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

2024-08-21

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精选9篇)

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 篇1

摘要:本文首先对银行和企业之间风险判断和信息提供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 之后运用数理模型进一步推导, 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银行在银企博弈下的策略选择, 和其对银行收益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信贷风险,定价策略

一、引言

信贷资产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通过信贷所建立起来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借贷, 是银行资产运用中所形成的最重要的客户关系之一。银行将资金借给企业其实质是银行作为委托人暂时将资金的运作权委托给企业运作, 因此企业的行为将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信息不对称时, 企业比银行更了解其自身行为的风险, 这种情况下使得银行基于企业风险的贷款定价会出现偏差, 承担的风险和可能获得的收益不能合理的匹配, 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不确定性。面对这种状况银行如何让进行贷款定价使得借贷企业有意愿提供给银行更全面的信息以帮助银行更准确的评估风险同时保证合理的收益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旦策略失败, 银行要么会承担过多的风险, 要么会导致一些客户的流失。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假设, 分析了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对银行收益和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二、策略分析模型

(一) 模型描述

假设在一个风险厌恶的经济环境中, 存在大量的银行和企业, 银行的资金成本为无风险利率Rf。当有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 银行会收集公司的相关信息, 用以确定贷款的风险水平, 并最终根据贷款的风险水平确定贷款利率。市场上有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种企业, 企业贷款之前可以选择通过调整改变自己的风险类型, 企业的风险类型是其私有信息, 只有企业C自己知道, 但银行和企业都知道属于低风险的企业的概率分布P (C=CL) =p, 企业属于高风险的概率分布为P (C=CH) =1-p, 0RL>Rf, 此也为共同知识。当企业向银行提交申请贷款的材料时可以选择披露高质量的信息 (I=IH) 或者低质量的信息 (I=IL) , 当银行B看到披露的信息后认为企业在低风险类型下披露高质量的信息的概率为PL (I=IH) =a, 0

(二) 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首先, 我们分析在银行评估完企业的风险类型后 (银行认为企业为高风险类型时B=CH, 银行认为企业为低风险类型时B=CL) ,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支付。这里的支付均是与市场利率比较的结果, 正和负分别表示超出市场利率获得超额利润和收益低于市场水平。银行高估低风险类型企业的风险时, 企业将放弃贷款, 此时银行客户流失将有无风险利率Rf的资金成本损失, 即银行支付为-Rf。绘制支付矩阵表一如下:

通过对表一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市场贷款利率除了包含贷款的资金成本和贷款信用风险的风险补偿外, 还应包含银行自身预测风险的风险补偿。如表一所示, 只要银行对贷款企业的风险类型判断失误其收益就会低于市场收益, 又由于百分之百准确的预测技术是不存在的, 因此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预测技术银行的期望收益一定低于市场收益, 所以市场贷款利率应能够补偿银行自身的预测风险。这个可以今后作为在贷款定价方面的一个研究课题, 这里不做深入讨论。

通过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 表一所示的支付矩阵是一个典型的拥有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博弈。我们令银行作出企业风险类型后的期望收益相等, 即:

p (-Rf) = (1-p) (RL-RH)

解得:

当企业不提供任何信息时, 若p满足上式, 则银行无法通过选择策略改进其支付。不过由于p是一个外生变量单独的企业是无法控制的, 所以这种情况是很罕见的。

在企业未进行信息披露时, 其风险类型为私有信息, 但其所属风险类型的概率分布为共同知识。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后, 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信息质量对企业的风险类型作出后验推断。根据贝叶斯概率公式, 我们可以很容易求得信息披露后银行对企业所属风险类型的概率推断。绘制表二如下, 显示了在企业未披露信息和进行不同质量信息披露的条件下, 银行对企业的风险类型做出的概率推断:

在银行获得企业所披露的信息, 并根据得到的披露信息得到企业风险类型的后验概率推断后, 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 确定最优贷款利率。具体的来说, 若银行推断企业以P (C=CL) 为低风险类型, 则银行会以相同的概率选择贷款利率为RL, 以获得市场水平的收益;若银行推断企业以P (C=CH) 为高风险类型, 则银行会以相同的概率选择贷款利率为RH, 以获得市场水平的收益。绘制表三如下, 显示了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和期望支付:

我们知道在现实中有很多企业是不愿意披露自身信息的, 这会使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管, 经营自由受到限制。所以信息的私密性本身对企业是有效用的, 我们用VI表示其效用, VI≥0。显然, 当E (R|I=IH) -E (R|I=IL) >VI时满足激励相容的条件, 企业会有意愿的提供高质量信息, 这有助于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若企业有意愿披露自身信息, 那么高质量信息下银行仍无法确定企业风险类型的假设是否还成立呢?Greenbaum e t al. (1989) 和Sharp (1990) 在关系型贷款定价方面的研究都证明了, 企业的部分信息是属于无法传递的信息类型, 并且银行在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中获得这种信息后, 可以利用这种专有信息的垄断力取得超额利润。这些研究间接的证明了, 即使企业有意愿披露自身信息, 若是初次合作银行仍不可能确定企业的风险类型, 假设仍然是合理的。

在所建立的分析模型中, 银行的定价决策只能影响a、b两个变量 (即银行的每一定价策略对应一个 (a, b) 点) , 其余均为外生变量或企业决策。首先, 在做决策时, 银行为更好的防范风险,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需要尽量满足银行和企业间的激励相容条件, 即E (R|I=IH) -E (R|I=IL) >VI。其次, 银行作为盈利性机构, 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的目标, 即调整a、b使得E (支付|I=IH) 和E (支付|I=IL) 最大。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上述两大目标进行, 研究每个目标下的银行最优策略以及策略之间的相容性。令:

F1 (a, b) =-[E (R|I=IH) -E (R|I=IL) ]

F2 (a, b) =-E (支付|I=IH)

F3 (a, b) =-E (支付|I=IL)

命题1:在0

m inF1 (a, b)

整理后的命题为非线性规划, 可利用Kuhn-Tucher条件求解, 解得:

(1) 当a=b[0, 1]时, F1=0。

(2) 当a=1, b=0时, F1=RH-RL>0。

显然, a=b (0, 1) 为要求的解, 此时minF1=0。

命题2:在0

m inF2 (a, b)

同样利用Kuhn-Tucher条件求解, 解得:

(1) 当a=b[0, 1]时, F2=p (1-p) (RH-RL+Rf) 。

(2) 当a=1, b=0时, F2= (1-p) (RH-RL) 。

当时, 在 (a, b) 值域范围内F2为常数, 这说明银行策略不影响其自身在获取高质量信息时的期望收益。

当时, p (1-p) (RH-RL+Rf) > (1-p) (RH-RL) , 因此 (1, 0) 为命题2的解。为了提高在获取高质量信息时的期望收益, 银行的策略点 (a, b) → (1, 0) , 即银行只是依靠企业提供信息质量的高低来判断企业风险类型。

当时, p (1-p) (RH-RL+Rf) < (1-p) (RH-RL) , 因此a=b[0, 1]为命题2的解。为了提高在获取高质量信息时的期望收益, 银行的策略应该是使企业提供的信息尽可能的无效。

命题3:在0

m inF3 (a, b)

同样利用Kuhn-Tucher条件求解, 解得:

(1) 当a=b[0, 1]时, F2=p (1-p) (RH-RL+Rf) 。

(2) 当a=1, b=0时, F2=pRf。

当时, 在 (a, b) 值域范围内F3为常数。

当时, p (1-p) (RH-RL+Rf)

当时, p (1-p) (RH-RL+Rf) >pRf, 因此 (1, 0) 为命题3的解。

综合分析三个命题的结果。首先分析命题1的结果, 将其解得结果带入E (R|I=IH) -E (R|I=IL) =0, 即E (R|I=IH) -E (R|I=IL) 0, 又VI≥0, 因此无论银行的定价策略如何都无法满足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需的激励相容原则。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企业在申请贷款时不会提供给银行对其有保密价值的信息。二、企业更有激励选择提供低质量的信息。我们假设当a=b (0, 1) 时 (即当E (R|I=IH) -E (R|I=IL) =0时) P (I=IL) =P (I=IH) =0.5。当银行的定价策略点越接近 (1, 0) , E (R|I=IH) -E (R|I=IL) 越小, 这种激励越强, P (I=IL) -P (I=IH) 越大。比较命题2和命题3的结果, 我们发现银行在两种情况下的收益最优策略完全不相容, 除了时。当时, 银行的任何定价策略都无助于提升银行的期望收益。因为P (I=IL) P (I=IH) , 所以银行作出定价策略时应更多的考虑低信息质量条件下的期望收益。当时, 首先考虑最大化E (R|I=IL) , 可由命题3知策略点应靠近直线a-b=0, 可是越靠近直线a-b=0, P (I=IL) 越小, 这种情况下的最优策略没有比较明确的含义。当时, 首先考虑最大化E (R|I=IL) , 可由命题3知策略点应靠近点 (1, 0) , 而且越靠近点 (1, 0) , P (I=IL) 越大, 这种情况下最优策略就是加大信息质量在银行判断企业风险时的权重。在一般市场中, 高风险企业和低风险企业的比率和风险补偿函数是比较稳定的, 即p和RH-RL不变, 因此当银行资金成本较低时条件会比较容易达到, 此时银行为自身收益最大化作出的策略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三、结论

本文通过上述一系列分析, 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 市场贷款利率除了包含贷款的资金成本和贷款信用风险的风险补偿外, 还应包含银行自身预测风险的风险补偿。第二, 企业在申请贷款时不会提供给银行对其有保密价值的信息。第三, 企业更有激励选择提供低质量的信息。第四, 在银行资金成本较低时, 银行为自身收益最大化作出的策略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参考文献

[1]Pankaj Kumar Maskara.Economic value in tranching of syndicated loans[J].The Journal of Banking&Finace, 2010, 34:946~955.

[2]于久洪, 张剑.基于贝叶斯博弈的银行贷款定价研究[J].统计与研究, 2010, 307 (7) :138~140.

[3]粟勤.西方银行贷款定价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329 (12) :71~73.

[4]庄新田, 黄小原.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分析[J].系统工程, 2002, 111 (3) :20~23.

[5]庞素琳, 黎荣舟, 刘永清, 徐建闽.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信贷风险决策机制及分析 (Ⅰ) ——信贷风险决策模型[J].2001, 18 (4) :80~83.

[6]庞素琳, 黎荣舟, 刘永清, 徐建闽.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信贷风险决策机制及分析 (Ⅱ) ——信贷风险决策模型[J].2001, 19 (5) :82~87.

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 篇2

2.1 关联

关联是指企业以种种方式在供需之间形成价值链,与顾客建立长期的、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假设在企业和顾客的博弈中,企业为甲方,顾客为乙方。在一次交易中,交易的甲乙双方都以最大限度获取一次交易中的收益为目标,均有两种策略选择:对抗-欺诈或最大限度的从对方手中获得最大利益;合作-寻求双方利益最大。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一方选择对抗,而另一方选择合作,则收益分别为10和0;如果双方都选择对抗,收益均是5;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收益均是6。无论对方选择何种策略,自己选择对抗都是最有利的,因此选择对抗是各方的最优策略。所以,(对抗,对抗)是该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此时双方的收益是(5,5),但显然(合作,合作)的组合对双方更为有利。虽然这种情况双方都了解,但在交易双方均以最大限度获取一次交易中的收益为目标时,面对交易中的风险,交易双方均是风险规避者,不会冒险去选别的策略。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若想走出这种困境,需要转变观念,以获取客户的终身价值而不是一次交易的价值为目标,而交易双方的策略选择就会发生改变,一个新的均衡就会出现。如果一方选择了对抗,则会对自己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对方不愿和自己进行再次交易,如果选择合作,则树立了自己的声誉,获得了未来长期收益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会选择合作策略,与对方建立长期的、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企业为了与顾客长期合作,可以进行市场调研,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采用广告、产品包装、产品推介会、产品售后服务承诺等进行信息公布,采用技术传授、产品试用、义务咨询等来对顾客进行教育;顾客为了与企业长期合作,会更加配合企业,告知其需求,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2.2 关系

关系是指关系营销,它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虑企业的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是一个与顾客、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通过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的活动,以诚实的交换及履行承诺的方式,使企业的营销目标在与各方的协调关系中得到实现。首先,企业与顾客建立关系会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即4r中的关联,在此不再重复。其次,企业与企业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许多企业由于受到资金实力的限制无法开拓终端市场,但可以通过借助他人品牌,或者选择强势渠道的经销商或代理商来向市场传递信息。竞争企业之间选择合作,双方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第三,企业和政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可以利用政府干预市场的一些行政手段,如制定质量标准、质量监督和质量认证等,通过它们向市场和消费者透露产品信息,以求在不确定、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来降低交易双方的成本,降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消除“逆淘汰”问题。最后,企业和社会组织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社会组织在这里主要是指信息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可以由具有较高信誉的商人、中间商或经纪人来建立,他们利用自己的专长来鉴别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从而获得一定的佣金。由于佣金比优质产品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上直接出售所遭受的损失要小,所以企业愿意支付佣金。同时佣金比顾客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上搜寻优质产品的成本要低,所以顾客也愿意支付佣金。由于信息中介机构的介入,信息不对称程度明显降低。

2.3 反应

反应,即市场反应速度,指企业对瞬息多变的顾客需求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快速满足顾客需求的营销策略与能力。企业紧跟市场做出反应,一方面,可抢得先机,迅速占领市场,另一方面,可充分了解顾客需求,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顾客抱怨,稳定客户群,减少客户转移,增强企业竞争力。但在实际中有的企业对信息重视不足,不能做出迅速的反应,他们对顾客反馈的意见置若罔闻,致使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深。反应理论强调企业要建立快速反应和回应顾客需求的营销理念,认真听取顾客的需求,同时建立和完善畅通的顾客信息渠道,借助于高度发达的信息系统,尤其是网络,将其作为快速反应市场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4 回报

回报是指企业通过贯彻上述营销思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前提,在顾客满意、社会满意和员工满意的基础上来实现企业满意,企业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回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目的,也即营销的目的,即扩大产品销量,增加销售收入。信息在企业和顾客之间越对称,企业的产品就越能满足顾客的需求,越能被顾客所接受,从而销量就越多。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营销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单位营销成本随着不对称程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因此,追求信息完全对称的营销活动是不经济的,某种信息不对称程度可能恰是企业市场营销的最优目标。所以营销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经济营销”的观点,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边际营销成本应尽量接近营销的边际收入,使营销的总收入最大,只有综合考虑这两方面,才能使企业的回报达到最大化。

3 结语

4r是新世纪营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企业在4r的理论指导下开展营销工作,充分利用4r的营销思想,可以引导和满足顾客需求,有效地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茂忠,崔秀梅.基于不对称信息市场下的企业营销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1)

2 陈洁,王方华,赵昌平.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营销渠道联盟形成激励[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0)

3 雷仕凤.商品市场逆向选择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师,(10)

4 芮明杰,赵春明.市场营销的“非对称信息”研究[j].财经研究,(12)

5 袁猛.析信息不对称下的营销[j].现代管理科学,(2)

6 彭小兵,谭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交易行为及组合营销策略[j].科技与管理,(6)

7 余晓钟.4r――一种新的营销理论[j].管理现代化,(5)

8 权锡鉴,周荣森.营销管理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 篇3

一、建立投机和信息不对称的房地产市场模型的基本前提条件

微观经济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模型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在投机与信息不对称房地产市场模型的研究中,我们同样需要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这样的假设条件未必完全符合事实,但这些假设条件的存在却为理论上的分析提供了方便。

1.“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在房地产市场中,供给者总是力图通过提高房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而需求者则总是力图通过压低房价来获得最大消费效用。

2.信息不对称的假设。即指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供给者和需求者)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即总有一部分市场主体所掌握的信息比其他主体相对要多。在房地产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尤其严重。一般来讲,房地产供给者所掌握的信息相对较多,而房地产需求者所掌握的信息较少,这就使得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能够利用信息优势来影响或控制房价,从而为自身谋取更多经济利益。

3.商品房完全同质的假设。即指房地产市场中所交易的商品房完全同质,不具有任何差异。投机和信息不对称的房地产市场模型中排除了因商品房差异化而带来的价格差异问题,有利于简化该模型,方便进一步的分析。

二、投机和信息不对称的房地产市场模型及其分析

1.我们先来分析信息不对称的房地产市场模型

在传统的自由竞争的市场模型中,房地产市场会在市场供求力量的自发作用下达到均衡(图1)。即在市场供求力量的自发作用下,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均衡点A。

但在我们前面所述的四个假设条件下,由于房地产供给者掌握有更多的信息,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他们会利用这些信息优势隐瞒或故意捏造一些利己的信息,从而使得市场价格提高,市场均衡点将偏离点A的位置。

房地产供给者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均衡状态。

第一个渠道是通过采用虚假交易合同或隐瞒待售房源信息等手段,使市场中的需求者产生如下错觉:市场中的商品房供给数量偏少,必须通过提高价格方能获得商品房(图2)。在模型中主要表现为人们误认为供给曲线S向左移动到了S1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在点B达到新的均衡,房价也如供给者所愿由P*上升到了P1。由于我们假定了该市场是短期生产,所以商品房总供给量在短期内是固定的,即实际供给曲线为NAM。此时供给者再把原来隐瞒起来的待售商品房逐步释放出来,均以P1价格悄悄销售出去,从而可以多获得相当于P1CAP*的利润。

第二个渠道是房地产供给者通过虚拟交易合同、房托等手段,给市场中的需求者造成另一种错觉:市场需求旺盛(图3)。因此,需求者误认为需求曲线D已经向右移动到了D1的位置。由于我们假定了该市场是短期生产,所以商品房总供给量在短期内是固定的,即实际供给曲线为NAM。此时市场在新的均衡点B1达到均衡,商品房价格提高到P2,供给者从而可多获得相当于P2CAP*的利润。

2.在信息不对称的房地产市场模型中,我们再考虑进去投机因素

投机者出于投机以谋取利润的目的,纷纷购买多套商品房,人为地加大了商品房的需求量,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曲线进一步向右移动,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中,投机使得需求曲线D向右移动到D2位置,需求曲线D2与实际供给曲线NAM相交于新的均衡点G,从而使房价再次上升为P3。

图5中,投机使得需求曲线D1向右移动到D3位置,需求曲线D3与实际供给曲线NAM相交于新的均衡点G,从而使得房价进一步上升为P4。

通过投机和信息不对称的房地产市场模型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房地产开发商的信息优势以及投机者造成的需求增加是房价上升的主要原因。以上就是我们对房价持续上升原因所进行的经济学分析。

三、以房管局为核心的房地产市场监控措施

在投机和信息不对称的房地产市场模型中,造成房价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开发商的信息优势和投机者的投机需求。倘若我们能消除投机现象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市场供求双方掌握有相等的市场信息量,则房地产市场可重新处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均衡状态。笔者认为,建立以房管局为核心的房地产市场监控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投机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确保房地产市场处于最有效率的自由竞争市场。

1.政府督促各房地产开发商在其售房处的明显位置公布该开发商及其项目的真实信息,包括开发商的性质、注册资本、该项目的建筑面积、户型、户数等,使需求者能全方位了解开发商及其楼盘信息,对房地产市场供给情况有所大致的了解。

2.加强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的购房合同管理。凡是购房合同一经签订,双方均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到房管局进行备案。凡逾期未到房管局备案者,理应受到相关制裁。严格合同管理,是政府掌握房地产市场供求信息的关键所在。

3.房管局应以到其处备案的合同为依据,定期在大众媒体公布各楼盘的销售数据,任何公民都可以得到该信息,从而消除房地产开发商的信息优势,使供求双方重新回到理想的均衡状态,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4.房管局开发软件系统,按照备案合同的相关信息,建立购房数据库。保证国家宏观调控部门能通过该数据库检索购房者所拥有的房产数量,甄别投机者与普通商品房需求者,从而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遏止投机行为,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

我们必须清楚,以房管局为核心的房地产市场监控措施,不等同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监控措施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房地产市场供求的相关信息,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政府依据房地产市场监控措施所收集到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对不正当的市场行为及投机行为进行约束和矫正,保证市场力量有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配置。

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 篇4

现有研究大多是对水资源定价的模型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是根据定价法构建定价模型[7,8,9,10]。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商品,具有较强的市场性,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定价研究而且还需要遵循市场交易的一般规律,使得水权价格具有市场特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讨价还价动态博弈理论[11]研究水权交易市场的水权价格,引入影响买卖双方谈判交易价格的不同因素,寻求市场化条件下水权的合理均衡价格,对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一定的意义。

1一般水权交易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1.1几个假设

假设1: 假定水权交易市场中有两个参与者卖方A和买方B,A和B各自可以接受的价格区间分别为[a1,a2]和[b1,b2](其中a1为A的最低保底价,a2为A的最高报价,b1为B的最低价格,b2为B的最高承受价格,并且令a1>b1,a2>b2,a1<b2),则[a1,b2]为双方谈判区间。

假设2:令P为谈判成功的最终解,则P∈[a1,b2]。其中(P-a1)为卖方A的剩余,(b2-P)为买方B的剩余。

假设3:讨价还价是个动态过程,分为若干阶段t(t=1,2,…,n),设每个阶段只有一方还价。本文只分三阶段讨论。

假设4:在谈判过程中水权交易具有时间价值,双方的收益都将有损耗,设损耗率为σ(0≤σ≤1)。

假设5:在讨价还价过程中的谈判环境和谈判过程会对谈判者造成心理压力。用λ来表示讨价还价参与者的心理压力。若谈判者心理压力越大,则可能导致其对收益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14,15],就越容易在讨价还价过程中提早妥协,那么任何长周期谈判的损耗都是很大的,即σλ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要保证0≤λ<∞时,有dσ/dλ<0; λ→∞时,σ→0,因此假定σλ的关系为σ=K/(K+λ),其中K为任意常数,即谈判者的心理压力由损耗率σ体现。

1.2一般水权交易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不足

在完全信息状态下,即买卖双方A和B的报价区间分别为[a1,a2]和[b1,b2]且已知,则可以转化成经典的分蛋糕博弈[16]。如图1所示,将谈判区间[a1,b2]投影到区间[0,1]上,区间[0,1]上的P′为P在相应区间上的映射:P′=(P-a1)/(b2-a1)。

假设在上述博弈的三阶段讨价还价中讨价还价只能进行三个回合,到第三个回合B必须接受A的报价,则这三个回合讨价还价博弈可以用下述方式描述。

第一回合,A报价P1,则B得到1-P1,B可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若接受双方的收益为P1和1-P1,谈判结束;若B不接受则开始下一回合。

第二回合,B的报价是P2,自己得到1-P2,由A选择是否接受,接受则双方得益分别为σP2和σ(1-P2),谈判结束,如果A不接受则进行下一回合。

第三回合,A报价P3,则B得到1-P3,这时B必须接受,双方的实际得益分别为σ2P3和σ2(1-P3),如图2所示。

利用逆推归纳法[17]分析这个博弈,得出唯一子博弈Nash均衡结果:P1=1-σ+σ2P3,而针对更多阶段当t→∞时,均衡的结果是A在第一回合出价P1=1/(1+σ)。

2非对称信息下水权交易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由于在水权讨价还价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和理性人的存在,处理交易并不能在匀质化的需求方或供给方之间进行,因此买卖双方在交易中的行为属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水权交易价格更多地取决于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和所掌握的信息。故非对称是讨价还价谈判研究的重点。以下博弈引入买卖双方不同心理压力的假设,以三阶段讨价还价模型为分析对象,构造符合市场情景的讨价还价模型。

2.1非对称压力完全信息的讨价还价

此时相当于“分蛋糕”讨价还价,但是讨价还价过程中双方具有不同的心理压力λA和λB。σA=K/(K+λA);σB=K/(K+λB);σA≠σA。根据推归纳法分析得A的收益P1=(1-σB)/(1-σAσB),B的收益为1-P1=(1-σA)σB/(1-σAσB)。

P1对λA与λB分别求导得:

Ρ1λA=(1-σB)σB(1-σAσB)2-Κ(Κ+λA)20Ρ1λB=(σA-1)(1-σAσB)2-Κ(Κ+λB)20

1-P1对λA与λB分别求导得:

(1-Ρ1)λA=(σB-1)σB(1-σAσB)2-Κ(Κ+λA)20(1-Ρ1)λB=(1-σA)(1-σAσB)2-Κ(Κ+λB)20

由上述分析得出,博弈中各方的收益与自己的压力因子成减函数关系,而与对方的压力因子呈增函数关系,说明在完全信息情况下,谈判方的压力越大,就越急于达成交易,在谈判结束时获得的收益就越少。完全信息下讨价还价博弈一般过程如表1所示。

注:下划线表示该方出价。

2.2非对称压力非对称信息的讨价还价

在实际情况下,要将谈判破裂的风险考虑在内,同时买卖双方的谈判区间[a1,b2]不是明确清楚的。为简化分析,做如下假设:

假设6:A、B双方对于a1、b1有某种共识,令a1=b1(买者比较清楚卖者的进价),但卖方A对买方B的最大承受价格b2并不清楚,A认为B能承受的最高价格为b′2。

假设7: 令y′=b′2-a1,y=b2-a1,则原谈判区间[a1,b2]对于A映射为[0,y′],对于B映射为[0,y],如图3~4所示。

假设8:B对A的还价[0,y′]是服从均匀分布,A不能判别y′与y的大小,而B清楚y′与y的大小关系。

a. 当y′≤y时的讨价还价博弈分析。

t=3时,A出价,尽管A方对于y不是很明了,但是对于B的这种反应A是明了的,所以A可以报任何(0,y′]上的价格,如图3所示。由于A估计B的报价[0,y′]服从均匀分布,因此A的期望收益率为

E(RA)=max(Ρ3Ρa+0(1-Ρa))

式中:P3为A在第三阶段的报价(0≤P3≤y′);Pa为A估计B接受还价的概率,Pa=(y′-P3)/y′。因此,A的最优选择为P*3=argmax{P3Pa+0(1-Pa)},解得P*3=y′/2,,则B在第三阶段的收益为y-y′/2。

t=2时,由于双方所承受的压力不同, 将A、B在第三阶段的收益折现到第二阶段,分别为σAy′/2和σB(y-y′/2)。该阶段由B出价,出价P2应满足条件:由于y′≤y,则有y-(σAy′/2)>σB(y-y′/2);当P*2≥σAy′/2时,有y-P*2≥σB(y-y′/2);当P*2≤σAy′/2时,有y-P*2≥σB(y-y′/2),因此由上述条件可得到σAy′/2=P*2<y-σB(y-y′/2)。

因为买方B明确yy′,若B报价P*2=σAy′/2,虽然卖方A不知道y的值,但是可以根据B的反应判断出yy′,因此不会接受B的还价。B为了达到本阶段的均衡,会在博弈过程中发出表明自己能承受的最高价格是y″(即y″-σAy′/2=σB(y″-y′/2))的假信号。由于此时卖方A只掌握部分信息,而此阶段A能得到σAy′/2,认为是可信的信号,于是对A而言,谈判区间[0,y′]为完全信息,则均衡又回到1.2节所述的完全动态信息下的讨价还价模型,则当t=1是的A的报价为P*1=y-σB(y-σAy′/2)。若A不信B的报价,那么A会调高y′,从而不断重复t=3和t=2的过程,直到y=y′。

b. 当y′>y时的讨价还价博弈分析。

t=3时,与(1)中分析的一样, A、B的收益分别是P*2=y′/2与y-y′/2。谈判区间如图4所示。

t=2时,将A、B的收益折现到第二阶段分别为:σAy′/2和σB(y-y′/2),此时轮到B出价,B的初始报价决策P2应满足条件:当P*2≥σAy′/2时,y-P*2≥σB(y-y′/2);当P*2<σAy′/2时,y-P*2≥σB(y-y′/2),解得σAy′/2=P*2<y-σB(y-y′/2)。若谈判继续,与上述的分析一致,在此阶段B的报价是不会被A接受的。B为了达到均衡将表明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价格是y″=(σA-σB)y′/2(1-σB),(y″≤y′/2)。根据前面的分析B的最大承受价格y>y′/2,与t=3时矛盾。因此在讨价还价的均衡分析过程中B所能接受的最大价格被逐渐揭示出来,为A认定的一半,即y″=y′/2。在此阶段B的博弈均衡即为:

y-Ρ2*=y/2-σAy/2=(1-σA)y/2

t=1时,将A、B的收益从t=2折现到该阶段,该阶段由A报价,报价决策P1应满足:y′-P1=σB(1-σA)y′/2,即可得出A的均衡收益为

Ρ1*=y-σB(1-σA)y/2=y[1-(σB-σAσB/2)]y/2

B的收益为

y-Ρ1*=σB(1-σA)y/2

博弈结构如表2所示。

注:下划线表示该方出价。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得出最优均衡收益仅和卖方估计买方所能承受的最大价格y′有关,即卖方在y<y′时始终掌握着最终收益的主动权力,这与完全对称信息情况下的结果是不同的。

3结论

由上述博弈分析可知,均衡的结果和谈判者拥有的不对称信息以及谈判者的角色以及心理属性有关。水权买卖双方的角色不同将导致不同的收益。在水权交易过程中,买方希望最后的成交价格越低越好,而卖方却相反,同时在非对称信息的情况下,买卖双方均可在讨价还价中得到相应的优势。如买方在讨价还价过程中根据卖方对其最高承受价格的估计欺骗卖方来获取收益;卖方在整个过程中掌握最终收益的主动权。买卖双方不同的心理压力与承受能力将导致最终不同的水权交易价格。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谈判方的压力越大,就越急于达成交易,在谈判结束时获得的收益就越少。

通过理论和实证得出的水权交易价格并不能反映出其真实价格。在实证得出的水权交易价格基础上,将其市场化,通过交易双方的讨价还价最终得到能反映市场供需情况的价格。

摘要:目前水权交易中存在水权交易价格不合理问题。研究在水权初始价格的基础上,将谈判者不同心理压力、谈判者不同的价格区间信息等因素引入讨价还价动态博弈模型中,分析水权交易价格,以及信息完全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水权交易者心理因素对水权交易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中的情境因素对水权交易主体双方有重要影响,并在不同市场条件下水价交易价格是有差异的。

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 篇5

在资本市场中, 风险投资越来越受到投融资者的广泛关注, 对风险投资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尤其是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有效发展却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风险投资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包括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三方。相应的, 在风险投资整个活动过程中, 就存在两层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是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信息不对称冲突, 二是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中第二方面问题是目前学术研究的重点。在中国现有资本市场中, 相对于大量对资金极度需求的风险企业来说, 风险资本的供给却非常有限, 风险投资家每周都会收到几十甚至上百份商业计划书, 但最终能得到投资的往往只有1%不到, 因此很多风险企业利用各种手法和方式如隐瞒企业不良信息来吸引风投资本的投入。而同时, 风险投资家又需要寻求真正高潜质的风险企业或项目, 以求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收益,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识别风险企业是否值得投资。所以, 在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达成协议、签订契约之前, 风投家与风险企业在相互选择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激烈的博弈过程。

本文试图借助博弈论中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分析方法,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阐述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在签订协议前相互选择过程中的博弈过程。文章第一部分对国内外风投活动中的博弈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第二部分基于文章相关理论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总结模型分析所得到的结论, 并结合结论提出相关的一些建议。

1 文献综述

风险投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代理问题是目前国内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张所地、侯爵 (2009) 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方法对不同程度成功的市场中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交易的均衡条件进行了分析。宋媛媛 (2009) 用不同条件下的静态博弈方法分别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风险企业的风险投资的博弈过程进行了分析。马军伟 (2010) 从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两个方面阐述了风险投资家投资阶段的博弈过程。张虎、张瑞星 (2011) 用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了加入声誉效应后风险投资家与投资者的代理问题, 他认为风险投资家在第一阶段考虑声誉效应时的努力程度要大于在最后一阶段不考虑声誉效应时的努力程度。

本文将基于已有的对风险投资博弈过程的研究文献, 从风险投资资金投入前或契约签订前信息不对称视角出发, 对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的相互选择过程进行分析。

2 博弈模型建立及分析

2.1 基本假设

1) 博弈双方均为理性决策者。即双方各自按自身支付水平最小化或利益最大化为选择策略。

2) 博弈方包括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

3) 需融资项目有两种可能, 高质量和低质量, 概率分别为p和 (1-p) 。

4) 风险企业有两种策略, 隐瞒和不隐瞒。风险投资家有两种策略, 调查和不调查。

5) 博弈双方信息不对称。假设风险投资机构无法调查出企业隐瞒下的真实情况。

6) 风险投资家在不调查的情况下会对申请企业均注入S的风险资金, 且若投入到低质量的项目中, 本金无法收回。

7) 高质量项目才可盈利。

2.2 博弈模型建立

在上述假设下, 可以拟出双方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其中, S为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注入的资金金额;C1为风险投资家调查成本;C2为风险企业为了向风险投资家隐瞒不好的信息而付出的努力, 即为隐瞒成本;π1为风险投资家在调查的情况下从高质量项目中获得的收益 (调查与不调查双方受益的区别在于风险投资家可以通过契约条件的方式改变双方的收益) ;π2为风险企业家在风投进行调查情况下从高质量项目中获得的收益;π1′为风险投资家在不调查的情况下从高质量项目中获得的收益, 且π1′<π1;π2′为风险企业家在风投不进行调查情况下从高质量项目中获得的收益, 且π2′<π2;π3为风险企业家在得到风险资金的注入后所得到的私有收益, 如在职消费、现金流权等。

2.3 博弈模型分析

1) 当风险企业家获得风投资金后的私有收益为零, 即π3=0时:

(1) 当风险投资家进行调查时, 若项目为高质量项目, 风险企业的收益有π2>π2-C2, 风险企业会选择不隐瞒;而当项目为低质量项目时, 风险企业收益0>-C2。因此当风投家进行调查时, 风险企业唯一的选择是不隐瞒。

(2) 当风险投资家选择不调查时, 若项目为高质量项目, 则风险企业的收益有π2′>π2′-C2, 风险企业不会隐瞒项目信息;若项目为低质量项目时, 有0>-C2。所以, 与风投家进行调查的结果一样, 在风险投资家不调查时, 风险企业仍然只会选择不隐瞒。

由此看来, 当π3=0时, 即当风险企业无法从获得风险资本投资的过程中获取私有利益时, 无论项目质量是高是低, 风险企业都不会隐瞒信息。这就可以将以上的博弈模型简化为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如表2。

由表2可知, 风险企业会选择用高质量的项目来进行风险资本融资, 因为低质量项目及时获得融资, 风险企业也不能够获得收益。而另一方面, 风险投资家调查与不调查取决于π1-C1与π1′的关系, 当π1-π1′>C1时, 风险投资家会选择调查该项目, 而当π1-π1′

2) 当风险企业家获得风险资金后的私有收益大于零, 即π3>0时:

(1) 当风险企业项目为高质量项目时, 若风险投资家进行调查, 由于π2-C2+π3<π2+π3, 风险企业会选择不隐瞒信息, 若风险投资家不调查, 有π2'-C2+π3<π2'+π3, 风险企业也同样不会隐瞒信息, 即不论风险投资家是否调查, 风险企业都不会隐瞒信息。而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 当风险企业不隐瞒信息, 其决策取决于π1-C1与π1′的关系。

(2) 当风险企业项目为低质量项目时, 若风险投资家进行调查, 则风险企业会选择隐瞒 (因为-C2+π3>0) , 若风险投资家不进行调查, 风险企业则选择不隐瞒 (因为-C2+π3<π3) ;同样的, 当风险企业选择不同的策略, 风险投资家也有不一样的应对策略, 双方都没有占有策略, 无法达到一个占优均衡。

因此, 根据如前假设中的项目高低质量概率, 构建风险投资家的期望收益V模型如下:

当风险投资家进行调查时:

V1 (p) =p* (π1-C1) + (1-p) (-S-C1) =p*π1- (1-p) *S-C1

当风险投资家不进行调查时:

V2 (p) =p*π1′+ (1-p) (-S) =p*π1'- (1-p) *S

由此可知, 风险投资家是否进行调查取决于p*π1-C1与p*π1′的关系, 当p* (π1-π1′) >C1时, 风险投资者选择进行调查, 而当p* (π1-π1′)

2.4 由以上模型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当风险企业无法从风险资金的投入中获得任何私有利益时, 其会选择向风险投资家完全披露企业或项目的所有信息, 不对风投家隐瞒不良信息, 且同时, 风险企业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会选择高质量的项目来进行风险资本融资。

2) 当风险投资家调查之后所获得的收益与不调查所获得的收益之差大于其调查所要支付的成本时, 风险投资家会选择对投资项目进行各方面信息的调查。或者说, 当风险企业项目高质量的概率越大时, 风险投资家不进行调查的可能性越大。

3 基于文章所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1) 减小风险企业获得私有收益的机会, 如增加风险企业的风险分担、减少在职消费等, 以降低风险企业隐瞒信息的动力, 提高风险企业披露相关信息的自觉性, 增加风险资本与高质量项目的匹配程度, 促进风险投资市场健康有效的发展。

2) 提高风险投资家的调查水平, 即降低风险投资家的调查成本。一方面可以增加风险投资家调查与否的收益差额;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风险企业隐瞒却被识别出的概率和机会成本。

3) 对于风险企业来说, 提高风险企业项目高质量的概率, 如通过建立高声誉的项目团队, 从而降低风险投资家的调查的可能性, 减少风险资本投融资过程中的额外成本,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促进风险投资市场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 李英侠, 王新宇.风险企业与投资公司的博弈分析[J].学术交流, 2003 (2) .

[2]熊季霞, 黄腾飞.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的博弈分析与制度创新[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9 (3) .

[3]张所地, 侯爵, 白原平.风险投资交易市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J].理论研讨, 2009 (7) .

[4]宋媛媛.我国风险投资的博弈分析[J].理论与实践, 2009 (4) .

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 篇6

2007年7月份, 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法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提出以绿色信贷机制作为主要手段来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但是银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寻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 在还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下, 要其自觉严格地遵守绿色信贷的条约, 并非易事。虽然我国绿色信贷已经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进展, 但是许多银行并未积极响应绿色信贷的要求, 严格控制对不符合污染排放企业的贷款,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

《意见》发布后, 中国工商银行率先提出要建设绿色信贷模范银行, 对所有贷款项目和贷款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责令各家分行要把环保合规和“绿色信贷”建设作为一把手直接负责的重点工程, 全面建立健全环保依法合规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2008年10月, 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 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 并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 如能效贷款, 还制订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信用业务准入标准》及严格的信用审批制度。

从现有我国学者的研究来看, 研究绿色信贷是最近10年才展开的, 研究成果少并且大部分研究分析层面低。从分析方法上, 曹洪军和陈好孟 (2010) , 李新和程会强 (2008) , 张秀生和李子明 (2009) 都运用传统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 当人们进行博弈时, 并非都像理论分析中那样具有完全理性。而现实中博弈双方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一方面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另一方面由于参与人或多或少存在投机因素。因此, 参与人更多的是一种有限理性的博弈过程。演化博弈论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 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认为现实中个体并不是行为最优化, 个体的决策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互相模仿、学习和突变等动态过程来实现的。

二、模型建立

(一) 演化博弈论的基本思想

演化博弈论是把博弈理论分析与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理论, 它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 以群体行为为研究对象, 合理解释了博弈行为的进化过程, 并揭示了博弈各方并不一定具有完美的判断和预测能力, 也不一定能采用完全理性条件下的最优策略。

演化博弈论认为, 博弈中的博弈者有学习进化能力, 能根据经验, 通过模仿、学习和突变等动态过程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 博弈者的学习和进化是可以导向均衡的。通过这种长期的模仿和改进, 所有的博弈方都会趋于某个稳定的策略, 即“演化稳定策略”ESS。

(二) ESS (稳定演化策略)

ESS是在研究生态现象时提出来的。每一种群的行为都程式化为一个策略, 所以在一个生态环境中的所有种群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群体, 种群中的个体之间进行博弈。考虑K个相互博弈的种群, 每个种群k (k=1, 2, ..., K) 有N个策略, 对应的N维向量集为:

具有该形式的向量rk表示种群k的任一个个体的混合策略, 而具有该形式的向量SK表示种群k中采用每种策略的个体在该种群中所占的比例。演化博弈论用每个种群的适应度作为支付来描述博弈策略, 个体的适应度是个体策略和当前状态的函数。适应度函数可以记成f (r, s) = (f1 (r1, s) , f2 (r2, s) , ..., fk (rk, s) ) 。假设该函数的第一个变量为线性函数, 并且对于第二个变量s∈S是连续可导的。

(三) 银行与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

由于银行和企业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性, 污染企业可能治污也可能不治污, 而商业银行对污染企业是否会采取治污却不知道, 只能根据环保局或者其他信息渠道来获得信息, 作为贷款与否的判断依据。因此, 根据银行和企业的信贷行为进行分类, 污染企业可以分为:治污企业;不治污企业。另外, 银行的行为可以分为:提供贷款;不提供贷款。

由此可以得到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矩阵, 如下所示:

其中:R为污染企业获取贷款后带来的经济效益;R1为污染企业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经济效益;C1为治理污染多花费的成本;F为污染企业被查处后的损失;BR1为银行对治污企业发放贷款的经营收益;BR2为银行对不治污企业发放贷款后的经营收益;-BC1为污染企业被查处后银行受到的贷款损失;-BC2银行不对企业发放贷款时受到的经营损失。

设p表示污染企业群体中采取治污的企业比例, q表示商业银行群体中采取贷款的银行比例, 则状态s{ (s11, s12) , (s21, s22) }={ (p, 1-p) , (q, 1-q) }可用区域[0, 1]×[0, 1]上的一点 (p, q) 来描述, (p, q) 反应了信贷行为演化的状态。r1= (1, 0) 表示污染企业以概率1选择治污, r2= (1, 0) 表示企业以概率1选择不治污。由博弈矩阵得到污染企业治污的适应度 (支付) 为:f1 (r1, s) =q (R-C1) + (1-q) (R1-C1) ;污染企业采取不治污的适应度为:f1 (r1, s) =q (R-F) + (1-q) (R1-F) ;平均适应度为:f1 (p, s) =pf1 (r1, s) + (1-p) f1 (r2, s) 。

类似可以得到商业银行采取贷款的适应度为:f2 (r1, s) =p BR1+ (1-p) (BR2-BC1) , 采取不贷款的适应度为:f2 (r2, s) =-p BC2- (1-p) BC2, 平均适应度为:f2 (q, s) =qf2 (r1, s) + (1-q) f2 (r2, s) 。

假设群体中采取某个策略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的增长等于该策略相对应的适应度, 只要一个策略的适应度比群体的平均适应度高, 采用该策略的个体数就会发展。因此采取治污的污染企业的比例增长率为:采取贷款的银行的比例增长率为:即

三、模型分析

(一) 银行与污染企业之间信贷行为的动态演化

银行与污染企业之间的信贷行为的演化可用式⑴和式⑵组成的系统来描述。对于一个由微分方程系统描述的群体动态, 其均衡点的稳定性可以由该系统得到的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分析得到。

上述系统的雅可比矩阵为:

根据局部稳定分析法对五个均衡点进行稳定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 5个局部均衡点中只有2个是ESS稳定, 第一个均衡点在p=0, q=1, 即发生在污染企业不治污, 但是银行提供贷款的情况;另一个均衡点在p=1, q=1, 即发生在污染企业治污, 并且银行提供贷款的情况。另外系统还有两个不平衡点p=0, q=0和p=1, q=0以及鞍点 (此时鞍点为一条直线) 。根据局部均衡分析结果, 画出系统的相图, 如图1所示。

上图描述了污染企业与银行博弈的动态过程。由不稳定点p=0, q=0和p=1, q=0及稳定点p=1, q=1鞍线连成的线可以看成是系统收敛于不同状BR2-BR1-BC1态的临界线。初始状态在折线右边的G区域内的点, 系统将收敛于ESS均衡点 (1, 1) , 即所有企业都选择治污, 银行选择贷款。当初始状态在折线左边的H区域内的点, 系统将收敛于ESS均衡点 (0, 1) 点, 即所有企业都选择不治污, 并且银行选择贷款。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根据初始条件的不同, 信贷行为的长期演化结果将会不同。一种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另一种则是我们所不期望看到的结果。

(二) 银行与污染企业信贷的控制因素分析

如果市场的初始条件 (p0, q0) 是随机的, 并且分布在平面Q={ (p, q) , 0≤p, q≤1}内 (如图1所示) , 通过调整参数的值来使鞍点的位置向左移动, 使得区域G的面积扩大, 使得趋向于均衡点 (1, 1) 的点更多。下面分别讨论各个参数值的变化对系统演变的影响:

鞍线为, 因此可以降低BR2或BC2, 也可以增加BC1或BR1。即可以采取降低银行对不治污企业发放贷款后的经营收益, 或者降低银行不对企业发放贷款时受到的经营损失;也可以增加污染企业被查处后银行受到的贷款损失, 或者银行对治污企业发放贷款的经营收益。

BR2与BR1, 一般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与银行贷款利息。银行可以通过开辟其他投资渠道与创新金融产品, 来降低银行不贷款给企业所带来的机会成本的损失BC2, 另外当不治污的污染企业被查处, 可以对贷款给该企业的银行进行相应的处罚以增加银行贷款给不治污企业的风险成本BC2。

(三) 博弈的进一步讨论

由于企业治污的成本远远大于企业不治污收到惩罚的成本, 所以污染企业总是趋于不治污。另外, 银行不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利益主体, 并总是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所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若要银行坚决执行绿色信贷存在困难。要使银行积极响应绿色信贷的政策, 必须改变银行的支付,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找到最优的激励机制。

如果政府规定银行若贷款给污染企业, 则污染企业最后造成的污染必须由银行来治理;在此支付下银行与污染企业可建立如表2博弈模型:

从博弈模型中可以看到, 如果企业积极治理污染, 银行对其发行贷款, 银行可以获得的收益为BR1, 若银行不贷款, 企业可以从其他融资渠道获得, 银行会损失BC2。所以银行最优的策略就是贷款。如果企业不治污, 银行贷款给企业, 一方面要承担企业被查处时造成的经济损失, 包括利息和收不回的本金;另一方面银行还得承担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需要的治理成本C1, 一般治理成本都比较大, 远远超过企业被查处的成本F, 所以污染企业不治污时, 银行贷款的风险大大增加, 银行贷款的意愿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 当BR2-BC1-C1≤-BC2时, 银行趋于不贷款。

四、政策与建议

绿色信贷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 也是环境保护行政和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本文在充分考虑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等外部惩戒和约束的条件下, 运用动态演化博弈模型, 对不确定性条件下, 绿色信贷行为主体企业以及银行之间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对博弈模型的分析, 笔者认为完善对银行绿色信贷交易激励约束是构建绿色信贷交易机制的主要内容, 与污染企业相比, 对银行实施严厉监督和约束更具有可操作性, 一方面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措施对绿色信贷执行较好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 另一方面通过惩戒不遵循绿色贷款规则的银行, 并在银行内部落实绿色信贷问责制度。

摘要:绿色信贷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 也是环境保护方面行政和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运用动态演化博弈模型, 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绿色信贷行为主体企业以及银行之间的选择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条件下, 银企间容易达成合谋;强化对污染事件的处罚力度和完善对银行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是完善绿色交易行为的主要内容。与污染企业相比, 对银行实施严厉监督和约束更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绿色信贷,演化博弈,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曹洪军, 陈好孟.不确定环境下我国绿色信贷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2) :17-22

[2]潘岳.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绿色信贷阶段进展[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8 (6) :52-53

[3]李新, 程会强.博弈模型在绿色信贷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论, 2008 (5) :108-109

[4]张秀生, 李子明.“绿色信贷”执行效率与地方政府行为[J].经济问题, 2009 (3) :87-90

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 篇7

信息不对称是由詹姆斯·莫里斯和威廉·维克瑞在信息经济学中所提出的重要理论, 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双方当事人在交易对象或内容上拥有的信息不等从而导致信息拥有量较少的一方决策失误或信息拥有量比较完备的一方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决策。

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 房产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布满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人们通过房产中介进行咨询、购买、租赁房产已很普遍, 房产中介在房产交易市场中的地位日趋上升。但房产中介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经常存在信息不对称状态, 而任何一方对信息的隐瞒、虚构都会造成另一方的损失。当双方都意识到了这种状况发生的可能时, 就会出现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主要是指较差的中介机构将优秀的中介机构挤出了市场, 而差的中介之所以能在市场上排斥优秀中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 购房者不知道某个中介的质量如何;第二, 由于较差中介同优秀中介相比, 其中介费可能较低一些, 对于客户来说, 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即购房者感觉到能用较低的投入买到所需的房屋;第三, 有些差的中介通过虚假的方式, 即通过编造各种有利信息或夸大自己的各方面成绩来表现自己的优秀,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购房者无法完全准确判断其信息的真假, 使真正优秀的中介机构失去了应有的竞争优势。而道德风险从购房者来说则是指购房者的不诚信, 在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后, 购房者避开中介机构私下交易, 即“跳单”行为。这样购房者可以省去中介费用, 而将损害中介机构的利益, 中介机构先前的努力将白费, 成本将付之东流。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对房产中介市场的影响, 现通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建立房产中介机构与购房者之间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从中找到关键因素, 有针对性的提供对策与建议。购房者通过中介机构买房,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 有诚信的, 也有不诚信的。购房者有两个策略:一是通过中介购房并付中介费;二是通过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跳单购房。而作为房地产中介机构也有两种, 一种是优秀的, 信息资源丰富可靠;另一种则是不优秀的。中介机构的策略也有两种, 一种是收取较高中介费, 另一种是收取较低中介费。中介机构不知道购房者是诚信的还是不诚信的, 而购房者也不知道中介机构是优秀的还是不优秀的, 在各种情况下中介机构与购房者的效用值如下表所示。

显然, 中介机构的类型有两种T1={A1, A2}, 优秀的记为A1, 不优秀的记为A2, 而购房者类型也有两种T2={B1, B2}, 诚信的记为B1, 不诚信的记为B2。并记中介机构的策略集为S1={H, L}, 高费用记为H, 低费用记为L, 并记购房者的策略集为S2={Y, N}, 接受服务的记为Y, 不接受服务的记为N。根据近期对多家房产中介机构的调查情况来分析, 优秀中介机构遇到诚信的购房者的概率是0.4, 优秀中介机构遇到不诚信的购房者的概率是0.1, 不优秀的中介机构遇到诚信的购房者的概率是0.3, 而不优秀的中介机构遇到不诚信的购房者的概率是0.2。即:

P (A1, B1) =0.4, P (A1, B2) =0.1, P (A2, B1) =0.3, P (A2, B2) =0.2.

那么中介机构与购房者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根据贝叶斯法则:

同理有:

设中介机构在类型为A1时的混合策略为 (χ1, 1-χ1) , χ1∈[0, 1];在类型为A2时的混合策略为 (χ2, 1-χ2) , χ2∈[0, 1]。设购房者在类型为B1时的混合策略为 (y1, 1-y1) , y1∈[0, 1];在类型为B2时的混合策略为 (y1, 1-y1) , y1∈[0, 1]。

从表中可以看到, 中介机构为A1类型时, 面对两种类型的购房者, 其收益矩阵分别是:

在上述规定的混合策略下, 中介机构为类型A1时的期望收益为:

由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充分必要条件可知:

以上两个不等式的等价不等式组为:

中介机构为A2类型时, 面对两种类型的购房者, 其收益矩阵分别是:

在上述规定的混合策略下, 中介机构为A2类型时的期望收益为:

由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充分必要条件可知:

以上两个不等式的等价不等式组为:

购房者为B1类型时, 面对两种类型的中介机构, 其收益矩阵分别是:

在上述规定的混合策略下, 购房者为类型B1时的期望收益为:

由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充分必要条件可知:

以上两个不等式的等价不等式组为:

购房者为类型B2时, 面对两种类型的中介机构, 其收益矩阵分别是:

在上述规定的混合策略下, 购房者为类型B2时的期望收益为:

由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充分必要条件可知:

以上两个不等式的等价不等式组为:

由贝叶斯纳什均衡定理可知, 若 (χ1, 1-χ1) , (χ2, 1-χ2) , (y1, 1-y1) , (y2, 1-y2) 是贝叶斯纳什均衡, 其充分必要条件是满足由 (1) 、 (2) 、 (3) 、 (4) 组成的不等式组。对应这四个不等式组联合求解, 可以得到该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为:

即中介机构为优秀的时, 他将以的概率要求较高中介费, 以的概率要求较低中介费。当中介机构为不优秀时, 他将一定要求较高中介费。诚信的购房者以的概率接受中介服务, 以的概率不接受中介服务, 而不诚信的购房者则一定不接受中介服务。

三、减少房产中介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从房产中介市场健康发展这个角度来分析该模型,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提高诚信的购房者通过中介机构购房的概率以及提高优秀中介机构的中介费用。假如某一中介机构能够充分认识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降低高中介费的效用值, 假如在降低效用值后变为, 在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 在0<χ1<1时, 4y1+2y2=3, 当y2=0时, y1=3/4, 即购房者接受中介服务的概率有所提高。同样, 对购房者来说, 正是由于购房者分清中介机构优秀与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所以购房者降低了优秀中介机构的效用值, 如果能够准确分清中介机构优秀与否, 则一定能提高购房者对于接受优秀中介机构的效用值, 当时,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0

针对上述对模型的分析, 可以看到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对房产中介市场的影响, 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与加强。

1.应加快中介机构网络化进程, 完善中介机构的信息内容, 整合信息资源, 中介机构之间可以联合建立统一的供需信息网, 将中介机构和购房者需求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并通过网络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 公开成交价格和收费标准、服务收费透明、操作程序透明等, 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中介机构可以发展连锁式经营模式, 类比其他行业机构的连锁经营模式, 创建中介企业品牌, 实现跨区域连锁经营, 发展规模、拓展市场, 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这样下来, 消费者不仅可以得到高品质的服务, 那些只为追求短期利润、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中介企业也将被挤出市场。

2.建立房产中介单位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制度建立和完善房产中介信用档案制度, 加强信用档案管理, 提高房地产中介信用度, 促进房地产中介健康发展房地产主管部门对房产中介机构及人员, 要建立信用档案管理制度, 实行跟踪管理, 要将其经营业绩、不良行为等情况记入管理档案, 以此作为考核业绩和年度检验的重要依据。成立房地产中介专业委员会或行业协会机构, 制定行业行规, 参与行业的技术标准、经济标准、管理标准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开展行业检查监督, 对不符合行业工作标准要求的进行督促整顿;保护行业平等竞争, 维护行业利益。

3.多种手段防“跳单”。中介机构一定要让客户签订带看确认书, 以保留追索的权利;服务表单要规范、严密;委托书上要注明上家不能直接与中介提供的客户私下交易, 并且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以及明晰违约后的赔偿责任。在带看过程中, 防止上下家避开中介的直接沟通, 防止上下家交换名片、联系方式, 要注意提醒上下家不要单独沟通, 有意向要通过中介来斡旋, 强调跳单要承担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Carl R.and Seow-Eng Ong.Overcoming Adverse Selectionin Buying an Existing Home[J].Journal of Property Invest-ment&Finance, 2001 (3) :283-295

[2]曹宗敏.房产中介现存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福建建筑, 2006 (5) :51-56

[3]黄纯迪.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多方博弈分析[J].产业经济, 2008 (8) :38-40

[4]汪贤裕, 肖玉明.博弈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 篇8

信息不对称理论 (Asymmetric Information) 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 即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得多一些。经济主体双方各自拥有对方未掌握的私人信息, 其中, 持有较多私人信息的一方具有信息优势, 另一方则具有信息劣势。

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是对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肯定, 它是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在经济信息领域的具体表现。尽管信息在总量上正面临全面的“信息爆炸”, 但在具体特定事件上, 信息的供给是严重不足的。另一方面,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是由于参与人获得不同的信息所致, 而获取不同的信息又与人们获取信息时所受到的约束相关, 因此, 信息不对称性是以人们获取信息所受约束的不对称性为基础的。

二、B2C商务模式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博弈分析

在B2C商务模式交易市场中, 聚集了大量的企业和客户, 企业和客户双方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这个平台实现交易。但是, 由于B2C网上交易市场中交易双方各自的信息处于不对称状态, 尤其是企业信息对于客户来讲处于不公平的状态, 企业处于优势地位。

假设市场中的企业在销售同种类型的商品时, 拥有两种不同质量的商品, 分别为质量高的和质量低的。当企业诚信交易时, 对质量高的商品定价为p1, 其成本为s1, 销售量为tl;对质量低的商品定价为p2, 其成本为s2, 销售量为t2。当企业欺诈交易时, 对质量低的商品, 按照质量高的商品定价。

由于信息不对称, 客户事先难以获悉企业选择的决策, 也难以事先发现产品的质量高低, 但是客户对质量高的产品的价值估计为v1, 对价值低的产品的价值估计为v2。此时, 得到的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1.企业选择诚信经营时

当p1-s1≥p2-s2时, 企业销售高质量产品的利润高于销售低质量产品, 企业倾向于销售高质量产品。此时, 如果v1-p1≥v2-p2, 客户也倾向于花高价钱购买高质量产品。此时, 市场中的产品销售量t1≥t2, 企业的利润的分布情况将是 (p1-s1) t1≥ (p2-s2) t2。

如果v2-p2≥v1-p1, 客户倾向于花低价钱买低质量产品。此时, 市场中的产品销售量t2≥t1, 企业销售高质量产品的利润和销售低质量产品的利润就有多种可能。企业就可能倾向于同时销售两种不同质量的产品。

2.企业选择欺诈经营时

此时, 必然是客户倾向于花高价钱购买高质量产品, 即在具备前提条件v1-p1≥v2-p2时, 企业对产品信息的了解程度高于客户, 同时客户短期内难以识别低质量产品的真实信息, 企业为了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采取欺诈策略。此时, 卖家获得的总利润为 (p1-s2) t2。

3.市场中存在投诉及责任追究机制时

如果企业采取欺诈策略, 在交易完成后, 客户有一定概率f发现被欺骗后进行投诉并找到企业, 这时, 对企业的惩罚假定为d, 并将该惩罚赔给客户。最终结果将是:企业的利润总量为 (p1-s2-fd) t2。当该利润总量 (p1-s2-fd) t2≤ (p1-s1) t1时, 企业将放弃采取欺诈经营策略。因此有必要采取投诉、惩罚这种约束机制, 来制约企业的投机行为。此时得到新的博弈矩阵如表2所示。

三、B2C商务模式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经营许可证限制

在传统市场中, 经营者要想进入市场就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各种条件, 并依照法定程序登记注册之后才能开展经营活动。而目前的电子商务市场并没有这样一个准入条件, 任何人、任何实体只要连接进入互联网就可以开展网上交易, 不需要满足任何条件, 也不需要进行登记注册, 这样不仅加大了产生欺诈的可能性, 也加大了在发生欺诈行为之后进行责任追究的难度。因此市场的准入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经营者的自身安全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同时也是市场正常有序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 政府必须规定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市场进行交易的资格标准, 对想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的企业进行审核和登记, 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 发放电子商务经营许可证, 给予其从事电子商务的资格。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可以通过改变审核条件来调节市场进入障碍, 提高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的初始费用, 达到了阻碍信誉差的企业进入市场的目的。另外, 要不定期地对电子商务市场中企业的交易资格进行审查, 从而使已进入市场的交易主体必须始终遵循政府所规定的标准, 一旦达不到政府规定的标准, 政府就取消其从事市场交易的资格, 将其清除出市场。

2.承诺

企业可以主动传播“正”的信号, 提高产品和配套服务的质量, 对低质量产品承诺可以退货, 实行品牌化销售策略, 使高质量产品与伪劣产品相区别。比如承诺较长的保修期, 因为较长的保修期比较短的保修期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厂商有实力才能作这样的承诺, 而且产品只有质量好才有可能使用较长时间后进行维修, 消费者据此可以相信产品的质量。但对于信誉差的企业来说, 承诺只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 使交易无利可图。因而企业承诺的力度大小可以向客户传递其信誉好坏这一信息, 对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起到一定的作用。

3.法制建设

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消费者蒙受损失时通过法律手段对欺诈型的企业进行惩罚, 并挽回损失。首先,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来约束电子商务模式中企业和客户的行为, 来保证交易的顺利开展, 保护企业和客户的合法权益。其次, 需要培养客户的法律意识, 使其在蒙受损失的时候, 能够正确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减少损失的程度。另外, 必须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监控, 一旦出现欺诈行为, 能够明确责任方, 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

4.对每一笔交易投保

企业可以和保险公司组成联盟, 对客户的每一次交易进行投保, 由保险公司承诺对客户出现的损失进行赔偿, 以增加客户进行交易的信心, 提高市场的效率。

5.网络中介

在B2C商务模式交易市场中, 有必要引入一种约束机制, 该约束机制主要用来限制企业的投机行为。该机制的监督和实施方应该是企业和客户双方都信任的第三方, 即该第三方有很高的信誉, 并对市场的运营有一定的控制力。因此, 由网站运营商自己或担保的第三方可以担当起网络中介的责任, 采取向企业征收高额的信誉保证金或者由网络中介暂时保管货款等方式, 来约束企业的投机行为。一旦, 有证据证实企业采取过欺诈行为, 便将该保证金补偿给受损失的客户。这种机制可以采取和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确定下来。网络中介充分利用了自身信誉度较高的优势, 使得企业和客户双方都相信网络中介的公平性。

四、总 结

总之, 在B2C商务模式交易市场中, 保证企业和客户双方交易的有效进行, 需要企业、客户、网络中介和其他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证, 特别是诚信体系的不断完善。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 电子商务以其交易的便捷性与开放性, 在商务活动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 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问题, 将造成电子商务“柠檬”市场的后果。特别是B2C商务模式作为电子商务中一种新型的交易手段, 必须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才能够真正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博弈,对策

参考文献

[1]潘勇.两种市场中的“柠檬问题”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 (2) :5-8.

[2]肖蔚.C2C网上交易中卖家定价及行为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0) :189-191.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 篇9

关键词:信息对称,信息非对称,委托代理理论,教师激励

当今社会, 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各专业高级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实力等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成为学生择校的重要参考标准。所以, 高校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又是科研发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这两项工作对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而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能力、敬业精神等都对高校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设教师的努力为a, 产出为π=a+θ, 其中θ为外生的不确定因素, 且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θ~ (0, σ2) , 故E (π) =a, Var (π) =σ2。

在学校与教师的博弈中, 教师的努力程度为其私人信息, 学校根据教师的产出对其进行奖励。在这里, 将拥有私人信息的教师看作代理人, 将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学校称为委托人。设学校是风险中性的, 其期望效用等于期望收益, 即V (x) =x。教师是风险规避的, 其效用函数V (y) =-e-ρy, 其中, x、y分别为学校和教师的收入, ρ为教师的绝对风险规避度量, 且ρ>0。

设高校管理者为教师设计如下的线性激励合约 (当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绝对风险规避度量为常数时, 最优合约表现为线性合约) :S (π) =α+βπ, 其中α为教师的固定收入, β为教师对产出的分享份额。

现在分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两种情况讨论:

1、信息对称的情形。因为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观测到教师的努力程度, 此时委托代理模型可简化为:

由上式可以看出, 学校通过选择教师的固定收入、对产出的分享份额以及教师的努力程度来最大化其确定性等价收入。在最优的情况下, 参与约束为紧约束。

从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在信息对称情况下, 若高校呈风险中性, 教师呈风险规避, 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摊和最优努力程度同时实现, 教师不承担任何风险;β*=0表示教师得到的固定收入为其保留收入加上努力成本, 此时教师达到了最优的努力水平

学校同教师的委托代理模型可以简化为:

将 (2) 、 (3) 代入目标函数可得:

由以上计算我们可以看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教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且教师的最优努力水平为

二、结论

在学校与教师信息对称的情况下, 学校能观测到教师的努力程度, 这时学校为了激励教师达到最优努力水平只需支付给其固定收入, 固定收入由教师的努力成本和保留收入组成。

在学校与教师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学校不能观测到教师的努力程度, 这时学校为了激励教师达到最优努力水平, 不仅要支付给教师固定收入, 还要让其享有一部分产出份额。由于这时教师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 对于不愿意努力工作的教师, 其努力的成本系数越大, 则分享的产出份额就越小, 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小;反之, 则努力成本系数越高, 分享的产出份额就越大, 面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 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比较强的教师, 应鼓励他们承担更大的风险, 制定更高的目标, 进而分享较高的产出份额, 并给予他们更高的奖励, 以此来激励能力较强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为学校创造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陈莉.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J].商业经济, 2011.10.

上一篇:阿贝拉尔下一篇:中国数学发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