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发生与防治

2024-05-29

仔猪腹泻的发生与防治(精选11篇)

仔猪腹泻的发生与防治 篇1

仔猪腹泻病是影响仔猪生长发育的一种疾病, 它可以延缓仔猪生长发育速度, 造成仔猪贫血, 甚至死亡, 给养猪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1]。仔猪腹泻一般是由病原微生物等因素感染而引起的, 而一些非病源性因素, 也能引起仔猪腹泻。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 只有在仔猪抵抗力减弱的条件下, 才呈现一定的致病力, 引起仔猪发生腹泻, 导致机体电解质紊乱, 以致出现败血症死亡。2008年定远县陆学方猪场、陈高付猪场的断奶仔猪先后发生仔猪腹泻病, 在存栏的205头仔猪中, 98头发病, 8头死亡。通过临床观察, 采取药物治疗和环境消毒等措施, 控制了该病的蔓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病因分析

1.1 仔猪自身生理因素

仔猪生理发育不成熟, 哺乳仔猪的消化器官与消化腺尚未发育完善, 消化功能弱, 不能很好的消化固体饲料, 消化酶不全, 盐酸分泌不足, 不能维持胃内适宜的酸性环境, 使消化不全的产物、细菌毒素及炎症产物等在肠道内积聚, 既刺激肠管, 又可以被吸收而引起自体中毒, 肠管在这些有毒物质刺激下, 蠕动加快, 引起腹泻[2]。据统计, 28 d断奶后1周内的仔猪各种消化功能低下, 导致蛋白质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吸收, 而大量未被消化的蛋白质进入大肠, 使肠道菌群失调, 使大肠杆菌增殖, 产生毒素刺激肠壁, 引起拉稀。

1.2 环境因素

栏舍消毒不严, 栏舍不干净。2家猪场在产仔前未对猪舍进行过消毒, 仔猪断奶后, 对仔猪要进行转栏, 对转栏前的仔猪栏也未进行消毒, 致使病原微生物, 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轮状病毒等侵入肌体, 致使仔猪腹泻[3]。在仔猪断奶后, 应及时驱虫, 但这些猪场忽视了这一工作, 造成寄生虫感染严重, 使胃肠黏膜受到损伤和机能紊乱而发生腹泻。猪舍通风换气设施不齐, 栏舍内常常积水导致气温低, 潮湿阴冷, 有害气体的浓度高, 缺乏垫草, 粪便不及时清理, 圈舍过小, 拥挤等, 不利于仔猪的生长, 造成抵抗力下降, 容易导致仔猪拉稀。

1.3 营养因素

仔猪缺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在妊娠母猪的饲料中未补充矿物质, 母体内的矿物质本来就很缺乏, 加上对无机铁盐的“胎盘屏障”作用, 限制了母猪铁质向胎儿传递, 致使初生仔猪体内贮铁量不足, 母乳含铁量少难以满足仔猪的需要;饲料质量差, 调制不当, 突然改换饲料, 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 缺乏运动等, 引起母猪体质下降和消化失常, 引起乳汁不良, 导致仔猪消化障碍而引起腹泻。

1.4 管理因素

管理工作不到位, 饲养人员的分工不明确, 责任心不强, 饲喂时不定时、定量, 饲料冷热不匀, 仔猪时饥时饱, 久渴失饮, 或喂后暴饮, 或水质不良等, 使仔猪消化道功能紊乱而导致下痢;仔猪补饲及母猪供料不均衡, 突然更换日粮, 饲喂发霉变质饲料等, 也会导致仔猪和母猪的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下痢, 还会使母猪的泌乳量不足、乳汁质量差, 导致仔猪生长发育不良, 抵抗力下降;仔猪管理不善, 舔食脏物, 饮水不洁, 异嗜, 甚至喜食母粪, 消毒不严, 母猪乳房不洁, 乳头感染细菌, 引发仔猪下痢;仔猪及母猪的防治工作没跟上, 没有及时注射好疫苗, 出现发病猪没有及时处理等, 也容易引起仔猪下痢。

2 防治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转群、免疫、断奶、温度异常是常见的应激源。在转群免疫时切忌对仔猪粗暴, 做好计划, 减少转群次数, 优化免疫谱, 给仔猪创造一个安静环境, 减少惊吓, 换料要逐步过渡。据陆学芳猪场的经验以及查阅资料和调查结果, 采取逐步断奶技术, 防治效果好。即在仔猪产后7~10 d开始补料添食, 使仔猪在断奶时能适应植物性饲料, 断奶时让仔猪在原圈内饲养一段时间, 减少心理、环境应激;根据仔猪在不同日龄的特点, 给予其相适宜的温度, 即1~3日龄, 30~32℃;4~13日龄, 28~30℃;13~28日龄, 26~28℃;28~40日龄, 24~26℃;40~60日龄, 20~22℃。冬天应给栏舍挡风, 防止冷风吹进来, 保持栏舍内温度。夏季让风对流, 并每天用水冲洗栏舍, 降低栏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80%;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根据妊娠阶段及产后的个体状况, 合理调配饲料, 使母猪在怀孕期及产后有足够的营养, 注意补给维生素及矿物质饲料, 酌情增减精料或青粗料, 以保持母猪泌乳量的平衡;母猪产仔前, 要将圈舍打扫干净, 用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品消毒并铺垫软草, 母猪乳房用温水擦洗干净;加强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出生后要让仔猪尽早吃上初乳, 获得母源免疫, 提高抵抗力。哺乳时, 有计划的采用分阶段营养, 仔猪出生后7~10 d左右, 补充营养饲料, 饲料要多样化, 以高能量、高蛋白、全价易消化的饲料为宜, 必要时补充酶制剂、酸制剂等, 促进仔猪对饲料的消化, 供给充足的饮水。

2.2 搞好猪舍的环境卫生

猪舍地面应经常保持清洁、干燥, 做到圈舍勤洗、勤垫、勤打扫, 不让粪便或污水积存[4]。根据季节的不同做好防寒保暖或防暑降温工作。饲槽和饮水槽要经常清洗, 保持清洁。

2.3 做好药物预防和免疫接种

母猪疫苗接种是一种好方法。陈高付猪场接种仔猪大肠杆菌腹泻基因工程多价疫苗, 保护率在90%以上。若产前母猪接种疫苗, 对预防断奶仔猪的腹泻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产前21 d注射大肠杆菌三价苗1头份, 或产前30 d注射2头份, 产前15 d再注射1头份, 对于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季节产仔的母猪, 产前30 d注射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妊娠母猪在分娩前30 d和15 d各注射1次K88、K99基因工程菌苗1.5头份。母猪分娩后立即注射青霉素320万IU和链霉素200万IU。通过初乳传递抗体给哺乳仔猪, 从而获得被动免疫保护作用。仔猪免疫, 7~10日龄、21~28日龄, 注射猪喘气病灭活疫苗1头份;20~30日龄, 注射猪瘟弱毒单苗2头份;30~35日龄, 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疫苗1头份;50~55日龄, 注射链球菌疫苗1头份;50~60日龄, 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疫苗2头份。通过观察, 在母猪或仔猪饲料中添加一些药物, 可大大降低仔猪的发病, 如断奶后1~3 d在饲料中添加痢菌净、土霉素等, 对从未患黄白痢的仔猪尤为必要。3日龄内每头仔猪肌注5%右旋糖苷铁2 m L可防止仔猪贫血, 提高仔猪成活率和仔猪生长速度, 减少疾病的发生。

2.4 药物治疗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 用诺氟沙星注射液2.5 mg/kg体重肌肉注射, 1次/d, 疗程2 d, 治愈率可达93%;或用阿莫西林肌注, 每头15 mg, 连用3 d。也可采用中药配方治疗, 效果也较好。

摘要:通过分析定远县2个猪场的仔猪发生腹泻病的原因, 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以为仔猪腹泻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腹泻,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赵永峰.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 2010 (1) :34.

[2]侯英, 王永平.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2) :155-156.

[3]盘春秀.猪场频发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控对策[J].广西畜牧兽医, 2010 (1) :24-25.

[4]张玉全, 臧金刚.仔猪腹泻的的常见原因及防治对策[J].畜禽业, 2010 (1) :10-12.

仔猪腹泻的发生与防治 篇2

断奶仔猪腹泻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令养殖场主心疼不已.根据调查,断奶仔猪发生腹泻率一般在20%~30%左右,严重的甚至达到50%.仔猪腹泻不仅仅影响到仔猪的快速生长,而且极易造成仔猪死亡,死亡率高达10%~20%.即使是耐过型仔猪,也会造成发育不良,甚至变成僵猪.

作 者:王伟波 秦亮 张泽波  作者单位:王伟波,张泽波(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农业局,266109)

秦亮(山东省章丘市畜牧局)

刊 名:山东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SHANDONG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 30(5) 分类号:S 关键词: 

仔猪腹泻的发生与防治 篇3

一、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

1.母源带毒。发病原因为母猪产后感染(如患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房炎等)和母猪隐性带毒,使致病因子通过乳汁和接触传染给乳猪。乳猪病后表现为红、黄、白痢和水样腹泻。防治主要针对母猪:母猪产前、产后8小时各肌肉注射一次长效抗菌剂(磺胺类),剂量10毫升/次,或产前24小时喂服“子母康”1袋,产后连喂3天,每天喂服1袋;根据母猪产后感染发病症状,应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2.乳猪感染。乳猪自身感染了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流感、猪瘟、细小病毒、冠状病毒等)、寄生虫等。乳猪主要表现为不食、体温升高,红、黄、白痢及水样腹泻等症状。治疗方法:细菌、病毒感染的,取庆大霉素10支,计20毫升(8万国际单位/支)、黄连素2支,计20毫升(0.1克)、盐酸吗啉双胍2支,计20毫升(0.5克/支)、复方敌菌净片100粒混合浸泡10分钟后搅拌均匀,乳猪每1公斤体重喂服混合液2毫升,病重者重复使用1次。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可用敌百虫片,按每1公斤体重0.1~0.5克一次喂服,1周后再用服一次;或用槟榔20克,贯众40克煎水喂服。

3.环境变化。昼夜温差变化大,特别是部分地区昼夜温差达15℃以上时,极易造成乳猪腹泻。另外,饲养场所变更、圈舍卫生条件差、消毒药水的刺激等都可引发疾病。防治办法主要是: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加强饲养管理。病重乳猪可适当应用黄连素、痢菌净等药物治疗。

4.消化不良。原因有四种:一是母猪产前营养过剩,产后蛋白质摄入过多,造成乳汁过浓,引起乳猪脂肪性下痢。病仔猪粪便呈黄色油脂状,有臭味,以3~10日龄仔猪多发,一般全窝发病。二是母猪营养不良,乳汁不足,同时仔猪开食较晚,造成乳猪饥饿性下痢。病猪粪便呈黄绿色,毛色无光。该型多发于15~20日龄。三是在补料期间饲养方法不当,饲料搭配不合理,饲喂次数过少。猪只每次吃得太饱,饮水过多,造成饲养性下痢。病猪粪便中带有未完全消化的饲料。防治:仔猪、乳猪采取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法,防止人为因素造成仔猪下痢。药物治疗:母猪用小苏打片60~80克,分4次内服;苦参100~200克,煮水后拌料喂母猪;酵母片50~100克,分4次给母猪内服。仔猪可口服小剂量的酵母片,用痢菌净粉等结合治疗。四是饲喂了霉烂变质饲料。给哺乳仔猪的补料中有过期、霉变饲料,仔猪吃了这种过期霉变饲料造成腹泻。此时应立即停喂补料,改喂新鲜饲料。

5.乳猪贫血。造成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营养不良,母猪怀孕期饲养管理不当,缺乏青饲料或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仔猪出生后皮肤灰白,可视黏膜苍白,排泄灰白色黏稠的稀粪。防治:右旋糖酐铁或葡聚糖铁钴注射液2毫升(每1毫升含铁元素50毫克)于仔猪出生后3天内深部肌肉注射;用硫酸亚铁0.5克、酵母粉1克混于补料中,每天一次连用10天。

6.矿物缺乏。据资料表明,我国70%的地区土壤都缺硒,在这些地区的土壤上生长的青饲料会存在缺乏硒元素的问题。另外,日粮中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搭配不合理也可造成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仔猪拉黄色或黑色粪便,四肢无力,眼睑、下颌和腹下水肿、肌肉战栗等。可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和维生素A、D、E等进行预防和治疗。

7.药物反应。哺乳母猪在哺乳期发病,若用药不当可引起猪腹泻;另外,仔猪在注射猪瘟、副伤寒等疫苗时,由于体质原因也可发生腹泻。为确保免疫成功,此时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只要加强饲养管理,1~2天即可康复。

二、综合防治策略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必须分清病因,对症下药,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搞好环境卫生。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猪舍要彻底打扫并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的烧碱溶液泼洒消毒。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同时,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消毒液带猪消毒1次,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仔猪在哺乳期间,应加强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提高仔猪断奶重和仔猪的身体状况。仔猪出生3天,肌肉注射性血素和0.2%的亚硒酸钠各1毫升,7天开始用乳猪料诱食,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得到加强和健全。同时要精心护理仔猪,注意防寒保暖,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适口性强、容易消化的全价料,并在料中加入0.05%的土霉素钙盐,既可预防胃肠道疾病,又可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饮水中添加0.6%的漂白粉。哺育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0.05%的土霉素钙盐,乳头每天用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两次。

3.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即看精神状态,看饮食情况,看粪便颜色和形状,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只,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减少死亡,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哺乳仔猪腹泻的发生与防治 篇4

(1) 哺乳仔猪腹泻是由于新生仔猪在1~5日龄内, 因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建立, 缺乏对疾病的抵抗力, 最易感染仔猪黄痢;6~15日龄间, 可因仔猪已从母猪初乳中吸取到足够的母源抗体, 相对处于较安全期, 正常饲养管理情况下发病数相对减少;15~35日龄间, 又因从16日龄起母乳中母源抗体急剧下降, 而此时仔猪自身抗病免疫机制仍未完全发育健全, 又易感仔猪白痢;其它因素引起的腹泻在各时期均可发生;

(2) 哺乳仔猪是否发生腹泻病, 取决于对致病微生物的感染程度以及仔猪对感染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和饲养管理方面的好坏。如大肠杆菌是通过仔猪的口腔或脐带进入仔猪肠道而感染的, 实验性地复制本病需要很大数量 (107~1011) 的肠病原性大肠杆菌才能感染发病, 如此大的数量在短时间内进入仔猪体内是很难的。一般仔猪感染后, 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在肠内经过一定时间的繁殖才能引起发病。自然情况下, 仔猪出生后从外界环境中吃了污染的东西才能感染, 这种污染可能是来自母猪, 或来自猪舍内清洁不彻底的积粪和污水。在本地发现最早发生仔猪黄痢的新生仔猪后10~12小时内就出现发病症状, 而且来势凶猛, 死亡率高。就其原因一方面是猪舍内严重污染, 另一方面是仔猪出生后没有及时吃到初乳而先饮到厩内污水;

(3) 从某种程度上讲, 哺乳仔猪腹泻不仅受到母猪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母猪饲养管理状况的影响。哺乳仔猪对该类病的病源微生物感染的免疫主要是通过获得母源抗体来完成的, 这种保护抗体是来自初乳和乳汁, 仔猪只有通过肠道吸收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在肠道内的保护才能防御肠内致病因子的感染。通常可影响母猪免疫机理的因素, 将会直接影响哺乳阶段仔猪的防卫机制, 如母猪的遗传、营养、饲养管理、年龄、免疫接种及其他疾病侵害等。调查中发现饲养管理好的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相对较低, 而饲养管理差的母猪所产仔猪相对较多;初产母猪所产仔猪相对较少, 而年龄越大的母猪所产仔猪的发病率也相对越高;

(4) 在正常情况下, 母源抗体在仔猪肠道内能预防多种肠道病原微生物附着于肠粘膜面, 并能中和一些肠道致病微生物所产生的肠毒素类物质。哺乳仔猪吸收初乳中的母源抗体进入血液, 主要是在出生后的6个小时内, 24小时后吸收就很少, 48小时后吸收停止。但停止吸收后母源抗体仍可留存在肠道内的粘膜上, 而作用于相应的病源微生物, 如7日龄仔猪每天可以母乳中大约摄3g免疫球蛋白 (Ig) 。因此, 如果给初生仔猪开吃初乳的时间过晚, 或后期肠道内p H突然变化等, 都将会影响仔猪吸收母源抗体的数量和母源抗体在肠道内的正常生理保护作用。

2 防治措施

(1) 母猪临产前3d, 每头肌注长效土霉素2次, 每2d注射1次, 每千克体重10~20mg;或者每头肌注抗菌肽, 每60kg体重1ml, 每日1次、连用3d。可预防母猪产后发生的各种感染 (如乳房炎、阴道炎及子宫内膜炎等) , 保证乳汁的质量, 有利于防止仔猪发生各种腹泻;

(2) 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 每头各肌注排疫肽 (高免球蛋白) 1次, 每次每头0.25ml, 或者肌注倍康肽 (猪白细胞介素—4) , 每次每头0.25ml, 可增强仔猪免疫力, 提高抗病力。同时于1、2、3日龄各口服白痢散1次, 每次每头0.5ml。或者与仔猪出生后、吃初乳之前用“痢净”, 每次每头注射1ml, 7d后每头再注射1ml。可有效的防止仔猪红、黄、白痢的发生;

(3) 仔猪出生后, 吃初乳之前, 于1、7、21日龄每头肌注速解灵 (第三代头抱菌素) 0.2ml、0.2ml、0.4ml, 或者每头口服庆大霉素6万IU, 8日龄再口服8万IU, 可有效防止仔猪腹泻的发生;

(4) 仔猪2日龄, 用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滴鼻, 每个鼻孔0.5ml, 可防止哺乳期间发生伪狂犬病。仔猪35日龄时加强免疫1次, 每头肌注1头份;

(5) 仔猪3日龄, 每头肌注牲血素1ml及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0.5ml;或者肌注铁制剂1~2ml, 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缺硒及腹泻的发生;

(6) 仔猪7日龄补料开食, 可于饲料中添加金唯肚C211或益生肤C21, 量1500g/t, 饲喂10d, 可促进消化机能, 调节菌群平衡, 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 促生长, 增强免疫力, 改善饲养生态环境, 防止各种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7) 仔猪断奶前3d, 每头肌注猪用转移因子或者倍健 (免疫核糖核酸) 0.25ml, 可有效的防止因断奶时可能发生的断奶应激、营养应激、饲料应激和环境应激等, 避免由于应激而诱发保育仔猪发生多种疫病和腹泻;

(8) 仔猪断奶前、后各7d, 于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钙盐, 量1000g/t, 加黄芪多糖粉500g, 溶菌酶100g, 连续饲喂14d;或于饲料中添加氟康王400g/t, 板兰根粉500g, 溶菌酶100g, 连续饲喂14d;或于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120g/t, 强力霉素150g, 阿莫西林200g, 黄芪多糖粉500g, 连续饲喂14d。可有效的预防断奶后发生各种应激诱发的多种病毒病与细菌病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使保育仔猪健康生长;

(9) 如饲料中无法加药, 可改为饮水加药, 饮用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粉加黄芪多糖粉加溶菌酶, 连续饮用10d, 也可收到良好的防止疫病发生的效果;

(10) 保育仔猪转入育肥舍之前, 与每吨饲料中加2g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 连续饲喂1周, 间隔7d后再喂1周, 驱虫1次。

冬季仔猪腹泻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篇5

一、发病原因

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3个阶段:1~3日龄的新生仔猪,7~20日龄的乳猪,断奶后至2月龄仔猪。由于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很多,临床上可将其归结为病源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和非病源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营养不良性腹泻、应激反应性腹泻)两大类。

1. 病源性腹泻。①细菌性腹泻。常见有大肠杆菌引发的仔猪黄、白痢,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沙门氏菌引发仔猪副伤寒造成的腹泻,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血痢。黄痢1~5日龄仔猪多发,7日龄以上仔猪发病较少,以死亡率高和排黄色水样粪便为主要特征,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母猪带菌及产房环境污染、卫生条件差、母猪发病(乳房炎、子宫炎、产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后奶水不足或无乳;白痢常发于14~21日龄会吃料的仔猪,以排乳白色带有腥臭味的稀便、发病率高、病程长、死亡率低为主要特征,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阴雨潮湿、气候突变、母猪的奶汁过稀或过浓等都可造成仔猪抵抗力下降,导致本病的发生;红痢常发于3日龄内仔猪,以排红色稀便、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本病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粪便中混有大量血液,常呈地方性流行;仔猪副伤寒常发于1~4月龄仔猪,20日龄内与6月龄以上的猪较少发病,以剧烈腹泻、发热、不食、耳及胸腹部皮肤出现紫斑、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差、潮湿、营养不良、其他应激因素及感染病毒等可导致本病发生,临床上常见与猪瘟、蓝耳病等混合感染;血痢常发于7~12周龄仔猪,以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死亡率低为主要特征,饲养管理不良、营养差、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气候剧变及各种应激等可诱发本病。②病毒性腹泻。常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伪狂犬病感染等,其特征是厌食、呕吐、水样腹泻、脱水、迅速消瘦、四肢无力,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10日龄以下仔猪死亡率较高,有的可达100%,成年猪可耐过,寒冷季节多发,发病率高,传播快,粪便呈黄绿色、黄色、灰色或白色;轮状病毒病以8周龄以下仔猪多发,死亡率较低,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多发,排黄白色或糊状粪便;伪狂犬病多发于30日龄以下仔猪,以高热、呕吐、腹泻、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排黄色、灰色水样粪便。③寄生虫性腹泻。夏秋高温、潮湿季节多发,冬春寒冷季节较少发生。

2. 非病源性腹泻。①营养不良性腹泻。常由于母猪饲养不当或自身疾病(乳房炎、子宫炎、产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造成母乳分泌不足、乳汁稀薄、甚至无乳所致。仔猪补料过晚、喂料不及时造成仔猪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也会诱发本病。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②消化不良性腹泻。常见于刚断奶仔猪,由于饲养方法不当,如饲喂次数过少、一次性投料过多、仔猪饥饿暴食所致。患病仔猪精神正常,腹泻,粪中含未消化的饲料。③应激反应性腹泻。气候剧变、阴雨连绵、气温波动较大、密度过大、环境卫生差、突然改变饲料及各种应激反应等都可诱发仔猪腹泻。

二、预防措施

1. 科学饲养母猪,保证母乳品质。母猪泌乳量大、母乳品质高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的关键。影响母猪乳液品质的因素有代谢障碍、应激、饮水不足、过肥、疾病等。母豬妊娠60~85天不能喂过多饲料,日喂量可控制在2.2~2.5千克,饲喂过多饲料会造成乳腺内脂肪沉积而出现低乳症,母猪产前17天应改用哺乳料,产前3天开始减料,产后1~2天少喂多饮。

2. 加强消毒灭源工作、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分娩舍进猪前10天要全面清扫,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干燥后用消毒药喷雾消毒2次,然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1次。母猪分娩后要将产床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母猪乳房及乳头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干净,然后固定乳头让仔猪吃初乳。分娩舍要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卫生、冬暖夏凉(适宜温度为18~20℃)、无蚊蝇及鼠类等。

3.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提供舒适环境。仔猪怕冷,受凉易腹泻,因此寒冷天气要保暖防冻,可在保育箱内添加红外线灯和电热板,保育箱温度为:1~7日龄32~34℃,8~12日龄30~32℃,15~30日龄28℃。仔猪出生后应断脐、断尾、剪牙、打耳号并用碘酊严格消毒,3日龄用牲血素补铁,7日龄补料。

4. 加强免疫接种和驱虫工作。冬季是仔猪腹泻的多发季节,特别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母猪产前可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及伪狂犬病疫苗;断奶仔猪还要接种仔猪副伤寒活菌苗。

三、治疗措施

1. 病源性腹泻的治疗。①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应以补水为主,同时注射抗病毒、抗感染、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口服补液盐7.5克+电解多维1克+食用葡萄糖粉20克+凉开水1000毫升混饮,同时肌注排疫肽(每50千克体重1毫升)+转移因子(每40千克体重1毫升)或干扰素(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黄芪多糖(每千克体重0.1~0.2毫升)等,每天1次,连用3天;水样腹泻可注射阿托品(每千克体重0.02~0.05毫克),每天1次,水样腹泻停止则停用。②细菌性腹泻的治疗。20%氟苯尼考(每千克体重0.1~0.2毫升)、乳酸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0.2~0.3毫升)、磺胺六甲氧(每千克体重0.2~0.3毫升)、穿心莲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0.2毫升),可根据情况选用其中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1次,连用3~5天。

2. 非病源性腹泻的治疗。重点是消除或降低环境应激和营养应激,为仔猪提供清洁卫生、空气流通、冬暖夏凉、无污染的生活环境,严禁饲喂腐败变质的饲料。营养不良性腹泻可肌注维生素B1注射液2毫升+肌苷2毫升+ATP 1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过敏性腹泻可肌注阿托品(每千克体重0.02~0.05毫克),每天1次,水样腹泻停止则停用;消化不良性腹泻可肌注维生素B1注射液2毫升,每天2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5%稀醋酸4~8毫升,每天2次,连用3~5天。

四、体会

当仔猪发生腹泻时,可参照以上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治疗非病源性腹泻的同时还要预防继发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治疗病毒性腹泻的同时还要预防营养不良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疗效才会更好。

仔猪腹泻的发生与防治 篇6

1 病因分析

1.1 大肠杆菌

这是一类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一组肠道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3种, 以发生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

1.1.1 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又称仔猪黄痢, 是在1~7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临床上以剧烈腹泻、排黄色水样稀便、迅速死亡为特征。

1.1.2 迟发型大肠杆菌病又称为仔猪白痢, 是在10日龄左右仔猪发生的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排灰白色粥样稀便为主要特征, 发病率高。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所引起的断奶仔猪眼睑或其它部位水肿、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多发于仔猪断奶后1~2周, 发病率约5%~30%, 病死率达90%以上。

1.2 C型魏氏梭菌

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仔猪腹泻, 又称为仔猪红痢或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临床上主要是引起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在1~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临床上以排出浅红或红褐色稀粪, 或混合坏死组织碎片和气泡为特征。发病急剧, 病程短促, 死亡率极高。

1.3 沙门氏菌

猪沙门氏菌病, 又称作仔猪副伤寒。主要感染1~3月龄仔猪, 特别是断奶仔猪最易感。急性者为败血症, 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 发病率低, 死亡率高。病猪表现为严重腹泻, 排出含有血液及坏死组织碎片的黄绿色、褐色恶臭粪便, 在耳、四肢、腹部皮肤还会出现紫斑。

2 预防措施

2.1 预防接种

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 对妊娠母猪和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增加特异性免疫力, 能预防或减少病原性腹泻。

2.1.1 大肠杆菌病

妊娠母猪于产前40 d和15 d各免疫接种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疫苗, 新生仔猪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 可预防仔猪黄、白痢。

2.1.2 C型魏氏梭菌病

妊娠母猪于产前30 d和15 d, 每头免疫接种C型魏氏梭菌灭活疫苗, 新生仔猪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

2.1.3 仔猪副伤寒

对30~35日龄的仔猪免疫接种仔猪副伤寒疫苗, 使仔猪获得主动免疫, 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2.2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2.2.1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对初生仔猪应尽早开食并及早补饲, 选择合适的时间断奶, 并采用逐渐断奶方式。在我县及其周边地区, 仔猪早期断奶的时间在20~25日龄比较合适。为了避免对仔猪的刺激, 断奶时宜采取走母留仔的方式, 避免自主对环境的不适, 同时注意不要马上合群。以少喂勤喂的方法, 防止饲料被污染, 保障饲槽清洁卫生, 饮用清洁饮水。搞好断奶仔猪注射小环境的建设, 做到冬暖夏凉, 注意通风。

2.2.2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的饲养状况会对仔猪生长造成直接影响。生产中要尽量注意后备母猪的选择与淘汰, 母猪在怀孕期和哺乳期要供给不同的配合饲粮。母猪分娩前后的免疫和护理工作都要加强注意。

2.2.3 抓好环境卫生, 减少病原传播

做好猪舍环境、饲养用具的定期消毒卫生工作, 保持圈舍干燥、卫生, 温度适宜, 以增强机体抗病力。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特别是母猪产前, 要对整个圈舍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扫。

3 治疗措施

3.1 药物治疗

可以使用安普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利福平、氟苯尼考、磺胺脒、痢菌净、痢特灵、诺氟沙星、喹诺酮类等药物。

3.2 强心、补液、解毒药

可以使用安钠加、氯化钙注射液、口服补液盐、葡萄糖注射液、5%碳酸氢钠注射液、地塞米松、VC等药物。

3.3 土方治疗

仔猪腹泻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篇7

关键词:仔猪腹泻,发病原因,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 仔猪腹泻是一种临床症状, 很多因素都可引起仔猪腹泻。在养猪生产中, 仔猪腹泻发生率很高, 尤其是1~3月龄的仔猪更为常见。断奶后的仔猪腹泻发生率高达30%, 死亡率达10%~15%。发病后生长速度缓慢, 饲料报酬降低, 同时由于腹泻, 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 容易继发其他传染病, 治疗不及时就会引起大批死亡, 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金安区木厂镇和先生店乡的几个猪场发生过仔猪腹泻, 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现将防治经验介绍如下。

1 发病原因

仔猪喂料量过多或时多时少, 猪场卫生条件差, 猪舍温度不合理, 湿度过大, 通风不良等, 都可造成仔猪因消化吸收不良而腹泻。饲喂的仔猪料质量不好, 不易消化吸收, 饲料酸败变质, 营养搭配不合理, 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 饲料被病原菌污染等都易引起仔猪腹泻。仔猪饮水不足或不洁或乱食粪便, 容易造成仔猪消化不良, 从而引起腹泻。如仔猪感染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以及产气荚膜梭菌等也易引起腹泻。一般地说, 病原体诱发的仔猪腹泻多在母源抗体消退时发生。

2 流行病学

仔猪从出生后至5日龄, 尤其在3日龄之内容易发生仔猪黄痢或红痢, 分别由大肠杆菌及C型产气荚膜杆菌引起, 它们的流行没有季节性, 头胎母猪所产仔猪易发生黄痢。这2种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在10~20日龄之间的吮乳仔猪易发生白痢, 该病也由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引起, 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 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猪舍潮湿、寒冷及饲料单一的条件下容易诱发。发生在仔猪断奶前后的腹泻病主要为仔猪副伤寒, 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由病毒引起的腹泻一般无年龄之分, 但发病的季节性比较明显, 如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 一般为10月底至翌年2月, 夏季则少见。吮乳仔猪患病时, 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3 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的缓急, 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果发病急, 往往体温升高、怕冷、喜钻草窝或拥挤打堆, 精神沉郁, 低头耷耳, 不愿活动, 食欲减退或不食, 呼吸困难, 水样拉稀, 粪便呈黄白色或灰白色、腥臭, 有些粪便中夹杂着未被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 后期脱水、被毛焦躁、眼球下陷;慢性病体温一般不升高甚至低于常温, 精神差, 食欲减退, 行走缓慢或呆立不动, 反复拉稀, 脱水严重, 有异食癖, 喜欢啃垫草、喝脏水, 严重贫血, 可视黏膜苍白, 最后衰竭死亡。

4 剖检变化

在不同类型的腹泻病中, 其剖检病理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如在蓝耳病中可见到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变, 盲肠、结肠、回肠黏膜表面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腐乳样物质, 剥开后为不规则纽扣状溃疡。在发生肠型猪瘟时, 几乎所有大的脏器 (心、肝、脾、肾等) 及淋巴结发生广泛出血。由病毒引起的几类严重脱水性腹泻病中, 常可见到肠壁变薄、失去弹性、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变浅或消失等病理现象。

5 诊断

由于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和饲料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仔猪腹泻较容易判断。由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腹泻, 有饲养管理不当的现象存在;由饲料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腹泻, 有饲喂酸败变质的饲料、饲料搭配不合理的现象, 饲料含盐或脂肪过多或含有毒、有害物质。但是, 对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腹泻要做出正确的诊断难度就比较大, 根据尸体剖检有时也很难做出诊断。因此, 大面积的仔猪腹泻有必要采用实验室检查, 以确定腹泻的病原。

6 防治措施

6.1 搞好环境卫生

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 猪舍要彻底打扫并用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1%~2%的烧碱溶液泼洒消毒, 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 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同时, 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消毒威或5号消毒液带猪消毒1次, 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6.2 加强饲养管理

对于仔猪要精心护理, 注意防寒保暖, 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全价料且适口性强, 容易消化, 并在料中加入0.05%的土霉素钙盐, 既可预防胃肠道疾病, 又可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 饮水中添加0.6%的漂白粉。哺育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0.05%的土霉素钙盐, 乳头用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 2次/d。

6.3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

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一看精神状态, 二看饮食情况, 三看粪便颜色和形状。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只, 并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 减少死亡,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6.4 药剂治疗

查明病因, 做到对症治疗, 减少盲目用药, 以免延缓治疗时机, 尤其是由传染病引起的腹泻, 更要及时治疗, 消除病因。腹泻容易引起机体脱水, 尤其是腹泻的后期, 补液可以起到提供能量、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一般每头猪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00~500mL、维生素C注射液10mL、庆大霉素10~15万单位混合一次静脉输入, 1次/d, 连用3d。在饲料中拌入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 对于缓解脱水和控制继发感染有较好的作用。另外, 笔者在生产实践中发现, 在乳猪饲料中添加林可霉素和壮观霉素, 不但对控制仔猪腹泻有良好的效果, 而且可明显提高仔猪抗病力和日增重。

参考文献

[1]宋成华.浅谈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 2008 (15) :34-35.

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 篇8

1 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1 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常见的有黄痢、红痢、白痢、副伤寒和痢疾等。

仔猪黄痢, 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一周龄以内的仔猪, 以1—3日龄最为常见, 环境卫生不好可能多发。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最急性病例生后数小时内突然死亡, 看不到症状。典型症状是仔猪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 内含凝乳小片。病猪吃奶变少或不吃奶, 精神差, 肛门松弛, 排粪失禁, 沾污尾、会阴和后腿部, 肛门和阴门呈红色, 迅速衰弱, 脱水、消瘦、昏迷至死亡, 发病率 (90%) 和死亡率 (50%) 均很高。剖检以肠道病变为主, 可见肠道膨胀, 有多量黄色液状的内容物和气体。

仔猪白痢, 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一般发生在7—30日龄以内的仔猪, 以7—14日龄最常见也最严重, 1月龄以上的仔猪较少发生。此病菌常存在于猪的肠道内, 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发病。当猪舍卫生不好, 阴雨潮湿、气候骤变, 母猪的奶汁过稀或过浓, 造成仔猪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发病。此病高度传染, 一窝小猪中有1头腹泻,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 就很快传播。典型症状是病猪突然腹泻, 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病猪拱背, 行动迟缓, 被毛粗乱, 肛门周围粘满粪便, 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但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造成容易被忽视的经济损失。

仔猪红痢, 又叫出血性肠炎或坏死性肠炎, 由丙型魏氏梭菌产生毒素而引起发病, 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 以排红色粘液粪便为特征, 发病快, 病程短, 死亡率高, 常常是全窝发病全窝死亡, 发病季节不明显。剖检病变主要为肠粘膜充血、出血, 易脱落, 肠系膜充血, 淋巴肿胀。

仔猪副伤寒, 是由猪霍乱和猪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多发生在2—4月龄仔猪。无明显季节性, 呈地区流行性散发, 是猪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急性病例见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 体温升高, 病初便秘后下痢, 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 恶臭, 有时出血。一般2-6d后死亡。慢性型比较常见。病猪扎堆、寒战,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粪便呈灰绿色, 恶臭, 混有血液。病程2-3周或更长, 未死的以后也会发育不良或复发。剖检可发现盲结肠有凹陷不规则的溃疡和假膜。

猪痢疾, 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大小猪都可感染发生, 多发于2-4日龄仔猪。卫生差、阴雨潮湿、气候多变、拥挤、运输、饥饱不均等都可以促使发病。多数病猪表现不同程度的腹泻, 先拉软粪, 渐变黄色稀粪, 内混粘液或血。病猪消瘦、贫血, 生长变慢。

1.2 病毒性腹泻

主要是传染性胃肠炎、流行腹泻和轮状病毒感染等。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特征, 5周龄以上的病猪很少死亡。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 产仔旺季发生较多, 常呈地方性流行。往往吃奶后突然发生呕吐, 接着发生剧烈水样腹泻, 粪便为灰白色或黄白色, 后期略带灰褐色, 迅速脱水, 消瘦, 衰竭死亡, 病愈的成为僵猪。但断奶仔猪、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后多数良性经过, 发病后突然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呈灰或灰褐色, 食欲不振。

轮状病毒病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 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 以2—5周龄的仔猪多发, 并有明显的腹泻, 死亡率较低。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 脱水明显, 约丧失体重的30%。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多在冬春季发生。临床特点有呕吐、腹泻、明显的脱水和食欲缺乏,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哺乳仔猪受害最重, 但病死率不到50%, 传播较慢;症状较传染性胃肠炎轻些, 粪呈灰白色或黄绿色水样便, 并混有气泡。

1.3 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 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 一般呈慢性经过, 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 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 衰竭死亡或成为“僵猪”。

1.4 断奶后腹泻

常发生于断奶后4-10d, 粪便为水样, 严重者肛门失禁, 有时边吃料边排粪。断奶应激、饲料变化、卫生不良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上仔猪腹泻通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并且大多数为混合感染, 根据仔猪发生腹泻的时间、粪便的性状, 结合剖检的情况可作初步的诊断。怀疑寄生虫引起的可收集粪便作病原培养或作虫卵检查。

2 防治

由于仔猪腹泻的病原的复杂性及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因此临床上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尤其应注意分娩舍内的管理与疾病控制。

2.1 加强饲养管理

对有寄生虫病的地区做好定期驱虫, 防止通过母猪传染虫体。分娩舍、保育舍注意保温、干燥、通风和清洁卫生, 有条件的猪场应遵守“全进全出”和“空栏消毒, 间隙一周”的原则。临产母猪进入产房前认真清洗消毒, 特别是乳房和外阴周围。初产仔猪应及早吃足初乳。仔猪断脐带、断尾、剪牙等应消毒, 并注足量的维丁胶性钙。哺乳仔猪应尽早补加教槽料, 使其断奶后能尽快适应饲料。

2.2 强化免疫接种

母猪于产前40-42d和15-20d各注射接种一次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对有流行性腹泻或传染性胃肠炎常发生的地区可于产前20-30d注射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1次。有必要的地区于产前30d、15d各免疫接种一次红痢菌苗。

2.3 断奶一周内仔猪注意控水、控料 (所谓控水控

料主要指不可以任其自由采食, 致使其饱食、暴饮等) , 同时饲料中添加0.1%柠檬酸。

2.4 近期的断奶仔猪舍应注意随气温变化及时采

取有效的保温防风措施, 尽可能地减少猪舍内的温差变化幅度。

2.5 药物防治

治疗仔猪腹泻以抗菌、补液、收敛、母仔兼治为原则。

(1) 母猪分娩前后适量给予Mg SO4等轻泻剂, 以防便秘。

(2) 哺乳母猪料可添加利高霉素、赐倍能、土霉素、SM2等药物。

(3) 下痢仔猪可选用得米先长效注射液、必好素M猪泵 (BIOSOL-M-PUMP) 、恩诺沙星、痢特灵、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同窝中有一头仔猪发病, 应全窝都治疗。

仔猪腹泻的病因分析与防治 篇9

1 仔猪腹泻的病因

仔猪腹泻的病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仔猪自身机体功能尚未健全,随母源体水平下降和仔猪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加,当多种传染性与非传染性因素超过母乳保护能力和仔猪机体抵抗力时,仔猪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不同年龄阶段的仔猪都可以发生腹泻,主要发生在以下三个阶段:1~3日龄新生仔猪,10~20日龄仔猪和断奶仔猪。栏舍湿度、温度、通风及猪舍卫生环境等因素对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和存活率具有重大影响,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在兽医临床上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根据临床统计,哺乳仔猪常因病毒及细菌的感染而引起腹泻,而保育仔猪常腹泻的原因主要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分群及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引起。

1.1 传染性腹泻

1.1.1 病毒因素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毒主要有猪轮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此外还有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细小病毒等也可以引起。一般因病毒引起的腹泻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染快,并且下痢程度严重,同时还伴有呕吐,粪便有强烈的腥臭味等。

1.1.2 细菌性腹泻

引起细菌性腹泻的细菌主要有魏氏梭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此外,螺旋体、猪痢疾、结核杆菌、丹毒杆菌、钩端螺旋体以及衣原体等也可引起仔猪的腹泻。其中大肠杆菌是猪肠道后段经常存在的细菌,但有特殊血清型的一些大肠杆菌具有致病性,其主要侵袭幼猪,会导致仔猪出现严重的腹泻和败血症。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主要是因为猪霍乱沙门氏菌引发的仔猪副伤寒,该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发于1~2月龄仔猪,在寒冷气温多变、环境潮湿、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等情况下,仔猪抵抗力下降时更易发生。魏氏梭菌常引发仔猪红痢,病程短,死亡率高,主要会导致1~3日龄仔猪发生急性出血性肠炎,但也偶发于2~4周龄和断奶仔猪,该病常呈散发型。

1.2 非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日粮抗原过敏、仔猪消化机能差、营养缺乏以及应激因素等。应激因素主要是指环境应激、饲养管理不当以及断奶应激等。

1.2.1 仔猪消化机能差

断奶仔猪从吃液态易消化的乳汁加部分饲料转变为完全采食饲料,断奶后一周体内各种消化酶活性迅速降低,对饲料中蛋白质的分解、消化及吸收能力减弱,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抑制了乳酸杆菌的生长,导致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1.2.2 饲料抗原过敏

仔猪胃肠黏膜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由于其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不全,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常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使机体处于自我保护状态,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经历一段过敏时期,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从而出现腹泻。此外,由于肠道组织的损伤,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会加剧腹泻程度。

1.2.3 营养缺乏

由缺乏营养物质导致体质虚弱而出现腹泻的情况多见于母猪由于饲喂不当、营养不平衡、乳汁稀薄或自身疾病等造成缺乳。此外,如果仔猪过于弱小,抢乳能力差,或者仔猪开料过晚,也会导致缺乏营养。

1.2.4 应激因素

由于仔猪自身免疫系统较弱,酶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对外界的各种应激因素比较敏感,因此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造成消化机能的紊乱,进而知道消化不良,引起腹泻。

1.2.5 寄生虫因素

因其仔猪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猪等孢球虫,此外还有附红细胞体、弓形体感染等也可引发仔猪腹泻。猪等孢球虫病在高密度的集约化猪场发病较为严重,该病一般发生在7~9月份,气温变化大,栏舍潮湿,肮脏,易发。6~14月龄仔猪易干猪等孢球虫。

2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2.1 传染性腹泻的预防

对病毒性腹泻的预防,主要要通过疫苗或加强饲养管理来预防。由于仔猪腹泻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因此保持清洁用具和猪舍的卫生、把握好仔猪初乳关、加强环境卫生的消毒,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对预防本病非常重要。仔猪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并且一定要隔离到干燥、温暖、清洁的猪舍中,同时要加强护理,并及时清除发病猪的粪便及污染物,以防止病原的再传播。此外,猪轮状病毒也可引起仔猪的腹泻,该病毒的预防措施主要是:给母猪进行免疫注射,以提高初乳免疫。对母猪免疫时,需在母猪怀孕前2周或者仔猪出生后1周进行;同时,在没有疫苗的疫区,可在仔猪出生后1周使其感染病毒,刺激仔猪以产生主动免疫。

对于细菌性腹泻,在预防上主要采取疫苗预防、药物防治和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在饲养管理方面,最好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前、产后以及仔猪的护理和饲养管理。对于新生仔猪,必须要及早哺喂初乳,还需注意防寒保暖,同时要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以消除各种诱发腹泻的因素。

2.2 非传染性腹泻的预防

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防止营养因子缺乏。妊娠母猪需饲喂全价饲料,以保持营养平衡,防止微量元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及矿物质的缺乏,以保证猪胎的正常发育。同时,为使免疫母猪尽可能多地给仔猪提供特异性抗体,可在母猪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在配种前15 d及妊娠期间,在母猪日粮中加入适量低分子脂肪酸,可提高初乳中免疫球蛋白、总蛋白质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从而增强仔猪抗御病原体,特别是肠道病原体的能力,减少断奶前肠道疾病造成的损失,防止腹泻的发生。其次要减少蛋白质含量,降低日粮抗原反应。再次要加强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2.3 仔猪腹泻的治疗

发生仔猪腹泻时,查明病因,做到对症治疗,减少盲目用药以免延缓治疗时机,尤其是由传染病引起的腹泻,更要及时治疗,中西医相结合,消除病因。在保持栏舍干燥、保温、及时消毒隔离等的同时,应及早准确用药,坚持腹泻早期着重于抗菌与补液。腹泻中,后期则止泻,抗菌与补液并举,可收到良好的效果。①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进行治疗时,条件好的猪场可做药敏试验,以选用最敏感的药物。药物选择有庆大霉素、长效治菌磺、氧氟沙星、庆增安粉及磺胺咪等。②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副伤寒,治疗一般选用氧氟沙星和土霉素等。爆发仔猪副伤寒的猪群必须采取早期综合治疗,发病猪只单个药物注射的同时,应配合全群投喂抗菌素(土霉素)和口服补液盐(配方为:小苏打2.5 g,氯化钠3.5 g,葡萄糖20 g,氯化钾1.5g),才能取得较好效果。③对病毒性腹泻与应激性腹泻,应以减轻脱水,药物对症治疗,酸中毒和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对脱水严重的猪只喂口服补液盐或静脉注5%葡萄糖溶液进行补液,或用白头翁3 g研细、龙胆草1.5 g,混匀加水30 ml灌服。其次是尽快补液,由于腹泻容易引起机体脱水,尤其是腹泻后期,而补液可以起到提供能量、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一般可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0~500ml,维生素C注射液10 ml,庆大霉素10万~15万单位混合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 d。

中药治疗用“止痢促长散”:蒲公英、连翘、白头翁、龙胆草、金银花各1份,乌梅、黄芪、生姜粉各1.5份,苍术、陈皮、白芷、柴胡各1份。诸药按比例配合,混合粉碎为极细末,每千克体重0.5 g,每日2~3次,尽量拌料喂服,本方蒲公英、连翘、龙胆草、白头翁等能抑杀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主要功能:有健脾解毒、涩肠止泻、健胃消食的作用。

摘要:仔猪腹泻(Piglet diarrhea)又称仔猪拉稀或仔猪下痢,是养猪生产中最常见的问题,不管在集约化大型养猪场还是小型养猪专业户都普遍存在。仔猪腹泻可导致仔猪生长发育受阻、死亡率增加、饲料报酬降低等,给养猪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主要有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本文主要对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希望对仔猪腹泻的防治有所帮助。

新生仔猪低血糖病和腹泻病的防治 篇10

关键词:仔猪;低血糖;腹泻;病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36

1仔猪低血糖病

新生仔猪低血糖症是指血糖含量大幅度减少并出现脑神经机能障碍的一种新生仔猪疾病。在妊娠母猪饲养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往往所生仔猪的部分或全部发病,发病仔猪如不及时治疗,就会死亡。

1.1病因

一般认为主要是由母猪妊娠后期的饲料营养不均衡,或产后缺乳,以及仔猪本身不能吮乳等引起。仔猪生后活动加强,体内耗糖量增多,在胎儿时期缺糖或生后不能充分获得糖的补充时,血糖即急剧下降。脑组织机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的氧化,但脑组织含糖元极少,需要不断地自血液中摄取糖,故当血糖含量降至一定水平时,就会严重影响脑的机能,出现脑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现象。

1.2症状

本病多发生于出生后2~3天的仔猪,往往在一窝仔猪内部分或全部相继发病。突然呈现不吮乳,毛色发暗,四肢绵软无力,卧地不起。有的迅速死亡,有的则呈现脑神经机能障碍:出现阵发性痉挛,角弓反张,四肢伸直或呈游泳状运动,眼球固定,口腔有少量白沫。有的表现肢体绵软,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对外界事物无反应,体温不高,在症状显著阶段体温可降至37℃以下,最后陷入昏迷状态而死亡。病程一般为数小时,有时可拖延1~2天。

1.3防治

1.3.1治疗本病治疗主要应尽快补糖,用10%葡萄糖5~10毫升腹腔注射或前腔静脉注射,每隔4~6小时1次,连续2~3天;经口腔灌服葡萄糖,每次3~5克,每天3~4次,连用3~5天;如果温度降到正常体温以下时,可配合肌肉注射庆大霉素、维生素B1注射液及安钠咖注射液等。

1.3.2预防加强妊娠后期母猪的饲养管理,给予全价饲料;对新生仔猪给予充足的母乳,如母猪缺乳,应进行人工哺乳。

2仔猪腹泻病

新生仔猪腹泻病是仔猪3日龄内发生的红痢和黄痢的总称,又称“仔猪三日痢”,是一种新生仔猪的急性、致死率较高的传染病。

2.1病因及特征

新生仔猪腹泻病的特点是发病快,病程短,病死率高,损失大,病因及特征如下。

仟猪红痢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或称C型魏氏梭菌)感染引起的仔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以泻出红色血样稀粪为特征,1~3日龄的新生仔猪受感染后突然排出血痢,后躯粘满血样稀粪,精神沉郁,行走无力,很快呈现濒死状态。少数病猪无血痢症状,却已昏迷倒地,在出生的当天或次日死亡。4~7日龄仔猪症状轻微,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由于发病急,死亡快,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以泻出黄色粘液状稀粪为特征,最早见于生后8~12小时,典型病例一般在生后24小时左右出现症状。一窝仔猪中突然发现有1~2头仔猪精神沉郁,全身衰弱,迅速死亡;继之其他仔猪相继腹泻,排出水样稀粪,呈黄色或黄白色,混有凝乳状小片和小气泡,带腥臭味,肛门失禁。捕捉时由于仔猪挣扎、鸣叫,常常从肛门流出黄色稀粪。病猪吃奶停止,饮欲增加,由于脱水和电解质缺失,双眼下陷,腹下皮肤呈紫红色,最后昏迷死亡。3日龄以内感染的病情较重,1周龄以后感染的病情较缓和,2~3周龄的仔猪也可发生本病,但症状较轻。

红痢和黄痢由于存在着发病日龄和粪便的特征,根据临床症状不难诊断,两者的区别是是否排泄红色带血稀粪。在生产中,往往由于仔猪吃奶停止,经治疗康复的仔猪,也因母猪泌乳停止,而很难正常饲养,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2.2预防措施

母猪免疫猪场应根据粪便特征作出红痢或黄痢的确诊,对受红痢危害的猪场,可给生产母猪接种仔猪肠毒血C型干菌苗,肌肉注射;怀孕母猪初次注射2次,每次2毫升(用20%氢氧化铝胶盐水稀释),第1次在分娩前1个月,第2次在分娩前半个月注射;以后在分娩前10~20天耳根深部皮下接种2毫升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疫苗,即可预防新生仔猪腹泻病。给母猪免疫,通过初乳传递抗体给哺乳仔猪,使仔猪在易感期内获得被动免疫保护。这是预防该病的最主要办法。

药物预防新生仔猪出生后、吃乳前、剪牙时,给予舐喂促菌生或DM423菌粉制剂。同时,口服泻痢速停口服液,连服3天,预防效果良好。

产仔卫生消毒前,对栏舍要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在母猪分娩时,应用消毒药液(如消毒王、氯毒杀、消毒威等)擦洗母猪乳房,并挤出乳头内的少许乳汁,以防污染,再将泻痢速停口服液倒在药棉上涂擦乳头,然后让仔猪吃奶。同时,应用保温箱、红外线灯等保温工具,做好新生仔猪的保温和控制湿度工作,保持栏舍和垫草的清洁、干燥。

2.3治疗方法

红痢整窝仔猪用强效红黄白注射液、卡那霉素、止血敏等混合肌注,每头2毫升,每日2次,连用3天。

黄痢整窝仔猪用强效红黄白注射液或卡那霉素肌注,每头1毫升,每日2次,或两种药物交替使用,连用3天,并每天1次口服新霉素25毫克,连用3天。

不管是红痢,还是黄痢,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给仔猪口服人工补液盐或自配葡萄糖盐水,防止机体脱水,增强抵抗力。

根据生产实践,新生仔猪腹泻病是危害新生仔猪最严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用疫苗给母猪免疫是最佳预防办法,但除此仍要重视综合性防治措施。一旦發生此病,应迅速作出红痢和黄痢的鉴别诊断,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减少损失;对已经发生该病的猪场,一定要根据配种记录,按免疫程序给每头母猪接种疫苗,以提高预防效果。

仔猪腹泻的病因与综合防治 篇11

1 病因分析

(1) 机体原因:仔猪消化功能尚未健全,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 仔猪断乳后常不能适应饲料由易消化的母乳向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难消化的断乳饲料的转变。同时, 由于断乳因素的影响, 仔猪在断乳后1~2d内拒食、少食, 2~3d后当仔猪饥饿时, 又大量进食, 短时进食大量的营养物质, 仔猪胃肠难以消化, 造成消化迟滞, 从而引起腹泻。 (2) 日粮中的抗原过敏反应:仔猪肠道对日粮抗原过敏从而导致肠道损伤, 是仔猪断乳后腹泻的主要原因。 (3) 应激因素:包括心理应激 (母子分离) 、环境应激 (猪舍内温度、湿度变化, 咬斗等) 和营养应激 (由母乳转化为饲料) 。仔猪断乳后从哺乳间转入平台式断乳圈喂养, 有时还会将不同窝的仔猪混群, 最严重的应激是仔猪日粮从液态的母乳变为固体饲料。由于断乳应激造成内分泌紊乱而引起肠道损伤, 使胃肠酶的水平和吸收力下降, 食物以腹泻形式排出。天气骤变会引起气温突然变化, 贼风会给仔猪造成冷应激, 都会造成仔猪腹泻。 (4) 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猪腹泻的常见病毒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等;细菌有大肠杆菌、C型魏氏梭菌、沙门氏菌、猪痢疾密螺旋体等。 (5) 霉菌毒素: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往往是引起断乳后仔猪发生腹泻的原因之一, 如呕吐霉素、T-2毒素等。

2 治疗措施

(1) 补铁、补硒:当发生仔猪腹泻后首先应考虑补铁、补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 同时注射维生素B12, 解除腹泻一贫血一腹泻的恶性循环。 (2) 合理配伍抗茵药物:治疗猪腹泻的抗菌药物较多, 有恩诺沙星、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 同窝中有1头猪发病必须全群用药, 治疗时最好能联合用药, 这样既能提高疗效, 又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 补液:仔猪腹泻常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而导致死亡, 因此, 对腹泻仔猪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 可选用l0%葡萄糖补液盐口服或腹腔注射。推广口服补液盐, 因其使用方便、效果明显, 具有补充水分、电解质、调节酸碱平衡和供给营养的作用。 (4) 调节肠道内环境:提高仔猪腹泻的治疗效果, 关键是改善和调节肠道内环境。应先用清瘟止痢的中草药配合敏感抗生素清理肠道内的有害菌及其毒素, 再添加益生素等, 以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 建立良好的内环境。 (5) 使用阿托品:阿托品是M-胆碱受体阻断药, 能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强烈痉挛, 从而减少下痢。延长常规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而提高其治疗作用。因此, 用阿托品配合抗生素治疗仔猪腹泻, 并同时采取肠道收敛保护措施, 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6) 治疗体弱病危仔猪:对机体较弱的仔猪可配伍使用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的中药制剂, 效果比较明显。对病情严重的瘫痪病例, 可注射维生素B16~10ml, 2次/d, 直至四肢站立为止。

3 预防措施

3.1 吃足初乳

母乳初乳非常适合初生仔猪的消化及吸收, 由于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 仔猪可通过肠道吸收初乳获得被动性免疫, 预防腹泻。为了增加仔猪的免疫力, 最好让仔猪在出生1h内吃到初乳。

3.2 适当补饲

在仔猪出生7d后, 适当补饲, 可加强仔猪的胃肠机能, 促进消化道的发育和消化酶的分泌, 产生免疫耐受性, 从而降低断奶后营养性应激的不良影响。

3.3 减少日粮抗原的过敏反应

在配制仔猪口粮时, 应尽可能减少植物性蛋白的比例, 以减少大豆蛋白中抗原物质对仔猪的应激。日粮配合时采用“低蛋白+合成氨基酸”的蛋白质模式, 可以减轻其对猪腹泻的影响。

3.4 科学地使用新型添加剂

在饲喂口粮中合理地添加酶制剂、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 可调节仔猪体内酸的不足, 降低pH值, 激活内源酶的活性, 控制仔猪体内微生态平衡。

3.5 科学地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 过好断奶关。猪舍要清洁干燥, 防寒保暖, 勤换垫草, 饲养器械要勤冲洗、打扫, 保证饲料卫生质量。饲料营养全价, 配方合理, 不喂发霉变质、有毒饲料, 减少一切应激因素。发现病猪, 及时隔离治疗, 病死猪要深埋或梦烧,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4 结论

上一篇:脑梗死部分血栓下一篇: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