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仔猪腹泻综合防治

2024-10-26

春季仔猪腹泻综合防治(精选12篇)

春季仔猪腹泻综合防治 篇1

摘要:春季生猪规模养殖相对较高发仔猪腹泻综合症,防治方法不当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结合生产实践经验总结,深入解析春季仔猪腹泻的多种诱因,因地制宜制定较为完美的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仔猪腹泻,原因分析,预防控制,治疗方法

1 春季仔猪腹泻成因分析

1.1 不良应激

初春、仲春时节,我国大部地区早晚温度大约维持在10~15℃,这与新生仔猪机体最适宜的温度(25~30℃)条件相差甚远,极易造成其消化机能紊乱,加大了仔猪腹泻的发生率。另外,不当的换料、断奶、转圈(栏舍)等,也会使仔猪产生不良应激。

1.2 哺乳母猪泌乳机能障碍

由于某些疾病或饲管缺陷,使母猪罹患泌乳机能障碍性疾病,此时其乳汁成分营养不全价或变化过大,从而引起仔猪即时性腹泻。

1.3 仔猪营养失衡

1.3.1 营养性腹泻

若饲料中植物蛋白所占的比例过高或者能量不足,加之仔猪胃液分泌少,消化酶种类少,酶的活性低,其胃酸含量不足,此时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一旦过高,就会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1.3.2 抗营养因子超标

饲料中某些抗营养因子,如植物凝集素、蛋白质酶抑制因子等,会影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同时还破坏肠道组织的完整性,造成消化道和肠道吸收障碍,继而引起仔猪腹泻。

1.3.3 粗纤维性饲料含量过大

一般仔猪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纤维素物质,可促进其消化器官的发育及维持正常的微生物区系平衡,尚能预防发生腹泻症,但其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较弱,当日粮中纤维素超标时,可使消化道粘膜受到机械损伤,也会诱发腹泻。

1.3.4 摄入物质引起胃肠不适

比如饮水不足或者水质问题、饮水压力过大、饲料霉变或者其他原因中毒等,引起仔猪胃肠粘膜病变、消化机能紊乱,也能造成仔猪腹泻。

1.4 感染致病原微生物

临床上包括感染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伪狂犬病毒)、致病性细菌(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猪痢疾杆菌)、某些寄生虫(蛔虫、球虫、鞭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等,也会引发本病。

1.5 其它因素

新生仔猪低血糖症、哺乳量不足可致饥饿性腹泻;开食后,仔猪日粮中抗原过敏(大豆过敏),非病原性下痢(缺铁性腹泻,酶和胃酸不足性白痢)等,均会表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

2 临床症状

2.1 仔猪黄痢

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1d后1~2头突然衰弱死亡,1~3d内其它猪相继腹泻,粪便呈黄色糨糊状,挣扎时肛门冒出稀粪,迅速消瘦、脱水、昏迷而死亡。

2.2 仔猪白痢

一窝仔猪中先后发病,此愈彼发症状轻重不一,拖延时间较长,仔猪突然发生腹泻,开始糨糊状继而变成水样,随后出现乳白、灰白或黄白色下痢、腥臭,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逐渐消瘦,发育迟缓,病程一般3~7d,绝大多数猪可经治疗而康复。

2.3 水肿病

发育良好,生长旺盛的猪易发病,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至废绝,叫声嘶哑,共济失调,体温不高,部分猪出现眼睑和脸部水肿的特殊症状,有时水肿波及颈部、腹部皮下,病程1~2d,有猝死现象。

2.4 梭菌性肠炎

亦称仔猪红痢,主要侵害1~3日龄的仔猪,表现为拉红痢,气味腥臭,迅速死亡。

2.5 传染性胃肠炎

仔猪先突然呕吐,接着发生剧烈的水样腹泻,呈黄绿色或灰白色,并含凝乳块,体温先短暂升高,腹泻后体温下降,病猪迅速脱水、消瘦,严重口渴,一般经2~7d死亡,耐过仔猪生长发育缓慢,成年猪仅发生轻微的呕吐、腹泻,一般1~2d恢复。

2.6 轮状病毒病

常见于冬春寒冷季节10~60日龄的小猪,以断奶时发病较多,母猪不发病,仔猪出现柠檬黄或奶酪样腹泻,病死率低。

2.7 迟发型猪瘟

断奶前后出现,体温时高时低、后躯麻痹、皮肤病变;特征症状是顽固性下痢,粪便由褐色到黄色,恶臭,后期肛门失禁,死亡率极高,耐过猪成僵猪。

2.8 仔猪副伤寒

临床上可见体温升高,初便秘,后下痢,排淡黄色液状粪便,剖检淋巴滤泡及大肠粘膜糠麸状溃疡。

3 治疗方法

本病属“多病因”发病机制,治则应以“查明致病根源、对症控制、抗继发感染、增强体质和抗病力”为主。

3.1 轻症治疗

乳酸环丙沙星(口服液)拌料或混饮,此制剂最适合仔猪消化吸收,同时以“补液盐”或“复方电解多维”混饮,脱水较严重的,再加10~20%葡萄糖混饮,连喂5~7d。本方案也适合整群防治。

3.2 重症治疗

颈部肌注复方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或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按0.2ml/kg体重应用),一般注2~3剂,间隔时间为12~24h;同时混饮营养补液盐,防治机体脱水及调节电解质代谢紊乱;重症不食病例,需缓慢静注或静滴“5~10%生理糖盐水200~300ml+5%碳酸氢钠液50~100ml+对症控制(止呕、抗心衰、镇静等)”,症状缓解、恢复饮食欲后,应加强饲管,配合轻症治疗方案继续治疗至痊愈。

春季仔猪腹泻综合防治 篇2

断奶仔猪腹泻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令养殖场主心疼不已.根据调查,断奶仔猪发生腹泻率一般在20%~30%左右,严重的甚至达到50%.仔猪腹泻不仅仅影响到仔猪的快速生长,而且极易造成仔猪死亡,死亡率高达10%~20%.即使是耐过型仔猪,也会造成发育不良,甚至变成僵猪.

作 者:王伟波 秦亮 张泽波  作者单位:王伟波,张泽波(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农业局,266109)

秦亮(山东省章丘市畜牧局)

刊 名:山东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SHANDONG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 30(5) 分类号:S 关键词: 

仔猪腹泻防治措施 篇3

关键词:仔猪;腹泻;黄白痢;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 cnki.jlny.2016.10.046

1 病原性腹泻

1.1 细菌性腹泻

这种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猪的消化系统感染了一些细菌所致,比如大肠杆菌、魏式梭菌、沙门氏菌等,感染不同细菌会导致仔猪出现不同的病症,如果感染大肠杆菌,则会引起仔猪黄白痢,黄痢常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以死亡率低和拉黄色稀便为主要特征。白痢常发生于14~21日龄内、会吃料的仔猪,以拉乳白色或灰白色带有腥臭味的稀便、病程长、死亡率低为主要特征;感染魏式梭菌会导致仔猪红痢病发生,红痢常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以拉红色稀便、肠坏死、病程短、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如果仔猪感染沙门氏菌会引起仔猪的副伤寒,也会造成仔猪腹泻,副伤寒造成的腹泻常发生于30日龄以上的断奶仔猪,以剧烈腹泻、高热、皮肤出现紫斑、脓性结膜炎、败血症死亡为主要症状。

1.2 密螺旋体性腹泻

这种腹泻主要是由于密螺旋体而引发,多发于50~80日龄的小猪,但大猪也易发病,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仔猪的大肠,患病仔猪会出现黏液性出血性下痢,导致仔猪的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影响生长。

1.3 病毒性腹泻

主要是由于猪体感染病毒所致,常见的有猪轮状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仔猪伪狂犬病等病症,这些病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染病猪表现出厌食症状,腹泻呈水样,严重时会脱水,仔猪消瘦,体重明显减轻,越小发病的仔猪死亡率会越高。除了共同特征外,不同病症还有各自的特点,轮状病毒一般以8周内的小猪染病最多,而大猪则不发病,但是会携带病毒。而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则大小猪都会发病,而且多发于冬季,发病快,病程短,一般为一周之内,得病后如果病愈,则会产生免疫力,大猪患病后如没有继发感染基本不会死亡,周龄仔猪死亡率也不是太高。仔猪伪狂犬病,多发于30日龄以下的猪,以高热、呕吐、腹泻、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妊娠母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则发生流产或产死胎。

1.4 寄生虫性腹泻

这种腹泻主要是由于仔猪体内有寄生虫,如球虫、蛔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导致仔猪发病,一般母猪为带虫者从而传播给仔猪。感染后仔猪会出现腹泻,粪便黄白,严重的会便血,仔猪被毛粗乱,消瘦,会有严重的腹痛,另外会有磨牙症状,球虫病常发生于7~21日龄的仔猪,而蛔虫性腹泻多见于30日龄以上的猪。

2 非病原性腹泻

2.1 消化不良性腹泻

这是由于仔猪刚断奶时由于处于饥饿期,如果这时饲养不当就会造成腹泻的产生,常见的饲喂次数过少,一次喂料太多,饥饿的仔猪会暴食,从而导致消化不良,出现拉稀情况,排泄物中会有没有消化的饲料,但仔猪一般没有明显外观症状,精神正常。

2.2 营养不良性腹泻

这种腹泻猪会有明显症状,患病猪明显消瘦,苍白无力,被毛干枯,粪便呈水样,稀便,猪的腹围收缩,这主要是由于母猪的营养缺乏导致,营养不足导致奶水营养不足,仔猪营养补充不够。

2.3 过敏性腹泻

仔猪在哺乳期,肠道会形成一种平衡,由于断奶后会更换饲料,新饲料中会含有较高的蛋白质,仔猪的胃肠道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从而引起免疫反应,会发生过敏现象,导致腹泻的产生。

3 预防措施

3.1 保持栏舍清洁卫生

栏舍卫生是防治疾病的必备条件,不但是在防治猪腹泻方面,对于防治其他疾病也同样要做好栏舍的卫生工作。对于母猪产房要做好严格的消毒工作,达到防病菌的效果。进栏舍前,对母猪也要进行清洁和消毒,一般可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消毒,把母猪的腹部、乳房、后躯、四肢都进行清洗,去除母猪身上的一些病原体,寄生物,对于栏舍可以用3%的烧碱水溶液泼洒消毒,将栏内的微生物、虫卵消灭掉。

3.2 加强免疫接种和驱虫工作

免疫接种是现代畜禽养殖中必须的工作内容,通过接种刺激畜禽机体产生抗体,从而达到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于常见的腹泻疾病,主要是对母猪进行接种,使母猪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这样仔猪通过吸收初乳能够获得母猪体内的抗体,达到防疫目的。而副伤寒疫苗主要针对仔猪进行接种,在断奶后接种。母猪进分娩栏前要驱虫,防止虫卵污染栏舍感染仔猪,可用氯苯胍或球痢灵驱除球虫,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驱除线虫。

3.3 科学饲养保健康。改善母乳品质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在饲料上进行补充,确保母猪的营养充足,这样能提高母猪的泌乳量及猪乳的品种,促进仔猪的健康发育,从而提高仔猪的自身抗病力。进行高水平饲养,对于母猪不限量饲喂和自由采食,是防治仔猪腹泻的有效手段。

3.4 确保仔猪生长环境的良好

一方面要做好保温,如果遇到天气较冷时,可以采用红外线加温类进行保暖,避免仔猪受凉,同时要保持栏舍的干燥清洁,勤打扫和更换垫草,避免温度变化而使仔猪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4 结语

春季仔猪腹泻的营养调控措施 篇4

2 益生素的使用益生素具有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防止有害物质的产生、补充营养成分及提高机体免疫等功能。

在哺乳期对仔猪实行益生素接种可极显著降低哺乳仔猪腹泻率, 而且对断奶仔猪腹泻率的降低亦具有显著的效果。

3 补充酶制剂酶制剂可弥补胃蛋白酶、胰脂肪酶、淀粉酶等消化酶的不足, 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 促进仔猪生长。

4 充分补饲断奶前的充分补饲, 一方面有助于让仔猪尽快适应固体日粮, 刺激消化道尽快发育成熟, 同时有利于仔猪对日粮抗原产生耐受力;

另一方面可补充母乳后期浓度降低、奶量减少及仔猪母乳需求过大而导致的仔猪营养不足。

浅谈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5

郑秋明

浙江省嵊州灯塔种猪公司

地址:嵊州市三界镇沈塘村 邮编:312452

摘要:仔猪腹泻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常见的多因素性疾病。该病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急、治愈率低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养猪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在规模化猪场的工作实践中,现将该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如下总结。

关键词:仔猪腹泻;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疾病。如果不能够做出及时的合理治疗和预防措施,则会导致猪场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之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巨大。为了提高养猪的整体优化效益,如何有效的防治和控制仔猪腹泻以及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已成为养猪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1、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其中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细菌性腹泻常见的有黄痢、白痢、红痢、副伤寒和猪痢疾等。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病和蛔虫病比较多见。1.1.1、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失水和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极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常呈现地方性流行。患病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内粘膜出血、肠壁变薄发亮,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随着日龄的增长,其死亡率逐渐降低。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疾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特别是12月和翌年1月发生最多,传播速度快,但病死率低。

猪轮状病毒病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2-5周龄仔猪多发,病猪开始食欲缺乏,精神萎靡,常有呕吐,继而发生腹泻,粪便水样,呈黄色或暗黑色,持续2-4天。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

1.1.2、细菌性腹泻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死亡率高达70%以上,同窝仔猪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100%。该病发生率急,突然拉稀、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有凝乳小块,很快消瘦,最后脱水而亡。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一般发生在10-30日龄的仔猪。该病在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条件差,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等情况下多发生,且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

仔猪红痢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急性、坏死性肠类疾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该病以排出浅红色或褐红色稀状粪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回肠炎为特征。多发生在2-4月龄仔猪且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炎症,有的进而发展为纤维性坏死性肠炎,以7-12周龄的仔猪发生较多,呈血性下痢。1.1.3、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发展,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而死或成为僵猪。1.2、非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仔猪生理性因素、饲养管理性因素、应激性因素等。

1.2.1、仔猪生理性因素

新生仔猪胃肠功能不健全,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消化机能不完善,胃肠道环境的生态平衡脆弱,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预防疾病的能力主要是依赖母乳的被动免疫,若仔猪不及时以母乳中获得一定量的抗体,病原菌即可在肠道繁殖而达到致病水平。仔猪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25℃以上饲养有利于乳汁中的保护性抗体在肠道的正常移动,另外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后由于饲料的改变,加上断奶应激和消化酶不全,易发生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2.2、饲养管理性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大母猪饲料中的能量饲料比例,导致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高,造成仔猪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紊乱而引起腹泻;其次饲料污染,营养不均匀都易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另外,仔猪开食后,如果不及时补料供水,会导致仔猪误食粪尿污水而感染细菌从而发生腹泻。

1.2.3、应激性因素

断奶后母仔猪分离,合群,食物改变,阉割,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最易导致仔猪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发生发育迟缓。

2、仔猪腹泻的鉴别

2.1、根据临床症状判断

白痢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有腥臭味;红痢粪便为红色或红褐色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黄痢粪便为黄色或淡黄色,内含凝乳状小片,有腥臭味;猪副伤寒腹泻初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多含有半透明胶冻样、血液、凝血块,呈咖啡色或黑红色;流行性腹泻粪便开始黄色、粘稠,后变成水样并混有黄白色凝乳状块,有呕吐运动僵硬;猪轮状病毒病腹泻的粪便以黄色、白色到黑色;猪传染性胃肠炎粪便水样呈黄色、绿色、白色,恶臭或腥臭。

2.2、根据剖检结果判断

通过剖检肠系膜糜管,若里面无脂肪则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引起;肠浆膜表面发绀者多为梭菌性肠炎,透明样多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肠粘膜明显出血或淤血者为沙门氏菌病和梭菌性肠炎,有纤维样坏死者为球虫病。

2.3、根据发病日龄判断

仔猪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可大致判断出病因,出生后1-3日发生的腹泻可能是大肠杆菌或梭菌性肠炎引起的。球虫性腹泻最早发生于5-7日龄。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以后。各种日龄的仔猪发生急性严重腹泻的是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发病时间并可感染各种日龄仔猪的不太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的。

3、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3.1、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3.1.1、病毒性腹泻

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可采取用免疫母猪,使仔猪吃母乳而产生被动免疫。对患病仔猪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口服补液盐,投服止泻剂适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和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可防止继发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治疗脱水和酸中毒。另外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加强消毒,做好猪舍清洁卫生,加强饲料管理,一般都会收到良好效果。

3.1.2、细菌性腹泻

在发病初期,仅出现下痢,尚有一定的食欲与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一些抗菌药物,如土霉素长效注射液、恩诺沙星、痢菌净、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如果单独用药效果不是很明显,可采取一些联合用药,如肠炎净—青霉素钾、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氟本尼考—地塞米松等。同窝中有一头发病,应全窝同治。在发病中期,对不吃不喝而脱水的仔猪应及时补充体液。可选用2%的葡萄糖补液盐,口服或腹腔注射,在补液的同时给仔猪补充微量元素可提高疗效。同时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适量抗菌药物,让其自由采食饮水并加强护理。

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应搞好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并注意防寒保温,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给仔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3.1.3、寄生虫性腹泻

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发生的基础。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后1周进行驱虫,后背、空怀母猪每年驱虫3—4次,30—70日龄的仔猪应驱虫1—2次。经常清扫猪舍,保持干燥通风,将粪便集中到粪便池发酵消毒。

3.2、非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料管理和护理,新生仔猪要注意及早哺喂初乳和防寒保暖,保证仔猪饲料的营养性和适口性并有助于消化吸收,提供大量清洁卫生的饮水,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减少各种应激刺激,同事加强母猪产前产后的预防免疫等,以上措施均能有效地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病率。

4、总结

对于仔猪腹泻应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生产实践工作中,应根据仔猪的生理特性经行科学饲养管理,抓好生产中的每个环节细心护理,减少应激刺激,合理使用药物。对于疾病的发生,要详细分析原因,根据疾病的发生特性鉴别该类疾病,及时对症治疗,采取抗菌、止泻、助消化和补充体液等综合性措施,实践证明这些防治措施对于控制仔猪腹泻的发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6-216 【2】 韩俊文.养猪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9,146-149

【3】 徐翠红.胡桂霞,仔猪腹泻的病因与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2:60-62

【4】 罗应良.杨玉山.李志敏.仔猪腹泻综合征的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1:60-63 【5】 姚慧俊.仔猪腹泻综合症的防治措施,畜牧与饲料学,2009,4:101-102

仔猪腹泻病的成因与防治 篇6

一、病因分析

引起仔猪腹泻病的原因很多,常常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引起,而且断奶后环境的改变,饲料种类的调换、品质、饲喂方法的改变,断奶产生的应激反应、气候突变、圈舍及其用具的不洁等均可诱发仔猪腹泻病。

1. 非传染性腹泻

①自身生理机能的影响

a.消化机能不全。消化器官结构及功能不完善,初生仔猪消化器官容积小,断奶时消化器官运动功能弱,排空速度快等,不利于消化过程中的分泌和吸收,从而引起腹泻。

b.胃酸分泌不足。仔猪分泌胃酸的功能很弱,只分泌很少的胃酸,哺乳期间胃内的酸,主要是通过对乳糖进行发酵产生乳酸,一旦断奶,乳糖来源终止,乳酸含量降低,胃内pH值增高,有利于消化的乳酸菌群减少,给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导致肠道群失衡,引起腹泻。

c.消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断奶仔猪由初乳转变为以饲料为主,加之断奶应激,导致仔猪消化酶活性降低。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断奶后一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的1/3,1至2周后才能重新增长,这一过程影响了仔猪的肠道内环境。

d.免疫功能不健全。仔猪在哺乳期主要靠从母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获得被动免疫。从第三周开始此能力开始下降,而仔猪的免疫器官要4周龄以后才逐渐成熟,而断奶仔猪靠主动免疫不能获得足够的抗体保护,抗病能力差,病原易于侵入导致腹泻。

②饲养管理方面的影响

a.营养性因素。断奶使仔猪由以母乳为主过渡到以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为主的饲料,如饲料中植物蛋白及脂肪含量过高易导致腹泻,另外饲料中纤维素含量过高、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如硒、铁、锌及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也会导致腹泻。

b.环境性因素。断奶本身就使仔猪产生很大的应激,而且所处环境的突然改变等都可引起腹泻。此外连续阴天,气温骤升、骤降,寒冷等气候变化都可导致仔猪抵抗力下降而引起腹泻。

c.饲料管理因素。饲料种类的更换,饲喂时间的不规律,饲喂方法的改变以及供水不足或不清洁,饲喂用具及圈舍的消毒不严格均可引起腹泻。

c.哺乳母猪因素。哺乳母猪本身患病,往往引起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乳汁发生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而腹泻。

2.传染性腹泻

仔猪因肠道内尚未建立稳定的微生物系统,自身抵抗力降低,对外界刺激敏感,容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引起腹泻。

①病毒性腹泻

主要包括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伪狂犬病毒和轮状病毒等引起的疾病。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冬春季高发,对各日龄段的猪均能造成感染,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死亡率高,4周龄以上的仔猪死亡率较低。

②细菌性腹泻

由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感染引起的腹泻。

③寄生虫性腹泻

常见球虫、蛔虫、弓形体引起的腹泻。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伴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或变成“僵猪”。

二、临床症状

仔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因日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症状可见精神萎靡、呕吐、脱水等,患猪排出黄色、黑色、白色、糊状稀粪,肛门被粪便污染,体温升高或没变化、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猪消瘦、皮肤无弹性、严重的四肢发冷、排粪失禁。急性的多为仔猪突然死亡,死前无任何症状,而且腹部常呈蓝紫色,慢性的常表现为采食减少、排黄绿色或淡灰色稀粪,腹泻时尾部肌肉震颤。

三、防护措施

1.做好母猪分娩前后的免疫接种

母猪产前45天及15天各注射一次仔猪大肠杆菌k88、k99灭活菌,5毫升/头;产前36~42天注射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产前30天及15天各免疫接种1次红痢菌苗。

2.彻底消毒猪舍内外环境

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并且多种消毒药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而影响消毒效果。待产母猪进入分娩舍之前,对分娩栏及母猪进行彻底消毒,分娩过程中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母猪的阴门、乳房、腹部等。

3.让仔猪尽早吃上初乳

仔猪娩出后,用温水清洗并按摩乳房,挤出奶头前两把奶,辅助仔猪尽早吃上初乳,是防止母猪乳房炎和仔猪下痢的重要措施。

4.做好母猪临产前后的保健用药

在临产前1周到产后1周的母猪饲料中添加加康40 克 /吨饲料+金霉素300克/吨饲料或支原净120克/吨饲料+阿莫西林200克/吨饲料。产前1~2天或当日,给母猪注射磺胺类长效抗菌剂或口服仔母康、氟哌酸、恩诺沙星等药物,可有效预防仔猪腹泻病的发生。

5.做好仔猪的免疫接种工作

3日龄伪狂犬滴鼻0.5毫升/头,7日龄注射长效土霉素,10 ~ 13天水肿伤寒二联免疫,45天注射伪狂犬免疫。

6.饲料中添加生理调节剂

饲料中添加酸代剂、酶制剂、益生素、低聚糖、砷制剂等,不仅可以降低胃液pH值,抑制某些致病微生物的繁殖,有效地抑制腹泻的发生,而且还有抗菌保健的作用。

7.降低仔猪饲料粗蛋白质水平

据国外资料报道,在保证仔猪对赖氨酸的需求下,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由22%降至19%,可明显提高仔猪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仔猪腹泻病下降40%左右。

8.补充微量元素

仔猪初生3日内注射牲血素1毫升/头和0.1%亚硒酸钠2毫升/头,预防铁、锌的不足,减少腹泻的发生。

9.及早诊断

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治疗首先要补充仔猪体液然后再对症治疗。

①补充体液

a.口服补液盐(NaCl3.5克、NaHCO32.5克、水1000毫升混合溶解),按30毫升/千克体重,2次/日或直接引用。

b.25%的葡萄糖溶液供仔猪自由饮水,连用3 ~ 5天。

c.黄芪多糖注射液0.1毫升/千克体重,1次/日,连用2-3天。

d.用0.1%的KMnO4饮水消毒,同时内服鞣酸蛋白等收敛作用较好的药物。

②对症治疗

查明腹泻原因,对症下药,可根据情况选用链霉素、新霉素、金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氨苄青霉素、地塞米松、病毒唑、维生素C、辅酶、三磷酸腺苷等药物交替使用。

春季仔猪腹泻综合防治 篇7

近年来, 随着生猪生产的快速发展, 我县生猪腹泻病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 呈现出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发病范围广、发病哺乳仔猪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的严重腹泻, 并且在猪场内连续多批次发生, 给全县生猪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笔者对县内金石桥、七江、六都寨、荷香桥、石门、山界、三阁司、桃洪镇、雨山、周旺、滩头等乡镇30个常年存栏母猪30头、商品猪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的调查, 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全县生猪腹泻发生及流行情况如表1。

据表1统计表明:30个规模猪场共有存栏猪19 609头, 其中有母猪1 457头, 商品猪13 029头, 哺乳仔猪5 123头;腹泻发病猪16 312头, 母猪1 165头, 商品猪10 648头, 哺乳仔猪4 499头, 因腹泻死亡母猪0头, 死亡商品猪3 235头, 死亡哺乳仔猪3 172头, 猪场腹泻发病率达83.2%, 母猪发病率为80%、商品猪发病率达81.7%, 哺乳仔猪发病率达87.8%;母猪病死率为0, 商品猪病死率30.4%, 哺乳仔猪病死率70.5%。其中, 山界6个猪场5个发病;雨山镇一个养殖场死亡仔猪420头;三阁司一个养殖小区8个养殖户无一幸免, 每户有10窝、100头以上仔猪因腹泻死亡, 每个场的损失都在4万元以上。预计全县因腹泻死亡仔猪在5万头以上,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 000万元以上, 腹泻病的发生致使全县大部分猪场的存栏严重不足。以上数据表明:生猪腹泻已成为制约生猪生产发展的重大问题, 成为动物防疫工作新的重点。

2 腹泻的临床表现

2.1 临床症状

根据笔者对30个规模猪场的调查和所走访的5个猪场发现, 腹泻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2.1.1 全场腹泻

从母猪到仔猪、保育猪、育肥猪同时整场发病, 首先是母猪呕吐, 随后水样腹泻或第2天腹泻, 粪便恶臭, 有的甚至大便失禁, 育肥猪的腹泻症状与母猪相差不多, 发病轻一点的3~5天, 即会自愈。保育猪发病排灰色、水样稀粪, 扎堆, 后期体温下降, 精神沉郁, 如果停电或保温措施跟不上, 会出现脱水、酸中毒死亡。哺乳仔猪更为严重, 母猪腹泻后, 哺乳仔猪都会腹泻, 排黄白色、乳白色、黄绿色水样稀便, 也有猪场反映有呕吐, 死亡率可达100%。该病发病急, 来势快, 我县大部分猪场每年都会发生一至两次, 发病的季节主要在秋末冬初, 夏季天气变化快的时候也有发生, 该病的发生不仅仔猪死亡率高, 对存活猪的料重比和出栏时间影响很大。

2.1.2 仔猪出生1~3天后发生腹泻

这类腹泻死亡率高。有的是仔猪出生当天就发生腹泻, 母猪不表现症状, 保育猪、育肥猪不发生腹泻, 仔猪很快脱水, 眼球内陷, 肛门失禁, 粪便流到大腿内侧, 并使内侧皮肤发红、溃烂;有的出生后3日内开始腹泻, 以黄色糊状、白色稀便为主, 气味腥臭, 精神不佳, 有轻度结膜炎, 严重的吃奶较少, 消瘦, 被毛焦乱, 检查小猪腹下乳头呈青灰色, 皮下有青紫色出血点, 几小时后昏迷, 1~2天内可全窝死亡;有的仔猪产下来后尖叫, 站立不稳, 颈背部、腿部肌肉不自主颤抖, 吃奶困难, 有的猪慢慢消瘦死亡。养猪户对该病措手无策, 虽死亡率高, 但发病率不高。

2.1.3 断奶仔猪腹泻

这种情况在我县较为普遍, 由养殖水平的高低决定该病的发展, 栏舍保温条件和设施设备对该病有很重要的关系, 该病严重影响猪的生产性能, 延迟出栏时间。

2.2 流行特点

第一种情况有明显的流行季节, 一般是寒冷的冬季或早春发生, 可通过猪的排泻物或污染排泻物的工具、物品、人员, 在短时间内造成流行。第二种情况没有明显的流行季节。第三种情况在寒冷的冬天容易发生, 温暖的环境发病较轻且容易恢复。

2.3 剖检变化

大中猪主要病理变化为胃部、肠部炎症及脱水。哺乳仔猪脱水严重, 伴有呕吐, 胃黏膜充血出血, 小肠肠壁变薄, 肠内充满黄色液体, 肠淋巴结水肿, 有时肾脏表面有小出血点,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肠绒毛萎缩脱落。

3 防治方法及效果

3.1 治疗方法

治疗一般采取补糖和盐, 纠正酸碱平衡, 抗菌抗病毒, 收敛止泻。有的猪场用干扰素、卵黄抗体注射。

3.2 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 用抗生素无效, 抗病毒药物 (免疫肽、干扰肽母猪产前一周注射, 仔猪注射2~3次) 有一定效果, 出生后1~3日龄腹泻的仔猪及母仔同时出现腹泻的, 死亡率达90%以上。

4 腹泻的原因

根据调查, 我县生猪腹泻是多因素造成的。引起腹泻的原因主要包括病原性因素及环境性因素两个方面, 其中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原性因素;此外, 长期低温和阴雨天气是重要的环境诱发因素;饲养管理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4.1 病原性因素

调查表明, 病原性因素是这次腹泻的最主要的原因, 其中病毒性腹泻占80%以上。全场腹泻主要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引起;出生后1~3日龄出现的高死亡率的仔猪腹泻有的认为是新病毒引起, 有的认为由繁殖障碍型猪瘟和伪狂犬病引起, 有的认为由霉菌引起;细菌性因素中的仔猪黄、白痢, 仔猪付伤寒及寄生虫病引起的腹泻也不可忽视。

4.2 环境性因素

环境因素是本次腹泻最重要的诱因。在去冬今春 (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 这段时间, 我县长期处于低温阴雨天气, 平均气温2~6℃, 最低0℃。由于我县大部分猪场猪舍建筑是简单半封闭式结构, 屋顶、墙壁等外围结构和地面的保温性能差;仔猪的采暖保温, 一般猪场只在产仔栏内仔猪躺卧区上方使用电热辐射器进行采暖;条件较好的采取上部辐射加热, 另外加一个保温箱采暖。垫料一般是水泥地面, 保温效果差。保温工作普遍很难达到仔猪的生理需要。加上仔猪体温调节的机能不健全, 对寒冷的抵抗力差, 最容易引起腹泻病的发生。

4.3 营养和饲养管理不当

营养和饲养管理不当是断奶后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很多猪场不注意或者不懂断奶仔猪的饲养, 过不好仔猪断奶关, 致使断奶仔猪腹泻发生十分严重。

5 防制对策

根据腹泻的原因, 防制冬春季腹泻的重点是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冬春季仔猪的防寒保暖工作, 控制好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等的发生流行。

5.1 切实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猪的生理特点是怕冷和怕热, 而仔猪最怕的是冷的刺激。《北京六马标准养猪模式》有一句话:“谁把握住了猪场的温度, 谁就把握了猪群”,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凡是仔猪防寒保暖工作做得好的猪场, 腹泻就轻或不发生腹泻, 仔猪的成活率也大大提高。在所调查的30个猪场中, 滩头镇的刘家猪场存栏560多头猪, 仅死亡11头仔猪, 主要原因是产仔舍和保育舍进行了吊顶保温、安装了热风采暖系统;七江乡王家猪场存栏1 210多头, 只死了十几个仔猪, 主要由于保温工作到位, 有保温箱采暖, 上部辐射加热, 垫料全部用木板。

为抓好冬季生猪防寒保暖工作, 降低腹泻发病率, 减少腹泻带来的经济损失, 在今后的工作中, 必须落实“加大两个投入、抓好三个环节”。

5.1.1 加大两个投入

(1) 养殖场业主要树立防寒保暖意识,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保温设施建设; (2) 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在实施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场建设项目中把防寒保暖做为项目实施的重点来抓。

5.1.2 抓好三个环节

(1) 切实抓好猪舍内大环境的集中采暖保温工作。要在猪舍设计建造时, 通过提高屋顶、墙壁等外围结构和地面的保温性能, 结合集中式热水采暖系统或热风采暖系统来实现采暖保温。 (2) 切实抓好仔猪躺卧区小气候环境控制。大力推广保温箱内上有电热辐射器供暖、下有电热地板或电加热板的全方位采暖方式进行采暖。 (3) 注意选用导热性能差、保温效果好的垫料。垫料对仔猪保温的影响是最大的, 也是最易被忽视的。实验证明:在同样的空气温度时, 仔猪躺在木板上时的有效温度比躺在水泥地面时的有效温度要高5℃, 比躺在湿的水泥地面的有效温度要高10℃。所以, 有条件的猪场可以把水泥地面换成更保温的木板垫料。只有防寒保暖工作做好了、做到位了, 生猪腹泻才能有效防止, 生猪生产才能健康发展。

5.2 加强饲养管理

5.2.1 做到科学饲养母猪。

预防仔猪腹泻得从母猪开始, 因为母猪的体质健康、母猪奶水的质和量对仔猪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母猪有炎症、奶水差, 喂量不足, 炎症因子多, 母源抗体水平低, 都可以引起仔猪腹泻, 而且母源性原因引起的仔猪腹泻比例在规模化猪场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养殖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5.2.2 加强断奶仔猪的营养

适时调整断奶仔猪的饲料与营养, 减少断奶仔猪的腹泻发生。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尽早让仔猪吃上初乳。初乳中富含营养、抗体等尽早吃初乳可增强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

(2) 及时补铁、增强仔猪体质。出生后1~3天内注射牲血素、右旋糖酐铁等, 以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3) 注意提早补料、锻炼哺乳仔猪胃肠。一般宜7日龄开始补料。

(4) 注意仔猪断奶前3~5天减少母猪的喂量, 以减少母猪的排乳量, 减轻仔猪胃肠负担。

(5) 断奶仔猪饲喂宜采用“少量多餐、逐渐增加”的方式。由于仔猪贪吃, 胃肠如果长期处于饱和状态、负担重、无空闲休整时间, 对胃肠消化不利, 易出现消化不良。

(6) 注意防止饲料霉变。要做好饲料的贮存, 尤其是夏季要注意防潮、防霉变。发现饲料霉变严禁使用。

5.3 搞好免疫预防

加强基础免疫对于预防腹泻意义重大。在基础免疫中母猪要按免疫程序重点做好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链球菌、伪狂犬病及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等疫苗, 仔猪按免疫程序接种病毒性腹泻疫苗, 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链球菌疫苗。调查发现:有效做好流行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的免疫, 对腹泻有较好保护作用。

同时, 有效做好口蹄疫的免疫对防止腹泻的发生效果明显。口蹄疫的免疫要注意:一是加大免疫剂量, 母猪免疫4~6头份, 仔猪免疫2~3头份。二是可加强免疫一次, 提高抗体水平。

5.4 坚持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 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

外购仔猪带来疫情风险大, 卖肥猪时装车工人把病传入的例子多, 有很多猪场因消毒不严外购猪回来后第2天或卖肥猪后第2天猪场发生腹泻或其他发病现象, 因此, 猪场一定坚持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 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

5.5 腹泻的防治

腹泻导致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脱水和酸中毒, 因此发生腹泻的猪应注意补糖、水、电解质并适量加小苏打水。在临床中对腹泻仔猪补充水和电解质越早则仔猪的成活率越高。由于此病是急性、大面积爆发的高接触性传染病, 所以一旦发病应全群投药。此外, 在腹泻的治疗过程中, 坚持母仔同时用药、同步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5.5.1 做好病毒性全场腹泻的防治

目前还没有对病毒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病毒性全场腹泻的主要措施如下: (1) 对保育猪、哺乳仔猪妊娠母猪用干扰素+杨树花注射液或猪转移因子+杨树花注射液肌注, 疗效较好。 (2) 利用鸡新城疫I系疫苗作为干扰素诱导剂, 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来控制病毒性腹泻也有较好效果; (3) 中药治疗:带仔母猪用“槐花散”产前7天开始煎水拌料, 配方为:地榆、槐花、侧柏叶、黑芥穗、枳壳、苦参各60g炒燥研细。仔猪用此方煎水每天3次, 每次10mL, 效果较好。腹泻期间注意保温, 饲料减半或每天只喂一餐。

5.5.2 做好仔猪出生后1~3天发生的腹泻防治

发病猪场, 首先对仔猪用干扰素+杨树花注射液肌注, 同时4头份猪瘟疫苗紧急接种, 母猪料添加菇博士, 小猪用肽灵、菇博士添加以增强免疫力。笔者在桃洪镇陈家猪场曾经成功治好了几窝小猪。

5.5.3 做好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

断奶仔猪腹泻防治方法是减少喂量, 减轻胃肠负担, 同时给予助消化药如胃蛋白酶、乳酶生、干酵母等。此外在临床上为了减轻腹泻症状可酌情选用抗胆碱药以抑制胃肠蠕动, 如硫酸阿托品、654-2等临床效果较好。

对于仔猪黄白痢的治疗, 可应用抗菌素, 如硫酸新霉素+东莨菪碱混合口服, 效果较好, 另外, 可用庆大霉素, 多粘菌素B、环丙沙星, 诺氟沙星等等, 同时使用收敛药物, 如:鞣酸蛋白, 对严重下痢者还应辅以阿托品。

6 讨论

目前关于仔猪腹泻的讨论很多, 有的认为仔猪腹泻的流行日益严重、多批次发生、周龄内哺乳仔猪死亡率高是有新病毒的出现, 有的认为与饲料霉变有关, 还有的认为与口蹄疫相关联等。

6.1 关于新病毒说

有部分院校和专家指出此次腹泻可能与博卡病毒 (Bocavirus) 的感染有关, 据哈尔滨兽研所冯力研究员针对我国11个省市、28家猪场的148份猪腹泻样品进行病毒检测分析认为, 目前造成冬季仔猪腹泻的病原仍然与PEDV (猪流行性腹泻) 、TGEV (猪传染性胃肠炎) 和PRV (猪轮状病毒) 有关, 并且仔猪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仍为PEDV, 其次为TGEV。样品检测分析并没有分离到博卡病毒。

6.2 关于饲料霉变的“底色病”之说

笔者认为很难成立。因为发生于本县的绝大多数猪场的腹泻随着气候条件改变和气温升高而好转。同时, 饲料霉变最为严重的季节应该不会在冬春最寒冷的季节, 所以饲料霉变所引发的腹泻也应该不会在冬春大范围发生。

6.3 关于腹泻与口蹄疫常伴发似乎有一定关联之说

因为口蹄疫发生必然导致仔猪的体质下降, 抵抗力差, 所以, 口蹄疫与腹泻相伴发生似在情理之中。

6.4 与其他疾病的联系

关于仔猪腹泻是否由新型病毒引起或者因为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其中某个病毒的毒力增强或变异, 这个很难确定, 建议政府及动物防疫机构要引起高度重视, 组织科研力量, 开展研究攻关, 查找原因, 研究解决办法。如果出现新型病毒或者病毒变异, 要尽快研制疫苗, 开展防制工作。

摘要:近年来, 隆回县绝大多数养殖户都遇到冬春季猪腹泻的问题, 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生病毒性腹泻死亡率非常高, 甚至达到100%, 致使当地很多养殖户存栏严重不足, 给养猪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文章通过对隆回生猪腹泻的发生情况的调查, 探讨了引起腹泻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希望对养殖户有一定的启发, 减少腹泻带来的损失。

春季仔猪腹泻综合防治 篇8

1 仔猪腹泻病的发生状况

说明: ( 1) 仔猪为刚出生的小猪, 体重30kg左右, 别名仔猪, 苗猪, 猪苗, 猪崽。

( 2) 全镇生猪栏存情况时间节点为3 月底、仔猪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汇总情况时间段为1~3 月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镇现有10 个自然村;生猪栏存情况是存栏总数49393 头, 其中母猪栏存4180 头、育肥猪栏存26197 头和苗猪栏存19106 头;1~3 月份仔猪发病情况为:全镇共有9556 头仔猪发生腹泻, 仔猪腹泻发生率达到50.3%, 其中仔猪黄痢2669 头、 仔猪白痢947 头、 猪传染性胃肠炎2149 头、猪流行性腹泻3706 头、应激性腹泻85 头;9~12 月份仔猪腹泻死亡情况为:全镇共有3790 头仔猪发生死亡, 仔猪死亡率达到19.9%, 其中仔猪黄痢1847 头、仔猪白痢186头、猪传染性胃肠炎1437 头、猪流行性腹泻315 头、应激性腹泻5 头。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镇春季仔猪腹泻发病率排在前三位的是猪流行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仔猪黄痢;死亡率排在前三位的是仔猪黄痢、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

2 仔猪腹泻病的防治对策

2.1 坚持自繁自养

自繁自养模式就是自己饲养母猪, 繁殖小猪后育肥出售商品猪。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 随着我国交通的迅猛发展, 猪只的流通范围大, 猪只流动现象更为频繁, 为了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生猪疫病发生, 防止从异地通过流通环节带进传染病, 建议我镇农户及小规模饲养户, 尤其各仔猪养殖户做好坚持自繁自养。 作为有一定规模的集约化养猪场, 必须建立较完善的繁育体系, 至少应建有良种繁殖场和商品繁殖场, 养一定数量的种母猪, 解决猪源不足的问题。 多年发展养猪业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 凡是坚持自繁自养的养猪场很少发生或不发生传染病。

2.2 定期进行免疫接种

( 1)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 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对首次感染的猪群危害严重。 在短期内能引起各种年龄的猪100%发病, 病势依日龄而异, 日龄越小, 病情愈重, 死亡率也愈高, 2 周龄内的仔猪死亡率达90%~100%。康复仔猪发育不良, 生长迟缓, 在疫区的猪群中, 患病仔猪较少, 但断奶仔猪有时死亡率达50%。

临诊症状为: 一般2 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12~24h会出现呕吐, 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 粪便呈黄色, 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恶臭, 体重迅速下降, 仔猪明显脱水, 发病2~7d死亡, 死亡率达100%;在2~3 周龄的仔猪, 死亡率在10%以下。 断乳猪感染后2~4d发病, 表现水泻, 呈喷射状, 粪便呈灰色或褐色, 个别猪呕吐, 在5~8d后腹泻停止, 极少死亡, 但体重下降, 常表现发育不良, 成为僵猪。 有些母猪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反复感染, 症状较重, 体温升高, 泌乳停止, 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 也有些哺乳母猪不表现临诊症状。

(2) 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其特征为呕吐、腹泻、脱水。临床变化和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极为相似。临诊症状为:潜伏期一般为5~8d, 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24h。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 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奶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 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d, 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 死亡率可达50%, 最高的死亡率达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呈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 并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肥育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 一周后康复, 死亡率1%~3%。成年猪症状较轻, 有的仅表现呕吐, 重者水样腹泻3~4d可自愈。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比较相似, 对养猪业生产造成发病严重死亡率高等危害, 因没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所以建议我镇各养猪户, 尤其各仔猪养殖户要加强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具体免疫时间, 母猪在分娩前5 周和2 周进行, 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 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对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 应在秋季和冬季对保育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避免仔猪群发生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的最佳办法是对母猪群, 特别是预产期在秋末、冬季和早春的母猪, 在怀孕后期接种疫苗。

( 3) 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流行特点为主要在出生后数小时至5 日龄以内仔猪发病, 以1~3 日龄最为多见, 一周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育肥猪、肥猪、成年公母猪不见发病; 在产仔季节常常可使很多窝仔猪发病, 每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 死亡率也高。 临诊症状是仔猪出生时还健康, 快者数小时后突然发病和死亡。 病猪主要症状是拉黄痢, 粪大多呈黄色水样, 内含凝乳小片, 顺肛门流下, 其周围多不留粪迹, 易被忽视。 下痢重时, 后肢被粪液沾污;从肛门冒出稀粪。病仔猪不愿吃奶、很快消瘦、脱水, 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小母猪阴户尖端可出现红色, 病仔猪精。 急者不见下痢, 身体软弱, 倒地昏迷死亡。

仔猪黄痢具有发病日龄小、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发病突然等特点, 尤其各仔猪养殖户要加强母猪仔猪黄白痢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具体免疫时间, 母猪在分娩前45d和分娩前15d进行连续2 次仔猪黄白痢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2.3 加强饲养管理

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工作, 特别是春季, 昼夜温差较大, 应注意防寒保暖, 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 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 可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2.4 做好消毒工作

仔猪腹泻病综合防治 篇9

1 剖检病变

对部分病猪进行剖检,尸体脱水明显,胃内容物充满乳凝块,胃疼黏膜轻度充血,有的在黏膜下有出血斑。肠系膜血管扩张,淋巴结肿胀,空肠绒毛显著萎缩,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小肠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乳凝块,小肠壁变薄,弹性降低,以致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

2 生猪腹泻疫病主要病源

引起生猪腹泻的疫病有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猪和伪狂犬病等。当前造成生猪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3 仔猪腹泻发病原因

(1)仔猪缺乏先天性免疫力。由于仔猪处于器官发育阶段,其消化器官还不发达。消化器官发育晚熟,导致消化酶系统发育较差,消化机能还不完善。

(2)仔猪调节体温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差,易患病。

(3)由于新生仔猪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功能不完善,上皮细胞仅能分泌乳糖酶,胃内仅含有凝乳酶,而胰脂肪酶、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皆很少,其活性也很低,胃酸缺乏,尤其是盐酸。

(4)规模化猪场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应激过强促进致病,尤其是实施早期断奶,其环境温度,饲料营养、管理条件未跟上需要,更易致病。

(5)营养和饲养管理不当所致。

(6)由细胞性病原致泻。

(7)病猪性原因致泻。

(8)寄生虫病。

4 猪腹泻病的流行特点

(1)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的肠道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2)在季节上与寒冷的冬、春季节多发,温暖季节少见。

(3)据调查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的地方性流行。

(4)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其中哺乳仔猪最为严重,2周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仔猪发病急,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5周龄以上的猪发病率轻微,死亡率低,并能自然康复。病愈猪生长发育较缓慢。其他动物和人无易感性。

(5)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通过乳汁传播。

5 防控措施

5.1 疫苗免疫

采用经国家批准使用的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对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为所产仔猪提供母源抗体保护,妊娠母猪可在每年10月、12月各普免1次,在产前1个月进行1次强化免疫。仔猪于断奶后1周进行免疫。

5.2 及时评估母猪健康状况

根据母猪是否发病,持续时间,注射疫苗种类及时间等情况全面评估母猪免疫和健康状况,如正在发生腹泻或刚发生过腹泻或其他疫病的母猪所产仔猪最好将仔猪隔离寄养,对母猪腹部、臀部、尾部,尤其是乳房、乳头用0.1%高猛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消毒。

5.3 产房消毒与通风保湿

产房要坚持全进全出,严格落实产房空栏,彻底清洗,严格消毒、干燥、增温等措施。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产床、墙面、地面,饲喂工具等,待干燥后再进行严格消毒,用1%烧碱溶液或其他消毒药,让其自然干燥,空栏6~8d,方可转入母猪进行生产。产房可使用煤炉或其他供暖设施,确保产房温度适宜,温度保持20~25℃为宜,保持产房、产床、保育箱的清洁干燥。产房要适当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5.4 采用对症治疗措施

对发生腹泻的仔猪多给饮用清洁、干净的饮水或人工补液盐(0.9%NaCl)进行补液,对10日龄以上仔猪也可进行静注射补液。对减少死亡有一定作用,抗生素对本病治疗无效,但可防止继发感染,促进康复。

5.5 提倡自繁自养

不要到疫区进猪,以免传入本病。

6 综合性措施

6.1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饲喂全价饲料确保饲料没有发霉变质,在气温突变季节要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优质饲料,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做好猪舍保温。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粪污。对猪舍饲养管理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6.2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

保证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提供优质、卫生的饲料及饮水。断奶初期饲喂不宜过饱,应采取少喂勤填的饲喂方法,逐步过渡到自由采食。

6.3 严格落实消毒措施

规模猪场应采取封闭饲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定期开展消毒灭源工作,及时清理并无害化处理粪污。在猪舍清空后应进行彻底清洗、喷洒消毒或熏蒸消毒,空栏3~5d,方可转入新的猪群。

6.4 严格实施引种隔离

有条件的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如需从外地引种,必须从有资质的猪场引种,并按规定实施严格检疫。引进种猪需隔离饲养45d后再次进行试验室检测,确认主要疫病病原感染为阴性的猪只方可混群。

6.5 积极推进疫病净化工作

结合开展全国重点原种猪场主要垂直传播性疫病监测工作,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开展动物疫病净化,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净化方案。

6.6 做好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猪及其产品要严格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及时消除疫情隐患,严防病死猪传播疫情。

由于自主腹泻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必须分清病因、对症下药、综合防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首先要搞好猪舍环境卫生,加强消毒。其次要加强饲养治理,对于仔猪要精心护理,留意防冷保热。然后要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减少死亡,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撒蔓延。最后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7 小结

仔猪腹泻用抗菌药物治疗不是很明显,所以建议一定要做好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猪瘟和仔猪黄白痢疫苗的预防和接种。

断奶仔猪腹泻综合防治 篇10

1.1 强化疫苗接种

为控制断奶仔猪腹泻,可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可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等,在初产母猪产前30 d及15 d各接种一次;经产母猪产前15 d注射一次大肠杆菌K88、K99, 987P, F41六价二联价基因工程苗,2mL/头。母乳中的抗体可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要根据仔猪体内抗体水平,在18~20日龄免疫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3 mL/头,仔猪25日龄口服或注射副伤寒菌苗。

1.2 给予优质全价饲料

仔猪胃液分泌少,胃酸不足,影响消化酶的活性,这既不利于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又使存在肠道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应用酸化剂,保持胃内的一定酸度,既适合有益乳酸菌的生长繁殖,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又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饲料中的豆粕、玉米等原料可膨化后使用,以提高消化率,减少过敏性腹泻的发生。

1.3 减少应激

提前补饲,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以锻炼仔猪胃肠道功能。其次,断奶应逐渐过渡,断奶前1~5 d逐日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奶。断奶最后2 d的夜间将母猪移舍,同窝仔猪留在原舍饲喂,以减少应激影响。断奶后应适当控制饲喂量,做到少喂勤添,逐步换料。

1.4 药物预防

仔猪刚断奶时,应激反应较重。为控制肠道感染,断奶前后3 d可在在饲料中加入适量广谱抗菌药物。

1.5 加强环境控制

夏季注意防暑,舍温不超过30℃,冬季注意保温,舍温不低于23℃,舍内湿度保持在70%左右。潮湿寒冷季节,除消毒外,不要随意冲洗猪舍。仔猪舍进猪前5~7 d用无毒、广谱、无刺激的消毒药进行一次彻底消毒,消毒对象包括饲槽、用具及饮水器等,以后每周带猪消毒一次。

2 治疗

2.1 缓泻

仔猪腹泻初期肠道产生大量腐败物和毒素,此时止泻毒素会被肠道大量吸收而中毒。缓泻可让肠道有害物排出而少丧失体液。方法:每头仔猪口服5~10 mL植物油。

2.2 抗菌消炎

选用广谱抗生素,主要是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进行治疗。大中型猪场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氟哌酸、庆大霉素、痢菌净、丁胺卡那等。治疗时应交替用药、穿梭用药,以避免病毒产生耐药性。一头猪发病必须全群、全窝给药。怀疑病毒感染的可酌情使用白细胞干扰素。

2.3收敛止泻

口服鞣酸蛋白可取得较好的止泻效果。在仔猪料中加入蒙脱石散既可吸收霉菌毒素,也可辅助性预防和治疗仔猪腹泻。

2.4 强心补液

补液是减少死亡的有效措施。畜禽口服补液盐(水1 000 mL、葡萄糖20 g、氯化钠3.5 g、小苏打2.5 g,氯化钾1.5 g)或电解多维自由饮服。脱水严重者静注或腹腔注射150 mL 5%~10%葡萄糖生理盐水,心衰的补液时加入安钠咖,ATP,肌酐,辅酶A,维C等。大量补液须将液温加至35~37℃。

2.5 健胃理肠

初生仔猪腹泻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11

关键词:仔猪;腹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27-01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主要的一项疾病。如果不能够做出及时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则会导致猪场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之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巨大。

1 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1)仔猪缺乏先天性免疫力。新生仔猪本身没有保护性免疫机能,通常只有从初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才能初步建立免疫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虽较高,但下降也快,仔猪肠道免疫应答能力也低下。因此仔猪易受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患病。

(2)仔猪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差,易患病。初生仔猪体温调节的神经系统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仔猪在出生20d内体温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仔猪的自身体温会迅速下降,代谢减弱,机体的免疫抵抗力降低,易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腹泻的发生。

(3)新生仔猪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功能不完善,上皮细胞仅能分泌乳糖酶,胃内仅含有凝乳酶,而胰脂肪酶、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皆很少,其活性也很低,胃酸缺乏,尤其是盐酸。由于仔猪胃液pH低于4时才能有利于蛋白质消化,才能使大量病原菌灭活。

(4)规模化猪场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应激也可诱导发病,尤其是实施早期断奶,其环境温度、饲料营养、管理条件未跟上,更易致病。据研究,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使免疫反应抑制,引起仔猪抗病力弱,易发生腹泻。

(5)营养和饲养管理。由于母猪无奶综合征而导致仔猪低血糖,仔猪由精神不振到水泻样腹泻,严重的由虚弱发展到低温、昏迷或出现神经症状。由于对仔猪突然强制补料或吃不良的奶汁和饲料,可导致乳猪补料诱导性腹泻或营养性腹泻。

(6)细菌性致泻。①黄痢。1~7日龄的仔猪发病,四季均可发病,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或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发病率较高;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排黄色稀粪,内含凝乳小片,排粪失禁,脱水消瘦,衰脱死亡。②红痢。四季可发病,主要是1~3日龄仔猪发病,多为C型魏氏梭菌产生外毒素致病,发病急剧,病程短促,大多于1~3d内死亡,排出浅红色或红褐色稀粪,以后排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变成米粥样粪便。③白痢。四季可发病,主要是10~20日龄仔猪发病。饲养管理差、气温剧变、阴雨连绵等多发,病程2~10d,以排出乳白色或灰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④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特别是2~4月龄仔猪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生率高。

2 综合措施

2.1 科学饲养,防止妊娠母猪过肥或过瘦

母猪在妊娠期间应保证饲喂全价的配合日粮,在妊娠前期是胎儿组织器官形成的阶段,对日粮中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要求较高,应多饲喂青绿饲料或多汁饲料。怀孕后期应采用高标准饲养,以保证营养供给,促进胎儿正常发育,减少母猪脂肪消耗,为产后恢复体力积蓄营养。产后当天不要喂精料,适当饲喂麦皮汤或硫酸镁等轻泻剂,产后第三天起逐渐增加母猪饲喂量,可防止因母猪产后不食,便秘、缺奶而导致仔猪腹泻。

2.2 做好母猪分娩前的免疫接种工作和产后母猪的护理

(1)母猪于产前36~42 d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苗,于产前21、28 d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四价苗,于产前30、15 d各免疫接种一次红痢茵苗。

(2)待产母猪进入分娩舍前,须对产栏和母猪进行彻底消毒,有条件的猪场可实行全进全出的方法,更有利杜绝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

(3)母猪进分娩舍后和临产中,均应用温热的0.1%高锰酸钾溶液冼涤母猪的阴门、乳房、腹部。临产中擦冼并按摸乳房,挤掉第一、二把奶,辅助仔猪吃上初乳,是防止母猪乳房炎和仔猪下痢的重要措施,尤其对第一胎母猪更重要。

(4)母猪分娩后进行产后一针和仔猪产后三针的保健计划,对预防母猪乳房炎和产后无乳有良好作用。

(5)做好预防仔猪腹泻的保健工作。①应用现代饲料科技,使用含添加血浆蛋白、酶制小肽等成份的高质量乳猪料。②注意保温工作,保持猪舍干燥。③保证良好的卫生条件。④适当限制仔猪的采食量,防止仔猪过度采食而引起消化不良腹泻。

(6)仔猪出生后72 h内注射铁剂1~2 mL,对仔猪因缺铁面造成的贫血、腹泻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3 防治措施

(1)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持栏舍卫生干燥,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尤其是舍内温度在出生后1~3 d内保持在28 ℃以上。

(2)在出生后1~3 d内为仔猪补充硒铁等微量元素。在剪牙断尾时肌注0.5 mL/头长效土霉素。

(3)对发生腹泻的仔猪治疗措施。①对腹泻粪便为糊状的仔猪,可灌服广东大华农动保生产的腹可安10 mL/头,同时肌注庆大霉素0.8 mL/头。每天2次,连用2 d。②如果为水样粪便,要及时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无水葡萄糖20g,加水1 000 mL),同时使用腹可安10 mL/头,肌注庆大霉素0.8 mL/头。每天2次,连用3 d。严重的可进行腹腔补液。③疑似病毒性腹泻的仔猪,如果补液与治疗用药效果不理想,可提前断奶,使用米粥饲喂。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篇12

1 发病原因

1.1 细菌性因素

1.1.1 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四季常发。

1.1.2 仔猪黄痢:

病原体为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夏季多发。

1.1.3 仔猪白痢:

由大肠杆菌感染所致,气候巨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或过浓过稠等均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最常见且较严重,一月龄以上较少发生,病程在2~7天。

1.1.4 仔猪痢疾:

有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

1.1.5 仔猪副伤寒:

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

1.2 病毒性因素

1.2.1 猪流行性腹泻(PEDV):

主要发生于冬末、春、秋的寒冷季节,以11月份至次年3月份发生较多,各个年龄猪均有发生,但以1~5日龄内仔猪感染率最高。

1.2.2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V):

2周龄以下的仔猪最易发病,死亡率较高。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

1.2.3 轮状病毒病(PVV):

以冬末、春初季节最多,且多发于2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可达50%,病猪一般在发病后3~7天内死亡。

1.3 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锥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伴有体温升高。

1.4 营养性腹泻

1.4.1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造成仔猪腹泻

因为仔猪消化机能不完善。主要是消化酶分泌不足及胃内容物PH值偏高(正常PH值为3~4,而此时PH值为5~7),小肠绒毛发育滞后,胃蛋白酶的活性较低,仔猪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差,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4.2 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而引起腹泻

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如果超过4%,会导致仔猪中毒而引起猪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下降而引起腹泻。

1.4.3 应激因素

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饲料变化,伙伴变化,温度、湿度及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导致腹泻。

2 综合防治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征,必须分清病因、对症下药、综合防治才能收到好的疗效。

2.1 搞好环境卫生

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猪舍要彻底打扫并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的烧碱溶液泼洒消毒;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在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同时,1~2月龄的猪每周用消毒威(主要成分:二氯异氰尿酸)或5号消毒液带猪消毒一次,并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做好预防消毒工作。

2.2 加强饲养管理

对仔猪要静心护理,注意防寒保暖。垫草要干净、松软。供给全价料且适口性强,容易消化,并在料中加入0.05%的钙盐,即可防止胃肠道疾病,可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饮水中添加0.6%的漂白粉。哺育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0.1%的高锰酸钾消毒,每天两2次。

2.3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

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3看,即看精神状态,看饮食情况,看粪便的颜色和形状;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疾病控制措施,减少死亡,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蔓延。

2.4 治疗方法

查明病因,做到对症治疗,减少盲目用药,以免延缓治疗时机,尤其是有传染病引起的腹泻,更要及时治疗,消除病因。

2.4.1 补液:

腹泻容易引起机体脱水,尤其是腹泻的后期,补液可以起到提供能量、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一般可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0~50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10毫升、庆大霉素10~15万单位混合一次性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天。在饲料中拌入盐酸环丙沙星和蒽诺沙星(剂量按说明),对于缓解脱水和控制继发感染有较好的作用。

2.4.2 中草药疗法:

白头翁9克、黄芪6克、黄连3克、秦皮9克,,研末或煎汤给小猪内服。每日2~3次较好。

2.4.3 中药方剂:

明矾10克、青黛10克、石膏10克、五倍子5克、滑石粉5克、研为细末。放在饮水中或拌入精饲料中喂,用量为每千克体重0.8克以上剂量即为1只50千克体重的猪剂量,分上下午各一次喂服,连用三天。

2.4.4 其他:

在交巢穴注射穿心莲0.5毫升或庆大霉素、痢菌净各0.5毫升,肌肉注射也有较好的效果。大蒜在白酒中浸泡数个月后,小猪用注射器灌服10毫升左右,每天2次,连用3~4天,效果比较明显。

2.4.5

上一篇:思想品德培养下一篇:事业单位信息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