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工作

2024-09-12

高校信息工作(精选12篇)

高校信息工作 篇1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高校信息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起着“引航”和“造势”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讲, 高校信息工作分为文字信息工作和网络宣传信息工作, 两者共同构成高校信息工作的主体。文字信息一般由高校办公室负责, 以《信息》《简报》等纸媒刊物发布, 主要反映学校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 通过分析、归纳和整理, 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和建议。网络宣传信息则一般由高校宣传部负责, 面向广大师生, 及时传达党委和行政的方针、政策, 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功能, 为学校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两者之间有同也有异。笔者结合工作实践, 从服务对象、发布范围、功能、选材、消息来源和发布主体6个方面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论述, 以便相关从业者厘清认识, 准确把握, 更好地为学校事业发展服务。

(一) 服务对象不同。文字信息侧重为领导服务, 站位要高;网络宣传信息侧重为全校师生服务, 覆盖要广。文字信息主要将基层活动上报领导, 如将基层院系、职能部门等全校范围内开展的重要工作 (活动) 有选择性地采编后报送领导, 是领导了解基层情况, 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重要途径。文字信息工作者要有全局观念, 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 想领导之所想, 谋领导之所谋, 洞悉领导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编辑符合领导“口味”的信息。同时, 还要特别关注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做好信息调研工作, 便于领导掌握情况, 引起重视,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网络宣传信息主要将领导活动向全校报道, 侧重于报道领导出席活动、指导工作、基层调研和学校教研成果等, 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广而告之, 是广大师生了解学校近期工作重点和改革发展成效的主要渠道。师生通过浏览校内新闻, 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 享有对校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网络宣传信息让师生一方面感受到学校浓厚的育人氛围, 凝聚力量。另一方面对学校取得的成绩备受鼓舞, 振奋人心, 增强全校师生知校、爱校、荣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 发布范围不同。文字信息的发布范围一般较小, 针对性更强;网络宣传信息发布范围较广, 注重宣传效应。文字信息的内容针对性较强, 有时会涉及到保密信息, 对发布范围具有严格要求。文字信息多以书面形式报送给领导, 供领导了解情况和决策。如笔者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主办的文字信息类刊物《参阅资料》, 主要刊发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新变化、发展趋势、专家和学者对教育改革的理论分析、其他高校的成熟经验等, 限于校领导阅读, 是领导及时把握政策, 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的重要窗口, 为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改革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参考。

网络宣传信息面向全社会发布, 为学校与师生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交流平台, 内聚人心, 外塑形象。对内牢牢把握校内舆论导向, 积极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和舆论氛围, 激励师生员工积极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学习中去;对外通过主流高端媒体深度报道学校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学科建设、招生就业等办学方面的特色或亮点, 以及学校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等, 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广泛争取办学资源。

(三) 功能不同。文字信息发挥“以文辅政”作用, 网络宣传信息起舆论导向作用。高校在不同的时间节点, 工作重点会有所不同。针对领导一段时期内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篇有情况、有分析、有数据、有建议的文字信息往往会对领导的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 发挥信息工作者“参谋”作用, 体现信息的服务功能。如笔者所在单位主办的《简报 (增刊) 》侧重指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对策。以应对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为例, 为提高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信息工作者将我校与其他市属高校通用就业力排名和测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找准劣势和不足, 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供领导参考。

网络宣传信息作为高校重要的舆论工具, 是高校党委的“喉舌”, 起着先导、号召、鼓动、教育等作用, 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体现为导向功能和保证功能, 通过政治共识性、思想一致性、行动统一性来实现;在政治理论教育中体现为认识转化功能和育人功能,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师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为凝聚功能与激励功能, 让大学精神成为凝聚师生的精神支柱。

(四) 选材不同。文字信息选材较为严格, 网络宣传信息选材更加广泛。近年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办事机构也越来越多, 各部门报送的信息数不胜数, 让人眼花缭乱。高校领导大多行政学术双肩挑, 工作非常繁忙, 无暇关注到学校方方面面的情况。信息工作者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善于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 分清主次轻重, 挑选出能反映教学、科研、党建、学生管理等重要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 让领导耳聪目明、心中有数。此外, 还要将基层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实上报, 早暴露早解决, 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

网络宣传信息在选材上没有严格限制, 内容更加宽泛, 覆盖学校正常运行的各个方面。宣传信息要将“务虚”的宣传思想工作与“务实”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宣传思想工作“管脑”“管心”, 教学科研工作“管生存”“管地位”。笔者所在单位为加强宣传效果, 开辟有新闻导读、新闻放送、媒体联大、联大视点、新闻话题、社会服务等14个栏目, 对全校性活动、学院动态、社会媒体采稿、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合作交流、社区共建等工作进行多角度报道, 既体现政治性、政策性和思想性, 又体现生动性、活泼性和多样性。

(五) 消息来源不同。文字信息来源较为稳定, 网络宣传信息来源较为灵活。高校办公室作为综合管理部门, 起着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纽带作用, 每天都有各式各样、不同层次的原始信息汇集, 是信息的集散地。文字信息的消息来源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政策性文件、通知以及校内请求。二是二级单位自觉接受督查, 上报的工作落实情况。三是通过电话约稿和访谈, 主动了解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寻找亮点信息。四是深入基层调研, 到群众中去, 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撰写专题调研报告。五是从新闻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源, 进一步挖掘新闻背后的“隐性信息”, 举一反三, 形成有价值的综合信息。

网络宣传信息侧重于思想引领和氛围营造, 上至国家大政方针, 下至师生日常活动, 发生在校园之内, 或与学校相关的对外事件均是校园新闻的主体。宣传部门通过实时搜索新闻媒体、网站论坛, 如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等, 将重大新闻或时政热点, 包括社会新闻媒体对我校的报道与评价等, 通过校内新闻平台及时进行报道与宣传。此外, 校园中发生的小事, 如能体现师生情、同学情、优秀教师、特色学生感人事迹的都是深度报道的重要线索。

(六) 发布主体不同。文字信息的发布主体是“两办” (即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 , 网络宣传信息的发布主体是党委宣传部。文字信息的载体是信息刊物, 由“两办”统一归口管理。根据不同类型的信息, 要办好多种形式的刊物。笔者所在单位的“两办”通过编印《两会通报》《联办通报》发布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研究内容、领导讲话等;编印《参阅资料》《简报 (增刊) 》发布行业动态和问题分析等;编印《简报》介绍二级单位的新经验、新典型和新做法等;编印《联大信息》记录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后勤管理等日常工作情况, 并向全校师生发布, 切实推进校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党委宣传部主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 负责校内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 是网络宣传信息的发布主体。宣传部门要掌握舆论主动权, 通过单向与互动、平面与立体、灌输与熏陶、入情与入理相结合的方式, 着力打造高校宣传的“全媒体”格局, 探索“一次生成、多次发布”模式。同时, 要综合运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 通过校园网络、微博微信、人人网、校报、橱窗、电子屏幕、电视台、广播台等全方位、立体式传播信息。

文字信息与网络宣传信息都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 有效保障了全校上下, 各部门以及校内外之间的有效沟通。两者都是传递信息的过程, 具有及时、全面、准确的特点, 但又有所区别。宣传部门可以把文字信息中反映的典型经验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文字信息工作者可以从新闻中受到启发, 拓宽消息来源和关注面。两者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杰.如何做好高校信息工作[J].新东方, 2007, (11) :43~45.

[2]李继兵, 陈洪涛.论高校宣传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34) :14~16.

[3]黄建平.高等学校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发布[J].河西学院学报, 2004, (5) :74.

[4]孙晓晖, 单文龙.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4, (3) :35~39.

高校信息工作 篇2

新时期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思考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的内涵和现状,提出要把握主动性和典型性两个特点,要从明确组织形式、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收集渠道、搭建宣传平台、建立预警机制等关键环节入手,提高高校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 者:王劲峰 章宗森 吴一桥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318000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 舆情信息 机制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刍议 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网络结构发展

0引言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代,在高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意味着运用信息技术在高校营造一个完全开放的物理和文化氛围,建设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培养素质合理尤其具备创新素质和信息素质的人才服务,也为高校走出围墙,对外进一步开放教学资源,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创造条件。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刨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现实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至4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对于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1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认识片面,重硬件轻软件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维护是网前信息系统建设较为突出的问题。不少单位重视硬件的购买,认为购买了一批设备,通过传输介质连成网络就是“信息化”了,忽视软件工程,更不了解软件才是MIS的根本内容。MIS本身的高技术性、高难度性是造成系统难予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能理解这个重要因素势必造成系统维护和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网络的建成并不一定意味着信息化建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信息化管理不能包含所有教育的内涵,但没有信息化是缺乏深度与前景的。

1.2规划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浪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实施等等,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并经过专家充分论证。但我们的现实情况却经常是信息化的建设独立于高校整体建设之外。一般认为,购买的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越先进越好,系统软件功能越强越好,数据库软件档次越高越好。事实上,平台越先进,设备越复杂,应用软件反而越不易于开发和维护。当教职工应用水平有所提高的时候,新的要求被提出,旧的体系不能满足需要,一些细节的瓶颈制约了整个网络体系的发展,这个时候重建网络结构的成本就非常高。

1.3沟通协调不够,信息孤岛普遍存在“信息孤岛”产生主要是由于指导部门没有及时有效的指导教育信息工程的建设,没出针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长远规划,也没出台统一的标准,致重复投资的情况十分严重。”信息孤岛”形成的原因,还有各教育机构在地区与地区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相互不合作,不但不能加强信息共享,反而造成信息封锁。

1.4教师、行政、教辅人员应用水平有限,资源技术利用率不高从且前一些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有些教师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造成一个“怪圈”。一方面认为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升级换代的贬值风险。

2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信息化建设应该纳入高校全局发展之中高校领导对教信息化的态度和观念是知识管理的关键。领导的重视并亲自参与是系统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领导工程”、“一把手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到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有长久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必须做到“建、管、用”并重,三者相辅相成。硬件建设是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硬件环境,教育信息化就缺少必要的条件:设备管理是基础,管好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体现设备的价值;有效运用是最终的目的,只有真正使用起来,才能确保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管、用”是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而且重要的构件。

首先,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建设工程之中。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内力为主,外力为辅”,即高校要有信息需求愿望作牵引,这是实施系统建设的原动力。如果说系统建设初期”外力“是一种有效的牵引而又必须遵从的话,那么,当系统建立起来之后的进一步完善,并使之不断上升到一定的层次时,则必须要有高校本身的信息化需求作为内在的驱动动力。其次,任何一个单位的信息系统其功能会随着管理模式的变化而增减。其应用也会随着用户思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高校建立信息系统,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技术力量,有一支为推进信息化建设而坚持不懈、技术水平与思想素质都较高的骨干队伍。要做到领导、业务专家和计算机人员的,三结合”。另外,高校信息系统建设切忌“交钥匙工程”,这样做会留下很多后遗症,而且不能培养出自己的信息技术人员。

2.2强化定期培训,不断提高高校教工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广大教师既是适应管理的主体,更是信息化管理的最大受益者,只有焕发出他们的极大热情,信息化才会真正戒功。现代信息技术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高校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2.2.1教师转变理念,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技能。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要时刻注意接受新鲜的教学理念。高校多让教师到外面听课学习,把外面的先进教学理念带回高校。广大教师也要把学习掌握的信息化技术落到工作实处,全面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运用水平。

2.2.2协作学习,科学培训。计算机的软件很多,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至少也要四五种。许多教师电脑入门后都会感慨缺乏较高层次的培训机会,想继续学习只得埋头自学,学得很累,提高却很慢。一种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是一一协作学习法,即在校内组成学习互助组。根据各自学习兴趣、工作需要进行学习分工,取长补短,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掌握一种文字编辑软件,还要学习网络的基础知识Internet的基本操作,学些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安全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

2.2.3创建学习型教学,形成知识共享环境。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另外一个方面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掌握了非常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如果每个人都能毫不保留地共享资料、经验、课件等资源,那么将实现全局范围内由个体的知识转化为集体的,由隐性的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使个别的、零散的知识加工综合成为系统的知识,创建高校内部的知识地图,避免出现信息孤岛或信息垄断现象。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知识共享需要知识管理者的推动,要建立一种信息化氛围,明确知识产权,将知识行为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去,打破边界森严的组织结构,这样,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信息化氛围的局面才会形成。教师也从一个单纯的受益者转变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全体教师规范建立教学资源库会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

信息时代高校人事档案工作探析 篇4

一、传统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理念滞后, 制约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

普遍存在着高校领导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列入常规工作日程或重管理、轻利用等现象, 使高校人事档案工作陷入日常不被关注、用时方显其能的窘境。管理理念的滞后, 相应造成了许多高校没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应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缺少政策依据, 仍延续旧有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 制约着人事档案工作的正常发展, 致使人事档案工作缺乏创新。

2. 管理模式陈旧, 人事档案管理现状与现实需求存在距离。

目前, 大多数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仍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但由于用人制度的日趋灵活, 高校在人才流动中出现的“绿色通道”引进人才、留学回国人才、特殊人才流动以及教职工进修等原因导致“档随人走”、“人走档留”、“档案遗失”、“人档分离”等诸多现象, 以及在档案转递过程中出现的擅自弃档、私自伪造、扣押档案等非正常现象, 均给高校在师资管理、人事档案材料的鉴定和归档带来较多不便, 使高校人事档案现状与现实需求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跟不上日趋灵活的用人制度的变革步伐。

3. 管理方法过于传统, 尚未完全实行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方法手段也逐渐由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渐转变为信息化管理, 但对于数量日益增多、内容更加宽泛、信息急剧增加的人事档案而言, 其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远远不够, 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只处于起步阶段。

4. 管理质量不高, 难以提供有效利用。

受传统人事档案管理重政治、轻业务观念的影响, 许多高校的人事档案缺乏个性信息, 有相当部分的人事档案仍是陈旧的信息, 偏重于对人的政治思想表现、组织奖励或处罚情况的记录, 忽略了反映人才类型、管理才能、技术专长、工作实绩等具有个性特征的信息记录和收集, 归档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补充缺乏及时性和主动性, 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 或收集和鉴定工作不到位, 导致人事档案信息可信度明显降低。因而, 除原始信息的被动记载外, 无法为高校的人才开发、利用方面提供积极有益的帮助。

二、加强高校人事档案工作的举措

当前, 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正处于一个由传统手工操作向手工与信息化管理并存、相互结合与利用, 传统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用的过渡阶段, 新老问题共呈, 困境与机遇并现。如何针对目前高校人事档案利用率偏低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采取合理的改革措施, 做好信息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充分有效地利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 积极主动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是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 笔者提出如下举措:

1. 转变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水平与质量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作用不可取代。因此,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转变观念, 增强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意识, 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向信息化、规范化、网络化管理模式转变, 从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管理模式转变, 从单纯的保管、一般性的借阅转为范围更广、意义更大的综合利用。

2. 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构建局域网络化、资源化管理模式。

目前, 各高校多数建立了人事、档案、劳资信息库, 但各自独立, 资源不能相互共享, 重复建设严重, 给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很多不便。因此,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 应加强相关人事信息的沟通共享, 有效地利用局域网, 建立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管理模式, 使各项工作在相互衔接中既减少差错, 又提高工作效率, 为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开展做出基础的铺垫。

3. 改进管理方法, 注重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人事档案是高校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依据。传统的人事工作注重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安排、人才服从事业需要的原则, 但现代人事工作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潜能开发与培养, 注重为充分施展人才的才能而努力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因此, 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必须注重人力资源信息的开发, 积极关注人才信息的热点、细节等, 强化人事档案个性化信息与人才优势资源信息的收集, 减少主观内容, 增强客观事实, 以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与精炼有效为原则, 扩充人才个性能力的新内容, 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对人事档案信息的需求, 充分发挥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 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质量, 为高校教职工提供便捷服务。

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信息管理工作。在高校快速发展的今天, 加强高校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改善人事档案材料的质量更显重要。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针对利用需要, 重视对档案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别与归档, 尤其要加强人事档案开拓性的收集, 使人事档案里的信息更加实用。在规范整理和科学保管的基础上, 积极开发人事档案信息资源, 通过建立局域网, 利用信息化、网络化资源平台, 开展优质便捷的服务, 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发益.探析信息化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J].黑龙江史志, 2009.13

[2].刘艳林.浅谈干部人事档案管理[J].沧桑, 2008.5

[3].陈翠芳.有效开发利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J].档案与建设, 2002.10

[4].王非.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 2007.10

高校信息工作 篇5

第11期(总第11期)

人力资源及志愿者工作组

志愿者工作综合协调办公室2008年7月18日

每日情况综述:

1、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

2、基层相关动态:

北京理工大学由于在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奥组委选为奥运会志愿者培训试点单位。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中央音乐学院在学校原有安保工作基础上,构建了学院“多维综合防控体系”,制定有效的“三级”安保防控方案,实行分级管控,加强学校全面强化校园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能力。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率先启动北京社区奥运外语培训大讲堂,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首家北京高校外语培训基地。并与北京朝阳公安分局双方结成“警民共建”对子,开办安保英语培训班,为实现平安奥运,构建和谐北京共同努力。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利用短信平台,每天向志愿者发送“爱的声音”,为志愿者统一发放微笑牌,制定独特的团队

口号、团队手势,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

高校志愿者工作小组办公室

2008年7月18日

编辑:杜书春

核签:胡九龙、张金霞

签发:沈千帆、裴鸣

报:志愿者工作综合协调办公室各工作小组组长

送:协调保障工作小组,宣传及残奥会工作小组,京外省(区、市)赛会志愿者工作小组,港澳台侨外赛会志愿者工作小组,部队武警支奥人员工作小组,观众服务工作小组,文明观众、拉拉队工作小组,城市领域志愿者工作小组

浅谈信息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新途径 篇6

摘要:信息化时代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党建工作只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加强网络资源开发、建设网络干部队伍,才能在新形势下达到更高的水平,取得更大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 党建 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日益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实现党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轨融合,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者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信息化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信息化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机遇

1、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其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可以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

2、有利于丰富党建工作内容

传统党建工作的资料以纸为主要载体,不仅成本高,而且时效滞后,信息量有限,信息内容缺乏吸引力。信息化时代给高校党建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可以让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画面中接受党的知识熏陶。借助于网络技术,党建工作所需的各种理论学习资料、政策法规等都可以在网上发布和下载,可以把多种教育媒体建成资源丰富的党建工作知识库,方便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上网查询。

3、有利于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平台和网络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校内部不同机构间的界限,使各部门、各院系党建工作不再相互孤立,可以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党建工作者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与党员之间的有效联动,及时了解和把握党员的思想动态,改善党自身的管理,提高日常党务工作的效率和时效性,降低党务工作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网上党建信息资源的整合或重组,使各地高校优秀的党建网站建立链接,实现党建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交流和共享。

(二)信息化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

1.信息化时代对传统工作方式的挑战

在探索和运用党的建设科学方法方面,应该结合信息化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完善,这对传统党建工作方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长期以来,而且存在动员范围窄、速度慢、效率低、耗费人力物力资源多等缺点。以前多以集中开会、文件传达、电话通知、写汇报等形式,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拓展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渠道和手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和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突破了单纯文本、声音、影像和面对面直观教育的线性模式,形成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有机融合的、能进行思想观念和情感交流的互动平台。

2.信息化时代对党建工作者素质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较为丰富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目前,高校信息网络技术培训还跟不上管理的要求,信息员少,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相当多的党建工作者还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检索和运用能力,而精通网络技术的人员,又缺乏政治理论水平和党建工作经验,使得网络上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显滞后。

二、信息化时代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

网上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网络特点。满足学生网络学习、生活的需求,丰富网络党建的内容,回答师生关心的问题。高校网络党建可以针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对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困惑和疑点,精心设计有关栏目和内容,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宣传“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二)建设并管理好网络干部队伍

建设一支既有党建理论素质又掌握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党建工作队伍,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加强对现有党建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现有党建工作对于获取和鉴别各种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时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网页,有针对性地发表弘扬主旋律的文章、观点,对于学生暴露的问题,及时快速反应,不断纠偏。也要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及时更新信息。信息数据的安全是高校党建信息化有效运转的基石。因此,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在高校党建队伍管理上的重要体现,是促进高校党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管理工具,也是高校党建队伍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高校党组织在传达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的目标管理的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切合实际的考核方法,促进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把考核结果与党建工作人员的晋升和工资福利等紧密相结合,进一步实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的目标。

本文是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办高校学生党员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编号:L13DZZ06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党建[N].人民日报,2009-12-25

[2]陈松青,伍锦昌.高校党建信息化的策略选择.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9期

[3]王劲松,林天翔,周春芳.信息网络化对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挑战.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7期

高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分析 篇7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信息化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关, 建设高校信息资源可提高管理的效率从而提升安保工作的力度。高校开创信息化辅助安保工作是为了更有效率地安保工作, 为高校的健康平稳成长提供坚实的护盾。

高校可以建设一个教育学生、教学辅助等综合性的法制信息化平台。如今计算机的兴起, 在高校的科学教研当中常常用到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们的好助手, 这对高效率的教学很有帮助。但是在高校的安保工作中却很少使用到信息技术, 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设计属于自己的保卫网站。高校若想有高效率的保卫工作, 就要进行改革, 融入信息化元素, 发展好综合性的新平台。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高校安保管理对象众多, 范围非常广。安保工作负荷大, 所以提高安保工作的效率及水平就显得尤其重要。虽然信息化在高校各方面应用甚广, 这也提高了高校的管理效率, 但作为高校管理基础的安保工作, 信息化进程缓慢。许多高校的安保部门依然在用人力来管理, 这影响了高校安保工作信息化发展。

三、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推进高校保卫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安全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的兴起虽然对高校安全产生新的威胁, 但更是为保卫工作指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高校应该要重视建设信息化安保的问题, 加大经费、人员各方面的投入, 切实推行高校保卫工作的信息化, 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一) 技术防范的信息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校的教学科研设备数量日益增多, 有些设备的价值不菲, 但如今犯罪人员手段愈来愈“高明”, 由于保卫人员的一时大意, 使得高校频频失窃, 一旦被盗损失便很大。因此, 在重点和要害部位安装自动报警系统, 采取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办法, 应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首选之策。建设完整的闭路电视监控信息系统更成为高校保卫工作的必然趋势。 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安全保卫系统已经由最初建立到逐渐完善。 其系统中的监视平台大部分应用高清技术, 少部分模拟监控使用DVR接驳数字化监视平台。平台更有配备车辆识别技术和人脸辨别技术, 并可进行联动。

(二) 信息化治理消防工作

消防工具中包含防火、灭火及其管理系统。高校聚集了大批的学生及教职工, 校园内引起火灾的因素增多, 更因为教学、实验的使用, 易燃剧毒危险品存在与大部分的高校当中, 治理火险形势并不乐观。在重点防火场所, 安装自动报警和灭火装置、建立沟通衔接的指挥信息系统, 并配合火灾行动预案, 才能及时发现校园内发生的火警、火灾, 并迅速实施救援。尽最大可能的挽救损失, 保障学校财产和学生的生命安全。

(三) 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在日益复杂的高校环境中, 部门的旧模式管理已经很难适应环境了。高校保卫部门应建立一个学校内的信息系统, 主要的内容则是建立人员数据库, 包括常住的教师和学生数据、流动人口数据、重点人口数据;建立机动车、自行车数据库, 对进出校园的车辆实行微机化管理;建立刑事、治安案件数据库和违法犯罪人员数据库等方面, 把住在校园里的人和发生在校园内的事做到了如指掌, 心中有数。如:航天五院军岗涉密人员的归属部门、 姓名、性别、岗位等级等信息都被记录在其信息系统内的数据库。灵活运用其中的数据, 最大化数据的价值。灵活的运用包括可以随时调用、查询、删除系统内的信息。

(四) 应用信息化的通讯设备、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对保卫工作影响很大, 在汽车普及的时代, 使用方便的交通工具能很好地进行保卫工作。而信息化的通讯设备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以来, 犯罪人员频频使用高科技的设备来进行犯罪活动。保卫人员在保卫校园过程中, 特别是当出现重大案件、火灾等特殊情况时, 都需要通讯仪器的帮助。因此, 应该逐步增加信息化的安保设备。

(五)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校园法制宣传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走进高校校园, 几乎所有的教师、学生都成为网民, 师生员工在拓宽思维的同时, 夹杂着的污秽、暴力信息残害着广大学生。所以说, 在高校保卫部门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 可以使用信息化的设备如闭路电视、多媒体等来传授。安保人员主要的任务是占领网络阵地, 建设自己的站点, 建立法制栏目,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 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共同维护好校园治安秩序;设立BBS专栏就热点校园治安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与大学生进行互动起来, 安保部门就是能贴近校园生活, 对安保问题理解更能加深。

如今社会高科技安保器具的品种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广泛地影响日常生活, 积极增加信息化元素, 使安保工作更科技化, 将更有效的避免和打击犯罪。同时, 安保人员自身科技素质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利用好高科技器材, 更好地保障学生及教职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秀颖.论新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 2012, 32 (4) :94-95.

浅析高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篇8

关键词:高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等学校是我国进行高等知识传递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场所。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前进和发展, 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高校中保卫部门的职责也随之加大。因为高校的保卫部门承担着高校内部安全防范、公共秩序、交通和消防安全等一系列工作的管理, 所以高校保卫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 如何做好我国高保卫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化建设的困境

1. 工作理念落后。

安全保卫工作在人们传统的认识中就是所谓的“看家护院”。在我国人们对保安人员的

以书籍为友, 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 它充实着我思想的江河。

2. 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不只

是单一的“教师教, 学生学”的过程, 而是师生双向全方位交流的过程, 是师生情感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以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过程, 所以说追赶有素养的教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这就要求我以标新立异的教学观来培养新型的人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灵魂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在孩子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时下的中学生个性张扬、思想活跃、兴趣多样、想象力丰富, 这就注定了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展现自己别出心裁的才能和魅力。只有学生感兴趣, 乐于参与, 主动创造, 创新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这就要求我从标新立异的教学观, 从不同的视觉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 不轻易的否定学生的“奇谈怪论”, 善待学生的“别出心裁”,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我们班每次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都名列年级前茅。

3. 交流思想, 迸溅生命火花。

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你我交换之后,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你我交换之后, 每个人至少有两种思想”。因此, 我一贯坚持学校要求的一周五次的早备和一周一次的晚备。通过交流, 大家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意见和见解得以相互碰撞、启迪, 利于对自己、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反思, 构建印象也都是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并且没有什么文化素质。这种普遍的偏见致使我国安全保卫行业的从业人员, 普遍存在学历和文化水平较低问题。时至今日, 我国浙江省的多所高校中, 护校队的队员还都是处在高中以下学历, 甚至有些护校队员初中都没有毕业。在犯罪活动普遍向高科技方发展的今天, 这样一支低水平的保安队伍, 能够在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中起到什么作用是十分值得我们商榷的。

2.技术人才缺乏。若要做好我国高校的保安工作, 就应该全方位的进行队伍建设, 而引进拥有高技术的高素质保安人员, 就成为了我国高校保安工作信息化

起对问题的新的更深层的理解, 最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一次集体研讨课, 讨论李森祥的《台阶》的教学设计。备课组长杜老师说采用朗读法, 本文的语言平实自然,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 整体感知作品, 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 从而感受作者的思想;王老师说采用复述法, 本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 围绕“台阶”命题立意, 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完成的, 通过认真阅读, 复述故事情节, 从而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意蕴;刘老师说采用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 质疑研讨父亲的深层意蕴, 感悟文章的主旨。每个老师都踊跃地发言, 各抒己见, 事后, 我稍加构思、酝酿就打造出了别开生面的情感教育课。

三、追赶低碳教师, 回归平淡

作为一个长期耕耘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师, 对课标提出的从语文教学的效与耗中呼唤低碳课堂, 深有感触。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唯恐孩子们不掌握, 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讲授。在这一过程中, 不但我们教师耗费大量的精力, 同时也损耗了学生的能力, 课堂的效率也随之下降。因此, 在后面的教学中, 我深入钻研教材, 化教为导,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自主和自在, 真正把语文课堂引向“低碳课堂”。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学的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只要认识了解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和特有成长环境下的身心特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 精心组织教学, 坚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素质, 必能突显出在教育路上特有的美。

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当前, 我国的各高校中安全保卫人员的来源一般都是高校所在地的流动人员, 这直接的影响了我国高校保安人员工作的稳定性。各高校的安全保卫人员对保安员的培训内容, 只是初步的专业的保安知识, 保安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另外一方面, 由于受到了我国传统思想中对保安人员的偏见, 专业技术人员很少有愿意从事保安工作的。在这种双重因素的制约之下, 导致了我国高校的保卫员在整体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构成上明显的水平偏低, 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则更加是凤毛麟角。

3.信息设备老化。目前, 信息化设备还属于高科技产品, 所以, 高校安全保卫用的信息化设备价格还比较昂贵, 采购的成本也会较高。随着我国高校扩招, 各高校的校园面积也必然会相应的逐步增加, 而要建立覆盖整个校园的保卫信息化网络, 则需要庞大的信息化设备给予其保证, 这部分的开支是十分巨大的。此外, 由于信息化设备多数都是电子元件, 对设备放置环境的要求较高, 而设备元件又十分的容易损坏和老化, 需要高校保卫人员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对校方来说, 这部分维护开支, 也是对学校财政的一个较大的压力。目前, 我国个别的高校由于经费的短缺, 安全保卫信息化的设备不到位, 消防和监控的设备往往不能正常的运行, 从而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安全漏洞和火灾隐患。

4. 管理制度不完备。

我国大多数高校校园保卫工作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同时也没用建立起信息化条件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程序和规范。其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一, 权责不明, 工作的方式单一, 岗位责任落实不明确。其二, 管理制度设置不明确, 高校保卫工作中奖惩制度、人员分配、设备使用、工作流程、调查制度以及突发性事件应急等等都没有制定出明确的、系统的管理体制。其三, 机构设置简单, 目前, 我国各高校的保卫机构往往都是以保卫办公室等简单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运作的, 人员相对单薄, 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从而为保安制度的建设显得困难重重。其四, 保卫人员流动性大。多年以来, 我国高校所聘用的保安人员都是一些社会闲散或打工人员, 这就使校园护校队员中出现大批临时工和建筑工等。而恰恰是这些人员的流动性原因, 高校保卫部门难以对保安队员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致使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出现漏洞。

二、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引入高科技信息设备。在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中, 工作的重心就是抓好各项消防和治安防范工作, 要及时有效的对各种校内安全隐患事件进行防范、调查和处理。在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之后, 无疑会让我们能够对整个校园进行远程的实时监控, 及时的发现异常, 弥补传统人工防范的不足和缺陷。利用高科技信息系统, 我们可以对繁杂而庞大的人员和案件信息进行管理, 能够随时的应对校内安全事件的相应检索和查阅需要。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接受报案、传达任务以及快速反应方面, 高科技信息化系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制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对于高校保卫的信息化建设, 制订出总体的发展规划, 是我国高校进行保卫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所以, 在高校保卫的信息化工作开展之前, 我们一定要对其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规划, 要依据个高校校内的实际状况, 制订出符合本学校实际需要的信息化建设蓝图和制度, 以确定本校保卫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同时我们在高校保卫信息化进食的过程当中, 也要根据校园实际的情况不断的对原有保安规章和制度进行修改, 保留原制度中合理的部分, 改进其中的不足, 使高校安全保卫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不断的、科学的进行完善和优化。

3.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在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当中, 保卫干部的编制极少, 加之学校保卫工作日常任务重, 使得加班加点的现象在学校保卫部门中普遍的存在。所以, 往往忽视了对高校保卫工作信息化的建设。例如, 高校保安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中, 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的影响着高校保安部门对校内秩序、消防、治安以及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防范和纠纷处理工作。所以, 对高校安全保卫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势在必行。综上所述, 各高校要积极地加快校内安全保卫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体制, 努力的把校内安全保卫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起来。

4.提升保卫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高校的保卫工作当中, 安全保卫人员所起到的永远是主导地位。在面临突发性事件时, 校园保卫人员的主观意识在进行事件处理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到, 高校保卫工作的信息化, 并不能代替“人”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中的位置。所以, 要推动高校保安的信息化建设, 就必须要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文化和专业素养的保卫员队伍。首先, 我们要从学校全局发展的角度出发, 选择那些作风正派、文化素质较高、专业素养优秀的人才聘用到保卫部门。

综上所述, 加强高校保卫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对高校的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也为我国高校的保卫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 我们只有增强高校保卫的信息化建设, 才能更好的维护高校校园的安定秩序, 促进高校校园环境和谐的发展。同时, 也只有加快我国高校信息化安全保卫系统的建设, 才能在今后越来越复杂的安全保卫工作中掌握主动权, 才能使我们更快、更好地完成高校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

参考文献

[1]史敏.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2) :78-79.

[2]华进甫.论高校保卫组织的服务功能[J].江苏教育, 2006, (5) 140-142.

[3]朱永明.论高校保卫部门的职能及校园保卫立法的必要性[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2) 71-72.

信息时代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 篇9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教育发生革命性变革。

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图书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使跨时空的远程教育和远程学习成为可能。

2.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实现。

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教育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老师、课程及授课方式,深刻挖掘自身发展的潜能,这将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平等。

3.信息技术挑战传统教育观念。

知识传播功能将被逐渐弱化,大学逐步演变成以研究为主的知识生产机构,将通过政府授权,成为以鉴定人们知识水平为目的的考试和证书发放的机构,如各种培训等。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和教学。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并能正确积极地使用网络进行学习。

二、信息时代学生几种能力的培养

1.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个体成员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信息能力的缺乏,将会导致“功能性文盲”,表现有:在图书馆或旅游景点等地的触摸屏前无所适从;在浩如烟海的因特网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不会用电子邮件或电子留言板进行网上交流等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2.学习能力。

在当今时代,学习能力的内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手段、方法,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结构,学习自己需要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

3.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营造民主、和谐、奋进的环境;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式,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

4.独立意识和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应该做好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让他们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使他们通过独立自主的活动,增强人格独立观念,发挥大胆首创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再次,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时代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几个方面

1.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作为辅导员,应该首先理解教育思想发展的状况和客观规律,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等。同时,还应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科学有效地开展班级的各项工作。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是传统的教育体制下的师生关系。老师是主导,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这导致了学生求真求新的天性被扼杀,创造力逐渐消磨殆尽。在信息时代,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促进关系等。

3. 构筑爱心平台。

辅导员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应该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位学生,使班级管理工作获得实效。第一,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不能因为家庭环境、先天素质等因素对学生有所偏袒,而应做到一视同仁。第二,关心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素质。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健康地学习、生活。

信息技术如何影响高校图书馆工作 篇10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 解决了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 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 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 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 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 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1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和获取信息的方式, 同时也促进图书馆传统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 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改变了服务的理念。图书馆业务手段日趋多样化, 服务范围日趋全球化。引进以计算机技术, 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是加快信息服务进程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 期刊在众多种类的文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技术、新成果大多首先在期刊上发表, 据统计, 80%的文献信息来自于期刊。期刊是图书馆中最活跃的因素。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以及馆际互借服务等工作都是以期刊作为主要信息源和工作对象的。但是, 由于期刊 (尤其是外文期刊) 的涨价幅度大与图书经费短缺的矛盾, 外刊订购的品种每年都在递减, 满足不了读者日益增长的要求。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加大投入, 采用最新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多种检索入口,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数据库进行检索浏览期刊文摘或全文, 方便而快捷。通过引进综合性全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的建设, 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得到了更大的拓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也解决了因书刊价格不断上涨而经费短缺停订书刊的实际问题, 使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产品成为获取信息的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网上资源越来越丰富和网上参考咨询工作、网上教育的开展, 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使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在时代的潮流中显示出其重要性。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水平不断提高, 反过来对图书馆用户教育和参考咨询服务要求也更高, 这样形成良性互动, 进一步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和用户教育、服务水平的提高。

2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 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 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 信息技术并非取代图书馆管理人员, 相反, 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桥梁、导航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 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 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 人和机器相协调, 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 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完善, 必须具备精深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必要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外语知识, 才可担任起“信息导航员”、“网络咨询员”等新角色。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是图书馆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馆员可通过在职进修、报读学位、学术研讨会议、讲座、短期培训等等形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层次、全方位、复合型的图书馆管理人才。只有拥有这样一批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网络技能, 又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同时还具备获取、组织、传播信息能力的新型图书馆员, 图书馆事业才可持续发展。

3 总结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服务及其馆员的影响是深远的,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将成为高度发达的信息集散地, 图书馆必然将朝着“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信息工作 篇1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校园网 信息传递 监控

虽然出现的移动互联网更加便于用户随时随地的传递信息,但是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因此,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信息监控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更是保证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

1 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载体

1.1 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了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且保持低速增长。但是手机网络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网络。2014年1月16日,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在3G网络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校园网络信息的传递主要由无线数据信息来完成。

1.2 基于移动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主体不断更新,用户规模增长。在2013年,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达86.2%。与传统及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相比,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不仅拥有更强的通信功能,还增加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并为用户提供了诸如支付、金融等内容的综合服务,保证了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

2 移动互联时代做好高校网络监控工作的必要性

2.1 在校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且具有追求新鲜事物的特性,因此,大学生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各类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以及娱乐的主要方式。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为2.15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7594万,年增长率达到54.5%。

2.2 校园网络信息监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2.1 信息传递速度快。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大学里中间已经普及、手机上网更是被广泛使用,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和可移动性,学生无论课上课下、身在哪里都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连接互联网,获得信息的速度要远比传统方式快,信息内容更加及时、全面。通过移动社交平台,使得信息在第一时间就开始传递,传递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2.2.2 信息量剧增。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整体即时通信用户的大规模增加,以及与传统及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相比,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不仅拥有更强的通信功能,还增加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并为用户提供了诸如支付、金融等内容的综合服务,必然就产生了信息量的急剧、大量的增加。

2.3 虚假信息、不良言论充斥网络。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一些别有用心之徒开始用移动互联网络传播虚假、诈骗信息,宣传不良言论。大学生涉世不深,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时刻,对于信息的好坏鉴别力不够。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影响,容易成为一些诈骗信息的受害者。

3 移动互联网信息存在和传递方式的变化

3.1 传统的用户的上网入口从NetScape网景的浏览器开始,到雅虎的门户网站媒体内容,到Google的搜索引擎拿机器爬来的内容加排序规则,到Facebook拿用户的关系链及用户推送的内容。而移动互联网,用户只需要在手机上使用社交媒体,通过手机推送内容。目前,用户主要通过Facebook的分享、微信朋友圈以及群组获得内容。通过手机传递的网络信息方式由之前大多数用户的被动接收变成了主动发布或是接收并转发,但是信息监控的主要内容是对主动信息的控制。

3.2 移动互联网信息内容形式还可分三种。一种是文章,主要以网页型态呈现,一种是手机应用APP,需要下载,以及还有类似微信这样超级手机通讯平台所创造的微信APP。不论哪种内容,用户取得的主要管道都已不是搜索引擎。通讯软件或社交媒体才是信息集中存在和传递的平台。

4 网络信息监控工作方法建议

①成立自上而下负责制的信息监控部门,加强信息监控意识。为了应对各种突发网络信息舆情事件,建立突发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加强与政府相关网络监管部门合同的同时配合网监部门的工作,贯彻执行网监部门的任务和要求。②高校要着力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针对移动网络APP和通讯平台,与iOS和Andriod等各类基础信息平台建立过滤接口,从根源处进行关键词、字符过滤,并通过移动信息间隔进行信息反馈。③加强校园思想政治建设,实时掌握师生思想情况,建立校内信箱、微信圈、微博等,建立师生沟通渠道,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载体。信息监控工作人员要熟悉各类移动互联网络应用服务。④对师生进行思想教育,建立师生一体监控机制,师生作为信息传递的主体,同时又是信息监控的主体,形成全面的信息监控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

[2]赵忠东.“魔”式为王: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2013.

[3]张睿.移动互联网技术,2010年4月1日.

高校信息工作 篇12

1 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电子信息管理技术对于高校在硬件方面、软件方面、人才队伍方面的建设都提出了新要求。

1.1 电子信息管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档案管理工作中, 有很多数据都是以电子档案的形式保存的。而在工作过程中, 有些工作人员对电子信息管理技术不重视, 容易在操作上产生失误, 导致一些比较重要的资料不能做到及时备份或打印, 过分依赖于计算机, 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 就会造成计算机里面的文档丢失。另一方面, 工作人员文件规党意识比较欠缺。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草稿文件非常容易被忽视, 基本上都不会被保留, 从而造成信息资源的流失。

1.2 电子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在档案工作的发展过程中, 档案信息资源工作的建设越发显得重要和必要。它与传统的档案管理一样, 蕴藏着大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传统的档案相比, 只是载体不一样而已, 一个是白纸黑字, 一个存储数据化。档案电子化的发展, 是社会的需要, 也方便工作人员在忙忙的信息中可以快速的找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这是传统档案管理无法企及的。

1.3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档案工作需要建立标准与规范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信息的交互都必须依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电子信息管理档案工作, 同样也需要建立科学的标准的统一, 这样有利于档案资源的共享、交流和保存。当然, 如同现行的网络协议一样, 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可行的标准和规范, 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特别是高校档案工作还处于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时期, 面临中各种的问题。

1.4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工作应用系统建设

电子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是传统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从来没有过的新内容, 它是电子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的建设内容, 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序、保障运行的核心内容。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应用系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信息采集、信息管理、更新和保存, 查询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应用系统平台进行快捷的查询, 是信息化管理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

1.5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需要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

任何工作的主体都是人, 包括电子信息管理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应用系统平台在管理过程中, 可以很好的归类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在实际中也会出现各种不足或者缺陷。这个时候, 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管理模式。而这些工作上的创新都需要有优秀的工作人员来完成, 需要他们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这样, 才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管理在档案工作中的使用效率。

2 高校档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的保障措施

2.1 统一组织领导

在很多高校, 存在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分离的状态。不仅传统的信息部门工作分离, 比如档案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分离, 新的与电子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部门也存在分离, 如公关、外联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保持更大的距离。所以,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 需要统一组织领导, 是相关部门可以整合一起, 由分管校长直接领导, 这样有利于信息交流和协调。

2.2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需加大投入力度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大投入、见效晚的工作。所以, 该项工作需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 不能因为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 就不解决经费问题。另一方面, 档案管理部门也需要开拓筹资渠道, 争取多方面的资金支持, 比如争取财政支持和自筹相结合的形式。这样有利于保障资金按时到位。

2.3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在建设电子信息管理档案工作的过程中, 要按照《档案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精神, 研制具体的、科学的、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以保障高校档案工作能够规范、合理的运行和维护。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档案管理工作建设的发展方向。

3 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多,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推动者档案事业的发展, 使得档案事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电子信息管理的应用, 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这是未来高校档案发展的大方向, 所以, 管理者应该不断的强化电子信息管理意识, 完善各方面制度、保障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推进。

摘要: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 高校档案工作也开始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来管理。电子信息技术管理下的高校档案工作会极大的提高管理效率, 延长文档寿命, 拓展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比如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制度规范建设等等, 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探讨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高校

参考文献

[1]薛四新, 杨艳, 黄存勋主编.现代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

[2]李冬梅.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J].黑龙江档案, 2011.05.

上一篇:计算机综合信息系统下一篇: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