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行业的投资

2024-07-26

信息不对称行业的投资(精选6篇)

信息不对称行业的投资 篇1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家电产品在千家万户普及, 许多消费者购置的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将逐渐老化, 故障发生频率将大大提高, 因而用户对维修服务需求日益增加, 家用电器维修服务市场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以广大消费者为服务对象的家电维修服务已成为一个极具开发前景和盈利空间市场。

然而, 家电维修市场上各类家电维修店、各种中小型维修企业服务质量却参差不齐, 维修行业存在着服务不规范、收费混乱、欺诈暴利等各种的现象, 市场充斥着不诚信、没保障的经营和交易, 消费者在接受维修服务时缺乏安全感, 特别是农村、市郊等非中心城区的维修市场仍然处在混乱状态。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家电产品的技术含量与维修服务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一般消费者对产品和技术不甚了解, 维修服务供给者由于掌握产品构造、功能、故障的专业知识和修理技术, 在服务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优势远远大于维修服务的需求方, 交易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利益驱使下, 维修方往往做出许多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造成市场机制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导致市场交易失败和混乱无序。

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形式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本文应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理论来分析家电维修市场市场失灵和交易失败的根源, 并对具体政策措施的实施做出评析和建议。

二、维修行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一) 逆向选择问题

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 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阿克洛夫于1970年在其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了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 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旧车市场上, 买者和卖者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所售汽车的真实质量;潜在的买者要想确切地辨认出旧车市场上汽车质量的好坏是困难的, 因此只愿意根据旧车市场平均质量水平支付价格。这样一来, 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旧车市场, 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卖者。于是旧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越来越低, 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 更多的较高质量的汽车退出市场。在均衡的情况下, 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成交, 极端情况下甚至没有交易。高质量的汽车在竞争中失败, 市场选择了低质量的汽车, 这违背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选择法则。这种现象叫做逆向选择。

同二手车市场类似, 维修市场上各类企业良莠不齐, 维修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高低差别很大, 客户无法判断产品的故障程度, 更无法区分哪个维修店提供的服务更好。当某家维修企业的服务人员检测完故障家电, 会向客户报出一个修复的价格p1 (这里p1包含了更换零部件的材料费和服务费) 。理论上, 如果该价格仅包含正常利润, 这是合理的, 如果除正常利润外还有超额利润, 则是价格虚高;如果超额利润很大, 则存在暴利。由于信息不对称, 客户无法获知修复故障所需技术含量的价值, 进而无法判断维修人员的报价是合理还是虚高, 因此只能根据市场大致情况认定一个折扣率r1, 即还价p1r1。这样, 客观上导致那些技术较高、能彻底修复产品故障因而收费较高的企业不愿提供维修服务, 拒绝交易, 只有那些技术较次、服务较差、不诚信经营如通过零部件以次充好来降低成本的店铺愿意交易。于是, 好企业退出市场, 差企业依旧存在, 维修市场平均服务水平变差。当客户了解到这个情况, 会给出一个更低的折扣率r2, 即砍价更厉害, 于是较好的企业也逐步退出市场。这又使得维修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获利, 在报价时开出一个更高的价格p2, 甚至为了让客户觉得这个价格合理, 会通过占有信息优势做出扩大故障范围、故障无中生有等欺骗行为。长此以往, 维修者通过欺诈获取暴利的行为在维修市场上屡见不鲜, 成为行业的潜规则。于是, 那些技术优秀、诚信经营的企业无法在竞争中生存下去, 维修店铺只有变得不诚信才能在市场中存活和获利, 市场交易的结果使得优胜劣汰的原则遭到了违背, 这就是维修市场的逆向选择。当前市场上人们对维修店铺的诚信普遍质疑, 再加上家电生产厂商不断推陈出新、降价促销, 便导致维修服务交易日渐式微。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维修店铺一方面存在暴利、面临巨大的维修服务需求, 一方面又面临市场萎缩、难以生存的境地。

(二)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是指在交易达成后, 一方无法获得另一方的行动信息, 或者由于信息成本过高而不能监督对方的行为, 其中掌握信息优势地位的一方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而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情形。在经济活动中, 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 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 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 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 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 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 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 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 就是道德风险。

维修市场的道德风险行为同样发生在交易达成后。由于维修服务交易信息不完备, 最后交易价格完全取决于双方的谈判能力。然而, 由于信息不对称, 客户无法了解和监督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的全部行为信息, 寻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 即使当维修人员与客户在较低的价格达成交易时, 维修人员仍然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地位做出使客户利益受到损失的行为。例如, 维修工更换故障零部件时, 可以选用质量较差价格低廉的零部件, 甚至二手翻新的旧零部件以次充好, 节约维修成本;介绍客户到与其有“联系”的五金店或供应商处购买高价零部件, 从而收取回扣;维修不彻底, 故意留有后患, 让客户增加维修次数;更恶劣的甚至在修理过程中故意更换客户优质零部件据为己有……由于客户处于信息劣势, 无法判断和促使维修人员积极努力、尽心尽责的提供服务, 使得这些“伎俩”在维修市场上无处不在, 成为了行业公开的秘密。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增加了客户的维修费用, 维修市场不能通过价格机制有效地发挥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 大大降低了市场的效率和有效性;企业的不诚信、市场的长期混乱使消费者逐渐对维修市场丧失信任和信心, 信息不对称使得交易失败, 市场萎缩。

三、相关措施的评析和建议

(一) 逆向选择问题的对策与评析

政府的介入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某些逆向选择问题。当市场机制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时, 政府应当发挥相应的作用, 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措施, 尽可能保证消费者和企业能够得到充分完备和准确无误的市场信息, 增加交易双方信息的透明度。针对维修市场中维修店铺欺诈顾客、牟取暴利、维修质量差等现象, 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1月1日出台了《家用电器维修服务明码标价规定》, 相关规定要求家电维修服务必须明码标价, 其中包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修理辅料, 零配件的品名、产地、规格、计价单位、零售价格等都应该清晰地标注出来, 提供给消费者, 这样使客户在接受服务时能了解到更多的维修信息, 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维修提供方的定价范围, 减轻了消费者由于严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 大大消除由于逆向选择问题造成的市场交易失败。有法可依了, 执法也应该更严。当前政府工商部门应加大该法规的执行力度, 重点查处那些技术专业性程度低、服务质量差, 经营不规范、不诚信, 消费者投诉较多的维修店铺, 规范市场秩序, 充分保证维修市场交易的效率和有效性。通过“信号显示”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第一, 权威机构的认证和颁发的证书对处在信息劣势的一方具有很强烈的信号提示作用。2008年以来, SB/T10349-2002《家用电器维修服务部等级评定规范》行业标准经中国家用电器维修协会组织成立的全国和地方等评委以及国内外领先企业等评机构的大力推动, 全国已有上千家家用电子电器维修服务部通过了相应的等级资质评定,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工商部门和各地的行业协会、企业组织可以定期调查, 根据消费者反映的情况对各个企业服务质量、技术能力、信用保证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权威机构给维修企业划分等级并颁发证书, 有助于消费者在选择维修服务商时能够获得关于企业的更多信息, 帮助消费者选择诚信、专业的维修店铺, 以促进交易的达成。

第二, 维修服务供给者也应该提供“保证服务质量”的信号。在二手车市场中, 好的二手车的卖方可以向买者提供质量保证, 即告诉买者如果在一段时期内该车发生故障可以退货或给与补偿。通过显示这个信号, 买者会认定有质量保证的才是好车, 因为坏车的卖方如果也提供质量保证, 其会付出很高的代价。同样道理, 在维修市场上, 优质企业可以向客户显示质量保证的“信号”。例如, 可以向客户保证接受维修服务后, 该家电半年或一年时间内不会发生相同故障问题, 否则免费维修直至彻底修复。具体做法是通过维修单、封条、质量保证书、维修协议等“凭证”来承诺维修质量。这样, 那些技术低、质量差的企业达不到承诺保修期的质量保证, 会被消费者甄别出来并淘汰掉。

第三, 更进一步, 品牌是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强信号, 建立品牌可有效消除逆向选择问题。然而各地维修店铺一方面数量庞大, 几乎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 另一方面又存在区域垄断, 要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消费心中树立一个维修企业的品牌相当困难———至今仍然未见到哪个维修企业能脱颖而出, 把自身的企业品牌打响。因此, 当前维修市场上能够发展壮大的维修企业大多依托于著名品牌家电厂商, 承接品牌家电厂商销售终端的各种外包业务, 如网络经销、售后服务、维修退换、逆向物流等, 成为一个或若干个品牌家电厂商的特约维修店。从整个供应链角度看, 家电厂商专注于生产环节, 把维修业务外包, 实际上家电厂商输出品牌无形资产这种生产要素, 使维修企业能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促进维修服务交易的达成。然而, 由于第三方服务商在接受制造商家电售后服务外包业务过程中出现委托代理问题, 服务商可能减少投入的努力程度, 商品牌维护意识远远比不上制造商, 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存在损害制造商的情况, 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满意度以及家电企业的声誉和销售情况。因此, 面对这样的情况, 海尔集团建立起从产品生产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大型“航空母舰”, 把维修服务通过纵向一体化纳入企业内部, 强烈的维护了自身的品牌, 也充分提高了消费者售后服务的保障性, 但却在价值链上挤压了维修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 道德风险问题的对策与评析

解决道德风险最传统的方法是加强过程监督。在家电维修服务中, 依赖第三方监督的成本太大, 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消费者本身才有对维修全过程进行监督的利益驱动和可能性。但消费者又处于信息劣势, 不具备监督的技术能力, 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行业服务标准和细则, 以规范维修人员的服务过程。例如, 维修人员实施修理服务过程中必须全面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 客户掌握信息越多, 越容易监督维修工的服务;服务结束必须签发企业单据, 必须把更换出来的材料全部归还客户, 这样为客户事后通过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监管部门进行检测、举报、投诉和维权提供依据。再如, 可以建立故障检测的公共技术机构, 接受消费者的投诉并实施仲裁;可以出台严厉法规打击行业败德行为, 一旦消费者举报并证实企业存在不按标准收费、乱收费、多收费、多换配件、配件以次充好等“猫腻”维修伎俩, 实行罚款、赔偿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等有力的惩罚措施, 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 清理整顿市场, 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

维修服务交易可以看成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发生在交易事前, 而道德风险问题则在事后产生, 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后的履约过程很容易发生道德风险行为。由于无法在契约中完全限定代理人的行为, 或者由于监督成本过高, 具有信息优势的代理人很可能会发生偷懒怠工、偷工减料、揩油浪费等败德行为。维修服务交易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上文提到维修人员夸大故障问题、零部件以次充好、偷换配件等道德风险问题正是在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后的履约过程产生的。理论上, 委托人应该设计出能诱使代理人诚信、努力的激励机制, 即让代理人努力工作的净收益大于偷懒或欺诈所能得到的净收益, 以解决该问题。在维修市场的实践中, “家电保险”在国内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作为国内领先的渠道商, 国美联合美国延保服务商新可安公司及美延集团于2008年联合推出了“家安保”, 苏宁联合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也于2008年开始推广“阳光保”服务的延保产品, 客户只要在购机一个月内交纳产品自身价格的5%-20%的“保险费”, 就可获得若干年完全免费 (人工费、材料费) 的维修服务, 相当于消费者花钱延长家电保修的三包期。随后苏宁又推出自主研发的“阳光包”延保服务。这种业务的机制能激励和促使维修方尽最大努力、确保质量的一次性修理好客户的电器。然而, 就该业务本身的实践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业务不能推广。例如, 国美和苏宁所推出的家电保险业务是针对卖场所销售一个月内的单件新电器, 最长的延保期限只有4年, 加上厂家给出一年的三包服务, 一般的电器在苏宁“阳光包”和国美“家安保”的服务期限里也只有5年, 远远比不上家用电器8-12年的使用寿命。许多消费者认为在家电使用的头几年出现故障概率较少没有买保险的必要, 而且很多的限制条款对消费者不利, 因而这些延包产品的购买率并不高。这是值得“家电保险”业界深思和改进的。

参考文献

[1]、乌家培, 谢康, 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魏巧米.家电产品售后服务外包中委托代理向题及博弈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9) .

信息不对称行业的投资 篇2

众所周知, 食品是人类一个最重要的商品, 而中国在食品工业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消费国, 食品行业已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产业,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统计数据显示, 在2003年, 中国食品行业总产值超过12000亿元, 大大超过汽车工业的总产值;其同比增长率2006年达到27.5%, 占全国经济总份额不断增加。因此, 食品行业已上升至国家公共安全高度, 它的发展规模的大小和规范程度与人民生活品质、消费安全等紧紧相关。

但是, 在中国,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以掺杂、以假乱真, 以及用变质发霉的原料和病死畜等严重危害人类身体的材料来进行食品加工, 这些活动是违法的, 并且存在严重的食品污染。有关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我国食品行业越来越多的产品质量缺陷严重扰乱了国家的安全。保证食品质量不仅关系居民健康和安全, 更关系着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所以, 加强对食品质量监管已成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中食品行业产品质量管制的基本的理论基础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可以提供理论依据, 起点则是市场失灵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也引发产生很多经济子学科, 比如, 新规制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该理论中, 政府实行食品质量规制的基本原因是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因此消除食品行业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解除信息不对称。Stiglitz曾表明, “政府应该发挥其应有的调节功能来保证信息的有效供给”, 他之后还运用相关定理说明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几乎总是需要政府的干预, 并且能产生帕累托改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劳动法的成立就是建立在个体不能像政府那样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的假设之下, 这主要也是因为他们掌握的信息不完整。另外, 对于个体来说, 收集完整的信息也需要非常高的成本。此外, 日本经济学家也曾经指出, 如果在经济运行中存在垄断、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一系列市场失灵问题, 出现这些市场失灵问题时, 政府管制将有可能。卡斯威尔 (Caswell) 和默杰斯卡 (Modjeska) 曾证明, 要有合适的信息体系, 确保效率的市场机制。

本文“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理论, 说明了食品行业产品需要政府干预以及具有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 关于政府规制质量建立完整的机制体系, 包括规范机制, 监督检查机制和信息机制, 因此, 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 在食品工业中的质量规制有什么必要性, 整个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将是本文的重点。另外, 本文也会进一步探讨在食品行业中政府管制失灵的防治措施。

2 信息不对称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及信息不对称模型

2.1 信息不对称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

在经济活动中, 关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等方面, 买卖双方常常掌握着不完全相同的信息, 这种现象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经济活动中是最常见的现象, 通常, 市场中卖方有充分的信息, 而买方也就是消费者往往知道很少的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 但是在各个不同的方面不对称的程度是不同的, 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对于产品来说, 如果产品结构越简单, 那么购买者在消费之前对产品也就越了解, 信息对称程度也会越强;从卖方来说, 因为卖方是消费信息的重要来源, 所以他们公布的产品信息越多, 则卖方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对称程度也会越高。如果所有的卖家都是诚实的, 那么市场信息是完全对称的。但实际市场中常常是诚实和不诚实的卖方并存。由于不诚实卖方的存在, 使消费者难以辨别市场和产品信息的真伪,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也就更强;此外, 经济环境条件也会影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消费者要花费一定的代价来为获得某些信息, 而当他们得不到所需的信息时, 卖方有可能以次充好或高价将商品卖给消费者, 信息不对称程度也会增加。

2.2 信息不对称模型

根据经济学一般理论, 活动策划者会随着交换行为的发生而随之得到一定的收益。这种收益即称为剩余。剩余是由于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而产生的, 其中边际替代率也称为边际转换率。在经济市场活动中, 我们往往尽力通过发现所有潜在的剩余, 使交易实现更高效的平衡。由于市场中很多信息都是不对称的, 在实际大多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我们通常以信息不对称模型来描述, 以下介绍一下信息不对称模型:

在消费者和卖方的信息对称的条件下, 我们假设消费者1和卖方2的效用函数分别可以表示为:

其中 分别是卖方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易的商品。由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卖方2对掌握更多的私人信息, 那么, 在经济活动中消费者1产生的效用就取决于获取的的信息情况, 用表示 (包含的质量、价格和市场信息等情况) , 称信息不对称性的测度。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活动, 卖方和消费者获得的效用分别为:

通过最优分析后, 得到优化后的均衡结果为:

如果消费者1通过的增加所进一步获得的信息是增加的, 那么这些增加的信息也会进一步增加它的效用水平, 即有:

公式 (2) 说明, 当消费者信息缺乏时, 消费者1从中获得的实际利益就会减少。消费者1的这部分损失是卖方2关于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外部效用。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由于消费者1与卖方2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外部性的存在, 使得卖方通过交易行为获得更多的剩余即利润。对于消费者1来讲, 由于在使用过程中, 对产品更加了解, 对于产品所掌握的信息会进一步增加, 消费者获得的利益也会因此增加。

经过对信息不对称模型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能够得到如下结论:

(1) 在经济交易活动中, 若卖方和消费者各自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即等于零时, 那么就没有交易的发生。也就是说, 如果消费者1得不到任何效用, 那么他不会进行消费行为。

(2) 在卖方2对于所掌握的信息多于消费者1时, 卖方2很大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在食品行业中有那么多关于欺诈和假冒伪劣的现象。

(3) 当消费者1由于某些原因, 比如使用, 增加对于商品的信息时, 那么也会增加他们的利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某些途径, 来增加关于的信息的获取, 进而也会有效地制止经济活动中像欺诈多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3 食品行业需要政府规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我国食品行业市场各种问题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降低食品行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将有利于食品市场的规范, 进而提高我国食品行业总体发展水平。

Stiglitz指出, 随着信息论的研究方法的相关问题的讨论, 起初都会尝试描述出“什么时间, 谁知道怎样的信息, 遇到某种情形, 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很显然, 在食品行业市场体制中, 卖方掌握更多的信息。政府必需运用相应的职能来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 进而保证市场有效运作。具体有以下途径:收集信息;披露相关信息;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和质量标准制度;改革创新相应的制度。对于食品行业, 可以概括为四个机制:准入、规范、监督检查和信息机制。其中还包括其他相关的技术手段, 目的是降低监管成本。一般来说, 食品行业的质量监管是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宏观调控, 其实质是从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两个方面, 改进食品质量安全, 约束并激励经营者的行为。此外, 特别重要的是, 政府一定要加强与非政府中介机构的合作来更多地获得商品的质量信息。因此, 要充分发挥各类中介机构的作用。各分支企业的自律要求、跟踪和研究国内外最新问题的各种信息服务机构等, 都能够使得质量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传播。这些机构通过一系列活动, 可以使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产品质量,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政府实行规制有如下的建议措施: (1) 建立一个统一的食品质量规制机构——食品安全委员会; (2) 进一步完善食品行业质量规制的专门法律——食品安全法; (3) 防止政府的自身利益追求——建立内部问责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总之, 在商品市场中有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这个现象对食品行业有着很大的影响, 并且这些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因此这需要政府加强管制, 并希望通过运用很多种不同的政策措施, 来降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最后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随着社会越来越注意“食品安全”的各种问题, 因此政府的干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政府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 进而完整收集并披露充分的食品质量安全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李保民.假冒伪劣商品对经济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J].中国管理科学, 2000 (9) .

[2]张永林.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与经济系统的协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究, 2001 (5) .

[3]崔凯, 潘亦藩.中国食品产业地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4]周德翼, 吕志轩.食物安全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5]谢地.政府规制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信息经济学:应用[M].纪沫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7]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8]王俊豪, 孙少春.信息不对称与食品安全管制——以“苏丹红”事件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 (9) .

信息不对称行业的投资 篇3

一、投资理财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探讨

1、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双方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具有其独特的消费需求对于产品特性信息消并非全面了解, 那么对于不同产品之间选择某一个特定适合其特殊需求的产品时, 其就会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这个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性问题。

这一点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每一个投资理财者对于其回报报酬率和稳定性以及收回的及时性具有自己的独特的要求, 而每一个具体的产品能够提供的则不是十分明确, 或者出现对于产品提供者的情况不明确情况下如何选择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分析, 具有现实意义。

2、2011年我国经济发生的变化概述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 大量的方向性指导文件的发布, 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出现了变化, 同时2011年我国一些投资对象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总结如下:

其一, “十二五”规划引起的方向性转变。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对于2011年-2015年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划。较“十一五”规划出现了显著的不同, 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开始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强国向富民转变。

那么相应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居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会出现相应的提高, 则可支配资金相对增加, 物价水平可能出现一定的波动进行理财规划就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 那么不同产品之间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就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即信息出现不对称, 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是处于不断加大。

“十二五”规划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 解读其把握未来经济发展投资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 进行相应的理财规划, 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例如进行之前因地理位置在物流运输方面或电力方面受限的股票, 对于个人理财在预计经济重点转向民生, 普遍收入升高之后进行现金规划中的备用金加大额度的方向性的调整。

其二, 2011年多项投资产品出现问题的提示

2011年下半年, 翡翠市场出现行业连续十年大幅增长后的第一次寒流, 中低档产品价格突然大幅度降价, 某些产品降幅达50%甚至更多, 且处于滞销状态, 使得大量的中小翡翠投资者血本无归;同时, 对于房地产投资的大量人士由于出现限购令等国家房价管制政策的出现, 在2011年房市出现房价下跌, 有价无市的情况, 使得大量的贷款投资房产的投资者出现了资金供应不足的情况。

这些情况的出现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进行分析,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投资者对于产品的价格并不了解, 只是由于看到该类产品的价格一直不断疯狂的增长才做出的理财规划, 例如翡翠行业一直流行着不管怎么做, 只要做翡翠就赚钱的投资经验, 但是实际上, 翡翠玉石行业是因为尤其文化附加值和产品的稀有性而获得的高额的附加值, 稀有性在中低档产品大大削弱, 因而在一段疯长之后出现问题的时候, 价格便大幅下跌, 使之血本无归;另一方面, 房产是居民生活使用必需品, 在轮番的炒作, 提价之后, 其价格已经超过居民接受范围, 呈现奢侈品状态, 只是因不断热钱投入而维持, 出现2011年情况, 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原因, 另一方面是炒房之后本身存在的经济泡沫显现所致, 是价格趋于合理化的正常现象。

那么我们在做投资产品时, 需要对于产品的价值附加值及属性进行分析, 而不是追求潮流, 这是2011年投资产市场出现问题给我们的投资理财方式变化的另一个启示。

二、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我国进入了发展改革的“十二五”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 投资理财产品的增多, 越来越多的进行投资理财的人士面对数量庞大的选择产品时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 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 本文对于消除不对称信息, 更好的进行投资理财和相应方式的转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人民出版社, 201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人民出版社, 2011;

[2]柴效武.个人理财规划[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2]柴效武.个人理财规划[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肖珉.个人理财中财务目标问题探讨, 市场论坛, 2011 (08) .[3]肖珉.个人理财中财务目标问题探讨, 市场论坛, 2011 (08) .

[4]孙明哲.“十二五”规划教材:形势与政策[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1;[4]孙明哲.“十二五”规划教材:形势与政策[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1;

[5]张五常著.《佃农理论》[M],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69;[5]张五常著.《佃农理论》[M],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69;

[6]张佩问.市场有风险投资重质量[N], 中国黄金报, 2010;[6]张佩问.市场有风险投资重质量[N], 中国黄金报, 2010;

[7]新华.翡翠价格一路狂飙如何判断价值, 财富智慧, 2007 (12) ;[7]新华.翡翠价格一路狂飙如何判断价值, 财富智慧, 2007 (12) ;

[8]高国辉.疯狂的石头:天价翡翠从何而来[N], 南方日报, 2011;[8]高国辉.疯狂的石头:天价翡翠从何而来[N], 南方日报, 2011;

信息不对称行业的投资 篇4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信息传递,信息甄别,信息网络

信息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纽带。在经济行业中, 哪个企业可以掌握最新信息, 那他就可以拥有主动权和应变权, 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 使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 如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信息优势方对信息的人为垄断、搜索信息成本的升高等。笔者在经济活动做了一系列调查, 发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经济循环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笔者的分析如下:

一、什么是信息不对称理论

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现在的市场经济已经演变成了信息经济, 信息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随之市场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的不对称在市场中表现也越来越明显。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信息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在经济活动参与的人之间。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不对称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易完成后, 信息优势方对信息劣势方隐瞒有关信息, 造成信息不对称。二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在交易前各自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掌握的信息的状态上存在不对称, 这也是导致出现“逆向选择”的重要原因。这两类信息不对称都会导致无效率的资源配置, 从而使经济活动不能以最佳状态进行。

前者“道德风险”实质上是一种败德行为, 是说信息优势方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信息劣势方故意隐瞒有关的信息, 从而造成信息劣势方经济损失。后者“逆向选择”主要指的是信息优势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信息劣势方隐瞒一些相关信息造成信息劣势方作出错误的选择, 客观上导致市场的不合理分配。造成“柠檬市场”和“劣品驱逐良品”经济现象出现。

二、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阻碍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不单单表现在信息优势方和信息劣势方在信息上的不对称, 同时也表现在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企业与科技研究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于三方面的影响分析如下:

1、信息优势方和信息劣势方在信息上的不对称, 导致“逆向选择”出现

经济活动交易中一般都存在私有信息, 如厂商知道产品质量的有关信息, 而交易的另一方会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这些有关信息。正式因为这样私有信息的存在才导致市场失灵, 出现“逆向选择”和“柠檬市场”出现。下面我们用数学有关知识来说明一个命题, 解释“逆向选择”的出现。

命题:设某市有N个厂商在同一时刻仅能生产一种同种质量水平的产品, 并且存在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 当市场达到供需均衡时, 市场中会出现只卖低质量产品现象。这时, 当2m≥ (al-cl) /b (N+1) 时, 市场中出售低质量产品的数量为x= (al-cl) N/b (N+1) , 同时低质量产品的价格为pl= (al+Ncl) / (N+1) , 反之, 当2m< (al-cl) /b (N+1) 时, 市场中低质量产品的出售数量为2Nm, 这时它的价格为al-2Nbm。[这其中N是该市场中同一企业的个数, l为低质量产品的水平程度, h是高质量产品的质量水平, cl (xl) 为一个常数, m是一个厂商可以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最大数值, 市场需求函数为p=at-bx T, t是消费者预期的市场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

说明:由于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不对称, 消费者把平均质量的定价作为参考, 同时假设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 有因为p-cl>p-ch, 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 生产一定量的低质量产品大于生产相应数量高质量产品的所得利润。所以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大多会选择生产低质量的产品, 这表明市场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的出现。可以得出, 当低质量产品数量为xl和价格pl同时满足命题中的条件时, 市场供求到达平衡, 这时, 当其他厂商生产的产品数量一定时, 每一个厂家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可以带来的利润是:

因此, 当2m≥ (al-cl) /b (N+1) 时, 市场中低质量产品销售数量为x= (al-cl) N/b (N+1) , , 价钱为pl= (al+Ncl) / (N+1) , 市场供求平衡, 并且这是唯一的市场平衡。同理可证2m< (alcl) /b (N+1) 时的情形。证毕。

总之, 想要避免市场经济活动中“逆向选择”的出现, 就必须降低或杜绝信息不对称的出现。

2、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则会出现管理效率降低

这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企业对发布信息的选择上。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 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有关信息上, 不去遵循信息披露规则, 会选择性的发布相关信息, 不影响企业自身利益的会进行大量披露, 而对于影响企业自身利益的信息进行封锁。有的还会发布虚假信息, 使得管理部门收集的信息缺乏准确性。这样以来, 管理部门根据得到的信息进行管理的效率降低, 同时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废弃物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和综合回收利用。

3、企业与科学研究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阻碍经济活动的技术创新

在经济活动中, 企业是直接实践者, 熟悉他们生产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但是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 会隐瞒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废弃物信息, 或者改变发布的信息, 对于科学技术研究院来说, 他们从企业那里得到的工厂生产条件、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市场需求等有关信息, 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科研开发。由于信息的缺陷和不完整性, 使研究出的结果缺乏必要的实用性, 在进行生产化批量生产中起不到作用。这样就严重影响和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 科研院根据得到信息研发出来的技术在厂商生产中得不到有效应用, 生产出的产品找不到消费对象, 这样的“创新”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三、改进信息不对称机制促进经济发展

1、利用信息传递的功能, 建设一个网络平台, 提高经济信息质量

信息传递模型的提出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模型的实质是加强信息的传递, 从而降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传递一定程度上依赖社会经济的信息化程度, 现在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加强信息传递功能。通过信息传递建构网络信息平台, 可以给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 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经济信息平台的建立也为经济发展中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有力条件扩大了企业的合作经营范围。

经济发展信息平台的建立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企业利用高新的信息技术, 可以及时发现资源配置上的各种问题, 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种信息, 掌握生产过程产出的废弃物的特征, 挖掘废弃物的潜在价值, 了解并实施对再生资源回收拆解无害化处理。同时企业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平台, 了解国家政府的保障信息、企业产品运输网络安排信息。这种种信息的获得, 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及时准确的调整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2、合理利用信息甄别功能, 构建诚信经济和诚信发展

信息甄别行为的另外一种叫法是信息筛选行为, 它主要说的是信息优势方对自己掌握的有效信息进行方案化组织, 给信息劣势方提供多种的选择, 信息劣势方可根据自身利益作出最好的选择。

诚心经营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人的科学化素养和认识能力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而提高, 随之人们的责任感和诚信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新科技的发展在信息甄别的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笔者分析了高新科技发展对信息甄别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新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受教育水平, 扩大人们的认识范围, 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人们的综合素质包括着人的诚信度。同时, 高新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企业技术提高, 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企业之间的了解也随之加深, 提高了他们的信用等级。二是高科技有个特征就是信息共享, 它分享给企业大多都是先进企业的高科技、最新的管理理念, 总之高科技的信息具有及时性、时代性, 这就让企业在第一时间掌握适合自己的信息, 从而对传统的企业之间合作率低、不能相互信任等诚信问题有了很大的改观。三是人们在高科技的熏陶下自身的辨别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高科技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人们的辨别能力也随之提高, 使那些虚假信息无处藏身, 也让那些信息优势方隐藏的重要信息公开化, 强化了信息甄别的力度, 使整个企业之间的信任度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也就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等级。综上所述, 企业的信用度需要高科技的强化, 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企业的高信用等级。可见企业讲信用是现代高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要求。

3、避免“逆向选择”的出现, 提高信息披露制度, 增强信息透明度

“逆向选择”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想避免“逆向选择”的出现, 就必须提高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透明度, 使信息在企业之间不存在信息优势方和信息劣势方, 使消费者和厂商都能在同一水平面进行交易。同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废弃物, 应在一定时间内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 安排必要的处理措施, 使得废弃物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同时, 也使那些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及时准确的得到废弃物的有关信息, 促进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另外一方面, 废弃物信息的及时准确的公布, 可以帮助科研院获取有用的信息, 进行高收益高科技技术的研发。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使企业内部的信息透明化, 减弱了经济活动中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提高了以废弃物为原料企业的利益, 对产出废弃物的企业来说, 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 提高他们的最终收益。总之, 市场信息透明度的提高, 促进市场更好发挥优胜劣汰, 做好资源分配, 从而加速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 不仅需要企业之间的高信用等级, 合理利用信息传递和信息甄别, 同时要需要依靠政府加强规则制度的管理, 控制信息不对称,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丰富市场经济中的信息资源。使市场经济活动的信息在一个公平、公正、透明度高的水平上, 这样企业之间的合作、经营才能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市场经济得以良性、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爱萍, 刘志迎.信息不对称及其规制机制设计[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3, (12) .

[2]刘远彬, 左玉辉, 周晶.信息不对称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利影响及对策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 2004, (30)

[3]路小红.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实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0, (5) .

[4]吴恒煜.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逆向选择、信息传递与信息甄别[J].商业研究, 2002, (12) .

[5]周权.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的影响[J].中国信息导报, 2002, (1) .

[6]王明东.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的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研究[J].2003, (11) .

[7]郭其友, 张晖萍.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和经济学思想评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11) :4148.

信息不对称行业的投资 篇5

2001年以来,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 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毋庸置疑, 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作用是巨大的, 但为何要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呢?

本文中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指的是QFII。所谓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 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 是指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 并转换为当地货币, 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 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批准后可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我国《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 境外投资者包括境外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

通过引入QFII, 我们有选择、有控制、有目的地引入一定规模的外国资本, 实现资本市场的部分开放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局部可自由兑换, 这是WTO在金融业开放方面的基本要求。QFII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投资, 不可避免涉及国有企业。然而, 国有企业股权的转让在实质上仍受政府影响。2007年7月7日, 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出台《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规定》、《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标识管理暂行规定》三个政策性文件, 规定国有控股股东在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通过证券交易系统累计净转让股份的比例未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百分之五且不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 可由企业按内部决策程序自主决定;超过百分之五或者虽然不超过百分之五但会造成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 需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后实施。

尽管此举对所有欲接手国有股权的单位及个人均起作用, 但实质上影响了QFII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我国要想发展为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 本土与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应是对称的, 不应出现本土机构投资者利用本土优势获取特殊信息的情况, 而应该利用自身的技术水平获取收益。这样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 无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 (1) 主要讨论本土或境外机构投资者哪个获得更多信息。为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规划能顺利实现, 难免会出现本土与境外机构实际待遇出现差异的现象,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存在这一现象。 (2) 丰富了有关机构投资者的研究。以往的研究注重机构投资者的业绩与机构投资者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并未对本土与境外机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二、研究理论基础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 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人员, 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 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将信息不对称理论用于解释我国资本市场很多非正常现象, 其中国有企业的信息透明度问题最为严重, 可以看出本土机构投资者相较于境外机构投资者而言有着明显的信息优势:

1.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透明度。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中仍有着政府的身影, 并未完全市场化, 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其内部公司治理有着理解偏差。国有企业的行政总裁往往由曾经的政府官员出任。本土机构投资者更熟悉这种政治文化, 知道通过何种渠道获取信息。一般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会提升公司业绩, 然而在我国, 股权集中的私有化却出现了业绩下降的趋势。

2. 国有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 对于公司治理、财务的透明度问题, 一直存在争论, 多数认为上市公司为取得进一步融资的资格粉饰报表。国有企业财务透明度更低, 本土机构投资者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联系紧密, 并且两者有着沟通的便利条件, 比境外投资者更易获取信息。

3. 爱国主义与意识形态。

众多学者研究发现, 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介入, 使得上市公司的业绩得到大幅度提升, 然而在我国, 国有企业有着更多的特权和政治保护, 而且出于产业战略考虑, 其并不关心境外投资者带来的业绩提升, 相反要限制境外投资者的介入。因此, 国有企业会给予本土投资者更多的优先权和信息。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2003年7月9日QFII首次开始买单, 因此本文数据选取始于2004年, 而由于2010年数据尚不全, 所以止于2009年12月31日。样本为固定样本, 每年均为1 276家, 系相同上市公司。样本皆为A股上市公司, 因为B股和H股对于投资者是有限制的。

表1显示每年样本分布情况, 表2为分行业显示分布情况。提供所有样本、拥有国内所有者、拥有国外所有者频数和百分比分布。样本包括2004至2009年7 656个以年为单位的数据。其中, 68.82%的公司有国内机构投资者, 只有6.73%的有国外机构投资者。从表1可看出, 境内机构占比成逐年上升趋势, 而境外机构自2004年起逐年上升, 于2007年达到高峰, 但随后开始下降。从表2可看出, 无论是本土机构还是境外机构都偏好制造业, 其中境外机构更甚, 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需要更多的实物资产, 具有信息成本低的特点。

表3报告了所有样本中机构所有者和其他公司的特征的均值和中值, 以及根据机构所有者和国有股权进一步划分的子样本。在本土机构样本中, 发现混合机构所有者的均值是10.82%, 中值却是5.66%, 机构所有者的分布偏向右边。而平均来看, 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企业, 与有着本土投资者的企业相比, 有较低的未来回报、更高的账面市价比和分红, 及较低的国有股权, 其价格高, 回报较低。对均值和中值的不同检验, 显著性都在1%的水平。较低的未来回报可能意味着境外机构投资者与本土机构投资者比无法更好地获取信息。低国有股权、高分红意味着境外机构投资者喜欢具有降低信息成本的公司特征。

在表3中, 用国有股权对样本分类, 提供了国有股权和非国有股权子样本的均值和中值, 并对其检验。

对比发现国有股权公司有着较低的未来回报、较少的本土和国外机构投资者、较少的市场资本化、较高的账面市价比、较高的营业收入、高分红和低价。检验显著性在1%。国有企业中, 本土机构投资者股份均值为5.78, 而境外机构投资者仅为0.39, 可见国有企业对于境外机构投资者带有排斥性, 并不愿意让其参与投资。

注:各变量解释如下:retit:一年的回报;total:所有机构占总股本的比重;local:本土机构占总股本的比重;foreign:境外机构占总股本的比重;stateit:国有股所占比例;lncapitalit:资本总额的自然对数;turnoverit:每股营业收入;dividendit:分红与股本总额的比例;priceit:每股市价;bookpriceit:账面市价比。下文同。

四、实证分析

本文用混合回归分析研究本土和境外机构所有者的特性。主要目的是发现机构投资者和未来回报的关系。运用机构持有的股票一年的回报和不同的公司特征进行分析。

假设1:境外机构投资者和本土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并不完全一致。

ownershipit=α+β0stateit+β1lncapitalit+β2turnoverit+β3dividendit+β4priceit+β5bookpriceit+Time_dummies+Industry_dummies+εit

其中, ownershipit为机构投资者占投资比例, 分别用总机构投资者、本土机构投资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数据。

从表4的各个变量回归的情况, 可看出机构投资者偏好股本是规模大的、销售收入高的、高分红、高价和低的账面市值比。从第二列与第三列, 本土机构投资者与境外机构投资者对比来看, 境外机构投资者偏好的股本为规模大的, 账面市值比高的, 但对股价的偏好无明显特点, 说明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稳健, 注重价值投资。

假设2:境外机构投资者比本土机构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较强。

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和未来回报的关系:

其中:retit, t+12为一年期个股回报率。

上页中, 表5的 (1) ~ (3) 列显示总样本中各公司特征与股票回报的关系。第 (1) 列机构股权与未来回报间呈负相关关系, 总体而言, 机构的预测能力并不强。第 (2) 列和第 (3) 列分别显示本土机构、境外机构与公司特征的关系。通过对比系数和T值发现, 本土机构投资者的获利能力较低, 而境外机构投资者对盈利的预测能力并不具有显著性。因此, 第 (1) ~ (3) 列说明了在整个股票市场中, 境外机构投资者比本土机构投资者有较多的信息优势。

第 (4) ~ (9) 列是将样本分出两个子样本, 即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是指国有股份占总股本50%以上的上市公司, 非国有企业是指不含有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 。

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 通过对比机构投资者的系数和T值发现, 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的系数和T值分别为0.004与1.45, 非国有企业的为-0.002与-1.34, 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国有企业的预测能力高于非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样本中, 第 (5) 列与第 (6) 列显示本土机构投资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相比, 本土机构投资者与国有企业关联度高, 享有更多的信息优势。非国有企业样本中, 第 (8) 列与第 (9) 列显示本土机构投资者与盈利负相关, 而境外机构投资者对盈利预测能力不具有显著性, 说明在非国有企业中, 本土机构投资者不具有信息优势。

综合以上分析, 国有企业对本土和境外机构投资者有着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因素。

假设3:在国有企业中, 本土机构投资者比境外机构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在没有国有股权的上市公司中, 境外机构投资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 (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组比较) 。

机构投资者交易和未来回报的关系:

retit, t+12=α+β0ownershipit-1+β1△ownershipit-1+β2stateit+β3lncapitalit+β4turnoverit+β5dividendit+β6pricei+β7bookpricei+Time_dummies+Industry_dummies+εit

表6中, 第 (1) ~ (3) 列系总样本的回归结果。机构股份交易、本土机构交易和境外机构交易的系数都为正, 而且显著, 说明机构对于交易回报有预测能力, 境外机构交易的系数为0.400 56, 远高于本土机构的系数, 说明境外机构的获取信息的能力高于本土机构。

第 (4) ~ (9) 列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个子样本的回归结果。国有企业样本中, 本土机构股份变化的系数为正, 且显著, 而境外机构的系数尽管为正, 但并不显著, 说明本土机构的信息能力高于境外机构。非国有企业样本中, 境外机构股份变化的系数远高于本土机构, 且都很显著, 说明不含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中, 境外机构的信息能力高于本土机构。

综合以上分析, 发现国有企业针对与本土机构和境外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其给予本土机构的信息量高于境外机构。

五、稳健性检验

前面做的实证研究中, 从总样本中取出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个子样本做了对比分析, 其中, 国有企业是指国有股份占总股份的50%以上的上市公司, 而非国有企业指不含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在此, 要提供额外的证据证明本土机构投资者对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因此, 可以预测本土机构投资者拥有的信息优势会随着国有股份比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即在国有股份占比低的上市公司中, 本土机构投资者拥有的信息优势低于国有企业, 但高于非国有企业。

从表7可看出, 本土机构投资者在低国有股权的上市公司中拥有的信息优势要低于国有企业, 但高于非国有企业。境外机构投资者呈相反的态势, 随着国有股权比重的增加, 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呈下降趋势。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国有股权如何影响信息环境, 对本土机构和境外机构产生影响, 发现国有股权越高的上市公司, 本土机构的获利能力越强, 且获得的信息高于境外机构。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我国对发展有效的资本市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国有股权通过信息不对称对境外机构产生的影响无疑会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从股权结构入手。

在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全流通的大背景下, 解决股权结构问题变得更为便利。一些行业并不能永远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 通过市场竞争才可使其真正成熟起来, 以及一些不合理的行为才会得到抑制。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 应注意政府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市场经济不排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关键是要研究什么地方需要得到干预、用什么手段干预以及怎样干预才能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运用, 都应以相关信息的充分收集、研究为前提。

参考文献

[1].刘莉亚, 丁剑平, 赵建晖.国际投资者非理性情绪下的中国国际收支稳定性研究.财经研究, 2011;1

[2].张舰, 李学峰, 王建虎.我国券商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惯性反转策略比较研究——基于交易策略弹性指数.财贸研究, 2010;4

[3].胡方, 杨武岐, 刘三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当代经济管理, 2010;7

[5].乔旭东.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自愿披露行为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 2003;2

[6].孙立, 林丽.QFII投资中国内地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 2006;7

[7].刘成彦, 胡枫, 王皓.QFII也存在羊群行为吗.金融研究, 2007;10

信息不对称行业的投资 篇6

关键词:核电投资,期权博弈,均衡

一、引言

核电投资项目在规划和实施当中, 蕴含了安装设备的价格、运营成本等不确定性因素, 核电站选址及国家公共安全性要求使其投资易受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影响, 因而核电投资项目具有投资数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不可逆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传统的净现值法容易低估核电项目的价值, 实物期权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核电投资柔性管理, 但忽视了核电项目竞争的侵蚀作用。而投资期权博弈分析不仅考虑了投资机会未来的期权价值, 还考虑了各关联主体之间的竞争因素, 为投资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斯梅茨 (Smets) 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的对称双寡头期权博弈模型, 迪克西特 (Dixit) 和平迪克 (Pindyk) 给出了求解领先者和追随者的收益函数及其投资临界值的数学证明。惠特曼 (Huisman) 和考特 (Kort) 通过假设两家企业初始时已经在市场上活动, 建立了投资成本不对称条件下的期权博弈模型, 并引入混合策略均衡的概念, 得出两家企业在负的外部性下存在的抢先均衡、序贯均衡和同时均衡等三种博弈均衡。余冬平运用期权博弈方法, 全面研究了成本不对称的双寡头垄断企业战略投资决策问题。孙艳梅等在初始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均不对称的条件下, 构建了研发与投资项目的双寡头垄断期权博弈模型, 还对各种均衡策略及其成立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但是从目前来看, 应用于核电投资项目的研究还很少。

本文结合期权博弈理论构建了初始投资成本不对称的核电投资期权博弈模型, 给出了追随者、领先者和同时投资者的收益函数及其对应的最优投资临界值, 为核电项目投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二、核电投资期权博弈分析

(一) 核电企业投资基本假设

在连续时间内, 假设两家核电企业i和j投资于相同的核电项目, 其初始投资成本为Ik (k=i, j) 且是不可逆的, 并假设Ij=t Ii (t>1) , 这说明两核电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是不对称的, 且核电企业i具有成本优势, t的大小体现了其成本优势的大小。此外, 假设两核电企业的经营成本为零, 且这两家核电企业都是风险中性的, 故贴现率可以用无风险利率r表示。不妨设先进行投资的核电企业为领先者 (记作L) , 后进行投资的核电企业为追随者 (记作F) , 则受到未来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影响的核电项目产品价格的反需求函数为

其中, P (t) 表示核电项目的市场价格, 又因为不考虑经营成本, 所以P (t) 也为核电企业未来的利润流。Y (t) 是随机市场需求冲击, 假设它服从几何布朗运动, 即

其中, α是Y (t) 的瞬时漂移率, σ是瞬时波动率, dz是标准的维纳过程增量。

为确定的市场核电项目产品需求参数, 它依赖于核电企业i和核电企业j的状态, 对于, 有

表示核电企业i和核电企业j均不投资;D (1, 0) 表示核电企业i投资成为领先者, 核电企业j不抢先投资成为追随者;D (0, 1) 表示核电企业i不抢先投资成为追随者, 核电企业j投资成为领先者;D (1, 1) 表示核电企业i和j同时在市场上进行投资。假设核电投资项目具有负的外部性, 而且存在先动优势, 则有

这表明成为领先者的所得高于成为追随者的所得。

(二) 核电企业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1. 追随者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一般研究采用逆向归纳法来求解期权博弈模型中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即先假设领先者核电企业已经进行了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求出追随者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将追随者核电企业i (假设此时核电企业j为领先者) 的收益函数记为Fi (Y) , 其最优投资临界值记为Yi F, 即当Y≥Yi F时, 最优决策就是投资, 当Y<Yi F时, 最优决策就是等待。在领先者已经投资的情况下, 追随者的初始投资利润为YD (0, 1) , 根据Bellman方程, 可以得到收益函数Fi (Y) 满足下列等式, 即

应用Ito推理得收益函数的微分方程为

微分方程 (7) 的解的形式为

其中B1、B2为待定常数, β1和β2为方程的正根和负根。

由于当Y趋近于0时, 也趋近于0, 所以, 否则趋近于无穷大, 因此追随者的收益函数为

为了求出参数B1和投资临界值Yi F, 需要考虑价值匹配条件和平滑粘贴条件, 即

式 (11) 为价值匹配条件;式 (12) 为平滑粘贴条件。解式 (11) 和式 (12) 组成的方程组得常数B1和追随者临界点Yi F的值为

从而追随者的收益函数为

追随者的最优投资时机为

2. 领先者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领先者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的求解过程类似于求解追随者的收益函数及其投资临界值, 由此可以得到领先者 (假设核电企业i为领先者) 的收益函数Li (Y) 的表达式为

其中, Yj F为核电企业j作为追随者时的投资临界值, 根据式 (14) 求得它的值为

3. 同时投资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同时投资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的求解过程类似于追随者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的求解过程, 我们可以推导出同时投资者的收益函数为

核电企业的同时投资最佳临界值为

最优同时投资时间为

三、核电投资均衡策略分析

(一) 核电投资的序贯均衡策略分析

当核电企业i的成本优势足够大时, 核电企业j就没有动力去抢先投资成为领先者, 此时就会出现序贯均衡。这个成本优势的大小可以由t的取值来确定, 根据相关文献可以得出:存在唯一的t1>1可以分离抢先均衡和序贯均衡, 当t<t1时, 出现抢先均衡, 当t≥t1时, 出现序贯均衡, 其中t1的值为

当时, 核电企业j作为追随者的收益要大于其作为领先者的收益, 也就是说核电企业j没有动力成为领先者, 这样核电企业i就可以在其最优垄断投资临界值Yi M处进行投资, 而核电企业j就会等到Y=Yj F时再进行投资。因此序贯均衡的投资策略为:当Y∈[0, Yi M]时, 两核电企业都选择等待;当Y∈[Yi M, Yj F]时, 核电企业i立即投资, 核电企业j选择等待;当Y∈[Yi F, ∞]时, 核电企业i和j都立即投资。

(二) 核电投资的抢先均衡策略分析

当核电企业i的成本优势比较小时, 确切地说是当t<t1时, 就会出现抢先均衡。这时两家核电企业都有动力抢先投资成为领先者, 此时核电企业i就必须考虑当Y=Yj P1时核电企业的抢先威胁, Yj P1是核电企业j作为领先者和追随者的无差异点, 也就是说Yj P1是方程ξj (Y) =0的最小解。其中ξj (Y) =Lj (Y) -Fj (Y) , 求解方程ξj (Y) =0得两个解Yj P1和Yj P2 (Yj P1<Yj P2) , 在区域[Yj P1, Yj P2]内, 核电企业j的领先者收益函数大于其追随者收益函数, 故称作核电企业j的抢先区域。同理可以求出核电企业i的抢先区域, 记为[Yj P1, Yj P2], 由于核电企业具有成本优势, 所以有Yj P1<Yj P2, 而核电企业i只要在Yj P1之前投资就可以抢先对手, 故核电企业i可以在Y=min{Yj P1, Yi L}处进行投资。本文结合相关文献给出两核电企业的抢先均衡投资策略。

1.当Y<Yj P1, 且Y<Yi L时, 核电企业i在Y=min{Yj P1, Yi L}处投资, 核电企业j等待Y到达Yj F时投资。

2.当Y<Yj P1且Y≥Yi L, 核电企业i立即投资, 核电企业j等待Y到达Yj F时投资。

3.当Yj P1<Y<Yj P2时, 如果核电企业i立即投资, 则核电企业j等待Y到达Yj F时投资;如果核电企业j立即投资, 则核电企业i等待Y到达Yi F时投资。

4.当Yj P2≤Y<Yj F且Y<Yi L时, 核电企业i等待Y到达Yi L时投资, 核电企业j等待Y到达Yj F时投资。

5.当Yj P2≤Y<Yj F且Y≥Yi L时, 核电企业i立即投资, 核电企业j等待Y到达Yj F时投资。

6.当Y≥Yj F时, 两核电企业立即同时投资。

(三) 核电投资的同时均衡策略分析

当两核电企业同时投资时的收益函数曲线总是位于它们的领先者收益函数曲线之上时, 就会存在同时均衡。根据成本优势分析会得到存在唯一的t2≥1, 当t<t2时, 出现同时均衡;当t≥t2时, 就会出现抢先均衡或序贯均衡。其中t2的值为

由于两核电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不对称, 所以Yi S<Yj S, 因此同时均衡只能在Yi S处发生。故两核电企业的同时投资均衡策略为:当Y∈ (0, Yi S) 时, 两核电企业都选择等待;当Y∈ (0, ∞) 时, 两核电企业立即同时进行投资。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在核电项目投资应用中的不足, 引入期权博弈理论来解决核电投资决策问题。建立了基于初始投资成本不对称条件下的核电投资期权博弈模型, 给出了领先者、追随者和同时投资者的核电项目的收益函数及相应的最优投资临界值, 并得出当初始投资成本不对称时存在三种均衡, 即序贯均衡、抢先均衡和同时均衡, 且分析了各种均衡成立的条件。

参考文献

[1]Smets F.Essays on Foreign Direct In vestment[D].Yale University, 1993.

[2]Dixit A, Pindyck R.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 sity Press, 1996.

[3]Thijssen J J J, Huisman K J M, Kort P M.Symmetric equilibrium strategies in game theoretic real option models[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2012 (04) .

[4]Hoppe H.C.Second-Mover Adva ntages in the Strategic Adoption of New T echnology under Uncertainty[J].Internatio 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0 (02) .

[5]余冬平.基于竞争互动的实物期权均衡执行战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05) .

[6]孙艳梅.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R&D投资决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上一篇:制作原理论文下一篇:天然气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