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中的视界

2024-06-03

不对称中的视界(精选8篇)

不对称中的视界 篇1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产生及其要点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不确定、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当事者双方的经济行为, 又称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而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理性的经济人和“完备信息”。在此前提下, 任何经济行为的结果都是确定的和唯一的。因此, 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是最优化决策问题, 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以赫伯特·西蒙和肯尼思·阿罗为代表的一批欧美经济学家在六十年代率先对“充分信息假定”提出质疑, 指出不确定性是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 任何决策都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 抉择策略与行为后果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一种抉择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后果, 同一个后果也可能由不同的抉择产生。进入七十年代以后, 乔治·斯蒂格勒、威廉·维克里、詹姆斯·米尔利斯等人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 从现实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实践中发现, 不仅行为者的信息是不充分的, 而且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 即同一经济行为的当事人双方所持有的信息量可能是不等的, 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这一重要发现构成了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也是交易契约设计的最基本原因。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在信息经济学中, 一般将交易中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人, 而将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委托人。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主要是人们知识水平高低不同和分工与专业化。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即代理人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该理论认为, 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 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 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 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 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二、医患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类型及表现

在医学诊疗过程中, 医患双方存在着医疗信息分布和掌握的不对称, 这是医疗市场的重要特征。医患关系就是处于信息劣势方的患者付费, 委托处于信息优势方的医生代理其诊疗措施, 并根据医方治疗态度和结果给予一定报酬作为代理成本。相对于患者而言, 医务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由于医务人员对医疗信息具有垄断优势,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现象。

(一) 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委托人无法识别潜在代理人的条件禀赋时, 越是劣质的代理人越容易成为现实的代理人, 最终导致劣者驱逐优者, 总体经营者素质、能力低下的现象。从理论上说, 医疗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应该程度较轻。因为医疗市场并非完全开放的市场, 医患双方均无法自主定价, 而且医院本身就是分级管理的, 并且医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是各行业中最为规范的, 已经向患者传递了部分判断优劣的信息。但患者往往还是会逆向选择了医疗技术条件差、医疗费用高的医院。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会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在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有些医疗技术质量比较低的医院会通过虚假广告宣传等形式将其真实信息掩盖起来, 夸大宣传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一流, 利用病人对医疗知识的缺乏及求医心切而上当受骗。加上医患关系的不和谐, 使得患者无法仅仅凭借医院分级作为识别医院优劣的手段。部分新闻媒体对非营利性医院医疗纠纷进行夸大、不客观的、甚至是失实地报道和对部分营利性医院医疗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认定不够, 加剧了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二)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代理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 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信息不对称, 给委托人带来损失。由于道德问题的产生具有可能性, 所以就有可能给医方带来应承担医疗道德责任的风险性, 如医生缺乏责任心所引发的医疗事故或由于医生滥用药物所引起的药源性疾病等。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具体的医患关系上, 一般患者缺乏医疗服务知识, 他无法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 需要接受什么治疗, 花多少钱才能治好, 从而也无法判断自己所接受的治疗是否是最恰当的治疗方法, 也无法判断自己支付的是否是合理的价格, 只能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一切听从医生的安排。同时, 患者对医生的专业特长、技术水平等缺乏了解, 不容易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医生。再者,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医院的管理信息、经营状况也缺乏必要的了解, 这就可能给乱收费行为以可乘之机, 而且不利于患者在选择医院时进行比较。所以, 在现实中, 医患关系的好坏是受医方道德风险影响的。

医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具体表现为:1、医生的“诱导需求”, 由于双方在医学知识信息上的不对称, 使医生处于指导甚至说了算的地位, 患者被动接受医生提出的医疗方案;2、由于长期处于信息的绝对优势, 使得医生养成了患者“求医”的思维定势, “以医为尊”, 对患者“生、冷、硬、顶”, 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和耐心;3、医生对患者的知情权尊重不够, 对于患方的咨询简单敷衍, 诊疗计划交代不清, 交代病情以后仅仅罗列出各种严重后果;4、在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对患者采取“保护性医疗”, 即从自身安全出发, 应该采取的诊疗措施不采取, 或者采取了不应该采取的诊疗措施;5、发生医疗纠纷时, 对其他医生的错误“沉默共谋”, 维护医生整体利益, “同行庇护”。

患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具体表现为:1、隐瞒病史, 多见于医疗保险、交通意外等第三方付费的情况, 在牟取私利的同时, 有时也会影响诊疗结果;2、患者有可能在某方面不满意或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全盘否定医生的治疗效果, 以获取医院更多赔偿, 甚至敲诈勒索、冲砸医院、殴打医护人员。

三、医患关系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医疗行业中产生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既有来自主观方面的, 也有来自客观方面的。主观方面由于医患双方获得的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信息不同所致, 而不同信息的获取又与双方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关, 实质上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医患双方获取信息能力的不对称性。客观方面是由于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必然结果。作为医方, 由于医学科学专业性非常强, 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专门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胜任工作;作为患方, 他们获取这些专业知识的机会成本太大, 不可能得到与医方对称的医学信息, 从而成为信息劣势的一方。也就是说, 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 医务人员拥有处方权和医疗技术的足够多的信息, 而患者不仅由于个体搜集、吸收和处理医疗信息的能力有限, 而且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完全和不充分, 往往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 这就决定了医患双方在信息占有上呈现不平等, 使患者无法与医务人员平起平坐。医患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医疗市场的低效率, 也决定了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客观地位的差异。

四、医患关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医患之间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双方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患者的病情向尽可能好的方向发展。但是, 由于信息不对称, 当患方对医疗过程或结果不满意时, 极易发生医疗纠纷, 影响和谐医患关系。

(一) 医疗纠纷。

近年来, 医患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从大环境看, 医疗纠纷是国内医患长期不平等地位与今天社会开始普遍重视自身权益观念之间的冲突。这种不平等地位实质上来源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医疗纠纷的发生来看,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显然是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医生的“诱导需求”、服务态度恶劣、知情权尊重不够、盲目承诺等多是医疗纠纷的导火索;少数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是如今医疗纠纷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从医疗纠纷的发展来看, 由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患方因而认为在“沉默共谋”、“父子鉴定”的情况下, 即使医院和医生确实有责任, 也可能难以讨回“公道”。同样, 由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相当多的患方不能理性对待医疗结果。更有甚者, 由于长期弱势地位的心理作用和不恰当的媒体舆论导向, 部分患方错误认为“闹了就有理、大闹有大钱”, 冲砸医院、围攻医务人员, 进一步恶化了医患关系。从医疗纠纷的结局来看, 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医疗纠纷, 例如服务态度问题, 自然可以在院方的调停之下平息。存在医疗过错的医疗纠纷, 可能有三种结局:通过医方解释后平息、院方给予经济赔偿 (“私了”) 和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患方认为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虽然避免了“父子鉴定”、“儿子赛跑、老子裁判”的状况, 却无法避免信息不对称下“同行庇护”的嫌疑。对于医方而言, 相当多的情况下举证责任倒置很困难。另外, 医方与法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医方处于弱势, 有时法院可能使用《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判定医疗纠纷。因此, 医疗纠纷发生后, 医患双方共同选择“私了”较多, 即“法律规避”。就院方来说, 选择“法律规避”还有顾及名声和息事宁人的成分在内, 这在客观上助长了患方“大闹有大钱”的心理。

(二) 卫生资源浪费。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及随之而来的医患冲突增加必然会降低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扭曲卫生资源的配置。例如, 医方出于“保护性医疗”而滥用抗生素、滥用昂贵检查, 以及医生的“诱导需求”等。解决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信号发送、信息甄别和激励约束等市场机制来规避道德风险, 提高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资源配置效率。

五、结论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存在的常态, 完全打破医患信息不对称的格局是不可能的。但是, 如果医患双方能在诚信原则下进行充分交流, 双方释放最大信息量, 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 使医患双方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彼此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则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危害是完全可能的。

摘要: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 对医患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因素的产生原因、表现特征及危害做了阐述。

关键词:医患关系,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郑大喜.信息不对称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对策:基于经济学的分析.卫生软科学, 2006.10.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3]陈晓阳, 杨同卫.论医生的双重角色及其激励相容[J].医学与哲学, 2006.27.2.

不对称中的视界 篇2

浅析我国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摘要】随着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可见,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建立合理信贷决策机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运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理论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信贷市场

银行是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中介,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而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给信贷市场带来了效率损失,也增大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下面将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1.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信息劣势方不能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一般而言,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即卖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但是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见于二手车的买卖,卖方比买方更了解二手车的信息。后者例子比如医疗保险,买方通常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2.信息不对称的分类

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两种情况。逆向选择是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由阿克洛夫1970年对美国的二手车市场分析而来。阿克尔洛夫在分析二手车市场认为,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主以市场的平均质量估计的价格只能购买到质量在平均质量以下的二手车,而质量高于平均质量的二手车就无法销售出去,从而导致质量好的二手车退出市场,市场上二手车的平均质量也就逐步下降,最后市场逐步走向瓦解。信贷市场上同样也存在这种事前的逆向选择,最终的结果是信誉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场,市场上留下的是信誉差的借款人。道德风险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发生之后,为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借款人可能用贷款人的资金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比如企业用信贷资金从事高风险的投资。

二、我国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逆向选择

1.银行VS借款人——“惜贷”和“慎贷”现象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缺乏对借款人的真实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了解,而借款人对自己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非常了解,既是借款人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最多是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这样,风险低的借款人会觉得利率太高而放弃贷款,但风险高的借款人却积极地寻求贷款。经过多番博弈,最后的结果是银行难以分辨借款人的优劣,从而拒绝借款人的请求。这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事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的表现,即 “惜贷”和“慎贷”现象。

2.银行VS借款人——中小企业融资难

如前面的分析所述,银行与借款人相互博弈的最后结果导致了“惜贷”和“慎贷”现象,对于借款人是中小企业而言,就是融资难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发展前景难以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中小企业融资极为困难。另一个方面,从我国的银行业结构来看,我国的银行业过于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金融资产过于集中于大银行。而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法预测,自然向其提供的贷款也就很少。企业有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无法得到满足,而银行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却不敢贷出去。一方面是企业贷不到款,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社会的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这同时也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上存在问题。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引起的。

3.银行VS存款人——选择银行的盲目性和“挤兑”现象

银行的客户除了借款人,还有存款人。存款客户和银行之间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其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银行作为债务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和财务状况的了解远超过存款客户,既是银行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由于处于信息劣势地 2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位,存款客户很有可能误选一家信用水平低的银行,如果银行为使利润最大化用客户的资金从事高风险业务,那么存款客户就处于不利的位置。尤其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时,银行也没有定期向客户公布自己的财务信息,存款客户更加难以判别金融机构的质量,在选择银行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无法判断时,利率就成为存款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标准。信用水平较差的银行自然会以高息揽存,然后银行用高息揽存的资金从事高风险的业务以获得高额利润。一方面,如果银行的业务出现问题,存款客户就会遭受损失;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对银行缺少信心,客户就会抽回资金,银行有可能出现“挤兑”现象。显然,这对双方都不利。

(二)道德风险

1.银行VS借款人——不良贷款问题

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在做出贷款决策后并不不能高枕无忧,他们最关心的是借款归还问题。然而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贷款发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贷、赖贷、逃贷,难以归还贷款,结果是银行不能收回贷款。这就是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另一表现——道德风险,既不良贷款问题。据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12 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1.8 亿元,比年初大幅减少7002.4 亿元;不良贷款率2.45%,比08年年初大幅下降3.71 个百分点。尽管不良贷款数额和比率有所降低,但是基数仍然很大。对此,1999年我国投资组建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专门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当时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因而,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仍然处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对不良贷款的控制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强制措施,所以金融资源的配置处于无效率状态。

三、解决我国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策略 1.建立可靠的信用评级体系,使信用担保市场化

为解决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建立可靠的信用评级体系。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从事企业的资信评定工作,它以独立、客观和公正为原则,按照经济标准、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对企业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所提供的分析报告和评定结果可以反映一个企业值得 3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信赖的程度。我们不仅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而且对借款人的信用也进行评级。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可以避免存款客户选择银行的盲目性,使存款客户在存款之前就对银行的资信、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管理水平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再做出选择。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使银行能够得到充足的有关借款人的公开信息,辨别客户的优良,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信用担保市场化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运转的效率。

2.加快利率市场化,放松贷款利率管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管制是相当严格的,这使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资金的资源配置效率无法得到优化,货币政策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得发挥。利率市场化使金融机构可以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头寸、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控制的利率,使资金的供需状况得到真实的反映。从贷款方面看,利率市场化后,让利率反映贷款项目的风险度,对风险进行合理量化。在受理每笔贷款申请时,银行对借款人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对于风险越大的、资信程度较低的客户,收取高贷款利率,这样可以补偿较高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于风险小的、资信程度较好的客户,收取低的优惠贷款利率,有利于吸引高质量、低风险的客户群。所以加快利率市场化对于解决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完善法律制度,充分保护各个主体的利益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市场,以此保证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从法律上保证经济主体的利益,对于欺诈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用法律制度迫使债务人披露真实信息,对那些提供虚假信息,做假帐的借款人进行严厉的惩罚。使银行在良好公平的环境下运用多种手段,减少不良贷款,提高盈利水平,应对国际竞争。

4.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还必须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贷款机会,这就需要对应的中小金融机构完成。所以我们要完善银行体系结构,为解决大银行和小企业的冲突,就要使中小金融机构多样化,建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使之和我国的经济构成相适应。我们不仅要有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也应当有政 4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策性中小金融机构,不仅要发展城市中小银行,也要发展城乡信用社。只有在这样的银行体系结构中,中小企业取得贷款才更加容易,同时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我国信贷市场上问题繁多。银行的“惜贷”和“慎贷”现象,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存款人盲目选择银行以及“挤兑”现象和不良贷款问题。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促进信息的充分化、对称化,是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关键。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银行业改革;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的现实,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支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解决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的信贷市场才能健康持久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3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一系列关注。本文以此为主要背景, 重点探究食品安全监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特别是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的食品企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分析阐述, 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和信息透明度, 最大可能地减少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 各经济主体在获得市场信息上是有差距的。往往交易双方较易获得相关信息的一方处于明显的信息优势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人往往在交易中处于劣势地位, 对信息获取的不对称使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不平衡, 大大影响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食品安全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政府与食品加工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职能部门监管人员作为监管的主体, 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人的本性是贪婪的, 尤其是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 工作上难免会不尽职尽责, 以权谋私的现象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上屡见不鲜, 使企业在市场信息的获取上不及时, 造成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引发食品安全风险。其结果是影响司法部门在处罚时对于违法企业影响程度的有效评估, 造成在制定合理处罚量刑上的信息不足, 对于食品安全企业的刑罚过轻、罚金过少。缺乏法律严格约束的食品企业往往顶风作案, 一味追求自身的利润, 面对着较低的法律风险挺而走险。

消费者与食品加工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市场经济环境中, 食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在材料生产、食品加工和运输、销售的过程中均有着一套严格的安全规范, 但此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 消费者与食品加工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于消费者无法获知食品加工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无法对食品的特性作出准确判断, 在购买时往往只是依靠观察、触摸、掂量进行辨别, 或在食用过程中掌握食品的特性。而通过这些途径获取的信息不完全, 也造成食品安全的隐患。

农户与食品加工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食品从最初的原料变成最后的成品在市面上销售包括多个环节, 各环节均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放大, 农户是食品安全控制的源头, 农户提供的产品是否安全往往缺乏足够的监管, 而原材料所使用的种子、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均会给食品原料的安全性带来巨大影响, 在食品企业采购食品原料时是否安全、合格对于食品的安全性起到决定性因素。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治理对策

《食品安全法》的出台, 可加强各部门监管责任的落实, 特别是充分调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管理中, 各司其职, 在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标准制定、信息发布、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做好安全的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企业的违法成本, 加大监管的力度, 克服对于一些食品安全质量恶劣企业的地方保护主义, 不让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 在公众的监督下披露食品质量安全有关信息。政府应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平台, 加强社会监督机构的参与, 加强风险信息的互通、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的共享, 加强食品安全披露体系的建设。

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 篇4

1 网络传播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

信息不对称理论常常用来分析市场交易行为中由于参与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不对称而致使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如在电脑市场,电脑销售者较电脑购买者对所出售电脑的信息掌握多,这样就很容易在这场交易中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电脑销售者很可能利用自己的这种便利从购买者那里获得额外的利益,而此种情况购买者却所知甚少,这属于经济学意义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其实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网络中普遍存在,而且表现得十分明显。主要由于以下原因致使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出现不对称现象。

1.1 信息接受者的因素

由于信息接受者的原因而致使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可以从一个国家内部和世界全局的网络使用者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1.1 国家内部

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所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每一个国家内部都普遍存在,所不同的是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所显现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也不同。以我国为例,加以分析之后,就不难发现这一现象的存在。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5年7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中,可以发现这种状况的存在。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因特网是一个“青年网”,35岁以下的占65.5%,未婚者占59%;同时又是一个汇集各路英豪的“高学历网”,本科以上的占52%;从男女性别的分布状况来看它又是一个“男性世界”,男性占59.6%;从网络使用者职业分布来看又以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这样以来,那些未上网的人则很难获得网络中的信息,这样在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由于网络本身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网络中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多,而且可以预见将来这种趋势会扩大,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主渠道。

1.1.2 世界全局

通过对世界全局的网络使用者的比较发现,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存在。根据联合国的资料,全球收入最高、总人口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这些国家的网络用户数占世界网络用户总数的93%,而全球收入最低、总人口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这些国家的网络用户总数则只占全球因特网用户总数的0.2%,二者网络用户比例差距极其悬殊。这些低收入国家则主要是第三世界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第三世界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就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海地来说,人均年收入250美元,电话拥有率不到1线/每百人,电力设施十分落后,乡村根本不通电,城市里每天也只供几个小时的电。在这样的国家,人们就很难享用到网络所承载的信息,因而在信息的获取中就很难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

1.2 文字因素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说“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而现在的事实似乎也印证了这个“狂人”的预言,英语是互联网上的绝对“标准语言”。以英语为母语的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非英语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的国家,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网络中就占有了发布信息的绝对优势,而非英语国家则只能主要以接受信息为主,在接受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信息中所隐含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故而对这些国家文化的侵蚀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很可能就使“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势力抬头。据联合国统计,截止目前,全世界网民中很大的一部分则是美国人,美国在1993年加入因特网的用户每月就以约10%的速度增长,1994年则达到每月15%,在1994年底已连到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连接38 000个计算机网络的320万台计算机,拥有3 200万个用户。这样就有人预测,未来因特网将有50%在美国、40%在欧洲、5%在日本和韩国,另外剩下的5%在世界的其他地方[4]。因而,对非英语国家来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国文化的责任就显得意义十分重大。

1.3 文化因素

网络的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提供了可能,就如一个大熔炉,它可以容纳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这个充满民主气息的“土地”上,文化的传播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文化的统一性和共通性得到加强,从而使得网络传播的信息由不对称向对称靠拢,但这只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趋势,而在短期内,这种发展局面很可能直接导致以英语为载体的“强势文化”对非英语的“弱势文化”的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现象的出现,从而在以英语为文化载体的西方文化与非英语为载体的其他文化之间的信息出现不对称现象,因为这二者之间在网络中所承载的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这样,网络使用者在获取信息的时候,由于母语的差异而导致在获取的过程中出现信息的不对称,而要缩小这种信息不对称状况就需要这些非英语国家的网民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则会造成西方文化对学习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也会影响学习者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以及对本国文化的感情。

2 网络传播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干预策略

尽管在网络传播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如果我们面对这种局面不闻不问的话,当有一天醒来的时候就会发现,网络中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足迹,再也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了。那么,为避免这种可怕状况的出现,在我国应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呢?

2.1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国民的信息网络传播意识

正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在应对网络界所掀起的“第三次浪潮”时显得有些仓促。为了在这次信息革命中不落后,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网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事情。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就会在这场网络信息革命中,离发达国家更远,差距更大,引起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进一步扩大化。在网络信息的竞争中,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在劣势地位,只能说是别人“标准语言”的一种陪衬。因而,改变信息的严重不对称状况是在这次信息革命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发达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

2.2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网络的出现使世界在一夜之间变得很小,地球变成了村落,世界上的人们一下子感觉到离得很近。网络传播对中国的传媒界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挑战和机遇的双重矛盾中,我们的明智做法只能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尽管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状况,而且西方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依然存在,但我们只能迎着困难上,从外国的“强势文化”中不断地汲取营养,为我所用,在网络这块阵地上抢占一块地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在网络中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局面。

2.3 采取必要的文化保护措施

随着国家与国家的联系不断紧密,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强大经济和传播优势,以及自己的语言优势积极营造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极力向其他国家利用网络推行以西方文化为标准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这个国家赖以存在的根本,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这个国家区别与他国的根本标志,只有保持这种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国家的立身之地,在世界的历史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地位。

3 结束语

尽管在信息的网络化传播时代,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以上这些措施在根本上也不可能消除彻底我国目前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局面,只有不断地加强国民自身的信息网络传播的意识,在实行文化保护的同时不断地从西方文化中汲取养料为我所用,网络中信息不对称局面就有可能减弱,在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市场交易的时候,就不至于由于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少的缘故而蒙受损失。

摘要:在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网络的出现对信息的传播更是如虎添翼。但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所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每一个国家内都普遍存在,所不同的是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所显现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本论述通过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介绍,分析了在网络传播由于信息接受者的因素、文化氛围的因素、不同文字的因素、国家的政治因素等造成的不对称现象,以及当前我国应对网络传播中信息不对称所采取的策略。确保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拥有“资源共享”的权利,使每个人都具备和享受这种权利。

关键词:网络传播,信息不对称,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蔡宁,蒋景楠.信息不对称理论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3(01).

[2]江潜.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召忠.网络战争[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

[4]路小红.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实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05).

不对称中的视界 篇5

金融市场与流言传播

中国的金融市场具有高投机性、高换手率等特点, 投资者主要以个体投资者为主, 这样的市场条件为流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温床。郭庆光教授认为:“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 它是集合行为的主要信息形式。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1)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简化、锐化、同化三种歪曲模式。 (2) 流言在传播过程中, 细节逐渐减少;与此同时流言中某些细节更加突出;再者, 传播者将流言的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等相结合, 使信息表达符合自身心理。信源不明、易变性是流言最主要的特点, 流言传播的内容通常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上, 但不具备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金融市场对信息有高度的依赖性和敏感性, 大部分交易基于信息来完成。投资者期望通过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抵消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金融市场上的谣言多产生于信息匮乏, 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者的主观臆想, 投资者间关于主观猜测的交流使流言易于产生, 投资者又抱着赌博的心态看待流言的真实性。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威廉·I·托马斯认为:“如果人们把情境界定为真实的, 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 (3) 流言或许为假, 但人们极易按假信息行动。流言传播对上市公司带来股价波动, 有时是灾难性的。理论上股价应在上市公司发布澄清公告当日恢复到流言发生前的正常状态, 抵消前期流言的影响, 但心理学研究显示, 发布澄清公告会产生相反效果。在实际中, 很难界定流言传播导致市场波动性还是市场波动性导致流言传播, 流言传播的复杂性就在于此。

金融市场与信息不对称

当信息被有选择地分享时, 其价值就增加, 不会因使用而贬值, 但会过时。信息可以在不被放弃的情况下被分发, 因此与货币、能源等物质形式有本质的不同。 (4) 根据香农的信息论, 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广泛存在, 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 这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流言产生的源头之一。

信息不对称可根据发生在当事人签约 (交易) 之前和之后, 分别称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 (5) 事前信息的不对称可以造成“逆向选择”, 而事后信息的不对称可以造成“道德风险”, 二者都将使市场的资源配置丧失帕累托最优。在金融市场, 各契约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公司管理者拥有更多的与公司发展密切相关的私人信息, 公司管理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对不利信息的掩饰会牺牲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同时流言传播又会加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阿克洛夫的“柠檬模型”中, 当买者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对旧车表示不信任时, 不是放弃而是通过压低价格来平衡信息上的损失。普通投资者面对信息不对称, 或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信任时, 他们也不是果断放弃投资, 而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寻求信息, 流言传播至此泛滥, 进而对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流言传播与信息不对称彼此相生, 互为作用。

财经媒体该如何作为

尽管“逆向选择”普遍存在, 但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萎缩, 现实运行中的市场要远比经济假设和模型复杂。对策总是伴随问题而生, 卖方与买方之间建立的传播关系会减少不确定性, 降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几率, 流言在通畅的传播通道中无处滋生。

金融市场上财经新闻的作用就是旨在减少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 降低流言产生的可能性。信息传播环境的公开透明是金融市场走向成熟的标识。在信息传播通道中, “噪音”存在于鱼龙混杂的是非判断中, 财经媒体的客观报道尤为重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财经媒体在信息传播中需避免“沉默的螺旋”式的趋同。之所以“安然”、“银广厦”等事件轰动一时, 就是因为当事者在舆论的赞扬声中急剧走向反目的漩涡, 在短时间内从波峰下至谷底, 从而导致舆论哗然。阿克洛夫指出, 市场放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信息是有价值的, 财经媒体要做的是以真实、客观、独立和专业的姿态为信息增值。■

摘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中认为,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市场萎缩。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广泛存在, 流言与信息不对称相伴而生。本文探讨金融市场中流言的传播机制和信息不对称的特质, 总结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途径以及财经媒体该如何作为。

关键词:财经新闻,流言传播,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99页

②[美]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 刘水平等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年, 94-96页

③张国良:《传播学原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58页

④[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殷晓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 365页

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经济中的体现 篇6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农村经济,后果,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开拓农村经济市场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而目前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市场经济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分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寻求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是当务之急, 本文就上述问题, 提出对农村的信息不对称的观点和对策。

一、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经济中的体现

1. 信息不对称的根源

(1) 社会中每个人的分工的不同, 造成了信息的区域性

信息不对称是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直接受到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推动, 目的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而增强, 由于每个人所从事行业的不同, 他所了解的社会领域也有所不同, 信息量就不同。因此, 每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是有限的, 因而就存在于其他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 信息成本的投入

每一个行业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 他所了解的信息量有限, 对其它的行业具有一个行业盲区, 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为了补偿付出的信息成本, 生产者就利用信息投入差异来获得利润。

(3) 农业生产的特点

现化的农村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 他比较分散化, 受地域的控制。对于农产品的生产, 销售等环节的信息不敏感, 缺乏有效的激励作用, 从而使农村的市场经济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扩大。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在销售的环节里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销售价格相对于市场较低。农民的粮食就是增产了也不会卖到好的价钱。

(4) 信息传播渠道狭窄

农村一般情况下处于边远山区, 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低, 网络的发展更是比较落后, 致使农民的信息量来源渠道变窄, 造成信息不灵通。这也是农村的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2. 农村经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1) 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种植的产前和产后的信息不对称

首先, 农产品种植信息不对称, 市场信息传导机制没有建立使得农户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对种植结构与产品产量进行及时地调整, 从而导致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同时低水平重复或压价竞争比较容易造成, 进而使得交替出现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现象。其次, 信息不对称还体现在农产品运输和销售渠道上。对于各地市场的供需状况, 农户不了解, 从而使得不能根据市场信息对各地市场的供求平衡进行及时地调整。

(2) 农业信贷的发放和农户资金的需求的信息不对称

对于农户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经济效益所需要的资金, 农户是无法获得的, 没有原始资本的积累, 从而也使得产业结构不能进行调整, 形成恶性循环, 而银行对于农户的信息是不了解的, 因此, 银行不会盲目的提供贷款给农户的。因此, 对于农户来说, 困难在于没有资金, 从而劳动生产率不能得到提高;而对于银行来说, 拥有大量的资金, 但是由于贷款需要有效的途径, 因此, 款贷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 农户和银行两方没有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 从而导致许多的发展机遇都浪费掉了。

(3) 科技

由于信息渠道的狭窄, 使得在农村不能将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项目得到迅速的推广, 甚至利用假农业科技信息欺骗农民的事情普遍存在。

(4) 政策

近些年, 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而对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一些政策, 大部分的农民都不了解, 都利用不上。并且对于这些有效的信息, 各级基层政府没有给农民提供引导和扶持。另外, 由于农民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 不能及时地表达他们的愿望, 从而导致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利益。

二、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后果

1. 供给与需求背离

首先, 由于老百姓不了解市场, 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 盲目的种植农产品, 致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符合市场的要求, 最终导致供大于求。其次, 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得不到满足。产品的供求关系失衡必然会使得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2. 市场信用退化

市场经济的根基是诚信, 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就是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 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经济中存在欺诈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伪劣商品的销售商利用虚假的市场, 通过欺骗的促销手段来进行产品销售, 从而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同时对于同类产品整体质量, 消费者也产生了质疑, 最终导致整个市场诚信的质疑被引起。

三、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宏观上增加政府对农业的调控力度

由于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限制, 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会因为不是市场所需要的, 而受到价格的影响, 这样政府部门就应该首先加大对农村网络渠道的投入, 使农民坐在自己的炕头上就能了解现在的市场。根据市场所需来生产农产品。其次,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业, 农村, 农民的保护制度, 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同时, 制定最低的农产品保障制度, 让农民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损失减到最少。

2. 微观上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

首先, 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从加强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方面进行。为农民提供一个专门的信息平台, 而且这些传媒的成本比较低, 能够很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网络已进入到了社会市场中的各个行业, 那么农业也是如此, 农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动力。

农村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正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只要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 那么农村经济将会顺利且快速的发展, 并且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延军, 叶勇.农业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及解决途径[J].甘肃农业, 2006, (01) .

[2]杨树青, 史少华.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村市场监管方式的完善与创新[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3]周权.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的影响[J].中国信息导报, 2002, (01) .

住宅经济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7

经济学中,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当一个人或一个厂商实施某种直接影响他人的行为,而且对此既不用赔偿(付出额外的代价),也不能得到赔偿(获得额外的收益)时,就出现了外部性。换言之,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交易、生产、消费等)没有完全被市场价格所反映的额外成本及收益。按照福利经济学家的说法,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影响有好的作用,也有坏的作用。正向作用称为外部经济,负面作用称为外部不经济。

在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的城市中,由于城市土地开发的集约化,外部性是普遍存在的既有正积极的一面,也有负(消极的)的一面,它影响着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住宅具有位置固定性和资产性的本质特点,任何住宅的配置都具有较长期的固定性,这使得住宅经济活动之间存在许多共同变量,且一旦形成,不易改变,从而比一般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更易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影响。所以,要保证住宅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考虑这种外部性的影响。

2 住宅经济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住宅经济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存在于相关住宅开发机构、中介机构与消费者之间。在住宅交易过程中,尽管买卖双方都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但他们在市场中所属地位的不同决定了彼此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处在卖方的开发商和销售代理商掌握着住宅产品的大量实质性信息,而交易的买方———消费者拥有信息只包含一定量的公开信息和诸如消费偏好、消费能力等大量的私人息,委托人在市场中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理人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代理人为自身的利益,会尽可能充分地利用自身的信优势,从而它们的市场行为会使委托人正当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在房地产市场中,这一问题显得尤为明显。有关资料显示,在住宅交易行为完成后,七成以上的消费者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牵涉到从产品质量到物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再加上中国大陆目前住宅市场管理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得房地产投诉和纠纷成为近年来消费者投诉的持续热点。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处于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两大困境中。具体来讲,消费者的信息劣势主要体现在:

(1)交易市场。处于代理人地位的开发商和销售代理商完全掌握了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一方面,他们利用包括报纸、电视和电台在内的各种公众媒体,发布产品广告和一些诱导性信息,如户型走向、居住潮流、“明星楼盘”等,从而达到炒作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大陆住宅市场上期房交易占了绝大比重,消费者在进行交易时看到的仅仅是渲染图、三维模型和样板房,不能看到真实的产品本身,因此代理商可以利用电脑和其他手段制作出不存在的景观和设施,粉饰住宅项目建成后的环境,甚至可以使样板房大于或优于真实的户型。这些信息优势会明显影响到消费者的立场,给消费者以错觉,并诱使他们偏离自己的真实需求。

(2)合同订立。开发商和代理商的信息优势地位还体现在订立合同的时候。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不是房地产业内人士,专业知识相当匾乏,以及一些消费者法律意识薄弱,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利益,这就给了卖方一个很大的空当可钻。此外在住宅交易中,一般首先是由卖方提出邀约,再由买方提供承诺,合同文本和条款是由卖方提前制定好,买方即使持有异议也无法左右条款的改变,因此,双方并不处在平等地位上,卖方从而可以尽量将条款制定得更有利于自己。开发商和代理商往往会想出各种手法在合同上做文章,最常见的包括订金和定金的问题、付款方式问题和物业管理条款等问题。

(3)住宅质量。在大陆目前情况下,住宅市场中处于代理人一方的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经常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地位在产品质量、配套设施、物业管理等方面做文章:例如开发商未经买方同意更改设计从而达到缩小使用面积、加大共摊面积的目的;或者对工程偷工减料、虚报建筑材料、占用规划绿地以及将房产出售给数家买方等等。这些行为增加了开发商的利益,提高了投资回报率,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应得利益。并且,对于在项目开发中出现的大量风险和损失,开发商往往以不可抗力为借口,将它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4)物业管理。虽然从理论上讲物业管理问题应该是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的问题。但是目前中国全国70%以上的物业管理项目是由住宅开发企业派生的物业管理企业和原房管所转制的企业管理,市场还处在物业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近两年,一些城市开展的物业管理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大部分城市还处于谁开发、谁管理,管理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管理资源没有流动起来,竞争市场没有形成,整体管理水平也难以提高。开发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应留下的问题,在居民入住后逐步暴露出来,引发居民对物业管理的不满。一些开发企业为了促进销售,追求短期效益,物业管理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给后续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和压力。这里有接管制度及管理合同不完善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体制上的问题。开发企业与物业管理企业的上下级关系不改变,这些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住宅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失灵和市场运作效率低下,使市场在较低水平下达到均衡,不利于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和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要使趋于瘫痪的市场重新有效运转,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去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显然,在大陆现行情况下,这些措施都是与政府部门的直接或间接介入分不开的。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住宅经济的发展不但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理论上讲,住宅市场的规模与价格可以由供给与需求双方自主决定,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住宅市场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经济形态而言,更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尤其是城市一级的政府)进行多方面的宏观调控。一般认为,住宅开发的外部性与住宅经济中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住宅经济市场失灵的两大原因。

不对称中的视界 篇8

关键词:单相设备,功率拆分,不对称负荷

0 引言

单相用电设备负荷应均衡分配到三相上, 使各相的计算负荷尽量相近。然而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不对称负荷, 需要考虑负荷的折算。较为简单的是对于不对称负荷接于相电压, 总功率可简单等效为最大单相功率的3倍。较为复杂的是不对称负载接于线电压, 我国的规范都采用相同的规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相不同的线负荷 (单相和双相均可看作三相的特例) , 任元会老师[1]等都规定是最大相的倍, 加中间相的倍, 不考虑最小相, 但是并没有详细的推导和解释。大多数供配电教材[2,3,4]也都采用了此规定, 也没有具体推导。本文采用功率拆分的方法, 在周鸿昌[5]的理论等价证明的前提下重新推导, 与规范得到相同的结果。

1功率拆分的理论基础

1.1 举例

1.2 一般情况

2 功率拆分在不对称线负荷中的应用

最终得到图3的右下角, 也即分为一个三相对称线负荷 (图3右上角) 、一个双线负荷 (图3左下角) 和一个单线负荷 (图3右下角) 。

3和规范其他内容对比

(1) 在系统中只有单台用电设备时, 等效三相设备的功率为单台用电设备的倍。

(2) 平衡线负荷时, 总的三相设备功率为3倍的单台用电设备。

此时P1=P2=P3, 所以总功率为, 完全符合推导的公式和能量守恒规律。

(3) 当单相设备功率的总容量小于三相设备功率总容量的15%时, 认为单相设备功率就相当于三相设备功率。

此时不对称负荷较少, 当成对称处理误差很小。

4与其他规范对比

4.1《工厂给配电设计手册》曾经的规定

20世纪80年代的《工厂给配电设计手册》[6]曾经规定三相不对称线负荷的总功率为最大两个负荷的和的1.5倍, 也即总功率=1.5P1+1.5P2 (仍然假设三相负荷P1≥P2≥P3) ;而现在的规范中如果化成小数总功率=1.73P1+1.27P2, 两者之差的绝对值为, 也即和最大负荷和中间负荷的差成正比, 相对误差, 一般情况负荷尽量均匀, 两种计算方法的误差不会超过5%。

4.2《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程》曾经的规定

20世纪《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程》[7]曾经提出:对多台线间负荷的换算, 可取最大线间负荷的3倍作为等效三相负荷, 也即总功率=3P1, 此时如果负载不对称, 那么影响更大;如果只有单个负荷, 那么相对误差多达;一般情况下误差也较大, 现在一般不用。

5结语

我国电气规范中对三相不对称负荷换算的规定较难理解, 本文介绍同时严谨证明了功率拆分法, 并应用在三相不对称负荷计算中, 与规范规定完全一致, 且做了进一步解释规范。另外, 本文还对比了20世纪80年代的规定及当今规范中的其他几种规定, 论证了功率拆分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M].3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2]刘复欣.建筑供电与照明[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丁文华, 苏娟.建筑供配电与照明[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4]杨岳.供配电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5]周鸿昌.不对称单相负荷的换算方法[J].建筑电气, 1985 (2) :1-4.

[6]航空工业部第四规划设计研究院.工厂配电设计手册[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1983.

上一篇:幼儿园的幼儿安全问题下一篇:资源化水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