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2024-12-22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共12篇)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篇1

伴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我们国家在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这为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逐渐摒弃了以往的传统管理方式, 纷纷引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这不仅提高了后勤工作的管理质量, 同时也提高了管理工作的严谨度。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工作, 还包括其他方面的物业保洁、绿化、设备维修、食堂管理、保健站、学院用车派车等工作。当前高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 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后勤管理工作, 以此来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效率。

1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况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 高校师生对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校后勤本身也需要不断调整, 使自己的服务管理水平符合科学化、程序化、专业化之要求。[1]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是指物业保洁工作、校园绿化工作、基础设备维修工作、食堂运行管理工作、保健站、学院用车派车等工作等等, 这些管理工作的质量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 因此必须加以重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主要有:服务性、先行性、相对独立性、协调性、技术性、实际性以及社会适应性等。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 是一个以人为主导, 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2]高校后勤工作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也能为高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决策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 这样就能够带动整体的协调发展。

2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1) 当前, 我们国家有许多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模式比较单一与陈旧, 有的高校虽然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但是其信息化的程度与水平较低, 完全不符合当前的教育改革目标。不仅如此,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水平与方式大有不同, 并且发展层次极度不平衡, 有的学校应用了比较高端的管理信息系统, 但是有的高校仅仅只是运用了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技术, 例如基本的办公软件与统计软件等, 这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后勤管理现状。

(2) 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有些改进与完善, 例如,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运用了IC卡来管理学生的食堂管理工作与生活用水等方面的工作, 这虽然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之处, 同时也避免财务问题的出现。但是这种简单的后勤信息管理系统仍然不能够满足到其他的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

(3) 我国高校整体的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差异化比较明显, 有的高校管理化水平较高, 有的高校管理化水平仍然停滞不前。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高校主要体现在:管理信息系统设施比较陈旧与落后、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与标准不健全、相关方面后勤人员的信息更新较慢。不仅如此, 学校在后期人员培训等方面投入的时间与资本较少, 使得后勤人员的专业性稍弱等。

3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范围比较广, 并且相关方面的规模比较庞大, 因此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 因此必须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 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质量。当前, 许多高校都有自己专门的Web网址, 这样就有利于加强后勤管理工作质量, 加强内部管理信息之间的沟通。当前,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采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理念以及信息化技术等, 这样才设计出符合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系统。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框架:

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 在设计的时候要深入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联, 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应当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将学校的后勤实际情况纳入其中, 不能够盲目的借鉴其他高校的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各部分改革工作的进程。设计的板块主要是指:后勤管理工作信息系统、系统运行数据库以及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板块等。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统计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以及日常事务管理系统等。[3]基础设施设计系统是指物业保洁基础设施、校园绿化的基本运用工具、设备维修工具、食堂内部基础设施、保健部门的设施以及车辆等的统计与管理工作, 均利用此项系统进行统计与管理。

资源管理系统以及日常事务管理系统都是统计资源与日常事务所需物资的购进与发放, 以此来详细的反应后勤管理过程中物资的流动方向、用度开支以及损害情况等。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主要是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统计学技术、管理知识理论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 不仅仅涵盖了学校的后勤工作, 同时也为其他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4结论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世界各国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在这种环境下, 我们国家的信息化水平也有所提高。在市场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前提下, 高校后勤工作的开展纷纷采用了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一旦高校后勤工作的质量提高, 那么高校整体管理工作也会随之提高, 有利于提高高校的信誉值与形象, 从而扩大了高校的知名度。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就是为实现校园管理的信息化而设计的, 通过该系统, 高校单位能够更高效、更科学的管理校园学生宿舍和后勤资产, 起到提高效率、缩短时间、节约成本的作用, 最终有效的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与管理水平。[4]

参考文献

[1]兰建文, 刘敏, 任高峰.多业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2 (04) :110-112;

[2]苏君丽.分布式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案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1 (06) :45-50;

[3]邵真, 葛虹, 冯玉强, 刘鲁宁.组织文化对ERP系统消化吸收阶段知识共享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 2013 (02) :230-234.

[4]朱春生.基于“低碳绿色”校园的高校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创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4) :33-38.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篇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在互联网的时代中,各行各业的业务模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面临着重大挑战。传统高校后勤管理效率较低,在追求高效率的今天,这种管理方式显然是会被淘汰的。因此,在高校后期管理中加入信息化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提高管理水平。文章对大学后勤中信息化的应用作出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校;后勤物业;信息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我国早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中,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信息化的应用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高校后勤管理所涉及的工作非常复杂庞大,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会造成处理事务的效率非常低下,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手段作为辅助的话,会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所以,如何在高校后勤工作中合理运用信息化工具,是每个业界内人士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高校关注的焦点之一。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 意义 现状 举措

1前言

对于高校后勤网络的信息化管理,是指按照一定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在尽可能节省成本投入、人员投入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后勤网络管理的高效,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

而高校各项工作中,后勤网络信息化管理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展开以及学生的学习发展密不可分,没有高校后勤网络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就没有学校的持续发展,故而建立后勤网络的信息化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2高校后勤网络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2.1高校后勤工作效率的改善。由于高校后勤工作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而展开,故而在很多环节中,特别是一些审批环节中,它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工作时间,提高数据的准确性,避免资本、土地、人力资源等出现浪费的现象。同时可以通过后勤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对高校各个部门的后勤工作进行监督,避免各个部门的工作出现混乱,以及相互推诿的现象。

2.2高校后勤工作系统的建立。建立系统化的后勤工作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对高校后勤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之上,网络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系统化、高效化成为了可能。

3高校后勤网络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目前随着高校的飞速发展,在过去传统理论和标准的指导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处理,反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隐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理论脱离实际。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来说,高校制定了越来越多的后勤管理规范和规则,虽然为高校提供了系统的指导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却没有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去,这些管理规范和规则并没有发挥它们应该发挥的作用。这种理论上的建设与实际工作中的不协调很容易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陷入混乱之中,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和实际工作的脱节,更会阻碍管理工作的展开。

3.2信息孤岛现象。信息孤岛现象一直是困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所在,这一问题贯穿了高校后勤工作的始终,对于高校后勤各个环节工作的展开、总体的规划策略以及工作的最终完成都有巨大的影响。

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是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探索一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推进高校后勤工作发展的新途径,解决信息孤岛现象是促进高校后勤工作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立的必由之路。

3.3管理与执行的脱节。对于高校后勤网络的信息化管理,许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它们的重要作用:

对于管理阶层,高校中对于后勤工作的管理没有明确规定,网络的使用也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位来管理后勤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混乱,某些情况下会助长贪污腐败的风气,不利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

而对于执行阶层,对于高校职工和学生来说,由于高校后勤工作与职工、学生联系不紧密,大量的职工和学生在学校后勤工作中并没有树立信息化、系统化的坚定信念,没有树立坚守岗位、执行上级命令的理念,整个行业都呈现了一种从上到下的松散、混乱的状态,故而这种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自然困难重重。

4高校后勤网络信息化管理举措

4.1加强高校对后勤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对高校的后勤工作加大管理力度,高校的后勤管理要符合国家和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同时必须要加大对高校后勤工作的网络管理。在学校后勤部门的集中管理下,在校园内的单位,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人员都需要投入到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去。

这一措施,可以使得高校后勤工作建立合理的体系,实现了后勤工作的制度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后勤管理中的混乱状况,也避免了违法腐败现象的发生,为净化高校环境作出了贡献。

4.2分阶段展开高校后勤工作。高校后勤工作的展开,必须建立在网络管理分阶段、分层次的基础之上。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使得高校后勤工作的管理逐步完善,使整个过程都能遵循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管理原则。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要采取果断的行动,通过这种贯穿全过程的监督来进一步完善对后勤工作过程的管理,实现层次分明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4.3加强后勤工作信息化软件的配置和管理。采用信息化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等,对高校后勤工作的各个关键点进行控制管理,达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有助于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有助于预防和规范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建立系统的数据管理体系。

4.4建立专门的岗位吸引人才。为弥补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漏洞,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要加大对学校现有后勤职工的培训,针对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展开职工的再教育,减少失误的发生。

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中来,他们有更加科学的、成体系的管理办法,能最大程度上完成管理的目的,避免了高校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科学的现象,同时节省资金,使管理的功能达到最大化而成本达到最小化,最大程度上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上的就业压力,以高校的力量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5 结语

综观全文所述,加强高校后勤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是新世纪以来提出的新课题,也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所在,随着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现阶段的高校管理策略,对于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故而针对高校后勤工作的特点,采取特有的政策和措施格外重要,这也是面对市场化大环境的必然要求。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4

高校后勤管理的任务是负责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内容。提高学校管理服务质量, 为学生和老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是各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职能。在这个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社会, 个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也应当有所提升, 因此更加需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使后勤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效率化。

2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基本情况

2.1 信息化开发应用调查情况

普遍看来, 目前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情况不太乐观, 据电话记录资料显示, 2003和2004年仅有不到160通电话咨询有关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内容, 2005比例增加了46接到了235通咨询电话, 2006年截止到6月份就接到了210通电话, 据估计可能比2005年增加110。从这个调查数据来看, 说明我们重新认识了高校后勤管理, 并且急迫地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探究及不同程度的探索。我们在一些高校调查资料中发现, 他们正不同程度的对如何高效利用信息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行探索, 他们也在实现部分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小的收获。但他们在使后勤管理实现整体信息化时经验还是不够。据部分调查显示, 目前全国各高校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比率较低, 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其实现率一定会有大大的提升。

2.2 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

在教育部发展规划课题“中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分析报告”中, “信息化建设”、“社会化改革”、“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和“思想文化建设”这五项工作已被作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高校后勤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和课题进行研究探索。

引人注目的首次“全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于2005年6月份在重庆举行, 在会上进行充分交流和研讨的是全国高校后勤领域主要的信息化管理软硬件技术研发机构和应用单位。最近几年, 各高校的学生公寓专业部也曾多次举办过有关公寓信息化建设的交流会。山东、河北等省的学生公寓专业部也举办过相关的对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起重大推动力的研讨交流会。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北京发展的态势令人感到非常欣喜, 在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方面北京市教委后勤处今年加大了推进力度和强度, 使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并且得到了可喜的成果。北京市教委后勤处还成立了“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课题组”, 对后勤管理、机构设置和运行等方面进行结构优化, 并对岗位效绩评估与ISO9001、HACCP两个标准化的结合进行探索研究。目前, 据不完全统计已完成或正在建设后勤管理信息化的高校超过1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全国对信息化建设的越来越重视, 我们相信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开展的越来越好。

3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 各高校在利用信息化进行后勤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近年来, 大学生人数随着高校的扩招而逐年增加, 同时对吃、住和后勤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 许多高校不断增加校区基础设施, 不断扩大管理服务内容和范围。再加上校区分散部门较多, 这些因素都要求我们后勤管理服务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现代社会的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后勤队伍素质建设、服务意识, 并且有效地利用网络化、现代化管理手段。这是保证学生和教职工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必经之路。

在如今这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和更新, 社会上各种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并且日益完善。对于后勤服务管理来说需要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怎样有效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去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为面对市场化运作我们必然要做的就是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资源。高校后勤市场在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下逐渐被社会各种竞争机制不断渗透, 这就促使后勤人员时刻保持警醒不能丢掉危险意识, 加强思想的转变。

4 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4.1 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后勤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更快、更好地为学生及教职工服务, 并且能更准确地掌握师生信息。

不同校区的不同部门在自己的电脑上都可完成上报和待审批文件, 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省去了大量的繁琐的程序。

4.2 信息化管理更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平台可以把后勤公共资源和各种信息统一展示调用, 各种信息、资料、报表等都可以在平台中进行资源共享, 而以前人工管理时的信息闭塞, 沟通不畅等问题都可以在信息化管理中得到解决。

4.3 信息化管理还有利于节省经费。

通过网上办公, 大家会减少对文件纸张、打印、复印和各种材料的需求。各部门之间的走动和一些核算部门的人工会相应有所减少, 而一些部门可能会精简合并, 各种经费、车费、汽油费也会有所减少。

4.4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

利于巩固社会化改革的成果, 有利于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培养后勤队伍专业素质, 提升自身形象。有利于加强后勤服务安全管理, 推动反腐倡廉建设。

4.5 后勤社会化改革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入, 这就对高校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在范围和质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的单一、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激烈的不断变化的要求。只有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用于后勤管理, 才能有效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因此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极有力的也是急需的。

5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方案

5.1 增强意识, 营造良好的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领导和职工的意识, 从而可以为后勤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让后勤各级领导和职工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是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了解到在提高整个后勤管理水平中信息化管理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 要想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掌握、运用好信息化,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自己的优势。

5.2 扬长补短, 逐步完善

要想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大力协助。借鉴有效的经验, 完善计划, 统一组织,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地区和适当的高校做试点, 一边探索, 一边完善。等到实验成熟后, 便可大范围的在全国推行。

6 结束语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 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而后勤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巨大价值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但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这一领域一定能获得圆满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杨沅潼.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J].陕西师范大学, 2008 (4) .[1]杨沅潼.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J].陕西师范大学, 2008 (4) .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篇5

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肩负着服务、管理、育人三大职能,其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高校要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格局的形成,以大数据为基础完善物联网平台,以智能工具和设备为依托保证信息化的落地。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目前仍存在诸多掣肘:认识不足、资金有限、人才缺乏、制度缺位、安全隐患是普遍阻碍信息化程度提升的难点,文章对突破困境的路径也进行了浅析。当前,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要迈向“高效率、高质量、高满意度”和“大服务、大保障、大后勤”的“高大”模式,助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跃进。

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有三个功能:服务、管理与育人。服务是后勤工作“以客户为中心”的体现,后勤管理工作的“客户”不仅包含学校、师生,在更高层次上还包含高校及社会,要努力实现“客户满意”的目标;管理是后勤统一协调调配人、财、物以实现保障工作的动态过程;作为培育人才的主阵地,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后勤工作中也必然要得以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服务、管理与育人功能在现阶段需要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融合“互联网+”的思维,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智能工具和设备加以实现,从而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约时间和经费,为高校整体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更为便捷高效的辅助。

一、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后勤管理信息化战略格局的形成在传统的后勤管理工作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将后勤管理信息化提升至高校发展战略的层次,需要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一)领导重视,全局规划

后勤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管理效率是否高效,对于高校发展重要性不言自明。高校内掌握决策权的领导是否重视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是否将信息化发展作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基石,是决定后勤管理能否迈向信息化变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应从组织结构、资源调配等关键方面提供支持。在信息化变革过程中,要依据明确的战略规划逐步进行,避免资源浪费,建立“大后勤、大保障、大服务”的综合后勤管理体系,实现信息化时代后勤管理工作的螺旋式上升。

(二)管办分离,合作创新

在经济发展领域,企业对成本的管控和对效率的追求促使其主动探索了互联网应用技术,高校自身及研究院所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开发也日新月异,这些丰富的经验都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思路上的引导和经验借鉴,“互联网+”思维本身就内涵融合创新之义。积极探索管办分离,高校后勤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更高层级的管理者,将精力集中于统筹全局、资源合理分配和精细的流程管理,国际上一些高校关于后勤管理社会化實践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后勤管理要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信息化,创新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利用信息化后勤保障体系在做好勤务工作的同时,为高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和完善后勤管理物联网平台

大数据是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砖石,要着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以期使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数据价值最大化。

(一)扩宽信息收集渠道

丰富的基础数据可以使高校后勤管理实现广覆盖和全面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则使数据更为高效地进行传递,对基础数据的收集要做到渠道多样而畅通,努力建设PC端、移动端、微信端、客服电话、线下服务大厅、智能监控网络全方位信息收集的组合通道,实现后勤服务的快速响应。

(二)创建资源共享平台

传统的后勤管理管理方式往往会产生孤岛效应,各个系统各自为营,信息无法实现共享,造成大量的浪费,在拓宽信息收集渠道的同时,要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打通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宽口径收集信息,集中统一处理,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高频应用数据的无缝对接,避免重复采集录入信息,更为高效便捷。

(三)搭建后勤管理物联网

依托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按照约定协议,对高校内的人和物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形成后勤管理的物联网,提高信息传输的速率,5G时代的来临更是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驱动力。物联网是对信息的终极整合,在感应、传输和应用三大层面对后勤管理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全面促进高校内教学、校园资源与生活的系统整合。

(四)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大数据的应用和物联网平台的建成将后勤管理的全面化和细致化推向了新的高度,庞大的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传输信息经过科学精密的计算可以准确地捕捉到个人的习惯、偏好和动态,这在带来便利和提升后勤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问题,个人隐私和信息存在泄露风险,校内资源信息全部载入互联网也给学校管理信息的安全增加了风险。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高校在后勤管理中对物联网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要在信息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进行,完善信息安全的保障机制,避免高校及校内人员、财物因信息泄露造成伤害或损失。

三、以智能工具和设备为依托保证后勤管理信息化落地

智能工具与设备在高校后勤管理的全场景中皆有用武之地,其是传统电气设备与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场景和目标选取相应的智能工具与设备,完成信息的判定、传输、处理等任务。

(一)智慧教室中的智能工具与设备

1.环境检测传感器

配备环境检测传感器的智慧教室主要应用空气温湿传感技术,对于教室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传感装置在完成教室内环境信息采集后反馈至物联网平台,经过计算处理得到相应指令,控制空调、灯光、门窗等设备以保证教室环境处于适宜条件。红外线传感器的热成像技术可以对进入教室的人员进行体温监控,可以对公共性传染疾病控制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节约了人力财力物力。智能型烟雾报警装置可以在传统装置识别火情、触发灭火设备基础之上完成火情信息的即时传输报警,后勤管理部门可在第一时间精准定位发生火情的地点,以警报、广播、短信、APP等多种方式通知周边人员立即撤离。

2.智能教学设备

教室中教师主导的讲台和学生座位区是两大基本空间。讲台区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变为投影仪器,再到触摸屏一体机的使用,教学工具的智能化大大提高,触摸屏一体机既可以展示教师提前准备的文稿、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也可以配以即时笔记对讲授内容进行注解。传统教室中的教学过程是一次性的,教学受空间和时间限制,智能教学设备应用可以在教师授课时,将触摸屏一体机所呈现的全部内容和教室内教师及学生状态进行实时传输,辅助教务人员进行课堂监督,并且自动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调取和多次利用,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可作为基础数据用于教师和学生考核。学生座位区域也可实现智能化改造,课桌椅装备自动感应和互动设备,课桌桌面即为电子屏,同步教师的触摸屏,学生也可在自己账户的课桌上实现疑问标注,实时反馈给教师。

(二)校内场馆中的智能工具与设备

1.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思路是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融入传统的实体图书馆管理,可以在数据丰富的基础之上完成对用户个人的阅览习惯、兴趣的分析,帮助读者更便捷地获取资料;还可以对图书馆内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整体分析,获得高校内读者的阅读和学习偏好的全面信息。

2.智慧体育馆

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政策背景之下,高校对于发展体育健身,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智慧体育馆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校内人员可通过账户进入服务平台预约场地,查看校内竞赛的安排,场馆内可配备运动监测设备,进入人员凭借“电子纹身”通行及实时监测血压和体温等健康数据,运动数据可以做类似微信运动步数排行的处理,既增强健身活动的趣味性,又能保证运动者的安全。

(三)生活环境中的智能工具与设备

1.可视化地下管网

地下管网设备包含给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暖气管道和通信管道、信息网络电缆等多个内容。信息技术和监测设备的应用可以使并不直观的地下管网实现可视化和动态监控,由于管网复杂,传统的后勤管理除了日常维护工作外,就只能对出现问题的设备进行临时抢修,严重干扰校内教学和生活的秩序,可视化的管网监测设备可以使信息即时传输,便于发现潜在风险,将安全隐患缩减到最小,保证校内各项工作的井然有序。

2.智慧宿舍

宿舍是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在校内的居住场所,是最重要的生活环境,智慧宿舍的探索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产生较早,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智慧宿舍通过对进门身份识别登记、更新联网电表、智能洗衣机、宿舍故障报修、防火警报等全方位智能设备改造,搭建物联网,可以形成一个APP端口、一个身份账户、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等既互通又独立保证安全的验证方式,使宿舍生活更简便,节约水电能源和时间成本。

3.智慧食堂

智能设备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食堂管理模式的问题,提高效率,提升教师和学生对食堂服务的满意度。通过移动端提前预约餐食、就餐位置、时长,精细化管理,减少浪费;可视化端口可供就餐人员监督后厨的卫生状况;出菜口使用按号传送的智能设备,减少人员接触;食堂管理的后台可以对就餐者的习惯偏好进行记录分析,在终端上进行推荐;餐具按照颜色或内置标记芯片进行分类回收清洗消毒。智慧食堂在利用智能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后,可以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满意度。

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的困境与路径

后勤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优质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当信息化技术融入后勤管理,使以前一直“卖力气”的后勤工作多一些“智慧”,高校的“大管家”才挖掘出了巨大的潜能,对于高校的理性、科学治理水平多有助益。

得益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研发人才成果涌现,对于高校后勤信息化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得不承认,与设想的科技化、智慧型管理相比,现阶段的后勤信息化水平还远远落后,其中有些困境可能长期存在,属于体制或机制上普遍的掣肘;有些则相对灵活,需要各高校依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克服。

(一)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的困境

1.后勤管理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大量资金投入是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桎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能够融入生产生活实践的信息系统在搭建初期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调试,精密电子仪器的购置和维修也是高校庞大的支持,正因为如此,即使很多高校对后勤管理信息重要性认识到位,却无资金展开行动,也就使信息化水平受到制约。这一问题是长期存在并将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

2.后勤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规范

后勤管理制度、标准和工作流程的空缺会导致工作的混乱,而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后勤管理井然有序的良好基礎之上可以事半功倍,制度管理不科学,人员考评和绩效管理制度的短板需要补齐。信息化建设是更为错综复杂,需要整体推进的工程,如果没规范的制度基础作为框架,就势必会杂乱无章,使本就千头万绪的后勤管理工作困难倍增。

3.信息入网存在安全隐患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主阵地,其信息资源和校内人员的个人信息需要严密保护。目前有能力自主研发后勤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校十分有限,而科技公司则是提供信息技术支撑的主体,在业务外包,管办分离过程中,信息传递和存储会存在安全隐患,网络技术专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限制了人们对其监控的能力,如何保障在使用外部开发的程序、设备带来便利的同时,高校的重要资源、信息能规避泄露风险,也是很多在信息化建设面前踌躇不前的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难点。

(二)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虽然受制于诸多因素,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多重困境,但参考国际相关经验和国内不断地实践探索,对困境的突破和解决仍有迹可循。

1.提高重视程度,由具有创新思维的领导组织专门机构负责

从领导层到学生,都需要提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重视和关注,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建设,提高后勤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只有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才能有的放矢。对于信息化建设不是喊口号,是对后勤管理工作整体性变革,既需宏观的战略思维,又需对精细化管理有理论和实践心得的人来主导,因此,从组织架构上要由具有创新性思维、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领导牵头组建信息化建设的专门负责机构,确保实体权力,可以有效地调配资源和人力投入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之中。

2.完善后勤管理的制度規范,将信息化水平纳入绩效考核

对信息化技能的考评要纳入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后勤管理各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也要纳入其整体的绩效评价,对于制度规范的完善小到一个终端设备的操作,大到部门长期战略规划,都是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只有制度的地基打牢打稳,才能使信息化体系类别清晰,职责明确,真正实现集约化运转。

3.法律和技术手段双管齐下,保证信息安全

在与科技公司合作及使用和购买信息服务时,高校要善用法律武器和契约协议,严防信息的泄露,保证校内人员信息的安全,也确保高校科研成果、数据等重要信息无隐患。有能力的高校应在课程设计上有所调整,培养自身的科技人才,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后勤管理信息化设备,或有能力对外包公司的工作有效监管。法律和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安全保驾护航。

五、结语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篇6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几年来,随着我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公寓管理为重点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于学校扩招后得以更好地集中精力抓教学、抓科研、抓后勤、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快实现向重点大学迈进的步伐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后勤管理的范围和服务的质量上都有了新的要求,原有的简单、粗放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已在改革中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但大量的资料信息来源和更新仍需改进。因此,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后勤服务实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提高内部运行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是促进高校又快又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1.建设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管理数字化,是指在学校后勤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内外的信息资源,从而提升自身服务管理水平的过程。建设新型数字的校园,实现“校园一卡通”。学校逐步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后勤要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依托,抓住机遇,利用智能化、网络化等信息手段改进工作方式和运作模式,及时了解各类管理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精细管理。配合学校“一卡通”建设工程,将校园内的所有消费并入“一卡通”系统,包括缴纳水电费,食堂餐饮,超市消费等。同时结合后勤服务范围,因地制宜新建教室使用查阅系统、学生公寓出入信息管理系统、餐饮物流管理系统以及智能网上报修系统等服务平台。

2利用信息管理的系统,实现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后勤个部门单位和职工的人员信息、绩效考核、工作情况等管理。利用数据库管理建立职工的人员信息,包括每一名后勤员工的基本资料、工作种类和时间、考勤查询等。系统在岗位管理功能方面,涉及了岗位聘任程序和岗位管理模式,明确了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为各部门按需设岗、以岗定薪提供了依据,并通过系统自动查询工作完成进度情况,例如教学楼的保洁工作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是否当天已完成等,节省汇报时间,自动化完成。 3建立“一站式客服”,实现物业管理现代化。学校的物业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教职工住宅区、学生宿舍区和教学办公区,它直接关系到全校师生“住、教、学”的问题。建立“一站式客户服务”就是利用电话、校园网、学生公寓、教学办公楼等为终端平台,例如教学楼中的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后,能及时自动汇报到后勤维修部门,通知维修人员能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教学任务正常完成。全方位覆盖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位师生员工,向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便捷的物业、饮食、维修等综合服务。 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

4物流及供应链电子化,科学控制成本。长期以来,学校后勤物资的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远远没有达到自动化的要求,为供应满足学校的需要,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手段,能有效控制后勤物流,合理安排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认真权衡成本和减少服务间的矛盾,全面实现成本控制并提升服务水平,以期达到多方满意的结果。

5遵纪守法,恪守信誉,这是高校后勤职业必备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秉承和发扬,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法律加以保证;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经济联系也要靠信誉来维持,在工作中要言而有信,讲实话,办实事,讲实效,守信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职工和学生们的支持和尊重,有效提高高校后勤人员自身素质。

三、结束语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和师生活动服务的部门,对于学校科学合理的整体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客观、主观等多种原因,目前高校后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应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节约型高校后勤部门、提高高校后勤人员职业道德和建设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当前高校后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改革,高校后勤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改革求发展的思想观念,抢抓机遇,扎实进取,促进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人员的积极性,改进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工作质量,为学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波.浅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J].现代经济,2007,(6).

[2]杜红霞.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及出路[N].长沙大学学报,2007,(7)

(四川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探讨 篇7

一、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概述

高校后勤管理主要的工作内容是负责学校广大师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承担着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能,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构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 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一项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工作[1], 为广大师生提供多种优质的服务, 推动高校的快速发展。

二、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忽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很多高校的领导和管理者忽视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没有充分认识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日常的工作中, 仍倾向于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 由于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多是年纪较大, 临近退休的一些教师和干部, 面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他们从内心就产生了抵触、消极的情绪, 仍然固执己见的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另外, 一些管理人员没有全面理解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认为只要学校安装了应用系统和各种计算机硬件设备就完成了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导致高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没有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和框架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和框架, 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落后, 各项工作体系难以协调运行。即使一些学校完成了技术上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但是缺少完整有效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规范和标准, 后勤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都不完善, 给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实施带来很多的困难。

3. 信息点分散, 缺乏互通性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 服务与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 各个信息点分散, 高线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难以采集全面的信息, 不能有效地保障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存在很大差异, 一些学校将后勤管理工作外包给校外的企业, 各企业之间往往自主经营, 采集的信息数据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 严重影响了高校后勤管理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难以共享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资源。

4. 缺少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才

当前, 我国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普遍问题就是缺少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才, 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的职工综合素质偏低, 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意识, 不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1. 转变观念, 引进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

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积极引进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真正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 为广大师生提供多种优质的服务。高校后勤管理人员, 要积极学习现代化的后勤管理理论, 更新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理念, 不断提高自身的后勤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适应工作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在后勤管理工作中, 引进科学合理的竞争激励制度, 提高后勤管理效益, 满足广大师生需求, 构建后勤管理信息化控制、信息输入、组织控制的一致性[2], 完善后勤管理信息化体制, 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

2. 加强对专业化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才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根本技术, 只有拥有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才, 才能把握构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主动权, 因此各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对专业化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积极吸引优秀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加入后勤管理工作中, 为专业化信息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在后勤管理部门体系内部完善竞争机制, 激发信息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各高校要树立科学利用人力资源的重要观念, 用好、养好信息管理人才, 充分尊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成长过程中的需求, 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制定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选拔多种优秀的管理人才, 为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广阔的空间。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综合工作,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后勤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各高校要加强后勤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和硬件设备的建设, 实现后勤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3], 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 构建标准化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另外, 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 分步实施, 逐渐完善, 以点带面, 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4. 完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各高校要积极采用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 不断完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以校园局域网为平台, 构建专门的后勤管理网络, 利用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监控学校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及时了解广大师生的需求, 有针对地提供多种服务。例如, 各高校要不断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 学生只需要持有校园一卡通, 就可以在书店、商场、游泳池、图书馆、食堂等多个场所使用, 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不断完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使后勤管理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后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结合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采取改进措施, 不断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 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敏.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改革与开放, 2011, (16) :100.

[2]卢蓉涛.试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途径[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20-21.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浅析 篇8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是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 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更加规范, 各项数据的处理更加及时准确, 对于改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保障高校后勤对各类优秀人才的需求, 保持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后勤传统人事管理方式,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来处理日常事务, 这样一来便产生工作效率偏低、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人力资源信息化, 是通过对原有的历史资料及业务流程进行归整与梳理, 使之更具有可行性, 既减少了重复性的劳动, 也降低了人力因素的干预, 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繁重机械的日常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 大大提升其工作效率, 使其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工作。

2.实现资源共享。后勤信息系统中, 数据通过服务器传输到客户端, 使用方均可访问, 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一方面, 既可以方便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 也为应用层、管理层、决策层提供一个在线的交流平台。如员工可以通过平台更新自己的信息, 经过一定的审批流程即可生效;部门领导可以对下属职工的工资福利等相关信息进行查阅和审批。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 也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更新, 使人力资源信息传递更加通畅,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系统、规范。

3.提升管理水平。高校后勤事业发展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 “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一系列工作, 环环相扣, 紧密相连。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将规范人力资源相关业务流程, 从招聘到培训, 再到绩效管理、员工发展, 以及员工离职等各个环节, 优化整合工作模块, 使业务流程更加专业化、科学化。

4.提供决策支持。组建人力资源数据库, 按照不同要求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形成各式图表、统计报表等, 使之成为有效的数据分析平台, 从而更加及时高效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 为后勤领导各项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根据不同级别, 授予不同权限, 各负责人可在权限范围内对员工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查询和分析, 在及时、准确地掌握人事信息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人才潜力。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1.高校后勤领导重视与支持。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是为了适应高校发展需求而产生的, 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来提高工作效率,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业务, 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后勤领导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要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做出科学决策, 对各项任务的安排做好统筹和部署等。

2.构建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想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成熟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管理是信息化的基础, 任何成功的信息化建设都有与之相适合的管理模式。要想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需高校后勤各部门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 寻找一个合适恰当的时机, 逐步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3.协调各部门共同合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跨部门的工程, 涉及人力资源部门、通信部门、财务部门等各相关业务部门和员工。后勤主要领导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统筹和部署, 才能保证各部门共同协作, 实现最终目标。

4.建立专业的项目团队。专业的项目团队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团队中应包含项目负责人、人力资源业务骨干以及IT专业技术人员。在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之前, 需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工作;项目负责人要及时与后勤管理层进行沟通, 制订实施计划以及任务的分工分解;要有意识地招收、培养既懂人力资源管理, 又懂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 使其在真正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时发挥决定性作用。

5.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根据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及需求、现有软件条件等情况, 从系统功能、服务水平、后期维护、产品价格等方面综合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既要满足现在的需要, 也要满足未来功能拓展的需要。

三、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1.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 高校后勤的管理层应树立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其次, 应建立并完善与高校发展目标、后勤社会化改革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尤其是和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管理制度, 定期进行人力资源及计算机业务培训, 实现信息共享;再者,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行之有效的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 从而为后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2.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人才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注重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从业人员应掌握人力资源相关专业知识及业务流程, 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除此之外, 还应加强员工信息化培训, 使其能够利用所具备的信息管理知识分析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提高人力资源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高校后勤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织自己的技术团队进行软件开发, 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同时, 为后勤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虽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十分重要, 但不能过分依赖, 应当将人性化管理融入信息化软件中, 使二者有效融合, 从而实现高校后勤价值最大化。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即实现办公自动化, 通过建设配套的网络平台, 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管理, 这就要求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持。因此, 高校后勤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合理安排资金投入, 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语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后勤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不断与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进行融合, 优化并完善现有工作模式, 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系统、高效, 从整体提升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为高校后勤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实现高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影, 左臣婕.浅析高校后勤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3) .

[2]杨守忠.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7.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篇9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信息化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 财务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用的财务管理方法。 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1推行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相对于高校后勤财务的传统管理方法来说, 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后勤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在高校后勤财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后,明显地转变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特别是一些先进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让财务工作人员能够从繁重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 有更多的精力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汇总,而且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对财务数据进行精确计算, 能够从多方面对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提高了高校后勤财务工作的准确性。

(2) 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提高高校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传统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很难实现对高校财务信息的有效整和,财务数据对高校整个财务信息的反映不全面, 会对高校经济决策的科学性造成影响;对高校后勤财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后,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对高校财务信息进行整合,还能与其他高校实现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对财务管理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高校自身在后勤财务的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3) 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更好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监督。 在对高校后勤财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后,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量化、精确录入,有利于对高校的财务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提高了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约束力,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2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原则与重点

2.1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原则

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安全性、 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渐进性这5大原则。

(1)安全性原则:高校财务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关系到高校的财务安全。 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时要特别重视系统的安全性,保证财务信息存储、传输、应用的安全性。

(2)先进性原则:即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升信息化系统的先进性, 在完成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后,还要不断对系统进行升级管理,保证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先进性。

(3)实用性原则:即在选择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要注意着眼于该系统的实用性,是否适合本校的情况,在引进系统前应多与研发单位进行沟通, 在系统平台研发期间针对学校的具体特点进行调整,保证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用性。

(4) 经济性原则: 即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规模和功能, 避免在引进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造成经济的浪费。

(5)渐进性原则:高校后勤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要对信息系统管理进行长远建设规划,分阶段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使系统能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

2.2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的重点

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系统进行重点建设。

(1)财务数据共享系统:在高校后勤财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后能够对大量的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汇总。 数据量增大导致使用的人数就会变多,数据“共享”成为了财务系统所必备的功能。 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时要注意对财务数据采集系统、数据转换系统、数据查询系统的建设,并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学生业务系统与教师业务系统,既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又方便学生与老师对信息进行查询,提高信息数据的共享度。 在共享数据系统建立后,需要将用户的详细信息及时录入系统,比如说姓名、性别、学院、专业、身份证号码等,为用户建立一个账户,让用户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查询共享。

(2)财务管理系统:高校推行后勤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水平, 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因此在高校后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比如加强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保证财务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安全性。

在学生缴费系统方面:建立起缴费与教务相连的系统模式即学生要在缴费后才能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比如说只有在缴费后才能进行选课、信息查询、考试报名等等;同时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学费管理系统,让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未交费的学生,以便对未交费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未交费的原因,及时督促他们及时缴费。 如果发现一些学生家境困难,可以对他们进行缓交处理。

在高校日常财务管理系统方面: 在学校整体以及各个部门的经费预算核定后,财务系统建立起各个部门的专用系统板块各部门在专用板块下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查询管理; 同时还要规定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系统权限,并采用信息加密技术,保证系统信息的安全性。

(3) 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在新的财务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 要及时对相关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使用信息系统;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3结语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篇10

1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整体状况

后勤信息化是指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数字通讯、无线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构建一个数字化虚拟平台,实现对后勤服务相关信息的采集、汇总、整合和开发,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资源共享化、流程规范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近年来,关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无论从中央还是具体到高校都把该工作放在了较重要的位置。2011年6月,为了推进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水平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委员会成立,对高校后勤信息化的内容、要求、规划等作了详细部署,拉开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息化建设的大幕。

在201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1)在被调查的29所高校中,所有高校全部启动了后勤信息化项目,已经投入使用的高校后勤业务应用系统达到132个,平均每校4.6个,在此次被调查的高校中。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24所高校(占调查对象的82.6%)未来三年内有明确的新建或更新后勤信息系统的计划。研究者所在的高校后勤系统也已经建立了宿舍门禁系统、宿舍热水监视系统、宿舍用电网上查询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等后勤信息化系统及平台。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各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后勤信息化的重要性及便捷性,全面开展了后勤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水平和硬件建设已经达到较高水准。且信息化的业务较多,涉及面比较广,具有较强的新建和更新需求。

2 目前国内高校后勤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发展迅速,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后勤员工知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年龄偏大。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中、素质过硬的高校后勤队伍来实施。(2)而在我国的后勤管理队伍中,管理人员学历层次不高,年龄偏大是普遍现象,该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一项调查研究表明:(3)后勤员工学历所占比例显示,后勤员工中初中占73%,高中占18%,大专占3%,本科占5%,而研究生仅占占1%,大专以下文凭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91%,有愿望继续学习的仅占38%。针对三所高校后勤正式工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4)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35.59%,40岁以上的占64.41%,从该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在大学这个以青年人为主的高文化素质群体聚集的场所,后勤的管理、服务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严重偏低、年龄偏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人力资源环境状况,必然制约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进程。

第二,现行管理体制下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信息共享。在当今高校信息化开展的进程中,大多数部门都比较重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满足本单位本部门基本工作需求的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但是各个部门在建立自己的信息化平台之初并未考虑其他部门的需求,从而忽略了各单位各部门信息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横向信息共享的能力,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运行机制大多是以条块化模式运行的,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违背了信息时代信息共享这一重要理念,造成各系统间整合困难。例如现在很多高校后勤部门都有自己的学生公寓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了门禁刷卡与智能安全视频技术,晚上系统会自动统计谁还没有归宿,谁超过12小时在宿舍没有出过门等等,这些信息对学生处或者团委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来说很重要,也需要经常使用,但是后勤的学生公寓管理系统与学生处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却不能有效对接。导致不同的系统之间缺乏兼容性,无法达到信息共享。

第三,现阶段的后勤管理信息化无统一规划,缺乏行业标准。我国高校的后勤信息化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一步到位”的模式,即在前期大量调研、咨询和规划的基础之上,一步到位建成“数字化”信息平台,此方法风险较高,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这种模式国内较少;另一种模式就是分步实施的“先局部后整体模式”,这在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过程中是主流。大部分高校都采取的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很多高校事先缺乏统一规划,存在盲目建设后勤信息化的情况,造成信息化建设工作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的混乱局面。

由于目前对高校后勤信息化技术的专业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不成熟,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也才是这两年的事情,很多东西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这都为制定高校后勤信息技术规范、统一技术标准带来较大不利影响。

第四,影响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中西部的高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信息化的速度与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资金相对充裕,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程度相对也高,信息化投入也相对较多。除此之外,同一高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特别是那些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核心使命密切相关的部门甚至有钱没处花,而经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产业集团却迫于经济的压力很多项目上不了。很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产业集团想通过提高后勤服务价格的渠道来增加信息化设备投入,却又面临来自学校、学生、教育主管部门的多方压力。

3 加速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在后勤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涉及到高校运营体制方面的原因,短时期难以解决,而有些问题,我们是可以找到

第一,后勤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目前后勤职工中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层次低等突出问题,他们给高校的后勤部门造成了沉重的压力,严重地阻碍了后勤信息化进程。有人据此形象地比喻为“背着沉重的包袱,带着老弱病残的队伍,拿着原始的武器,参加最激烈的战斗”。因此,建立和完善后勤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是后勤部门面临的当务之急。采取“内退”、“分流”、“赎买”的方式解决后勤学历低、年龄大的工作人员的归属问题,同时随着高校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后勤也应改变以前那种安排关系户以及通过熟人介绍员工的方式。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聘用年纪轻、学历高、学习能力强、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轻、高、专人才,以解决补当前后勤部门人员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以及学习能力偏差的问题,这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用人制度,可以保证招到大量优秀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为高校后勤实体(集团)的长远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二,开展后勤信息化标准建设,逐步建立信息化规范和行业标准。对于高校后勤系统来说,信息标准化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了信息化的统一规范和行业标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才能有效避免因规划不统一、数据或系统接口不一致导致的信息孤岛问题;其规范应满足以下要求:(5)适应于科学的管理运行模式;数据设计符合信息标准及应用规范;功能相对齐全、满足需要;具有通用、扩展、易操作等特征;提供应用访问接口以及与相关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符合一定的应用管理规范,能够与其他应用系统集成;技术文档规范齐全。

第三,建立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后勤员工全员培训制度。后勤人事制度改革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勤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和陷入困局的情况下,可以把提升现有员工的素质作为当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工作重点。这一点恰恰也是高校的优势,后勤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师资和专业技术人员众多的先天条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岗位上的职工进行针对岗位特点的岗前和在岗的全员培训,信息化培训应当成为高龄员工在岗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全员培训制要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规范、技术、质量要求。

4 结束语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虽然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仍需要后勤部门不断加大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满足不同部门和群体的需求。高校后勤信息化的本质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深度发展和必然结果,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6)需要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后勤部门与其他部门、单位的通力合作以及行业协会的积极指导,只有这样,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①蒋宏潮,鲍伟.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27-29.

②李乔飞,刘述进.高校后勤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M].中国电力教育,2009:229.

③陈婷婷.当前我国高校后勤员工综合素质研究[D].中北大学,2012.

④李珂.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人事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⑤王海涛.浅谈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J].高校后勤研究.2011(2):91-93.

当今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篇11

关键词 高校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新时期下我国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现状

当今我国高校正在逐步加快信息化发展,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高新的信息技术标准研制与推广、优质的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以及不断壮大的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不断取得较大的进步,这就促使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延伸,渗透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构成增强我国高校在激烈竞争力中领先的一个重要标准。由此可见,教育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已经得到全国各高校的重视和开展实施。

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是借助校园网络环境构建起来的,它通过方便、及时的在全校甚至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来发布信息、电子邮件等方式,形成无纸化办公系统,同时在学校的院、系和教务、学生管理、人事、财务、设备等各职能部门也纷纷建立起先进的信息和业务系统,这些管理系统的构建与使用,有效地利用了信息基础设备平台,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

然而,在我国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其功能、层次、使用范围等上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主要可以归纳为:

(1)高校内规划和部署不统一。各部门子系统各自进行建设,因为各部门之间的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方式也存在不同。

(2)高校发展的层次不同。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的起步及技术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得信息化水平高低不齐。

(3)行政管理的影响。除了自身技术能力的制约,部分部门还需要使用由上级对口主管机构下派的信息管理系统,如财务、资产等管理系统。

因此,从当今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现状中可以看到,其臃肿的系统建设导致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教育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并且信息管理构建过于封闭,不论在子系统间相互信息流动上,还是信息内容互操作性和数据共享性等方面都出现很大不足,由此阻碍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严重滞后也成为高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我国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足原因

2.1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意识落后

意识建设是目前影响我国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发展的首要前提。当前我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主要意识问题为:

(1)构建高校信息化管理偏向于行政化,官本位思想主导下变得“重形式轻效果,重成绩轻效益”。

(2)信息化管理构建中的信息化认识还尚浅。例如:学校在建立数字校园上,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对要实现什么目标、达到何种效果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2.2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机制不健全

机构和体制问题是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发展的根本原因。

(1)机构职权划分不明确。网络中心理论责任和实际权限不相称,统筹全校的信息化建设无法有效的执行。目前高校里,网络中心往往身兼数职,任务加大使网络中心力量分散,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校园网的统一规划。另一方面高校内部,部分IT背景工作人员,在进行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不依照统一规划进行,使得统一规划全校的信息化建设无法实现,进而使得采用不同技术的部门之间无法有效进行工作协调。

(2)保障体制建设不足。在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除了统一规划全校的信息化建设,还要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有效的制度来进行保障。

2.3缺乏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

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标准不统一,是目前校内、校际间信息系统彼此不兼容, 信息孤岛严重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多个管理信息子系统的动态的集合,其实施过程是充满了变化的过程,因此,信息化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今我国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类型主要有:成品外购型、自主研发型、按需定制型、外购加二次开发型、外购加部分定制型。这五种情况基本上包含了目前高校软件平台实施的典型做法,不同做法直接关系到项目的使用效果、资金成本、开发周期和技术要求等。

3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及其应对措施

3.1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1)统一规划,制定一套信息标准,归口一处统管

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诸多繁杂的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间还存在着各种关联和影响。因此,建设校园网软件平台时,一个全盘的考虑和统一的规划必不可少。首先要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指引方向和目标,然后出台一套公共信息标准,这样各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有遵循统一的信息标准,才能使不同部门的应用系統之间数据相互流通共享,同时还要制定应用系统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建立全局的数据字典,统一归口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协调管理。

(2)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研发,加强自身技术对伍建设

(3)加强协作,实现学校和专业软件公司的互利双赢

自主研发的代价太高,在具体实施和构建信息管理系统中,要避免所有系统都由自主研发,即便是资金、技术实力都很强的高校。高校应建立起一套与企业的良性合(下转第72页)(上接第67页)作机构,将极大提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高效。

3.2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应对措施

通过结合现今的科学管理方式,在以后的发展上向新型的管理系统构建不断靠近,以此达到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在构建高校管理系统上,提出以下几点进行参考:

(1)信息的管理系统构建要契合自身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技术人员应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特别订制,所以管理的效果与高校的需求是相互照应,实际的应用中,还要根据学校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

(2)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特别对于刚建立不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要不断根据学校的需求进行补充和修订,在监管措施上要及时实施,以此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系统。

(3)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管理工作中,应及时与科学的管理系统相结合,将科学的管理应用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的自动化,提高管理的水平,使其更加规范、科学。

(4)强化管理者的素质,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增加管理人员对业务的熟悉程度,提高办事效率。

(5)在高校的管理平台上要有强有力的系统平台做支撑,在管理层面上保证有效果,把科学的方法渗透到实际当中,为了保持实际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同时也要制定统一的标准。

(6)建立合法的实名认证,防止非法入侵,提高高校的信息管理安全。在软件运用方面也应注意它的兼容性,实现在不同的部门中应用,对于重要的数据要及时备份,防止在受到非法的入侵时,造成数据丢失。

(7)网络的访问管理上,应时刻保持警惕,保障其数据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要警惕黑客的攻击。应不定期地对其管理的系统进行维护,及时更新管理软件。

4总结

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是一个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要与时俱进的进行信息化建设。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搭建,首先要找到立足点,即以全校的高度上科学合理规划,制定统一的标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注意最优化的外购和研发兼顾,使高校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在一个最优化的水平上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石莲.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运用浅谈[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5).

[2] 魏蓉,常青青.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探讨[J].价值工程,2011(19).

[3] 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王仁高,徐鹏民.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0(01).

[5] 孙金凤.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03).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篇12

一、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高校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全世界数千万台计算机都连接在一起,许多人们日常使用的设备也越来越人性化和智能化。“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无限风光近在咫尺,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信息化和智能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后勤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要求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注重规模和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因此对后勤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这就需要现代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就离不开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在完成了后勤社会化初期改革之后,高校十分注重后勤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探索,注重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先后进行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标准化建设、物业管理、内部全成本核算、ISO9001和HACCP14001管理模式认证等等,通过后勤系统内部管理的不断完善,使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师生满意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另一方面,伴随学校的发展,学校及其全体师生都对后勤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如:(1)师生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问题。应该说,师生对后勤整体满意度高,但个性的需求仍有不满的地方。据我们对我校学生论坛的统计,50%是学生个性需求。如:饭菜咸淡、质量差异、宿舍小问题、生活小问题等,30%是咨询性需求。这些问题对我们而言是1%,对学生可能就是100%。而且这些需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性强。比如:中餐他对什么菜有意见,晚餐可能就要看你改了没有。这些问题学生也不会给你打电话,他就要在网上去说一说,你给他一个回复,他就高兴了,就满意了,但如果你没有信息化和智能化,没有网络,自然听不到这些声音。正是通过这种时时的、网络上的论坛,我们广泛地听取了学生意见,不断整改。(2)与校园网的对接问题。高校基本上都有校园网,校内办公也基本上在网上,会议通知网上发布,会议文件网上传阅,后勤没有信息化网络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学校后勤只有实行信息化和智能化才能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

我们认为,实行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最重要作用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节约型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师生对后勤的满意度,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构建节约型校园保障体系,打造绿色节能环保校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推进后勤发展,就必须进行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二、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1、制定整体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步伐,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明确高校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等。

2、开展专项研究

为更好地落实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工作,有效地解决信息化和智能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由领导牵头,组织部分后勤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组成专项小组,进行调研,研究适合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通用技术。

3、分步骤重点推进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是一个过程,而且各部门的认识、资源、政策等都有所不同,要让所有后勤部门同步前进是不现实的。因此,先在一些条件成熟的部门进行推进,以起到样板和示范的作用。

4、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是计算机技术在后勤系统的应用,是在计算机硬件系统支持下的管理软件平台,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关键。因此,在高校的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进社会专业公司致力于相关信息技术的开发,推进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提高。

三、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1、加大宣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观念要先行。应加强对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意义的宣传,加大对领导干部、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教育力度,尤其要克服以下几种现象:(1)重技术改造,轻流程再造。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来提高后勤管理能力,提升后勤服务整体质量。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的改造中,一些管理职责、管理机构、管理流程要改造、再造、重组,否则就可能出现计算机处理方式要沿用旧的或现成的处理方式做事,反而加重了员工的负担,成为累赘。(2)盲目追求信息化和智能化设备的先进性,一些决策者习惯于用投资大小来证明对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重视,存在着“一步到位”、“盲目先进”的误区。结果,大量一流设备闲置,资金浪费,到了技术生命周期,又成为淘汰品,反而阻碍了一些学校搞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3)形式主义流行。一些网站看似内容丰富,实际许多网页无法打开,即使打开了,也只有简单的文字说明,缺乏实际意义。

2、加强组织管理,确保信息化和智能化实施

后勤信息化和智能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后勤的所有部门,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更要求员工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除一把手观念重视外,还需从组织上强化,确保信息化和智能化成功实施。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做法是:一是成立信息化和智能化推进领导小组,由领导亲自牵头,把信息化和智能化列入学期、年度工作要点,加以推进。二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运行、协调和管理。三是各部门聘有信息管理员,负责本部门信息化和智能化推进工作。只有从组织上保障,才能有效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3、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应该说利用高校现有的技术资源,开发一、二个后勤软件,并非难事。难的是开发后,软件与后勤的适应性,不断升级的可能性以及形成区域共享平台的推广性和共享性。要尽可能地避免各自为战而形成的数据“孤岛”现象,更要避免不断的重复建设。因此,我们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过程中,一开始就注重技术标准的统一和开放,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搭建信息化和智能化标准。

参考文献

[1]林才广.浅谈信息化在大学后勤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4):121-122.

上一篇:异步多传感器系统下一篇: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