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治方法(精选12篇)
综合防治方法 篇1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情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上的雏鸭。其临床特征表现为高热、双目流泪、脚软, 有的跛行, 排绿色稀粪;有的病例出现头颈部肿大, 因此称之为“大头瘟”。这种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要有效防治本病, 必须采取综合技术措施。
1 预防措施
1.1 消灭传染病源
实行自繁自养。不到鸭瘟疫区购雏鸭或种蛋。购入的鸭不能马上混群, 需隔离观察2周, 证明健康后方可并群饲养。购雏苗时要需经兽医卫生检疫。
1.2 加强管理
鸭群要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搞好清洁卫生, 饲喂全价营养饲料, 增强鸭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禁止到疫区放牧或在被病鸭污染的河水中洗浴。鸭群中一旦发现有病鸭, 应立即将病鸭隔离治疗或淘汰;场地可用2%烧碱或10%~20%生石灰水彻底消毒;受威胁的鸭群采取紧急接种疫苗。
1.3 免疫
肉鸭在1~7日龄经皮下注射0.5 m L鸭瘟鸡胚化弱毒苗, 其免疫力能保持至上市出售。蛋鸭在20日龄进行首免, 每只鸭经肌肉注射0.5 m L, 2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 60日龄以上鸭, 每只肌肉注射1 m L, 免疫期为6个月。
2 治疗措施
2.1 西药治疗
(1) 高免血清疗法。给病鸭每只颈背皮下注射高免血清1 m L, 可取得一定疗效。
(2) 高免卵黄疗法。给病鸭每只颈背皮下注射高免卵黄2 m L, 同时口服高免卵黄液2 m L。
(3) 鸭瘟鸡胚化弱毒苗紧急接种法。对病鸭同群的受威胁的鸭子, 每只注射鸡胚化弱毒苗1 m L, 要做到一鸭一个针头。
(4) 干扰素疗法。每只成鸭肌注1 mg聚肌胞, 每3 d 1次, 连用2~3次。
(5) 清开灵注射液疗法。每只鸭肌肉注射5~10 m L, 每3 d 1次, 连注2~3次。
(6) 板蓝根注射液1~4 m L、维生素C注射液1~3 m L、地塞米松1~2 m L, 一次混合肌肉注射, 每天2次, 连用3~5 d。
(7) 三氮唑核苷2~4 m L、维生素C注射液1~3 m L、丁胺卡那霉素2 m L, 一次肌肉注射, 每天2次。
(8) 口服补液盐 (ORS) 疗法。氯化钾1.5 g、氯化钠3.5 g、小苏打25 g、葡萄糖20 g、温开水100 m L。诸药入温开水溶解后供鸭自由饮用, 不限量, 每天3次, 连用3 d后改常水。此法能纠正脱水, 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平衡, 改善微循环障碍, 缓解中毒性休克, 提高病鸭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抗病能力, 减少病死率。
2.2 验方疗治
(1) 鸽粪疗法。将鸽粪捣碎, 按3%~5%的比例拌入饲料中喂病鸭。拌料前先将碎鸽粪用水浸泡, 调成稀糊状后掺入饲料中 (小鸭用米饭, 大鸭用稻谷、玉米) 充分搅拌, 早晚各喂1次, 连喂3 d, 治愈率可达90%~95%。
(2) 消瘟散 (秘方) 。全虫10条、蜈蚣10条、党参50 g、巴谷50 g、螳榔子50 g、川芎100 g、乌药100 g、生姜300 g、甘草60 g, 将诸药用布包起来和5~10 g小麦一起加适量常水煮, 煮干后让药浸到小麦内, 再用白酒600~1 200 g拌小麦, 喂给鸭子吃, 每只每次30~50 g。本剂药可治100~250只鸭子, 有效率在90%左右。
(3) 兔血疗法。取大麦若干, 放在铁锅内炒热 (可用谷子代替大麦) , 将热麦装入桶或缸内, 再将刚宰杀的兔子鲜血拌在热大麦上 (麦子温度不可过高, 以免血凝固) , 用粘着兔血的麦粒喂鸭, 在24 h内不让鸭下水, 也不让其喝水。疗效较理想。
2.3 中药治疗
(1) 紫花地丁、大蒜、大血藤、香附子、萱草根各30 g, 陈皮、枇杷叶各15 g, 车前草10 g, 煎成1 000 m L药汁。每只病鸭每次口服1 m L, 每天3次, 连用5~7 d。
(2) 黄连、黄柏、玄明粉、茯苓各75 g, 泥鳅菜、水杨柳各150 g, 皂刺75 g, 淡竹叶、甘草各100 g。此剂为100羽鸭1 d的药量。
(3) 大青叶25 g, 板蓝根200 g, 西茵陈300 g, 银花125 g, 茅草根500 g, 川红花125 g, 穿山甲125 g, 苏马勃750 g, 共研未, 用水煎服或拌入饲料内服用, 每100只鸭治疗1次, 用药液500~1 000 m L, 3~5 d为一疗程, 预防用量减半。
(4) 海金沙1 000 g, 凤尾草1 000 g, 小金钱草500 g, 灯茏草500 g, 苍耳根500 g, 用50 kg水煎成汤, 去渣后让鸭饮用, 或用药液和适量饲料拌喂, 连用2 d。
(5) 金银花200 g、大蒜200 g, 半边莲200 g, 香附子200 g, 车前子150 g, 陈皮100 g, 枇杷叶100 g, 甘草100 g。上述诸药用适量水文火煎, 凉后取汁拌料或浸米饲喂, 供200只病鸭用。口服2次或灌服, 直至病愈。
综合防治方法 篇2
1。题型看起来很新,似乎和学到的知识点联系上了,可是又不具体,思路不清晰,有某个选项可以排除,但是有两个或者三个选项不能确定,加上时间压力,还有分值的压力,所以很多学生做起来着急。
2。平时看书了,并且书上的知识点都会,可是就是觉得用不上。后面的大题也有类似的情况,由于时间的压力,还有知识点很难与解题联系起来,心态受到影响,导致记忆混淆。
3。心里很明白题目的意思,就是很难用适合的语言表达出来等等,所以不能用原有的知识和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和推理,导致一些错误在答题中体现出来。就这样这里被扣一点,那里被扣一点分数,最后分数不高,海淀这次考试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的。
棚室番茄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篇3
【关键词】番茄;病毒病;棚室栽培;防治方法
病毒病是棚室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尤其是在大棚秋延后番茄上病毒病更加猖獗,严重时发病率达70%以上。
1 棚室番茄病毒病种类
1.1 番茄蕨叶病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病株从心叶先沿叶脉褪绿,以后发展呈细长的小叶,有时呈螺旋形下卷,有时小叶变细甚至没有叶肉,仅留叶脉。下部叶片边缘向上卷起,严重时卷成筒状,中下部叶片轻微卷起,主脉稍微扭曲。叶背叶脉变淡紫色,叶肉变薄而色淡,微现花斑。全株腋芽所发生的侧枝顶端的小叶也呈蕨叶状。茎上部节间缩短,形成枝叶丛生状。花瓣增大,病株明显矮缩,病株仅下部2~3个花序可结果,果实变小。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CMV寄主范围广,由蚜虫传播,主要在多年生宿根杂草上越冬,翌春通过蚜虫(桃蚜、棉蚜等)将病毒传到番茄上。距桃树或黄瓜近的番茄发病重;高温干早条件有利于蚜虫的繁殖和迁飞,也会导致发病重。
1.2 番茄花叶病
轻花叶:番茄叶片上仅有轻微花叶或斑驳,叶片不变形,对产量影响不大。重花叶:番茄叶片有浓绿、淡绿相间的花叶,叶面皱缩不平,新叶变小、细长,扭曲畸形。茎顶叶片生长停滞,病株矮小,花芽分化能力减退,开花结果数量减少,并大量落花、落蕾,果小质劣,多呈花脸状。苗期全株表现症状,成株期仅新叶表现症状。病原为烟草花叶病毒 (TMV)番茄株系(轻花叶)和烟草株系 (重花叶)。TMV的寄主范围极广,且是一种抗性很强的病毒。该病毒在干燥的烟叶内可存活30年以上,大多数香烟内都有此种病毒。TMV靠接触传染,种子、土壤也可传染。TMV可在病残体和干燥的病烟叶、香烟中越冬,并可长期存活;还可在多年野生或栽培寄主植物中越冬;种子带毒能侵染幼芽;农事操作时通过茸毛伤口可传毒;蚜虫不传播此病;土壤中的病毒可通过根侵入。病毒侵入7~10d后可表现花叶症状。农事操作会加重病害发生;土壤干早、缺肥、高温等也会导致发病加重。
1.3 番茄条斑病
该病在茎的中下部叶片、果实上形成条纹坏死斑。病株的叶片,初期表现为花叶,背部叶脉紫色,有时叶脉局部坏死或散布黑色油浸状坏死斑。茎上的病斑初为暗绿色下陷的短条纹,后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的长短不等的呈下陷坏死条斑。病茎质脆易折断,在皮层及髓部常可看到变褐的部分。果实受害多形成各种形状的褐色斑块,但变色部分仅处在表层组织,不深入茎和果肉内部,病部逐渐凹陷,以致果实成为畸形僵果。严重时病株萎黄枯死。病原为烟草花叶病毒 (TMV)的条纹株系。该株系病毒以汁液接触传染为主;某些蚜虫也能传病;种子偶尔也能带毒。
1.4 番茄卷叶病
由烟草卷叶病毒(TLCV)引发,靠粉虱传播,汁液接触不传播。发病后叶脉间发黄,叶片边缘向上弯卷,小叶呈球形,扭曲成螺旋状畸形,整个植株萎缩,有时丛生,染病早,多不能开花结果。
1.5 番茄巨芽病
病株新长出的叶片变小。顶部枝梢呈淡紫色、肥大,直立向上呈圆锥形。花柄肥大,花萼显著膨大,萼片联合成筒状。在叶腋处长出一个淡紫色短粗肥大的腋芽,在腋芽顶上丛生若干个直立的不定芽。病株多不能结果,或仅结出少量坚硬的圆锥形小果实。
1.6 番茄黄顶病
病株顶叶叶色褐绿或黄化,叶片变小,叶面皱缩,中部稍凸起,边缘多向下或向上卷起,病株矮化,花瓣变绿后迅速变成叶片状。顶部枝梢不肥大,不直立向上。在叶腋处往往长出大量腋芽,在叶腋上又长出许多纤弱的不定芽或纤细的腋芽,致病株呈丛枝状,不能结实。
在番茄病毒病的田间症状中,花叶病较普遍,其次是蕨叶病,条斑病也日趋严重,而巨芽型、卷叶型和黄顶型病毒不常见。
2 棚室番茄病毒病的发生特点
棚室春番茄的病毒病主要是由病残体和种子内携带的烟草花叶病毒(TMV)引起的番茄花叶病,并经农事操作传播。温室气温达20℃时,蕨叶病和花叶病开始加重。棚室周围的多年生杂草是CMV的越冬宿主、蚜虫是CMV的主要传毒介体。
棚室秋延后番茄的病毒病比春番茄严重得多,主要症状为蕨叶病和条纹病。病原以CMV和TMV为主。在秋番茄育苗期间极易产生伤口,这些伤口均有利于存活在土壤病残体中的TMV的侵染,并经农事操作在幼苗间相互传染,种子上的TMV侵染率也高。秋番茄定植后从8月中旬开始发病,9月初加重。病害的严重程度与气候是否适合蚜虫的生育有关,且与露地作物的病毒病是否严重也有关。
3 棚室番茄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3.1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番茄病毒病原多,且有株系分化,在田间常常混合发生,大部分品种都只是抗部分病毒病,目前尚无高抗病毒病品种。北方秋延后栽培可选用佳粉2号、10号、矮丰3号等。
3.2 种子消毒
先用温水浸泡、搓洗种子,之后用50℃温水恒温烫种25min。再用30℃温水浸种5~6h,捞出放到10%的磷酸三钠溶液中浸种20~30min,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
3.3 床土消毒
育苗土壤最好用大田种植谷物的土壤。菜园土每平方米苗床应均匀喷洒25~30ml甲醛液,盖膜熏蒸2~3d,去膜使甲醛挥发后播种。
3.4 栽培措施
(1)合理轮作:不要与黄瓜、辣椒、马铃薯等蔬菜轮作或邻近种植,最好与禾谷类作物轮作。
(2)清洁田园:番茄拉秧后应趁绿清除遗留在田间的植株残体,并进行翻耕。
(3)适时播种:春番茄要适当早播,秋番茄要适当晚播,培育无病壮秧。
(4)防止接觸传染:在田间作业前,手或小件工具一定要用10%磷酸三钠液或肥皂水洗一下。
(5)田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早春定植前应蹲苗,并应选回暖前期的晴天上午定植;定植时应淘汰病苗、弱苗;定植水宜浇暗水;缓苗后喷洒α一萘乙酸20mg/L,增产灵50~100mg/L;在花叶病初期叶面喷施1%过磷酸钙或1%硝酸钾;坐果后应及时浇水。
3.5 及时防蚜
消灭蚜虫是防治番茄蕨叶病的关键。可用40%菊杀乳油3000倍液,或20%的菊·马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3000~3500倍液或0.4%杀蚜素水剂2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喷雾防治。
3.6 生物防治
3.6.1 施用病毒抑制剂
用1∶30的豆浆,或2 mg/L的植病灵,或1%肥皂水加0.3%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可预防接触传毒。
3.6.2 用CMV-S52防治番茄蕨叶病
用接种了CMV-S52的烟叶,去中脉研碎,再用纱布过滤,用清水稀释50倍,将分苗前的秧苗洗净根上的泥土,在疫苗液中浸泡60min。
3.6.3 喷NS83耐病毒诱导剂
浓度100倍,在定植前3d和定植后12d各喷1次。
3.7 利用N14弱毒性病毒疫苗预防病毒病
在番茄苗未感染病毒病前,将N14浓缩液加水稀释成1%的水溶液,再加入0.5%600筛目的金刚砂摇匀。操作前所有工具和手都要用肥皂水洗3遍,且不能吸烟。春番茄将有1~2片真叶的番茄苗根部浸入N14液中30min即可接种。秋番茄苗要用荷花牌2A喷枪接种,接种时随时摇动喷枪,喷头与苗的距离为l0cm。接种后半个月内,人要少接触番茄苗,防止强病毒感染番茄。N14与CMV-S52制剂混合应用,效果更好。
3.8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叶面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抗毒剂1号200~3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
作者简介:
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方法 篇4
1.1 农业防治
近年来水稻害虫发生与为害随着各地栽培制度的改变, 栽培水平提高, 品种的更换等变化, 水稻害虫的发生情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地须密切注意其发生动态,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如尽量使栽培制度单一而集中, 可减轻水稻螟虫的为害, 铲除杂草、春耕深灌、平整土地、清理残株等, 可减少越冬虫源, 对螟虫、稻叶毛眼水萤 (稻潜叶蝇) 、稻负泥虫、稻水象甲、稻水蝇、稻象甲、稻根象甲、稻叶蝉、稻灰飞虱等害虫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选用高产、优质、抗虫水稻品种, 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有效措施。
改进栽培技术, 提高栽培水平, 科学用水, 合理施肥, 精耕细作等水稻保健栽培措施, 使稻田有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 使个体发育与群体发育相协调, 以增强水稻的抗性和补偿能力。同时改善田间小气候, 造成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保健育秧, 可提高对稻潜叶蝇、稻水蝇、稻水象甲等苗期害虫的抗性。合理施用氮肥, 施足底肥, 看苗施肥, 配比适当, 可减轻稻飞虱、叶蝉和螟虫的发生。科学管水, 适时晒田, 可控制潜叶蝇、稻水蝇、中纹大蚊、周斑水虻和隐脉水虻等苗期害虫的为害。
1.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以其快速、高效、经济、简便等特点而在综合治理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是综合治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稻害虫的化学防治, 要努力做到科学合理用药, 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性好的品种。积极推广应用新剂型杀虫剂, 如水乳剂、水分散性剂、缓释剂等。
水稻种、苗期主要防治稻潜叶蝇、稻负泥虫、稻摇蚊、稻水虻、蓟马、食根叶甲、稻水象甲、泥苞虫 (石蛾) 、中纹大蚊等。可根据当地害虫发生情况, 以主要害虫为主, 兼治次要害虫。用药种类和施药方法依害虫特点而定。对为害稻种子及幼根幼芽的食根叶甲、稻摇蚊、水虻、稻水蝇及检疫对象稻水象甲幼虫等, 除排水晒田外, 可撒毒沙或毒土防治。可选用5%甲拌磷粒剂3750~7500 g/hm2加细沙150~225 kg拌成毒沙均匀撒施。也可用水胺硫磷、呋喃丹等做成毒沙施用。对为害秧苗叶部又能带虫继续传入本田为害的苗期害虫, 如稻潜叶蝇、蓟马等, 可采用插秧前喷1次出嫁药, 然后使秧苗带药下地, 对本田初期秧苗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水稻苗床蝼蛄为害较重时可撒毒土或毒饵诱杀。
2 水稻生长前期至孕穗期害虫的防治
这一阶段主要害虫有黏虫、稻纵卷叶螟、飞虱、叶蝉、水稻螟虫、夜蛾类、蝽类等。可用有机磷、合成菊酯类常规喷雾防治。提倡使用氟铃脲、抑太保、Bt 375/hm2加5%锐劲特悬液225 m L防治二化螟的效果可达80%以上。如以防治二化螟为主, 兼职其他害虫时可因地制宜选用下列药剂:每公顷用80%杀螟丹WP420~1500 m L (25%杀螟双WP3000-3750) +50%杀螟松EC+40%乐果EC1∶1混合1500~2250 m L、18%杀虫双撒滴剂3750~4500 m L等有条件时可使用性诱剂进行预测预报或迷向法诱杀。
3 孕穗至乳熟期害虫的防治
这阶段发生的主要害虫有水稻螟虫类、稻纵卷叶螟、飞虱、叶蝉、稻螟蛉、稻蝗、稻苞虫, 此时的化学防治, 目的是保粒, 保穗、保丰收。各地可根据害虫发生的具体情况, 明确主要防治对象, 找准目标害虫, 兼治其他害虫。可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活合成菊酯类药剂常规喷雾活泼浇。化学防治时要搞好预报预测, 有条件时测定经济阈值, 以做到事半功倍。
4 诱杀和人工防治
对有趋光性的害虫, 如夜蛾类、叶蝉类、多数螟虫类可在成虫盛发期, 结合其他害虫的防治, 设置黑光灯、高压汞灯、双色灯等进行诱杀, 诱到的虫体还可作家禽的饲料。对有些特殊习性或可利用人工防治的害虫, 进行人工防治。如可于清晨用人工扫虫或滴油打落的方法防治稻负泥虫幼虫;利用稻螟蛉幼虫的假死性和老龄幼虫化蛹前折叶成苞并折断落水的习性, 进行人工扫杀和捞出虫苞;用扫网在田边池塘等处网捕稻蝗成虫和若虫, 网捕稻水蝇成虫, 也可减少虫源。因为漂浮物和漂秧上常附有较多稻水蝇的卵和蛹, 经暴晒使蝇蛹不能羽化而起到防治作用。
5 生物防治
一是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天敌是水稻害虫重要的自然控制因素, 稻田内天敌种类非常丰富, 如捕食性的蜘蛛、螨类、草蛉、瓢虫、蝽类和寄生蜂、寄生蝇等。对这些天敌资源要进一步保护和利用, 做到科学合理用药, 减少对天敌的伤害, 协调好生物防治和其他防治的关系。有些稻区可放鸭除虫, 一举两得。
二是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害虫有条件的地区, 防治水稻害虫努力推广应用无公害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如使用10%多来保、复方Bt、46%特杀螟、1%灭虫清、64%螟虱星等。有资料报道用药量每公顷900~1200 m L防治效果均可达85%以上。
还可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 提高防治效果。例每公顷用Bt 375 g加锐劲特225 m L防治二化螟, 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5%抑太保EC、5%氟铃脲EC等也可进行防治水稻害虫的试验示范及推广。
三是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人工繁殖螟黄赤眼蜂成功地防治二化螟已有报道。要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 评估和应用, 拓展生物源农药及有益生物的开发利用等。■
摘要:水稻虫害的防治方法按其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可分为, 农业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和生物防治法。
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篇5
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包括: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时应以“日常性评价是阶段性评价的基础,阶段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为原则。
为了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教学中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结合 “杜郎口”的教改经验,探索了一条“班内分层教学”的新路子。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在小组内,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在小组之间,学生团结协作、竞争发展。提高了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日常性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课上的表现不同的学生予以不同的评价,并及时作出评价,做好记录。①学习成绩评价,每组三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回答正确分数依次是1、3、5分,可根据情况酌情加减。及时评价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及潜能,满足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每位学生的进步。②平时表现。通过演讲比赛、小制作、小发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习的兴趣,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2、阶段性评价
每个月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价,分两个方面:
一、进行一次月考,二、累计日常性评价结果,两项综合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给予综合性的评语,应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同时要制定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3、终结性评价
综合防治方法 篇6
【关键词】 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方法
1.病害防治
1.1早疫病叶片受害最重,由下向上发生,病斑呈圆形褐色或黑色,具同心轮纹,边缘具浅绿色或黄色的晕圈。茎上病斑呈椭圆形,褐色,凹或不凹。果实多在蒂部发生,圆形、褐色,凹陷也有同心轮纹。
防治方法:昼夜温差大,易结露的气候,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因此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尤其是定植初期闷棚不宜过长,防止棚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64%杀毒矾M8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1.2枯萎病由真菌或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发病突然,发病初期病株茎蔓上的叶片自基部向前逐渐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更明显,最初1~2日早晚尚能恢复正常,数日后植株萎蔫不再恢复,慢慢枯死,多数情况全株发病,也有的病株仅部分茎蔓发病,其余茎蔓正常。
防治方法:选用高抗病品种,实行6~8年的轮作。播种前用1000倍天达恶霉灵+200倍天达-2116药液浸泡种子20分钟,严格消毒杀菌,防止种子传染。定植后,及时穴浇3000倍96%天达恶霉灵+600倍天达-2116药液,或浇灌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800倍75%甲基托布津药液或500倍40%超微多菌灵液或1000倍扑海因进行防治。
1.3灰霉病幼苗染病,子叶先端枯死,幼茎缢缩变细,真叶初出现半圆至近圆形淡褐色轮纹斑,后期病部长出灰霉并腐烂。成株染病,从叶尖开始,向内呈“V”型扩展,病斑初呈水浸状,边缘不规则,后变褐。花和果实染病,病部灰白色、水浸状发软,最后腐爛,表面长出灰色霉状物,一般果实不脱落。染病的花瓣、花蕊落到叶面或枝杈上,可形成圆型或梭型病斑感病。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透气,调节温、湿度,避免结露。采取变温管理,晴天上午时33℃再放风,下午保持在20℃~25℃,20℃时关闭通风口,夜间保持15℃~17℃。发病初期喷雾50%速克灵1500~2000倍液或50%扑海因1000倍液防治。
1.4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型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若猝倒病与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
1.5猝倒病幼苗大多从茎基部感病(亦有从茎中部感病者),初为水渍状,并很快扩展、溢缩变细如“线”样,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或茎中部)倒伏而贴于床面。苗床湿度大时,病残体及周围床土上可生一层絮状白霉。
防治方法:选择排水良好、避风向阳的地方育苗。加强苗床管理,用40%福尔马林处理土壤。发病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烯酰吗琳·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800倍液防治。为减少苗床湿度,应在上午喷药。
1.6病毒病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绿、浅绿相间的不均匀的变色,有时叶脉透明,严重时叶片皱缩。条斑型:叶片上为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果实畸形,其上有坏死斑或枯斑。蕨叶型:有的叶片呈蕨叶或线状,有的叶片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方弯曲。植株变得矮化萎缩,叶片丛生,果实也表现不正常。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避免连作,实行2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有效的防治蚜虫。发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水剂10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防治。
2.虫害防治
2.1白粉虱白粉虱寄主范围广,蔬菜中的黄瓜、菜豆、茄子、番茄、辣椒、冬瓜、豆类、莴苣以及白菜、芹菜、大葱等都能受其为害。主要为害特点是: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清理棚内及周围杂草。培育无虫害苗,育苗畦地通风口增设尼龙纱,大棚附近尽量避免栽培同种作物以减少虫源。棚内应尽量避免黄瓜、番茄、青椒、茄子、豆角等作物混栽。利用害虫的趋黄性诱杀成虫,并在成虫发生期使用1000倍洗衣粉溶液。化学防治利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高效低毒菊酯类药2000倍喷雾防治。
2.2蚜虫主要有桃蚜和瓜蚜两种。桃蚜以危害甘蓝、花椰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为主。瓜蚜主要危害黄瓜、菜瓜、西葫芦等瓜果类蔬菜。与露地蚜虫相比,大棚蚜虫繁殖周期短,代数多,速度快,每年可发生几十代。露地蚜虫以卵在木本寄主上越冬,而大棚内蚜虫周年发生。蚜虫的为害是刺吸植物汁液,使枝叶发黄卷缩造成作物迟发慢长及传播病毒病。
防治方法:蔬菜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枝枯叶,铲除杂草,苗期发现有虫苗加以拔除,利用蚜虫的趋黄性进行诱杀。可以使用高效低毒的药剂,如20%速灭杀丁、2.5%敌杀死、抗蚜灵、快杀灵、扑虱蚜等,重点喷治叶背面及嫩茎等部位。
2.3红蜘蛛冬春大棚蔬菜发生的红蜘蛛主要是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一年发生约l0~20代,由北向南逐增,温度在21℃~30℃时干燥环境发生严重,温度超过30℃,湿度大于70%不利于虫害发生。氮肥多,老叶片发生重。红蜘蛛在叶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并结成丝网,受害叶片褪绿出现白色小点后,叶片干枯,一般从下至上蔓延。
防治方法:及时摘除下部老叶,并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调节棚内温、湿度,创造不利于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药剂用1.8%农克螨乳油或20%螨克乳油2000倍液喷治。
2.4蓟马蓟马体长一般为0.5~7mm,也有少数种类体长可达8~10mm,体细长而扁,或为圆筒形,颜色为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为红色。主要为害瓜类、茄子、豆科等蔬菜,多在叶片背面或钻到花瓣内为害,吸取嫩叶、嫩梢、花和幼瓜的汁液。被害叶片呈灰白色,逐渐变黄白、干枯,被害嫩梢和花及幼瓜变黑褐色,硬缩小,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防治方法: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做好田块及其周围田块中的杂草、枯枝落叶的清除工作,减少或消灭越冬虫源。可用高效低毒菊酯类农药,如速灭杀丁、高效氯氰菊酯等1000~2000倍液防治。
2.5潜叶蝇潜叶蝇为害豆类、茄果类、十字花科蔬菜、大葱、韭菜等。一年发生多代,产卵在嫩叶背边缘叶肉内,幼虫蛀食叶肉成曲折隧道,叶片受害后失绿变白,影响生长,降低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中药材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方法 篇7
一、农业防治
1.深翻土壤在蛴螬大量发生地块, 一般应抓住冬初翻耕, 不仅能直接消灭一部分蛴螬, 并且可将药田大量蛴螬直接暴露地表或浅土层中, 使其被冻死或风干, 或露地后被天敌啄食。采用这一方法一般可使蛴螬发生基数压低15%~30%左右, 明显减少次年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
2.粪肥处理腐熟农家肥是地下害虫产卵繁殖和滋生的好场所, 因此药材栽培施用农家肥时, 不能施用未腐熟的生粪、秸秆和牲畜粪堆沤的肥料, 这类肥料能吸引大量的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进入活动并产卵。施用时一定要经过高温腐熟, 并用5%西维因每亩0.5kg进行药剂无害化处理, 毒杀地下害虫效果较好。
3.清洁田园杂草是地下害虫产卵及隐蔽的主要场所, 也是幼虫迁向药田危害的桥梁。因此, 头茬作物收获后, 及时拣尽田间杂草, 可减少越冬幼虫和蛹的数量;同时, 在作物出苗前或地下害虫1~2龄幼虫盛发期, 及时铲尽田间杂草, 减少幼虫早期食料, 也可消灭部分幼虫和卵。将杂草深埋或运出田外, 沤肥, 可消除产卵寄主。
4.适时灌水土壤中的温湿环境对地下害虫的生长和活动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 试验证明地下害虫最适的土壤湿度在15%~20%左右,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35%~40%时, 就停止危害, 潜入20cm以下深土层中躲藏。所以, 在不影响药苗生长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灌水来控制地下害虫的危害。
二、人工防治
1.诱杀害虫一是黑光灯诱杀。蛴螬成虫金龟子、蝼蛄和小地老虎成虫都有很强的趋光性, 在3~4月底用灯光诱杀小地老虎的成虫, 5~6月份用黑光灯诱杀金龟子和蝼蛄, 每晚可捕杀15~30只, 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
2.糖醋液诱杀用1kg麦麸 (豆饼) 在锅中炒香后放在桶内, 然后把用温水把化开的100g敌百虫倒入桶内, 加红糖100g, 闷3~5分钟, 制成毒饵, 于傍晚将毒饵分成若干小份撒放在移栽药田的畦沟行间, 可诱杀地老虎、蝼蛄等幼虫, 次日清晨收捕害虫集中处理。也可用20%灭多威乳油100g, 加水1kg稀释, 再喷在100kg新鲜的草或切碎的菜内, 拌成毒饵, 于傍晚堆放在田间, 每隔一定距离堆成直径为30~40cm、高15cm的小堆, 亩用毒饵25kg诱杀地老虎。或用1m左右的新鲜核桃树枝泡在稀释50倍的40%氧化乐果溶液中, 10小时的取出, 于傍晚插入已播药材田内, 每亩25~40枝, 诱杀金龟子的效果好。
3.毒饵诱杀小地老虎成虫和蝼蛄可用毒饵诱杀:先将秕谷 (麦麸或棉籽饼) 5kg用稳火炒香, 再用50%辛硫磷乳油10倍液拌潮, 在无风闷热的傍晚撒施进行诱杀, 每亩用毒饵2.5kg。此措施对除治蝼蛄较为有效。
三、化学防治
1.拌土法用50%辛硫磷乳油0.5kg加水15~20kg, 拌种子250kg, 防治蝼蛄、蛴螬效果好。方法是:用喷雾器将药液喷到种子堆上, 边喷边拌, 喷后闷3~4小时, 再摊开晾至七八成干, 然后播种。
2.毒土法用50%辛硫磷250g, 加水2.5kg, 与25kg细土拌成毒土, 在播种时撒施于播种沟内, 既杀虫又可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或者每亩用5%特丁磷2.5~3kg, 沟施、穴施均可, 药效期长达60~90天。或用2.5%敌百虫喷洒2次, 每亩每次用药3kg, 对地老虎有较好的防效。每平方米用磷化铝1g, 对根蝽类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3.根部灌药苗期害虫猖獗时, 如发现断苗而幼虫入土, 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50%二嗪农乳油500倍液、2.5%敌杀死6 000倍液、速灭杀丁4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 任选以上一种药液灌根, 隔8~10天灌1次, 连续灌2~3次。可杀死地老虎、蛴螬和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4.地面施药傍晚时用16型农用喷雾器, 按每桶清水内加2.5%的敌杀死8mL的标准, 配成2 000倍的溶液, 喷洒地面。这一灭虫技术可用来防治各种药材育苗地的各类地下害虫为害药苗。
油菜根肿病及其综合防治方法 篇8
一、症状特点
1. 发病时期
该病从油菜苗床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 以苗期发病突出, 发病初期地上部分表现不明显。
2. 油菜根肿病的地下部表现
根肿病的主要侵染部位在植株根部, 油菜苗期肿瘤主要发生在主根上。成株期肿瘤在油菜的主根和侧根上均有发生, 并且主要集中在根的下部。主根的肿瘤体积大而数量少, 侧根的肿瘤体积小而数量多。油菜根肿病的肿瘤不成念珠状, 这是它与根结线虫病的明显区别。肿瘤发生初期表面光滑呈乳白色胶体状, 到后期变粗糙、龟裂, 并且逐渐腐烂。
3. 油菜根肿病的地上部表现
油菜苗期受害, 其植株下部叶片的叶色变淡、叶缘变黄, 并逐渐萎蔫, 生长迟缓, 似缺水状, 症状表现不明显;到油菜成株期植株生长矮小, 晴天中午叶片萎蔫, 晚上恢复, 发病严重的植株几天后萎蔫不能恢复, 从而导致整株枯死。
二、病原菌、侵染过程及发病适宜条件
1. 病原菌
该病病原菌为甘蓝根肿菌, 主要寄生在芸薹属多种十字花科蔬菜根部, 又称芸薹根肿菌, 属于低等真菌。其休眠孢子囊在寄主细胞里形成, 呈球形或卵形, 壁薄, 无色, 单孢。病原菌在土中可存活15~20年。休眠孢子萌发产生洋梨形或球形游动孢子, 前端具有两根长短不等的鞭毛, 在水中能游动, 静止后呈变形体状。
2. 侵染过程
根肿病的休眠孢子囊在雨水、灌溉水、害虫及农事操作等作用下传播, 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一般从根毛或幼根部位侵入, 先在根毛部位生长发育, 此时不表现出症状;当病害继续发展并侵入根部皮层组织和形成层后, 寄主薄壁细胞受到刺激, 促使分裂加速、体积增大, 细胞间相互挤压使维管束发育异常, 经10天左右根部长出肿瘤, 导致植株有效根毛减少。由于有效根毛减少, 其植株养分、水分吸收功能减弱或消失, 造成地上部分出现萎蔫、发育迟缓、甚至枯死的症状。最后病菌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大量休眠孢子囊。当肿瘤烂掉后, 休眠孢子进入土中越冬。
3. 发病条件
该病菌在9~30℃均可发育, 适温23℃。适宜相对湿度50%~98%,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5%时病菌死亡。该病原菌适宜偏酸环境, 当p H值6.2时田间发病较重, p H值在7.2以上时发病较轻。一般低洼下湿潮田或氧化钙不足时发病较重。多雨年份发病重, 干旱年份发病轻。
三、发生危害逐年加重的原因
1. 油菜根肿病菌的生存能力强
根肿病休眠孢子能在土中存活15年以上, 而我街道辖区油菜长期连作, 有利该病菌的积累、繁殖, 从而为油菜根肿病逐年加重发生提供了菌源条件。
2. 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长期施用
长期偏重过量施用化学肥料、喷洒化学农药, 而农家有机肥的施用又连年减少, 加之免耕面积逐年增大, 土壤长期未得到改良, 造成土壤酸性过重, 加重了该病害的发生。
3. 油菜品种抵御根肿病的能力差
现阶段的许多油菜品种对油菜根肿病的抗性不强, 大量对根肿病抗性差的油菜品种又在逐年大面积推广, 例如我地大量种植的蜀杂6号、蜀杂7号、中油杂11号等品种, 导致田间发病都比较严重。
4. 气候条件有利根种病的发生
近年来油菜栽后气温偏高、土壤湿度过大, 从而导致油菜根肿病发病面积扩大, 发病程度加重。
四、综合防治方法
油菜根肿病属土传低等真菌病害。2002年同井村0.5亩下湿潮田油菜成株期发病, 采用敌克松500倍液喷施, 防治效果很差 (仅20%~30%) 。2005年全街道油菜根肿病发病面积1 000亩, 损失高的地方达30%以上。2006年在油菜播种前, 我们对全街道各村、各涉农社区的油菜种植农户, 组织开展了防治油菜根肿病的各种措施的宣传, 并在油菜生产过程中做好防治示范, 使广大农户对油菜根肿病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并初步掌握了综合防治措施。当年油菜根肿病发生面积明显降低 (仅200亩) , 发病田块产量损失明显减轻 (5%以下) 。实践证明, 对油菜根肿病, 采用单一的防治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所以在防治上应对该病采用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防治措施。
1. 进行土壤改良, 破坏根肿病菌的生存环境
对油菜根肿病发病田块, 结合整地每亩撒施熟石灰100~150kg, 或每亩撒草木灰30~50kg, 并增施农家肥, 调整田间土壤酸碱度, 使土壤p H值达中性或微碱性, 增加土壤通透性。
2. 对农作物实行轮作, 降低油菜根肿病菌在田间的繁殖和积累
十字花科农作物是油菜根肿病菌的寄主植物, 上季种油菜的田块, 下季不能种萝卜、白菜、莲花白、花菜、油菜薹、青菜等十字花科作物, 而应种十字花科以外的作物如小麦、土豆等。
3. 选用抗病良种, 增强油菜寄主对根肿菌的抵抗能力
抗病良种能显著减轻油菜根肿病的危害, 因此应注意引进对根肿病抗性强的优质高产油菜品种。
4. 加强苗床管理, 培育抗病壮苗
播种前选择晴好天气对所用油菜种子进行晒种, 筛选饱满粒作种, 去掉弱粒;选用3年以上未种十字花科作物、处于较高地势的肥沃田块作苗床地;使用福尔马林溶液50倍液、或40%五氯消基苯500倍液、或敌克松500倍液对整理好的苗床地进行泼施消毒。油菜根肿病药剂防治关键时期在油菜三叶期, 所以在油菜苗床上施药防治效果最好。在油菜三叶期或苗床初见病株时, 用敌克松500倍液、或40%五氯消基苯500倍液、或福美双1 000倍液泼施苗床, 每10天左右1次。
5. 带药移栽, 去除带病植株
移栽时用石灰水 (每桶水加0.1~0.2kg石灰粉) 、或福美双1 000倍液、或40%五氯消基苯500倍液进行浸根或作定根水。同时在移栽时注意去除根部带有肿瘤的病株, 并将病株集中深埋处理。
6. 强化田间管理, 确保油菜生长所需良好的土壤环境
田间土壤湿度低于45%病菌易死亡, 但土壤湿度达到60%以上病菌游动孢子成活率高, 所以油菜发病较重。因此, 对油菜田必须开好三沟 (中沟、十字沟、边沟) , 以利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水位;及时中耕、除草, 清洁田园, 增加田间通透性, 以利降低田间湿度;使用沟、河水浇灌农田, 不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工业废水含酸量高, 用后易使土壤酸性增加, 使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加重) 。
7. 拔出病苗, 及时开展药剂防治
随时观察田间油菜生长情况, 当田间出现病株时, 及时拔出并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 并用福尔马林溶液或石灰水对病窝进行消毒。如季节适宜, 可于原病株旁补栽健壮苗。拔除病苗后对全田开展药剂防治, 选用药剂及药液浓度与苗床地相同。每隔15天左右灌窝1次, 连续2次, 能起到减轻病害的作用。
8. 配方施肥, 控制化学氮肥的过量施用
杨树溃疡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篇9
1症状特点
该病危害杨树的枝干, 且以刚移栽的幼树发病为重。病斑有两种类型, (1) 水疱型:此为该病害的最常见症状, 通常以水渍状病斑为主, 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约1 cm, 边缘不明显, 手压病斑有褐色液体流出, 后期病斑下陷, 呈灰褐色, 中央有裂缝。水疱型病斑仅发生在光皮杨树上, 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疱, 初为圆形, 极小;后水疱变大, 直径0.5~2.0 cm, 疱内充满淡褐色液体;随后水疱破裂, 流出淡褐色液体, 遇空气变成黑褐色, 并把病斑周围染成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 中央有一纵裂小缝。 (2) 枯斑型:树皮上出现数毫米大小的水渍状圆斑, 稍隆起, 手压有湿润感, 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 黑褐色。
在春季出现的病斑上, 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生许多黑色小点,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秋季形成的病斑, 分生孢子器常在下一年形成。病斑下的皮层变褐坏死。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中下部, 严重时扩展到干上部及枝条。受害最重的是新定植的幼树, 不仅发病株率高, 病斑总面积所占干表面积的比例也大。
2病原菌
杨树溃疡病的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的污黑腐皮壳菌 (Valsa sordida Nit) , 其无性型半知菌亚门的金黄壳囊孢菌[Ctyosporachrysosperma (Pers) Fr.) ]帅子囊多个埋生于子座内, 呈长颈烧瓶状, 子囊壳直径350~680 xm, 高580~896 xm, 未成熟时为黄色, 成熟后为黑色, 子囊棍棒状, 中部略膨大, 子囊孢子4枚~8枚, 2行排列, 单胞, 腊肠型;分子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内, 不规则型, 孔口突出寄主表皮而外露, 无色, 腊肠形。
3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 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翌年4月开始发病, 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 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 此时病菌来源于当年春季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 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气温达10℃以上, 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 病害开始发生;24℃~2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 潜育期约1个月。从发病到形成分生孢子期需要2~3个月, 秋季在病斑上形成囊腔和子囊孢子。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 当树势衰弱时, 有利于发生病害。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 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树, 阳面病斑多于阴面。
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轻。一经移植, 水分失去平衡, 树势衰弱, 病害便易于发生。春季发病高峰是前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结果, 而不是当年春季侵染的缘故。春季造林时, 初定植幼林上的新病斑也是头年在苗圃感染所致。所以, 苗木带菌数量与新林地幼树的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也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的“三北”地区溃疡病特别普遍而严重的主要原因。起苗时大量伤根和造林时苗木大量失水, 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
杨树的不同种类及品系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白杨派树种抗病, 黑杨派树种抗性中等, 而青杨派树种则多易感病。青杨派与黑杨派树种的杂交晶系绝大多数也是较易感病的。青杨、小青杨、群众杨、北京杨都是高度感病的杨树。在抗病的派别中, 有的品系是感病的, 如毛白杨是较抗病的树种, 其中有些品系 (三倍体毛白杨) 却十分感病。在感病类型中也有抗病品系。同时, 树种的感病性与其所在环境条件关系也非常密切。
4综合防治方法
4.1选用抗病派系或品种, 不从病区或发病园圃调运苗木。
4.2适地适树 植树前, 应根据栽植地发生溃疡病可能性的大小选择树种。干旱、瘠薄的土壤地段属病害高发区, 忌用感病树种造林, 并做好各种防治准备。
4.3清除苗圃周围病树, 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
4.4加强苗木管理 起苗、栽植注意保护根系;减少苗木运输时间, 以减少苗木失水量;在有条件的地方, 苗木起出后, 立即浸入水中24 h, 以利于树皮含水量的保持;栽前对根部喷以2, 4~D丁酯之类的促生剂, 有利于新根系的生长, 增加吸水力, 减少病害;栽后应随即灌水。
4.5沙地造林时, 如能在幼树根部覆盖1 m*1 m的塑料薄膜, 非常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提高地温, 加速新根的生长, 从而提高树皮的含水量。土壤中加入吸水剂之类等有益于保持土壤水分的各种措施, 对干旱条件下的幼树都有减轻病害的作用。
4.6在华北部分地区, 秋季造林有利于杨树根系的恢复和春季早发根, 具有减轻病害的效果。
4.7药剂防治
4.7.1加强苗木栽培管理, 秋季 (9月初) 对来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普遍喷洒一次, 以减少苗木带菌量;
刺槐叶瘿蚊综合防治方法 篇10
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 (Haldemann) 属双翅目瘿蚊科, 该虫原分布于北美洲东部地区。河北省秦皇岛市2004年在国内首次发现, 2006年经南开大学卜文俊教授鉴定后才得到正式确认。目前已发展扩散到我国的吉林、山西、河北、甘肃等省。该虫1年发生呈多代发生, 按照它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计算, 在我国各分布区每年可发生4代~6代。成虫的寿命一般2天~3天, 卵期3天~4天, 幼虫期7天~9天, 蛹期4天~5天, 刺槐叶瘿蚊完成一代约需14天~16天。刺槐叶瘿蚊成虫多在光线较弱的白天或傍晚进行羽化, 趋光性较强, 温度对虫体发育影响较大, 温度越高, 虫体发育较快, 世代历期缩短。
二、危害症状
刺槐叶瘿蚊可危害刺槐、香花槐。成虫把卵散产在刺槐小叶叶片背面, 孵化后的幼虫多聚集到叶片背面, 沿叶缘以口器吸食叶片的汁液, 由于受到病虫刺激, 刺槐叶片组织增生肿大, 导致叶片沿侧缘向背面纵向皱卷形成虫瘿, 一般每个虫瘿内有幼虫3头~8头。幼虫能够隐蔽在卷叶中持续危害, 造成叶片脱水褪色、变硬干枯、严重阻碍和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造成叶片提前脱落, 从而导致树势最终衰弱, 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三、刺槐叶瘿蚊年生活史
㈠有效积温
1. 卵的有效积温分别在18℃、22℃、26℃、30℃和34℃五个恒温下测定了刺槐叶瘿蚊卵的发育历期并得到了其发育速率。
由表1可以看出, 温度对刺槐叶瘿蚊卵的发育历史周期影响显著, 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8.90±2.24) ℃, 有效积温为 (41.1±5.12) 日·度。
2. 蛹的有效积温分别在18℃、22℃、26℃、30℃和34℃五个恒温下测定了刺槐叶瘿蚊蛹的发育历期并得到了其发育速率。
由表2可知, 温度对刺槐叶瘿蚊蛹的发育历期影响显著, 在18℃~34℃恒温下, 刺槐叶瘿蚊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 刺槐叶瘿蚊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9.28±1.87) ℃, 有效积温为 (88.01±9.24) 日·度。
㈡刺槐叶瘿蚊年生活史
通过对我县年平均温度和观察点 (南坪乡南面山) 实际温度测量的基础上, 结合刺槐叶瘿蚊生物学、生态学及化学防治初步研究, 对刺槐叶瘿蚊生长发育需要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调查研究, 计算出刺槐叶瘿蚊在我县的生活史。刺槐叶瘿蚊在庄浪县一年发生4代, 成虫寿命在4天~6天左右, 卵期约4天~5天左右, 幼虫期约4天~5天, 蛹期4天~5天, 完成一代约需16天~21天。
四、防治措施
刺槐叶瘿蚊属重点监测森林病虫害, 如防治不力, 爆发流行, 可能造成重大森防责任事故。因此, 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首先, 每年都要组织调查摸底, 掌握虫害发生面积、分布范围、危害程度, 制定防治方案, 配备强有力的技术队伍和工作人员, 购置药品器械, 全力做好防治前的准备工作。
其次, 要按照防治方案, 组织乡村和林场 (农场) 技术人员深入开展统防统治。于每年7月20日前, 要对所有受害林区的刺槐普遍喷施一次农药, 受害严重的林区进行摘叶焚烧;8月15日前要完成第二次喷施农药并辅以其他防治措施;秋季落叶后要组织力量清除落叶, 集中焚烧掩埋, 防止虫卵越冬, 造成下年再度发生。同时, 要做好防治记录, 保存防治资料, 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交流学习, 对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总, 防治中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注:A成虫adul t;C茧cocoon;E卵egg;L幼虫l ar ve;P蛹pupa。
五、防治方法
经对比试验, 刺槐叶瘿蚊防治休眠期及生长期进行防治效果最佳。
㈠休眠期 (10月底至次年4月中旬)
1. 化学防治。
每年土壤解冻后, 在刺槐展叶前, 对于上一年度虫害较为严重的地块, 在成虫羽化出土前, 提前用40%毒死蜱乳油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进行土壤杀虫。
2. 物理防治。
在10月底落叶后要及时组织人员对危害严重的林区进行落叶清扫, 集中焚烧后掩埋, 防止虫卵越冬。
㈡生长期 (4月下旬至10月中旬)
1.化学防治。在4月下旬成虫羽化期和卵期用5%氟铃脲乳油1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洒叶面, 防止虫卵孵化;7月~8月, 虫害高发期, 选用内吸、高渗特异性杀虫剂20%抑食肼悬浮剂1000倍液、20%灭蝇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5%吡虫啉乳油2000倍液、1%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
2.物理防治。虫害发生严重的林区, 要集中时间剪除虫梢, 挖坑深埋, 降低虫密度;落叶后要及时清扫落叶, 集中焚烧掩埋, 防止虫卵越冬。
3. 保护和利用天敌。要积极培养瓢虫、螳螂、扑食螨等天敌, 在虫害高发期和危害严重地段释放天敌。
六、保障措施
㈠强化组织, 靠实责任
刺槐叶瘿蚊属突发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 危害程度严重。要高度重视刺槐叶瘿蚊虫害的防治工作, 加大投入, 靠实责任, 狠抓落实, 依法开展防治工作。
㈡及时测报, 掌握动态
每年要从发生面积、分布范围、危害程度、虫口密度等方面进行一次详细调查, 掌握第一手资料, 为开展大面积防治做好准备。同时, 要加强虫情的监测预报, 及时统计上报防治面积、防治效果, 做好防治观察记录, 研究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最佳方案, 详细记载药物用量次数和防治时间, 定期报告典型经验和灾情动态。
㈢增加投入, 做好防治
综合防治方法 篇11
关键词:地下防水工程 渗漏 堵漏
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发展迅速,《人防法》亦已颁布实施,地下工程在很多工程中出现,特别是民用商品住宅的发展很快,但同时地下工程仍然存在一些渗漏问题,这样不但影响了工程的使用时间,而且满足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造成渗漏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地下室渗漏是建筑物通病中的一大顽症,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必须“堵防结合,标本兼治”,从设计到施工层层把关,出现问题应根据渗漏的特征,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再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堵漏材料和堵漏施工方法,确保地下工程的正常使用。
1 地下防水工程的特点
地下防水工程必须承受较大的地下水压力,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解决防水层的抗水压的问题。
第一,从地下水的组成成分分析,含有工作废水和生活污水,都有可能含带侵蚀性的物质,所以,对于地下防水工程来说,为了提高防水材料的耐腐蚀性,在防水材料的选择方面,要求会更加严格。
第二,施工难度比较大,工作面较窄,混凝土墙内埋设了各种管线,支立模板操作困难且端头不易封严,基层处理及防水施工困难。
第三,地下防水工程容易发生渗漏现象,一旦出现这种问题,处理起来比较麻烦,而且耗资较大,对于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造成很大影响。
2 地下防水工程渗漏的种类、部位及预防措施
混凝土的自防水达不到设计要求,实际施工时结构和施工的情况很复杂,如: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钢筋密集,混凝土本身的质量以及浇筑、振捣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使防水混凝土本身达不到要求。
支立模板时使用的穿墙固定螺栓在拆除后处理不好钢筋锈蚀后顺钢筋方向漏水。模板拆除后应特别注意该部分的处理。
混凝土浇筑后出现的质量问题如:蜂窝、麻面等处理不严格不彻底。
墙根和底板交界处:墙、板混凝土浇筑时,后者振捣干扰了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
钢筋保护层不够:地下水通过很薄的保护层进入,钢筋锈蚀后顺钢筋方向渗水。
渗漏重点发生在以下部位:
第一,地下工程设置的各种变形缝:变形缝处一般容易出现地下室渗漏水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止水带损坏。导致止水带破坏的原因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因为施工管理不合理所致。①在埋设止水带时疏忽,没有固定好或者出现扭曲、移位等;②在澆灌止水带部位混凝土时,要保证混凝土与止水带之间粘结的密封结实;③如果在焊接墙(板)钢筋时,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止水带,点焊渣这些东西容易将止水带烧坏,出现小孔,破坏止水带的防水功能;④选用止水带一定要得当,以免出现止水带不能承受结构发生移位。
第二,施工缝:地下室比较大的工程量就是混凝土了,施工缝的设置在混凝土浇筑中是必不可少的,而竖直施工缝的模板封堵经常漏浆,该部位应该采用竹、木模板严密封堵。
第三,后浇带:施工管理不善,一般会造成后浇带上的防水层和施工缝设置的橡胶止水条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施工缝和后浇带就成为了地下水渗入室内的通道,此现象在地下室渗漏水也经常出现。
第四,设计不合理: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地下水位的情况考虑设置多道防水线,但是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地下墙壁或地板开裂,导致地下室漏水;结构变形,产生巨大的力量,柔性防水层承受不住,发生破裂,致使地下水渗入。
第五,穿墙预埋管部位:由于地下室与外界管网的联接较多,墙上预埋管的处理对防上地下水的渗漏是十分关键。从过去的情况来看,穿墙预埋管部位的漏水,主要是由于穿墙预埋套管与混凝土的粘接不牢固,密封防水材料没能起到阻止地下水渗入的作用。
第六,混凝土桩桩头及设备预埋件部位:这些部位过去常被人们忽视,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打桩(预制桩、浇注桩)数量越来越多,桩头嵌入底板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目前我省的实际情况是,多数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对桩头嵌入底板部分应作防水处理还缺乏认识,对桩头可能造成的地下室渗漏还重视不够。目前国内的监理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已经逐渐重视桩头的防水处理了,对于设备预埋件的防水处理也不可忽视。
第七、室外排水不畅:地下室外墙受到地表水的侵蚀破坏或地下室外墙防水层保护不当,也是造成地下室漏水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施工中应该特别注意的环节:
3.1 防水堵漏材料的选择:地下室渗漏水的治理、选择合适的堵漏材料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渗漏水的不同部位和渗漏水的严重程度,可考虑选择以下几种防水堵漏材料:
3.1.1 速凝型和缓凝型堵漏灵、水不漏。速凝型堵漏灵,其初凝时间应≥1mim,终凝时间应≤10min,7天的粘结强度应≥12Mpa,缓凝型堵漏灵其初凝时间应≥30min,终凝时间应≤90min,7天粘结强度应≥14Mpa。
3.1.2 聚氨酯密封膏、聚硫密封膏、硅橡胶密封膏、橡胶沥青密封膏及其它高分子密封材料。聚氨酯密封膏更适合于地下工程变形缝的堵漏,但是,丙烯酸密封膏则不适合长期有地下水浸泡的部位使用,因为丙烯酸酯密封材料在地下水的长期浸泡下,会产生二次乳化,使密封材料逐渐丧失防水性能。
3.1.3 化学注浆材料
目前市场较好的有水溶性聚氨酯(氰凝)、丙凝等,适用于各种裂缝、变形缝的防水堵漏。
3.1.4 橡胶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条。橡胶止水带适合于变形缝的防水处理,遇水膨胀止水条适用于施工缝、后浇带的防水处理,其型号、规格视防水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
3.1.5 掺有外加剂的各种防水砂浆、水玻璃胶泥以及高分子防水涂料、聚酯胎改性沥表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等,可视工程具体情况选用。
3.2 处理的施工方法选择
地下室渗漏水治理除了选用合适、优良的防水堵漏材料以外,施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防水堵漏要求施工操作人员必须细心和认真,必须通过凿找漏水点、线,对源头进行堵漏,对找出的点线采取刚柔结合,膨胀增强外刚内柔,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有专门的操作人员定岗施工,细化各环节,认真进行技术交底,对每一部的完成进行验收检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并查阅大量资料,以下几种防水堵漏方法比较实用,效果很好:
3.2.1 裂缝已经形成、施工缝及孔洞水压较小的慢渗漏水的处理:基层清理干净,在裂缝处剔凿开槽,槽宽不小于20mm,槽深不小于30mm,用水清洗干净,填入速凝堵漏材料压实,使其与沟槽粘结密实,抹掺入外加剂的防水砂浆保护层;对于裂缝变形仍在继续,水压较小的慢渗漏水处理可以选择弹性材料的嵌入。在槽中填入一半槽深的速凝堵漏材料压实再嵌填弹性密封材料至槽深的90%,外抹掺入外加剂的防水砂浆保护层;当裂缝较宽,孔洞较大的急流和涌流漏水时:同样开槽,槽宽不小于30mm,槽深不小于50mm,用水冲洗干净→埋管(φ5,φ10塑料管),埋设注浆咀(一条裂缝不小于2个,即一个咀注浆,另一个咀排气,排水)→封缝(用速凝堵漏材料把缝的其它部份封闭好,提高注浆压力)→压水检查(检查封缝和注浆咀的埋设强度,检查注浆管道是否连通,确定注浆压力和注浆量等)→注浆(注浆顺序为:垂直缝自下而上,水平缝从一端向另一端或两端向中间进行。对于孔洞漏水应先对漏水量大的孔洞进行注浆堵水)→封堵注浆孔→做防水砂浆防水层或防水涂料。
3.2.2 大面积的低压慢渗漏水处理。在基层清理干净后,可用:①赛柏斯(SYPEX)堵漏剂修补。它是一种结晶型的速凝、不收缩,高粘结强度的水泥混合剂。这种材料能在混凝土中很快地使水流阻断,并且能封闭裂缝,堵塞漏洞。②可抹一层水玻璃水泥砂浆,其配合比为:水玻璃:水泥=1:05~06或1:08~09,这种砂浆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防水堵漏材料,但因其凝结时间快,从拌合到操作完毕以1~2分钟为宜,因此要求施工操作要迅速,拌合砂浆不宜过多,以免凝固结硬。③可用JS复合防水材料,硅橡胶防水涂料进行涂刷,因为这两种涂料都能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而且其防水性能还比较好。
4 结束语
地下工程渗漏以预防为主,充分认识地下防水工程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渗漏易发生的部位,在施工中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控制和对成品的保护。事后的处理是补救措施,同样也要层层把关,选择合适的堵漏材料和施工方法以达到效果满足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建武.地下水对路基路面的影响及防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7-05.
[2]谢濮泽,李兵.抗渗混凝土渗漏水分析与预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3]刘彦辉,赵喜新.浅析混凝土施工防水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作者简介:徐斌(1968-),男,江苏泰兴,江苏定海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市政管理。
综合防治方法 篇12
1 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 俗名网秋幕毛虫。世代重叠, 1年发生3代, 以蛹越冬。越夏蛹则多集中在寄主树干老皮下的缝隙内。成虫飞翔能力不强, 夜间活动。幼虫4龄前吐丝结网, 营群居生活, 5龄以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 食量大增, 幼虫的耐饥性很强[1]。各虫期发生时间:幼虫, 1代5月下旬至6月上旬, 2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 3代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卵, 1代4月下旬至5月上旬, 2代6月下旬, 3代8月中下旬;成虫, 3代4月中下旬, 1代7月上中旬, 2代在8月上中旬;蛹, 1代6月中下旬, 2代8月上旬, 3代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
2 危害特点
2.1 危害大, 传播途径广
老熟幼虫有暴食性, 有时1株树的叶3~4 d内即可被全部吃光, 周围农作物被蚕食。低龄幼虫有群居危害、吐丝结网的习性。在泛滥期间, 群众的正常生活还会受到影响。美国白蛾每年可向外自然扩散35~40 km。在4—10月发生期, 各虫态都能进行远距离传播, 以蛹和4龄以上的幼虫最易进行远距离传播[2]。
2.2 适生区域广, 繁殖量大
美国白蛾在北纬20°~50°都适合生存, 能耐-16℃低温和40℃高温, 在无食物情况下幼虫能生存10~15 d。1只雌蛾1年能繁殖3代, 平均1次产卵300~600粒, 最多可达到1 900多粒, 因此其繁殖量大。
2.3 食性杂
美国白蛾能够危害300多种农林植物, 主要有臭椿、香椿、桑树、白蜡、榆树、国槐、杨树、糖槭、法桐、柳树、刺槐、梨、枣、李、桃、苹果、山楂、葡萄等林木和果树以及南瓜、葫芦、番茄、马铃薯、茄子、黄瓜、辣椒、花生、大豆、高粱、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
3 综合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防治要坚决落实“四统一”的要求, 即统一行动、统一用药、统一部署、统一时间, 要将防治药剂严格控制在生物药 (制) 剂之内。
3.1 普查监测
一是进行普查。卵期调查孵化日期、孵化数量, 计算孵化率;蛹期, 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 采集200~300头老熟幼虫饲养化蛹;在墙缝、乱石堆、老树皮等, 采集越冬蛹100~300个;调查蛹寄生率、死亡率。初龄幼虫网幕期, 以自然村为调查点, 调查平均每株网幕数和有网幕率。成虫期, 用性诱剂、黑光灯引诱成虫, 确定发生期[3]。二是进行预测预报。对各监测点病情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与往年对比, 根据发生危害规律, 定期发布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趋势预报。
3.2 检疫封锁
一是种苗产地检疫。强化种苗繁育基地、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 确保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二是强化对调入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和其他产品木质包装物的复检, 发现虫情及时扑灭。三是严格禁止不经检疫调运森林植物及其林产品现象的发生, 严格检疫制度, 强化现场检疫工作, 提高调运检疫率。
3.3 人工、物理、生物防治
对飞翔能力不强、蛰伏在树干下部的成虫, 可采取人工捕杀。利用成虫趋光的特点, 设置诱虫灯进行诱杀[4]。虫开始下树时期, 在树干离地面1.0~1.5 m处, 在树干上绑缚一周稻草、谷草、杂草、麦秸等, 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围草中化蛹, 然后在蛹羽化前解下围草烧掉。幼虫期结成网幕危害, 可剪下枝条及网幕, 集中烧毁。按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与白蛾幼虫 (3~5) ∶1的比例放蜂, 在老熟幼虫期选择无风或微风10:00—17:00进行放蜂[5]。对4~6龄幼虫可喷施核型多角体病毒2 000倍液, 或施用Bt可湿性粉剂2 000~3 500倍液防治。
3.4 化学防治
对于幼虫, 可使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 或森得保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 或1.2%苦·烟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治[6];还可以使用5%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3 000倍液等药剂对发生树木及其周围50 m范围内所有植物、地面进行喷洒。对片林、林带、虫口密度大的适宜飞机作业的区域实施飞机防治作业, 每年开展春季、秋季2次飞防[7,8,9]。
摘要:美国白蛾属于外来有害生物, 阐述了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征, 分析其危害特点, 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方法, 以期为防治该虫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思政, 黄桔.美国白蛾及其近似种类的鉴别[J].华北农学报, 1993, 8 (4) :64-66.
[2]刘华, 孙学明, 史善坤, 等.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3) :29-30.
[3]张乃芹, 耿建芬, 王金梅.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 (4) :109-112.
[4]袁自更, 崔迷俭, 赵永想.南乐县美国白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 2011 (18) :44, 46.
[5]韦有东.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0) :182.
[6]孙明清, 田菲菲.美国白蛾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16) :14.
[7]郝连君, 张庆辉.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 2011 (3) :46-47.
[8]张磊, 臧建立, 翟文继, 等.美国白蛾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河南林业科技, 2010 (3) :101-102,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