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后腹泻

2024-07-23

断奶后腹泻(共7篇)

断奶后腹泻 篇1

仔猪断奶后腹泻是仔猪早期断奶应激性疾病中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一种病症, 多发生于早期断奶的仔猪。宁阳县是传统生猪养殖生产大县, 从当前生产实际了解到, 在一些规模标准化程度相对不高的养殖场中断奶后腹泻仍然是影响生猪饲养、造成养殖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常见症状

断奶后腹泻经常发生于断奶后早期的仔猪, 这种消化不良性腹泻症状表现温和、轻微。随着腹泻症状加剧, 使致病性细菌大量增殖、附着和产生毒素, 经肠道的积累和吸收, 进一步加剧肠道的损伤和消化功能紊乱, 腹泻和脱水症状加重, 病程急剧。正常仔猪粪便水份含量为60%左右, 含量80%以上即形成腹泻。所以仔猪断奶后腹泻的特有临床症状是粪便不成形, 拉水样稀粪, 但是严重和急性型腹泻患猪表现为突然脱水性休克致死, 死前无任何症状或病程很短, 有的耳和腹部呈现紫色。温和型腹泻患猪表现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拉黄绿色水样稀粪, 体温正常, 继发感染后, 体温可达40℃以上, 最后因脱水、虚脱而死亡。尸体剖检可见发绀、脱水、胃内充满食物, 肠炎, 呈现膨胀、充血和水肿。

2 发生原因

(1) 消化器官功能不发达。仔猪胃肠重量轻、体积小, 运动机能微弱, 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有密切关系的小肠绒毛长度、绒毛面积和淋巴细胞等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小肠绒毛很容易被病菌和正常的断奶措施所破坏而缩小小肠对养分的吸收面积。尤其是在断奶后, 在干物质的磨损作用下, 肠绒毛很快剧烈缩短, 绒毛表面由高密度手指状变为平舌状, 隐窝加深, 肠道的消化、吸收面积暂时变小, 而且由于仔猪胃排空速度快, 缺乏反射性胃液分泌, 因此食糜中的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得到消化、吸收, 而以腹泻的形式排出。 (2) 消化酶活性降低。早期断奶仔猪酶活性不足, 特别是在断奶后一周, 仔猪胃肠道对非乳饲料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利用率较差, 不能很好地消化植物饲料蛋白、适应固体饲料, 这就会造成仔猪早期断奶后1~2周期间消化不良, 导致腹泻。 (3) 免疫功能不健全。母猪初乳中乳球蛋白 (主要是免疫球蛋白) 含量高达7%, 初生仔猪由于肠壁通透性很大, 可以完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而获得被动免疫, 2~6周龄期为被动免疫向主动免疫的过渡期, 早期断奶正处在此过渡期, 而且与自然吮乳仔猪相比, 早期断奶仔猪表现出显著的免疫抑制, 因此此期仔猪抵抗力极弱, 易发生腹泻及疫病。 (4) 断奶应激。断奶后, 仔猪不仅要面对与母猪分离和断奶后环境变化带来的应激, 还要适应由温热的液体母乳转变成冷而干燥的固体颗粒料, 极易造成采食量减少, 饲料利用率降低, 增重缓慢甚至体重减轻, 并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的发生。 (5)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病原性大肠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之一, 在猪肠道中生长繁殖所需的最适p H值中性, 在酸性环境中才能使其失活。早期断奶仔猪由于胃酸分泌不足, 采食固体饲料后, 胃肠p H会呈中性甚至更高。同时, 断奶应激还会使抗体水平降低, 抑制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 引起仔猪抗病能力降低减弱。这就为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在其中安居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环境。大肠杆菌可以分泌肠毒素, 肠毒素可以与肠黏膜上受体结合, 从而导致小肠黏膜不可逆的高液体分泌, 形成腹泻。

3 防控措施

3.1 营养调控

(1) 选择合适的蛋白质饲料。目前绝大部分仔猪料中的豆粕用量均超过20%。而大豆蛋白质中的抗原成分是引起仔猪肠道损伤, 导致仔猪断奶后腹泻的主要原因。解决的方法, 可以通过饲粮膨化、或豆粕或大豆的湿膨化加工、或热乙醇浸提豆粕或大豆等;可以限制大豆产品的用量, 一般推荐断奶仔猪日粮中大豆产品的用量以不超过20%为宜, 然后通过添加其它蛋白原料来满足仔猪蛋白质的需要。 (2) 采用高能值的日粮。仔猪断奶时, 胃容量不能满足仔猪对高能量的需要, 因此必须供给优质高能饲粮, 唯一手段就是添加脂肪或油脂, 推荐在饲粮中添加动、植物混合油, 效果好于单独添加动物油。 (3) 适当提高日粮粗纤维的水平。适当提高日粮粗纤维的水平可以减缓仔猪断奶后腹泻, 饲粮中有一定量的粗纤维, 可降低日粮养分浓度和提高饱感, 使养分摄入量与仔猪的消化能力平衡, 并可促进胃肠蠕动和食糜流动, 增加大肠杆菌及其毒素的排除, 提高粪便成形度, 减低腹泻的严重程度。 (4) 添加一些免疫增强剂。仔猪断奶后不再吮食母乳且短期内采食量低, 可能会引起营养物质的缺乏, 从而导致断奶后肠道的应激以及生产性能的下降, 通过添加维生素E等来增强仔猪的免疫力。 (5) 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锌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合成以加速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促进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 维持上皮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高锌可促进舌黏膜、味蕾细胞迅速再生, 调节食欲, 抑制消化道某些有害细菌的生长, 延长食物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 保证营养物质在肠道的消化吸收, 减少大肠微生物的发酵, 从而有效地控制仔猪腹泻的发生。维生素PP、泛酸对维持消化腺的正常分泌功能、维持消化道粘膜正常功能和抗病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每公斤分别添加30mg维生素PP、20mg泛酸亦可有效地防止仔猪腹泻的发生。

3.2 加强管理

(1) 保持环境条件稳定。断奶时将母猪赶走, 而把小猪留在原栏, 使它在熟悉的环境下生活。断奶后的饲养人员和饲料等因素都应保持相对稳定, 待断奶小猪群的精神、食欲、粪便都正常之后, 再逐渐改变饲料、饲养制度和进行混调栏等工作。做好防寒保温工作, 仔猪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差, 如果在温度低的季节断奶, 会加剧仔猪的寒冷应激, 这个时候就要特别做好防寒保温措施。仔猪应养在封闭式的猪舍内, 仔猪在15~30日龄的适宜温度为22~25℃, 断奶时可适当提高环境温度至25~30℃, 同时在猪舍地面铺上垫草或麻包等材料, 保温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电热板、红外线灯泡、一般灯泡等, 同时要堵塞风洞, 防止贼风, 保持室内干燥。 (2) 尝试训练仔猪的定点排便。仔猪如果在猪舍到处排便, 就会造成猪舍环境的潮湿、污染, 并易传播疾病, 不利于仔猪的生长。因此, 必须注意训练仔猪的定点排便。这项工作在断奶时一定要做, 否则仔猪会更难训练。可在清扫猪舍时留下一些粪便在定点的地方, 或将该地方用水洒湿, 仔猪慢慢就会养成定点排便的习惯。 (3) 逐步断奶。尽量采取断奶时母仔白天分离, 夜间合并, 过2~3d, 形成逐步断奶的方式, 断奶时, 先将母猪赶走, 仔猪在原分娩床内留养3~5d, 再后进行混群并仔, 这样就可降低仔猪思母的精神应激和环境改变的应激。 (4) 强化圈舍消毒。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前, 必须对舍栏、饲槽等用具进行彻底清洗, 再用3%烧碱溶液喷雾消毒, 待1周再转入断奶仔猪。在保育舍内, 经常保持清洁卫生, 每周至少进行1次消毒。对仔猪猪体消毒要选用对皮肤无刺激或刺激性较少的消毒药。

3.3 治疗

(1) 药物治疗。有条件的猪场应进行药敏试验, 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无条件的则用氯霉素, 痢菌净, 痢特灵等药物进行注射或灌服。 (2) 补液治疗。对于腹泻时间较长或已出现脱水症状的仔猪, 可用口服补液盐 (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 加温水1kg) 让猪自由饮水。也可腹腔注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00~300ml, 或10%葡萄糖盐水10ml、地塞米松2ml、10%维生素C2ml和适量抗生素, 2次/d, 连用3d。

3.4 预防措施

(1) 做好环境卫生管理, 减少应激因素,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2) 及早补料, 一般在仔猪7日龄开始补料, 补料要少喂勤添, 一般喂5~6次/d。 (3) 选择适宜的饲料原料, 保证适宜的蛋白质水平, 断奶仔猪饲料适宜的粗蛋白质含量为18%左右, 并多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4) 仔猪断奶后原饲料喂养1~2周, 环境等有一定的时间逐渐过渡。 (5) 控制仔猪采食量。断奶后5d内要控制仔猪采食量, 以喂7~8成饱为宜。 (6) 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断奶后1周内在饮水中适当加入抗生素和水溶性电解质等。 (7) 合理选择断奶时间。

仔猪的科学断奶与断奶腹泻的防治 篇2

仔猪断奶时间关系母猪年产仔窝数和育活仔猪头数。一般在工厂化、集约化养猪场, 仔猪可在4~5周龄断奶, 农户散养猪可在7周龄左右断奶。仔猪断奶方法有逐渐断奶法、分批断奶法和一次性断奶法。

1. 一次性断奶法。

一次性断奶即到断奶日龄时, 一次性将母、仔分开, 一般采用将母猪赶出原栏, 留全部仔猪在原栏饲养1周, 然后再转移至保育舍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工省时, 操作简单, 并能促使母猪在断奶后迅速发情, 适合规模化养猪场;不足之处是突然断奶后, 母猪易患乳腺炎, 仔猪也会因突然受到断奶刺激, 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因此, 要在断奶前3天左右适当减少母猪的饲喂量。

2. 分批断奶法。

即根据仔猪食量、体重大小和体质强弱分别先后断奶, 将体重大、发育好、食欲强、体格健壮的仔猪及时断奶, 而让体弱、个体小、发育差、食欲差的仔猪继续留在母猪身边, 适当延长其哺乳期, 以利弱小仔猪的生长发育。采用该方法可使整窝仔猪都能正常生长发育, 避免出现僵猪, 但断奶时间拖得较长, 会影响母猪发育配种, 进而影响母猪年产仔窝数。

3. 逐渐断奶法。

在仔猪断奶前4~5天, 把母猪赶到离原圈较远的地方, 每天将母猪放回原圈哺乳数次, 逐日减少放回哺乳的次数, 第1天4~5次, 第2天3~4次, 第3~5天停止哺乳。这种方法可避免引起母猪乳腺炎或仔猪胃肠疾病, 对母、仔猪均较有利, 但费时、费工, 不适于产床上饲养的母猪和仔猪。

二、仔猪断奶腹泻的防治

仔猪断奶后腹泻由多种原因引起, 饲料和饲养环境的变化、疾病等都会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 且不易治疗。

1. 预防措施。

预防仔猪断奶后发生腹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创造适宜仔猪生长发育的保育条件。断奶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是30~40℃, 41~60日龄为21~22℃, 60日龄以上为20℃。断奶仔猪猪舍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5%。猪舍内外要经常清扫, 定期消毒, 杀灭病菌, 防止传染病发生。 (2) 合理的营养调控。实行自繁自养的规模养殖场, 可在仔猪20日龄左右实行强制补料措施, 使其及早建立免疫耐受力。 (3) 补饲高品质乳猪饲料。 (4) 服用微生物态制剂预防仔猪断奶腹泻发生, 按1∶100的比例给断奶仔猪饮用复合微生态制剂水溶液。

2. 治疗办法。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 篇3

1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

1.1 断奶应激

早期断奶的应激性主要源于心理应激 (母与仔分离) , 营养应激 (仔猪从母乳转向干饲料) 和环境应激 (仔猪从分娩栏到保育栏) 三个方面。

1.2 免疫反应抑制

母猪初乳中乳球蛋白 (主要是免疫球蛋白) 含量高达7%。新生仔猪肠壁通透性很大, 可完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 从而获得被动免疫。而此后的常乳中球蛋白含量仅0.5%, 仔猪主要依靠主动免疫。据报道, 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循环抗体水平, 抑制细胞免疫力。2~3周断奶仔猪表现为显著的免疫反应抑制, 引起仔猪抗病力弱, 容易腹泻。

1.3 消化酶活性降低

仔猪胃肠道消化酶活性随着周龄增长而增长, 但断奶对消化酶活性增长趋势有倒退影响。在仔猪0~4周龄期间, 胰腺脂肪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胃蛋白分解酶活性逐周成倍增长, 但4周龄断奶后1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

1.4 消化生理功能不健全

消化生理功能不健全, 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粮, 引起胃肠机能紊乱, 易诱发腹泻的发生。

1.5 胃肠道菌群的变化

国内外研究表明, 仔猪胃pH值低于4时才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 才能使大量病原菌失活。而仔猪早期断奶后, 由于乳糠的消化, 乳酸菌来源中止, 这时盐酸分泌仍很少, 而饲料中蛋白质和无机盐阳离子与酸结合, 使酸度下降, 胃pH值升到5.5, 胃pH值的升高使蛋白质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吸收, 消化过程生理失调而造成腹泻。

2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预防

2.1 减少仔猪的应激

一是仔猪要早期补料。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 仔猪在产后7 d用乳猪料诱食, 使仔猪在断奶前消化系统能适合植物性饲料, 胃消化机能得到加强, 可减少营养性应激;二是实行分步断奶, 即在断奶前1~5 d减少哺乳次数, 最后2 d夜间将母猪移舍, 以减少心理应激的影响。三是断奶时采取移母留仔的办法, 让仔猪在原圈内饲养一段时间, 以减少环境应激的影响。

2.2 降低仔猪饲料中蛋白质水平

将5周龄断奶、体重10 kg仔猪的日粮蛋白质水平从22%降到18%, 并添加赖氨酸, 结果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显著提高, 仔猪腹泻率下降。

2.3 应用酸化剂

在仔猪日粮中加入一定量的柠檬酸、富马酸和苹果酸等, 使胃内保持一定的酸度, 既适合有益的乳酸杆菌的繁殖, 同时又能抑制有害的大肠杆菌及其它病菌滋生繁衍。控制肠内微生物菌种, 促进消化酶的活性, 是饲养好断奶仔猪, 控制腹泻的关键。

2.4 应用酶制剂

在仔猪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 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消除消化不良和减少腹泻的发生。

2.5应用乳清粉

乳清粉是乳品工业的副产品, 主要含乳糖 (60%~70%) 和乳清蛋白 (12%以上) , 以及比例适当的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在仔猪日粮中添加10%~30%的乳清粉, 不仅适合仔猪较高的乳糖酶活性, 显著提高淀粉酶、胰蛋白酶和乳糖酶的活性, 使乳清粉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乳酸, 还能提高胃肠酸度, 降低pH值, 减少腹泻。

2.6药物预防

常用的药物有杆菌肽锌、土霉素、金霉素、痢特灵、喹乙醇、硫酸抗敌素、磺胺类药物等抗菌药和有防病作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 对预防仔猪早期断奶后腹泻有一定效果。

3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治疗

3.1口服补液治疗

腹泻造成仔猪死亡通常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所致, 因此补液是减少死亡的一项关键措施。但常规的静脉输液疗法因使用不便而很难在早期断奶仔猪中大规模应用。可用ORS液 (ORS液由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纳和葡萄糖组成, 含有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葡萄糖) 。每25 g加1 000~1 500 mL水, 任其自由饮喝或灌服。

3.2药物治疗

断奶仔猪腹泻综合防治 篇4

1.1 强化疫苗接种

为控制断奶仔猪腹泻,可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可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等,在初产母猪产前30 d及15 d各接种一次;经产母猪产前15 d注射一次大肠杆菌K88、K99, 987P, F41六价二联价基因工程苗,2mL/头。母乳中的抗体可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要根据仔猪体内抗体水平,在18~20日龄免疫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3 mL/头,仔猪25日龄口服或注射副伤寒菌苗。

1.2 给予优质全价饲料

仔猪胃液分泌少,胃酸不足,影响消化酶的活性,这既不利于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又使存在肠道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应用酸化剂,保持胃内的一定酸度,既适合有益乳酸菌的生长繁殖,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又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饲料中的豆粕、玉米等原料可膨化后使用,以提高消化率,减少过敏性腹泻的发生。

1.3 减少应激

提前补饲,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以锻炼仔猪胃肠道功能。其次,断奶应逐渐过渡,断奶前1~5 d逐日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奶。断奶最后2 d的夜间将母猪移舍,同窝仔猪留在原舍饲喂,以减少应激影响。断奶后应适当控制饲喂量,做到少喂勤添,逐步换料。

1.4 药物预防

仔猪刚断奶时,应激反应较重。为控制肠道感染,断奶前后3 d可在在饲料中加入适量广谱抗菌药物。

1.5 加强环境控制

夏季注意防暑,舍温不超过30℃,冬季注意保温,舍温不低于23℃,舍内湿度保持在70%左右。潮湿寒冷季节,除消毒外,不要随意冲洗猪舍。仔猪舍进猪前5~7 d用无毒、广谱、无刺激的消毒药进行一次彻底消毒,消毒对象包括饲槽、用具及饮水器等,以后每周带猪消毒一次。

2 治疗

2.1 缓泻

仔猪腹泻初期肠道产生大量腐败物和毒素,此时止泻毒素会被肠道大量吸收而中毒。缓泻可让肠道有害物排出而少丧失体液。方法:每头仔猪口服5~10 mL植物油。

2.2 抗菌消炎

选用广谱抗生素,主要是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进行治疗。大中型猪场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氟哌酸、庆大霉素、痢菌净、丁胺卡那等。治疗时应交替用药、穿梭用药,以避免病毒产生耐药性。一头猪发病必须全群、全窝给药。怀疑病毒感染的可酌情使用白细胞干扰素。

2.3收敛止泻

口服鞣酸蛋白可取得较好的止泻效果。在仔猪料中加入蒙脱石散既可吸收霉菌毒素,也可辅助性预防和治疗仔猪腹泻。

2.4 强心补液

补液是减少死亡的有效措施。畜禽口服补液盐(水1 000 mL、葡萄糖20 g、氯化钠3.5 g、小苏打2.5 g,氯化钾1.5 g)或电解多维自由饮服。脱水严重者静注或腹腔注射150 mL 5%~10%葡萄糖生理盐水,心衰的补液时加入安钠咖,ATP,肌酐,辅酶A,维C等。大量补液须将液温加至35~37℃。

2.5 健胃理肠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篇5

断奶仔猪腹泻率一般在20~30%, 死亡率在2~4%。甚至有些猪场断奶仔猪的腹泻率可高达到70~80%, 死亡率竟达到15~20%, 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仔猪腹泻。

1 发病时间及其症状

断奶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断奶后7~14天, 第7天发病达到高峰。急性的表现为营养状况良好的猪突然死亡, 死前没有任何症状或有短暂病史, 耳及腹部常呈蓝紫色;慢性的常表现为采食量减少, 排黄绿色或淡灰色稀粪, 直检体温正常, 腹泻时尾部肌肉震颤, 晚期病猪脱水, 精神萎顿。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 很快就会因脱水而死亡。病死猪尸体发绀, 小肠臌气、水肿和充血。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减少断奶应激措施

提早补料, 仔猪在7日龄时开始补颗粒饲料, 仔猪断奶前采食量就大, 胃肠机能就会充分地得到锻炼和适应, 断奶后腹泻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 这是早期断奶成败的关键所在。仔猪7日龄开始补饲, 可使仔猪断奶前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 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 可减少营养性应激的影响。

逐渐断奶, 在断奶前3天减少次哺乳次数, 最后2天夜间将母猪移舍, 以减少心理应激的影响。

适当体重断奶, 从繁殖周期看, 断奶越早越好。但在生产中, 断奶早往往发生腹泻较多。掌握适当的断奶日龄和体重, 提高生理机能。不论何时断奶, 仔猪到一定的体重, 方能表现出生长发育良好, 否则应推迟断奶时间, 一般掌握在28~35周龄, 体重7~8kg, 提高免疫系统的耐受力。

适时采取移母留仔的办法。让仔猪留在原圈内饲养3~5天, 以减少环境应激影响。

饲喂量适当, 仔猪断奶, 仍应喂断奶前的饲料, 不宜骤然变更。饲喂量要适当, 切忌过饱。由于此时猪胃容积较小, 可以多餐少喂。

调整饲料营养成分, 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发生率随仔猪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而增高。

喂饲添加剂, 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 实质是“缺酸少酶”, 可喂用添加剂予以补充, 提高消化能力。

保暖保温工作, 保持舍内温暖和一定湿度 (50~60%) 、避免温度骤然升降;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干燥;以及适当的饲养密度。避免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各种应激反应。

2.2 药物预防措施

一旦发生腹泻, 可应用抗生素, 如头孢畜健、痢必治注射液、泻痢净、庆大霉素、氟哌、诺氟沙星等, 但不能滥用抗生素, 采取交叉协同用药, 严格控制疗程。同时使用收敛药物, 如:鞣酸蛋白。对严重下痢者还应辅以阿托品。另外, 切实做好补水工作, 给仔猪使用口服补液盐。因为腹泻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 补液是减少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口服补盐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自制口服补液盐 (KCl 2克、Na HCO33克、Na Cl 4克加水到1500ml) 让其自饮, 不能自饮者, 要灌服, 腹腔补液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3 治疗措施

抗菌消炎:在选择药物时, 最好进行药敏试验, 确定首选药物, 不要盲目不加选择地使用抗菌药物, 导致抗药性。

一般情况可肌肉或静脉注射硫酸黄连素5~10毫升, 青霉素10~30万单位和链霉素15~30万单位;也可用土霉素、卡那霉素, 日剂量20毫克/千克体重, 口服4~7天。

磺胺脒类25毫克/千克体重、喹诺酮类1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3~5天。

杀灭寄生虫:如因球虫引起的腹泻, 采用抗球虫药物治疗。

浅谈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 篇6

1 发病特点

本病发生于仔猪断奶后至60日龄的仔猪, 多发于断奶后1~2周。一般断奶早的比断奶晚的发病率高, 饲养管理条件差的比饲养管理条件好的发病率高, 用无全价料饲养的比用优质的全价料饲养的发病率高。

2 发病机理与病因分析

由于仔猪胃肠结构与机能不健全, 食入的饲料不完全被消化而产生异常腐败、发酵, 生成有毒物质对胃肠粘膜刺激, 引起胃肠蠕动增快, 分泌增多而出现腹泻症状, 分解生成的有毒产物和细菌毒素被仔猪吸收后招致剧烈的腹泻和自体中毒, 最后引起脱水、酸中毒以及心力衰竭而死亡。究其原因, 首先, 营养的改变是导致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由断奶前吃温热的液体母乳为主改成吃固体的生干饲料。猪乳极易被仔猪消化吸收, 其消化率可高达100%, 而断奶后所需的营养物质完全来源于饲料, 主要能量来源的奶脂由谷物淀粉替代, 可以完全被消化吸收的酪蛋白变成消化率极低的植物蛋白, 并且还含有一定量的粗纤维。其次是母仔分开, 环境变化等原因产生应激发生本病。此外, 维生素缺乏, 厩舍潮湿皆为本病的发生原因。

3 症状

病情较轻的, 表现为腹泻, 精神尚可, 仍近槽有食欲, 体温正常, 排粥样粪便, 有的呈水样, 排粪次数增多, 一般无恶臭。随着病情的发展, 仔猪出现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体衰无力, 常卧地不起。腹泻加剧, 排黄色、绿色或褐色粪便, 呈水样, 发恶臭, 带有粘液和血液。心跳加快, 脉搏细弱, 呼吸增快, 粘膜发绀发紫, 末梢发凉, 脱水, 最后倒地昏睡, 1~2天死亡。

4 预防措施

4.1 早补料

仔猪生后1周左右就开始强制补料, 目的是训练仔猪认料, 锻炼仔猪咀嚼和消化能力, 促进胃肠机能健全,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补助饲料要用优质的乳猪全价配合饲料, 补助料的量与饲喂次数要逐步增加。

4.2 适宜的断奶日龄与断奶方法

超早的断奶与超迟的断奶都会增加饲养管理成本, 降低经济效益。养猪生产中, 实践证明, 仔猪断奶日龄宜在4~5周龄, 可视饲养管理情况适当延迟。断奶前3天减少母猪饲粮的日喂量, 使母乳分泌减少, 迫使仔猪断奶前能进食较多的补助料。生产中一般用逐渐断奶法或者一次断奶法进行断奶。逐渐断奶法就是断奶前3天, 逐渐减少母仔接触次数和哺乳次数。此方法让仔猪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减少应激。一次断奶法就是到断奶日一次将母猪与仔猪完全分开。此方法省工省时, 便于执行, 但不具有逐渐断奶法让仔猪有一个适应过程的优点。

4.3 饲料和饲喂方法的过渡

仔猪断奶2周之内保持饲料不变 (仍喂哺乳期的补助料) 同时添加适量的抗生素、维生素和氨基酸, 如在饲料中按100克/吨的比例添加金霉素、维生素与氨基酸加入水中饲喂, 以减轻应激反应。2周之后逐渐过渡到吃断奶仔猪料。断奶后3~5日要限量饲喂, 日均量为160克的哺乳期补助料, 分3次饲喂, 5天后自由采食。

4.4 良好的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猪舍内外经常清扫清洁, 定期消毒。要确保饮水清洁与充足, 减少应激。

5 治疗

断奶仔猪腹泻征及其防治试验 篇7

1 病因及发病机理

1.1 传染性腹泻

1.1.1 病毒性腹泻

是由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 称为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病。此类病毒广泛存在于健康猪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中, 对成年猪不呈现病原性或不显示临床症状, 但可感染仔猪。病毒在感染仔猪的肠系膜淋巴结及小肠绒毛内增殖, 使小肠绒毛变短或脱落, 发生吸收不良、糖消化障碍、电解质由细胞外液转移至肠腔, 造成肠腔积液而发生腹泻。

1.1.2 细菌性腹泻

能引起断奶仔猪腹泻的细菌有沙门氏菌中的猪伤寒和猪霍乱沙门氏菌, 称之仔猪副伤寒;由猪密螺旋体引起的腹泻称之为猪痢疾 (血痢) ;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腹泻称为仔猪红痢。这些病原菌通过口腔侵入消化道后, 定居在肠粘膜并在此增殖, 破坏肠粘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肠道脱水、失盐、出血, 造成腹泻或血便;病原菌在增殖的同时产生的肠毒素会加重腹泻的病理过程。

1.1.3 寄生虫性腹泻

常见的寄生于猪肠道中的寄生虫有球虫、蛔虫、线虫、绦虫等蠕虫中的不同种。这些虫卵经口进入消化道, 在肠道中繁殖、寄生。可引起患猪肠道粘膜的病变, 轻者是粘膜坏死、脱落、出血, 导致病猪腹泻或血便。重者可造成肠道穿孔引起腹膜炎性败血症而死亡。

1.2 非传染性腹泻

1.2.1 肠道酸碱度改变

乳酸菌、大肠杆菌、真杆菌、酵母菌、小梭菌可在仔猪出生24 h后定植在仔猪肠道中, 形成肠道正常微生态区系抑制有害菌的增殖, 保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在哺乳阶段, 肠道中的乳酸菌可将乳汁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 降低消化道的p H值使肠道保持酸性, 抑制了有害菌的生长。断乳后, 肠道中乳糖来源减少、乳酸菌减少、乳酸含量下降、导致肠道pH值上升, 不能有效地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菌的繁殖, 造成菌群失调症而引起腹泻。

1.2.2 日粮抗原过敏

断奶后仔猪肠道粘膜中的免疫活性细胞基本成熟, 对外来抗原可以产生免疫反应。当第一次饲喂饲料时 (特别是没有进行开食训练或开食训练日粮与断奶日粮不同) , 日粮中的蛋白质对仔猪来说就成为了抗原, 肠粘膜中的免疫活性细胞就会对第一次接触日粮中的蛋白产生免疫反应, 导致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小肠粘膜损伤, 进而引起腹泻。

1.2.3 营养因子不足

胚胎时期由于母猪营养不良, 特别是妊娠后期, 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某种微量元素缺乏影响胎儿发育, 断奶后对病原的抵抗力不强而导致腹泻。断奶后缺乏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如锌、硒、铁、铜) 也能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而出现腹泻。

1.2.4 环境与应激反应

断奶仔猪饲养环境差、管理水平低下也能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而引起腹泻。气候、日粮、伙伴的突然变化引起的应激反应也能诱发腹泻。

2 防控与治疗

2.1 传染性腹泻

2.1.1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都有一定的传染性, 而且没有特效药物用于治疗, 所以疫苗免疫是最好的预防办法:如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 (TGE-PED) 。如免疫失败或没有免疫而发生了腹泻, 可以肌注猪白细胞干扰素, 口服益生素, 并采用防控和治疗综合性措施。

2.1.2 细菌性腹泻

有商品疫苗的一定要进行注射 (仔猪副伤寒菌苗) , 同时要加强消毒措施。一旦发病要有针对性的应用抗菌素进行治疗。能口服的, 可在饮水中加入粘杆菌素、新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磺胺咪等。不能口服的, 肌注氟苯尼考或喹诺酮类抗菌药。同时采取防控和治疗综合性措施。

2.1.3 寄生虫性腹泻

因日龄较小, 寄生虫感染的几率也小。如有球虫感染可口服抗球虫药, 如:氨丙啉、磺胺氯吡嗪钠等。蠕虫感染可口服左旋咪唑、丙硫咪唑或阿苯达唑。

2.2 非传染性腹泻

在无法判断是何种因素引起腹泻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才能控制。

2.2.1 早期开食

5~7日龄时开始用颗粒料训练吃料, 其目的一是训练采食本领, 二是提高胃肠消化功能, 三是建立对日粮蛋白的免疫耐受力。早期开食训练是有效预防断奶初期腹泻的方法之一, 但注意断奶后前一周用的颗粒料一定要与哺乳期开食料一致。转入育肥料要遵循渐进规律, 不可突然全换。

2.2.2 增加胃肠酸度

饲料或饮水中添加1%的乳酸、2%的柠檬酸、2%的延胡索酸, 也可加入乳清粉以增加胃肠道内的乳糖含量, 通过细菌分解产生的乳酸降低胃肠内酸度辅助乳酸菌的生长, 可有效地抑制有害菌的增殖, 减少腹泻的发生。

2.2.3 添加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是将可以寄生于猪肠道的有益菌 (乳酸菌类、酵母菌、双歧杆菌等) 通过人工培养后制成可以添加于饲料和饮水中的活菌制品。仔猪口服后可增加肠道有益菌的数量、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 从而达到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 有效的控制腹泻病的发生。

2.3 综合性防控措施

仔猪腹泻的共同病理变化是小肠蠕动增强、分泌增多, 导致大量肠液、胰液、钾、钠离子丢失;大肠的重吸收能力下降而导致脱水、失盐、酸碱平衡紊乱。所以一旦免疫失败或没有免疫而发生腹泻, 或者是非传染性腹泻, 都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标、本兼治的原则, 在治本的同时, 兼顾治标:治标要采取强心补液、维护心脏功能、解除酸中毒、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治疗原则。临床常用0.9%复方氯化钠、5%葡萄糖、加入维生素C、肌酐、ATP及碳酸氢钠等进行腹腔补液。对能正常饮水的仔猪可口服补液盐、葡萄糖、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

3 临床防控与治疗试验

3.1 病毒性腹泻的试验

2009年秋末长春净月某猪场哺乳及断奶仔猪近300头, 发生腹泻的达50%以上, 临床应用多种抗生素口服和肌注无效。采取腹泻粪便和病死猪小肠送解放军兽医研究所检测, 经电镜观察为冠状病毒感染 (流行性腹泻) 。确诊后, 隔离病猪、全场进行全面消毒。所有仔猪每天肌注白细胞干扰素1次, 连用3 d, 饲料按万分之一量加入土霉素碱, 连加5 d;同时发病猪肌注抗病毒的中药针剂混感败毒 (含板蓝根、大青叶等) 连用5 d, 饲料改为稀食, 并加入人工盐、葡萄糖和益生素, 连用5 d。不能进食的患猪每天腹腔注入20%葡萄糖20 m L、林格尔10 m L、维生素C 1 m L, 每天早、晚各1次, 连用5 d。经上述措施发病数得到控制, 已发病的112头病猪中死亡13头, 治愈率达88.3%。

3.2 非传染性腹泻试验

上一篇:小山智丽下一篇:红外光电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