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白痢病防治

2024-10-13

仔猪白痢病防治(精选8篇)

仔猪白痢病防治 篇1

仔猪白痢是由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哺乳仔猪以下痢、排出白色或灰白色带腥臭味糊状稀粪为特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该病在小型养殖户中时有发生, 是哺乳仔猪主要传染病之一。2010年江苏省宝应县某镇有5个养殖场饲养的135只仔猪发生仔猪白痢, 经过笔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现已全部治愈。现将诊疗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及流行特点

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导致胃肠炎而下痢, 该病原菌分布极广, 在健康猪的肠道中通常不呈现致病作用, 但在饲养管理失宜、圈舍卫生条件差、阴冷潮湿、气候骤变、母乳过浓或奶质差、消化不良等情况下, 哺乳仔猪抵抗力降低后时常整窝发生。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一般以严冬、早春及炎热季节发病较多。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特征症状是下痢, 粪便呈乳白色、灰白色或黄绿色, 常混有粘液而呈糊状, 有特异腥臭味, 有时夹有气泡。尾、后肢和肛门上沾有粪便, 随着病程发展病猪体温升高, 消瘦, 拱背, 行动缓慢, 皮毛粗乱, 发育迟缓, 严重者粪便失禁、脱水, 最后衰竭而死。病程一般5~6 d, 长的可拖至2周以上, 若不及时治疗常成为僵猪, 部分病猪伴有肺炎, 呼吸困难。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

加强对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以及仔猪的饲养管理。妊娠后期和产后给母猪喂含有丰富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饲料, 防止饲料突然改变, 保证母猪乳汁的质量。在母猪分娩前后猪舍要彻底清扫消毒, 并保持圈舍干燥、清洁, 不积污水和粪尿, 注意通风保暖。产后母猪乳头应用0.1%高锰酸钾液清洗, 给仔猪固定乳头。哺乳仔猪提早开始补饲。提早开食补料可促进仔猪消化机能的发育, 所补饲料要多样化、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防止过食, 仔猪每天要有适当运动, 保持清洁饮水。因本病的发生与缺铁性贫血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我们的提倡在仔猪1~3日龄内肌肉注射牲血素注射液1 mL, 7日龄后再注射2 m L。

3.2 治疗

仔猪白痢的治疗原则是抑菌、收敛及促进消化, 治疗方法很多, 都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方法是: (1) 恩诺沙星2.0 mL、痢玛停注射液2.0 m L分别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用1~2 d; (2) 复方新诺明1.5 mL、清开明注射液2.0mL分别肌肉注射或口服, 每日2次, 连用2~3 d; (3) 硫酸庆大霉素8万IU、维生素B1 2 m L混合后一次肌肉或后海穴注射, 每日2次, 连用2~3 d。

4 体会

4.1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卫生条件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母猪产后连续用几天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可防发病。

4.2本病应早发现、早治疗, 尽量避免仔猪严重脱水和酸中毒, 缩短治疗时间, 降低治疗费用, 提高治愈率。同窝仔猪虽外表健康, 也应和病猪同样进行治疗, 预防发生白痢。

4.3 母仔同治是一种治疗仔猪白痢的较理想方法。通过母体给药后, 一方面抑制母体内病原性大肠杆菌, 调理乳汁, 遏制乳源感染大肠杆菌。另一方面药物的有效成分进入乳汁, 仔猪食入, 达到乳汁给药的目的。仔猪给药主要针对食欲不振、严重脱水者, 弥补因食欲减退、食乳减少而致的母乳给药的药量不足, 及时而有效地抑制病原性大肠杆菌。

仔猪白痢病防治 篇2

一、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大致有哪些方面?

1. 母源抗体水平低。仔猪黄白痢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母源抗体水平较低,仔猪获得抗体少,被动免疫力差,机体抵抗细菌侵袭能力弱。

2. 母猪感染致病菌。大肠杆菌为猪肠道的正常菌群,且多数为益生菌,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致病菌。这些致病菌随同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母猪的乳头、体表、圈舍、饲料等,仔猪通过吮吸母猪乳头,舔啃圈舍地面、饲料、母猪皮肤等食入致病菌而引起感染。这是引发仔猪黄白痢的主要原因。

3. 母猪泌乳量不足。母乳质量差,吃乳不足或补饲较迟,致使仔猪机体蛋白质合成不足,抗病力低下;此外,缺铁性贫血、低血糖症、硒和维生素E缺乏等营养代谢性疾病,也可导致仔猪的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继发此病。

4. 仔猪抵抗力弱。初生仔猪胃腺发育不完善,分泌胃酸的能力差,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能力弱,致使食入的致病菌在胃肠道大量繁殖,造成消化道机能紊乱,因而引发仔猪黄白痢等腹泻性疾病。

5. 饲养管理水平差。仔猪的机体调节机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如气温聚变、寒冷潮湿、母乳变化、补饲料突变、饮水卫生差及转群等应激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二、如何从症状上判别黄白痢?

1. 仔猪黄痢症状鉴别。仔猪黄痢是仔猪出生后1周左右表现腹泻、排黄色或黄褐色粪便的疾病。以1~3日龄内的最常见,1周龄以上很少发病。每窝仔猪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临床特征为仔猪出生后数小时突然发病、排出黄色水样稀粪,内含凝乳状小片;肛门松弛,捕捉时肛门流出稀粪;发病仔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迅速脱水、消瘦、衰竭而死。剖解常见十二指肠急性卡他性炎症和败血症病变;心、肝、肾有小的出血点或坏死病灶。

2. 仔猪白痢症状鉴别。仔猪白痢是指出生后4周内以排白色或灰白色黏稠状、糊状粪便为特征的疾病。尤以10~20日龄的仔猪发病最多。发病率达3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5%以上。临床特征为仔猪突然发生腹泻,粪便呈乳白色、灰白色、淡黄色或黄绿色,浆糊样,有特殊腥臭味,有时粪便较稀,带有气泡;排粪次数增多,每天可达数次,严重时排粪失禁;日渐消瘦,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最终因极度衰弱而死。剖解变化为外表苍白消瘦,脱水严重,肠壁菲薄失去弹性,肠黏膜充血,轻度出血,肠内容物增多,呈水样或泡沫样。

三、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预防仔猪黄白痢,以降低发病风险?

1. 重视母猪免疫与管理。①免疫接种。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其初乳中特异性母源抗体的水平,从而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力,可用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或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对临产母猪进行免疫。②强化管理。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母猪饲喂全价日粮,采取措施提高乳母猪采食量。夏天哺乳料中添加2%~5%脂肪或使用膨化全脂大豆,添加小苏打3千克/吨料;改干粉料为干湿料(水料比1∶1),可提高采食量10%;增加投料次数,改固定2次投料为多次投料;改白天投料为在凉爽时投料;母猪产前1~2天减料,改产后5~7天逐渐增加喂料量为自由采食;给予充足、清洁、新鲜的饮水;加强运动,防止母猪过肥;母猪产后各乳头先挤掉几滴乳汁后再让仔猪吮乳。

2. 保持产房干燥、干净。产房内应通风良好,保持干燥,一般相对湿度60%~70%。消毒是必要的,但夏季湿度大,喷洒药液消毒不可过度,否则,地面或产床很潮湿,容易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产房在母猪进入前5~7天进行彻底清扫,用高压水冲洗产床、地面和墙壁,晾干后用火焰消毒器进行消毒,再用“绿健”(又称普济消毒散,主要成分是大黄、黄芩、黄连、甘草、红花、马勃等)熏蒸消毒。

3. 猪体消毒。先对猪体进行清洗,冬天用温水,然后用百毒杀或来苏儿进行消毒,尤其注意母猪外阴和乳房的消毒,晾干后转入产房。

4. 注意环境温度的控制。冬季要加强保温工作,母猪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8~23℃,仔猪出生后到7日龄适宜温度为32~30℃,7~30日龄仔猪以30~26℃为宜。要特别注意对5日龄内的仔猪采用电热板等措施保温。

5. 加强仔猪管理与护理。初生仔猪尽快吃足初乳,以提高机体的被动免疫力。缺铁仔猪生长发育慢,抗病力弱易造成仔猪下痢,因此应在出生后3~4日龄内注射牲血素。早期进行教槽,7日龄训练开食诱水,补饲高档全价颗粒饲料,饮用清洁温水,减少仔猪对母乳的依赖。如果同群先出生仔猪已发病,对后出生的仔猪最好在未吃初乳前逐头灌服抗生素。

四、在对仔猪黄白痢的用药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对患病仔猪用药简单、有效、成本经济是一门学问。一旦认定有仔猪患黄白痢,必须快速阻断病情向健康猪只蔓延,需遵循以下应急处置原则:一是正确选择有效、经济的中成药和西药;二是治疗要采取母猪与仔猪同治、中西医相结合、补液与消炎相结合的方法;三是鉴别白痢、黄痢,并根据病情轻重,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四是“一头发病全窝治,一窝发病全群治”,即发现1头仔猪患病立即治疗,同时对全窝仔猪进行预防性治疗,当全窝多数仔猪发病时,对同舍其他窝仔猪全群进行预防投药。

1. 科学选择药物。首选中成药,如博落回、黄连素、穿心莲、板蓝根、双黄连等;西药可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氟哌酸、氟苯尼考、沙星类、头孢类等抗生素,以及促菌生等微生态制剂。由于大肠杆菌易产生耐药性,抗生素药物要轮换使用。

2. 母仔同时治疗。治疗母猪泌乳不足,在进行按摩乳房的同时,用催乳片拌料,或将母猪胎衣或海带250克洗净、煮熟、切碎,加入少量食盐饲喂;治疗乳房炎,母猪可肌注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青、链霉素;治疗母猪子宫炎,用60~80毫升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稀释青、链霉素,或恩诺沙星、宫炎净等子宫给药,并肌注催产素以助排出分泌物,连续给药几次,直至治愈为止。仔猪发生腹泻时,水盐代谢失调,机体大量失水,如不及时补充水盐,常导致脱水而死,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做好补液工作。

3. 仔猪白痢治疗。轻症者,大蒜2~3克捣碎,乳酸菌素片3~4片,碾细末,混合灌服,或用庆大霉素、土霉素、氟哌酸等抗菌药灌服,预防性投药量减半,1~2次/天,连服3天。重症者,灌服口服补液盐(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加水1000毫升)和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1~2次/天,每次20毫升,或者同时肌注博落回、黄连素、恩诺沙星等敏感抗生素。

4. 仔猪黄痢治疗。病轻者,灌服口服补液盐或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预防时投药量减半。对脱水严重者,采用腹腔和穴位注射相结合的方法。腹腔注射:在仔猪倒数第2~3乳头中间偏腹中线2~5厘米左(右)旁侧,局部消毒,持注射器(针头12号、长3厘米)取与腹壁垂直方向刺入,然后回抽检查无血液或内容物后,注入用5%糖盐水、维生素C、安钠咖、地塞米松、复合维生素B配制的药液(温度37~38℃),给每头10千克左右仔猪腹腔注射50~100毫升,同时在交巢穴(位于猪的肛门上方、尾根的下方正中窝处)注入博落回或双黄连注射液3~4毫升/次,2次/天,连用3天,效果非常明显。此方对白痢病重者也非常有效,笔者共观察治疗仔猪黄痢287例,治愈270例,治愈率为94%;治疗白痢177例,治愈172例,治愈率97.2%。

仔猪白痢病的防治 篇3

1 病因及流行病学

1.1 流行病学

本病的病原体是大肠杆菌, 在自然界分布较广, 正常情况存在于健康猪的消化道内, 不呈现致病作用, 当饲养管理不当, 卫生条件不良, 过于阴冷潮湿, 气候突然变化, 母乳过浓, 仔猪运动不足, 消化不良感冒等条件变化, 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是发生本病的诱因。常是一窝接一窝地发生, 仔猪白痢实际就是菌群失调症, 即初生仔猪获得初乳抵抗力, 10日龄后已逐渐从肠粘膜上消失, 同时仔猪肠淋巴结未成熟, 自动免疫不健全, 这样致使肠道菌群扰乱, 大肠杆菌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所以, 仔猪白痢流行特点是一般发生在10~30日龄, 以10~20日龄最多。

1.2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经消化道感染, 当一窝中有一头发病时, 从拉稀的病猪体内排出来大肠杆菌, 毒力要增强数倍, 健康的仔猪吃食了被猪粪便污染的饲料, 乳头或饮水时就会引起发病, 然后相继全窝发病。该病无性别、品种区别均可发生, 发病率很高, 但及时治疗和改善病因的情况下, 死亡率比较低。在兽医临床上, 总的来看仔猪红痢和黄痢发病虽然很少, 但也有发生。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菌引起肠道毒血症, 无明显季节性, 呈急性死亡或血性下痢、病程短, 死亡率高的一种仔猪传染病。而仔猪黄痢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 是初生仔猪的急性、高度死亡的传染病, 有明显的季节性, 症状以拉黄色稀便和急性死亡为特征。

2 症状

仔猪白痢的主要症状、拉稀、粪便呈灰白色或乳白色, 或黄绿色的稀便, 有特殊的腥臭味, 而仔猪黄痢多排黄色粘液稀便, 俗称拉肚子, 一般体温正常, 后期体温下降, 有时呕吐, 随着排粪次数的增加, 精神沉郁, 脱水、结膜苍白, 喜卧怕冷寒战、消瘦、被毛粗糙、营养不良, 伴有肺炎, 由于极度衰竭而死亡,

3 诊断

病猪体温一般不升高, 精神尚好, 到处跑动, 有食欲。病猪主要发生下痢, 粪便为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 粥样, 有腥臭味, 有时粪中混有气泡。如治疗不及时, 下痢可逐渐加剧, 肛门周围、尾及后肢常被稀粪沾污。仔猪精神委顿, 食欲废绝, 消瘦, 走路不稳, 寒战。

4 剖检变化

病变主要在胃肠道、胃内乳汁凝固不良, 胃肠粘膜呈浆液炎或粘液性出血性炎症, 小肠粘膜呈弥散性潮红, 有的出现白色坏死点, 大肠出血坏死,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充血、多汁。发病后15~20天死亡的仔猪, 大肠病变更严重, 盲肠和结肠粘膜出血坏死、坏死组织呈条状或块状弥散到深层。

5 防治措施

(1) 加强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 做好圈养和场地环境的卫生消毒, 一旦发病立即隔离, 查明原因, 及时除去病因, 改善卫生条件, 产床铺干净的垫草, 保持猪体及圈舍环境清洁, 干燥、彻底消毒, 防止扩大传染;

(2) 在仔猪喂乳前将母猪乳头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 再让仔猪吃乳;

(3) 加强仔猪护理, 让出生仔猪吃到初乳, 提早给予补料;

(4) 给予易消化的饲料, 合理的搭配, 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保证母猪的乳汁质量;

(5) 在分娩前后严格消毒。用10~20%石灰乳或火碱液消毒;

(6) 药物预防0.1~0.2%高锰酸钾液, 给仔猪自由饮水。

6 用药治疗

仔猪黄痢和白痢病的防治 篇4

关键词:仔猪黄痢,白痢,防治

1 病原

黄痢和白痢病的病原是两种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

2 仔猪黄痢和白痢的特征

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排黄色或黄白色稀粪。仔猪白痢是10~30日龄仔猪常发生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特征为排乳白色或灰色白稀粪。白痢死亡率很低,但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3 流行病学

黄痢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尤以1~3日龄最多见,随日龄的增长而减少。一窝仔猪中发病率可高达90%以上。个别耐过的仔猪,经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生长。

带菌母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猪随粪便排出病原性大肠杆菌,散布于周围环境中,从而污染母猪乳头和皮肤,仔猪吮乳或舔母猪皮肤时经消化道感染。仔猪发病后,又成为同窝仔猪的新的传染来源。

病的发生和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主要发生于产仔季节。猪场一旦发生本病,若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则经久不断,造成严重危害。

白痢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的仔猪,以10~20日龄发病最多。各窝仔猪发病的多少、先后及严重程度不尽相同,有的仅个别发病;有的多达80%;有的此愈彼发,拖延10余天才终熄;有的经过数天后全窝健康。有的病情严重,有的轻微。对本病采取一般的防治措施往往不易扑灭。

仔猪生后,由母猪初乳获得的抗体,随日龄增长其含量逐渐减少,到10日龄以后,抗病力大大降低,又因仔猪喜舔啃饲料和异物,从而给感染发病造成有利机会。

白痢的原因,除特异的病原性大肠杆菌外,气候突变,阴雨潮湿,圈舍污秽,母猪饲料质量不良、配合不当或饲料突然改变,母猪乳汁中含脂率过高或泌乳量降低等都是促使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4 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

黄痢潜伏期很短。有的在生后12小时内发病,但以1~3日龄发病最多。流行初期的病猪突然表现软弱,呈昏迷状态,很快死亡。随后则出现一腹泻为主的病仔猪。病猪排黄色或黄白色稀粪,其中含有乳凝块。粪便玷污尾、会阴和后腿等处,被毛与粪便粘结一起,形成痂块。病仔猪精神沉郁,吃奶减少或不吃。由于脱水眼球下陷,迅速消瘦,最后呈昏迷状态死亡。

黄痢病死仔猪尸体呈严重脱水状态,干而消瘦。体表沾污黄色稀便。常见颈、腹部的皮下有水肿。粘膜和肌肉苍白。肠道膨胀,有大量液状,黄色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肠壁变薄,松弛,尤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系膜淋巴结色淡或呈黄色,质地柔软而脆弱,表面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常有小坏死灶。

白痢病仔猪一般体温正常,精神、食欲无明显变化。但随着病程发展排出乳白、灰白、淡黄或黄绿色、内含有黏液的稀便,随后腹泻的次数增多,排泄物腥臭而稀薄,有时混有气泡。仔猪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尾和后肢被粪便污染。精神萎顿,恶寒。吃奶减少或不吃,但表现渴感,严重的见脱水,眼凹陷,目光迟钝,呼吸稍增快。终因昏迷虚脱而死。病程与转归,视病因、治疗和护理情况不同而已。

白痢病死仔猪多无特异性病变。病程短促的病猪,胃内有凝乳块,肠内有气体和稀薄的食糜,部分粘膜充血,其余大部分粘膜苍白,肠系膜淋巴结稍有水肿,但实质脏器则无明显变化。病程长者,消除瘦和脱水等变化外,胃肠较空虚,或有少量食糜和气体,黏膜稍见潮红,肠壁菲薄而带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实质器官无变化或有营养不良性变性。有时可见继发性肺炎。

5 诊断

根据发病日龄、腹泻和排稀粪的颜色、发病率和死亡率等特点,可对仔猪黄痢和白痢病做初步诊断。

临床上还应注意与仔猪红痢和传染性胃肠炎区别。

仔猪红痢(魏氏梭菌下痢)是以排出红色粘液性粪便为特征,剖检腹腔积液增多,呈红色,空肠呈红色病变和正常肠道界限明显。肠壁弹性丧失,稍僵硬,肠黏膜上有小气泡。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时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传播迅速,多能自愈。

6防治

预防仔猪黄痢和白痢的发生, 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尤其要注意消除发病的诱因。

预防黄痢病的主要措施:不从有病猪场或地区引入种猪;已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对母猪和仔猪要固定圈舍和运动场,以保护无病母猪和仔猪不受感染;产仔母猪的乳头和其他部位的皮肤可用0.1%高锰酸钾擦拭,产圈打扫清洁和消毒后才放入仔猪哺乳;尽早使仔猪吸吮初乳,以便初乳中抗体迅速进入小肠和吸收,提高仔猪抗病力;发生过本病的猪群,仔猪产后12小时内全窝仔猪口服抗菌药物,连续3天或更多天,既可预防又有治疗作用。给母猪加喂抗贫血药,可减少仔猪发生黄痢。预防仔猪白痢病的原则是消除病原菌和各种诱发因素,增强在猪消化道的抗菌机能。此外,应注意母猪的饲养管理和圈舍卫生等。仔猪应提早补料。

仔猪黄痢可用氯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1ml (0.125g),每天2次,连用3天。合霉素口服,一次用量为60mg,每日2次,连用3天磺胺咪口服250mg,一天3次,连用3天。黄连素注射液,肌注2ml,每6小时一次,连用2天,如与上述药物配合使用疗效较高,而且可以减少耐药性。仔猪白痢可用氯霉素,呋喃唑酮,磺胺咪等治疗,一般连用2~3天。如果同时投与收敛止泻药(如矽碳银、活性炭等),可提高疗效。为了恢复消化道正常功能活动,也可选用醋、稀盐酸等灌服。

参考文献

仔猪白痢的防治 篇5

1、临床症状

仔猪发病后腹胀很快排灰白或浅黄绿色混有粘黏液、气泡的大多有腥臭味的稀便, 病猪肛门周围皮毛污秽。临床检查体温一般较正常, 个别病初体温升高到40~45℃, 下痢出现后体温降至常温。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喜卧、怕冷、眼结膜苍白, 严重脱水, 衰竭死亡, 病程一般5~6d。

2、剖检变化

病死的猪胃肠黏膜轻度充血, 肠壁变薄, 部分肠段肠黏膜脱落。肠内有少量内容物和气体,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其它器官无明显变化。

3、防治

给发病猪肌注速灭杀星0.2ml/kg体重, 每天2次, 连用3d, 病猪痊愈;母猪料中拌烟台绿叶药厂生产的猪用绿肠舒来预防未发病的仔猪;同时用1∶200倍的百毒杀消毒液消毒圈舍, 每周1次, 搞好圈舍的卫生、保证舍内通风、干燥、保暖。

4、仔猪饲养管理不当, 猪舍卫

生不好, 阴冷潮湿, 气候骤变等因素都会引发该病的发生。一窝仔猪中有一头下痢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很快传播开,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1) 加强怀孕期和产后母猪的饲养管理, 保证母猪料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蛋白质。产房保持清洁、干燥、通风、保暖。

2) 母猪产前15d、30d各注射一次K88K99双价猪大肠杆菌苗。

3) 仔猪初生后未吃初乳前先口服绿宁2~4ml/头, 然后再保证仔猪吃足初乳, 3d内注射牲血素。

仔猪黄白痢的防治 篇6

1 加强管理

猪场的环境和饲养管理不当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预防要从环境消毒和加强种猪饲养管理着手。夏季应加强通风降温等防暑措施,减少热应激;冬季应加强圈舍保暖,勤换垫草,防止贼风侵袭等应激因素造成仔猪感冒而继发仔猪黄白痢。搞好环境卫生,猪舍饲养密度不宜过高,注意保暖通风,有条件的饲养户最好采用“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

2 疫苗预防

2.1 灭活菌苗

引起仔猪黄白痢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必须同时具备二个致病因子:一是细菌表面的菌毛粘着素(目前已发现的与仔猪黄白痢相关的菌毛抗原主要是K88、K99和K987p);二是肠霉素(包括热敏肠毒素LT和热稳定肠毒素ST)。目前,预防仔猪黄白痢效果较好的灭活苗主要有三价苗(K88、K99和K987p)、双价苗(K88、K99)及用本地(场)分离的不同抗原型菌株制成的“自家苗”,在母猪产前40天和15天颈部肌注各1次,能大幅降低仔猪黄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发病严重的猪场采用该场流行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制备的“自家苗”,用于种猪和仔猪的免疫接种,可以有效预防黄白痢发生。种猪的免疫接种使得初生仔猪通过吮乳获得被动免疫抵御黄痢的发生,而仔猪接种则有利于防止白痢的发生。对于本地(场)致病性大肠杆菌应定期监控,一般每2-3个产仔高峰分离更换一次菌种,同时定期分离致病性大肠杆菌作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指导临床药物选择。

2.2 基因工程苗

目前大肠杆菌双价基因工程苗有K88、K99、K88LTB (MM-3) ,STl-LTB,大肠杆菌三价基团工程苗K88、K99、K987p。在母猪产前30天和15天各注射一次大肠杆菌双价或三价基因工程菌苗1-1.5头份,对仔猪黄痢的保护率较高(分娩后立即给母猪注射青霉素320万单位和链霉素200万单位以防产后感染)。笔者在本县大力推广运用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预防仔猪黄痢,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 抗体治疗

致病性大肠杆菌黏附因子血清(禹滨等采用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含的黏附因子[K88、K99、K987p、F41]提纯物超免健康成年猪后采血制成),既可用于预防又可用于治疗仔猪黄痢;冷碧等用多价幼畜腹泻灵 (抗体制品) 口服治疗仔猪白痢,治愈率达96.2%。

3 药物治疗

可根据不同地区的菌株对抗生素敏感率差异选用疗效较好的抗生素。

不同猪场的不同0抗原大肠杆菌血清型,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同0抗原群不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也很大。另外不同发病猪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的分布也不均衡。由于养猪生产上滥用抗生素,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卡那毒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红霉素等对本菌已基本没有作用。不同地区的菌株对同种抗生素敏感率差异也较大,这与临床上使用该药的频率有关。在进行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面,各地(场)最好以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来指导选药,切不可盲目滥用抗生素。临床用抗生素3-6个月应至少更换一遍。

从仔猪出生至7日龄时每天给仔猪灌服氟哌酸粉剂 (10mg/kg体重) ,每天2次预防黄白痢;用安普菌素(25mg/kg体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乳猪黄痢,提高乳猪的存活率和增重;氟苯尼考(20mg/kg体重),每天肌注1次,严重时每天2次,连用1-3次;用乳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注射液(1.5-2.5mL/kg体重)每天肌注1次,连用3天,能有效治疗仔猪黄痢;头孢唑啉、新霉素、粘杆菌素在某些地区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抑制效果较好。

4 小结

仔猪黄白痢的防治 篇7

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多在出生后12~72小时发病, 常常先是1~2头仔猪先发生黄痢, 很快传染至全窝仔猪, 初期可见仔猪排黄色液体粪便, 腥臭味浓, 中期可见仔猪肛门松弛, 排粪失禁, 流稀黄粪, 尾部、会阴、臀部和后肢等处可见粪水污染, 病仔猪出现衰弱, 昏睡。末期可见被毛粗乱无光, 皮肤松弛, 蜷缩扎堆, 不吃奶, 喜饮水, 眼球凹陷, 走路摇晃, 并很快消瘦、脱水, 卧地不起, 直至衰竭而死。仔猪白痢临床症状表现突然拉稀, 开始为黄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糊样粪便;之后出现水样稀粪, 粪中有气泡, 腥臭。仔猪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但精神沉郁, 结膜苍白怕冷, 毛皮粗糙, 发育迟缓, 逐渐消瘦。病程3~6天大部分病猪可以治愈, 但严重仔猪多在1周内死亡。

预防措施

1. 坚持自繁自养, 合理搭配饲料, 可在母猪临产前15~30天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 或者母猪产前产后两周药物拌料, 如土霉素等。

2.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灌服抗菌药物, 如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 可预防此病;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喂初乳, 并要在2~3天内及时补充铁制剂和微量元素, 仔猪6日龄后, 要及时补料, 但要少添勤喂保持饲料新鲜。

治疗措施

1.在发病的早期可用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每天灌服2~3次, 连用3天。或者每天用干扰素灌服1 次, 连用3天。

2. 仔猪患黄、白痢病严重时, 应灌服或让仔猪随时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 保持体液平衡。

仔猪黄白痢的防治 篇8

1 症状

病的主要特征是下痢, 发生于10~30日龄哺乳仔猪, 以排灰白色或淡黄色、稠糊状, 并且有腥臭味的稀便为其特征, 几乎每个猪场都有发生, 下痢时间长, 不及时治疗病情加重导致脱水而死亡。个别猪场不及时治疗的死亡率达50%左右。

2 病因

2.1 仔猪黄白痢主要是大肠杆菌引起的, 大肠杆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猪的肠道内, 一般不会呈现致病作用, 某些应激因素使仔猪抵抗力降低或肠道机能失调时, 就有致病作用, 就会引起仔猪黄白痢病例发生。

2.2 母猪在怀孕、哺乳期间, 饲料搭配不当, 得不到

应有的营养, 使仔猪在胎内和产后营养不足, 生长发育不良, 因而易于诱发黄白痢的发生。

2.3 公母种猪及仔猪缺乏放牧运动。

有些种猪场没有附建猪的运动场。饲喂人员对种公猪和养育肥猪一样, 公母种猪得不到一定的运动, 体质虚弱, 公猪的精子活力不强, 密度不够, 所以生产出来的仔猪体质孱弱, 不但先天不足, 而且生后又得不到放牧运动和日光照晒, 因而身体不健壮, 抵抗力不强, 更易诱发黄白痢发生。

2.4 猪场栏舍修建不合理, 选址不当, 栏舍潮湿阴

暗、通风透光不良, 环境卫生恶劣, 达不到冬暖夏凉的要求。栏舍低洼潮湿, 水尿流通不畅, 容易贮积污水, 加上供水不足, 母仔猪口渴, 就舔食地面上的污水或粪尿, 极易发生消化不良而诱发黄白痢。

2.5 天气突变使仔猪感冒和中暑。

在气温突降或天气寒冷及阴雨季节, 如不加强仔猪的护管。易使仔猪受寒热发生感冒和喘气、肺炎等病。当天气炎热, 仔猪整天在酷热的阳光下照射, 得不到避暑和运动, 寒热的侵袭也易诱发黄白痢的发生。

2.6 母猪在哺乳期间, 营养单纯, 甚至饲喂的饲料

发霉、腐败变质以及突然变换饲料, 都影响母猪的乳汁量下降, 仔猪吃不到足够的母乳, 生长发育缓慢, 身体瘦弱, 也容易诱发此病。

3 预防

3.1 合理搭配精、粗、青饲料, 使母猪在怀孕期间和哺乳期有足够的营养, 提高泌乳量, 促进仔猪健壮生长。

3.2 加强仔、母猪放牧运动, 建立宽阔的猪舍和运动场。

除了母猪产前、产后一周以内和下雨下雪、酷暑严寒的天气外, 仔母猪有足够的活动时间, 一般紫外线照射, 能增强体质, 又可以从土壤与嫩草中获取所需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3.3 搞好猪场舍环境卫生。

修建猪舍时, 选择地势高、干燥、通风向阳、坐北向南的地方修建猪舍, 圈舍修建结构合理, 而且注意通排污水, 粪尿渠道通畅。保持场舍干燥清洁, 在猪舍内设置仔母猪清洁饮水设施, 不让仔母猪喝污水。

3.4 加强仔母猪的管理。

天气寒冷季节, 给仔母猪猪舍内, 设置火炕和火墙通道, 搭架火炉以及产仔箱安装红外线灯, 加热防寒防冻。让猪舍内温暖干燥, 以免受凉发病。

4 治疗

白头翁20g、穿心莲25g、黄芩25g、黄柏25g、金银花20g、黄连15g、秦皮25g、连翘20g、甘草15g, 用砂锅加水1000m L, 把草药煎浓后放凉, 纱布过滤装瓶。用注射器吸取药液20m L, 插入仔猪嘴角, 缓缓推注, 一次/d。

上一篇: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策略下一篇: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