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防治仔猪黄痢病论文(共6篇)
综合性防治仔猪黄痢病论文 篇1
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常发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多在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到3天以内发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是危害哺乳仔猪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临床表现为病仔猪排出黄色稀粪、急性死亡为特征。当一窝中有一头乳仔猪发病时,就会迅速地传染给全窝。据对153窝乳仔猪的统计,有138窝乳仔猪、在初生后3天以内发生仔猪黄痢,占总窝数的90.2%。仔猪发病后,如不及时积极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全窝仔猪死亡,损失很大,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
引起乳仔猪黄痢病的大肠杆菌的抗原结构比较复杂,根据其所含的菌体抗原(O抗原、H抗原、K抗原)不同菌株多数能形成肠毒素,引起乳仔猪发生黄痢病,死亡率很高。由于菌群较多,加之各地差异,所以控制住本病的难度较大。
1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乳仔猪,7日龄以上的乳仔猪较少发生此病。往往是一窝一窝地发病,死亡率很高。带菌母猪是本病发生的主要传染源,由粪便排出病菌、传染了母猪的乳头、皮肤及环境。仔猪出生后、吸吮乳头和舐吸母猪皮肤时,或接触传染物时,经消化道进入胃肠内传染发病。新建猪场,从不同场区引进种猪,如患有仔猪黄痢的病史,也会导致本病的扩散。本病的流行无季节性。猪场内一旦流行了仔猪黄痢病,就会经久不断,很难根除。因此,要抓早、抓小,采取综合性的科学的防治措施。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时尚很健康。有的乳仔猪出生后12小时左右就发生此病;有的在1~3日龄发生此病。最急性型,不显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糊状或黄色水样,并含有凝乳小片。病仔猪肛门松弛、捕捉时会因挣扎或鸣叫而增加腹压,常由肛门排出稀粪,呈水样喷出。病程稍长、很快消瘦、脱水,最后因主衰竭昏迷而亡。但患此病的乳仔猪,无呕吐现象。
3 病理解剖
剖检所见:常见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和败血症的变化。小肠粘膜红肿充血或出血;小肠内充满气体、肠壁变薄、松弛。胃粘膜发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重者,心、肝、肾等脏器有出血点,有的还有小的坏死灶。
4 诊断要点
要从三个特点上进行诊断:
4.1 流行特点
主要是初生后的乳仔猪,在数小时后至3日龄前发病。每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
4.2 症状特点
乳仔猪生后数小时突然发病、排出黄色水样稀粪,内含凝乳状小片,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
4.3 副检特点
病仔猪的小肠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和败血症的病理病变。病变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常见出血性卡他性病变。心、肝、肾等有小的出血点或小的坏死病灶。
5 综合性防治措施
5.1 治疗原则
发现一头乳仔猪患有仔猪黄痢病,就应对全窝乳仔猪进行药物的预防性治疗。否则,发病后再治疗,往往疗效不佳。
5.2 治疗方法
5.2.1 抗菌素和磺胺药物的疗法
首选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硫酸链霉素。庆大霉素每次每千克体重4~11毫克,一日2次,口服;每千克体重4~7毫克,一日1次,肌肉注射;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5~15毫克,每日2次,肌肉注射;乙基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10毫克,一日2次,肌肉注射;氯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50毫克,肌肉注射;青霉素8万单位加硫酸链霉素80毫克,一次内服,一天2次;磺胺脒0.5克加甲氧苄氨嘧啶0.1克,研末,每次每千克体重5~10毫克,一日2次;庆增安注射液每次每千克体重0.2毫升,一日2次,口服。
5.2.2 微生态制剂疗法
目前,我国有促菌生、乳康生和调痢生等三种制剂。三者都有调整胃肠道内菌群平衡,预防和治疗仔猪黄痢的作用。促菌生于仔猪吃奶前2~3小时,喂3亿活菌,以后每日1次,连服3次;与药用酵母同时喂服,可提高疗效。乳康生于仔猪出生后每天早晚各服1次,连服2天,以后每隔1周服1次,每头仔猪每次服0.5克(1片)。调痢生每千克体重0.1~0.15克。每日1次,连用3天。在服用微生态制剂期间禁止服用抗菌药物。
5.2.3 其他疗法
交巢穴注射北方止痢神注射液或交巢穴激光治疗,均有较好效果。
5.3 预防措施
要控制住仔猪黄痢的发生,要治本,就要做到“三个做好”。
5.3.1 要做好猪舍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产房应保持清洁干燥、不蓄积污水和粪尿,注意通风换气和保暖工作。母猪临产前,要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垫上干净的垫草。母猪产仔后,把仔猪放在已消毒好的保温箱里或筐里,暂不接触母猪。待把母猪的乳头、乳房、胸腹部皮肤,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干净后(消毒),逐个乳头挤掉几滴奶水后,再让仔猪哺乳,这样就切断了传染途径。腹部皮肤,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干净后(消毒),逐个乳头挤掉几滴奶水后,再让仔猪哺乳,这样就切断了传染途径。
5.3.2 要做好对初生仔猪“开奶”前的用药工作
就是在仔猪初生后,未让仔猪吃初乳之前,全窝逐头用抗菌素药(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口服。以后每天服1次,连服3天,防止病从口入。
5.3.3 要做好对母猪的接种免疫工作,提高保护率
我国已制成大肠杆菌K88ac—LTB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和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前两种采用口服免疫,后一种用注射法免疫。均于产前15~30天免疫。母猪免疫后,其血清和初乳中有较高水平的抗大肠杆菌的抗体,能使仔猪获得很高的被动免疫的保护率。猪免疫后,其血清和初乳中有较高水平的抗大肠杆菌的抗体,能使仔猪获得很高的被动免疫的保护率。
野猪仔猪黄痢病的综合防治 篇2
引起仔猪拉黄痢的因素很多, 主要是场内环境卫生, 母猪乳汁过浓过稀, 饲料单一, 气候变化, 温湿度以及在母体中就已被感染等。患病仔猪开始拉黄痢后, 有的仔猪开始依然哺乳, 而有的则不再哺乳, 离群, 叫唤不停, 皮肤变黄色或浅黄色 (脱水表现) 但都呈口渴状而不停的饮水。
仔猪黄痢病以预防为主,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抓好卫生和接种关
平时母猪圈内要搞好卫生, 定期严格消毒, 在母猪临产前20d接种大肠杆菌疫苗或仔猪黄痢二联疫苗, 并在临产前10d内分两次对母猪肌注长效抗菌素。
2、临产前坚持投药
当母猪临产前7~10d内即在母猪饲料中添加磺胺嘧啶或四环素等药物预防。
3、增强仔猪抵抗力
初生仔猪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拉痢后则易脱水中毒, 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为此, 仔猪出生后, 给仔猪口服生物制剂“赐美健”按1g/10ml/10头口服, 使仔猪拉黄痢推迟到出生后15d左右。这阶段仔猪已有了基本的抵抗力, 治疗起来可“事半功倍”。
4、注射铁剂
仔猪黄痢病的诊治 篇3
1 发病情况
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乡大战场村马某某饲养15头生猪, 其中有3头母猪, 这3头母猪在2011年8~9月产仔。第一头在2011年8月22日产下13头仔猪, 第二天有2头开始发病并死亡1头, 第三天全窝仔猪均发病, 死亡3头, 第四天死亡5头, 第五天全部死亡。12天后第二头母猪产下13头仔猪, 第二天发病并死亡1头。随即到中宁县动物疾控中心诊治, 通过诊断和治疗, 只有2头症状较重的仔猪死亡, 其它仔猪全部恢复健康。7天后第三头母猪又产下12头仔猪, 因提前用药物预防, 这窝仔猪未发病, 仔猪健康成长。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24小时左右出现症状, 一窝仔猪中突然发现有1~3头仔猪发病仔猪精神沉郁, 全身衰弱, 迅速死亡。其他仔猪相继发病。主要症状为排稀粪或水样粪便, 呈黄色或黄白色, 混有凝乳状小片和小气泡, 带腥臭味。肛门失禁, 病猪精神沉郁, 停止吃奶, 脱水, 迅速消瘦, 由于脱水和电解质的丧失, 病猪双眼下陷, 腹下皮肤呈现紫红色, 最终昏迷死亡。
3 病理变化
共剖检3头病死仔猪。病猪尸体被毛粗乱, 颈部皮下水肿, 胃内充满多量黄色的凝乳块, 幽门腺区有出血点, 小肠黏膜脱落并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尤以十二指肠病变最为严重。小肠内容物中混有凝乳块多呈黄绿色粥样, 并有浓烈的腥臭味;空肠、回肠、结肠内充满大量水样渗出液, 并混有黄色的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物, 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呈淡红色。心脏扩张, 肺水肿, 肾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4 实验室检验
(1) 取病死仔猪的肝、脾和肠系膜淋巴结涂片染色镜检, 有少量散在、无荚膜、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2) 细菌培养:无菌操作采集病死仔猪肝、脾、肠系膜淋巴结接种与新鲜琼脂、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37℃恒温培养, 24小时观察结果, 血琼脂平板上均有菌落生长, 为圆形、边缘整齐、微隆起、光滑、灰白色、不溶血的中等大小菌落。麦康凯培养基上为红色菌落, 取单个菌落图片染色镜检, 菌落形态与病料图片中的细菌相同。
(3) 生化试验: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能产生靛基质, 不产生硫化氢, 不分解尿素, M.R.试验阳性, V-P试验阴性。
(4) 药敏试验:用纸片法进行, 结果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土霉素高敏, 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庆大霉素不敏感。
5 防治
(1) 加强饲养管理, 彻底清除粪便和用消毒灵消毒液消毒圈舍, 每天2次, 保持圈舍干燥、温暖、卫生、空气新鲜, 并要重视仔猪的保温。最好母猪在产前1个月及半个月分别肌肉注射黄白痢菌苗。
(2) 治疗:仔猪全部用环丙沙星, 按每kg体重0.2ml给药口服诺氟沙星, 每头仔猪口服1~2ml, 每天2次, 连用3天。重病猪配合一些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燥湿止痢的中草药治疗效果更好。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第二窝仔猪只有2头症状较重的仔猪死亡, 其他仔猪均恢复健康。第三头母猪生仔后, 早期用抗菌药预防, 未发生该病。
6 小结
(1) 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试验室实验结合综合诊断, 确诊为仔猪黄痢。
(2) 经了解得知, 本猪场母猪产仔前从未接种过黄白痢菌苗, 因此母猪产仔前搞好卫生消毒, 在新生仔猪产后未吸乳前, 就给予口服抗菌药物, 同时给母猪注射抗菌药物或口服一些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燥湿止痢的中药, 通过乳汁令仔猪吸收, 可起到早期预防该病的作用。由此, 才使第三头母猪所产仔猪未发生仔猪黄痢。
(3) 仔猪发生该病后要早诊断、早治疗, 在一窝仔猪内只要有1头仔猪发病, 就要抓紧时间对全窝仔猪进行治疗, 否则就会造成全窝仔猪全部死亡。在治疗该病时, 如没有做药敏试验的条件, 无论任何一种抗菌药物都不能持久应用, 要交替使用, 以提高治疗效果。在应用药物治疗时应注射给药和口服给药并用, 同时配合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燥湿止痢的中药治疗。
一例仔猪黄痢病的治疗 篇4
1 发病情况
2008年10月, 邹平县魏桥镇某养猪场发现一窝5日龄哺乳仔猪中有2头拉黄痢, 随后相继有3窝哺乳仔猪共计15头发病;2 d内, 哺乳仔猪因黄痢先后死亡5头。畜主立即到镇兽医站进行咨询和治疗。
2 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出现腹泻症状, 初期排黄色糊状粪便, 其中混有乳凝块, 并沾污尾、后肢等处, 后期水样腹泻;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不愿行走、不合群、吃乳减退或停止, 消瘦、脱水、衰竭、昏迷而死亡。
3 病理变化
剖检自然病死哺乳仔猪, 可见肠道臌气、充满黄色液状内容物;肠黏膜有充血、出血;肠壁变薄、松弛;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并有弥漫性的小出血点、切面多汁;胃黏膜红肿, 肝、肾有小点坏死。
4 实验室检查
4.1 触片镜检
取自然病死的哺乳仔猪的心血、肺、肝、肾分别涂片或触片, 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发现有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的卵圆形的短小杆菌。
4.2 分离培养
取自然病死的哺乳仔猪的心血、肺、肝、肾分别接种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 37℃培养24 h, 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无色的菌落, 直径约为2~3 mm。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 镜检其形态与病料中一致。
4.3 药敏试验
经药敏试验发现, 复方磺胺、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羧苄青霉素、头孢噻肟、丁胺卡那霉素等对该菌敏感;而头孢三嗪、头孢他啶、苯唑青霉素等则无抑菌效果。
4.4 血清学试验
从自然病死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中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 送滨州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化验室鉴定, 其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为O78。
5 治疗
(1) 对患病的哺乳仔猪进行隔离治疗, 选用庆大霉素 (25mg/kg) 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4 d;
(2) 口服氟哌酸 (10mg/kg) , 2次/d, 连用4 d;对下痢剧烈患病仔猪, 用生理盐水和维生素C进行腹腔注射。
采取以上措施后, 患病仔猪逐渐康复, 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没有发生死亡病例。
6 治疗体会
(1) 防治的关键是做好免疫工作。免疫的重点是产前母猪, 疫苗的选择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最好用与自己场血清型相一致的疫苗, 使初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
(2) 做好环境清冼和消毒工作,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疾病的发生。母猪猪体可用0.5%的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 产床用2%的火碱消毒。
综合性防治仔猪黄痢病论文 篇5
1 仔猪黄、白痢的主要临床症状及致病因素
1.1 仔猪黄、白痢的主要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在7日龄以内新生仔猪, 尤以3日龄内仔猪多见, 临床上表现为:病猪排出黄色或黄白色稀粪, 粪便粘污尾根、会阴和后肢等处, 并与被毛粘结形成痂块。严重者, 肛门松驰失禁, 排出水样粪便, 迅速脱水消瘦, 精神不振, 吃乳减少或不吃乳, 最终形成低血糖症, 呈昏迷状态死亡。仔猪白痢:仔猪白痢是仔猪哺乳阶段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常发生在10~30日龄哺乳仔猪, 而以10~20日龄仔猪多发, 临床上表现为:病猪排出白色或灰白色腥臭而粘腻的浆状、糊状粪便, 常受季节气侯的影响, 腹泻的次数不等, 病程长短不一, 有些病程长达10天以上, 仔猪日渐消瘦, 被毛松乱无光, 容易死亡或形成僵猪, 严重影响其后阶段的生长、发育, 降低饲料报酬, 从而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
1.2 仔猪黄、白痢主要致病因素
引起仔猪黄痢、白痢的病原微生物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但诱发因素很多, 有仔猪自身因素、母猪因素, 还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1) 仔猪自身因素:
(1) 新生仔猪消化器官不发达, 消化腺机能不完善;同时, 因胃底腺不发达, 不能制造盐酸, 致使仔猪胃液中缺乏游离的盐酸, 不能有效地杀灭因哺乳和饮水而进入胃内的致病细菌。
(2) 新生仔猪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 调节体温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差, 所以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 仔猪容易诱发消化道疾病, 形成仔猪腹泻, 拉黄痢或白痢。
(3) 仔猪出生时缺乏先天性免疫力, 对各种抗原产生的刺激不能积极产生主动免疫, 它只能从品质良好、抗体效价高的母乳中获得被动免疫。母猪的乳量不足或母源抗体效价低时, 仔猪对细菌的抵抗力低, 容易发病下痢。
2) 母猪因素:
(1) 母乳过浓, 仔猪易下痢。在生产中, 由于母猪哺乳的需要调整配方, 提高能量水平和蛋白质含量, 或者迅速增加母猪产后饲料饲喂量, 造成乳汁过浓, 引起仔猪消化不良而下痢。
(2) 母猪产后患病。母猪产后容易患产后热、子宫炎和乳房炎, 严重影响到母猪的体温和食欲, 造成其生理机能代谢紊乱, 引起母猪乳汁分泌不足或变性, 使仔猪消化不良, 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 大量繁殖, 导致仔猪肠道发炎而下痢。
3) 环境因素:
(1) 环境潮湿、通风不良, 卫生条件差, 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 严重污染母猪乳头和饮水, 病原微生物便进入消化道生长繁殖, 诱发肠道疾病———下痢;同时, 还会诱发呼吸道疾病。
(2) 供水不足, 造成母猪产后乳汁分泌不够, 仔猪容易误饮粪尿污水, 从而感染细菌下痢。
(3) 气温突变, 温差过大, 仔猪容易着凉感冒, 抵抗力下降, 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均可感染引起下痢。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加强环境灭菌消毒加强消毒, 杀灭病原, 降
低单位空间内病原微生物的浓度, 减少仔猪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 降低发病率
(1) 产前消毒:在母猪进入产房前, 对产房要进行空栏清洗和消毒:清洗→2%烧碱浸泡→冲洗→干燥→2%菌毒灭消毒后干燥备用。
(2) 产中消毒:在母猪分娩和接产过程中, 为了预防仔猪出生时从无菌环境到有菌空间后的感染, 对母猪腹下乳房、臀部及会阴周围需用0.01%的高锰酸钾水洗涤和消毒, 并在仔猪哺乳前, 将每个乳头中最初几滴乳汁挤掉, 以防病从口入。
(3) 产后消毒:规模化猪场需要制订一个严格的防疫、卫生及消毒制度, 对产房带猪定期消毒, 每周二次, 以防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和感染猪群。同时, 产房门口要设立消毒池, 放入2%的烧碱溶液, 以便工作人员和饲料车进出消毒。
2.2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1) 加强母猪妊娠后期饲养管理,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或增加采食量, 提高仔猪初生重, 增强其出生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 如果母猪过肥、乳汁过浓和乳蛋白过高引起仔猪腹泻时, 要及时减少母猪采食量, 或降低饲料中的营养水平, 加强母猪运动。如因母猪过瘦, 乳汁不足致使仔猪消化器官发育不良而发生下痢时, 应增加母猪的采食量, 并用药物催乳 (如“通乳散”) 或乳房按摩。严重者, 要提早补料和提早断奶。
(3) 不要给母猪饲喂霉变饲料。母猪分娩前后一周, 在其饲料中添加一些药物, 如氟哌酸、泰乐菌素、土霉素等可预防仔猪出生后下痢。
2.3 加强仔猪初生期的护理
(1) 仔猪初生期一般是指仔猪出生后的前七天。由于抵抗力弱, 抗应激能力差, 容易感染发病, 需要加强护理。
(2) 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仔猪出生是从恒温内环境来到一个温度相对较低的外环境, 气温变化, 日夜温差大, 新生仔猪抗温差应激能力不强, 容易受凉下痢, 因此需要提高栏舍温度。新生仔猪环境温度要求:1~3日龄保持在35℃~37℃左右, 4~7日龄32℃~35℃左右, 8~14日龄30℃~32℃左右, 15~21日龄28~30℃左右, 21日龄后仔猪保持在25℃~28℃左右比较合适。
(3) 仔猪生后要早吃初乳、多吃初乳, 增强仔猪体质, 提高其抗病能力。
(4) 新生仔仔猪3日龄内注射牲血素2m L, 及早补铁, 可有效增强仔猪体质, 提高其抗病能力。
2.4 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抗菌消炎、止泻收敛。在临床上, 常用来治疗仔猪黄痢和白痢的药物有很多, 如:庆大霉素、氯霉素、痢菌净、克霍痢、新奇注射液、氟哌酸、环丙沙星、盐酸恩诺沙星、丁胺卡那霉素、黄连素、泰乐菌素、土霉素等, 在选择药物时, 根椐仔猪的发病情况和发病程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给药途经:
肌肉注射:抗菌消炎, 常用“庆大霉素 (4~8万IU) +Vit B12m L+阿托品1.5m L”肌肉注射, 一日二次。
腹腔注射:仔猪个体小, 耳静脉细小, 静脉注射不很方便, 笔者建议对严重脱水或久治无效者可用“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生理盐水20m L+阿托品1.5m L”进行腹腔注射, 一日一次。
口腔喂服:对发病仔猪直接口腔喂服“活性炭+氟哌酸”或“活性炭+痢特灵”, 可以起到止泻收敛的作用。
拌饲饲喂:在母猪饲料中按“泰乐菌素100克/吨”, 或“土霉素500克/吨”添加, 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5 特异性疗法
特异性疗法是针对某种传染病采用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防治, 这些制品只对该病有效, 而对其它病无效, 其特点是:疗效稳定, 复发率低。主要有血清疗法和自血疗法。
(1) 血清疗法:无菌采集病愈康复猪的血液, 通过离心分离出血清, 然后肌肉注射病猪, 3~5m L/头, 防治效果较好。
(2) 自血疗法:从发病仔猪前腔静脉采集血液5m L, 在血液未凝固前注射到其自身交巢穴, 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3 小结
3.1 仔猪黄痢、白痢主要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
起, 但与饲养管理、栏舍卫生状况、气候变化及母猪乳汁等因素有关, 在生产上不能用单一的方法或措施来防治, 而要结合本场实际情况, 针对发病原因, 采取比较全面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3.2 在临床上, 治疗仔猪黄痢、白痢的药物很多,
综合性防治仔猪黄痢病论文 篇6
1 发病情况
宁德市霞浦县某养猪场建于2008年初, 饲养90头后备母猪, 9月份陆续开始分娩, 前十几窝仔猪没有发生黄痢, 10月底开始每窝仔猪出生后1~7 d内分别不同程度发生黄痢, 2009年4月17日就诊时产房有7窝共73头哺乳仔猪, 已发病33头, 发病率45.2%, 死亡11头, 病死率33%。经综合治疗后治愈14头, 治愈率达63.6%。根据畜主叙述, 自2009年10月开始至今已发病43窝, 发病仔猪387头, 发病率84.8%, 死亡255头, 病死率65.9%。发病期间单独使用痢菌净加阿托品治疗, 疗效不理想, 而且无法终止发病。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最快的2~6 h, 一般在24~36 h发病。有时一窝中1~2头开始发病, 迅速蔓延全窝, 有时一窝中一半以上乃至全窝发病。最初突然腹泻, 排稀薄如水样粪便, 黄色至灰黄色, 夹有白色凝乳块, 有腥臭味, 随后腹泻更加严重, 几乎几分钟就要排1次。病仔猪很快脱水, 体重迅速下降, 行走摇摆, 吃乳无力, 叫声嘶哑, 精神沉郁, 反应迟钝, 眼睛无光, 皮肤失去光泽, 质地枯燥有皱褶, 最后昏迷死亡。
3 病理解剖
剖解5头病死仔猪 (其中3头已死亡, 2头濒临死亡) , 表现为干瘦、皮肤皱缩, 肛门哆开, 周边红紫、粪污;胃内充满酸臭的凝乳块, 有的肠黏膜潮红, 有出血班, 肠壁变薄, 十二指肠最为突出;有的肠黏膜和浆膜充血, 肠腔内充满腥臭黄色、黄白色、稀薄的内容物和气泡, 空肠、回肠病变较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 有点状出血, 切面多汁;肝、肾有小的坏死病灶, 其他器官和组织无明显的特征性病变。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根据哺乳仔猪出生后均在7日龄内多发, 并且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严重, 排黄色水样粪便, 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脱水严重等特点, 可初步诊断为哺乳仔猪黄痢。
4.2 细菌分离培养
取发病仔猪小肠前段, 用无菌盐水冲洗后刮取黏膜, 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经37℃培养24 h后, 培养基上长出粉红色、圆形、稍隆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中等大小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发现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
4.3 药敏试验
取上述分离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该分离菌对先锋V、环丙沙星、新霉素高度敏感, 对庆大霉素、氟哌酸、四环素中度敏感, 对恩诺沙星、卡那霉素、痢菌净低度敏感。
5 防治措施
1) 根据该场分娩舍20个分娩床位, 将产床7头产仔母猪带仔调整到一端, 对调出的一端彻底打扫、清洗、消毒, 干燥后再把7头产仔母猪带仔调过来, 用同样方法再处理另一端。
2) 对猪场、饲养用具及周围环境一周内分别用2%火碱、消特灵消毒1次。
3) 调整保温箱和分娩舍温度。
4) 对正在发病的仔猪按每千克体重颈部注射环丙沙星15 mg, 用胃导管一次灌服加有抗生素、收敛剂、10%葡萄糖、维生素C、补液盐溶液, 按猪体重大小灌服300~500 mL, 连用3 d。对未发病仔猪按每千克教槽料添加新霉素0.2 g给予添食, 连用7 d。对所有仔猪用补液盐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粉饮水, 连用7 d。
5) 对产前产后母猪的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和强力霉素 (按说明书用量) , 连续饲喂4 d。
通过以上的综合防治措施, 2 d后基本控制了疫情, 2010年4月7日跟踪反馈时反映情况良好, 现在仔猪断乳成活率可达96.4%。
6 体会
1) 哺乳仔猪发生黄痢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猪和带菌猪, 患猪通过粪便排出病原菌, 哺乳仔猪接触了污染的水源、饲料、产床、用具和分娩母猪的乳头及皮肤而感染。该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大多数都是集中在产仔旺季、寒冬和早春。在一个猪场流行一次之后, 往往不会中断, 新生仔猪24 h内最易感染发病, 一般出生后3 d左右发病, 最迟不超7 d。但在梅雨低温季节也有出生12 h发病的。很多猪场均发生过哺乳仔猪黄痢, 但发病程度不同, 头胎仔猪的发病率很高, 随着胎次增多, 发病率则下降, 可能与母猪产生该病的免疫力有关。哺乳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一窝仔猪一旦发病, 发病率可达90%以上, 病死率一般在50%左右, 高者可达100%。
2) 根据上述多种原因可导致哺乳仔猪黄痢, 因此在防治上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1) 母猪空怀期要抓紧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等疫苗免疫, 产前42 d、14 d各免疫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 以提高母猪免疫力, 产生足够的母源抗体, 借以保护仔猪。 (2) 严格环境与母体消毒。母猪进产房前要彻底清洗、消毒产床和周围环境, 而母猪会阴部和乳房是消毒的重点, 消毒后用温水清洗。分娩当天再次对乳头和会阴部进行彻底清洗、清毒, 哺乳前先挤掉前面几滴乳汁盛于盆内集中废弃。 (3) 在母猪料中加入预防药。于母猪产前7 d和产后7 d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如新霉素、呼诺欣、氟苯尼考等, 以阻断大肠杆菌经母猪传给仔猪。 (4) 给刚出生仔猪及时吃足初乳, 从而获取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乳糖以及母源抗体, 有效提高胃酸水平和刺激肠道蠕动, 抑制病菌生长, 增强抗病能力, 降低黄痢的发病率。 (5) 要勤观察, 早发现、早防治, 坚持一窝个别有病, 全窝治疗的原则。 (6) 要尽可能解决分娩母猪温度要求与刚出生仔猪温度要求的矛盾, 既要控制好分娩舍的通风换气, 适宜温度, 又要做好保温箱的防寒保暖。 (7) 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 减少应激因素, 冬天母猪分娩后喝第一口水, 最好是温水, 仔猪在7 d内供给温水。
【综合性防治仔猪黄痢病论文】推荐阅读:
仔猪腹泻综合防治12-22
春季仔猪腹泻综合防治10-26
仔猪腹泻及其综合防治01-09
仔猪副伤寒综合防治01-03
仔猪下痢的综合防治08-30
仔猪培育综合技术07-23
仔猪腹泻综合治疗07-29
仔猪综合保健技术06-10
仔猪黄、白痢综合预防08-06
综合防治光肩星天牛论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