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流行性腹泻防治

2024-10-23

仔猪流行性腹泻防治(精选11篇)

仔猪流行性腹泻防治 篇1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性传染病。仔猪一年四季都易感发病, 多发于冬、春两季, 但北方冬季偏多 (每年10月至次年2月) , 南方春季偏多 (每年12月至次年4月) 。每个日龄阶段都有发生。因仔猪健康状况的不同, 其死亡率有所不同。

1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泻。开始为黄色黏稠粪便, 后期排水样稀便, 被毛凌乱、无光泽, 猪体脏, 肛门红且外凸, 眼睑水肿或凹陷 (严重脱水) , 拱背, 四肢僵硬, 行走摇摆, 动作不协调, 体温升高, 伴随有呕吐症状, 有的呼吸急促, 抑郁, 厌食。

2 致病机理

小肠是大部分营养成分吸收的场所, 大肠段含有众多的菌落, 具有强大的发酵作用。所吸收的大部分是一些挥发性脂肪酸、电解质和水分。仔猪在病原微生物和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下, 肠道内环境发生紊乱, 病原微生物大量增殖, 产生、释放有害气体和毒素, 造成肠绒毛萎缩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破坏了肠粘膜完整性, 使消化机能紊乱, 小肠吸收能力降低, 小肠中大量未充分消化的食糜进入大肠, 使大肠微生物发酵产生有害酸的浓度增加, 而引起大肠内渗透压上升, 大量水渗入大肠而引起腹泻, 使营养物质、电解质、体液严重丢失, 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成僵猪甚至死亡。

4 病理变化

胃内容物无异, 肠道膨大, 胀气, 剪开有恶臭, 充满液体, 肠管壁变薄,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肠系膜充血, 镜检肠绒毛严重萎缩。

5 诊断要点

患病仔猪肠道膨大, 胀气, 剪开有恶臭, 充满液体, 肠管壁变薄,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肠系膜充血, 有严重脱水症状。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防疫

对外来人、车辆等要严格消毒。严防狗、猫等进场, 定期消毒。

6.2 接种疫苗

母猪产前30d、仔猪20kg体重接种疫苗。周边有发生疫情时, 要紧急接种疫苗。

6.3 加强猪场管理

猪场的技术场长, 要经常考虑场内的生物安全性, 使生物安全体系处于平衡状态。

6.4 治疗

(1) 调制口服溶液:2.5g碳酸氢钠, 3.5g氯化钠, 1.5g氯化钾, 20g葡萄糖, 1000mL (饮用前先停水1h) 。

(2) 初生仔猪口服庆大霉素2~3滴, 患病仔猪口服庆大霉素5滴。

(3) 饲料添加适量的活性炭、矽炭银、氢氧化铝、思密达等肠黏膜保护剂。

(4) 使用穿心莲、青霉素、庆大霉素、乳酸诺氟沙星抗菌类药物, 能有效消炎、止泻, 防止续发感染, 起到重要的作用。

(5) 用口服补液盐补充能量、体液、电解质, 纠正酸中毒, 当患畜腹泻停止后, 应停止使用, 以防止出现高钠和高钾血症。

仔猪流行性腹泻防治 篇2

仔猪腹泻是指3月龄以内的仔猪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群发病,发病仔猪常表现厌食或拒食、消化机能紊乱、腹泻、水肿、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低等症状,顽固性仔猪腹泻,治愈后的仔猪常表现生长迟缓、耗料增多、疾病不断、出栏体重小,甚至成为僵猪.

作 者:邓祥林 邓建中 林杰  作者单位:邓祥林(丹阳市延陵镇畜牧兽医站)

邓建中(丹阳市家畜改良站)

林杰(丹阳市皇塘镇畜牧兽医站)

刊 名:农业装备技术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QUIPMENT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5(2) 分类号:S8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防治仔猪腹泻 篇3

一、出生接产关

仔猪离开母体以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胎盘呼吸、脐带供氧变成了自主呼吸、肺内气体交换;营养获得由母体胎盘营养变成了自己吸乳、消化吸收、排泄;生长环境由生活在母体子宫、无菌、恒温的内环境到有菌、变温的外界环境。这些重大变化都给仔猪带来了极大的应激,增加了仔猪的健康风险,出生接产不当,腹泻发生率、致死率极高。

做好仔猪出生接产工作,要唱好“五部曲”,即“一擦,二断,三干,四哺,五剪”。

1. 擦(擦净黏液)

仔猪出生后,不要急于断脐带,先用接产专用干毛巾(或干燥、柔软、无发霉的稻草)快速擦干其嘴巴、鼻子里的黏液,防止堵住呼吸道和消化道,顺利实现胎儿自主呼吸和自主摄食,并迅速把体表的羊水擦净,涂上爽身粉。

2. 断(掐断脐带)

当擦干嘴鼻内的黏液、羊水一两分钟,待仔猪自主呼吸平稳顺畅后,即可进行脐带处理。在距离仔猪肚脐端3~5厘米处,先结扎,控制好结扎绳的松紧度,太紧会勒断脐带,太松会出血,然后用两手的拇指与食指掐断脐带。掐断脐带会使横断面凹凸不平,有利于止血。用5%的碘酒消毒脐带断端,也可以使用喷雾瓶进行脐带的消毒。掐断脐带时无需捋回脐带血。

3. 干(干燥保温)

仔猪出生后,及时放入已经预热的保温箱内,使其尽快干燥。为了防止胎儿体表散热过快、体温下降过猛,导致仔猪活力下降,可在仔猪身上涂抹爽身粉,并放入保温箱进行保温干燥。刚出生后的仔猪在保温箱里的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5~6分钟全身干了且能自由行走时,就可取出喂奶。

4. 哺(及时哺乳)

初乳对于仔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在提供能量、免疫力的同时,提供促生长因子,摄食不足,会导致弱子、腹泻甚至死亡。母猪分娩后初乳中乳蛋白和γ-球蛋白的浓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快速下降,分娩6小时后下降一半,分娩24小时后下降为1/5,同时,仔猪对初乳的吸收能力也会逐步下降。因此,必须让仔猪早吃、多吃、吃质量好的初乳,并固定乳头,保证仔猪产后半小时内吃上,3小时内吃3次共50克,6小时内吃够300克初乳,即便是弱仔也要保证生后24小时内喂1~2次初乳,每次10~15毫升。让仔猪获得足够的抗体保护,降低腹泻率和死亡率。

5. 剪(剪牙断尾)

仔猪出生时,上下额两侧各有2颗共8颗锐利的犬齿,因呈黄褐色,俗称“乌牙”。仔猪出生后就用这些犬齿相互争夺乳头,在母猪缺奶时会经常引起乳头被咬伤,感染后形成化脓性乳房炎。因此,仔猪初生时要剪去“乌牙”。为了减少初生应激,保证吃好初乳,原则上剪牙应在吃初乳后第一天内进行,第二天“乌牙”就硬化了,硬化后再剪容易剪碎,并出血引发感染。剪牙时用无菌斜口钳将8颗乌牙依次剪掉,要确保剪平且不伤到牙龈。剪完后对牙龈进行消毒,同时检查是否剪齐。弱猪可以不剪牙,有利于争奶和减少应激。

为防止其他小猪咬尾巴,在距离尾根3厘米处剪断尾巴。断尾后在断面上涂高锰酸钾粉消毒,避免尾巴流血、感染。

二、断奶转群关

1. 成功教槽

仔猪出生后,体重会迅速增加,仅靠母乳不能满足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尽早给仔猪教槽和补料,才能使仔猪快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降低腹泻发病率和未来的断奶应激。一般从7日龄开始,选用好的教槽料进行诱食,每天5~6次,少喂勤添。可以在地上放一块干净的木板,先将教槽料撒在木板上,让仔猪采食,等仔猪学会了吃料再换固定的料槽。仔猪不会主动吃料,可以将调制好的饲料涂抹在母猪乳房上或仔猪的嘴内,让仔猪品尝饲料的味道,以此进行诱食。

2. 适时断奶

仔猪一般在25~30日龄断奶比较合理。在确保教槽成功,仔猪达到理想的断奶体重时,建议28日龄断奶若补料教槽不成功,仔猪生长发育慢,建议30~35日龄断奶。由于断奶应激时对温度的要求更高,因此要选择天气晴好、温度适宜的时候进行断奶,气温较冷时可延后断奶。

3. 成功断奶

仔猪断奶的最初几天,常表现出精神不安、嘶叫、寻找母猪等行为。为减轻仔猪的不安心理,断奶时应采取“移母不移仔”的方式,先将母猪赶出产房,让仔猪留在原产床上再饲养5 ~ 7天。仔猪在熟悉的环境里,会减少不安、打架的现象,并能保持正常的食欲和增重。转群转场可在断奶一周仔猪逐渐适应后进行。

4. 饲喂过渡

仔猪断奶后的3~5天内实行少量多餐的限量(正常日粮量的70%)饲喂,经过4 ~ 5天限饲后再逐渐增加至正常饲喂量,同时要采取少喂勤添的方法,一天至少饲喂6次,要保证饲料的新鲜和干净,并供应足够的清洁饮水,在断奶5天以后实行自由采食。同时,仔猪断奶7天以内应保持饲料不变(仍然饲喂哺乳期教槽料),7天以后逐渐过渡(开始每天将1/4的教槽料换成保育料,最后逐渐全部换成保育料,换的时候注意观察仔猪有没有拉稀,如有拉稀则缓一天,等稳定了再继续换料,实现平稳过渡),以便进一步减轻应激反应。

5. 环境过渡

刚断奶的仔猪要做好保温工作。仔猪断奶后,体脂肪会迅速减少,保温机能减弱,因此,必须提高舍内的温度。仔猪体重越小,要求的断奶环境温度越高,并且越要稳定。断奶后环境温度保持在28℃或者比断奶前高3~5℃,并且昼夜温差不应超过2℃,湿度控制在65%~75%,以防止仔猪腹泻和生长不良。

仔猪断奶后,在进行转栏分群时,一般以一窝一群较好。要进行定点采食、排粪尿、睡卧的调教管理,这样既可保持栏内卫生,又便于清扫,并且要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圈舍里的清洁卫生、干燥、空气新鲜,在保持通气良好的同时要注意防贼风。

nlc202309020115

6.科学保健

断奶转群时仔猪由于巨大应激的影响,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此时仔猪自身免疫力低下,采用抗生素注射保健可以预防仔猪因断奶转群应激感染大肠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致病因子。同时转群后7天,在饲料中添加20%替米考星1.5千克/吨,用以防治猪群中支原体等蓝耳病。

7. 优进全出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有利于切断某些病原在不同批次猪之间的循环,也有利于猪群的健康。在做好全进全出的同时,执行“优进全出”才能彻底切断病原微生物在保育舍的循环。“优进”即只把健康的猪只转入保育舍,及时淘汰或隔离皮肤苍白、动作迟缓的僵、残、病猪,清除明显的病原携带者进入新猪群。同时在转入猪群前,要将保育舍彻底清洗干净、消毒、空栏一周以上。

8. 加强巡查

对于刚断奶的仔猪,一定要仔细观察其采食、饮水、精神、皮毛等情况是否正常,看腹部是饱满还是干瘪,看眼睛有无凹陷,看有无腹泻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产房护理关

1.“内外”保温

仔猪出生后,吃好吃饱初乳,就能保“内”温,提高母子生活的环境温度,就能保“外”温。要求产房温度保持在18~22℃,仔猪保温箱内温度保持33~35℃,活动区温度维持在30℃左右。为确保活动区温度合适,可在离地40~50厘米处悬挂带罩、带防护网的保温灯。仔猪出生3天内,每天人为让仔猪习惯进出保温箱,母猪喂完奶或母猪喂料时及时把仔猪抓回保温箱,把保温箱的门关好,等母猪卧好后再慢慢把保温箱门打开,让仔猪形成条件反射,吃完奶或母猪吃料时,自己回到保温箱内。

2. 栏舍干燥

高湿环境或湿冷环境有利于细菌和寄生虫的生长繁殖,易引发各种疾病,尤其是仔猪腹泻。要求哺乳仔猪的生长环境保持在55%~75%。

为更好地保持栏舍干燥,控制好室内湿度,生产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适当把产床高度抬高到50厘米,可避免产床湿度过高;产房内节制用水,当产床下脏时尽量用刮板清理;发现有积水,要及时用拖布擦干;改良水嘴,将母猪饮水器侧向安装,使母猪饮水时舌头向下,可明显缩短溅水距离;撒布生石灰;地暖保温;给出生前几天的仔猪铺干燥的布或地毯等物,避免仔猪在潮湿的铺板上躺卧;关注产房空气质量,减少舍内有害气体浓度。

3. 产床防压

生产实践中,初生仔猪被压死的约占死亡数的一半。因此,产床防压非常重要。在选择母性好的母猪留种的同时,做好母猪小围产期保健,促进母猪产后康复;加强对仔猪的调教,让仔猪吃完奶后睡在保温箱中,既防压又防寒;加强产房温度的控制,18~22℃最合适,不能高于23℃;使用设计更为合理的防压产床;提高员工对防止仔猪压死的意识,做到产房24小时不离人。

4. 合理去势

仔猪最适宜的去势年龄段是3~10日龄,在此期间内去势时间越早越好,因为仔猪越小,新陈代谢越快,切开的口子越小,应激越小,仔猪恢复速度就越快。为避免阉割导致的伤口感染,要做好消毒工作。

5. 疏通乳道

母猪临产前,用0.1%高锰酸钾温水清洗母猪乳房,并挤掉最初几滴乳汁,以疏通乳道。有时候,由于仔猪体弱,吮乳力不够,乳道打不开,可以换用几头强壮的仔猪来吃奶,把它们先放在最后几个乳头,当它们感觉后边乳头奶水较少时,就会开始往前面挤,这样从后向前就可以把全部乳头都吸吮一遍,从而疏通全部乳头。

6. 正确补铁

仔猪缺铁,皮肤苍白、被毛粗糙无光、食欲不振、免疫力低下、抗病力差、生长发育不良,出现缺铁性下痢。选择应激小、吸收好的补铁针剂,仔猪3日龄内补注1次,弱小仔猪在14~17日龄再补注1次,每次补铁量150~200毫克为宜。

(作者联系方式: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湖头镇兽医站 邮编:276300)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 篇4

1 流行病学

该病在冬季和早春发生, 每年l2月至次年1月多发。呈地方流行性。不同性别、年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 但哺乳仔猪和育成猪易感性强, 发病率为100%, 病死率平均为50%。1周龄内的仔猪死亡率可达100%。成年母猪发病率为15%~90%, 育肥猪死亡为1%~3%,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在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构内存在, 随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环境, 健康猪经口接触了含毒的粪便可发生自然感染。所以, 消化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也可经呼吸系统感染。还可通过运输的病猪及其污染的饲料, 车辆、用具、靴鞋及其他带毒污染物传播本病。

2 发病原因

目前仔猪腹泻在规模化养猪场普遍存在, 其传播迅速, 常出现单独感染或交叉混合感染, 防治较为困难, 经常引起仔猪大量死亡, 成为养猪户的棘手问题。能引起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多病原共同感染现象较为普遍, 简略概括为以下种。

2.1 大肠杆菌

致病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有O5, O8, O60, O115, O138, O189, O147, O157等;具有荚膜抗原K88, K99, K987, 及F41等感染。

2.2 致猪水肿病溶血性大肠杆菌

包括O318, K81, O139, K82, O141, O149等感染。

2.3 细菌性大肠杆菌

包括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猪痢疾密螺旋体等。

2.4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 轮状病毒 (BVV) 感染, 梭菌感染, 猪伪狂犬病毒, 球虫侵袭。

2.5 其他因素

球虫及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全、饲料品质不良、应激反应、低血糖等因素都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发生。环境卫生条件差, 饲养管理不善。如气温突然变冷, 饮水、饲料被污染, 或饲料改变过快, 青料饲喂过多, 猪体质差、抗病力减弱以及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 均可导致仔猪腹泻。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小肠。小肠膨胀、肠壁变薄、外观明亮, 肠管内充满黄色液体, 或带有气体。肠系膜呈树枝状充血、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镜检时, 可见小肠绒毛细胞的空泡形成和脱落, 肠绒萎缩, 变短, 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从正常的7∶1降为3∶1。

根据发病的缓急, 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果发病急, 往往体温升高、怕冷、喜钻草窝或拥挤打堆, 精神沉郁, 低头耷耳, 不愿活动, 食欲减退或不食, 呼吸困难, 水样拉稀, 粪便呈黄白色或灰白色, 腥臭, 有些粪便中夹杂着未被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 后期脱水、被毛焦躁、眼球下陷;慢性病体温一般不升高甚至低于常温, 精神差, 食欲减退, 行走缓慢或呆立不动, 反复拉稀, 脱水严重, 有异嗜癖, 喜欢啃垫草、喝脏水, 严重贫血, 可视黏膜苍白, 最后衰竭死亡。

4 病理变化

在不同类型的腹泻病中, 其剖检病理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如在蓝耳病中可见到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变, 盲肠、结肠、回肠粘膜表面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腐乳样物质, 剥开后为不规则纽扣状溃疡。在发生肠型猪瘟时, 几乎所有大的脏器 (心、肝、脾、肾等) 及淋巴结发生广泛出血。由病毒引起的几类严重脱水性腹泻病中, 常可见到肠壁变薄、失去弹性、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变浅或消失等病理现象。

5 诊断

5.1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 临床症状, 尤其呕吐, 水样腹泻, 脱水, 消瘦, 可初步确诊。但必须对病原进行检查。

5.2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本病。取腹泻48 h内的病猪小肠作冰冻切片或小肠粘膜抹片, 风干后丙酮固定, 加荧光标记本病抗体染色, 水洗, 封盖后镜检, 如见各肠段发现荧光阳性细胞, 可确诊。

5.3选2~3日龄未吃初乳, 只喂消毒牛奶的仔猪。将病猪小肠及其内容物制成悬液, 每1 m L加青霉素2 000IU, 链霉素2 mg, 在室温作用1 h, 然后经口接种试验仔猪, 如试验猪发病, 再取小肠作荧光抗体检查, 如果呈阳性可确诊。

5.4 鉴别诊断。本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在临床上极易混淆, 所以, 必须在试验室检查, 两种病原在抗原性上有明显差别。此外, 还应与猪轮状病毒、仔猪白痢、黄痢、红痢及猪痢疾进行区别诊断。

6 治疗

6.1 大肠杆菌病

(1) 庆大霉素:每头每次2~4 m L, 口服, 连用2~3 d; (2) 痢菌净:5 mg (kg体重) , 内服每日1~2次; (3) 氟哌酸:50 g溶于500 m L生理盐水中, 每头每次20~30m L, 内服每日2次; (4) 脱水仔猪补充水分、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B、C及氨基酸等, 可采用内服或腹腔注射; (5) 最好经药敏试验, 选用适当的抗菌剂。

6.2 水肿病溶血性大肠杆菌病

(1) 氟哌酸20 mg/kg内服, 每日2次; (2) 链霉素1万U/kg肌注, 每日2次; (3) 地塞米松1~3 mg, 肌注; (4) 0.1%亚硒酸钠-维生素E 1~3 m L肌注, 隔日1次, 注射2次停止; (5) 有水肿症状者可应用脱水剂; (6) 应用维生素B2、C、B12。

6.3 病毒性腹泻

抗菌素对病毒无效, 但可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可应用抗病毒药;可腹腔注射葡萄糖、氯化钠及维生素。

6.4 梭菌性肠炎

用青霉素30万U, 链霉素20万U, 一次内服, 每日2次, 也可采用对症疗法。

6.5 球虫病

采用氨丙啉、磺胺类等药物治疗。

6.6 对原因不明的腹泻可采用综合法治疗

(1) 对哺乳期仔猪:用痢菌净、肌苷、庆大霉素、喹乙醇、胃复安、口服补液盐加葡萄糖、氯化钠制成口服液, 内服, 每日2次; (2) 对断奶后仔猪:用氟哌酸、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痢菌净、口服补液盐加葡萄糖盐水制成口服液, 内服每日2次。以上两种配方如腹泻停止, 减去口服补液盐, 再服1 d。

7 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 必须分清病因, 对症下药, 综合防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7.1 搞好环境卫生

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 猪舍要彻底打扫并用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1%~2%的烧碱溶液泼洒消毒, 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 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同时, 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消毒威或5号消毒液带猪消毒1次, 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7.2 加强饲养管理

对于仔猪要精心护理, 注意防寒保暖, 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全价料且适口性强, 容易消化, 并在料中加入0.05%的土霉素钙盐, 既可预防胃肠道疾病, 又可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 饮水中添加0.6%的漂白粉。哺育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0.05%的土霉素钙盐, 乳头用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 1 d 2次。

7.3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

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 即看精神状态, 看饮食情况, 看粪便颜色和形状, 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只, 并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 减少死亡,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7.4 防治措施

查明病因, 做到对症治疗, 减少盲目用药, 以免延缓治疗时机, 尤其是由传染病引起的腹泻, 更要及时治疗, 消除病因。

7.4.1 补液:腹泻容易引起机体脱水, 尤其是腹泻的后期, 补液可以起到提供能量, 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一般可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00~500 m L、维生素C注射液10 m L、庆大霉素10~15万U混合一次静脉输入, 每天1次, 连用3 d。在饲料中拌入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 (用量按说明) , 对于缓解脱水和控制继发感染有较好的作用。

7.4.2 肌肉注射硫酸黄莲素5~10 m L, 或青霉素10~30万U和链霉素15~30万U混合肌肉注射。也可用土霉素、卡那霉素, 日剂量30 mg/ (kg体重) , 连喂4~7 d。

7.4.3 大蒜30 g捣成蒜泥, 加陈醋150 m L、百草霜5 g, 充分搅拌混匀, 一次喂服, 2次/d, 连用2 d;或用陈醋200 m L, 炒焦的高梁250 g (研成粉状) , 混匀一次灌服, 2次/d, 连用2 d;也可用黄连10 g, 陈醋200 m L煎服, 2次/d, 连用3 d, 效果好。

7.4.4 马齿苋、地棉草、车前草、黄苓、黄连、黄柏各500 g, 煎水喂服, 可供100头10~20 kg体重的仔猪1 d饮用, 连用3~5 d;或用马齿苋、车前草、鲜竹叶各500 g、白糖300 g, 煎水拌饲, 1 d用量, 分3次拌饲喂, 连用3~5 d, 效果理想。

7.4.5 15~20 kg体重的仔猪腹腔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00~300 m L, 加青霉素40万U和链霉素1~1.5 g, 2次/d, 连用3 d。也可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00~300 m L加硫磺酸黄连素80~120 mg, 每天2次, 连用3 d, 比单独使用抗菌素肌肉注射效果好。

7.4.6 如果是大群发生腹泻, 可用新燃烧完的煤球捣碎过筛放入猪舍, 让其自由采食, 连用2~3 d, 能收到良好效果。煤灰含有钙1%、钾1.8%、磷0.06%、钠0.27%、镁0.16%、铁0.2%, 还含铜、锌、锰等元素, 进入胃肠道后, 不但可以吸收有害气体, 同时这些元素都是猪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矿物质。

7.4.7 一般细菌引起的腹泻, 可用黄荆籽 (秋季成熟后采摘备用) 20粒捣碎拌饲喂 (10~20 kg体重的仔猪1次用量) , 每天2次, 1~2 d即可痊愈。

7.4.8 用干牛粪烧成灰拌入饲料中饲喂哺乳母猪或在仔猪饲料中添加喹乙醇, 可治疗因仔猪白痢引起的腹泻。给哺乳母猪煎服如下中药:生地15 g、金银花10 g、龙胆草15 g、地骨皮15 g、丹皮1 0 g、蒲公英12 g、黄柏1 0 g、地榆1 0 g、黄芪10 g、当归10 g、甘草8 g。该药方可清热、解毒、净血, 对治疗仔猪黄、白痢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关链接

基层兽医适用的高免血清防治仔猪流行性腹泻方法

1制备高免血清用猪经健康检查, 无异常, 即用TGE和PED二联灭活苗2倍剂量 (8 m L) 后海穴注射首免, 间隔15 d后进行4倍剂量二免。再间隔15 d经健康检查, 无任何疾病者, 停料8 h。颈部动脉无菌放血。自然凝固分离血清, 分装于灭菌玻璃瓶中, 加一定量的青霉素与链霉素, 压盖密封, 置4℃冰箱中保存备用。

冬季仔猪腹泻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篇5

一、发病原因

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3个阶段:1~3日龄的新生仔猪,7~20日龄的乳猪,断奶后至2月龄仔猪。由于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很多,临床上可将其归结为病源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和非病源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营养不良性腹泻、应激反应性腹泻)两大类。

1. 病源性腹泻。①细菌性腹泻。常见有大肠杆菌引发的仔猪黄、白痢,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沙门氏菌引发仔猪副伤寒造成的腹泻,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血痢。黄痢1~5日龄仔猪多发,7日龄以上仔猪发病较少,以死亡率高和排黄色水样粪便为主要特征,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母猪带菌及产房环境污染、卫生条件差、母猪发病(乳房炎、子宫炎、产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后奶水不足或无乳;白痢常发于14~21日龄会吃料的仔猪,以排乳白色带有腥臭味的稀便、发病率高、病程长、死亡率低为主要特征,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阴雨潮湿、气候突变、母猪的奶汁过稀或过浓等都可造成仔猪抵抗力下降,导致本病的发生;红痢常发于3日龄内仔猪,以排红色稀便、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本病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粪便中混有大量血液,常呈地方性流行;仔猪副伤寒常发于1~4月龄仔猪,20日龄内与6月龄以上的猪较少发病,以剧烈腹泻、发热、不食、耳及胸腹部皮肤出现紫斑、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差、潮湿、营养不良、其他应激因素及感染病毒等可导致本病发生,临床上常见与猪瘟、蓝耳病等混合感染;血痢常发于7~12周龄仔猪,以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死亡率低为主要特征,饲养管理不良、营养差、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气候剧变及各种应激等可诱发本病。②病毒性腹泻。常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伪狂犬病感染等,其特征是厌食、呕吐、水样腹泻、脱水、迅速消瘦、四肢无力,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10日龄以下仔猪死亡率较高,有的可达100%,成年猪可耐过,寒冷季节多发,发病率高,传播快,粪便呈黄绿色、黄色、灰色或白色;轮状病毒病以8周龄以下仔猪多发,死亡率较低,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多发,排黄白色或糊状粪便;伪狂犬病多发于30日龄以下仔猪,以高热、呕吐、腹泻、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排黄色、灰色水样粪便。③寄生虫性腹泻。夏秋高温、潮湿季节多发,冬春寒冷季节较少发生。

2. 非病源性腹泻。①营养不良性腹泻。常由于母猪饲养不当或自身疾病(乳房炎、子宫炎、产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造成母乳分泌不足、乳汁稀薄、甚至无乳所致。仔猪补料过晚、喂料不及时造成仔猪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也会诱发本病。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②消化不良性腹泻。常见于刚断奶仔猪,由于饲养方法不当,如饲喂次数过少、一次性投料过多、仔猪饥饿暴食所致。患病仔猪精神正常,腹泻,粪中含未消化的饲料。③应激反应性腹泻。气候剧变、阴雨连绵、气温波动较大、密度过大、环境卫生差、突然改变饲料及各种应激反应等都可诱发仔猪腹泻。

二、预防措施

1. 科学饲养母猪,保证母乳品质。母猪泌乳量大、母乳品质高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的关键。影响母猪乳液品质的因素有代谢障碍、应激、饮水不足、过肥、疾病等。母豬妊娠60~85天不能喂过多饲料,日喂量可控制在2.2~2.5千克,饲喂过多饲料会造成乳腺内脂肪沉积而出现低乳症,母猪产前17天应改用哺乳料,产前3天开始减料,产后1~2天少喂多饮。

2. 加强消毒灭源工作、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分娩舍进猪前10天要全面清扫,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干燥后用消毒药喷雾消毒2次,然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1次。母猪分娩后要将产床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母猪乳房及乳头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干净,然后固定乳头让仔猪吃初乳。分娩舍要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卫生、冬暖夏凉(适宜温度为18~20℃)、无蚊蝇及鼠类等。

3.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提供舒适环境。仔猪怕冷,受凉易腹泻,因此寒冷天气要保暖防冻,可在保育箱内添加红外线灯和电热板,保育箱温度为:1~7日龄32~34℃,8~12日龄30~32℃,15~30日龄28℃。仔猪出生后应断脐、断尾、剪牙、打耳号并用碘酊严格消毒,3日龄用牲血素补铁,7日龄补料。

4. 加强免疫接种和驱虫工作。冬季是仔猪腹泻的多发季节,特别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母猪产前可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及伪狂犬病疫苗;断奶仔猪还要接种仔猪副伤寒活菌苗。

三、治疗措施

1. 病源性腹泻的治疗。①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应以补水为主,同时注射抗病毒、抗感染、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口服补液盐7.5克+电解多维1克+食用葡萄糖粉20克+凉开水1000毫升混饮,同时肌注排疫肽(每50千克体重1毫升)+转移因子(每40千克体重1毫升)或干扰素(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黄芪多糖(每千克体重0.1~0.2毫升)等,每天1次,连用3天;水样腹泻可注射阿托品(每千克体重0.02~0.05毫克),每天1次,水样腹泻停止则停用。②细菌性腹泻的治疗。20%氟苯尼考(每千克体重0.1~0.2毫升)、乳酸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0.2~0.3毫升)、磺胺六甲氧(每千克体重0.2~0.3毫升)、穿心莲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0.2毫升),可根据情况选用其中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1次,连用3~5天。

2. 非病源性腹泻的治疗。重点是消除或降低环境应激和营养应激,为仔猪提供清洁卫生、空气流通、冬暖夏凉、无污染的生活环境,严禁饲喂腐败变质的饲料。营养不良性腹泻可肌注维生素B1注射液2毫升+肌苷2毫升+ATP 1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过敏性腹泻可肌注阿托品(每千克体重0.02~0.05毫克),每天1次,水样腹泻停止则停用;消化不良性腹泻可肌注维生素B1注射液2毫升,每天2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5%稀醋酸4~8毫升,每天2次,连用3~5天。

四、体会

当仔猪发生腹泻时,可参照以上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治疗非病源性腹泻的同时还要预防继发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治疗病毒性腹泻的同时还要预防营养不良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疗效才会更好。

仔猪流行性腹泻防治 篇6

1. 发病原因

饲养管理不善, 给仔猪饲喂缺铁饲料、高浓度蛋白质饲料、发霉变质饲料以及饲料改变过快、青料饲喂过多, 饮冰冷水、污染水等, 都会引起仔猪腹泻, 甚至死亡。从场外购进有病仔猪、猪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高也会引起腹泻, 环境卫生条件差, 如气温突然变冷, 猪舍保温不好, 常因受寒引起肠蠕动加大和肠炎导致腹泻。猪体质差、抗病力减弱以及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 均可导致仔猪腹泻。封闭猪场、不重视消毒, 如果场内存在传染性下痢病史, 会造成仔猪腹泻。

2. 流行病学

仔猪从出生后到5日龄, 尤其在3日龄之内容易发生仔猪黄痢或红痢, 分别由大肠杆菌及C型产气荚膜杆菌 (魏氏梭菌) 引起, 它们的流行没有季节性, 头胎母猪所产仔猪易发生黄痢。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在10日龄到20日龄之间的吮乳仔猪易发生白痢, 该病也由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引起, 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 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猪舍潮湿、寒冷及饲料单一的条件下容易诱发。发生在仔猪断奶前后的腹泻病主要为仔猪副伤寒, 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猪的密螺旋体主要发生在断奶后, 发育生长的架子猪多发, 发病率为90%左右, 死亡率可达30%。

由病毒引起的腹泻一般无年龄之分, 但发病的季节性比较明显, 如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 一般为10月底到来年2月份, 夏季则少见。吮乳仔猪患此两病时, 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3. 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的缓急, 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果发病急, 往往体温升高, 怕冷, 喜钻草窝或拥挤打堆, 精神沉郁, 低头耷耳, 不愿活动, 食欲减退或不食, 呼吸困难, 水样拉稀, 粪便呈黄白色或灰白色, 腥臭, 有些粪便中夹杂着未被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 后期脱水、被毛焦燥、眼球下陷;慢性病体温一般不升高甚至低于常温, 精神差, 食欲减退, 行走缓慢或呆立不动, 反复拉稀, 脱水严重, 有异嗜癖, 喜欢啃垫草、喝脏水, 严重贫血, 可视黏膜苍白, 最后衰竭死亡。

4. 剖检变化

在不同类型的腹泻病中, 其剖检病理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如在蓝耳病中可见到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变, 盲肠、结肠、回肠黏膜表面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腐乳样物质, 剥开后为不规则纽扣状溃疡。在发生肠型猪瘟时, 几乎所有大的脏器 (心、肝、脾、肾等) 及淋巴结发生广泛出血。由病毒引起的几类严重脱水性腹泻病中, 常可见到肠壁变薄、失去弹性, 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变浅或消失等病理现象。

5. 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征, 必须分清病因、对症下药、综合防治,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 搞好环境卫生高度重视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 猪舍要彻底打扫并用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1%~2%的烧碱溶液泼洒消毒, 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 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消毒时应选择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 如复合醛类消毒剂, 每天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同时, 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消毒威或5号消毒液带猪消毒1次, 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2) 加强饲养管理对于仔猪要精心护理, 注意防寒保暖, 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全价料且适口性强, 容易消化, 并在料中加入0.05%的土霉素钙盐, 既可预防胃肠道疾病, 又可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 饮水中添加0.6%的漂白粉。哺育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0.05%的土霉素钙盐, 乳头用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 2次/d。

(3)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 即看精神状态, 看饮食情况, 看粪便颜色和形状, 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 并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 减少死亡,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4) 预防发生疾病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 全方位封闭猪场, 禁止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 重点加强对装猪台、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出入口等容易传入疫病关键地点的管理, 对外来车辆和装猪台应严格消毒;猪场工作人员必须经沐浴、更衣、换鞋、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禁止任何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做好猪场废物、污水处理和杀虫、灭鼠等工作, 全面阻断外界病原侵入猪场内。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重点做好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浅谈仔猪腹泻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 篇7

1 传染性因素类型

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猪等孢子球虫、线虫等。根据本市重大动物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调查统计, 在哺乳猪腹泻流行的病原中, 球虫占40%, 大肠杆菌占20%,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20%, 轮状病毒10%, 其他约占10%, 从同一头猪分离出的病原常常不止一个, 呈混合感染状态。最近几年的观察发现等孢子球虫的感染流行有增加的趋势。

1.1 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作为原发性病原在初生阶段要比幼年阶段少见, 本市重大动物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对1600头发生腹泻的猪作了调查分析, 从6日龄到断奶时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菌比例较少 (约15%) , 而断奶前后的仔猪比例较高 (约50%) , 新生仔猪腹泻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常常可能是继发性的。

1.2 传染性胃肠炎 (TGE)

如果一个猪场, 每周或每月都持续有母猪产仔, 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常常就是初生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当新生仔猪和较大的仔猪一起养在一个大的猪舍内时, 地方流行性TGE就更为常见, 年龄较大的感染猪会排出大量的有致病力的病毒, 这些大量的有侵袭力的病毒可突破易感猪的母源抗体的保护力导致发病, 由于母猪免疫程度不同, 在同一产仔房内腹泻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 一窝仔猪腹泻很明显而产仔箱邻近的另一窝仔猪可能很健康, 仔猪在哺乳期内由于从母猪奶中获得免疫力而得到保护, 断奶后就发生腹泻。吃前面乳房奶的仔猪由于奶汁较多可能不发生腹泻, 吃后面乳房奶的仔猪由于奶汁较少获得的保护力较低, 就可能腹泻。因此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很大这要取决于各个母猪从奶汁中提供的乳内免疫力的数量和仔猪感染的年龄。发病率可达50%~100%, 死亡率在10%~30%不等, 这主要取决于猪群免疫力水平和环境因素。

1.3 轮状病毒

在新生仔猪的最初几周内几乎所有的仔猪都可被轮状病毒感染, 但大多数病例都会呈现亚临床症状, 当病毒超过了仔猪的被动免疫保护力时, 就会出现感染的临床症状。新生仔猪感染轮状病毒后会出现柠檬黄或奶酪样腹泻, 年龄较大的仔猪腹泻比较温和持续时间也比较短, 仔猪感染其临床症状是比较严重的发病率通常为80%~100%, 死亡率可达5%~20%。如果同时继发细菌感染造成的死亡率会大大增加。

1.4 球虫病

6~10日龄的仔猪感染球虫病越来越多, 集约化养猪生产可能增加了球虫病的流行, 在每年的7~8月份, 猪球虫病的发生尤为突出。感染猪开始拉黄褐色至灰色的糊状粪便, 一二天后继而变成水样腹泻, 腹泻持续4~8d, 直到严重脱水出现死亡。在水泥地板的产房内, 球虫病的感染率达100%。在木板地板的产仔房内发病率相对较低, 死亡率主要取决于继发感染和环境应激因素。

2 环境因素

虽然仔猪腹泻的病原是较多。但是产仔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卫生状况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影响重大。

3 诊断

对腹泻仔猪进行尸体剖检不易作出正确的诊断, 必须采用实验室方法确定腹泻的病原种类, 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4 预防与治疗

一起仔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 篇8

1 发病情况

该猪场存栏生猪980头, 其中母猪180头。2013年3月1-20日, 其中1栋母猪舍的母猪群产仔11窝, 共产仔猪119头。仔猪全群发病, 截至3月20日, 发病率100.0%, 死亡率32.8%。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11头母猪共产仔猪119头, 有2头为木乃伊胎, 死于腹泻的有37头, 腹泻死亡率31.6%。其中:3窝后备母猪 (第1胎) 产仔29头, 死亡1头仔猪, 仔猪死亡率较低 (3.4%) ;经产母猪 (3胎以上) 产仔90头, 死亡38头仔猪, 仔猪死亡率较高 (42.2%) 。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第2天开始出现水样腹泻, 呕吐, 消瘦, 脱水, 体温升高了1~2℃, 精神沉郁;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 7日龄内的仔猪常于腹泻2~4d后脱水死亡;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同场的断奶仔猪、育肥猪以及母猪精神沉郁、厌食、腹泻, 1周后逐渐恢复健康, 很少死亡。

3 剖检病变

小肠膨胀, 黏膜脱落, 肠壁变薄、透明, 肠腔充满淡黄色液体,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乳糜管透明、无色;胃空或充满胆汁样的黄色液体;其他实质器官无明显病变。

4 实验室检查

1) pH试纸检测。取产床仔猪倒提, 用pH试纸接其粪便, 结果显示粪便pH值为5~6、呈酸性。

2) 病原学鉴定。取病死仔猪的肠和胃, 冷冻后送青岛流行病学研究所进行病原学鉴定, 确定病原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KoBu病毒。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确诊为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KoBu病毒引起的腹泻。

6 防治

1) 接种疫苗。通过口服、后海穴注射或肌肉注射, 为乳猪接种TGE-PED弱毒疫苗。

2) 辅助治疗。口服补液盐;腹腔注射葡萄糖与抗生素混合液;肌肉注射干扰素 (猪白细胞干扰素效果较好) 。猪白细胞干扰素具体使用方法是:母猪产前每头肌肉注射2支猪白细胞干扰素 (每支含干扰素不低于4万U) , 连续注射3d;仔猪2~4日龄时, 肌肉注射2~10日龄乳猪专用猪白细胞干扰素, 每窝平均2支 (或每支稀释成6mL, 每头乳猪1mL) , 连续注射3d。

3) 强化管理。提高产房温度至22~24℃,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7 小结

1) 仔猪流行性腹泻具有日龄抵抗性, 所有猪只均能感染本病, 大、中猪抵抗力较强, 日龄越小的猪死亡率越高。

2) 此次流行性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用以往的疫苗 (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 预防效果不佳, 抗生素、抗病毒药治疗效果不佳。通过提高母猪免疫抗体水平、增强仔猪免疫力, 可以减少发病。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仔猪对病毒的抵抗力。哺乳前期仔猪尚没有形成自身的体液免疫系统, 不能产生抗体。高水平的母源抗体通过母乳被仔猪吸收, 能降低仔猪发病的几率。而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又和母猪的健康状况紧密相关, 实际生产中, 部分养殖场 (户) 滥用抗生素为母猪做保健, 使母猪群肠道环境恶化、微生态平衡失调, 导致母猪肠道免疫系统缺乏维护肠道免疫水平的营养物质, 使淋巴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 直接影响疫苗免疫的效果, 造成免疫失败或者抗体水平低下。低水平的母源抗体使仔猪对病毒的侵害毫无防御能力。因此, 加强母猪肠道营养和免疫营养, 是提高免疫成功率和母源抗体水平的基本前提。

一起仔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 篇9

1 发病情况

2015年11月, 本溪市明山区某规模养猪场发生了4窝哺乳仔猪以呕吐、持续水样腹泻、脱水为特征的疾病。共发病33头仔猪, 迅速死亡7头, 经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后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经过临床治疗和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很快控制了该病, 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2 临床症状

该养猪场的猪流行性腹泻临床表现因日龄不同而有差异, 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在腹泻2~3d内有7头迅速脱水急性死亡。3周龄以上的仔猪没有出现死亡, 病初体温升高, 出现水样腹泻, 粪稀如水, 腹泻物呈灰黄色、灰色, 气味恶臭, 进食或吮乳后伴有呕吐。同时伴有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等症状, 此外还有喜欢爬到母猪身上睡觉的特异行为。

3 病理变化

对死亡的仔猪进行剖检, 可见病变主要在小肠, 肠管明显扩张, 内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松弛。小肠黏膜充血, 肠系膜呈索状充血,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胃内空虚, 部分仔猪胃内充满胆汁黄染的液体。其他实质性器官均未见有肉眼病变。

4 诊断

(1) 根据仔猪发病日龄, 发病时整窝发病、水样腹泻, 腹泻粪便腥臭, 并因脱水而快速消瘦, 萎缩, 部分发病哺乳小猪有爱趴到母猪身上睡觉的特异行为以及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2) 用细线把病死猪空肠中后段或回肠段肠道的两端扎死, 剪出该段肠道, 连肠道内容物一起, -20℃冰箱急冻保存, 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做PCR诊断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

5 防治措施

5.1 免疫预防

猪流行性腹泻大多数发病日龄小, 发病急, 病死率高。因此, 靠发病后进行免疫是来不及的。应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 对妊娠母猪产仔前20~30天进行肌肉注射, 其所生仔猪于断奶后7天接种或春秋季节2次普免。母猪肌肉注射疫苗, 可有效刺激机体体液免疫反应, 产生体液免疫抗体, 足以为哺乳小猪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小猪注射疫苗应采用后海穴注射, 可使病毒快速到达肠道, 更好刺激肠道细胞局部粘膜免疫反应。

5.2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采用对症治疗以减轻脱水, 酸中毒和防治继发感染。 (1) 抗菌消炎:可使用氨苄青霉素等用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进行静脉滴注, 根据病情也可进行氟苯尼考、黄芪多糖肌肉注射。 (2) 补液加强机体抵抗力:补液量以脱水程度而定, 可用10%葡萄糖1000~2000ml, 维生素C、25%葡萄糖等配合应用, 对发病猪只进行输液。对病情轻微的仔猪也可饲喂口服补液盐, 其配方为: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粉20g溶解于1000ml凉开水中。当腹泻停止后, 更换为清洁饮用水, 使机体自行调整渗透压以便恢复肠道功能。 (3) 调节胃肠机能:对发病猪只可用米汤+盐溶液法:米汤 (25g于500ml煮沸3min) +食用盐1.75g, 保证可以自由饮用, 以保护胃肠黏膜, 减少毒素吸收, 调整胃肠功能。 (4) 饮用柠檬酸水:饮水中添加食品级柠檬酸 (添加量约0.5%, 以p H值达到4以下为准) , 小猪饮用柠檬酸水, 可增加胃肠道酸度, 抑制病毒在胃肠道内繁殖。不但可以确保发病猪顺利康复, 而且发病猪病程也可大大缩短。

6 小结

仔猪流行性腹泻防治 篇10

【关键词】仔猪;早期断奶;腹泻;防治

腹泻通常发生在断奶后2周内,所造成的仔猪死亡率可达10%一20%。若发生腹泻,则死亡率在 40%以上。腹泻是对早期断奶仔猪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断奶后应激综合征。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因素很多,一般可分为断奶后腹泻综合征和非传染性腹泻。

1.饲料引起仔猪腹泻

1.1日粮组成

仔猪断奶后,其日粮状态发生变化,容易消化的母乳转为固体饲料,这时仔猪的小肠绒毛受机械外力损伤将急剧变短,小肠内壁腺窝也相应加深,这将造成仔猪的吸收障碍,引起腹泻。因此,在仔猪断奶后的一段时期内其日粮的组成应严格控制豆粕的用量,较多使用能增强仔猪免疫力、易消化吸收的血浆蛋白粉、优质鱼粉等。试验表明,使用这些原料,可以有效抑制腹泻的发生。

1.2饲料营养水平

断奶前后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健全,免疫力低,又受断奶应激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差,故仔猪日粮营养水平不应制定过高。经试验表明,仔猪开食料中蛋白质水平增加,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率提高。日粮蛋白质含量在 20%1:2下时随着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肠蛋白酶活性相应提高,但蛋白质含量不能超过20%。

1.3抗营养因子

日粮的抗营养因子亦会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如抗胰蛋白酶营养因子会降低猪对大豆产品的利用率。未经过恰当处理的大豆蛋白含有某些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可引起早期断奶仔猪过敏。当仔猪肠道发生过敏性反应时,其结构和功能将发生损伤性死亡,出现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而出现营养性腹泻。

2.病原微生物与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最主要的病原是大肠杆菌,此外,轮状病毒亦能引起断奶后仔猪腹泻。

腹泻是由一种或多种毒素共同作用的表现,大多数毒素可以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肠毒素与肠黏膜上受体结合导致小肠黏膜不可逆的高液体分泌即腹泻。

3.消化系统与仔猪腹泻

仔猪胃底腺区的壁细胞和主细胞发育不成熟,断奶使胃内容物pH值升高,小肠黏膜抵抗力弱,易被各种外源性蛋白质抗原损伤,引起腹泻。新生仔猪本身能分泌消化母乳的各种消化酶,而且乳糖酶含量很高并可分泌足够的脂肪酶消化母乳中的脂肪。但3周龄的猪自身分泌的其他酶(如胰蛋白酶、淀粉酶、胰凝乳酶)含量不到成熟后酶体系的消化酶含量的5%,而断奶后由于断奶应激的影响会造成相当一段时期内自身分泌的消化酶严重不足。早期断奶仔猪另一个发病原因是它不能分泌胃酸。胃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有2个最适 pH值,一是2.0,另一个是3.5。因此,胃pH值提高会减少蛋白质的消耗,减弱仔猪的消化不良,降低腹泻的发生几率。

4.机体免疫机能与仔猪腹泻

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r—球蛋白,由于母猪血管与胎儿脐带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母猪抗体通过血液向胎儿的转移。所以,母体各种免疫抗体不能通过血管直接输送给胎儿,使仔猪出生时缺乏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后,靠初乳把母体的抗体传递给仔猪,并过渡到自身抗体获得免疫力。仔猪出生后通过吸吮母乳而获得免疫的这种方式称为被动免疫。仔猪由初乳中获得抗体,在体内降低的速度很快。半衰期最长只有2周左右,而自身抗体的产生在10日龄以后,30~ 35日龄前抗体很少,35~42日龄才能达到成年猪的水平,因此,3~4周龄是抗体的空白阶段,最易患腹泻。

5.防治

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的卫生消毒工作。让新生仔猪较早吃到初乳,得到母源抗体保护。断奶仔猪应供给全价饲料,提高其抗病力。猪舍的粪便要及时清除,对地面,用具,工作服等,定期地进行消毒。②免疫预防。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二联活疫苗,已用于生产实际,收到明显的防疫效果,而且证明,该苗安全有效无副作用。打一针可预防两种疫病,大大方便了养猪生产,受到用户的欢迎。用法及用量: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在产前5~6周和1周各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l产。新生仔猪喂乳前肌注1毫升,至少30分钟后再喂乳,免疫保护期1年。仔猪断奶前7-10天肌肉注射2毫升,免疫保护期6个月。③治疗。本病当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有采取对症治疗。用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10千克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用盐酸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可预防细菌继发感染。病猪群每日口服补液盐,也可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连用3日。取新城疫I系苗500份,加注射用水50毫升,每头每次5毫升,肌肉或交巢穴注射,每日1次,连用2日。作为干扰素诱导剂,有一定治疗效果。

针对轮状病毒性腹泻,用补液、收敛止泻、抗菌消炎等药物进行治疗。用庆大霉素、氟派酸、黄连素、恩诺沙星、治菌磺等防止继发感染。给新生仔猪口服康复猪的血清或全血,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6.断奶仔猪的网床培育

斯奶仔猪网床培育是集约化养猪场实行的一项科学的仔猪培育技术。与地面培养相比,网床培育有许多优点,首先是粪尿、污水可随时通过漏缝网格漏到网下,减少了仔猪接触污染源的机会,床面既可保持清洁、于燥,又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和传播。其次是仔猪离开地面,减少冬季地面传导散热的损失,提高了饲养温度。

断奶仔猪在产房内经过渡期饲养后,再转移到培育猪舍网床培养,可提高仔猪日增重,生长发育均匀,仔猪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提高,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为提高养猪生产水平、降低生声成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床培育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试验并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仔猪流行性腹泻防治 篇11

最近几年该病不但发病规律改变, 而且损失也特别巨大, 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不但中国、东南亚、韩国、日本严重发生,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也严重流行。在我国是继“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后, 给养猪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又一严重的传染病。

主要为初生哺乳仔猪严重发生, 2~5天以内发病, 病死率几乎100%, 5日龄以上发病仔猪病死率下降。

目前对该病还没有有效防治方法, 虽然有“灭活疫苗”但防疫效果也不太理想, 当前比较有效的防控措施就是“人工返饲母猪”。

1 人工返饲的目的

1.1 人为的使生产母猪和后备母猪在最短时间感染PEDV, 快速康复, 使怀孕母猪产生对该病的抵抗力, 减轻哺乳仔猪感染和死亡。

1.2 确保经产母猪群建立免疫, 停止排毒。

2 人工返饲的保护机理

PED的发病特点有一个日龄“抵抗效应”, 就是说日龄越大, 病死率越低、损失越小, 尤以最近几年流行临床上明显, 初生哺乳仔猪发病率高且死亡率高。因此, 防控该病的目的就是保活初生仔猪, 而初生仔猪本身又不能抵抗该病, 需要母源抗体来保护, 所以, 保证母猪母源抗体是有效防控的关键所在。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是黏膜 (肠道表面) 病毒, 产生有效免疫的方法, 是在黏膜免疫时, 由乳汁中的Ig A抗体提供免疫。乳汁中含有充足的Ig A抗体, 仔猪通过哺乳来获得保护。

母猪产生免疫力的强度, 取决于其接触病原的途径和摄入病原的量, 经口摄入大剂量的强毒能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产生强烈的黏膜免疫, 刺激产生Ig A抗体。一个是经口服, 一个是大剂量 (比小剂量多次) 更有效的刺激和加强黏膜免疫反应。

简单的讲, 人工返饲母猪的目的是:肠道感染病毒→病毒在肠道复制→黏膜识别免疫刺激→淋巴迁移和乳腺淋巴细胞和免疫刺激→乳汁中Ig A抗体增加→对哺乳仔猪产生保护力。

3 哺乳仔猪PED的有效防控措施

3.1 让哺乳仔猪能够吃到含有充足Ig A抗体的初乳。

3.2 清除环境中的PEDV

以上两个条件是防控初生仔猪PED的有效措施。

采取全群母猪人工返饲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 让初生仔猪吃上充足的初乳和及时淘汰病死猪。如果环境中仍然存在PEDV, 母猪无乳或仔猪不吃奶, 因为Ig A不足无法抵抗病毒而感染病毒发病, 它们会复制病毒, 并且排泄高剂量的病毒, 使周边的猪只反复感染, 呈现横向传播, 因此, 让初生仔猪吃上充足Ig A抗体的初乳和及时淘汰有病仔猪非常重要。

第二, 有效清除环境中的PEDV。

全群进行返饲后, 还要彻底清除环境中的PEDV, 母猪上床以前产舍一定彻底消毒, 不留死角, 物见本色, 建立卫生、清洁的分娩环境。

总之, 一旦全群通过返饲建立起群体免疫力, 加之通过对环境有效控制;和及时淘汰病弱仔猪, 彻底清除传染源成为最重要的工作。

4 理想的返饲材料

发病初期哺乳仔猪粪便中PEDV含量远远高于母猪粪便或死亡仔猪肠道中的PEDV含量。2~5日龄仔猪, 在开始出现症状至18小时内, 其粪便中收集到的病毒含量和毒力是最高的。 (笔者在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中发现) 因为初生仔猪小肠的绒毛比较长, 其上边具有更多数量的成熟的小肠上皮细胞, 这些上皮细胞非常有利于PEDV的繁殖。而断奶仔猪和成年猪的肠道含有的该细胞比初生仔猪少。所以病毒的产生远低于初生仔猪。拉稀的初生仔猪病死前排出大量的PEDV, PCR检测表明, 患病的哺乳初生仔猪拉的粪便中PEDV含量高出母猪粪便中PEDV含量1万倍, 患病初生仔猪体内大部分病毒是在腹泻发生后12~18小时通过粪便排出, 死亡时, 其粪便中只含有少量的PEDV, 严重感染的初生仔猪粪便中的PEDV含量及毒力远高于死亡仔猪粪便中的PEDV含量及毒力。

另外选用患病仔猪粪便做为返饲的材料, 避免了因返饲其他内脏可能传播其他疫病的风险。综上说明, 患病仔猪粪便为可控的母猪群返饲的理想材料。

5 采集粪便的方法

5.1 用纸巾从地板上或垫子上采集粪便;

5.2 从垫上冲下粪便收集;

5.3 通过挤压腹部将粪便收集于容器内;

5.4 剖杀获取。

6 PED返饲材料的处理及使用方法

6.1 收集的粪便低温保存;

6.2 将粪便置于冰箱或加冰的容器内, 可用0.9%盐水稀释;

6.3 通过过滤得到液体, 也可将粪便直接使用;

6.4 用注射器注射至母猪的口腔或用喷雾的方法喷入母猪口腔内让其口服, 也可搅拌到饲料中;

6.5 注射用的工具、污染的环境及手臂要彻底清洗消毒;

6.6 一头患病仔猪的肠容物一次饲喂一头母猪, 一般一次有效;

6.7剩余不用的粪便可冷冻保存。

以上为笔者根据临床实践和实验室检测, 以及参考有关资料, 对采取“人工返饲母猪”控制初生仔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效果的见解, 望对养猪者有所帮助, 由于水平所限, 可能有不妥之处, 谨供参考。

7 感染PED的组织变化

7.1 初生仔猪肠绒毛很长, 覆盖具有吸收能力的小肠上皮细胞, 隐窝为更新上皮细胞的地方。

7.2 初生仔猪被PEDV感染以后, 大约8小时后, 感染细胞衬套在绒毛上, 而导致上皮细胞死亡, 失去了吸收营养和水分的能力, 同时释放出数亿计的病毒粒子, 未感染更多的细胞, 并排出体外感染更多的猪只。

7.3 初生仔猪感染36小时之后, 绒毛的长度急剧缩短 (萎缩) 具有吸收能力的上皮细胞大量减少, 可吸收营养和水分的表面积减少, 当隐窝产生更多细胞来重建绒毛的吸收细胞时, 隐窝的长度增加。

上一篇:旋耕机的操作与维护下一篇:钢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