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综合防治技术

2024-10-15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共8篇)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 篇1

2008年桂平市桑园面积4 272亩,饲养蚕种7 107张,鲜茧产量248 745公斤;2009年全市桑园面积4 596亩,饲养蚕种4 230张,鲜茧产量148 050公斤,由于存在气候环境恶劣,上半年高温闷热多湿,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快,下半年干旱雨水少,桑叶质量差,引起蚕体虚弱,造成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等病毒性蚕病的暴发,导致部分农户减产甚至绝收。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养蚕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与养蚕过程中消毒不严、不彻底及饲养管理粗放等因素有关。针对以上情况,在养蚕过程中,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做到无病先防,消灭病源,有效地控制蚕病的发生和蔓延,才能确保农村养蚕无病、优质、高产,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彻底消毒,消灭病原

蚕病归纳起来有非传染性和传染性两大类。前者主要是虫害、药物中毒和蚕体生理扰乱致病,如蝇蛆病、中毒症等;后者是由病原物(如病毒、细菌和真菌等)侵入蚕体(通过蚕儿食入、皮肤伤口进入和胚胎传染)后,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蚕体虚弱,抗病力差,就会发生蚕病,常见的蚕病是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败血病、僵病等。传染性蚕病会传染和蔓延,造成养蚕失败,发生这种蚕病的主要原因是有病原物存在。比如养过蚕的蚕室、蚕具、蚕蔟,以及地面、墙壁、门窗等地方都潜藏有病原物,不经过消毒就养蚕,蚕发病的可能性很高,所以我们必须消毒、杀灭这些致病的病原物。俗话说:“养蚕不消毒,蚕儿难上蔟;清洁消毒好,增产才有保”,应该做到养蚕前全面消、蚕期继续消、蚕后立即消。

1.1 养蚕前全面清洁消毒

在养蚕前五天,就要认真对蚕室、贮桑室、上蔟室及周围环境和蚕匾、蚕架、蚕网、采叶箩等进行第一次全面、彻底的清洁消毒;在收蚁前一天再用漂白粉水喷一次蚕室、贮叶室和蚕具。消毒后要妥善保管,防止二次污染。

1.1.1 蚕室、贮桑室及上蔟室的消毒。

要做到一扫、二洗、三刮、四刷、五喷。蚕室扫洗刮,石灰六面刷;消毒药水喷,关闭不乱踏。

一扫:把蚕室内外全面打扫干净,堵塞鼠洞、蚁穴、铲除杂草,疏通暗沟,排除污水。

二洗:把蚕室内外用清水洗擦干净,做到无尘土,无死蚕和蚕粪污迹。

三刮:室内地面、门窗、四壁和周围环境的死蚕和蚕粪污迹,要刮除干净。

四刷:用50公斤水加10公斤生石灰兑成20%的石灰浆,刷白墙壁、地面和天花板,室外周围要泼石灰水消毒。做到刷白不漏空。

五喷:把已经洗晒干净的蚕具(蚕网除外)搬入室内,再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水把蚕室和蚕具喷湿、喷匀后,关闭门窗半天以上。在此过程中要做到“三要”:一要药液浓度配得准;二要药液喷得匀,喷得湿(保持半小时以上湿润);三要消毒得全面,不能留死角。蚕室蚕具初消时,蚕室墙壁用10%新鲜石灰浆粉刷,蚕具用2%福尔马林石灰浆(0.5公斤福尔马林原液加水8公斤)在消毒池中浸泡消毒;蚕室蚕具复消:架好蚕具后可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消毒;蚕室地面消毒: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再用2%福尔马林石灰浆消毒。

1.1.2 竹木蚕具的消毒。

要做到一洗、二晒、三消毒。蚕具用水洗,喷药要全面;放入蚕室内,阴干最可靠。蚕匾、蚕架、竹竿等一切竹木蚕具,先在流水中洗刷干净,稍干后搬入蚕室内喷漂白粉水消毒。喷药必须里外及边缘都要喷匀和喷湿,放在室内阴干,使药液充分发挥其消毒作用。

1.1.3 蚕网的消毒。

蚕网清水泡,蒸煮晒干燥;不沾漂白粉,石灰不触到。蚕网是棉纤维制成的,不能用漂白粉溶液和石灰水消毒。可用清水浸洗干净,再放入开水中煮沸15分钟以上,捞出晒干即可使用。

1.2 养蚕期间继续消毒

养蚕前虽然经过了严格消毒,但是养蚕过程中,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蚕室,蚕座中也会繁殖病菌,所以在蚕期要建立防病的卫生制度和进行蚕体蚕座的消毒。

1.2.1 坚持清洁卫生制度。

出入蚕室贮叶室,换鞋踏灰切莫忘;喂蚕前和除沙后,洗手消毒要记得;多用漂白粉水喷,清洁卫生不可失;除掉蚕沙快运走,一切臭气近不得。

1.2.1.1 出入蚕室和贮叶室必须换鞋,或者脚踏放在门口的石灰粉。切叶前、喂蚕前和除沙后要洗手消毒。

1.2.1.2 未经消毒的用具不准拿进蚕室和贮叶室;已经消毒的蚕室、贮桑室和蚕具,不准拿作它用;特别不准蚕室和贮叶室内储放农药、化肥、烟叶等这些对蚕有影响的物品;采叶箩、蚕沙箩及蚕茧箩不能滥用混用。

1.2.1.3 大小蚕室及用具要分开。严禁在大蚕室或上蔟室同时饲养小蚕。发病蚕用过的东西,未经消毒不能用于养蚕。

1.2.1.4 除出的蚕沙要马上运离蚕室,堆沤腐熟后再作桑树肥料。病死蚕不能乱丢或喂鸡鸭,要放入石灰盆中消毒后,再埋入土中。

1.2.1.5 每隔3~4天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水或1%的石灰水消毒蚕室地面及蚕匾、桑叶箩。

1.2.2 蚕体蚕座消毒及药物添食。

收蚁饷食撒药粉,蚕体蚕座杀病菌;适当添食蚕服康1号,蚕儿健壮产量稳。

收蚁前和各龄眠起饷食及眠蚕时,用新鲜石灰粉或防病一号等撒到蚕体蚕座上进行消毒,防病效果好。如果已有蚕病发生,清除病蚕后,每天早上撒上一次石灰粉,可以防止蚕病传染和蔓延。撒药要均匀,以一层薄霜状为宜,撒药后经5~10分钟再喂蚕。蚕儿未发病前,适当添食蚕服康1号,对增强蚕的体质、预防蚕病有一定作用。添食蚕用抗生素,各龄起蚕第二口叶、4龄第二天、5龄第三、第五天各添食1次。

从3龄开始,每龄起蚕时添食500~1 000单位的蚕服康1号一次(一般是蚕服康冲水0.35~0.5公斤,喷5公斤左右的桑叶),如果发生蚕病时,每隔8小时添食一次,连续添食三次后,每天再添食一次。在蝇蛆多的夏季,易发生“穿头茧”,应该在4龄第二天、5龄第二天、第四天、第六天各用40%“灭蚕蝇”乳剂500倍液给蚕添食一次或用40%“灭蚕蝇”乳剂300倍液体喷蚕体一次。

1.3 养蚕后立即消毒

蚕后消毒最可靠,病毒细菌能杀到;先喷药水后洗扫,收拾整理晒干燥。下次蚕前再消毒,扫洗刮刷喷又焗。短时辛苦蚕儿壮,茧多钱多好风光。

养蚕用过的蚕室和蚕具,都存在病原物,相当于养蚕前的三倍,但是尚未扩散,此时消毒是集中消灭病原的好机会,所以为了批批养蚕成功,在养蚕和采茧结束时,要马上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水消毒蚕室内外和蚕具(蚕网除外),关闭门窗一天后再用水洗干净、晒干。收拾整理放在蚕室内保管,留待下次养蚕前再消毒一次。否则,极难批批养蚕高产稳产。

2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科学的饲养管理,能增强蚕儿体质,具体要求:1龄用叶应采摘自顶芽向下数第3~4片叶,叶色呈偏黄绿色;2龄可采选第4~5张叶,即采选刚转绿色的叶;3龄采选深绿色的成熟叶。一般1、2龄切成相当于蚕体长的1.5~2倍的方块叶。3龄粗切成三角叶,且切好的叶要充分抖均匀一致,使蚕吃的叶老嫩尽量均匀,春季低温,养蚕一定要加温,小蚕温度掌握在27℃~28℃,大蚕24℃~25℃,蚕吃叶快,发育整齐,蚕一般都要控制在白日眠定,才可使蚕发育整齐。增强蚕儿抗病力,减少病菌侵入蚕体;反之,蚕体虚弱,抗病力差,病菌侵入繁殖快,于是暴发蚕病。所以我们要认真做好催青、收蚁、匀座、扩座、除沙、喂蚕和眠起处理等工作,贯彻鲜叶饱食,小蚕防干育,大蚕通风防闷,调节好适宜的温湿度等一系列的饲养管理措施。特别要避免前后批蚕套养和大小蚕同室饲养,要积极参加小蚕共育。

3 消灭桑树害虫,防止互相感染

桑树害虫,不仅直接为害桑叶,而且有病害虫的粪便和尸体会污染桑叶,传染给蚕儿引发蚕病,所以消灭桑树害虫,也是预防蚕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养蚕期间,使用农药必须考虑农药的残效期,不要使用农药残留期长的农药消灭桑树害虫,这样影响养蚕批次和容易引起蚕儿中毒,最好采用诱杀或者用乐果乳剂、石灰及漂白粉等药物。

4 掌握蚕情,及早发现蚕病

及早发现蚕病,对防治蚕病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蚕病症状明显时,病情已很严重,不可救治了,而且在同批蚕中,个别蚕病呈现明显症状时,病原已传染扩散了,所以要及时预测蚕病,才能预防和制止蚕病传染蔓延。蚕病早期预测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是“看”、“摸”、“听”。

4.1 看

用肉眼从六个方面识别蚕儿是否健康。

4.1.1 看发育情况:

在同批蚕中,群体发育大小显著不齐,小蚕体皮松软无光泽者,是发病的先兆。

4.1.2 看蚕儿体色:

健康蚕体色带青白而有光泽。体弱或病蚕体色发黄,甚至皮肤上有病斑。

4.1.3 看蚕儿体态:

病蚕体节肿胀或胸部透明发黄,头大尾小,尾角下垂。

4.1.4 看蚕儿动态:

常匍匐不动,或隐伏桑叶下,或向蚕座四周乱爬;食叶减退,残叶多;用口轻吹蚕儿,反应迟钝或若无其事者(用口吹健康蚕,个个头胸昂起作警惕状),表明是病蚕或体弱。

4.1.5 看蚕粪:

健康蚕粪呈六角形柱状,墨绿色,并有一定硬度。但蚕粪柔软、形状不规则(上蔟前除外)、粘于尾部或有黄水泌出者,多是患病的象征或体弱。

4.1.6 看眠、起蚕的姿态:

眠、起蚕头胸昂起者为强健;反之头胸平伏,尾部细小或污染者多是体弱。

4.2 摸

以手轻压蚕体皮肤,感觉结实、有弹性者为健康;反之感觉体软无力者为弱蚕。大蚕期以手背平触蚕身,感觉蚕体凉的为健康蚕,有温热的为体弱。手摸蚕儿尾部无硬粪粒者多是弱蚕或有病现象。

4.3 听

健康蚕食叶旺盛,食桑急,能听到蚕儿食桑的声音。如果在盛食期,蚕儿食叶不好,食桑的声音小,表示体弱或有蚕病。

5 查明病因,应急处理

发现蚕病后,要正确诊断是什么蚕病,然后根据历史上发病的规律,结合养蚕中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查出发病的种类和确切原因,才能采取相应措施,制止蚕病传染蔓延。

5.1 对传染性蚕病的处理

5.1.1 隔离病蚕:

把病蚕选出淘汰,把同室的发病批次与健康批次严格隔离,分室饲养,消毒蚕具。

5.1.2 彻底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每天撒一次新鲜石灰粉或防病一号等消毒药品。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用灭僵灵一袋(含两小包共40克)加1公斤新鲜石灰粉拌匀,均匀撒在蚕体上,10分钟后撒焦糠或其它干燥材料,后再喂蚕。一张蚕种蚕座消毒一次用灭僵灵两袋(80克),在收蚁后第一次给桑前及各龄期起蚕饷食前使用一次。

5.2 对非传染性蚕病的处理

5.2.1 多化性蝇蛆病:

寄生部位出现一个黑色的三角病斑,上有淡黄色蝇卵壳粘着,应用“灭蚕蝇”杀蛆,体喷用300倍液,喂蚕用500倍液喷于桑叶。5龄蚕隔天一次,4龄期用1~2次,3龄前不用。

5.2.2 壁虱病病症:

病蚕多数头胸突出,体色污暗;眠中受害不能蜕皮而死;有排连珠粪或不正形粪,肛门脱出,小毛脚蚕,头胸突出和蚕体弯曲、吐水等不同病状同时出现,可以用硫磺熏烟或300倍“灭蚕蝇”喷洒防治。

5.2.3 中毒症:

发现蚕中毒,首先加网除沙,隔离毒源,把蚕放于空气流通处,给予新鲜桑叶和添食解毒药物,如白糖水、阿托品等,并适当降低饲育室温度。

5.2.3.1 农药中毒症状:

蚕有乱爬、吐水、胸部膨大、蚕体缩短、抽搐等症状出现。

5.2.3.2 防治抢救:

预防家蚕农药中毒,采桑叶要在农药残效期过后。蚕中毒后要立即将吐水、乱爬的中毒蚕挑出,其余放在淘米箩中,先用清水洗净,倒入盛有清洁水的容器里,轻轻搅拌,让蚕在水中吐出毒水排出毒粪,然后把蚕摊在干净的蚕匾中,放置阴凉通风处。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 篇2

毛豆又称菜用大豆,其主要特点是荚大粒大,肉质细嫩,风味清香,口感好。选用不同类型的菜用大豆品种分期种植,可以大大延长上市时间,既可均衡供应市场,又能增加经济收入。近年来山东省兖州市春播和夏播菜用大豆面积不断扩大,成为农民朋友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连作和菜用大豆生长后期正值夏季高温多雨,造成多种病害发生严重,影响了大豆产量和菜农的种植效益。

一、病毒病

1、发病症状: 常见症状有2种:一种是花叶型,一种是黄斑型。花叶型:叶片前期生长基本正常,开始叶上现出轻微淡黄绿相间斑驳,后期病叶呈黄绿相间斑驳且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呈泡状凸起,叶缘下卷,后期致叶脉坏死,植株明显矮化;

黄斑型:轻型花叶与皱缩花叶混生,出现黄斑坏死,表现为叶片皱缩褪为黄色斑驳,叶片密生坏死褐色小点,或生出不规则型黄色大斑块,叶脉变褐坏死。此外,该病常引起豆粒出现斑驳,其色泽随豆粒脐部颜色而异,多褐色或浅褐色。该病还可引起花芽萎蔫不结实,或呈黑褐色枯死。

2、发病条件:由病毒侵染引起,病毒主要靠蚜虫或农事操作接触摩擦传毒。田间条件差、蚜量大、气候干旱易发病。

3、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该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种传力,应建立无病留种田,及时拔除病株,选用确实无病、无褐斑豆粒做种。(3)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4)及早防治蚜虫,防止病毒蔓延。(5)必要时可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5%植病灵号乳剂1000倍液,20%康润一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天左右喷1次。

二、紫斑病

1、发病症状:主要危害豆荚和豆粒,也危害叶和茎。苗期染病,子叶上产生褐色至赤褐色圆形斑,云纹状;真叶染病,初生紫色圆形小点,散生,扩展后形成多角形褐色或浅灰色斑,茎杆染病,形成长条状或梭形红褐色斑,严重的整个茎杆变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层;荚染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较大年,灰黑色,边缘不明显,干后变黑,病荚内层生不规则形紫色斑,内浅外深;豆粒染病,形状不定,大小不一,仅限于种皮,不深入内部,症状与品种及发病时期有较大差异,多呈紫色,有的呈青黑色,在脐部四周形成浅紫色斑块,严重的整个豆粒变为紫色,有的开裂。

2、发病条件:如播种带菌种子,引起子叶发病,病苗或叶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大豆开花初期和结荚期多雨、气温偏高,均温25.5-27发病重;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范围发病轻或不发病。连作地块及早熟种发病重。

3、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上抗病毒病的品种较抗紫斑病。

(2)选用无病种子进行种子处理,用0.3%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3)大豆收获后及时进行秋耕,以加速病残体腐烂,减少初侵染源。

(4)在开花始期、蕾期、结荚期、嫩荚期各喷1次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三、叶烧病

1、发病症状:为细菌性病害,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茎部、豆荚等。叶片染病,病斑初呈浅绿色小点,后变为大小不等的红褐色病斑,直径1-2毫米,因病斑中央叶肉组织细胞分裂快,体积增大,细胞木栓化隆起,形成小庖状斑,表皮破裂后似火山口成为斑疹状,发病重的叶片上病斑累累,融合后形成大块变褐枯斑,似火烧状;豆荚染病,初生红褐色圆形小点,后变成黑褐色枯斑。

2、发病条件:病菌主要在病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在田间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菜用大豆开花期至收获前发生较多,除侵染大豆外,还可危害菜豆。

3、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精选无病种子,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2)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4年以上的轮作。收获后及时深翻,以减少病源。(3)必要时喷洒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00万单位的农用链霉素25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防治。连防2—3次。

四、褐斑病(褐纹病)发病症状:叶片从底部开始染病,逐渐向上扩展。子叶病斑不规则形,暗褐色,上生很细小黑点;真叶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1-5毫米,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茎和叶柄染病生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的病斑;病荚上生不规则棕褐色斑点。发病条件:种子带菌引致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器孢子,借风雨传播,先侵染底部叶片,后进行重复侵染向上蔓延。温暖潮湿天气及密植田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实行3年以上轮作。(3)发

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可杀得微粒悬浮剂500倍液。

五、灰斑病发病症状:严重发病时叶斑呈红褐色,圆形,直径2-4毫米,一片叶上可产生几个或数十个病斑,后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边缘仍保持红褐色,叶背生灰色霉层。茎染病,病斑椭圆形,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病斑上霉层不明显。2 发病条件:带病种子长出幼苗,即成病苗,其子叶散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高温多雨天气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2)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或迎茬。采用豆—麦—杂粮轮作方式,灰斑病菌在失去寄主情况下,无法继续蔓延扩大。(3)及时深翻,将地表残株、落叶、荚皮深埋土中,减少侵染源。(4)加强田间管理,改变农田小气候。合理密植,保证田间有良好的透风透光条件,增强抗病力;低洼易涝地,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提倡南北大垄或深沟高厢种植,便于提高地温,促使水分蒸发,降低田间湿度,不利病菌繁殖,减轻危害。(5)选用无病种子,或用种子重量0.2%的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减少幼苗发病。(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视病情连喷2-3次,有较好防效。

山东省兖州市蔬菜服务中心王连根李贞赟袁东征 兖州市漕河镇农技站孟昭强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 篇3

蚕病防治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强调各方工作全面而有效的落实, 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 有效预防蚕病的发生及控制蔓延。在蚕病的综合防治过程中, 消毒防病工作贯彻整个养蚕过程, 也是关系到蚕病预防及控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 落实优良桑蚕品种的选育、正确诊断等工作也非常重要。对此, 笔者结合蚕病的防治工作, 从以下4个方面, 对新时期蚕病综合防治的要点进行了系统阐述。

1 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严格杜绝传染

1.1 养蚕前的消毒防病工作

养蚕前的消毒防病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但在整个养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 消毒防病工作的要点, 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1.1 打扫

将蚕具搬离蚕室, 进而对其内部及周围进行打扫。例如, 清除蚕室周围的垃圾、杂草;室内的垃圾及灰尘等。

1.1.2 清洗

将蚕具刷洗干净 (使用无污染的水质) ;将刷洗干净的蚕具放置石灰浆池中进行消毒, 此消毒过程一般需要30min。

1.1.3 粉刷

为防止蚕室发生大面积且严重的蚕病, 可以用石灰浆 (20%) 对墙壁进行粉刷, 这样便可对蚕室起到良好的消毒作用。

1.1.4 消毒

为对蚕具及蚕室进行彻底而有效的消毒, 可使用漂白粉进行消毒。

1.2 养蚕期间的消毒防病工作

养蚕前期的消毒防病工作只能对上期养蚕所留下的病原体进行消毒杀灭, 但蚕病原体的传染方式是多样化的, 这也就造成养蚕之间仍容易爆发不同程度的病害。所以, 做好养蚕期间的消毒防病工作非常重要。

1.2.1 将病弱蚕进行隔离及淘汰

对弱小的蚕体进行分批提青, 采取隔离饲养的办法;对淘汰的弱小病蚕进行集中处理, 不应随意乱扔。

1.2.2 对蚕座、蚕体进行消毒

用小蚕防病一号对1~2龄的小蚕进行消毒, 且每天早上进行1次消毒;用漂白粉对3~5龄蚕进行每天1次的消毒。

1.2.3 蚕后消毒防病工作

这个阶段的消毒工作主要在每次蚕期结束之后, 对蚕具、蚕室进行全面消毒。这是因为, 这时期的病原体相对比较集中, 便于消毒防病, 病原日益杀灭。

1.2.4 对桑园虫害进行灭杀

为防止发生相互传染问题, 应对桑园虫害进行灭杀。例如, 使用一些低毒但高效的农药进行喷洒, 可以对各种昆虫进行有效地灭杀, 进而防止病原进入蚕室, 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相互感染。

2 选育抗病品种, 增强蚕体体质

为提高蚕体的抗病性, 可对大小蚕进行分开饲养, 以便于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落实好催青保护工作, 且确保各龄期的蚕处于良桑饱食的状态;为确保蚕体发育齐全, 应强化冬眠期的处理工作;对蚕的生活的气象环境进行有效地调节, 这主要是因为蚕对湿度、温度、光线等因素十分敏感;做好蜈蚣、蚂蚁、老鼠等纺织工作, 严格防除蚕的敌害。

3 加强蚕体发育观察, 正确诊断蚕病

3.1 强化对蚕体发育状况的观察, 以及时发现病蚕

在观察的过程中, 主要针对迟眠蚕和青头蚕, 观察其整体的发育状况、各种状态 (蚕面、蚕起) 。与此同时, 观察蚕体的桑食情况, 例如桑食的快慢程度、期间的活动状况等。当然, 也要注重蚕体粪便的观察, 例如粪便的形状、软硬等情况。

3.2 科学的防治蚕病疫情

为科学的防治蚕病疫情的发生, 需要采取正确的诊断技术, 检查蚕病所致的原因。通过肉眼的观察鉴定, 主要针对蚕的行动、群体发育、吐液、体色等外在因素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 主要针对血液、消化液以及粪便、尸体等的检查;通过生物鉴定, 主要针对蚕中肠的提取液, 检查其发病原因。

4 严格查明蚕的治病原因, 全面防治蚕病的恶性蔓延

一旦发现有蚕病之后, 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全面而正确的诊断, 对治病原因进行检查分析, 这样才能有效地遏止蚕病进一步的恶化蔓延。

对出现病情的蚕进行隔离处理, 并做好相关的消毒工作。强化对未发病蚕的管理工作, 相应的消毒工作, 例如, 对蚕具和蚕体进行有效地消毒。针对实际的发病情况, 采取药物添食的方法, 每天添食剂1~2次。这样的防治做法, 可以很大程度上推迟或减少蚕病的发生。

针对煤气中毒或药物中毒的非传染性蚕病, 其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要加网除沙, 并将蚕放置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 如空气流动的地方;拿新鲜的桑叶喂食蚕, 确保其良好的状态;为提高蚕病综合防治效率, 也应做好相应的急救工作, 以确保蚕病安全有效的防治。

5 结语

蚕病预防及控制强调各方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其实蚕病并不可怕, 怕就怕在防治工作不到位, 工作麻痹大意, 而出现蚕病大面积爆发。在蚕病的防治工作中,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思想, 确保各方工作全面而有效开展, 并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要求, 确保养蚕工作安全进行。与此同时, 管理工作也要落实开展, 为蚕病防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也是提高蚕病防治效果的重要保障。

摘要:蚕病疫情的发生, 严重影响到蚕产茧的质量。在蚕病的防治过程中,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本文从4个方面:消毒防病工作、增强蚕体体质、正确诊断蚕病、严格查明蚕的治病原因, 系统阐述了新时期严格查明蚕的治病原因综合防治技术的要点, 以提高蚕病综合防治的效果。

关键词:新时期,蚕病,综合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储宜秀.蚕病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 , 2011 (08) .

[2]蒙霜.蚕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01) .

[3]方广生.蚕病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0) .

夏秋蚕病的综合防控 篇4

关键词:夏秋蚕,病害,综合防控

夏秋蚕按饲养时期不同分为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根据多年的养蚕经验,夏秋蚕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叶质、气象和病虫害,其次是蚕品种、技术设备等。必须抓住关键,掌握时机,创造条件,努力做好各项技术处理,才能夺取夏秋蚕的稳产高产。

1 提高认识,合理布局,预防为主

夏秋蚕期的气候和桑树生长的情况不同于春蚕期,客观条件远比春蚕差,因此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无病先防;在措施上应比春蚕加强,千方百计控制蚕病,争取稳产丰收。针对夏秋气候特点,应选择抗病性较强的蚕品种,并做好养蚕布局。每个蚕期间至少留出5~7d间隙,防止消毒不彻底,导致蚕病垂直传播。

2 突击开展回山消毒

蚕期后的防病消毒又称回山消毒。夏秋蚕期之间的间隙很短,加上大田农活较忙,如不抓紧,回山消毒很容易被挤掉,就会造成上个蚕期的病原再对下个蚕期垂直传播,直接影响下个蚕期的生产安全。因此,回山消毒是消灭病原、确保养蚕安全高产的重要一环。同时,此期病原集中,也是消灭病原的最佳时机。

2.1 清洁环境

采茧结束后,及时清理废弃物,对病毙蚕、不结茧蚕,要在远离蚕室蚕具的地方深埋或焚毁。蚕沙和其他废弃物入坑后,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或1%~2%石灰浆喷洒消毒,防止病菌扩散。蚕室地面和蚕室四周,要用新鲜石灰粉或石灰浆处理,杀灭地表病菌,然后认真打扫。室内外铲土3cm左右,换上新土,水泥地面则用清水冲洗。

2.2 蚕具消毒

不能重复使用的旧蔟具要及时烧毁;需重复使用的蔟具,要清理曝晒,然后妥善保管。在蚕室内外打扫干净的基础上,彻底清洗蚕具,将蚕具上的蚕粪、死蚕、浮丝及灰尘等洗净,以提高药剂消毒效果。蚕匾、蚕架等大型蚕具及塑料防干膜要放入流水河中浸泡3~4h,彻底洗净并曝晒保管。

2.3 药剂消毒

对清洗曝晒后的蚕具,用消毒净或消特灵等消毒制剂进行全面消毒。采用浸渍消毒法,消毒效果优于喷雾消毒。消毒后搁空蚕具,关闭门窗,用优氯净或毒消散5g/m3熏闷,次日晒干蚕具,并妥善保管,勿作别用,防止细菌传染和附带害虫。方格蔟使用4%福尔马林稀释液喷雾消毒,消毒后覆盖塑料薄膜,在阳光下晒3~4h,然后揭开薄膜,摊开方格蔟晒干。方格蔟不要放在蚕室内,应搁挂在别室。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喷洒消毒,也有很好的效果。

3 养蚕期间加强防病消毒和饲养管理工作

夏秋蚕期气温高,桑叶质量差,蚕儿易发病,农药中毒多,必须抓好“四防”工作,即防饥饿、防蚕病、防中毒、防高温。

3.1 防饥饿

夏秋蚕期气温高,蚕儿发育快,应掌握“三早”、“三稀”,尽量让蚕儿稀放饱食。“三早”:收蚁时间早,比春蚕期早1h见光;早扩座,提早将蚕座扩大,最大面积比常规稍大;早饱食,夏秋蚕就眠快,易引起食桑不足而就眠,必须严加注意。“三稀”:即蚕室里面蚕架稀、蚕架上面蚕匾稀、蚕匾里面蚕头稀。

3.2 防蚕病

夏秋蚕期桑叶质量相对较差,气温高,蚕儿易发病,应做好蚕病防治工作。

(1)严格提青分批,及时淘汰病小蚕。夏秋期蚕儿发育不齐,眠起处理更为重要。必须严格提青分批,拾净迟眠蚕,及时淘汰病小蚕,减少发病机会。

(2)勤除沙。夏秋蚕期温度高,蚕儿食桑量大,蚕沙多,易引起蚕座高温多湿环境,必须及时除沙,增加除沙次数,减少蚕儿感染病菌的机会。

(3)加强蚕室通风换气。由于气温高,蚕室内散发大量不良气体,蚕儿长时间在不良环境中,会因生长不良而引起发病。必须开门窗,促使空气流通排除不良气体,降低室内温度。

(4)加强消毒防病。夏秋蚕期蚕儿极易发病,要十分重视消毒防病,将消毒防病工作严格贯穿于整个养蚕过程。

(5)防治蚕蝇蛆病。多化性蚕蛆蝇在夏秋季节盛发,要做好“灭蚕蝇”添食或体喷,减少蝇蛆病发生。

3.3 防中毒

夏秋蚕期正是桑园与其他农作物大面积治虫防病的高峰期,如不注意,往往引起大面积的农药中毒与零星农药中毒事件,给广大蚕农带来极大的损失。

(1)桑园和靠近桑园的大田治虫应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正确配制浓度,掌握农药对蚕毒性消失安全标准期。

(2)蚕室中禁止点蚊香或使用其他灭蚊剂、杀虫剂。因为它们多数含有菊酯类农药成分,极易造成蚕儿中毒。

(3)饲养过程中注意严防农药中毒。采摘农田周围的桑叶,必须坚持用少量蚕进行试喂,如果蚕未发生中毒现象,方可大量喂叶。发现中毒蚕必须及时抢救,迅速查明毒源,进行隔离,加网除沙,改饲新鲜无毒桑叶,调换蚕具。

3.4 防高温

吞室高温闷热,要做好蚕室降温工作,让蚕儿巧吃湿叶。

(1)蚕室降温。早中秋蚕期常遇高温干旱,可在蚕室门窗挂湿布,屋顶盖稻草,蚕室前后搭凉棚,早晨在屋顶及外墙喷井水,早晚开门窗加强通风防闷热,也可在室内放一口盛满井水的水缸并经常换井水,用井水拖地面,小蚕期盖湿匾,大蚕期养地蚕,降低蚕室温度。

(2)巧吃湿叶。巧吃湿叶要掌握如下原则:高温干燥、日中时,若有老桑叶,大蚕期、盛食期可多用湿叶;低温多湿时,若有嫩叶,小蚕期、起蚕、将眠蚕不用湿叶或尽量少用。同时,使用湿叶后要多撒些新鲜石灰粉等干燥材料。特别注意当蚕体虚弱、发病,尤其是发生僵病、细菌病时,禁吃湿叶,但添食抗菌剂、蚕体蚕座消毒时除外。巧吃湿叶可以结合添食灭蚕蝇、叶面消毒一起操作。

4 加强桑园管理,消灭桑园害虫,防止交叉感染

桑树害虫不仅直接为害桑叶,而且感染疾病的桑虫粪便及尸体可污染桑叶而引起蚕发病。桑树虫害中有不少疾病如细菌病、真菌病、病毒病、微粒子病等可以传染给家蚕或者相互感染。因此,及时消灭桑园害虫,不仅可以减少桑叶的损失,而且还可以杜绝桑园害虫与家蚕之间的互相感染。夏秋季节应加强桑园管理,确保桑叶软嫩、叶质优良,增强蚕儿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减少发病。

5 发现蚕病,及时诊断,控制蔓延

蚕病种类不同,病症各异。同一病例,由于发病时期不同,病症也有所不同。广大蚕农在养蚕过程中应加强观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蚕病的征兆。发现病毒病时,应及时检出病蚕,隔离或淘汰病蚕、弱小蚕,并用新鲜石灰粉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控制蚕座内传染,添食抗菌素推迟发病,降低发病率;发现真菌病时,要检出病蚕,并使用防僵粉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或选用优氯净熏烟剂熏闷,每天喷1~2次,直到不发病为止;发现细菌病时,要及时捡出病蚕,根据不同蚕病,选用有效药物添食防病,如是败血病或细菌性胃肠病,可添食克蚕菌等药物;如是猝倒病可进行叶面和蚕座消毒。

参考文献

[1]吴会东, 李健.如何控制家蚕病的发生[J].新农业, 2004 (3) :44-45.

[2]梁晓岚, 俞萍萍.浅谈控制家蚕蚕病的发生和蔓延[J].蚕桑茶叶通讯, 2001 (2) :15-16.

[3]梅亚军, 周昌平, 杨吟曙.家蚕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蚕业, 2004 (2) :62-64.

蚕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方法 篇5

1 蚕病发生原因剖析

1.1 忽视消毒防病工作

由于茧价波动大、养蚕比较效益降低、劳动力欠缺、劳动力素质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在大面积养蚕生产中不重视消毒防病、蚕药的规范使用, 不少蚕农不愿在消毒防病工作上加大投入, 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 对蚕病为害任其自然, 一句话就是养懒蚕。

1.2 养蚕环节管理粗放

养蚕过密又不及时除沙, 不提青不分批, 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等, 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 病原污染桑叶, 增加蚕食下感染的机会。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不注意通风排湿, 造成蚕体虚弱, 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 乱抛病蚕, 乱堆放蚕沙, 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 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 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所用过的蔟具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 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

1.3 桑园管理不善

由于蚕茧价格大起大落, 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桑园失管现象普遍存在。桑叶叶质差, 影响到蚕的体质, 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 不及时防治, 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 同时, 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 导致蚕儿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

1.4 气候因素

近几年的气候异常, 极端天气增加, 譬如持续10d-15d的高温多湿或阴雨绵绵, 蚕饲养环境气候恶劣, 易诱发蚕病。

1.5 蚕药管理失控

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 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蚕药市场, 致使蚕病为害得不到有效控制, 蚕农蒙受经济损失。

2 控制蚕病为害的方法

加强科普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蚕农实施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蚕病防治策略, 把蚕病防治技术与饲养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

2.1 消灭病原体, 切断传染途径

消毒上要树立“病原污染是全面的, 应在全面、彻底, 认真上下功夫, 充分做到蚕前彻底消, 蚕中继续消, 蚕后立即消”的观念。

2.1.1 认真做好蚕室、蚕具及其周边环境的消毒工作。

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 进行药物消毒, 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物, 如蚕用漂白粉、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消毒时, 严格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 而且也不能忽视蚕期中消毒和蚕期后回山消毒, 把消毒工作贯穿于整个养蚕生产全过程。为提高消毒效果, 根据目前大面积养蚕的特点, 鼓励在养蚕较集中的地方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 组织专业消毒队伍对养蚕户进行统一消毒。

2.1.2 认真处理好三大污染源:病蚕、蚕沙、旧蔟。

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 投入消毒缸中, 严禁用病蚕或发病蚕的蚕沙喂养家禽家畜, 防止病原体扩散。蚕沙要及时制成堆肥充分发酵, 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未经堆沤的蚕沙, 不能直接施入桑园或农田, 更不能在蚕室或桑园附近摊晒蚕沙, 防止病原体飞逸散播。旧蔟具要分别进行处理, 塑料折蔟用漂白粉液消毒, 不要将未消毒的蔟具随意放在室外。方格蔟是多年使用的蔟具, 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应立即烧毁, 还可继续使用的应经熏烟消毒后, 将其整理好集中保存在其它室内, 不能旋挂在蚕房内。

2.2 加强饲养管理

2.2.1 合理安排养蚕生产。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养蚕布局, 尽可能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选用推广抗病力和抗逆力强的蚕品种。饲养中根据蚕的生理特征, 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条件, 尽可能保持蚕室适温适湿, 注意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蚕座干燥清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 提供适熟、新鲜、营养丰富、无污染的桑叶。

2.2.2 推广小蚕共育。

小蚕共育因集中饲养, 易于消毒管理, 减少小蚕感染病原, 通过共育保全蚕头, 增强蚕儿体质, 控制蚕病。

2.2.3 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 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

采用新鲜石灰粉、灭僵灵等按规范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减少蚕座内相互传染的机会, 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为害。

2.2.4 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

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桑叶筐和除沙筐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蚕室门口要有浅的石灰坑, 坑内石灰粉要经常保持新鲜, 进出蚕室需经石灰坑消毒;蚕室内放置病蚕用的消毒缸;贮桑室要经常冲洗消毒等。在养蚕过程中, 注意对症使用蚕药, 如添食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 可以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灭蚕蝇防治蝇蛆病等。

2.2.5 防除桑园害虫。

减少蚕与野外昆虫的病原交叉传染。采回的桑叶应放在专用的贮桑室内, 切忌桑叶堆放在蚕室内, 以防病原体污染桑叶。并可采用0.3%有效氯漂白粉液 (或漂白精液) 进行桑叶叶面消毒。

2.2.6 正确选用蚕用药剂。

目前养蚕生产中使用的蚕用药剂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消毒药剂, 有甲醛制剂 (如福尔马林) 和氯制剂 (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灭僵灵等) 。福尔马林、蚕用消毒净、消杀精等是高效广谱消毒剂, 可用于蚕室蚕具或叶面消毒, 灭僵灵用于蚕体蚕座消毒。第二类是预防、治疗药剂, 抗生素类药 (如克蚕菌胶囊等) 主要用于防治细菌病, 灭蚕蝇用于防治蝇蛆病。第三类是生理调节剂药, 如蚕用蜕皮激素溶液等。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 使用蚕药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

2.3 蚕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蚕病发生后, 首先进行正确的诊断, 确定是什么病, 分析发病的原因, 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

2.3.1病毒病防治。

无有效的治疗药剂, 只能消毒预防, 除做好蚕期前、蚕期中的正常消毒工作外, 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 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灭僵灵进行蚕座消毒, 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

2.3.2真菌病防治。

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 注意蚕室通风排湿, 调节好养蚕环境的温湿度, 每天撒灭僵灵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

2.3.3 细菌病防治。

及时拾出病蚕, 选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进行防治。

2.3.4 蝇蛆病防治。

从4龄起蚕开始至上蔟, 规范使用灭蚕蝇防治。

2.3.5 化学农药中毒症防治。

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6

1 发生原因

蚕病的发生蔓延与蚕体质、病原体及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关系[1]。因此, 蚕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蚕病病源广泛。凡是养过蚕或发生过蚕病的蚕室或上过簇的簇室里, 不但在蚕具、簇具上, 而且在地面、墙壁、门窗、屋顶、蜘蛛网、灰尘等各种物体上都潜藏着病原体、病毒、细菌等;洗过蚕匾、蚕架的死水塘里, 也有大量的病原菌存在, 甚至有大量病原存在环境中。二是饲养管理不善, 导致蚕体质虚弱。收蚁不及时、没提青分批、饱食就眠以及过分“等等齐”后再饷食等因素都会造成蚕体质虚弱。三是叶质不良, 导致蚕的抗病力降低。晚秋蚕期桑叶不是过老就是过嫩, 加之农作物用药污染导致蚕虚弱或中毒, 降低其抗病力。四是养蚕使用的药品不良或使用不当。部分蚕农购买的蚕药效果差或过期变质;有的蚕农没对症下药;在阴雨天气僵病发生时仍然添加液体药剂, 不仅控制不了病情, 还助长了蚕病的暴发。五是恶劣的气候条件诱发蚕病。连续阴雨的阴冷天气或高温闷热天气是造成僵病或脓病的主要原因, 应注意防范。

2 诊断方法

在养蚕生产上一般采用看、摸、听、嗅的方法诊断病蚕。看:观察蚕的发育情况、体色、体态、排粪等;健康蚕体色青白, 蚕体匀称, 尾角翘起, 蚕粪墨绿色、呈六角状态。摸:用手触摸蚕体, 如果蚕体结实、有弹性则为健康蚕。听:听蚕的食桑声音, 如果每次给桑后食桑声音大则为健康蚕。嗅:判断蚕室有无气味, 进蚕室后有桑叶香味的为健康蚕。在生产中也可用肉眼进行鉴定。肉眼诊断外观症状主要通过观察群体发育、蚕的行动、体色、体形、体态、病斑、吐液及排粪等方面。如果蚕体色乳白、体躯肿胀、血液乳白色呈脓汁, 则为血液型脓病[2];胸部透明、排粪带乳白色黏液, 中肠后半部有乳白色横纹者为中肠型脓病;尸体头部向前伸出, 手触略有弹性, 不久变僵者为僵病。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严格消毒, 彻底消灭病源

一是在蚕前、蚕期正确消毒, 养蚕结束后及时彻底地回山消毒, 防止病源扩散。二是统一对大环境进行消毒。由村组织对村中大路、小院、阴沟、死水塘等用消毒灵和新鲜石灰粉进行消毒, 为养蚕创造一个良好、清洁的外部环境条件[3]。三是选择优质、高效蚕药, 而且用量要足。夏、秋季注意防治病毒病, 晚秋要重点防治僵病。对于前期发生的病害应重点消毒。

3.2 精心饲养, 增强蚕体质

增强蚕体质, 可以提高蚕的抗病、抗逆能力。特别是小蚕抗病能力弱, 极易感染蚕病。由于生产实践中经常出现小蚕感染造成5龄期蚕病大暴发, 因此要特别注重小蚕饲养, 确保小蚕体质强健, 有利于大蚕的防病。一是饲养抗病蚕品种, 根据不同季节选用适合该季的优质、抗病品种。二是注意良桑饱食, 必须做到“小蚕吃好、大蚕吃饱”。小蚕要做到“三保一匀”, 即保温、保湿、保桑叶新鲜, 给桑要均匀。对各龄采叶要标准[4]。大蚕要做到“稀放勤喂, 良桑饱食”, 严防饲养密度过大, 加强通风换气, 减少室内病源污染, 做到开窗开门养大蚕。还应做好“三防”, 即防闷、防热、防饥饿, 增强蚕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三是加强眠起处理, 这也是养蚕技术中的安全措施。要求眠前吃饱, 就眠前适时除沙, 使眠中干燥, 以增强蚕体质, 减少发病。适当推迟起蚕响食, 并及时用新鲜石灰粉消毒。四是提青分批是防止病蚕传染的有效途径, 因青头蚕容易感染蚕病, 是发生蚕病的最大隐患, 所以必须及时将其捉出另行饲养或者淘汰。

3.3 采取综合措施, 减少蚕座感染机会

在农村现有的条件下, 仅通过蚕前消毒而除去所有病源非常困难, 加上饲养环境中病原还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蚕体引起蚕发病, 给防治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一是加强蚕易感期的蚕座蚕体消毒。蚁蚕、将眠蚕、起蚕和老熟蚕的体质相对较弱, 最易感染病菌, 此时要特别注意防病, 使其顺利渡过易感期, 减少蚕座感染[5]。小蚕和各龄起蚕尤为重要, 每天都要进行1次蚕体、蚕座消毒。适时添食抗菌素, 3、4龄起蚕尤为重要。二是培好桑、治好虫与叶面消毒。加强桑园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 保证桑叶无病虫污染。用0.3%漂白粉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 稍晾干后喂蚕。三是依据天气和桑叶情况灵活防治蚕病。蚕桑生产是靠天农业, 受天气影响较大。蚕体温随着气温变化而变化。因此, 必须结合实际和天气变化预防蚕病。阴雨天, 在蚕座中多撒焦糠、谷草节、新鲜石灰等干燥材料;高温多湿天气, 应多用漂白粉液进行蚕体、蚕座及地面消毒;高温干燥特别是夏秋蚕, 应适当巧喂水桑叶、添食绿豆浆、在蚕室内挂湿布或存放凉水盆, 可有效降温补湿[3]。四是加强病死蚕、蚕沙的管理。病死蚕应投放到石灰消毒缸内 (不能喂鸡、鸭、鱼) , 或深埋土内;蚕沙应倒入专坑加入石灰或沼气池中, 待充分腐熟后才能用作肥料。五是养成良好的养蚕卫生习惯。除沙后要及时进行地面消毒, 不能一边除沙, 一边给桑;除沙后要先洗手、再给桑;蚕室中不堆放蚕具、草笼、桑叶;采桑用具要和除沙用具严格分开;未经消毒的用具一律不得进入蚕房;进出蚕室要换鞋或每天在门口撒新鲜石灰粉踏灰入室养蚕。

3.4 发现病蚕, 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一是传染性蚕病。发病的病蚕应立即选出并淘汰, 对选育的蚕要给予优良新鲜桑叶, 精心饲养, 可用新鲜石灰粉加强蚕体、蚕座消毒, 直到无病为止。也可用柏丫、陈艾、大蒜梗、硫磺等薰烟消毒。同时, 病蚕使用的蚕具要严格分开;病蚕和蚕沙不要任意乱丢乱倒;病蚕用过的蚕具要经彻底消毒后才能使用, 蚕室内外要彻底消毒[4]。二是非传染性蚕病。蝇蛆病可用灭蚕蝇300倍液喷洒蚕体[5]。除敌百虫外, 其他农药中毒蚕, 可先用石灰和焦糠撒在蚕座中隔离毒源, 并用阿托品、甘草白酒合剂添食急救, 待蚕爬上蚕网时, 立即除沙隔离[6];将蚕移至到通风透气处, 给新鲜桑叶;用碱水清洗蚕用品, 经日光曝晒后再使用‘壮蚕用淘米水、凉茶叶水或清水淘洗, 1~2 min后捞出摊开, 待蚕自然复苏后再给新鲜桑叶[7,8]。

摘要:分析了蚕病的发生原因, 介绍了其正确的诊断方法, 并结合生产实践, 总结出蚕病综合防治措施, 以期为蚕业生产中的病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蚕病,原因,诊断方法,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韦木荣.蚕病综合防治措施浅论[J].农家之友, 2010 (4) :55-56.

[2]吕同生, 周凤霞.蚕病综合防治技术[J].蚕桑茶叶通讯, 2010 (2) :16.

[3]魏红.浅谈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 2010 (1) :79.

[4]管圣浩, 余荣峰, 陈康伟, 等.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蚕病综合防治[J].中国蚕业, 2005, 26 (2) :47-48.

[5]贺红梅, 田时铭.对蚕病综合防治的探讨[J].蚕桑茶叶通讯, 2009 (3) :16-17.

[6]郝志芳.浅谈蚕病综合防治技术[J].榆林科技, 2008 (2) :45-47.

[7]汪维国.蚕病防治工作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5) :365, 368.

浅谈蚕病防治方法与技巧 篇7

1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病原是蚕病发生的内因, 是主要因素。没有病原的存在或病原达不到一定数量, 一般不发生蚕病。但是, 如果环境条件恶劣、没有病原 (包括病菌、毒源) 仍可能发生生理性蚕病。因此, 杀灭病原必须与改善蚕儿饲养环境条件,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增强蚕儿体质相结合, 才能有效防治蚕病的发生。

2 应重视农药中毒的预防工作

近年来, 由于农作物病虫害增加, 农药施用频率、施用量增加, 特别是使用毒性强、熏蒸性或内吸性强的农药, 对蚕为害更大。同时, 据有关资料介绍, 化学肥料 (主要是尿素肥) 施用量大、间隔期短, 也将对蚕造成毒害。因此, 家蚕中毒的药物、方式多种多样, 为害大, 特别是夏秋蚕中毒更加严重。

蚕儿中毒后病程、病症各不相同。从病程看, 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等。从症状看, 有吐水、弯曲的、也有静伏不动的;有体色变黄的、有不变色的;有空胸空腹的、也有不空胸的……。

蚕儿中毒后以中草药———甘草防治效果最佳 (疗效全面、无副作用) 。其一, 对可疑农药污染叶, 先用少量头、尾蚕试喂, 证明无毒后, 再大批采叶喂蚕, 该办法只对蚕急性中毒有效, 对慢性中毒效果差。其二, 不论桑叶是否受药害, 均先预防。办法是:用50克甘草, 加50克绿豆, 加水1~1.5公斤, 熬至绿豆翻沙后, 加100克白酒, 配成甘草白酒合剂给蚕添食。其三, 发现蚕儿中毒后, 立即用石灰粉或草木灰撒蚕体蚕座, 阻止蚕儿继续取食有毒桑叶;将蚕移至通风处, 并拣出中毒蚕, 用凉井水淘洗2~3遍, 每遍浸泡半分钟, 迫使蚕儿在凉井水中吐出胃液 (毒液) , 然后, 取新鲜桑叶, 用甘草白酒合剂进行添食, 中毒较轻的蚕绝大多数能挽救回来。晚秋蚕期雨水多, 湿度大, 可用甘草泡白酒, 1公斤白酒泡0.1公斤甘草, 半月后取酒喷桑叶喂蚕。

3 对症下药, 辩证施治

根据蚕儿发病症状, 准确判断蚕病, 对症施药。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蚕病同时发生, 如果防治办法不相矛盾, 尽量用一种办法兼顾防治两种蚕病;如果防治办法相反, 要重点防治发病量大、传染性强的主要蚕病。

4 因地制宜, 结合蚕期、气象防病

我县是棉花产区, 春季蚕期应重点预防壁虱病, 养蚕前10天以上, 用敌敌畏1000倍液或40%纯乐果1000倍液喷洒蚕房、蚕具及四周, 以杀灭壁虱和红铃虫, 喷药数小时后及时开门窗散发毒气;小蚕期如遇吹风, 应及时关门关窗, 防止室外壁虱随风传入室内, 为害蚕儿。

夏蚕期、晚秋蚕期如遇阴雨连绵天气, 湿度大, 发生僵病的可能性大, 应重点排湿防僵。

秋蚕期如遇久晴不雨、长久干旱, 桑叶水分含量太低时, 可能会因缺水而引起生理性蚕病, 应注意补湿或结合防病直接给蚕儿添食水分。

5 保全蚕头与淘汰病弱蚕相结合

饲养管理上要精细, 特别是小蚕期, 调桑大小要合适, 及时扩座匀蚕, 保持蚕座湿度, 防止卷叶, 减少钻沙蚕、遗失蚕发生。但是, 苗尾蚁、病弱小蚕、迟眠蚕染病机率大, 应予淘汰, 减少蚕座感染。

6“万病一把灰”与药剂添食相协调

原种繁育中常见蚕病的防治 篇8

关键词:原种繁育,蚕病,综合防治

蚕病发生会给原种繁育带来很大损失, 原蚕无法正常生长、老熟结茧或者簇中死笼、后期死蛹、蚕种微粒子检疫不合格等都对原种生产带来极大损害, 蚕种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影响原种的正常供应和一代杂交种的生产, 经济利益也直接受损。对蚕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与防治是原种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

原种生产中常见的蚕病有微粒子病、血液型脓病、细菌性败血病、真菌病中的白僵病和曲霉病、农药中毒病等。引起蚕儿发病的主要因素有病原菌或农药毒物存在、养蚕技术粗放、气候高温多湿影响、桑叶质量差等, 其中消毒不彻底、有病原毒物存在是发病的必要因素[1]。除了病原必须存在外, 还与病原能否侵入蚕体内、病原数量和毒力强弱、蚕体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当病原体侵入蚕体内的数量、毒力超过了蚕体的防御机能, 就会引起蚕病发生。蚕体生理状态及抗病力强弱, 对于传染病的发生关系很大。外界环境条件是直接影响蚕体抗病力的强弱, 影响病原体致病力的大小, 以及能否侵入蚕体的条件。在防病过程中, 应积极创造对蚕儿有利而对病原不利的环境条件, 防止蚕病传染[2]。

原种生产中蚕病传染途径主要有食下传染、伤口传染、接触传染、胚种传染4个途径。因病蚕的胃液、粪便、蜕皮, 以及尸体流出的汁液污染桑叶, 而被蚕儿食下感染称为食下传染;因蚕座过密、眠起不齐、操作粗放等引起蚕儿皮肤受伤, 被病原入侵引起发病称为伤口传染;真菌孢子或多化性寄生蝇产卵于蚕体, 穿过皮肤致病为接触传染;通过患病母蛾所产的卵传给下一代幼虫, 使其发病, 即为胚种传染, 如微粒子病, 在蚕种生产中普遍发生。病源的扩散传播主要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2条途径。

广西蚕业总站针对原种繁育中常见蚕病防控制定了系列消毒防病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桑园管理、蚕期管理、室内外环境消毒、桑叶消毒等方面内容, 按照这些制度对蚕病进行综合防治, 能有效控制病原, 全面保证原种生产环境洁净, 为原种繁育安全生产保驾护航[3]。

1 微粒子病

微粒子病是由微孢子原虫寄生在蚕体内引起的一种病害, 在卵、幼虫、蛹、蛾4个阶段均能发生, 可通过胚种传染。微粒子病是对原种生产威胁最大的一种蚕病, 属毁灭性病害, 生产中必须对全部母蛾进行检疫, 当整批蚕种病毒率超过0.2%时, 即判该批蚕种不合格[4,5]。被微孢子感染, 在蚕期不容易被发现, 照样能正常上簇制种, 直到检疫结束才能判断该批蚕种是否合格。由于对病情信息了解的滞后性,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还不利于别的批次的防病消毒, 因此在原种繁育中, 任何时候都把对微粒子病的防控作为原种生产的重中之重。

1.1 病症

带有微粒子病的蚕种收蚁后, 蚁蚕发育不良, 1龄疏毛期长, 生长慢, 小蚕多, 迟眠蚕多, 眠起不整齐, 行动迟钝, 生长缓慢, 起蚕多半蜕皮蚕。感染微粒子的4、5龄蚕气门下方, 腹脚附近有胡椒斑点, 尾角悠黑, 绢丝腺呈乳白色不透明或显脓泡状小点。对病蚕、不结茧蚕、病蛹、病蛾用600倍光学显微镜镜检, 发现有微粒子孢子。

1.2 发病规律

微粒子病有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2种传染途径。微粒子孢子可感染大部分鳞翅目昆虫, 普遍存在于环境中, 随风飘扬, 飘洒于桑园、蚕室蚕具等各处室内外环境, 如附着在卵面, 收蚁时随蚁蚕咬破卵壳食下病原, 如附着在桑叶, 随蚕儿摄食桑叶而食下病原, 通过食下传染途径发生微粒子病。因原原种携带微粒子孢子, 继续饲育带毒蚕种, 通过胚种传染的途径使所饲育原种感染微粒子而发病。

1.3 防治

保持养蚕制种环境洁净, 无微粒子病原。室内外环境用有效氯浓度为1%的漂粉精溶液喷洒消毒, 对用具进行浸泡消毒, 消灭环境及用具上的微粒子孢子。对室内外地面粉尘定期抽样作预知检查, 及时掌握环境中病原分布情况, 开展针对性的消毒。及时处理各种生产污染物, 清扫环境, 将草纸、蛹壳等污染物集中在指定地点焚烧。将蚕期、蛹期、蛾期淘汰出来的弱小蚕、病死蚕、死蛹、不结茧蚕、油污茧、病蛾等污染物, 先放入装有石灰的小桶中, 再集中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不随意乱丢。养蚕前对所有蚕室及用具进行“两消一洗一熏蒸”, 蚕期每天对蚕室内外地面进行消毒, 进出蚕室、贮叶室、制种室要遵循洗手、换鞋、换工作服等卫生制度。

精心饲育, 良桑饱食, 提供适宜饲育环境, 提高蚕体强健性。严格淘汰弱小蚕, 并对1~3龄病弱蚕、迟眠蚕、蚕沙作微粒子病预知检查, 及时淘汰有微粒子病的饲育区。

预测预报桑园害虫发生情况, 及时扑杀害虫, 避免野外昆虫与家蚕的微粒子病交叉传染。根据虫情及繁育计划, 科学管理桑园, 将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 将长效农药与短效农药相结合, 及时清理桑地及周边杂草, 冬季对枯枝落叶及剪伐枝条进行焚烧以清园, 用二氧化氯或石灰粉消毒桑园, 清除鳞翅目昆虫越冬场所。

原种繁育用叶全龄消毒清洗, 直接从唯一饲料———桑叶入手, 切断食下传染途径。1~3龄用叶用有效氯浓度0.30%~0.33%的漂粉精溶液浸泡10 min, 并清水漂洗;4~5龄大蚕用叶用有效氯浓度为0.33%~0.40%的漂粉精溶液在全自动桑叶消毒流水线上消毒清洗。

母蛾检查及补正检查是切断胚种传染的有效方法。原原种采用单蛾检查与集团母蛾检查相结合的检毒方法, 多看视野, 确保不漏检, 保证原原种检毒的准确性。原原种袋蛾准确, 样本与蚕种一一对应, 保证送检样本的代表性。原原种母蛾检查的准确性, 为原种繁育提供了无毒蚕种, 从源头切断胚种传染。收蚁后, 按饲育区对卵壳及剩余蚁蚕作微粒子病补正检查, 作为母蛾检查的补正, 及时纠正母蛾检查的错漏。

2 血液型脓病

2.1 病症

血液型脓病通称脓病, 本病由于发育龄期不同, 外部病症有差异。各龄蚕前出现不眠蚕, 狂躁, 徘徊于蚕座边缘, 4~5龄期环节膨胀, 如竹节状又称高节蚕, 5龄后期体色乳白、皮肤易破、流白色脓汁又称脓蚕。显微镜下镜检发现六角形多角体病毒为诊断本病的主要标准。

2.2 发病规律

属急性传染病, 从感染到发病一般3~5 d, 以眠前发病最多, 此病全年各季均有发生, 高温多湿季节发病加剧。传染源主要来自病蚕或桑园害虫尸体, 粪便经口、创伤传染为主。蚕座密、人为操作粗放使皮肤擦伤、养蚕环境闷热通风不良、桑叶叶质差, 食湿叶、蒸热叶, 均可诱发此病[2,3]。

2.3 防治

脓病发生都是因为养蚕环境有少量的病毒存在, 因此必须采取以抓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用漂白粉和新鲜石灰对养蚕环境、蚕室、蚕具进行严格消毒。二是严格提青分批, 适时饷食。三是蚁蚕及起蚕洒“防病一号”进行蚁体蚕体消毒, 止桑、5龄每天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消毒。四是淘汰弱小蚕、迟眠蚕、落地蚕, 减少蚕座二次感染。五是严格处理病蚕和蚕粪, 集中入石灰缸掘土深埋。六是重视桑园除虫, 加强肥水管理, 注意桑叶采、运、贮保鲜, 提高叶质。七是加强蚕室通风换气, 降低高温危害, 防闷热。八是进行抗菌素添食, 在4~5龄起蚕添1次, 5龄每隔2 d添1次抗菌素类药物。

3 细菌性败血病

细菌性败血病是原种繁育最常见的蚕病, 在蚕期、种茧期、蛹期、蛾期均普遍发生, 结茧率低、死笼率高, 大部分是因为感染了细菌病。细菌病给原种繁育带来大面积减产, 经济损失比较严重。

3.1 病症

由于细菌性病死尸体都软化腐烂, 又称软化病。细菌性败血病是一种急性病, 患病蚕在死亡前大多与健康蚕一样, 在体型、体态、体色上没有什么变化, 病蚕将死时才会出现胸部膨大、肌肉紧张、吐胃液、排不正形粪等病症。死后尸体迅速液化变色, 随腐烂变色, 常因细菌种类不同表现尸体腐烂情况不同。黑胸败血病表现为胸中主腹部1~3环节出现墨绿色尸斑, 最后全身发黑腐烂, 流出黑褐色污液。灵菌败血病表现为体表有褐色小斑点, 全身软化变红褐色, 流出红褐色污液。青头败血病表现为胸部背面出现绿色尸斑, 尸斑下还会出现气泡, 血液稍微混浊, 呈土灰色, 有恶臭[1]。

败血病不仅在蚕期发生, 蛹期及蛾期都会发生。蛹期发病为败血蛹, 生产上最常见的败血蛹有2种, 一种是由于大杆菌引起的黑色死蛹, 全体变黑, 扁瘪液化不能拾起, 另一种是由球菌引起的死蛹, 背脉管先开始变深而至深褐色, 再延及全身, 从感染到发病时间长, 尸体并不能很快腐烂。蛾期发病时, 蛾腹部扁瘪肥大, 活动力较差, 触角和翅膀不振动, 很快死亡, 在节间膜透现黑褐色或红色, 脚和翅易脱落。

3.2 发病规律

细菌性败血病主要是由细菌污染环境引发, 传染途径主要是伤口传染, 因此与技术操作, 以及饲养温、湿度较为密切。蚕座密, 操作粗放, 增加蚕体伤口;环境高温多湿, 细菌繁育快, 接触病菌机会较多, 增加感病机会, 发病增多。蚕蛹发病, 主要是幼虫阶段皮肤上遗留的细菌带入茧内后, 因采茧操作粗鲁, 造成蚕蛹受伤而传染;由于削茧和雌雄鉴别过早或操作粗暴, 造成创伤传染;病蛹与健康蛹直接或间接接触, 而引起感染发病。

3.3 防治方法

细菌性败血病传染有创伤、食下2种传染途径, 与操作技术、饲养温湿度、接触病菌机会有密切关系, 所以应做好蚕室蚕具消毒工作, 搞好环境卫生, 防止蚕儿创伤, 给桑、除沙、采茧、削茧、蛹体雌雄鉴别、捉蛾、拆对等操作要细致。严格进行蚕室、贮桑室及环境的消毒, 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定期消毒。桑叶因经过消毒清洗, 表面蜡质层破坏, 细菌更容易侵入, 因此防止桑叶发热、发酵、变质, 以及保证桑叶新鲜尤其重要。饲养操作中防止蚕体受伤、蚕座密度适宜。忌喂湿叶, 蚕室及上簇室加强通风换气, 必要时用空调或抽湿机排湿。添食抗菌素, 3龄开始各龄饷食添食1次, 5龄隔天添食1次。

4 真菌病 (白僵病及曲霉病)

4.1 病症

白僵病发病初期无明显病症, 随病发展, 食桑减迟, 行动迟缓, 伏在桑叶下面, 蚕体上或气门周围出现浅褐色状油迹病斑或无病斑, 临死前吐液, 头胸向前伸出, 初死尸体柔软有弹性, 逐渐变硬, 体色呈桃红色, 后1~2 d全身长满白毛, 体僵硬, 称为白僵。

曲霉病在小蚕1~2龄期最易发生, 病蚕食桑少, 尾部萎缩, 尸体稍带黄色, 体干瘪, 缩小硬化[4]。

4.2 发病规律

白僵病传染源是白僵病蚕和野外僵病昆虫尸体的分生孢子, 及利用白僵菌对森林松毛虫进行生物防治时, 飞机喷洒的白僵菌孢子。白僵病主要经皮肤接触传染, 其次创伤传染, 从感染到死亡, 小蚕期2~3 d, 大蚕期5~6 d。

曲霉病菌生命力很强, 在蚕粪饲料、竹木等有机物上均能繁殖,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30℃以上高温多湿条件有利于发病, 蚁蚕感染2~3 d死亡, 蚕具消毒后多湿发霉易造成发病。

4.3 防治方法

对蚕室、蚕具要彻底消毒, 注意开窗换气排湿, 对竹木蚕具曝晒防霉。蚁蚕和起蚕用“防病一号”蚕体消毒。在僵病发生严重时要添食“克僵一号”等防僵药。禁止晾晒收购僵蚕, 严格控制病源扩散。加强饲养管理, 发现僵蚕投入石灰缸中深埋或漂白粉溶液中浸泡, 及时处理好病蚕尸体。与森林主管部门协调, 周围森林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时与蚕季错开。

5 农药中毒病

2012—2013年, 武鸣原种基地桑园多次受农药污染, 连续几个批次的原种发生农药中毒病, 蚕儿吐水死亡, 降低了蚕种产量, 也打乱了桑园管理及用叶计划, 给生产带来极大损失。经过查找原因, 采取科学用药、分片管理、用叶前试喂等措施, 之后没发生过农药中毒。

5.1 病症

蚕儿接触或食下有农药桑叶, 都可能引起中毒, 有突发性、群体性的特性, 表现为蚕儿乱爬、吐胃液、颤抖、摇头、痉挛、呈“S”形弯曲等症状。

5.2 发病规律

常用的有机磷、有机氮、菊酯类农药、化肥及烟草气味, 经药液污染桑叶或飘进蚕室都能发生中毒症。

5.3 防治方法

按照原种繁育批次安排及各批次用叶计划, 分片分块使用农药, 科学管理桑园。养蚕期桑园必须用短效药, 适期用药, 保证农药残效期已过后才用叶, 并在大量用叶前做试喂试验。少用粉剂, 喷药注意风向, 尽量防止农药随风吹到另外地块。经常了解桑园周围农田农药使用情况, 采叶时留出保护行。蚕室周围不能存放农药, 喷雾器不能进蚕室或用作添食喷水, 蚕室周围桑园喷农药时, 提前关闭门窗。

发生农药中毒应通风换气, 用石灰粉等隔开污染桑叶, 并加网除沙, 将中毒蚕、健康蚕、轻微中毒蚕分开。丢弃污染桑叶, 并冲洗贮叶室, 换用清洁桑叶喂蚕。敌敌畏、敌百虫、乐果、杀灭菊酯等有机磷或菊脂类农药中毒, 小蚕用清水喷体, 大蚕在水中淘洗2~3 min, 用解磷定针剂2支或硫酸阿托品6~7片加水500 m L喷洒桑叶, 添食解毒, 用碱水浸泡蚕具, 并清水多次洗刷后再用;杀虫咪、杀虫双等有机氮农药中毒, 用盐酸肾上腺素600倍液喷洒桑叶, 连续添食3~4次。

参考文献

[1]钱元骏, 李荣琪.怎样防治蚕病[J].蚕业科技, 1979 (7) :11-20.

[2]陆有华, 黄可威, 吴春生, 等.坚持蚕病调查做好蚕病防治工作[J].江苏蚕业, 1987 (2) :22-24.

[3]谭正前.蚕病防治方法的探索[J].四川蚕业, 1999 (4) :41-42.

[4]钟发明.浅谈蚕病防治方法与技巧[J].四川蚕业, 2009 (4) :40.

上一篇:注汽系统下一篇:云南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