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腹泻原因及防治

2024-08-29

生猪腹泻原因及防治(精选9篇)

生猪腹泻原因及防治 篇1

生猪腹泻病是生猪养殖常见疾病之一, 主要在冬春两季发生, 其发病期不固定, 传染速度快, 持续时间长, 尤其是仔猪发病率最高, 死亡率较高。生猪主要感染腹泻病, 短时间内很难治愈, 所以为降低生猪腹泻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养殖户必须加强生猪腹泻病防治工作。

1生猪腹泻病的原因

1.1气候原因

冬春两季是生猪腹泻病高发期, 寒冷天气下若圈舍保温措施未做到位, 温度过低不符合生猪健康生长要求, 极易引起生猪腹泻病。同时冬春两季温差较大, 生猪易出现应激反应, 引起应激性腹泻。

1.2环境原因

首先圈舍通风不良, 空气不畅通, 圈舍空气质量不高。其次未及时清理生猪排泄物, 引起病原体滋生和快速繁殖。最后突然改变饲料、食物难以消化等, 也会造成生猪消化不良, 而喂食生猪霉变饲料, 也容易引起生猪腹泻, 甚至死亡。

1.3管理原因

因为养殖户对圈舍环境、生猪食物、圈舍消毒等的忽视, 影响了生猪的生存环境。同时较差的圈舍环境也间接为病菌滋生创造了条件, 提升了腹泻病发病率。

2生猪腹泻病的防治

2.1免疫接种

为预防生猪腹泻病, 养殖户需为生猪接种腹泻病免疫疫苗, 增强生猪群整体免疫能力。在免疫接种过程中, 需要注意下面几点:首先要根据生猪腹泻病病情, 合理选择接种疫苗, 同时科学制定免疫疫苗接种流程。其次接种方法必须正确, 严格控制注射疫苗的剂量。最后将预防接种与紧急接种掌握好, 做好计划与变化的随机应变。

2.2药物治疗

选择药物时, 应采样做药敏试验, 确定首选药物, 不能随意选用抗菌药物, 否则会产生抗药性。要严格控制药物用量, 防止积蓄性中毒, 细菌性、病毒性疾病应选用抗菌杀毒药物, 不仅能够抑制病毒, 还可以避免细菌继发感染。常用药物为链霉素、青霉素和硫酸黄连素, 肌注, 或口服卡那霉素、土霉素等。如果生猪腹泻病因球虫所致, 治疗时使用抗球虫药物, 并口服酵母片、乳酶生、乳酸菌素片、双歧杆菌制剂和调痢生等微生态制剂。

2.3加强生猪养殖管理

为预防生猪腹泻病, 需要创造适宜猪生长的环境, 严格落实生物安全措施, 猪舍每天需要清扫2次以上, 将粪便清除后, 用清水进行冲洗, 确保圈舍的干净、干燥和暖和。做好消毒工作, 每周需进行3~5次, 冬季为猪提供可饮用温水, 保证暖圈温食, 让猪在舒适环境下生活, 增强猪的免疫力。消毒、保温工作要做到位, 加强饲养管理, 及时为生猪补充维生素, 严格检查食物, 避免食用霉变或有毒食物。

2.4加强病况监测, 及时隔离染病生猪

生猪腹泻病极易交叉感染, 有猪出现细菌性或病毒性腹泻后, 需要及时与猪群隔离, 隔离舍应作消毒处理, 干燥温暖, 饲养与治疗由专人负责, 防止相互传染。治疗时应根据染病生猪的症状和粪便判断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 在病情稳定后还应巩固治疗, 避免再次腹泻。同时要及时转移健康猪群, 在安全场所饲养, 使用高效、安全的消毒水对猪舍、地面、用具、环境和车辆等进行全面消毒。

生猪腹泻原因及防治 篇2

【关键词】仔猪;早期断奶;腹泻;防治

腹泻通常发生在断奶后2周内,所造成的仔猪死亡率可达10%一20%。若发生腹泻,则死亡率在 40%以上。腹泻是对早期断奶仔猪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断奶后应激综合征。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因素很多,一般可分为断奶后腹泻综合征和非传染性腹泻。

1.饲料引起仔猪腹泻

1.1日粮组成

仔猪断奶后,其日粮状态发生变化,容易消化的母乳转为固体饲料,这时仔猪的小肠绒毛受机械外力损伤将急剧变短,小肠内壁腺窝也相应加深,这将造成仔猪的吸收障碍,引起腹泻。因此,在仔猪断奶后的一段时期内其日粮的组成应严格控制豆粕的用量,较多使用能增强仔猪免疫力、易消化吸收的血浆蛋白粉、优质鱼粉等。试验表明,使用这些原料,可以有效抑制腹泻的发生。

1.2饲料营养水平

断奶前后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健全,免疫力低,又受断奶应激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差,故仔猪日粮营养水平不应制定过高。经试验表明,仔猪开食料中蛋白质水平增加,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率提高。日粮蛋白质含量在 20%1:2下时随着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肠蛋白酶活性相应提高,但蛋白质含量不能超过20%。

1.3抗营养因子

日粮的抗营养因子亦会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如抗胰蛋白酶营养因子会降低猪对大豆产品的利用率。未经过恰当处理的大豆蛋白含有某些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可引起早期断奶仔猪过敏。当仔猪肠道发生过敏性反应时,其结构和功能将发生损伤性死亡,出现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而出现营养性腹泻。

2.病原微生物与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最主要的病原是大肠杆菌,此外,轮状病毒亦能引起断奶后仔猪腹泻。

腹泻是由一种或多种毒素共同作用的表现,大多数毒素可以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肠毒素与肠黏膜上受体结合导致小肠黏膜不可逆的高液体分泌即腹泻。

3.消化系统与仔猪腹泻

仔猪胃底腺区的壁细胞和主细胞发育不成熟,断奶使胃内容物pH值升高,小肠黏膜抵抗力弱,易被各种外源性蛋白质抗原损伤,引起腹泻。新生仔猪本身能分泌消化母乳的各种消化酶,而且乳糖酶含量很高并可分泌足够的脂肪酶消化母乳中的脂肪。但3周龄的猪自身分泌的其他酶(如胰蛋白酶、淀粉酶、胰凝乳酶)含量不到成熟后酶体系的消化酶含量的5%,而断奶后由于断奶应激的影响会造成相当一段时期内自身分泌的消化酶严重不足。早期断奶仔猪另一个发病原因是它不能分泌胃酸。胃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有2个最适 pH值,一是2.0,另一个是3.5。因此,胃pH值提高会减少蛋白质的消耗,减弱仔猪的消化不良,降低腹泻的发生几率。

4.机体免疫机能与仔猪腹泻

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r—球蛋白,由于母猪血管与胎儿脐带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母猪抗体通过血液向胎儿的转移。所以,母体各种免疫抗体不能通过血管直接输送给胎儿,使仔猪出生时缺乏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后,靠初乳把母体的抗体传递给仔猪,并过渡到自身抗体获得免疫力。仔猪出生后通过吸吮母乳而获得免疫的这种方式称为被动免疫。仔猪由初乳中获得抗体,在体内降低的速度很快。半衰期最长只有2周左右,而自身抗体的产生在10日龄以后,30~ 35日龄前抗体很少,35~42日龄才能达到成年猪的水平,因此,3~4周龄是抗体的空白阶段,最易患腹泻。

5.防治

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的卫生消毒工作。让新生仔猪较早吃到初乳,得到母源抗体保护。断奶仔猪应供给全价饲料,提高其抗病力。猪舍的粪便要及时清除,对地面,用具,工作服等,定期地进行消毒。②免疫预防。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二联活疫苗,已用于生产实际,收到明显的防疫效果,而且证明,该苗安全有效无副作用。打一针可预防两种疫病,大大方便了养猪生产,受到用户的欢迎。用法及用量: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在产前5~6周和1周各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l产。新生仔猪喂乳前肌注1毫升,至少30分钟后再喂乳,免疫保护期1年。仔猪断奶前7-10天肌肉注射2毫升,免疫保护期6个月。③治疗。本病当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有采取对症治疗。用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10千克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用盐酸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可预防细菌继发感染。病猪群每日口服补液盐,也可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连用3日。取新城疫I系苗500份,加注射用水50毫升,每头每次5毫升,肌肉或交巢穴注射,每日1次,连用2日。作为干扰素诱导剂,有一定治疗效果。

针对轮状病毒性腹泻,用补液、收敛止泻、抗菌消炎等药物进行治疗。用庆大霉素、氟派酸、黄连素、恩诺沙星、治菌磺等防止继发感染。给新生仔猪口服康复猪的血清或全血,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6.断奶仔猪的网床培育

斯奶仔猪网床培育是集约化养猪场实行的一项科学的仔猪培育技术。与地面培养相比,网床培育有许多优点,首先是粪尿、污水可随时通过漏缝网格漏到网下,减少了仔猪接触污染源的机会,床面既可保持清洁、于燥,又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和传播。其次是仔猪离开地面,减少冬季地面传导散热的损失,提高了饲养温度。

断奶仔猪在产房内经过渡期饲养后,再转移到培育猪舍网床培养,可提高仔猪日增重,生长发育均匀,仔猪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提高,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为提高养猪生产水平、降低生声成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床培育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试验并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生猪腹泻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篇3

1 生猪腹泻的几大原因

1.1 饮食因素

养殖人员喂养生猪时选用的饲料或食物难以使生猪消化, 另一种情况是生猪暴饮暴食, 均易导致消化不良, 最终引起腹泻。此外, 在食物的选择方面, 饲养人员更新食物不及时, 生猪因食用过期食物引发腹泻。也有可能是由于长期食用一种食物[1], 导致营养摄取不足, 粗蛋白含量偏高, 矿物含量低等诱发腹泻病发生。

1.2 环境因素

早晚温差偏大, 气候不稳定等起伏较大的环境均不利于生猪的生长, 在此环境下, 生猪会产生应激反应[2], 进而导致腹泻。另外, 生猪圈舍卫生不符合标准也会诱发生猪腹泻, 常见的有空气混浊且难以流通, 饮用水欠卫生、粪便细菌滋生等。

1.3 生物因素

由于生猪自身不具备自洁能力, 易染上细菌。因此, 饲养人员一旦缺乏有效地管理 (如消毒不全面、未及时打扫圈舍等) , 便会使病毒、寄生虫、细菌等在猪圈内滋生, 并形成病原体, 如寄生虫病等, 从而造成生猪腹泻。

2 生猪腹泻的防治

2.1 加强消毒工作

饲养人员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增强消毒次数, 对圈舍打扫后再进行消毒, 完成后放空猪圈几日。消毒的过程中要细致到每一个死角, 另外与猪场的相关用品 (如补料槽、饲料车等) 也应实施消毒。饲养人员自身同样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为防止病毒产生耐药性, 消毒药品需交替应用。

2.2 重视管理

管理者应结合生猪养殖情况对养殖场的粪便等易滋生细菌的物质进行及时科学地处理, 从根本上将病原体去除, 做好各项防御工作。另外管理者应借鉴动物防疫制度, 建立管理机制, 制定有利于生猪生长的饲养手段。在生猪饮食上应保证各类营养元素的摄取, 满足其生长需要, 及时更新食物并保证其卫生。

2.3 接种疫苗

预先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可使其产生抗体, 避免病毒侵入。饲养员应对当地生猪腹泻趋势进行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对生猪的健康状况进行合理判断, 并运用正确的免疫方式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值得注意的是, 疫苗运输时应防止破损, 存储时要避免损耗, 饲养员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接种或疫苗接种, 实现生猪的健康生长。

3 结语

生猪腹泻的病因较多, 控制难度较大, 因此养殖人员应积极完成该疾病的预防工作, 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手段。从而降低生猪的病死率, 提升生猪质量, 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摘要:生猪养殖过程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即为腹泻, 生猪腹泻的原因众多,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就生猪腹泻产生的原因与防止措施展开分析。

关键词:生猪,腹泻,原因,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邱基洪.生猪腹泻性疾病的归纳分析与防治探讨[J].中国猪业, 2016 (2) :44-46.

猪流行性腹泻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篇4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仔猪;致病机理;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lrus,PEDV)对我国猪肉行业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仔猪死亡率提高,尽管很多养殖场采取了大量措施来降低仔猪的死亡率;然而,并没有感染PEDV幸存仔猪的性能信息。在这里作者简单介绍PEDV的流行病学。

2014年5月,PEDV造成我国猪肉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猪肉生产预计在6%~7%的速度下降;减少猪的数量可能在3%~11%之间。毁灭性的PEDV效应主要是由于急性水样腹泻引起的感染,这种情况下,猪可能会导致高达50%~80%的死亡率,尤其是新生仔猪。许多农场,感染这种病毒后至少需要12周才能恢复到正常仔猪生产水平。仔猪在感染后的第一个7d,死亡概率较大,架子猪死亡率明显降低。

1 病原

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为多型性,倾向圆形,外面包裹囊膜。从患病仔猪的肠灌液中纯化的病毒不能凝集家兔、绵羊、小鼠、牛、雏鸡、马、和人的红细胞。

在我国多发生在每年12月份至次年2-3月。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此病常导致仔猪腹泻性死亡,且发生率很高,常成集体性腹泻,发生在成年猪以及母猪的患病率、死亡率相对较低。

2 致病机理

PEDV不耐酸,在进入胃肠后由于仔猪胃酸分泌少,病毒得以保存完整,从而感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绒毛缩短。绒毛受损后分泌的乳糖酶及其他双糖酶减少,使肠内容物的渗透压增高,水从组织进入肠腔,导致腹泻。又因肠腺上皮细胞不感染,所以绒毛的完整性及功能可迅速恢复。

病变仅限于胃肠道,包括胃肿胀及小肠肿胀,内含未吮吸的乳。由于绒毛损坏,肠壁变薄,如将肠道浸于等渗的缓冲液中,清晰可见。

3 临床症状

PEDV是全球性猪流行病。感染后,伴有呕吐,5周龄以下猪死亡率较高。临诊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临诊症状越为严重,一周内的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d内脱水死亡,病死率可达50%。病猪呕吐、腹泻和脱水,粪便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肛门发红及其周围皮肤粪污;10日龄以下仔猪由于脱水和吸收障碍而在1~4d内昏迷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断奶猪和育肥猪呈持续4~7d的水样腹泻,精神沉郁和厌食;成年猪发病较少,有时仅表现呕吐或厌食。

4 防治措施

对该病而言,及时的诊断是达到理想疗效的必要条件。针对生产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治。

4.1 制定恰当的饲养管理措施

4.1.1 做好仔猪的越冬工作寒冷会使仔猪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猪腹泻的概率大大增加,在实际工作呢,选择空调、暖气、加热炉等一定的保暖措施很有效。

4.1.2 做好栏舍定期消毒做好饲养的清洁卫生,对于仔猪流行性腹泻应做到“防重于治”。应做好猪舍的消毒,保持猪舍内干燥。具体方法应为定期消毒灭菌、做好猪舍环境的卫生。3d/次进行消毒,即2~3次/周彻底消毒。定期在哺乳期用0.1%的KMNO4擦拭乳头防止病菌感染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4.1.3 仔猪的断奶工作仔猪在断奶期间容易出现腹泻,应把仔猪断奶时体重控制在6~8kg,不到体重应推迟断奶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断奶时间。建议当仔猪体重达到断奶要求,将母猪从育仔栏移开,将仔猪单独留在护栏6~8d,完成断奶过程。

4.2 仔猪饲养管理的制定

4.2.1 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的防治导致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的主要因素是初期对饲料中抗原过敏。解决这种的方式是在仔猪断奶前喂食饲料,可使肠道减少对抗原的过敏,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通常在6~8日龄开始喂食,断奶前早ld开食,可使腹泻症状减轻。

4.2.2 发生腹泻的仔猪不可随意限食和断食在仔猪出现腹泻的症状时,对其断水和断食可加大腹泻的症状。这是因为仔猪在脱水时,会加重酸中毒,同时,仔猪处在饥饿状态,消化液分泌过多而加重腹泻。腹泻时要适当的喂食,給予营养丰富的半流质的食物,如米汤等。

4.2.3 补充营养液仔猪腹泻的直接原因就是缺水及缺酸。及时对腹泻的仔猪补充水分和流失的盐分等电解质,可使仔猪成活率提高。

4.3 使用活菌制剂,减少应激

由于仔猪早期的胃肠道菌群生长不健全,再加上早期的三大应激,使胃肠道内微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健全建立,这种状况下,易导致胃肠功能性腹泻。给仔猪胃肠道及时补充活菌制剂可培养胃肠所需的有益菌群,建立完整的胃肠道免疫系统,提高仔猪消化系统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加对病原菌的生物抗性以达到控制腹泻的效果。

4.4 抗生素治疗无效时

在本病流行地区可对怀孕母猪在分娩前2~3周,以病猪粪便或小肠内容物进行人工感染,以刺激其产生乳源抗体或注射疫苗,通过这两种方式免疫妊娠母猪,乳猪通过初乳获得保护。在发病猪场断奶时,免疫接种仔猪可降低该病的发生。

4.5 及时发现和隔离

生猪腹泻原因及防治 篇5

根据《2014年屏南县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于2014年6月1日至12月31日, 由屏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动物卫生监督所配合, 分别与部分乡镇兽医技术人员组成调查组对我县部分规模猪场和部分养殖户进行入户调查, 通过询问、谈话交流、查看免疫记录、诊疗记录、发病死亡情况、填写调查表格等方式, 全面了解当前我县生猪养殖、疫病防治等情况, 重点对腹泻流行情况进行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屏南县2014年末生猪存栏7.3万头, 规模化养殖场18个, 主要饲养地为棠口乡、熙岭乡、长桥镇、黛溪镇等, 饲养品种主要为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

2 生猪疫病调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查看等方式, 对生猪疫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重点对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发病情况作了调查, 就初步调查情况来看, 腹泻类传染病呈点状散发流行。

从入户调查和问卷调查情况来看, 出现的疑似疫病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黄白痢、伪狂犬病、猪流行性腹泻、仔猪肺炎和猪喘气病等, 这些病种多数没有经过实验室确诊, 仅从临床症状来判断, 准确性有待确定。从流行的时间来看, 除屏南县好好吃农牧有限公司外, 半年内没有发生腹泻类传染病大量致死的调查记录。从6~12月份申报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情况来看, 近期我县棠口、熙岭等乡镇几个养猪场有仔猪腹泻死亡较多的情况。

3 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现状

2014年1~12月, 笔者现场走访18家母猪存栏100~1 000头的规模化猪场, 有13家发生新生仔猪腹泻, 其中5家猪场1~5月份和9~12月份新生仔猪腹泻较多。新生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生率20%~30%, 占调查猪场的72.2%, 呈散发性流行, 给这些猪场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养殖场经济效益损失严重。

以屏南县好好吃农牧有限公司养猪场为例, 仔猪腹泻在该场间歇性发作, 在10~12月份, 仔猪出生后3~7日龄出现水样腹泻, 部分10日龄后仔猪也有腹泻, 口服抗生素无效, 且7日龄内仔猪死亡迅速, 死亡率很高。如2014年12月份存栏母猪780头, 产仔98窝、872头, 死亡421头, 其中10日龄内仔猪死亡318头, 窝平均断乳仔猪数显著下降, 且同期的断乳仔猪僵猪显著增加, 导致保育猪发病和死淘数上升。2014年10月28日, 采集病料 (肠道等) 15份经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疫病诊断中心作病原检测, 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和库布病毒 (KOBU) 均阳性;猪瘟 (HC) 、伪狂犬病 (PR) 、传染性胃肠炎 (TGE) 、博卡病毒 (BOCA) 均为阴性。

屏南县恒祥生猪养殖合作社2014年11月份母猪产仔42窝、432头, 死亡284头, 主要是1~6日龄仔猪死亡。2014年11月16日, 采集患猪组织样品15份送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医院作病原检测, 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阳性。

4 防治对策

1) 猪场建设方面做到雨污分离, 净、污道分开。

2) 做好猪舍、环境卫生清洁与消毒工作。猪舍、饲养场所、用具、饲槽、产床等需每天清扫、洗刷, 每周至少消毒1~2次, 同时做好灭鼠、灭蝇及防鸟工作。

3) 加强生猪疫情监测, 特别是针对腹泻类病种的检测。

4) 加强饲养管理,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饲养方面除供给全价饲料外, 选择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和清热解毒类中成药进行预防, 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预防猪群疾病大规模发生与感染, 提高猪只的健康水平。管理方面, 应从降低饲养密度, 做好猪舍通风、保暖工作入手, 尽可能提供适温的饲养场所。

5) 加强免疫工作, 在重视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免疫的同时, 在母猪产前一个月就要做好猪传染性腹泻疫苗的的免疫接种工作。

6) 建议县级实验室开展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等普通传染病检测课题, 通过检测掌握猪普通传染病发生流行的实验室确诊数据, 为猪普通传染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防治依据。

5 猪流行性腹泻发生及流行趋势分析评估

仔猪腹泻原因及防治 篇6

不同管理条件、不同季节、不同饲料品质和采用不同饲喂方法,仔猪腹泻发病率差异很大,一般仔猪断乳前腹泻发生率高于断奶后。由于发病原因不同,腹泻的病死率也不一,轻者占10%左右,若出生后发生病毒感染则病死率达100%。统计数据表明,腹泻造成仔猪的死亡头数约占整个仔猪死亡头数的70%~80%。

1 生理性腹泻

1.1 仔猪期(55日龄前)仔猪消化道与各种腺体未发育成熟仔猪期仔猪小肠绒毛长度、绒毛面积, 上皮凹陷深度和淋巴细胞密度等正处在生长阶段, 各种消化腺体发育还不完善。

各种酶类的分泌不足可致消化功能不全, 影响消化与吸收而引发腹泻。

1.2胃酸分泌不足

胃酸可维持胃肠内的酸性环境, 激活各种消化酶, 并抑制肠道有害病微生物的生长, 扶持有益菌繁殖。仔猪胃壁功能还未发育健全, 难以维持胃肠道的酸性环境。胃内酸度不足, 使一部分或大部分蛋白酶原不能转化成胃蛋白酶来消化蛋白质。未消化的蛋白质进入肠道腐败发酵后促使腹泻发生。

1.3 自身免疫力低下

仔猪出生后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对外来抗原物质的刺激不能很快产生应答,形成抗体。

仔猪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形成约在出生后两周左右,以后其免疫机能逐步趋于成熟。仔猪三周以前基本靠初乳中的母源抗体获得被动免疫力,而母源抗体作用只能维持20 d左右,此期如有肠道疾病或饲料抗原物质刺激即可引发病原性或过敏性腹泻。

1.4

仔猪神经中枢发育不健全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差, 如遇寒冷、潮湿、有害气体、断乳、组群、注苗、去势和饲料突变等不良因素刺激, 可因肾上腺功能亢进, 胃酸分泌减少, 肠道菌群失调, 肠内渗透压升高而出现应激性腹泻。

2 病原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体很多。仔猪经常的发生病原性腹泻有:

2.1 病毒性腹泻

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这三种病毒引起仔猪腹泻时,仔猪均排水样便,粪便呈灰色或灰绿色,有的呈黄色。粪便落地不成形,表面常出现一层油样膜或小米粒大的气泡。病毒性腹泻多为混合感染,单一发生的很少。

在未接种疫苗的养殖场,发生本病后,出生10 d内的仔猪死亡率为100%。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后仔猪死亡率很高,类冠状病毒致死率次之。临床上三个病毒很难鉴别,只有在电镜下检查才能查明。

2.2 病菌性腹泻

一是由产毒型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和白痢。黄痢发生在仔猪出生5 d左右,其粪便呈黄色、质软或呈稀便。白痢发生在仔猪出生后20 d左右,其粪便呈乳白色或灰白色、质软。对黄白痢患猪只要及时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及时进行治疗,其死亡率不高。二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该病患猪排出紫红色血便,其多发生在出生5 d内,一般病死亡率很高。

2.3 密螺旋体引起的腹泻

统称血痢,此病患猪粪便内有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液或凝血块。本病大猪多发,仔猪发病较少。

2.4 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仔猪感染类圆线虫、球虫均能引发腹泻。此病患猪的粪便多呈粥状或稀便、有潜血。

3 营养性腹泻

3.1 营养抑制因子性腹泻

此类腹泻近年被重视。大豆粕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脲酶”两种对猪有影响的营养抑制因子。

3.1.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胰脏分泌胰岛素入血液参与糖代谢,分泌胰蛋白酶入十二指肠分解蛋白质,最后生成氨基酸被仔猪吸收利用。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与胰蛋白酶结合成不可逆的非活性复合体,其抑制了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使饲料中的蛋白质在肠道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在大肠内腐败发酵,产生有害气体,刺激损伤肠壁,造成大肠吸水能力减弱,引起腹泻。

3.1.2 脲酶

豆粕中的脲酶(尿素酶)可将尿素水解为氨而造成氨浓度升高。氨对肠道黏膜有毒害作用,受氨毒害损伤的肠黏膜失去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能力而引发腹泻。

3.2 营养过敏性腹泻

饲料蛋白质中含有一种能引起仔猪发生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如大豆球蛋白)。仔猪首次采食此类抗原物质后免疫系统产生记忆反应,当第二次遇到同样抗原物时,机体马上产生超敏感反应。这种抗原物质可造成肠道组织损伤,消化酶浓度与活性降低,导致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力下降,进而引起腹泻。

3.3 营养过剩性腹泻

仔猪阶段仔猪消化功能未发育健全,其对谷物性食物的消化吸收力差。一部分或大部分植物性蛋白质不能被仔猪小肠消化吸收而进入大肠,造成大肠容积增大。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差。未被小肠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在大肠内腐败发酵,产生有害气体,刺激肠壁,损伤肠道功能。肠道因对水分的吸收力降低而导致出现腹泻。大肠腐败产物的增多给致病性大肠杆菌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使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加重了腹泻症状。

3.4 缺铁性腹泻

初生仔猪体内含铁约50 mg,其每日可从母乳中摄取1.0 mg铁,而仔猪每日生长需铁7~8 mg,铁元素的不足会导致大肠杆菌失调而引发腹泻。

4 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往往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在防治仔猪腹泻时必须找出原发症, 抓住主要矛盾加以处理。仔猪腹泻的发生规律大体是一种病因出现, 其他致病因素乘虚而入, 造成病情加重。对仔猪腹泻的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

4.1

搞好舍内卫生, 定期注射预防仔猪腹泻的各种疫苗,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疫规章制度, 并认真贯彻执行。

4.2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坚持使用质量好, 易消化、易吸收的饲料进行饲喂, 使其尽快生长, 增强其抗病力, 减少或杜绝腹泻的发生。

4.3

仔猪阶段保持其适宜的生长环境, 由于仔猪未发育成熟, 故应减少外界环境的刺激。

4.4 对发生病原性腹泻的病猪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对腹泻严重,出现脱水症状的仔猪要尽快补液。对新购入的仔猪,在其入场后应用药物预防。

4.5 仔猪开食补料要做到少给、勤给, 不能断续给料, 以使其尽快脱敏。

在选用豆粕时,要用经高温处理的黄色豆粕,色泽变红或白色的不要用,更不能用未经高温处理的冷榨豆粕喂猪。要求用抗原作用低、消化率高的豆粕喂猪。

4.6 对仔猪全价料,要改变过去重蛋白轻能量的观点, 饲料能量要达到3.3~3.5 MJ/千克。

蛋鸡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7

1 管理因素

(1) 初产蛋鸡由于产蛋鸡群生产性能发生转移, 由生长到生产, 饲料品质的突然变化尤其是高能高蛋白饲料的使用, 导致肠道环境产生变化, 肠道容易产生应激, 影响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导致粪便颜色发黄, 状态发稀。

(2) 鸡没有汗腺, 只能通过增加饮水量和呼吸频率来降低体温, 夏季鸡舍如果温度过高, 鸡只饮水量增加, 采食量减少, 水料比为5∶1以上, 粪便中含有大量水分导致拉稀。

(3) 滥用抗生素或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 造成鸡肠道内菌群失调, 导致腹泻。

2 饲料因素

(1) 饲料中的含盐量过高, 尤其使用添加小鱼干的饲料, 鸡群饮水大量增加, 造成腹泻。建议正常蛋鸡中含盐量为0.35%左右。

(2) 产蛋期石粉的添加量过高。一般育成鸡Ca的需要量为1%, 高峰期为3.5%左右。过高的石粉添加量导致血钙过高肾脏负担加重引起肾肿导致拉稀;石粉的增加一定要循序渐进, 随着产蛋率的上升, 逐渐增加石粉的比例, 增加的幅度应控制在0.5%的每周增加量。

(3) 饲料中麸皮的比例过高。产蛋期日粮中一定要含有少量的麸皮, 以提供粗纤维防止啄癖的发生, 一般配合料中都有2%左右的添加量;过多又容易造成粪便不成形, 发散发稀;极度过量很容易造成粪便发干发硬, 便粪困难甚至死亡, 严重影响鸡群的正常生产。

(4) 产蛋期蛋白质的水平过高。有些养殖户为了片面追求大壳蛋, 增加豆粕的比例。但对鸡群造成不利影响;蛋大易造成脱肛和吸肛, 粪便发黄发稀, 饲料转化率低。一般鸡群的蛋白需要量为16.6%左右。

(5) 饲料中的原料如玉米、花生粕等发生霉变, 其毒素刺激并破坏肠黏膜, 造成腹泻。

3 疾病因素

(1) 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等引起的肠道炎症。

(2) 鸡群长期使用抗生素, 对肾脏造成伤害, 影响水分的吸收, 造成腹泻。

(3) 免疫后的疫苗反应, 也会造成轻度的肠道损伤, 形成腹泻。

(4) 各种病毒性传染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都伴随着严重的腹泻。

(5) 球虫、滴虫、线虫等原虫病, 对肠道损伤更为严重, 有时排血色稀便。

仔猪腹泻原因及防治对策 篇8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归纳为非传染性腹泻与传染性腹泻两大类。防治仔猪腹泻, 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防治仔猪腹泻的基础, 针对性疫苗和敏感药物的正确选用是防治仔猪腹泻的技术关键。

1病因分析

仔猪腹泻与下痢不是单一性疾病, 是一类综合性病症, 是仔猪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共同表达方式, 因此, 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实践中, 仔猪腹泻往往是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非传染性腹泻

因母猪饲养管理不当致使母乳缺乏使仔猪处于饥饿状态、或因乳汁过浓过稀引起仔猪食后消化不良、未及时饲喂初乳或初乳不足、圈舍或产仔母猪乳房消毒不严、保温措施不力、未按要求补充铁硒等微量元素、补料不及时或饲料质量差、没有足够的清洁饮水、断奶措施不当造成应激、对传染性疾病未进行有效的免疫、气候寒冷或多变、昼夜温差大等都是引起或诱发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

1.2传染性腹泻

1.2.1细菌性腹泻:

常见有黄痢、红痢、白痢、副伤寒和猪痢疾等。黄痢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 以1~3日龄最为多见。红痢主要发生于1~3日龄, 一般病程较短, 死亡率极高。白痢10~30日龄最为多发, 死亡率低, 但影响生长发育。仔猪副伤寒多发生在2~4月龄。疾多发生在50~60日龄左右, 大的也有发生。

1.2.2病毒性腹泻:

常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猪传染性腹泻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特征, 5周龄以上的病猪很少死亡。仔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犊牛、羔羊、驹、幼免等的急性胃肠炎, 仔猪较易患病, 10~28日龄猪最易感染, 并有明显的腹泻, 死亡率较低。

2预防措施

2.1应用生物菌、疫苗预防

防治传染病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应用生物疫 (菌) 苗免疫注射, 例如用大肠杆菌二价或多价工程基因苗, 分别于母猪产仔前40、20 d接种, 对仔猪黄白痢能起到相应的预防效果。但若单方面进行病原性预防, 而忽视综合性防治措施, 则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仔猪腹泻。

2.2抓好母猪饲养管理

母猪进产仔栏前, 对产仔栏彻底清洗, 并用2%的烧碱等消毒液消毒, 再用清水清洗;母猪临产和产后, 用温热的高锰酸钾水擦洗母猪乳房、腹部和外阴。仔猪吃初乳前, 挤掉乳头前2~3滴奶水;母猪产前7 d减料, 每天减0.5kg, 产仔当天少子喂料, 产后限制喂料, 逐渐增加, 到产后7 d正常给料;给予哺乳母猪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能促进泌乳的优质饲料, 并保证清洁饮水。能提供优质青绿饲料对母猪生产有良好作用;及时有效地防治母猪产后发热、不食、无乳、乳房炎等疾病。

2.3抓好仔猪饲养管理

在仔猪养育过程中, 有3个腹泻高峰期, 即:产后1~7 d、14~21 d、断奶后7 d, 分别与通常所说仔猪养育过“三关”的时间相对应, 所以抓仔猪饲养管理主要是抓好仔猪过“三关”。过“初生关”的重点是做好保温和哺喂初乳, 仔猪初生时产房或仔猪保温箱要保持30℃, 以后每周降低2~3℃至22~24℃。仔猪出生后2 h内, 要让其吃上初乳, 对体弱仔猪要人工辅助喂乳。出生后2~3 d, 每头仔猪注射“铁钴注射液”1~2 mL、0.1%亚硒酸钠1 m L;仔猪出生后7 d开始诱食, 15~20日龄正式补饲, 至30日龄每头仔猪采食饲料达到160g, 说明仔猪顺利通过了“补饲关”。补饲料最好选用质量信誉好的商品料;过好“断奶关”的关键是减少应激, 在断奶后15 d内, 尽量做到圈舍、猪群、饲料及饲喂方式“四不变”。断奶仔猪常出现拒食, 饿急了又过量采食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 因此, 断奶5 d内的仔猪应限饲, 并采取少添勤喂避免腹泻。另外, 在仔猪饲料中适当添加土霉素等抗生素可有效防止腹泻。

2.4抓好防疫和消毒

猪场应根据当地疫情实际、本场卫生管理、饲养管理现状, 制订适合本场的疫病防疫和消毒制度, 按计划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和驱虫, 对猪舍、场地、用具、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 对排泄物进行发酵处理。发生仔猪腹泻时, 及时隔离病猪, 及时清洗并消毒被污染的圈舍、场地、用具等。

3治疗

3.1对抗病原微生物或防止继发感染

庆大霉素1~1.5万U/kg, 肌注, 每天2次;或喹诺酮类3~5 mg/kg, 肌注或静注;也可口服链霉素, 后海穴注射黄连素。还有磺胺类药物、丁胺卡那、土霉素等可以选用。

3.2对症治疗, 调节生理机能

5%葡萄糖生盐水200~300 mL, 5%碳酸氢钠30~50 mL, 维生素C 0.2~0.5 g、维生素B10.03~0.05 g, 混合后静注或腹腔注射;或者每公斤饮水加补液盐 (每1 000 g含葡萄糖750 g碳酸氢钠100 g, 氯化钾5 g) 30 g, 让仔猪自由饮水至症状消失。发生严重脱水时, 可用活性炭10~20 g或次硝酸铋2~5 g等口服止泻。因为止泻不利于毒素排出,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 不到十分必要时不要轻易使用止泻药。

3.3中药防治

山楂、麦芽、神曲按1:1:0.6的比例混合粉碎拌料, 每头仔猪每天10~15g, 做预防性用药, 有增加采食量、帮助消化、促进生长、防止腹泻的作用。治疗用药时, 加白头翁、黄连、黄芩、大黄、车前子、炒米等, 体质虚弱者加茯苓、白术等, 每种药的用量为每头仔猪每天5~10 g, 连用2~4 d。

3.4饥饿疗法

仔猪腹泻原因及综合防治 篇9

1 病因

临床上仔猪腹泻可分为传染性腹泻和非传染性腹泻两类。

1.1 传染性腹泻

1.1.1 病毒性腹泻。

1.1.1. 1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腹泻。

该病毒是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 当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易感染本病。此病毒可感染各年龄的猪, 10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症状最重。

1.1.1. 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腹泻。

该病毒的感染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的症状相似, 但相对温和, 其死亡率较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低。本类腹泻多发生于10日龄内的仔猪, 病猪小肠内充满大量黄色液体, 其胃内空虚, 肠壁变薄。

1.1.1. 3 轮状病毒引起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在猪群中非常普遍, 新生仔猪出生的几周内均可被轮状病毒感染, 但大多数感染病例都呈现出亚临床症状。当产仔圈舍病毒的毒力超过了仔猪的免疫力时, 仔猪才会出现发病症状。

1.1.2 细菌性腹泻

1.1.2. 1 大肠杆菌引起腹泻。

1~3日龄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后会发生腹泻, 其粪便初呈黄色糊状, 后呈黄色水样, 其内含凝乳小片, 称仔猪黄痢。10~30日龄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后, 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的糊状粪, 粪便混有黏液, 有特殊的腥臭味, 称仔猪白痢。

断奶后1~2周内感染大肠杆菌的患猪, 其主要症状是头部水肿, 共济失调, 同时腹泻, 剖检, 其肠系膜明显水肿。

1.1.2. 2 C型魏氏梭菌引起腹泻。

通常C型魏氏梭菌多感染7日龄以内的仔猪, 感染仔猪排红褐色、腥臭的血性稀粪, 其内常混有气泡及灰色坏死组织, 俗称仔猪红痢。

1.1.2. 3 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腹泻。

该病原可感染各年龄的猪, 但以感染7~12周龄的仔猪为主。病原主要侵害大肠, 患猪以血性下痢为特征。剖检见患猪大肠黏膜明显病变, 其黏膜表面有血性黏液, 严重者黏膜表层坏死, 形成假膜, 其外观呈麸皮样或豆渣样。

1.1.2. 4 沙门氏菌引起腹泻。

该病菌可引起仔猪副伤寒, 其通常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 病猪所排粪便呈黄色水样。剖检见患猪盲肠、结肠出现弥漫性坏死或糠麸样溃疡, 肝有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灶或结节。

1.1.3 寄生性腹泻。

主要感染5~15日龄的仔猪, 尤以7~10日龄仔猪常发, 病猪粪便初呈黄色或灰色糊状, 1~2 d后变成水样腹泻。本病在7、8月份, 猪舍消毒不严、饲养密度大时常发。该病感染非常普遍, 在仔猪腹泻中, 该病发病率可达3%~50%。剖检见患猪小肠黏膜上附着黄色的纤维状假膜。

1.2 非传染性腹泻

1.2.1 母猪因素引起腹泻。

饲喂妊娠母猪营养不全的配合饲料时, 可因母猪营养不良、泌乳量不足、乳汁质量不佳而造成初生仔猪体弱、抵抗力低下及腹泻。分娩前给予母猪大量精饲料会使母猪乳汁浓稠及乳汁蛋白质、脂肪含量过高, 而仔猪消化脂肪、蛋白质的能力较差, 哺喂这种乳汁易引起仔猪腹泻。突然变换母猪饲料、饲料变质或母猪患病均会影响乳质而引起仔猪腹泻。

1.2.2 仔猪自身因素引起腹泻。

仔猪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 消化机能不健全, 其对植物蛋白和脂肪酸的消化能力弱;仔猪神经系统未充分发育, 体温调节能力及抗应激能力差;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 抵抗力低。这些生理特点均易导致腹泻发生。

体重轻、体质弱的初生仔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乳汁质量的耐受力都比较差, 容易发生腹泻。

1.2.3 饲养管理因素引起腹泻

1.2.3. 1 饲料因素。

仔猪生长发育快, 代谢旺盛, 因此仔猪对营养物质在数量、质量上的要求很高。这些养分不足可导致营养缺乏症, 使仔猪生长缓慢, 抵抗力低下而腹泻。饲料营养浓度过高, 造成仔猪消化不良时也会引起腹泻。

1.2.3. 2 应激因素。

各种应激因素, 如环境温度的改变、突然断奶、饲料变换及圈舍调换等均可造成仔猪因消化机能紊乱而腹泻。

1.2.3. 3 其他因素。

仔猪未及时吃足初乳, 开料过晚, 猪舍潮湿、寒冷、肮脏, 母猪乳头不洁等均会引起仔猪腹泻。

非传染性因素引起腹泻时, 10日龄内的仔猪多排黄色黏性稀粪, 少数排黄色水样稀粪, 10~30日龄的仔猪多排灰色黏性便或水样便, 以后可能排灰色或灰黄色的条状便, 最后排球状便。应激因素引起腹泻时, 仔猪粪便中多含有未消化的食物。

2 综合防治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往往是混合存在, 相互促进的, 因此对仔猪腹泻应进行综合防治。

2.1 仔猪腹泻预防

2.1.1 科学饲喂母猪。

给予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 禁用霉变饲料, 避免突然变换饲料;防止母猪过肥或过瘦, 保证其乳汁质量;确保仔猪在母体内发育良好。饲喂好母猪可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病率。

2.1.2 加强仔猪管理

2.1.2. 1 及早吃初乳。

仔猪产后1~2 h内应吃到初乳, 以尽早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

2.1.2. 2 及早补料。

及早补料使仔猪胃肠道尽快适应饲料的消化。一般在仔猪出生后7~10 d就开始补料, 以锻炼其胃肠机能。

2.1.2. 3 加强断奶管理。

仔猪断奶后应留栏3~5d, 断奶后的1~3d进行限饲, 第1 d喂正常进食量的1/2, 第2 d喂正常食量的2/3, 第3 d喂正常食量的3/4, 第4 d任其自由采食。对仔猪应逐渐断奶、逐渐换料, 以减少断奶应激。

2.1.2. 4 改善饲养环境。

仔猪圈舍应勤消毒, 并保持干燥、清洁、通风。

2.1.2. 5 合理配制日粮。

断奶仔猪日粮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20%以内, 生豌豆和大豆应炒熟后再喂或用膨化大豆饲喂。仔猪日粮中应适量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益生素、酶制剂及酸化剂, 以提高仔猪抵抗力, 促进胃肠道有益菌群的建立, 抑制病原菌生长。

2.2 仔猪腹泻治疗

2.2.1 细菌性腹泻治疗。

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因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 故最好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母猪产前、产后注射长效抗菌剂可控制产后综合征, 减少感染。母猪分娩后在饲料中连续添加3~5 d新一代母仔安等药物, 对防治仔猪红、黄、白痢有效。

2.2.2 病毒性腹泻治疗。

对仔猪病毒性腹泻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可使用抗生素和口服补液盐进行对症治疗。

2.2.3 寄生性腹泻治疗。

上一篇:安装配合论文下一篇: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