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农民工就业重点

2024-09-2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农民工就业重点(共5篇)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农民工就业重点 篇1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农民工就业

[摘要] 由于农民工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一度出现“民工荒”和农民工难就业现象同时并存,农民工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和有效配置,这是政府信息宏观管理作用不到位,市场中介信息服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农民工获取信息能力弱等原因所致,因此,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作用,完善市场中介信息服务功能,提高农民工信息获取能力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农民工 就业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它由美国的三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此三位经济学家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当一方无法得知另一方的行为或无法获知另一方行动的完全信息,也或知晓对方信息成本高昂时,交易双方在信息掌握上的不平衡状态,即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表现为两种结果: 一是信息占有优势方经常会做出“败德行为”;二是信息占有劣势方要承担风险, 从而使自己面临交易中的“逆向选择”。由于“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存在, 使信息不对称市场缺乏效率。三位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是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如何运转和失灵的。本文把这一理论的内涵得以延伸,应用领域得以扩展,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理解为在某一点上,用工单位和农民工一方拥有较多信息,另一方拥有较少信息从而导致利益单方倾斜。在这一理论基点上对农民工就业进行解析,农民工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卖方拥有更多信息,另一种是买方拥有更多信息。其后果是:当买方拥有更多信息,其表现是农民工不知道哪些企业用工,以及用工要求如何;遇到用工企业时,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承诺的可信度、工资发放情况、工作环境如何以及劳动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等信息不能全面掌握,从而导致农民工流向的盲目性和转移的群体性,农民工就业难。当卖方拥有更多信息时,企业不知道所需工人在哪里,即使有可选择的农民工,但在招聘农民工时,对农民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劳动能力、文化素质不能全面了解,企业招工难,出现“民工荒”现象。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农民工资源不能得到有序的整合和合理的配置,农民工就业难。

二、农民工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原因分析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永恒的,而信息对称则是相对的、暂时的,信息不对称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农民工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有政府、市场中介、农民工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1.政府信息宏观管理作用不到位

农民工就业难,很重要的原因是劳资双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就业信息的通畅需要政府做出努力。“农民外出务工首先是一个对国家城乡政策调整与劳动就业环境(机会)、对城镇劳动需求信息、对城乡劳动收入差异信息的认识与发现的过程。而这样一个信息过程主要不是依靠现代信息市场,而是乡土熟人关系网络。”农民工就业主要依靠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以“投亲靠友”为主要特征,通过“资深”农民工介绍,一轮带一轮地以滚雪球方式进城。这种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量小,内容单调,可靠性差, 而且缺乏连续性、稳定性。这样的信息源表明,政府信息宏观管理作用发挥得不充分。由于政府行为不到位,加之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就业中介体系,使农民工择业缺少确定性。近两年,各地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 积极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活动。但政府对农民工就业的管理没有形成明确的领导机构, 缺乏统筹就业的政策规定, 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不能相互协调,导致就业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未能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出现企业不知道农民工在哪里?农民工不知道哪里缺工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共同努力,尽快建立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信息服务系统,为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供求信息,减少农民工外出的盲目性,扩大农民工就业。

2.市场中介信息服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著名学者李培林在山东济南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来源中前三项是同乡、亲戚、朋友,是社会学所说的“初级社会关系”,占了76.1%;后三项是所谓“次级社会关系”,占了14.1%。这组数据能充分说明市场中介信息服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尚处于低层次、不合理状态。”市场劳务中介不规范,职业介绍信息不可靠,没有实现农民工和用工单位有效沟通,没有形成统一的人才市场,市场中介缺乏统筹协调的全方位服务等,这些因素是影响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民工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些非法中介机构和一些未经批准擅自扩大经营范围、非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公司,利用农民工求职心切和缺乏辨别能力的弱点,以虚假信息、过期信息骗取农民工介绍费,致使农民工对市场中介机构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对市场中介的信任。因此不断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加强劳务中介信息的效度和信度,加强劳务中介机构在农民工就业中的社会服务功能、信息沟通功能、协调和管理功能的作用十分重要。

3.农民工获取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在劳动力市场上, 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是弱势的。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和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不够是导致其信息获取处在弱势的重要原因。“2004年, 在农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文盲占2%, 小学文化程度占16%, 初中文化程度占65%, 高中文化程度占12%, 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另外;“据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4农民工文化水平低, 造成了他们对就业信息的筛选能力非常弱,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信息素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直接限制了农民工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例如不能有效利用网络寻求工作;第二,信息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产品,需要较高的分析、理解和利用能力,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限制了农民工对各种就业信息的认识能力;第三:导致农民工的信息意识呈现出封闭性,信息反应迟钝,对网络信息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对信息的宣传,培养农民工的信息意识,提高识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使农民工能够占有较多就业信息资源,准确把握各种就业机遇,增加就业的机会非常重要。

三、扩大农民工就业,加强信息服务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作用

信息作为当今时代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公共产品,对农民工就业非常重要。为社会提供充分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面对信息不对称给农民工就业带来的障碍, 政府应转变职能, 建立可靠、有效、优质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1)完善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做到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为农民工能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创造硬件条件,这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的深化, 电信企业对投资大、收益低的项目投资力度逐渐减小, 这使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缓慢。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对农村电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农民工就业重点 篇2

一、文献回顾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世界上各国所共同面临的, 各国学者在这方面做过许多阐述。Tim (1995) 从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来概述了教育和就业, 认为教育是长期目标, 就业只是教育的短期目标。Ball (1990) 认为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对经济增长有巨大推动作用。Andrew等 (1970) 认为高等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 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Harvey (1992) 研究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的压力反映出雇主对其的期望, 强调了除其他事项外, 工作经验的重要性。Antonelli (1980) 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在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接受上的不同差异导致了其以后社会报酬的差异。Juan (2009) 在发现教育选择不仅关系到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 还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起到重要作用。国内的学者曾湘泉 (2004) 认为我国的经济已经市场化, 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不完全匹配, 使得中国相对规模不大的较高层次劳动力群体的就业发生了困难。许正良 (2009) 认为由于存在政府与高校, 毕业生与高校以及高校与就业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上的困难。汤敏 (2008) 从宏观上分析, 当前就业难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暂时的困难, 并不意味着人才过剩, 其中一部分还是因为就业观念调整不够。张小建 (2008) 认为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趋紧有四个原因:“一是毕业生多, 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 三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 四是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巴曙松 (2008) 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高校教育没有适应时代的需求, 大学教育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高等教育和就业需求的高峰, 如何培养和怎样就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学的研究焦点, 对此方面进行探讨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二、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理论上是指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拥有更多信息时, 低质量的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 从而使市场上商品质量保持下降。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 劳动力的供给双方都具有信息优势, 同时也具有信息劣势。这种优势与劣势可以从双方角度考虑。

(一) 从高校毕业生人才供给角度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的供给方, 对于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完全了解, 所以他们在产品质量上占有信息优势。由于各个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努力程度不同, 必然导致每个学生在能力上存在着差异。在就业市场中, 有较多毕业生为了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机会, 通过伪造简历证书来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 使就业市场上出现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 所需的专业人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笔试或者面试来找到, 人力资源的短缺和急用性会使企业不会用很长时间去甄别所需人才的各种能力, 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不会在时间上花费太多成本等待企业的录用, 在此基础上, 用人单位区分劳动的硬性指标只能是看毕业生提供的简历, 而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选择用人单位的硬性指标也只是该单位的工资福利和职业的稳定性, 公司的发展前途和专业是否对口往往不是第一次选择用人单位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教育扩张导致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分层, 对劳动力市场中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行筛选和排序。而高等教育机构的设施、教育资源、办学规模没能适应人数的激增, 必然进一步导致了大学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在资格认证上的盲目性。

(二) 从企业用人单位劳动力需求角度

企业整体的运营状况也会存在差异, 企业自身经营的好坏、盈利或者亏损的信息只有在企业内部共享。在市场上同样存在一些不良企业通过自我包装、公司海报宣传, 假意许诺高额工资, 树立一个好的公司形象来吸引毕业大学生。而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企业的文化是很难评估的, 高校毕业生也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知道自己应聘岗位的全部情况。在就业选择的情况下, 企业往往处于信息优势的状态。毕业大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信息沟通不通畅, 而各个用人单位公布就业信息的渠道很多, 很多学生不清楚职位空缺情况。与此同时, 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上也大量报道了毕业生就业被骗的事情, 所以在选择就业公司的时候, 求职者对企业不是完全信任的。由于毕业生处于信息劣势, 当他们进入一家企业后发现, 所取得的岗位不匹配、不合适, 便会立刻选择跳槽。

三、对策与建议

(一) 充分发挥第三方组织的作用

政府要加强对就业中介机构的管理, 推动就业机构的日益完善和功能齐全。一方面, 就业中介机构较为全面地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 就业机构能通过学校, 完整地记录大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对大学生的能力做出科学的评测。在完全了解供需双方情况下, 就业中介机构就能合理地匹配用人单位跟劳动者, 就能打造合理的就业市场。在北京, 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排列前五位的依次是职业中介介绍机构、亲友、报纸杂志招聘广告、社会招聘会和网站。其中, 选择职业中介机构的为84.7%。在石家庄, 选择职业中介机构的也达到了79.9%。无疑, 我国的职业中介组织, 在提供就业信息、减少摩擦性失业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 建立完善的就业中介机构, 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二) 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异质能力和综合能力

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专业对学生以后的社会报酬有重大影响, 但是每年高校扩招, 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但质量不断下降, 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毕业生以后的工作选择问题。高等教育机构是社会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环节, 而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只是达到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平均水平, 还要有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能力的人才, 即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异质能力, 在应对急剧变化的市场需求, 高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应该培育出尽可能多的“T”字形和“十”字形人才。“T”字形人才是指研究广泛并有一技专长, “十”字形人才是指不仅研究广泛、有专业特长, 而且还能够在擅长的专业上做出具有一定高度的社会贡献。综合素质是毕业生就业的前提, 有一技专长是能够在职场上长久生存下去的保障, 而能不能做出较高的成绩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所以, 异质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应该予以充分重视的。

(三) 建立与完善真实可靠的信息

披露机制

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掌握着就业内容的重大信息。各用人单位不应该为招揽人才, 而散布虚假信息、恶意招揽人才, 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对自己公司招聘时间、人力物力的浪费, 同时也相应地毁坏了公司的形象。用人单位应该通过媒体、报刊、杂志和学校的招聘会等正面途径, 发布正确的信息, 将公司的真实情况, 告知广大求职者, 做到信息公开, 找到真正合适岗位的人才, 实现供给和需求的良好匹配。同时, 作为人力资源的供给方, 高校毕业生也应该做到诚实信用, 在学校扎实学习, 求职时认真诚实填写简历, 不能以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对应聘单位提供虚假信息, 要防止短期行为的发生, 实践证明各种短期行为都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

参考文献

[1].Bruce C, Greenwald.Adverse Se-lection in the Labour Market[J].Oxford Journals, 1986 (3) .

[2].J.Endersa.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Labor Marke[M].McGraw-Hill, 1974.

[3].J.Brennana.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Graduate Out-comes[M].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Third Edition)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0.

[4].Kenneth J.Arrow.Highereduca-tion as afilter[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73 (2) .

[5].Russell W.Rumberger&Scott L.Thomas.The economic returns to college major, quality and performance: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recent graduate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93 (12) .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农民工就业 篇3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农民工 就业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它由美国的三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此三位经济学家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当一方无法得知另一方的行为或无法获知另一方行动的完全信息,也或知晓对方信息成本高昂时,交易双方在信息掌握上的不平衡状态,即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表现为两种结果: 一是信息占有优势方经常会做出“败德行为”; 二是信息占有劣势方要承担风险, 从而使自己面临交易中的“逆向选择”。由于“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存在, 使信息不对称市场缺乏效率。三位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是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如何运转和失灵的。本文把这一理论的内涵得以延伸,应用领域得以扩展,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理解为在某一点上,用工单位和农民工一方拥有较多信息,另一方拥有较少信息从而导致利益单方倾斜。在这一理论基点上对农民工就业进行解析,农民工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卖方拥有更多信息,另一种是买方拥有更多信息。其后果是:当买方拥有更多信息,其表现是农民工不知道哪些企业用工,以及用工要求如何;遇到用工企业时,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承诺的可信度、工资发放情况、工作环境如何以及劳动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等信息不能全面掌握,从而导致农民工流向的盲目性和转移的群体性,农民工就业难。当卖方拥有更多信息时,企业不知道所需工人在哪里,即使有可选择的农民工,但在招聘农民工时,对农民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劳动能力、文化素质不能全面了解,企业招工难,出现“民工荒”现象。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农民工资源不能得到有序的整合和合理的配置,农民工就业难。

二、农民工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原因分析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永恒的,而信息对称则是相对的、暂时的,信息不对称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农民工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有政府、市场中介、农民工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1.政府信息宏观管理作用不到位

农民工就业难,很重要的原因是劳资双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就业信息的通畅需要政府做出努力。“农民外出务工首先是一个对国家城乡政策调整与劳动就业环境(机会)、对城镇劳动需求信息、对城乡劳动收入差异信息的认识与发现的过程。而这样一个信息过程主要不是依靠现代信息市场,而是乡土熟人关系网络。”农民工就业主要依靠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以“投亲靠友”为主要特征,通过“资深”农民工介绍,一轮带一轮地以滚雪球方式进城。这种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量小,内容单调,可靠性差, 而且缺乏连续性、稳定性。这样的信息源表明,政府信息宏观管理作用发挥得不充分。由于政府行为不到位,加之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就业中介体系,使农民工择业缺少确定性。近两年,各地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 积极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活动。但政府对农民工就业的管理没有形成明确的领导机构, 缺乏统筹就业的政策规定, 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不能相互协调,导致就业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未能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出现企业不知道农民工在哪里?农民工不知道哪里缺工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共同努力,尽快建立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信息服务系统,为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供求信息,减少农民工外出的盲目性,扩大农民工就业。

2.市场中介信息服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著名学者李培林在山东济南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来源中前三项是同乡、亲戚、朋友,是社会学所说的“初级社会关系”,占了76.1%;后三项是所谓“次级社会关系”,占了14.1%。这组数据能充分说明市场中介信息服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尚处于低层次、不合理状态。”市场劳务中介不规范,职业介绍信息不可靠,没有实现农民工和用工单位有效沟通,没有形成统一的人才市场,市场中介缺乏统筹协调的全方位服务等,这些因素是影响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民工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些非法中介机构和一些未经批准擅自扩大经营范围、非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公司,利用农民工求职心切和缺乏辨别能力的弱点,以虚假信息、过期信息骗取农民工介绍费,致使农民工对市场中介机构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对市场中介的信任。因此不断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加强劳务中介信息的效度和信度,加强劳务中介机构在农民工就业中的社会服务功能、信息沟通功能、协调和管理功能的作用十分重要。

3.农民工获取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在劳动力市场上, 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是弱势的。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和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不够是导致其信息获取处在弱势的重要原因。“2004年, 在农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文盲占2%, 小学文化程度占16%, 初中文化程度占65%, 高中文化程度占12%, 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另外;“据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4农民工文化水平低, 造成了他们对就业信息的筛选能力非常弱,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信息素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直接限制了农民工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例如不能有效利用网络寻求工作;第二,信息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产品,需要较高的分析、理解和利用能力,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限制了农民工对各种就业信息的认识能力;第三:导致农民工的信息意识呈现出封闭性,信息反应迟钝,对网络信息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对信息的宣传,培养农民工的信息意识,提高识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使农民工能够占有较多就业信息资源,准确把握各种就业机遇,增加就业的机会非常重要。

三、扩大农民工就业,加强信息服务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作用

信息作为当今时代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公共产品,对农民工就业非常重要。为社会提供充分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面对信息不对称给农民工就业带来的障碍, 政府应转变职能, 建立可靠、有效、优质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1)完善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做到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为农民工能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创造硬件条件,这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的深化, 电信企业对投资大、收益低的项目投资力度逐渐减小, 这使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缓慢。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对农村电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我国农村地区电信资费, 尤其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的电信资费更应给与政策支持, 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信息化进程,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必要条件。

(2)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农民工就业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的农民工就业基础信息平台仍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网络信息平台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农民工就业网站还很少,基本上都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作用还没发挥到最大。这就要求政府积极推进覆盖乡镇、链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国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就业网络平台和人才服务网,以及时、准确反映农民工供需情况;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和数据库管理制度,包括求职登记、招聘信息等,以使企业能及时、有效选择本企业所需农民工;要加强省区间劳务信息的交流协作,构建相对稳定、可靠的信息通道和共享的信息平台,以此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同时,政府还要对招工单位的用人情况、信誉程度进行监管,保护农民工利益,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各类服务组织参与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发挥公共信息渠道的作用。

(3)拓宽信息来源和渠道。政府可以综合利用宣传单、报刊、广播、书籍、电视、互联网、咨询专场等方式,广开信息发布渠道。同时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地理上是不通畅的。“这种状况, 不仅使资源配置不合理, 也使信息不完全, 价格信号不灵敏, 易造成市场大起大落。”针对这种情况要完善省、市、县(区)、乡(镇)、村5级劳务监测网络,最终形成纵伸到各社区、各乡镇、各自然村,横跨到各大中城市、各级主管部门、各个企业单位的全方位覆盖的劳务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农民工就业。

(4)创新信息服务机制,加快信息员队伍建设。政府可以开通专门从事农民工就业的专线服务电话;举办农民工就业交流大会、企业招聘农民工大会等大型招聘活动;加快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就业的效果,因此加强信息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其服务本领和服务意识,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纪律,使其真正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有效信息非常重要。

2.完善市场中介信息服务功能

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一种专业机构来沟通各方的信息。政府是管理部门,主要从宏观上来把握,企业就用工而言主要从成本角度看问题,不会就农民工就业投入更多精力。因此劳资之间的信息沟通必须有另外的一种机构来实现——市场就业中介机构。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认为,通过发展市场中介,搭起交易双方之间的桥梁,可以减少交易费用,提高就业效率。因此完善市场中介信息服务的功能,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信息,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就业中介机构应承担以下功能:第一:信息沟通功能,这是市场中介的主要功能。一般来说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在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为了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如果当事人直接去获取信息,就存在着一个交易成本,当交易成本达到足够高的时候较高时,当事人就会放弃这种直接获取信息的途径,而去寻求其他途径,这就是中介组织存在的价值及其重要功能。第二:协调和管理功能,主要指就业中介机构在充分考虑双方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双方利益的代言人,从中进行沟通,从而实现双方关系的相互协调。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以赢利为目的市场中介机构纷纷出现,这为农民工就业起到重要作用,但鱼龙混杂,某些中介机构还不规范,致使部分农民工上当受骗。因此,规范市场中介机构,积极发展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约束与限制那些违规操作的中介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3.提高农民工信息获取能力

“把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赋予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少年,对于开启民智、弱化信息化的分配效应、缩小数字鸿沟、加快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十分深远,同时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农民工的信息化是其顺利就业的重要方面,因此把获取信息的能力赋予农民工,对于扩大农民工就业意义十分深远。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强化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具体为,在技术层面上,使农民工能做到“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在教育层面上,培养和提高农民工的信息素养,培养农民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送信息、信息免疫的能力。

政府的信息宏观管理的不到位,市场劳务中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民工获取信息能力不足是造成民工荒,阻碍农民工就业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完善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相互配合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起相对合理、公平、统一的人才市场,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工顺利就业做出各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英隆:比较利益的递进追求:农民工演进的劳动经济学解读.经济学家,2007年地2期,第71页

[2]曾湘泉牛玲:完善劳动力市场规制,提高就业水平.中国劳动保障,2007年第1期,第19页

[3]王艳等:农民工就业渠道不畅的原因及其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6期第60页

[4]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5]张兴华:农民工市场失灵及其矫正.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1期,第25页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农民工就业重点 篇4

摘要:在现实税收中,税收博弈双方不可能快捷、无成本地获取信息,信息的发布方和需求方拥有的信息量是不对称的,信息的发布方总会有意无意地隐瞒或省略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信息的需求方在获取和证实这些信息时是要花费成本的。因此,正确认识信息不对称,分析我国当前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对税收流失的危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税收流失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调控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工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征税构成了对纳税人经济利益的侵犯,因此偷逃税款是纳税人本质的、天然的心理动机。据资料显示,2004我国税收流失的绝对额在4000亿元左右,2005年我国总体流失在3200亿元至4300亿元之间,约占应纳税款的30%以上。论文百事通信息不对称对我国税收征管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任何完美的税制都无法绝对避免税收流失的发生,一些对治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各项举措的研究和探索也仅仅是立足于把税收流失的规模控制在某一合理的范围之内,尽管合理的税收流失规模范围究竟应为多少,目前在理论界尚无定论,但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税收流失规模无疑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这一合理范围。

一、对资源配置的危害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对资源配置的危害,是指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现象对经济体系中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各种资源流动和组合的危害。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对于纳税人而言,更确切地说是国家向偷逃税的纳税人所支付的“财政补贴”。这种“财政补贴”的存在,使同类企业或同类产品的税收成本不同,从而引起市场失真,错误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同时,还会破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迫使那些守法纳税的经营看要么转而改行,要么被挤出市场,这就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市场效应。从税收与商品的价格关系看,由于税收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某些商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税收流失,就会使这些商品在市场竞争中与依法纳税的同类商品相比具有价格优势,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进行销售或者在同样价格条件下赚取更多利润,从而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扩大,或者吸引更多的资源投人到该商品的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对资源配置的危害还表现在它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虚耗。纳税人为了利用各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漏洞,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来研究各种偷逃避税方案,有的还花费大量钱财聘请专业顾问,或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方式进行无谓的调整。而作为征税人的税务部门,为了防止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的发生,减少偷逃税,不得不额外增加各种软硬件设施,增加更多的税收征管人员和稽核人员,导致税收征管成本增加。最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还会造成各种财务、会计信息的扭曲,从而危害人们的经济决策和投资决策,而决策的失误往往是资源配置中最大的失误。

二、对国家宏观调控功能的危害

首先,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的存在,可能会危害到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由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的存在,使得能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中获得更多利润的地下经济活动“繁荣”起来。一方面,由于地下经济能通过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活动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积聚更多的财力物力再投入到地下经济活动之中,通过本身的繁殖增长起来,另一方面,地下经济活动的高收益、高回报会吸引公开经济中一些资源的流入。而地下经济逃避了政府的管理和监控,其增长率、就业人数等指标都没有纳入到政府的经济统计数据之中,这样容易使宏观调控部门对现实经济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对包含公开经济与地下经济两部分的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把握不定,容易只注意可观察到的公开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了地下经济的危害。除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外,地下经济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的存在,会对其他各项经济统计指标造成扭曲。

其次,作为宏观经济调控决策的重要依据的有关货币供求的各项指标,也可能会由于地下经济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的存在而受到危害,产生扭曲。例如,由于地下经济活动往往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严重、利润比较丰厚的经济活动,要维持这些活动相应地需要吸纳相当一部分货币,如果中央银行在决定货币供应量时只考虑到公开经济的货币需求,而没有考虑到地下经济的货币需求就会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中货币供应不足,导致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从表面上看,中央银行是多发了货币,但如果考虑到地下经济的货币需求,则这种过大的货币供应量实际上是与整个经济活动的需要相适应的。再如,现金被誉为地下经济的天使,为了偷逃税和逃避其他监管,地下经济活动大多以现金交易方式进行。这样,随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的日益严重、地下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社会,对流通中现金的需要也会增加。以上这些都会危害到货币需求量、货币供给量。现金需求量、货币流通速度等指标的统计和分析。

三、对收入分配的危害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一方面导致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的不公平分配,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还产生了极坏的示范效应,导致了守法纳税者的心理失衡和追随效仿,从而造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的恶性循环。首先,部分纳税人通过偷税或避税等手法使实税负水平大大低于同行业的其它纳税人,本来纳税人作为税收的负担者,其实际税收负担应该是与其生产、经营、收入情况用一致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者逃避了纳税的义务和负担,而国家总的税收计划和任务却并未因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而有所减少,因此,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者所逃避掉的税收任务就势必转嫁到那些依法纳税的纳税人身上,从而加重了守法纳税者的税收负担。其次,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使实际税收收入低于预期的税收收入,为了获得既定的税收数额,政府不得不提高法定税率水平.或扩大征税范围,开征新税等,以保证财政支出的需要。从而使依法纳税者反而要承受更加沉重的税收负担,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不公,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另外,如果依法纳税者看到各种税收违法行为未得到应有惩罚的话,必将严重挫伤其纳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甚至使其也加入到偷逃税的行列中来。在税负不公和过重时,纳税人认为花更多的钱,采取更复杂的手段和冒更大的风险来逃税是值得的,由此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收入减少(分配不公)——税率提高或开征新税——分配更加不公——更多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税收流失。其结果必然是激化了公众对税收制度的抵抗心理,加剧了纳税人和税务部门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

参考文献:

信息不对称与公司理财政策 篇5

一、信息不对称与资本结构决策

资本结构无关论即mm理论认为:在信息对称的严格假设之下(即在完备信息、无交易成本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仅与企业的投资决策相关,即是否采用负债融资以及多大比例的负债融资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当然,也就不存在所谓“最佳资本结构”问题,资本结构的优劣也就不影响企业的价值。

然而,信息不对称在资本市场中的普遍存在和对公司资本结构的重大影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拥有较少的关于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加之,经理人员总是力图尽力实现当前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不是所谓的新股东,才带来了公司只有在存在不可推迟的超额赢利的投资项目且不能告知投资者或者股票被市场高估时,才可能会发行新股票。投资者也会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当新股发行时,认为是股票被高估的信号,会相应降低新股的价格,导致企业资本成本的上升。因而上市公司总会尽可能保留较高比例的盈余,维持一个“储备借款能力”,当内部资金不足时,以应付好的投资项目的融资需要,而不必以相对较高的成本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投资者无法直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只能通过企业传递的信号间接地评价企业价值或质量。此时,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将发挥很好“信号”作用。高质量的企业就可以有条件选择较高的负债融资,向投资者传递企业利润分布。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而低质量的企业因没有能力产生足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支付固定的债务利息,在给定的债务水平上具有较高的边际期望破产成本,意味着这些企业的模仿成本高于其可能的筹资收益;因此优质的企业可以通过较高负债型资本结构政策传递信号与劣质企业进行有效地区分,便于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的分辨选择,以降低资本成本,实现最佳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上一篇:女职工权益维护下一篇:乡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与乡镇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