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信息不对称问题

2024-07-23

二手房信息不对称问题(共12篇)

二手房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1

二手车作为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 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普遍选择。而对于国人来说, 大家更愿意花原价买新车, 并不热衷于花更少的钱买辆其磨损度并不影响正常使用的二手车。究其原因, 大部分人都认为买二手车的风险太大, “上当受骗”的几率很高。这与中国二手车市场长期以来直都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体系机制有很大关系。而想要从根本上对上述情况进行改善, 首先就必须了解“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及表现方式

一、“信息不对称”的定义、表现形式与实例

1.“信息不对称”的定义。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部分经济主体与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对于同一经济事件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 由此造成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并非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 而是在不完全、不对称信息状态下进行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 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人员, 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2.“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⑴从商品本身来看, 有关其质量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这就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于商品质量的掌握极其有限;⑵有关商品的价格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 同样地, 消费者只能收集到很少的价格信息。

3.“信息不对称”的实例。以保险行业为例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⑴逆向选择:保险公司根据相关信息制定保费, 在保证自己有一定利润的前提下, 对总体市场进行风险评估。但是在现实中, 因为人们在投保时对于自己行为的认识程度远远高于保险人, 所以投保人就会根据自己行为的风险程度进行投保, 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就造成市场上大量涌现出风险大的投保人, 进而造成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概率增大, 很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的亏损甚至倒闭。而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严重, 以及这种现象对该行业的影响很大, 保险行业成为了一个极其高危的行业。在2010年, 河南省就出现了99%的保险公司集体倒闭的大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保险公司只好提高保险金。但如此, 那些行为风险小的客户会因此退出保险市场, 直至市场上只剩下了高危的投保人。这就是劣等客户驱逐优等客户。因为没有掌握、没有条件与能力掌握足够多的有关客户的信息而产生的逆向选择。而面对此种严峻的形势, 保险行业也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比如平安保险, 就采用与学校联合的方式, 给学生发放保险单, 为学生办理几百元的医疗保险。学生一周7天中有6天都待在学校里, 而每天出来去食堂和回寝室需要走几步路之外, 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班里, 坐在椅子上学习, 其发生骨折等意外的可能性少之又少, 对于医疗保险来说, 可以称之为风险最小的客户了。虽然没人的保险只有几百元, 但以学校为单位, 每次入保的就有上千人, 是笔数量可观的交易。

⑵道德风险:在我国, 很多保险类书籍直接将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定义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为谋取保险金而有意识地制造事故, 致使保险标的受到损害或在保险标的受到损失时不采取减损的有效措施, 故意扩大保险标的损失程度的危险”。这种危险产生的原因, 是保险人无法明确知道被保险人实际的行为。同时, 对于保险标的和保险事故本身, 保险人的了解程度肯定也不及亲身经历过的被保险人。这种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损害了保险人的利益, 给了被保险人可乘之机。最近网上很火的“德云社交警”讲得就是上述情况。一个电脑工程师在自己停在路边的奥拓被一位开丰田的女子划过后没有及时采取阻止行为, 在可以减轻汽车损伤时无所作为。事情后来被机智与幽默并存的北京交警解决了, 这件事反映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带给社会的危害值得人们反思。

二、“信息不对称”的成因

1.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成因与现状。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不同人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同。而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因素, 是个人的专业性和社会越来越细致的劳动分工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掌握的行业信息差别很大;比如:厨师与地理老师的专业知识极为不同, 一个做菜, 一个授课, 其劳动分工也天上地下, 而当提起“唐朝”时, 厨师可能会得到有关唐朝的美食的信息, 而地理老师就会得到有关唐朝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的信息, 而对唐朝的美食及其特点与做法往往一窍不通。二是人们知识的专业化产生了很大的信息差别。如大学里开设“马铃薯的发展史”等课程, 现代社会如此专业化的知识体系更加重了信息不对称。

2.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成因

⑴二手车质量的不确定:二手车无法像新车那样进行标准化测量, 没有完全可靠科学的质量信息。在连车主都得不到完全准确的信息的情况下, 信息不对称就更加严重了。

⑵市场的分离:因为地域的距离、交易技术的不够发达或者对二手车市场认识的本质不同都使得二手车市场一直处于分割的状态。某地区的二手车市场不仅不能与交易者分享其他地区二手车市场的交易信息, 就连本市其他的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也无法共享。这就导致了消费者无法准确全面地了解到同一车型或类似车型在其他二手车市场的交易情况。在没对比与参考的情况下, 消费者的不安全心理尤其强烈。

⑶获取信息需要成本:虽然二手车中介还未规范化, 但从房产中介我们可以看出, 大部分人在买房时会找到房产中介咨询信息, 但需要付出一笔不小的中介费。同样, 人们在卖方时往往也会委托中介为自己寻找并提供合适的买方信息。但同时又出现了个问题, 就是中介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大有不同, 所以中介的出现对于改善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目前来看还没有很大的帮助。

⑷信息稀有且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低下:消费者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脑力、体力、财力等, 还有其可以自由支配、用于挑选二手车的时间、挑选二手车时的注意力、对信息的理解力、对已经理解的信息的信任力都具有稀缺性。

⑸信誉欺诈:因为处于二手车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有利地位, 卖方就有可能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 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故意隐瞒有关商品质量等的, 不太利于自己的信息, 甚至制造有吸引力的、虚假的信息来欺骗消费者, 产生机会主义的倾向。

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国家还没有为二手车交易专门立法, 所有操作环节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都不完善, 都不完全合理。且对于卖方机会主义的行为没有很好的把控和制约。缺少了制度保障的二手车市场, 是无法吸引来消费者的。

三、“信息不对称”对于二手车市场造成的危害

逆向选择。劣车驱逐良车正如上文劣等客户驱逐优等客户的例子, 由于消费者不可能对于二手车的质量和价格有足够的了解, 并且卖方很有可能不能也不愿提供关于车辆的足够多的且准确的信息, 买方只能采用数学方法, 按汽车质量分布的概率支付一个平均价格来弥补信息缺失上的损失;但同时, 卖方却不肯将实际价值高于买方所出的平均价格的二手车拿到市场上卖, 只愿意提供质量更差的车, 长此以往, 就会出现劣质品充斥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而其导致的后果则是大大降低了二手车市场的经营效率, 严重制约了我国二手车市场的发展。

四、“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办法及对于二手车市场的启示

1.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权威可靠的二手车信息网站, 便于民众参考。比如瓜子二手车直卖网, 采用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创新方式, 为民众购买二手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其科学性与可靠性仍待检验。

2.培育公正、规范的中介机构。早年间房产中介也面临着与二手车中介相同的问题:鱼龙混杂, 太多杂乱的中介机构让民众无所适从。但是链家网作为个一大品牌现如今成为了房产中介中一个响当当的牌子, 其与电视台的合作和全国的规模给了消费者安心感。如今的二手车消费市场, 更是需要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公正的中介机构。

3.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政府应该认真清理和确认经营主体资格;加强市场巡查, 规范交易秩序;推出《二手车交易合同》和《二手机动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建立二手车鉴定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丁礼灯, 席敏.我国二手车市场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8, (24) .

[2]蔡云, 唐岚, 谭金会.中国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0S) :22~23.

二手房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金融日益活跃,随之而来的便是民间借贷的纠纷逐渐增多。统计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同比增长25.09%。其中,由于借贷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借贷纠纷同比往年有所在数量上增长。

对于民间借贷市场现状,投融贷专家认为,目前借贷款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为借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带来一系列的麻烦,造成风险集中出现。即便是征信系统也不能覆盖住全部风险,所以,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大工程,其中需要银行、工商、税务、海关 等相关部门的配合,获取相关信息,才能使体系健全。但民间借贷机构根本等不及享受这迟迟不来的“现成”果实,纠纷也就逐渐增多。针对目前民间贷失范等问题,投融贷专家建议,民间融资就现在而言,并没有其正当的法律地位;同时,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导致金融风险的管控也亟需加强。一旦有关部门设立标准,对民间融资有明确的相关法律出台后,就能够合理的规范管理民间融资业务,对于整个民间金融市场的进步来说,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再加上行业自律组织建立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按规定与小额贷款公司发生的融资业务要按照一般商业信贷业务,严格限制典当行和融资租赁等非金融机构的民间借贷行为。

投融贷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始终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责任、阳光、快乐”的价值观向客户提供服务。投融贷依托各院校、经济研究所组织一批综合素质精良、业务经验丰富的资本专家、理财专家、财务专家、法务专家,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并结合科技的进步建立了投融贷网络信息平台,从而向客户提供包括投融资信息、投资理财管理、风险管理、评估、投融资方案制定、合同管理、资金流向管理、款项回收等全方面的、专业化的管理服务。

不对称信息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3

摘要: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食品信息的不对称。本文主要通过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监管者和生产者的博弈两大方面分析生产者行为,从中探究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博弈

一、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见诸报端,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使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食品信息的不对称。美国学者尼尔森等人在197年代提出的理论把商品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三类。食品应该说同时兼具以上三类商品的特性,但最本质的属性应是信任品。对于食品的信任特性,由于消费者无法判断,使生产者很难建立质量声誉,食品市场甚至会出现低质量驱逐高质量的“柠檬”现象。同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多头监管的问题,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易出现“扯皮”现象。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食品安全有严格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因此也是一种公共品。按照科斯第二定理,如果食品安全公共品的产权能够得到有效的制度安排,那么资源就能够有效配置,从而社会的福利实现最大化。否则,就会妨碍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 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生使每个人都拥有完全信息的假定几乎是不成立的,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是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在经济信息领域的具体表现。因此,市场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呈不对称分布,产品市场信息呈不对称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之前不能判定想要购买的食品是否是安全的,这种情况决定了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存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

1.逆向选择模型

假设奶粉市场上有优质奶粉和劣质食品两种商品,它们各占50%。SH和SL分别代表优质食品和劣质食品的供给,DH和DL分别为优质食品和劣质食品的需求。在可以卖得好价钱和买到优质食品的期望下,SH和DH分别高于SL和DL。因此,优质食品的均衡价格(100元)高于劣质食品价格(50元),但优质食品的均衡销售量(50000件)与劣质食品相同。

由于现实经济中信息分布的非对称,食品厂商对食品质量了解高于消费者。如果消费者原先认为买到优质食品的可能性为50%,即消费者预期食品的质量为平均质量,将使图1中优质食品市场需求线向左移动到DM,但图2中劣质食品市场的需求线将向右移动到DM,结果,优质食品的销售量减少为25000盒,劣质食品销售量增加到75000盒。市场上劣质食品的比例高达75%,高于买主的预期。

据此,消费者将预期进一步修正为:在食品市场中买到优质食品的可能性为25%,即食品质量为中下等。结果,图1和图2中优质食品和劣质食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均移动到DLM,但这时市场出售的优质食品依然低于消费者的预期,造成市场需求曲线继续向左边移动,直到市场上仅仅保留劣质食品为止。结果,市场出清时仅仅有劣质食品在市场上。

2.道德风险

“柠檬”市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在非对称信息市场中,商品质量依赖于价格,这是“便宜没好货”的标准经济学解释,但我们看到很多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价格并不便宜,还高于一般同类食品,而且是名优产品或免检产品。三鹿问题奶粉正是国家的“免检产品”。然而,“免检”制度要发挥它的预期作用,前提条件是诚信观念深入人心,生产企业能做到自律。显然,目前这个前提条件和基础并不坚实。从而引出另一个问题,即免检制度下的道德风险。

在食品企业取得“免检”标志后,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并不清楚该企业是否和取得免检标志前一样注重产品质量,这时就易产生道德风险。由此来看,免检制度为企业生产劣质产品反而提供了保障,道德风险不可避免。

三、政府与企业博弈

1.食品质量检查博弈

假设A为厂商生产劣质食品较之生产优质食品所得的利润(假设其等于要交给政府的各项税款),C为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F是厂商被检查出生产劣质食品所付出的代价(假设其等于政府检查出劣质食品的收益)。假定C<A+F。 S为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E为厂商生产劣质食品的概率。如图3所示。由于此博弈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所以分析其混合纳什均衡。

因为S为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E为厂商生产劣质食品的概率。给定E,监管部门选择检查与否的期望收益为:

K(1,E)=(A+F-C)E+(A-C)(1-E)=EF+A-C

K(0,E)=0E+A(1-E)=A(1-E)

令K(1,E)=K(0,E),得,E=C/(A+F)。所以,如果厂商生产劣质食品的概率小于E,监管部门的最优决策是不检查,否则相反。

给定S,厂商选择生产劣质食品与否的期望收益是:

K(S,1)=(-A-F)S+0(1-S)=-(A+F)S

K(S,0)=-AS+(-A)(1-S)=-A

令K(S,1)=K(S,0),得S=A/(A+F),即如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小S,厂商的最优选择是生产劣质食品,否则生产优质食品。

该博弈的混合纳什均衡是S,E,即监管部门以S的概率检查,而厂商以E的概率生产劣质食品。

由此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加强日常检查的重要性。二是上述博弈也证明了完全废除免检制度也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如果能采取方法让企业加强自律,企业生产劣质食品的概率降低,那么减少检查是监管部门的最优决策。

2.监管部门寻租博弈

假设1: 劣质食品厂商在市场上销售劣质产品所获取的利润是L。若被监管者查处,对其的惩罚是P,且P>L>0。

假设2: 监督者是风险中性的,其工资收入为w。监管者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利来寻租,但他收取贿赂的同时可能会因食品安全事故受到惩罚,并将失去工资收入。F 代表监管者因食品安全事故受到的惩罚,λ代表惩罚的概率,0<λ<1。

假设3: 当劣质食品厂商决定对监督者行贿时,行贿金额为其所获利润的Θ倍,0<Θ<1。如果监管者接受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给予的贿赂,将会默许其在市场上继续经营,形成监督者和劣质食品厂商的重复博弈。如果监管者拒绝了贿赂,将对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给予更严厉的惩罚A,A>A。

假设4: 假冒伪劣食品厂商和监管者都是理性的参与人,博弈的信息结构为双方的共同知识。

在第一阶段,劣质食品厂商被监管者查处,其考虑是否对监督者行贿; 在第二阶段,监督者考虑是否接受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的贿赂。下面分两种情况利用逆向归纳法求解此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情况1: 博弈的第二阶段: 若(1-λ)(L+W)-λ(F+W)>W,监管者因食品安全事故可能受到的惩罚F及被惩罚的概率λ比较小,使其接受贿赂的期望收益大于不接受贿赂的收益w,那么风险中性的监管者将接受贿赂。

博弈的第一阶段:(1-Θ)L >0>L-P,即劣质食品厂商行贿优于不行贿。因此,劣质食品厂商将选择行贿。在此情况下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为{( 假冒伪劣食品厂商贿) ,( 假冒伪劣食品厂商行贿,监管者接受) },“双赢”的均衡结果使假冒伪劣食品厂商和监管者在食品市场上长期合谋。

情况2: 博弈的第二阶段: 若F、λ增大使(1-Θ)L,(1-λ)(L+W)-λ(F+W)<W,即监管者接受贿赂的期望收益小于不接受贿赂的工资收入,风险中性的监管者将拒绝贿赂。在这种情况下,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为{(假冒伪劣食品厂商不行贿) ,(假冒伪劣食品厂商行贿,监管者不接受) }。伪劣食品厂商生产伪劣食品的预期收益为L- A<0,理性的劣质食品厂商可能不会从事劣质食品的生产,从而达到了政府监管的目的。

我国长期以来对食品实行多部门监管,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监、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将近10个部门。按照科斯第二定理,如果食品安全公共品的产权不能得到有效的制度安排,就会妨碍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食品安全公共品的产权并不明确,部门之间容易出现“扯皮”现象, 这在客观上使一些监管者权力寻租的成本即惩罚F、被惩罚的概率λ比较小。因此,劣质食品厂商与监管者在食品市场上合谋是博弈的均衡结果。一方面形成了同一种食品、同一环节的监管职能为多个监管机构所分割,以及各监管机构间职能范围交叉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还可能因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沟通而出现监管的空白,有经济利益时各监管机构竞相争夺监管权,而出现问题时又都不承担责任。这种监管体制客观上使一些监管者权力寻租的成本比较小,接受贿赂、与劣质食品厂商长期合谋是风险中性监管者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乌家培 谢 康 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4-235,246.

[2]岳中刚: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与监管制度设计[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5):36 -39.

[3]乔 娟 李秉龙: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监管[J].中国牧业通讯,2006(12):18-22.

[4]卢佳妮 王延辉: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分析[J].理论界,2007(11) :240-241.

[5]刁琳琳:食品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

[6]杨志花:食品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研究 [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9(9):46-48.

高校二手市场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篇4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历久弥新, 始终是经济学家争论与研究的焦点。其中以阿克尔洛夫、斯蒂格利茨、斯彭斯三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较为突出。 (阿克尔洛夫的论文《次品市场》;斯蒂格利茨分析了保险市场、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斯彭斯的博士论文《劳动市场的信号》) 。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信息在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必要。本文将联系实际, 从高校二手市场出发, 探究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 信息不对称在高校二手市场

每年毕业生离校, 都会自发地形成一个二手市场。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种类不同, 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这些情况的信息作为商品的卖主是充分了解和掌握的。而各种商品千差万别的质量状况信息对于市场上的买主而言是不可能详尽充分掌握的。

于是信息不对称现象便出现在二手市场中:市场的卖方对二手商品的信息的掌握是充分的, 而买方对商品的信息的了解则是不完全的。经济学上便称之这种现象为"信息的不对称"现象。由于信息不对称, 买主对卖主所提供的信息不信任, 卖主只能以市场上所有的货物的平均质量水准为基准进行统一的定价, 然而这一市场的平均定价相对于市面上大多数的旧物而言是失真的, 因为它与每一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信息是背离的。对于质量水准和新旧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二手商品而言, 市场价格高估了它的价值。而对于质量水平和新旧程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商品而言, 市场价格低估了它的价值, 卖主便会不乐意将他们的货物以低价出售, 出售意愿便会减弱。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将会导致一部分这样具有相对较高价值的商品便会退出流通市场。而随着一部分高价值的商品退出市场, 整个市场的商品平均水平有所下降, 市场价格亦随之下降。出于同样的原因, 接着又有一批高价值的商品退出市场。

恶性循环往复,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将会导致市场出现两个负面影响: (1) 次品将会泛滥和充斥市场 (2) 市场会呈不断萎缩进而消亡的趋势 (3) 一般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动态均衡的功能的失灵和无法实现。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当市场上供过于求时, 价格会趋于下降, 从而使供给降少, 需求增加, 进而弥补供大于求之间的缺口。而在二手市场上, 当出现供过于求且价格下降时, 二手商品的需求却没有相应的增加。经典经济理论里描述的市场运行机制失灵了, 其本质在于信息不对称。二手市场上的价格是所有二手商品平均新旧程度和综合质量水平的价值反映。在降价的刺激下, 消费者的需求并没有相应的增加。从而市场上的不均衡没法在动态下实现其"出清", 市场不再是万能的。

上面论述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说明了信息不对称现象, 下面我们转入如何解决高校二手市场下的信息不对称。

2 官方机构的政策

由于市场自身的平衡机制在调节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失灵和缺陷, 所以高校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之处。

(1) 增强市场的透明度, 减少信息不对称。学校可以有多种方式来干预信息不对称。例如: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 提高门槛, 使流通在市场上的商品质量从本质上的提高;运用强制手段规定卖方公布某些必要的信息, 减少欺骗行为;实名登记卖方信息, 进行身份认证, 有效防止交易中的安全隐患。

(2) 建立退款和惩罚机制, 规范市场参与者行为。建立了退款和惩罚机制, 可以使买方利益受损时得到补偿, 同时对于卖方形成威慑作用, 引导着市场朝着秩序化、规范化、诚信化方向发展。

3 中介机制

搭建一个二手交易平台, 即中介机构。建立中介机构可以随时随地收集和交易二手商品, 解决了二手商品供应者在交易时间, 精力方面的限制, 同时也为急需二手商品的同学提供了价格低廉、实用的物品。

(1) 中介机构平台的建立突破原先的时间和空间的壁垒, 充分利用资源, 并为学生提供勤学俭工的岗位。

(2) 依托校园网和一卡通。实行网络和实体兼顾。

(3) 易于被学校管理。建立中介组织后, 学校就不必再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去规范和调节市场秩序, 而是只需要管理和监督中介平台即可。

4 完善市场的竞争机制

关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现有的文献都达到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充分竞争的市场是必要的。保证市场的充分竞争也是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部分功能的失灵。

5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的对象是有关市场信息。信息公开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是经济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制度灵魂。信息公开可以减少隐蔽信息的存在, 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干预透明度;可以明确、及时、充分地向市场传递信息, 节约信息搜寻成本, 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

参考文献

[1]辛琳.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 2001, 03:38-42.

[2]裘丽明.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 02:30-31.

[3]闻德锋.论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法规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4:59-63.

[4]曾国安.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后果[J].经济学动态, 1999, 11:58-60.

二手房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5

从信息的角度看,税源管理就是对税源信息的管理,是对税源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和应用。税源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纳税人违规违法的可能,直接影响到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各级国税机关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税源管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在当前的税源管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体现在国税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纳税人处于信息源头地位,国税机关很难全面、真实地掌控纳税人的所有税源信息;其次是信息结构的不对称,体现在上级国税机关与基层国税机关之间,信息集中以后,上级国税机关侧重于掌握某行业、某区域纳税人的宏观信息,基层国税机关侧重于掌握某一具体纳税人的实际情况,上下级之间的信息对接应用不够充分。分析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量涉税信息尚未被采集和整理。受税源管理方式、信息管理意识、信息采集手段、信息存储方式、信息管理责任等因素综合影响,现阶段税源信息主要通过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日常管理和税务稽查等环节采集,这些信息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纳税人自己报送而获得,真实性、全面性不能得到充分保证。大量的企业生产流程、产品配比、产废率、主要财务指标以及金融机构、工商部门等所拥有的核心信息数据尚未被有效采集。由于某些系统的设计原因,有些重要的税源信息不能进入系统,其交流主要靠税收管理员的个人经验,形成了别离于征管信息系统之外的“体外循环”,这一点在零散税源、流动税源、隐蔽税源和边远税源的控管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是信息关联性和及时性不强导致使用价值低。当前,基层国税机关的税源管理以静态管理为主,缺乏连续性,对纳税人信息变动往往不能及时采集更新。同时,纳税人不完全遵从税收法规,账外经营、账务不实、故意瞒报、虚报等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采集时,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工作技巧以及熟练程度、细致程度等差异都可能导致信息失真。此外,纳税人信息分布在各环节,采集时缺乏整体规划,人为地切断了各类信息之间的联系。加之受目前经济条件制约,国税机关难以利用第三方信息与纳税人信息进行逻辑上和法律上的比对,也影响了信息质量。

三是信息加工技术不强无法深度应用。由于统计分析技术的滞后和人力资源状况的限制,目前国税机关特别是基层国税机关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分行业、分税种等指标分析模型,缺少对不同数据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缺乏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变化、存货变动、实际税负等经济变量的比较分析,不能有效地发现税源异常变化情况,掌握企业税源变化趋势,表现为分析预测、引导决策的功能较弱,分析成果和判断结论的可信度不高,大量的数据只是沉淀在信息系统中而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使用,信息资源的“附加值”很低。

二、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税源管理的基本对策

(一)健全信息采集整理机制

一是明确税源数据采集内容。税源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户籍数据,财务经营数据,申报纳税数据,发票税控及举报数据等。目前最急需同时也是最缺乏的信息,一是纳税人的经营数据信息,如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等;二是社会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如企业资金往来、车辆信息、保险信息、重大项目建设备案审批表单等。二是拓展税源数据采集渠道。在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平台效用的基础上,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管理规范,保证数据畅通交流。动态采集纳税人的经济活动信息,逐步扩大国地税联合征管范围,将发票、申报、税收优惠等信息都纳入共管,注意增加与工商、财政、房产、国土等相关部门的信息采集传递。

三是优化数据采集技术手段。积极推广各类税控装置,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实施源泉控制。设计综合调查表,采集如企业工艺流程、工资计算方法、主要耗材、投入产出比、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时变化情况等活信息。将税收管理员掌握的隐性信息“显性化”,如管理员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基本判断,对企业负责人处事风格的了解等。

(二)强化信息筛选鉴别机制

一是开展真实性筛选。从信息来源、提交主体等多方面进行筛选甄别,通过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数据来源进行印证比对。

二是开展完整性筛选。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核实信息是否全面,是否影响对纳税人的整体判断,是否满足多重指标体系应用需求。

三是开展关联性筛选。如运费与企业库存、销售之间,投入产出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关联性筛选,发现数据是否完整齐备,是否存在逻辑错误。

四是开展及时性筛选。信息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时效,信息不及时采集就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税源情况。及时是对有用信息的基本要求。

(三)畅通信息存储传递机制

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存储平台。将各类系统整合纳入一个平台运转,特别是要增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运转、重大事项等重要信息的录入途径。平台可以将单位或者部门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相关信息发布归集到户。建立信息目录体系和类别设置,可分为纳税人基础信息库、业务信息库、决策支持库等部分,实现信息的分类存储,实现多种形态信息的共享。

二要建立规范的信息交换平台。根据跨部门业务协作的需要,确定指标和信息交换流程,搭建信息共享的综合治税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国税主管、政府协调、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税源信息共享格局,逐步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传送,定期或实时进行自动核对。

三要建立分层的信息应用平台。按照“上下贯通、适度分层”的原则,实现上下级之间信息的基本对称:上级国税机关掌握海量信息,进行宏观层面、行业模型等的分析和计统分析应用;基层开展微观层面、具体纳税户的分析和风险应对。上级及时发布基层需要的宏观信息、行业税负信息、周边地区相关信息,并且适度开放数据访问权限,促进信息的分层应用和深度应用。

(四)提升信息挖掘应用机制

一是信息的简单加工。与外部门登记类信息进行直接比对,发现新开业纳税人和漏征漏管户;对纳税人申报信息、发票信息、资格认定信息等进行关联性分析,找出企业异常申报的原因。建立各类统计报表和税源结构分析模型,分析各税种税收缴纳、税负预警区间等情况。

二是信息的综合分析。运用财务分析、数理分析等方法,从微观、宏观,横向、纵向等多个方面对税收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对比和分析。把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开展税收经济分析,建立包括税源总目标、分税种目标、分地区目标、分行业目标和动态目标的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掌握经济增长变化对税收的影响以及未来税收的增减变化趋势。开展GDP与税收收入、利润与企业所得税等关联项目之间的税负与弹性的分析,通过纵向(与往年)、横向(与经济发展相似地区)比较,掌握经济发展与税收的关系。

三是信息的智能分析。建立“集中分析、分散管理”模式,由省市级税务机关集中进行数据分析,开展纳税评估;县级局主要进行核实和采取税收征管行为。建立健全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级次的纳税评估体系和行业平均增值率、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率、平均物耗能耗等评估指标体系,开发能对涉税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的统一的纳税评估子系统,自动读取数据、选定评估对象、进行数据测算,结合预警分析疑点,使整个纳税评估工作在严密规范的程序化控制下进行操作。

二手房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81-02

现实需要和理论研究需要致使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和高校教育研究的关注点。我国目前的研究注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际操作方式方法,忽略了作为前期准备和实效检验的信息沟通问题。本文拟结合笔者多年高校新生辅导员的实践经验,发现我国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在信息沟通上的主要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信息沟通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对策合理化和针对性的关键。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对信息沟通的要求尤甚。目前我国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信息沟通上的严重不对称。高校信息沟通不对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的不对称。

目前,许多高校和老师在进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时,往往只是程序性的完成任务。缺乏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和大学新生适应性不良原因的信息更新。部分高校老师仅关注自己的管理工作或者教学工作,缺乏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关注,无法有效找到有关大学新生适应性不良的原因,往往根据惯例和教学工作的经验进行教育,导致教育内容的陈旧。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适应性教育不具有针对性,没法落到实处。

第二,大学新生个人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受地理条件、大学生年龄以及高校教育管理方式的影响,高校和老师与大学新生的家长之间的关系相比中学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明显淡化。高校和老师对大学新生个人情况的了解更多限于教育背景以及成绩情况的了解,而对于其家庭背景、个人特性、兴趣和性向了解较少。对大学新生个人信息掌握上的不对称,使老师无法针对学生开展有针对的个别化适应性教育,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之间缺乏信息沟通。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以新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为主,包括学校和学院党政领导、任课教师义务主体,还包括新生家长和高年级的学长和老乡等非义务主体。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家长和辅导员或班主任之间、高年级学长或老乡与学校、辅导员之间均尚未形成沟通协作关系,这些主体都只是基于自己的领域和范围按照各自的方式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难以在教育力量上形成合力。

第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成效信息掌握不对称。

作为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受时间暂短和课程安排的局限,很多高校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作为例行的任务,只要完成相关规定,走完程序即可,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所产生的实效并不关注。不了解学生是否适应大学生生活,不了解学生对适应性教育的满意程度。实效信息不对称导致教育主体无法了解教育情况,难以发现适应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

二、导致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不对称是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导致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原因均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导致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不对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观念上,忽略信息沟通的重要性。由于信息沟通并不直接产生适应性教育的效果。部分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主体重视适应性教育具体措施的实施和开展,对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信息沟通问题不重视,忽略适应性教育的前期准备工作和适应性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作为前置性和辅助性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沟通也就极易受到忽视。

第二,未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沟通技术。目前,作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对信息的沟通还停留在从学生档案资料了解信息的传统方式层面。在现代通讯技术和数字化时代,大学新生信息也在一定程度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量大大超出档案资料所能传达的信息量。此外,由于网络技术的大量运用,大学新生与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也更多的网络化和通讯化。然而,部分高校以及部分高校教师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沟通技术。

第三,信息沟通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失当。在信息的沟通上,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教师注重学生基础信息的了解,不注重学生个性特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不注重适应性教育过程中信息沟通的变化和更新,更忽略适应性教育实效信息的沟通;信息沟通中注重整体信息的沟通,忽视个别大学生个体信息的沟通,忽视信息沟通的具体化和持续化。

三、当前我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沟通的对策研究

作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沟通,要求全面掌握大学新生的基本信息,加强不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在新生入学报到之前通过各种途径对新生开展前置性新生适应性教育。

第一,全面了解大学新生的基本信息。

“因材施教”要求必须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进行适应性教育。目前,教育者对大学新生信息的了解一般通过大学新生的中学档案。大学新生的中学档案能够反映新生的部分基本信息,但是缺乏全面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心理状况等关键的信息。这要求高校适应性教育老师在查阅大学新生中学档案的时候,应当重点关注新生家庭情况调查表,高中学生评语表和奖惩材料等信息,通过从其考试成绩、学年评语、毕业鉴定等内容,了解该生的思想、政治、纪律表现和社会活动情况。为了更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信息,高校可以建设网络信息收集平台,在网上对大学新生信息进行自愿性问答。问答重点针对中学档案中无法获取的信息,例如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家庭经济状况,心理健康测试等内容。

第二,依托网络优势引导大学新生了解相关信息。

大学新生对高校学习生活的了解也是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当主动为大学新生了解即将就读的高校提供条件。现代数字信息网络可以让信息突破空间限制进行及时传递。网络成为高校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收集和信息公布的理想平台。

为了更充分的利用网络作为前期准备平台,笔者初步设想:高校可以专门为大学新生设立信息了解窗口。信息窗口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公布学校校史校纪校规等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设置,学校地图、学分规定、课程安排以及教师等基本信息,学校地图及周边餐饮、银行、邮政、交通出行等生活设施。第二部分是咨询平台和自由交流平台。咨询平台主要是给大学新生提供向有关管理机构进行网络咨询和交流途径,解答者必须是高校的相关机构工作人员。自由交流平台由学校工作者和大学新生自愿参与,以备学生全面了解学校信息。

为防止部分学生无法利用网络资源,在录取通知书中,应当将前文所述网络窗口公布的信息以书面资料一并寄予被录取新生。为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网页的进入需要账号和密码,在录取通知书的发放过程中可以随附登录账号和密码,并对登录方式和网页信息查询做简要介绍。

第三,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信息化。

新生入学后,应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了解学生信息。高校应当提供网络技术平台,让学生以班级或者以学院为单位,开通相关信息论坛或者信息交流平台;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公共资源,例如QQ群,论坛或者博客、微博等公共资源,教师也应当作为成员加入,通过学生认可且经常接触的方式进行适应性教育;教师也可以制作相关的适应性教育短片或者相关适应性教育信息和内容,在网上轮流播放或提供下载。

实现心理咨询的信息化。心理咨询是进行一对一针对性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途径。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都要经过严格的填表登记,甚至将相关信息通知老师和家长。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有的则为了隐瞒事实或惧怕被披露信息,往往逃避心理咨询甚至恐惧心理咨询。这些原因可能导致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问题得不到及时疏通和解决。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匿名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同时摆脱了面对面心理咨询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第四,信息交流的持续与跟进。

信息交流的持续与跟进有很多方面,既包括教育者信息获得的持续与跟进,也包括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持续与跟进。具体而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者应该持续更新了解大学新生的信息,以保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而大学新生也应当持续地更新有关大学适应的信息,例如改变原有对学校、对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的认识,根据入学后的了解和认识,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以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教育者通过教学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相关个人汇报以及奖惩记录获取有关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状况;通过大学新生的行为收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状况,如大学新生的作息时间,上课出勤情况,参与集体活动或者社团活动状况,与寝室同学的人际关系;通过班级干部和寝室长以及家长及时了解大学新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学生个人动向和信息;通过心理咨询了解大学新生适应性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与化解;通过书面和网络平台对适应性课程进行考试、定期的心理测评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状况,同时及时了解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效,不断完善适应性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参考文献:

[1]姜宇,曲云进.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6).

[2]陈时见.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8.

[3]王晓莹.探析加强和改进大需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探讨 篇7

美国的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 (George A.Akerlof) 、迈克尔·斯宾塞 (A.Michael Spence)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Stiglitz) 是信息不对称的主要研究人。他们运用信息理论对市场交易行为进行多年分析研究后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指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 由于某些参与人员拥有另外一些参与人员不拥有的信息, 并在由此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下进行的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比如在进行商品交易时, 卖者对自己所出售商品的各种信息非常了解, 但是买者不一定很清楚, 这样买者处于信息的劣势, 卖者处于信息的优势, 两者之间便形成了信息不对称。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 信息不对称会降低管理效率, 不利于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导致决策者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做出最优决策。

一、高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1、高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其一, 高校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央政府负责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 对高校进行监控与管理。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 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 对高校的详细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但高校却对自身的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这就造成中央政府与高校之间形成信息不对称, 相对来说, 中央政府处于信息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各项政策缺乏科学的依据, 必然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如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一刀切”、“大一统”深表不满。其二, 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省属高校数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对相应省属高校的人、财、物具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是地方政府对高校的真正需求并不完全了解。地方政府缺乏办高校的经验, 对高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经费需求等缺乏了解, 而地方政府与省属高校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地方政府在没有掌握详细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相关政策对高校的发展并非十分有利。其三, 高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 理应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然而在我国, 高校与社会尤其是企业之间的长期脱节, 导致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具体表现为很多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对有关学科专业的设置及学生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等, 事实上这也是导致目前社会上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四, 高校与高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同类型的高校, 其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各不相同, 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是大相径庭。有的类型的高校在工科方面成绩突出, 而其他类型的高校则在文科方面业绩不菲。就算是同一类型的高校, 比如师范类院校, 大家熟知的就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等, 所属区域不同, 其在人才培养、教育目标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但是现在许多高校为了做强做大, 有的采取几所高校合并的方式, 有的采取增加专业设置的方式, 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并没有跟上其扩张的步伐。其结果不仅没有使强者更强, 大者更大, 反而使资源不能共享, 造成浪费。

2、高校内部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其一, 各个院系与行政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高校行政部门主要职能是管理, 其为整个高校服务, 如教务处参与各院 (系) 的课程安排与设置, 人事处负责师资队伍建设, 财务处负责整个高校资金运作与财务管理。然而, 由于每个行政部门下辖多个院系, 受到精力的限制, 部门决策者对各个院系的实际情况很难做到深入了解, 而各院 (系) 具体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 则比行政部门掌握了更多的教学信息。因此, 高校各行政部门与各院系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其二, 各行政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各行政部门在高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 各司其职, 使得高校得以正常运转。然而由于各部门工作职能的差异, 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根据部门自身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而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沟通, 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决策相互冲突。比如说, 高校学生的住宿情况是由后勤集团管理的, 但学生的住宿费是由学校财务处统一收取的。由于高校的宿舍标准不一, 如果后勤集团不把学生住宿的详细情况交给财务处, 就会出现财务处多收或少收学生住宿费的情况, 这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其三, 财务部门与广大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高校财务部门是与广大师生联系最密切的部门, 也是被投诉最多的部门, 这主要是因为财务部门未及时向广大师生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沟通, 使广大师生掌握的财务信息相对较少, 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财务部门和各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广大师生不了解国家财经法规和高校财务规章制度。高校教职工由于整天忙于自身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而学生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各门功课的学习和各类考试上, 所以他们对国家的财经法规和高校的财务规章制度知之甚少;第二, 广大师生不清楚财务部门的业务流程。高校财务部门为了规范有序地办理各项业务, 制订了各项业务办理流程, 但隔行如隔山, 由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一样以及思维的局限性, 广大师生对这些业务的办理流程并不是很理解;第三, 广大师生不了解与自身相关的财务信息。如教师不知道自己的课题经费的总额、开支以及结余情况, 学生不了解自己的缴费和欠费情况等等。

此外, 高校内部信息不对称还表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广大师生与高校其他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等。

二、高校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1、政府干预太多, 高校自主权不足。

政府和高校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 高校必须遵照执行, 不管这些政策是否科学, 是否适合高校的发展。虽然《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可以依法自主办学, 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但是这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在很多方面, 高等院校的自主权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高校内控体制存在缺陷, 小团体主义、官本位现象严重。

高校的行政部门较多, 有些行政部门为了本团体的利益不惜损害其他行政部门和整个高校的利益, 不为高校的长远发展考虑。此外,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 行政人员应该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服务, 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教学、科研人员往往受制于行政人员。而且很多行政人员对教学、科研人员指手划脚, 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学校的管理和科研发展。同时学校的行政权力过大, 灰色收益多, 使得一些本来在学术上有才能的人也荒废学术, 疲于奔命官场。

3、高校办学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偏差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高校远未做到在办学的过程中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是高校教育管理的精髓,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这点做的远远不够, 具体表现为:学校的资源配置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教学的需求;高校在对学生的教学及日常生活管理中, 大多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需要, 而是根据自身已定的计划进行管理和决策;学校重要的教学信息等学生并不知情, 很多重要的信息, 学生往往是最后才知道。另一方面, 目前社会上各高校普遍追求贪大求全, 盲目扩张和并购, 导致各个高校无法专注于自身的优势学科, 造成了高校之间的同质竞争。而高校内部资源的有限性, 则注定了高校盲目扩张的后果必然是教学水平的下降, 这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

4、宣传不力, 沟通不畅。

相对于专注于科研和教学的教师以及专职学习的学生而言, 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比教师和学生知道信息的途径多、速度快, 因此他们具有相当的信息优势。然而, 由于多种原因, 目前高校各行政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导致师生对高校有关信息了解不够及时。

三、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防范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高校中采用市场经济理念。

政府对于高校的管理, 应注意集权与分权。对于关乎社会大众的重要信息, 政府可以强制要求高校向社会公布。对于高校的招生规模, 专业的设置等等, 高校可以在参照国家政策要求的前提下, 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力量和发展需求综合考虑, 这样高校既遵循了国家的各项政策, 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设计了一条成功之路。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化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胡锦涛同志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灵魂。在高校的一切工作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化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进一步增强信息交流意识, 健全信息交流机制, 抵制和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3、完善高校内控体制, 加强高校内部信息沟通。

高校的正常运转依赖于健全的内控制度, 只有高校内控体制健全了, 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处于最有序、最规范的状态。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 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收集、整理信息, 抑制信息不对称现象, 以便建立更科学、更完善的规章制度。此外, 建立高校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 使教职工和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并采取措施使高校教职工和学生认识到信息对称的益处和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尽量防止信息不对称。

4、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帮组高校及时了解并掌握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有助于高校调整相关的培养模式,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同时高校的相关科研成果则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之间可以通过学术交流, 例如湖北省高校七校联合办学等方式来加强交流与合作, 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进而降低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摘要: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创造和传承知识的重要场所, 然而高校却存在多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这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协调发展。本文对高校不对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高校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篇8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阿克尔洛夫成为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中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著名模型“柠檬市场”, 描述了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 低质量商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 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形。这一理论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健康保险、金融市场和雇佣合同等领域。

在我国, 信息不对称理论也为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比如, 曾国安在《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后果》一文中就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和经济后果两方面对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燕惠兰、刘西尧在《信息不对称与金融证券市场》中, 从信息不对称对金融证券市场的影响入手, 指出信息处理能力决定证券市场的效率, 提出必须进行强制性信息披露, 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 所谓信息不对称, 就是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 也就是市场的一方参与者了解交易中资产的情况, 而另一方参与者不知道这些情况的事实, 内部人可以通过延迟、保留或扭曲信息来实现私利。

二、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各个国家的证券市场上都存在, 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证券发行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般来说, 证券发行者即上市公司对公司内部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风险大小、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比一般投资者了解得更为详细、全面和准确;而投资者拥有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对外公开的各种报表、研究报告等资料, 这些信息往往难以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在我国证券市场, 证券发行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 有的公司为了能够取得上市资格或筹集更多的资金, 在中介机构的配合下, 进行美化包装, 操纵经营业绩, 虚构利润, 蒙骗投资者;有的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对成绩大肆宣扬, 对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 或避而不谈, 使其披露的信息在数量上不够完整、时间上不够及时、质量上不够真实, 存在大量的信息黑幕, 出现信息不对称也就不足为奇了。

2、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在我国证券市场, 管理层主要包括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资委等机构, 他们作为证券市场法律、法规、条例等政策的制定者, 比投资者具有明显的政策信息优势。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往往会演化为少数投资者与绝大部分投资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原因在于管理层在制定政策到正式发布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 少数消息灵通人士利用各种手段, 往往能从管理层那里提前获得有关的政策信息。而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政策市”的特征还比较明显, 政策信息对证券市场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 少数提前获得有关政策信息的投资者可以从中获取证券价格波动的政策收益或回避政策风险。而证券市场上绝大部分投资者由于无法提前获取相应的政策信息, 而处于信息劣势, 使他们接收信息的有效性和实施投资决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3、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我国证券市场, 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上市公司、QFII等参与证券投资的机构。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虽然没有个人投资者多, 但他们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 资金实力比较雄厚, 信息渠道非常广泛, 有的还与一些管理部门、上市公司等有着特殊的关系, 能率先得到些“内幕消息”, 在证券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

(二) 信息不对称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息不对称现象发生时, 往往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逆向选择;二是道德风险。具体到我国的证券市场,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信息不对称引发股市泡沫。

证券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只能通过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得到一定的信息, 因而其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决定了股价信息中总是包含有许多的泡沫和“噪音”。当“噪音”大到一定程度, 股票价格便会与公司经营的业绩严重脱离, 投资者不再对是否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身份感兴趣, 只关心股价的变动, 追求的是投机所带来的短期利益而非企业的长远发展。

2、信息不对称挑战证券市场“三公”原则。

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 在证券市场下出现了许多利用虚假财务报告、股利政策和所谓的内部信息操纵股票市价的现象。信息不对称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信息失真, 对于投资者来说, 更应加强甄别非对称信息的能力, 合理预期企业的经营情况, 防止做出错误的决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例子有很多。此现象的大量存在, 使我们有理由相信, 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一部分人获利的手段, 这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这也违背了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 对我国的证券市场是非常危险的。

三、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存在, 造成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体制性因素、交易主体素质因素、管理层监管问题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体制性因素。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始于1979年, 从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看,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由计划金融体制模式经由过渡时期形成新旧两种体制并存模式并向目标模式转换的过程。目前, 已初步形成的金融市场体制构架充分说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相对而言, 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落后于其他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许多问题集中在证券市场中。这些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彻底合理的解决, 证券市场对交易主体的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机制不完善, 这是造成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外生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 (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落后于证券市场本身的发展要求, 如在会计法规体系建设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二是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 监管不到位, 监管行为不规范;三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滞后, 国有产权处于“模糊”、“虚置”状态, 国有企业未能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股权结构不合理, 导致证券市场的微观基础薄弱。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及制度执行中的偏差是导致我国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 也是导致我国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特殊性。

(二) 交易主体目标函数不一致。

在证券市场中主要有三类交易主体, 政府、投资者和上市公司, 他们的利益目标是不一致的:政府希望通过证券市场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 全面提升产业结构, 促进工业化进程;投资者希望通过投资于证券市场获得高收益;上市公司则希望通过证券市场改善财务结构, 实现资本扩张。各交易主体目标不一致及其在代理-委托关系中所处不同地位, 这一客观现实导致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

(三) 信息在传递中形成的交易主体之间的知识差。

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信息在产生、传递 (或交易) 、接受过程中会产生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各交易主体对信息的捕捉、判断、甄别能力的差异;二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噪音”的影响产生的变形, 例如有些交易主体出于提高自身效益的考虑进行信息炒作, 人为夸大或缩小信息, 使各交易主体之间产生信息不对称。

四、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解决途径

要解决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不对称现状, 就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最大限度减少信息不对称, 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强化我国股票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

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是世界各国对其证券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的最重要制度之一。降低我国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 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才能保证上市公司全面、准确、及时的披露信息。首先, 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渠道。要建立高水平的、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公布媒介, 提高现有证券报刊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信息公布的质量, 避免误导信息的出现。其次, 要加强硬性信息披露的管理。有关上市公司信息的审核部门应承担起监管职责。一方面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另一方面也应帮助上市公司在财务指标, 如在计算方法上统一口径, 在揭示方法上统一格式, 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注释。证券交易机构, 应在每天股票交易开盘前, 公开与股市相关的重要信息, 在股票交易时, 随时公告突发性消息, 澄清市场上的一些不确切传闻;同时形成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的自律机制, 加强对它们的监管, 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二) 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

我国证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所占的比例很大, 信息劣势使他们在与其他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有利于保护个人投资者的利益, 减少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证券投资基金把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 由专门的基金管理人员负责管理, 基金管理人在获得信息的渠道、信息分析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能够起到优化市场结构、抑制不规范行为的作用。可见, 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 既是证券市场发展的要求, 也是减少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 保护个人投资者利益的有效途径。

(三) 加强对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

食品安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9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一系列关注。本文以此为主要背景, 重点探究食品安全监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特别是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的食品企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分析阐述, 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和信息透明度, 最大可能地减少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 各经济主体在获得市场信息上是有差距的。往往交易双方较易获得相关信息的一方处于明显的信息优势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人往往在交易中处于劣势地位, 对信息获取的不对称使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不平衡, 大大影响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食品安全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政府与食品加工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职能部门监管人员作为监管的主体, 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人的本性是贪婪的, 尤其是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 工作上难免会不尽职尽责, 以权谋私的现象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上屡见不鲜, 使企业在市场信息的获取上不及时, 造成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引发食品安全风险。其结果是影响司法部门在处罚时对于违法企业影响程度的有效评估, 造成在制定合理处罚量刑上的信息不足, 对于食品安全企业的刑罚过轻、罚金过少。缺乏法律严格约束的食品企业往往顶风作案, 一味追求自身的利润, 面对着较低的法律风险挺而走险。

消费者与食品加工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市场经济环境中, 食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在材料生产、食品加工和运输、销售的过程中均有着一套严格的安全规范, 但此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 消费者与食品加工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于消费者无法获知食品加工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无法对食品的特性作出准确判断, 在购买时往往只是依靠观察、触摸、掂量进行辨别, 或在食用过程中掌握食品的特性。而通过这些途径获取的信息不完全, 也造成食品安全的隐患。

农户与食品加工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食品从最初的原料变成最后的成品在市面上销售包括多个环节, 各环节均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放大, 农户是食品安全控制的源头, 农户提供的产品是否安全往往缺乏足够的监管, 而原材料所使用的种子、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均会给食品原料的安全性带来巨大影响, 在食品企业采购食品原料时是否安全、合格对于食品的安全性起到决定性因素。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治理对策

《食品安全法》的出台, 可加强各部门监管责任的落实, 特别是充分调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管理中, 各司其职, 在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标准制定、信息发布、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做好安全的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企业的违法成本, 加大监管的力度, 克服对于一些食品安全质量恶劣企业的地方保护主义, 不让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 在公众的监督下披露食品质量安全有关信息。政府应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平台, 加强社会监督机构的参与, 加强风险信息的互通、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的共享, 加强食品安全披露体系的建设。

二手房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10

信息不对称被认为是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所谓不对称信息, 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 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 (exante) ——逆向选择模型, 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 (expost) ——道德风险模型。本文将从逆向选择模型和道德风险模型两方面来解析中小企业融资难产生的原因。

(一) 逆向选择模型

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劣质品驱逐优质品, 进而出现市场交易品平均质量下降。大多数中小企业, 尤其是刚刚创业的企业, 由于缺乏正规管理, 会计账簿、税收缴纳记录不规范, 因此信息披露程度相对较低。由于银行不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风险, 会选择制定比较折中的贷款利率, 于是风险低的企业选择退出融资市场, 融资市场上只剩下经营风险高于折中风险的企业, 因此银行贷款给这些企业的风险增加, 收回贷款的可能性降低, 导致了逆向选择的发生。

(二) 道德风险模型

道德风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当签约后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结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在贷款合同签订之后, 中小企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 使银行面对道德风险, 另外有限责任制度的存在刺激了中小企业的投机行为。银行在无法弄清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之前, 要么选择提高交易成本, 要么选择保守惜贷, 从而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中道德风险的存在。

二、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现状

目前, 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小企业融资中不对称信息的具体内容

主要表现在:

(1) 事前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中小企业融资中事前不对称信息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其未来的收益情况, 包括企业风险类型、企业家的能力以及企业项目质量。

一是企业风险类型。企业风险类型取决于企业对待风险的偏好,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风险规避型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力图追求稳定收益, 在选择投资项目时, 对预期收益大但风险也大的投资项目采取回避态度, 倾向于预期收益小但把握性较大的项目。收益期望值的效用U (E (W) ) 大于期望效用U (W) , 风险溢价R (W) =E (W) -C (W) >0 (见图1) ;风险偏好型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具有较强的冒险精神, 喜好选择预期收益大且风险也大的投资项目, 收益期望值的效用U (E (W) ) 小于期望效用U (W) , 风险溢价R (W) =E (W) -C (W) <0 (见图3) ;风险中立型企业在进行资决策时风险态度介于两者中间, U (E (W) ) =U (W) 且R (W) =E (W) -C (W) =0 (见图2) 。企业越趋向于风险偏好型, 预期收益的期望值越高。

二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相对简单, 企业财产权多集中于个人及其家族。企业家尤其是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往往成为维系企业管理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企业家不仅运用个人才能发挥着发现和创造市场的核心作用, 而且凭借个人的品质能力建立起人际关系结构。企业家的经营能力越高, 融资企业的未来收益前景才越好。企业项目质量越高, 融资企业的未来收益状况越好。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和现在的经营状况反映一个企业的质量, 项目的质量可以用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来反映。中小企业经营业绩和项目质量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应成为投资者参考的重要因素之一。

(2) 事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事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违反融资协议, 私下改变资金用途, 为了个人私利用于投机性交易或者其他高风险投资, 降低了融资收益;二是隐瞒投资收益, 企业管理人员私吞投资成果, 利用信息缺陷谎称失利使投资者利益受损;三是融资企业取得资金后, 对融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 对投资者不负责任。

(二) 中小企业融资中不对称信息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 信息搜寻的主体欠缺。信息具有非排他性, 在搜寻信息的过程中, 信息劣势的投资者往往借助“搭便车”缓解非对称信息的程度。信息搜寻者搜寻信息的社会边际收益 (SM R) 大于私人边际效益 (PM R) , 即SM R>PM R, 同时信息搜寻者依据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 (SM C=PM C) 的原则进行信息搜寻, 从而导致信息搜寻数量X低于社会最优水平X*。免费搭便车者的边际收益为 (SM R-PM R) , 边际成本M C=0, 其边际收益明显大于边际成本, 免费搭车的动机较强。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 PM R与SM R的差距较大, 从而增大了信息搜寻的净收益, 因此机构投资者有更大的积极性搜寻信息。然而我国机构投资者数量极其有限, 以少数国有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为主, 而其受所有者和经营者产权关系上的超弱控制和政府干预上超强控制的影响, 对信息的搜寻动机极为不足, 难以满足缓解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广大投资者作出投机选择, 既造成了股市的过度投机, 也不利于中小投资者借助搭便车行为缓解信息不对称。

(2) 信息传递能力较差。信息的传递能力较差既反映在我国中小企业本身的信息传递能力较差, 也反映在我国融资市场的信息传递不畅。一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抵押物不足、财务制度相对不规范, 且中小企业多具有较为典型的家族式特征, 封闭性较强, 相关背景资料透露较少, 致使中小企业本身信息传递能力较差。另一方面,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 未流通股本占主导地位, 其中又以国家股和法人股比重最大, 大量股本不能“用脚投票”, 导致信息交流机制残缺不全;股市的过度投机也使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低, 信息显示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三、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融资博弈模型分析

由于银企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银行只能在经验基础上通过观察借款人行动推测企业行为, 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投融资过程可以看作是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 即信号博弈。下面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博弈模型做出具体分析:

(一) 博弈模型假设

参与人包括中小企业 (信号发出者) , 投资人 (信号接受者) , 二者均为理性人, 且均为风险中性者。借款人包括低风险企业L, 高风险企业H, 前者会在申请贷款时提供真实材料, 后者在申请贷款时为了获取贷款提供虚假材料, 粉饰公司业绩。借款给L时银行收益为, 借款给H时银行收益为。

(二) 博弈过程分析

信贷博弈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 因此银行必须通过观察中小企业行为修正关于不同风险类型的先验概率分别计算低风险、高风险企业的概率才能进行决策。

设借款人为a, 根据贝叶斯法则, 银行可以计算出低风险L和高风险H两类企业概率:

因为P (a/L) =P (a/H) =1且P (L) +P (H) =1

根据 (1) 可得, P (L/a) =P (L) , 根据 (2) 可得, P (H/a) =P (H)

即申请人中高低风险的概率等于信贷市场上高低风险企业分布的概率。

(三) 中小企业融资成功的均衡条件银行通过比较贷款的期望收益E (R) 与无风险收益R f的大小作出是否贷款的决策。

只有当E (R) ≥Rf时, 银行才会贷款, 有≥P (L) Rl+[1-P (L) ]

由此可得到一个混同均衡, 意味着在市场中大多数企业经营好的前提下, 银行才发放贷款。所以当经济不景气时, 整体社会信用恶化使得低风险企业的分布概率P (L) 降低, 以至于时, 银行处于风险考虑会产生惜贷现象, 此时低风险企业很难获得贷款。

四、克服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难题的对策

应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现象的核心在于如何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和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具体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 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

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素质较低的现状。首先要努力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鼓励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其次利用集团企业间的相互牵制进行有效监督, 完善内部治理制度, 尽可能充分地进行信息披露。再次中小企业还需切实遵循诚信原则, 切实履行借款合同, 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二)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发展中小银行, 利用关系型信贷方式使得中小银行交易成本低、信息反馈灵活、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的共同受益担保机制, 担保机构与被担保企业间签订反担保合约, 对担保机构也要进行资信评估, 适时建立再担保机制;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与监督机制, 通过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进行评级, 通过现场调查与技术援助相结合的方式消除信贷风险;四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工具, 通过将各种融资工具按照原有属性进行重新安排组合, 运用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个人信用担保、应收账款融资、保付代理及信托等多种方式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同时积极发展二板市场和私募股权, 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优良平台等。

(三) 加强政府扶持政策

政府部门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来缓解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首先放松政府的利率管制, 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问题, 改变中小企业资金供不应求的现状, 同时鉴于对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对较高的信息和监督成本, 较高的利率水平将调动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其次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法规强制中小企业定期接受信息披露及时性与可靠性等系列监督, 规范约束交易双方的行为, 与此同时适当运用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激励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参考文献

二手房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11

关键词:高校物业管理;信息不对称;制度设计

一、现代物业是高校物业管理发展方向

高校物业管理已经成为后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保证教学进行、改善育人环境、服务师生生活、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物业管理体制正由过去的行政福利性管理向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标志的现代物业管理转变,普遍采用委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物业管理的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比传统的行政管理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市场以效率优先为原则,可以发挥最佳的资源配置作用,缓解学校的资源压力,提升高校有限的人、财、物效益,通过社会化管理还可以彻底摆脱高校独立管理的松散模式,使高校能专注做好科研、教学工作,在最适合自身的领域加快发展步伐。

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基础较好的高校,与社会上有资质、正规的专业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合同,委托其进行物业管理,并取得一定成效。另外一些基础建设较弱的高校,依靠自身原有的后勤行政力量进行改制,建立有法人资格或者类似的公司组织进行物业管理,虽然与正规的物业管理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都向着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现代物业管理迈进。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高校以及享受物业服务的广大师生与物业公司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委托关系。但是,由于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等的,就为这一合作关系产生的种种问题埋下了伏笔。

二、高校物业管理中不对称信息所引发的问题

在高校物业管理行业中,事前的不对称信息和事后的不对称信息广泛存在。

(一)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通常情况下卖方对产品或服务的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买方。因此,消费者的利益就很容易受到伤害,他们由于难以辨别产品的质量,那些优质产品将会因劣质产品的成本低、价格低而被迫退出市场,其结果是次品充斥市场,出现“逆向选择”。

产品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同样也出现于高校物业管理市场。签订契约之前,高校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成本及定价策略知之甚少,而相应的物业管理公司在定价时却掌握了完全信息,是信息优势者。因此即使是通过招标选择物业管理公司,高校也难以区分各个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物业服务相对于其价格而言孰优孰劣。此时,一些报价低于高质量物业服务提供商的劣质的物业管理公司就会充斥在本来狭小的高校物业管理市场上,导致市场失灵。而最终受损失的还是高校自身的广大师生员工。这些劣质的物业管理公司明知在其报价之下不可能提供符合标准的服务,就会极有可能对所提供的物业服务进一步打折,以谋取自身的私有利益,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师生生活。

(二)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

高校和与其签订物业管理合同的物业公司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而且代理人的行为也不能通过其行为的后果被推断出来。因而代理人就可以利用这一点从委托人那里获取更多收入,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在高校物业管理中,道德风险问题同样存在。在当前实际操作中,物业管理公司具有显而易见的绝对信息优势,由于高校并不直接参加物业管理活动,难以形成有效决策和监督。在这种情形下,物业管理公司完全可以采取不为学校所知晓的行为为自己谋利,高校在付出相应的物业管理费用后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使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校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是问题的根源,可以从制度的层面上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依靠政府的行政权力是解决事前信息不对称的途径之一,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现象的出现。就物业管理这个行业而言,物业管理公司优势地位明显,依靠政府公权力量构建一种完善的行业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

政府应该用法律、法规的手段制定相关政策和程序来规范物业管理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相应的项目、收费及服务标准,应该而且必须在建立物业管理市场信息披露渠道和机制上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克服事前信息不对称,为处于信息劣势的校方增加信息供给的直接途径。

政府应要求物业管理公司建立一个能让公众知晓的信息平台,以此保证披露的信息真正能够到达高校决策层,这样既能保护质优价廉的物业管理公司进驻高校,又能节省高校领导的决策时间,为高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此外,还应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监管措施,对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物业管理公司要予以曝光和处罚。

(二)建立高校物业管理有形市场

为减少事前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有效避免逆向选择,培育和建立高校物业管理的有形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建立物业管理有形市场的关键在于招、投标制度在高校物业管理中的运作,公开招标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整个选择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正,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参加高校物业管理投标的物业公司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相应的物业管理企业资质,以及类似的物业管理项目的经验与业绩;拥有雄厚的资金、管理和技术实力,良好的商业信誉;有派驻项目负责人和管理团队的条件,所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内容和服务符合相应标准。

高校以各种途径公开招标信息,接受物业管理公司的投标书,要对提交标书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资格预审,之后要由招标人的代表和随机抽取的评标专家共同组成学校的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的人数一般为5人以上单数,其中招标人代表以外的物业管理方面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2/3。评标专家应具有国家注册物业管理师的资格,最好担任物业管理项目经理或从事相关工作,熟悉物业管理、招投标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物业管理相关业务知识。

(三)加强物业管理公司与校方的沟通

为了克服委托代理关系中道德风险的出现,要求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校方之间的沟通。有效地沟通可以消除双方的摩擦和矛盾,促进合作以谋求福利最大化。

高校的物业管理公司应该主动与校方进行沟通,不要以为在日常工作中师生没有什么怨言就表示对提供的服务是满意的,物业公司应该通过各种机会渠道与学校、师生进行沟通,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尽早消除他们的不满意,不等矛盾扩散、加剧就解决困难。

沟通要针对问题根源,物业公司要理解和把握好问题的真正原因,要了解广大师生的真实想法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使得沟通顺畅、效果良好。沟通还要有步骤有计划进行,可以作为物业管理公司的一项日常业务开展,一开始可以向广大师生全面细致的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待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后,要从理解和把握师生需求着手,用真诚的服务态度就相关问题定期不定期的交换意见看法,建立某种联系机制共同改进物业管理工作,以切实方式提高沟通有效性,提升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在广大师生中的声誉。

(四)加强高校物业管理监督

克服道德风险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校方要充分履行好自己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监督职责,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要注意广大师生员工对物业管理成效的信息反馈,他们的意见、建议、投诉等信息的反馈要及时进行收集整理。这样可以帮助高校监管部门填漏补缺,保证每一项日常工作落实到位,也有利于尽快发现现行运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为及时调整策略与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一切关于学校物业管理的重大举措,都必须经过高校监管部门的充分讨论和严格审查,才能付之实施,例如审议年度物业维护计划、物业管理开支预算案、物业管理公司的物业费收费标准等。高校监管部门可采取定期查帐、例行会议等形式,对服务达标与否、费用收支等方面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监督,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不会因为物业管理公司的某些失职行为而受到损害。

参考文献:

[1]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M].费方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刘湘玉.普通高校后勤管理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二手房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12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oooo阿克尔洛夫 (George Akerlof) 、斯坦福大学的迈可尔·斯彭斯 (Michael Spence) 和哥伦比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兹 (Joseph Stiglitz) 三位经济学家, 因其在信息的不对称市场分析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而共同荣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的不对称 (asymmentric information) 指的是信息在相互关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现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 即在市场交易中某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从发生的时间上看, 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 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 分别被称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研究事前不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模型, 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方对信息的无知而隐瞒相关信息, 获得额外利益, 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市场分配行为;研究事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模型, 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自身利益而故意隐藏相关信息, 对另一方造成损害的行为。

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发展, 使得绝大多数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高校的仪器设备采购也是如此,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学科的不断细分, 高校在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仪器设备采购数量也在大幅增加, 如何在日常的设备采购中杜绝“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现象, 已成为高校设备采购部门的重要问题。

2 高校设备采购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高校设备采购的利益相关者涉及到设备的采购方、设备的供应商、招标代理机构、高校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等多个方面, 重点分析高校设备的采购方和设备的供应商之间在以下三个阶段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1 招标发布阶段的信息不对称

在设备采购的开始阶段中, 高校发布信息的渠道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大多数情况都是由招标代理机构在招标信息网上代为发布, 高校一般不直接介入) ,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高校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采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一方面高校采购管理部门不能完全、准确、及时地了解参加应标的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和数量;另一方面供应商也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高校采购部门的具体招标信息, 往往到开标时会出现投标单位数量达不到法定的三家要求, 公开招标实际上变成了邀请招标, 这就使得公开招标名存实亡。这样一来既不利于竞争、节约采购成本;也给围标、串标等腐败行为以可乘之机。

2.2 评标阶段 (在签约之前) 的信息不对称

在评标阶段评审专家难以准确知道该仪器设备在设计、选材与制造中的真实信息, 更难知道供应商投标的定价策略;再者许多设备的质量只有在设备使用后才能被验证, 所以这就造成设备采购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对仪器设备而言, 供应商对产品质量和价格上拥有的信息要远远多于高校采购方和评审专家。个别供应商为了能得到项目、打开局面, 会故意隐瞒自身设备的技术指标和质量缺陷, 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竟标, 这就使得专家在评审时对供应商的仪器设备很难甄别, 有可能发生劣质设备排斥优质设备的现象即“逆向选择”的产生。

2.3 实际履行阶段 (在签约之后) 的信息不对称

当高校选定了设备供货商之后, 在合同的实际履行阶段同样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因为供应商要比高校更了解自己的制造行为:如人员的素质、原材料的质量、制造的方法与技术等, 而高校不可能全程掌握供货商是否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组织生产、是否有以次充好的行为。目前高校评标大多数都采用最低评标法, 即在满足设备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报价的投标人为中标人, 但是过低的价格会造成中标人利润减少, 甚至亏本, 中标的供应商只能通过偷工减料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高、制造周期长的仪器设备, 供应商很有可能不能按原合同条款履行责任, 又不及时向校方说明情况, 最终造成高校利益的受损。这种签约之后供货商为自身利益而故意隐藏相关信息而造成风险的现象, 就是“道德风险”。

3 解决高校设备采购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 在高校仪器设备采购中存在着许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也对高校的设备采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降低或消除这些信息不对称现象对设备采购的影响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拓宽信息渠道, 建立规范的高校采购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

高校的招标采购公告必须按规定的渠道发布, 随后关于该项目的修改公告和中标结果公告等也应该按该项目招标公告的发布渠道发布, 以保证招标前后信息发布渠道的相对统一和社会公众对招标项目的了解和监督。高校采购部门要确保信息发布的内容准确、客观、真实, 符合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要求, 只有这样, 才不容易形成信息的不对称现象, 实现采购信息的顺畅和透明。

3.2 严格供应商资格审查, 促进招标采购质量的提高。

要做好高校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 决不能忽视早期的供应商资质审查。要通过早期的考察和调查, 了解供应商的资质、生产规模和实力、业绩和用户意见、质量保证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等, 真正把那些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并在以往的供货及服务方面表现俱佳的设备供应商作为投标候选对象, 这样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杜绝“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现象的发生。

3.3 针对高校仪器设备的不同特点, 正确选择评标方法。

评标是整个招标过程的一个关键环

节, 评标是否公正、公平、直接关系到招标的结果和效益。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 评标时可采用的评标方法通常有“最低投标价格法”和“综合评估法”两类。采用何种评标方法, 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决定。要把质量和价格作为重点, 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的, 针对不同的购置设备, 拟定不同的评标细则, 保证评标更为科学、客观、公正, 以防止“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

3.4 设备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易行为实

际上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这种交易必须以订立契约即购销合同为基础。为了确保交易双方的利益均衡, 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 经济学家霍姆斯特姆 (Holmstrom) 对此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著名的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最优激励合同的两个基本条件:参与约束 (Individual rationality constraint) 和激励相容约束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 。所以高校在设备采购中要获取价格、质量、交付、服务等方面的利益, 必须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使得设备供应商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高校采购方的利益目标。在具体的采购合同中, 就需要设计一种既能达到高校采购方要求, 供应商又愿意接受的契约, 也就是设计满足两个约束条件的激励合同。满足第一个约束条件目的是要供应商有积极性参与进来, 而满足第二个条件是要使供应商有积极性按照高校采购方的希望, 也是为其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3.5 还做好仪器设备的验收工作。

验收工作作为设备采购的最后一个环节, 其关键性不言而喻。验收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措施:3.5.1建立完善的验收机构。3.5.2严格检查仪器设备的外观、性能指标、运行状况、测试结果。尤其是在安装调试过程中, 要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的功能配置和技术性能指标进行检查, 对达不到要求的要尽快联系中标单位调试更换, 直到完全符合合同的承诺和要求, 否则不予验收。

随着高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仪器设备的投入也不断增加, 作为高校的仪器设备采购部门, 将面临着更多问题, 我们一定要加强对高校设备采购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效益”, 杜绝“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发生, 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利的保障。

摘要:试图以经济学的视点, 从高校自身利益出发分析不对称信息条件下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的特点及供应商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 并就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信息的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Akerloff.G.“The Market of'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r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 [1]Akerloff.G.“The Market of'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r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课堂教学物流经济下一篇: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