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

2024-08-29

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精选12篇)

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1

高校作为创造和传承知识的重要场所, 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 正如其他组织机构一样, 高校中也存在着种种信息不对称现象, 这不仅仅妨碍了高校高等教育功能和职责的发挥, 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更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对高校甚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探讨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现象、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对高校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美国的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 (George A.Akerlof) 、迈克尔·斯宾塞 (A.Michael Spence)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Stiglitz) 是信息不对称的主要研究人。他们运用信息理论对市场交易行为进行多年分析研究后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指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 由于某些参与人员拥有另外一些参与人员不拥有的信息, 并在由此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下进行的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比如在进行商品交易时, 卖者对自己所出售商品的各种信息非常了解, 但是买者不一定很清楚, 这样买者处于信息的劣势, 卖者处于信息的优势, 两者之间便形成了信息不对称。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 信息不对称会降低管理效率, 不利于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导致决策者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做出最优决策。

一、高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1、高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其一, 高校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央政府负责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 对高校进行监控与管理。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 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 对高校的详细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但高校却对自身的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这就造成中央政府与高校之间形成信息不对称, 相对来说, 中央政府处于信息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各项政策缺乏科学的依据, 必然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如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一刀切”、“大一统”深表不满。其二, 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省属高校数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对相应省属高校的人、财、物具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是地方政府对高校的真正需求并不完全了解。地方政府缺乏办高校的经验, 对高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经费需求等缺乏了解, 而地方政府与省属高校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地方政府在没有掌握详细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相关政策对高校的发展并非十分有利。其三, 高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 理应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然而在我国, 高校与社会尤其是企业之间的长期脱节, 导致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具体表现为很多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对有关学科专业的设置及学生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等, 事实上这也是导致目前社会上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四, 高校与高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同类型的高校, 其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各不相同, 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是大相径庭。有的类型的高校在工科方面成绩突出, 而其他类型的高校则在文科方面业绩不菲。就算是同一类型的高校, 比如师范类院校, 大家熟知的就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等, 所属区域不同, 其在人才培养、教育目标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但是现在许多高校为了做强做大, 有的采取几所高校合并的方式, 有的采取增加专业设置的方式, 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并没有跟上其扩张的步伐。其结果不仅没有使强者更强, 大者更大, 反而使资源不能共享, 造成浪费。

2、高校内部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其一, 各个院系与行政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高校行政部门主要职能是管理, 其为整个高校服务, 如教务处参与各院 (系) 的课程安排与设置, 人事处负责师资队伍建设, 财务处负责整个高校资金运作与财务管理。然而, 由于每个行政部门下辖多个院系, 受到精力的限制, 部门决策者对各个院系的实际情况很难做到深入了解, 而各院 (系) 具体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 则比行政部门掌握了更多的教学信息。因此, 高校各行政部门与各院系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其二, 各行政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各行政部门在高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 各司其职, 使得高校得以正常运转。然而由于各部门工作职能的差异, 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根据部门自身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而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沟通, 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决策相互冲突。比如说, 高校学生的住宿情况是由后勤集团管理的, 但学生的住宿费是由学校财务处统一收取的。由于高校的宿舍标准不一, 如果后勤集团不把学生住宿的详细情况交给财务处, 就会出现财务处多收或少收学生住宿费的情况, 这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其三, 财务部门与广大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高校财务部门是与广大师生联系最密切的部门, 也是被投诉最多的部门, 这主要是因为财务部门未及时向广大师生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沟通, 使广大师生掌握的财务信息相对较少, 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财务部门和各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广大师生不了解国家财经法规和高校财务规章制度。高校教职工由于整天忙于自身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而学生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各门功课的学习和各类考试上, 所以他们对国家的财经法规和高校的财务规章制度知之甚少;第二, 广大师生不清楚财务部门的业务流程。高校财务部门为了规范有序地办理各项业务, 制订了各项业务办理流程, 但隔行如隔山, 由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一样以及思维的局限性, 广大师生对这些业务的办理流程并不是很理解;第三, 广大师生不了解与自身相关的财务信息。如教师不知道自己的课题经费的总额、开支以及结余情况, 学生不了解自己的缴费和欠费情况等等。

此外, 高校内部信息不对称还表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广大师生与高校其他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等。

二、高校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1、政府干预太多, 高校自主权不足。

政府和高校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 高校必须遵照执行, 不管这些政策是否科学, 是否适合高校的发展。虽然《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可以依法自主办学, 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但是这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在很多方面, 高等院校的自主权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高校内控体制存在缺陷, 小团体主义、官本位现象严重。

高校的行政部门较多, 有些行政部门为了本团体的利益不惜损害其他行政部门和整个高校的利益, 不为高校的长远发展考虑。此外,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 行政人员应该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服务, 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教学、科研人员往往受制于行政人员。而且很多行政人员对教学、科研人员指手划脚, 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学校的管理和科研发展。同时学校的行政权力过大, 灰色收益多, 使得一些本来在学术上有才能的人也荒废学术, 疲于奔命官场。

3、高校办学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偏差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高校远未做到在办学的过程中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是高校教育管理的精髓,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这点做的远远不够, 具体表现为:学校的资源配置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教学的需求;高校在对学生的教学及日常生活管理中, 大多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需要, 而是根据自身已定的计划进行管理和决策;学校重要的教学信息等学生并不知情, 很多重要的信息, 学生往往是最后才知道。另一方面, 目前社会上各高校普遍追求贪大求全, 盲目扩张和并购, 导致各个高校无法专注于自身的优势学科, 造成了高校之间的同质竞争。而高校内部资源的有限性, 则注定了高校盲目扩张的后果必然是教学水平的下降, 这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

4、宣传不力, 沟通不畅。

相对于专注于科研和教学的教师以及专职学习的学生而言, 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比教师和学生知道信息的途径多、速度快, 因此他们具有相当的信息优势。然而, 由于多种原因, 目前高校各行政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导致师生对高校有关信息了解不够及时。

三、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防范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高校中采用市场经济理念。

政府对于高校的管理, 应注意集权与分权。对于关乎社会大众的重要信息, 政府可以强制要求高校向社会公布。对于高校的招生规模, 专业的设置等等, 高校可以在参照国家政策要求的前提下, 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力量和发展需求综合考虑, 这样高校既遵循了国家的各项政策, 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设计了一条成功之路。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化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胡锦涛同志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灵魂。在高校的一切工作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化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进一步增强信息交流意识, 健全信息交流机制, 抵制和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3、完善高校内控体制, 加强高校内部信息沟通。

高校的正常运转依赖于健全的内控制度, 只有高校内控体制健全了, 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处于最有序、最规范的状态。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 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收集、整理信息, 抑制信息不对称现象, 以便建立更科学、更完善的规章制度。此外, 建立高校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 使教职工和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并采取措施使高校教职工和学生认识到信息对称的益处和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尽量防止信息不对称。

4、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帮组高校及时了解并掌握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有助于高校调整相关的培养模式,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同时高校的相关科研成果则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之间可以通过学术交流, 例如湖北省高校七校联合办学等方式来加强交流与合作, 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进而降低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摘要: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创造和传承知识的重要场所, 然而高校却存在多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这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协调发展。本文对高校不对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高校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高校,信息不对称

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2

论信息不对称与信用缺失问题

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并针对产生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体制、制度和道德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标本兼治的对策措施.

作 者:李春洪 Li Chunhong 作者单位:汕头市委,广东,汕头,515000刊 名:南方经济 PKU英文刊名:SOUTH CHINA ECONOMY年,卷(期):“”(9)分类号:B82-053 F062.5关键词:信用缺失 信息不对称

物流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物流 信息 不对称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55.5文章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7)36-0022-02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著名的经济学家,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G·Akerlof)、斯彭斯(A·M·Spence)以及斯蒂格里茨(J·E·Stigliz)凭借在不对称信息理论上的杰出造诣而享誉学术界。所谓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主体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不对称信息现象存在的根源一方面是由于与厂商或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私人信息;另一方面是由于参与人基于不同的获取能力而获得不同的信息所致。在西方的理论中,交易中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拥有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因此,任何不对称信息体现的都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

二、物流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1.市场交易成本增加

物流外包属于服务贸易,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信用风险而形成市场交易成本。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契约形式来规范物流经营者和物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生产经营企业以合同方式将物流活动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及时响应客户要求,又以合同方式汇集了众多仓储、运输合作伙伴。因此,物流活动的交易和结算主体是多方面的参与者,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信用问题,都将增加交易成本,影响物流服务的效率。

另外,亟待建立有效的社会信用共享机制。由于存在部门利益,加之缺乏相应的法规,我国流通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信息不交流,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很低,政府与流通企业之间、流通企业之间、流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使得各交易主体很难依据真实的信用信息进行经营决策,导致流通秩序混乱。

2.供应链绩效监测困难

供应链中一个企业绩效的增加可能是以其他企业的损失为代价,这样的风险在绩效测定含糊性较大时会频繁出现。绩效测定的含糊性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测定方面的困难。如果信息不对称,就难以监测供应链绩效,同时也不能保证信息沟通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只有相关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才能保证实施供应链战略降低成本、缩短提前期、提高服务水平。

三、物流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途径

1.发展第四方物流,增强资源信息的整合力度

现代物流的发展,客户需要得到电子采购、订单处理、虚拟库存管理,以及包括集成技术在内的各种服务。在物流需要跨地区甚至跨国家进行全球化运作时,第三方物流供应方往往在综合技术、集成技术、战略和全球扩展能力上存在局限性,使得第三方物流需求方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咨询公司、集成技术提供商等,由他们评估、设计、制定及运作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方案。这种管理物流服务的新组织一出现,就被形象地称为“4PL”——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任务是整合供应链,向企业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与第三方物流仅能提供低成本的专业服务相比,第四方物流能控制和管理整个物流过程,并通过电子商务把这个过程集成起来,以实现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物流服务。由于第四方物流可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所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给物流需求方带来的损失。

2.加强物流合作的信息沟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对供应链中各方合作的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加强物流合作中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信用机制、协商机制的建设,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明确分工,建立开放式交流机制。物流各方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交易关系。对物流服务需求方而言,物流合作不仅能降低库存持有成本和物流服务管理成本等企业物流综合成本,还能使企业获得集中核心竞争力、增强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灵活性等诸多利益。物流合作是基于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因而要求物流服务供应方和需求方对合作中各自的责任进行明确分工,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更有效地相互监督,提高各方的积极性,降低交易成本。

3.建立新型物流信息平台以及物流管理系统

沿供应链在适当的位置设立相应的信息收集装置和相应的功能模块作为正常运作中的嵌入部分,可方便地收集相应的信息。过去供应链中的批发商、零售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冲突,因新型IT技术的使用得以化解,从而产生了新的监测和激励方式。这样,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和绩效测定的含糊性而引发的逃避和机会主义行为。

目前许多公司所采用的物流管理系统,不仅信息在公司局域网上公开,一目了然,而且还设计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系统将采购与验收分离,增加独立的核价环节,合同要经审核后才能正式生效。在组织管理上,将原供应处职能分解,形成供应处负责采购、仓储处负责验收、企管处负责核价的管理程序。

4.完善物流企业治理结构

完善物流企业治理结构是消减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部分物流企业现在规模小,信息化的水平低,造成企业信誉度较差,并且各种监管措施不完善。物流企业经营者在没有硬性约束的环境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只关注眼前利益,会做出伤害客户的事情。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是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物流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四、结束语

当前物流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及时等弊端,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加强对物流合作的风险管理是保证物流管理长期、高效、成功实施的关键。物流合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加强物流合作中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信用机制、协商机制的建设。物流信息不对称问题虽然不能彻底的解决,但通过各种措施,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

作者单位:陈新平,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工商管理系;张荷兰,河南省新乡工业贸易学校;马棚,中州大学 经济贸易系

参考文献:

[1]施华飞.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 :82-84.

[2]王勇,陈俊芳,孟梅.非对称信息的供应链联盟关系与合作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3,12:108-110.

[3]闫婷婷.物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青海金融[J],2007,1:25-28.

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4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oooo阿克尔洛夫 (George Akerlof) 、斯坦福大学的迈可尔·斯彭斯 (Michael Spence) 和哥伦比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兹 (Joseph Stiglitz) 三位经济学家, 因其在信息的不对称市场分析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而共同荣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的不对称 (asymmentric information) 指的是信息在相互关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现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 即在市场交易中某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从发生的时间上看, 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 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 分别被称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研究事前不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模型, 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方对信息的无知而隐瞒相关信息, 获得额外利益, 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市场分配行为;研究事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模型, 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自身利益而故意隐藏相关信息, 对另一方造成损害的行为。

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发展, 使得绝大多数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高校的仪器设备采购也是如此,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学科的不断细分, 高校在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仪器设备采购数量也在大幅增加, 如何在日常的设备采购中杜绝“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现象, 已成为高校设备采购部门的重要问题。

2 高校设备采购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高校设备采购的利益相关者涉及到设备的采购方、设备的供应商、招标代理机构、高校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等多个方面, 重点分析高校设备的采购方和设备的供应商之间在以下三个阶段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1 招标发布阶段的信息不对称

在设备采购的开始阶段中, 高校发布信息的渠道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大多数情况都是由招标代理机构在招标信息网上代为发布, 高校一般不直接介入) ,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高校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采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一方面高校采购管理部门不能完全、准确、及时地了解参加应标的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和数量;另一方面供应商也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高校采购部门的具体招标信息, 往往到开标时会出现投标单位数量达不到法定的三家要求, 公开招标实际上变成了邀请招标, 这就使得公开招标名存实亡。这样一来既不利于竞争、节约采购成本;也给围标、串标等腐败行为以可乘之机。

2.2 评标阶段 (在签约之前) 的信息不对称

在评标阶段评审专家难以准确知道该仪器设备在设计、选材与制造中的真实信息, 更难知道供应商投标的定价策略;再者许多设备的质量只有在设备使用后才能被验证, 所以这就造成设备采购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对仪器设备而言, 供应商对产品质量和价格上拥有的信息要远远多于高校采购方和评审专家。个别供应商为了能得到项目、打开局面, 会故意隐瞒自身设备的技术指标和质量缺陷, 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竟标, 这就使得专家在评审时对供应商的仪器设备很难甄别, 有可能发生劣质设备排斥优质设备的现象即“逆向选择”的产生。

2.3 实际履行阶段 (在签约之后) 的信息不对称

当高校选定了设备供货商之后, 在合同的实际履行阶段同样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因为供应商要比高校更了解自己的制造行为:如人员的素质、原材料的质量、制造的方法与技术等, 而高校不可能全程掌握供货商是否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组织生产、是否有以次充好的行为。目前高校评标大多数都采用最低评标法, 即在满足设备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报价的投标人为中标人, 但是过低的价格会造成中标人利润减少, 甚至亏本, 中标的供应商只能通过偷工减料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高、制造周期长的仪器设备, 供应商很有可能不能按原合同条款履行责任, 又不及时向校方说明情况, 最终造成高校利益的受损。这种签约之后供货商为自身利益而故意隐藏相关信息而造成风险的现象, 就是“道德风险”。

3 解决高校设备采购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 在高校仪器设备采购中存在着许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也对高校的设备采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降低或消除这些信息不对称现象对设备采购的影响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拓宽信息渠道, 建立规范的高校采购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

高校的招标采购公告必须按规定的渠道发布, 随后关于该项目的修改公告和中标结果公告等也应该按该项目招标公告的发布渠道发布, 以保证招标前后信息发布渠道的相对统一和社会公众对招标项目的了解和监督。高校采购部门要确保信息发布的内容准确、客观、真实, 符合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要求, 只有这样, 才不容易形成信息的不对称现象, 实现采购信息的顺畅和透明。

3.2 严格供应商资格审查, 促进招标采购质量的提高。

要做好高校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 决不能忽视早期的供应商资质审查。要通过早期的考察和调查, 了解供应商的资质、生产规模和实力、业绩和用户意见、质量保证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等, 真正把那些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并在以往的供货及服务方面表现俱佳的设备供应商作为投标候选对象, 这样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杜绝“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现象的发生。

3.3 针对高校仪器设备的不同特点, 正确选择评标方法。

评标是整个招标过程的一个关键环

节, 评标是否公正、公平、直接关系到招标的结果和效益。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 评标时可采用的评标方法通常有“最低投标价格法”和“综合评估法”两类。采用何种评标方法, 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决定。要把质量和价格作为重点, 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的, 针对不同的购置设备, 拟定不同的评标细则, 保证评标更为科学、客观、公正, 以防止“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

3.4 设备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易行为实

际上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这种交易必须以订立契约即购销合同为基础。为了确保交易双方的利益均衡, 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 经济学家霍姆斯特姆 (Holmstrom) 对此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著名的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最优激励合同的两个基本条件:参与约束 (Individual rationality constraint) 和激励相容约束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 。所以高校在设备采购中要获取价格、质量、交付、服务等方面的利益, 必须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使得设备供应商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高校采购方的利益目标。在具体的采购合同中, 就需要设计一种既能达到高校采购方要求, 供应商又愿意接受的契约, 也就是设计满足两个约束条件的激励合同。满足第一个约束条件目的是要供应商有积极性参与进来, 而满足第二个条件是要使供应商有积极性按照高校采购方的希望, 也是为其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3.5 还做好仪器设备的验收工作。

验收工作作为设备采购的最后一个环节, 其关键性不言而喻。验收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措施:3.5.1建立完善的验收机构。3.5.2严格检查仪器设备的外观、性能指标、运行状况、测试结果。尤其是在安装调试过程中, 要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的功能配置和技术性能指标进行检查, 对达不到要求的要尽快联系中标单位调试更换, 直到完全符合合同的承诺和要求, 否则不予验收。

随着高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仪器设备的投入也不断增加, 作为高校的仪器设备采购部门, 将面临着更多问题, 我们一定要加强对高校设备采购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效益”, 杜绝“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发生, 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利的保障。

摘要:试图以经济学的视点, 从高校自身利益出发分析不对称信息条件下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的特点及供应商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 并就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信息的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Akerloff.G.“The Market of'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r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 [1]Akerloff.G.“The Market of'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r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5

摘 要 介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商业银行的信贷出现了“惜贷”现象,引发了存款客户盲目选择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而且使不良贷款增加。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强法制建设,有助于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信贷银行是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中介,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而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1970年阿克尔洛夫发表了《次品市场》,他认为在二手车市场上,买卖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使二手车成交量很小,其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1973年斯宾塞在其论文《劳动市场信号》中对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了深层分析。1976、1981年斯蒂格利茨相继发表文章,分析了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将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1 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两种情况。逆向选择是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阿克尔洛夫在分析二手车市场认为,在二手车市场上有好车也有坏车,买主很难分辨出来。所以买主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二手车的平均价格。好车的卖主索要的价格高于市场的平均价,坏车的卖主很愿意以平均价出售。从而导致好车退出市场,只剩下坏车。金融市场上同样也存在这种事前的逆向选择,最终的结果也是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场,市场上留下的是质量差的借款人。道德风险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发生之后,借款人可能用贷款人的资金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企业用信贷资金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中,使得银行交易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增大。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关系的信息不对称2.1 惜贷现象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缺乏对借款人真实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了解。借款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非常了解。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是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这样就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风险低的借款人觉得利率太高不愿意贷款,风险高的借款人却积极地寻求贷款。贷款银行单凭借款人的财务资料很难判断谁是风险低的借款人,谁是风险高的借款人,而且有些风险高的借款人为了取得贷款,向贷款银行隐瞒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提供虚假信息,提供给银行的是虚假的财务报表。当银行难以正确判断时,就会拒绝借款人的请求。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导致产生“惜贷”和“慎贷”现象。[!--empirenews.page--]2.1 不良贷款问题在做出贷款决策时,银行最关心的是借款归还问题。然而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贷款发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贷、赖贷、逃贷,难以归还贷款,这就会产生不良贷款,银行同时会遭受经济损失。2003年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 万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7.8%。1999年国家投资组建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专门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当时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不良贷款率还是很高。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仍然处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对不良贷款的控制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强制措施,所以金融资源的配置处于无效率状态。信息不对称也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3 存款客户盲目选择银行存款客户和银行之间也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银行作为债务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和财务状况的了解显然超过存款客户(债权人),这种状况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存款客户有可能误选一家信用水平低的银行,或者银行有可能用客户的资金从事高风险业务,那么存款客户就处于不利的位置。尤其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信用评级制度,银行也没有定期向客户公布自己的财务信息,存款客户更加难以判别金融机构的质量,在选择银行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无法判断时,利率就成为存款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标准。信用水平较差的银行自然会以高息揽存,然后银行用高息揽存的资金从事高风险的业务以获得高额利润。一方面,如果银行的业务出现问题,存款客户就会遭受损失;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对银行缺少信心,客户就会抽回资金,银行有可能出现“挤兑”现象。这样对双方都不利。2.4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的真正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发展前景难以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是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从我国的银行业结构来看,我国的银行业过于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金融资产过于集中于大银行。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法预测,向其提供的贷款也就很少。企业有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无法得到满足,而银行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却不敢贷出去。一方面是企业贷不到款,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社会的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这同时也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上存在问题。这些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企业融资困难,同时也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3 解决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探讨3.1 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放松贷款利率管制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管制是相当严格的,这使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资金的资源配置效率无法得到优化,货币政策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得发挥。利率市场化使金融机构可以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头寸、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控制的利率,使资金的供需状况得到真实的反映。从贷款方面看,利率市场化后,让利率反映贷款项目的风险度,对风险进行合理量化。在受理每笔贷款申请时,银行对借款人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对于风险越大的、资信程度较低的客户,收取高贷款利率,这样可以补偿较高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于风险小的、资信程度较好的客户,收取低的优惠贷款利率,有利于吸引高质量、低风险的客户群。所以加快利率市场化对于解决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empirenews.page--]3.2 建立信用评级体系,使信用担保市场化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从事企业的资信评定工作,它以独立、客观和公正为原则,按照经济标准、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对企业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所提供的分析报告和评定结果可以反映一个企业值得信赖的程度。信用评级可以对借款人未来债务清偿能力和信赖程度进行评判。我们不仅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而且对借款人的信用也进行评级。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可以避免存款客户盲目选择银行,使存款客户在存款之前就对银行的资信、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管理水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做出选择。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使银行能够得到充足的有关借款人的公开信息,辨别客户的优良,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信用担保市场化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运转的效率。3.3 完善法律制度,充分保护各个主体的利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市场,以此保证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从法律上保证经济主体的利益,对于欺诈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用法律制度迫使债务人披露真实信息,对那些提供虚假信息,做假帐的借款人进行严厉的惩罚。使银行在良好公平的环境下运用多种手段,减少不良贷款,提高盈利水平,应对国际竞争。3.4 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我们要完善银行体系结构,为解决大银行和小企业的冲突,就要使中小金融机构多样化,建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使之和我国的经济构成相适应。我们不仅要有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也应当有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不仅要发展城市中小银行,也要发展城乡信用社。在这样的银行体系结构中,中小企业取得贷款更加容易,同时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4 结论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实际问题,致使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缺乏效率。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促进信息的充分化、对称化,是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关键。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银行业改革;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的现实,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支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不对称信息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6

摘要: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食品信息的不对称。本文主要通过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监管者和生产者的博弈两大方面分析生产者行为,从中探究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博弈

一、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见诸报端,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使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食品信息的不对称。美国学者尼尔森等人在197年代提出的理论把商品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三类。食品应该说同时兼具以上三类商品的特性,但最本质的属性应是信任品。对于食品的信任特性,由于消费者无法判断,使生产者很难建立质量声誉,食品市场甚至会出现低质量驱逐高质量的“柠檬”现象。同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多头监管的问题,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易出现“扯皮”现象。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食品安全有严格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因此也是一种公共品。按照科斯第二定理,如果食品安全公共品的产权能够得到有效的制度安排,那么资源就能够有效配置,从而社会的福利实现最大化。否则,就会妨碍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 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生使每个人都拥有完全信息的假定几乎是不成立的,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是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在经济信息领域的具体表现。因此,市场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呈不对称分布,产品市场信息呈不对称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之前不能判定想要购买的食品是否是安全的,这种情况决定了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存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

1.逆向选择模型

假设奶粉市场上有优质奶粉和劣质食品两种商品,它们各占50%。SH和SL分别代表优质食品和劣质食品的供给,DH和DL分别为优质食品和劣质食品的需求。在可以卖得好价钱和买到优质食品的期望下,SH和DH分别高于SL和DL。因此,优质食品的均衡价格(100元)高于劣质食品价格(50元),但优质食品的均衡销售量(50000件)与劣质食品相同。

由于现实经济中信息分布的非对称,食品厂商对食品质量了解高于消费者。如果消费者原先认为买到优质食品的可能性为50%,即消费者预期食品的质量为平均质量,将使图1中优质食品市场需求线向左移动到DM,但图2中劣质食品市场的需求线将向右移动到DM,结果,优质食品的销售量减少为25000盒,劣质食品销售量增加到75000盒。市场上劣质食品的比例高达75%,高于买主的预期。

据此,消费者将预期进一步修正为:在食品市场中买到优质食品的可能性为25%,即食品质量为中下等。结果,图1和图2中优质食品和劣质食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均移动到DLM,但这时市场出售的优质食品依然低于消费者的预期,造成市场需求曲线继续向左边移动,直到市场上仅仅保留劣质食品为止。结果,市场出清时仅仅有劣质食品在市场上。

2.道德风险

“柠檬”市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在非对称信息市场中,商品质量依赖于价格,这是“便宜没好货”的标准经济学解释,但我们看到很多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价格并不便宜,还高于一般同类食品,而且是名优产品或免检产品。三鹿问题奶粉正是国家的“免检产品”。然而,“免检”制度要发挥它的预期作用,前提条件是诚信观念深入人心,生产企业能做到自律。显然,目前这个前提条件和基础并不坚实。从而引出另一个问题,即免检制度下的道德风险。

在食品企业取得“免检”标志后,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并不清楚该企业是否和取得免检标志前一样注重产品质量,这时就易产生道德风险。由此来看,免检制度为企业生产劣质产品反而提供了保障,道德风险不可避免。

三、政府与企业博弈

1.食品质量检查博弈

假设A为厂商生产劣质食品较之生产优质食品所得的利润(假设其等于要交给政府的各项税款),C为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F是厂商被检查出生产劣质食品所付出的代价(假设其等于政府检查出劣质食品的收益)。假定C<A+F。 S为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E为厂商生产劣质食品的概率。如图3所示。由于此博弈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所以分析其混合纳什均衡。

因为S为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E为厂商生产劣质食品的概率。给定E,监管部门选择检查与否的期望收益为:

K(1,E)=(A+F-C)E+(A-C)(1-E)=EF+A-C

K(0,E)=0E+A(1-E)=A(1-E)

令K(1,E)=K(0,E),得,E=C/(A+F)。所以,如果厂商生产劣质食品的概率小于E,监管部门的最优决策是不检查,否则相反。

给定S,厂商选择生产劣质食品与否的期望收益是:

K(S,1)=(-A-F)S+0(1-S)=-(A+F)S

K(S,0)=-AS+(-A)(1-S)=-A

令K(S,1)=K(S,0),得S=A/(A+F),即如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小S,厂商的最优选择是生产劣质食品,否则生产优质食品。

该博弈的混合纳什均衡是S,E,即监管部门以S的概率检查,而厂商以E的概率生产劣质食品。

由此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加强日常检查的重要性。二是上述博弈也证明了完全废除免检制度也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如果能采取方法让企业加强自律,企业生产劣质食品的概率降低,那么减少检查是监管部门的最优决策。

2.监管部门寻租博弈

假设1: 劣质食品厂商在市场上销售劣质产品所获取的利润是L。若被监管者查处,对其的惩罚是P,且P>L>0。

假设2: 监督者是风险中性的,其工资收入为w。监管者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利来寻租,但他收取贿赂的同时可能会因食品安全事故受到惩罚,并将失去工资收入。F 代表监管者因食品安全事故受到的惩罚,λ代表惩罚的概率,0<λ<1。

假设3: 当劣质食品厂商决定对监督者行贿时,行贿金额为其所获利润的Θ倍,0<Θ<1。如果监管者接受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给予的贿赂,将会默许其在市场上继续经营,形成监督者和劣质食品厂商的重复博弈。如果监管者拒绝了贿赂,将对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给予更严厉的惩罚A,A>A。

假设4: 假冒伪劣食品厂商和监管者都是理性的参与人,博弈的信息结构为双方的共同知识。

在第一阶段,劣质食品厂商被监管者查处,其考虑是否对监督者行贿; 在第二阶段,监督者考虑是否接受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的贿赂。下面分两种情况利用逆向归纳法求解此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情况1: 博弈的第二阶段: 若(1-λ)(L+W)-λ(F+W)>W,监管者因食品安全事故可能受到的惩罚F及被惩罚的概率λ比较小,使其接受贿赂的期望收益大于不接受贿赂的收益w,那么风险中性的监管者将接受贿赂。

博弈的第一阶段:(1-Θ)L >0>L-P,即劣质食品厂商行贿优于不行贿。因此,劣质食品厂商将选择行贿。在此情况下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为{( 假冒伪劣食品厂商贿) ,( 假冒伪劣食品厂商行贿,监管者接受) },“双赢”的均衡结果使假冒伪劣食品厂商和监管者在食品市场上长期合谋。

情况2: 博弈的第二阶段: 若F、λ增大使(1-Θ)L,(1-λ)(L+W)-λ(F+W)<W,即监管者接受贿赂的期望收益小于不接受贿赂的工资收入,风险中性的监管者将拒绝贿赂。在这种情况下,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为{(假冒伪劣食品厂商不行贿) ,(假冒伪劣食品厂商行贿,监管者不接受) }。伪劣食品厂商生产伪劣食品的预期收益为L- A<0,理性的劣质食品厂商可能不会从事劣质食品的生产,从而达到了政府监管的目的。

我国长期以来对食品实行多部门监管,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监、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将近10个部门。按照科斯第二定理,如果食品安全公共品的产权不能得到有效的制度安排,就会妨碍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食品安全公共品的产权并不明确,部门之间容易出现“扯皮”现象, 这在客观上使一些监管者权力寻租的成本即惩罚F、被惩罚的概率λ比较小。因此,劣质食品厂商与监管者在食品市场上合谋是博弈的均衡结果。一方面形成了同一种食品、同一环节的监管职能为多个监管机构所分割,以及各监管机构间职能范围交叉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还可能因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沟通而出现监管的空白,有经济利益时各监管机构竞相争夺监管权,而出现问题时又都不承担责任。这种监管体制客观上使一些监管者权力寻租的成本比较小,接受贿赂、与劣质食品厂商长期合谋是风险中性监管者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乌家培 谢 康 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4-235,246.

[2]岳中刚: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与监管制度设计[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5):36 -39.

[3]乔 娟 李秉龙: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监管[J].中国牧业通讯,2006(12):18-22.

[4]卢佳妮 王延辉: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分析[J].理论界,2007(11) :240-241.

[5]刁琳琳:食品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

[6]杨志花:食品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研究 [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9(9):46-48.

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7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4日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史宾斯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3位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 并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不对称的产生是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 同时随着信息量的急剧膨胀, 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我们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收集、整理、贮存和开发信息的公益场所, 日常工作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 图书馆和馆员对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 图书馆提供服务设施、馆员采取的服务方式、服务范围, 同样影响用户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反之, 用户需求什么信息, 如何获得和利用信息, 同样影响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式、设施、范围等, 在不同的信息不对称关系中, 图书馆和用户之间、馆员和用户之间的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互动过程中, 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显而易见的。

二、信息不对称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

(一) 图书馆用户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1、图书馆对于用户的了解不够。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增长, 高校图书馆用户也在发生变化, 学生的年龄、种族、国籍、文化和教育背景、学习目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其信息需求也各有不同, 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快捷化、系统化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如果缺乏对其用户或潜在用户的调查研究, 就无法用新技术的技能、知识、准备状态来界定新的用户群体需求。如对用户个人信息、阅读习惯、检索水平、专长特长、阅读需求、阅读规律爱好等信息了解甚少, 掌握不足。用户提供有效服务缺乏针对性, 导致其各项工作也不能及时提高改善。

2、用户对图书馆的功能和定位不是很了解。

迄今为止, 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图书馆法, 因而不能从法律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加以规定, 这样既导致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内容不统一, 又导致读者不明确高校图书馆到底能为读者提供哪些服务。用户不明确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服务内容。由于用户群 (教师和学生) 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 (包括对图书馆馆藏信息的了解、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认识和使用以及信息检索途径、检索方法;图书馆的机构设置、目标;以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等) 的了解不够, 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系统更新换代条件下的图书馆信息管理平台、网络数据库和电子阅览室的服务与内容不熟悉, 导致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缺乏信息对称的沟通机制, 造成图书馆的服务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难以实现图书馆的宗旨。

(二) 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信息不对称

1、用户对馆员信息服务情况掌握较少。

高校图书馆馆员是实施服务的主体, 拥有着专业的图书馆学背景知识, 对本馆的馆藏资源有一定了解, 也具备如何为服务读者的工作方法, 其掌握的图书馆知识和信息往往比用户多, 处于相对信息优势。然而, 在不同的馆员之间又因各自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的不同, 用户不了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情况 (包括图书馆专业知识的掌握、对馆藏信息的掌握、文化素养、工作能力等) , 势必在对读者的信息服务中形成不对称的现象。馆员对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 哪些文献信息该向读者提供, 向哪一类读者提供, 是全部提供还是选择性提供, 采取什么方式服务, 利用什么设施、在什么范围服务等等, 都决定着处于信息劣势的用户 (群) 得到的信息多少及质量的好坏, 影响用户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 势必造成因馆员的信息不对称产生了服务结果的差异。

2、馆员的信息服务不能满足对用户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还体现在为用户 (学生教师) 提供数字资源。图书馆馆员相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而言, 他们对高校设置的各个学科知识的了解比较少, 在这一方面, 学生教师掌握的信息较多, 处于优势地位, 而图书馆馆员却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而这种信息不对称, 使得图书馆馆员在信息服务中无法提供深层次的服务, 无法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不能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咨询服务。目前, 高校图书馆为教师、学生提供的只是最基本的查阅服务, 而用户对于馆藏资料获取的途径只限于馆藏资源支持和软件的使用, 相对缺少提供到馆参加培训、预约课程讲座、特约专家讲座, 与用户面对面的交流等更深层次的服务。另外, 用户群 (如学生) , 学生花钱上学, 是希望获得相应的知识和信息, 希望获得信息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往往对图书馆员的要求更高, 而馆员在信息服务中并没有考虑到怎样影响用户群, 使他们如何获得和利用信息, 保护他们的权益。

三、高校图书馆抑制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一)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1、拓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

高等教育国际化使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发生了一些改变, 开放性和国际化已成为其显著特点之一。就国内而言, 信息与社会、经济、教育、人们素质提高的联系日益紧密,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与社会信息产业大系统日趋融合。要把与社会信息机构及与国际性机构的合作列到日程中, 并依托这些机构, 让我们的信息资源共享国际化, 在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力和国际社会对中国高校的关注与认可的同时, 使之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为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经济一体化服务, 建立和完善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环境。

2、加强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

近几年,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遍应用, 很多高校图书馆已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进行了数字化转换, 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 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开放式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改善技术设备, 提高自动化水平, 综合开发利用多种文献传递网络, 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以达到在网络上提供自己文献资源的同时利用其他图书馆网上资源的目的。另外, 还要利用网络拓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和深度, 做好信息资源的导航工作, 加大网络信息资源搜集、加工和整理的力度, 将网络信息资源转化为本馆的专业数据库或特色数字馆藏, 拓展虚拟馆藏的空间, 提高对用户 (教师学生) 信息服务的质量。

3、搭建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

高校图书馆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入图书馆服务联盟, 协作共建, 尤其需要在联合编目、数据库引进和建设、原文传递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以实现资源与服务共享。各高校联盟可以实施联合采购和联机编目, 使用户能够对其他成员馆的信息进行检索和联机存取。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群、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中心和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系统等工作, 保证信息服务的顺利进行。

(二) 探索深层次信息服务

1、加强咨询服务深度。

随着用户利用图书馆能力的逐步提高, 用户信息咨询服务的深度一步步加深, 许多问题甚至涉及一定深度的学科和专业知识。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学科馆员建设, 配备若干兼职的特色专家咨询员, 包括本馆各部门的业务骨干以及具有本馆特色馆藏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针对用户的深层次专业化问题, 由专家或学科馆员一对一的服务。这样的服务使用户不仅能获得专业性的解答, 还会就问题出发, 与专家等进行更深层的探讨, 有利于深化和提高教师学生的专业知识, 对他们的学科论文或参与的研究课题起到很大帮助, 还会有利于高校学科发展。另外, 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 还要主动将各个分散的咨询专家包容在一个联机咨询系统中, 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内容广泛、高效率、准确及时的咨询服务。

2、加强个性化咨询服务。

信息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要。高校图书馆面对的是建立在广泛基础上的信息需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用户。高校图书馆应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如通过EMAIL或用户选择的其他方式向用户推送期刊目次的个性化主动信息服务, 允许用户通过多种搜索组合进行用户定制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定制特殊的用户界面, 以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和需求, 从而向用户提供更到位的信息服务, 实现了信息优势的一方馆员主动向信息劣势的一方用户群传递信息, 不断消除非对称信息在服务过程中的障碍。

3、加强多种渠道的信息交流。

加强高校图书馆与用户的信息交流, 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加强高校图书馆与用户的信息交流, 是提高信息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首先, 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良好的沟通,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图书馆编写本馆的宣传材料, 以介绍图书馆的组织机构、整体布局、文献分布、服务内容以及近期规划, 并经常开设讲座, 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其次, 信息服务部门可以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 也可以对用户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提高用户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水平。同时, 图书馆可配备专门人员, 为用户提供信息分析、信息获取的帮助与咨询, 及时了解用户所需信息及图书馆所能够提供的信息, 收集用户的意见, 了解用户的要求, 并定期进行定量分析, 以此作为调整馆藏结构和制定采购计划的依据。将两者很好地连接起来, 其服务才能受到用户的欢迎, 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 加强制度建设

1、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制度。

迈克尔·斯彭斯指出,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靠制度保障。因此, 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 应当注重规则及其原则的制定, 从而降低服务关系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度。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 从大局出发完善读者服务机制, 有意识并积极地抑制信息不对称现象, 以保护读者的利益。

2、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披露制度, 对于增强图书馆与用户信息透明度及弱化信息不对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书馆要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确立真诚为用户服务的意识, 及时、全面、真实地向用户揭示有关图书馆及其信息产品的服务情况。要增强图书馆内部各方面信息的透明度, 使信息渠道通畅, 赢得忠诚用户和长久用户。要实行馆务公开, 鼓励馆员参与图书馆管理,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实行电子化媒体信息的揭示, 以适应高校用户阅读媒体的多样化要求。

3、建立和完善馆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活动是一种具有很大创造性的劳动, 服务中的诸多方面也是不能简单量化的。但如今, 好多图书馆将借阅量与收入直接挂钩, 从而产生只追求服务数量而忽视服务质量的现象。为了消除这种不对称状态:首先, 要通过强化信息服务手段, 熟悉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检索方法, 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特色服务;其次, 设立信息利用的相关规范, 约束和防止用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 促使信息提供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再次, 还要高度重视图书馆员的个人待遇问题, 必须把每个馆员的工作业绩与职称晋升、年终考核、奖金发放等挂钩, 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能动作用, 提高服务质量。

(四) 完善馆员信息服务培训制度。

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既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又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图书情报和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 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特别是现代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 娴熟的信息资源检索技能等。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实际情况, 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和培训, 提高馆员自身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栾芳芳.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研究[J].现代情报, 2008.4.

[2]李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对策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5.

[3]张晓珍.浅论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2011.14.

[4]曹静仁.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 2010.2.

[5]程晓琳.信息不对称对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河北科技图苑, 2006.1.

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8

关键词:信息对称,信息非对称,委托代理理论,教师激励

当今社会, 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各专业高级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实力等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成为学生择校的重要参考标准。所以, 高校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又是科研发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这两项工作对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而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能力、敬业精神等都对高校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设教师的努力为a, 产出为π=a+θ, 其中θ为外生的不确定因素, 且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θ~ (0, σ2) , 故E (π) =a, Var (π) =σ2。

在学校与教师的博弈中, 教师的努力程度为其私人信息, 学校根据教师的产出对其进行奖励。在这里, 将拥有私人信息的教师看作代理人, 将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学校称为委托人。设学校是风险中性的, 其期望效用等于期望收益, 即V (x) =x。教师是风险规避的, 其效用函数V (y) =-e-ρy, 其中, x、y分别为学校和教师的收入, ρ为教师的绝对风险规避度量, 且ρ>0。

设高校管理者为教师设计如下的线性激励合约 (当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绝对风险规避度量为常数时, 最优合约表现为线性合约) :S (π) =α+βπ, 其中α为教师的固定收入, β为教师对产出的分享份额。

现在分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两种情况讨论:

1、信息对称的情形。因为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观测到教师的努力程度, 此时委托代理模型可简化为:

由上式可以看出, 学校通过选择教师的固定收入、对产出的分享份额以及教师的努力程度来最大化其确定性等价收入。在最优的情况下, 参与约束为紧约束。

从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在信息对称情况下, 若高校呈风险中性, 教师呈风险规避, 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摊和最优努力程度同时实现, 教师不承担任何风险;β*=0表示教师得到的固定收入为其保留收入加上努力成本, 此时教师达到了最优的努力水平

学校同教师的委托代理模型可以简化为:

将 (2) 、 (3) 代入目标函数可得:

由以上计算我们可以看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教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且教师的最优努力水平为

二、结论

在学校与教师信息对称的情况下, 学校能观测到教师的努力程度, 这时学校为了激励教师达到最优努力水平只需支付给其固定收入, 固定收入由教师的努力成本和保留收入组成。

在学校与教师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学校不能观测到教师的努力程度, 这时学校为了激励教师达到最优努力水平, 不仅要支付给教师固定收入, 还要让其享有一部分产出份额。由于这时教师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 对于不愿意努力工作的教师, 其努力的成本系数越大, 则分享的产出份额就越小, 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小;反之, 则努力成本系数越高, 分享的产出份额就越大, 面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 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比较强的教师, 应鼓励他们承担更大的风险, 制定更高的目标, 进而分享较高的产出份额, 并给予他们更高的奖励, 以此来激励能力较强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为学校创造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陈莉.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J].商业经济, 2011.10.

高校二手市场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篇9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历久弥新, 始终是经济学家争论与研究的焦点。其中以阿克尔洛夫、斯蒂格利茨、斯彭斯三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较为突出。 (阿克尔洛夫的论文《次品市场》;斯蒂格利茨分析了保险市场、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斯彭斯的博士论文《劳动市场的信号》) 。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信息在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必要。本文将联系实际, 从高校二手市场出发, 探究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 信息不对称在高校二手市场

每年毕业生离校, 都会自发地形成一个二手市场。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种类不同, 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这些情况的信息作为商品的卖主是充分了解和掌握的。而各种商品千差万别的质量状况信息对于市场上的买主而言是不可能详尽充分掌握的。

于是信息不对称现象便出现在二手市场中:市场的卖方对二手商品的信息的掌握是充分的, 而买方对商品的信息的了解则是不完全的。经济学上便称之这种现象为"信息的不对称"现象。由于信息不对称, 买主对卖主所提供的信息不信任, 卖主只能以市场上所有的货物的平均质量水准为基准进行统一的定价, 然而这一市场的平均定价相对于市面上大多数的旧物而言是失真的, 因为它与每一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信息是背离的。对于质量水准和新旧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二手商品而言, 市场价格高估了它的价值。而对于质量水平和新旧程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商品而言, 市场价格低估了它的价值, 卖主便会不乐意将他们的货物以低价出售, 出售意愿便会减弱。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将会导致一部分这样具有相对较高价值的商品便会退出流通市场。而随着一部分高价值的商品退出市场, 整个市场的商品平均水平有所下降, 市场价格亦随之下降。出于同样的原因, 接着又有一批高价值的商品退出市场。

恶性循环往复,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将会导致市场出现两个负面影响: (1) 次品将会泛滥和充斥市场 (2) 市场会呈不断萎缩进而消亡的趋势 (3) 一般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动态均衡的功能的失灵和无法实现。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当市场上供过于求时, 价格会趋于下降, 从而使供给降少, 需求增加, 进而弥补供大于求之间的缺口。而在二手市场上, 当出现供过于求且价格下降时, 二手商品的需求却没有相应的增加。经典经济理论里描述的市场运行机制失灵了, 其本质在于信息不对称。二手市场上的价格是所有二手商品平均新旧程度和综合质量水平的价值反映。在降价的刺激下, 消费者的需求并没有相应的增加。从而市场上的不均衡没法在动态下实现其"出清", 市场不再是万能的。

上面论述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说明了信息不对称现象, 下面我们转入如何解决高校二手市场下的信息不对称。

2 官方机构的政策

由于市场自身的平衡机制在调节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失灵和缺陷, 所以高校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之处。

(1) 增强市场的透明度, 减少信息不对称。学校可以有多种方式来干预信息不对称。例如: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 提高门槛, 使流通在市场上的商品质量从本质上的提高;运用强制手段规定卖方公布某些必要的信息, 减少欺骗行为;实名登记卖方信息, 进行身份认证, 有效防止交易中的安全隐患。

(2) 建立退款和惩罚机制, 规范市场参与者行为。建立了退款和惩罚机制, 可以使买方利益受损时得到补偿, 同时对于卖方形成威慑作用, 引导着市场朝着秩序化、规范化、诚信化方向发展。

3 中介机制

搭建一个二手交易平台, 即中介机构。建立中介机构可以随时随地收集和交易二手商品, 解决了二手商品供应者在交易时间, 精力方面的限制, 同时也为急需二手商品的同学提供了价格低廉、实用的物品。

(1) 中介机构平台的建立突破原先的时间和空间的壁垒, 充分利用资源, 并为学生提供勤学俭工的岗位。

(2) 依托校园网和一卡通。实行网络和实体兼顾。

(3) 易于被学校管理。建立中介组织后, 学校就不必再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去规范和调节市场秩序, 而是只需要管理和监督中介平台即可。

4 完善市场的竞争机制

关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现有的文献都达到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充分竞争的市场是必要的。保证市场的充分竞争也是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部分功能的失灵。

5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的对象是有关市场信息。信息公开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是经济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制度灵魂。信息公开可以减少隐蔽信息的存在, 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干预透明度;可以明确、及时、充分地向市场传递信息, 节约信息搜寻成本, 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

参考文献

[1]辛琳.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 2001, 03:38-42.

[2]裘丽明.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 02:30-31.

[3]闻德锋.论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法规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4:59-63.

[4]曾国安.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后果[J].经济学动态, 1999, 11:58-60.

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10

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的感受, 总结高校班主任工作存在以下风险:

1.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准的风险。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 国家实行了新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 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享受比例为3%, 金额为每生每年5 000元, 国家助学金享受比例为20%, 每生每年达2 000元。无论从资助范围, 还是从资助强度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1]。在这种情况下, 以前不在各高校贫困生数据库中的学生纷纷写申请、补材料, 大家争做“贫困生”。而对雪片般飞来堆积如山的贫困证明资料, 许多高校班主任深感力不从心, 无所适从, 高校贫困生认定面临极大的困难。

国家新的资助体系实施公平与否的基础就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由于中国家庭经济收入信息的不透明, 导致目前高校实行的各种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过分依赖直观的表面现象和人际因素, 从而导致了认定工作的风险:不少学生谎报家庭经济收入、更有甚者编造家庭经济困难状况。为了准确认定, 有的高校对有手机、有电脑的学生采取一票否决制;有的高校让家庭贫困的学生站到台上声泪俱下地介绍自己的家庭状况, 然后由学生集体投票决定。因此, 不少贫困生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申请认定资助, 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救了大学生的贫, 伤了大学生的心”。甚至出现该资助的没资助, 不该资助的资助了这种失衡现象。

2. 考察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党员中的风险。

很多积极进取的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后纷纷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 而他们的入党动机的确也是不尽相同。高校班主任作为发展他们入党的考察者, 所能掌握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同学们自己在班主任面前的表现。有的同学在考察过程中工作上主动踊跃, 但在学习上却不思进取;也有的同学虽然递交入党申请, 但是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对待同学冷若冰霜。还有的学生干部周旋于班主任、辅导员和同学之间, 在行为上表现差别较大。个别学生入党后自我要求懈怠, 在学生中产生不良的影响[2]。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以及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中, 这些问题的产生将使得学生党员的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 而且也会使得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逐步下降。

3. 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导致的风险。

在大学阶段, 宿舍关系是大学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同宿舍的同学朝夕相处, 共同生活、学习, 本应该关系密切, 友谊深厚, 然而现今也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学里安排宿舍, 往往以班级为单位, 同班同学常常住在同一个宿舍, 学生在宿舍内部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交往极为频繁, 加上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观念和习惯难免有所不同, 在公共物品的使用、个人作息时间的安排、宿舍卫生和个人卫生等诸多方面, 难免会产生或大或小的摩擦, 影响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些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漠, 话不投机, 彼此猜疑, 个别同学之间的关系针尖对麦芒, 甚至“同室操戈”以致酿成悲剧[3]。

4. 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引发的风险。

近年来, 中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由于网络成瘾而导致大学生厌学、留级、退学的新闻屡见报端。有关调查显示, 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14%, 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 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4]。近几年来, 因心理疾病而发生的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事件在中国高校呈上升趋势。然而有的学生虽然存在心理问题, 但比较隐蔽, 但一旦爆发, 往往后果很严重。

5. 学校管理薄弱导致学生利益受损的风险。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学生增加了, 但学生管理人员却未相应增加, 致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断扩大;导致学校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 比如一些高校内部改革措施出台, 后勤承包出去, 但是由于考虑欠周密, 造成宿舍管理、食堂管理工作薄弱, 有调查显示, 近几年发生在高校的偷盗诈骗案件呈上升趋势[4]。这些事故或者案件都会使学生切身利益受到影响。高校班主任是学生遇到困难时的求助对象, 可是班主任作为一名普通教师, 对于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漏洞, 只有提醒之义务, 而无解决之能力, 因此学生会对班主任产生不信任, 减少交流沟通, 影响班主任工作的正常开展。

6. 不能完成就业率考核指标的风险。

为了充分动员和发挥高等院校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所特有的资源和作用, 释放或化解由于“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从2007年起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考核制度。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考核制度的有关规定中, 高校的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挂钩的项目近二十项, 迫使高校要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等院校成立了专门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 许多学校还以这一工作部门为核心和牵头部门, 建立了一整套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工作程序和人事体系, 动员了包括院系负责人、毕业班班主任 (辅导员) 和任课教师、学生工作系统专职教师等在内的大量的人力资源, 并通过就业率指标分解, 层层落实到院系、班级[5]。毕业生班主任作为主要责任人, 担负着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和按阶段完成相应指标的任务。然而, 个别学生虽然已经就业, 但是由于本人毕业离校, 出于对在校期间学校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报复”, 迟迟不将自己就业的信息报告给从前的班主任, 使得真实的就业信息无法统计;当毕业生班主任难以完成相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就业率指标时, 面对考核的重重压力, 只能退而求其次, 被迫通过非正当的“技术手段”来人为地提高上报的就业率。

二、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高校班主任工作风险的主要原因

上述高校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从某个角度来看都可以从信息不对称概念中找到原委。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 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组织和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 即有些组织和个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组织和个人掌握得多一些, 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必对另一方产生重大影响。高校班主任和学生因各自所处的地位、个人知识和经历等原因导致各自所掌握的信息不等, 从而形成信息不对称。导致班主任工作风险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高校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高校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1. 高校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贫困生认定问题中, 对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信息的缺乏使得高校与贫困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学生个人是掌握自身家庭经济实际情况的, 但是班主任对学生经济情况的了解, 局限于学生入学时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 或者生源地一些部门的一纸证明。如果学生在当地刻意作假, 非贫困生也开出来相应的贫困证明, 班主任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觉察的。如果学校依靠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来判定学生的经济状况, 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依然存在。这种方法的实施, 一般通过班主任观察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了解来确定。其缺陷在于班主任不可能对所管理的每一个学生都知根知底, 其审核贫困生资格虽然不是“贾雨村判断葫芦案”, 但很多时候也唯有跟着感觉走。

由于高校班主任不同于中学班主任, 每天都可以到所带班级的指定教室进行了解和考察, 这使得班主任所能掌握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同学们自己在班主任面前的表现, 从而使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有些学生对于班主任布置的工作表现相当积极, 但是对于其他工作, 或者对于其所在宿舍的事务表现冷漠。在成绩上达不到先进标准者如未能获得奖学金的同学, 通常也会以工作繁忙作为借口, 以期博得班主任的同情。而一般学生对于并没有什么重大错误的入党积极分子或预备党员, 在群众座谈会上和公示期间, 碍于同学之间的情面也不会挺身而出, 当面对该积极分子或预备党员进行批评帮助。长此以往, 高校所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就有可能在学生中不具有威信, 也使得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丧失其应有的群众基础[2]。

2. 学校管理部门与高校班主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 除了专职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兼任外, 许多是高校的专任教师。在当前高等教育中, 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科研工作成果对自身效用影响非常明显, 无论是职称晋升, 还是工资待遇、住房福利提高都与科研工作密切相关。高校班主任工作的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 但与教师自身效用关联度却较低。高校班主任工作的质量虽然会直接影响学生, 但对教师而言回报却相对甚少。许多班主任为了有更多时间从事科研, 不去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和思想动态, 不去主动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文化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班主任本来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 但是班主任工作投入的时间越多、精力越大, 意味着其他方面 (如科研, 社会兼职) 投入的越少, 为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教师理性地选择了职业良心淡泊, 精力投入减少。

由于高校无法对班主任工作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督, 难以准确判断班主任是否尽最大努力工作;结果是所有的班主任获得几乎同样的报酬, 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况;引发个别班主任的理性机会主义行为, 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搭便车”。班主任工作绩效的考核指标, 基本上都是四六级通过率, 计算机考试通过率, 文明宿舍获得率, 学籍处理比率等等, 不仅取决于班主任自身而且与学生的素质相关, 导致努力程度可能会与其工作回报不完全相关, 促使一些班主任奉行“无为而治”, 对工作的责任心不强, 敷衍了事。

3. 高校教师与其他管理服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高

校教师不坐班, 缺少与负责管理与服务的高校管理人员之间交流的机会, 而他们之间如果不经常进行交流, 也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 班主任只了解个人所在部门的信息, 而对校内其他部门的信息拥有太少。加之部分信息的不公开, 这就人为的造成了高校班主任和管理服务人员、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困难, 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校班主任工作风险控制对策

管理学中的“封闭原理”认为, 任何一个系统内, 其管理手段必须相对封闭, 环环相扣, 互相制约, 形成循环回路。不封闭的管理, 不能形成管理系统, 到处是缺口, 处处有矛盾, 就无法取得成效。通过上述对高校班主任工作风险及原因的分析, 可以知道根源在信息不对称。控制高校班主任工作风险的症结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1. 从理论上讲, 诚信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

例如, 在贫困生认定中, 如果学生提供的是准确而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信息, 就可以马上认定谁是贫困生。因此, 高校首先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建立与助学机制相配套的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让每位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这样有限的资金就可以转到更需要的学生那里。此外, 诚信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在全社会形成, 以杜绝县乡村等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不负责行为。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需要社会正义力量的支持与帮助。作为班主任来说, 在认定的时候处在主导地位, 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 不应偏袒。

2. 高校班主任要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动态信息。

班主任要增强对学生有关信息的接受、寻求、利用的意识, 积极抑制各种信息不对称的产生。这就要求班主任主动深入到大学生中去,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课堂、走访宿舍、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和任课教师、宿管老师沟通等, 及时、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言所想, 从他们的思想行为轨迹中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的动向。毕竟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最贴近、最紧密, 对学生教育的影响也最大, 他们可能而且应该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信息, 从而在学生心理问题出现蛛丝马迹的时候, 适当地予以干预;综合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深入观察学生在校期间的衣、食、住、行消费状况, 手机、电脑、MP3等电子产品消费情况, 通过比较确定其是否贫困与贫困等级;及时化解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出现的小摩擦;疏通学生之间的隔阂。

3. 完善相关制度的设计。

这包括高校对班主任的激励制度设计, 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评估制度的设计以及就业率考核体制的设计等等。

激励班主任加大精力投入的关键是学校必须设法设计一套有效的机制, 即“选择什么样的替代指标, 设计怎样的奖惩制度, 才能经济有效地激发适当的不能观察的投入。”学生对班主任工作努力程度的情况最为了解, 掌握的信息也最为全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 利用各种形式, 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与检测, 用一个公开的监督机制, 以检验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和投入水平, 最大程度地抑制信息不对称的发生。当然, 通过学生来检测和评价班主任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要考虑到学生能否真正自觉、客观、有效地行使这种权力, 这不仅取决于学生道德上的自觉性, 而且与学生对教育的理解相关, 学校必须加以注意。

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方面控制风险的主要方法是要建立公开公平的学生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的公开运作将使得不对称信息所导致的信息沟通低效并由此带给我们的评估失效得以很好地解决。具体来说, 就是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过程中要积极贯彻先进的赛马理念, 而不是使用传统的相马机制。这也就是说不是由班主任来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而是通过公开化的比赛运作, 比较先进分子的才能和业绩, 更为合理地定出优劣。

针对就业率考核存在的风险, 建议借鉴国际上通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和统计结果的利用方式, 建立以政府为主、民间调查机构为辅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失业信息调查与反馈处理系统, 全面掌握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失业的真实信息。建议取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行政考核, 仅对那些毕业生供求矛盾非常严重、社会评价极低的学校和专业采取行政控

摘要:在高等教育过程中,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三重任务, 而班主任工作属于服务社会任务领域的校内社会工作范畴。高校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负有特殊的责任。高校班主任工作风险指的是在高校班主任的工作活动中, 由于各种因素对高校造成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或损失。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工作风险,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徐月明.探析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及资助方法[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77-79.

[2]张祯宁.学生党建不对称信息问题的解决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3, (9) :48-50.

[3]梁吉霖.高校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8, (5) :161-163.

[4]张丽.如何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7, (1) :26-29.

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11

【摘要】本文针对各种物流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物流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 信息不对称 委托——代理关系 对策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1.信息不对称理论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主体之间拥有着不同的信息量。而且,这种不对称信息现象存在的根源是由于参与者所拥有的私人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能够为自身带来收益。

2.委托——代理关系

泛指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或者协议,交易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

二、物流领域信息实体关系分析

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在纵向上对工业企业、供应商、客户、贸易和物流公司进行重新分工,介入生产以及销售环节的物流公司的出现将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市场外部条件的变化,“第三方物流”开始成为一种较为活跃和成熟的物流形态。

在社会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有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实体,进行这复杂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在各种交易和协议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无处不在。进而会产生各种实体间的交易成本上升。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交易信息充分透明并以此使交易成本降低,将会成为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三、物流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原材料采购环节的信息不对称

原材料采购环节涉及购买、仓储、运输等各种活动。其中:生产商、供应商与第三方物流三者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生产商、供应商之间主要在原材料质量、供应商供货能力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生产商和供应商与物流服务商间主要是物流服务公司的服务质量和资质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

2.商品销售环节的信息不对称

商品销售环节涉及分销、零售、仓储运输等活动。其中主要涉及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消费者等更多的经济实体。其中委托——代理关系更为复杂。生产-分销-零售-消费四个环节每一层代理都会产生不对称的信息。而且会存在各级代理商和零售商为追求自身利益以提高售价等形式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最终损害了产品本身的销量进而损害生产商和消费者。

3.物流外包中信息不对称性

(1)对第三方物流的逆向选择

物流生产企业与物流服务企业在信息上是非对称的,其履约能力如何、是否努力配合以及努力程度如何,物流生产企业很难做到完全掌握。在以制造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中,制造企业处于委托人的地位。供应商、经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处于代理人的地位。由于后者拥有制造企业所难以掌握的私人信息,在制造企业外包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合作伙伴的逆选择。例如:在选择外包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作为核心企业的制造企业一般都能清楚地掌握各合作伙伴候选人的报价,包括供应商中间产品的供应价格、经销商的服务价格、物流服务商的服务价格等,但对各合作伙伴候选人的质量,包括供应商中间产品的质量及供货及时性、送货等相应服务的质量、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及售后服务质量、物流服务提供商运输、仓储、配送等方面的服务质量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经常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情况,将质量水平较高的候选人排除在外,而将质量水平较低的候选人纳入到选择之中。

(2)第三方物流的道德风险

在外包企业选择之后,可能会遭遇合作伙伴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做出有损委托人利益的行动。一旦外包服务商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契约形式加以固定后。企业就不可能像原先那样全面、细致地了解外包部门的运作全过程。当内部的信息技术业务或资源交由外部的服务商管理之后。企业无法对外包的内容进行直接控制,也得不到来自外包商服务人员的直接报告,加之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的界定不清。失控的风险显而易见。比如服务质量、提供效率、对服务需求变化的灵活性掌握、费用控制、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内部资讯、乃至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风险。同时在服务商方面,一是由于缺乏可操作且严格的监控措施,服务商有可能不履行先前的承诺,服务资源也存在级别被降低的风险;二是由于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技术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但因服务商缺乏来自企业的激励,为赚取更多利益反而限制了新技术的应用或服务费用的降低。从而存在着与企业想要分享信息技术进步、增强成本控制的初衷背道而驰的风险。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我们发现选择合适的外包的合作伙伴,是加强货主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如果货主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不当,不仅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还会使企业失去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从而无形中抑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

四、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对策

1.建立合作竞争机制,形成战略联盟

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上的各家企业必需形成充分的合作机制,才能抵御外部竞争压力。而建立高效供应链的实现要求各家企业间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来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企业违背道德风险的行为最后都必将破坏整条供应链的有序稳定与竞争实力,导致最终企业必将脱离供应链,从而在以供应链为单位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2.缩短产业链条,减少委托——代理关系层数

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随着委托——代理关系的层级越多,不对称信息量就会被无限放大。最终对委托人产生巨大的利益损害。所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减少委托——代理关系的层级。而有效对产业链条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精简并最终达到扁平化的市场经济实体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靠的是产业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建立一个新的市场运作模式。例如:戴尔的直销模式有效降低了生产企业与分销商之间的不对称信息。另外,在与供应商委托——代理关系的信息不对称抵御方面沃尔玛的成功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他建立了与供应商的充分信息共享平台,使自己与供应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达到双赢的效果。

3.加强物流外包活动的监督与控制

企业即使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难以监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企业不能认为业务外包了,一切就由对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而应当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一起制订物流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相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可以为企业检验对方物流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标准和依据。因此,企业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 郭春芳.生产企业物流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06 (3)

[2]刘语佳,文映春.《物流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28(7).33-34

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12

一、毕业生就业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一) 学校与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毕业生对学校信息及未来就业信息掌握和判断的不足, 或者对自己的专业情况不是很了解, 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还有许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 这样导致学生的能力就不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和提高。而高校在招生时, 只能通过档案和考试成绩来确定是否录取, 对于学生其他素质、能力方面了解甚少, 所以无法知道学生是否合适本专业的学习与成长,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面对众多学生难以进行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指导, 会造成学生的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能力也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使得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 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学校不能及时充分地了解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 尤其是当地经济的结构、层次、前景, 各用人单位的用人情况,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同时, 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怎样的人才, 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乎他们的要求, 也是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然而市场经济的瞬息变化、学生的培养周期, 使学校很难及时地获得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数量等方面的信息, 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专业的设置, 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乎他们的要求, 也不能够通过效的途径向学校传递这些信息, 这也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所以, 作为学校, 应当在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设置招生与专业, 合理安排课程与知识结构, 促进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接轨;作为用人单位部门, 也应当及时为学校提供所需人才方面的信息。

(三)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 也经常存在信息不对称,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比如说一些招聘信息公布渠道的方式就会造成毕业生不能及时获得有效的信息, 也有些用人单位, 对毕业生的分布情况和专业水平等没有较充分的认识, 再加上招聘时间仓促, 导致用人单位并不能知道求职者的真实工作能力, 这就会造成招聘录用的决策失误, 从而引发招聘的风险,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还有些用人单位经常会有以招聘为由欺骗毕业生, 或为了吸引毕业生, 也将单位情况进行包装, 制作虚假的宣传海报, 许以丰厚的待遇。 而对于一些毕业生, 他们则会把自己的简历进行过分的包装, 甚至无中生有, 如一些证书、干部阅历, 提供的则是假信息。这些都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最终会造成双方的损失。

二、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交易过程中, 信息经常处于不对称状态。任何一方对信息的隐瞒、虚构都会造成另一方的损失。当双方都意识到了这种状况发生的可能时, 就会出现“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交易的一方缺乏完善的信息, 无法观测到产品或服务的类型和质量, 或者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测到另一方的行为。例如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 存在着大量优秀的毕业生和能力一般或很差的毕业生, 他们的能力各不相同, 用人单位在不能掌握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会做出错误决策, 假如企业在目前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中产生“物美价廉”的招聘原则, 降低工资的后果会引发更多的“优秀生”退出求职者队伍, 就会形成愈演愈烈的逆向选择, 导致大量优秀的毕业生闲置与浪费。其实用人单位当然希望选择能力强、素质高、离职率低的优秀毕业生, 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用人单位无法完全准确判断求职者证书的真假优劣, 这就给作假者以可乘之机, 使得真正高能力毕业生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道德风险即信息占优势的一方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隐瞒相关信息并对另一方造成损失的行为。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一些用人单位夸大其词, 虚报利润, 给毕业生造成信息误导, 其结果导致“实话实说”的单位反而招不到满意的人才, 而那些不负责任、夸夸其谈的单位却挖走了优秀人才, 但在工作中优秀人才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人力资源被闲置, 造成了人才的不必要的浪费, 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问题, 跳槽和违约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就是道德风险造成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低效或无效的体现。还有些单位为利用招聘会来推销企业形象而夸大招聘名额, 或挖掘大学生中潜在的培训市场, 以招聘为诱饵进行岗前有偿培训, 这无形当中就损伤了大学生就业的信心, 浪费了社会资源, 也挥霍了应聘学生的精力与财力。而对于毕业生来说, 有些毕业生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 结果促使用人单位对其产生过高期望, 当真实表现与高端期望形成强烈对比时, 由此而引发的“高分低能”的心理暗示将促使企业进一步抬高雇佣门槛, 从而对其他毕业生的应聘产生不利影响。还有一些毕业生在找工作时, 有“保底签约”的情况, 等再找到了更满意的工作时就无情毁约, 就会造成用人单位的损失。这些道德风险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三、促进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既然毕业生就业问题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所以尽可能的消除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 增加就业市场的透明度。

首先, 应该充分利用媒体向社会公布毕业生供求的详细情况, 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尽可能减少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其次, 高校应充分发挥在毕业生就业供需方面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即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 另一方面要积极的向企业推荐学生, 使双方的相关信息得以充分的沟通。最后, 要努力开拓顺畅的信息交流渠道, 推进毕业生就业网络化管理进程, 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 规范就业市场信息传递机制。

首先, 应该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一套有效的保障真实信息提供者的利益, 使信息制假者承担代价的制约机制。其次, 健全用人单位和个人的信用评级制度, 无论是求职人员还是招聘单位都必须以诚信原则参与就业市场, 如发现用人单位以招聘为由进行其他违反公平招聘的, 应给予严惩, 对于毕业生在应聘中弄虚作假的情况同样应给予严重的惩罚。最后, 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管机制。

(三) 完善招聘方法。

用人单位应完善招聘方法, 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用人单位在大学生招聘中, 主要的困扰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大学生求职者的造假问题, 这种信息不对称给用人单位能否招聘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极大的不利。因此要制定出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以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 也还可通过教育部学历查询网查证应聘者出示的学历文凭的真假。

(四) 尽量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

传播学理论认为, 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越少, 传播时间越短, 信息保真效果就越好。就业信息传递的途径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具体的岗位需求信息通过部门主管到人事部门, 再到决策者, 通过决策者到高校, 最后到毕业生, 或者有更多的环节夹杂其间, 使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受到各种主观影响而失真。因此, 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减少中间环节信息载体的主观影响, 这就要求毕业生要同用人单位主动建立和保持联系, 加强沟通。

总之, 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当前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下, 只有加强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 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 从而更好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摘要: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论证了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最后提出了促进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信息,信息不对称,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赵研.浅议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J].理论界, 2005, 6

[2].易忠.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11

[3].曹细玉, 覃艳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J].科学管理研究, 2003, 2

[4].张培德.人才招聘中信息不对称矫正技术的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 2003, 4

[5].张维迎.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6].蒋海.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契约与中国的信用制度建设[J].财经研究, 2002, 2

上一篇:生猪腹泻原因及防治下一篇:GIS地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