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原因

2024-05-27

仔猪腹泻原因(通用12篇)

仔猪腹泻原因 篇1

仔猪腹泻往往是多原因引起的,其致病原因复杂,仔猪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仔猪腹泻的出现有以下几大高峰:初生2~3 d因对环境不适或受不良初乳的影响而出现水样便;10~12 d因补料不当,饲料抗原过敏或饲料营养抑制因子造成排稀便或排粥样便;仔猪出生20 d左右由产毒型大肠杆菌引起的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稀便或软便;断奶后7 d因断乳应激和限饲不当引起的排稀便或粥样便。

不同管理条件、不同季节、不同饲料品质和采用不同饲喂方法,仔猪腹泻发病率差异很大,一般仔猪断乳前腹泻发生率高于断奶后。由于发病原因不同,腹泻的病死率也不一,轻者占10%左右,若出生后发生病毒感染则病死率达100%。统计数据表明,腹泻造成仔猪的死亡头数约占整个仔猪死亡头数的70%~80%。

1 生理性腹泻

1.1 仔猪期(55日龄前)仔猪消化道与各种腺体未发育成熟仔猪期仔猪小肠绒毛长度、绒毛面积, 上皮凹陷深度和淋巴细胞密度等正处在生长阶段, 各种消化腺体发育还不完善。

各种酶类的分泌不足可致消化功能不全, 影响消化与吸收而引发腹泻。

1.2胃酸分泌不足

胃酸可维持胃肠内的酸性环境, 激活各种消化酶, 并抑制肠道有害病微生物的生长, 扶持有益菌繁殖。仔猪胃壁功能还未发育健全, 难以维持胃肠道的酸性环境。胃内酸度不足, 使一部分或大部分蛋白酶原不能转化成胃蛋白酶来消化蛋白质。未消化的蛋白质进入肠道腐败发酵后促使腹泻发生。

1.3 自身免疫力低下

仔猪出生后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对外来抗原物质的刺激不能很快产生应答,形成抗体。

仔猪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形成约在出生后两周左右,以后其免疫机能逐步趋于成熟。仔猪三周以前基本靠初乳中的母源抗体获得被动免疫力,而母源抗体作用只能维持20 d左右,此期如有肠道疾病或饲料抗原物质刺激即可引发病原性或过敏性腹泻。

1.4

仔猪神经中枢发育不健全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差, 如遇寒冷、潮湿、有害气体、断乳、组群、注苗、去势和饲料突变等不良因素刺激, 可因肾上腺功能亢进, 胃酸分泌减少, 肠道菌群失调, 肠内渗透压升高而出现应激性腹泻。

2 病原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体很多。仔猪经常的发生病原性腹泻有:

2.1 病毒性腹泻

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这三种病毒引起仔猪腹泻时,仔猪均排水样便,粪便呈灰色或灰绿色,有的呈黄色。粪便落地不成形,表面常出现一层油样膜或小米粒大的气泡。病毒性腹泻多为混合感染,单一发生的很少。

在未接种疫苗的养殖场,发生本病后,出生10 d内的仔猪死亡率为100%。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后仔猪死亡率很高,类冠状病毒致死率次之。临床上三个病毒很难鉴别,只有在电镜下检查才能查明。

2.2 病菌性腹泻

一是由产毒型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和白痢。黄痢发生在仔猪出生5 d左右,其粪便呈黄色、质软或呈稀便。白痢发生在仔猪出生后20 d左右,其粪便呈乳白色或灰白色、质软。对黄白痢患猪只要及时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及时进行治疗,其死亡率不高。二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该病患猪排出紫红色血便,其多发生在出生5 d内,一般病死亡率很高。

2.3 密螺旋体引起的腹泻

统称血痢,此病患猪粪便内有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液或凝血块。本病大猪多发,仔猪发病较少。

2.4 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仔猪感染类圆线虫、球虫均能引发腹泻。此病患猪的粪便多呈粥状或稀便、有潜血。

3 营养性腹泻

3.1 营养抑制因子性腹泻

此类腹泻近年被重视。大豆粕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脲酶”两种对猪有影响的营养抑制因子。

3.1.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胰脏分泌胰岛素入血液参与糖代谢,分泌胰蛋白酶入十二指肠分解蛋白质,最后生成氨基酸被仔猪吸收利用。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与胰蛋白酶结合成不可逆的非活性复合体,其抑制了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使饲料中的蛋白质在肠道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在大肠内腐败发酵,产生有害气体,刺激损伤肠壁,造成大肠吸水能力减弱,引起腹泻。

3.1.2 脲酶

豆粕中的脲酶(尿素酶)可将尿素水解为氨而造成氨浓度升高。氨对肠道黏膜有毒害作用,受氨毒害损伤的肠黏膜失去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能力而引发腹泻。

3.2 营养过敏性腹泻

饲料蛋白质中含有一种能引起仔猪发生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如大豆球蛋白)。仔猪首次采食此类抗原物质后免疫系统产生记忆反应,当第二次遇到同样抗原物时,机体马上产生超敏感反应。这种抗原物质可造成肠道组织损伤,消化酶浓度与活性降低,导致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力下降,进而引起腹泻。

3.3 营养过剩性腹泻

仔猪阶段仔猪消化功能未发育健全,其对谷物性食物的消化吸收力差。一部分或大部分植物性蛋白质不能被仔猪小肠消化吸收而进入大肠,造成大肠容积增大。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差。未被小肠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在大肠内腐败发酵,产生有害气体,刺激肠壁,损伤肠道功能。肠道因对水分的吸收力降低而导致出现腹泻。大肠腐败产物的增多给致病性大肠杆菌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使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加重了腹泻症状。

3.4 缺铁性腹泻

初生仔猪体内含铁约50 mg,其每日可从母乳中摄取1.0 mg铁,而仔猪每日生长需铁7~8 mg,铁元素的不足会导致大肠杆菌失调而引发腹泻。

4 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往往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在防治仔猪腹泻时必须找出原发症, 抓住主要矛盾加以处理。仔猪腹泻的发生规律大体是一种病因出现, 其他致病因素乘虚而入, 造成病情加重。对仔猪腹泻的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

4.1

搞好舍内卫生, 定期注射预防仔猪腹泻的各种疫苗,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疫规章制度, 并认真贯彻执行。

4.2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坚持使用质量好, 易消化、易吸收的饲料进行饲喂, 使其尽快生长, 增强其抗病力, 减少或杜绝腹泻的发生。

4.3

仔猪阶段保持其适宜的生长环境, 由于仔猪未发育成熟, 故应减少外界环境的刺激。

4.4 对发生病原性腹泻的病猪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对腹泻严重,出现脱水症状的仔猪要尽快补液。对新购入的仔猪,在其入场后应用药物预防。

4.5 仔猪开食补料要做到少给、勤给, 不能断续给料, 以使其尽快脱敏。

在选用豆粕时,要用经高温处理的黄色豆粕,色泽变红或白色的不要用,更不能用未经高温处理的冷榨豆粕喂猪。要求用抗原作用低、消化率高的豆粕喂猪。

4.6 对仔猪全价料,要改变过去重蛋白轻能量的观点, 饲料能量要达到3.3~3.5 MJ/千克。

粗蛋白质含量过高(特别是植物蛋白),仔猪消化不了会造成腹泻。仔猪断乳后要限食3~5 d,以后不要吃得过饱。

仔猪腹泻原因 篇2

猪场仔猪腹泻病防治要点

仔猪腹泻病严重影响猪场的健康发展,最严重的是断奶上保育栏这段时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五点防治措施,希望能给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作 者:顾国炳  作者单位:罗平县畜牧局,云南,罗平,655800 刊 名:云南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YUNN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858.282.61+2 关键词: 

仔猪腹泻原因 篇3

一、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

1.母源带毒。发病原因为母猪产后感染(如患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房炎等)和母猪隐性带毒,使致病因子通过乳汁和接触传染给乳猪。乳猪病后表现为红、黄、白痢和水样腹泻。防治主要针对母猪:母猪产前、产后8小时各肌肉注射一次长效抗菌剂(磺胺类),剂量10毫升/次,或产前24小时喂服“子母康”1袋,产后连喂3天,每天喂服1袋;根据母猪产后感染发病症状,应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2.乳猪感染。乳猪自身感染了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流感、猪瘟、细小病毒、冠状病毒等)、寄生虫等。乳猪主要表现为不食、体温升高,红、黄、白痢及水样腹泻等症状。治疗方法:细菌、病毒感染的,取庆大霉素10支,计20毫升(8万国际单位/支)、黄连素2支,计20毫升(0.1克)、盐酸吗啉双胍2支,计20毫升(0.5克/支)、复方敌菌净片100粒混合浸泡10分钟后搅拌均匀,乳猪每1公斤体重喂服混合液2毫升,病重者重复使用1次。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可用敌百虫片,按每1公斤体重0.1~0.5克一次喂服,1周后再用服一次;或用槟榔20克,贯众40克煎水喂服。

3.环境变化。昼夜温差变化大,特别是部分地区昼夜温差达15℃以上时,极易造成乳猪腹泻。另外,饲养场所变更、圈舍卫生条件差、消毒药水的刺激等都可引发疾病。防治办法主要是: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加强饲养管理。病重乳猪可适当应用黄连素、痢菌净等药物治疗。

4.消化不良。原因有四种:一是母猪产前营养过剩,产后蛋白质摄入过多,造成乳汁过浓,引起乳猪脂肪性下痢。病仔猪粪便呈黄色油脂状,有臭味,以3~10日龄仔猪多发,一般全窝发病。二是母猪营养不良,乳汁不足,同时仔猪开食较晚,造成乳猪饥饿性下痢。病猪粪便呈黄绿色,毛色无光。该型多发于15~20日龄。三是在补料期间饲养方法不当,饲料搭配不合理,饲喂次数过少。猪只每次吃得太饱,饮水过多,造成饲养性下痢。病猪粪便中带有未完全消化的饲料。防治:仔猪、乳猪采取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法,防止人为因素造成仔猪下痢。药物治疗:母猪用小苏打片60~80克,分4次内服;苦参100~200克,煮水后拌料喂母猪;酵母片50~100克,分4次给母猪内服。仔猪可口服小剂量的酵母片,用痢菌净粉等结合治疗。四是饲喂了霉烂变质饲料。给哺乳仔猪的补料中有过期、霉变饲料,仔猪吃了这种过期霉变饲料造成腹泻。此时应立即停喂补料,改喂新鲜饲料。

5.乳猪贫血。造成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营养不良,母猪怀孕期饲养管理不当,缺乏青饲料或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仔猪出生后皮肤灰白,可视黏膜苍白,排泄灰白色黏稠的稀粪。防治:右旋糖酐铁或葡聚糖铁钴注射液2毫升(每1毫升含铁元素50毫克)于仔猪出生后3天内深部肌肉注射;用硫酸亚铁0.5克、酵母粉1克混于补料中,每天一次连用10天。

6.矿物缺乏。据资料表明,我国70%的地区土壤都缺硒,在这些地区的土壤上生长的青饲料会存在缺乏硒元素的问题。另外,日粮中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搭配不合理也可造成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仔猪拉黄色或黑色粪便,四肢无力,眼睑、下颌和腹下水肿、肌肉战栗等。可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和维生素A、D、E等进行预防和治疗。

7.药物反应。哺乳母猪在哺乳期发病,若用药不当可引起猪腹泻;另外,仔猪在注射猪瘟、副伤寒等疫苗时,由于体质原因也可发生腹泻。为确保免疫成功,此时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只要加强饲养管理,1~2天即可康复。

二、综合防治策略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必须分清病因,对症下药,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搞好环境卫生。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猪舍要彻底打扫并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的烧碱溶液泼洒消毒。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同时,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消毒液带猪消毒1次,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仔猪在哺乳期间,应加强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提高仔猪断奶重和仔猪的身体状况。仔猪出生3天,肌肉注射性血素和0.2%的亚硒酸钠各1毫升,7天开始用乳猪料诱食,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得到加强和健全。同时要精心护理仔猪,注意防寒保暖,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适口性强、容易消化的全价料,并在料中加入0.05%的土霉素钙盐,既可预防胃肠道疾病,又可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饮水中添加0.6%的漂白粉。哺育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0.05%的土霉素钙盐,乳头每天用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两次。

3.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即看精神状态,看饮食情况,看粪便颜色和形状,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只,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减少死亡,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仔猪腹泻主要原因及治疗 篇4

1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食欲减少, 精神差, 有时伴有呕吐, 拉出的粪便有: (1) 水样腹泻:水样腹泻易造成脱水, 最后虚脱死亡; (2) 粪便带脓带血, 说明胃肠有炎症; (3) 一般性下痢, 多数是食入不洁物或消化不良造成。

2 主要原因

2.1 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

饲养管理方面引起仔猪下痢的主要原因有: (1) 保温措施不力; (2) 圈舍地面不够干燥卫生, 以及卫生未能保持; (3) 受贼风侵袭; (4) 护理仔猪差, 如断脐、断尾、剪齿、剪耳工具消毒不严等; (5) 未能保证每个仔猪都在2h内吃到了初乳; (6) 水质不符合要求; (7) 补铁补硒不及时, 或量不足; (8) 未提前进行补料的训练; (9) 受到其它不良因素的影响, 如噪声或突然惊吓; (10) 不遵守分娩、保育舍“全进全出”, “空栏消毒”间歇一周的原则。

2.2 饲料方面的原因

饲料方面引起下痢的主要原因有: (1) 哺乳母猪饲料的品质和卫生指标不合格; (2) 哺乳仔猪饲料方面的原因包括:所用饲料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含有大量不易消化的物质如小麦、高粮、菜子饼、棉籽等;肠道有益微生物赖以生存的营养成分不够;所用饲料不能使肠道保持酸性环境, 以弥补其自身胃酸的分泌不足;所用饲料不能提供并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及能量;脂肪类物质变质或添加过量, 导致消化不良而下痢;玉米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导致消化不良而下痢;饲料的适口性、营养指标、所用原料等变动大;饲料中含有霉变原料或霉菌等; (3) 饲料使用方法不正确:因饲料使用方法不正确而造成的仔猪下痢在目前相当普遍; (4) 购买使用了假冒伪劣哺乳仔猪料。

2.3 疾病方面的原因

疾病方面引起下痢的主要原因有: (1) 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c型产气荚膜梭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肠毒性脆弱性杆菌等; (2) 病毒性疾病:如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猪瘟、伪狂犬病、仔猪轮状病毒、猪腺病病毒、肠道病毒等; (3) 寄生虫病:如胞属球虫病、隐胞子虫病、红猪圆线虫病等; (4) 真菌性感染及毒素作用。

3 治疗

3.1 病毒性下痢

发病初期按肌注高免血清1 m L/ (kg体重) , 1次/d, 连用3 d;同时肌注2.5%恩诺沙星注射液按每10 kg体重1m L, 1次/d, 连用3 d;或用黄连素注射液每头5 m L, 1次/d, 连用3 d。

仔猪若能自行饮水, 可给予电解质多维或口服补液配合上述治疗, 效果更好。仔猪不能自行饮水, 则用补液疗法治疗。

3.2 细菌性下痢的治疗

可用药物较多, 仅举几例供参考:

痢菌净注射液, 5 m L/ (kg体重) 肌注:2次/d, 连用3 d;同时肌注排疫肽, 每头0.5 m L, 1次/d, 连用3 d。

穿心莲注射液, 肌注2 m L/d, 2次/d, 连用3 d;同时肌注制菌磺, 肌注0.3 m L/ (kg体重) , 1次/d, 连用3 d。

庆大霉注射液, 1.5 mg/ (kg体重) 肌注, 2次/d, 连用3 d;同时肌注转移因子, 每头0.5 m L, 1次/d, 连用3 d。

新霉注射液, 肌注6万~8万U, 2次/d, 连用3 d;同时肌注乳酸氟哌酸注射液, 10 m L/ (kg体重) , 2次/d, 连用3 d。

仔猪若能自行饮水, 给予电解质多维或口服补液配合上述治疗。对脱水仔猪, 则用补液疗法治疗。

3.3 非传染性下痢的治疗

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控措施 篇5

摘 要:该文分析了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注意改善日粮品质,加强饲养管理,制订科学免疫程序等。

关键词:仔猪;腹泻;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123-02

仔猪腹泻是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主要有生理性因素、饲养管理因素和疾病性因素,而更多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交叉感染。仔猪腹泻病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一旦发病将直接影响到断奶仔猪的增重和成活率,进而影响整个饲养周期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l],已成为影响和困扰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难题。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

1.1 生理性因素

1.1.1 消化道发育不健全 初生仔猪消化道处于发育阶段,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胃肠道短且容积小,分泌胃酸及消化酶的能力较差,消化吸收机能还不健全,容易造成腹泻。

1.1.2 免疫机能不健全 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除从初乳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外,初生仔猪几乎没有免疫力,因应激和免疫能力低容易导致腹泻[2]。

1.1.3 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仔猪体温调节机能很不完善,体内能源贮备有限,在较低的环境下,不易维持正常体温,极易引起其消化系统紊乱而引起腹泻。

1.2 饲养管理因素

1.2.1 营养性因素 当日粮中含有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因子、皂角苷、棉酚、单宁、非淀粉多糖等,容易引起腹泻。另外饲料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的缺乏或比例不平衡,会导致仔猪胃肠粘膜的结构受损,肠道菌群平衡失调,消化功能下降,引发腹泻。

1.2.2 应激性因素 主要有断奶应激和饲养环境应激。断奶应激主要是母仔分离的心理应激,从母乳转向饲料的营养应激和从分娩舍到保育舍的环境应激,仔猪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容易造成腹泻。饲养环境差,圈舍湿度大、温度低且突变、卫生条件差、空气质量差等容易使仔猪受到刺激,也会引起腹泻。

1.2.3 饲养方式因素 如母猪妊娠期不限饲、突然变换饲料等会影响乳汁质量的稳定,仔猪吮吸而引起腹泻。仔猪教槽时间及方式不正确、转群、分栏、断乳等因素的作用,仔猪也极易出现腹泻。

1.3 疾病性因素

1.3.1 细菌性腹泻(1)大肠杆菌性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主要表现为仔猪黄痢、白痢。多发生在30日龄内仔猪,发病率约为50%,死亡率20%左右[3]。发病猪以排乳白色、灰白色、黄白色水样或浆糊样稀粪为特征,有特殊腥臭味,发病仔猪精神状态差,食欲不振,迅速脱水、消瘦而死。(2)沙门氏菌性腹泻。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主要是仔猪副伤寒病,1~4月龄仔猪易感,无明显季节性,多因饲养密度大、环境污染、潮湿等及营养障碍而发生,粪便呈黄色水样,恶臭,并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1]。(3)梭菌性肠炎(仔猪红痢)。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很少发病,发病仔猪排红色稀粪,解剖发现小肠后段有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感染后同窝仔猪发病100%,死亡率20%~70%。自然界中该菌分布广泛,部分母猪肠道中有该菌,并可排除,但猪场污染后,很难根除。

1.3.2 病毒性腹泻(1)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肠道疾病,以引起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通常100%)为特征。5周龄以上仔猪死亡率较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2)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易感染,在猪群中呈流行性传播,一但发病波及全群。发病仔猪粪便水样,小肠充满大量黄色液体并膨胀,肠绒毛变短。(3)轮状病毒。发病仔猪常呕吐、腹泻,脱水严重,粪便水样或糊状,色黄白或暗黑。2~5周龄仔猪多发,发病率50%~80%,死亡率7%~20%,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综合防治措施

2.1 注意改善日粮品质 日粮中添加酸制剂和酶制剂,以补足仔猪胃酸的不足和消化酶种类、数量的不足。添加益生素,能维持仔猪肠道正常菌群,促进有益菌生长。另外注意加强冬季保温。

2.2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保证猪日粮中各种营养素比例的平衡,尽量选用知名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仔猪投喂量要循序渐进,饲养密度适中,早期教槽,逐步断奶,逐步换料,母子逐渐隔离,尽量减少转群、分栏等环境应激,另外加强日常管理和消毒,加强对已发病猪的营养护理工作,及时补盐、补水,控制采食量,药物治疗和肠道护理同时进行[4]。

2.3 疾病性腹泻防治

2.3.1 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模式 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控制猪场的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护理工作,注意猪舍消毒和产后母猪乳头消毒;抓好新生仔猪防寒保暖、及时喂初乳,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2.3.2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认真做好猪瘟、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大肠杆菌病、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疾病的免疫工作。并且加强免疫效果的跟踪检测,长期污染的猪场可考虑制备毒素抗血清,进行被动免疫。在进行药物治疗时,要注意做好药敏试验,预防多重耐药菌。

2.3.3 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合成各种酶和营养物质的独特作用。自2006年始欧盟立法禁止使用抗生素后,微生态制剂成为抗生素替代物的趋势更加明显。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添加剂可以帮助幼畜禽尽早建立健全肠道正常的微生物区系,从而减少消化道疾病,并促进生长[5]。微生态制剂用于仔猪腹泻上,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结语

仔猪腹泻病是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疾病之一。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腹泻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发病后,要先分析确定引起腹泻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症下药。还要考虑相关的致病因素,力求从源头上控制病因,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几率,从而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探讨 篇6

关键词 仔猪;腹泻;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仔猪腹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饲养环境问题,有些养猪场或者农户猪舍的卫生根本达不到一般饲养的环境要求,导致很多细菌的传播,给仔猪的生长带来极大威胁,从而引发腹泻[1]。本来仔猪的体质就比较弱,再加上环境的恶劣就很有可能让它们失去免疫力,最终导致死亡,这是广大养猪户都不愿看到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以防为主,保障仔猪的健康成长[2]。

1 仔猪腹泻原因分析

1.1 非传染性腹泻

举几个常见的仔猪非传染性腹泻问题。首先,是仔猪消化功能不全引起的腹泻,仔猪的肠道在出生前是无菌的,在出生后24 h内,逐步定植了大肠杆菌、乳酸菌、小梭菌、真杆菌和酵母菌等,形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乳酸杆菌占优势有助于仔猪的健康成长,而乳酸杆菌来源主要靠乳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仔猪一旦断奶,就很容易造成肠道菌群的失调,再加上断奶应激反应,降低了消化酶的水平,从而导致腹泻[3]。其次,日粮抗原过敏问题,断奶仔猪在进食固體饲料或变换饲料后需要经历一段过敏时间,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导致小肠的损伤,一般3~5 d出现腹泻。再次,就是仔猪营养因子缺乏的问题,仔猪腹泻与其胎儿期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哺乳母猪营养摄入不足,导致仔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不足,由于抵抗力降低而出现腹泻。最后,就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仔猪体温的调节机能问题,刚出生不久的仔猪,体温的调节机能不太健全,气温的突变、空气的污浊、湿度大等都会造成仔猪的免疫力下降,引起仔猪腹泻。仔猪的体温是受到外界环境来调控的,所以必须给仔猪提供一个良好的、干燥的、舒适的环境,让它们吃得好、睡得好,自然也就会长得好了。

1.2 传染性腹泻

传染性腹泻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细菌性腹泻,这主要是由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猪痢杆菌等引起的仔猪腹泻;第二种是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由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引起的;第三种是寄生虫性腹泻,主要是由蛔虫、球虫、鞭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等引起的仔猪腹泻。

2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2.1 以防为主

解决仔猪腹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母猪饲养的管理工作,在此,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方面,第一,夏天防防潮。在夏天的时候,注意防暑,猪舍一般在夏天会都会比较潮湿,一方面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地下水分容易跑到地面上来,另一方面是农户都习惯性在夏天为母猪提供很多水,导致了猪舍里的水分过多,所以,夏天一定要多注意防潮。第二,冬天防寒。南方的冬天比较阴冷,鉴于对猪舍条件的考虑,笔者建议,农户可以在猪舍里适当地放一些干稻草,这样有利于仔猪的保温,上面已经谈到体温对于仔猪来说的重要性,相信大多数的养猪专业户都会注意到这个问题。第三,定期消毒,包括对猪舍的消毒和对仔猪、母猪的消毒,这都是为了更好地做好防治工作。在不同的时段,仔猪对环境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当然对消毒的频率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具体情况要视猪舍清洁度和仔猪的体质为参考进行。

2.2 补充微量元素

仔猪生成过程中需要的微量元素有很多,重点要求补充的就是铁元素,这对于仔猪的成长十分重要。仔猪在母乳中不能获取足够多的铁元素,这就需要饲养者在平时的饲料中应该加入补铁的成分。当然,也可以请兽医来给仔猪注射一些营养针。一般情况下,仔猪出生后3~4 d就要给它们注射营养针。平时,要多注意补充盐水,增强仔猪的抗菌能力,防止腹泻出现。

2.3 做好日常保健工作

这里所说的日常保健工作是指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一般来说,仔猪的首次驱虫是在1月龄的时候,这时候是最适合的时间。要杜绝仔猪腹泻的发生,日常保健必不可少。其实不只是仔猪,对母猪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要每年驱虫2~3次,这是最正常的情况。日常保健措施有很多,希望养猪户在喂养的时候多用一些心思,给仔猪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仔猪腹泻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防治的措施。希望这些建议能够给大多数养猪户带来帮助,通过专业知识的研究可以让农户获得更多的经验,在养猪实践中不会走和少走弯路。对于仔猪腹泻问题的研究应持续进行,随着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人们一定能够学习与掌握更多的仔猪疾病防治技术,促进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志娴,陈秋亭,曾涣钦,等.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索[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3):86-87.

[2]姜玲玲,史开志,周思旋,等.我国仔猪腹泻病因的综合性分析及防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4(6):64-67.

[3]杨宾,黄群兰.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山东畜牧兽医,2015(5):23-25.

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 篇7

1 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1 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常见的有黄痢、红痢、白痢、副伤寒和痢疾等。

仔猪黄痢, 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一周龄以内的仔猪, 以1—3日龄最为常见, 环境卫生不好可能多发。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最急性病例生后数小时内突然死亡, 看不到症状。典型症状是仔猪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 内含凝乳小片。病猪吃奶变少或不吃奶, 精神差, 肛门松弛, 排粪失禁, 沾污尾、会阴和后腿部, 肛门和阴门呈红色, 迅速衰弱, 脱水、消瘦、昏迷至死亡, 发病率 (90%) 和死亡率 (50%) 均很高。剖检以肠道病变为主, 可见肠道膨胀, 有多量黄色液状的内容物和气体。

仔猪白痢, 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一般发生在7—30日龄以内的仔猪, 以7—14日龄最常见也最严重, 1月龄以上的仔猪较少发生。此病菌常存在于猪的肠道内, 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发病。当猪舍卫生不好, 阴雨潮湿、气候骤变, 母猪的奶汁过稀或过浓, 造成仔猪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发病。此病高度传染, 一窝小猪中有1头腹泻,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 就很快传播。典型症状是病猪突然腹泻, 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病猪拱背, 行动迟缓, 被毛粗乱, 肛门周围粘满粪便, 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但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造成容易被忽视的经济损失。

仔猪红痢, 又叫出血性肠炎或坏死性肠炎, 由丙型魏氏梭菌产生毒素而引起发病, 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 以排红色粘液粪便为特征, 发病快, 病程短, 死亡率高, 常常是全窝发病全窝死亡, 发病季节不明显。剖检病变主要为肠粘膜充血、出血, 易脱落, 肠系膜充血, 淋巴肿胀。

仔猪副伤寒, 是由猪霍乱和猪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多发生在2—4月龄仔猪。无明显季节性, 呈地区流行性散发, 是猪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急性病例见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 体温升高, 病初便秘后下痢, 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 恶臭, 有时出血。一般2-6d后死亡。慢性型比较常见。病猪扎堆、寒战,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粪便呈灰绿色, 恶臭, 混有血液。病程2-3周或更长, 未死的以后也会发育不良或复发。剖检可发现盲结肠有凹陷不规则的溃疡和假膜。

猪痢疾, 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大小猪都可感染发生, 多发于2-4日龄仔猪。卫生差、阴雨潮湿、气候多变、拥挤、运输、饥饱不均等都可以促使发病。多数病猪表现不同程度的腹泻, 先拉软粪, 渐变黄色稀粪, 内混粘液或血。病猪消瘦、贫血, 生长变慢。

1.2 病毒性腹泻

主要是传染性胃肠炎、流行腹泻和轮状病毒感染等。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特征, 5周龄以上的病猪很少死亡。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 产仔旺季发生较多, 常呈地方性流行。往往吃奶后突然发生呕吐, 接着发生剧烈水样腹泻, 粪便为灰白色或黄白色, 后期略带灰褐色, 迅速脱水, 消瘦, 衰竭死亡, 病愈的成为僵猪。但断奶仔猪、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后多数良性经过, 发病后突然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呈灰或灰褐色, 食欲不振。

轮状病毒病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 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 以2—5周龄的仔猪多发, 并有明显的腹泻, 死亡率较低。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 脱水明显, 约丧失体重的30%。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多在冬春季发生。临床特点有呕吐、腹泻、明显的脱水和食欲缺乏,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哺乳仔猪受害最重, 但病死率不到50%, 传播较慢;症状较传染性胃肠炎轻些, 粪呈灰白色或黄绿色水样便, 并混有气泡。

1.3 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 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 一般呈慢性经过, 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 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 衰竭死亡或成为“僵猪”。

1.4 断奶后腹泻

常发生于断奶后4-10d, 粪便为水样, 严重者肛门失禁, 有时边吃料边排粪。断奶应激、饲料变化、卫生不良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上仔猪腹泻通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并且大多数为混合感染, 根据仔猪发生腹泻的时间、粪便的性状, 结合剖检的情况可作初步的诊断。怀疑寄生虫引起的可收集粪便作病原培养或作虫卵检查。

2 防治

由于仔猪腹泻的病原的复杂性及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因此临床上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尤其应注意分娩舍内的管理与疾病控制。

2.1 加强饲养管理

对有寄生虫病的地区做好定期驱虫, 防止通过母猪传染虫体。分娩舍、保育舍注意保温、干燥、通风和清洁卫生, 有条件的猪场应遵守“全进全出”和“空栏消毒, 间隙一周”的原则。临产母猪进入产房前认真清洗消毒, 特别是乳房和外阴周围。初产仔猪应及早吃足初乳。仔猪断脐带、断尾、剪牙等应消毒, 并注足量的维丁胶性钙。哺乳仔猪应尽早补加教槽料, 使其断奶后能尽快适应饲料。

2.2 强化免疫接种

母猪于产前40-42d和15-20d各注射接种一次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对有流行性腹泻或传染性胃肠炎常发生的地区可于产前20-30d注射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1次。有必要的地区于产前30d、15d各免疫接种一次红痢菌苗。

2.3 断奶一周内仔猪注意控水、控料 (所谓控水控

料主要指不可以任其自由采食, 致使其饱食、暴饮等) , 同时饲料中添加0.1%柠檬酸。

2.4 近期的断奶仔猪舍应注意随气温变化及时采

取有效的保温防风措施, 尽可能地减少猪舍内的温差变化幅度。

2.5 药物防治

治疗仔猪腹泻以抗菌、补液、收敛、母仔兼治为原则。

(1) 母猪分娩前后适量给予Mg SO4等轻泻剂, 以防便秘。

(2) 哺乳母猪料可添加利高霉素、赐倍能、土霉素、SM2等药物。

(3) 下痢仔猪可选用得米先长效注射液、必好素M猪泵 (BIOSOL-M-PUMP) 、恩诺沙星、痢特灵、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同窝中有一头仔猪发病, 应全窝都治疗。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其防治 篇8

1. 仔猪腹泻的直接原因

腹泻是消化道功能紊乱后由多种毒素作用于肠道, 造成肠道水、盐代谢失衡的一个综合症状。通常将粪中水分含量高于80%的症状叫临床性腹泻。这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打破了进入血液的水量, 从而提高了粪中水分含量, 导致腹泻。

2. 仔猪腹泻的病因

(1) 病原因素仔猪腹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圈舍潮湿、温度低、卫生差、消毒不严格, 造成病原微生物滋生繁殖, 仔猪由于抵抗病原微生物能力较弱, 常感染造成肠道腹泻。

(2) 初生仔猪免疫力差3周龄前是仔猪最关键的免疫期。此时仔猪已经开始吃食, 玉米豆粕型日粮系酸力值高, 仔猪采食后, 会使胃中的p H值高于4。同时, 进入大肠中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又是肠道杆菌理想的培养基, 从而成为仔猪腹泻的又一病因。

(3) 仔猪受环境应激断奶仔猪受断奶应激、哺乳仔猪因气候多变, 仔猪受凉, 或哺乳母猪突然换料, 特别是能量饲料增加时, 母猪乳汁过稠, 乳汁中乳脂的含量过高, 导致仔猪肠道绒毛和隐窝发生改变, 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 打乱了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平衡, 从而引发仔猪下痢。

(4) 补饲不当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 正常生理机能较弱, 初生仔猪, 肠道中肠淀粉酶, 胰蛋白酶和乳糖酶的活性较高而胃蛋白酶没有活性, 食物的消化主要是在小肠中进行。当仔猪开始补料, 对日粮抗原过敏, 仔猪由哺乳过渡到哺饲期间, 因为肠道适应动物蛋白 (乳蛋白) 消化, 不适应植物蛋白消化, 尤其植物蛋白在乳猪饲料浓度超过20%情况下, 植物蛋白更容易破坏乳猪肠道黏膜, 引起消化不良, 特别是大豆蛋白酶因子的存在, 降低仔猪肠道内源性酶的产生, 进入肠道内的蛋白质不能被吸收利用, 成为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基, 引发仔猪腹泻。

(5) 保温不够温度越低, 仔猪越容易出现腹泻。在冬季, 还经常发生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 而且死亡率很高。

(6) 其他因素母猪到了泌乳后期, 由于营养跟不上、泌乳量又大, 开始动用体内脂肪维持营养需要, 这样的奶, 容易引起小猪腹泻;另外食盐过量、药物过量、青菜、次硝酸钠等均可导致腹泻

3. 仔猪腹泻的预防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因此, 要分清病因、综合防治,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 搞好环境卫生高度重视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 猪舍要彻底打扫

并用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1%~2%的火碱溶液泼洒消毒,

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 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消毒时应选择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 如复合醛类消毒剂, 每天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同时, 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百毒杀或戊二醛消毒液带猪消毒1次, 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2) 加强饲养管理 (1) 对仔猪要精心护理, 注意防寒保暖, 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全价料且适口性强, 容易消化、并在料中加入0.05%~15%金霉素, 又可以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哺育期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抗生素, 乳头用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 2次/d。 (2) 在饲料中添加酸化剂。最常用的是饲料中添加1%的柠檬酸, 使胃内保持一定的酸度。胃内酯性环境既适合有益的乳酸杆菌的繁殖, 又能抑制有害的大肠杆菌及其他病菌在胃内和小肠内滋生繁衍。 (3) 在饲料中添加酶类和生长促进剂。生产中常见的复合酶, 它可弥补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阿散酸作为生长促进剂作用于仔猪, 能改变肠道细胞代谢, 抑制肠道中有害细菌生长, 添加量以99×10-6/t的效果最好。

(3) 药物预防 (1) 产前母猪:注射大肠杆菌疫苗2次, 注射时间分别为产前40 d和15 d各一次;产前2~3 d饲喂中药仔姆康, 一般1袋/d, 连用2 d。 (2) 初生仔猪:口服一些抗生素或注射中药针剂, 预防拉稀。 (3) 72~96 h仔猪:注射牲血素, 7日龄开始补料, 选择优质乳猪饲料, 尤其是膨化产品, 以刺激胰蛋白酶的产生, 减少饲料粗纤维对肠绒毛膜的损伤。

(4)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 即看精神状态、看饮食情况、看粪便颜色和形状, 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 并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 减少死亡,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4. 仔猪腹泻的治疗

(1) 查明病因做到对症治疗, 减少盲目用药, 以免延缓治疗时机, 尤其是由传染病引起的腹泻, 更要及时治疗, 消除病因。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9

关键词:仔猪,腹泻,原因,方法

现阶段仔猪腹泻已成为仔猪因病死亡的首要因素, 据相关资料显示, 其比例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在实际生产中, 仔猪腹泻发生率高, 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为46.5%, 死亡率为10.3%, 仔猪腹泻每年会给养猪业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 了解仔猪腹泻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治仔猪腹泻对生产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一、仔猪腹泻的原因

(一) 非传染性因素

1、生理性因素

仔猪出生后, 各项生理机能仍不健全。此时饲养不当, 可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 从而造成腹泻, 尤其仔猪断乳后由原来的吃母乳转变为以饲料饲喂为主, 加上产生的断奶应激, 可影响对营养成分的消化与吸收, 加大腹泻的可能。此外, 由于仔猪的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完全, 如饲喂高蛋白、高钙饲料, 就会导致消化不良, 从而引起腹泻的发生。

2、营养性因素

仔猪腹泻与其在胎儿期的营养状况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妊娠母猪营养不良, 即能影响胎儿发育, 继而引起出生后抗病能力的下降, 从而导致腹泻的发生;如母猪在哺乳期营养不良, 同样因导致仔猪抵抗力的下降而腹泻。

(二) 传染性因素

1、病毒性病原因素

能导致仔猪腹泻的病毒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传染性肠胃炎, 一般多发于冬春季节, 对日龄小的仔猪危害大。可由母猪乳汁传播, 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

猪流行性腹泻, 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疾病。一般在寒冷季节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最大。

轮状病毒感染, 一般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 病毒经口入体内。

2、细菌性病原腹泻

仔猪黄痢, 又叫做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1周龄以内仔猪多发, 多见于1~3日龄, 是一种急性、高致死率的传染病。主要特征为病猪腹泻、排黄色粘液的粪便, 有腥臭味。分布广, 与管理环境有密切的关联, 深度过低或过于潮湿, 母猪奶水不足均能诱发。尤在春秋发病率明显上升。

仔猪白痢, 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多发于10~30日龄仔猪。一般在猪舍卫生不好, 气候变化, 母猪的奶汁过稀过浓时发病。

仔猪副伤寒, 主要由沙门氏菌所致, 多发于多发于断奶后的仔猪, 一般多在多雨潮湿的季节, 营养、卫生状况差的猪场流行。

仔猪红痢, 又称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 1~3日龄仔猪多发, 病程短且死亡率高。

3、寄生虫性病原因素

猪球虫病, 主要是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的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造成的上皮细胞损伤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一般对7~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使病猪发生水样腹泻, 脱水, 生长发育缓慢等。

猪线虫病, 由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 (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 对仔猪危害大, 能导致仔猪腹痛、腹泻、黏液或血性下痢。

二、仔猪腹泻的防治

腹泻的发生会给生产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生产中一般会按照防重于治的方针, 搞好预防工作。

(一) 做好预防接种的工作

应根据当地疫病发生的情况, 选择性注射疫苗, 切实做好防疫工作。一般会在怀孕母猪产前的21天左右注射1次K88K99疫苗, 仔猪出生后12小时内口服多价幼畜腹泻停。

(二) 加强饲养管理

在生产中要加强对猪只饲养管理, 减少外界对猪只的应激, 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防寒, 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防止给猪只饲喂发霉变质及冰冻的饲料, 尽量避免能引起腹泻的各种应激反应。

(三) 搞好环境卫生

应定期对环境、所用器具等进行消毒, 仔猪第一次吮乳前要用0.1%的高锰酸钾水清洗母猪乳头, 以后也要定期对母猪乳房进行消毒。在进猪前, 要将猪舍彻底打扫干净并消毒。平时要保持舍内的清洁和干燥, 保持舍内的小气候稳定。

(四) 保证饮水的充足

在仔猪出生后的3天, 由于母乳中的水分不能满足仔猪的生长需要, 所以要给仔猪足够的洁净水的供给, 防止仔猪喝污水或尿液引发腹泻。

(五) 适当添加具有止泻功效的中草药饲料

将中草药作为饮料添加剂添加在哺乳母猪的仔猪的饲料中, 可有效的防止仔猪腹泻, 提高仔猪成活率。

(六) 加强猪只营养水平

对妊娠母猪饲喂全价饲料, 可保证营养平衡, 确保胎儿正常发育。如, 在母猪饲料中加入VE就可以提高母猪提供给仔猪的特异性抗体含量。

(七) 注重优质饲料的选用

优质的饲料可提高猪只对饮料的可消化性和可利用率。在饲料中适当增加纤维和乳糖的含量, 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与此同时还可以促进乳酸菌的增殖。在饲料中加入酸化剂、酶制剂、益生素等非营养性添加剂及特定的抗生素对预防疾病、促进生长有显著的效果。

(八) 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

合理的驱虫程序可有效防治由寄生虫因素引发的腹泻。怀孕母猪在产前1~2周应进行一次驱虫, 仔猪在断奶时和围群时应各进行一次驱虫。新进的仔猪及种猪要驱虫隔离30天再混养。此外, 要经济清扫猪圈, 将猪的粪便进行发酵以消灭卵囊、虫卵及幼虫。

结语:

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 对于该病的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我们在生产过程中, 严格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则, 将仔猪腹泻的发生率有效的降低, 最大程度的保护养殖乃至养殖场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黄杰.浅谈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 (03)

[2]林红英.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11 (03)

[3]孙自来.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J].畜禽业.2012 (02)

[4]张红亮.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牧业通讯.2009 (09)

[5]丁卫民, 孙俊峰.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0 (06)

[6]刘利华.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 (21)

[7]孟昭宁.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猪业.2009 (09)

[8]陈端高.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09 (05)

仔猪腹泻原因及综合防治 篇10

1 病因

临床上仔猪腹泻可分为传染性腹泻和非传染性腹泻两类。

1.1 传染性腹泻

1.1.1 病毒性腹泻。

1.1.1. 1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腹泻。

该病毒是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 当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易感染本病。此病毒可感染各年龄的猪, 10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症状最重。

1.1.1. 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腹泻。

该病毒的感染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的症状相似, 但相对温和, 其死亡率较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低。本类腹泻多发生于10日龄内的仔猪, 病猪小肠内充满大量黄色液体, 其胃内空虚, 肠壁变薄。

1.1.1. 3 轮状病毒引起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在猪群中非常普遍, 新生仔猪出生的几周内均可被轮状病毒感染, 但大多数感染病例都呈现出亚临床症状。当产仔圈舍病毒的毒力超过了仔猪的免疫力时, 仔猪才会出现发病症状。

1.1.2 细菌性腹泻

1.1.2. 1 大肠杆菌引起腹泻。

1~3日龄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后会发生腹泻, 其粪便初呈黄色糊状, 后呈黄色水样, 其内含凝乳小片, 称仔猪黄痢。10~30日龄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后, 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的糊状粪, 粪便混有黏液, 有特殊的腥臭味, 称仔猪白痢。

断奶后1~2周内感染大肠杆菌的患猪, 其主要症状是头部水肿, 共济失调, 同时腹泻, 剖检, 其肠系膜明显水肿。

1.1.2. 2 C型魏氏梭菌引起腹泻。

通常C型魏氏梭菌多感染7日龄以内的仔猪, 感染仔猪排红褐色、腥臭的血性稀粪, 其内常混有气泡及灰色坏死组织, 俗称仔猪红痢。

1.1.2. 3 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腹泻。

该病原可感染各年龄的猪, 但以感染7~12周龄的仔猪为主。病原主要侵害大肠, 患猪以血性下痢为特征。剖检见患猪大肠黏膜明显病变, 其黏膜表面有血性黏液, 严重者黏膜表层坏死, 形成假膜, 其外观呈麸皮样或豆渣样。

1.1.2. 4 沙门氏菌引起腹泻。

该病菌可引起仔猪副伤寒, 其通常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 病猪所排粪便呈黄色水样。剖检见患猪盲肠、结肠出现弥漫性坏死或糠麸样溃疡, 肝有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灶或结节。

1.1.3 寄生性腹泻。

主要感染5~15日龄的仔猪, 尤以7~10日龄仔猪常发, 病猪粪便初呈黄色或灰色糊状, 1~2 d后变成水样腹泻。本病在7、8月份, 猪舍消毒不严、饲养密度大时常发。该病感染非常普遍, 在仔猪腹泻中, 该病发病率可达3%~50%。剖检见患猪小肠黏膜上附着黄色的纤维状假膜。

1.2 非传染性腹泻

1.2.1 母猪因素引起腹泻。

饲喂妊娠母猪营养不全的配合饲料时, 可因母猪营养不良、泌乳量不足、乳汁质量不佳而造成初生仔猪体弱、抵抗力低下及腹泻。分娩前给予母猪大量精饲料会使母猪乳汁浓稠及乳汁蛋白质、脂肪含量过高, 而仔猪消化脂肪、蛋白质的能力较差, 哺喂这种乳汁易引起仔猪腹泻。突然变换母猪饲料、饲料变质或母猪患病均会影响乳质而引起仔猪腹泻。

1.2.2 仔猪自身因素引起腹泻。

仔猪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 消化机能不健全, 其对植物蛋白和脂肪酸的消化能力弱;仔猪神经系统未充分发育, 体温调节能力及抗应激能力差;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 抵抗力低。这些生理特点均易导致腹泻发生。

体重轻、体质弱的初生仔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乳汁质量的耐受力都比较差, 容易发生腹泻。

1.2.3 饲养管理因素引起腹泻

1.2.3. 1 饲料因素。

仔猪生长发育快, 代谢旺盛, 因此仔猪对营养物质在数量、质量上的要求很高。这些养分不足可导致营养缺乏症, 使仔猪生长缓慢, 抵抗力低下而腹泻。饲料营养浓度过高, 造成仔猪消化不良时也会引起腹泻。

1.2.3. 2 应激因素。

各种应激因素, 如环境温度的改变、突然断奶、饲料变换及圈舍调换等均可造成仔猪因消化机能紊乱而腹泻。

1.2.3. 3 其他因素。

仔猪未及时吃足初乳, 开料过晚, 猪舍潮湿、寒冷、肮脏, 母猪乳头不洁等均会引起仔猪腹泻。

非传染性因素引起腹泻时, 10日龄内的仔猪多排黄色黏性稀粪, 少数排黄色水样稀粪, 10~30日龄的仔猪多排灰色黏性便或水样便, 以后可能排灰色或灰黄色的条状便, 最后排球状便。应激因素引起腹泻时, 仔猪粪便中多含有未消化的食物。

2 综合防治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往往是混合存在, 相互促进的, 因此对仔猪腹泻应进行综合防治。

2.1 仔猪腹泻预防

2.1.1 科学饲喂母猪。

给予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 禁用霉变饲料, 避免突然变换饲料;防止母猪过肥或过瘦, 保证其乳汁质量;确保仔猪在母体内发育良好。饲喂好母猪可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病率。

2.1.2 加强仔猪管理

2.1.2. 1 及早吃初乳。

仔猪产后1~2 h内应吃到初乳, 以尽早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

2.1.2. 2 及早补料。

及早补料使仔猪胃肠道尽快适应饲料的消化。一般在仔猪出生后7~10 d就开始补料, 以锻炼其胃肠机能。

2.1.2. 3 加强断奶管理。

仔猪断奶后应留栏3~5d, 断奶后的1~3d进行限饲, 第1 d喂正常进食量的1/2, 第2 d喂正常食量的2/3, 第3 d喂正常食量的3/4, 第4 d任其自由采食。对仔猪应逐渐断奶、逐渐换料, 以减少断奶应激。

2.1.2. 4 改善饲养环境。

仔猪圈舍应勤消毒, 并保持干燥、清洁、通风。

2.1.2. 5 合理配制日粮。

断奶仔猪日粮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20%以内, 生豌豆和大豆应炒熟后再喂或用膨化大豆饲喂。仔猪日粮中应适量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益生素、酶制剂及酸化剂, 以提高仔猪抵抗力, 促进胃肠道有益菌群的建立, 抑制病原菌生长。

2.2 仔猪腹泻治疗

2.2.1 细菌性腹泻治疗。

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因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 故最好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母猪产前、产后注射长效抗菌剂可控制产后综合征, 减少感染。母猪分娩后在饲料中连续添加3~5 d新一代母仔安等药物, 对防治仔猪红、黄、白痢有效。

2.2.2 病毒性腹泻治疗。

对仔猪病毒性腹泻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可使用抗生素和口服补液盐进行对症治疗。

2.2.3 寄生性腹泻治疗。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制措施 篇11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因;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34-02

在养猪生产中仔猪腹泻是常发病之一,该病发生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发育受阻,严重的成为僵猪,饲料转化率降低,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 病因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可归纳为非传染性腹泻与传染性腹泻两大类,非传染性腹泻发病原因多为饲养管理不当,防制措施不完善;传染性腹泻的病因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茵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

1.1 非传染性因素

母猪哺乳期间,仔猪主要通过乳汁获得营养,母猪更换饲料和生病会直接影响乳汁的成分和品质,继而影响仔猪的健康。在生产中,为了提高母猪哺乳的水平,应适当增加精饲料。但当精料添加过多时,使乳汁中脂肪含量增高,在仔猪胃肠消化功能较差的情况下,导致消化吸收的紊乱,就会引起仔猪腹泻;母猪患病,造成机体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出现腹泻。①早断奶,影响获取母源抗体,引发腹泻;②过早饲喂饲料或饲喂品质差的饲料易促发过敏反应使仔猪肠道受损,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肠道正常的菌群关系,引发腹泻;③营养成分急剧改变、母仔分离及分栏等营养、心理、环境应激反应会造成仔猪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引发腹泻;④仔猪断奶后,胃内pH升高,乳酸菌会逐渐减少,大肠杆菌逐渐增多,原微生物区系被破坏,引发腹泻;⑤胃肠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完善,断奶对仔猪消化酶的活性影响较大,消化机能不健全,不能很快适应高蛋白、油脂等饲料而引发腹泻。⑥饲料中某些微量元素超标或饲料发生霉变引起的腹泻;⑦饲料或畜体接触毒源或药物中毒,被毒源污染而引起的中毒性腹泻。

1.2 致病微生物

1.2.1 细菌 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使肠细胞液体分泌增加,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有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发病率(90%)和死亡率(50%)均很高。临诊症状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病仔猪精神萎顿,粪便呈黄色浆状、腥臭,严重者肛门松弛,排粪失禁,沾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迅速衰弱,脱水、消瘦、昏迷至死亡。 其他还包括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引起的仔猪副伤寒、仔猪红痢等,弯曲杆菌和伪结核棒状杆菌性腹泻较为少见。

1.2.2 病毒 病毒侵袭肠绒毛细胞造成细胞死亡,影响肠的吸收功能,引发腹泻[1,2]。这类病毒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瘟病毒等。主要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排腥臭水样粪便、呕吐和高度脱水。

1.2.3 螺旋体 引发腹泻俗称猪血痢、猪黑痢,是仔猪的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2~4月龄仔猪多发,季节性不明显呈缓慢传播,流行期长,易复发,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症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1.2.4 寄生虫 主要是球虫和阿米巴原虫。一般的胃肠道寄生虫都能够引起腹泻,如鞭毛虫、类圆线虫、毛圆线虫、蛔虫、鞭虫等。

2 综合防制措施

仔猪腹泻病因复杂,明确诊断困难,治疗带有试探性。所以,要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

2.1 预防

在妊娠母猪产前K88或K99进行预防母猪预防是重点 预防病毒引起的腹泻用猪传染性胃肠炎(PEDV)和猪流行性腹泻(TGE),使仔猪通过母猪初乳获得免疫[3,4]。还可以在母猪的饲料中拌入一些中药,如“白头翁散”、“苍术散”等,效果良好。

2.2 消毒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舒适干燥。每批母猪、仔猪转出和转入前后,要对圈舍的门窗、墙壁、地面、料槽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2.3 治疗

仔猪腹泻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药敏试验,能够快速的确定首选抗菌药物的种类,在补液的基础上对症治疗,以迅速控制病情和防止继发感染。

(1)非传染性腹泻。以保持机体微量元素平衡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为主。一般在腹泻的早期,肌肉注射牲血宝注射液、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同时内服乳酶生、乳酸菌、酸化剂等即可。

(2)细菌性腹泻。以抗菌、消炎、降温为主。抗菌药物选择应通过药敏试验确定,选择抑菌能力最强的药物进行治疗。

(3)病毒性腹泻。发生病毒性腹泻时,应当紧急接种疫苗,以缩短疫病流行的时间。有高免血清的最好是用高免血清进行预防治疗,病毒类药物治疗时,一定要辅以抗菌药物以防继发感染。

(4)螺旋体性腹泻。多使用抗菌药物,疗程在5 d以下的药物包括毒痢停、二甲硝基咪唑、泰妙霉素等。

(5)寄生虫性腹泻。有针对性的驱虫,辅以抗菌消炎药物治疗。

(6)中毒性腹泻。首先要查清毒源,使用特效解毒药。根据毒物不同的性质,分别采取洗胃、排泻、吸附、收敛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缪德年,徐福南,方明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病理变化[J].畜牧与兽医,1998(5):202-204.

[2] 吴雅玲.猪病毒性胃肠炎[J].四川畜牧兽医,2002(5):67-69.

[3] 林建坤.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06(6):19-20.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篇12

1 病因分析

1.1 传染性腹泻

(1)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如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肠胃炎等, 传染性强, 发病率高。该病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最大。 (2) 由细菌引起的腹泻。如由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性肠炎等, 病死率高, 断奶成活率低, 经济损失大。 (3) 因各类寄生虫引起的腹泻。主要是猪球虫病和线虫病, 球虫病对7~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患猪发生水样腹泻, 衰弱, 脱水, 发育迟缓, 时有死亡。

1.2 非传染性腹泻

(1) 因仔猪自身消化功能不健全引起的腹泻。新生仔猪和哺乳猪因摄入乳汁不足或断奶, 造成胃肠道内菌群失衡, 致病性大肠杆菌数量增多引起腹泻。 (2) 应激引起的腹泻。仔猪对各种应激因素, 如断奶后母仔分离, 环境、温度、湿度、饲料、饮水等变化非常敏感, 由应激可导致腹泻。 (3) 冬季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腹泻。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 冬季气温降低, 养殖场户如保温不当, 容易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 导致肠道内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腹泻。

2 诊断要点

仔猪腹泻多发于1~3月龄, 尤以1~3日龄新生仔猪, 7~20日龄乳猪及断奶后半个月左右的仔猪高发、多发、易发。

2.1 根据腹泻程度和病程诊断

如果腹泻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 仅仅表现为粪便稀软, 应怀疑是饲养管理措施不当所致。如果腹泻严重、持续时间较长, 或呈水样急剧腹泻, 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应怀疑是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 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等。

2.2 根据腹泻粪便特征诊断

如果粪便呈固有颜色, 应怀疑是消化不良;如果粪便颜色变红, 常提示是严重的中毒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如果粪便颜色变白、变黄, 应怀疑是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如果粪便变黑, 很可能是胃肠的出血性炎症。

2.3 结合腹泻流行趋势诊断

对冬季腹泻进行定性分析时, 最重要的一点是注意仔猪腹泻流行趋势, 如果确定是散发而没有流行性, 就可肯定是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 应仔细检查饲料情况和饲养管理制度;如果腹泻具有流行性, 就要寻找腹泻的特殊性质, 根据这些特殊性质和猪群的其他疾病症状, 准确判定病因, 如仔猪患传染性胃肠炎时, 粪便气味腥臭, 严重病猪出现急剧水样腹泻。冬季仔猪腹泻病因复杂, 必须综合分析、充分考虑各种原发病因, 鉴别诊断, 针对原发病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包括驱虫、消炎、抗菌、清除致病因素等。如果只是单纯针对腹泻症状进行治疗, 则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所以要准确诊断判定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 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防控。

3 防控措施

3.1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重在清肠制酵、补液强心, 迅速解决因腹泻引起的机体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细菌性引起的腹泻, 可使用抗菌消炎药物, 敏感药物为首选;还要注意调整消化道菌群和调理恢复胃肠道功能。病毒性引起的腹泻, 应及时进行止泻补液, 抗菌消炎, 防止继发感染。寄生虫性引起的腹泻, 应定期止泻补液, 同时进行驱虫。

3.2 预防措施

(1) 冬季仔猪腹泻的发生、发展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 应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有效减少环境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2) 一旦发生仔猪腹泻应立即隔离和治疗。 (3) 应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 防止病原扩散传播。 (4) 做好防寒保暖, 保证保育舍温度在28℃左右, 可采取加厚垫料、火源加热、红外线保温灯、仔猪保温板、远红外加热仔猪温箱等防寒措施。 (5) 断奶仔猪饲料中可适当添加活菌制剂, 调节仔猪肠胃有益菌群, 达到预防作用。

上一篇:移植性肝癌模型下一篇:实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