑疫苗的免疫工作, 提高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尤其是提高计划生育外儿童和流动人口的接种率。大力开展以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为重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尤其是对畜圈、病家等场所的灭蚊, 降低蚊虫密度,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人群感染机会。开展广泛持久的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 普及预防接种和防蚊、灭蚊预防乙脑的知识, 使儿童家长自觉参与到防治乙脑活动中, 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摘要:目的 分析信阳市201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 (以下简称乙脑) 病例监测情况, 为预防和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对采集的血液标本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乙脑病毒IgM抗体。结果 信阳市2012年乙脑发病率为0.72/10万。发病特点是相对集中, 同时又呈高度散发状态。8月为全年的发病高峰, 占总发病数的54.6%。发病主要集中在12岁以下儿童, 男女性别比为3.4:1, 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84, P<0.01) , 散居儿童发病多。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65.9%。2012年实验室检测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79.6% (35/44) 。结论 提高乙脑监测及实验室血清学诊断水平, 提高乙脑疫苗有效接种率, 清除蚊虫孽生地,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做好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可有效控制乙脑的发生和流行.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

参考文献

[1]张彦平, 冯子健, Lee CK, 等.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防制策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7 (4) :193-195.

[2]王晓军, 张彦平, 张荣珍, 等.中国1998—200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4, 10 (4) :215-217.

[3]唐晓燕, 许汴利, 郭万申, 等.河南省1950—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9) :923-926.

[4]郝忠宇, 张爱梅, 李林虹, 等.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及防治现状与对策[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5, 16 (3) :129-132.

[5]唐晓燕, 张彦平, 许汴利, 等.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探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 (4) :329-333.

[6]唐晓燕, 康锴, 李幸乐, 等.河南省2006-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监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 (11) :1128-1130.

[7]赵国华.信阳市2004—200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及防治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007, 34 (1) :138-140.

[8]张复臣, 侯仰秀, 马翠荣, 等.菏泽市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监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杂志, 2010, 8 (21) :131-132.

[9]宋群锋, 陶沁, 余春, 等.贵州省1997—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策略[J].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 (9) :1656-1657.

上一篇:品牌绩效下一篇:玻璃幕墙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