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病防治

2024-10-26

仔猪腹泻病防治(精选11篇)

仔猪腹泻病防治 篇1

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率非常高,断奶后保育仔猪发病率高达30%以上,病死率达到10%~15%,不仅影响仔猪的质量,也给养猪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以开阔辩证论治、立方遣药的思路,中西药合用,相互协调,增强疗效,去除一些副作用,相得益彰。通过数例临床诊疗,颇有良效,现介绍如下。

1 发病原因

断奶仔猪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由吃母乳与饲料转变为全吃饲料;由产房转到仔猪培育室;由依附于母体转为独立生活,尤其是消化道内乳酸含量的变化引起为肠道菌群、消化道绒毛长度和消化道正常生理状态的改变,造成断奶仔猪健康状态的恶化和生长阻滞。这一系列应激因素会明显地降低断奶仔猪的消化能力和抵抗力,导致发生突然腹泻、瘦弱仔猪的出现。

2 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便次不多,便状如糊,不发热,能进食,精神尚好;重者便次较频、大便腐臭或伴有呕吐,多伴身热,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饮欲增加,甚或目眶凹陷,尿量减少,四肢不温,腹胀痉厥等症状。

3 治疗方法

3.1 中草药疗法

辩证:本症由于断奶应激引起的饮食节,寒暖失调以至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至下降肠道所至,故消食导滞,健脾止泻。组成:鸡内金10 g、神曲10 g、麦芽10 g、山楂10 g、苡仁10 g、茯苓10 g、苍术10 g、甘草10 g、白术15 g、桔梗6 g、川朴6 g、枳壳6 g。方中白术、苡仁、苍术、健脾助运燥湿;加桔梗以升中气;鸡内金、神曲、麦芽、山楂消食导滞;川朴、枳壳理气导滞。合用共奏消食导滞,健脾止泻之功。上药加冷水浸泡30 min后,煎煮服汁,加白糖调味,分数次灌服。加减:伴呕吐,加半夏、藿香;小便黄少,加车前子、木通;口渴思饮,有轻脱水现象,可口服补液。

3.2 穴位疗法

黄连素注射液50 ml,注射双侧足三立及大肠腧穴。

3.3 液体疗法

口服补液(ORS)建议采用的新配方为:氯化钠3.5 g、枸橼酸钠2.9 g、氯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 g,加水到1 000 ml,口服补液盐用于预防脱水,也是用于治疗轻度和中度脱水。糖盐水凉开水1 000 ml,加白糖20 g、细盐3.5 g。大约4勺汤一勺盐。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适用于无脱水症的治疗。

3.4 营养疗法

补充微量元素锌、铁及维生素A、B12和叶酸,轻者在饲料中添加;重者混合肌肉注射,2次/d,有助于肠黏膜的修复。

仔猪腹泻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仔猪;腹泻;黄白痢;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 cnki.jlny.2016.10.046

1 病原性腹泻

1.1 细菌性腹泻

这种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猪的消化系统感染了一些细菌所致,比如大肠杆菌、魏式梭菌、沙门氏菌等,感染不同细菌会导致仔猪出现不同的病症,如果感染大肠杆菌,则会引起仔猪黄白痢,黄痢常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以死亡率低和拉黄色稀便为主要特征。白痢常发生于14~21日龄内、会吃料的仔猪,以拉乳白色或灰白色带有腥臭味的稀便、病程长、死亡率低为主要特征;感染魏式梭菌会导致仔猪红痢病发生,红痢常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以拉红色稀便、肠坏死、病程短、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如果仔猪感染沙门氏菌会引起仔猪的副伤寒,也会造成仔猪腹泻,副伤寒造成的腹泻常发生于30日龄以上的断奶仔猪,以剧烈腹泻、高热、皮肤出现紫斑、脓性结膜炎、败血症死亡为主要症状。

1.2 密螺旋体性腹泻

这种腹泻主要是由于密螺旋体而引发,多发于50~80日龄的小猪,但大猪也易发病,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仔猪的大肠,患病仔猪会出现黏液性出血性下痢,导致仔猪的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影响生长。

1.3 病毒性腹泻

主要是由于猪体感染病毒所致,常见的有猪轮状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仔猪伪狂犬病等病症,这些病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染病猪表现出厌食症状,腹泻呈水样,严重时会脱水,仔猪消瘦,体重明显减轻,越小发病的仔猪死亡率会越高。除了共同特征外,不同病症还有各自的特点,轮状病毒一般以8周内的小猪染病最多,而大猪则不发病,但是会携带病毒。而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则大小猪都会发病,而且多发于冬季,发病快,病程短,一般为一周之内,得病后如果病愈,则会产生免疫力,大猪患病后如没有继发感染基本不会死亡,周龄仔猪死亡率也不是太高。仔猪伪狂犬病,多发于30日龄以下的猪,以高热、呕吐、腹泻、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妊娠母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则发生流产或产死胎。

1.4 寄生虫性腹泻

这种腹泻主要是由于仔猪体内有寄生虫,如球虫、蛔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导致仔猪发病,一般母猪为带虫者从而传播给仔猪。感染后仔猪会出现腹泻,粪便黄白,严重的会便血,仔猪被毛粗乱,消瘦,会有严重的腹痛,另外会有磨牙症状,球虫病常发生于7~21日龄的仔猪,而蛔虫性腹泻多见于30日龄以上的猪。

2 非病原性腹泻

2.1 消化不良性腹泻

这是由于仔猪刚断奶时由于处于饥饿期,如果这时饲养不当就会造成腹泻的产生,常见的饲喂次数过少,一次喂料太多,饥饿的仔猪会暴食,从而导致消化不良,出现拉稀情况,排泄物中会有没有消化的饲料,但仔猪一般没有明显外观症状,精神正常。

2.2 营养不良性腹泻

这种腹泻猪会有明显症状,患病猪明显消瘦,苍白无力,被毛干枯,粪便呈水样,稀便,猪的腹围收缩,这主要是由于母猪的营养缺乏导致,营养不足导致奶水营养不足,仔猪营养补充不够。

2.3 过敏性腹泻

仔猪在哺乳期,肠道会形成一种平衡,由于断奶后会更换饲料,新饲料中会含有较高的蛋白质,仔猪的胃肠道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从而引起免疫反应,会发生过敏现象,导致腹泻的产生。

3 预防措施

3.1 保持栏舍清洁卫生

栏舍卫生是防治疾病的必备条件,不但是在防治猪腹泻方面,对于防治其他疾病也同样要做好栏舍的卫生工作。对于母猪产房要做好严格的消毒工作,达到防病菌的效果。进栏舍前,对母猪也要进行清洁和消毒,一般可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消毒,把母猪的腹部、乳房、后躯、四肢都进行清洗,去除母猪身上的一些病原体,寄生物,对于栏舍可以用3%的烧碱水溶液泼洒消毒,将栏内的微生物、虫卵消灭掉。

3.2 加强免疫接种和驱虫工作

免疫接种是现代畜禽养殖中必须的工作内容,通过接种刺激畜禽机体产生抗体,从而达到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于常见的腹泻疾病,主要是对母猪进行接种,使母猪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这样仔猪通过吸收初乳能够获得母猪体内的抗体,达到防疫目的。而副伤寒疫苗主要针对仔猪进行接种,在断奶后接种。母猪进分娩栏前要驱虫,防止虫卵污染栏舍感染仔猪,可用氯苯胍或球痢灵驱除球虫,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驱除线虫。

3.3 科学饲养保健康。改善母乳品质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在饲料上进行补充,确保母猪的营养充足,这样能提高母猪的泌乳量及猪乳的品种,促进仔猪的健康发育,从而提高仔猪的自身抗病力。进行高水平饲养,对于母猪不限量饲喂和自由采食,是防治仔猪腹泻的有效手段。

3.4 确保仔猪生长环境的良好

一方面要做好保温,如果遇到天气较冷时,可以采用红外线加温类进行保暖,避免仔猪受凉,同时要保持栏舍的干燥清洁,勤打扫和更换垫草,避免温度变化而使仔猪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4 结语

仔猪腹泻病综合防治 篇3

1 剖检病变

对部分病猪进行剖检,尸体脱水明显,胃内容物充满乳凝块,胃疼黏膜轻度充血,有的在黏膜下有出血斑。肠系膜血管扩张,淋巴结肿胀,空肠绒毛显著萎缩,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小肠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乳凝块,小肠壁变薄,弹性降低,以致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

2 生猪腹泻疫病主要病源

引起生猪腹泻的疫病有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猪和伪狂犬病等。当前造成生猪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3 仔猪腹泻发病原因

(1)仔猪缺乏先天性免疫力。由于仔猪处于器官发育阶段,其消化器官还不发达。消化器官发育晚熟,导致消化酶系统发育较差,消化机能还不完善。

(2)仔猪调节体温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差,易患病。

(3)由于新生仔猪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功能不完善,上皮细胞仅能分泌乳糖酶,胃内仅含有凝乳酶,而胰脂肪酶、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皆很少,其活性也很低,胃酸缺乏,尤其是盐酸。

(4)规模化猪场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应激过强促进致病,尤其是实施早期断奶,其环境温度,饲料营养、管理条件未跟上需要,更易致病。

(5)营养和饲养管理不当所致。

(6)由细胞性病原致泻。

(7)病猪性原因致泻。

(8)寄生虫病。

4 猪腹泻病的流行特点

(1)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的肠道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2)在季节上与寒冷的冬、春季节多发,温暖季节少见。

(3)据调查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的地方性流行。

(4)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其中哺乳仔猪最为严重,2周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仔猪发病急,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5周龄以上的猪发病率轻微,死亡率低,并能自然康复。病愈猪生长发育较缓慢。其他动物和人无易感性。

(5)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通过乳汁传播。

5 防控措施

5.1 疫苗免疫

采用经国家批准使用的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对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为所产仔猪提供母源抗体保护,妊娠母猪可在每年10月、12月各普免1次,在产前1个月进行1次强化免疫。仔猪于断奶后1周进行免疫。

5.2 及时评估母猪健康状况

根据母猪是否发病,持续时间,注射疫苗种类及时间等情况全面评估母猪免疫和健康状况,如正在发生腹泻或刚发生过腹泻或其他疫病的母猪所产仔猪最好将仔猪隔离寄养,对母猪腹部、臀部、尾部,尤其是乳房、乳头用0.1%高猛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消毒。

5.3 产房消毒与通风保湿

产房要坚持全进全出,严格落实产房空栏,彻底清洗,严格消毒、干燥、增温等措施。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产床、墙面、地面,饲喂工具等,待干燥后再进行严格消毒,用1%烧碱溶液或其他消毒药,让其自然干燥,空栏6~8d,方可转入母猪进行生产。产房可使用煤炉或其他供暖设施,确保产房温度适宜,温度保持20~25℃为宜,保持产房、产床、保育箱的清洁干燥。产房要适当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5.4 采用对症治疗措施

对发生腹泻的仔猪多给饮用清洁、干净的饮水或人工补液盐(0.9%NaCl)进行补液,对10日龄以上仔猪也可进行静注射补液。对减少死亡有一定作用,抗生素对本病治疗无效,但可防止继发感染,促进康复。

5.5 提倡自繁自养

不要到疫区进猪,以免传入本病。

6 综合性措施

6.1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饲喂全价饲料确保饲料没有发霉变质,在气温突变季节要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优质饲料,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做好猪舍保温。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粪污。对猪舍饲养管理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6.2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

保证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提供优质、卫生的饲料及饮水。断奶初期饲喂不宜过饱,应采取少喂勤填的饲喂方法,逐步过渡到自由采食。

6.3 严格落实消毒措施

规模猪场应采取封闭饲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定期开展消毒灭源工作,及时清理并无害化处理粪污。在猪舍清空后应进行彻底清洗、喷洒消毒或熏蒸消毒,空栏3~5d,方可转入新的猪群。

6.4 严格实施引种隔离

有条件的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如需从外地引种,必须从有资质的猪场引种,并按规定实施严格检疫。引进种猪需隔离饲养45d后再次进行试验室检测,确认主要疫病病原感染为阴性的猪只方可混群。

6.5 积极推进疫病净化工作

结合开展全国重点原种猪场主要垂直传播性疫病监测工作,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开展动物疫病净化,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净化方案。

6.6 做好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猪及其产品要严格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及时消除疫情隐患,严防病死猪传播疫情。

由于自主腹泻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必须分清病因、对症下药、综合防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首先要搞好猪舍环境卫生,加强消毒。其次要加强饲养治理,对于仔猪要精心护理,留意防冷保热。然后要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减少死亡,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撒蔓延。最后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7 小结

仔猪腹泻用抗菌药物治疗不是很明显,所以建议一定要做好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猪瘟和仔猪黄白痢疫苗的预防和接种。

浅谈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4

郑秋明

浙江省嵊州灯塔种猪公司

地址:嵊州市三界镇沈塘村 邮编:312452

摘要:仔猪腹泻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常见的多因素性疾病。该病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急、治愈率低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养猪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在规模化猪场的工作实践中,现将该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如下总结。

关键词:仔猪腹泻;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疾病。如果不能够做出及时的合理治疗和预防措施,则会导致猪场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之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巨大。为了提高养猪的整体优化效益,如何有效的防治和控制仔猪腹泻以及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已成为养猪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1、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其中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细菌性腹泻常见的有黄痢、白痢、红痢、副伤寒和猪痢疾等。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病和蛔虫病比较多见。1.1.1、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失水和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极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常呈现地方性流行。患病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内粘膜出血、肠壁变薄发亮,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随着日龄的增长,其死亡率逐渐降低。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疾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特别是12月和翌年1月发生最多,传播速度快,但病死率低。

猪轮状病毒病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2-5周龄仔猪多发,病猪开始食欲缺乏,精神萎靡,常有呕吐,继而发生腹泻,粪便水样,呈黄色或暗黑色,持续2-4天。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

1.1.2、细菌性腹泻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死亡率高达70%以上,同窝仔猪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100%。该病发生率急,突然拉稀、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有凝乳小块,很快消瘦,最后脱水而亡。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一般发生在10-30日龄的仔猪。该病在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条件差,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等情况下多发生,且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

仔猪红痢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急性、坏死性肠类疾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该病以排出浅红色或褐红色稀状粪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回肠炎为特征。多发生在2-4月龄仔猪且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炎症,有的进而发展为纤维性坏死性肠炎,以7-12周龄的仔猪发生较多,呈血性下痢。1.1.3、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发展,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而死或成为僵猪。1.2、非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仔猪生理性因素、饲养管理性因素、应激性因素等。

1.2.1、仔猪生理性因素

新生仔猪胃肠功能不健全,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消化机能不完善,胃肠道环境的生态平衡脆弱,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预防疾病的能力主要是依赖母乳的被动免疫,若仔猪不及时以母乳中获得一定量的抗体,病原菌即可在肠道繁殖而达到致病水平。仔猪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25℃以上饲养有利于乳汁中的保护性抗体在肠道的正常移动,另外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后由于饲料的改变,加上断奶应激和消化酶不全,易发生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2.2、饲养管理性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大母猪饲料中的能量饲料比例,导致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高,造成仔猪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紊乱而引起腹泻;其次饲料污染,营养不均匀都易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另外,仔猪开食后,如果不及时补料供水,会导致仔猪误食粪尿污水而感染细菌从而发生腹泻。

1.2.3、应激性因素

断奶后母仔猪分离,合群,食物改变,阉割,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最易导致仔猪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发生发育迟缓。

2、仔猪腹泻的鉴别

2.1、根据临床症状判断

白痢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有腥臭味;红痢粪便为红色或红褐色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黄痢粪便为黄色或淡黄色,内含凝乳状小片,有腥臭味;猪副伤寒腹泻初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多含有半透明胶冻样、血液、凝血块,呈咖啡色或黑红色;流行性腹泻粪便开始黄色、粘稠,后变成水样并混有黄白色凝乳状块,有呕吐运动僵硬;猪轮状病毒病腹泻的粪便以黄色、白色到黑色;猪传染性胃肠炎粪便水样呈黄色、绿色、白色,恶臭或腥臭。

2.2、根据剖检结果判断

通过剖检肠系膜糜管,若里面无脂肪则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引起;肠浆膜表面发绀者多为梭菌性肠炎,透明样多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肠粘膜明显出血或淤血者为沙门氏菌病和梭菌性肠炎,有纤维样坏死者为球虫病。

2.3、根据发病日龄判断

仔猪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可大致判断出病因,出生后1-3日发生的腹泻可能是大肠杆菌或梭菌性肠炎引起的。球虫性腹泻最早发生于5-7日龄。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以后。各种日龄的仔猪发生急性严重腹泻的是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发病时间并可感染各种日龄仔猪的不太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的。

3、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3.1、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3.1.1、病毒性腹泻

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可采取用免疫母猪,使仔猪吃母乳而产生被动免疫。对患病仔猪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口服补液盐,投服止泻剂适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和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可防止继发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治疗脱水和酸中毒。另外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加强消毒,做好猪舍清洁卫生,加强饲料管理,一般都会收到良好效果。

3.1.2、细菌性腹泻

在发病初期,仅出现下痢,尚有一定的食欲与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一些抗菌药物,如土霉素长效注射液、恩诺沙星、痢菌净、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如果单独用药效果不是很明显,可采取一些联合用药,如肠炎净—青霉素钾、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氟本尼考—地塞米松等。同窝中有一头发病,应全窝同治。在发病中期,对不吃不喝而脱水的仔猪应及时补充体液。可选用2%的葡萄糖补液盐,口服或腹腔注射,在补液的同时给仔猪补充微量元素可提高疗效。同时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适量抗菌药物,让其自由采食饮水并加强护理。

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应搞好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并注意防寒保温,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给仔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3.1.3、寄生虫性腹泻

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发生的基础。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后1周进行驱虫,后背、空怀母猪每年驱虫3—4次,30—70日龄的仔猪应驱虫1—2次。经常清扫猪舍,保持干燥通风,将粪便集中到粪便池发酵消毒。

3.2、非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料管理和护理,新生仔猪要注意及早哺喂初乳和防寒保暖,保证仔猪饲料的营养性和适口性并有助于消化吸收,提供大量清洁卫生的饮水,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减少各种应激刺激,同事加强母猪产前产后的预防免疫等,以上措施均能有效地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病率。

4、总结

对于仔猪腹泻应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生产实践工作中,应根据仔猪的生理特性经行科学饲养管理,抓好生产中的每个环节细心护理,减少应激刺激,合理使用药物。对于疾病的发生,要详细分析原因,根据疾病的发生特性鉴别该类疾病,及时对症治疗,采取抗菌、止泻、助消化和补充体液等综合性措施,实践证明这些防治措施对于控制仔猪腹泻的发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6-216 【2】 韩俊文.养猪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9,146-149

【3】 徐翠红.胡桂霞,仔猪腹泻的病因与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2:60-62

【4】 罗应良.杨玉山.李志敏.仔猪腹泻综合征的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1:60-63 【5】 姚慧俊.仔猪腹泻综合症的防治措施,畜牧与饲料学,2009,4:101-102

仔猪腹泻的病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篇5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81-1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仔猪腹泻是令养殖场(户)较为头痛的疾病,在1~3月龄的仔猪中较为常见,死亡率达10%~15%。发病后导致仔猪生长速度放缓,饲料报酬降低,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并容易继发其他传染病,给养殖场(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仔猪腹泻原因

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仔猪免疫系统肠道粘膜的25%由淋巴样组织构成,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较弱。导致仔猪易感染大肠杆菌、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密螺旋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病原菌引起的仔猪红白痢疾病。

1.1 初乳

猪的胚胎构造十分复杂,胎盘属上皮绒毛膜型,母猪血管与仔猪血管之间有6~7层组织,而构成胎盘血液屏障,阻碍了母猪母源抗体通过血液对胎儿进行传输。使初生仔猪的血液中不含有免疫球蛋白,主要从初乳中获得抗体。母猪初乳中的乳蛋白含量7%,占干物质的34%,其大部分是免疫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以分娩后60分钟内最高,可达8.2g/100ml,第8小时降到2.9g/100ml,第24小时0.9g/100ml,仔猪出生后的24小时内,肠道上皮细胞具有很高的通透性,可以完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第14~28天(即常乳)免疫球蛋白仅为0.2~0.5g/100ml,母乳不再能补充母源抗体,但随着仔猪胃肠道的发育,上皮组织渗透性发生变化,对大分子的Y-球蛋白(抗体)的吸收能力也随之改变。在生后的0~3小时内,肠道上皮组织对抗体的吸收能力为100%,3~9小时之间为50%,9~12小时后即下降5%~10%。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最高在预防肠道感染中有重要意义。新生仔猪虽能从初乳中获得免疫力,但胃内缺乏游离盐酸,胃肠屏障不健全,在寒冷和污染的环境中容易诱发和感染疾病。此时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等感染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

1.2 肠道微生态

胃肠道中正常微生物本身以及与猪舍、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称为肠道微生态。正常微生物群中较多的是常在菌或有益菌,有益菌和致病菌在猪只肠道内保持着一定比例的平衡,并与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仔猪在出生后24小时内,大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就已定殖了双岐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等。通常情况下,猪出生后7天,猪只肠道内优势菌为有益菌占99%以上,而有害菌只占1%,其比例为1:100,而大肠内则为1:1000。厌氧菌主要有拟杆菌,双岐杆菌等。仔猪由出生至8日龄胃肠内细菌定殖达到高峰,由需氧菌占优势逐步过度到厌氧菌占优势,形成固定的群落,并保持其相对稳定,至断奶期由于应激和日粮的变更,又需达到一个新的平衡。7日龄内与断奶3周期内的仔猪多发大肠杆菌病多与此有关。

1.3 营养

妊娠母猪料中提高微量元素硒、铁、高硒母猪料,经过试验在怀孕母猪后期料中(产前4周)及哺乳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对提高乳猪的抗病能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硒从母乳中传到乳猪体内,从而获得对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最易被吸收转化和贮存,为日后断奶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打下基础。传统观念认为饲料中添加有机硒达到0.6ppm便是高硒,连续用高硒8周,没有不良临床反应,反而对减少仔猪哺乳期及断奶后的腹泻起到了良好作用。高铁母猪料,仔猪出生后3天内补铁,现已被大多数养猪场(户)接受,但通过提高怀孕后期母猪料铁的含量间接为乳猪补铁就很少被使用,至于把它与防治哺乳期及断奶后仔猪的腹泻联系在一起,更是不能被接受。

2 影响腹泻的日粮因素

此类型的腹泻具有群发性,即采食量一般不下降,症状多表现为粪便呈水样,含不消化颗粒物,腹泻次数多,频率高,个体消瘦等。停止喂食此批饲料后,症状减缓或停止。因营养因素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一是蛋白质不易消化,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大肠内产生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对肠壁组织造成损伤,使肠道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造成腹泻。一般日粮中粗蛋白质超过20%以上,仔猪即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腹泻。二是由于饲料混合不均匀、矿物元素的粉碎粒度不够、预混料添加过量等原因引起猪只中毒,造成消化系统损伤,导致肠道菌群平衡失调,均可导致严重腹泻。三是植物蛋白中含有β-大豆聚球蛋白、大豆蛋白等过敏抗原性物质,植物蛋白原料用量过高可以引起消化道上皮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到肠道粘膜上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致使肠道内有益菌与致病菌比例发生改变。

3 预防及其治疗措施

3.1减少应激

断奶前后饲料要一致,量不要太多,不要突然将不同群的仔猪混养;在保育舍地面要进行铺垫防止猪只肚皮直接接触水泥地受凉,但密度不能过大。

3.2 加强预防免疫

针对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做好疾病的预防免疫,保证肠道粘膜功能正常。

3.3 科学喂养

乳清粉、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优质鱼粉等原料对预防仔猪腹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日粮中适量增加纤维和乳糖,可以抑止病原菌的生长,同时可以促进乳酸菌增殖。在饲料中加入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等非营养性添加剂及特定的抗生素对预防仔猪腹泻也有良好的效果。

3.4 及时治疗

发病后分析腹泻原因。如果由饲料造成,停止使用饲料,饥饿12小时后饮葡萄糖盐水,换用好的乳仔猪饲料,少量多餐。由疾病造成,应对症下药,及时隔离治疗。

仔猪腹泻病的防治技术 篇6

1 仔猪腹泻病的发病机理

1.1 细菌性因素

1.1.1 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又称仔猪梭菌性肠炎、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 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 常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 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 此病四季常发, 以排红色粪便和肠粘膜坏死为特征。患病仔猪不吃奶, 排出灰黄色或灰绿色稀粪, 后变为红色糊状, 粪便恶臭, 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多量小气泡, 体温升高至41℃以上, 多数发病仔猪在很短时间内死亡。

1.1.2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病原为一定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 以1~3日龄最为常见。病猪精神沉郁, 吃奶减少或停止, 迅速消瘦, 眼球下陷, 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 粪中含有凝乳小块, 腥臭。严重者肛门松驰, 排粪失禁, 粘污尾、会阴和后腿部, 肛门和阴门呈红色。最后因脱水至体中毒衰竭而死亡。该病潜伏期很短, 为2~24h。病变主要为卡他性肠炎, 肠外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少量出血, 可从十二指肠分离细菌进一步鉴定。

1.1.3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 以7~14日龄最常见且较严重, 1月龄以上较少发生, 病程一般2~7d。该病的季节性不明显, 其发病率中等, 死亡率不高。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拱背, 被毛粗乱, 肛门周围粘满粪便。该病无呕吐现象, 体温一般不高, 病程与诱因有关。病变为卡他性肠炎。剖检胃肠道充血或出血, 其他无明显病变。

1.1.4 猪痢疾

猪痢疾又称血痢, 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该病的流行季节不明显, 缓慢传播, 流行期较长, 易复发, 发病率较高, 初期呈急性经过, 死亡较多。3~4周后转为亚急性或慢性型, 死亡不多。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 排黄色或灰色软便, 不久减食, 后期粪便呈水样, 常混有血液、粘液及黏膜, 使粪便呈油脂样。病猪拱背吊腹, 迅速消瘦, 食欲减退, 渴欲增加, 最后脱水衰竭而死亡。剖检可见大肠呈卡他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

1.2 病毒性因素

1.2.1 猪流行性腹泻

1~5日龄内仔猪感染率最高, 症状严重, 病死率也最高。主要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 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奶后。1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d, 常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

1.2.2 猪传染性胃肠炎

属冠状病毒属, 以2周龄以下的猪多发, 仔猪突然发病, 先呕吐, 继而发生频繁的水样腹泻, 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白色, 含有凝乳块。仔猪随着腹泻体温下降, 迅速脱水和消瘦, 病程短, 2~7d天死亡, 个别痊愈仔猪成为僵猪。在新疫区, 发病率高达100%, 成年猪发病后多取良性经过, 哺乳猪死亡率特别高, 经多方治疗和预防的情况下, 死亡率70%~80%。该病一旦传入就很难消除, 发病季节多在每年的1~2月和11~12月份。天气剧变和饲料的突然变换往往是该病发生的导火线。

1.2.3 轮状病毒病

多发于3~8周龄以内仔猪。其发病特点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致病相似, 发病症状也是以呕吐和严重腹泻为主, 病猪精神沉郁, 不愿走动, 常于食后呕吐, 排水样或糊状、黄白或灰褐色稀便。常因严重脱水于3~7d内死亡。

1.2.4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也有腹泻的症状, 但患有猪瘟的仔猪一般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1.3 寄生虫性因素

以球虫、蛔虫、锥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 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 一般呈慢性经过, 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 有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有的伴有体温升高。

1.3.1 猪球虫

母猪及其它成年猪为带虫者, 以及猪场混养鸡群传播, 是仔猪感染的主要来源, 5-15日龄仔猪多发, 排出黄色至灰白色状粪便, 若无继发感染和环境应激, 病死亡率较低。

1.3.2 结肠小袋虫

在仔猪机体抵抗力降低时, 结肠小袋虫繁殖较快, 发病多, 以灰色无腥臭粪便 (带血) 为特征, 虫体主要寄生在结肠黏膜。

1.4 非疾病性因素

通过对本地猪场的调查了解, 对非疾病性因素引起的仔猪腹泻总结有以下两种:

1.4.1 饲喂不当引起的腹泻

其致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营养因子缺乏性腹泻:仔猪缺乏维生素 (如叶酸、烟酸、泛酸) 、矿物质 (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 , 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腹泻。 (2) 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过高造成腹泻:由于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 胃蛋白酶分泌不足或活性较低, 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差, 往往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3) 饲料中粗纤维或某些矿物质的含量过高引起腹泻:如果饲料中粗纤维超过4%, 会导致消化不良及功能紊乱, 引起腹泻;如果饲料中加入过量的钙和氯也可引起腹泻。 (4) 中毒性腹泻:饲喂霉烂变质的饲料, 冰冻饲料及未经煮熟的豆制品, 均易导致。 (5) 饲喂方式不当。如过度限饲或过度饲喂都会引起饥饿性和过食性腹泻; (6) 母猪由于饲喂不当或自身疾病 (乳房炎等) 而造成母乳分泌不足, 乳汁稀薄或过浓, 及营养不全等。

1.4.2 应激反应性腹泻

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而引起。仔猪由于体内神经调节机制还没有发育完善, 对外界因素的刺激适应性较差, 容易造成消化机能的紊乱。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预防

2.1.1 搞好环境卫生要经常保持栏舍干燥卫生, 定期对栏舍和饲养用具等进行消毒。

2.1.2 坚持按期进行预防注射

母猪产前15~20d注射1次红、黄痢二联苗, 剂量为3ml/头, 初产母猪于怀孕中后期要进行2次免疫接种 (间隔3~5周) 。仔猪出生后要及时补铁、补硒等微量元素, 可明显降低仔猪因硒、铁缺乏引起的腹泻, 同时还能促进仔猪生长发育。

2.1.3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当地天气预报, 在秋未至早春阶段, 要做好保温工作, 在夏季要预防暴雨突袭, 并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对仔猪减食减料。改变饲料要循序渐进, 饲喂要定时定量, 禁止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及冰冻饲料, 避免一切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各种应激反应。

2.1.4 加强母猪科学饲养

对于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饲料, 保证其营养的全面需要, 哺乳母猪应根据所带仔猪多少而配给饲喂量。

2.1.5 保证营养需要, 强化胃肠功能

除妊娠母猪饲喂全价饲料, 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外, 仔猪产出后, 应让其及早吃上初乳, 以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及时补铁, 则可有效防治仔猪营养性贫血腹泻。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 既可防止仔猪营养因子缺乏, 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 保持胃内酸度,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加快仔猪生长发育, 还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

2.2 治疗

对于仔猪腹泻的治疗, 应早发现, 早给药。

2.2.1 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仔猪拉痢血

首选用药为痢菌净, 按0.5%水溶液0.6 mg/kg作肌肉注射, 效果最佳。

2.2.2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腹泻先分离出大肠杆菌作药敏试验, 选出最敏感的治疗药物。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对于黄色下痢者, 用磺胺适量, 另加阿斯匹林共研末调水内服, 配合土霉素肌注5~10mg/kg·d, 2次/d, 对于白色下痢者, 内服0.3%的新洁尔灭溶液2ml/头, 再配合氟苯尼考作肌注10~30/kg, 2次/d, 疗效显著。

2.2.3 猪球虫性腹泻可内服氨丙啉或球虫清, 治疗结肠小袋虫性腹泻, 应用灭滴灵及痢特灵, 效果很好。

2.2.4 辅助措施

对于脱水严重的仔猪, 要及早进行耳静脉补液, 在实践中, 如多次进行可能造成耳朵肿胀, 无法找到血管, 出现这种情况可施行腹腔注射补液。或口服补液, 配方为: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钠3.5g、葡萄糖粉20g, 加冷开水至1000ml。如在早春和冬天加热至38℃左右。对断乳后的仔猪腹泻在饲料中添加肠黏膜修复剂"百利安"300g/t饲料, 同时在饮水中加电解多维"骏维安"效果显著。

仔猪腹泻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篇7

1 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

1.1 仔猪黄痢病

该病是由早发性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 主要侵害3日龄左右的新生仔猪。本病菌平时存在于母猪体内, 并不发病, 但因猪粪便会污染母猪乳头及周身皮肤, 新生仔猪吮吸乳汁时经口腔将病菌带入胃肠道, 起初1~2头发病, 很快使同窝80~90%仔猪感染发病。主要症状是排黄色水样稀粪, 病程较长者, 肛门松弛, 大便失禁, 致使肛周皮肤发炎变红。该病多见于小规模饲养的猪群, 现代化猪场因卫生条件好, 管理水平高而较少流行。

1.2 仔猪白痢病

该病病原体是迟发性致病性大肠杆菌, 是10~30日龄仔猪常发生的肠道疾病。它存在母猪肠道内, 通过粪便感染仔猪, 当气候骤变, 圈舍潮湿污秽, 饲养管理不当, 变换饲料或饲料质量差等因素促使病菌大量繁殖, 引起仔猪发病, 症状是仔猪突然排灰白、乳白或黄白色粥样稀粪, 病猪尾巴及肛门周围粘附粪便, 同时仔猪渴欲增强, 喜欢喝水, 不愿吃奶, 外观可见仔猪机体脱水, 被毛粗糙, 眼结膜苍白现象。

1.3 仔猪红痢病

该病病原体是C型魏氏梭菌, 在母猪肠道内正常存在, 经过排粪污染环境, 1~3日龄仔猪吃奶时进入口腔, 在小肠内繁殖产毒素引起暴发, 发病率高低不等, 可达10~100%;死亡率16~36%。仔猪排红色液状粪便, 内含血液和肠粘膜坏死脱落的组织碎片。

1.4 仔猪副伤寒

该病病原是霍乱沙门氏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 它们存在于饲料、饮水及带菌猪体内, 主要侵害2~4月龄猪, 临床症状为急性、慢性两个类型, 症状各异。

(1) 急性型

病猪表现食欲减退, 体温升高, 可达41℃以上, 往往先便秘后下痢, 粪臭带血, 出现腹痛、弓背、尖叫现象。可以看到腹部和四肢皮肤分布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或青紫色出血、淤血斑或疹块, 后期病猪体温下降, 约10d左右死亡。

(2) 慢性型

主要是结肠发炎, 猪食欲下降, 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 排淡黄色、暗绿色粪便, 身上皮肤有结痂湿疹, 病程2~3周, 重症猪死亡, 轻症猪幸存者易成为僵猪。

1.5 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病

在冬春寒冷季节易流行。病原分别是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 经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猪机体。2周龄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病猪表现呕吐、严重腹泻或脱水症状。可在1d内全群发病, 粪便呈白色、绿色、黄色, 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病猪严重口渴, 迅速出现脱水, 最终因衰竭而死亡。中、大猪发病症状较轻, 几天后可康复。

1.6 猪类圆线虫病 (猪杆虫病)

病原是兰氏类圆线虫, 经口腔或皮肤侵袭猪只, 寄生在小肠部位, 分泌毒素致使猪腹泻、腹痛, 导致消化功能障碍, 猪发育受阻。1月龄仔猪易患病, 夏季多雨时节易流行。

2 防治方法

2.1 猪黄痢与白痢

(1) 预防

对于买仔猪育肥的养殖户, 千万要注意不购买病猪, 并注意饲料混合均匀;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产房温暖干燥 (护仔箱温度随仔猪日龄增加, 温度从31℃起每3d降2℃。28日龄时温度为24℃, 保持不变) , 舍温21℃以上, 舍内湿度70%, 箱内和母猪躺卧处要保持干燥, 并定期消毒;对临产母猪分别于产前30d和15d免疫注射大肠杆菌多价苗, 如K88、K99、K987。

(2) 治疗

用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 剂量每头仔猪每次20万IU, 口服, 2次/d, 连用3d;用促菌生 (每次3亿个活菌) 、乳康生 (每头每次服0.5g, 口服, 2次/d, 3d为1个疗程;调痢生0.1~0.15g/kg, 2次/d, 3d为1个疗程。

2.2 仔猪红痢的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清洁卫生 (产房、猪体表) , 护仔箱和产房内条件要求同猪黄痢、白痢一节。

(1) 预防注射, 母猪产前30d和15d各1次肌注仔猪红痢疫苗 (推荐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疫苗) , 剂量10~15ml/头。

(2) 仔猪未吃初乳前及以后3d, 口服青霉素或链霉素粉, 溶水后灌服;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万IU。

2.3 仔猪副伤寒

(1) 预防

搞好饲料饮水, 环境卫生, 1月龄时注射仔猪副伤寒疫苗, 剂量应为2头份。

(2) 治疗

坚持早治疗、药量足、疗程满 (3~5d) 原则, 口服硫酸新霉素5~15ml/kg或口服强力霉素2~5ml/kg。

3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

(1) 预防

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双价苗 (灭活苗或弱毒苗) , 对妊娠母猪产前45d或15d两次肌肉注射或鼻内接种3日龄仔猪。

(2) 治疗

氯化钠3.5g, 氯化钾1.5g, 碳酸氢钠2.5g, 葡萄糖20g, 配制1000ml水溶液, 让猪自由饮水, 并用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目前, 无特效治疗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微生物的药物, 应严格控制和消毒病猪的排泄物及环境, 限制人员来往, 尽可能缩小疫病感染区。

4 猪类圆线虫病 (猪杆虫病)

(1) 预防

加强饲养和环境卫生管理, 不喂野草和生菜, 贮存原料和饲料要避免此种寄生虫污染。

(2) 治疗

阿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g, 皮下注射, 一般1次即可, 个别排虫不彻底, 可间隔2周再用药1次。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5mg, 混料, 1次喂服, 如果猪带虫较多, 可于14d后再驱虫1次。

仔猪常见腹泻病的防治对策 篇8

关键词:仔猪,腹泻,防治

仔猪常见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 由于仔猪抵抗力较弱, 一旦诊断不清或防治不当, 就会造成新生仔猪快速死亡, 直接影响仔猪成活率, 给猪场和养殖户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笔者现将在临床上多年来遇见的仔猪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供同行参考。

1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称仔猪大肠杆菌病, 是仔猪哺乳期内常见的腹泻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 通过消化道感染多发于7~30日龄仔猪, 主要特征为拉白色腥臭稀粪, 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不高, 但仔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形成僵猪, 危害较大。

1.1 病原

主要为大肠杆菌。该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 50℃30 s即可死亡, 普通消毒药均能迅速死亡, 其病因较为复杂, 一般认为猪肠道菌群失调, 大肠杆菌过量繁殖是重要原因, 其诱发因素, 如饲养不当, 猪舍卫生不良, 母猪乳汁少, 浓稀变化太大, 天气突变, 空气温度大, 温度低均可诱发该病。

1.2 症状

病猪多突发腹泻, 粪便呈浆状, 灰白色, 具腥臭味, 肛周有粪便污染, 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消瘦、怕冷、脱水、皮肤苍白。最后衰弱而亡。

1.3 诊断

根据仔猪白痢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结合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分析, 可做初步诊断, 需确认时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采取病料涂片镜检方法确诊。

1.4 防治措施

1.4.1 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管理, 加强新生仔护理。

母猪产前40 d和15 d注射猪大肠杆菌苗 (k88、k99、98p) 。搞好圈舍卫生;注意乳猪的防寒保温, 及时补铁, 肌注生血素。

1.4.2 药物预防保健:

母猪产前3 d和产后3 d饲料中拌痢菌净 (氟哌酸、土霉素) 等, 仔猪出生后口服庆大霉素5 mL或黄连素5 m L。

1.4.3 治疗:

应采取抗菌、止泻、中药解除温热内因, 提高免疫力。抗菌:安普毒素、链毒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庆大毒素等均可, 必要时可注射加口服同时治疗;脱水时可口服生理盐水及多维。

1.4.4 补充水分:

葡萄糖20 g、碳酸氢钠3.5 g、氯化钠2.5 g、氯酸钾1.5 g, 溶于1 000 m L水中, 自由饮用。

2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也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多发于产后10 d以内的仔猪, 1~3日龄最多。常1头发病, 很快传至整寓, 病死率可达100%, 带菌的母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多由粪便排出污染猪舍地面, 饲料及母体表面, 特别是母猪乳头而致仔猪感染。无季节性, 猪场一旦感染, 以后经常不断。卫生条件不好时发病率更高, 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2.1 症状

突然腹泻, 病期拉黄色糊状软粪, 不久转为黄色半透明液体, 味腥臭, 严重时肛门松驰, 大便失禁, 迅速消瘦, 很快昏迷而死。发病早的常在生后数小时无拉稀症状而突然死亡。

2.2 诊断

根据仔猪黄痢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等, 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可采取涂片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等技术确诊。

2.3 治疗与预防

2.3.1 治疗方法:与仔猪白痢基本相似。

2.3.2 预防:

加强饲养理, 做好预防工作, 临产前做产房、母猪体表、尤其是乳病周围的卫生消毒工作, 吃奶前挤掉头几滴乳汁, 在固定奶头喂奶, 也可在吃乳前在仔猪口内喂服庆大毒素抗菌药预防。

3 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主要危害1~3日龄的初生仔猪, 病程短, 死亡率高, 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3.1 症状

红痢突然排出血痢或红褐色稀便, 体质虚弱, 有呕吐, 很快死亡;病变主要在空肠, 外表呈暗红色, 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 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 有时病变可扩展到回肠, 但一般十二指肠没有病变。

3.2 诊断

红痢采取作血清中和实验确定病猪肠道内存在C型魏氏梭菌的毒素。

3.3 防治对策

区别红痢 (魏氏梭菌) 与血痢 (螺旋体病) , 一旦诊断有血痢, 就应进行药物净化, 可用血痢净1 g/kg拌料, 连喂30 d;不吃料的病乳猪灌服0.5%痢菌净溶液, 0.25 mL/ (kg体重) , 1次/d。

4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胃肠病变为主要传染病, 各种年龄的猪均能感染发病, 以哺乳母猪发病最为严重, 可达15%~90%, 哺乳猪、架子猪或育肥猪发病率也很高。病猪是主要传染源, 该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 60℃时30 s可完全灭活。主要存在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 随粪排出, 污染环境, 饲料、饮水、饲具等而传染, 主要感染途经是消化道。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 1周龄内的仔猪, 严重的病死率50%以上。

4.1 症状

大小猪均可发生, 粪便稀薄呈水样, 淡黄绿色或灰色, 或在腹泻时伴有呕吐, 呕吐多发于吃食或吃奶后, 症状的轻重随年龄大小而有差异, 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发生腹泻3~4 d, 严重脱水而死亡, 断奶后的仔猪与育肥猪病程持续1周左右, 成年猪一般症状不明显, 有时仅表现呕吐和厌食, 重者水样腹泻3~4 d可自愈。

4.2 诊断

本病在流行学和临订症状方面与传染性胃肠炎无显著差别, 仅凭此不能确诊此病, 经通过实验室免疫学试验, 病料采集主要为粪便或小肠内容物。

4.3 防治措施

4.3.1 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给猪喂霉变或过期饲料。全群返饲预防, 把腹泻病猪的肠管剪碎及粪便一并拌入饲料, 让全群母猪食用, 隔一周后, 再拌料饲喂1次。

4.3.2 定期药物保健:

猪场每月第一周做药物保健, 饲料中可添加长效土霉素、强力霉素或氟苯尼考等药, 预防仔猪腹泻病的发生。

4.3.3 做好免疫接种:

用PEDV甲醛氢氧化铝灭活苗免疫, 保护率85%以上。也可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免疫, 后备母猪必须先免疫1次, 在初产前1个月左右再免疫1次。

4.3.4 坚持自繁自养:

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经常清除粪便。一旦发生猪流行性腹泻, 及时隔离, 猪舍用2%氢氧化钠或5%~10%漂白粉, 5%~10%石灰乳消毒。同时做好仔猪的保温措施, 防止温差过大, 仔猪饮不洁水, 通风不良等。

4.3.5 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无效。

阜新市仔猪腹泻病调查及防治 篇9

一、材料与方法

1. 调查地点及材料

调查涉及阜新市3个县区共7个乡镇, 15个养猪场 (户) , 其中存栏母猪100头以上的饲养场6个, 存栏母猪20~100头的规模饲养户7个, 存栏母猪20头以下的饲养户2个。存栏母猪总头数1783头, 仔猪总头数5160头。仔猪大小为1~70日龄, 品种不限。采集病死猪病料3头份。

2. 方法及内容

调查采用现场调查为主、查阅资料为辅, 主要进行现场调查, 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检验。调查内容主要有仔猪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发病日龄、发病季节、发病原因、用药情况及预防措施等。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仔猪5160头, 死亡仔猪505头, 死亡率9.78%。发生仔猪腹泻608头, 发病率11.78%。因腹泻原因死亡仔猪349头, 病死率57.4%。从建场养猪开始就有猪腹泻病的为60%, 养猪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为40%。仔猪发生腹泻时间不同。出生2~3天发生的占6.7%, 出生3~5天发生的占20%, 出生6~7天发生的占40%。天气突然改变时发生占40%, 转舍时发生占13.3%。

仔猪腹泻病以往在猪场中比较常见, 但不是很严重, 一般用一些抗菌素药物就能治愈。但2011年冬季以来, 猪腹泻病的发生比较严重,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达到了11.78%和57.4%。仔猪腹泻粪便性状基本以黄色、白色和绿色为主, 严重时出现水样便。卫生条件差、温度低、湿度大、拥挤、吃不到初乳、吃不好常乳, 是断奶前仔猪腹泻的主要诱因。部分养殖户从市场上购置相关疫苗, 使用后没能起到应有的预防作用。

三、防治措施

1. 预防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分娩前母猪的营养供给要全面均衡, 使母猪产后能分泌多而优质的乳汁;注意猪舍和母猪乳头的清洁卫生与消毒, 防止母猪发生乳房炎。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 搞好猪舍卫生与消毒, 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保持猪舍的适宜温度、湿度和适当密度。仔猪适宜温度1~3日龄为32~35℃, 4~7日龄为30~32℃, 8~14日龄为25~28℃, 15~30日龄为22~25℃, 2~3月龄为22℃。在产栏内采用红外线灯、暖床、电热板等进行加温措施。相对湿度60%左右, 不要高于80%。要让仔猪及早吃足初乳, 7日龄至断奶前逐步让仔猪自由饮用清洁水 (水中可加些酸化剂、益生素、营养素等) ;提早开食欲补料, 一般仔猪出生后5~7天即可开食。常采用自由采食方式, 最好是颗粒料, 有利于仔猪的消化。

注意分娩前母猪的保健, 适时接种相关疫病的疫苗, 如产前1个月左右要接种仔猪大肠杆菌病、红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的疫苗, 以增加乳汁中的母源抗体;适时对仔猪接种相关疫病的疫苗或高免血清, 如仔猪断奶前后接种仔猪副伤寒、猪丹毒、猪瘟疫苗。提前对仔猪、母猪饲喂针对性预防药物, 如抗寄生虫药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等。

2. 治疗

初生仔猪腹泻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10

关键词:仔猪;腹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27-01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主要的一项疾病。如果不能够做出及时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则会导致猪场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之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巨大。

1 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1)仔猪缺乏先天性免疫力。新生仔猪本身没有保护性免疫机能,通常只有从初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才能初步建立免疫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虽较高,但下降也快,仔猪肠道免疫应答能力也低下。因此仔猪易受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患病。

(2)仔猪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差,易患病。初生仔猪体温调节的神经系统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仔猪在出生20d内体温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仔猪的自身体温会迅速下降,代谢减弱,机体的免疫抵抗力降低,易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腹泻的发生。

(3)新生仔猪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功能不完善,上皮细胞仅能分泌乳糖酶,胃内仅含有凝乳酶,而胰脂肪酶、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皆很少,其活性也很低,胃酸缺乏,尤其是盐酸。由于仔猪胃液pH低于4时才能有利于蛋白质消化,才能使大量病原菌灭活。

(4)规模化猪场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应激也可诱导发病,尤其是实施早期断奶,其环境温度、饲料营养、管理条件未跟上,更易致病。据研究,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使免疫反应抑制,引起仔猪抗病力弱,易发生腹泻。

(5)营养和饲养管理。由于母猪无奶综合征而导致仔猪低血糖,仔猪由精神不振到水泻样腹泻,严重的由虚弱发展到低温、昏迷或出现神经症状。由于对仔猪突然强制补料或吃不良的奶汁和饲料,可导致乳猪补料诱导性腹泻或营养性腹泻。

(6)细菌性致泻。①黄痢。1~7日龄的仔猪发病,四季均可发病,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或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发病率较高;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排黄色稀粪,内含凝乳小片,排粪失禁,脱水消瘦,衰脱死亡。②红痢。四季可发病,主要是1~3日龄仔猪发病,多为C型魏氏梭菌产生外毒素致病,发病急剧,病程短促,大多于1~3d内死亡,排出浅红色或红褐色稀粪,以后排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变成米粥样粪便。③白痢。四季可发病,主要是10~20日龄仔猪发病。饲养管理差、气温剧变、阴雨连绵等多发,病程2~10d,以排出乳白色或灰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④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特别是2~4月龄仔猪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生率高。

2 综合措施

2.1 科学饲养,防止妊娠母猪过肥或过瘦

母猪在妊娠期间应保证饲喂全价的配合日粮,在妊娠前期是胎儿组织器官形成的阶段,对日粮中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要求较高,应多饲喂青绿饲料或多汁饲料。怀孕后期应采用高标准饲养,以保证营养供给,促进胎儿正常发育,减少母猪脂肪消耗,为产后恢复体力积蓄营养。产后当天不要喂精料,适当饲喂麦皮汤或硫酸镁等轻泻剂,产后第三天起逐渐增加母猪饲喂量,可防止因母猪产后不食,便秘、缺奶而导致仔猪腹泻。

2.2 做好母猪分娩前的免疫接种工作和产后母猪的护理

(1)母猪于产前36~42 d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苗,于产前21、28 d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四价苗,于产前30、15 d各免疫接种一次红痢茵苗。

(2)待产母猪进入分娩舍前,须对产栏和母猪进行彻底消毒,有条件的猪场可实行全进全出的方法,更有利杜绝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

(3)母猪进分娩舍后和临产中,均应用温热的0.1%高锰酸钾溶液冼涤母猪的阴门、乳房、腹部。临产中擦冼并按摸乳房,挤掉第一、二把奶,辅助仔猪吃上初乳,是防止母猪乳房炎和仔猪下痢的重要措施,尤其对第一胎母猪更重要。

(4)母猪分娩后进行产后一针和仔猪产后三针的保健计划,对预防母猪乳房炎和产后无乳有良好作用。

(5)做好预防仔猪腹泻的保健工作。①应用现代饲料科技,使用含添加血浆蛋白、酶制小肽等成份的高质量乳猪料。②注意保温工作,保持猪舍干燥。③保证良好的卫生条件。④适当限制仔猪的采食量,防止仔猪过度采食而引起消化不良腹泻。

(6)仔猪出生后72 h内注射铁剂1~2 mL,对仔猪因缺铁面造成的贫血、腹泻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3 防治措施

(1)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持栏舍卫生干燥,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尤其是舍内温度在出生后1~3 d内保持在28 ℃以上。

(2)在出生后1~3 d内为仔猪补充硒铁等微量元素。在剪牙断尾时肌注0.5 mL/头长效土霉素。

(3)对发生腹泻的仔猪治疗措施。①对腹泻粪便为糊状的仔猪,可灌服广东大华农动保生产的腹可安10 mL/头,同时肌注庆大霉素0.8 mL/头。每天2次,连用2 d。②如果为水样粪便,要及时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无水葡萄糖20g,加水1 000 mL),同时使用腹可安10 mL/头,肌注庆大霉素0.8 mL/头。每天2次,连用3 d。严重的可进行腹腔补液。③疑似病毒性腹泻的仔猪,如果补液与治疗用药效果不理想,可提前断奶,使用米粥饲喂。

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11

1 预防措施

1.1 应用生物疫 (菌) 苗预防

应用生物疫 (菌) 苗免疫注射是预防因传染病引起的仔猪腹泻的重要措施, 例如用大肠杆菌二价或多价工程基因苗, 分别于母猪产仔前40d、20d接种, 对仔猪黄白痢能起到相应的预防效果。但若单方面进行病原性预防, 而忽视综合性防治措施, 则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仔猪腹泻。

1.2 抓好母猪饲养管理

母猪进产仔栏前, 对产仔栏彻底清洗, 并用2%的烧碱等消毒液消毒;母猪临产和产后, 用温热的高锰酸钾水擦洗母猪乳房、腹部和外阴, 仔猪吃乳前, 挤掉乳头前3~5滴奶水;母猪产前5~7d减料, 每天减0.5kg, 产仔当天不减料, 产后限制喂料, 逐渐增加至7d正常给料;给予哺乳母猪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能促进泌乳的优质饲料, 并保证清洁饮水;有条件的饲喂优质青绿饲料对母猪生产有良好作用;及时有效地防治母猪肉产仔发热、不食、无乳、乳房炎等疾病。

1.3 抓好仔猪饲养管理

在仔猪养育过程中, 有3个腹泻高峰期, 即:产后1~7d、14~21d、断奶后7d, 分别与通常所说仔猪养育过“三关”的时间相对应, 所以抓好仔猪饲养管理, 主要抓好仔猪“三关”。 (1) “初生关”做好保温, 仔猪初生时产房或仔猪保温箱要保持30~32℃, 以后每周降低2~3℃至22~24℃维持; (2) 仔猪出生后2h内, 要让其吃上初乳, 对体弱的仔猪要人工辅助喂乳; (3) 出生后2~3d, 每头仔猪注射“铁钴注射液”1~2ml、0.1%亚硒酸钠1ml;

1.4 科学选择日粮原料

配制高质量断奶仔猪日粮, 可利用脱脂奶粉, 乳清粉, 喷雾干燥血浆粉, 优质鱼粉、膨化大豆等, 以提高其生长速度和减少下痢。

1.5 正确使用微生态活菌制剂

微生态活菌制剂可及时补充幼猪胃肠道正常机能所需的有益菌种, 还可产生多种消化酶、维生素和未知生长因子。对预防和控制腹泻有很好的效果。

1.6 过好“补饲关”

仔猪出生后7d开始诱食, 15~20d龄正式补饲, 至30龄每头仔猪采食饲料达到120g, 说明仔猪顺利通过“补饲关”。补饲料最好选用质量信誉好的商品料。

1.7 过好“断奶关”

减少应激, 在断奶后15d内, 尽量做到圈舍、猪群、饮料及饲喂方式“四不变”。断奶仔猪常出现拒食, 饿急了又过量采食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 因此, 断奶5d内的仔猪应限饲, 喂七成饱并取少添勤喂避免腹泻。另外, 可在仔猪饲料中适当添加土霉素等抗生素防止腹泻。

1.8 抓好防疫和消毒

猪场应根据当地疫情实际、本场卫生管理、饲养管理现状, 制定适合本场的疫病防疫和消毒制度。按计划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和驱虫。对猪舍、场地、用具、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对排泄物进行发酵处理。发生仔猪腹泻时, 及时隔离病猪, 彻底清扫并消毒被污染的圈舍、场地、用具等。

2 及时诊断并正确选择药物治疗

2.1 对症治疗, 调节生理机能

发生严重脱水时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300ml, 5%碳酸氢钠30~50ml, 维生素C0.2~0.5g, 维生素B10.03~0.05g, 混合后静注或腹腔注射;或者口服补液盐让仔猪自由饮水至症状消失。发生严重脱水时, 可用活性碳10~20g或次硝酸铋2~5g等口服止泻, 因为对仔猪单纯采用止泻不利毒素排出,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 不到十分必要时不要轻易使用止泻药。

2.2 仔猪黄、白痢特效疗法

硫酸链霉素混浊法:按每次仔猪灌服10~25万IU/头, 2次/d, 连续2~3d。盐酸黄连素注射法:肌肉注射黄连素5mg/头, 2次/d, 连用2d。地塞米松磷酸钠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疗法:取硫酸庆大霉素 (8万IU) 2ml, 0.5%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 混合后注射, 1次/d, 连用2d。

2.3 猪痢疾 (血痢) 的防治

对已表现出症状的猪进行隔离单独治疗, 用痢菌净注射液5mg/kg体重, 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2~3d。对未表现临床症状的可疑猪, 将痢菌净添加到猪饲料中, 剂量100~200mg/kg, 连用7d。待全群症状基本控制后, 全群饲喂添加痢菌净50~100mg/kg的饲料, 连续使用4~7周。

卫生检疫

浅谈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

张晔 (安徽省阜阳市畜牧局236012)

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733 (2011) 05-0044-02

1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现状

1.1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素质 (1) 业主素质。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集约化、规模养化殖场在我市快速成长起来, 但是, 管理人员的水平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 有的掌握较深较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能科学合理地管理好规模养殖场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则尚未入门, 动物的饲养管理全听有经验的养殖户的指点。 (2) 饲养管理人员素质。饲养管理人员的素质更是参差不齐, 文化层次有高中、初中、小学文化, 有初识字的、更有一字不识的文盲。这些人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知之甚少, 对动物的饲养管理、防疫治病全听业主和管理人员的指导。

1.2养殖场地规模养殖场场地有规范的, 也有不规范的;有按动物科学饲养要求合理选址修建的, 也有因地制宜随便而建的;内部设施设备有科学现代化的, 也有因陋就简原始化的。

1.3防疫制度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制度, 规模较大的动物防疫的制度相对较为健全, 措施也较为落实, 防疫效果也较好;规模相对较小的动物防疫的制度则不健全, 措施也相对落实较差, 动物防疫效果也不够理想。1.4动物防疫现状规模养殖场虽能批量生产畜禽产品, 养殖效益较高, 但其风险较大, 特别是动物疫病危

2.4 仔猪副伤寒治疗

复方庆大霉素, TMP安乃近注射液, 肌肉注射, 复方磺胺类药物肌肉注射。

2.5 病毒性腹泻治疗

对出生3周龄内的仔猪可内服1~20IU的人用干扰素。另外利用鸡新城疫I系苗作为干扰素诱导剂, 刺激体内干扰素的产生来控制病毒性腹泻, 具体方法:使用生理盐水对鸡新城疫苗作50~100倍稀释, 猪3~5ml/头, 肌肉注射, 一般2~4d可痊愈。

2.6 寄生虫所致腹泻的控制方法

引起猪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寄生在胃肠道内的线虫, 最有效的药物是阿维菌素, 10mg/kg搅拌饲喂, 自由采食1d (24h) 即可。

害的风险较大;因动物的集中饲养, 动物疫病易于发生并快速传播。现规模养殖场业主已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均非常重视动物疫病的防制工作, 整个养殖过程都主动防疫, 自动购买消毒药、疫 (菌) 苗, 积极防疫;初涉规模养殖的业主, 听信于有经验的养殖业主的防疫安排, 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 别人说要用什么药品、疫 (菌) 苗, 就购买什么药品、疫 (菌) 苗。

2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

2.1饲养场所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一些规模养殖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一是生产区和生活区、工作区、外宾接待区混为一体, 不能有效地隔离开来, 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 (疾) 病隔离观察治疗区, 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发生;二是畜禽动物饲养圈舍、养殖场出入口未设立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达不到消毒防疫的目的。

2.2动物免疫程序混乱规模养殖场动物的免疫注射, 有的使用单苗, 有的使用联苗;常用的疫 (菌) 苗为:猪瘟单苗或猪“三联”苗、W疫苗、细小病毒等疫 (菌) 苗。其免疫程序较为混乱, 以猪瘟免疫注射为例:种用猪一般采取每半年一次;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有的业主采取乳前免疫, 有的采取30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二免, 既不是强化免疫, 也不是延续性免疫, 免疫后又没有佩戴免疫标记;如卖给散养农户, 很可能遇农村散养普防

2.7 对抗病原微生物或防止继发感染

庆大霉素1~1.5万IU/kg, 肌注, 2次/d。或喹诺酮类3~5mg/kg, 肌注或静注。口服链霉素。后海穴注射黄连素。磺胺类药物、土霉素也可选用。

2.8 中药防治

上一篇:公共舆论危机下一篇:不速之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